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园区(精选10篇)
低碳园区 篇1
日前, 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公示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 (第一批) 》。共有55家园区进入名单, 其中,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苑科技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围。到2015年, 这些试点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大幅下降, 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和新型低碳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引领和带动工业低碳发展。
低碳工业园区通过试点建设, 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 加快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培育积聚一批低碳型企业;推广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园区低碳管理模式, 试点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 引导和带动工业低碳发展。
低碳园区 篇2
南北向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简介
为了进一步改善北周庄低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整体功能,县委、县政府对园区南北向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该道路为园区交通性主干路,北起岱马路k0+000,南至 k3+571.95,全长3571.95米,道路红线宽为30米,主要内容包括路基路面工程、人行道工程、涵洞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及交通设施等。路面为沥青混凝土柔性路面。
低碳物流园区的规划与评价指标 篇3
【摘要】本文明确界定了低碳物流园区的概念,对低碳物流园区的内部结构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用合理的评价指标引导物流园区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
【关键词】低碳物流;园区规划;评价指标
目前,工业化、园区化的快速发展给物流行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很多物流园区现在正面临着交通嘈杂、环境污染、碳排放过量等一系列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商讨了从 2012~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从国家政府层面上大力倡导了绿色环保的低碳理念,因此,推行低碳物流园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低碳物流园区概念的界定
低碳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应是依靠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园区前期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营和管理等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提高新能源的比重,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等手段,实现物流园区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运营的目的。低碳物流园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1物流园区内部系统的协调性。物流园区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系统有运输、仓储、装卸、分拣、流通加工等几个环节。物流园区的低碳化建设是将物流园区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单考虑降低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方面的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更应该注重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适用和协调性。
1.2物流园区选址和布局的科学性。物流园区的科学性是在保证物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考虑集约化利用土地的需求。要求物流园区在园区选址、功能区布局和规划、基础设施内部规划等方面合理、适宜。比如要求物流园区的各功能区布局呈流线型设计,与物流园区的系统工程相对应,这样有利于交通组织顺畅;另外还要注意物流园区的仓储用地和停车场用地规模适宜,内部联系顺畅。
1.3物流园区现有资源和资源配置的集约性。物流园区的集约性是指在后期运营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的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整合现有资源,集聚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等各种有物流需求的企业,二是集聚所需服务资源,公路、铁路、水路联运,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相结合,使整个物流系统可以流水线作业。
1.4物流园区技术上的创新性。物流园区的创新性是指注重使用低碳、环保、节能等新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另外,园区内产业集聚使企业间多了向彼此学习的机会,降低了学习成本,同时也加快了园区内创新型技术的引入和传播。
2、低碳物流园区内部结构规划设计
低碳物流园区系统规划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物流园区内部结构的复杂功能与园区内其他设施合理结合,主要内容包括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建筑设计三个方面。
2.1物流园区的功能布局。物流园区的功能布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空间形态布局,比如,物流仓储的建筑体量巨大,需要一定规模的货物堆场,而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则需满足服务功能的同时还要体现建筑风格。虽然物流园区的功能布局不会直接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是功能布局会通过各区联系方便程度以及相互配合的交通方式对所处的碳环境造成影响。合理的功能布局有利于碳环境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合理紧凑的布局能够使有限的土地利用效率更高;二是合理的布局有助于园区交通运输的路程,相同能耗前提下能运送更多的货物。
2.2物流园区的交通组织。物流园区内部交通起着联系各功能分区,货物进出仓库与货物快速集散的重要作用,是物流园区运行效率及其运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06年斯特恩指出,从全球范围内看,由公路运输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整个物流运输环节的75%[2],因此对公路运输环节进行低碳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创新运输设备的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低碳理念下的物流园区规划设计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交通系统的设计。从物流园区整体范围来看,交通碳排放由三部分组成:货物运输、小汽车和公共交通。如何通过一定的措施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与物流园区的关系,是调控园区的交通碳排放平衡的关键。
2.3物流园区的建筑设计。建筑是物流园区内部主要的物流活动载体,同时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单位,所以物流园区的建筑实现低碳化对物流园区实现低碳运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园区的建筑设计应注重从细节上考虑建筑功能和“四节能、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期降低建设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建筑设计年限内的节能和环保,降低能耗与碳排放[3]。比如,仓储建筑是大体量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灵活,可以随着功能变化进行灵活调节,既减少了建筑物建造量及建筑垃圾的产生,又控制住了建筑物的碳排放量。
3、低碳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3.1低碳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低碳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四个环节,筛选影响物流园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的要素[4]。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先将每个环节的指标按照考察内容进行充分细化,提出物流园区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然后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种,前者必须容易获得相关数据,有严格的评判依据;后者可以结合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专家的评判分给出评价标准。
3.2低碳物流园区评价指标的应用。低碳园区评价指标的应用主要从企业自我评价和行业管理部门测评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考虑企业内部自我评价查找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挑选低碳节能成效显著的物流园区,使其成为推广模式,引导其它园区向低碳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段配有,刘虹,于凌云.我国低碳物流园区建设发展探讨[J].物流科技,2013,(12):97-99.
[2]Nicholas Stern. Stern Report[R].2006.
[3]叶大华,胡倩.基于低碳生态详细规划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J].城市规划,2013(1):31-39.
