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cc培养(精选9篇)
MPAcc培养 篇1
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设会计专业硕士以来, 会计专业硕士项目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会计专业硕士项目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必须围绕市场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为导向进行具体设置, 其核心强调就业能力的培养。具体什么是就业能力, 如何去培养这些能力, 会计专业市场需要会计专业硕士具备哪些能力。本文拟从当前已有的文献中总结出就业能力的内容, 并针对具体内容进行问卷调查, 识别出社会认可的主要就业能力, 并将就业能力植入到MPAcc培养方案中, 提出嵌入就业能力的MPAcc培养策略, 为开展会计专业硕士项目的高校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关于能力、就业能力、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以及一般能力等术语在很多文献中频繁出现 (Jones, 2010) , 尤其是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 争相成为大家研究的主题。在不同的国家, 对能力一词所下的定义不同, 加拿大政府于1992年出版的《就业力素描:加拿大就业人口的必备能力》报告中将就业力分成两类:基础技能和核心技能。其中:基础技能包括聆听、说话、阅读、书写和计算等五项能力;核心技能包括学术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及协作技能等三项。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 (1995) 将核心就业能力分成六个方面:沟通能力、个人技巧、算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运用科技能力及现代外语能力。澳大利亚在2002年所出版的《未来所需的就业力技能》一书中, 对就业能力所下定义为:个人所需具备的技能, 其目的不仅为了就业, 同时也让个人能在企业内进步, 进而发挥个人潜能, 并成功地对企业的策略方面做出贡献。书中归纳出八项就业能力: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学习技能和科技技能。我国还未对会计人员就业能力达成共识, 但是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 褚善东 (2004) 将核心能力分为职业素养、自我学习、综合能力、竞争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等五个方面;林东 (2006) 将核心能力分为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进取心与责任心等;卢晓春等人 (2008) 认为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等;许萍、曲晓辉 (2005) 将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分成三部分: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
通过上述文献可以看出, 不同国家对就业能力的界定大同小异, 文章根据这些文献, 总结出会计专业硕士所需的四类就业能力, 并进一步细化 (见表1) 。
二、MPAcc就业能力重要程度的调查
通过文献归纳与梳理, 可以看出会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就业能力, 但这四类能力的重要程度还有待于市场进一步的验证。本文将这四类就业力技能列成问卷形式, 并对每一类能力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问卷中还包括用人单位对重要能力认可的理由说明。通过校友和同学选取了23家企业做了具体的问卷调查, 其中有10家属于会计公司, 如会计事务所、会计咨询公司等, 其他13家是属于非会计公司, 在调查中, 采取问卷与访谈联合的方式。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具体汇总, 得出4类能力的重要性程度, 结果见表2。
1.关于学习与成长能力, 23家单位中有17家认为重要。他们认为学习与可塑性以及外语能力是影响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性因素, 全球化程度越高, 则学习成长应该越快, 只有这样, 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同时外语能力的重要性也随全球化经济的影响而得到提升。且企业对学习与成长能力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如资格证书的获得、英文水平达到的等级以及对外界信息的敏锐性等。
2.关于团队合作能力, 23家单位中有12家单位认为重要。虽然这些单位没有一家能对此给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定位, 但他们基本上都认为团队合作能力应具备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齐心协力的工作意愿和作风, 虽然这些过程无法为别人所看到。
3.关于沟通与交流能力, 23家单位中有15家单位认为重要。他们认为沟通有助于表明问题的成因、目的以及达到的要求等。企业应该多招纳沟通能力强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 尤其在企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需要善于沟通的专业人才实现企业的目标。在调查中, 发现已有14家企业把沟通与交流作为高级会计人才评价的一个标准, 但是企业自身并没有对这类人才做专业方面的培训, 他们倒是希望通过MPAcc项目合作的方式来培养这类人才。
4.关于解决问题与评价问题能力, 23家单位中有20家认为非常重要。企业认为会计人才应该具备调查、分析和逻辑思考的能力, 但是企业很少把这种能力作为一项具体的技能来考核人才, 他们只是评价解决问题的结果以及在特定的情况下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用人单位认为, 在MPAcc培养项目中, 学校可以从市场需求出发, 利用案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以上四类就业能力中, 按照重要程度的大小, 排在第一位的是解决问题与评价问题的能力, 学习与成长能力次之, 沟通与交流能力第三, 团队合作能力第四。鉴于当前会计以及囊括在MPAcc培养项目中的金融、经济和法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特点, 得出上述的调查结果也是预料之中。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MPAcc培养项目的调查中, 会计职业单位和非会计职业单位, 对其做出截然不同的回答。出于迎合会计职业团体所开列的指定技术内容培养的需要, 被调查的会计单位认为, 对于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来说, 基本的就业能力和其他一些非会计专业的技术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非会计单位则与之相反, 他们则特别关注特定学科的发展程度, 对于专业之外的其他技能, 他们认为这是会计专业硕士早就应该具有的, 或者即使不具有, 他们也会具备其他的替代能力。
三、嵌入就业能力的MPAcc培养策略
通过调查与分析, 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非常重视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而MPAcc项目的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年限为2年, 笔者把这四类能力贯穿于不同学期的不同课程和实践中。以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成长能力, 以综合课程来培养解决问题与评价问题能力, 以选修课程来拓展沟通与交流能力, 以社会实践形式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1.以学期为划分基础, 从就业能力的角度绘制出所有的课程。在调查访问中, 用人单位最关心相关课程中涉及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及能力的要求等, 通过绘制的过程可以看出学校制定的MPAcc课程在就业能力执行方面的优劣, 从而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硕士课程的设置。尤其是第一学期安排的课程尽量覆盖一些基础的技术及技能方面的会计专业知识, 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成长能力的前提。在第二至第四学期逐渐安排其他就业能力的培养课程, 其中核心课程务必保证培养学生2-3项能力。制定能够考核学生多项能力的评价标准, 如采取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2.在嵌入就业能力的MPAcc培养方案的执行初期, 应该选择三四家企业与学校合作, 并于每学期要求企业与校方就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业能力技巧的评估、学生就业评分标准等方面进行及时的沟通;此外, 企业方面还应为学生提供就业发展的支撑材料、交付演示教程来帮助学生获取就业技能、进行自愿性教学、让不同组别团队间相互评分、设置专门的学习技能顾问、就反馈有关学习实践机会的情况进行指导等提供相应的便利。
3.充分利用MPAcc实习基地。MPAcc实习基地为专业硕士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使其能够学以致用, 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行业特点, 并在实习中检验相关专业知识, 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而会计专业硕士通过到公司中进行具体实习, 再回来学习理论, 然后再实习, 如此反复轮换, 直至其毕业, 使其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升华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4.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各种创业大赛平台, 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大学生及研究生开展的创业大赛有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用友ERP沙盘模拟经营暨创业大赛、“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等。此外, 每个省市都有不同类型、级别的企业模拟经营实践创业大赛, 这些都为嵌入就业能力的MPAcc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应用平台。
5.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沙龙”。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沙龙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而且还可以加大创新创业相关训练过程管理,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浓厚氛围。在国家鼓励创业的有关政策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与支持的大背景下, 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沙龙———这种创业孵化中心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摇篮, 不仅可以为MPAcc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最大的创业支持, 还可以通过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形式, 让MPAcc专业人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让社会企业家的思想和经验来真切地指导他们创业。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归纳与梳理, 文章得出会计专业硕士主要具备学习与成长、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解决问题与评价问题等四大类能力, 针对这四大类就业能力进行具体的调查与访谈, 得出就业能力的重要程度, 并将就业能力植入到MPAcc的培养方案中, 提出嵌入就业能力的MPAcc培养策略, 尤其提出在执行MPAcc培养方案时, 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 把企业反馈的信息通过修订的方式植入到培养方案中, 从而制定出更加合适的MPAcc培养项目。将就业能力技巧整合于MPAc的培养方案中的关键因素在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协作一致的沟通交流机制, 从而使双方对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培养理念、战略和优势资源得到及时透明的表达传递与共享利用。因此, 未来学校要想建立嵌入就业能力的MPAcc培养策略, 企业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归纳法总结出会计专业硕士应该具备学习与成长、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解决问题与评价问题等四大类能力, 针对这四大类就业能力进行具体的调查与访谈, 得出就业能力的重要程度, 并将就业能力植入到MPAcc的培养方案中, 提出嵌入就业能力的MPAcc培养策略, 为开展MPAcc培养项目的高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能力,MPAcc,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Jones, A.Generic attributes in accounting: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sciplinary context[J].Accounting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0 (1) .
