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路径

2024-09-08

破除路径(精选9篇)

破除路径 篇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0]1号) 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 并将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放在了一个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凸显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性与亟需解决的紧迫性。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并必将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 新生代农民工能否有效转移, 并顺利、彻底地市民化, 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更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工作行业、工薪高低、他人影响等, 而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当前, 就如何破除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有效转移形成的“三重”约束, 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石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对教育、培训、迁移和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进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是一种“非物质资本”。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指出, 个人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等人力资本因素会影响个人对环境的认知和收入等。人力资本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石,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必然对其能否市民化形成巨大约束。

1.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是新生代农民工转移的信心所在

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最主要的内容是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 他们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 这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 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其实质是劳动力转移的又一种表现形式。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要市民化, 最根本的是其对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了比较, 从而选择最符合自己, 收益最大的转移方式。

第二, 人力资本的多少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位变迁的能力与可能性。

新生代农民工想要市民化, 想在城市拥有自己的空间, 就需要不断地升迁, 寻找更好的工作, 而人力资本是这一切的基础。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也逐步升级, 产业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 因此, 企业对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或技能水平的要求也会逐步提高。以江苏省苏州市2009年第4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人数为例 (如表1所示) , 苏州市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要求比较高, 大部分的求人倍率超过了1。

2.人力资本存量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稳定性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个人工作的稳定性有着不可估计的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对其市民化的作用显著。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标虽然不只是为了赚钱, 但他们渴望能在城市里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而这需要有一定的经济资本来支撑。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资本来源于自身的工资收入, 因此,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一份稳定的收入是他们在城市立足的前提条件。因而只有当新生代农民工找到一份可以支撑其在城市生活、工作条件也较好, 并具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时, 他们的生活才会稳定下来, 但这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作为支撑。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 而维权的法制意识与法律知识也受制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 (2009) 。

二、社会资本增强了新生代农民工抵御风险的能力

城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环境, 因为他们有的虽然是在城市里长大, 有的也在城市求过学, 但从来没有独立地在城市工作及生活过, 因而他们在面对城市时常常会紧张和有危机感, 拥有社会资本较弱就必然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产生较大约束。

首先, 社会资本较多就可以抵御信息不全面的不利影响。詹姆斯·S·科尔曼认为, 信息是个人采取行动的重要引导, 并指出, 社会资本特别是其中的社会关系网络, 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使各种信息在网络成员之间快速传播, 这不仅节省了成员的时间和精力, 还使成员得到的信息更加准确。

其次, 社会资本的多少对个人的风险处理能力有一定影响。个人社会资本的积累过程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个人人际交往范围的广度反映出社会资本的丰裕程度。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 各种风险的信息与问题的处理是急需学习的。这些知识的获取有很多方法, 如正规的学校教育、日常的人际交往等, 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日常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经历来获取。当风险转变为现实时, 就会遇到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问题, 如果个人的社会资本比较丰裕, 那么, 能动用的资源就比较多, 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经济资本是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稳定的重要因素

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 他们的经济资本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工资收入, 而工资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他们在工作地的生活质量。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了解超过对农村的了解, 他们渴望留在城市里, 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使他们无法很快的融入城市, 这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一场“持久战”。因而新生代农民工能否承担起自己在城市里的转移成本就成为其市民化的一大约束。

首先,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与老一代农民工有较大差异, 他们更加认同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 且要想留在城市或融入城市社会, 就会遇到住房、子女教育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基本生活问题, 这一切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资本供其支配,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保障自己在城市的基本生活。

