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思维方式

2024-06-19

认知思维方式(精选12篇)

认知思维方式 篇1

新闻记者是把身边最新奇的事件通过最有效、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带给大众的传递人员,他们在进行新闻编辑时,要正确运用新闻思维方式。明确的思维方式可以引导新闻工作者能够正确地运用客观思想来主导正确思维的方向,避免偏向思维的错误。想要将正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呈现给大众全在于新闻记者,如果新闻记者的思维存在认知偏向,就会直接影响新闻的敏锐度和正确的方向性,影响新闻质量。

1 偏见与偏向的不同

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偏向思维,与我们常理解的偏见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偏见”是人们否认有意识、有明确方向事件的一种倾向,这种否定意义是一种不理智不客观的行为,甚至涉及到社会及人群,从而使人们产生抵触心理。而“偏向”是人们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主导的,无对象感,它更多时候是人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产生的,但是已经影响了人们针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具有一定的认知倾向。《傲慢与偏见》是一篇国外爱情小说,主人公伊丽莎白认定富家公子达西是个傲慢且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却险些错过爱情,这就是她自身一开始的偏见定位,这里的偏见就是心理有意识、有方向所产生的认知判断。

在日常的环境下,偏见特指人们针对某些方面的认知理解,是不客观的,同时涉及到社会等级、性别、人种、地域、国籍、年龄以及宗教等。但这些并不是偏见的内容,仅仅只是对偏见对象的一种分类方式。偏见方向的内容通常是没有依据的。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时代,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社会以及人群的划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能带有偏见,需要时刻保持理智,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数据看待事实的真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对偏见进行错误的定义,就会导致更多的人群对实质性的内容失去辨知的能力,比如,当人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通常不会接受商家劝买的东西,因为人们会觉得这是销售不出去的东西,才会被商家极力销售,导致人们之间缺少了原有的信任。

2 偏向思维方式对新闻制作中的影响

2.1“第一印象”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针对人和事件需要采取客观的态度,消除“第一印象”对工作的影响,不能带个人观点来参加工作,时刻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第一印象”属于一种认知倾向,对新闻记者而言,会影响其对客观事实的理智判断。记者对新闻的采访报道,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会受到认知的影响。由于新闻报道是需要针对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各种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记者在处理事件时,就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为了避免新闻报道出现错误,新闻记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客观、理智的态度对事件进行辨识。

2.2 固执的信念

在发生新闻事件或是遇到问题时,新闻记者需要进行全面分析,不能独断裁行,固执的信念可能引导记者更倾向证明自己的观点。人们经常会对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所吸引,从而导致人们针对客观事件产生个人的信念,然而信念一旦产生,就很难去改变。如果新闻记者针对客观事件产生固执的信念,就会影响记者对信息的选定,而记者就会容易忽略事件的真实性,对新闻报道产生不利影响。

2.3 感性的认知

作为新闻工作者,针对新闻事实应该理性对待,很多时候人的感性心理会战胜理性心理,而在新闻工作中这种偏向是不能够存在的,新闻的要点就是实事性和时效性,一旦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参杂个人情感,那么就会减少新闻的实时性。

2.4 太过自信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领域,太过自信,都是不好的表现。自满和自负会影响眼睛看到实际的内容,从而降低理智的判断力,影响了新闻的品质和真实性。由于新闻记者的报道会直接影响周围人对社会的认知。所以,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向决定了新闻阅读者的行为方向和思维方式,需要记者用心对待每一篇报道,保证新闻的质量。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新闻事业也在不断进步,针对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新闻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向,当新闻工作者的认知有偏向,就会呈现出不理智的观点,导致新闻失去原有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所以新闻记者需要采取正确的思维方式,理智的、客观的面对新闻事件,从而为观众报道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许炜.浅谈新闻记者的特殊思维方式[J].才智,2014(28).

认知思维方式 篇2

——《用字母表示数》案例分析

主讲教师:张齐华

授课内容: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

核心观点:数学教学活动常常通过矛盾冲突来唤起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推进新知的探究进程,因此在动态操作过程中产生一些认知冲突,会增强学生操作的探究性和趣味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案例描述:

我发现我们班的多数孩子能够做到课上积极发言,老师很高兴,给你们看一个我的宝贝好不好?生:好!

师拿出实物: 这是(生:存钱罐)(晃一晃)有钱吗?生:没有

看我的,变!多少钱?5元(师边放入,生边数)

师:这个存钱罐不是透明的,如果我想以后一眼看出里面的钱数,怎么办? 生想出不同办法…… 师:贴上便签条:5元 师:第一个告一段落 【出示另一只存钱罐】

师:第二个有钱吗?(晃一晃)有 猜猜有多少钱?(师晃着走到孩子身边)生猜出不同数据……

师:只靠听,无法确定这个数是多少?用什么表示更好呢? 生:字母 师:什么字母? 生…… 师:我喜欢a 由此,我创编了这个问题:一个存钱罐里面有a元,另一个里面有5元,两个一共()元。

生:a+5 师:这里的a+5表示算式呢?还是表示结果? 生发表不同看法。

师:数学上的正确结果是——【展示:a+5=5+a】 下面我给大家做个小游戏,请注意看

师演示:这个是存钱罐a元,另一个5元倒出放到a元的存钱罐,现在“结果”是? 生:a+5 师:a+5,如何在便签上写呢?

我有两个主意:一是两张便签上一张写5,另一张写a,中间添个“+”;二是一张便签上直接写a+5 选择哪个??

生选择第二个:直接写a+5 师:这个a+5是算式还是结果? 生:结果。

哦,看来同一个字母式,即表示算式,还表示结果?