[2]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Employability Skills Profile:What are employers looking for?[R].Ottawa: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 1992.
[3]Bishop, 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M].Cambridge:Pergamon, 1995.
[4]Werner M C.Australian key competencies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1995.
[5]Austral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Future[R].Australia: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
[6]褚善东.职业技术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问题[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4 (1) .
[7]林东.论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培养[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06 (4) .
[8]卢晓春, 等.我国关键能力研究现状与趋势[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9]许萍, 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当代财经, 2005 (11) .
MPAcc培养 篇2
1 目前考研究生形成热潮。
2 我认为这股热潮的原因是......
My View on the Post-graduate Craze
Every year, mill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sit in for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re and more students have regarded the pursuing of a master degree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ir education.
What is to account for their enthusiasm for a post-graduate diploma? First, it is the demand of the time. In an age of knowledge updating and information explosion, what you have learned in college can hardly meet the demand of society. Talents of high quality who are equipped with the latest knowledge and skill will be needed more than ever. That is why many students will further their studies. Second, we all recognize that the more education you have, the more likely you are to succeed.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a master degree, masters will enjoy mor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for example, better salaries, more opportunities for promotion and training. A post-graduate degree can guarantee a more promising career. Last but not least, with the gradu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etition for jobs becomes more and more fierce. One way to gain some advantage over others is to have a higher degree. No wonder millions of students will consider pursuing a post-graduate degree.
(1)、有些大学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某些课程的任课老师。
(2)、学生选择老师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3)、学生自选任课老师的益处及可能产生的问题。
Nowadays, some universities give students the right to choose who teaches some of their classes. This has led to some debate over whether students should be give this much power.
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that students consider when choosing a lecturer, including the teaching style of the lecturer, the lecturer?s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the lecturer?s reputation among students. The ideal lecturer is one who has an interesting teaching style, a diverse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a good reputation among students.
There ar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to allowing students to choose their lecturers. Giving students the choice encourages them to take ownership for their classes,
and also puts pressure on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quality. However, the factors that students consider might not be the ones that lead to the highest quality of education. Schools might end up with lecturers who teach interesting classes without much content.
学生是否可以自选任课教师
如今,部分大学已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某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关于学生是否应该拥有这份权力引发了热议。
选择老师时,学生通常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老师的教学风格、学术背景以及在学生之间的知名度。老师是否受欢迎取决于诙谐幽默的教学风格、广博的学识以及在学生间的良好口碑。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任课老师的做法各有利弊。好处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反对者则认为,这可能影响到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课堂可能沦为教师空洞宣讲、只为投其所好的场所。
(1)。 His performance in study,
(2)。 Your acknowledge of his parents? cooperation,
(3)。 Areas in need of improvement.
Dear parents,
Your child Wang Gang?s grades have been very high this year. I have been extremely pleased with his work. Although he didn?t do very well in the first year, he seems to find the second year easier. He is highly motivated. I think his excellent performance is probably due in part to the support he received from you, who I think take a lot of interest in his schoolwork and always help him with his homework.
However, Wang Gang doesn?t care much for sport and rarely takes part in after-school activities. He is very shy and finds it difficult to make friends at school. I wish Wang Gang would put as much effort into his social life as he does into his studies.
