“自治性”机制

2024-12-04

“自治性”机制(精选10篇)

“自治性”机制 篇1

一、社区概念及其类型

所谓社区主要是指由居住在一定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 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由一定的人群、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产或生活设施、一定的组织和行为规范, 以及居民的社区意识等等要素所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 是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的。根据地域型社区划分法, 可以将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集镇社区。

二、社区自治的基本内涵

社区自治的含义可以概括为:社区自治是社区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 依法享有和实现自主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 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创建社区体制, 优化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 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即人事自治、财产自治、财务自治、管理自治、教育自治、服务自治、协管自治。

三、城市社区自治机制形成的制约因素

中国城市社区机制在实际形成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制约因素:

1. 政府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

政府社区管理体制是国家对社区普遍性治理的体制, 是社区内部事务治理形成的基础, 它包括政府治理社区的组织构成、职能与权力配置。中国政府社区管理机构主要是条、块设置, 各级党委和政府、街道办事处, 或街道层面的社区管理委员会为块, 各级政府中与社区建设相关的职能部门为条, 其中各级民政部门及其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机构是社区建设的负责单位。这一机构设置基本上能适应城市社区治理的需要, 但是, 在政府块的层面, 如何协调各个同时受上级职能部门指导的本级职能部门的社区管理工作是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 社区治理制度、资源和价值建设滞后。

城市社区合作治理机制的形成需要制度、资源和价值的有效保障。由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治理的发展, 目前的城市社区治理制度都处于探索、建立、调整的过程中, 相对社区治理的需要来讲还不是很完善。社区治理需要相应的物质资源支持, 可是, 中国社会建设总体投入长期不够, 社区建设无法获得大量财政拨款, 社区缺乏从事经营活动的权力, 社区内部公共物质资源有限, 社区面向社会的资源动员能力较低, 所以, 社区治理尤其是自治所需的物质资源十分短缺, 制约了社区合作治理的开展。社区价值是社区的灵魂, 它决定方向、控制制度、制约行动、凝聚资源、创造成就。以人为本、和谐互助、全面发展、自由自主等价值的实现是社区合作治理的深层目标, 社区决策要服务这些价值, 社区制度建设要贯穿这些价值, 社区居民要实践这些价值, 社区发展要实现这些价值。

3.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不仅限于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合作, 社会力量也是重要的合作者, 并且, 它参与合作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政府和社区的角色、功能定位。在三方合作中, 政府主要负责对社区的普遍性治理和地方性治理的宏观规划、指导与规制;社区组织和居民落实国家的普遍性治理、具体组织社区的地方性治理;而社会力量主要直接参与社区专业化服务和公共资源的提供。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为社区提供市场化服务, 如物业公司的服务;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或非营利性服务;提供资源或捐赠。但目前的情况是, 由于非营利组织数量、种类和资源条件有限, 社会捐赠文化和机制处于建构之中, 社区内部组织募捐能力较低, 社会为社区提供专业化公益服务不足, 国家和社区不得不成为力不从心的社区服务生产者, 影响到国家和社区治理角色的到位以及三方的正常合作。

四、创新城市社区自治机制

1. 合理划分社区及其规模。

创新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依据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实践看来, 社区的划分方法和规模调整因地而异。过去居委会的运作状态已经明确地显示, 如果将社区所辖区域定位于现有居民委员会, 将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新整合, 各类生活要素在狭小的空间内也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耗, 也不利于新形势下城市的整体规划。如果将社区所辖区域定位于街道办事处, 则又有可能续展居委会的行政化, 与街道办事处融为一体, 成为街道办事处的附庸, 社区自治的最终目标会有遭受夭折的危险。

2. 明确社区政府职能。

在社区自治机构体系构建的同时, 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部门和派出机构的职能, 明确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责任, 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政府力量的有所为包括: (1) 政府力量回归本位, 转变力量行使的方向和明确行使的范围。政府力量应主动调整自身与社区自治机构之间的关系, 将现实中两者的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调整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2) 政府力量授权给社区自治机构。包含有政府责任和权力的让渡, 伴随着这种授权的是实质性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所授之权即让社区居民真正能行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权力。 (3) 政府应履行好护航角色。护航一方面体现为对社区自治机构的护航, 政府应通过必要的制度约束其他社区组织对社区自治机构的侵权行为, 为社区自治机构与社区居民的社区管理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另一方面护航更体现为对社区居民利益的护航, 对社区自治机构的工作进行依法监督, 防止社区管理事业的偏向, 更要防止社区自治机构可能存在的对社区居民利益的侵害, 保障社区居民的各项权利。

政府力量的有所不为包括: (1) 社区自治机构的权力除自治权、监督权外, 还有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工作的义务。因此, 要防止政府将协管变成“单管”, 即变相地把行政事务全盘转嫁给社区自治机构。即使遇有特殊情况需要社区自治机构办理, 也需要遵循“权随责走, 费随事转”的原则, 赋予社区自治机构必须的权力和提供必要的资金。 (2) 除对社区自治机构必要的依法监督外, 杜绝政府对社区自治机构的各种行政性摊派事务和名目繁多的考核, 严禁干预社区自治机构开展各项自治活动等。确保社区自治机构的工作更多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以培养和加强社区居民群众对自治机构的认同。 (3) 严禁政府力量以任何理由侵占、挪用、截留社区自治机构的经费和财务, 或强行上收、分成社区自治机构通过社区服务所得用于社区公共事物投入的经费等等。

