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现状论文(共12篇)
道德现状论文 篇1
对职业道德建设的成绩与问题的估计, 我们不能肯定一切, 肯定一切就会盲目自满, 不知奋进;但也不能否定一切, 否定一切就会丧失信心, 毫无作为。因此, 要用唯物辩证的态度, 实事求是, 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一、职业道德建设的成绩
多年来, 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和许多企事业单位日益把职业道德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 并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工作, 取得了不少成绩。许多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市范围内各行各业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组织职工接受职业道德培训。这使得职业道德建设进入日常化、系统化、规范化阶段。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行业风气、社会风气日益好转, 新的道德风尚逐步建立起来, “脏、乱、差”的现象有明显的改观。文明礼貌用语, 诸如“您好”、“对不起”、“谢谢”、“请多关照”、“欢迎惠顾”, 得到普遍认同, 广泛地被采用。以前去企事业单位办事, 那种“门难进、脸难看、口难开、理难辩、事难办”的状况已根本改变, 职工服务意识普遍增强。同时涌现了许多文明店堂、文明车队、文明线路、文明住宅小区以及一批又一批文明市民、五好家庭、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在实践中, 我们积累了许多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 例如把职业道德教育同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理想教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建设同城市美化、净化、绿化及其基础建设统一起来;将一般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与党政机关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时进行。有的城市职业道德建设不仅配套齐全, 重点突出, 而且已经把实践经验层次的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他们建立了许多职业道德理论小组、职业道德研究会, 著书立说, 总结实际经验, 探讨规律性的东西。
有许多企业把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统一起来。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引进美国、日本、韩国的企业文化, 并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道德、企业理想、企业形象、企业规章制度等诸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并富有个性色彩。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已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由学习、模仿到独立创新的时期。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注重发掘传统伦理文化财富, 例如儒家的伦理、道德范畴, 包括仁、义、和、诚、俭、勤等应用于企业道德建设中, 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焕发了企业的青春活力, 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商海的竞争中, 立稳了脚跟, 赢得了胜利。
总之, 多年来, 我们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 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我们对取得的成绩, 不能估计过高, 许多地区、许多部门职业道德建设力度不够, 或者走了过场, 或者马马虎虎。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二、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1. 以行业谋私。
各行各业本来是社会的一种分工, 一种具体的职能部门, 理应为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健康和福利服务。可是实际却不然, 许多行业借自己的业务专长、工作职务便利或技术优势, “吃、喝、拿、卡、要”, 绞尽脑汁为小单位、小团体或个人非法牟取私利。
2. 弄虚作假, 损害消费者利益。
一个时期以来, 一些行业为了赚钱, 不择手段, 弄虚作假, 欺骗群众, 各种假冒商品不绝于市, 什么假酒、假药、假奶粉、假香烟、假种籽、假化肥等等。有的为了发大财, 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把工业酒精掺进酒里销售, 把有毒的专用纺织漂染荧光增白剂掺进食用米粉中供应市场。这已经不是什么损人利己的问题, 而是无法无天的谋财害命。
3. 纪律涣散, 偷拿成风。
有些单位的领导官僚主义严重, 管理混乱, 工作不负责任, 且多吃多占。下面的职工则加以仿效, 从顺手牵羊到公开盗窃, 单位有什么物资, 家里就有什么物资。由于官僚主义作怪, 纪律、守则毫无约束力, 致使集体、国家的财产蒙受严重损失。
4. 不讲信誉, 欺骗顾客和消费者。
买卖公平、诚信交易, 这本是商品经济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可是一些行业, 特别是商业、服务行业, 为了眼前的利益, 置法令、道德于不顾。他们以次充好, 以劣代优, 任意涨价, 不遵守市场竞争规则, 不标明价码, 想方设法抬高物价, 变换一次包装, 改变一下商标, 马上加价若干。
5. 劳动效率低, 工作不负责任。
一些行业和部门, 由于改革不配套, 利益分配不公正, 造成职工劳动不积极, 工作无热情, 甚至消极怠工。有的部门机构重叠, 人浮于事, 办事效率极低, 工作不负责, 常常互相推诿, 出了问题, 不认真查处,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甚至互相包庇, 彼此袒护。
三、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职业道德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只是一些现象, 这些现象的背后, 隐藏着深层的原因, 这就是物质利益分配不公正造成的。
1. 平均主义未彻底根除。
“大锅饭养懒汉”, 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某些企业中, 工资、奖金的分配制度上, 平均主义依然是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是造成职工道德诸种问题的根本性的原因。如有的企业干部、管理人员虽然名义上工资不高, 但工资之外所得过多, 尤其是以各种名义多吃多占。这也是一般干部、职工积极性不高, 职业道德低下的原因之一。由此看来, 解决职业道德问题, 必须深化改革, 进一步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工资制度上割除弊端, 把责、权、利三者真正地结合起来, 使个人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经营的好坏联系起来。总之, 改革的实质是利益的再分配问题, 这里务必力求公正与公平。公正与公平的标准, 在现阶段就是“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 不劳不得。这个原则, 必须坚决贯彻实行, 但同时要防止差距过于悬殊。
2. 领导、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关系不融洽。
领导者官僚主义严重, 不深入基层, 不体察下情, 不关心职工疾苦, 因而造成职工心情不舒畅, 工作无精打采。据调查, 有的地方、单位, 职工上班工作, 无食堂, 无厕所, 造成极大的困难, 严重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有的企事业单位, 对职工住房、交通、孩子入托方面存在的问题, 很少过问;有些单位劳动强度大, 劳保条件差, 污染严重, 职工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可是这些问题, 竟然长期得不到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求职工坚守岗位, 尽心尽职, 讲究职业道德, 就难以做到了。
当代企业管理科学认为, 人与人之间, 特别是领导与职工之间, 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建立融洽的感情, 对培养职工的责任感和对本企业的忠诚度是极为重要的。领导者、管理者与广大职工群众亲密无间, 经常进行心理沟通, 定期对话, 切实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即使一时解决不了, 给予理解式的同情, 也会使人心情舒畅, 满怀信心地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说, 职业道德建设与关心职工生活,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相结合, 才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3. 某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干部
职业道德低下, 甚至根本不讲职业道德, 对本行业, 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造成恶劣的影响。
某些党员干部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 利用职权营私舞弊, 贪污受贿, 甚至走私贩私, 不按组织原则办事, 搞裙带关系, 培植亲信, 大吃大喝, 挥霍浪费, 官气十足, 不负责任。凡此种种, 带坏了职工群众, 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阻碍和破坏了改革的深入进行。
党政机关干部道德, 包括企业管理干部道德, 对社会生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干部自身道德良好, 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各行各业, 乃至全社会的道德管理与建设。所以,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党政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
4. 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渗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大量涌入我国, 其中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诸如盲目性、投机性、唯利是图, 甚至金钱拜物主义重新抬头, 并有扩展的趋势。这些对人们的心灵、思想乃至行为有腐蚀作用, 给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些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定时期里不可避免, 但是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必须旗帜鲜明地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意识、没落的道德观念进行抵制与批判, 绝不能允许它们侵蚀人们心灵, 毒害人民的意识。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职业道德建设起步较晚, 从目前情况来看,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 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深入研究, 找到问题所在, 分析原因, 提出对策, 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职业道德,现状,对策
道德现状论文 篇2
当代中国的道德状况及其反思
摘 要:
当今中国的道德呈现“滑坡”或“失范”的态势,已经引起了大众的普遍焦虑。“我们的中国怎么了?”“中国人的良知去了哪里?”“人们心底的善念该如何守护?”从当今中国缺失道德的现象入手,提出如何加强道德建设的对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具有普遍伦理意义的“底线道德”原则;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民众道德教育过程。
关键词:道德状况;道德缺失;道德建设
毋庸置疑,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人们的道德水平却不容乐观,不能简单地说是“滑坡”,毕竟这种比较需要选取参照物,说道德缺失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好一点。道德缺失是指在某个阶段,由于某种原因,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某种蜕变,道德的规范控制力减弱或者消失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失范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缺失的事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一、当前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1.经济领域中的造假和欺诈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欺诈行为、以次充好行为、坑害消费者利益行为的现象引起大众的普遍惊慌。“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转基因大米”事件、使得食品安全市场出现诚信危机。在金融、交通系统中,存在信用卡诈骗、倒卖票据、商业垄断等行为,都不断影响着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从以上事件中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由于执法不严的结果,就导致商业领域中的道德缺失。
