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评价

2024-10-19

区域性评价(精选12篇)

区域性评价 篇1

摘要: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区域火灾风险评价中,建立了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立风险评价准则,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陕西省进行了火灾风险评价,针对该省区域火灾危险程度,提出了以控制重点区域火灾危险性为重点,增加消防投入,增强消防队伍建设及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并重的综合性区域火灾危险性控制对策措施,为陕西省消防规划和消防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区域火灾风险,模糊评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火灾风险评价就是分析、确定研究区域的火灾危险程度及发展趋势,通过科学方法评价存在的火灾风险。近十几年学者对火灾风险评价以及一些基础项目进行了专门研究。张欣等深入研究了风险评价的一般方法及火灾风险评价的分类,针对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价中的几个关键步骤,提出了火灾风险标准。李杰等建立了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城市火灾危险评价公式。李申等根据大型综合公共建筑的火灾特殊性,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火灾风险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评价尺度。张颖等针对公共娱乐场所火灾危险因素,建立双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设计对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评价的方法和步骤。笔者尝试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区域火灾危险评价相结合,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区域火灾风险的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价首先需要选择影响区域火灾安全的主要因素,构建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区域中有城市、农村、城乡结合部三类区域,影响火灾的因素非常多而且复杂,并且各因素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区域火灾风险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区域火灾风险评价的关键。根据区域火灾危险的特点,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将模糊数学方法与层次分析方法结合运用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是单因素评判定量化和单因素权重综合作用的结果,模糊关系矩阵和因素权重分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1 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火灾的风险程度是一种模糊概念,在消防安全与危险之间无明确的界限。以模糊理论建立区域火灾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对区域系统及其组成个体的风险性进行模糊评价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2.1 模糊集的建立

不同的评价指标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需要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比重。综合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对于n个因素x1,x2,…,xn,有矩阵A,其中aii=1,aij=1/aji。

评价体系各相同层次的指标两两比较得到相对重要度排序。在排序过程中,采用1-9标度法。

在经过一系列调整后,得到判断矩阵A,经过计算求权重。其计算步骤为:(1)A的元素按行相乘得一新向量;(2)将新向量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3)将所得向量归一化即为权重向量W=(w1,w2,…,wn)T。

2.2 风险分析与计算

考虑到人的判断的不确定性和个体的认识差异,评分值的设计采用一个分值范围,由参加评价的研究人员,运用集体决策的思想,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按照对安全越有利得分越高的原则进行评分,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和认识差异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然后根据模糊集值统计方法,通过计算得出统一的结果。

对于指标ui,专家pj依据评价标准和对该指标有关情况的了解给出特征值区间[aij,bij],由此构成一集值统计系列:[ai1,bi1],[ai2,bi2],…,[aij,bij],…,[aiq,biq]。

则评价指标ui的特征值可按式(1)进行计算。

式中:i=1,2,…,n;j=1,2,…,q。

应用线性加权方法计算火灾风险度,如式(2)所示。

式中:R为上层指标火灾风险;Wi为下层指标权重;Fi为下层指标评价得分。根据R值的大小可以确定评价目标所处的风险等级。根据区域火灾防控实际,在设定量化范围的基础上将火灾风险分为四级,如表1所示。

表1 风险分级量化和特征描述

3 区域火灾风险评价

陕西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km2,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中部及北部大部属暖温带气候,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常住人口3775.12万人,设10个省辖市。全省现有超高层建筑60栋,2万m2以上城市综合体建筑56栋,地下公共建筑工程597处,人员密集场所8 337处,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3 230家;火灾高危单位618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13 180家、一般社会单位约22万家。全省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基本情况:陕西省消防总队下辖12个消防支队和1个培训基地,有137个消防大队、111个执勤中队;执勤消防车辆804台,消防坦克3台,各类装备器材188 394件(套)。根据火灾风险程度和其他相关指标数据,按照笔者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得到全省的整体火灾风险分值为55.35,等级为Ⅲ级,火灾风险性较高;影响全省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如表2所示。

通过计算将指标体系中影响全省区域消防危险程度的因素分为四个程度,危险、较危险、较安全以及安全,其中安全度属于安全指标的共有10个,较安全的共有5个,较危险的共有15个,危险的共有8个。危险和较危险的指标主要集中在消防经费的投入、消防设备、现有消防队伍的建设以及火灾危险性这几个方面。全省的整体火灾风险分值为55.35,等级为Ⅲ级,火灾风险性较高,火灾风险处于较难控制的水平,应采取措施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消防管理水平。

4 对策措施

通过区域火灾危险性评价,得到影响全省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集中在消防经费的投入、消防设备、现有消防队伍的建设以及火灾危险性等方面。因此,笔者提出以控制重点区域火灾危险性为重点,同时增加消防投入,增强消防队伍建设及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并重的综合性区域火灾危险性控制措施。

表2 风险因素排序

4.1 加强社会火灾防控工作

要把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持续推动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政府领导下的消防责任体系。完善乡镇(街道办)公共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体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立镇(街道办)消防安全党政领导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完善本部门、本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各级住建、工商、文化、卫生、质监等行政职能部门在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工作中,应严格把关,并建立部门间联合监管机制;进一步落实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再造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社会单位每年开展“四个能力”建设达标检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面深化“户籍化”管理,九小场所开展“一懂三会”达标检查,火灾高危单位每半年开展一次消防安全评估,人员密集场所全面落实“五人一室”责任;强化消防安全隐患源头控制,严格依法审批涉及消防安全的许可项目,对火灾高危单位采取先进实用的消防技术,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建立健全火灾隐患常态化排查治理、重大隐患分级治理制度,健全重大火灾隐患立案、核查、论证、公示、督办、销案制度,对认定的重大火灾隐患,凡存在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要采取改造、搬迁、停产、停用等措施限期整改。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公共消防投入,按照国家标准科学规划城市及城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队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各级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要将城乡消防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全面纳入城乡规划督察内容,确保规划内容全面落实;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县级以上城市按照《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标准》加强建成区消防队站建设,按照《乡镇消防队站建设标准》全部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加强城市和城镇消防水源建设,同步建设市政消火栓和公共消防水源,各级政府要制定市政消火栓管理办法和措施,推行市政消火栓“身份证”式管理,厘清市政消火栓建设、维护保养和使用权责。

4.3 加强消防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组织指挥的救援机构,健全救援总队、支队、大队机构建设,加强消防、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气象、地震、医疗、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多部门合成救援队伍建设,结合处置对象的类型和特点,分类别开展应急联动演练,让应急救援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作战效能;全面加强以公安消防为主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成“公安现役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事业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的全覆盖式四级灭火力量体系;按照1 min单位、社区微型消防站应急处置,3min卫星消防队到场处置,5min公安现役中心站到场处置,重特大灾害事故社会应急力量联动处置的“1+3+5+X”原则构架进一步完善消防队站布局;组建各级灭火救援专家组,建立事故处置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提升灭火救援水平。至2020年,全省轻型搜救队全面升级为重型搜救队,西安市组建搜救中队、供水中队,汉中和安康市组建水上救援队,延安市、榆林市组建搜救犬中队(分队)和石油化工类专业处置救援队。

4.4 加强创新科技投入

建设省重点火灾实验室,加强火灾防控手段的技术研究,提升火灾防控的技防水平,试点“互联网+消防”建设,推动社会消防管理创新。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建设“大物联网”系统,力争实现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透明化、灭火救援战场透明化。研发高效能高机动消防车,结合城区部分道路狭窄,北部大部分地区缺水以及节约警力、提高单兵操作效能的实际状况,研发适合扑救人员密集场所、农村和社区初起火灾的高效能消防车,待技术成熟后向全省推广。集成创新“模块化”抢险救援车,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安全事故的大规模、跨地域、长时间、高强度、多领域等应急救援特点,升级改造抢险救援车,最大限度提高部队应急救援作战效能。

5 结论

(1)在风险准则和致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区域火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理论建立了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实现了较大区域火灾危险性系统评价。

(2)考虑到陕西省整体火灾风险较高,处于较难控制的水平,要集中加大消防经费、消防设备的投入,加强消防队站建设工作。

(3)针对相应的评价结果以及全省的区域火灾危险现状,要以控制重点区域火灾危险性为重点,增强消防队伍建设及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升区域抗拒火灾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欣,王宝伟,杜霞,等.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方法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2):198-201.

[2]李杰,宋建学.城市火灾危险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5,4(2):99-103.

[3]李申,朱磊.大型综合公共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价[J].武警学院学报,2010,26(12):35-38.

[4]张颖,张翼.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30):307-308.

[5]赵德朝,李俊梅,李炎锋.建筑火灾风险评价中火灾安全管理者的影响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3):185-187.

[6]张一先,王建平,方宗堂,等.城市定量火灾安全评价方法[J].苏州科技学院院报,2003,16(4):27-32.

