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学习(精选11篇)
思品课学习 篇1
由于思品课理论性较强, 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 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 导致了学生对思品课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民主讨论氛围不浓烈、普遍厌学的局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知识的前提, 有了兴趣就有可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 就有可能获得很大的成绩。因而, 创设情境, 引导兴趣, 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不能创设较好教学情境, 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新课的引入, 这样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 初三《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课, 上课一开始, 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 而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在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 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如吃了劣质奶粉的婴儿变成“大头子”, 国家工商管理部命令全国追查劣质奶粉, 体现了国家对人民负责。再如回顾“非典”点滴, 小议社会责任,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 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上述例子说明什么? (社会是大家的社会, 作为公民, 应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共同营造“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等等。通过提问, 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 第一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干世界的事情, 思品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 背背知识点, 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 从而使学生对《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课产生学习兴趣。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指: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教师应当把端着的架子放下, 把独占的讲台让出, 改掉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 通过导的艺术,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主体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种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创造的是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 建立的是民主的氛围, 是使学生乐学的环境, 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观点和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使用了激情导学。例如:我在课堂上使用“请同学们思考”“请你回答”“欢迎你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信你, 你能行”。对于他们的正确回答, 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赞扬和肯定, 让他们看到点滴的成功;对于他们的不正确看法, 我都请他们在想一想, 并进行点拨和指导, 让他们自己纠正错误, 谈出正确的看法。这样做极大地激起了同学们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像、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 把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起来, 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 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 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同时, 在这里也应注意, 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 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思品课教学理论性强, 需要丰富的课外材料去充实。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是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通过书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 对重点的突出、对难点的突破、对热点的联系, 往往费时费力, 使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信息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多种视听材料进行调度, 插入大量传统教学中所无法调用的录像、图片、动画等, 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生动地展现出来, 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增加更多的信息量, 扩展了思品课的教学内容,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使抽象的理论化深为浅、化难为易, 较好地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 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跃出课本, 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兴趣小组里, 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 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 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
另外, 也适时地开展了竞赛活动, 如“从身边的变化谈改革开放”这内容时, 就可把学生分成几个竞赛小组让他们各自去走访、了解本地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 搜集资料、图片等。然后组织班上交流、讨论, 看哪一组做得最好。这个活动,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交流、讨论, 进一步理解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求知的先导, 是会学的前提。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思品课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注意将学习的兴趣转化为研究和探索的主题, 这样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徐燕《.创设情境教学, 提高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 (《湛江教育》2003年第12期)
[2]张志慧《.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第9期)
[3]胡乔木, 姜椿芳, 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篇.1993年8月出版
提高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篇2
一、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高质量听课、深入学习的重要基础,能否做好这一环节,是新旧课标模式指引的一个不同之处。具体来看,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提供必要的预习提纲,使学生的预习工作有一个较好的思想指引,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有很大的帮助,能使其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只有学习目的明确了,才能够做好预习工作,也才能够为后续的学习过程打好基础。
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描绘自强人生”这一课时,举了《羚羊中的怪事》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于是,他们在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之剩下3只。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他们来。由这个故事导入新课,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
三、巧设疑问——吸引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时,巧设疑难问题,可以带动学生的思维,增强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目标的实现。
教师善于向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使学生能亲自处理和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把思想品德知识比作果子思想品德学习喻为摘果子,应该是“跳一跳、摘得到”。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学习思想品德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乐趣,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锋芒,提高智力水平。
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理解力的有效环节
中学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实践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资料;让学生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实行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且还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创新的新工具
传统的教学工具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它们是教学新理念的直接运行载体。思想品德教师如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制作使用直观教具,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注意自己的教态语言,把学生思维带到情境中。
六、结尾——启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契机
