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市场

2024-10-18

林业碳汇市场(精选12篇)

林业碳汇市场 篇1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各种极端天气发生越来越频繁, 尤其是雾霾天气和污染天气越来越严重。高污染以及高能耗现象都是碳汇生产力较低所导致的。所以, 应该减慢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减少大气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尽快推行林业碳汇项目, 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 相关概念概述

碳化指的是清除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碳的过程, 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林业碳汇能够利用森林植物的光合作用, 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将其吸收固定在植被中, 净化空气。由此可见, 林业碳汇是自然现象, 在森林中必然会有林业碳汇现象。当前提出的林业碳汇就是指通过人工改造自然, 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更好的增加碳吸收、保护碳储存以及实行碳替代过程, 并且结合碳汇市场, 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林业碳汇需要很多人的参与, 通过市场活动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因此林业碳汇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 林业碳汇市场运行机制的构建

3.1 供求机制

3.1.1 供给机制

为建立有效的林业碳汇供给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刺激扩大对林业碳汇的有效需求, 包括国际需求和国内需求、单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等。有需求才会有供给。 (2) 规范林业碳汇市场供给, 完成林业碳汇标准生产和认证一体化进程。因此要加快林业碳汇标准体系建设, 尤其是碳汇交易标准的制定, 包括交易标准、交易规则和其他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3) 加快碳汇交易平台建设, 完善林业碳汇登记注册制度, 及时发布林业碳汇的供给和需求信息及价格信息等, 建立一个碳汇供需信息库, 使碳汇交易市场的供需信息完全透明化, 降低碳汇交易的信息搜寻成本, 以促进碳汇交易的顺畅发展。 (4) 降低林业碳汇供给者的风险, 包括价格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

3.1.2 需求机制

为建立有效的林业碳汇需求机制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 要出台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制性政策。应该出台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制性政策来履行减排义务。当然, 在现行条件下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此可以分阶段实施。在承诺减排前, 可以先让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和部门, 如交通、电力、钢铁等行业部门先行带头履行减排义务, 制定试点单位, 摸索碳汇市场的有效运行机制。在承诺减排后, 则要科学确立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目标, 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制度, 全方位实行林业碳汇交易。 (2) 加强对碳汇交易理论的宣传和研究。碳汇交易理论的源头在欧美, 到目前已有二十年的历史, 发展相对比较完善。但碳汇市场在我国的兴起不过六七年的时间, 还属于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 很多理论、方法、政策扔在探索和研究中。通过加强对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及碳汇交易的宣传, 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气候的变化意识, 加强公众的低碳意识和林业碳汇意识, 这样能刺激公众对林业碳汇产生有效需求, 积极参与到林业碳汇交易中来, 推动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3.2 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主要包括价格形成机制以及价格调节机制。商品价格是价值的体现, 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 林业碳汇市场的价格形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价格的构成因素包括生产成本、流通费用以及利润和赋税。但是, 林业碳汇服务商品的生产成本很难进行核算。

林业碳汇商品价格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全球碳市场价格。碳汇服务的商品价格会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 而市场主要是由以项目为基础的碳汇市场以及排放许可证交易市场构成的。 (2) 林业碳汇服务本身的特征。林业碳汇服务商品的特征主要需要考虑一下两个方面:a.与能源等项目的减排成本相比, 林业碳汇项目的成本较低;b.林业碳汇服务本身的复杂性又对其交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而这些都会导致林业碳汇信用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 (3) 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土地资源用途多样性决定了在林业碳汇市场需要考虑机会成本。林业碳汇服务总的成本价格模型可以表示为:F-C-T≥A。其中, F指的是林业碳汇收益, C指的是林业的造林与管理成本, T指的是林业碳汇的交易成本, A指的是土地的机会成本。为了建立有效的林业碳汇市场运行机制, 必须积极改进现有的价格体制, 建立适合林业碳汇市场的价格体制。

3.3 竞争机制

由于目前林业碳汇的购买者主要是《京都议定书》附件中规定的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一些发达国家, 因此造成了林业碳汇市场的购买者较少, 有效需求不足, 交易量有限。而我国目前还是非附件I国家, 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 因此我国政府或企业并不存在对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的强制需求, 当然对林业碳汇的需求也就较少, 基本以自愿需求为主。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的林业碳汇市场属于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

由于我国的林业碳汇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 供给者较多, 而需求者较少, 因此: (1) 必须解决碳汇交易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建立有效的碳汇交易市场需求机制。 (2) 规范碳汇供给市场, 防止碳汇供给垄断的出现, 形成良性市场竞争。 (3)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市场交易制度法规。由于目前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仍是一个松散发育不完全的市场, 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还很缺失, 因此应该重点研究。

3.4 融资机制

若缺乏相应的资金, 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则很难有效运行, 因此融资机制是促进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正常运行的助推器和润滑剂。林业碳汇融资的主体主要是碳汇企业, 融资的方式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碳汇交易平台融资。实现碳汇交易是林业碳汇融资最有效, 也是最具融资潜力的方式之一。就目前而言, 建立碳汇交易融资平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商业贷款融资。林业碳汇是林业的特殊表现形式, 其商业贷款融资可参考林业项目执行; (3) 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林业碳汇具有诸多不确定性, 林业碳汇产业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应以封闭式为主; (4) 资本市场融资; (5) BOT系列项目融资。根据当前的实践, 可采用BOT和TOT模式。林业碳汇融资机制图, 如图1所示。

3.5 风险保障机制

由于林业碳汇项目自身的特殊性, 导致林业碳汇项目的经营风险比一般项目要更大一些, 因此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规避各类风险尤为重要。林业碳汇市场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价格风险和资金风险等。上述经营风险的存在会对林业碳汇的供给者造成利益损失, 从而影响碳汇易的供给, 因此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降低林业碳汇市场的风险, 建立健全林业碳汇市场的风险保障机制。 (1) 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林业碳汇的供给者必须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 降低由于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引发的风险。 (2) 要发展林业碳汇保险市场, 开设森林火灾保险、自然灾害保险、病虫灾害保险、政治及政策损失保险等降低自然风险。 (3) 要规范林业碳汇交易市场, 建立和完善林业碳汇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让碳汇交易市场制度和规则清晰化、标准化, 减少碳汇交易市场的不确定性, 提高林业碳汇交易商品的流动性, 以最大限度节约交易成本、降低风险损失。

4 林业碳汇市场良好运行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无论是何种市场行为, 都会受到法律保护和约束。我国林业碳汇市场刚刚起步,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 有关部门应该加快立法步伐, 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业碳汇市场法律法规。

4.2 加强林业碳汇项目产权制度建设

为了确保林业碳汇项目的顺利进行, 首先必须明确具体的林权, 包括以下几点: (1) 确定林业碳汇项目的林地所有权主体; (2) 协调林业碳汇项目中的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关系; (3) 碳汇项目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以自由转换。

4.3 加强宣传和倡导低碳经济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改善人们对林业碳汇的认识, 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个人消费情况以及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 进而会直接影响社会总效用的曲线和社会总生产函数。在群众中形成低碳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能够增加对林业碳汇的需求, 促使人们更好的参与林业碳汇市场。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 森林碳汇的稀缺性、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特征会导致森林碳汇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 从而引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近年来, 森林碳汇交易的实践也显示出了市场的高效, 森林碳汇市场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有利于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在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过程中, 政府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森林碳汇市场的高效运行, 建立一个完善的森林碳汇市场, 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杜涛.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科学发展煤化工产业.科技创业家, 2013 (15) .

[2]郝家林.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科学发展煤化工产业.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8) .

[3]范爱琴.节能减排打造兖矿新品牌.化工管理, 2010 (8) .

[4]王鹏飞.焦炉煤气二级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3 (学位年度) .

[5]白保平.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科学发展煤化工产业.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7) .

[6]张丽.加强节能工作促进煤化工可持续发展.2007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 2007.

林业碳汇市场 篇2

河南文化产业网讯:近日,国务院首次明确,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是2020年减少单位GDP碳排放为40%~45%。12月7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会议,“碳”被世人所关注,“减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根据目前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要降低碳排放量,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依靠国内森林资源,采取森林碳汇的“碳吸收”手段。而信阳市平桥区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敏锐地抓住发展碳汇林业的历史机遇,按照“政府搭台、宣传引导、社会参与、自觉自愿”的原则,全面动员、精心组织,开创了县区发展碳汇林业的先河,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受到各方关注,在前不久召开的河南省林业工作会上,对信阳市平桥区与中国绿化基金会携手建设碳汇造林示范基地取得的良好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信阳市平桥区林业局局长马庆君介绍说:“平桥区虽然也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但平桥区的地形是平原和丘陵兼有,可栽树的地方少,造林绿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年年初,区委提出大力发展碳汇林业,为我们平桥的林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使我们今年的绿化任务超额完成。”

信阳市平桥区委书记张明春向记者解释说:“国际上把以减排二氧化碳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称之为碳汇林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将碳汇林业建设作为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提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学习文件后,感到这是建设现代林业、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机遇。区委连续召开3次常委会,迅速制定了《平桥区碳汇林业发展规划》,再加上中国绿化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才有我们今天的成绩。”

永当先锋的“七个一”

为了平桥的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2月12日,信阳市平桥区委书记张明春作了生态平桥建设的总动员令,他提出,建设生态平桥,“践行节能减排、发展碳汇林业”,平桥要勇当先锋。并果断提出在全区开展“七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动员大会,开展一次捐赠活动,开展一次建设生态平桥万人签名活动,实施一个园林建设活动,大搞一次全民植树活动,开展一次集中宣传活动,向全国发出一个生态建设号召。“七个一”的提出,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成,并立即着手实施。

2月14日,在世纪广场,信阳市平桥区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践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平桥”的万人签名暨捐款活动,公务员代表、少先队员、造林大户纷纷为建设生态平桥立言践诺,信阳市平桥区委书记张明春、区长王继军和近万名机关干部职工、企业界代表及造林大户代表现场捐款近300万元,为加快生态平桥建设步伐付诸了行动。随后,信阳市平桥区委书记张明春到北京,和中国绿化基金会携手,联手中国绿化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生态中国,平桥先行”的碳汇造林活动,向全国发出倡议,号召全社会捐资造林,共同营造绿色家园。此创举得到了中国绿化基金会的认可和支持,决定把信阳市平桥区作为“全国首批碳汇基金造林试点示范县(区)”。

信阳市平桥区大力发展碳汇林项目和2009年开始实施的“欧洲投资银行河南省碳汇造林项目”不谋而合,信阳市平桥区被确定为实施该项目的15个县(区)之一正是得益于此。该项目不仅期限长(25年)、利率低,而且对造林的投入高(可达70%),再加上省里配套资金有15%,能基本满足造林需求。可以说,平桥林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扩大植树造林的外延

为了提高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信阳市平桥区更是把植树造林由传统的义务植树形式向认养绿地、抚育管护、以资代劳、义务宣传等多方位、深层次扩展,吸引公众更广泛的参与意识。2009年3月15日上午,信阳市平桥区委领导和当地群众2000多人参加了肖王乡“中国绿化基金会碳汇造林平桥示范基地”植树造林活动。

植树活动中,信阳市平桥区委书记张明春在挥锹种下一棵速生杨树树苗后,一边用力踩着刚培植的松软泥土,一边饶有兴致地作一首打油诗:“脚跟踩树根,树根扎根深,今年一棵树,明年一片林。”

植树过程中,信阳市平桥区委书记张明春指出,“践行节能减排,建设生态平桥”是全面建设精彩平桥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加快生态平桥建设,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家园……

在信阳市平桥区委、区政府的大力带动下,2009年,信阳市平桥区累计完成碳汇造林9.9万亩,建成150亩以上林业精品示范园21处,百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61处。

林权改革显成效

2008年以来,信阳市平桥区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林木林地流转工作力度,成立了林木林地流转服务中心,制定了《平桥区林木林地流转实施细则》。通过流转,使得单个林农分散闲置或效益低的小片荒山林地逐步集中起来,再按照一定的程序出租或转包给有经验、有技术、有资金的大户手中,形成规模化种植,从而提高林地集约化经营。