3. 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架构。

(1) 权力机构———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内每户居民家庭最多派一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代表参加的居民代表会议, 是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唯一权力机构。在实践中, 也可采取居民小组或门栋推选一定比例的代表参加的形式, 但推选出来的人数和代表性应和户代表参加的形式相差无几。居民代表会议的基本权力包括:讨论决议社区发展计划;审议居民委员会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收支情况报告、社区集体收益分配使用方案, 对社区资产实行监管;制定和修订居民公约、居民自治章程;讨论决定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大事务和居民委员会的重点工作;对居民委员会、社区内工作机构及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进行评议监督;改变或撤销居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选举居民议事会、居民委员会成员。 (2) 议事机构———居民议事会。居民议事会是居民代表会议授权的社区自治事务的常设议事决策监督机构, 其成员经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实行常任制。居民议事会受居民代表会议委托, 在闭会期间和授权范围负责居民代表会议的日常工作, 行使社区自治事务议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商议社区日常事务, 组织召开临时会议。接受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的监督。 (3) 执行机构———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是居民代表会议闭会期间的常设执行机构, 执行居民代表会议的决议以及居民议事会在授权范围内的决议, 向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负责, 接受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议事会的监督。

4. 建立经费预算和绩效考核办法, 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水平。

由各级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项目, 相关部门要制定经费预算和绩效考核办法, 实行以事定费、以质定酬的公共服务经费核算和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民间资金投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 各级政府根据服务的质量, 可视情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将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对社区公共服务投入的最低经费标准并形成正常的增长机制。

5. 完善居民参与机制, 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完善社区自治机构体系和社区中介组织, 给居民参与提供一个组织化的舞台;同时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 给居民参与提供一个制度化的保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转变社区居民的观念, 树立“服务邻里, 服务社区”的理念, 倡导创建学习型社区, 以学习型社区作为公民参与的立足点, 由此培养社区居民的团队精神。

6. 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 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 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 实行备案制度。在政府项目资金、社区工作经费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中统筹解决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和场地, 保证社区社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美]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 1999, (2) .

[2]王思斌.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培育[J].中国民政:理论版, 2001, (1) .

[3]夏国忠.社区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2.

[4]彭勃.路径依赖于治理选择: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8.

[5]黄川栗.居民社区参与率低的原因何在[J].社区, 2008, (12) .

“自治性”机制 篇2

重规范,夯基础。因地制宜确定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具体事项,夯实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工作基础。一是规范公开内容。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情和群众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重新修订村务公开“十

方面”内容,编印下发《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文件资料汇编》,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内容,切实做到党务、村务、财务、其他事务“四位一体”。二是规范公开程序。立足农村实际,依照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要求提出具体措施,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两委”会讨论确定,村委会通过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公布。三是规范公开时间。根据不同内容,规范相应的公开时限。岗位职责、办事程序、办事依据等长期公开;工作计划、财政预决算、项目安排、拟办实事、分片包干、责任分解等公开项目于每年3月份前公开;阶段性工作目标及办事结果等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5日前公开;特殊、临时性业务的办理结果及时公开。

求创新,增活力。积极拓展村务公开工作,有效增强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活力。一是推行“村误”公开。把村“两委”在具体工作中的决策失误及时公开,接受监督和建议,同时采取设立意见箱、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专门收集群众意见,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失误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严格整改时限并抓好落实。二是实施点题公开。在村部、公开栏旁或党员服务点设立点题意见箱,收集群众点题意见,适时召开分析会,梳理、筛选群众意见建议,形成有针对性的答复意见,及时在“十方面”内容中的“其它”栏目中公布,使公开内容更加贴近群众实际。三是深化党务公开。采取党务与村务、财务公开相结合方式,定期把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党员挂钩联系群众、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慰问党员、发放在乡(困难)老党员生活补贴、评先评优、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使用、党风廉政建设等事务向党员群众公开,发挥党务公开工作在村级民主建设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自治性”机制 篇3

本刊讯 今年以来,自治区教育厅稳步推进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统筹规划使用教育资金,拓宽教育资金投入渠道,支持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

据了解,我区的教育项目审批流程,以前是由自治区教育厅下发通知告知各市、县(市、区)相关项目内容,各县(市、区)根据通知,申报项目到市级,市教育局组织审核后,再向自治区教育厅申报,然后由教育厅审核,同意后批复下达项目计划,最后县(市、区)才可以实施。整个过程费时费力,效率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自治区教育厅经过深入研讨,决定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具体改革措施为:取消市县教育建设项目审批制,将中央和自治区补助市县教育项目资金使用和建设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自治区在下达有关教育建设项目资金的同时,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规范和要求等,市县按要求组织实施项目建设,足额配套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建设资金,并编制项目计划报自治区备案,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安全规范使用,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简而言之,就是自治区教育厅下达中央和自治区教育专项资金后,各市县按照资金用途,结合各地在教育发展中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按规划、有步骤、自主科学地安排项目,自治区不再批复下达项目,只要求各地申报备案,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桂中某县教育局项目办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实施备案制后,他们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他向记者举例:“我局近期申报了一项自治区级教育项目,按照过去的流程,逐级报上去后,至少需要2-3个月的审批时间,现在项目审批权下放到了市县,这个项目很快就批下来了,至少节约了近一个月时间。”

为了盘活教育改革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自治区教育厅改革了教育激励机制,采取奖补结合的方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在“保基本、保底线”的基础上,我区灵活采用“先补后建、同建同补、先建后补”等多种经费拨发方式,引导和调动各级政府、社会力量加大对教育薄弱环节的投入。一是调动各级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教育阶段设立奖补资金,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二是激发市场活力,设立学前民办教育奖补资金,给予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民办学校公用经费补助,给予民办高中及高等学校建设资金补助,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

此外,自治区教育厅还利用信贷杠杆,扩大教育经费总量,在2014年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3.5亿元,设立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对普通高中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新增建设贷款利息给予补贴。其中,高等学校获3亿元,普通高中获0.5亿元,减轻了学校的债务负担。同时,鼓励学校利用银行贷款筹措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扩大办学规模,破解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和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目前,以上三项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已经取得良好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自治性”机制 篇4