【板书:字母式——运算结果】 案例分析:

认知思维方式 篇3

【关键字】壮侗语;构词;思维方式;认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的词汇将集中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质。壮语的词汇中的熟语有着独特之处,承载着壮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从熟语中,我们也能对壮族先民的思维方式及认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近年来,关于壮侗语族的研究慢慢变得热起来,这方面的文章也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其中以熟语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及论文却不是太多。本文通过对壮语熟语的一个概括分析,试图揭示壮侗先民的思维方式。

壮语熟语在内容的构成上形成了这样的特点:有大量熟语是由人的身体器官或动物以及当地相关物产为词素构成的。

(一)有关身体器官的熟语

1.与肚子(dungx)和脖子(hoz)有关的熟语,如:①dungx gwn dungx rox,hoz gwn hoz geiq(肚吃肚知脖吃脖记)此话是说谁得到利益谁的心中自然有数。②dungx iek naj cix haen,dungx raeng naj cix yungz(肚餓脸就绷紧肚胀脸就欢容[1](P124))人肚饿时就容易发脾气,吃饱了就好讲了。

这两句熟语很直观地体现出壮语中肚子的一个特殊意义。壮族人民对于肚子的满足程度与人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壮语将肚子和脖子视为思维器官。这在汉语中则更多地表现为以“心”为语素构成各类词。当然汉语中也有“心知肚明”这样的说法。

2.其他

壮语中与身体器官有关的熟语还有很多。如:

①au nangz saihoz dinj(叔嫂食道短)叔叔嫂子话头短[1](P10),②bak gangj dungx mbouj riengz( 嘴讲肚不跟)口说心不随[1](P16),③bak raek rum doiq(嘴挂臼 硾)比喻人嘴巴笨,寡言,④saej humz mbouj ndaej gaeu(肠痒不得挠[2](P155))比喻内有苦衷不足为外人道,有苦难言而又无可奈何。

(二)有关动物的熟语

壮语熟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动物”构成的。例如:①aeu youz daeuj ceuj ve vaiz 用油来炒牛蹄[1](P7)。牛蹄上并没有多少可吃的东西,用油来炒简直是浪费,意为干得不偿失的事情。②angq lumj guk ok roet 狂喜得像老虎放屁。老虎放屁谁都没有见过,意思是说人狂喜过分,得意忘形,以致失去了应保持的仪态而做出有失身份的事情。③ma dai maet caez dai 狗死了,跳蚤也一起死[2](P154)。也就是说狗死了,狗身上的跳蚤也死了。意为“同归于尽”。这些句子,虽然在表层意思上好像表现的只是动物,但是它们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却远不是那么简单,它们往往蕴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甚至是人生哲理。

(三)与当地物产或文化风俗有关的熟语

壮语熟语还有一些是由当地的物产构成的。如:①ceiq hung couh rong gyoij(最大就叶蕉)最大芭蕉叶。常用来表示某一最大的限度[1](P75); ②faex maz ok rangz maz(木啥出笋啥)什么竹长什么笋。比喻有什么样的长辈就有什么样的孩子。[1](P177);③coep gvej fwz ,coep ngwz hoengh遇蛙背时,遇蛇走运[1](P92) ;④fwen youq laj linx,boekbinq couh baenz 歌在舌头下,一翻转就行[1](P140);⑤gaujvaq muengh haw lak叫花子盼炸圩[1](P160)。

壮侗民族多聚居于亚热带地区,属于农耕民族,有着深厚的稻作文化。而且当地的物产丰富,盛产甘蔗、芭蕉、笋等亚热带作物。因此壮侗语中出现在这类事物也就不足为奇。有趣的是,泰语中的“芭蕉”一词本身就有“轻而易举”的引申义,此外,还有一条泰语成语:易如剥香蕉进口,对应的汉语成语是“易如反掌”。足见泰国芭蕉之盛。③④⑤三条壮语熟语折射了当地文化风俗。壮侗先民古百越民族有崇拜龙蛇的习俗,这种风气在壮乡仍有沉淀,因此人们认为出门碰到蛇会走好运,而碰到蛙类则运气不佳。壮乡旧时有歌海的称号,能歌善唱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壮族人民还会常常办热闹的歌圩,④、⑤两条熟语恰好分别在正面和侧面体现了这种文化。

【结语】语言是思维的存在方式,思维必须依赖于语言。萨丕尔指出,“思维只不过是脱去了外衣的语言” [4](P138),他认为语言的特殊性质明显反映了人么的观念和习俗。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壮族先民很喜欢以他们周边常见的事物如人体器官、动物、物产等入词。这些都直观体现了壮族先民身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观念认知。这些口口相传的熟语反映了他们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生活经验、生产经验等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我们会发现,壮语中关于抽象概念的表达都表现得十分具有形象色彩,它们往往直观且感性,在这种形象的描述中是需要我们非母语使用者进行转义及联想的。从壮语熟语的特点来看,壮族先民是擅长于感性思维的。但是,我们绝不能以我们汉语的思维来约数壮侗语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蒙元耀.壮语熟语[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

[2]韦景云,覃晓航.壮语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

[3]倪大白.壮侗语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

[4]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认知思维方式 篇4

关键词:新闻记者,思维方式,新闻制作,认知偏向

新闻记者是把身边最新奇的事实通过最有效、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带给大众,是信息的传递人员。在进行新闻编辑时,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地运用新闻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可以引导新闻工作者走向正确的思维方向,避免偏向思维的错误。如果新闻记者的思维存在认知偏向,就会直接影响新闻的敏锐度和方向性,给新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1 偏见与偏向的不同

新闻工作者的“偏向思维”与人们日常理解的“偏见”有所不同。“偏见”是人们有意识,有对象,心理明确的方向,然后否认它,这种否定意义是不理智不客观的针对,甚至涉及到社会及相同物质或人群,从而导致抵触的心理。而“偏向”是人们毫无意识的主导,无对象感,更多时候它是人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已经在大脑中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对客观事实性判断的一种认知倾向。例如,《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伊丽莎白认定富家公子达西是个傲慢且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却险些错过爱情,这就是她自身一开始的偏见定位,这里的偏见就是心理有意识有方向的产生的认知判断。

在日常的环境下,偏见特指某些方面的认知理解,是不客观的。偏见涉及社会等级、性别、人种、地域、国籍、年龄和宗教。但这并不是偏见的内容,而仅仅是对于偏见的对象的一种分类方式。偏见的方向内容常常是没有根据的内容。例如,犹太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玛雅人都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等。另外,对于的偏见错误定义,会误导更多人群,影响他们辨知事件的实质内容,因为大家都愿意相信人们口中所流传的内容,或者是能够经常见到大家常说得示例(路边要饭的都是假的),或者是能够符合人们的某种心理(被商家劝买的东西一定不好)。