胡店乡石榴种植大户戚永祥,多年前,就从村集体和农户手中承包100多亩荒山,发展石榴等小杂果经济。近年来,利用林地流转之机,他又返租倒包了300多亩低质、低效林地,经过改造种植石榴。目前,石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多亩,并创办了远近闻名的“永祥林果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信阳市平桥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领头雁。2008年,信阳市平桥区首届石榴文化节在“永祥石榴基地”隆重举办,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的领导、专家、客商前来考察调研或洽谈业务。

被评为信阳市平桥区“十佳致富能手”的王岗乡牛湾村农民何厚山在林业部门“日元贷款”等优惠政策的鼓舞下,从村集体承包了1200亩荒山,大规模种植速生杨,成为远近闻名的林业种植大户。如今,戴上“十佳致富能手”桂冠的他,对从事林业生产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他自豪地说:“你看看这满山的杨树,几年以后更值钱了。有了政府的支持,有了《林权证》,我今后种树再多都不怕了。”

林地流转后,承包人可根据市场经济对种植结构做出科学调整和合理布局,使得流转后的林地实现科学化种植。洋河镇陈道政通过转包,在陆庙村获得了1300亩茶山经营权,成功实施林、茶间作模式,受到省、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林业、茶叶专家前来考察调研,此种模式目前已在全市得到推广。五里店办事处马德记用多年经营彭润土积累的财富,从农民手中承包了1000多亩效益低的残次林,经过改造,创办了号称千亩的佛灵山生态茶园,茶园套种优质石榴,获得了很大收益。

信阳市平桥区林业局在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联系金融部门,争取允许林木、林地所有权人用《林权证》抵押贷款,解决农民造林资金短缺瓶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林权抵押贷款。

林权抵押贷款,是指合法持有《林权证》的自然人或其他林业生产经营单位,以其山林所有权、林地使用权作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以林业部门评估价格的一定额度,向借款人提供贷款。用《林权证》抵押贷款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标志,它把林农拥有的林地资产转变成可用于扩大林地再生产和发展其他产业的资本,使《林权证》真正成为广大林农的“绿色存折”,对扩大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得知《林权证》可作为贷款来抵押时,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居民马淑玲用承包1020亩山地的《林权证》来到信阳市平桥区林木林地流转服务中心咨询。审核相关资料后,服务中心指派信阳市平桥区林木调查规划设计队对其山林进行了评估,并将信息反馈给明港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该社为她办理了信阳市平桥区第一宗用《林权证》作抵押的200万元贷款业务。

2009年12月9日的信阳市委林业会议上,省、市领导对信阳市平桥区以发展碳汇林业,打造生态平桥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受到上级的奖励,信阳市平桥区委书记张明春以此作了典型性发言。为传达贯彻上级会议精神,鼓励先进,继市林业会议召开后,信阳市平桥区马上召开区林业会议,给在2009年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在2009年春季造林中行动早、标准高,共完成造林8000多亩的林业大乡王岗乡被信阳市平桥区政府授予“林业精品园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得奖金20万元,前来领奖的该乡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植树造林不但能造福子孙后代,还奖钱,两全齐美,何乐而不为呢。明年我们准备乘胜而上,大干实干,全力把我乡林业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由于信阳市平桥区委、区政府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信阳市平桥区已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特优经济区——板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板栗丰产栽培及系列加工标准化示范区、河南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区)。

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 篇3

对此,金光集团APP(中国)林务外宣部总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蒋伏利在首届中国速生丰产林产业发展论坛中指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减排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企业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直接减排,二是通过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实现间接减排。金光集团的实践证明,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科学发展人工林、积极推进碳汇林业,无疑将成为今后满足社会经济需求、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CO2的能力为每公顷150.47吨;1981-2000年,以森林为主体的中国陆地植被碳汇大约抵消CO2排放量的14.6-16.1%。专家估计,到2020年后,我国林业每年可以实现减排约28亿吨CO2。其中,速丰林工程累计造林1.1亿亩,每年吸收CO2达到2.0亿吨以上,效果十分显著。以金光集团APP为例,作為林浆纸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金光集团APP(中国)通过科学发展人工林,目前已在中国发展了500万亩人工林,约占中国浆纸人工林面积50%以上,平均年固碳217万吨,或平均年吸收二氧化碳796万吨,为使我国成为全球碳汇大国做出了贡献。2010年1月26日,金光集团APP(中国)在“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凭借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膺“低碳中国贡献企业(国际)”称号。这主要是因为,为降低种植和伐木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提高人工林固碳净值,从2008年开始,金光集团APP(中国)主动发起大规模碳排放测算和评估活动,成为国内首家在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中实践碳评估的企业,为森林碳汇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为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切实提高人工林固碳能力,金光集团APP(中国)充分利用成熟科技成果,同时积极探索研究,在林业抚育管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挖掘林业潜力:

一是将科学施肥与套种绿肥相结合,探索森林抚育施肥新模式。金光集团APP(中国)根据研发成果和通过土壤分析测定土壤养分情况,生产配方肥料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尤其是在肥料中添加有机养分和微量元素,以实现平衡施肥。还通过绿肥固定养分,补充有机生物肥料,不断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直至不使用化肥。目前金光集团APP(中国)在广西、海南等地选择栽植后一个月种植猪屎豆、柱花草等绿肥作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综合营林措施抑制病虫危害。金光集团APP(中国)坚持杜绝使用国际禁止的化学药品,为做好病虫防治,通过抗病选育,保留原生植被和林下植被供虫害天敌栖息,来减少病虫害风险。

三是对林木进行科学分期轮伐和分期种植,形成循环经营模式。在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金光集团APP(中国)形成了森林抚育的一套标准作业程序,并将这一程序落实到具体实践,大大提高了幼林成活率,促进了林木生长速度,改善了林木品质,提高了森林生产率,增加了人工林固碳能力。

此外,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困难地、贫瘠地造林,从整体上提高植树造林面积,也是金光集团APP(中国)科学发展人工林提供人工林固碳总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海南蚂蝗岭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的林地,通过土壤分析测定土壤养分情况,因地制宜人工改造出适合人工林生长的土壤环境,在肥料中添加有机养分和微量元素,以提高土壤肥力。而在沙地造林中,因土壤肥力太弱而改用有机肥料如鸡粪等改善土壤肥力。同时,金光集团APP(中国)积极开展造林树种研究,在种植人工林时积极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品种,提高困难地、贫瘠地造林成功率。

全球气候变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林业作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作为中国碳汇林业的实践者,金光集团APP(中国)将继续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增加林业碳汇、改善气候变化尽责。

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探讨 篇4

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器"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即造林就是固碳, 绿化等同于减排。通过构建碳市场的融资机制, 是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 货币化的新途径。中国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林业大比例的资金, 但相对缺乏市场机制, 造成生态林业建设资金我们政府投入严重依赖的局面, 因此, 打造中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际上有关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研究较为零散、还未成体系, 出现了一些林业碳汇经济价值的评估理论, 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定量研究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的生态产品, 然后对林业碳汇市场的价格做一些指导后, , 但在实践中不能完全照搬理论得出的结果。

1 国际林业碳汇市场融资现状

(1) 国际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历程

国际林业碳汇市场经历了"萌芽阶段-雏形阶段-成长阶段-规范阶段"的发展历程。世界上最早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是美国应用能源服务公司, 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际扶贫组织的帮助下在危地马拉投资200万美元建设一个农用林业项目, 以弥补它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家火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至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之前,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林业碳汇信用的生产成本可能会远远超过降低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的规定, 碳排放和其他替代能源, 或转型, 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的成本减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森林固碳信用来抵消并赔偿减排义务, 寻求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效益。2003年12月, 联合国大会COP9发展林业碳汇项目达成了林业碳汇交易的共识和操作规则到一个更大的能量。一些政府或企业的林业碳汇市场也实现了巨大的商机, 希望通过排放减量 (CER) 通过造林, 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和保护的学分, 如碳汇项目的第三方认证, 以取得进步, 然后转换成京都减排单位, 销售和赚取利润。

(2) 世界银行的支持

世界银行作为一个跨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 从有利于造林碳汇项目的开始, 并逐步实现国际碳交易市场前景良好。在林业碳汇交易刚刚开始, 世行就先后酝酿设计了3个碳基金--原型碳基金、社区发展碳基金及生物碳基金, 努力推动通过一些合适的项目减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增强森林碳汇作用。碳基金以及其中的生物社区发展碳基金涉及林业项目的范围。

2 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现状

(一) 我国政府为构建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努力

(1) 成立管理机构

2003年底, 我国国家林业局成立了碳汇管理办公室, 具体负责林业碳汇活动的协调和管理工作。2005年10月12日, 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的国家规则--《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11年8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技部, 外交部和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 明确了管理系统, 应用程序和执行程序和法律责任问题。

(2) 搭建信息平台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这个新事物, 除了我们的政府, 开展人员培训, 组织访问交流, 专题报告, 国家协调委员会气候变化办公室, 科技部, 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和国家气象局等单位也结合自身业务分别设立了网络信息平台, 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 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中国净碳汇,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网及时发布和相互交易所提供的信息快速, 便捷的渠道和平台。

(3) 依据国情划定重点发展区域

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中国推出了优先发展领域的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和再造林碳汇项目开展的第一个承诺, 基本建立了我国提出的碳汇项目的专项项目地块发展机制造林和再造林研究的优先领域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的优先级和次优先发展区主要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 热带雨林, 雨林带, 青藏高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森林分布区。

(4) 专项资金, 设立碳汇-中国绿色碳基金

2007年7月, 中国国家林业局, 加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绿化基金会, 嘉汉林业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保护国际等单位和机构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是一个特殊的基金, 中国绿化基金会是全国性公募基金。基金捐赠3亿元在事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为旨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重新造林, 森林管理以及能源基地建设及其他活动的目的的活动。据估计, 这些捐款用于造林将其固定在未来十年内, 以吸收二氧化碳500-1000万吨。该基金成立的, 为企业, 组织和个人自愿参加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保护活动, 从而增加碳汇的平台。

(二)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实践现状

2004年, 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云南, 四川, 山西, 辽宁, 六省 (市, 自治区) 开展了林业碳汇试点项目。

(1) 广西林业碳汇项目

(1) 项目概况

广西林业碳汇项目是世界银行"广西综合林业发展和保护项目"的一部分, 它包括三个子项目, 其中之一是林业碳汇试点项目,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按照"京都议定书" (造林CDM) 造林规则的碳汇项目。2006年6月30日, 广西和生物碳基金托管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签订了"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购买协议。在同年十一月, 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注册成功成为全球首个林业碳汇项目的项目, 该项目正式开始。该项目主要是推动植树造林活动, 在珠江流域地区, 勘探和林业碳汇示范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项目的实施主体为苍梧县康源林场、苍梧县富源林场、环江县绿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环江县兴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和18个农户小组、12个农户。其主要的经营方式有三种, 即单个农户造林、农户小组造林、农民 (村集体) 与林场 (公司) 股份合作造林。

(2) 项目总投资和融资情况

该项目的总成本为2270万美元, 其中:建设投资302万美元, 运营成本1968万美元。筹资渠道有: (a) 113万美元来自广西地方商业银行长期贷款; (b)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提供113万美元配套资金; (c) 470万美元为参与项目的当地农户和林场 (公司) 的股本; (d) 1574万美元为广西当地银行的短期贷款, 为采伐和木材运输的流动资金。

(3) 取得的成绩

广西林业碳汇项目获益农户4815户, 通过在4000公顷荒地上的造林, 可在15年里吸收50万吨二氧化碳, 到2035年将固定二氧化碳77.3万吨。在世界银行安排下, 这一吸收量将为中方的项目业主带来220万美元。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打造中国林业碳汇市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 辽宁项目

(1) 项目概况

该项目由辽宁省沈阳市林业局与日本庆应义熟 (Keio University) 大学合作, 在辽宁省康平县创建防风固沙试验林。日本将提供23500000日元为该项目提供资金, 负责测试的林地种植, 抚育和管护林业康平, 沉阳农民的综合管理种植协会负责该项目的数据采集, 负责的方法煮熟日本庆应大学发展并帮助日本企业购买项目产生的碳汇的接触。