1 社区广场舞的相关研究现状

1.1 社区广场舞起源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迁,广场健身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意义也在不断变化,相关研究发现是用来进行宗教祭祀的一种形式。由于早期的生存行为逐渐发展成后来的祭祀活动,再经过近、现代的传承,演变成今天人们所参与的社区健身广场舞[4]。为了发展社区广场健身舞,人们在满足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需求、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提高。广场健身舞以原生态形式进行加工再到创新形成一种新兴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

1.2 社区广场健身舞开展现状研究

目前,广场健身舞是具有全面性、普及性、实用性、娱乐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运动健身方式。包括广场健身舞者参与方式、周边居民对“扰民”现象的态度及管理组织人员基本情况,以及场地的布局与周边环境是否适宜等进行调查与访问研究。社区开展广场健身舞主要存在的问题:健身舞练习内容的选择缺乏科学性;指导人员缺乏专业性;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练习空间太过密集,健身场地的缺乏规划化性;健身设施器材不够完善;健身舞噪音“扰民”引发纠纷、导致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以上问题,以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角度及方法相结合,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基于广场舞市场的迅速扩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相关研究则主要分别集中于广场舞扰民现象和城市社区自主化管理机制的建设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与实地操作。

2 社区广场舞的分类及特点研究

2.1 社区广场舞分类缺乏统一性、全面性

关于广场舞分类的研究还比较少,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在一些文献资料中少有的涉及,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形式分为徒手广场舞、轻器械广场舞;二是根据不同的风格,分为古典广场舞、民间广场舞、现代广场舞;三是按照其功能分为健身性广场舞、自娱性广场舞、商业性广场舞。因为分类标准的不统一,这些分类方法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或者抓住某一个特点、内容来划分的,没有形成共识[4]。刘星认为,广场舞的类型大致可归纳为五种:第一种是原生态的广场舞;第二种是在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有所创新的广场舞蹈;第三种是根据民间舞蹈素材创作出的新型广场舞;第四种是踏歌广场舞;第五种是即兴广场舞。

2.2 社区广场舞特点多样化,缺乏专业性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广场舞的特点也是有不同的说法,广场舞蹈的抒情性特征,任何舞蹈形式都需要一定的抒情形式,社区广场舞蹈也不例外。舞蹈艺术的节奏性特征,广场舞蹈是集体项目,因此,一定的节奏性是保证舞蹈秩序和舞蹈美感的关键要素。这就需要一定的音乐做调节,舞蹈按照一定节奏的音乐进行。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广场舞蹈更加需要音乐的震撼力和亲和力,音乐强弱的变化能够对舞蹈的节奏做出恰到好处的调节,在广场舞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他提到广场舞具有群众性、集体性、多样性、开放性、自娱性、欢快性、特殊性、简易性。

目前,我国的社区广场舞都以集体舞的形式出现。在宽阔的场地中大多都不用单人舞、双人舞或者三人舞的形式来表演,参与广场舞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不等,表演形式比较自由,动作比较简单。欢快性体现在音乐的欢快性,表演内容的欢快性。在宽敞的广场、空地表演是广场舞表演的特殊形式。社区广场舞锻炼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只需要一个音响和一块空地就可以开展起来,这也是广场舞能够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广场舞锻炼的时间不限,可长可短,由于广场舞参与人群的流动性较大,随意性较强,广场舞蹈在表现内容和结构上都不能搞得过于复杂,以简易性、大众化为主。并不是很全面,不够专业,有些概念有些重复。比如群众性和集体性。还是对广场舞的研究比较少,也没有比较专业的专家进行规范研究。

3 社区广场舞管理机制的价值功能研究

3.1 社区广场舞的社会价值功能

广场舞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广场舞一般都是同一个社区或临近社区的群众聚集在一起,在轻快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会得到彻底的解脱,舞场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也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4]。社区广场舞在无形中陶冶参与者的情操,增强凝聚力,这些都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价值。出先扰民现象的不和谐,我们应该从实际双向的利益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合理化的管理方式,来体现社区广场健身舞自治化管理机制,制定科学规划指南,实现社会管理机制的价值功能。

3.2 社区广场舞健心价值功能

在参与社区广场健身舞蹈的过程中,参与者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来达到身心健康效果。这不仅体现了群众广场文化活动的新高潮,又是群众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表现,而且营造积极向上、欢乐祥和、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在此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音乐音量的分贝过大,从而影响人们身体机能注意的转移,存在了较大安全隐患,常引发市民间的矛盾。社区广场舞现象一直是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的正常休息,出现这一不和谐的扰民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去研究的问题。如何实施合理自制化的管理,是实现和谐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

4 研制开展社区广场健身舞管理机制的整治方案

4.1 整治的指导思想

今年两会精神重点提出,加强全方位构建机制的监管,来加强城市环保意识,健全广场舞蹈进一步的顺利开展,促进全民健身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好互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4.2 整治的范围及内容

扩大城市广场的建筑用地,合理有序布局市区全民健身的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周围的区域,增设小区居民室内活动,选择恰当的社区活动范围和具体时间,减少“扰民”现象的影响。研讨“广场舞公约”,引导广大市民增强公共和法律意识加强城市文明建设。根据群众需要编撰“科学健身指南”,取得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完成调研报告并建议政府部门出台“广场舞公约”在普查资料的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完成本案调研报告,建议以政府为引导,制定“广场舞公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城市公共空间娱乐健身规则进行设定,解决参与者内部矛盾,引导广大市民增强公共服务环保和法律意识,达成共识,和平解决问题,提高参与者身心健康、娱乐的心情、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

5 结语

“自治性”机制 篇5

一、主要做法: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分工。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民主自治工作领导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并实行领导组长统筹协调,副组长亲自抓,镇领导联系到村的工作责任机制,为进一步完善村级党组织民主自治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和管理。

1、建立了各项制度。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村委会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各村委还建立健全了村委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财务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

2、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一是村党支部会提议。对村内重大事项,村党支部在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和方案,使提议符合本村发展实际,符合群众意愿。二是村“两委”会商议。根据村党支部的初步意见,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对意见分歧比较大的事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商议意见。三是党