区域性评价 篇2

区域销售经理自我评价一

我们在告别成绩斐然的20**之际,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过去的一年里,作为区域经理,我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广大同事的大力支持下,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情况向大家作如下汇报,请大家评议,多提宝贵意见。

一、加强学习,把握市场动向

我深知区域经理肩负着重大的职责。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区域经理,我必须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因此,在工作之余,我常常学习业务知识,了解市场动态,以提高对市场动向的敏锐度。同时,认真分析各个站点的运营情况,及时改进运营管理中的不足,确保十四个站点均能高效、稳定地运转。另外,我们尝试了投币充电的相关业务,但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和其它方面的影响,导致7个站点在这方面的业务较差,为避免对其它主业的影响,最终决定取消该业务。

二、爱岗敬业,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事无巨细,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对待。除了做好各站点的运营工作外,还重点做好下列工作:

1、做好对亭内外的卫生检查工作,保持亭四周的环境卫生、整洁,为大家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2、检查车辆数目,并认真登记车辆损坏数量。

3、每周不定期在中午或晚上对管理员在岗与脱岗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在岗意识。

4、根据公司要求,努力跑广告,但由于市场形势严峻,个人经验缺乏,未能完成这项任务。

三、强调服务品质,巩固客户群体

20xx年以来,XX行业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为确保公司各项业务的顺利发展,我在分析行业现状及市场动向的基础上,结合分管站点的营销情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其中,特别强调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手段,在巩固老客户的同时,吸纳更多新客户,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四、存在的不足

虽然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获得了不错的区域销售业绩。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我觉得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销售团队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由于同行竞争激烈,销售队伍稳定性较差;三是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不够稳定。就我个人来说,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办事缺乏创新意识,有时不够冷静。因此,导致广告业务这块工作做得还不够好。

五、20xx年工作计划

针对上述问题,我打算围绕以下几点开展20xx年的工作:

(一)带头抓学习,不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在工作中,我要带头学习,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销售技巧,公司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整体的业务水平。同时,在工作中要关心同事,了解他们的诉求,更好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20xx年公司下达的工作指标,结合市场情况,确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并出台相应的工作计划。围绕工作计划,合理部署、科学安排,力争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尤其是商务广告业务这块,我要加倍努力,多借鉴他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创新思路,大胆进取,积极协调,力争顺利完成月任务、年度任务。

(三)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开拓更多市场

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必须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理念,进一步稳定现有销售渠道,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使销售方式更加多元化,带领大家共同开辟更多的市场。目前,我打算在长江北路经营一个小卖部,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推入公司产品。

最后,借此机会,我衷心地向在工作中给予我关心、帮助、支持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说一声“谢谢!”。

区域销售经理自我评价二

1。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店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使酒店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有市尝有效益的速度,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发展。我们注意把各方面主要精力引导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店之道,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我们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推广先进技术,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强化质量管理,使本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2。坚持把解决“客户不稳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开拓客户群问题,关系我店未来国际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近一个月,客户开发上了一个大台阶,有力地支持了凯瑞的发展和稳定。我们要坚持把加强全员销售、发展各楼经济、增加酒店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功夫。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3。坚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北京酒店市场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市尝加快发展壮大自己。面对严峻的北京经济环境,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4。坚持实施科教兴店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员工素质

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酒店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未来,我们要始终把实施科教兴店战略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主要从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凯瑞员工阅览室,及网吧。

完善酒店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制定技术和管理参与分配的政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鼓励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这些措施会有效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实施人才强店战略,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制定和实施全店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未来三年计划相结合,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制度与措施,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员工考试录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与培训制度。

5。坚持全力维护酒店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坚持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十分注意处理好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有力地维护酒店稳定。一是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 与酒店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每项重要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充分考虑酒店财政、和员工的承受能力,把握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重大改革措施坚持先行试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努力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波动。二是始终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努力解决困难员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酒店内部矛盾。妥善处理突发性事故,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酒店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违反店规活动和经济犯罪活动,重点整治治安混乱的突出问题。

6。坚持转变质检部职能,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质检部

建立和完善XXX店规店制,转变质检部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这一个月,我们在加强质检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首先对提成制的严格把关。有效的激励了员工订餐。

在凯瑞经济发展条件下,质检部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部门监管、员工管理和公共服务。质检部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要协调好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职能。

本店十分重视管理队伍和作风建设。从一开始就对质检部工作人员提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强调牢记自己是员工公仆,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恪尽职守,敢说真话;从严治政,不怕得罪人;清正廉洁,惩治腐-败;勤奋学习,刻苦工作。这有力地促进了廉政建设,提高了政务效率,密切了上层与员工的联系。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不断加强质检部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凯瑞建设的新形势,使各级部门成为员工真心拥护和满意的质检部!

对区域活动环境的评价 篇3

一、对空间布局的评价

空间布局的设计理念、空间分割的具体实施、现实条件的充分利用、规划要点的准确把握,构成了空间布局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空间设计是否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

对空间设计的评价,具体从三方面进行:(1)空间布局是不是站在幼儿的立场进行规划和设计的。(2)各个区域空间是不是幼儿喜爱和留恋的。(3)空间的功能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空间的分割是否科学合理

对空间分割的评价,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1)“动区”与“静区”之间是否有效地避免了相互影响。(2)区域面积的大小是否与幼儿进区人数、活动内容相适宜。(3)区域的开放与封闭程度与区域的功能、幼儿的活动需要是否相适宜。(4)是否有益于不同区域之间互动的发生。

(三)是否依据办园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

对现实条件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1)室内面积有限时,是否能通过室内外分组活动满足所有幼儿进区活动的需要。(2)是否能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开展区域活动,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

(四)区域空间规划要点的把握是否到位

对区域空间规划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区域空间整体上是否和谐有序。具体指标有:色彩的选择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色彩的搭配和运用是否符合色彩的美学原则、色彩的施色部位及其比例分配是否恰当;材料的质地、造型和空间结构方式是否在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地面、墙面、立体空间之间是否产生呼应;分区、隔断是否吻合了房屋建筑的风格及特点。(2)区域空间是否根据幼儿的意愿和需要进行动态性变换或调整。(3)区域空间的安全性是否有可靠的保障。

二、对区域种类的评价

在对区域种类进行评价时,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1)区域的种类是否涵盖了幼儿全面发展的多项内容。(2)区域的选择是否有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并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目标。(3)区域的数量是否满足全班幼儿同时活动。(4)区域的功能是否支持幼儿新经验的建立和多种能力的发展。

三、对区域材料的评价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区域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主要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更是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对材料的评价最根本的是要根据材料在幼儿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来进行。

(一)对材料选择的评价

(1)主体材料是否承载着区域当前的教育目标,能否为幼儿的当前发展需要提供支持。(2)辅助材料对主体材料的价值发挥是否具有支持、补充或延展的作用。(3)材料的类别是否齐全,物化着丰富全面的发展目标。(4)材料的数量、种类、配置比例是否吻合当前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和活动需要。(5)工具的配置是否必要和得当。(6)材料的来源渠道是否体现出多样化特点。具体包括:对购买的材料是否经过二次选择和再加工,以便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和功能;材料的收集是否体现出幼儿的参与;幼儿作品的价值是否在材料系统得到了发挥;家长帮助收集的材料是否具有一般和特殊价值的体现。

(二)对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评价

(1)投放材料的性质、特点是否与当前年龄段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相匹配,具有明显的年龄段特点。(2)能否有序地投放材料,对材料数量、种类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既能满足幼儿进区活动的需要,又避免了单调乏味和无目的的泛滥。(3)材料的外形及配置方式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引发幼儿专注、持久地进行活动。(4)材料操作的难易程度是否基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层次的挑战性,引发幼儿深入地进行活动。(5)相同的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目标要求是否具有明显的区别。(6)是否能对操作熟练后的材料及时地进行删减、增加、改进结构或组合拓展,使材料吻合并进一步促进幼儿新的发展。

(三)材料管理的评价

(1)材料的分类标准是否清楚,是否有固定的橱柜和容器分门别类地摆放材料。(2)材料的摆放是否有序,位置关系是否具有内在的教育性和暗示性。(3)材料取放和使用的方法、要求是否明确,具有操作性。(4)是否注重幼儿操作材料的良好常规和习惯的培养及稳定。

(四)对区域标识的评价

区域标识对于指引和稳定幼儿在区域内的活动质量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形象性、趣味性、操作性、暗示性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区域性评价 篇4

关键词: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村镇区域火灾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乡镇33 162个,另有村588 407个。当前,国家启动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各地政府对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进行了保护修缮,对大量村落进行了改造,加强水、电、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一些村镇进行了合并、搬迁,重新规划建设。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村庄受到所在地资源条件、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农副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规划形式往往不拘一格,且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因此,村镇地区建设更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并对规划成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针对村镇地区消防工作特点和火灾分布情况,提出一种具备可操作性的村镇区域火灾风险实用评价模型,用于量化评价村镇现状及消防规划设计在火灾危险度与抗火性能方面的表现。

1 村镇火灾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降低,从1980年的80.6%下降至2012年的47.4%。在新的形势下,农村火灾形势也出现新特点。根据《中国消防年鉴》,2012年我国村镇火灾起数占总起数的比重为42.9%,2013年为47.3%;2012年村镇火灾死亡人数占总火灾死亡人数的54.0%,2013年为55.3%;2012年村镇火灾直接损失占总火灾直接损失比重的40.3%,2013年为46.5%。可以看出,近年来村镇火灾发生起数比重低于农村人口比重,这说明农村火灾发生频度低于城市。而村镇火灾死亡人数所占比重却明显高于农村人口比重,说明火灾时农村对于人员生命安全的保护能力明显低于城市,这也与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人口主要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自救逃生能力差有关。村镇火灾直接经济损失比重也低于相应农村人口比重,这与村镇建设集中度低于城市有关。传统农村中发生的火灾主要来自住宅,近年来村镇中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合用场所以及仓储场所火灾发生率明显上升,由此可知村镇火灾预防工作的重点在于新兴工商业场所。通过以上对火灾历史数据的分析,总结村镇火灾特点包括:火灾总体频度较低,直接经济损失量较小,而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损失较大,新兴个体私营工商业、仓储场所火灾发生率及造成损失均较突出等。