(2) 存在问题

原来根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愿景, 该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以换取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日本, 并将所得资金用于造林康平县熟。但自从项目开始并没有按照程序CDM项目, 无论是设计和审批的方法, 有我国政府没有确认。日本因此, 碳汇造林项目, 在2006年之前形成的, 不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即不能成为清洁发展机制的碳汇造林项目, 只能作为志愿的林业碳汇项目。

3 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构建的问题及建议

(一) 构建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1) 碳信用流通的二级市场未形成

目前, 已经出现了林业碳汇试点项目, 但国内森林碳汇项目在我国一级交易境内, 仅停留在项目层面, 对于流通林业碳汇信用没有二级市场, 使得中国的林业缺乏流动性的碳交易。类似股票和期货市场, 碳市场的发展, 二级分销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发展, 使碳信用的流动二级市场出现一些专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 这些人看上去既活跃了市场, 已成为较为固定的主要市场之一。

(2) 市场机制和制度保障不够完善

我国碳汇市场仍没有形成价格竞争机制, 因此所表现出来的价格、需求等信息未能真正反映碳市场的供求, 造成了我国林业碳汇交易融资成本过高、信息不对称等不利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同时, 我国林业碳汇贸易的正常有序进行还缺乏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3) 技术不成熟

完善的林业碳汇市场需要林业碳汇的计量、认证技术以及森林种植培养技术等技术条件。目前在我国, 这些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在林业碳汇认证, 计量和权威性等方面仍是在发达国家。技术不成熟, 不仅可以延长每一个碳汇交易的时期, 可能会令一些碳汇项目不能承受过多的交易成本, 使我们的国家不能得到的成本优势, 在碳交易市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一员, 最大的一个碳汇潜力的卖家, 不平等在这个技术水平, 必然损害的碳汇的国际贸易我们国家的利益。

(二) 构建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建议

(1) 建立国内的碳信用二级市场

国际上一个比较成功的碳信用二级市场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我国可以仿照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模式, 结合实际情况, 在全国, 旨在建立碳信用额, 每一天, 碳交易的上市价格公布的当天二级市场上, 碳权利人可以像买卖股票, 期货, 根据市场交易在二级市场上的碳信用额。由于碳交易的特殊性, 为了防止多次使用的碳交易, 中国应建立从中央的碳交易注册和碳信用档案到地方, 增加透明度, 碳交易和公平性。

(2) 完善市场机制和制度保障

首先, 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产权机制、交易机制。随着林业碳汇项目的不断增多, 市场参与者不断丰富, 我们的林业碳汇市场有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其次, 中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 阶段推进部门的相关规定, 区域和国家立法的限制, 使中国的林业碳汇在市场上建立法制化轨道, 市场将使生态林业繁荣和发展, 有利中国建设。

最后, 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加强林业碳交易体系的完善, 包括健全和完善市场交易主体和客体资格的交易规则和其他程序和规定各方面的制度。

4 结论

第一, 为了支持我国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做出了一些努力, 包括建立相关监管机构, 信息平台、划定优先发展区域和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等, 都为日后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构建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 我国林业碳汇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从广西及辽宁等项目实践能看出我国在林业碳汇市场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及存在的不足。

第三, 目前来看, 我国的林业碳汇市场还只是停留在项目级别的市场, 存在了很多不足, 针对不足笔者相应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我国政府承担重要的角色, 还需要企业、公众这些市场潜在参与者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摘要:在清洁发展机制下, 所提供的森林变成可交易的商品, 这使得林业碳汇市场化融资成为可能碳汇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林业碳汇市场的融资情况, 着眼于一些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国家级森林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努力以及在中国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概况, 采用案例分析法, 得出了我国在构建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时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不足提出了改善建议, 以期为我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的构建做好理论准备。

关键词:林业碳汇,市场,融资机制

参考文献

[1]魏殿生.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碳汇问题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吕学都.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林德荣.林业碳汇市场交易成本问题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4]李怒云, 章升东, 宋维明.中国林业碳汇管理现状与展望[J].绿色中国, 2005 (6) .

[5]曹开东.中国林业碳汇市场融资交易机制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8.

林业碳汇市场 篇5

随着气候逐渐变暖,促进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开展的工作。在此背景下,通过林业碳汇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拓展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铜鼓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在低碳时代迎面而来的今天,越早进入碳汇市场越早受益。

一、碳汇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涉及林业、农业、能源等16个领域。在林业中主要体现为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所谓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测定林木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但并不是现有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储存都可以称为林业碳汇,必须通过实施项目来增加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才可产生。专家研究表明,森林每年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吸收 1.83 吨二氧化碳,释放出 1.62 吨的氧气。森林几乎可以被称为天然且最经济的“吸碳器”和“固碳机”。林业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减少二氧化碳的有效途径。

(二)碳汇交易。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卖方,指通过实施碳汇开发项目从而产生碳汇的业主,将开发的碳汇在交易所挂牌出售。买方,即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在无法降低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标准时,可以采用购买碳汇的方式抵消碳排放量。买卖双方的这种交易就是所谓的“碳汇交易”,老百姓通俗地称为“卖空气”。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9个碳汇交易试点中心。我省于2016年8月正式成立了江西省碳排放交易中心,初步确定了170多家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企业名单,今年起省内可开展碳汇交易。

(三)开发流程。林业碳汇项目从开发至交易共有6个步骤,时间跨度预计为10-15个月,项目实施期一般为10―20年。步骤依次是:开发―审定―备案―监测―核证―签发。1.开发。由项目业主委托咨询机构,依据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撰写项目设计文件。2.审定。项目设计文件完成后,递交由国家发改委备案的第三方审定机构进行审查、网上公示等。3.备案。对于通过审定的项目,组织专家组评审,递交地方和国家发改委进行备案。4.监测。项目获得备案后,即表示如果项目按计划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业主或委托咨询机构对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报告。5.核证。项目业主按照监测报告计算碳减排量,并按项目设计中预定期限接受核证机构的核证,并出具减排量核证报告。6.签发。获得核证报告的项目,即可以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签发核证碳减排量。发改委收到申请后,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估,没有异议后,即签发减排量并进行登记备案,便可以此参与碳市场交易。

二、开发预期分析

(一)开发意义。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林业碳汇既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需求,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能提高对森林的认识。以往大家只知道树木的经济价值,通过林业碳汇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森林的生态价值。二是能促进林业发展。通过林业碳汇可以筹集包括全面封山育林资金在内的林业发展资金,促进林业发展。三是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不仅可以得到森林经营的收入,还可以得到较为可观的碳汇利益。四是能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林业碳汇,能够促进广大民众树立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和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碳汇测算。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铜鼓县为例,按照碳汇开发的有关条件,可重点开发的碳汇项目主要有三大块。1.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据理论测算,全县可用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森林有109.06万亩,其中,天然林70.51万亩,人工林38.55万亩。按实际可开发面积80%计,可开发87.25万亩,平均按每年每亩减排0.5吨二氧化碳估算,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43.62万吨。2.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据理论测算,全县可用于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毛竹林有45.65万亩。按实际可开发面积80%计,可开发36.52万亩,平均按每年每亩减排0.5吨二氧化碳估算,全县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18.26万吨。3.小水电发电项目。根据《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小水电开发也可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据理论测算,全县现有装机小于1.5万千瓦联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小水电站近80座,总装机容量5.2万千瓦。平均按每年每千瓦减少2.5吨二氧化碳估算,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13万吨。

(三)碳汇估价。按国家碳汇开发的有关规定,在国家新的碳汇交易政策还未出台前,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竹林经营碳汇项目、小水电发电碳汇项目的碳汇交易追索期可至2005年(县林业局对接合作的江西埃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可运作追索至2009年,至2017年总共为9年),保守估价为每吨20元。如按当前碳汇交易试点的相关政策和市场价格(20元/吨),铜鼓县的碳汇交易估价测算情况为:森林经营碳汇,年估量43.62万吨,年收益872.4万元,9年收益7851.6万元;竹林经营碳汇,年估量18.26万吨,年收益365.2万元,9年收益3286.8万元;小水电发电碳汇,年估量13万吨,年收益260万元,9年收益2340万元。合计,全年碳汇74.88万吨,年收益1497.6万元,9年收益13478.4万元。

(四)开发成本及风险。1.开发成本。以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为例,项目规模在20万亩及以下的,至第一次减排量备案签发止,大致需45万元―60万元,以后每一次(大约每3年或每5年一次,下同)减排量监测核证需20万元;20万亩至40万亩规模的,大致需65万元―80万元,以后每一次减排量监测核证需25万元;40万亩至70万亩规模的,大致需85万元―100万元,以后每一次减排量监测核证需30万元。2.运作方式。经县林业局与江西埃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初步接洽,有两种合作运作方式。一是所有成本由县级承担,开发公司只作为技术中介服务方,收取一次性技术服务费,不参与碳汇交易收益分配。二是开发公司作为全风险大包干方式合作开发(我省已实施的项目都是采用合作方式),县级不承担费用,但公司按照4:6分成(我县6成)比例获得碳汇交易收益。3.开发风险。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建设风险。包括项目实施情况、生长量的变化、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影响预期碳汇估量。二是政策风险。面临国家政策的调整、交易规则的变化,比如《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只施行到2017年5月31日,有效期过后碳汇交易追索期可能有调整。三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项目开发最大的风险。价格上,全国9个试点交易中心近三年碳汇价格在15―50元/吨间波动;需求上,包括林业在内的16个领域的碳汇开发项目,林业碳汇的交易量只占到10%,市场风险较大。

三、相关意见建议

一是注重统筹协调推进。今年起,全国统一碳市场将启动,各省市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各项工作。今后一段时期内,碳交易市场将会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时期。我省森林资源丰富,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建议:成立省级层面的碳汇开发项目推进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全省碳汇开发工作。重点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指导林业资源大县的林业碳汇项目的储备和开发,避免各地各自为政和恶性竞争。

二是加强减排企业核查。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省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实现宏伟蓝图的有效途径。建议:省里建立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核查?w系,完善碳排放交易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的生产、能耗和碳排放核查,确保碳排放交易市场需求。

三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林业碳汇项目虽然意义重大,但实施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成本偏高、程序复杂、技术较强,需要专业技术公司和人才等长期跟踪服务。建议:省里进一步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加强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相关企业、林农等对象的培训与指导,促使培训对象深入了解林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林农还要加强林业碳汇生产的技术指导,做好生产技术准备。

四是加强舆论宣传。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逐渐被公众所认识,但是林业碳汇等诸多新名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广大公众还不是很了解。建议:在全省范围加大碳排放权交易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参与程度,正面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简介]

林业碳汇市场 篇6

2013年11月的波兰首都华沙,注定是举世瞩目的地方。联合国气候大会11日在这里召开,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人员从五洲四海聚集在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气候盛会。

华沙国家体育馆矗立在波兰的母亲河维斯瓦河东岸。2012年欧洲杯开幕式曾在这里举行。如今,充满竞赛气息的运动场内临时搭建了众多会场,成为世界各国代表们就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商讨、交锋、论战之地。

此次会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大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看来,大会同样也是一场竞赛。参加者是你我他,但决不出胜负。大家要么一起赢,要么一起输。面对愈来愈紧迫的挑战,各国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多边谈判进程。

中国奉献了最绿的边会

中国林业奉献给这次世界盛会的,是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边会。这是11场“中国角”边会中惟一的由林业唱主角的边会。作为开场之戏,“林业碳汇的产权及标准化研讨会”14日举办。

两位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喀麦隆代表早早赶到会场,认认真真坐在了第一排,自始至终听完了每一位专家的报告。各国的代表越聚越多。第二天还有代表问询赶去,索要中国林业碳汇的资料。

据统计,参加会议的有荷兰、德国、美国、莫桑比克、加拿大、芬兰、赞比亚、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80多名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边会的负责人称,首场边会就吸引了如此多的人参加出乎意料,显示了人们对中国林业的重视。

这场被称为气候大会最绿的边会,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主办。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古珍共同主持了边会。

会议结束后,李怒云的微博、微信不断,都是看过新闻的同事、朋友们发来的。离开华沙时刚到肖邦机场,她就被香港、上海的两位女代表认出。她们说,听了专家学者们谈林业碳汇问题很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的情况。

林业碳汇产权吸引代表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向世界展示中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为,组织者在确定边会主题时进行了反复思考。事实证明,将林业碳汇产权研究和碳汇计量标准化建设作为此次研讨的重点,确实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李怒云告诉记者,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制度建设进程中,森林所具有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林业碳汇作为重要的生态产品,科学计量碳吸收、碳固定及其综合效益,碳交易后的受益群体,是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将其列为重点课题,积极组织开展研究。

古珍在开幕致辞时说,中国在利用竹子应对气候变化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国际竹藤组织在竹林碳汇方面开展了研究,得到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浙江农林大学等机构的支持和合作,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试验和推广所编制的竹子碳汇造林方法。碳汇造林新技术的推广实践,不但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同时也能够为当地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同时,这些探索性的工作也为利用竹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

碳汇基金会贡献最大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作为中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近年来做出了许多努力。为了把报告讲好,李怒云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随时修改。时差原因,凌晨四点钟她就睡不着了,一遍遍地演练英文报告。

她告诉代表们,基金会与国际竹藤组织和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合作,成功开发了全国首个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组织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多学科专家,承接了国家林业公益专项课题,开展了林业碳汇产权研究,并在浙江省临安市开展“森林经营碳汇产权与林农碳收益”的试点。

她向与会各国代表展示了中国林业碳汇产权研究的现状,特别强调了明晰林业碳汇产权对推进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碳汇交易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通过立法、新西兰通过配额,明确碳汇产权的归属、建立相应的碳汇交易制度;加拿大政府建立碳信托基金,推动碳汇产权转移以实现政府和企业的“碳中和”……

中国对此有何作为?