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终结,也是新的课堂教学的起点,它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可忽视。小结要拓宽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课所讲的内容,而应该带有很强的发散思维,带有悬念,或者提出疑问,吸引学生继续探索,或者延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或者述及下一节内容,为新课的开展作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试谈初中思品课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3
一、灵活分好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可以说, 小组分得怎样, 就决定了课堂上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怎样。 毫不夸张地说, 分好组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1.分组前, 教师要熟悉分析每一位学生, 把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比如学生学业水平 (成绩) 、兴趣爱好 (喜欢谈什么话题) 、性格特点 (表现欲望怎样) 、能力倾向 (组织能力怎样) 、性别甚至成长背景 (家庭幸福度怎样, 是否留守) , 等等。
2.分组时, 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数, 灵活分组, 一般每小组3到6人为最佳。 要兼顾小组成员间的优势互补, 力求做到组际平衡, 各组各有特色, 也就是提到哪个组, 这个组的特点你都能说出一二。
二、掌控好过程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要把握好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教学时机的把握。
教学《行为与后果》第一框题, 为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人们都要做出相应的行为, 而这些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根据教材使用的情境资料, 我用了3个追问, 让学生陷入情境然后设置一个“对话”活动:你能不能给材料中的“海因茨”一个更好的建议? 这样的设置, 就让学生的思维处在亢奋状态, 探求欲望无法遏制。 课堂上小组间同学们思考着、交流着、讨论着, 效果很好。
2.要调控好过程。 首先, 教师要掌控好时间。 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后要给学生足量的独立思考时间,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作学习用时。 其次,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能闲着, 而要目测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仔细观察,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准确掌握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质量等,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 教师要善于抓住亮点, 对学生的一些具有新意的表达或观点要形成辩题等, 引导学生切磋。
三、科学的指导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在学生合作学习中,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这是应该不能忽视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如教学《优良的意志品质》时, 我设计了一个活动。 通过该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方法, 学会在面临选择时能理性分析, 全盘考虑, 最终做出科学的抉择。 为此, 我把活动分为三步: (1) 我给学生讲解这种方法 (重要可行决定法) 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也就是基本流程步骤等。 (2) 根据情况, 重新分组, 学生每4人为一组。 其中一位学生根据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其他3名学生根据该法做出选择还要说出为什么作此选择, 此后各小组将本组3名学生的选择情况和原因进行比对, 并研磨怎样进一步选用该法。 (3) 待各组研讨完毕后, 各小组研究成果在全体学生间进行交流。
2.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平台。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交流讨论。 这里重点谈谈问题的设置。 设置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做到让学生愿意迎接这个挑战最理想。 教学《生活中的承诺 》时, 我展示了一组生活情景, 然后让各个小组学生选取其中一个, 要求每组确定角色, 即景表演, 最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⑴看了以上表演, 相信你对承诺有了新的认识, 你的理解是?⑵你希不希望兑现这些承诺? 如不兑现, 结果一样否? 为何?⑶生活中承诺无处不在, 考虑一下,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 ⑷身为初中生, 你作过承诺吗?在哪些方面做出的? 情况怎样? 这样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 值得讨论;但又不是很难, 很怪, 学生都能有话说。 看来难度适中的问题学生易于接受, 也能唤起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3.要想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评价这一环节不能可有可无, 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这样做, 能让组内同学协同一致, 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 适切的评价就如同润滑剂, 抑或催化剂, 使用好了,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环节做好了有时还能收到奇效。 平时教学中, 我常常设置这样的奖项:主动参与奖、奇思妙想奖、配合默契奖……通过这些奖项, 可以引导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行, 朝着有利于课堂有效开展的方向前行。
综上所述, 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方法是充分解放学生身心。 思想品德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秉持小组合作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咬紧牙关, 奋力前行, 为实现小组合作学习走向理想境界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龙雪娇.探究新课程改革课堂中的自主学习[J].新课程 (中学) , 2015 (11) .
[2]邵煜霞.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优化策略[J].华夏教师, 2015 (09) .
思品课学习 篇4
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本次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之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要给学生带来人格、知识的魅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精彩的导入、恰如其分的名言、典例的佐证等都能收到料好的效果;二是要通过教学改革,增强学科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
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有意的感知力量。如:设计“生活在线”教学环节,以解决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学习交往艺术、以反映学生各自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等都能使学生深刻感知到学习本门知识的实用性、现实性;三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培养和实现。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比之学习兴趣更为高层次的学习内在动力。培养责任意识,主要的渠道是思品课教学过程。其次,以学生身边正反素
材为例启示学生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定会有一个跨越式的转变和提高。
二、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也是成长中的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其表现为“我能学”。科学的教育方式必须是在尊重人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称之为科学。把学生当作纯粹的被教育者或“容器”,明显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愿望,才能让其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高压、低估、漠视学生的教育观弊端。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一要给予鼓励,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就感,使之形成自主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展示——课堂交流“环节后,及时给与评价和鼓励,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要创设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感到“可以学”、“我能学”的意识。如: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的或课本中 的材料后附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予以“友情提示”——阅读课本的相关范围;进行社会调查、辩论会前予以适当的辅导等;三要给予帮扶和矫正,使之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偏差。如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要防止学生列举的事例起到负面效应,教师要恰如其分地“为我所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个性差异是人的本质特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我们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让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得到最佳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一要帮助学生总结认识和了解自己,寻找“切入点”和“入口”,趋优避劣。如: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善于在讨论中内化知识;有的擅长默读,有的喜欢朗读。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与自由的空间,不可盲目的“一刀切”;二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防止“恨铁不成钢”,步入极端;三要针对目标,分层要求;四要注意评价及其评价的导向作用。