员大会审议。对村“两委”商定的重大事项,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审议。召开党员大会审议前,必须把方案送交全体党员,在党员中充分酝酿并征求村民意见;党员大会审议时,到会党员人数须占党员总数的2/3以上,审议事项经应到会党员半数以上同意方可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表决。四是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党员大会通过的事项,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村委会主持,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表决。参加会议人数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讨论事项必须经全体村民代表或到会村民半数以上同意方可决议通过。五是决议公开。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通过的事项,一律在村级活动场所和各村民小组村务公示栏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7天。六是实施结果公开。决议事项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实施结果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

(三)切实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在村务公开工作中,重点抓了村务公开的内容、阵地、时间、程序、监督管理五个环节。一是每版公开栏公开前,都提交给村务监督小组审议,公开后认真听取干部和群众的意见,采用设立意见箱的形式,收集群众意见,做到公开程序规范。二是公开的事项力求全面、准确、具体,做到公开的内容规范;三是每季度至少公开一次,做到公开的时间规范;四是在便于群众聚集和观看的地方建立固定的公开栏,做到公开的阵地规范;五是每一期公开栏都建立档案,做到公开管理规范。具体工作中,村委会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举措,村务党务一切公开,透明地展示在村民面前,财务收支每月接受村民理财小组审计,并向群众公开,同时接受镇领导小组的监督检查。通过督促、检查、指导,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民主自治工作。

(四)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强化了村级事务的民主监督。

村民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使村级事务更加民主、公开透明村民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了民主监督的职能,有效的防止了贪污挪用、优亲厚友、账务混乱、影响工作成效的问题,努力做到了群众满意放心。同时,村民监督委员会督促、监督村两委建立村务公开栏,做到财务和重大村务内容公开,并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要求每季度公开一次,建立了村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每年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一次。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是领导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对程序建设和按程序办事不够重视;三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发展不平衡;四是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五是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六是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镇党委、政府要真正把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要抓住机遇,切实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学习好、推广好、运用好。

(二)要坚持“两手抓”。既要抓“硬件”的规范,更要抓“软件”的提升,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统一。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包括村组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的问题,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培养合格的主体。此外,加强了对村干部的培训。镇领导认真组织全镇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提高了他们对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了他们在村民民主自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了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

(三)加强监督管理是保证。首先,必须加强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指导村民代表大会选出一个敢干、能干、会干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既要注意监督小组成员的德才表现,又要考察其工作能力和思想意识,防止监督小组成摆设的现象;其次,要建立村民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意见箱、监督电话、信访中心等的作用,畅通上下对话和沟通的渠道。第三,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形成村书记、主任负总责,“两委”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第四,要扩大社会参与机制,积极争取人大、政协等组织的视察和监督。

(四)完善配套制度,强化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务公开监督机制,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村务公开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XX镇党委

“自治性”机制 篇6

一、当前在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村委会组织法》颁布以来, 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农村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广大农民的自治权利日益落实。然而, 当前在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容我们盲目乐观。

1、村民自治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一些乡镇干部自身观念不强。他们对村民自治不习惯, 不尊重, 不理解, 总认为农民素质低, 不懂自治, 或担心村民自治会助长农民的无政府意识, 削弱党的领导等。二是坚持村民自治的立场不坚定。有些乡镇干部认为, 民主选举出的村级组织“对下不对上”, 不利于乡镇工作的开展, 因而对此积极性不高。三是不重视村民自治工作。一些地方对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持怀疑态度, 便对实行村民自治敷衍了事。四是一些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强。他们认为“村官”由乡镇任命, 可避免村民之间的矛盾, 而且村上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 因此不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民主自治活动中去。五是对村民自治涵义理解不透。个别村委会主任把村民自治错误地理解为“村官自治”、“村委会主任自治”, 于是便权力独揽, 导致腐败。

2、乡村之间、“两委”之间、干群之间关系不和谐, 难以形成健康的自治环境

一是乡与村关系不和谐。一些乡镇政府不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 干预村委会选举;不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 干预村委会干部的内部分工;不尊重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利, 用行政命令代替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村里的大事, 等等。也有一些村委会干部以“群众意愿”为名, 与乡镇明抵暗抗, 不履行法定的义务, 影响了乡镇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村“两委”即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之间关系不和谐。有的村支书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由, 在行使职权时越俎代庖, 大包大揽, 搞“一言堂”。三是干群关系不和谐。一些乡镇干部重管理轻服务, 对群众的正当要求冷眼旁观, 使群众“门难进, 脸难看, 事难办”。

3、基层组织建设不适应村民自治的要求

一是乡镇党委建设滞后。一些乡镇党委对《村委会组织法》贯彻不够, 政策和法律观念不强, 难以适应村民自治。二是干部队伍建设滞后。一些乡村干部素质差, 不讲政治, 既不“对上负责”, 也不“对下负责”, 他们作风不民主, 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宗旨观念淡薄, 不适应村民自治。三是村级组织建设滞后。一些村党支部软弱涣散, 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些党员也不能很好地保持先进性, 这些都给村民自治造成了阻碍。

4、法律法规自身不完善, 不配套

一是不完善。如《村委会组织法》第九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 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比如《村委会组织法》对拉票、贿选的界限问题及追究法律责任的时效问题均未作出明确规定等。二是不配套。如《村委会组织法》第二十九条要求各地要制定实施办法和选举办法, 而有些地方把村委会选举办法寓于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之中, 这就与立法要求不符。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 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到位”: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观念转变不到位。一些乡镇习惯于下达行政命令和计划指标, 习惯于“为民做主”, 而农民则习惯于“有人做主”。三是工作不到位。一些乡镇党委履行职责不到位, 工作部署不合理。四是立法质量不到位。由于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 《村委会组织法》本身的缺陷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很配套, 立法质量需要逐步提高。