2.政治领域里的腐败和不作为盛行。中国人自古便是“以吏为师”在传统历史中,中国一直是“官本位”的社会,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然而在1978年巨大的社会变动下,长期形成的有效的规范、制度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官德败坏,官员对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的淡漠。这种政治伦理的实质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以权谋私、暗箱操作、贪渎腐败也大面积泛滥。在权与钱的勾结中执行“潜规则”,有些执法人员执法犯法、暴力的执法、漠视生命等,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这些现象的产生直接损坏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当前中国,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人们不再相信,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相反,公务员被定义为腐败的象征。从而,造成了社会的某些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社会生活领域中价值观异化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追求的是享受人生,重视物质的现实主义潮流,这种将金钱观摆在首位的价值观,是容易将世俗的东西取代了理想,功利取代了道德,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作为人生追求的典范。正如马基利亚式的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哲学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景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私心观念极为普遍,人类互相救助的传统美德严重缺失,一部分人见死不救,少数见义勇为者在救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伤害,而又常常面临无人救助的尴尬境地。比如“小悦悦”事件。在家庭生活方面,所谓的伦理道德严重错位,“养情人”成为有钱人炫耀的资本、身份的象征。在学术界,盗版、剽窃、学术腐败等现象普遍存在。人们价值观的异化和错位,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不良的发展态势,丑恶的风气不断蔓延,人们心底的一份善念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这些,将会带来中国社会的混乱,不利于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二、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胡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正式向外界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他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际上已经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道德目标。为了实现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目标,必须找到道德缺失的原因。
1.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域大、人口多、资源相对匮乏、生产力尚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严重,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导致在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道德领域的缺失和诸多不和谐。
2.社会转型造成的道德缺失。社会学家认为,道德缺失的原因归因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传统社会人际关系是简单的,是熟人关系。而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陌生人的社会,是靠一种“契约关系”来维持的。在转变时期,可以说各种规范没有健全,因而就出现道德层面的缺失的现象。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也有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与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变得熟悉而陌生。现在的法律法规是不健全,但不代表没有法律法规,不代表漠视规范,漠视一切的心理。正如老子所说:“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现在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种心理:什么道德?什么法律?所以,我们在建立规范的同时,面对的不仅是传统的规范,不仅是传统规范向现代“契约”转变的问题,也不仅是没有规范意识,而是漠视规范、漠视一切的心理。如何转变人们对规范的态度,如何让鄙弃规范转变成尊重规范?没有这种转变,法律、规范越多,违规犯法的事也就越多。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发展中,经济的发展处于核心的地位,发展市场经济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道德层面的建立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得不少人有了“金钱至上”的想法。似乎只要赚到了钱,一切都是合乎道德的和崇高的。造成许多的社会正义伦理和道德底线被突破,被扭曲。在某些方面,人们被这种以个人利益作为动力的经济所不择手段,使其做出的行为即不受道德良心的约束,不惜败坏社会道德,以致造成社会道德沦陷。
4.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就是不断把道德转化为法律的立法实践过程。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当GDP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各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而当前的道德滑坡正是这些矛盾现象的折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制度机制与法律体系并不够完善,对道德不能形成很好的支持。就拿日常生活中偷盗行为来说,当我们丢失贵重物品时我们几乎对抓到小偷找回自己的物品不抱任何希望。当今社会的偷盗事件频发,可是落网并受到制裁的占到的比率并不高。如果长期让有德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失德者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长此以往,人们便很容易有“人善被人欺,马善则被人骑。老实必被人欺,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永远无法出人头地”等想法,社会道德自然难以维持。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事件,一位在外地打工的父亲,由于温饱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不得已偷了一家包子店的几个包子。被发现后在网上受到了大量网友的谴责。偷包子这种行为当然是不道德的,可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再想想这个问题,若是当前社会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贫富差距缩小。这些偷盗事件会不会少一些呢?总而言之,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些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文明的建设。
5.道德教育方法的缺失。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也可以说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人生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可塑性较强,长辈对晚辈的良好品行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之前,我们的价值观念是靠传统的儒家文化来支撑的,当时世人以读书为荣,而读书人又以修养自身良好的品行为重。目前现状来看,学校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并不能很好的挡住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歪风邪气。人生价值观、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只是书本的教育,而应该更多地表现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熏陶和榜样效应对人内心引起的强烈影响。公民在校期间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简单化的形而上学,我们应将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生活实际联系,落实在生活的实处,形成系统性的道德养成教育。
三、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目的是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道德建设奠定物质基础。而提高生产力需要中央决策者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提升生产力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成型,但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因而必须强化行政监督、民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力度,使之成为法制监督的必要补充,在多层次的监督作用下,市场经济的运作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就会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严守道德行为规范。
2.建设具有普遍伦理意义的“底线道德”原则。“底线道德”这一原则,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应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悲惨世界》有一句非常发人深思的名言:“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是为人的常规。”我们由于长期缺乏层次性的道德教育目标,从而要求公民都“公而忘私”,将道德与私心对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明的标志被许多人误解为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达,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东西反被中国人继承了,如官本位的思想,重男轻女的思想,错误的文化观念深入人心。