李怒云重点介绍了建立公募性基金会以及依托科研课题开展的中国林业碳汇产权研究进展情况。她说,这些研究包括:林木产权与碳汇产权的关系、确定碳汇产权的方法学研究、确认碳汇产权注册平台的建设、确保碳汇产权合理转移的标准和规则等。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林农护林、爱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的正向激励机制,以巩固中国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等国家生态工程建设成果,增强林区民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同时为推进林业碳汇交易乃至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林业企业承担生态责任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宋权礼来去匆匆。尽管企业事务繁忙,但还是挤时间远渡重洋参加了边会。他把行李带到了会场,做完报告后直接赶往机场回国。问他为什么如此辛苦,他说:应该让世界听到中国林业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声音。

作为首次参加大会的中国林业企业负责人,他发表了题为“承担生态责任,可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的演讲。他阐述了企业在发展过程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在他看来,大型林业国有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保持国有资产的增长、增值,增强主要生产对象——森林的碳吸收能力,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在大规模的培育人工林、实现森林持续经营并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率的同时,帮助农民增收、脱贫致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等,也是林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他说,中林集团公司长期以来,把维护生态安全列为企业发展基本理念,始终自觉承担生态和社会责任。以联营形式在全国9个林业重点省(区)建立了林木种苗花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800多公顷;近10年雷州林业局带领当地农民荒山造林50多万公顷,打造出了雷州半岛的“绿色明珠”;出资300多万元人民币修筑了20多公里山区道路,方便当地农民产品运输和出行,实现了山添绿、人增收,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进程。

nlc202309011239

“生态责任不是负担”。他强调,企业只要解放思想,创新模式,就能达到盈利和环境受益双赢,而中国林业集团公司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广阔的沙区是巨大碳汇库

中国治沙协会秘书长钱能志演讲的题目,是“沙区植被恢复与应对气候变化”。他向参会者介绍了中国防沙治沙巨大成绩和成功经验,阐述了中国2020年防沙治沙目标任务,推荐了中国沙区植被恢复主要模式与树种选择及成效,分析了中国沙区植被恢复与碳汇潜力。

“广阔的沙区也是巨大的碳汇库。”沙区不仅现有的森林、草地、农田、荒漠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碳汇资源,而且,中国广大的沙区将是今后增加森林植被的重点区域。沙区植被红线为治理和保护恢复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积不少于56万平方公里。

他强调,明确沙区植被的碳汇权属将成为推动防沙治沙工作的又一个原动力。及时有效开展碳汇交易,不仅能促进沙区植被恢复,而且能更好地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他说,明晰的碳汇产权,是开展碳汇交易的前提。中国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具有明晰的碳汇产权,开展碳汇交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沙区治沙恢复植被的林权现状看,沙区碳汇产权类型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企业所有;二是农牧民个人所有;三是企业与农牧民共同所有。

竹林碳汇作用不容轻视

边会上,有几位演讲者的共同话题,围绕着竹子的碳汇作用展开。

国际竹藤组织环境项目主任楼一平博士介绍了竹子碳汇造林方法学试点的最新进展,以及在国际竹藤组织非洲成员国中的推广应用情况。

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项目委员会负责人Jose Luis Hernandez先生在演讲中,从技术的角度探讨了把竹林碳汇造林方法学研制成国际标准的可能性。他提请中国有关机构为开展造林方法学的国际标准制定,开展必要的准备工作。

国际竹藤组织竹子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专家Yannick Keuhl博士在其演讲中介绍了竹子在缓解、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在扶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展望了在竹林可持续经营增汇和耐用竹产品增汇固碳及其交易方面广阔的研究前景。

四川省长宁县县委书记何文毅向与会者介绍了该县的实践。近年来,该县在竹林生态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环保竹制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与生产。该县与国际竹藤组织合作共建宜宾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全面发挥竹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百万农户是有生力量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的双肩包里装满了各种资料。他就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农户森林碳汇供给与产权保护发表了演讲,介绍了竹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农户森林碳汇供给与产权保护等研究和实践。

他认为,林权改革促进了小规模林业经营者的产生。农户成为最为重要的经营主体。提高农户经营森林的积极性,对未来增加森林碳汇有着正面的激励作用。林权改革使单位经营规模显著减小和林业经营者分散,导致林业管理成本提高,加大了林业政策的实施难度,对未来碳汇供给和交易带来更大的困难。

他围绕农户的森林碳汇供给在经济上可行性、碳汇产权如何界定与保护以及政府如何促进农户参与碳汇供给和交易等问题进行了阐述。针对中国南方集体林区农户森林碳汇供给与产权保护问题,他提出通过尝试限定额度的方式吸引国际碳汇购买者进入中国市场,以弥补国内需求不足;同时,提高企业或公众购买碳汇的意识,创造出市场;政府对企业实施合理的碳税政策,给企业增加压力,推行碳汇抵扣减排指标,使更多潜在的买者进入市场;强化政策研究,实施引导性政策机制,以拉动志愿者市场等建议。

他提出,要通过试点,率先出台森林碳汇权益保障与碳汇交易相关的地方性法律和政策,为全国性政策制定与立法提供借鉴;鼓励成立民间碳汇中介组织,完善行业管理,强化人员资质培训,使林业碳汇工作有序开展,起到保护环境和惠及千万农户的目的。

林业碳汇的希望在青年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附中校长付晓洁是第二次站在“中国角”边会演讲台上。他向代表了介绍了学生们开展的“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以及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情况。

自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这所中学携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青少年教育方面不断探索前进。鼓励学生捐赠压岁钱“购买碳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碳汇科普林”;编写出版全国首套应对气候变化中学课本教材,每年安排32个学时在初高中学习;形成了“碳、水、生物保护”为主题的生态特色教育活动课程,学校成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生态绿色校园。这些活动不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北京市政府的重视。

他告诉各国的朋友们,这些有意义活动,使学生们获得了多方面的锻炼,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一代奠定了基础。

告别的时候,大雾笼罩了华沙城。应对气候变化,的的确确是一个世界性的任务。据悉,明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秘鲁举行。从坐上回国的飞机上那一刻起,李怒云和她的同行者们就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明年的大会上,中国林业将向世界展示什么?他们十分清楚,这完全取决于中国林业碳汇在这一年中所做的艰苦努力。

林业碳汇市场 篇7

2012 年3 月6 日,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同年6 月召开的云南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

高效林业作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六大产业之一,对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搞好高效林业建设,就能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增添一份助力,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碳汇林业对高效林业的促进作用

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高效林业强调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强调了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的高度有效性。与传统的林业发展不同,高效林业要求不以破坏林木、降低生态环境水平为代价,同时能带来高产、高质、高效的林业经济。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发展高效林业的过程中,注意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中可以预见,碳汇林业的发展可以为高效林业建设保驾护航。

1、碳汇林业为高效林业提供了环境基础

碳汇林业的生态作用体现在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上。前几年,云南省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全省性特大旱灾。据统计,在此期间,云南数百万人口饱受煎熬,粮食产量锐减,有些农作物绝收。资料显示,全省120 多条中小河流断流,近400 座小型水库和坝塘干涸,云南大部处于特大干旱等级。这次干旱的爆发与二氧化碳有着紧密的联系。秋冬季节降水趋于少量,同时气温不断攀升,致使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导致陆地与海洋的温度差异大不如以前,海洋季风的登陆动力被大幅度削弱,最终海洋上的水汽与北下的冷空气无法相遇,就无法形成降雨,这是造成这一次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痛定思痛,云南省发展碳汇林业完全符合当前减碳造林、保护环境的要求。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量和存储量占到了全球每年固碳总量的九分之一,根据调查,一公顷阔叶林可以带来“1000 千克二氧化碳的消耗、730 千克的氧气的释放”这样的生态效益。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是解决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最佳办法,同时也是预防干旱、改善生态环境的好措施,同时为高效林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碳汇林业为高效林业提供了资源基础

高效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林业的持续发展,没有持续发展就没有稳定长期的高效。林业生产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资源问题。森林资源(包括林木、林中和林下植物、土壤微生物)具有生产周期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在林业系统中,就是要处理好资源消耗率与再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保持足够的资源量以及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等措施,达到前者和后者的动态平衡。发展高效林业需要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作为基础。一方面林业资源要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林产品需求相适应并且符合高效林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林业资源还肩负着维持生态环境稳定的重任。所以,如何使林业资源既能满足当前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之一的高效林业的发展步伐,又能让林业资源完成其所具有的生态效益,是人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碳汇林业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根据云南的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发展高效林业,特色林业、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是可取的几种模式,这些模式的发展都需要有丰厚的林业资源作支撑,与碳汇林业的目标相统一。碳汇林业是要实现林木的永续利用、森林保护和森林配育。碳汇林业的发展使得我们不能像原来一样,以毁林为代价换来林业经济的增长,而要坚持在林业资源不间断地循环补充中发展高效林业。

3、碳汇林业可以提高高效林业的综合效益

在发展高效林业的过程中,云南省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采伐方式不合理、经营粗放及管理制度缺乏创新等问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要改变上述情况需要全面规划,有计划大规模地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林地质量,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政府补偿模式,无法满足对公益林补偿资金的迫切需求,而发展碳汇林业是解决资金筹集问题的灵验措施,强化对林业的管理,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有助于促进高效林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如何发展碳汇林业来实现高效林业

1、应用科学方法计算碳汇

一方面,面对林业碳汇的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碳汇计量和监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对碳汇的计算也是高效林业发展程度的衡量尺度。目前,对于碳汇的精确计算仍处于研究阶段。我国在碳汇的计算上主要采用蓄积量法、土地清查法、遥感估算法、模型模拟法、涡度相关法、箱式法和密度法。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上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从实际出发运用某一种方法,或结合多种办法估算碳汇。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层次性、难预测性和时间、空间的差异性的动态系统特点,一是要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内部联系,二是要加强数据时空转移的研究,最大程度地缩小碳汇计算误差。

2、加强云南省碳汇林业发展规划

要通过碳汇林业的发展来促进高效林业的进步必然需要未雨绸缪,制定精密的策划。一是要全面提高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要着重建设碳汇功能强的森林。云南省的很多本土树种,诸如思茅松、云南松等树种碳汇能力强、平均固碳率高,非常适合林业碳汇项目进行大面积种植,有关专家可以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营造高产高质林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思茅孙、云南松的培育和种植,对固碳量太低的林木进行砍伐更新,切实提高单位面积的固碳量。