Yours sincerely,
Lily
说明:你是一名老师,准备给王刚同学的家长写一封信,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信件内容应包括:
1 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了解到家长给予教学工作的配合
3 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刚同学的家长:
今年,王刚同学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我对此十分欣慰。第一年王刚的学习差强人意,但第二年学习成绩有所改观。他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我认为这与您的支持有一定关系。您一定花费了不少精力关注并帮助他的学业。
MPAcc培养 篇3
一、全日制MPAcc的特点
1948年,美国的德克萨斯-奥斯汀大学是最早开展MPAcc项目的学校,20世纪70年代后MPAcc项目在全球扩展开来。我国的MPAcc项目起步较晚,学位设置于2003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2010年是我国MPAcc发展较为重要的一年:一方面,招收MPAcc的单位由之前的25家增加到106家;另一方面,高校不仅招收在职MPAcc,也开始招收全日制的MPAcc。全日制MPAcc与传统的全日制学术型会计学研究生不同,与在职的MPAcc也有较大的区别,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确定培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全日制会计学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区别。
全日制MPAcc与全日制学术型会计学研究生共同的特点是二者均是全日制的,但二者的培养目的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二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不一样,而且二者在入学考核时的标准也不一样。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其目的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在没有设置MPAcc之前,学术学位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既包括培养会计实务类型的会计人才,也包括培养进行理论研究的会计人才。但在MPAcc设置以后,学术学位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更倾向于培养理论人才,会计实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MPAcc。由于会计实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在招生计划上逐步向MPAcc倾斜。
2. 全日制MPAcc与在职MPAcc的区别。
与在职MPAcc不同,全日制MPAcc主要包括以下特点:(1)在职MPAcc一般为在职的财务人员,而全日制MPAcc生源专业分布则非常零散。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全日制MPAcc的生源包括会计学、审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工商管理、化学、俄语、英语等专业,而纯粹的会计学专业的生源不足30%。(2)全日制MPAcc本科阶段的专业不同,造成其会计基础不同。审计和财务管理是与会计学专业较为接近的两个专业,该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会计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其他的专业,特别是俄语、英语等专业学生可能并不具备会计知识,甚至连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也不具备。(3)绝大多数的全日制MPAcc系本科毕业直接读硕士的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其实践经验主要依靠硕士阶段的积累。
二、全日制MPAcc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
MPAcc的设置目的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会计实务人才,而学术学位则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会计理论人才。我国MPAcc开设得较晚,经验不足,但是我国各院校对学术型的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因此很多学校在制定MPAcc的培养方案时,借鉴了学术型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经验。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认为会计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除了在学分和学位证书方面存在区别,其他基本是一致的。这说明MPAcc的定位是不恰当的,MPAcc项目的设置目的并没有达到。会计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学位,学术学位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专业学位是一种职业教育,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多侧重于实践和会计实务操作。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许多高校在培养全日制MPAcc时没有全面考虑其自身特点,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全日制MPAcc本科专业多样化、没有工作经验,且MPAcc的理论课程太多,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按照会计硕士全国教指委的规定,会计硕士所修课程最低学分为4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0学分,选修课中方向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不少于6学分,任选课不少于6学分。除了实践课的6学分外,其余的课程均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且40学分必须在1年之内学习完毕,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第1学年疲于完成课程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去实习或者实践。
3. 实践环节较少。
MPAcc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目前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过多,40学分中只有6学分为实践学分,因此学生的实践环节较少,这与MPAcc设置目的不一致。另外,学生实践的形式也较有限,一般是去单位进行参观或者实习。去单位参观只能对单位的生产经营环境和设施设备有所了解,一般情况下接触不到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去单位财务部门实习是提高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有限,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习,而且实习的时间也很有限,很难达到一毕业就可以上岗的要求。
4. 教学方法不科学。
针对研究生教育,我国院校起初设置的是学术学位,因此,教师授课时对学术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经验比较丰富。专业学位设置的时间并不长,最早试点的也不超过11年,且2004年试点会计硕士的院校较少,大部分的院校是从2010年开始设置MPAcc专业学位的,全日制MPAcc也是从2010年开始设置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往往还是采用与学术学位相同或者类似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实务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会计实务导向下全日制MPAcc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社会对会计实务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当从基于会计实务导向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四个方面对现行全日制MPAcc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 明确全日制MPAcc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等学校,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服务于企事业单位。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单位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即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精通会计实务,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MPAcc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的,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则是精通会计实务的人才。因此,全日制MPAcc的培养目标应当明确定位为培养精通会计实务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精通会计实务,不仅要精通会计核算,而且要具备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职业能力。
2. 建立一个系统、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
MPAcc的课程和学分要求都要符合MPAcc全国教指委的规定,一般来讲,课程中的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是不能自行设置的。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设不同的方向课和特色课程,如财经类院校可以设置更细致的专业课,理工类院校可以设置更多的研究方法类课程,而像中国石油大学等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则可增开体现石油行业特色的课程等。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会计实务也在不断变化,所设置的课程及其内容也应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课程应当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是指全日制MPAcc的课程设置必须构成一个系统,目的是培养精通会计实务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动态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的设置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课程的内容要随着相关规定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会计实务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来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的提炼,会随着会计实务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特别在金融危机以后,更是如此。此外,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持续高度趋同的,在课程设置时除了考虑现行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外,还应当考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含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进展以及趋势,以能够应对会计实务的变化。
3. 增加实践环节和改变实践方式。
培养精通会计实务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除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最重要的就是会计实践,而全日制MPAcc恰恰没有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因此,其实践能力主要依靠硕士期间的培养。MPAcc获得硕士学位至少需要完成40学分,这是强制性规定,目前是无法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增加实践的环节和改变实践的方式,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措施:
第一,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会计实务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一批实习基地,以保证每位同学都可以在实习基地中进行会计实务能力的训练。
第二,在核心课和方向课中增加实务专家课堂和实训环节。由于财务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建立能够接收学生去实践的实习基地并不容易,因此,学校较少组织大规模、长时间的实践活动,必须开辟其他的实践机会。除了基础课之外,其他的课程均是与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在这些课程中增加一些实践的环节,如在每门课程中抽出~6个学时聘请财务总监、会计主管、注册会计师等会计实务专家讲解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学校一般均购买了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实训软件,这些实训软件通过模拟企业情景设计各种经济业务,与企业实际比较接近,每门课程抽出2~6个学时进行实训,并且将端口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实训。会计实务专家课堂和会计实训能够极大地提高全日制MPAcc的实践能力。
第三,模拟实习。由于全日制MPAcc本科阶段的专业比较复杂,本科阶段非会计专业的同学对于会计的处理程序和粘贴凭证等会计基础工作并不精通,因此,对其可以进行会计手工模拟实习等方面的训练。
第四,发挥现场导师的作用。MPAcc是双导师制,除了学校导师外,还包括一名具有正高级或者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专家作为现场导师。可以利用现场导师的经验,给予学生会计实践指导。
4.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培养全日制MPAcc的会计实务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改进。针对全日制MPAcc的特点,专任教师主要应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为主,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案例或者企业实际业务中,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和灵活掌握会计实务的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传统的授课之外,充分利用IT和网络优势,采用微博、微信、邮件等各种方式进行实时的在线交流,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高校应以企业会计实务需求为基础,改革全日制MPAcc的培养模式,将会计实务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以此为基础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会计实务,从而调和了会计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曲晓辉.国外职业会计硕士教育概况[J].财会通讯,2005(2).
冯华,王凤燕.基于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模块化、递进式”会计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宋建波,荆新,王化成.开展会计硕士(MPAcc)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2(10).