2 偏向思维方式对新闻制作中的影响

2.1“第一印象”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客观对待事物和人,消除“第一印象”对工作的影响,不能带着个人观点来参加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认知倾向在影响人解释和回忆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时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记者对新闻的采访报道,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受认知影响。新闻报道需要对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各种信息做出处理,所以记者在处理事件时需要对信息做出选择。

2.2 固执的信念

在看待问题或新闻事件时,要面面俱到,不能独断专行。人们在意或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总是那些能引起个人兴趣或者与人所想正好相同的事物。固执的信念可能引导记者更倾向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心理会影响记者对信息的选定,使记者忽略那些不利的事实,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3 感性的认知

作为新闻工作者,对待新闻事实应该理性,很多时候人的感性心理会战胜理性心理,而在新闻工作中这种偏向是不能存在的。新闻的要点就是事实性、时效性,一旦在新闻采写作过程中加入个人情感,那么新闻的事实性就会减少,例如,在老人被撞的新闻事件中,新闻事实是老人闯红灯,而开车的是个有钱人,记者若出于同情改编新闻事实,就是感性心理取代了理性思想,会影响事件的真实性。

2.4 太过自信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领域,太过自信都是不好的表现。自满、自负、只会影响眼睛看到事实,影响理智的判断力,进而影响新闻的品质和真实性。新闻记者的报道直接影响了周围人对社会的知,所以,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向决定了新闻阅读者的行为方向和思维方式,因此,记者必须用心对待每一篇报道,保证新闻的质量。

3 结语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篇5

一、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作“以表知里”。人体的内外是一个整体,相互间通过脏腑经络相联。“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疾病内在的变化机理。中医关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许多理论皆源于此。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这些脏象学说的理论都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推测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司外揣内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有所类同,此方法可测知研究对象内部大致联系与变化,可获得较多信息。由于是在未全面了解内在结构具体细节情况下进行研究,虽然可从总体上把握对象内在的联系与变化,但是仍较为笼统,而细节的笼统,又限制了对总体认识的深入,因此司外揣内也存在局限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注重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基于这一思维方法,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它既注重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存在,更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又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

中医学的整体观反映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往往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推测整体的考察研究方法,这种整体研究方法体现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尤为突出。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因此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三、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

《素向·示从容论》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 、“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表明它是中医学常用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性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归属,将与“木”相类的肝及其功能活动归属于木,与“火”相类的心及其功能活动归属火,以此类推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形成了人体的肝、心、脾、 肺、肾五大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学还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创造了不少的治疗方法。如用“釜底抽薪法”治疗火热上炎已成为临床上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方法虽然在许多情况下十分有效,确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因为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提供比类逻辑依据,差异性则限制着比类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比类推理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对比类得出的结论,还须进行具体分析,不可盲从。

中医的基本信息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中医的治疗方法

中药

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2]

针灸

针灸按人体十四体表经脉循行常用穴位针灸,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和深度及角度。十四经脉为: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拔火罐

拔火罐疗法是用罐状器,借火热的作用,使罐中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的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瘀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把上述治疗方法割裂开来,或者以一种经典理论(如六经辨证)来限制和阻止其它医学理论的发展,都是非常错误和不得人心的。

望闻问切

一、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① 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② 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① 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② 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三、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现在仅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四、切诊

科学认知方式的培养 篇6

一、“科学认知方式”培养的基本框架

该模式将小学生科学认知方式的培养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四种心理过程的复杂过程。第一阶段是科学认知方式习得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学生在教师、他人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科学认知方式的具体意义的过程。第二阶段是科学认知方式的融会贯通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新的、刚学会的科学认知方式与已经具有的知识,尤其是关于方法方面的知识经验整合起来,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认知的系统性和概括水平。第三阶段是科学认知方式的迁移阶段。此阶段是指学生将已学到的方法、策略等科学的认知方式在与最初学习环境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范围的应用。这阶段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学生遇到的新的理论问题和带有综合性,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的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阶段的训練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强调不同阶段上要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在每一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以及方法策略掌握程度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

二、科学认知方式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分析

我们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线,以现有的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认知活动的特殊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突出指导并强化相关的认知体验与吸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步骤地通过教学渗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在教师帮助、学生的互助,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思考、辩析、领悟,构建自我学习的最佳途径。科学认知方式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具体体现为:

1. 体验过程,感悟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知识再构建、再创造来学习,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科特点,运用尝试练习,阅读,讨论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策略的引导,让学生体验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悟出方法,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 分享整合,确认方法

学生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学生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成员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而认知精制理论认为: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也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获益。

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我们注重体现多维互动,通过让学生与同伴、小组、全班进行互相交流,引导学生与同伴分享各自解决问题方式,相互陈述,让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流解决的方法,来互相检查各自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学习的效果,发现不足之处,主动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修正,并对学习过程的策略进行整合,最后调整确认出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使学生不断养成互相交流、科学整合思维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科学认知方式。

3. 积极反思,拓展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咀嚼和较高层次的建构和重组。学习目标达到后,学生应善于总结自已达到目标的成功手段,特别应注意总结自己成功的学习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建立起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提高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反馈自己的思维过程、操作过程、推理过程、学会过程,特别是学会过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关键的是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学会了哪些学习的方法,这节课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联系吗?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错?等等。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采取延缓性评价,把调节、修正机会尽量留给学生。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应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出有效的认知策略时,要抓住时机给他们提供掌握各种策略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策略:如“能自编类似的应用题吗?”“能用这个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在广泛的情景中练习使用,进一步发展能力。

论空间隐喻的认知思维 篇7

1.1 空间概念喻指范围

范围的概念和地点的概念是不同的。范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而地点是一种具体的概念,是比较确定的。在最初的时候,人们会把范围当作一个空间实体,理所当然的,空间里的每一个点,每一个面,每一个体等概念都可以进行范围的喻指。例如,at,on,in这些词在以下的词组中就可以表示为在某个方面的意思:

(1) bad/good at English

(2) a book/report on English

(3) Specialize in certain subject

我们都知道这几个介词具有空间意义,如果表示在某个英语技术方面精通可以这样说:an expert at English;如果比较笼统地说就可以把介词at改成介词on,表示只是与英语有关;如果只是表示英语这个领域就可以使用介词in,表示的范围更加广泛。无论怎么使用,都是把一个抽象的范围比喻成空间的某个实体。在英语的学习中,还可以使用其他介词表示范围。比如,past,out of,beyond可以用来表示超出什么范围,如果要表示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用within来表示。

(1)如果我们想要表示“他是无可救药的”,可以这样说:He is past remedy.