3、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

一直以来,供应生态产品的主体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广大林农、林主承担了从育苗、造林、培育、森林保护一直到成林全阶段支出的一切费用,然而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机制只能提供与林农、林主付出不相符的补偿,这就很可能使林农、林主放弃生态效益,转而去追求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是生态环境极度退化,高效将无从谈起。我们可以运用两种手段来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一方面,生态产品公共属性的特征要求,提醒我们尽快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及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和公共财政支持范畴内。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的积极协商,建立横向交易关系,推动横向生态产品购买交易,通过资金补助、援助建设等方式来实现协商目标。

4、对生态消耗征收碳税

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此消彼长,方成体系。在发展碳汇林业中,不仅要扩大森林面积,同时也要对过量排污造成严重生态消耗者征收碳税。在人们对可耗竭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征收碳税是解决负外部性的一种手段,碳税的本质是研究可耗竭资源的最大利用以及通过碳税对生态经营者的补偿。征收碳税一方面可以对过度生态消耗者形成一定的震慑,逼迫其改进生产设备、调整生产方式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另一面,这也是对低耗节能者的一种变相激励。

5、建立碳税收入转移到林权所有者手里的机制

碳税收入中的一部分可以用于为生态消耗者提供补贴,让其可以利用补贴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另一部分应该转移到林权所有者的手中,让他们获得收益,使其种植森林、促进碳汇林业发展的行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得到与之相符合的经济效益。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林权所有者的基本权利。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出林权所有者所经营的森林所对应的生态消耗者,这些生态消耗者所缴纳的碳税收入按一定比例给予林权所有者。这样更能使广大的林农、林主充满积极性的投入到林业建设中,更好地发展碳汇林业,促进高效林业建设。

摘要: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高效林业是指森林物种个体和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平衡,长期保持高生产力、再生能力和高生物量,并能持续提供优质、高产、多样的产品,使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本文从云南高效林业提出的背景、碳汇林业对高效林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云南如何发展碳汇林业来实现高效林业提出对策。

浅谈中国林业碳汇工作 篇8

林业碳汇的产生和发展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进程密切相关, 政策性很强。各级林业部门应注意加强对气候变化国际动态和林业碳汇知识的了解和宣传, 充分认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同时, 要结合当地实际, 加强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相关工作的管理, 注意防范夸大碳汇项目收益的不实宣传, 谨防利用林业碳汇概念炒作以非法谋利, 切实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规范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概念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也是现实工作的要求。有人将森林吸收、固定和贮存二氧化碳的碳汇功能说成是碳封存或生物碳封存, 这是不正确的。碳封存的全称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 确切的说应该是碳捕存。其英文表达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简称CCS, 具体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排放源中分离出来, 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 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在其特别报告中指出, 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是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缓解气候变化行动的一种选择方案。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的重点是工业项目, 尤其是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发电工业, 而不是林业。

关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所涉及的碳概念, 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涉及林业的相关条款中, 强调的是森林吸收、固定和贮存二氧化碳的碳汇功能, 以及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贮存在森林中的二氧化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的问题。

发挥林业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推进植树造林和森林的可持续管理, 保持或增加林地层面的碳密度, 保持或增加景观层面的碳密度, 提高林产品的异地碳贮量 (如木制家具中所含的碳在家具腐烂之前会一直贮藏在家具中) 以及以林产品替代工业产品和燃料等, 从而保持并增加森林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与贮存, 缓解气候变化;通过防止森林退化、毁林或森林火灾等,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缓解温室效益。这是林业所特有而工业和环保部门都不具备的独特功能, 应该大力宣传, 而碳封存等工业技术是能源和环保部门的内容, 并非林业的特长, 不易相提并论。

森林碳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 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属自然科学范畴。

林业碳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 减少毁林等活动, 吸收 (或减少)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

碳保护:通过保护森林、减少毁林等措施, 将森林生态系统中贮存的碳保护下来, 避免森林破坏导致贮存在森林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出来。

碳替代:主要指利用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或化石能源生产的产品, 如利用木材替代钢材、铝材等能源密集型原材料, 利用树木果实榨油转化成的生物柴油替代石油生产的柴油等, 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减缓:一般是指通过人为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 以减缓气候变暖的活动。

二、当前中国林业碳汇工作的发展

2007年2月2日,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简称IPCC) 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综合了数千份研究成果, 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变暖问题最权威的科学报告。报告称人类活动是过去五十年来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其中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危害最大。报告指出, 2005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为379ppm, 远远超过工业革命之前的280ppm。报告预计未来二十年每十年全球平均增温0.2摄氏度, 如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2000年水平, 每十年仍会继续增温0.1摄氏度;如以等于或高于当前速率继续排放, 本世纪将增温1.1~6.4摄氏度, 海平面将上升0.18米~0.59米。这种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气候变暖导致了水资源短缺, 加剧了土壤侵蚀, 恶化了地区干旱, 扰动了种植周期, 破坏了生态平衡, 传播了新型疾病, 危害了人类健康, 不仅影响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中国气候变化观测数据表明, 近百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摄氏度, 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海岸带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 气候变暖伴随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增多, 增加了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由于中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气候变暖对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森林资源保护及发展等都提出了许多挑战, 迫切需要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国际社会积极行动, 先后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鉴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已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历史事实, 《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 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5年2月16日,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中国已于2002年8月正式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 中国目前不承担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正越来越大。中国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进行不懈努力。通过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碳汇能力, 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个过程称为“汇”。因此, 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的这种碳汇功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以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 并且以其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因此, 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 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森林管理, 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加大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大力开发与森林有关的生物质能;加强对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非法征占林地行为的防控措施;适当增加木材使用, 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将会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固碳能力。而且, 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 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据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1980—2005年, 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 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 通过控制毁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4.3亿吨, 两项合计为51.1亿吨。随着中国森林资源的增长, 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将逐年增加。

中国现有5 700万公顷无林地和大量的“边际性”土地 (如沙地、盐碱地和矿山复垦地等) , 增加森林面积和碳汇能力具有很大潜力。按照《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研究》, 到205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以上, 届时全国森林年净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预计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加90.4%。

人类正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挑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一直着力提高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加强林业建设, 不断增强森林间接减排的功能。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最有效的途径有两条, 工业直接减排, 通过森林碳汇间接减排。而与工业减排相比, 森林固碳具有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等优点。

据了解,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 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5 000亿吨储存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 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 释放1.62吨氧气。

中国长期以来投入巨资实施林业重点工程, 共义务植树538.5亿株, 森林资源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 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中国还将积极扩大森林面积, 确保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8.21%提高到20%, 同时大力提高森林质量, 增强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总量, 并适当增加木材使用, 增强林产品贮碳功能。

为了积极推进实施清洁发展机制 (简称CDM) 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 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完成了对全国适宜开展此类项目的区域进行了选择和综合评估;积极推进在广西等地实施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其中“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于2006年11月获得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批准, 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再造林碳汇项目。这个项目通过以混交方式栽植马尾松、枫香、大叶栎、木荷、桉树等树种, 预计在未来的十五年间, 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一定的价格, 购买项目所产生的60万吨二氧化碳。该项目的实施还有助于促进周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进一步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 并将陆续为当地农民提供数万个临时就业机会, 有5 000个农户将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中获得收益。

但是, 植树造林, 发展现代林业, 提高森林质量, 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随着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加深, 一些企业、团体和个人自愿通过捐资造林方式, 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因此, 需要搭建一个平台, 既能以较低的成本帮助企业自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又能增加森林植被, 促进生态建设,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这个平台就是中国绿色碳基金。2007年7月, 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 以支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推进林业碳汇事业的发展。该基金目前设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进入中国绿色碳基金的资金, 主要用于开展以增加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等相关活动。

随着气候变化日愈加剧,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 具有独特的碳汇功能, 对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 增加和保护森林植被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减缓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在2007年国家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 把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列入了下一步行动计划。胡锦涛总书记于2007年9月在悉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倡议, 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高度赞誉, 表明了中国林业将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9年11月6日, 国家林业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 邀请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王祝雄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的有关情况。

《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五项基本原则、三个阶段性目标, 实施22项主要行动。

五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林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 坚持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相结合, 坚持增加碳汇和控制排放相结合,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坚持减缓与适应相结合。

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10年, 年均造林育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 森林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 全国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较大增长。二是到2020年, 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公顷以上, 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 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 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到2050年, 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 700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 森林碳汇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实施22项主要行动:其中有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 还有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包括:包括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 实施重点工程造林, 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 实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体化项目, 实施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 扩大封山育林面积, 加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 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 提高林业执法能力, 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提高森林病虫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 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材料, 加强木材高效循环利用, 开展重要湿地的抢救性保护与恢复, 开展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 包括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 建立典型森林物种自然保护区, 加大重点物种保护力度, 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荒漠化地区的植被保护, 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工作, 建立和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

三、加强林业碳汇管理工作的措施

1. 发挥行业优势, 努力增加碳汇。

各级林业部门应进一步开展植树造林, 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 提高森林质量等增加碳汇;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非法征占用林地, 防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碳排放, 并作为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落实到各项工作部署中,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2. 准确把握形势, 加强项目管理。

许多地方正在通过不同渠道积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发达国家为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任务而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的清洁发展机制 (简称CDM) 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这类项目对造林地有特定要求, 即在2008—2012年期间, 这样的项目只能是在过去五十年以上的无林地或1989年12月31日以后的无林地上开展的造林活动。发达国家通常是购买在这样的土地上造林产生的碳汇以履行《京都议定书》, 一般不提供造林费用, 且项目须履行较为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审批程序。因此, 各地在和外方商讨开展此类项目活动时, 应及时与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以下简称国家林业局气候办) (挂靠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沟通和联系, 以便帮助和指导开展项目。二是一些企业、组织、团体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展示绿色形象, 体现社会责任, 自愿购买森林碳汇。据了解, 国内也有企业和组织宣称向海外出售林业碳汇指标。由于碳汇指标本质上涉及国家碳排放空间, 林业碳汇活动关系到当地林地、林木权和生态保护、农村发展以及农民利益等。因此, 对这类活动须妥善管理。如有此类项目意向, 在进行项目设计前, 须将项目详细情况, 包括投资方、项目区基本情况、受益群体、碳汇计量和核证单位等及时报国家林业局气候办批准后方可实施。

3.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责任意识。

林业碳汇的法律制度设计 篇9

随着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己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地球增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因素,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形成温室效应的结果。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手段是两个,一是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减缓能力。

为了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减缓能力,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方法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源,尤其是减碳源;方法二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即增汇,特别是增碳汇。

1.1 碳汇

目前对碳汇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碳汇专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其二是碳汇泛指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库的储量和积累速率[1];其三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1.2 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

有很多文献将森林碳汇和林业碳汇混为一谈,实际上,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是不同的。

从概念上看,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从属性上看,森林碳汇是专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信息流动的过程,只具有自然属性,而林业碳汇,由于其是人类通过造林与再造林,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保护环境的活动,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并对此碳汇进行交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其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1]。

从范围上看,森林碳汇的碳汇来源是整个森林系统,而林业碳汇的来源是造林与再造林项目的林木。

从可交易性上看,并不是所有的森林碳汇都可以交易。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只有产权清晰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交易。碳汇和林业碳汇中都有来自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而森林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需要借助严格的计量方法学才能将其量化,并且通过严格的设计、审定、计量和核证程序后碳汇才被产权化。碳汇产权确定后,方可投入市场,按照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进行交易。根据《京都议定书》对可以抵减排放量的碳汇规定,目前只有造林再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才可以作为第一个承诺期(2008一2012年)抵减排放量的额度,而且,该排放量只能占到国家基准年(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

1.3 林业碳汇的发展进程

1.3.1 林业碳汇产生的制度基础

1992年5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规定附件Ⅰ国家必须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水平。