可以说,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犹如一个同心圆,尽管同心圆所涉及的范围和深度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也有一个道德核心标准―――“底线道德”即意味着道德价值目的和依据也可能有所不同。公民应具备共同的底线道德,比如人类自身特有的人道仁爱,家庭伦理以及社会公德。随着市场现代化的进程,建立一个普遍核心道德规范的定位,是我们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建立道德底线,首先就是要对人权的尊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我们要将道德适用的范围扩大,使得每位公民都能履行道德规范,同时也将道德标准降低到每一位普通公民均能接受,这也是公共的道德准则。道德底线的建构是道德现代化,道德发展的趋势,也是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建设新型道德体系的基础工程。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目前阶段,我国法制建设尚未健全,面对造成违法违纪的,败坏社会道德的惩罚力度还不够,比如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对于制假售假,违反我国产品质量法相关条例的,一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其次,出现个别行政单位执法不严,执法弹性过大,出现“以党纪代替法律处罚”的现象,司法人员、政府官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他们负有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义务。连这些社会公正的守护人都为了私利而弄虚造假,那就证实了公共权力的霉变、腐烂,社会诚信则将化为云烟。权大于法,使法律臣服于公权,整个社会就会导致出现“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的不良后果。最后,强化监督机制,向西方国家借鉴经验,将好的道德行为如: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等道德规范有条件的法律化,将不道德的行为给以重罚,可以说,道德法制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法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双重作用下,才能进一步规范人们的行为,只有加强道德法制化过程,才能进一步规范人们的行为,即使是面对毫无道德良知的人,也会大大减少其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
4.完善民众道德教育过程。在当今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也是导致社会道德缺失的因素,然而在教育方面,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在受功利原则驱使下,家长在教育方式上也更加急功近利,只是片面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道德教育可能也更流于形式。他们追求更多的是物质享受的实利主义,价值观也用金钱观衡量。因此在我们接受教育的那一刻,一定要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维,全方位的进行公德教育,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全民的道德认知,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道德自律的社会氛围,促进和谐社会道德目标的实现。
最后,我们所要建构的新型的道德体系,它必须是包括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的道德新理念,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道德观念,具有现时代中国社会批判和创新精神,融汇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国外现代道德理念,并使这几方面融为一体。当前,面临道德缺失的现状,每一个中国人应当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国家政府要建立全面的保障机制,真正落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信,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为构建新型的道德体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
“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 篇3
摘 要: 从研究趋势来看,道德悖论研究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方向。一个是思维悖论的方向,一个是行为悖论的方向。这两个研究方向相容互补,必将实现它们的相互融合。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建构道德悖论的推理过程,以进一步的理论创新,探索实践逻辑内涵,吸收道义逻辑的理论成果,建构道德行为逻辑,在道德实践逻辑基础上,建立比较完善的道德悖行理论。
中图分类号: B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6062105
Present and Trend of the Research of “Moral Paradox”
SUN Xianyuan(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Key words: moral paradox; paradoxical behaviour; practical logic; moral behavioural reason
Abstract: Two tendencies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rections of thinking paradox and behavioural paradox, which are interactively supplemented and integrated. The future major task is to reinforce th reasoning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oral paradox: explore the practical logical connotation, take in the theoretical fruits, establish moral logic by furthe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erect a comparatively perfect theory of moral paradox based on moral practical logic.
安徽师范大学的学者们在“道德悖论”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为伦理学与逻辑学的交叉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学界对“道德悖论”持有不同的看法,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悖论”观念上存在着差异,一般都习惯于以逻辑悖论来理解道德悖论;二是“道德悖论”研究刚开始,在理论上还不够完善。我认为,“道德悖论”研究应该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面对,共同探索。
“道德悖论”研究的成果
“道德悖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第一,对“道德悖论”概念内涵做了各种界定,提出了“道德悖论”本质上是“道德悖行”的见解;第二,运用逻辑悖论研究的理论成果,对“道德悖论”成因做了初步的探索,给出了“道德悖论”的逻辑表达式;第三,对“道德悖论”的模态、类型和性状,做了初步的分析,对“道德悖论”的做了理论上的论证;第四,对运用逻辑悖论方法研究道德问题的途径和意义,做了比较有深度的论述,扩展了“道德悖论”研究的领域;第五,初步探讨了“道德悖论”的解悖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我国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实践价值;等等。“道德悖论”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道德悖论”研究还带来了一些延伸性的成果,而这些延伸成果反过来,又将进一步推进“道德悖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道德悖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以合道德的动机实现了不道德的结果,(2)以不道德的动机实现了合道德的结果。这表明,“道德悖论”是动机与结果(效果)的自相矛盾,或称动机与结果(效果)的背反,它是“二律背反”型的悖论。所以,在“道德悖论”的理论中,既反对单纯的动机论,德性主义,又反对单纯的效果论、功利主义,主张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这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道德悖论”研究成果对道德行为结构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启示。道德行为主体从自己的道德动机出发,为了更好地实现道德结果,必定选择合理适用的道德手段,从而进行道德活动。道德动机、道德结果、道德手段和道德活动本身,便构成了道德行为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的不同状况,都有可能使道德行为成为道德悖论。这对道德实践逻辑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德悖论”研究进一步揭示,在道德关系中,尽管也包含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最基本的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关系。当然,并非一切主体间性关系都是道德关系。不过,只要是道德关系,它必定是主体间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从主体间性关系,而不是主客体关系出发,进一步刻划道德悖论中的逻辑问题,更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
由于“道德悖论”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些基本概念还需要界定和完善,一些理论关系也需要梳理,从而更好地建构道德悖论理论体系。爱因斯坦在总结物理学进化的历史经验时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59所以,“道德悖论”问题的提出,它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是不能低估的。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不仅对道德哲学和逻辑哲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道德悖论”研究的两个方向
在道德悖论的研究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方向。一个是思维悖论的方向,根据广义逻辑悖论的路线研究道德悖论;一个是行为悖论的方向,视道德悖论为“道德悖行”,把它看作实践逻辑悖论范畴。
王习胜认为,“道德悖论本质上是一种广义的逻辑悖论。”因为,“任何悖论都是思维的产物。客观事物自身、人的行为本身都无所谓‘悖论之说。”[2]这个观点
主张:“道德悖论”只存在于思维中,而不存在于行为中,因而只有“道德悖论”,没有“道德悖行”。这是道德悖论研究中坚持的道德思维悖论的方向。
钱广荣超越了思维领域,进入了经验世界,提出了“道德悖论”就是“道德悖行”的新概念。他认为,“一般逻辑悖论是‘正确的思想错误,道德悖论是‘正确的行为错误,本质不是‘悖论,而是‘悖行——因为做对了,所以做错了,肯定行为选择之善,就得同时肯定行为选择之恶,反之亦是;用‘矛盾等价式来表达就是:A=非A,非A=A。就是说,道德悖论不是‘想对亦‘想错了,也不是‘说对亦‘说错了,而是‘做对亦‘做错了。”[3]这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体现了道德悖论研究的另一个方向,即道德行为悖论的方向。
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现状及建设 篇4
一、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一) 研究方法
行为研究法:在教育情境中, 由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再把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 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 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 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 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 研究结果
近几年, 网络社区技术的发展普及使得互联网正跨入社区时代。为了了解我县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现状, 我运用调查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部分中小学生对网络的使用进行调查。自1999年以来, 有80% 的青少年开始使用互联网, 男生略多 (57.4%) 。年级越高, 用户比例越高。 有关青少年上网场所调查显示:61.2%的青少年在家里上网, 30.5%的青少年在亲戚朋友家上网。由此看, 青少年上网地点主要在家里, 多数父母通过不同方式管理青少年使用网络, 完全不限制的父母只占7.4%。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长约为230分钟。上网主要有:玩游戏占50.3%, 聊天占43.6%。关于浏览黄色网站的问题, 有17.2%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浏览过。以上调查说明, 当代青少年大多数上过网, 而且很多是经常上网, 有的甚至天天上网, 通宵上网。
二、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现状