此外,对于村镇地区,地震、地质、气候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往往交织在一起,主、次生灾害相互作用。而在现实情况下村镇地区又无法像城市一样对各灾种分别进行防治。因此,村镇地区应充分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于本地主要影响灾种进行综合防治,推动村镇区域整体防灾能力的提升。

以上数据统计和火灾规律分析可以作为开展村镇火灾风险和消防规划研究的基础。

2 火灾风险评价方法

2.1 灾害风险构成

国际标准组织(ISO)将火灾风险定义为:火灾风险是火灾发生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综合。而根据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理论,灾害的风险(R)是由灾害危险性(H)、承载体易损性(D)和减灾救援能力(C)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1所示。

其中,灾害危险性或者称为致灾因子是由灾害活动频次和灾害活动规模(强度)决定的,一般火灾危险性越大则灾害的风险越大。承灾体的易损性是指可能受到灾害因素威胁的所有人和财产的数量和价值以及可能造成伤害或损失的程度。一个地区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和财产越多、价值密度越高,而承载体结构抗灾能力越低,则承载体易损性越大,灾害风险也越大。减灾救援能力是指应对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控制、救援能力,减灾救援能力越高,则灾害风险越小。由此得到灾害风险要素函数关系模型,如式(1)所示。

在灾害风险构成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火灾风险评价方法,并结合村镇区域特点和需求对方法进行改进,得到适用于村镇区域火灾风险的评价模型。

2.2 典型火灾风险评价方法

2.2.1 加权综合评分法

加权综合评分法是假设由于指标i量化值的作用不同,而使每个指标i对于上级特定因子j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如式(2)所示。

式中:CVj为评价因子j的总值;Fij为因子j的对应指标i的值;Wi为指标i相对于因子j的权重值(0≤Wi≤1),可以利用专家打分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等方法计算得到;m为因子j的评价指标个数。

2.2.2 火灾危险度法

火灾危险度法是由古斯塔夫(Gustav Purt)提出的一种平面分析法。火灾危险度通常由着火危险度和蔓延危险度组成,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分析。例如,古斯塔夫提出建筑火灾危险度包括:对建筑物本身破坏的危险度GR和对建筑物内人员和财产破坏的危险度IR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可以通过平面分析,综合确定建筑物的火灾危险度及危险侧重,从而制定相应的火灾防控措施,如图2所示。

GR和IR不同的区域,其防火措施是不同的。当GR较大时,建议该区域采用自动灭火系统,以加强建筑物的自救能力;当IR较大时,建议采用火灾早期报警系统。当两者都较大时,应采取双重保护系统。

2.3 村镇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

根据灾害风险构成和风险评价方法,结合村镇火灾特点及消防规划评价需求,建立村镇区域综合火灾风险矢量模型。每一个区域评价对象的综合火灾风险由火灾危险性、易损性和灭火救援能力三要素组成。鉴于三要素中火灾危险性和易损性同综合火灾风险成正比,而灭火救援能力同综合火灾风险成反比,则综合火灾风险矢量R如式(3)所示。

考虑在灭火救援能力的作用下,将C分别与火灾危险性H及易损性D相除得到的比值作为综合火灾风险矢量R的两个分量,矢量R的模|R|作为综合火灾风险的大小,由此可利用平面进行分析。当H/C分量大时,说明发生火灾的几率大或者火灾规模增加的倾向大,需要重点提高区域火灾预防和应急灭火救援能力;当D/C分量大时,说明区域内人员、财产价值高或者火灾发生后容易发生扩大蔓延,造成损失增加的倾向大,需要重点改善建筑安全布局及结构抗火性能;当两者都较大时,则需要同时加强火灾预防、应急灭火救援、改善建筑安全布局和提高建筑抗火性能四个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将三个风险要素分解为子单元,得到村镇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综合火灾风险各个评价要素的值可采用加权评分法由各自所属的评价子单元的值计算得到。而各评价子单元则由一系列评价指标组成。根据村镇火灾特点提取可以量化的指标,将作为影响村镇区域火灾的各基本因素组织起来,形成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和值不相同,在评价时对各指标进行统一量化分级和归一化处理。将评价等级分为五级(Ⅰ、Ⅱ、Ⅲ、Ⅳ、Ⅴ)。火灾危险性越高、易损性越高、灭火救援能力越高对应级别越高,反之则越低。

3 应用实例

现以北京市通州区某村庄为例,应用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将一定连续范围内以某种功能类型的区域作为区域单元评价对象。区域单元面积宜控制在0.1~0.5km2,通常按照集中建设的连续功能区域进行划分。

现将村庄内集中居民点建设用地范围作为一个评价区域单元。该区域内有人口596人,户数192户,人均建设用地约100m2,人口流动性较小,属平原地貌,主营产业为特色养殖和果树种植,人均年收入10 000元,区域周边设有主要道路且交通较发达,区域内部由乡村主路和支路将区内居民点划分成若干分区,区内以民宅为主,主要用火类型为分散燃烧煤炭和木材,建筑物以单层为主,建成时间普遍超过30年,少数房屋新翻盖,建筑形式以砖木为主,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三级至四级,电气线路敷设存在不规范及绝缘破损问题。村内设有自备井及自来水管,未设置消防水池及室外消火栓设施,村委会干部兼职担任村消防负责人,未设置村内常设消防组织,至最近的公安消防站(消防中队)的路程距离约1.5km。

通过对该区域单元采用火灾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得到区域综合火灾风险矢量为R=(1.1,2.4),如图3所示。可知当前该村庄区域的火灾危险性较低,但区域的火灾易损性较高,导致综合火灾风险值较高。对此,应该重点改善该村庄建筑物抗火性能,设置宅间防火隔墙或保留出防火间距,同时在区域内设置消防水池和临近河边取水点,结合自来水管网改造为合用室外消防管网并增设消火栓、水枪、水带和移动式消防泵等器材,以降低区域火灾易损性和综合火灾风险。

4 结论

建立了一种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从村镇火灾历史统计数据和火灾案例分析入手,总结村镇地区火灾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我国广大农村资源、环境条件差异,生产、生活方式多样性特征,归纳、提取出能够系统反映村镇火灾的主要影响因素组成指标体系。同时,对灾害风险理论与典型评价方法进行吸收和改进,提出可用于平面分析的火灾风险评价矢量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反映出村镇区域火灾风险,而且还能有效反映出火灾风险的侧重方面,为村镇消防规划、旧村改造提供实用的火灾风险评价依据,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GB 50039-2010,农村防火规范[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318-330.

[3]张继权,刘兴朋,佟志军.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分区——以吉林省西部草原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4):755-7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第三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4-55.

小班区域活动中观察与评价 篇5

一、观察是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自主的空间,幼儿在活动区中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主题、材料开展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全面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对幼儿观察,从整体上要了解全班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从局部上要观察个别幼儿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等,同时还能检验教师预先投放的材料和制定的计划是否符合班级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选择适宜的观察方式。

观察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的方式多样,通过实践,我们觉得比较适合教师在活动区中运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分析性观察、扫描式观察和活动区游戏观察。例如,活动区游戏观察是随各活动区活动进行的,是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着重观察幼儿在各活动区的行为特点。这种方法较适合在日常活动中运用,班上教师可以分工负责不同的区域作为观察重点,也可将自己计划中重点指导的区域作为观察记录的重点,通过每天“同一区域内多名幼儿活动情况记录表”“幼儿个体情况观察记录表”帮助我们详细了解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表现,全面地分析幼儿的行为,也能从记录表中体现幼儿的发展和出现的问题,能更好的进行解读和反思活动,促进各类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观察有了图表记录,教师对幼儿活动情况以及区域的设置是否有引力等,基本做到了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为下一阶段的调整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尊重幼儿差异、做到科学合理评价。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搞好活动区的游戏评价,是提高幼儿活动水平的关键。评价应该注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做出的努力,注重活动的过程,关注幼儿在自信心、坚持性、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评价,不但可以保证幼儿活动的结果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时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也因表达、交流而更加深刻,还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游戏开展的情况,因势利导,使幼儿获得继续深化游戏,取得进步的信息,从而完成了通过活动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区域活动的评价可通过个体过程性评价与集体的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

1、个体过程性评价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制约,多数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应根据每位幼儿的能力水平、个性差异及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决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评价所有幼儿。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今天你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你的想法真不错,待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个体评价的首要前提。有一次,小班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我到“娃娃家”坐客,发现“娃娃家”里的一个孩子随手将一个玩具仍到地板上,当时我没出声,想看一看这件事的结果到底会怎么样。这时一个小女孩进来拾起玩具,把它放在“娃娃家”的柜子上。我紧紧抓住这一闪光点进行评价,充分肯定这个小女孩爱护玩具、不乱扔玩具的好习惯,鼓励其他幼儿向这个小女孩学习,做爱护玩具的小标兵。通过这件小事,乱扔玩具的现象大为减少,即使有的幼儿乱扔玩具,其他幼儿也会主动拾起来放回原处。所以,及时抓住闪光点,有目的地进行评价,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评价并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温馨的表情,一个鼓励的眼神来传递,其中包含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包括承认、赞赏、理解和支持。评价的时间可以灵活机动,可以在活动结束时进行,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