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上制定了《京都议定书》,以法律形式要求工业化和经济转型国家控制并减少6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并规定了减排限额,目标是在第一个承诺期内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并确定了履行机制,即排放贸易、联合履约、清洁发展机制。一个时期以来,在《公约》谈判过程中,是否把实施有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汇”项目列入清洁发展机制,一直是谈判的焦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将“汇”项目纳入清洁发展机制,将使发达国家在履行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上大打折扣。“汇”项目获得的每一吨碳意味着发达国家在其承诺的减排份额中少了一吨碳,或者说发达国家可以多减排一吨碳。因此,在早期谈判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不同意将“汇”项目纳入清洁发展机制的。

1.3.2 林业碳汇进入清洁发展机制

2001年初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一再坚持“汇”项目列入清洁发展机制,为了挽救《京都议定书》,发展中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让步。2001年7月在德国波恩召开《公约》的续会上达成了《波恩政治协定》,此后在摩洛哥召开的公约第7次缔约方会议达成了《马拉喀什协定》,两个协议同意将毁林、造林再造林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方面的净变化纳入附件Ⅰ国家排放量的计算,其中,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作为第一期承诺唯一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并通过了有关开展“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的定义、方式、规则和方法学等一系列规定。《波恩政治协定》为附件1国家利用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获取减排设定了上限,即在第一承诺期内,附件1国家每年从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中获得的减排抵消额不得超过其基准年(1990年)排放量的1%。

1.3.3 林业碳汇逐步发展

2003年在米兰召开了《公约》第9次缔约方大会,会议通过了造林再造林模式和程序,2004年在阿根廷召开的《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简化小规模造林再造林模式和程序。这标志着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项目操作阶段。

2 林业碳汇法律制度的现状剖析

2.1 国际法领域

在国际法领域,我国参加的相关国际条约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

工业文明被人们称为黑色文明,其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当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先期排放的。从环境权的公平性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理应承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因此,国际社会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附件I国家必须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水平。《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即是在第一个承诺期内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并确定了履行机制,即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排放贸易是指已经达到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可以把温室气体排放权卖给其他发达国家;联合履约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或碳汇项目,将获得的减排额度共享或转让给另一个发达国家;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2]。

排放贸易和联合履约都是关于发达国家之间减排机制,只有清洁发展机制是有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合作,该合作使发达国家以低于国内成本的方式获得减排量,同时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通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达到减排目标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在工业、交通和能源等部门中实施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等项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二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而林业碳汇就是来自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根据《京都议定书》对可以抵减排放量的碳汇规定,目前只有造林再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才可以作为第一个承诺期(2008一2012年)抵减排放量的额度,而且,只能占到国家基准年(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该议定书还规定了严格的审批核准程序,项目先由参与国政府和主管机构批准,再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派指定的审核机构进行核证,最后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方可交易。

《波恩政治协定》和《马拉喀什协定》规定将毁林、造林再造林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方面的净变化纳入附件Ⅰ国家排放量的计算,且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作为第一期承诺唯一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波恩政治协定》还规定在第一承诺期内,附件Ⅰ国家利用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获取减排抵消额不得超过其基准年(1990年)排放量的1%。

2.2 国内法领域

在我国除民商法范围内的国际条约可以直接适用外,其他都必须转变为国内法才能被适用。我国根据以上参加的国际条约制定了相关的国内法。如《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中国绿色基金碳汇项目造林技术暂行规定》、《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2005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情节机制项目运行的具体操作,同时对林业碳汇转让规定了:植树造林项目等类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家收取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额的2%。

2006年12月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我国要积极推进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实施,并确定了我国开展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优先区域。

2007年6月4日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关于林业碳汇方面,该方案规定要加快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清理工作,其中包括关于林业碳汇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执法检查,扩大社会监督,建立执法动态监督机制;改革和完善现有林业产业政策,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3]。

2008年发布了《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林业部门应进一步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等增加碳汇。

目前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发达国家为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任务而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的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二是一些企业、组织、团体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展示绿色形象,体现社会责任,自愿购买森林碳汇[4]。

我国于2007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主要是通过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鼓励企业、其他组织、个人自愿捐款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利用植树造林方式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实现间接减排,提高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并逐步建立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其主要目标是提供资金渠道,从京都和非京都碳市场(自愿市场)、政府和私人部门到最需要发展的领域,而这些领域能够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社区发展和减轻气候变化多重利益的项目[5]。与绿色碳基金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中国绿色基金碳汇项目造林技术暂行规定》、《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3 林业碳汇法律制度设计建议

3.1 完善林业碳汇的项目管理制度

3.1.1 注重项目公益性和可行性

林业碳汇项目是一项国际减少碳排放行动,其环境保护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国在审批林业碳汇项目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其公益性。一个项目能否实施,可行性起着决定作用。我国在项目的建设中,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评定,以利于项目的落实,保护我国和投资方的利益。

3.1.2 设置多学科专家咨询制度

由于林业碳汇项目是集林业、生态、经济知识相结合的综合体,但目前对林业碳汇进行管理的主要为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其林业知识丰富但生态、经济知识有限,所以我们想要将林业碳汇项目经营好,管理好,需要增加听取其他方面的专业意见环节,尤其是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多学科咨询完善。

3.1.3 制定统一严格的计量制度

对林业碳汇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充分了解我国的林业碳汇的现状和潜力,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虽然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公室在2009年制定了《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该指南从成本有效性原则出发,采用的基于固定样地的连续测定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基于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下的造林项目产生的碳汇监测工作,其对类似造林项目的监测提供了参考[6]。但是关于整个林业碳汇的计量还没有一个全国的标准,希望早日出台关于全国林业碳汇的计量与监测法规,有利于林业碳汇整体的发展。

3.2 制定林业碳汇交易的配套法律制度

3.2.1 确定林业碳汇产权

林业碳汇是来自造林与再造林,造林与再造林既是森林资源,又是人类有意识地补偿环境的成果,所以林业碳汇既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属性。

参与CDM机制下的造林与再造林,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该造林与再造林的森林自然资源归我国,温室气体减排量归投资方。

自愿参与我国绿色碳基金实施造林再造林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根据《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可获得该项目森林所产生的碳汇指标,也可以被看作是碳信用指标。而中资控股企业所生产的碳汇,如果符合清洁发展机制或者《京都议定书》的林业碳汇项目要求,可以进入京都市场或者非京都市场进入交易。

中国绿色碳基金产生的碳汇目前大多数还只是作为一种储存指标,少数能进入碳汇制度交易,我国应尽快建立林业碳汇产权制度,制定相关物权法律法规。如,在《物权法》中增加林业碳汇为物权指向的物或者起草林业碳汇物权法规。林业碳汇产权化,应更加注重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公益属性,它的管理制度与一般商品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将林业碳汇产权化目的是将林业碳汇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过程应由国家施以特别调控,因为林业碳汇对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如果林业碳汇交易不在一定的国际和国家排污指标的限制之下,会使购买了指标的企业肆无忌惮的排放温室气体,不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我国的绿色碳基金走向国际碳汇市场是必然的趋势,而在进入国际碳汇市场之前,我国应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以配合林业碳汇的发展,确立林业碳汇的产权制度是重中之重。

3.2.2 建立碳汇交易所

2009年前中国在《议定书》下没有承担减排义务,也没有在《议定书》外自愿承诺减排,所以我国一直没有建立碳汇交易制度,而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因此我国急需对加快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交易能够加强社会公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以充足的资金加强我国森林建设,提高森林保护意识。建立碳汇交易所,是促进林业碳汇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趋势。我国由于在《议定书》下没有承担减排义务,所以我国有大量的碳汇和碳信用可以交易。关于碳汇交易所的建立,我国可以参照国外碳汇交易市场的成立。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盟气候交易所等。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己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应加速林业的发展,积极增加林业碳汇。本文阐述了林业碳汇的概况,总结了目前林业碳汇的法律制度,提出了完善林业碳汇法律制度的构想。

关键词:林业碳汇,碳汇交易,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李怒云,王春峰,陈叙图.简论国际碳和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J].中国发展,2008,8(3):9-12.

[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http://news.qq.com/a/20070604/002123_4.htm.

[4]《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thw/s/1807/content-162556.html.

[5]《中国绿色碳基金暂行管理办法》http://www.cgf.org.cn/zt_lst/detail6.asp.

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思考 篇10

一、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林业碳汇交易涉及的主要方面

目前,我国林业碳汇项目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林业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和其他类型项目。前二类项目除业主和咨询机构外,还涉及国家发改委及各地方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及各地方林业管理部门等管理机构;其他类型项目即由企业、组织、团体及个人等自愿捐资开展的碳汇营造林项目,主要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及其专项基金、中国绿化基金会、北京绿化基金会等中介机构主导开展。林业CDM项目依据EB公布的相关方法学,按照《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行操作;林业CCER项目依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按照“管理办法”等进行操作;其他类型项目则参考上述方法学及办法,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和《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及《林业碳汇项目审定与核查指南》或相关国际标准等进行开发。三种项目的操作流程基本相似,即:项目设计(包括计入期内减排量预估)—审定—注册备案—实施—监测—核证—碳减排量备案签发—市场交易。但林业CDM项目需要EB认可的第三方机构(DOE)进行审定与核证,项目碳减排量可在国际碳市场上交易;林业CCER项目需要国家发改委备案的DOE进行审定与核证,项目碳减排量可在国内流通;其他类型项目可以根据业主需要灵活选择方法学、认证标准及DOE等进行审定与核证,项目碳减排量可根据捐资方意愿进行碳中和或履行植树义务,也可以针对国际自愿减排市场进行项目开发或碳减排量销售。

(二)实施了多个林业碳汇试点项目

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与国外展开碳汇交易,首个国内林业碳汇交易已于2011年达成。基于CDM我国开展的碳汇项目和交易如表1所示。据2014年国家林业局编制的《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计量与监测指南》及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汇总统计,中国已和多个发达国家签订了碳减排合同并达成交易,即在CDM下我国实现了跨国碳汇交易。国内首个林业碳汇交易于2011年在浙江义乌达成,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周碳中和项目、云南腾冲森林多重效益(FC-CB)项目、北京房山青龙湖碳汇造林项目、黑龙江伊春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等都属于此类项目。目前,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已利用多种林业资金和企业及公众捐资,在北京、山西、河北等20多个省市开展碳汇营造林项目,建立了60多处碳汇营造林宣传展示基地,累计涉及面积几百万亩。

(三)林业碳汇交易在政策支持、机构管理以及交易平台搭建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在政策方面,哥本哈根大会上碳减排的承诺已被我国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碳汇林业将作为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此外,2010年我国出台政策鼓励西部5省和8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并提出于2013年进行碳交易试点和2015年建立全国碳市场的规划。在机构管理方面,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碳汇管理办公室,加强CDM下造林再造林项目的实施。2010年7月绿色碳汇基金会作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成立,旨在开展吸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为目的的造林、森林管理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在搭建碳汇交易平台方面,我国已拥有多家地区性的环境交易所和林业产权交易所。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之后,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以及武汉、杭州、昆明等交易所相继成立。2009年11月,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正式成立,之后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相继成立。

二、我国林业碳汇交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近几年林业碳汇交易在我国发展较快,但交易项目总体数量少,从项目开发到交易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林业碳汇交易主要通过CD M机制实现,国内碳汇交易发展滞后

《京都议定书》为减轻发达国家强制减排负担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减排成本效益最佳,引入了三个“灵活交易”机制:基于配额的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基于项目的联合履约机制(JI)和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发达国家之间实现林业碳汇交易通过JI,而CDM是唯一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交易的机制,因此我国参与跨国碳汇交易以此展开。此外,从碳汇交易的实现途径来讲,林业碳汇既可以通过CDM机制实现交易,也可以通过国内市场交易平台实现交易,但迄今我国只通过国内市场开展了一例碳汇交易,其余均是通过CDM机制完成。相比较而言,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林业碳汇交易则活跃得多,美国虽未加入强制减排,但其自愿减排市场交易活跃,可登记林业碳信用的机构就有4个,包括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加州气候行动登记所、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倡议登记所以及国家自愿申报温室气体排放计划。成立于2003年的芝加哥交易气候所是林业碳汇项目交易的重要场所,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倡议登记所1994—2004年登记的林业碳汇项目就达478个。