低碳园区 篇4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内率先引进产业共生模式, 推进废物资源化项目, 追求废物零排放, 实施了大规模污水再生循环利用等示范工程, 到今年年底, 开发区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例将达到33%, 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比例将达到1.5%, 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将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0%, 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绿色照明覆盖面达到80%以上, 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审计比率达到100%, 将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18%、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1%的目标。
高新区华苑科技园目前已形成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 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率近30%, 万元GDP能耗低于0.1吨标准煤, 园区低碳发展特征显著。到今年年底, 园区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12年下降15%, 非常规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以上。
低碳园区 篇5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国内外针对产业园区如何低碳发展的研究均处于探索阶段,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园区种类繁多、差异悬殊,使得试点创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当前,试点园区已基本参照《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完成了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且部分基础较好的园区正在着手试点创建。试点创建还面临着什么问题和障碍、如何更好的推进试点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本文在总结园区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家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思考,提出了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创建的对策与建议。
一、园区试点创建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对低碳发展的认识尚需提高,对试点创建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首先,园区对低碳发展的认识程度尚待提高。许多园区的管理者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低碳等概念仍较为模糊,对低碳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同时对为什么要低碳发展、如何低碳发展等欠缺深入思考。从创建试点的驱动力和出发点来看,各园区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希望通过创建试点实现园区的转型升级。这类园区大多位于东部发达地区,以江苏某园区为代表,他们认为低碳是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借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创建的契机,推动‘腾笼换鸟,进一步优化产业配置,提高产出率”;二是希望通过创建试点获得国家更多优惠政策。这类园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他们对低碳的认识不够充分,更为关注园区的经济发展,旨在通过试点创建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三是希望通过创建试点获得其他利益,例如工作升迁、园区升级等。
其次,对试点创建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由于对低碳发展的理解不同、加上申请试点创建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使得各园区对试点创建的重视程度差别巨大。对于比较重视的园区,已经在试点创建方面着手开展相关的工作,并明确了创建目标和实施路径,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对于某些园区,重点放在了能不能成为试点,对于后续怎么推进,尚比较模糊,部分试点园区提出的创建思路甚至不够“低碳”。此外,几乎所有的园区都需要加强领导重视、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园区负责低碳发展的主管部门普遍反映存在部门之间思想不统一、对低碳工作紧迫性的理解不一致等问题,进而造成部门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统筹协作不顺畅,影响试点创建的进度和实际效果。
(二)低碳目标的设定多数较为盲目,措施途径的针对性和关联度不够
低碳产业园区的创建需要结合实际设定合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所调研和交流的园区均已按照发文的指南要求完成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设定了创建目标,但深入了解后发现,多数园区在目标设定方面的解析不够充分,存在主观性和盲目性,对园区自身减碳的实际潜力、预期投入及效果分析还不够深入。总的来说,园区目标的设定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少数园区引入详细的模型,基于详实的统计数据,通过严格的分析计算来确定目标;二是根据本地区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和上级的安排,拟定试点工作目标;三是采用横向对比或“咨询专家”的方式简单确定,例如,通过对比其他园区的工作目标来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
多数园区目标设定不科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普遍反映《实施方案》的编制时间较紧,目标设定的论证不够充分;二是多数园区基础数据不完备,难以支撑模型的计算和分析;三是多方对接不顺畅,主管部门、智力机构、企业三方的交流和沟通不充分,最终导致目标由主管部门定,途径由智力机构想,重点工程由主要企业凑的结果。而深层次的原因可归咎于以下三点:一是园区层面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不到位,习惯于总体数字目标的设定而忽略了实际可行性,这就是为什么园区方会向专家“请教”目标设多少比较合适;二是与低碳相关的能力建设不足,搞不清楚如何更加科学的设定目标;三是国家层面对试点园区从认识到具体落实缺乏必要的指导。
由于目标的制定缺乏足够的支撑,使得措施途径的针对性以及和目标的关联度也不足。调研发现,多数园区的路径措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例如在产业调整方面,普遍将新能源、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只有少数园区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制定了差别化的发展战略;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方面,同样存在盲目性,发展目标缺乏科学的分析和依据。
(三)基础能力薄弱,工作落实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无论是发展较好的园区还是相对落后的园区,在低碳发展方面的能力建设显著不足:
一是能源和碳排放的统计、核算体系不完善,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国家级园区均配备了专门的统计部门,而省级园区以及发展较为落后园区的统计力量严重不足,有的园区仅配备1名人员负责经济社会等全面统计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能源统计问题。数据质量方面,园区管理部门很难核证数据的真伪性。
二是缺乏低碳技术支持。据园区方面反映,企业在低碳化改造中存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核心技术相对较少的现状,直接导致低碳产业化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企业方的代表对低碳没有概念,对低碳技术、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更是无法辨析。总的来说,园区普遍存在“反映缺乏低碳技术,但又不知道什么是低碳技术”的问题。
三是缺乏人才力量。园区方面普遍反映缺乏低碳技术研发、低碳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尤其是位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园区,表示根本不具备吸引高端人才的实力和条件。事实上,人才不足确实影响到了园区以及企业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工作水平。
(四)缺乏顶层指导,国家层级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亟待完备
由于国家层面尚未针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使得园区方面迫切希望在以下两方面得到国家的支持。
一是希望国家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包括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定位、发展规划、评价标准等。目前产业园区大多只有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愿景,没有统一可行的低碳评价标准,由于缺乏更为具体的顶层引导,园区对如何低碳发展以及自身能不能建成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较为困惑;