2、集体的交流评价

集体评价,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言的能力差,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平等语气,引导幼儿自发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例如:“把你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需要讨论吗?”内容可以是幼儿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引进新材料和推广某些值得强化的操作方法等等,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自然生成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通过在区域中生成自己的游戏或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更“活”了,兴致盎然,回味无穷,产生的效益常常是教师们所不能预想的。

区域物流产业综合实力评价研究 篇6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物流;物流发展评价

一、 引言

河南省的物流企业大多数是过去的商业储运公司、物资系统及外贸系统的储运业。随着商业业态的变化,出现了一些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但都仅限于连锁店的服务,没有进行横向联合。目前全省物流市场竞争激烈,管理无序,仓库经营极为混乱,几乎所有行业都有仓库,不管什么人,有无商品保管技术知识都可以经营仓库,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物流业的整体发展。中原城市群作为河南省的一个中心经济区域,它对河南省物流发展的影响甚大。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共9个市,地处河南中原腹地,具有辐射功能和集中功能,十分有利于发展物流业。但是,由于以下多方面原因,比如观念落后、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等等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的物流业的发展,对中原城市群各个城市物流业的发展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原城市群中要想让物流规划产生好的效果,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找出各城市间的物流发展的瓶颈所在;(2)如何将物流特征相似的区域归类。

因此,本文在以上两个问题的基础提出,对中原城市群各个城市物流发展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文章的基础框架:首先提出了物流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市物流发展情况作综合评价并分类;文章的最后提到目前中原城市群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充分体现物流产业系统的运营目标,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出发,全面反映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

(2)科学性原则。物流产业竞争力系统中的每个指标都应有确定的科学内涵,应当依据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根据区域物流产业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计算的可靠和实用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科学、客观地反映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实际状况。

(3)可比性原则。由于各地区之间存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因素,设置和建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国际可比性原则,否则,它对我国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实践的帮助作用就会减弱。指标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口径基本统一,以便于纵向的年度比较和横向的国际或区域间的比较。

(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统一,并力求指标含义明确,统计手段灵活,计算方法简便,在基本满足评价要求和提供公众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指标个数,使得整个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操作可行性,并科学引导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努力提升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

2.指标体系的设计。基于指标设计的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可操作原则,本文将物流发展的评价指标分成四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共有14个,具体可见表1所示。(1)经济基础:反映综合经济实力,主要包括GDP(C1)、人均GDP(C2)、工业销售产值(C3)、固定资产投资(C4);(2)交通与运载能力:包括公路里程(C5)、载货汽车数量(C6)、货运量(C7);(3)国内外贸易水平:包括商品购进总额(C8)、商品销售总额(C9);(4)人力资源水平:成人教育数量(C11)、教育经费投入额(C12)、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员(C13)、信息类人员(C14)。

三、 研究方法

本文涉及的二级指标多达14个。指标较多,对物流现状的评价比较复杂,如果能用几个指标综合反映上面的14个指标的话,计算量就大大减少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是基于以上的思想: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原来较多的评价指标抽取主成分后,变成几个综合的主成分指标。但综合了高于85%的信息量。因此,可采用主成分分析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物流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中原城市群有九个城市,物流发展现状的评价指标有14个,初始样本矩阵

四、 数据分析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直接通过SPSS13.O来计算结果: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见表2所示。

从第一个主成分可以看出,郑州第一个主成分得分较高为2.21433,但第四个主成分得分较低为-0.44448。洛阳整体发展水平较好,只有第三个主成分比较低。漯河、济源这两个城市从上表看出物流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其他几个城市物流发展水平适中。

五、 结论

上叙可以看出各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郑州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它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有着独天独厚的发展势力,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物流业将成为郑州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虽然它的得分最高。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表4中可以看出,它第二、第四、第五主成分得分较低,主要表现在郑州物流缺乏核心竞争力,在郑州近600家物流企业,不过大部分还停留在“三一”阶段,即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间房子、信息技术落后。

洛阳作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它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铁路、公路、水路、都是它的交通优势,它的科研势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是在经济体系改革过程中,许多国有企业旧的制度严重的阻碍了该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洛阳要想提高自己的物流水平就必须加快国企改革,进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经济基础指标。

对于第二个层次的四个城市来说: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由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它们在部分主成分上得分较低,例如:开封在第一个主成分上得分为-0.573 81,说明开封的物流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基础太薄弱,尤其GDP比较低,第五主成分就更低了,为-0.690 70,这说明它的工业销售产值、商品购进总额以及交通技术人员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应当加强这几方面的投入。同理,平顶山、新乡和焦作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出哪些指标先进,哪些指标应当改进。

漯河和济源两个城市,从总体来说处于劣势状态,它们要想提高自己的物流发展水平,就必须从多方面加大投入。对于漯河市而言,它的第三个主成分得分很高为0.313 40,也就是说它的国内外贸易指标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漯河必须加强其它三个指标的建设,这样才能使该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对于济源市发展物流来说,该市的主成分得分远远低于其它城市,要想自己发展物流水平是比较困难的,它可以借助于第三方物流来提高自己的物流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玉民,李旭宏,毛海军,顾志康.主成分聚类分析在省域物流规划中的应用.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549-552.

2.Johnson R A.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99.302-336.

3.程世东,荣建,刘小明.城市物流园区及规划.城市交通,2004,2(3):21-23.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郑州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2.

5.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06).

作者简介:于亦文,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周荣虎,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7-10-28。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综合评价 篇7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 我们注意到,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

大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将会对一国经济的永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并存的, 是区域间的金融发展水平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际、省际、甚至省内发展差距都不平衡的国家, 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时, 应该重视国内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 而不能将中国的金融业只是简单看作一个整体。因此, 分区域地进行金融结构的研究不仅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衡量省区金融业发展差异的参数, 要客观地反映这种现状和差距, 必须在指标选择上遵循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此基础上, 本文将从金融自身发展和金融发展环境两个方面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衡量。

2.1 金融自身发展指标

在金融自身发展差异的分析中, 本文综合了现有研究的三个角度。

一是金融总量, 从总量上来反映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 故选择了两个指标:

X1:金融机构职工数, 我们将各省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2: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 将全国各地区的金融资产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二是金融结构, 这是金融发展理论演化过程中最早产生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包含资产结构、资金结构、开放结构和融资结构。

X3: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戈氏指标:美国科学家戈德史密斯 (1969) 创造性的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 FIR) 。本文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以各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总额、股票融资额、债券融资额、保费收入之和占地区GDP的比重作为FIR。 X4:非国有金融资产/国有金融资产, 非国有金融资产比重越大, 说明金融发展受国家干预程度越低, 自由度越高。X5:金融发展结构指标FS, 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行业在整个金融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地位与发展趋势, 反映金融产业中不同业务领域的地位与发展状况。用间接融资量与总融资量之比来反映, 其中间接融资额等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直接融资额等于股票融资额加上企业债券融资额, 总融资额为直接融资额和间接融资额之和。X6: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主要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和开展指定范围内的业务。X7: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 票据融资是企业融资中逐渐凸现的方式之一, 随着地区水平的提高, 票据融资比重应该增大。

三是金融效率, 它是指包括宏观功能效率和微观配置效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在内的一种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效率体系。由于证券业数据不全, 对保险业和银行业进行分析。

X8:保险深度, 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X9:保险密度, 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以及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X10:存款的增长率, 存款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为或活动, 也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存款的多少决定了经营的好坏。X11:贷款的增长率, 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 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 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 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 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X12:存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之一的指标。X13:贷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另一个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的指标。

2.2 环境差异指标

金融与经济相互影响, 所以经济环境差异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外部资金投入对当地金融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选取了两个可行的环境差异指标。

X14:地区的生产总值, 将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15:地区财政支出, 将各地区的财政支出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数据及方法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2010年我国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 将我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数据来源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金融运行报告。

随着多元统计方法的大量应用, 因子分析法逐渐被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消除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用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因子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大部分原始信息。它在计算过程中通过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客观赋权, 避免了客观赋权复杂计算的同时克服了主观赋权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从数据本身出发, 得到客观又全面的结果。因此在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因子分析

第一步, 评价指标是由多个指标构成, 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在进行相关性检验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将它们都转化为无量纲数据。本文结果均由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 运行结果显示, KMO相关性检验值为0.708, 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 且简单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4, 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步, 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观察方差贡献率, 发现前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到达了87.61%, 因此前四个因子已经足够描述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

第三步, 由于未旋转的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好解释, 因此, 对因子分析得到的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1) 第一个主因子F1主要由金融机构职工数X1、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X2、非国有金融资产占国有金融资产的比重X4、存款的增长率X10、贷款的增长率X11、地区的生产总值X14、地区财政支出X15这七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发展综合因子。

(2) 第二主因子F2主要由金融发展规模指标X3、保险深度X8、保险密度X9、存款占GDP的比重X12、贷款占GDP的比重X13这五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发展因子。