(二)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多,达成的碳汇交易少

我国目前已实施了多个碳汇试点项目,但大多仅停留在造林项目的实践阶段,达成的交易仅有近十个。在四川、云南实施的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试点项目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多重效益标准(CCB)认证的林业碳汇项目。我国迄今只有两个在联合国注册的项目,还没有一个碳汇项目取得核证减排量(简称CERs)。CDM允许发达国家通过投资或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抵免其国内减排义务,即发展中国家的碳汇减排项目经过注册和核准,产生碳信用,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可被用于减免购买方(发达国家)碳排放指标或自由交易。从这个流程来讲,虽然我国已开展了碳汇跨国交易,但实际上还没有达到CDM机制所设计的使碳汇项目获得CERs,从而在国际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程度。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不仅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而且一定程度上获得了CERs的定价权。

(三)林业碳汇主要靠政府推动,市场化程度低

在国家提倡低碳和环保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投入到碳汇造林的实践中去。然而政府推动的碳汇造林主要是公益性的,不能够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按照碳汇计量的要求或CDM的要求来造林,但脱离市场交易,变成了纯粹的环保造林。林业碳汇造林的主办方通常是政府机构或者大型企业,他们充当了碳汇的实际供给者,而以获取市场利益为目的的企业和个人尚未成为林业碳汇供给者。从需求者的角度讲,我国还未进行强制性碳减排,因此需求者不多,国内达成的首例碳汇交易属于自愿减排的范畴。当然,也有少数的碳汇项目在尝试市场化,造林的农民因此获得了一些收益,但离发达国家的碳汇市场化还有较大差距。

三、差距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CD M作为我国参与国际强制减排碳市场的唯一途径,其固有的缺陷阻碍了碳汇交易的实现

我国虽在CDM下已开展了许多碳汇项目,但很难在联合国注册,继而不能把国内林业碳汇有效转化为国外的货币补偿。

1. CDM项目开发和交付程序复杂。

由于我国CDM项目数量迅速增长,远超过了运营机构处理项目的能力,导致项目在设立阶段出现了大量积压。除此之外,项目通过各项审查后,指定运营机构将向监管机构提交项目的注册申请,监管机构注册、审核程序也会延长项目的审批时间,从开始到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一般平均周期超过2年。CDM项目通常要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因此除了需要符合认证要求外,还需要满足项目东道国的政策和法律规定,这使项目交付问题也变得复杂。

2. CDM下林业项目建设风险大,在我国实施成本高。

林业碳汇建设和经营都需要比较长的周期,这使得其项目在运行阶段存在着检测或核实碳减排量的诸多风险,进一步影响其收入稳定,造成融资风险上升,因此金融机构对项目进行融资的积极性也不高。

3. 我国处于CDM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中国卖家在交易中的议价能力很弱。

CDM项目核准的独立第三方不在中国,碳汇项目从注册到审核都不由中国决定,这无疑都增加了碳汇交易的难度。

(二)国内环境制度建设滞后,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完整搭建,市场主体缺乏参与动力,使得碳汇项目不能在国内有效转化为碳汇交易

1. 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讲,我国森林资源的产权制度不清晰,这直接影响到林业碳汇市场化,使得碳汇供给者不能积极进入市场,同时阻碍国际买家与实施者签订项目协议。林业产权如果不能有效界定,那么有资金的企业在没有林地的情况下就无法租用集体林地。

2. 碳汇市场交易平台的搭建仍然不够完备,缺乏相关的金融支持体系。目前全国林业产权交易所仅有几家,还未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区域之间碳汇的联动交易不能够实现。林业碳汇的金融支持体系,包括保险、金融中介和服务机构的缺位,严重阻碍了碳汇交易的开展。林业碳汇具有生产周期长,自然生长缓慢和难于管理等特点,因此遭受诸如火灾及病虫害等自然风险从而发生碳逆转的可能性很大。林业保险制度的缺乏,使得碳汇供给者独自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同时,碳汇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其投资大和程序复杂等特点,面临着除自然风险之外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诸多风险,这需要专业机构以及服务性的中介市场机构来完成项目设计、技术咨询、碳汇营销等环节。如企业独立完成这些流程,则交易成本太大。

3. 碳汇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没有培育起来,因而市场交易不活跃,碳汇仅停留在政府推动的层面。目前碳汇交易在我国还是个新鲜事物,公众甚至很多政府管理者对于CDM项目和碳市场缺乏了解,碳汇认知度低,国内企业开展自愿减排购买碳汇的动力不足。

(三)林业碳汇交易规则变化、计量的复杂性及认证技术不完善制约着碳汇交易开展

在京都机制下,国家碳汇实施规则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对毁林核算的方法存在不一致,植被破坏产生的碳排放未纳入考虑等,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在计量碳汇时存在分歧。其次,碳汇估算的不确定性很大,有关固碳的持久性研究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造林和再造林计量方法也十分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碳汇项目的市场化。最后,我国在林业碳汇技术认证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林业碳汇认证的权威机构位于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碳汇卖方与发达国家的碳汇买方交易地位不平等。这种技术上的不平等,不仅导致筹资风险加大,而且潜在地损害了我国参与国际林业碳汇时所获得的利益。

四、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基本思路

环保意识的强化及碳市场的巨大潜力都使国际碳汇交易前景乐观,因而我国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交易是大势所趋。同时,发达国家碳汇交易实践也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美国虽在京都议定书强制减排之外,但其通过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进行碳汇交易,其中碳汇项目包括农业土壤固定、林业活动和牧场土壤固碳,合格的森林碳汇项目则包括造林项目、保护森林项目和城市植树项目,这比CDM下认可合格的项目更为广泛。依据我国现实情况,结合国际市场交易特点,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思路主要是:

(一)突破CDM制约,大力推进国内林业碳汇市场建设

从目前中国在CDM开展的碳汇交易来看,能够在联合国注册和核准的项目非常少,碳汇交易如果仅靠与国外碳汇购买者进行交易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我国拥有巨大的林业碳汇潜在市场,从自身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长远考虑,也存在以林业碳汇项目形成的温室气体吸收碳汇来抵消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此外,温室气体减排一旦在中国形成制度性约束,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国内的电力、煤炭、钢铁企业对于碳信用的需求将不断上升,它们将成为今后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重要支持者。因此,中国开展碳汇交易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两者并举,突出国内。一方面,通过CDM可为我国开展碳汇造林实现更多的货币补偿,并且依照其标准和规则还能加速我国开展国内碳汇交易。另一方面,国内碳汇交易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争取碳汇的定价权和交易的主控权。突出发展国内碳汇市场交易,具有实现生态补偿的重大意义。在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距的背景下,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可通过开发碳汇资源得到一定的生态补偿,获取资金也可改善人民生活。

(二)完善环境制度,构建碳汇交易金融支持体系,大力培育市场参与主体

1. 逐步推进对现有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制度,通过延长承包期或以制度形成承诺等方式实现制度创新,为林业碳汇生产者提供法律法规支持。

2. 推进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包括成立碳汇信用项目交易所、碳汇资产产权交易所、森林资产与碳汇保险以及碳汇互助基金等。对于碳汇交易,资源富集区往往经济落后,可综合考虑各省碳汇项目实施情况,比如在已经有经验的云南、四川或者已建立碳汇资产产权交易所的杭州建立碳汇信用项目交易所。

3. 加强碳汇金融服务机构功能。

碳汇交易中介包括独立认证和监测(检测)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审计机构、相关代理机构,这些营利性的独立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会使得市场交易更为规范和活跃。

4. 在全社会倡导环保理念,培育和激励引导更多的参与者进入碳汇市场。

具体的做法可考虑将推进自愿和强制碳汇市场与培育市场主体结合起来。在先行推进和培育自愿市场阶段,政府通过对碳汇相关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拟定温室气体排放限制计划、建立购买碳汇抵税制度以及购买碳汇企业形象等相关制度,激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产生自愿性碳汇需求进而开展碳汇交易。目前我国已有企业自愿购买,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示范和引导。在大家逐渐接受碳汇以及减排理念时,推进强制碳汇市场。当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受到减排约束的时候,更多的参与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进入到碳汇市场,市场参与主体的培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深入开展碳汇政策与计量研究

自清洁发展机制将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纳入合格的减排项目起,国际社会就给予林业碳汇这一领域高度重视。在全面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应密切跟踪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气候变化谈判,提出科学并符合我国利益的碳汇规则。在推进碳汇研究方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应对国际环境政策变化,研究国内碳汇政策。

我国与国外通过CDM开展碳汇贸易既可以获得与减排有关的资金和技术转让,还能加快林业发展。因此,我国要重视林业碳汇项目及交易的政策研究,林业建设向林业生态功能有形化和林业生态服务有偿化转变。

2. 深入推进碳汇计量等基础研究。

准确计算碳汇项目可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是碳汇项目转化为碳汇交易的重要前提。而科学的定量需要建立一套有效、透明和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学,它将涉及建立基准线、确定项目边界、泄漏估算、减排成本效益计算、监测计划等方面。这就要求我国对涉及碳汇方法争议的方面重点研究,具体研究方面还将包括:林业碳吸收量及排放量的估算方法、森林生态系统碳吸收功能的预测模型以及木材生命周期对森林碳藏功能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和规程,为今后在CDM框架下推动我国碳汇定价权作出贡献。

3. 在碳汇交易试点的实践中推进碳汇研究。

在碳汇领域,我国需要积极推进碳汇项目试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开展的最佳规模和方式,估算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成本以及实施林业项目需获得的碳信用量等问题。

4. 营造良好的碳汇研究氛围,努力培养碳汇人才。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国家机构组织对碳汇进行探讨研究的同时,各地政府也应在当地实践的基础上培养专门人才对碳汇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琳飞,王国兵,沈玉娟,阮宏华.国际碳汇市场的补偿标准体系及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实践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

[2] .蓝虹.碳金融与业务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 .郭福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4] .王瑶,刘倩.碳金融市场:全球形式、发展前景与中国战略[J].国际金融研究,2010(9).

林业碳汇市场 篇11

关键词 林业碳汇;发展现状;优化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26

全球性气候变暖的趋势不仅是各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也是各国国家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社会在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7年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并将《京都议定书》下清洁发展机制(CDM)碳汇活动作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变暖的有效实施策略。我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展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并以国际交易的方式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这是我国林业建设在新时期的核心发展战略。

1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特点

按照政策规划,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可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基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京都规划”碳汇项目,即在50 a内的无林地再造林以及1990年后的无林地再造林,获得一定的碳汇标准并满足其他相关标准要求的碳汇项目;而其他不受《京都协定书》规定约束的项目称为“非京都规划”碳汇项目。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两类林业碳汇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以林业六大工程的发展效果最为显著,并且对于天然林商品采伐的政策调度工作在各地均落实到位,对于实现林业开发与维护自然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显著提升了林区居民生活质量。其中,广西自治区和内蒙自治区“京都规则”的碳汇试点项目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并满足相关标准,即将实现国际交易的CDM林业碳汇项目。第二,“京都规划”碳汇项目的设计规则与“非京都规划”碳汇项目的设计规划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第三,“京都规划”碳汇项目的设计思想与“非京都规划”碳汇项目的设计思想存在着相似点。林业碳汇项目产品开发涉及林地产权问题、项目基线以及碳汇测量技术问题,并且项目所生产的碳信用具有不可移动的性质,碳汇产权的特征具有公共品属性,不能做到真正的产品產权排他性。林业碳汇项目的基准线指林区在没有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的前提下的自然碳吸收量,林业碳汇项目基准线与额外性是准确计算林业碳汇项目产能的关键[1]。

2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相关理论技术及人才资源支持

在我国,林业系统中对于碳汇项目的专业人才缺乏,导致碳汇项目发展相对较慢,在理论方面也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控管理体系。目前的测量方法很难精确计算碳汇林的碳储量,进而难以实现在国际中的碳交易。CDM林业碳汇项目在我国的实施时间较短,很多地区的林业部门不仅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来完善工作,更是没有相关专业院校可以进行学习和培训,使得我国广大林业地区的林业碳汇项目由于缺乏专业支持而很难向CDM碳汇项目的标准发展。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的瓶颈。