MPAcc经验精华贴 篇4
从知道录取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星期了 一直想写点什么 可以让以后打算考的考生有点借鉴得东西 因为自己考的时候是第一年 网上任何可以借鉴得东西都没有 可以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非常的迷茫 今天把自己把一些经验整理一下 希望能够对准备参加2011年考试的学弟学妹有点帮助吧
2010年的大纲出来的比较晚 十月中旬才出来 我是10.27 开始正式准备的 我就把这两个月准备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 英语
MPACC考的是英语二 相对与英语一来说简单一些 但是大家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 我认为英语二没必要专门的去死记单词 给大家推荐的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英语 二》 那里面有历年MBA考试的真题和考试的大纲题型 而且后面有专门的单词表 如果觉得自己英语基础比较差的 可以按着那个单词表背一下 我个人认为多做题时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 阅读理解 必须保持每天做两篇 不会的单词一定要标记好 不停的巩固 做过一点时间后你会发现 自己的单词量也上去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没必要可以死记硬背单词的原因了至于完型填空 可以间断的做一下 因为 大家都知道 完形填空对于英语差的人短时间很难提高 其实 如果你单词量大了 这个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至于 作文 建议大家多背一些模板和好的句型 整理出来 没事的时候就看 去年的作文考的是图表分析 我刚好把重心压在了这上面可以说是非常的运气了 所以 考试的时候几乎全是精彩的模板句型 但是 我还行提醒大家的就是 模板一定要自己整理的 完全照搬一些作文书的模板句型 反而得不了高分
二专业课
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了 因为大多说的学校不指定教材 这就增加了难度 所以 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专业课书 最好是选择你所报考学校出版的初级教材 一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这两本书就能把大纲的全部内容涵盖了 还有就是一定要仔细的研究大纲 大纲里的内容 一定要在书里相应的都找到 并且一定要加深理解 至于书中超出大纲的内容 我建议 可还是看一遍 但是 中心还是放在大纲内容上 毕竟 从去年来看 超纲的内容不多 只是各个学校对大纲内容考察的深度不一样罢了 所以大纲是关键 如果你报考的学校有和刚才我说的<会计学 >和《管理会计》配套的练习教材 一定要买上一本 仔细的做上两边 由于 大家基本都是本专业的所以对于具体的方法我就不多说了
三 管理学综合数学部分我就不多说 大家拿到教材估计知道了 逻辑部分 可以说是比较难的 刚一开始基本是一头雾水 没有任何思维的乱做 我建议大家先看教材 然后买上一本 由赵鑫全主编的逻辑精点看 那本书非常的不错 我看完之后 才终于明白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 至于 辨证有效性分析 我建议上网查些模板 那个东西对语言的规范较强 所以多看看人家是怎么分析的 帮助会很大 至于 最后面的论述作文 就看你的文字功底和分析能力了
四 政治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考试前1个月看就足够 但是 必须保证每天看3个小时以上 我是
最后一个月的晚上看的 6点以后就看看那个 当然也不是绝对 大家可以因人而异 推荐的是 快考研前期出的21题 看的同时最好能背下来 去年这个题压的还是很准的具体就这些了 最后想说的是 MPACC是新兴的一个专业 有人说好 有人说不好 但是我认为事在人为 不论学什么专业都有好学生和坏学生 关键看你怎么做了 但是 我觉得 这个专业以后的潜力会非常的大 所以 我把两家银行都推掉了 就是希望能够好好的学这个 并接着考注会 我希望大家选则它不是为了简单的考研而选择 不是为了逃避找工作而选择 因为 无论你你怎么逃避 总有一天还是会面对社会的 怀着积极的心态度面对它 让自己收获更多
MPAcc培养 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会计专业硕士,知识转换,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系统
社会学家Manuell Castells(1994)认为,如果知识是全球信息新经济的电能,那么大学是这些新的发展所必须依赖的电能资源。知识经济催生了知识管理,在知识管理环境下,高校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获取、知识传播与知识生产的能力。MPAcc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管理效率。知识管理在MPAcc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无疑将带来MPAcc培养过程的进一步优化。本文通过对MPAcc培养过程中MPAcc学生、授课教师、校内外导师及实践基地等在信息与沟通中可能存在的知识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构建了MPAcc培养过程的知识管理风险分析模型。结合当前MPAcc教育中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为质量认证重点的培养特色,从知识转换、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优化三个方面提出了MPAcc培养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具体优化措施,以期提高MPAcc各培养单位的知识管理效率。
一、MPAcc培养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风险分析
知识是一种包含了结构化的经验、直觉、价值观、预警信息和专家见解等要素的动态混合体,其为评估和利用新经验和信息提供了环境和框架。在组织中,知识不仅常常内嵌在文件和数据库中,而且还存在于日常活动、流程和规范中。知识既是一种“实物”,又是一种“过程”(维纳·艾莉,1998),具有默会性、分散性、嵌入性、可转移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默会性是个人知识的基本特征,是客观世界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包括个人认知和界定世界的范式、信念和观点等。分散性是对知识特征的一种静态描述,强调知识存在于并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和系统,在特定时间地点情境中的知识在主体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嵌入性是对知识特征的一种动态描述,指知识在不同情境中转移和发挥作用的能力。知识的分散性和嵌入性决定了知识可以跨越时空在Á不同个体或组织之间进行转移。知识的复杂性是知识默会性、分散性和嵌入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对一个个体或组织知识存量的总括描述。知识的特性表明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偶发性。首先,知识的生产过程难以标准化,充满个体创造性和不可靠性;其次,知识在个体或组织之间的传播也可能会因知识的默会性产生会意错误,即使成功转移的知识,也可能会因嵌入性的影响,难以与新的知识情境完全匹配;再次,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知识主体自身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干扰,知识的传播效率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最后,个体或组织的知识每天都会产生、保存、消亡和更新,面临动态复杂的环境,知识的存续周期大大缩短,知识管理面临重大的时效风险。MPAcc培养主体主要包括:MPAcc学生、授课教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院、校研究生处及实践基地。MPAcc培养主体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主体,决定着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有效性和持久性。MPAcc培养主体间知识转换与知识共享过程中显露的知识风险,加之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的冲击,不断加大着知识管理系统的风险。具体来讲,MPAcc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知识管理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知识转换的风险,知识共享的风险及知识管理系统的风险。在MPAcc学生和授课教师、MPAcc学生和校内导师及在MPAcc学生和校外导师之间主要存在知识转换的风险;在授课教师和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不同校外导师之间、学院和校研究生处、校研究生处和实践基地之间等主要存在知识共享的风险;知识管理系统的风险主要存在与学院和校研究生处、学校和实践基地、不同实践基地之间。基于以上理解和分析,本文构建了MPAcc培养过程的知识管理风险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MPAcc培养过程的知识管理风险分析模型
(一)知识转换风险
知识的转换简言之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野中·郁次郎(Ikujurio Nonaka)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模型指出知识创造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又可细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社会化是指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个体之间通过联合活动和接触共享体验并由此创造共同心智模式或技能等隐性知识;外在化是指从隐性知识转化到显性知识的过程,通常以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易于理解的形式将隐性知识明示化;组合化是指从显性知识转化到更复杂的显性知识的过程,通过文件、会议、电话交谈或计算机网络等媒介实现对已有显性知识的交流、分发和系统化等;内在化是指从显性知识转化到隐性知识的过程,将社会化、外在化和组合化中获得的体验内化到自身的隐性知识库中。在MPAcc培养过程中,MPAcc学生和校外导师之间信息与沟通的主要内容为校外导师的实务经验、职业技能等,通过直接的交往互动实现二者之间隐性知识的转化。MPAcc学生和校内导师之间信息与沟通的主要内容是校内导师对MPAcc学生在其学习成长、毕业答辩、实习就业等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监督和指引。校内导师的隐性知识通过二者之间的社交网络、联合活动等转化为MPAcc学生的隐性知识。在这种社会化过程中,知识的转化过程是难以控制的,知识转化面临极大的风险,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个人主观思想、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等都将制约着知识转化的效率。在MPAcc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信息与沟通的主要内容为授课教师将相关课程知识组合化,同时把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炼与升华外在化。组合化是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完全可以被人控制,知识风险较低。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相关课程知识的收集不全面、整理不当或错误、课堂中多媒体等媒介渠道使用不通畅等。外在化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过程可被部分控制,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授课教师表达不清楚带来的错误,课程知识解释不正确带来的错误,课堂协作空间不支持带来的不便或错误等。MPAcc学生自身潜在的知识风险主要存在于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主要有对授课老师所讲授知识理解不充分所带来的错误。