部分青少年对网络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认识。网络的发展使他们尽情享受各种便利, 与亲朋好友沟通方便, 能更快了解科技动态、最新新闻, 极大丰富了业余生活。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黄色信息的传播、黑客的攻击、金融诈骗、虚假广告、散布电子谣言等对青少年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 青少年迷恋网络以及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日益严重, 不文明行为便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增多。在这样的现实下, 网络社区很难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和服务青少年的作用, 我觉得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 通过多种方式展开监督。
三、网络社区道德规范与实施机制的建设
青少年身上有天然的发展性和进步性, 需要在社会进程中去认识他们, 观察青少年问题要选择发展的角度,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青少年教育应在预防、引导、拯救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一方面, 要普及法律知识, 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养成自律的习惯。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校纪校规, 强制学生遵守。对于年龄偏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可规定上网时间和地点, 便于监督。还可利用教室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 大力提倡文明理性的网络道德观念, 提供网络化学习, 批评黑客型、玩乐型网络观念和活动方式, 形成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学生经常开展网页有名设计、制作等比赛和展览活动, 让学生领略创造的乐趣, 形成文明、理性、高效用网的良好风气。还要重视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家长除了平时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适应能力、好奇心、自信心外, 要让青少年明确上网以学习知识为目的, 安排足够时间让其参加社交活动, 控制上网时间, 加密锁定不良网站, 防止上网成瘾。
总之, 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随着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了, 每个人自觉遵守网络规则, 网络就变得文明、高尚起来, 青少年在网上也能得到健康成长。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 然而网络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网络道德行为。研究目的是通过合理分析、研究尝试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行为提供参照, 一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二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的现状;三是网络社区道德规范与实施机制的建设。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有慧.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7) .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问卷 篇5
同学们:
为了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我们设计了这份问卷。希望得到你的积极配合,你的回答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在此,深表感谢!
1.闯红灯是司空见惯的事,请问你对大学生闯红灯这一现象的看法
A赶时间可以谅解B没车的时候,无所谓
C不道德,应该严格遵守交通规则D 不加以评论
2.诚信为人之本,请问你如何看待大学生考试作弊或替考现象
A强烈反对,那样有损大学生形象,破坏考试的公平性
B应试教育的弊端,此现象可以理解
C我不赞成,但别人我不加评论
D无所谓,个人需要
7. 如果和同学闹点小矛盾,你会怎么做
A至老死不相往来B不会首先提出讲和,不为小矛盾“折腰” C朋友间无隔夜仇,不管谁对谁错都没计较D 要看谁先做错的再决定
8.你在家会经常帮忙做家务吗
A会,经常主动帮忙B 爸妈叫的话就会做咯
C偶尔看到爸妈太辛苦就会帮忙D 不会
11.如果有献血车到学校,你会积极献血吗
A会,觉得那很有意义B有相熟的人一起就会去,一个人就要考虑考虑C偶尔会去,考虑到献血有利于自身的血液更新D不会去,挨痛又不一定讨好
12.你觉得大学里学习知识重要,还是培养道德素质重要
A学习知识重要B 培养道德素质重要C两者一样重要D 无法比较
13.你觉得大学教育是否有必要增加思想道德教育课程
A很有必要,因为大学生道德素质还需要提高B有必要,但事实上作用不大C无所谓,有就学D没必要
16.你认为道德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多选题】
A社会公德B个人道德C家庭美德D职业道德E其他
17.你认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包括 【多选题】
A 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C 办事公道D服务群众E奉献社会
20.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因素有哪些 【多选题】
A家庭环境B学校教育C 个人自身D国家制度E 社会观念
24.你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怎么样
A很好B较好C一般D很少与人相处E 不好
25.你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如何评价
A非常好B很好C较好D一般E 不好
26.你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了解多少
A 非常了解B很了解C 一般了解D不怎么了解E 完全不了解
29.你认为道德对人的制约作用大不大
A 非常大B较大C 一般D不大E没作用
体育法律与道德关系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体育法律;体育道德
一、体育法律与道德的相似性
体育法律和道德同属于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和发展体育事业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属性和功能;同时,就产生于同一社会经济基础而言,它们的性质无疑也是相同的,这就决定了它们具有相似性。体育道德具有笼统性、模糊性、纲领性等特点,体育法律则具有具体性、确定性、原则性等特点,它们各自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体育行为,对人们的体育行为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体育法律与道德所调整的对象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合关系,即有些对象既属于体育法律调整的事物,又属于体育道德调整的事物,比如,不允许赌球既是体育法律的要求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保护运动员权益,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体育开展的体育道德诉求,也是体育法律的诉求。在这个问题上,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关系的研究可以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深思:运动员职业道德是体育道德范围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一部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照此推理,作为体育道德一部分的运动员职业道德肯定与体育法律存在交叉甚至重合的地方,为此,立法者可以将这种重合的体育道德要求确认为体育法律,使之成为受国家保护的人们的体育行为标准。交叉律从外在/形象方面阐释了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既是我们把握两者关系的关键,又是得出互动律、轮换律和共振律的基础,换句话说,正因为两者的交叉律,才产生了互动律、轮换律和共振律。同时,还能够解释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冲突问题,即不交叉的部分是二者不一致的规则,由此可能形成如下情况:如果遵守体育法律就違背了体育道德,而遵守体育道德就违背了体育法律,从而产生合法(法律)不合理(道德)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
二、体育道德的法律强制
所谓道德的法律强制,即是运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推行和实施道德。在这个问题上,法学界存在着巨大争议。哈特将道德分为基本道德和非基本道德,认为基本道德可以法律化,获得法律的强力支撑,而非基本道德则不能法律化,特别是私人领域。博登海默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道德价值的等级体系中,可以区分两类要求和原则,第一类是使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它们对于有效地履行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必须承担的任务来讲,是必不可少的。第二类是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增进人与人紧密联系的道德原则。一般而言,第一类道德原则可以被赋予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具体到体育道德的法律强制问题,除了遵守上述原则之外,还应该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三、泛道德主义与法律问题道德化
一般认为,法律道德化是针对守法环节的。社会成员道德水准越高,守法意识就越强,法律的效益就越见明显。守法是一种道德义务,大多社会成员并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的强制力而守法,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他们的道德习惯而守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避免泛道德主义值得思考。足球项目实行职业化开启了我国深化体育改革的先河,初始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越往后进行问题越多,甚至出现了“崩盘”的危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直采用的是道德化处理方式,或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考虑到体育道德与法律存在交叉,即把赌球等问题仅作为体育道德现象去看待,没有看到它同时是或者应当是法律现象。由于我们一直习惯于“柔性道德”的感化和协调,很大程度上疏于运用法律的刚性规范使其规范化、目标确定化和实现及时纠错。
四、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冲突问题
在各种冲突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是社会意识领域中最主要的一对冲突,它对于社会大众的安全意识的建立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样,正确理解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冲突问题,对于维护体育秩序有着重要作用。所谓法律与社会道德的冲突,(一般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中,合法而不合理的现象或者合理但不合法的现象)即法律与社会道德的脱节。具体到体育领域,这两种表现应该都可以找到实例,研究认为,合法而不合理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对于合法而不合理现象,以打假球为例,有研究认为,假球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运动员(队)已经达到某种竞赛目的,下面场次的比赛虽然与己关系不大,但对别人来说却是生死攸关,于是与他人订立了“君子协议”,使比赛结果服从他人的意志。这类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和体育道德的行为,可称之为君子协议假球。显然,这种打假球就是合法而不合理的一个具体表现。其次是合理不合法现象。曾经一个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一些优势项目为了确保最终胜利,有“内部让球”的惯例。在人们的体育道德特别是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思想中,是应受褒扬的,但在体育法治社会则不然。相比而言,这类现象比较少,并且不如道德与法律的一般研究中关涉此类内容的“大义灭亲”给人的说服力强。究其原因,应该是体育道德与法律的特殊性使然(共性更多一些)。体育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文多少有些暗示。比如体育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可能会造成两者之间的冲突,由此导致两者维护公平、正义的方式不同、实现程度不同,并且在公正与正义的评判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距难免衍生某些矛盾。
参考文献:
[1]那武,何斌.和谐社会体育法律与体育道德关系之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9,6:116.