(2)如果想要表示“眼不见,心不想”,就可以这样说:Out of sight,out of mind.

(3)如果想要表示“你的成绩是赞扬不尽的”,可以这样说:Your work is beyond all praise.

(4)如果想要表示“做它是在我能力所及范围内”,那么可以这样说:It’s within my power to do it.

除此之外,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to也经常被我们使用,用来表示范围的程度或者界限。程度是范围的某一个点,在空间中也指向某个方向或者某个目标。如果我们用介词to表示程度将会非常精确。举几个例子:

(1)如果想要表示“他把钱挥霍一空”,那么可以这样说:He emptied his purse to the last penny.

(2)如果想要表示“他们战至最后”,那么可以这样说:They fought to the last man.

(3)如果想要表示“他尽最大努力做此工作”,那么可以这样说:He did the work to the best of his ability.

(4)如果想要表示“她把这个角色演得十分逼真”,那么可以这样说:She alted the part to perfection.

1.2 空间概念喻指状态

空间概念除了表示程度之外,还可以表示状态。在汉语中,一般会用上、下表示状态,举个例子,我们总会说“上课,下课,上班,下班,上岗,下岗”等。在英语的学习中,除了用上、下表示状态,还用里、外隐喻状态。如果表示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或者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在英语中一般会使用up和down,举个例子:sad is down,happy is up,sickness is down,healthy is up.我们在表示健康、快乐、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的时候就可以使用up,如果表示伤心、虚弱、消极的状态的时候就会使用down.这与我们的生理状态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的状态非常良好,那么整个人都是一种up的状态,反之,我们就会是一种down的状态。举几个例子:

(1)如果想要表示“我今天的状态非常好”,我们可以这样说:I’m feeling up today.

(2)如果想要表示“感冒几乎击垮了我”,我们可以这样说:The bad cold broke me down.

Up和down都是形容词,除了使用形容词之外,我们在表示人的状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副词high和low.举几个例子:

(1)如果想要表示“我今天情绪好/不好”,我们可以这样说:I’m in high/low spirits.

(2)如果想要表示“他品格高尚/品格低下”,我们可以这样说:He is high-minded/low-minded

人们把状态想象成为一种三维空间体,如果要表示“在……状态”,在英语中可以这样使用介词:

(1) at的用法:at school/sleep/work(2) on的用法:on sale/duty/show

(3) in的用法:in sorrow/hand/despair

(4) under的用法:under arrest/pressure/control

这些介词应用在不同的位置,表现出了参与者的主动或者被动。在使用介词at的时候,要注意,at是一个中性介词,无论放在哪一个点都是可以成立的,后面可以加一些活动,表示“在这种活动的状态下”;在使用介词on的时候,要注意on表示的是主动的状态,后面也可以加活动,表示“正在开展的活动”;在使用under的时候要注意,under表示的是被动状态,后面加活动,表示“人们正在受到活动的影响”。除此之外,under还表示“在某个人的影响之下”;在使用介词in的时候要注意,in表示的是被动状态,如果后面加情绪,则表示“被某种情绪包围”,如果后面加状态,则表示“陷入这种状态中”。

1.3 空间概念喻指数量

在人类的语言运用中,也会使用空间概念喻指数量概念,因为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共通性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个事物的数量增加,那么他的高度就会增加,反之则会随之减少。像温度计、国民生产总值等的数量增加就表示“上”,反之则表示“下”。下面举几个例子:

(1) The price will go up.

(2) The temperature will come down.

(3) The yield of com is down compared with last year.

在英语中,除了使用up和down表示多少或者高低之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介词,如above,below,under。

(1)如果想要表示“他六十多岁了”,我们可以这样说:He is above sixty years old.

(2)如果想要表示“这些股票在票面额以下”,我们可以这样说:These shares are below par.

(3)如果想要表示“少于一百元不卖”,我们可以这样说:I won’t sell it under 100.

1.4 空间概念喻指社会地位

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地位也是代表空间。所以,我们会用上、下表示地位。在英语中,如果表示地位的高低,会使用up和down。举几个例子:

(1)如果想要表示“生活起起落落,充满坎坷”,可以这样说: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

(2)如果想要表示“他已经家道败落了”,可以这样说:He has come down in the world.

2 结论

人类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会大量地使用空间隐喻,可以说,空间隐喻是多门学科综合学习的成果。它已经渗透在人类语言学习的每个方面。在英语的学习中,介词随处可见,这就更加体现出空间隐喻的广泛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宗敏.英语空间隐喻特性的认知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3).

[2]戴巧荣.浅析中日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6).

[3]李萍.汉英空间隐喻“前”“后”的认知和表达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3).

幼儿科学认知思维的有效建构 篇8

学龄前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多向、多角度的,所以教师最重要的不是直接或间接告诉孩子,而是营造整体氛围,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尽量给孩子提供主动摆弄物体、观察物体变化的活动,同时提出一些争论点,造成孩子某种程度的认知冲突,促进孩子的思考层次逐步提升。

一、幼儿在各种感官参与的推断中,构建外界事物的认知思维。

(一)理论支持

推断是指试图找出导致某事物所发生的原因,但不能直接观察到其原因是所使用的科学过程。进行推断时,考虑所有的证据,才能得出事件发生的原因。若推断出来的结论与理论能够合理地解释,那么这些结论和理论就是合理的。

(二)在课堂上构建科学认知思维

1. 题目:那是什么动物?