二是希望国家进一步明确相关配套政策。园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园区和低级别园区)普遍反映试点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表示目前地方政府能够提供的经济手段有限,(资金问题)还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根本解决,国家需要制定统一的扶持政策,以使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效力。
二、对国家开展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通过总结园区试点创建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认为,在园区尚未全面开展试点建设的情况下出现上述问题,不仅仅是园区层面的问题,更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开展试点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国家开展试点的工作目标有待具体化和细化
国家开展试点工作的目标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是这个目标的针对性不强,不够具体,这是导致试点工作重复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而言,我们认为,试点的目标和重点可以分为“点”、“线”、“面”三个维度。其中“点”指的是一些较为具体的、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举措,例如,在试点园区试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智能微网、能源和碳排放管控平台建设、CCS、CCUS等低碳技术和管理措施;“线”是指通过试点来全面解决制约园区低碳发展的共性问题,例如,全面加强试点园区的基础能力为其他非试点园区树立标杆;“面”是指从全部试点园区中进一步选出基础条件好、示范性强的园区,采取系统的、全面的措施开展试点建设,争取到试点结束时将其打造成全国低碳园区的典型。
(二)试点工作信息的上下沟通反馈严重不足
以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为例,国家和试点园区创建试点的出发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家的出发点是探索低碳发展道路并形成经验,试点园区的出发点则五花八门。但是,国家没有对园区清晰的表述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而园区一方面不知道国家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没有合理的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反馈。而沟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三点:其一,沟通渠道有限。目前,试点工作只有下发通知一条路径,这种路径形式单一,并且中间传递层级太多,造成了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丢包”现象明显。其二,关注重点有差异。国家开展试点工作的出发点是“试”,而试点园区开展试点的出发点是“利己”,通过试点实现各自的转型发展,个别试点甚至夹杂了部分私人利益,只有少数试点在开始前便去考虑能够为国家创建试点工作提供何种经验和借鉴。其三,职责不清。这突出表现在地方政府在组织试点申报的过程中,仅仅起到“传递员”的作用,并未对开展试点工作的目的意义进行有效解读,发生了部分失职现象。
(三)试点工作流程和制度设计不够完备
国家开展试点创建工作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涵盖试点工作的规划与前期准备、试点的遴选与确定、试点过程的监督与指导、试点的考核验收、试点结束后的经验推广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全过程的试点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以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为例,一方面由于多头申报、多头管理,直接导致试点推进过程中各方主体权责不清、进度拖延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备,直接影响了园区试点创建的积极性;再一方面由于以单位GDP/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使得考核指挥棒失效,试点园区不得不将全面发展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与试点工作“先行先试、因地制宜”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四)试点配套政策是“双刃剑”
当前各种各样的试点层出不穷,取得的成效也是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取得“**试点”的资格尤其是成为试点可能带来的配套激励政策是争相成为试点的巨大推力。比如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节能减排财政综合示范试点等,地方在得到试点的同时,更是获得了多达数亿的资金支持。从多方面因素和角度来看,靠大规模政府资金投入推动试点开展的模式不可持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激励机制容易给地方传导一个错误的信号,以为成为试点就有“大钱”,从而导致盲目追求成为“试点”,“重视申请、忽略执行”,甚至出现为了成为试点而数据造假的问题。例如,在55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中,有相当一部分园区更为关注后续能给配套多少资金。因此,试点在设计配套政策时,有必要深入剖析试点工作面临的难点和障碍,针对性的出台配套政策,避免为了“配套政策”而成为“试点”。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园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在推进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创建方面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鉴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的落实试点创建,发挥试点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从“国家怎么推”和“园区怎么干”两个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怎么推:加大顶层指导和支持力度,保障试点创建有效开展
一是搭建交流平台,倡导共同参与。为减少信息传递环节的“丢包现象”,提高沟通效率,建议国家组织55家试点园区,召开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会议,直接向试点园区宣讲国家开展试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普及低碳发展概念内涵,提升园区对低碳发展的认识水平,同时利用工作会议的机会积极倾听园区的想法,形成双向的沟通与反馈;建议相关部门以创建低碳产业园区为纽带,搭建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定期研讨、总结问题、分享经验,使各园区共同参与到试点建设过程中。
二是做好分类指导和分类考核。考虑到园区类型多样,建议将园区分为综合类园区、高耗能园区和低耗能园区等三类园区,并分别进行指导。建议对每一类型的园区,分别制定基于“点”、“线”、“面”的发展方向。设计指标体系并进行分类指导,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反映不同类型园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反映试点重在“试”和经验推广的工作导向。其中,综合类园区的发展方向为以碳强度下降为统领,全面低碳发展;高耗能类园区的发展重点是探索高耗能产业低碳发展道路;低耗能园区的发展重点是努力向产城融合方向做进一步的探索。分类考核的重点不仅仅是降低园区的碳排放强度,更重要的是园区能否提供可借鉴的“点”、“线”、“面”的经验和模式。
三是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建议制定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涵盖试点的遴选、监督、考核验收、试点园区可持续发展、经验推广的工作流程,清晰界定试点工作各方主体的权利与责任。
四是加快制定园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建立完善园区能源统计体系和碳排放统计体系。建议针对园区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园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学,研究确定园区碳排放核算主体范围、温室气体种类和能源利用类型,完善能源统计数据基础,合理设定能源排放因子。在有条件的园区建设能源和碳排放管控平台,实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数据的在线监测和管理,提高数据的质量和连续性。
五是完善配套政策。建议国家部门之间加强协作,整合现有政策对试点园区进行集中支持;建议国家利用与试点园区座谈会的机会,积极听取试点园区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强的配套政策;建议适当调整配套政策的支持方向,重点围绕园区能力建设、边际成本较高但具有显著示范价值的重大项目或技术应用、国际合作、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支持;建议完善配套政策的支持方式,从资金支持、智力支持、管理支持、宣传支持等方面对园区进行综合支持,同时探索采用市场化的投融资模式解决园区融资难问题。
(二)园区怎么干:因地制宜,围绕“五个低碳化”探索低碳发展路径
调研发现,园区低碳发展涉及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生产过程、能源结构、居民生活和配套设施、园区管理等各个方面,渗透于整个产业园区的各个领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来说,尽管园区之间差异较大,但都可围绕以下“五个低碳化”开展工作,只是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一是从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入手实现园区产业的低碳化。建议园区可以按照发展方向,选择入园企业类型,逐渐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建议园区按照低碳发展目标,制定入园企业的碳排放标准,仅选择符合标准的企业进入园区。