四、突出教育教学的活动性过程,培养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体验性是新的课标“三维”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及受到考试出绩的需要,人们往往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过程,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品质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学习。体验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感知—
内化”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体验性主要是要创设场景和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感知,从而内化为体验。现有的北师大版思品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可读性较强。将思品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及其各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自主学习、实践、探究、、考察、、调查、讨论、交流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以眼、耳、鼻、舌、身、脑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平台,就能使学生在听、说、议、评、做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亲身感悟,获得理性的体验。
五、以开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性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在思品课中的运用 篇5
【关键词】思品课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35-02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先生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习惯于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在我们思品课中表现尤甚,在思品课中,我们教学更加容易说教和灌输而忽视了思品课也可以上得很鲜活,因此一提到思品学科人们往往就联想到死记硬背和说教。所以,在国际上中国的学生经常取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生物、物理等大赛的桂冠,但中国人至今还没有获得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近年来,教育界纷纷进行了探讨,合作学习就是其中的一个尝试。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以及竞争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面的接触,以不断加深了解的方式进行交谈。在学习中,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整个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学生互相发言、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的。因此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精神。
2、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信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
3、合作学习能改变传统思品课的教学弊端.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椐老师出示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4、合作学习在让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极大地拓展知识面,同时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运用在教学中能让课堂更加新鲜生动。
那么思品课中怎样进行合作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老师出示学习目标。第二步,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第三步,学生分小组讨论。第四歩,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第五步,老师精讲。第六步课堂總结和反馈练习。
下面我以教科版思品九年级第十九课《天涯若比邻》为例,说明我在思品课中是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天涯若比邻》讲的是文化交流问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收集有关体现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特点的图片。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书理清第十九课的结构。第二步,学生看书,分析出本课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第三步,学生回答,老师精讲,并出示第十九结构和主要内容,第十九课,讲文化交流问题,分两部分内容:一,介绍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表现;二,介绍必须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交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学习提纲。第四步,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自学。第五步,学生分小组讨论所学内容。第六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代表发言时,可上台将自己准备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七步,老师精讲。在本堂课,我准备这样精讲:(1)为图片配乐。出示中国传统花鸟画和西方油画《干草车》和民乐《春江花月夜》、萨克斯《回家》。让学生将画与音乐配对,目的:让学生明确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各具特点。(2)出示一系列中外服饰、建筑、绘画、雕塑图片。目的:让学生体会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表现。(3)讨论:在世界文化融合的大潮流中,中国文化的对策。这种讨论,很容易使课堂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生成,从而使整个课堂得到升华,同时有利于培养平等的、融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品课中的合作学习要注意的问题:(1)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适当的恰如其分的例子,才能产生更多的教学机智。(2)老师要吃透教材,要建立全书的、单元的和每一课的知识结构,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3)老师要做好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问答、提问,做好生成;(4)在课堂中老师要注意创设情形,老师可以在网络上选取一些适合的资源,利用好多媒体和班班通,来创设教学氛围,或用作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升华课本知识;(5)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科学分组。分组和讨论时要注意:①心理特点、能力大小、性别、兴趣、刻苦程度等情况,异质搭配,小组构成多元化,形成固定的学习小组。②明确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任务③引导学生组内充分交流。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思考学习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组内迅速交流。④在学生讨论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参与到讨论中去,对偏题和不认真小组要随时加以提醒。(6)对于直接就能在书中找到的答案,不需要讨论。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7)适当地将课堂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资料的收集学生可在课前进行,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可在课后进一步查找资料,讨论答案。(8)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用分值或文字记录下来,以督促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做法,当然,思品课中的合作学习要真正地搞好,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对老师来讲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作者简介:
王军(1970年月12月)、性别:男、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工作单位:四川省绵竹市侨爱道行中学、所在省市:四川省绵竹市(邮编:618200),籍贯:四川绵竹、简历:1991——2006,任教于绵竹市武都学校 2006——现在任教于绵竹侨爱道行中学 、研究方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思品课学习 篇6
在新课改中,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因为: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 还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正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记述一样:“一切创造发明, 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 自己做, 不断取得进步。”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使学生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要求。有了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 将来走上社会才能不断从工作、生活中获得以前未学过的知识, 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被社会淘汰。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在教会学生学得知识的同时, 让他们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总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和成败, 也是新课改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铺垫情感基调,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 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再小的孩子, 都有自尊心, 都有被尊重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才能培养出有自尊心、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教师不应该看不起学生, 对学生态度应温和、谦逊、平等、友好, 让学生有表达自我的机会, 有保留意见的空间, 有发挥特点的余地。