(3) 第三主因子F3主要由金融发展结构指标X5和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的比重X6所决定, 定义为融资结构指标。

(4) 第四主因子F4主要包含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X7, 仍然可以定义为贷款结构指标。

第四步, 根据因子得分表达式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 然后进行排序, 得出我国各个地区不同方面的金融发展水平情况,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观察表2, 我们发现广东省的金融综合因子得分最高, 但是其融资结构因子排名靠后, 因此影响了该地区的整体水平。北京地区的融资结构因子排名也很靠后, 位于倒数第二位, 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非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比重过低导致的。而宁夏作为西部省份, 在融资结构这方面优于其他的地区, 但是该地区的金融综合因子排名却很低。同样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省, 在贷款结构这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第五步, 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出总因子得分F= (43.297F1+4.0095F2+15.311F3) /98.703, 具体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排名, 东部地区除了海南省以外, 其它的地区综合排名都很靠前, 上海、北京、浙江分别是前三名;中部的各个地区则相差不大, 排名均比较集中;西部地区的排名基本靠后, 地区内部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川、广西、重庆这三个地区排名比较靠前, 位于一些东部地区之上。

4 结论与建议

(1) 我国金融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省区差异, 且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东、中、西部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区, 由于经济环境较好, 金融发展也优于别的省份。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受地理位置及资源环境的影响, 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2) 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差异成因不同, 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得益于经济、资金环境的促进作用, 如东部沿海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金融实力, 如一些内陆省份。

由以上研究结论可知, 要缩小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促进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 必须施行差别化的金融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

(1) 在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 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监管、培育市场、扩大开放, 以此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建立;在金融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区域的政策应更加灵活, 要重点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 以此加速与发达区域的金融一体化进程, 使得这些地区有条件赶上发达地区。

(2) 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是指, 在保证国家基本金融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区域采取有弹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在发达地区, 巩固现有的政策支持, 注重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 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机构的经验和资源。在欠发达地区, 实行宽松的利率政策, 加大货币供应量, 实施宽松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摘要:建立了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 并根据2010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各地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出了各地区的因子得分;结论显示, 我国的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且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

关键词: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周伟, 王健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南金融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 2010, (5) :112-116.

[2]曲艺.基于因子分析的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1, (3) :12-16.

[3]李彬, 田皓.社会事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5, (8) :58-60.

[4]殷克东, 孙文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12) :127-133.

新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篇8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正成为提升国家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疆作为全国32 个省级行政区划之一,整体经济水平处于较弱态势,在全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科技援疆政策的不断落实,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确立,新疆的经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2013 年,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平均为60.3%,新疆仍处于全国下游,为35.29%,位于全国第28 位,无法满足新疆日益发展的经济对科技的需求。因此,在地区财政力量有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对新疆创新能力做出合理评价,将有助于新疆科技投入产出的合理配置。

一、根据全国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新疆整体创新能力

按照全国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绩效作为评价新疆创新能力的一级指标进行全国比较分析。2013 年新疆5 个指标的排名分别为第16 位、第25 位、第28 位、第28 位和第25 位,除知识创造能力较上年上升3 位以外,其他指标排名均靠后。

1、新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和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2013 年新疆创新能力全国排名第28 位,与2009 年相比下降了4 位。除知识创造能力排名上升了9 位,其余四个一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创新实力、创新效率和创新潜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7 位、第30 位和第14 位,与2009 年相比分别下降5 位、6 位和9 位。近五年,新疆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其他省区相比幅度较小。

2、新疆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水平的相对低下,知识创造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2013 年,新疆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指标为56.3%,位于全国27 位,其中万人R&D研究人员指数4.54%,位于全国26 位。研发投入水平不高,政府研发投入总量及占地区GDP的比重都排名全国靠后位置,但增长潜力较大,政府研发投入增长率达20.8%,居全国第8 位。科技活动人员、经费的投入水平相对低下影响了新疆知识创造的能力,尽管该指标值近几年不断提高,但在全国仍处于中下游水平,2013 年位于全国第23 位,比2012 年上升3 位。

3、新疆企业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设计能力偏低

新疆企业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设计能力偏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全国排名均位于20 位之后,外观设计申请数连续三年下滑的情况下,2012 年、2013 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制造和生产能力效率较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增长率为50.12%,居全国第2 位;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较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3.78%,居全国第28 位,但与2012 年相比仍有57.34%的增长。

4、新疆科技进步环境一般,但创新环境不太理想

2013 年,新疆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位于全国21 位,尽管新疆科技进步环境中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有所下降,但科技意识在全国的排名较2012 年上升了1 个位次,位于全国第17 位。由于科技活动财力投入作为创新环境的基础,直接影响科技创新产出。近年来,在全国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大背景下,2013 年新疆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指数较2009 提高5.02 个百分点,但在全国的排名却较2009 年下降了2 位,说明新疆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力度和速度仍小于全国大部分省市,经费投入的力度和速度还无法适应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需求,新疆的创新环境不太理想。创新基础设施人均水平较高,市场环境有待改善,政府财政支出、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居民消费都处于全国较低水平,金融环境方面,国家创新基金获得资金及地区国家产业化项目落实基金增速位于全国中等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占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比重仅为1.32%,列全国最末。

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有工作基础

农业在新疆GDP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棉花、特色林果业、畜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新建能源矿产丰富,具有发展重工业的良好条件,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开发和加工工业为主导,以纺织、钢铁、建材、食品为支柱的资源型工业技术结构体系。依托新建的特色和优势,一批企业走出了一条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适合新疆区情的自主创新之路。2013 年4 月,新疆新建批准了加工番茄、农业节水、马产业等12 家自治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探索构建产学研合作畅销机制。同时,结合本区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及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启动实施了“自治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现代农业、能源、矿产资源、先进制造、新材料、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基于因子分析选取科技指标评价新疆区域创新能力

尽管新疆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但对资源的简单加工不仅不能节能降耗,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才能让新疆走上健康、环保、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新疆也不可能像内地发达省份那样主要依赖于资本、市场、技术,只能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闯出一条创新强区的建设之路。

根据目前新疆的发展水平,以自治区统计局2013 年公布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以乌鲁木齐的14 个地州市为评价对象,选取科技活动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研究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基础研究出版科技著作、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等14 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SPSS19.0 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新疆十四个地州(含石河子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描述矩阵系数、显著性水平,进行KMO和Bartlelt的球形度检验后得到的相关矩阵显示了这14 个指标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利用逆模型和再生相关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到再生相关矩阵,说明选取的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主成份分析提取公因子方差,确定了提取的2 个主成份,利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斜交旋转法旋转因子构成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的分析结果为:第一,在主因子F1 上,主要反映了地区原始创新能力。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经费、专利授权量、发表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著作、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等7 个指标在第一主成份的得分相对较高;第二,在主因子F2 上,主要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作为评价地区具有创新潜力的指标。科技活动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研究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试验发展经费、经常性支出、资产性支出、专利申请量等7 个指标在第二个主成份中得分相对较高。根据旋转主成份矩阵表,得到因子模型为:

根据14 个地州在两个主成份中的得分,我们得出:第一,新疆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地区有三个,分别为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和昌吉地区,其中乌鲁木齐得分最高,其他11 个地区反映原始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得分均为负数。原始创新能力是为一个地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源泉,同时原始创新有需要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创新环境,以及强大的科研团队。乌鲁木齐作为新疆地区的首府城市,具有生产原始创新能力的先天条件。石河子作为新建生产建设兵团的大本营也有着强大的支持后盾。昌吉地区作为新疆工业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因此,这三个地区原始创新能力反映较强。第二,具有创新潜力的地区有4 个,分别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巴州地区。其中,乌鲁木齐得分最高,其次依次为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巴州地区,克拉玛依作为石油生产基地,在科技人员、科技经费投入上均有保障,近年来巴州地区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加强使得这两个地区的创新潜力位居全区前列。

四、对策建议

第一,健全区域创新,增强区域知识流动和技术活动能力。从因子得分F等相关因子分析结论可知,新疆区域创新能力总体上呈现出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各地区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因此,不断将创新能力较强地区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国内外先进的科技知识和信息为我所用,不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才能达到提高新疆整体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第二,新疆基础条件薄弱,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使得科技投入的力度也相对不足,科技创新是新疆实现后发赶超的唯一途径,因此,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科技投入水平,主表表现就是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是增加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要树立科技创新观念,自治区财政或中央财政应加大对新疆落后地区财力支出的倾斜力度,支持各级政府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

第三,完善区域创新环境,减少和控制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的成果转化率,激励创新行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新疆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凯: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商情,2011(13).

[2]李昊月: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能力及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谢蕾蕾: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2).

[4]孙锐、石金涛: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再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6(6).