二是从提高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入手实现生产的低碳化。建议园区积极引入低碳技术,努力提高园区内的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对园区主要耗能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三是从优化园区能源结构入手实现园区能源的低碳化。建议园区积极限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水平,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尤其是要结合实际加大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比例。
四是从引导园区居民生活消费意识入手实现园区生活模式的低碳化。建议园区积极试验和推广低碳建筑、绿色建筑,通过提高园区内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及加强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减少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积极推动低碳交通,在园区的建设规划中设置完善的步行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便捷的公共交通设施,利用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引导居民低碳出行;全面加强低碳宣传,提高居民低碳意识,促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低碳产品、低碳出行、低碳生活。
五是从完善园区低碳管理与保障体系入手实现园区管理的低碳化。建议园区进一步加强能源和碳排放的统计和管理工作,做到数据完整、真实、有效,并逐步实现能源和碳排放数据的在线监测和管控,为园区低碳发展措施的选择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此外,建议园区结合实际,同样可按照“点、线、面”探索低碳发展路径,并积极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准备。例如,对于所有试点园区来说,应积极在“点”上做出尝试,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综合类园区,可围绕“五个低碳化”,全面探索低碳发展道路;对于特色类园区或发展比较落后的园区,可围绕“五个低碳化”的部分措施深入开展工作。总的来说,试点的目的是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因此,试点园区应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为后续全面推动我国产业园区的低碳发展夯实基础。
低碳园区 篇6
绿色低碳规划
科学规划物流园区, 从根源上杜绝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 避免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失衡。第一, 在科学合理规划方面, 从源头摒弃“先污染, 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坚持低成本、低排放, 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减少污染, 构建环境负荷较低的物流体系。因此, 园区定位中要旗帜鲜明地将绿色低碳作为发展目标, 保证后续各项工作的统一性。
第二, 在选址方面, 一方面提供服务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相符, 地理位置与服务对象尽量靠近, 缩短产业供应链的长度, 易于集中采购、加工和销售, 消除物流活动的无序性和无效性, 降低对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在园区内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大力开展公铁联运和海陆空多式联运, 降低货物运输中公路运输的占比。
第三, 在园区布局和规模方面, 按当地实际需求设置合理的功能区块和仓库数量, 并根据园区的地块特点和周边环境合理布局, 保证各功能区块之间物流活动的衔接性、流畅性, 实现园区内土地集约使用。
第四, 在配套设施方面, 特别关注园区能源动力系统、水循环系统、道路设计、绿化覆盖和信息化建设。虽只是物流园区内的配套建设, 易被人轻视, 但也是目前在绿色低碳行动中技术较为成熟, 最容易实现和取得成效的方面。它们低碳与否影响到运营后每一天的绿色度。
绿色低碳建设
采用环保材料, 建设碳益建筑。园区内没有各类仓库、配送中心、加工车间、配载场、办公楼等建筑, 与建筑相关的能耗包括建造、运行、维修、拆迁等综合能耗, 约占全球总能耗的4 0%。对建筑材料采用多项革新技术以降低能耗的碳益建筑替代传统的工业建筑。环保仓库就是碳益建筑的典型代表, 从设计、材料选用到节能技术应用充分体现了低碳理念。
节能灯、节水型卫生洁具、太阳能热水器和天然气供暖装置等节电、节水和节能设备,
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消耗。节能设备包括电气设备选用考虑负荷、能耗标识等;采用室外节能照明灯具;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盖世理为沃尔玛开发并交付使用的天津配送中心, 通过节能节电设施, 每年可减少3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配套设施中, 暖通空调设备, 采用可再生或清洁能源供热系统、热泵供冷热技术等, 如太阳能、二次中水再利用、地热水等;采用给排水循环系统, 包括循环雨水进行绿化灌溉等;以及适当的三废处理系统。
绿色低碳运营
物流园区的优势在于企业的集聚、功能的集聚, 集聚效应可以转化为对物流资源使用减量化, 也就决定了绿色低碳运营模式应以园区为平台, 以当地产业链为主线, 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 整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和集约化使用。嘉兴现代物流园启动全球工业主辅料交易展示中心的项目, 以供应链集成的新模式,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 直到最终用户, 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的供应链服务大产业, 成就绿色供应链。
信息平台的搭建是现代物流的基础, 也是物流企业高效运作、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之一。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助于实现共同配送, 从而有效提高运输工具的装载率, 减少空驶率, 避免无效运输和重复运输, 促进运输合理化。同时优化包装、流通、加工、装卸等环节的效率, 提高各个物流作业环节运作的透明度, 减少物流信息交换的环节, 缩短物流运作的周期, 实现物流的“低碳”目标。
浙江长兴综合物流园区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公司湖州分公司签署框架性战略合作协议, 打造公共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大车货源平台推广力度, 带动车源货源向园区集中, 信息交易大厅L ED物流信息发布系统, 每天实时更新园区内外车源、货源信息。园区从2010年率先开展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园区通”工程试点工作, 在物流园区的进出道口安装RFID卡阅读设备, 车辆安装RFID卡, 物流基地信息系统与浙江省物流电子枢纽实现互联互通, 车辆进出痕迹、信用评级等信息实现共享。信息化的应用, 及时掌握有效信息, 物流供需资源对接准确, 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各环节顺畅衔接, 达到物畅其流, 减少了无序的物流活动, 从根本上降低了物流资源的浪费。
加强物流园区内物流企业的协同作用。物流企业集聚, 作业高度组织化和协同化, 使物流集聚的优势直接转化为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碳排放的减少。物流企业间的物资、能力和信息集成, 形成企业间的共生关系, 即绿色物流服务供应链, 集中依赖于物流园区发挥作用, 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 而且可以实现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 同时能够进一步完善物流网络, 实现物流产业集群效应, 这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的现代管理模式。
倡导园区内物流企业自身的低碳化运营。特别是龙头企业, 要树立绿色运输和绿色包装的榜样。日本企业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低碳物流在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同时, 也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和效益。物流企业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合理化的手段, 提效率促节能减排放。甩挂运输, 它比传统运输具有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减少道路损坏等优点, 在物流业发达国家, 甩挂运输量已接近总运输量的8 0%;优化运输网络, 直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优化能源结构, 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型车辆;使用低碳包装, 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设计简易包装, 减少一次性包装, 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
绿色低碳管理
组建以政府部门和园区经营企业为主导、入园物流企业参加的绿色低碳组织机构;形成园区内绿色低碳标准,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包含对环境影响程度、资源消耗强度、可再生能源利用度以及绿色低碳行动度等指标。
制定指导入园企业绿色低碳环保的相关文件, 形成较为稳定的绿色低碳促进机制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 奖惩分明。如定期检查园区企业标准执行情况, 检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 对超标企业和部门要追究责任, 对节能减排出色的企业给予奖励。具体操作可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按照设定的标准进行检查, 以保证其正式性, 以及检测过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重视宣传教育, 提高企业的绿色低碳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绿色低碳的理念;为园区企业解读政府关于绿色低碳物流的政策法律, 明确政府导向和优惠支持项目。组织园区内企业交流和借鉴实施低碳物流运作的成功经验。