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教师是同样平等的人, 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其次, 应学会欣赏学生。应该说, 每一名未成年的孩子, 都渴望能被教师欣赏, 能从教师身上找到知己的感觉。教师欣赏学生、走近学生, 是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 应允许学生犯错。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完美, 都有犯错的时候。学生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只有被蜜蜂蜇过才深切知道以后不能再捅蜂窝了。当学生犯错后, 适当的指导、教育还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要指望, 经过教育, 学生就不再犯错误了。教师应该明白, 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在犯错后明白一定的道理, 并总结出避免今后犯同样错误的经验。因为, 学生的每一次的错误、失败都有可能成为他今后成功的铺垫。所以, 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就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动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他们去疑、去思, 就必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 设计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例如:在讲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中, 笔者先创设了导入情境:猜猜他 (她) 是谁。让学生猜出与描述相对应的教师名字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其次, 可以运用音乐陶冶法来渲染情境。在思想品德课中, 根据知识点的不同, 适当引用一些音乐, 可以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体验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及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例如, 在讲授七年级《与友同行》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体验情境。由两对学生表演闭着眼睛过马路和被人扶着过马路, 通过体验使学生懂得了生活需要友谊, 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巧用资源, 创设故事情境。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学会调控情绪》一课时, 笔者让三名学生上来表演小品《老奶奶的烦心事》, 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情绪和态度的关系,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题,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如何才能让学生质疑问题, 能够敢问、会问、善问呢?不妨从三方面入手。首先, 要创设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敢问。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 多给学生思考发问的空间, 质疑讨论的余地, 让喜问者乐问, 想问者敢问, 无问者能问。其次,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示范, 让学生会问。模仿提问阶段是质疑的初级阶段。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问题的例子, 让他们“看谱弹琴”。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与友同行》一课时, 展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朋友?”学生思考后, 教师为学生做出示范, 之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问题对后面的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学生讨论后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生活需要友谊?”这样的示范多了, 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 这既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开阔学生的视野,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 我们还要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 让学生善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三种形式,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教学七年级《与友同行》时, 让学生读课文后问:你读课文后, 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 (1) 朋友是什么? (2) 为什么要交朋友? (3) 怎样交朋友?教师把学生的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 然后告诉学生:学习当中就要多动脑筋, 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除此之外, 可以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可以从课文关键字、词、句处质疑, 可以从感受最深的地方去寻找问题, 还可以联系国内外时事而提出质疑等。这样引导学生质疑,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教学中, 教师要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重要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由地讨论, 畅所欲言地发表见解, 提出问题和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善于指导、点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并加以赞赏, 鼓励他们说体会, 说真话, 充分肯定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同时,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说感受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评价或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思品课学习 篇7
一、以课堂为阵地, 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资源
首先要积极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 弘扬和培育校本人文资源, 让“求是争先”校本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务, 开拓出多种教与学的渠道,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 更大程度地增强思品课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例如, 九年级思品课教学中, 我们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典型事例和学生中出现的某些现象, 设计了“世博会的召开, 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上职业高中有前途吗”“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大爱无疆、情系玉树’活动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净化网络环境”“禁止焚烧秸秆与海安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热点性、时效性较强的专题。我们利用视频等手段, 通过以网页为载体, 以所筛选的资料为依托, 以教材内容为基本范围, 教师进行简捷的提示帮助或设问引导, 学生进行自主的、互动的学习和探讨,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练习和交流:让学生运用课本中的有关观点, 针对有关事例型资料 (资源) 谈自己的看法, 并发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总结校正, 让学生通过这种练习, 达到巩固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立足教材, 开发研究性学习文本资源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 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 多角度挖掘教材内容的潜在价值, 使之成为学生建构知识、激发探索热情的依据和载体。研究教材, 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挖掘思品课教材内容作研究性学习课题时, 要做到以下几点:1.选择的内容必须具备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 引发学生思考, 可以说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影响着学生所花费的研究时间以及对学科内容的兴趣。如“中国成功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什么”等选题可研究性较强。2.构成问题的学习内容还必须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性学习要有现实的物质、人员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条件, 特别是一些需要到社会上去调查才能进行的研究课题, 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条件。
三、关注现实,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
罗丹有句名言:“美, 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因此, 教师时时处处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观察去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 积极参与其中的开发, 使这些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效资源。
如“强拆问题说明了什么”“校园暴力事件给我们什么警示”“打击索马里海盗你发现什么国际问题”等, 在对这些外界环境的了解和知悉的过程中, 让学生提高用所学的思品理论和观点来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 这也是思品教学的目标之一。那么我们的教学, 就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 被赋予了开放的特征, 就更能为学生所喜闻乐道了。
思品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 接近学生实际, 因此有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 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对此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 并对调查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由此获得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把握, 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觉悟。