[2]聂丽芳.论体育道德的构建[J].体育科研,2005,6:44.
[3]董晓龙,郭春玲,主编.体育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6-27.
作者简介:
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生命教育
一、前言
传统的学校德育主要指的是“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 普遍存在生硬简单和脱离实际的问题。高职学生在入学时是一个思想较活跃, 而文化基础有所欠缺的群体, 生硬简单的说教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怀。蔡元培在谈到教育的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以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 造成一个特别的器具, 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的这番话表明了教育的中心是人, 应该以人为本。道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 是一种知识教育、认知教育。我们在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应该从“人”的角度, 体现一种生命关怀的视角。
二、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现状
1. 漠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在高职学校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不听教师讲课, 随意玩手机、看小说, 只要讲话声音不太大, 不影响上课, 教师也常常是视而不见。在学校食堂里, 学生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经常把整碗的饭菜不吃倒掉, 教师对此却不予适时的纠正, 教学与生活完全脱节。陶行知先生就曾批判中国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他在借鉴和扬弃他的老师的教学思想后, 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 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在社会生活中、在自然中实施教育。教师对高职学生在生活中犯的错误不去教育, 无疑违背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
2. 粗暴的说教和体罚
说到体罚学生, 在全国学校中有太多触目惊心的例子2006年, 海口市一名生物教师用雨伞殴打初二的一名叫小岳的学生, 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2008年, 宜宾一名教师体罚学生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 引起了很大轰动。公众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最主要的观点是震惊, 不相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 竟会如此粗暴地对待学生。这也让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育的本质。谈及教育的本质, 教育应该首先是一种人文教育。无论在西方, 还是在中国, 教育一开始就镌刻着深深的人文印迹。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都是以人为中心, 以善为导向, 追求人性的和谐发展。如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绝对的善”的追求, “使人的心灵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仁者, 爱人”的思想, 以及儒家经典《大学》提出的“大学之道, 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止善”的教育目的, 都反映了儒家对以“善”为导向的人性完美的追求。而在我国近代, 像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也都提出了关注生命的教育思想。陈建军在他的《生命与教育》一书中更是详尽地论述了“教育应该关注生命”这一教育思想。
3. 教育“轴心”的混乱
高职学生的学业成绩比较差, 内心自卑, 对未来也很迷惘, 对学生的教育, 教师只限于简单地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知识。如果你私下里问学生“你为什么读书”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会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读”, 也有人是“为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而读书”, 甚至有更为庸俗的“为赚大钱、娶美女而读书”。但如果到了比较正规的场合, 如考试、发言, 同样对这个问题, 得到的回答可能就会完全不同, 几乎是人人表决心: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解放, 恨不得为整个宇宙的光辉前程而读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怪诞的现象呢?这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轴心”的混乱。不仅是学生, 高职教师也会出现困惑:该怎么给学生定位他们的方向?高职学生仅仅因为学业薄弱就无法成为有用人才了吗?只用一种简单的工具论就能达到最终的目标了吗?工具论的根本是“社会本位”观。社会本位认为, 社会的价值大于人的价值, 任何的个体都是社会的个体, 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个体的存在。教育及其培养的人都要反映社会的要求, 如果其价值不能在社会中得以体现, 为社会所认可, 这样的教育, 培养这样的人, 就没有什么价值。
三、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探索
1. 在生活中教育
陶行知先生主张不应该把学生当作笼中的小鸟, 应该把笼中的小鸟放归到天空中去, 使他能够任意翱翔, 在社会生活中、在自然中实施教育。人生不是为教育而生活, 而是为生活而受教育。教育本身不应该脱离生活而存在, 教育就应该是生活的教育。对于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说:“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那么, 教师在面对高职学生在食堂中浪费粮食的现象, 应该怎么做呢?是忽视, 任其自然发展吗?当然不是, 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 让他们明白父母为他们付出那么多的辛劳, 明白粮食凝聚着很多人的艰辛和困苦, 真真切切地领悟到“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这样, 他们才能杜绝浪费, 为以后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 从生命关怀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 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大方面。在我国当前, 其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道德观念和与此相吻合的社会行为。冯建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写道:“长期以来, 我们把道德行为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作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 把道德混于政治理论, 成为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统治力量, 在这种道德秩序和道德准则上来规范人的日常生活行为, 所尊奉的是政治理论, 推行道德一体化秩序的道德约束, 是以纪律形式的强制性训诫、评价和奖惩, 体现一种道德管制, 从而有意无意地遏制个人的道德主体性, 使之归顺于社会或政治的需求, 从而形成全社会步调一致的完美秩序。这种道德教育压制人的道德发展, 不能真正地培养道德。一方面强制性地灌输道德规范, 忽视或无视个体生活的权利、人性的尊严与道德选择的自由。只能使个体在道德的重负下, 遵从道德, 伪善道德, 表现为口是心非, 而无法达到个体对德性的内在追求, 或让个体走向反面, 索性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在上文提到的那些对学生进行粗暴体罚的案例中, 教师就完全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初衷, 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学生个体生命本身, 教师应该给予的是关怀, 而不是粗暴的体罚。粗暴的体罚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会让教育走向反面, 毁坏学生的身心。
3. 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
生命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物质存在, 这一物质存在虽然与动物所共有, 但这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 脱离于此, 就没有了人的存在, 而只能异化为想象中的“上帝”和“神灵”。人首先是鲜活的肉体, 这是最基本的, 但是人又不仅仅只是肉身, 而是有思想的,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 区别于动物最本质的差别, 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能够有意识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生命是一个精神存在, 是认知与情感, 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但人的“精神”并不是自发地从人的肉体与生命中产生出来的。它之所以对人的肉体生命具有某种超越, 是因为它是在人的社会性生产和交往活动中, 作为自然与文化、个体与种族的矛盾关系的交叉而出现的。精神生命的出现离不开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换言之, 生命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 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 人的生命实际有三个维度: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教师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 要让他们认清生命的这三个维度, 不能单纯地只为一个维度而活着。在对学生自然生命进行教育时, 教师要让他们明白:“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己任, 而人的心智、道德、人格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的生命基础之上, 是自然生命的延伸和提升。”对于精神生命的教育则旨在培养真善美完满人格的教育, 它是生命教育视野中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而社会化生命的教育, 实质上是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 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由一个自然人、精神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要求、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义务的社会人的过程。
四、结语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应以新的形式, 即生命教育的方式, 真正地去关爱学生, 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从而实现德育的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 人的生命涉及三维———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每一维度都是全息的,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嵌套、相互融通, 共同构成人的完满生命。教师只有在德育过程中顾及每一个维度, 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完满结果。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中华书局, 1989.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8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1. 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重物质享受,轻无私奉献,重金钱,轻理想追求。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在金钱的诱惑下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出现厌学、逃学等不良现象。
2. 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学生中,一部分人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两耳不闻窗外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3.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