二、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在推进村民自治过程中, 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前进中出现的困难, 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的工作思路。

1、夯实一个基础

积极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特别是《村委会组织法》。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法律观念、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 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 培育干部群众健康的村民自治观念, 为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奠定思想基础, 提供法律保障。

2、端正两个态度

一是端正广大农村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对农民的态度。二是端正乡镇干部对村民自治的态度。

3、理顺三个关系

一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乡镇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任命、委派和撤换村委会成员, 不得直接改变村委会做出的决定, 不能向村委会下达行政命令, 更不能直接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同时村委会要履行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法定义务。二是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依照宪法和法律, 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三要把党员的自觉行动传递给普通干部和群众。在村级事务运作中, 村主任领着群众干, 村支书负责掌舵、把关、监督。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一要把好选人关, 用高素质的人, 从关口上为班子团结奠定基础;二要抓好教育培训, 提高干部素质;三要建章立制, 依制管人;四要引导干部把心思用到发展经济和为群众办实事上, 教育他们谋事不谋人。三是干群关系。乡镇干部要转变观念, 改进作风, 提高素质, 强化服务。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决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4、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保证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保护和调动农民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三是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践, 在具体工作中要依法建制, 以制治村。四是坚持为农村工作大局服务。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也是农村工作的大局, 村民自治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

5、抓好五项建设

“自治性”机制 篇7

1 健全责任约谈机制, 实现责任到人

约谈是指拥有具体行政职权的机关, 通过约谈沟通、分析讲评等方式, 对下级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并规范的准具体行政行为。笔者认为, 虽然约谈是一种准具体行政行为, 但通过“耳提面命”式的沟通, 可以对其责任人直接施压, 取得的效果往往要好于责令整改、行政处罚等行政措施。

1.1 要选好责任约谈对象

千难万难, 领导重视就不难。责任约谈对象应选定法定代表人, 即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提高市场“一把手”的消防工作认识, 是实现消防工作与整体工作统筹安排的前提条件。只有“一把手”意识到消防工作的重要性, 体会到消防部门整治火灾隐患的决心和力度, 才能真正推动隐患自查工作落到实处, 才能保证消防设施建设和隐患整改资金落实到位, 才能促进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当市场存在本身能力难以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时, 还应当提请政府领导约谈下级政府领导进行解决。

1.2 要把握责任约谈时机

责任约谈应当分事前约谈、事中约谈、事后约谈。“事前约谈”是指部署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前或火灾高发季节, 与市场责任人讲明专项行动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 单位应当采取的工作措施;“事中约谈”是指对市场检查发现火灾隐患后, 分阶段听取其隐患整改、资金落实等情况的汇报, 并为其消除火灾隐患进行技术指导;“事后约谈”是指市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或外省市发生同类场所火灾事故, 立即就查明火灾事故原因、分析事故教训、制定整改和预防措施及责任追究等事项进行沟通。

1.3 要突显责任约谈内容

约谈的侧重点应与时机相对应。“事前约谈”应侧重于警示教育, 向其详细阐述部署开展专项行动的意义、季节性火灾事故特点及危害、检查发现火灾隐患的处罚措施, 及时调动起市场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排查的积极性, 使专项行动取得最大成效。“事中约谈”应侧重于听取市场负责人关于隐患整改进度的相关报告, 并本着“为市场负责”的原则, 从专业技术角度, 指导其尽量用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时间彻底消除火灾隐患。“事后约谈”就要侧重于事故原因分析, 指导其做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协助消防部门查明火灾事故原因, 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

2 健全市场自治机制, 实现管理系统化

物流市场具有业户众多、管理层级相对“臃肿”的特性, 导致了消防安全管理运行不够“顺畅”的问题。《消防法》明确了“单位全面负责”的指导方针, 因此, 强化市场高度自治, 提高内部自我管理效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为此, 可探索推行“一二三四”工作法, 在各个市场均成立了消防安全管理办公室, 组建巡查服务队, 并组织发动成立了市场志愿消防队。

2.1 要精细层级划分, 实行“网格化”管理

由于市场面积大、店铺多、布局乱、人流多等特点, 巡防难度较大, 在日常监管上容易出现“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现象, 巡查摸排不细致等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 可借鉴“网格化”管理工作理念, 在市场层面设立消防安全管理办公室, 负责整个市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定性为“大网格”;依据楼层或功能分区, 成立消防安全工作站, 在消防安全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 负责本区域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定性为“中网格”;根据经营区域设置, 成立消防安全工作组, 受所在区域消防安全工作站指导, 定性为“小网格”, 并明确各级“网格”的责任人, 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逐级缩小网格网眼, 最大限度地对各业户实行“精细化”管理, 对于提高管理效能, 保证各类行政指令的顺畅运行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2 要健全巡查队伍, 实行“常态化”管理

市场防火工作仅凭几个监控是远远不够的, 要通过建立巡查队伍, 加强日常巡查工作, 将隐患排查、消防宣传、疏散演练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市场消防安全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组建巡查服务队, 强化岗前专业培训, 获得消防巡查上岗资格, 并具备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的能力。每个巡查服务队员负责一个片区, 既是巡查工作的执行者, 同时也是消防安全宣讲师资力量, 动员培训每个业户成为志愿消防队的一员, 既突出防范具有同一火灾危险特征的功能区域, 又利于形成一专多能的巡防队员结构层次, 便于相邻业户之间的交流学习和互防互助, 构建无缝隙区域联防。

2.3 要用足感官警示, 实行“标示化”管理

大力推行消防安全“标识化”管理, 着力规范消防设施标识, 突显警示提示作用, 是提高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和营造防火良好氛围的重要举措。“标识化”既包括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人员的职责, 也包括消防设施器材的设置和说明。既有疏散指示标志, 又有消防知识宣传, 内容格式规范, 张贴位置合理, 形式灵活多样, 知识丰富充实, 内容老少皆宜。同时, 还要做好各类标识、设施的维护保养, 时刻发挥其指导性、约束性、实用性的作用, 突出整体感和人性化, 使公众、业户更容易接受, 推动消防安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 健全业户自防机制, 实现防火关口前移