(二)知识共享风险
MPAcc培养主体信息与沟通中的知识转换主要存在于MPAcc学生、授课教师、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个体之间,这种知识转换隐含了知识共享的过程。然而,知识共享过程更多得体现在由“个人知识———团队知识———组织知识———组织间知识”不断放大的过程。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基础,个人知识通过SECI四种模式的转化形成团队知识,团队知识再通过SECI四种模式的转化形成组织知识,组织知识继续放大并在较高层次上沉淀下来,形成一个“知识螺旋”(Nonaka, Ikujiro,1994)。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一个组织学习的过程,组织学习的障碍构成了知识共享的风险因素。在MPAcc培养过程中,知识共享主要发生在学院和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学校和实践基地等组织之间。可能引起知识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知识本身的复杂性,知识具有背景依赖性和动态性,尤其是学校与实践基地之间对学生的指导教育和监督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的共享存在很大难度。其次,人员方面的障碍,学院负责人员、校研究生处负责人员及实践基地负责人员的局限性思考、不信任、自我价值的保护、体察环境变化能力的欠缺、从经验中学习的错觉等。最后,组织方面的障碍,组织系统在组织结构、制度、管理实践中可能缺乏对知识共享的支持和激励措施,不同组织之间组织文化的冲突等(史丽萍、苑婧婷,2013)。
(三)知识管理系统风险
知识管理系统是指从技术上提供对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过程的系统支持。一般来讲,知识管理系统包括知识应用层、知识生产层及知识资源层。知识应用层主要是通过个人或组织之间的交流、协作实现知识分享、应用及创新,包括知识门户服务、搜索引擎服务、协作系统服务、学习系统服务及商业智能服务。知识生产层是提供用以知识生产及知识集成的中间层服务,包括知识获取服务、知识分类服务、知识编辑服务及知识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知识资源层包括内部知识资源和外部知识资源,包括Web资源、E-mail资源、文本资源、数据库资源、多媒体资源等。知识管理系统的广泛使用可以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刘潇等,2013)。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与改进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然而大数据的安全问题、网络自身的安全问题、知识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及知识传播者有意或无意的泄露行为,常使知识管理系统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此外,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管理成为优化其信息与沟通的重要渠道。MPAcc教育中的知识在MPAcc学生、授课教师、校内外导师等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形成了一个个分隔的信息孤岛,重复劳动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急需一个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打破壁垒,加强交流与协作(昊彦文等,2012)。
二、MPAcc培养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风险应对
(一)通过社会网络降低知识转换风险
社会网络是指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由于个人的知识有限,个人所嵌入的社会网络将成为其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个体社会网络主要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连接强度、结构洞和网络信任等多个维度。根据接触频率、关系情感密度、熟悉程度以及相互承诺可把连接关系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强连接关系中,由于相互了解,互助动机较强,更容易意识到哪些信息更重要或获得帮助,在这种基于信任和熟悉的氛围下坦诚交流,将有利于对交流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发现创新知识。在MPAcc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隐性知识向MPAcc学生的隐性知识转化时,可能会受到其个人主观思想、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等的制约。面对信息与沟通中的这种风险,MPAcc培养单位可以定期开展讲座、沙龙、趣味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加MPAcc学生和校内外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接触和沟通的机会。同时,各培养单位可以积极搭建针对MPAcc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交流互动的微博、微信群、QQ群、论坛等社交媒体,增强他们之间的强连接,降低知识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风险。结构洞描述的是网络中某一个体与部分成员发生直接连接,但与其他成员不发生直接连接,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现象使得从网络整体看就像网络中出现了洞穴的现象(程平、段莹莹,2014)。在MPAcc培养过程中,授课教师和MPAcc学生有着直接连接,但和校内外导师之间的连接则较弱,甚至没有连接。MPAcc培养单位可以通过各种关联活动或措施促进授课教师和校内外导师之间的连接,从而授课教师可以在社会网络中发挥结构洞的作用,一方面获取MPAcc学生在学习、研究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和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与交流MPAcc学生的各种需求,通过彼此连接的增强丰富对MPAcc学生的授课内容,降低由于自身对相关课程知识收集、整理和理解不充分等所带来的知识转化风险。此外,集成各种课程知识的官方APP的使用,也可以让MPAcc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课程学习的准备、消化与复习,降低在课程学习中由于MPAcc学生专业基础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带来的知识转化风险。
(二)通过组织学习降低知识共享风险
由于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一个组织学习的过程,克服组织学习中的障碍将降低知识共享的风险。首先,针对知识本身的复杂性,MPAcc培养单位应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学院和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学校和实践基地之间的监督、评估与报告流程,建立知识库,定期开展知识展览会和知识论坛,召集各组织的相关负责人共同聚在一起自由交流共享知识。其次,针对人和组织方面的障碍,各组织负责人可以建立知识共享的环境驱动。如学校可以积极构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网络,使学院、校研究生处、授课教师、校内外导师、MPAcc学生可以自由进入相应权限的知识库,自由地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图书馆等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与其他个体自如交流自己的感想和经验体会。同时,各组织应积极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形成自然的共享行为。此外,各组织可以通过支付知识薪酬、知识署名、知识培训等激励驱动降低知识共享的风险。比如,MPAcc培养单位可以建立“知识共享基金”,以奖励在知识共享方面做出贡献的MPAcc学生、导师等。最后,各组织可以将知识共享融入到绩效考核制度里面,如从参加知识交流会的次数、提出建议被采纳的次数等评价知识共享的态度。
(三)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与优化
MPAcc培养主体间信息与沟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对知识和经验的有效管理,提升知识管理与创新水平。具体来讲,MPAcc培养单位信息与沟通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促进MPAcc培养主体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加强协作;其次,努力实现知识的沉淀与积累;最后,促进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沟通文化。在这种优化目标的指引下,MPAcc培养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施。首先,“刚性”技术平台的构建。MPAcc培养单位可以在学院设立知识管理员制度,每个部门设有知识主管及一名知识管理员,负责对口信息化建设工作,从组织机构上实现知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选定合适的系统平台开发一套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如在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搭建知识库和组建办公自动化流程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的IBM Lotus系统平台。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实现学院、学校及实践基地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其次,“柔性”管理的培育。MPAcc培养单位可以邀请国内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对全院师生进行全员培训和交流,并策划一系列的“知识共享”活动,积极倡导知识管理理念的导入。同时,致力于颁布与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相匹配的管理办法,对MPAcc培养主体的信息与沟通进行制度上的规范。此外,MPAcc培养单位可以联合相关部门编辑出版关于MPAcc培养主体信息与沟通的《知识管理简报》,以宣传知识管理对信息与沟通的促进作用,记录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与进步。
三、结论
MPAcc培养 篇6