2.2 缺乏方向性政策指引

高效的政府制度与政策设计以及与基础市场配置相结合,是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各地间政府对于林业碳汇项目的政策制定与支持力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林业碳汇项目中,森林培育以及改善生态环境项目主要是由国家的资金调配而开展,项目的开发与项目的发展与国家的资金调配力度息息相关[2]。虽然国家对于项目的资金力度足够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但要实现林业碳汇项目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需要社会资金的融入。由于林业碳汇项目在资金收回上无法得到保证,导致社会资金融入极其困难。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关的社会资金投资政策,从而使林业碳汇项目成为了社会风险极高的投资项目,社会资金对其失去积极性也在所难免。

2.3 申请碳汇项目程序复杂、门槛较高

国家发改委对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主体规定以下标准:第一,只有独立的企业才具有资格成为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主体;第二,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企业必须具有从事林业经营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林业项目操作能力;第三,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企业必须具有较好的财政状况,能够承担项目实施的全部开支以及项目预期开支的能力。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并且具有主动参与林业碳汇项目意愿的市场主体非常少,这种较高标准的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按规定还需要多机构的审批、手续繁琐,这也使CDM林业碳汇项目在我国的各地区开展与实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优化方式

3.1 加强林业碳汇项目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

政府应联合科研机构或者高校加强对于方法的进一步研究,进而提升在林业碳汇项目中对于项目碳产能的科学统计,以便于项目对于利益价值实现科学评估,进而利于林业碳汇项目在我国各地的推行过程中得到更多市场主体的参与。碳汇行业的碳汇交易涉及多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人们掌握林业碳汇项目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对金融学、经济学、环保、法律等学科的涉及。由于我国教育目前并没有对林业碳汇项目设立专业性的教学体系,需要多方教育教学资源的联合对人才进行培养,并且需要对具有志向的人才进行鼓励与政策性的帮助,从而为林业碳汇项目在我国的广泛实施提供人才资源的保障。

3.2 制定合理的林业碳汇项目协调政策

在中央的林业碳汇项目相关政策以外,各地政府以及林业部门应制定与完善林业碳汇项目相关的配套政策以及管理办法,并确保政策能够具体贯彻执行[3]。相关政策的制定首先要依据各地自身的综合客观条件,并将市场经济变化因素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社会性质的市场融资建立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以及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对资本运作进行必要的调控,通过银行机构的灵活运转,保证项目实施主体企业能够进行资金运转进而降低企业对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门槛,并缩短企业的项目资金回收周期,进而鼓励社会资金的融入。

3.3 发挥制度保证作用

建立第三方的核查机构监督项目实施,并对减排能力进行有效的评测。科学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对碳汇、碳排放进行有效监测与统计,能够对林业碳汇项目的碳汇交易起到利益保证的作用。另外,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科学而客观地评估林业碳汇项目的申请,排除不合格项目对投入资源的浪费现象产生,并帮助具有项目实施能力的企业顺利得到项目承办资格。同时,评估已经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工作,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与发展前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性建议,进而为林业碳汇项目的管理运行节省成本以及提供外部技术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怒云,龚亚珍,章升东.林业碳汇项目的三重功能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3):32-35.

[2]孙丽英,李惠民,董文娟,等.在我国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利弊分析[J].生态科学,2005(1):41-43.

[3]黄颖利,秦会艳,黄萍.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可行性设计[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8):37-40.

中国林业碳汇法律机制实证研究 篇12

近些年来, 林业碳汇制度伴随着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研究伊始, 我们需首先明确林业碳汇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掌握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演变趋势。

(一) 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

我们所理解的林业碳汇, 主要是从其自然属性出发来完成对于人类社会的改造和完善, 因而这一活动愈发凸显社会属性与服务功能。这也就是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的最显著区别。从概念上看,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 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 减少毁林等活动, 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1]。 (1) 由此可以得出二者在属性上的差异, 森林碳汇只是简单的生态系统意义上的能量的流动, 仅具有自然属性特征;而林业碳汇则不单单停留在发挥已有林木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功能上, 除此之外, 更是强调通过减少树木砍伐与人工造林来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因此, 林业碳汇既具有自然属性, 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森林碳汇侧重森林吸收碳的物理特性, 而林业碳汇则侧重其社会特性, 强调人的参与。

(二) 林业碳汇的起源与嬗变

林业碳汇这一概念发端于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世界气候大会之上, 在其所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首次提出了“汇”的概念。在随后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京都议定书》的通过确立了“京都三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所获得的减排量可以折抵其京都减排承诺。随后的《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允许将林业碳汇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但限于造林和再造林活动[2]。2003年在米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更是为林业碳汇制定了新规则。自此, 国际社会将森林系统作为考量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林业碳汇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之一。

(三) 林业碳汇的内涵与属性

林业碳汇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林业碳汇概念主要是从林业碳汇的自然资源属性角度来进行阐释的。有的学者认为,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被以及土壤来吸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3]。还有的学者从自然科学角度更为具体地解释林业碳汇的概念:尽管林木可能成为温室气体的碳源, 但如果保护得当, 它也能成为碳汇, 减少温室气体浓度[4]。狭义的林业碳汇概念则是一个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项下的特定的名词, 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 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5]。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视角来阐述林业碳汇的内涵与要义。

二、中国林业碳汇机制的发展现状

林业碳汇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概括为“立法未动, 实践先行”。虽然中国已在林业碳汇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部分成绩, 但总体而言, 立法的缺失导致林业碳汇交易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的瓶颈难题。

(一) 立法界定

2004年中国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其中明确强调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清洁发展机制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可谓是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细化说明与界定, 它确定了中国开展造林再造林项目的优先区域。2007年,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相关管理办法的通知》, 随后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色碳基金又相继组织出版了图书《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2008年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发布了《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要求, 应努力推动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运行。2011年中国又对早期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 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的申报程序。2012年1月14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 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七省市将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二) 实践成果

中国在京都规则和在非京都规则的志愿市场上都在积极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目前中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条款下的实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汇项目, 属于非志愿市场的碳汇交易, 简称“CDM碳汇造林项目”, 京都规则下的碳汇项目申报时间长、审批程序复杂、要求相当严格;二是非京都规则下的志愿市场项目, 主要是指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开展的碳汇项目, 也包括少量的国内企业购买碳排放而开展的碳汇交易项目。

截至2013年9月2日, 中国在联合国EB签发的CDM项目总数为3 736项, 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数仅有3个[6]。广西林业碳汇项目是全世界首个京都规则下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 项目的实施包括二年的建设期和三十年的运行管理期, 这是中国开展的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规则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实践证明, 林业碳汇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重目标, 为中国接下来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积累了诸多经验。

(三) 现存问题

现阶段中国林业碳汇发展面临诸多瓶颈难题, 找到阻碍林业碳汇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 方能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运行。

1. 林业碳汇产权归属尚不明确

明晰产权是进行林业碳汇交易的首要前提, 从形式上来看, 当前中国的林业碳汇似乎具备了一般产权所应具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基本权能, 然而在林业碳汇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 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出现了难以平衡的矛盾。有学者将林业碳汇产权形容为“残缺的产权”[7]。 (1) 在中国, 森林资源归属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 农民集体成为林地的所有权者, 但这种共有权并不能等额地量化到每个农民个体身上, 对于林农而言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碳汇财产, 这便产生了公权力对于私权利的限制和剥夺。

2. 林业碳汇市场法律机制尚未统一

如上文所述, 现阶段中国尚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专门就林业碳汇交易程序、形式等做出明确界定, 而仅有一些《办法》《通知》等原则性政策规定, 这些《办法》《通知》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更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由于法律机制的缺失, 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关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标准, 也没有统一适用的林业碳汇交易规则和规范林业碳汇交易合同。“特别是经济条款的约定、使用术语的解释、法律的适用、纠纷解决的途径等”[8], 并无统一的标准参考。故而, 统一全国性的林业碳汇标准与健全市场交易法律机制已迫在眉睫。

3. 林业碳汇监管与公众参与机制缺失

林业碳汇作为一种市场行为, 肩负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双重目标, 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让更多投资者看到了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的经济利益, 越来越多的“理性经济人”纷纷将目光转向林业碳汇交易, 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投机倒把出售不合格的林业碳汇信用指标的行为, 而针对这一危害交易市场良性发展的行为, 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国家机关或机构对其加以监督管理。加之林业碳汇于中国而言实属舶来品, 对于其重要性与积极影响的认识与理解尚未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 因而公众参与机制也并不完善。

三、构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林业碳汇机制

林业碳汇制度孕生于中国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过程之中, 面对已有的立法与制度缺陷, 中国应在充分借鉴他国已有经验与考量中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 有针对性地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碳汇发展机制。

(一) 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发展的现实意义

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有益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 与低碳经济发展之目标相契合, 有助于实现环境公益与私益的平衡, 更是中国勇于承担国际公约义务的有力见证。

1. 加强环境保护, 践行低碳发展

此起彼伏的全国水污染事件让我们痛心疾首, 挥之不去的连日雾霾让我们无可奈何,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让我们深谙环境的日益恶化, 更为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工业文明社会本不可避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冲突矛盾可谓是愈演愈烈。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有助于弥补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的破坏与伤害。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应仅仅成为一句口号, 落实减排目标、加强营林造林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 平衡私益与公益, 实现环境公平

亚当·斯密曾说, 利己性是“支配个人的一切行动、使其在某一问题上根据利害观点采取某一行动的原则。”[9]在公众行使环境权利时, 固有的利己性不可避免地会与环境公益产生冲突, 据此, 平衡环境公益与私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林业碳汇交易的出现可谓是雪中送炭, 一方面, 该制度可以使林业碳汇经营业主获得其本应享有的林业碳汇收入, 另一方面, 从环境公益角度而言, 更是实现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初衷目的。

3. 应对气候变化, 履行国际公约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桑德尔曾预言, “国际碳交易市场将最终成长为超过十万亿美元的超大型市场, 有望超过石油市场, 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10]碳汇市场存在着无限的潜力与商机。有关资料显示, 虽然中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很低, 但是年排放总量却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10%, 中国于2007年成为温室气体世界第一排放大国[11]。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缔约国, 中国有责任在实现减排目标、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尽到应有之义务。

(二) 林业碳汇机制的域外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上存在着两大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京都市场是指以欧盟为中心, 符合《京都议定书》碳交易机制的国家之间的交易;非京都市场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中心, 基于自愿碳减排的志愿市场[12]。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市场———欧盟排放贸易计划从2013年起, 增加排放权拍卖量, 2013年至少有50%的排放权用于拍卖, 与第二阶段相比约增加了3%[13]。美国则通过建立集中的碳汇交易市场机制, 监督管理相应州的林业碳汇交易与运行。其中从事森林碳汇信用交易的机构主要有四个:一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二是加州气候行动登记所;三是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倡议;四是国家自愿申报温室气体排放计划[14]。其中,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影响最为显著。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完善国家立法, 统一行业标准, 明确各方权责, 规范交易行为, 加强政府监管等, 都为中国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确立指明了道路。

(三) 完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与制度构想

林业碳汇机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唯有现行立法与制度构建相结合, 方能实现国家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监督并行推进, 真正发挥“林业”于“碳汇”的积极影响, 推动中国林业碳汇制度的日臻完善。

1. 完善林业碳汇法律保障机制

在京都规则下, 碳汇双方皆为国家, 且适用《京都议定书》之规定, 不属于国内法的调整范围。在这里笔者探讨的主要是志愿市场下的林业碳汇法律规制问题。现阶段中国林业碳汇交易过程中凸显的产权模糊, 交易规则、交易合同、计量和监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平稳运行。承认林业碳汇的私有性, 明确碳汇作为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 赋予林农更多的碳汇权利方为推动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题中之义。

2. 注重林业碳汇项目风险防范

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需要较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资, 申报、运行的程序复杂且期限较长, 相较于普通的经济活动, 林业碳汇交易并不具简便快捷的特性。加之中国现行立法鲜有对交易的程序、方式、期限等具体问题加以明确细化, 因而在林业碳汇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

3. 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国家监管

上一篇:战略提升与变革管理论文下一篇:诚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