业户作为市场的最小“单元”, 在市场整体火灾防控工作中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只有业户自身练好“铁布衫”, 才能筑牢市场的“金钟罩”。因此, 在市场高度自治的前提下, 应着重抓好对业户消防安全责任落实的督促。

3.1 应建立强硬的责任约定制度

市场应定期与业户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并实行消防安全押金制约制度。强制性促使业户自觉开展隐患自查、接受消防安全培训、落实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杜绝占用疏散通道经营、不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施工前严格落实报批手续等消防安全责任, 从源头上杜绝“点”影响“面”的火灾事故发生。

3.2 应建立快速的火灾联动制度

市场应探索建立“相邻业户联保”制度, 明确火灾初期阶段的扑救、人员疏散、报警等责任, 并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如, 一旦某个业户发生火灾时, 应明确相邻业户分工, 承担立即向“119”及市场消防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火警、扑救火灾、引导人员疏散、向所在楼层发出警告等职责, 确保一旦发生火灾, 能够有效控制住火势发展、能够高效疏散群众、能够及时报告火警并通知相关组织到场增援, 使火灾事故影响和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3.3 应建立公开的安全公示制度

业户一般为小作坊、小商铺, 更为看重经济效益。因此, 在实行强制性责任约束的同时, 伴以适当的经济助推手段, 效果可能更为有效。如, 借鉴卫生部门的做法, 在每个业户门口悬挂“消防安全状况评价牌”, 根据周期 (每月一次) 巡查情况, 分别悬挂“红色笑脸”头像, 表示消防安全状况好;悬挂“绿色平常脸”头像, 表示消防安全状况良;悬挂“黑色苦脸”头像, 表示消防安全状况堪忧。将消防安全评级情况纳入业户经营诚信评价体系, 作为服务顾客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同时, 对《消防安全责任书》签订周期内全部评价为“笑脸”的, 视情减免下一周期内的消防安全押金, 推动业户关注消防、参与消防的“常态化”。

4 健全宣传跟进机制, 实现服务先于执法

消防安全, 宣传系于一半。宣传工作能否深入到业户这一“基点”、业户自身的消防安全意识高低直接影响到“业户自防”工作的效果。消防部门、物流市场都应立足这一基础跟进适时性、及时性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4.1 宣传要与火灾特点相同步

应在物流市场开设《消防专刊》等内部刊物, 定期通报季节性火灾事故预防重点、火灾事故案例教训、巡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及交流相关业户对消防安全的看法、做法, 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应当注意的是, 在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过程中, 应当避免“一时盖全、一区盖全”等现象, 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功能分区、不同经营区域划分, 有针对性地宣传火灾预防措施、初起火灾扑救注意事项;特别要突出不同楼层火灾特点, 做好本楼层人员的引导疏散工作。

4.2 宣传要与监督执法相同步

受防火监督人员警力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制约, 在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中, 普遍存在宣传工作精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在对物流市场进行检查时, 可组织有经验的文职人员或中队士官随同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同步发放消防安全宣传资料, 实施消防知识讲解、培训, 做到“检查宣传两不误”。另外, 在检查发现新员工数量较多、消防安全知识较为欠缺时, 消防部门应与市场约定时间、地点, 通过举办专场消防安全讲座、培训班等方式, 组织员工集体接受消防安全培训。

4.3 宣传要与熟悉演练相同步

“自治性”机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41例诊断为原因不明的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62~69岁,平均(65.3±0.9)岁;左侧鼻出血20例,右侧鼻出血16例,双侧鼻出血5例。同时选取同期的40例正常健康老人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61~70岁,平均(66.2±1.0)岁;对照组的老年人曾有过鼻出血,但均无第2次,左侧鼻出血18例,右侧鼻出血16例,双侧鼻出血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法国STAGO公司生产)对两组人员所采血液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对两组人员的血液进行检测分析,并于检测10 min后进行第2次检测,再分别检测凝血四项[4,5],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集适量全血,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用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FIB及TT。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液进行检测分析,对两组人员2 次检测的凝血四项进行对比,结果见表2。

与观察组第1次比较,*P<0.05,**P<0.01;与观察组第2次比较,#P<0.05,##P<0.01

由表2可见,第1次检测后,观察组PT、APTT、FIB及T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1次与第2次检测PT、APTT及T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1次与第2次检测的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第1次与第2次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次检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PT、APTT及T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2次检测所得的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凝血四项的变化较为明显。

3 讨论

老年难治性鼻出血近年来比较常见,其对老年人的健康形成巨大的威胁,如处理不当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等危险症状,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安全[6]。难治性鼻出血一般指鼻腔反复多次出血,日出血量较大,经反复鼻腔填塞而不能止血,且经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填塞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鼻出血。因此,治疗上首先强调止血,以避免人体过量失血而导致失血性休克,且如反复填塞,还可对患者造成头昏、呼吸不畅等不适感,但暂时的止血治疗只是治标不治本,如何找引起反复出血的最根本因素,并将其解决才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法[7,8,9]。本研究中,笔者旨在寻找引起反复出血的血液系统发面的变化,从而解决凝血-纤溶系统方面的原因,以期从血液方面找出最佳治疗方法。现今多采用手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笔者在此研究中希望找出可以不经手术治疗即可治疗鼻出血的方法,从而达到降低对患者机体损伤的目的。本研究发现,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凝血四项较健康老年人变化幅度大,其原因可能为出血引起的血液系统的自身正常免疫性变化[10,11,12],但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异常所导致的。若从这个方面着手治疗,采用能调节凝血系统的药物进行治疗,则可解决出血的问题,而尽量避免手术,以减少手术带给患者的伤痛与其他不适感,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反复出血的问题。由本研究还可以看出,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凝血四项在短时间内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调节凝血系统的目的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难治性鼻出血,尤其是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凝血机制明显不同于健康人,对于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在治疗时考虑凝血方面的原因,对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难治性鼻出血凝血机制方面的问题及对其治疗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41例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均诊断为原因不明的难治性鼻出血;选取同期的40例正常健康老人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四项等凝血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各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难治性鼻出血,尤其是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凝血机制明显不同于健康人,对于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在治疗时考虑凝血方面的原因,对治疗有积极意义。