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个性鲜明,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在公共生活方面,我行我素,忽视社会公德;在生活方面,讲究吃穿,忽视节俭;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忽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4. 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膨胀,个性较强,所以,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忽视与别人的合作。有的学生更是不知道如何与人合作,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文化素质、文凭学历、社会认知度、就业等方面与本科生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和心理负担。一些刚入校的学生因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导致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交往沟通困难、自我认知失调、自我封闭严重;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因就业问题而产生自卑、忧虑、悲观、畏惧的心理,甚至有些学生在各种压力下产生情绪失控和心理障碍。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带来了文化与价值的冲突,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自我价值取向上更加务实,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如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使高职院校学生丧失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加之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也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学校因素的影响
高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忙着达标、升本、扩招,而未能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健全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协调起来。所以,在教学中出现了老师重说理、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脱离实际,无法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3.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教育的起点。然而实践表明,大多数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容乐观的,由于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许多父母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过分强调学习而忽视孩子道德、心理、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 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极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的年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社会阅历等因素又限制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个时期也是他们心理问题最多、叛逆性最强、思想变化最大的时期,自信与自卑、积极与消极、热情与冷漠、乐观与悲观、勇敢与怯懦、进取与退缩、封闭与开放等各种心理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各种心理问题也会随之产生。
5. 网络和传媒的影响
虽然网络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但由于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量的垃圾信息和宣扬色情、暴力、迷信的丑恶内容泛滥,不仅弱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造成学生是非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而且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另外,目前一些广播、电视、杂志、图书等公共信息传播媒介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从片面、猎奇的视角,过多宣传炒作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也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一些学生在观察、了解社会时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而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的素质缺陷,使得网络传媒对他们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冲击,比一般本科院校学生更为强烈。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
1. 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所谓“传统”是指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它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各个领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各民族共存共荣的凝聚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所以,我们要坚持用传统文化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这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要求和体现,也是德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2.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高尚的精神情操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主的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无偿献血、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的主力军之一,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形式。
社会公德是文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规范都不遵守的话,那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为此,我们应该以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带头遵守社会规范。在学校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定的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广大教师首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理论水平、师德意识和育人能力。
4. 加强网络监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积极利用“红色网站”、“德育网站”以及丰富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其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高职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 篇9
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对个体、集体以及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叫做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随着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在因素的影响,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自身的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因素, 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道德价值评判和道德价值选取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道德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评价、道德判断以及道德理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存在。”社会道德价值观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的凝聚力, 也是人们的是非判断标准。社会核心道德价值观的丧失, 也将致使公民品德的丧失。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 怎样建立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道德环境, 这也是每个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件事情, 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必须要做的事情。
二、高职学生道德价值观相关问题调查
价值观的核心是道德价值的问题, 简单而言就是个人理想以及对于未来目标的实现, 现在大学生们大多对于权威和书本都持有态度, 又为眼前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而感到茫然, 执著于个人的发展, 在他们看来, 集体主义很多时候是摒弃的。
为了能更深入的对学生此方面价值观的探讨, 表1-1道德价值观相关问题特设计了以上变量对这一问题进行测量, 题项采取5点计分方式, 答案均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 分值依次为1分-5分。表1-2为SXRI学生道德价值观各题项的调查统计结果。
三、高职学生道德价值观问题分析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仍然需要坚持集体主义”在道德价值观这一维度中的均值最低, 并且标准差最大, 所以特别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仍然需要坚持集体主义”这一题项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分析。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仍然需要坚持集体主义”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如下图1-3所示, 非常同意和同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坚持集体主义”的学生占71%, 不一定的占23%, 不同意的占5%, 非常不同意的占1%, 说明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总体上是积极的, 但是差别较大, 有一小部分学生出现弱化的趋势。伴随着价值多元化的趋势, 大学生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很大。部分学生对于集体利益的认同感比较低, 在发生利益冲突时候的选择也是可想而知的, 一些学生会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一些学生会权衡得失, 相比而言更重视个人利益, 愿意在保证个人利益前提下去保护集体利益;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所以学生价值观有向个人价值倾向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题项B2、B3、B4反映出学生的道德素养整体比较积极向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题项“即使自己吃点亏也应乐于助人”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帮助他人, 哪怕是牺牲一些个人利益, 由于每一个个体的具体的价值观不甚相同, 表现形式也不同, 所以选择帮助他人的途径不同, 但是没有一位同学选择不赞同。通过对“道德诚信和专业知识一样重要”的调查结果分析, 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同样重要, 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知识储备, 还要看他的道德修养。“考试不应该作弊”的平均分为4.35, 标准差也不大, 说明SXRI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同考试不应该作弊, 应该诚信应考。
摘要: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道德价值评判和道德价值选取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道德环境至关重要, 这也是建设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必须要做的事情。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构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2]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3 (2) :13-18.
[3]凌文辁, 方俐洛, 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 1999 (3) :342-348.