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和评价 篇9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Cooke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明确了定义: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其他组织通过根植性的制度环境相互学习,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了创新。

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基础之上,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冯之浚、胡志坚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定义均从地理空间范围、创新主体、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界定。经过理论研究者的系统研究,区域创新理论已成为在知识经济和产业网络范式下,揭示区域学习创新、地方环境和区域增长之间有机联系,阐释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方法

国外在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方法选择上有不同的观点,Fritsch在对11个欧洲地区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中使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Carlsson等在对技术系统的绩效评价时,提出了多指标分析,考虑了分析的层次以及所研究技术系统的成熟度;Nasierowski&Axcelus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45个国家和地区创新系统的效率进行评价;Baumert&Pellitero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区域创新系统测量。Gracia等通过比较研究,推荐将“欧洲创新记分板区域创新综合指数”和“数据包络分析”两种测量技术绩效的方法结合使用。

国内研究中,罗守贵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地区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王海胜等利用生产函数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评价;刘顺忠、官建成、柳卸林、马鹏龙、汪洋、秦莉俐等运用数据包络技术评价方法对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周柏翔、丁永波、凌丹运用熵值法对长春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杨华峰,邱丹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0省市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实证研究。上述研究表明,随着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研究的相继展开,评价方法的选用也各不相同,但其中用DEA方法进行评价的研究也是最多的。DEA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价和比较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重要方法。

三、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在利用DEA方法进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时,多数研究是以单阶段评价模型为基础进行,即从技术投入、技术产出或技术投入、经济产出方面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研究和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区域创新这一复杂的活动。目前研究中,只有四篇利用DEA方法进行多阶段评价的文献。其中,官建成、何颖将经济绩效引入区域创新评价体系,应用两阶段模型,以专利作为中间产品,将区域创新活动分为技术产出阶段和经济产出阶段以及二者的综合阶段,分别对创新活动的技术有效性、经济有效性以及综合有效性进行评价;秦莉俐建立两阶段DEA评价模型,确定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在技术与经济两方面的有效性。虽然在他们的研究中考虑了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影响,但是没有把对社会的影响问题考虑在内。冯显敏从创新的技术绩效、创新的经济绩效和创新的社会绩效三个部分出发,构筑了一个评估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三位一体”模型,并对浙江省11地市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估;侯风华、郭杰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分为直接科技效率、宏观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建立了三段式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河北、山东等10个省市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他们的研究中虽然考虑了区域创新的社会绩效,但是按照行政区划对创新区域进行选择和划分,没有考虑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基础———产业网络,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实际难以吻合。因此,这些研究虽然通过多阶段DEA评价方法尝试揭示区域创新这一复杂系统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但是在评价阶段划分上或是在创新区域选择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四、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选取方面尚未建立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选取随意性较大,其中投入指标多为企业和高校的技术投入,忽视了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的技术投入,产出指标筛选时,单阶段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模型混同了技术和经济产出指标,忽视了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的时滞性,同时没有考虑社会产出指标,多阶段评价模型虽然考虑了技术向经济转化的时滞性,但是技术产出指标主要是授予专利权量,或进一步增加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选取略显狭窄。

五、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中的区域选择

国外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实证研究分为以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为边界的研究。Michael在对欧洲11个区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不同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不同,R&D的合作也不同;Fritsch在Michael的研究基础上,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测量和比较了11个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质量;Sachsenring对美国硅谷和美国东北部128号公路地区的创新集群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存在与发展的特征;哈森克和伍德在对德国耶拿光学工业集群和慕尼黑电子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中指出,高技术产业的地理聚集并不必然导致区域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及区域创新现象。

国内研究的区域选择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对全国各省份进行创新系统评价,如,刘顺忠和官建成,虞晓芬等,胡明铭、汪洋、杨华峰、邱丹等对全国30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进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第二种是对某个省份各个地市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如,罗守贵等对江苏省各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易伟明等,池仁勇和唐根年、于晓宇、谢富纪分别对安徽省各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海市和浙江省十一个地区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第三种是对全国的经济区域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如,秦莉俐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进行定量评价,侯风华、郭杰对我国东部省市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评价。

六、对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评述

1. 对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界定趋于统一。

现有成果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界定都包括区域创新要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以生产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与此同时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和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系统。虽然国内外学者的理解多样,但是差异不大,实质内涵趋于一致。

2. 对区域创新系统网络构成和竞争优势的研究较少。

目前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特征和运行机制等定性方面,未能揭示区域产业网络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因此对区域创新网络的构成和竞争优势的分析也就缺乏深入。

3. DEA方法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领域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主要表现在首先,已有研究在DEA评价指标选取方面显得较为粗糙,指标单一问题较严重;第二,将多种DEA模型进行综合使用的研究较少见,由此模型所获信息自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单阶段评价模型难以全面反映区域创新系统这一复杂的活动,一个有效的区域创新应当是以技术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三者的共同实现为标准的,单从一个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不能完全揭示区域创新系统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

4. 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集中于技术创新系统,忽视经济和社会体系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大多数只是涉及科技投入对科技产出的影响,或者仅仅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讨论区域创新系统经济和社会绩效的研究,以及对结合系统内部、外部进行区域创新系统综合评价的研究较少。

5. 创新区域选择上,主要从行政区域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经济区域角度进行评价的文献较少。

从行政区划进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不能体现创新系统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产业网络和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实际不吻合。

我国东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篇10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灰色关联投影,熵权

1 引言

纵观全球, 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 实施重大科技计划, 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 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因此, 在当前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增强我国区域竞争能力的关键, 对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我国东部地区背负大陆, 面临海洋, 开发历史悠久, 地理位置优越, 整体经济实力较强,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头军的作用。可以说, 我国东部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的经济持久健康发展。对我国东部区域创新能力的客观评价, 可以找出目前东部区域存在问题, 便于政府制定相关的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 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鉴于此, 本文将给出一种新的测评区域创新能力的新方法即灰色关联投影模型, 该方法能综合反映整个评价指标集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同时可以避免某个因素单方向的偏差。

2 东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在对东部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 并非评价指标越多越好, 但也不是越少越好, 评价指标过多, 存在重复性, 评价指标过少, 可能所选的指标缺乏足够的代表性, 会产生片面性。因此, 在建立东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各指标的设定都应以精确的指标内涵与外延相结合, 每个指标都独立地提供信息, 各项指标间不能有重叠关系;

2.1.2 完备性原则

完备性原则要求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要尽可能全面、完整, 指标体系应当力求全面、客观, 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

2.1.3 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尽量选择信息量大、简明易懂、易于操作的指标。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合理。每个评价指标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必须清晰, 不能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 也不能重复其他指标的内容。

2.1.4 可比性原则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比性越强, 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就越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客观实际, 便于比较。

2.1.5 引导性原则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评价功能外, 还应发挥引导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政策引导作用。

2.2 东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研究者对区域创新能力含义的理解不同, 所给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目前,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所给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全面, 但采集数据难度较大。笔者根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中的评价指标体系, 给出表1的我国东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 东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

灰色系统 (Grey System) 是邓聚龙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 它把一般系统论、信息论以及控制论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进行集成, 运用数学方法构造了一种解决信息不完备的理论方法体系, 也即灰色系统理论。此理论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估等领域。其中,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的基础, 是灰色系统中理论最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部分, 其它一些改进方法均来自于灰色关联分析。

3.1 灰色关联投影法原理

假设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对象集合A:A={对象1, 对象2, …, 对象m}={A1, A2, …, Am}, 各评价对象的因素指标集合V:V={指标1, 指标2, …, 指标n}={V1, V2, …, Vn}。记评价对象Ai对评价指标Vj属性值Rij (i=1, 2, …, m;j=2, 3, …, n) , 一般来说, 指标分为“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效益型指标是指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 成本型指标是指属性值越小越好的指标。记最佳评价对象Ao的因素指标为R′0j, 则:

undefined

以评价方案R′0j为比较序列, 以R′ij (i=1, 2, …, m;j=1, 2, …, n) 为子序列, 记 (S, Γ) 灰色关联空间, ζ为特定关联映射, γij为子因素R′ij (i=1, 2, …, m;j=1, 2, …, n) 关于母因素R′0j (j=1, 2, …, n) 的关联系数, γij=ζ (R′0j, R′ij) , 则有:

undefined

其中ρ为变异系数, 允许ρ在0与1之间适当调整, 当ρ=1表示有最大上届参考系;ρ=0表示无上届参考系。一般情况下, ρ取0.5, 就可得到由 (m+1) ×n个γ组成的灰色关联度矩阵F

把每一决策评价对象看成一行向量, 则称每个决策评价对象Ai与最佳评价对象A0之间的夹角θi为灰色关联投影角, 夹角的余弦为:

undefined (4)

上式中Wj为评价指标的权重。显而易见, 夹角的余弦越大, 说明决策评价对象Ai与理想评价对象A0之间越相似。则决策评价对象Ai与相对最佳评价方案A0上的投影值为灰色关联度投影值Di:

undefined

3.2 熵权计算方法

熵在统计学物理学中用于描述分子运动无序状态的量度。1948年, 申农把此概念引入到信息论中, 作为系统不确定性的量度。当系统可能处于n种不同状态, 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pi (i=1, 2, …, n) 时, 系统的熵为:

undefined (6)

式中:undefined。当所有相等时, H取得最大值。笔者正是从熵的极值性来计算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对于R′= (r′ij) m×n的矩阵, 可以定义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为:

undefined (7)

其中undefined。并规定, fij=0时, fij·lnfij=0, 则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权为:

undefined (8)

3.3 我国东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步骤

(1) 收集数据, 确定评价对象集A, 属性指标集V, 同时确定最佳评价对象A0以及A0的因素集;

(2) 利用式 (7) 和式 (8)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向量W= (W1, W2, …, Wn) ;

(3) 用式 (3) 计算子因素R′ij与母因素R′0j的关联系数γij, 得到由γij组成的多目标灰色关联度矩阵F;

(4) 利用式 (5) 计算各决策评价对象在理想的最佳评价对象上的投影值Di。

4 东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为了对我国东部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 本文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中采集到的数据按照3.3的模型求解步骤进行处理, 最后得出如下的我国东部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山东>辽宁>福建>河北>广西>海南。此评价结果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评价次序基本一致, 只有天津和山东的次序有所改变。从比较的结果看, 由于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处于较好的地理位置, 无论在经济基础、文化、政策各方面都有无语伦比的优势, 总体上区域创新能力较强, 尤其是江苏省近年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 科技基础雄厚, 吸引外资相对较多, 创新环境好, 创新绩效日渐显现, 总体排名第一, 值得其它省市借鉴和学习;山东、辽宁、福建三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这与地理位置有着一定的关系, 而河北、广西、海南的区域创新能力则处于东部地区的最后, 需要这三省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等优势, 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等创新主体的作用, 大力开展区域合作, 逐步提高自身的区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毕亮亮, 施祖麟.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J].经济地理, 2008, 28 (6) :946-947.