其次,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不是本地人, 在工作地没有自己的住房, 虽然有的公司提供员工宿舍, 但条件比较差, 这使得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己租房, 由此产生的租金是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中的一大开支。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种日常开支, 如水电费、餐费及电话费等, 是其在生活中的主要开支。同时, 同乡或朋友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地的主要依靠, 而同乡或朋友之间的聚会, 相互来往所产生的费用也是一份不小的支出。根据笔者于2009年7月在苏州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3.8%的受调查者愿意回到家乡, 而96.2%的受调查者想要留在城市做一名城市居民。但要想在城市安家, 首先要考虑的是住房问题, 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才能算是有了一个家, 才会结束漂泊的生活。但是要想在城市里拥有自己的房子, 就需要一定的经济资本作为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 个人经济资本的存量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稳定性。如表2所示, 当被问到“您留在苏州后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 有44.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住房问题”, 36.3%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工作问题”, 可见, 经济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未来归属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数据来源:笔者于2009年7月在苏州的问卷调查。

四、破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三重”约束的路径选择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 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 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1]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如果长期不能很好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累积到一定时期很有可能引发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1.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资

贫困人口最稀缺的资本是人力资本, 最缺乏的机会是获得教育的机会, 最缺乏的能力是知识能力。[2]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较老一代农民工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由于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 因而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低级工状态, 他们有心改变却苦于没有能力。因此, 政府与社会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加以扶持, 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政府要重视与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 其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 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 政府应建立多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体系, 使他们可以将所学的技术及技能与实践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有所用, 进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的职业技能水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 更是观念、传统及生活方式等的“转移”, 因此,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与适当的指导方针, 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适应城市生活, 且逐步形成城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水准。一方面, 政府应加大城市制度和准则等方面的宣传力度, 让新生代农民工耳濡目染城市文化, 逐步接受城市文明;另一方面, 要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与城市居民进行互动, 真正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等。只有这样, 新生代农民工才能从根本上进行转变, 尽快融入到城市中去。

第二, 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处置事情的能力。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但这远远不够。因而政府应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 使法律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政府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知识教育, 培养其遵纪守法、用法维权的意识, 使新生代农民工明白法律不仅仅是他们维权的手段, 同时也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培养新生代农民工遇到问题要通过合法的渠道反映, 并通过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还应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守法、遇事讲法、合理用法的意识。

2.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后, 主要依靠的是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 非常缺乏向政府表达意见的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及与城市居民交流的渠道。因此, 政府应建立一个能让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有效表达自己意见与维护自身权益的平台,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个人与政府的沟通和协商,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流与沟通, 进而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 增强其异质性, 增加其社会资本。具体而言, 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构建:一是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服务中心。积极构建村委会和社区农民工服务中心, 发动村委会和社区的力量, 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 (如媒体) , 为新生代农民工建立良好表达意见的渠道。同时, 作为村委会和社区, 要关心本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心理状况等, 使其能感受到归属感与责任感。二是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企业管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企业的职工, 他们有权利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提出建议, 因此, 应让新生代农民工代表加入企业职代会和工会, 这样就可在民主决策时听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声音, 从而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公益援助。农民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很多时候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 要大力发展公益法律机构, 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援助;要举办各种公益活动来帮助农民工。四是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制度的修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对城市的各种制度有自己的见解, 并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 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政府在修订城市制度时应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其中, 不仅能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还可使他们了解政府对他们的关注与重视, 对城市制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从而更好地遵守各项制度, 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3.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 应在全国城乡依法建立统一的全民基本保障, 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有权利享受。这是一个低层次的基本保障, 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医疗保险和老年公民的最基本生活保障。同时, 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有差别的保障制度。其次, 政府应全面落实我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监督各单位为员工参保。这部分保障是对全民基本保障的补充, 主要包括工伤、生育等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第三,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缴费能力低、覆盖面广、流动性强等特点, 因此, 在条件不具备时, 保障标准可适当低一些;在条件具备时, 可向城市居民看齐, 推动农民工社保与当地居民社保接轨, 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安心在城市生活。[3]同时, 政府还应特别注重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因为拥有自己的住房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在城市的生活有了重要保障, 就会安心工作与生活, 从而会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经济资本约束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就业问题, 即新生代农民工向城镇有效转移就业的问题。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完善就业信息系统, 是提高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收入, 特别是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困境的关键, 也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质量的首要步骤。