会计硕士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简称MPAcc) 自1948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开设而产生。2003年, 我国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联合申请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2009年, 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 颁发学位和学历证。截至2013年底, 我国共有106家单位 (110所学校) 获得会计硕士学位授予权, 累计招生人数逐年暴增。
我国会计硕士培养起步晚, 缺乏经验, 现行培养模式存在不少缺陷, 许多培养单位仍沿用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即使有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也未必从根本上改变对会计硕士的培养思路和模式。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硕士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我国MPAcc招生单位培养模式的比较
截至2013年9月, 我国累计有4批共计106家单位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PAcc) 授予权。另外, 由于有4所全日制MPAcc院校在北京、外省两地办学, 所以共有110所学校。本文根据各个招生单位获得MPAcc学位授予权的先后顺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前两批试点院校以及山东财经大学共29所培养单位, 对各个单位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2.1 培养目标比较
在对比的29所培养单位中, 所有单位都将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作为首要培养目标, 同时将对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这都是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大部分单位的培养目标都是直接参考了我国MPAcc教指委所制定的参考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 其中也有不少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更具特色的培养目标。例如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将培养学生的领导潜质作为培养目标;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将具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会计领导人才作为目标;复旦大学注重培养学生金融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清华大学还将培养学生“具备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作为目标。
2.2 培养方向比较
根据各个培养单位的招生简章及培养方案, 可以将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向按两种类型分类。第一种是按照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CEO和CPA方向, 例如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学等。另一种是按照学科职能分支进行分类, 例如南开大学的培养方向有企业会计与财务方向、审计与管理咨询方向、证券分析与价值评估、法务会计方向等。也有个别学校没有明确具体培养方向的细分, 如吉林大学。
2.3 培养方式和培养特色比较
对于培养方法的选择, 各个培养单位基本上都是根据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采用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即在保证理论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家讲座、社会调研等多样化的培养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例, 该校以教师讲授结合实践和案例教学, 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分三阶段:第一阶段, 在第一学期开始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安排高学术能力教授为主讲, 采用课下分组研究、课上专题报告的培养方式;第二阶段, 在第二学期开设选修课, 以实务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授课, 采用理论结合调研、案例教学、研讨会等培养模式;第三阶段, 在第三至四学期, 采用双导师制度, 促进“产、学、研”结合, 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的学位论文据实习或者调研来撰写。
虽然各个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法的设置上都趋于一致, 但培养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比如在专家讲座的频率和专家层次上的差异, 社会调研的深入程度的差异等。
3 美国高校MPAcc培养模式分析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麦克库姆斯商学院的会计专业代表了全美最好水平, 本文以该校为例对美国会计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3.1 关于培养目标
美国许多学校设置MPAcc项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达到报考AICPA必须修读的150学分的要求。只有达到MPAcc水平的报考者才能够取得参加AICPA考试的资格, 这体现了其讲求实际的特点。另外, 协调配合、领导能力以及有效沟通能力的商业技能也是其重要培养目标。
3.2 关于培养及考核方式
美国较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方式已经比较成熟, 法奥斯汀分校充分利用本校教师和企业资源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 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供学生交流学习,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还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口才、演讲等综合能力。
此外, 该校还有研讨会、阅读小组、讲座等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但是, 其对于课程的考核要求非常严格, 如果学生写不出高水平的有分量的文章, 则很难毕业。
4 我国MPAcc人才培养的现状
首先, 从时间上来看, 我国2004年才出现全日制会计硕士, 而且近几年来会计硕士招生主管部门也对会计硕士入学考试的试题内容和形式做出了几次调整, 可以说我国的会计硕士培养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其次, 从培养单位所制定的培养方案来看, 只有为数不多的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较完善的培养方案。对大部分培养单位来讲, 在培养方案的设置和执行上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和法务会计相关的课程;没有对实践课做出具体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效果。美国高校对专业硕士的培养, 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 学生边学习边实习, 且实践时间也较长。
再次, 从师资队伍来看, 大部分培养单位配备了优秀的校内和校外导师, 但仍存在重学术、轻实践的观念;并且部分校外导师时间精力有限, 难以全身心投入。而美国的培养单位, 从年龄、知识、背景结构突出导师结构的多样性。
最后, 培养方案实施监督不到位, 教学结果考核不全面。特别是入学考试机制存在争议, 一是报考条件宽松, 非会计专业学生大量报考;二是复试比例小选择空间小。这都是有待改善的问题。
5 我国MPAcc培养的改进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学习经验, 自主创新培养模式
一方面, 国家应积极推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 各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经验探索先进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 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开展国际交流, 与香港、国外高校联合办学, 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短期任教或者开展讲座。
5.2 完善MPAcc培养体系和师资队伍
培养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设置科目全面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应建设一支相配套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 并通过到国内外先进高校访问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水平, 从年龄、知识、背景结构上提高师资队伍的多样性。
5.3 加强对实践的重视程度
实践课有利于学生根据现实情况规划自己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因此培养单位应重视对实践课的指导和考核。实践不仅包括校内实习, 还应有社会调研、社会公益等;可采用边学习边实践的形式开展。学校可建立多种校外实践基地, 形成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5.4 提高报考门槛, 扩大复试比例, 严格考核机制
报考门槛低虽利于扩大生源范围和素质, 但专业基础和质量太差, 将严重影响后续培养。因此, 可以适当提高报考条件, 可借鉴美国经验, 要求报考者必须修完与会计相关的课程。另外, 适当提高复试人数比例, 提高对生源选择范围, 提高生源质量。
培养单位加强培养方案实施的监督, 严格对师生进行考核的机制。根据学生自身和培养方案制订研究计划, 提高学生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同时加强落实过程中对师生监督和考核, 如加强对老师定期考评, 及时调整师资队伍;提高研究生课程、学分、论文的要求, 对不及格者规定最多补考次数, 规定论文质量不高者不能通过答辩并延长毕业年限。
摘要:随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扩大, 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前两批共28所MPAcc招生单位培养模式的比较, 并结合我国及美国MPAcc的培养模式, 来分析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 从而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会计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2]王营, 王婷, 杨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J].时代教育, 2012 (11) .