审视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之现状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俨然已经成为各行业人们不可或缺的交往工具之一,网络道德也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成为了值得关注的话题,随之而来的道德失范现象也已屡见不鲜,并有着迅速蔓延的趋势,因此作为网络主流群体的大学生,其行为也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
1 网络道德之内涵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有悖于这些规范,触犯了人们原本的伦理道德的底线。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总数已逼近5亿,其中大学生所占密集程度十分集中。(2)网络显然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往沟通不可缺少的媒介之一,然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决定了网络道德主要靠上网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其内心的信念来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浅,是非判断力较弱,网络的这种特性便会助长大学生侥幸和无节制放纵自我的心理。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需要道德准则的约束,因此恣意妄为,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事实上网络道德失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行为,而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淡化和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也从某种角度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这些都给教育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首先,网络用语不规范,有的带有辱骂和不尊重他人的意思。“90后”这代大学生们接触网络比较早,适应新事物能力强,萌生出许多异样的网络语言,多数表示对网络上的辱骂行为早已见怪不怪,并不介意。
其次,网络价值观模糊,忽视网络诚信。多数大学生认为诚信并不是网上交流时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还有些大学生忽视学术道德,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并非不道德行为;更有部分学生表示十分佩服那些能在网上盗取他人聊天或者邮件账号的“电脑高手”。
再次,容易逃避现实,有双重人格的倾向。多数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能够放松自己,不受他人限制,长此以往极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而不可自拔,从而逃避真实的自我,长期的这种“人机对话”交流方式容易形成大学生的道德冷漠,容易导致学生自身素质的下降,从而给和谐校园建设增添诸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首先,网络本身的特殊性是导致大学生网德失范的重要因素。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息的良莠不齐,极易对高校的德育环境产生不良冲击,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网络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缺少辨别标准,网上传播的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容易引发青年思想的冲突与失范;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丧失责任感与诚信度,认为在网络中无需对他的思想、观点、争论负任何责任,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困扰。
其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大学生的身心正处在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化的特殊阶段,是一个由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而网络的开放性、非控性、多元性、鲜活性、虚拟性正好适合部分青年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那些自控能力有限而又充满强烈好奇心的部分大学生更容易陷入其中,导致失范行为的发生。
再次,高校德育机构对网络德育未引起高度重视,也是导致大学生网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无疑是当务之急,现今已有多数高校和教育机构对网络德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并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但仍有部分高校忽视对网络内容的过滤和监控,间接导致黄色(下转第19页)(上接第13页)信息和不正之言论出现在校园网上,污染了网络环境,影响了德育工作的进行,更有碍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4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对策
(1)网络德育应先从大学生自身做起。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通过参与网络实践相关活动来提升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和抵抗网络垃圾信息干扰的能力。做到在接触网络时能够在内心世界展开道德信念的斗争,进而实现自我超越,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体的道德自律。
(2)开展网络道德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课堂教育的制度,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的传播模式。另一方面,提升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养也是惠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之一。
(3)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规范违背道德的行为。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必要手段。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和监控体制,对网上的不良信息有效地进行监控,有效遏制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平台;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运用现代技术净化网络环境,减少网络冲突,提升网络安全功能,进而有效的防止利用病毒进行网络道德破坏行为的发生;再而向社会经验较丰富的家长普及网络知识能有效地协同高校共同实现对大学生网络的管理和监控。
(4)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惩治道德失范行为。任何行为都需要靠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来共同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网络行为单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是不够的,对于那些自制力差,尤其是利用网络来犯罪的人,必须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加以约束,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遏制失范行为的发生。近年来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些加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还有部分高校也陆续出台了校园网络监管制度,进而规范大学生网上行为,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和借鉴。
5 总结
人类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科技这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速度也在同样要求人类道德的进步,大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接班人,引导其进行健康的网络道德行为俨然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绿色网络,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强,李珍.大学生网络道德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
[2]姚信,陆娟君.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及实证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
道德现状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校 网络道德 失范
[作者简介]王晨晖(1971- ),男,山东日照人,山东交通学院,副研究员。(山东济南25002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01-02
网络道德是对网络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网络道德正强烈冲击和影响着传统道德,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不容忽视。如何认识网络道德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探索与研究新时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分析
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娱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不健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不断向传统道德进行挑战。传统道德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传统道德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学会并做到与他人和谐相处,要服从社会、集体、家庭或国家的需要。网络生活中,有悖于传统道德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1.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性,导致“西化”“分化”的意识形态冲击着传统社会道德标准的主导地位。目前互联网上5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汉语仅为0.5%。网络内容及信息的发布呈多元性和非控制性,因此,网络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侵蚀,有害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游戏赌博等大量耗财敛财的白色诱惑、庸俗化的灰色资料以及“黑客”的侵扰,使传统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2.网络信息沟通的虚拟性,导致“麻木”“无奈”的道德意志冲击着传统社会道德基础的行为方式。调查显示,40%左右的大学生曾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80%以上的网民承认存在发布虚假信息和言论,网络诚信意识淡薄。“人机”交流,使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出现隔阂,痴迷“网恋”使现实人际交往疏远,人际情感缺损甚至“畸形”。个体行为麻木不仁,意志消沉;个体心理紧张、孤僻,严重的便形成网络“成瘾症”“疏离症”。
3.网络信息占有的开放性,导致“自由”“解放”的自我意识空前膨胀,社会责任感缺失。虚拟社会的独特环境为网络道德主体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展示的隐蔽个性得以淋漓体现。网络“虚拟实在”的特性,使部分网民的现实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迷失,有近2/3的学生认为“黑客”是电脑创新人才。在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与控制后,部分网民便制造病毒和黄色垃圾,网络成为他们宣泄的舞台。作为校园网中最活跃的网上空间,BBS以及聊天室中不健康的内容和黄色段子屡见不鲜。大学校园里置校规校纪于不顾,昼伏夜出的“网虫”大有人在,一度贪恋网络而丢弃学业或违法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年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未来。
1.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以几何级数迅猛增长,高校大学生成为主要“触网”群体。据调查,我国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已经接近70%,在上海等地重点高校大学生中经常使用网络的平均达到90%以上,大学校园正成为我国Intrenet用户最密集的区域。
2.网络道德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比例在60%以上,其中有网络成瘾倾向的达6.4%。另据报载,某高校试读和转学的学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过度沉迷于电脑娱乐和网络聊天、游戏。当前,发生在网吧的悲剧及由于网恋诱发的犯罪、网上骗局等举不胜举,网络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教育界高度重视。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预防和消除网络道德失范
网络社会说到底还是人的社会,信息时代需要人们的智慧和理性,更需要人们的道德风尚。预防和消除网络道德失范,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环境,是网络社会赖以存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一)规范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预防和消除网络道德失范的切入点
1.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网络道德建设。美国计算机协会就一般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作了规定: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保守秘密。
美国华盛顿“计算机伦理道德研究所”推出了“电脑道德伦理十戒”: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做出了补偿;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对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2.国内网络道德的原则和道德规范建设。根据我国国情、传统道德和网络道德现状,需要制定以下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
网络道德原则是:(1)全民利益原则。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网络社会新局面和网络运行方式必须以服务于社会一切成员为最终目的。(2)平等互利原则。网络社会中人人平等,网络行为主体既为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3)自律原则。要求自己的网络行为自由必须在网络道德规则的范围内实现。