首先, 要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的基础。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 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 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能否长期立足。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第一, 各级政府要取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 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 努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第二, 要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各项机制, 如新生代农民工打工登记制度, 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使其井然有序;第三, 逐渐建立劳动力就业问责制度, 逐步取消城乡就业各种不合理的界限, 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高度统一与公平。

其次, 要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系统, 实现全国就业信息共享。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的就业信息比较有限, 能使用的资源也比较少。由此可见, 政府要加大对就业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投入, 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与之相应的信息统计网络体系, 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4]同时, 政府应在各个城乡建立信息点, 收集企业的就业信息与劳动力的求职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挂在网上, 实现全国信息共享。

5.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和谐氛围

马克思曾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故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因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不是简单的单个群体单独的社会化, 需要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与空间让其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的构造与维护, 力求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 政府与媒体应充分挖掘新生代农民工所蕴含的文明素养, 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健康、积极的方面多加报道, 积极引导城市居民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6]还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作出重大贡献的宣传力度, 展现他们参与城市建设的成果, 让城市居民切实感受到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建设的贡献, 从而改变他们在城市居民心中的形象。其次, 政府应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放在同一水平线上, 废除那些对新生代农民工有歧视的城市规定与体制, 充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使他们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政府与城市管理单位不能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另类的群体来看待, 要将这个群体纳入城市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范畴。同时, 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社区与企业等组织的作用, 举办各种活动, 在思想上、观念上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平等对待。第三, 政府还应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救济体系, 要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投入, 使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困难时可以进行倾诉, 找到能帮助他们的机构, 从而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能看到生活的希望。此外, 还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和发生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与宣传, 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认同, 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2010年中央1号文件特别提出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本文认为, 新生代农民工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顺利、彻底地市民化。因此, 积极探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 并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约束,路径

参考文献

(1)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 2010-06-21.

(2) 胡鞍钢, 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3) .

(3) 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不能顺利市民化的不良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09) .

(4) 章国曙.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 郭科.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D].西北大学, 2009.

破除路径 篇2

全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武冈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简介

中共武冈市委 武冈市人民政府

2011年8月

在欠发达地区如何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对接两型社会建设是各级党政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武冈市把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来抓,有效地构建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桥梁,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轨,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成为新时期两型社会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被誉为“两型社会的加速器、农村社会的稳压器、现代农业的整合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器”。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6月,武冈市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46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78个、专业协会68个,拥有成员2.91万人,带动非成员48621户,其中2011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个,;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共62.8万亩,涉及农户18.4万户,全市已流转耕地2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拥有流转耕地500亩以上的大户165,其中2010年至今流转耕地4.6万亩,新发展流转耕地500亩以上的规模业主4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土地流转企业已涵盖全市粮食、水果、药材、铜鹅、生猪、牛羊、卤菜等特色产业和农机农技服务各个领域,承担起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排头兵重任。

二、主要成效

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成为可有效配臵和流动的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一家一户零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准备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成为了新时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一是创新经济发展机制,成为两型社会的“加速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全面发展,创新了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符合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从而全面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规模土地流转的推进,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单位土地生产投入,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土地规模流转后土地产出率较未流转前一般增加了3-5倍,而单位生产成本随着流转后的土地规模经营也大幅下降50%左右。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土地规模流转都以专业化生产减少了农村从业人员,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减少了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造了条件。据统计,2010年武冈市新增常居城镇人口1.54万人,因规模化、集约经营减少化肥使用量850吨、农药使用量96吨,减少林地破坏420公顷,新造林720公顷、改造现代农园20余处240公顷,有效地美化了环境,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了样板。

二是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整合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土地规模流转能够有效地整合农村土地、涉农资金、生产科技、农业品牌等资源,极大地刺激了社会资金、社会科技投入农业生产基地、加工、营销的积极性,有效地改观了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科研水平和品牌营销状况,彻底改变大而散、小而全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了翅膀,引领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目前我市形成了优质稻、生猪、果蔬、药材、卤菜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模式也从原来的大而散、小而全变化为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供销一体化,采取统一作物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农业资源综合利