会计专业硕士(MPAcc) 篇7
MPAcc, 一个新时代孕育出来的会计产物。
会计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程中, 许多民族和国家都为会计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西方经济学已不再满足于定性演绎与归纳推理式的规范方法, 转向热衷于以数字与公式为武器的实证分析。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会计制度演化的过程, 实证法也自然而然的涌入中国会计研究领域。这就引发了MPAcc实务性的重要性。
出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经过始自1992年的会计改革后的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在众多会计领域达成了一致, 这是中国会计的一大进步, 也是中国会计对世界会计的一大贡献。
中国会计界基本上也是一直参与会计教育活动的。首先, 财政机关作为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 不但承担指导和组织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培训;还亲自领导一大批财经类院校, 组织审定会计专业教材, 其次, 中国会计学会也专门设立了会计教育研究组, 并定期举办会议, 一组织关于会计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推动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本科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我国知名会计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阎达五教授, 在研究和总结了美国的会计教育和改革后提出:要改革我国的会计教育, 首先“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 是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定力教育目标,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 a s t e r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Accounting, 简称MPAcc) 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 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 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是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 各有侧重, 其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要突出职业要求, 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要转变教育观念, 既要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 又要深入探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有规律;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与保障制度, 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培养质量。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相比, 更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计职业实务工作的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 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MPAcc后, 学员将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会计毕业生最终将步入会计理论与实务界, 因此, 会计教育就不可能离开会计职业界的参与。
(1)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曾于1993年的第11届会议上专门讨论会计教育问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专门设立了会计教育委员会来指导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并对正规教育施加影响, 并发布了一系列的公告。
(2) 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泰国会计职业界提出了加强会计职业发展的21条战略, 其中前9条定名为教育战略, 内容涉及会计教材、教师、教育实习以及教育界与会计职业界的合作、对会计教育的要求、乃至会计学生组织的活动等等。
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培养基地建设, 不断改善培养条件, 是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 积极选聘会计实际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要具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场所及设备条件, 加强教材、课件、案例库建设和图书资料、网上文献信息数据库、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网络接入条件等教学设施建设。要与会计实际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能提供良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
摘要:会计专业硕士是近年来比较火热的学科, 是会计通往实践的进一步道路, 是现在大学生比较热衷的一个科研项目, 是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MPAcc教育相关问题研究 篇8
一、会计硕士 (MPAcc) 专业学位教育在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会计职业的发展是会计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 而会计职业发展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 都使高级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倍增, 对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相对缺乏, 高级会计人才的教育明显滞后。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 2003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我国设立MPAcc (会计硕士) 专业学位, 这一举措, 无论是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还是对于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 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MPAcc项目成立之初, 时任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对MPAcc有一个很准确的定位, 即“面向会计职业界, 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 系统掌握现代会计法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 对会计实务有充分了解, 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截至2009年6月, 全国共有MPAcc培养单位28个, 全国各试点培养单位已累计招收MPAcc学员10662人。虽然目前我国会计队伍十分庞大, 从业人员至少有1200万人, 不过高层次会计人才所占比例不到10%。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对高水平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MPAcc教育在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中仍然任重道远。
二、MPAcc教育现状分析:全日制MPAcc教育遭遇尴尬
MPAcc是典型的实务导向的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与传统的会计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两种学位类型。我国MPAcc教育创办5年来, 为改善我国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的知识结构与学历结构, 实现知识更新, 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一) 全日制MPAcc招生方案的提出
我国MPAcc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MPAcc是流行于美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培养财会类高级人才的学位教育项目。从国外的硕士培养来看, 他们比较重视专业学位, 大都只需承认学位, 比如 (也就是类似于) MBA、MPA等。美国对培养的专业人才比较重视, 学术学位占到40%, 实务型的占到了60%。在中国的13个专业学位中, 目前占硕士学位总量不到10%, 由此看来的话, 专业学位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2009前, MPAcc毕业生只有硕士学位证而无硕士学历毕业证, MPAcc学员毕业后, 只能拿到一纸会计硕士学位证书。然而, 社会普遍较看重毕业证书, 很多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竞聘、竞岗时, 都要求出示毕业证, 或毕业证与学位证双证并行。这样一来, MPAcc学员辛辛苦苦的几年努力有时难以完全得到社会应有的承认。
2009年起, MPAcc开始进行“双轨制”培养专业硕士学位人才。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 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 以往只有具备数年工作经验才能报考的会计专业硕士学位 (MPAcc) , 被允许招收应届本科生。但是各高校对这一政策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高校认为这是好事, “有助于改善我国目前专业性人才短缺的状况”, 有的高校则持不同的观点, 认为“MPAcc本来就是面向有工作经验的群体, 而且MPAcc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合应届本科生”, 不打算招生。即使持赞同意见的高校在招生人数的选择上也各不相同。
(二) 全日制MPAcc教育遭遇尴尬的原因
各高校对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态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模式的考量。以前招生时要求考生在会计或相关行业工作2年或2年以上, 现在招进了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 现行的教学模式肯定要变化。如何针对应届生, 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 是个长期的话题, 需要不断地探讨和摸索。
除此之外, 高成本也是各高校考虑的另一因素。各高校MPAcc全日制学制基本都是2年, 部分学校2.5年或3年, 学费在8000~15000元/年, 比学术型研究生成本要高。由于教育部并没有给专业硕士以资金支持, 很多学校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为计划外自筹经费类别, 不纳入研究生培养范畴, 在校期间不享受国家普通奖学金, 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校级助学金等。一些考生也因高额的成本选择放弃MPAcc。
除上述现状外, 我国MPAcc教育还存在着其他问题: (1) MPAcc教育的受众对象面不广。目前我国MPAcc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公司、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员, 相当多的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机构的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没有真正参与进来。 (2) 各学位点培养方案的差别较大。MPAcc的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培养方式等由高校自主决定,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而且具体课程设置和侧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针对性。随着MPAcc教育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中介组织和其他机构将加人到这一行业, 难免造成培养质量下降和无序竞争, 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行业监管措施出台。
三、发展MPAcc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目前MPAcc实行“单证”与“双证”双轨制培养方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着力实现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职业性”和“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标。在培养计划中应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 在课程安排中添加教学实习, 主要是弥补应届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同时, 加重会计专业课程的份量, 因为全日制考生中有的本科不是会计专业的, 为此应增加财务管理、审计、高级财务会计等等比较专业的课程。注重并扩大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 培养国际化的会计高级人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主要实行案例教学, 并要与会计实际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让其提供良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
MPAcc教育还应加强课堂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专业学位教育, 人们更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和职业道德的塑造。正如厦门大学陈汉文老师所说:从事会计职业, 也许在技术面的重要性还没有作为一个正直的人的品行来的重要。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二) 适当扩大全日制MPAcc的教育规模
按照《专业学位发展总体方案》, 到2015年, 主要以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教育为主, 实现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因此, 可以适当扩大全日制MPAcc的教育规模, 比如可以将实务型的研究生招生比例扩大到60%。