2. 年龄:4-5岁。

3. 目的:根据模仿的动物行走方式来推断出动物的名称。

4. 课堂记录: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动物名称,然后去他们回忆不同动物的行走方式,如:乌龟慢慢爬行;大象摇着鼻子、大步慢走;猫、狗连走道跑;鸟儿一会儿走走一会儿飞飞;小兔蹦蹦跳跳;青蛙又跳又会游泳……每次请一位幼儿,给他一幅动物图片,然后表演动物行走,告诉他不能把图片给别人看,也不能说出动物名称,其他幼儿根据表演推断是哪种动物,并说明原因。

5. 活动效果:

每位孩子都是参与者,并且有两种思考角度,表演时幼儿是利用各种感官提升已有经验并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出来的过程;推断时则是通过视觉刺激来提升已有经验。

二、幼儿在预测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来构建事物认知思维。

(一)理论支持

预测是指针对某些行为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做出最佳猜测的过程。只要尝试一下就能发现预测是否正确。

(二)在课堂上构建科学认知思维

1. 题目:钻空空。

2. 年龄:5-6岁

3. 目的:新《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了要是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教师便从三方面进行活动目标的设定:引导幼儿有策略、有规划地解决问题,能充分利用材料实验,发现空隙;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尝试合作整理物品,充分利用空间。

4. 课堂记录: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培养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是儿童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于是,活动的第一环节就是从幼儿观察提供的材料,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从而引出活动的主题,并通过小组探索、寻找并初步感知“空隙”这一科学现象;

通过对科学教育的目标的认识,教师了解到幼儿要能通过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这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就是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于是,教师就通过实验、再实验和验证结果,并运用生活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活动。

第一次幼儿实验,将两瓶材料装进一个瓶子里:提出实验设想:能将2瓶材料装进一个瓶子里吗?幼儿操作实验,师幼共同总结经验,找到“钻空空”的方法,再次质疑。

幼儿再次实验:尝试用“钻空空”的方法填补空隙。

幼儿交流实验过程,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 归纳材料的装入顺序:大—小; (2) 填补空隙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

增加一份材料,提高难度,充分体验合理填补空隙。

幼儿再次操作实验,发现、填补空隙,充分利用空间:幼儿自由操作实验;感受成功的喜悦。迁移生活,引出情景,合作尝试整理物品,再次利用空隙,有计划、合理地利用空间:“谈话”迁移生活经验,引出情景:小动物开超市,需要帮忙整理糖果和玩具;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和探索内容;体验成功的喜悦。

5. 活动效果:从实际生活中取材,引出主题“空隙”,并紧紧围绕发现空隙、填补空隙、合理利用空隙节约空间等,操作活动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思想贯穿始终,采取激活、推进方式,孩子们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经验,体现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物我交融互动。

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互相交流。通过实际操作,幼儿更具体明确地了解填补空隙的方法。要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幼儿独立思考的余地,鼓励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幼儿在实践操作中探索,从探索中获取新的知识,贯彻了“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理念。体现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拓展了幼儿的经验”,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三、在活动中幼儿进行交流、分享,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人格和思维。

在课堂活动中,有些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孩子在建构过程中相互影响,一些相对合理的想法就会被大家接受,合作、交流、协商和分享也成了幼儿认知思维的一部分。如在科学活动《钻空空》中,四个小组的孩子们在每一次尝试中推测、判断、验证、交流,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结果和他人交流、对比判断后,再进行下一次的实验活动,最终达成共识,促进经验的丰富。

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活动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运用科学的思维去认识新事物,并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创造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今后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从而有效获得科学概念打好基础;也为幼儿今后能以创新精神和合作态度对待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应让孩子们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认知事物,去探索外界、去解决问题,让每位孩子都能快乐的享受探索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汀.夏洛, 劳拉.布里坦著.高潇怡, 梁玉华, 孙谨.翻译.国际科学教育新视野译丛.儿童像科学家一样.

认知学习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 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可以根据多种不同形式进行划分。例如, 以思维的凭借物维度来划分, 可以把思维把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动作进行 的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又称直感思维, 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和富有活力的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 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概念是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因而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在研究人类的认识方法中, 人类的各种思维方式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计算思维就是计算机解题 (目前主要是结构化和形式化问题) 的思维方式, 这是现代计算思维概念的内涵。关于计算思维的概念, 美国的周以真教授、我国的陈国良院士等学者近年给出了更具体和严密的定义, 计算思维并非是近年才出现的, 它是人类的思维方式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且随着计算工具、计算方法和人类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进步而改变[1]。

古代中国的计算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形象思维色彩, 这一事实印证了钱学森、戴汝为等学者提出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注重形象思维的论断[2]。形象思维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当注重形象思维与计算思维的关系, 通过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开发人类的计算思维。

虽然计算思维从最古老的人类文明开始就存在, 但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 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科技生活的进步, 而新的计算思维方式也应运而生, 这种方式已经渗透到人类的生活方式中。而处于这种知识经济时代,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便是人们所具有的计算思维能力, 同其他能力一样, 它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素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积极将“计算思维培育”向中学拓展, 使其国民更早地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计算思维” 的创新和进步可以促进其他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成果。这说明计算思维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所有人都必备的最基础、最 普遍、最适用的思维方式。因此, 思维科学研究者与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即是有效培养学生乃至全民族的计算思维能力。

2 认知学习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皮亚杰的“图式”、 格式塔学派的“完型”、托尔曼的“认知地图” 实质上都是指认知结构。而这种认知结构将作为学习结果在后继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奥苏贝尔指出, 认知结构就是个体头脑中的知识结构[3]。美国心理学家、 教育学家布鲁纳是研究认识心理学的杰出代表, 认为认知结构是个体在感知、理解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心理结构[4], 并提出了“认知发现说”。 这个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 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他认为, 获得这种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是“发现学习”。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需要成为学习的主动发现者。教师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属于“接受学习”, 把已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学生在被动中学习。这种学习具有快速掌握学习内容的优点, 将现存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具为己有”, 这种学习方式也是人类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若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话, 那人类将永远不会进步, 停滞不前。因此“发现学习”成为对原有知识进 行重组, 用于获取更新知识的一种方法, 人类成为主动学习者, 不断地去改变世界。

3 通过“发现学习”来培养计算思维

“发现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非常重要 , 计算思维是概念化而不是程序化。计算科学不只是关于计算机, 也不仅仅是计算机编程, 它同时意味着在抽象的多层次上去思考。而“发现学习” 正是对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 可以通过这种学习不断地形成计算思维的习惯。计算思维也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人类通过“发现学习”可以掌握这种能力。 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 但绝非要使人类像计算机那样去思考。计算机工作能量与激情是人类所赋予的, 各种需要大量计算的问题都能使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来解决。然而计算机是工具, 人类是智者, 人类无需像计算机那样思考, 但却可以用智慧去发明计算机, 开发各种软件, 使其为人类服务。使用计算思维来求解问题、管理日常生活以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确不是像计算机 一样机械地、重复地去做某件事情。因此, 培养计算思维的能力并不是在被动地、机械地去学习计算机。而是去培养一 种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习”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猜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合理过渡到 “发现学习”,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 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计算思维的培养正是需要学生通过 “发现学习”主动参与学习, 乐于探究事实。最终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发现学习”是培养计算思维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