对进入园区的企业设置绿色门槛, 西安国际港务区明确表示欢迎具有“生态化”理念的企业入驻园区, “严格控制并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区。
低碳园区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业园区,发展思路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 其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积极对技术、制度进行创新, 努力进行产业转型, 不断开发新型能源, 以此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室气体的释放, 实现经济、生态统一发展[1]。建设低碳经济, 必须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并以此为发展理论, 一方面紧抓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努力实现生态的发展, 最终实现经济和生态的有机统一发展, 由此可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1 概述低碳经济
在低碳经济建设中, 其核心活动是能源、制度的创新, 实质是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的利用以及能源结构转变[2]。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切实提升节能减排、新型能源技术, 构建完成低碳经济发展相关能源系统、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机制, 由此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实现在能耗的降低, 碳排放缩减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3]。低碳经济污染小、能耗低、效能高的优势。低碳经济其实是一场关于经济发展模式、能耗形式、以及生活形式的改革, 它将会对粗放经济进行全面的改革, 实现社会和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2 低碳经济下我国工业园区面临的问题
2.1 工业园区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国内多数工业园区, 在建设初期, 缺乏长远、前瞻性的规划, 对于园区的长远发展没有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讨论, 导致现阶段出现产业结构滞后, 缺乏合理性, 产业链出现断层, 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的诸多问题。部分园区内部各个产业功能分布缺乏科学性, 混在一起, 由此会造成园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缺乏高效的竞争, 工作人员居住条件无法得到改善, 缺乏强劲的发展动力。
2.2 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园区多采用政企合一发展模式, 在发展前期, 该发展模式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后期对远去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 大大降低了园区经济效率, 发展进度放缓。部分园区发生重叠管理现象, 给居民和企业造成很大的困扰。
2.3 工业园区内环境污染严重
现阶段, 国内多数园区由于第二产业占据较大比重, 形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空气、噪声、水源污染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空气污染, 集中于技术含量低、能耗高的工业中。水污染形成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工业废水, 这部分废水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被排放到园区, 形成了恶劣影响。其二是住宅水污染, 这是因为园区居民区无法合理的管理, 加之下水道缺乏合理的设计, 严重的情况会对自来水系统的造成影响。而噪声污染则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 部分企业一味追赶进度, 日夜连续工作, 设备以及机械产生大量噪声, 对人体的听力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工业园区的环境污染还有很多。
3 低碳经济下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
3.1 科学规划、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组织规划工作中, 必须切实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创建一个和谐、生态的经济园区。关于工业园区的规划, 必须高效整合生产、生态以及生活, 实现经济、生态的统一发展。工业园区都存在完成的生活系统, 以下有关各个系统的详细规划思路。其一, 供电系统。为实现园区能耗的降低, 电负荷的减小, 应当积极开发使用风力、太阳能的新能源, 促进能源应用模式的创新, 大大节省电力, 促进新型能源的发掘和应用。其二, 供排水系统。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 一方面考虑企业生产需要, 另一方面考虑企业排水的管理。对于园区污水实施集中处理, 促使排水质量达标, 降低污染。对供排水系统进行现代化设计, 规避因为供水缺乏而使用地下水, 使得地表出现塌陷。与此同时, 防止工作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园区供排水规划进行强化是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三, 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构建物流系统, 积极建立物流中心, 搭建相关信息平台;努力建立各种服务机构, 为园区各生产单位进行法律、财会、信息、等诸多方面的服务, 丰富园区的服务职能[4]。
3.2 发展循环经济, 采取绿色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使资源产生获得有机融合, 应用资源再生原理, 构建新型产业链。循环经济具有消耗低、排放少、循环利用等特点。它为了推动经济高效发展, 促进能源以及生态的保护。不断对能源进行循环利用, 可以实现经济、自然、人的和谐。异于过去的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必将未来的主流发展模式。
园区进行转型需要建立循环经济理念, 督促生产粗放、能源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的生产单位关闭整顿, 推动其加快技术引进、吸收, 实现企业发展转型。与此同时, 对于高科技产业及新能源产业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采取一些积极的政策, 吸引清洁产业的进驻。此外, 加强污染治理, 推动节能减排的实行。还应当加强管理人才的吸纳, 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
积极进行节能型园区建设, 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鼓励企业以及部门对节能技术的研发,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成果。开发区需要结合具体情况, 进行循环经济规划工作, 系统化考量, 全面推动发展。引导制造业实施经济发展改造, 实现生态化发展, 积极采用新技术和工艺, 建立循环企业。依托行业协会、服务部门, 积极构建循环经济服务系统, 组织循环经济信息服务。
3.3 鼓励企业节能减排, 进行节能型园区建设
在建立基础设施过程中, 应当选择低碳新型或该技术材料。对于材料的加工和处理, 对于技术和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新型材料, 可以提高建筑寿命, 确保其安全性能。其一, 企业经济使用新技术, 比如, 使用净水设施对工业用水进行净化, 再用于植物的浇灌。一方面使得污染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 有效节省水资源。其二, 积极修缮企业设备, 确保在其运转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及时淘汰更新设备, 保障设备不会因出现问题而形成浪费。其三, 采取严密的节能减排方案,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行, 取得理想的节能减排效益。
资源反复利用过后依然会释放“碳”, 必须重视此“碳”的处理。在进行园区规划和设计时, 必须对“碳”排放进行高效的处理, 对于园区的发展具有最核心的意义。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由此可以减少碳排放。所以园区的规划必须注重功能绿化建设, 首先选择合理的绿化地址, 全面考虑地域、盛行风、气候、温度等因素, 确保绿化植物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碳”。其次, 选择植物种类, 根据实际的自然条件, 结合周围的生态环境, 合理的选择树种, 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 还保证其成活率以及需水量, 节省水资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工业园区内部的低碳经济在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工业园区的优势明显, 其产业聚集效应显著, 技术密度较高, 管理方便, 所以, 工业园区组织低碳建设活动, 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载体作用, 同样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工程。然而, 现阶段, 工业园区的情况并不理想, 缺乏完善的管理和技术激励机制。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进行简单介绍, 进而就现阶段工业园区低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就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宏山.低碳经济下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06) :9-10.