用,领跑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为全市乃至全省农业生产集约化创造了示范样板。市丰收粮食专业合作社在邓元泰镇流转成片耕地8000余亩后,共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将该基地建设成全省内有名的土地流转示范片、全程机械化示范片、有机农业示范片。省政协主席胡彪在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项目做得好,要向全省推广”。

三是为推行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器”。新时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提出了具体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为标准化施药施肥、标准化生产提供了规模作业单元,减少了大量农药化肥的施用和农产品农药残留,同时也为质量安全源头追溯提供了责任业主,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承载主体。从实践上看,只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才能有组织地制订技术规程、建立用肥用药档案、严格按规定标准、规定程序生产,杜绝违规用药用肥用种现象发生,创建绿色食品品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土地流转业主的带动下,我市现已创建省技术监督部门备案《武冈市无公害生猪生产技术规程》等8个技术规程,粮食、生猪、脐橙、铜鹅、药材、蔬菜均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华鹏卤菜、菁芗大米、鸿鹄生猪、和鑫粉丝、圣奇士脐橙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四是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消除了农田水利建设及农业生产矛盾,成为农村社会的“稳压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一方面,分散的土地得以规模经营,从源头上消除了农业生产矛盾;另一方面全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村生活水准全面提高、农民素养全面提升,使农村社会迈向了和谐稳定。据测算,当地农民在其土地流出后,不仅可得到流转收益和国家政策补贴外,还可优先应聘企业用工或外出打工,其收益较其流出前增长可达2-10倍。

三、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工作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余孝武任组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市农村经济管理局下设办公室,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协调、全面监管、政策制定和业务指导。近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规模流转的组织实施认真研究和精心安排。同时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专项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办法,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各乡镇办事处及市直相关单位文明考核内容,严格奖罚,增加了压力,强化了责任,全面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走上规模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强化服务指导。2009年5月,我市在湘西南率先组建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土地流转指导中心,强化了“规划先行、信息传播、机制规范、评估竞价、合同指导”六项服务。规划服务上,对全市农村特色支柱产业和规模农村土地进行了全面摸底,并依据本地资源优势,制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规模流转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各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土地流转企业确定三年计划、五年规划,为全市农村土地流转业主提供了发展前景;信息服务上,利用指导中心电子屏和触摸屏和武冈农经信息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公布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信息、土地流转招商信息和农村土地流转使用权拍卖信息。机制规范上,在武冈农经信息网站设立政策咨询专栏,开展政策咨询互动,在指导中心设立政策咨询岗,专门负责向群众宣讲政策、解惑悉疑。评估竞价和合同指导上,指导中心对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达到500亩以上的农村土地流转承担组建注册指导、土地经营权价格评估、竞价组织和合同鉴证全程服务。

三是注重政策推动。2007年、2009年,我市相继在湘西南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意见》,出台系列倾斜政策,致力打造洼地效应。首先,建立专项发展资金。去年、今年市财政分别安排120万元、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规模流转以奖代投,每年安排30万元作为市农村经济管理局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的工作经费。其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土地流转业主给予八个方面的倾斜政策,即享受各项政策补贴、前三年实行“零费用、高奖励、低税收”和适当贴息、享受财政性以奖代补和政策保险、优先承担农业项目、优先发放贷款、允许占用流转面积0.5%-1.5%的土地建造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对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企业实施挂牌保护,全面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土地流转业主的热情。

破除“人才完美”观 篇3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1.塑造全面的人才观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 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中小企业重技术人才轻其他人才, 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前提基础。中小企业应该认识到:人才是多样性的, 除了技术人才外, 还有管理人才等;人才是多层次的, 中高层管理者固然重要, 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员工也不可或缺。全面的人才观可以克服狭隘的人才观的弊端, 使中小企业能够全面分析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需求体系, 有针对性地招揽其切实需要的各类各级适用人才。