认知思维方式 篇10

基于上述分析,认知的精制是学生对所学信息附加内容的过程,它可以是逻辑上的推理,也可以是对信息的扩展和延伸,还可以是增加已知例证、补充某些细节、进行某种类推等,只要是增加了与新信息相关联的其他内容都属于对信息的精制加工。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学不仅仅是浅层的动作、语言互动,更多的应该是内在的思维互动。为此,在学科课堂的互学组织实施过程中,从增强思维互动、促进认知精制的视角改进互学实践,是提升互学有效性的必然之径。以下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互学为例,提出认知精制视野下的有效互学的三策略。

一、任务:促进思维互动

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之间的互动,最有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会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比单独行动更为高级的行为。同时,合作学习理论认为[4],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学与教学内容等从属性的矛盾。为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互学有效发生在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互学中的任务设置应聚焦学习内容的本质核心,给学生提供深度思维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处产生思维精制,在思维互动中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高效达成互学目标。然而,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互学,往往不是把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新知学习环节中的一个互学、展学片段。

教师出示互学任务:请以第4行第5列为例,设计出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先独立设计,再在小组内交流。课堂上一个小组的交流过程如下:

成员1:我设计的方法是“4,5”,表示4列5行。

成员2:我设计的方法是“4.5”,表示4列5行。

成员3:我设计的方法是“4丨5—”,表示4列5行。

成员4:我设计的方法是“4列5行”,表示4列5行。

该小组成员展示了互学的不同简洁表示方法“4,5”“4.5”“4丨5—”“4列5行”后,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核心重点问题:请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作为全班集体学习的问题,由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点对点的单向对话归纳数对的要素特征:都有4、5;都是列在前,行在后;都用一个符号把4和5隔开……

上述小组合作互学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了对“4列5行”的不同简便记法,这很重要,它一方面是后面归纳提炼用数对确定位置方法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一定程度地发生了认知精制,至少是增加了“已知例证”。但从“思维深度互动”的角度看,后面教师在全班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更具有思维价值,因为这些共同点就是数对的本质属性。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提炼过程更具有思维互动的必要,应该把它交给小组互学,可以提出这样的任务要求:(1)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简便记法。(2)这些不同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以课堂学习的重点问题、核心问题、难点问题引领学生小组互学,增强互学的思维互动深度,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交流中经历精细的思维加工,实现有效的思维精制。

促进学生深度思维互动的互学任务至少应该具有可能性、挑战性、核心性的特性。1.核心性。就是互学的问题任务应该是与教学重难点解决直接相关的问题,而不是重点之外的枝节问题。将课堂核心问题交给学生互学解决是充分发挥小组功能作用、提升互学实效的前提,否则互学只能是作为课堂的点缀出场装点门面而已,这也是不同教师课堂教学理念差别的具体体现。2.可能性。即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任务。小组互学的问题任务应该是在个别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的基础上,一部分学生能解决而另一部分学生不能解决,或是个体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而不能解决问题的全部,但集全组之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即落在小组集体的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任务。3.挑战性。即小组互学的问题任务要对小组团队形成挑战,而不是对个别学生的挑战,个体能解决的任务没有必要引入小组互学,需要通过小组集体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的互学的问题任务才能有效促进小组的内在学习动力。

二、材料:支撑思维生成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或简单的合作形式,以及合作性不强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合作的兴趣。美国J.R.莱文教授提出了认知精制十大原则[2],其中第十条原则是:精制并不对一切作业有益。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制策略相契合时,才有助于学习的精制。这就是说,互学材料的选择要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在互学时生成新观点、新方法,产生高级认知精制。怎样的学习材料才有利于学生在小组互学中的思维互动生成,有效地促进互学过程中的高级认知精制产生呢?下面“数字编码”教学中的小组互学过程能给我们以启示。

互学问题:邮政编码的编排有什么规律?

互学材料———四个不同地址及其对应的邮政编码: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72号400030

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村400053

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408304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7号101106

互学过程:一个小组成员先静静观察学习材料,不一会儿有所发现。

成员1:(有所发现似的)哎!蛮有规律哟。第一个4代表重庆市,1代表北京市。

成员2:不对呀,前面两个重庆市有3个0,后面重庆市只有1个0。

成员3:哦,我懂了。40应该代表重庆市,10代表北京市。

成员2:是不是两个数字一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区。

成员4:我们分组看看。(用笔把地址和邮政编码分别分组,如下图)

四人小组在共同圈画中达成了邮政编码的前两位表示省市、中间两位表示区县、最后两位表示投递局的共识。

上述互学过程中,教师的设计用最少的学习素材承载了要探究的数学规律,有效支撑了互动中的思维生成,学生在互学中用分组的方式,找到了地址与数字编码的对应关系,小组内成员相互启发,不同的观点引发各自在头脑中的思维精制加工,高效地达成了小组互学的目标。

对类似上述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堂小组互学过程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有效支撑小组互动过程中思维生成与精制加工的学习材料普遍具有结构性、互赖性、可接受性的特点。结构性,即呈现给小组互学的学习材料要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结构要素,内隐于学习材料之中,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对学习材料的互动研讨,发现要学习探究的数学知识内涵。互赖性,指小组内不同成员的学习材料的相互依赖,或是每一个小组成员只拥有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资源,需要汇集所有成员的学习材料才能达成完整解决问题的小组目标;或是每一个成员的学习材料中都隐含着要学习探究的数学知识,但都不能充分、有效地验证独立发现的准确等。这样具有互赖性的学习材料促使小组成员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形成解决问题的强大凝聚力,进而生成互动探究的内在动力。可接受性,就是给学习小组提供的学习材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如学生熟悉的、常见的情境材料,能引发好奇心的话题等,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合作互学的动机,提升互学中思维精制的效率。