[2]冯清利.工业园区生态化设计思路探讨[J].商业时代, 2011 (35) :129-130.
[3]吕斌, 熊小平, 康艳兵, 赵盟, 廖虹云.我国产业园区低碳发展思路初探[J].中国能源, 2014 (12) :31-35.
低碳园区 篇8
城市作为生产和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 从终端需求角度计算, 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排放总量的90%, 而在许多城市中, 工业排放占总排放的60%以上。工业园区是我国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 而工业发展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 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让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 2007年全国排放工业固体废物4914.87万吨, 工业危险废物3.94万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 (COD) 为3028.96万吨。
可以说, 通过建设“低碳园区”发展低碳经济, 减少工业园区碳排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务院2011年11月2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2011) 》中, 明确指出:“组织试点省区和城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 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率先形成有利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并计划在园区、社区和商业层面进行试点, 低碳工业园区的发展势在必行。但是, 作为指导低碳工业园区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发展, 因为尚没有一套完整的低碳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用来评判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水平, 因此, 此课题有着深刻的研究意义及重大的研究价值。
2 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为了使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综合反映低碳工业园区评价的各个方面, 并保证其准确合理, 在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对应性原则
所谓对应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低碳工业园区评价体系时, 要与工业园区项目立项时希望达到的标准相对应, 这样可将项目的实际运行数据与项目前期调研数据进行比较, 使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得以有效延续。
(2) 科学性原则
在设置指标时, 应体现出科学性的要求[1]。选取的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要充分反映被测评项目的实际情况, 要具有可行性, 并能正确地表达评价方面的具体情况。
(3)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指在设计工业园区评价体系时保障指标项的实用, 能切实反映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低碳发展质量。
(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评价的影响因素是纷繁复杂的, 因此既需要大量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 在研究探讨之后确定大概方向, 又需要运用数学方法, 将指标定量化, 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被测评目标的全貌, 做到客观、公正[2]。
(5) 整体性原则
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工业园区运营效果为主要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同一准则层下的指标之间应保持其自身独立性, 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复交叉[3]。
3 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的制定
遵循选取原则, 从大量国内外评价体系中参考制定符合中国低碳工业园区特点的初级指标项, 经专家咨询, 对各初级指标项进行对比, 并对其运行规律进行深入地分析, 筛选第二轮评价指标项。然后, 对指标体系使用范围、功能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配合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选取的关键因素, 确定低碳工业园区评价的10个重要方向;通过状态层, 从第二轮评价指标项中选出相对重要、有代表性的指标, 共确定指标24个。最后, 将该24个指标全部予以量化设定。最终指标选定如表1所示。
其中, 能源梯级利用是指由于能源品位不同, 能源利用存在差异, 这是一种能源合理利用的方式, 达到按其品位逐级利用的效果。如因热能不会全部转换为机械功, 而导致的品位低于机械能和电能, 用高品位电能后产生的低品位热能继续被利用。能源的梯级利用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4], 是节能的重要手段。
3.1 容积率释义
容积率 () 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该指标用于控制园区的建设强度, 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式中:为容积率;为被测评园区的总建筑面积;为被测评园区的总用地面积。
3.2 绿地率释义
绿地率 () 指绿地面积 (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 占园区用地的百分比, 是描述园区用地构成的重要指标。一般园区规划建设部门、统计部门会统计此数据。
式中:为绿地率;为被测评园区的绿化用地面积。
3.3 可持续发展建筑比例释义
可持续发展建筑指园区内的建筑设计、建造与改造已获得绿色建筑认证, 包括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 (LEED) 等国内外建筑能效认证标准,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要求如表3、表4所示。
3.4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释义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报告期内园区综合能耗总量与园区工业增加值之比, 反映园区的能源利用效率。
园区综合能耗总量即园区各企业用于生产和园区居民生活所用的煤、电、油等能源的消耗。各能源消耗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折合系数折算成标准煤后计算。一般园区经济主管部门、统计部门均会统计此项数据。
式中:q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Q为综合能耗总量, 单位为吨标准煤;V为工业增加值, 单位为万元。
3.5 工业综合能耗弹性系数释义
综合能耗弹性系数指测评期内园区工业综合能耗总量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Q为工业综合能耗增长率 (%) ;Q2为园区当年综合能耗总量, 单位为吨标准煤;Q1为园区上年度综合能耗总量, 单位为吨标准煤;RV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 ;V2为园区当年工业增加值, 单位为万元;V1为园区上年度工业增加值, 单位为万元;Kq为综合能耗弹性系数。
3.6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释义
工业余热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以环境温度为基准线排出的热载体所释放的热量。工业余热包括显热和潜热, 它是载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的二次能源。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指回收利用的工业余热资源量比工业总余热资源量所得的商值百分数。余热资源按其回收利用的可行性与紧迫性, 可分为三个等级, 如表4所示。一等余热资源应优先回收利用, 二等余热资源应尽快回收利用, 三等余热资源可视情况回收利用。
3.7 单位工业增加值CO2排放量释义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指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的计算值。二氧化碳当量指的是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量度单位。因为不同的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产生的温室效果不同, 因此为了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 并且二氧化碳作为主要温室气体, 人们规定以二氧化碳当量 (CO2e) 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温室气体的变暖潜能值 (GWP) 如表5所示。
式中:ET为该气体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 单位为吨CO2e;W为该气体的排放量, 单位为吨。
式中:P为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单位为吨 (CO2e) /万元;E为园区CO2排放当量, 单位为吨 (CO2e) 。
3.8 CO2排放强度下降率释义
碳排放强度指在一定时期内, 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与园区内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值, 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 (CO2e) 。
碳排放强度下降率是指与上一年相比, 园区CO2e排放强度的年下降率。
式中:RCI为碳排放强度下降率 (%) ;E2为园区当年CO2排放当量, 单位为吨 (CO2e) ;GDP2为园区当年生产总值, 单位为万元;E1为园区上年CO2排放当量, 单位为吨 (CO2e) ;GDP1为园区上年生产总值, 单位为万元。
3.9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释义
由于企业对水质需求不同, 可多次重复利用水资源, 从而减少水资源的实际消耗量,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该指标主要考核园区循环用水能力。
工业重复用水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 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 (含经过处理后会用量) 。
工业用水总量是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 等于工业新鲜水用量与工业重复用水量之和。
式中:RRW为工业水重复利用率 (%) ;MRW为工业重复用水量, 单位为万吨;MIW为工业用水总量, 单位为万吨。
4 结束语
本文以低碳工业园为研究对象, 从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建筑能效、工业能效、交通能效、可再生能源与能源梯级利用等十个方面选取并设计了相应指标项, 通过分析细化后确定指标项24个, 并对各指标的定义进行了解释, 设计相应的计算公式, 将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此论文的评价体系, 为建立一套针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做铺垫, 用以指导和评价低碳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蒋和平, 孙炜琳.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2 (6) :21-23.