2.认识到人才不完美

由于各种原因, 中小企业有一种人才完美的错觉, 甚至对人才有一种神秘感, 认为人才应该是万能的。把企业的发展寄托于个别的“完人”或“能人”身上, 形成了一种对人才的过高期望。其实, 企业中绝大多数的人才是那些具有能为企业所用的一技之长的人:也许在某些方面能力突出, 但在其他方面表现平平。只有打破人才完美的观点, 中小企业才能自觉地完善管理体制和建立人才互补机制, 而不是把企业发展寄托在个别“完人”或“能人”身上;同时, 它也有助于中小企业形成系统管理的观念。

3.转变人才使用观念

目前仍有不少中小企业“唯亲近者是用”, 使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这种情况必须纠正。但与此同时, 也不必走向另外一个误区——“亲者不任”, 现在有的中小企业竭力回避从企业内部培训、选拔人才, 甚至认为企业内部没有人才, 总寄希望于外来人才。其实, 真正的“任人唯贤”是不论亲疏的, 外部招聘之外, 内部选拔人才也是一条有效、便捷的用人途径。由内部选拔出来的人才比较了解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产品特性等, 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较为一致;企业和人才之间相互了解, 容易建立信任, 降低用人风险;能够较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减少工作阻力, 降低管理成本, 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4.人才要事业也要生活

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人才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 甚至不在乎物质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这或许是正确的。然而, 市场经济体制下, 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判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每个个体的生活质量高低已成为社会衡量其个人价值的重要方面。在这种情况下, 要事业也要生活成为人才的普遍需求。由于社会观念的偏见和企业财力有限, 在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难度本来就很大的情况下, 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 吸引适用的人才具有特别的意义, 正确地认识人才的工作生活需求, 有助于中小企业制定正确的人才吸引战略和政策。

建立有效的招聘体系

1.持续规范工作分析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特别是新技术层出不穷, 新的工作不断地产生, 及时的工作分析至关重要。切合实际、明确、详细的职位描述和任职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可以减少招聘工作的盲目性, 避免对应聘人员条件的把握上出现随意;我们的招聘不是招聘最好或者最优秀的人才, 而是要招最合适企业岗位要求的人员。在招聘过程中, 招聘者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能完全被应聘者优秀的个人条件所吸引, 要以岗位要求描述为基准。这是因为高于岗位要求的人员所获得的成就感可能会很快地满足并最终厌倦而离开, 这样的结果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俗话说, 找对人才能做好事。

2.开发合理的人力资源需求变化预测流程

中小企业开发合理的人力资源需求变化预测流程, 不但提高了招聘工作的主动性, 增加了招聘工作的时效性, 增加了对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反应力, 而且能够降低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力资源风险, 提高收益。一方面, 中小企业内部资料信息的收集宜采用扁平化的工作流程, 加强招聘者和直线经理的经常性沟通;结合各相关部门定期提供的资料信息, 获得比较准确、及时有效的内部人员需求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资料的把握利用, 一定要具有前瞻性, 从有利于维护中小企业利益、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潜能的角度去考虑。另一方面, 在人力资源需求变化预测流程实施和最终结果得到检验的全过程中, 还需要做好事前的评估和事后的反馈, 使预测流程的操作性更强、合理性更高。