[2]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邓聚龙.灰色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4]吕峰, 崔晓辉.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 (1) :103-106.

[5]郭庆军, 赛云秀.基于熵权决策的项目方案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07, (6) :50-51.

我国煤炭产业区域分布与效率评价 篇11

关键词:煤炭产业;区域分布;整体效率;DEA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12-03

1 关键煤炭产业链环区域分布现状

(1)上游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其总资产比例为44.96%,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次之,西南地区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这主要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较晚,储采比偏低。从配套产业来看,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于东北、黄河中游和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总资产规模相对薄弱。

(2)中游产业:火力发电和炼焦业。火力发电业是我国煤炭产业链中游环节最主要的节点,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和东部沿海地区,而火力发电业的供需及配套的电力供应及设备制造业均集中于北部沿海地区。处于煤化工产业链环的炼焦业主要集中于黄河中游地区,其总资产比例达到57.91%。炼焦行业的资源依赖性较强,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炼焦业与配套焦煤资源集中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而需求却以东部为主。

(3)下游产业:冶金、化工和建材业。冶金业的黑色金属采选及延压加工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地区,有色金属采选及延压加工业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配套产业的冶炼专用设备制造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煤炭产业链的延伸主要是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业和肥料制造业,其分别集中于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其中肥料制造业的区域集中性不高。建材业的水泥制造业、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以及砖瓦石材建筑材料制造业均主要集中于北部沿海。此外,与之配套的设备生产也主要集中于北部沿海等地区。

2 关键产业链环区域效率评价

2.1 模型及指标选取

本文运用DEA的VRS模型,数据来源于2005年中宏产业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为deap软件。VRS模型一般表达试为:DEA方法测度的是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S-i和S+i为零的决策单元处于有效前沿面,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即总体有效,而非零的S-i和S+i使有效前沿面可以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延伸至有效前沿面,即改善原非有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至有效状态。VRS模型可同时测度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

模型所选取的输入指标为总资产(X1)、主营业务成本(X2)、费用总额(X3)以及从业人员平均人数(X4) 4个指标,输出指标为利润总额(Y1)和税金总额(Y2) 两个指标。

2.2 关键产业链环的区域效率分析及评价

(1)上游产业区域效率分析及评价。

从DEA运行结果来看,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黄河中游地区处于生产前沿面,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该地区是煤炭业的集中分布区,煤炭资源开发早,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南部沿海地区技术有效,主要源于该地区辅助链环具有比较优势,如人才、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等,但該地区面临煤炭资源严重馈乏的劣势。煤炭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规模效率较好,但技术效率相对较低。

配套产业的产矿采石设备制造业只有北部沿海地区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而黄河中游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与之相比都具有很大差距,其他地区的生产效率亦较低。

(2)中游产业区域效率分析。

在火力发电业中,东北地区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而分布较集中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等地区技术效率均很低。技术效率低是导致火力发电业总体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而电力高消费区其电力生产效率普遍不高。分析配套产业的电力供应,长江中游和南部沿海地区规模有效,东部沿海地区技术有效;配套产业的发电机及发电机组业中,西北地区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此外,东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均达到规模有效,但其技术效率不高。炼焦业的整体效率较高。其中西北、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均达到规模有效,技术效率也较高,同时由于这些区域的煤炭资源丰富,所以发展炼焦业具有比较优势。

(3)下游产业区域效率分析。

在冶炼业中,南部沿海的黑色金属采选业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长江中游地区的黑色金属延压和加工业的总体效率最高,长江中游和南部沿海地区的有色金属采选及延压加工业的生产效率也较高。配套产业的冶炼专用设备制造整体效率较高,其中黄河中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分析化工业,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业以西北地区总体效率最高,但目前该地区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业的分布较薄弱,而分布最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规模效率很低。肥料制造业则以南部沿海地区总体效率最高,其他分布较集中的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其总体效率均偏低。肥料制造业的整体效率不高,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肥料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建材业中的水泥制造、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以及砖瓦石材建筑材料制造均集中于北部沿海,而其总体效率却分别以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最高。配套产业的建筑材料专用设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小,结构分散,这也是该行业总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3 提升我国煤炭产业整体效率的几点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经济发展和煤炭资源赋存的不均衡,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格局。一方面,资源条件决定了煤炭产业分布的相对集中性,但同时也导致了各区域煤炭产业结构趋同的不足,各产业链环在各区域均有分布,形成资源和市场过度的区域间竞争,其中以煤炭采选、火力发电、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水泥制造、基础化工原料制造等产业链环最为显著;另一方面,技术水平、资源条件、资金优势等经济发展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各煤炭产业链环的区域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引致区域效率与区域分布之间的不匹配性,主要表现为:煤炭资源集中区其高耗能产业的经济效率偏低,而煤炭资源贫乏区其高耗能产业的经济效率反而较高,就煤炭采选业、炼焦业、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加工等主要产业链环分析,煤炭资源严重匮乏的南部沿海地区其经济效率均高于西南和东北地区。而实质上,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须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率为根本,实现资源与效率的统一。针对现有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煤炭产业的整体效率:

(1)加强黄河中游地区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炼焦产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建材业等产业链环的发展,针对该地区煤炭企业分散的问题,须加强对该地区煤炭企业的资源整合。

(2)东北地区煤炭资源较丰富,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适合发展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采矿石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作为老工业基地,该地区煤炭采选业的技术效率偏低,须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总体经济效率。

(3)西南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其煤炭资源丰富且矿产资源的配套性较好,而且拥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表现为劳动力数量多且廉价、土地便宜、能源费用低、政策优惠等,适合发展资源和劳工密集型以及部分资源加工型的重化工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化工业、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业等。其中西南地区煤炭资原后备储量相对充足,而现阶段该地区煤炭采选业的经济效率偏低,应加强该地区煤炭资源的开采能力,提升煤炭开采技术。

(4)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地区煤炭资源相对匮乏,但经济发展较快,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适合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采矿采石设备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冶炼专用设备制造、相关产品贸易及进出口等煤炭产业链下游产业继续延伸的相关产业。此外,由于资源的限制,应逐渐收缩并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建材业等高耗能产业。

参考文献

[1]徐丽萍.我国煤炭产业特性及其价值网络分析[J].理论探索,2006,(3).

[2]龚勤林.论产业链延伸与统筹区域发展[J].理论探讨,2004,(3):62-63.

[3]郑胜利.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27(1):87-112.

[4]Charnes.A,Cooper WW, Rhol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6(2): 429-444.

[5]Casten Homburg.Using data envelopement analysis to benchmark activ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 71,2001: 51-58.

[6]Tim Coalli.A Guide to Deap Version 2.1: A Data Envelopement Analysis (computer) Program: 30-49.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 篇12

区域供水系统是指为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消减水资源供需不均衡,满足供水水质要求,提高供水保证率,而建立的城乡一体化联合供水网络。区域供水系统的工程状况和供水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区域的区位形成和定位,影响区域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区域劳动力资源的流向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整合。区域供水系统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较快,而我国1990年才首次提出建立区域供水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区域供水的相关理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徐淑芳[1,2]收集了国外有关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解决供水问题的文献,对加强我国城市供水规划和管理,解决城市供水不足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作用。崔延松[3,4]从区域供水系统的存在形式到区域水价的理论范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意义,进行了方向性探索。叶楠等[5]阐述了水量平衡原理在区域供水计量中的应用,结合盐城市市级供水计量工程,建立了水量平衡计算模型,对区域供水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要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缓解区域用水危机,必须在把握区域供水系统存在主要问题的前提下,结合区域供水特征,对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绩效水平。

本文旨在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供水系统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绩效。

1 区域供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快区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耦合系统的发展,我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本改善区域供水系统,但由于供水工程建设投入不足、供水设施陈旧不健全、区域水资源管理不善等原因,区域供水系统依然效率低下。目前,区域供水矛盾主要集中反映在水质、水量和规模经济效应3个方面。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导致区域水资源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区域供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区域水资源由水利、建设、环保、卫生等多个部门分别管理,导致开发水源与供水、供水与排水、排水与污水治理、污水治理与中水回用各阶段之间相互脱节,水资源管理无序,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1.2 投入不足,供水保证率低,水质有待提高