三、指导:引领思维提升

美国的一项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背景下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方法和预期认知进程的详细阐述,有助于提高群体成员的讨论效率,进而提升成绩[5]。这说明互学中教师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进行引导的重要性。只要深入日常的常态课堂,不难发现小组互学往往有这样的表现: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互动时能够进行思维精细加工,但他们并非一定会对学习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并非会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效的思维加工。这需要我们在学生互学中及时、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准确、及时地进行思维精制,提升学生在互学中的思维互动水平。如“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中的互学———用数对拼图,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张被等份分割成16小张的风景照片,16小张上面依序标示数对,让学生运用数对拼出完整的图片。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合作拼图过程:

(小组内先有约20秒时间的摆弄、观察)

成员1:大家看,每个小张上面都有数对。

成员2:我们按数对来一列一列地拼。(大家同意)

成员3(组长)进行分工,成员1拼第一列,成员2拼第二列,成员3拼第三列,成员4拼第四列。

小组成员各自找寻自己这一列的小图片,如成员1找出标示有(1,1)(1,2)(1,3)(1,4)的小图片,成员2找出标示有(2,1)(2,2)(2,3)(2,4)的小图片等,并按序排列。最后把排好的四列拼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风景图片。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教师反复提示:大家一定要学会发现图片上的小秘密。还特别在一个小组中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小秘密?进行反馈。在互学后全班展示反馈“怎么拼成的”过程中,两个组的展示都是浅显的同一方法结论:按数对拼成的。

上述互学过程中,教师反复强调的“小秘密”,指向的是图片上的数对,它是明明白白标记在图片上的,没有必要反复提醒,倒是“怎么利用数对快速地拼图”的方法没有任何点拨,其实上述这个小组的拼图方法很好:按数对,1人负责拼一列,再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图了。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对感性操作的思维精制加工,结果是互学中做了就做了,老是停留在直观层面,没有任何可操作的、理性方法上的收获。

互学中小组成员的思维精制必然需要引起学习者对信息的积极思维加工,在这一思维精细加工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在互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适切性、生长性、启发性等方面优化引领学生思维,提升小组成员思维精制的质量。适切性,就是教师在互学中的指导要适时、适当,及时切中学生互学中的思维盲点和思维拐点,引导学生有效解决互学问题,引导恰到好处,低于小组互动思维水平的引导不利于学生思维提升,大幅度高于小组互动思维水平的引导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学生思维会因为无法企及而望而生畏或徒劳无功。生长性,指教师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生成,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教师的引导发挥的是助产术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的引导生长出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如上述“用数对拼图”的互学中,“怎么利用数对快速地拼图”的引导比“图片上有什么小秘密”的引导更具有生长性。启发性,是与引导的生长性紧密联系的引导维度,教师在对学生互学过程中思维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实施对学生思维有催化作用的提示、提问、点拨,学生一旦采纳教师的引导建议后思维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灵光乍现、恍然大悟的感觉,能有效解决互学问题。

华盛顿合作定律[6]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人力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这种合作中,假定每个人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课堂中基于认知精制视角的互学组织,应从任务促进思维互动、材料支撑思维生成、指导引领思维提升等多个视角进行优化,方能把影响互学的各种因素变为方向一致的能量,达成事半功倍的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1]Wittrock,M C.The Cognitive Movement in Instruc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78(77).

[2]袁军.说精制[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5).

[3]周国韬.也说精致——谈精细加工在认知学习中的作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4(4).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5]刘电芝,王秀丽.国外关于群体认知过程的研究——合作学习研究的新思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8(3).

[6]林芳,孟昭洋.合作学习的内在因素与影响因素[J].黑龙江史志,2013(23).

认知思维方式 篇11

《小学英语纲要》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老师。然而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让枯燥的语言变得让学生喜爱呢?首先就要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也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结合英语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刺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以兴趣来促使学生持续地喜欢英语学习。游戏作为小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内容,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来能够彰显出一定的生命力,活跃和充实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提升自我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小学英语游戏教学。

一、以游戏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游戏教学已经作为一种手段备受教师的关注和喜爱。游戏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融合,以实践活动的形式体现,其本身的特性是娱乐的,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在游戏的过程中渗透一定的英语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体验学习英语的娱乐性,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对游戏本身来说,它没有固定性,教师可以随意地对他们进行设计、创新等,不断变换游戏的教法和玩法,从根本上能够给予课堂教学以丰富,能够持续地吸引学生。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游戏的丰富性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可以开展竞赛类的游戏,学生自由组合成组,看谁掌握的英语词组最多;对于阅读文本式的内容,笔者开展对话模仿游戏,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互动,分角色进行表演;还有智力型的游戏,让学生进行想象表达英语内容等等。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游戏方式,变幻莫测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奠定基础。

二、以游戏的目的性,强化学生的认知

游戏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英语知识,对此,游戏的设计带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性的。换句话说,目标明确是游戏教学的基础原则,游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应清楚地认知这一点,进而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让每个游戏发挥其作用,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游戏而玩。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游戏的目的性,强化学生的认知。即:在游戏中渗透的英语知识没有原有的枯燥性,反而是以愉悦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学习起来也就不是刻板地去背诵,而是在情境中自然地进行了掌握,这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强化认知功能。

如:在学习水果的系列单词:apple、banana、pear、orange、grape、watermelon教学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萝卜蹲”的游戏,其游戏的目的很明确,即:每个人代表一种水果(笔者制作各种水果的帽子让学生戴),在玩萝卜蹲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必须记住自己是谁。“apple蹲,apple蹲,apple蹲完banana蹲...”以此类推,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换戴标志,为了更好玩游戏,学生就不得不去记忆和掌握这些单词,从而强化了自我对英语单词的认知和了解。

三、以游戏的灵活性,开阔学生的思维

游戏教学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容易控制。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本身是动态的,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本身有着不可预见性,对此,巧妙地运用游戏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随机应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游戏,以生为主,充分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打破传统的思想局限性,开阔学生的思维。