四、利用网络等媒体, 拓展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拓展思品课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除了依靠报纸、广播、电视、影视等信息媒体外, 网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大众媒体, 拓展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
例如, 教师要及时收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中最近发生的时事、新闻, 从这些实例中挖掘与思品教材相结合的契合点, 让学生从中提炼出思品观点, 从而培养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析水平。例如, 通过网络等媒体给学生收集关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视频和新闻资料, 通过党和政府及各界群众对震区人民的一系列救助、援建、献爱心等活动, 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这些事件所蕴含的思品观点。
思品课学习 篇8
一、有助于尊重教育的特点及其相对独立性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是主体参与探究的活动。学习主体是学生, 主体必须参与探究, 如果主体不参与探究, 永远学不会。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主体参与探究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如上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时, 我针对初一学生活泼好动, 爱表现, 爱受表扬的心理特点, 让每个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得到表现机会, 每个学生都能谈:“我怎么样怎么样。”在参与过程中每个学生学会了表达, 学会了分析, 也反思自己行为, 对或错, 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统一的效果, 在这种课堂气氛下, 每个学生是平等的, 情绪是高涨的。在上初一第一册第二单元“情绪”的时候, 我让学生谈最高兴的事, 可围绕我第一次学会了……谈, 有的同学说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一开始怎样不会, 后来怎样克服困难, 最终成功了。事情怎么样, 老师再结合总结说明的道理;有的说学会了烧菜, 有的学会打电脑, 有的学会吹口琴……从一张张神采飞扬的脸上, 我读到了自信。学生身上道德品质, 意志品质, 行为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发展, 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热爱, 真、善、美追求。
二、有助于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民主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既是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潜能的过程, 也是教师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过程。学生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也是教师指导方法上需要提高的问题。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践中, 适当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无论是对学生, 还是对教师本身来讲, 都是大有益处的。老师帮助或与学生一起解决难题的过程, 正是老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能力素质不断进步的过程, 教学相长, 相得益彰。在此过程中, 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对学生研究探索过程的指导, 帮助学生对收集的材料、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对学生研究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指点与解答, 甚至师生共同参与调查研究与实践, 以及对学生研究探索的鼓励与赞扬等等, 都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老师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与帮助。有这样的经历与过程, 学生才能亲其师, 爱其道, 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中协作, 在交流中融合, 从而有有利于构建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友好师生关系。
三、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创造性
1. 挖掘教材, 设疑激思, 引发探究性学习的课题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反映, 其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并且, 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极其丰富, 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各方面, 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 具有广阔的探究空间。
例如, 如在讲初二环境问题时, 动员学生到课余报刊杂志上寻找能体现优美环境的画面照片;另要求每一个同学发挥想象:你理想中的溧阳。或写文章、诗歌、散文、或画图画。然后对这两项活动评比, 评比结果张贴教室宣传栏里, 激励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展示:有的同学蓝蓝的云, 红红的太阳, 柔柔的柳树, 绿绿的草坪, 天空中好多小鸟自由飞翔, 清澈水中鱼儿欢快游着, 青蛙蹲在荷叶上, 艳艳的荷花开着, 人儿开心游戏散步……好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图。有一位同学画了一幅漫画:地球只剩下一棵树木, 进行拍卖, 我不禁为学生的漫画水平, 与为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忧患意识击节称好, 还有的同学写了诗歌, 虽然稚嫩, 但也透露出绿色环保思想, 虽然不够完美但孕育着创造力, 想象力的萌芽。那么, 现实中溧阳又是什么样呢?让学生走街串巷, 去观察去分析;假如你是市长, 又准备怎样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呢?一环套一环, 学生兴趣盎然, 不拘泥于课本, 又没离开课本, 耳、眼、手、脑都调动起来,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想象能力, 表达能力, 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审美情趣, 主人翁意识得到提高, 个性得到张扬与尊重。这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
2. 以时事热点问题为载体开展探究性学习
时政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很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愿意接受。时政热点本身又包含了新知识、新信息和新问题, 将之引入课堂, 不仅对课程、学生、教师等方面会产生重要积极的作用, 而且充实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材的滞后性, 使课堂显现出时代的活力。人类都有认识新事物的倾向、都有对新奇事物怀有浓厚的兴趣的心理。因此更能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创造性。如指导学生阅读种类书刊杂志等, 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焦点访谈》等, 关注近几年一些持续性较强的热点, 如环境保护、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时事问题。还有关联度大的尤其关注, 如科学发展观、人才战略、神舟七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三个代表”、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
以时事热点问题为载体开展探究性学习, 主要通过学生课余收集材料, 在第二课堂里作拓展与延伸, 并在教师主导下做进一步的讨论与评述。这样做, 充分地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思品课学习 篇9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再多的鱼不如给他渔具、教他渔术,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尤其像初中政治,有思想品德教育、法律常识和社会常识三部分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说涵盖中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教学容量大、知识面宽;它是开卷考,分值五十分,更需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学,花最少的时间争取更高的效率。指导学生自学是一门教学艺术,方法多种多样 ,每个老师 都有方法 ,而学生的 情况不同 ,教学环境 不同,方法也不同。我结合多年来指导学生自学取得的经验谈谈看法。
一、在备课中有计划地设计学生自学
大纲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 我在期初制订教学计划时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熟读教材,以教纲为准绳,对教材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实现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实际的统一,精心挑选适合学生自学学习的内容。
备课时,对自学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指导学生自学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问题化, 创设问题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而问题不止于教师。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之后,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自学时,事先精心设计、巧妙设问,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化。例如初二“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课前设计以下问题 :1.根据所给的故事材料 ,请你分析确立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性 ;2. 观看刘翔的视频后 , 你觉得我们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要注意什么? 3我们是否制定好目标就意味着能实现它了? 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4.我们制定目标有大有小,根据材料分析应怎样实现大目标? 5.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么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办? 6.目前,你给自己制定了怎样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你准备怎样实现它?