[2]高欣伟.胜利工业园园区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 2009.
[3]莫神星.建立“科学用能”机制, 实施节能减排[J].能源环境保护, 2009 (06) :19-21.
低碳园区 篇9
1 产业园区定义
产业园区, 实际上是一种资源要素高度集聚的工业化载体, 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集聚形式, 能够有效的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形成产业集聚协同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产业园区是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及着力点, 通过政策环境及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快速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优化, 通过集聚效应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实现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的良性循环。下面我们就以咸宁长江产业园为例, 来详细分析低碳视角下的产业园区规划设计。
2 低碳引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设计
2.1 低碳引导下的产业功能规划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园区低碳转向的重要措施。通过鼓励低碳技术创新, 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等措施, 摒弃以往大规模生产、大量废耗的园区经济运行模式。在重点发展产业中, 围绕“非特即新”的发展思路, 实施产业集中布局, 打造提升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业、新材料制造业、电子电气业四大产业集群, 形成机械加工一高新机械制造一现代装备制造业、传统纺织一高档而料生产一时尚服装设计一会展营销、汽车零配件一汽车生产与总装一汽车营销服务业三条优势产业链, 同时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以及科技研发、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类型, 实现园区发展从“高能耗, 高排放”的高碳增长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增长模式转变。
园区以生产低碳化践行循环经济, 遵循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再生化 (Reproduce) 和替代化 (Replace) 的“SR”原则Cal。建立企业 (产业) 间的物质输入输出关系, 实现产业链的互动藕合发展,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避免浪费, 形成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
2.2 谋划低碳空间布局
坚持“以人为本、区域统筹、集聚集约、因地制宜、低碳生态”的原则, 逐步推进园区功能布局优化调整, 尽快形成科学的功能分区, 进一步强化咸宁高新区城市功能, 加快“区镇合一”步伐, 有序撤并农村居民点, 形成“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的空间模式。按照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要求, 结合园区建设现状和已有空间规划的布局导向, 以绿色、环保、低碳为理念, 科学划分生产制造区、生活居住区、配套服务区和生态功能区, 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 实现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同时, 积极引导不同类型产业的分区集聚, 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 形成科学优化的低碳空间布局。
2.3 低碳引导下的空间布局规划
土地是“立城之本”,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增加碳的排放, 制约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规划不仅有利于园区内产业间的分工协作, 还会对园区的低碳化发展之路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对规划园区整体生态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分析, 结合园区内部特色鲜明的产业分工, 建议规划设计时对园区的整体空间进行圈层化布局见图1。中央活力区作为整个规划区的配套设施集聚地, 以发展金融、电子商务、中介咨询、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主, 挖掘服务业领域低碳减排的巨大潜力, 减少碳源。先进制造业及生活居住功能均对空间环境和服务配套有较高要求, 且二者应在空间上进行区分布置。外围圈层临近铁路站场和公路, 在交通条件上占据更大优势, 结合布置现代物流及出口加工业。规划提高园区的空间紧凑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通过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 将工作、娱乐、休闲和居住功能综合布置, 形成中心集聚, 使各种活动都集中在步行或非机动车出行范围内, 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4 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鼓励工业厂房、居住建筑、大型公共设施等不同建筑类型遵循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采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 应用现代建筑节能技术, 强化建筑节能管理, 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管理, 形成完善的绿色低碳建筑系统。强化低碳建筑设计理念, 把先进的低碳节能技术和低碳节能产品等优化组合, 调整建设能耗比例结构,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绿色施工”, 实现建筑施工过程低碳化;建立园区建筑能耗监测计划, 通过对建筑性能的全方位诊断, 合理更换建筑材料、设备系统, 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寿命, 对建筑进行节能、节水的全面改造, 合理规划拆卸、更换下来的建材、设备走向,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5 低碳引导下的交通体系规划
园区交通规划以高快道路为骨架,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功能关系、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等, 结合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和原有道路系统, 差异化确定各组团内道路网络结构和布局形态, 以适应不同的交通需求特征和交通管理措施, 实现道路系统与土地开发的良性互动。规划落实“人车分离、各自成网”的交通组织理念, 构建安全、连续、舒适的慢行交通网络体系, 串联规划范围内各组团内的核心区、社区公园和公共开敞空间, 使规划区范围内的人们能够利用“公交+慢行”或纯粹慢行的形式到达每一个角落。完善“骑步”接驳系统, 通过集约、紧凑发展的产业用地和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引导园区高效节能运行。
同时, 园区开发考虑整个园区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考虑园区如何成为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园区内部形成高效率“内生循环系统”的同时, 与周边地区发生交换。
3 结束语
该产业园区在以“集聚, 、“高新”为导向的同时, 本着“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 建设集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社区为一体, 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相协调的低碳型开发区。园区基于对区位关系和自身条件的充分考量, 在重点培养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完善产业链, 以生产低碳化践行循环经济。园区紧凑集约的空间布局、民生为本的交通体系以及富有特色的景观生态格局都深刻体现了低碳的规划思想, 并以政策体系的建立为园区的低碳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不仅仅是对“减碳”承诺的积极反馈, 更是对工业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低碳城市蓝图的有益探索。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本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追求绿色发展, 核心是低碳能源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发展观念的转变等。当今世界,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 发展步伐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当人们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时, 也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 许多国家注重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表明, 人类社会可以找到一种既符合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要求, 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园区,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许利娟.低碳经济思维下产业园区发展的困境与突破——以东莞生态园发展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02:35~38+42.