网络道德规范是:珍惜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智慧;不散发反动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要自尊自爱,提倡网络文明用语,要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的语言;利用计算机技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弘扬民族文化,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培育知识产权意识,不盗用或抄袭他人的程序,不使用盗版软件等等。
(二)加强网络日常道德教育引导是预防和消除网络道德失范的立足点
网络道德的行为主体是使用网络的有思想意识的人而非机器本身。高校应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势,把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纳入学生管理规定之中,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和网络道德教育,努力做好网络道德教育“四进”工作。
1.进课堂。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公德教育,把网络道德、网络法规专题列入学生必修的“思想品德”课程,有些高校已经对此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2.进头脑。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3.进社团。高校应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倡导网络文明,号召广大同学从自身做起,严格自律,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同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信息,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形成网上道德和文明上网的风气。
4.进舆论。高校要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倡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不道德行为,从而使整个高校的网络环境形成良好的道德动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消除网络道德失范的制高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注重网上正面引导,主动占领网络道德教育的空间。要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有关要求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增强师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增强抵制反动、色情、暴力和种族歧视等信息垃圾入侵的能力。
1.加强网络科学管理。首先是制度管理。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强化网络法制教育。建立适应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通过纪律处分和利益机制的调控,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保驾护航。其次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在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中设置信息“过滤器”,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在网页浏览器中内置不良信息过滤软件,以保证网上信息的文明、健康。
2.依托校园网,建设特色网站。要结合高校学生特点,创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网络平台,占领网上道德教育阵地,增加吸引力,提高感染力。目前,各高校多数建立了各种网站,但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有材料显示,在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当中只有10%的人数经常访问校内的网站。因此,要依托校园网,把握时代脉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上牢牢把握导向,唱响主旋律。加强网络服务功能,结合形势,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网上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栏目,要从学生角度去思考,要立足于精神生活的高雅情趣,寓教于乐,增进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内容的认同,争取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要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探索建设一些学生参与性强的网站,建设“红色网页”,以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设计上要图文并茂,尽力做到科学、合理、艺术、巧妙,提高吸引力,强化交互功能,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使校园网真正成为服务大学生、凝聚大学生的重要阵地。
3.开展网上道德教育。要加强网络互动交流。利用网络的互动特点,利用BBS,E-mail,OICQ,MSN,Chart-room等功能,建立网上道德教育平台,及时获得各种咨询和反馈意见,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易为学生接受,更符合“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客观要求,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效率。
(四)建立网络道德教育大系统并形成合力是预防和消除网络道德失范的着力点
德育工作倾向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趋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整合的道德教育系统。要大力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和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德育工作干部队伍,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网络道德教育同传统道德教育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管理、教育、引导结合起来,网上与网下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防堵相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通过各种形式,树立高尚的网络道德,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志伟,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初中生道德品质现状及对策探讨 篇12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品质,现状,对策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受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知识是力量, 而在一定情况下, 道德与人格更是力量。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 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 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初中生道德品质现状
当代的初中学生, 将是跨世纪的新一代公民。一方面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 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思想认识上又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
1. 热爱祖国, 对祖国有较深厚的感情。
绝大多数学生他们都懂得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才辈出;祖国有优良的革命传统, 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后, 他们也了解一些世界的情况, 他们渴望振兴中华, 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 尊重知识, 崇尚文明。
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知识与文明紧紧相连。他们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努力学习, 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广泛的兴趣, 对新生事物有很强求知欲和模仿力。他们在学校的组织下, 积极参加课余兴趣小组活动。
3. 劳动观念弱, 缺乏责任感。
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 又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父母的宠爱, 缺少劳动锻炼, 因而造成部分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 尤其不愿干脏、累、枯燥、单调的劳动, 正在滋长着四体不勤的倾向, 缺乏责任心和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
4. 个人主义、自我中心。
现在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 在他们心目中, 一切以我为中心。把集体利益集体荣誉看成“与我无关”。不愿为集体而牺牲一点个人利益, 缺乏为人民服务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对初中生道德品质现状产生原因的分析
1.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存在决定意识, 社会环境的变化, 一定要反映到学生的头脑中来, 由于学生的道德水准不一, 接受外部变化的能力也有异。层次较高的学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 四化的宏伟目标所鼓舞, 他们意识到经济的发展, 中华的振兴需要千百万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因而对自己严格要求, 积极进取。部分层次较低的学生则被当前社会上的现实所冲击, 所引诱, 错误地认为“赚钱不一定读书, 读书赚不了钱”, 于是学习动力不足, 积极性下降, 有的甚至厌学、弃学。
2. 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 需要完善, 需要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和变化着的学生。
当今, 我国教育的体制、教育手段、教育的方面都面临着变革的时代。变化了的学生, 不能再凭老经验、老方法办事了。成倍增长的通讯设备, 报刊杂志, 先进技术把滚滚而来的信息输送到学生的头脑中, 他们的见闻比以往学生要广博得多, 自尊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大增强, 可是对许多问题还只是一知半解, 也就是说他们还不具备分析、筛选、处理、综合这些信息的能力。因此, 我们的教育必须改革, 必须尽快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和变化了的学生。
3. 学生生理、心理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初中生身心发展是人的一生中最迅猛的时期。据有关资料反映, 当今的初中生与五、六十年代的初中生相比, 由于社会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们的生理发育加速, 性成熟的年龄提前, 随着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性机能的发展, 使他们产生了成熟感, 促使自我意识的增强。但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发育与心理意识, 他们的自我愿望与社会活动经历存在着差距, 这就必须产生一系列矛盾。如不能及时地给予积极地、正确地引导和教育, 就必然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 产生严重的后果。
四、加强初中生道德品质教育的对策
1. 坚持以德治校, 必须完善和加强德育教育机制。
以德治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同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以德治校, 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 必须建立健全一个与此相适应地以德治校的领导机制, 形成级级有人管, 层层有人抓的良好局面。通过学校规章制度来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培养人的德育系列教育。自觉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修养, 做到行有规范, 学有示范, 把“以德治校”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
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
作为教师, 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 使他们善于自我发现, 发挥优势;要帮助学生学会消除因自卑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坚持“以德治国”实施“以德治校”必须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师要爱岗敬业,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道德追求, 道德情感、道德规范和道德形象去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教师的道德形象对学生具有吸引、示范、导向的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无不起着引导、熏陶、感染、陶冶学生的作用。
3.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公民的素质。良好习惯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养成教育必须从小学、中学抓起, 让他们一辈子受益。习惯养成应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能摆花架子, 务虚不务实。德育工作要抓实, 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德育教育, 而不是去背一些“教条”。
【道德现状论文】推荐阅读:
道德现状10-07
道德素质现状06-07
道德品质现状08-07
思想道德现状05-29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05-10
我国当今社会道德现状07-24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07-16
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分析06-30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06-14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案例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