二、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学
现行的中学政治教材形式活泼, 图文并茂, 内容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时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深入,或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自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没有其他自学教材的情况下,我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给学生编写自学纲要。一般可采用自由式和目标导学式两种。
1.自 由 式
由学生自学(精读)某一框节,列出学习要点,编制带阅读体会性质的提纲,在课堂上讲出来,由集体讨论补充,老师帮助形成知识结构图表(板书形式),凸显学习的重难点。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大家讨论,教师点拨,多方位多角度地诱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在操作过程中,切忌设框框条条,要鼓励学生表达想法;尤其是当学生的看法有不同时,我不马上下结论,而是师生平等地讨论、切磋,直至达成共识为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目标 导 学式
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预习思考题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可课前预留,也可当堂出示),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老师辅导。基本程序是:出示问题→自学→讨论→明确目标→检测反馈。这是带有演绎性的自学方式,学生自始至终在老师编制的自学阅读提纲 (问题) 的框架内自学。例如,可拟这样一个框架:1本框主要讲了几个问题;2每个问题在书中哪些段落;3每个问题书中是怎样论证的;4你是怎样理解这些问题的;5通过预习,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或有哪些启示)。这种方式目的性强,教师操作起来方便,不足是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妨碍其个性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我根据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状况、教材特点而采用相应的方法。一般而言,初二常识部分可用自由式,初一新生接触思想政治课时间不长且自学能力不强,可采用目标导学式,初三可灵活运用。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只要落到实处,坚持不懈,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操作等多种能力。
三、指导学生自学要有相应的情境作载体
政治学科有很强的社会性,与社会热点、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课堂上单纯地让学生看书自学是肯定不行的。学生的理解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有限,没有相应的情境作载体,课本内容就很容易被简单解读成教条、空乏无味。因此,指导学生自学时,我创设相关的情境,一个社会热点或一个寓言故事,或一件案例。
如教学《民族政策常识》时,这部分内容条理清晰,框架结构明确,学生很容易读懂,我采取自学的方式。但是政策性的问题,学生读起来没有“滋味”,觉得空洞,因此一上课我就向大家呈现“新疆7.5事件”的视频,感人的“维吾尔族老妈妈收养汉族孤儿”的故事, 以及我国两会中对民族问题的阐述材料。在这些情境的铺设下,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民族政策内容, 他们真正感受到国家这些政策的重要性和公民应尽维护民族团结义务的迫切性。
四、指导学生自学要体现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学习及掌握知识。我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充分相信学生,放手发动,创造性地利用不同形式指导学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真正体现创新精神。
如在讲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我先用目标导学式的方法请学生自学,并归纳出相关知识点,学生交流发言后我做简要总结。我问:“你认为,法律与道德哪个更重要? ”学生各有想法,我顺势将他们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出现辩论赛场,学生兴致高昂,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将刚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出很多新问题。比如“拾金而昧的行为是用道德约束还是用法律制裁”、“见死不救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吗”,等等。通过辩论,学生的思维变得发散,想问题变得全面。
我在指导学生自学后进行课堂小结时, 创造性地利用课堂小结,实现带着问题出课堂。一方面,我围绕教材对学生的自学加以点拨、补充、纠正,并注意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多从正面加以鼓励,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另一方面,我将自学中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想法再以问题或探究式研究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课,辩论结束后学生提出了争论性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就请大家带着争论,利用报纸或网络等资源,课后进一步研究、探讨,从而将政治课堂延伸到了课后,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
五、指导学生自学要讲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学指导,并不等于浮于表面或形式,学生只是简单在课本上划一划,老师只是在教室里走一走。指导学生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自学时非常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巩固、检测,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我特别注意在课堂上预留时间给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或测验,真正减负。实践证明,我这样做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认为上政治课、做政治作业是一种负担,而是很愿意做,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自主学习让初中思品课更有魅力 篇10
一、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七年级《新认识,新自我》课前导入时,我先让学生分成小组,确定组长。然后将课本内容分解为几个问题,每组负责一个问题。①查找资料,说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②说一说,小学的你是怎样的,中学的你发生了哪些变化?展望未来的你又会是怎样的?③讲一讲你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④大家想一想,自己对自己究竟了解多少?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或同伴互教,或成果展示等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