[2]丁国才.关于绿色环保低碳设计在某科技园区深化设计中应用的研究[J].科技视界, 2015, 06:185+249.
低碳园区 篇10
关键词:石化工业园,低碳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实例
0 引言
目前, 中国正积极发展低碳经济[1]。石化产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因能源消耗巨大而导致的大排量CO2不可小觑[2]。随着中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 石化工业园减排压力巨大。现阶段对于石化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较为少见。低碳经济理念的引入将有利于解决石化工业园所面临的减排、减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专家调查法 (Delphi法) 构建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并进行实例研究, 以期为石化工业园低碳理念的实现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1 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法律法规、导则规范等资料, 结合低碳经济的内涵, 着重考虑石化工业园的特点, 采用专家调查 (德尔菲法, Delphi) 的形式, 筛选出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研究路线见图1。
在预调查阶段,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向环境规划与评价 (石化方向) 、环境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向共9位专家进行前期意见咨询, 问卷回收率100%。在正式调查阶段, 采用电子邮件问卷及纸质版问卷相结合的形式, 在全国范围内向环境管理部门、环境规划与评价 (石化方向) 、环境生态、低碳能源和清洁生产等领域共10位专家进行意见调查, 问卷回收率100%, 本阶段调查, 除了调查专家意见外, 还调查了专家的权威度、评分均数、满分频率、意见协调系数等指标, 具体方法请参见王春枝等[3]、徐国祥[4]、张霞等[5]的研究成果。在针对性调查阶段, 根据以上2个阶段的专家反馈进行针对性咨询调查。
1.2 指标体系
通过3个阶段的专家调查, 最终形成包含了26个三级指标的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2 指标体系在石化工业园区的应用
案例园区选自广东省石化工业园, 该园区是国家火炬计划石化产业基地, 为引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该园区重新修编总体规划, 规划期为2010年至2025年。本研究对现状园区 (2009年) 及规划实现后的园区 (2020年) 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对比分析。
2.1 指标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标准值目标指数法[10]对指标体系数据进行处理, 可直观地体现指标实测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将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进行加和, 可计算出评估得分。
目标值指数法公式如下[10]:
正向指标公式:
逆向指标公式:
式 (1) 、 (2) 中, νi为第i项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指标评价值;xi为样本的指标监测值;xis为xi的指标标准值[10]。
2.2 数据来源及目标值的确定
所构建的石化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值的取值来源于文献、相关规划、法规、导则、统计资料等, 对于没有明确规定的数据, 则采用类比法、数据推算法等确定指标体系标准值, 具体指标标准值见表2。
2.3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2009年案例石化工业园区得分为32.87分;规划园区 (2020年) 得分为38.84分。规划园区低碳水平明显优于现状园区。与现状园区 (2009年) 相比, 规划园区 (2020年) 在经济、能源、碳源与碳汇、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与国家政策及园区规划设想相符。
2.4 案例园区发展建议
案例石化工业园, 经过规划调整后仍然存在低碳技术研究投入较少、非化石能源利用不足、绿地系统面积及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 提出以下建议:
a) 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及开发力度, 并积极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改善能源、资源再利用水平。在园区内适当设立非化石能源利用措施, 倡导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构建绿色建筑, 并对耗能仪器、设备、建筑进行系统节能改造;
b) 在园内大量植树种草, 对建筑物进行屋顶绿化,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捐造碳补偿林。此外, 中国碳交易工作正逐步开展, 园区可积极尝试为企业构建碳汇系统、碳信用平台;
c) 加强园区环保管理、能源管理、环保节能宣传。确实落实园区所制定的各项环保管理制定,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积极开展环保节能宣传工作, 鼓励企业设立碳减排奖惩制度, 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工作, 激励员工参与园区低碳建设。
3 结语
a) 通过专家调查, 对指标体系进行完善, 最终形成包含了26个三级指标的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b)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各项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措施不断完善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而利用本研究所构建的石化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对案例园区规划前及规划后两种状态进行评估, 得知案例园区的变化在趋势上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表现一致;
c) 该指标体系可适用于石化园区的现状及规划评价, 但仍存在定性指标的定量化、指标权重的确立、同类案例对比等问题, 希望在后续研究及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气候[2010]1587号文.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0-07-19].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0tz/t20100810_365264.htm.
[2]张文武.能源消耗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行业数据的分析[J].经济论坛, 2011 (1) :5-9.
[3]王春枝, 斯琴.德尔菲法中的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报) , 2009, 9 (4) :92-96.
[4]徐国祥.统计预测和决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11.
[5]张霞, 吴世达, 陈健, 等.德尔菲法在地铁运行环境卫生学评价指标筛选中的应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1, 28 (4) :229-233.
[6]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辽河石化公司.DB169-2008辽宁省炼油综合能耗限额与计算方法[S].辽宁: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8.
[7]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 浙江省节能协会.DB 33/808-2010浙江省地方标准乙烯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和计算方法[S].浙江: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
[8]李小鹏.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8.
[9]赵宇.石化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及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