(三)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MPAcc的培养需要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 并要积极选聘会计实际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 应针对MPAcc教育的特点, 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 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
MPAcc在我国仍属新事物, 发展MPAcc教育对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全日制MPAcc专业学位的出现, 使得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受到冲击, 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保证MPAcc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摘要:会计硕士 (MPAcc) 专业学位教育在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 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本文重点分析了全日制MPAcc教育遭遇尴尬的现状与原因, 并提出了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适当扩大全日制MPAcc的教育规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措施, 以期对MPAcc教育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会计硕士,教学改革,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晓辉.MPA教育——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趋势.中国经济评论, 2003.8
[2].黄国良, 阮文娟.关于MPAcc教育的几点建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5
MPAcc培养 篇9
关键词:生源差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优化
一、MPAcc的发展与招生状况
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与会计行业应用性强的矛盾, 国务院学位办于2003年12月正式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简称MPAcc) , 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熟谙国际惯例的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2004年为明确我国会计硕士培养方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学位办[2004]28号文件) 中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 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 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 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同时为尽快弥补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缺乏的现状, 提高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 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 国务院学委会于2009年3月批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会计作为一门重应用、讲实践、靠经验的学科, 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 特别是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在我国近1400万会计从业人员中,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有8.4万, 仅占0.6%, 而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很好地弥补了专科、本科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 加大了会计从业人员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会计硕士项目自设立以来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也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8972名考生报考全日制MPAcc, 实际录取2784名, 考录比为3.22∶1;2012年全国共有26815名考生报考全日制MPAcc, 实际约录取3800名, 考录比例高达7∶1。目前MPAcc录取由初试和复试两部分组成, 初试考试科目为两门, 且初试并不涉及会计专业知识, 而复试对会计知识并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这必然加大各培养单位复试选拔的自主性。考录比的不断提高, 能否体现“良中选优”、“优中选精”, 各培养单位自主招生标准的差异对生源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而生源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的不同, 更是制约着MPAcc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生源会计专业知识对MPAcc培养的影响
目前全日制MPAcc培养时间为两年, 较学术型研究生三年的时间少一年;生源由会计专业本科生及非会计专业本科生构成, 招生考试并没有对会计基础知识进行统一的、系统的考核。而学习时间短与培养目标高之间的矛盾, 实际上使生源会计基础知识更加重要。会计知识相对薄弱的生源明显影响了MPAcc的培养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从“国务院学位办[2004]28号文件”的培养目标中所要求的专业技能看: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 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对财务相关专业的生源来说, 在学习的第一年系统整理和拔高财务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增强会计实务能力, 已具有一定难度。而对于非会计专业的生源来说, 更是难上加难。生源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差异, 对培养单位的MPAcc教学目标造成了制约, 教学中该普及会计知识还是拔高会计知识结构;该介绍审计理论还是根据审计方法寻找问题;该讲解财务指标还是利用财务技能分析案例情况。不明确的培养目标对MPAcc教学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
2. 对培养方案的影响。
根据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 (学位办[2009]23号) 文件精神,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和任选课, 其中核心课为必修课程, 选修课包括方向课和任选课。会计硕士的课程体系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 既要突出会计专业的特性, 又要体现不同会计职业岗位的特殊需求。而面对会计基础薄弱的生源, 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很难做到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三者的统一。一是对核心课程教学的影响。按照学习安排, MPAcc学员在第一年的时间内要完成核心课的全部内容, 如: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都具有很高的实务性, 具有相关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面对没有会计背景知识或背景知识较弱的生源, 教学时很难以将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相结合, 没有厚实的理论基础, 新理论、新成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实务案例更是“空中楼台”。为此不免在教学时去“寻源”、去“降台”, 同时也就偏离了MPAcc教学方法的初衷, 直接影响了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二是对选修课程价值的影响。广泛开设选修课程是在MPAcc学员具备了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上, 通过选修课加深对会计实务的理解, 拓宽知识面, 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 增强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若学员还在选修课期间补习会计基础知识, 拆东墙补西墙, 学生辛苦, 老师为难。这样的情况造成MPAcc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复合人才”等要求难以实现。
3. 对培养结果的影响。
由于生源知识结构的差异, 培养的目标和方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优秀的会计专业生源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会计专业较弱的学生得不到系统的财务会计教育。使MPAcc学员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造成对MPAcc学员培养结果的制约, 体现如下:一是难以直接应用会计知识和财务技能。教学依然以会计“是什么”和“为什么”, 无法脱离学术型研究生教学的方式, 不能突出MPAcc培养的特色和长处。二是案例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受到了限制, 与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仍有很大的差距。本科生应用能力弱、缺乏实务经验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三是较大的知识结构差异, 限制课堂互动、课后讨论的培训模式, 淡化了师生间、学员间的沟通交流。财务人员沟通、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专业学习和职业训练不能有效地结合。
三、优化MPAcc生源会计知识结构促进教学的建议
随着全日制会计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变化, 生源的差异对MPAcc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日益显著, 只有高标准的规范MPAcc的入学条件, 控制好生源, 优化报考生源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 才能有效地促进MPAcc的教学, 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会计专业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因此, 优化生源的知识结构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 重视专业知识的考核。
会计硕士教育注重应用, 而应用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在目前的入学考试中, 对专业知识的考核和比重不大, 甚至是走形式。应在初试中加入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的综合测试, 为生源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把好第一关。
2. 完善复试考核的标准。
MPAcc的复试由各培养单位自主进行, 但复试的选拔并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标准, 为培养单位扩大招生, 降低招生标准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 目前复试考核中依然以传统的研究生复试题目为主, 并未突出MPAcc应用性强的特点, 复试阶段除了基础知识的提问, 也可以加入一些时事政治、金融趋势、政策法规的理解问题, 考核生源的知识面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3. 考察本科学习的情况。
近几年MPAcc发展迅速, 考录比例不断提高, 在扩招和加大培养力度的同时, 要更全面的考核生源, 精挑细选, 才能为解决教育时间短与培养目标高的矛盾打下好的基础。可以对考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科研经历、实习经验、本科论文的内容和写作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优先挑选更适应MPAcc教学的优秀生源。
4. 扩大招生范围, 细化考核标准。
应放开对跨专业生源的招收与录取。按照财政部在2010年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中可以看出, 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严重缺乏, 整体结构和布局有待优化, 会计人员总体业务水平偏低是我国会计人才面临的现状和发展难题。而MPAcc的培养, 是缓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招收非财务专业的应届本科生既能补充会计人员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 也能有效弥补我国高级财务人员匮乏的现况。但对于跨专业的生源, 除了通过初试的专业知识考核外, 还应在复试期间有更为细致的考核标准, 确保生源具有相应的会计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子亮, 周咏梅.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PAcc) 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1, (2) .
[2]刘玉廷.办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新局面[J].财务与会计, 2005, (05) .
[3]刘永泽, 赵合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PAcc) 培养模式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2, (6) .
[4]王治, 张多蕾, 程一江.会计专业硕士学位 (MPAcc) 教育:现状分析、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会计师, 2011, (5) .
[5]白君贵.基于目标取向的全日制MPAcc教育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8) .
[6]宋建波, 荆新, 王化成.开展会计硕士 (MPAcc) 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12, (10) .
【MPAcc培养】推荐阅读:
班主任培养培养计划和措施07-15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10-16
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培养情商的重要性07-17
培养班干部论文:浅谈如何培养班干部08-29
情绪培养07-17
骨髓培养07-18
人工培养10-14
常规培养10-16
培养优势10-18
信心培养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