二、讲究提问艺术,活跃课堂气氛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要实现从关注教育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能动、主动学习的探索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乐于动手,善于思考,勤于发现,勇于质疑。按照读书学习的常规,思想政治学习的问题来自学生。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小到一个字,一道题,大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对某一思潮流派的评论,都要鼓励、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无论是能够回答的,还是当时不能回答的,都应该指导学生自行去寻求答案,不能越俎代庖。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生活中,要让学生多体验,多观察,多思索,引导他们走向社会,思考人生,发现自我。如:在教学七年级《新认识,新自我》――描绘清晰完整的我这个内容时,讲述怎样认识和评价自己,即认识评价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我利用课本插图设置对话情境,提出问题:图中两位同学对自己的分析全面吗?为什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片面地看待自己?如果有,对你造成哪些危害?你身边有哪些人犯了这一错误?学生回答上述两名同学的对话反映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两种表现:一个是自负,另一个是自卑。然后帮助学生分析不能全面客观看待自己的危害,指出要积极全面地看问题,即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到自已的缺点和不足,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不太全面,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或夸大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再投影《羊与骆驮》的漫画材料加以说明。骆驮说:我的个子高能吃到树上部的叶子,你可吃不到。羊说:我能穿过门洞,吃到栏杆外的草,你却吃不到。这说明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就会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导致落后。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缺点,那将会悲观绝望,停滞不前。从而让学生在视觉感官上再次体会到要全面地看待自己,说明掌握全面看问题的方法非常重要。
三、教给学习方法,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多看书,要教会学生圈点批画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多思,做到“学”、“思”结合。要求学生乐于思考的同时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或见解;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学习札记等,鼓励学生把读书的心得、学习的疑难、思考的结果等记录下来;教学生善于与他人讨论、交流学习的心得,掌握诵读法、发现问题法、比较法等,举一反三,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探索,总结出切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这才是使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够自主学习的关键,只有如此,教学才真正达到了目的,达到了叶老所言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
思品课“五味”的教学功用探析 篇11
一、生活“味”让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课堂,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说:“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同学都是学生,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若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联接课堂和生活的课程,学生的知、情、意、行基本品质的培养无不以生活为起点,所以,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活 “味”。
1.课程内容的生活“味”
现行初中思品课教材(苏教版)完全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体现在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从教材引言的设置,到主要内容的选择,到附加材料的添附,到思考问题的设计等等,无不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一句话,只要你打开教材,一股浓郁的生活味便扑面而来。那种“假大空” 的理论说教早已经销声匿迹了。所以,当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便走进了自己身边的生活———课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封闭了的学习的地方,而是社会生活在另外一个场所的体现和重现。
2.课程理念的生活“味”
《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达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理念的:“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堂过于自我约束,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沼泽地———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框框,考试死记硬背;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学生每天期盼着上思品课,因为在充满生活味道的课堂上,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能找寻到生活的意义和本质。
3.课程教学方式的生活“味”
经过这次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重大突破。自主、合作和探究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拥有了发言权、思考权、质疑权、合作权和探究权,他们不再是被捏着脖颈任人宰割的“鸭子”;课堂上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他们不再充当知识的输送带和储存器;体验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诸如模拟生活场景、假设生活细节、表达生活体验等等,都成为学生由知到行和从行达知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二、德性“味”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爱因斯坦认为,“能忘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才算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其他”的内涵是日益丰富的,它涉及到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初中思品课程在这个“其他”因素的累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异而又独特之处。纵观思品教材,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以上非智力因素的涉猎和教育。所以,思品课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剂,应该成为学生当下和将来生活的 “必需品”。
德性“味”让课程的作用内外相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奠定学生的道德之基。思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是课程的主要宗旨之一。这个培养的过程是内化道德规范和外化社会规范行为的有机结合过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来自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 他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一类来自感觉,另一类来自反省。初中思想品德课所担负的使命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感觉”社会和生活以及理性地“反省”自己,并在这些过程中边体验边反思、边实践边提高,以实现生命个体质量提升的目的。课程所蕴含的这些教育因素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帮助和引导他们逐渐形成端正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态度以及情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沉淀,无时无刻不外显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日常行为,譬如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和现象及对社会的态度和方式等等。所以,思品课程的德育功能内化于修为而外显于行为,而这正是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简单缩影,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个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没有明确的标签,学生无法根据直观感觉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品课程则承担着教育学生运用辩证方法审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任务。这是思品课程德性“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一分为二”是辩证认识方法的简单概括。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容易凭感觉行事,从而走向问题的极端。思品课程则教育学生学会从问题的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从问题的不同层面来审视现象,从而培养辩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其一生的思考奠定方法论基础。