由于区域供水设施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长距离输送水管线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水源开发以及污水处理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从而降低了区域供水保证率;同时,由于区域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天然水体遭受大量生活、工农业污水的污染,部分出厂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水质标准。

1.3 节水措施不完善,水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工农业等产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但由于区域节水器具和节水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及海水微咸水利用技术等还不十分成熟,节水激励机制也还不完善,导致供水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区域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厉行节约、有效保护以及强化治理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对区域各时期水资源供给状况和相对供给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以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区域缺水问题。

2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

2.1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意义

区域供水系统属于区域水系统的一部分。区域水系统是由水源、供水、用水和排水4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其中,供水系统作为水源和用水系统之间的连接系统,是影响区域水系统正常运行、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区域供水系统由取水、输水、净水和配水4个子系统组成,担负着对原水进行开发、净化和输配的责任,其主要功能是将水源系统提供的原水转变为质量合格的产品水并输送到用户处。

区域供水系统的绩效是指区域在加大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节水技术,完善区域节水措施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保证率、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通过加强与区域输水系统、净水系统和配水系统的耦合作用,全面反映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规模,衡量体现区域供水系统在一定时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改善区域供水系统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满足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保障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一些学者主要采用DEA(data envelope analysis,即数据包络分析)模型[6]评价城市供水绩效。邱林[7]和王志良等[8,9]构建了城市供水绩效评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建立了DEA中C2R模型来评价城市供水绩效,并提出了混沌优化求解算法。许煦[10]通过DEA模型构建交叉评价矩阵,分别计算出各地区城市供水系统的自我评价效率和交叉评价效率,并进行排序,提出改进区域供水系统的建议。综上所述,目前许多学者主要是从定量的角度对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而针对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以较全面地反映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建立由改进的模糊灰关联分析(improved fuzzy gray relation analysis,简称IFGRA)模型与DEA模型相结合的IFGRA——DEA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进行评价研究。通过IFGRA模型能够实现对定性指标以及适度型指标的量化处理,确定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指标与其最优母序列灰关联程度及其关联系数,在此基础上,以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关联系数作为基础数据,代入DEA模型,体现不同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

2.2 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我国若干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影响区域供水系统绩效(即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划分为3大类指标:①区域供水能力与用水状况;②区域供水服务质量与能耗;③区域供水成本与效益。反映区域供水能力与用水状况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水厂数量、综合生产能力、年度供水总量、平均日供水量、最高日供水量、年度售水总量、漏失水量、漏失率、供水普及率、年末用水人口总数、供水管道长度和在建水厂数量等。反映区域供水服务质量与能耗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管网服务压力、管道水水质合格率和年度耗电总量等。反映区域供水成本与效益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年度销售收入、年度利润总额、单位售水成本、年末固定资产总值、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售水价格、职工总数和千吨水工资含量水平等。

为了有效评价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整理筛选。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是由Hotelling[11]于1933年首先提出来的,核心是利用降维思想,设法将原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即将原众多指标作线性组合,得到新的综合指标。通过第一次线性组合,得到综合指标F1的方差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可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F1不足以代表原众多指标的信息,可再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当Cov(F1,F2)=0,则F2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个,第四个,…,第n个主成分。限于篇幅,计算过程简略。为体现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区域供水系统绩效的指标划分为衡量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和产出运行效率的投入、产出2类指标,其中,衡量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水厂数x1、综合生产能力x2、供水管道长度x3、年度耗电总量x4、职工总数x5、漏失率x6;衡量区域供水系统产出运行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年度售水总量y1、年末用水人口总数y2、供水普及率y3、年度销售收入y4。

2.3 综合评价模型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属于多目标综合评价问题,建立IFGRA与DEA模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一方面,利用IFGRA模型以及模糊理论中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加以量化处理,并考虑适度型指标的有效处理;另一方面,利用DEA模型对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从而判断在既定条件下,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配置是否合理,为评价方提供决策依据。

2.3.1 DEA模型

DEA模型是由Charnes等[12]学者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有C2R和C2GS2等多个模型。其中C2R模型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即C2R模型中的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既是规模适当又是技术管理水平高的评价方法,因此,采用C2R模型研究评价区域供水系统不同时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

评价j0(j0=1,2,…,n)年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相对效率的C2R模型为

maxUΤYj0VΤXj0{UΤYjVΤXj1(j=1,2,,n)U0V0(1)

式中:UΤYj0VΤXj0j0年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V=(v1,v2,…,vm)T,U(u1,u2,…,us)T,V,U分别为各年份区域供水系统的m种投入指标和s种产出指标的权重。Xj=(x1j,x2j,…xij,…,xmj)T>0,Yj=(y1j,y2j,…yrj,…,ysj)T>0,Xj,Yj分别为各年份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其中,xijj年区域供水系统第i种投入指标,yrjj年区域供水系统第r种产出指标。

模型(1)为非线性模型,化为相应的线性模型:

maxuΤYj0{wΤXj-uΤYj0(j=1,2,,n)wΤXj0=1w0,u0(2)

式中:uTYj0为j0年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w=VVΤXj0,u=UVΤXj0

由于式(2)的对偶形式具有经济意义,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及对偶规则,引入松弛变量s-、s+,得到式(2)的对偶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θ{j=1nλjxij+s-=θxij0j=1nλjyrj-s+=yrj0λj0(j=1,2,,n)s+0,s-0(3)

式中:λj为各年份的权重变量;θj0年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值。

2.3.2 IFGRA模型

由于DEA模型既未考虑对定性指标加以量化处理,也未考虑对适度型指标进行有效处理,因此,采用模糊理论中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并建立IFGRA模型,以弥补DEA模型的不足之处。IFGRA模型是对灰关联分析法的一种改进,即对系统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该模型认为系统诸统计数据列与标准数据列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越接近,则变化态势越接近,灰关联度就越大。计算灰关联度公式为

{xij=|xij-xi*|1mi=1m(xij-xi*)2(4)εij=minxij+ρmaxxijxij+ρmaxxij(5)

式中:xij (i=1,2,…,m;j=1,2,…,n)为xijx*i 的偏离度(当指标值xij与其最优值x*i 之间的偏离度越小,说明该指标效用越大);x*i为第i个指标的最优值。n个年份中各指标的最优值构成了指标最优集,即最优母序列x*=(x*1,x*2,…,x*i,…,x*m);εijj年的第i个指标值xij与最优母序列中第i个指标最优值的关联程度,称为xijx*i 的灰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且0<ρ<1,ρ的取值范围为0.1~0.5,通常取0.5,其作用在于提高灰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公式(4)主要对定量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定性指标可利用德尔菲法由决策专家确定各指标的等级,通过对等级按照5标度法进行打分,采用模糊理论中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各指标加以量化处理。

注:资料来源于《城市供水年鉴》(2003~2007年)。

将DEA模型与IFGRA模型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判断区域供水系统不同发展时期的DEA弱有效性以及DEA有效性。方法如下:

a. 当θ=1且s+=s-=0时,则称该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即该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比已达到最优;

b. 当θ=1且s-≠0或s+≠0时,则称该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弱有效,即该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比可以进一步优化;

c. 当θ<1,则称该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为DEA无效,即该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处于低效阶段,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3 实证分析

3.1 基本数据

根据2003~2007年城市供水年鉴的相关资料,以我国海河流域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原始数据为依据,综合评价分析该区域供水系统投入产出运行的相对效率,见表1。

3.2 计算结果

由于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根据公式(4)和(5),利用IFGRA模型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代入对偶线性规划模型。根据公式(3),求解出2003~2007年H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见表2。

利用IFGRA和DEA模型相结合的IFGRA—DEA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到2003~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由表2可知,2003~2005年区域供水系统的DEA有效值θ=1,且其松弛变量s-,s+都为0,证明2003~2005年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2006年区域供水系统的DEA有效值θ<1,证明2006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非DEA有效;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的DEA有效值θ=1,但s-、s+不都为0,说明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弱有效,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相对较低,区域供水系统规模和技术有待提高。

3.2 结果分析

由2003~2007年H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表明:2003~2005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有效,2006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非DEA有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反映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的相关指标x1,x3,x4和x5的投入过大,而反映区域供水系统产出运行效率的相关指标y2和y4的产出相对较小;2007年,H区域供水系统的投入产出运行效率为DEA弱有效,其主要原因在于区域供水系统产出运行效率虽然得到改善,但反映区域供水系统投入运行效率的相关指标x1,x3,x4和x5的投入仍然较大。说明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的恶化,区域供水系统已不能够有效满足区域水资源增长需求。

针对2006~2007年区域供水系统DEA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必须采取各种技术管理措施,加强建设水源相对集中、管网连成一片的多水源、多水厂并网的区域集中供水系统。区域集中供水系统通过强化调度功能,协调区域各行业水资源供需关系,使系统处于经济合理的运行状态,比原先分散的、单个的、小规模供水系统更加具有专业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可进一步改善区域供水能力,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增加水资源供给量,缓解用水危机。

4 结 语

区域供水是当前供水的主要发展趋势,评价和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对缓解我国区域用水危机意义重大。本文在综合分析构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IFGRA和DEA模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发展时期区域供水系统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研究,从而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合理的科学依据。

摘要:在构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改进的模糊灰关联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供水系统进行绩效评价研究,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建议加强区域供水系统的建设力度,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缓解区域用水危机。

上一篇:邮件合并功能下一篇:数学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