3.创建层次丰富的招聘渠道和灵活多变的招聘方法

人员的招聘可实行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内部选聘就是将空缺职位首先通过多种方式在内部予以公布, 如BBS、内部网站、绩效评估后反馈会议等, 要保证信息在内部传递的最大化覆盖。同时要鼓励员工的积极参与, 可以自我推荐、他人推荐、部门推荐等, 建议在做绩效考核时将应聘的积极度和员工或部门相联系, 在制度上鼓励员工的应聘, 把应聘者的积极性和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对于不被选用的员工, 要详细地说明原因并提出其个人生涯发展前景, 让每个应聘员工的整个应聘过程都成为一次提高的过程。当内部招聘没有适宜的人员时可采用外部招聘, 尤其是在补充初级职位和获取具有新技术、新思想的员工时更适宜采用。选用适宜的人员来源要考虑职位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 在中小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 即使对相同的职位要求, 其人员来源也是不同的。外部招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采用, 招聘者还要考虑的是结果的最优化和成本的最小化, 在招聘方法的采用上要和组织文化和组织形象相适宜。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采用长效、公开、经济便捷的电子化招聘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但是要注意招聘过程中的信息核实与背景调查, 避免应聘者弄虚作假。

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1.科学设计培训管理流程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一项重要职能, 很多中小企业在培训方面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主要是因为公司没有一个系统、规范的培训管理流程。中小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前, 要对现有岗位进行素质 (专业、能力、价值观) 描述。岗位素质描述应由本岗位人员如实填写。通过岗位描述, 掌握企业现有人员的素质现状, 同时也可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

2.细化分析培训需求

在企业培训中, 培训管理人员和直线经理必须根据需要明确培训需求, 找出组织中员工欠缺的知识和技巧或由于知识、技巧不足造成的绩效不佳表现, 从而决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培训管理人员根据培训的紧迫程度、培训难易程度、培训成本高低等因素, 分别列出哪些急需培训, 哪些可以放缓;哪些需要外聘, 哪些可以内训, 哪些可以部门自行培训。

3.系统设计培训与开发课程体系

根据培训需求确定年度培训费用预算等, 制定出培训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设计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结构和计划表。要确定培训部门的结构、规模、预算, 要明确培训的范围、内容、目的、要求、比例、层次、深度、频率等, 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在员工培训方面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但是效果甚微。究其原因, 是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而且没有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中小企业要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客观实际, 根据不同岗位系列和岗位层次, 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体系, 例如管理者需要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 普通员工需要提高岗位技能;以及新员工培训、员工发展培训等。

4.多维评估培训与开发效果

任何一项制度, 离开了评估便形同虚设。在培训过程中, 应注意到对其效果的评估, 评估结果一定要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与员工的加薪、晋升、淘汰等相结合。培训效果的评估也是十分复杂的, 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为此, 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的重点是从过程、方法、行为变化的角度去进行评估。行为变化的评估主要考察受训者在参加培训后的一些关键行为的变化。评估的结果一定要公布给员工本人看, 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要加以鼓励;同时, 对于没有达到培训效果的员工, 可以为其明确制定培训计划, 并告之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仍没有达到要求, 将面临转岗或者下岗。

破除陋习向文明 篇4

中国历来以文明礼仪标榜,我们的祖先早就对对文明礼仪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规范要求,并一直有仁人志士乐此不疲的践行着。对与一个人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建立文明社会、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置若罔闻,践踏着文明。

有次坐救护车去城市送病人,一进入市区,车水马龙的街道立刻让车速减了下来。由于是危重病人,所以司机果断拉响了警报。可让人惊讶的是,当大部分车辆驶向右边的慢车道为救护车让道时,总有一些车挡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行驶着,任你警报拉的再响也不让道。真不知道如果换做他们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属,会有何感想?还有次是见到城市的消防车,也许是需要紧急救援,六辆消防车齐鸣警报,却是断断续续地蹒跚前行。文明礼仪怎会如此?