诸如:在学习rideabike;takeabus;driveacar词组教学内容时,笔者本身设计的游戏是,自己做动作让学生来猜出相关的词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做出“driveacar”的动作时,学生的回答是各种各样:开汽车、方向盘、转圈等等;达不到笔者预期的目的,这样继续进行下去没有意义反而有点浪费时间,对此,笔者改变游戏的表现方式,即:让学生结合英语单词做动作,笔者来猜,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英语词组和动作很快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再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就视频一起歌唱、做动作。最后,模仿电视上“中华好诗词”的节目,让学生两两组合成组,挑战“我说你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这样,灵活变换游戏,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的来说,小学英语教学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有着根基性的作用。游戏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娱乐融合起来,让学生以最快速度进入到英语学习中来,丰富课堂教学本身的同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我们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发展,运用游戏教学法,寓教于乐地让学生学习英语,最大限度促使英语教学持续有效的发展。

认知思维方式 篇12

一、元认知的有关概念

元认知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1976年提出来的。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1]即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简单地说,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 元认知知识是学习者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以及相关信息的知识。第二层面, 元认知体验是学习者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一种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第三层面, 元认知监控是学习者为使认知活动达到预定目标而对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监测和调控。

二、作文思维训练中的元认知运用

元认知三个层面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用到作文思维教学中, 也应是包含这三个层面的有机整体。

第一层面——作文思维的元认知知识, 可以让学生知道作文能力与思维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道作文其实就是对自己思维过程及思维成果的一种书面语言表达, 从而使学生理解作文思维的重要性。

第二层面——作文思维的元认知体验, 可以在作文思维训练过程中, 适当降低学习要求, 让学生较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充分享受思维训练的愉悦感, 激发他们进行思维训练的兴趣。丰富学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 是提高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内在驱动力。

第三层面——作文思维的元认知监控, 这是作文思维训练的核心。作文思维的元认知监控过程是对作文思维活动进行积极的、及时的、自觉的监控以期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能否提高作文思维的元认知监控, 直接关系到作文思维能力能否提高, 因此作文思维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就在监控这个环节上。

三、作文思维元认知监控的方法

我在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 总结出作文思维元认知监控的方法, 简称“四部曲”:建立模型——方法导引——强化训练——反思调控。

1. 建立模型

研究作文思维就要研究它的具体思维方式, 对这些具体的思维方式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认识, 并且将思维模型图形化、直观化, 从而使训练方法简便化,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意识。我建立的思维模型如图:

横向思维:也称顺向思维, 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思维顺应材料的指向或按常规指向去考虑。如写以“雪”为话题的文章, 可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 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

逆向思维:也称反向思维, 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 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如《项链》中对路瓦栽夫人的评价:有人说她爱慕虚荣, 批评她;“反过来想一想”, 有人说她用10年时间还债, 认为她诚实耐劳。

引申思维:也称纵向思维, 由材料内个别、浅显的内容推广引申到一般、深刻的结论的思维。如一般读者认为《孔乙己》的主题就是批判孔乙己。实际上, 要是读者善于联想, 联想到鲁迅作品一贯的批判指向———对国民的冷漠麻木的揭露和批判, 便豁然开朗了。

类比思维:就是通过联想, 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 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揭开了“皇冠之谜”, 发现了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鲁班从锯齿草划破了手这件事得到启示, 从而发明了锯。这些都运用了类比思维。

2. 方法导引

了解思维模型只是找到作文思维训练的“外衣”, 只有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进行科学训练, 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而最方便的方法莫过于对学过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

第一种方法是对一篇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 表面看是讲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 实际上是反映邹忌如何通过类比思维而发现一条治国的重要哲理。邹忌由妻子、侍妾和朋友偏袒自己进行联想——如果一个国家的君王也整天被一帮阿谀奉承的嫔妃、宫女、大臣所包围, 听到的都是假话, 那他将处于非常危险之中。这其中包含的就是类比思维。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不同的文章进行内容比较。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运用逆向思维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 两者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 饱受风吹雨打, 消极孤苦, 孤芳自赏;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 不怕狂风暴雨飞雪, 昂然向上, 向百花报春, 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这其中包含的就是逆向思维。

3. 强化训练

“立意训练法”是思维强化训练的有效方法。写文章时, 审题立意“失之毫厘”, 会导致“差以千里”, 审题立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做到立意的“深刻”、“高远”?可先多侧面审视材料, 再从材料或话题中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来立意。酝酿立意时, 多质疑, 运用前面提到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类比思维等来建构自己合理而又有新意的理解, 从而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来。立意训练不仅有利于写出好文章, 而且由于它能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所以它是思维强化训练的有效方法。

每年大量的高考作文题和范文给立意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教师可用每年的高考来对学生进行立意的强化训练。这里以2007年重庆高考作文题“酸甜苦辣说高考”立意为例谈谈立意训练。

①横向立意:同学对我的帮助, 老师对我的关心, 成绩步步提高, 这是甜。看到别人的成绩上去了, 我上不去, 这是酸。刻苦钻研, 埋头苦干, 这是苦。月考、模拟考失败, 成绩下滑, 高考出错, 这是辣。 (写作时注意不要面面俱到, 不分主次)

②逆向立意:高考仅仅是“酸甜苦辣”吗?为什么没有咸味呢?为高考我们付出那么多汗水, 汗水是咸的, 泪水是咸的。俗话说“炒菜时, 盐出五味”, 有盐有咸才有了酸甜苦辣, 这个咸就是高考的付出, 是它决定着一切。

③引申立意: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每一步选择、每一个台阶、每一次进步都是五味杂陈, 充满艰辛的。要勇敢迈过每道坎。

④类比立意:各行各业都有高考。学生时代的高考将为我们今后面对人生及社会的高考打下基础。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发散式的思考、分析, 就会有许多观点从中产生, 再从中优选出最佳立意, 在写作时也就能得心应手, 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4. 反思调控

作文思维元认知监控的“四部曲”中的“前三部”——建立模型、方法导引、强化训练, 可由老师主导, 以“扶”为主。由于每个学生的作文基础、认识水平都存在差异, 到了“反思调控”这个阶段, 就由学生主导, 以“放”为主。由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思维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例如, 自己的逆向思维比较薄弱, 那就可以多做一些逆向思维的练习。通过不断练习, 使学生在不断的反馈和修正中螺旋上进,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2]作文思维元认知监控“四部曲”就是这样一把开启思维训练的钥匙。作文思维教学具有很强的训练性, 作文思维训练在元认知理论和相关写作理论、法则的指导下, 使得思维教学有了连贯性和系统性, 学生的作文思维得到明显提高, 教学的效果自然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70-88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下一篇:供应链延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