三、实践“味”促进课堂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提要》中认为:“从前是先生教,学生学。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 不是真学。故教而不做,不是先生;学而不做,不是学生。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在做上学,才是真学。真教,才是先生;真学,才是学生。这就是我们主张的 ‘教学做合一’。”初中思品课教学一旦离开了生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失去了活力源泉,更谈不上发展和升华的问题了。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实际生活里得以验证和发展,这就是课程教学的生活功能。实践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性质之一,它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打破隔在课堂和生活之间的“铜墙铁壁”,把课堂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课堂生活化。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而我们今天的思品课堂是否还存在类似的情况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目前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未免过于主观和臆测,具体表现为我们的教学指向从一个极端(应试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随意教学), 人为地把简单的教学复杂化,把教学引向科学的反面。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从课程上获得感性知识,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和验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尝试,在课堂上得以深化和升华。二者有机结合,融洽交汇,相得益彰, 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实践性的初中思品课堂应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厘清、升华和提升。
四、童真“味”巩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笔者一直反对把思想品德作为一门课程看待, 更不赞同用考试的方式来评价思品课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一大败笔。笔者听过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和评优课,特别关注学生的答问现象,并曾撰写论文,列举了初中思品课堂常见的几种畸形答问现象,即:风卷残云,答非所问; 借“本”答问,答非自我;我口说他“心”,迎合教师的教学需求。因为考试需要,学生在教师的“谆谆教诲”之下学会了“人云亦云”和“鹦鹉学舌”,心甘情愿地充当考试的机器———失去了童真,更失去了自我!课堂本身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应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思想自由的学研氛围,打造和谐的课堂,给学生以充分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让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思维,从个性化的角度审视身边的生活和问题,做到“我口说我心”。
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社会生活,多看阳光的一面,捕捉社会主流思想。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年轻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审视”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咀嚼,是建立在自我认识构建基础上的。传统的思品课堂习惯于用同一个固定的标尺来衡量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变化。没有“因为”,只有“所以”;没有“为什么”,只有“是什么”;没有“我想这样做”,只有“你必须这样做”。学生从教师的所谓“言传身教”中获得僵硬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却得不到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和理念。我们知道,对某一个社会问题或者现象的认识和观点是因人而异的, 视角不同,观点相左;态度不同,结果相异。但是,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视角总是那么的尖锐和特殊,他们往往会一针见血地阐明问题的实质和本质,正如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里的孩童所言一般。这就是初中思品课的“童真味”,它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于一体,借助课堂教学活动诱发学生原始认知的充分表达和个性的充分张扬,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当然,学生的初认知是肤浅的、感性的,它往往带有狭隘性的偏见和固执,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和疏导。
五、知识“味”形成学生发展的智慧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就是人们常说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它们又不是三个维度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1+1+1>3”,即形成一个人终生享用的智慧。
知识的沉淀是初中思品课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知识”外延是宽泛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涉及到人文知识、伦理道德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等等。久而久之,这些知识的积累会逐渐形成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生智慧。
知识的积累离不开阅读。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缺乏读书,更没有阅读的良好习惯。尤其是时下如手机、网络等快餐式阅读的日益盛行,让学生对书籍阅读呈现自我抵制状态(教科书的阅读也是应试教育的需要)。思品课程之所以要留住知识味,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借助知识的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渴求知识的愿望。随之收获的便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高雅情操的陶冶,是学生道德品质水平的提升,是学生知情共情达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展思品课教学阅读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生有书相伴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景象。
【思品课学习】推荐阅读:
学习新方法思品课10-04
思品课学习方法论文12-02
思品课中的自主性学习10-28
学习感想-学习感想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08-28
学习演讲稿2018:向雷锋学习与学习演讲稿:努力学习09-16
勤学习≠会学习09-18
学习科学改变学习11-16
合作学习学习心得06-15
学习通知学习要求08-20
勤奋学习善于学习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