“自治性”机制 篇9

关键词:章程,自治,公司治理

公司章程是公司行为的基本准则, 其作为公司的自治规范, 地位相当于公司内部的“宪法”。新公司法一方面明确赋予了公司章程更多的自主权, 另一方面, 弱化和取消了许多强制性的规定, 代之以赋权性或者倡导性规范。本文试以有限责任公司治理机制为例对新公司法中公司章程自治的扩大进行简要分析。

一、公司治理机构职权的自主性扩大

(一) 股东会、董事会职权

在股东会、董事会享有法定职权的基础上, 新《公司法》第38条第1项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职权做出赋权性规定, 公司章程可以附加规定股东会和股东大会享有公司法规定以外的职权。另外, 新《公司法》第47条第10项授权公司章程可以附加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的其他职权。

新公司法第16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 “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 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 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 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此条对向其他企业投资和为他人提供担保的决策权限限定于董事会或股东会 (股东大会) 。但是具体由哪个机构决策, 交由公司章程自主确定, 是赋权章程自治的又一表现。

新公司法170条第1款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 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新公司法规定公司聘用哪家会计事务所, 是否解聘原来的会计事务所的权利由公司章程规定, 章程可以选择是由股东会 (股东大会) 、董事会中的某一个机构决定该事项, 此规定也体现章程自治精神。

(二) 经理职权

新《公司法》允许公司章程对经理职权有别于旧《公司法》之规定。旧《公司法》的一个明显漏洞之一就是“公司经理职权的法定化”。如果将经理的对内职权法定化, 实际上就意味着经理拥有了对抗董事会或董事长的法定职权。为此新《公司法》第50条第2款在对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职权做出列举规定的同时, 允许公司章程做出不同于这些条款的规定, 即“公司章程对经理职权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这一规定使得公司章程的自治范围更加宽广。有利于明晰经理与董事会的聘任关系, 便于公司管理发挥灵活性, 避免了经理角色错位与职权膨胀, 只有行使经理职权涉及到公司的善意交易第三人时, 法律才介入干预, 赋予了公司更宽松的治理空间。

二、公司治理机构决策程序的自主性扩大

新《公司法》允许公司章程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召开通知程序和股东行使表决权规则另行规定。新《公司法》仅将股东会会议通知时间和议事方式作为一般性规定, 允许公司章程另行规定。新公司法第44条规定:“股东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 除本法有规定的外, 由公司章程规定。股东会会议做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 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 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由此可见,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的议决方式可以通过章程作例外规定, 而且新《公司法》对特别决议事项规定了表决权比例, 对普通决议的表决权比例则没有进行规定。所以股东会虽然是权力机构, 但是章程可以在不违背股东会性质的情况下自由设计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股东大会召开和表决的程序规则。基于股东会议决规则的高度自治, 章程完全可以规定股东会决议按“一人一票”原则表决或者表决不需要过半也可。

对于董事会的议决方式, 新《公司法》第49条对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的议决方式作了规定:“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 除本法有规定的外, 由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会决议的表决, 实行一人一票。”可见新《公司法》也意在保护董事会不受大股东的左右。公司章程可以针对具体决议事项的性质进行表决权比例的具体规定, 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一样, 其具体比例没有限制, 公司章程的自由度是非常大的。新《公司法》第45条第3款还对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产生办法的章程自治进行了规定:“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 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产生办法由公司章程规定。”由此推知, 公司章程可以从公司实际情况出发, 规定由股东会直接选举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也可以规定由股东会选举董事会后, 由董事会成员选举产生董事长和副董事长;还可以规定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大小决定由谁担任董事长、副董事长等。这一规定赋予了章程以更大的自治空间。

对于监事会的议决程序, 新《公司法》第56条第2款对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的议决方式作了规定:“监事会每年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监事可以提议召开监事会。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 除本法有规定的外, 由公司章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公司章程可以根据公司法之授权, 赋予监事会更多的权限, 有利于充实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强化监督手段。

总体来看, 新公司法大大扩充了公司及其股东对公司章程的意思自治范围, 从片面、过度的控制和管理转向对企业经营自治的尊重、对运营效率的追求和对市场机制的有效运用。各类企业在组建公司的实践中应树立强烈的公司章程意识, 制订符合公司实际的个性化公司章程, 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达、曾海培, 《浅谈公司章程自治》,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3) ;

[2]、郭奕, 《论公司章程自治的界限》, 浙江社会科学, 2008 (4) ;

“自治性”机制 篇10

老有所养, 老有所终。关心和救助藏区孤寡老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 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 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 既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指责,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状分析

2011年7月15日, 由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21名志愿者组成的暑期赴玉树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新寨村贡成五福敬老院, 深入玉树灾区, 慰问孤独老人, 敬老院贡成院长和浙江台州慈善形象大师刘青等相关人员对实践团进行了热情接洽, 带领实践团成员对养老院的相关设施进行了参观, 并在随后介绍了整个养老院的情况老院整体建筑是具有典型藏族特色的帐篷, 共有26个, 每个占地面积12平方米, 考虑到老人们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养老院的帐篷按照传统的藏式花帐篷设计, 其外层选用优质白色布料, 上印有吉祥八宝图案。每顶这样的帐篷内配置有三张床和三套卧具, 还放置了一个火炉。敬老院配有一名负责老人饮食的人员和一名负责卫生的人员。

三、存在的问题

地震过后, 社会关注儿童教育生活较多, 对老人的略缺乏, 加之青年劳动力丧失, 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更是对老年人群的生活提出了重大挑战。

1、灾后重建工作难度较大, 青年劳动力丧失及外流

地震过后, 国家立即向藏区作出援助。但由于环境人文等影响, 灾区的恢复工作惊醒缓慢, 许多老人丧失亲人, 流离失所, 加之许多藏区青年也外出打工, 使得藏区孤寡老人人数上升, 许多老人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事实上, 藏区老龄人的社会保障结构非常单一脆弱。藏区的老人们大多自己没有很大的积蓄, 老人们的要求都不太高, 使得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无法继续。

2、藏区老人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

藏区偏远的地理位置, 让人难以适应的高原气候使得藏区的医疗条件很难改善, 医疗卫生等方面知识的匮乏, 加之当地的饮食习惯, 营养健康等因素的影响, 绝大多数老人都患有疾病。因为交通不便一般情况下他们只是在病情发作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到附近医疗点打小针或吊点滴做缓解治疗。病情潜伏期与慢性发作期基本都不做治疗, 甚至有时候因病疼痛不能进食, 也只是强忍着, 因此, 基于藏区医疗水平仍然普遍较低的状况, 导致许多老年人的医疗还得不到基本保障, 所以需要继续逐步完善起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3、藏区老年人精神、文化单一, 对外界的新事物无法接触

藏区的老人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方式。下棋和打太极拳, 他们不能像其他地区老年人那样打门球、逛公园, 下棋打太极拳。他们基本没有娱乐方式, 最多就是坐在一起闲聊, 晒太阳, 平日的生活一般都以念经文, 转经筒为主。

四、对策及建议

虽然我国农村社会历来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 重大灾难使得家庭规模日渐缩小, 青年劳动力外出, 老龄人在家庭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他们的自我保障能力也相对弱化。这些种种变化对的家庭养老模式都构成了直接而强烈的冲击。因此, 完善传统的家庭养模式, 建构新的完善的老年人保障体系已经成为迫切要求。

1、藏区发展是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

发展藏区经济文化是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措施。邓小平曾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那么发展引出的问题往往需要在继续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可以这么讲, 藏区老龄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本质还是发展问题。藏区的老年保障问题将会遇到比其他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正因如此, 发展藏区将是妥善处理老龄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基于我国的现状, 解决藏区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文化”问题, 当然, 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我们不可能就此打破, 我们要坚持尊重其民族文化的同时循序渐进, 把正确的观念, 思路带给他们, 切实的从他们角度去考虑, 建立完善的帮扶养老机制, 从而让藏区老人也能老有所终。

2、通过社会救助, 政府服务巩固并发展传统家庭养老范式

家庭养老助老的职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改变。但是, 在藏区这个特殊的地方, 需要以社会帮扶救助的形式, 结合当地政府进行社会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 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要保证老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提高, 又要从实际出发, 巩固并发展传统家庭养老的有益方面, 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而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因此我们要继续弘扬爱老敬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努力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晚年。

与此同时, 还必须大力发展政府服务, 发挥政府组织的作用, 调动一切力量, 如:可以统一招募些对这方面有特殊能力的志愿者对老人进行帮扶工作。

3、强化国家在藏区老年人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正如文中反复提到的那样, 长期以来藏区老龄人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以家庭的模式来完成。但是, 在老龄化严重的当下, 藏区文化限制下, 还是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还在不断透支敬老养老优良传统资源, 会使如今藏区出现的孤寡老人养老问题更加普遍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我国的商业保险及慈善救助迄今还很少进入藏区, 政府虽然大力支持藏区灾后重建, 但是, 有关孤寡老人的赡养问题还有待完善。而随着农业生产向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 发展藏区老人社会保障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4、探索多范式的藏区社会老年人社会保障途径

另外, 还需要拓宽藏区老龄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配置的作用, 国家和政府也可以用公共服务、税收等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来鼓励和引导社会上一些企业加大对藏区福利事业的投人。这可以包括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 以及老年病医院等。现实中我国这些保障老龄人生活福利的设施确实太少。

因此, 在我国现行政府财政还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 规划养老问题也不失为一种救急之策。但是, 与住房、教育、医疗等诸多民生领域一样, 如果把养老当成一项产业来规划, 政府的责任该如何定位, 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解决藏区孤寡老人的生活护理;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政府、社区单位、家庭志愿者三位一体, 采取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措施, 使孤寡老人的生活得以照顾, 经济得以救助, 真正作到老有所养, 难有所帮。根据老人的需要设立服务项目, 分为生活照料, 家政服务、精神慰藉三大类。

妥善地解决孤寡老人生活困难后, 应进一步考虑他们的精神生活, 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基本问题解决的基础上, 再做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项工作。开展关于老人的娱乐活动, 请他们积极参加, 既能分富生活, 建立适合藏区老人的娱乐设施, 适时地举行心理讲座, 让孤寡老人陶冶情操, 感到心灵充实。

虽然藏区的老人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但是, 孤寡老人的心中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孤单, 他们需要大家的关心与呵护。我们应该培养真、善、美的优秀品德和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每个人, 每一天做一点善举, 便会涓涓细流, 汇成江海, 闪烁着慈善的圣洁之光。这个世界需要爱的滋润, 它才能长得茁壮、蓬勃生辉。

摘要:在建党90周年之际, 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向实践学习,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 陕西科技大学2011年暑期“走进玉树、关爱老人、构建和谐”志愿服务团于7月17日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玛尼石堆贡成五福养老院展开了为期15天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近距离接触玉树灾区的老人不仅为整个社会传播了良好的风气, 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同时也传播了志愿者的服务理念, 让爱的阳光洒满人间。

上一篇:精神科病房的风险管理下一篇:培养低年级语言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