在医院里,看病的人是那么的多,升降式电梯显得特别紧张。三个电梯口聚集了许多焦急等待的人,好不容易等到电梯门开了,等不到里面的人出来,外面的人就一拥而入,结果电梯超重了,大家都说着谁下去一下,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动,就那么一直僵持着。有时候等待空闲的电梯时,有的人每个电梯口的按钮都按,这样其实是在造成时间的浪费。

在使用台阶式电梯的时候,情况也是一样的糟糕。大家都是随心所欲地站着,而没有按照规定靠右站,下面有紧急事的人却不能及时通行。

关于公交车的让座问题,同样不容乐观。按照文明礼仪的提倡,要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事实上,年轻人都做的很好,反倒是许多中年人和老年人做的不太好。中年人给老人和小孩让座的比较少,他们一副视身边无物的表情看着就让人讨厌。有的老人年龄并不大,行动也很灵便,年轻人却会客气的让座,留下一幅美丽的画面。面对让座的情况,老人是否也都有一句客气的谢谢呢?据我的观察,能说声“谢谢”的老人却很少,似乎他们觉得我是老人,你们就得给我让座。这样恐怕就不是什么美德了吧!

破除迷信趣联 篇5

明代文学家徐文长曾经写有一妙联:

经忏可超生, 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续命, 分明菩萨是赃官!

此联以归谬法推理, 讽刺一些迷信现象, 可谓尖刻有力, 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曾在自己的书斋门上撰有这样一联:

祸福皆自取;

神鬼本无凭。

破除壁垒才能造福大众 篇6

工信部2012年前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大关。以人均3年更换一部手机的频率计算, 每年淘汰的手机就有3.3亿部, 这意味着, 每年闲置同样数量的手机充电器。与手机充电器同样“泛滥”的还有笔记本电脑电源适配器, 2012年, 全球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出货量恰好也是3.3亿台。

IT市场上主流品牌如联想、惠普、索尼、戴尔等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接口各异, 电压和电流也不同, 基本上不能通用。联想thinkpad的输入电压是20V, 戴尔有2种19.5V和20V, 惠普一般是18.5V, 索尼则是19.5V。Apple旗下的ipad、ipod、iphone之间充电器、数据线、耳机确实都是统一标准, 基本可以通用, 但是, 却是一致排外的。

且不说充电器泛滥带来的巨大资源浪费, 对每个消费者来说, 也是惊人的浪费。眼下, 市场上一个手机充电器的价格约在100元左右, 而笔记本电脑电源适配器售价在400元左右。以手机充电器为例, 按每年淘汰3.3亿个计算, 也就相当于我国消费者的财产“蒸发”高达330亿元以上。真是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不容忽视的是, 和大多数电子垃圾的成分类似, 废旧充电器中也含有汞、镉、铅等重金属, 它们都是污染水体和土壤的“高手”。

最新研究表明, 长时间与充电器接触, 人体易增加患癌风险。科学家说, 因夜晚休息时人体不会分泌可减轻辐射线危害的黑色激素, 若卧室甚至床头旁放着充电器, 最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距离半米内, 手机充电器的辐射, 将使人体如同暴露在高压电源线底下。可以肯定的是, 手机充电器、笔记本电源适配器等含有变压器的电子垃圾辐射超过了电脑和手机本身, 应及时妥善处理。

多年来, 手机充电器统一标准, 总是雷声大, 雨点小。为了方便大众, 各地一度在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置了手机充电桩, 尽管密密麻麻各式插头不少, 大众仍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 手机充电器端口实在是五花八门, 太数不胜数了。为什么不尽快制修订充电器国标, 以实现充电器标准的完全统一, 减少污染, 避免重复生产和海量浪费?

早在2000年, 监管部门就开始着手制订手机充电器统一标准, 要求手机充电器统一接口。到2007年, 总算颁布实施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 国内外各品牌手机的充电器仍然在各自为政, 唯我独尊, 我行我素。由于不是强制性国家标准, 各个品牌纷纷加以抵触。大致看来, 阻力主要涉及国际贸易规则、知识产权、人为设置的技术壁垒和企业利益等。

消费者日常用到的充电器门类繁多, 比如手机充电器、音视频播放器充电器、蓝牙耳机充电器、数码相机充电器、摄像机充电器、儿童玩具充电器等等, 如果制定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 以上这些电器, 统一通用为1个充电器即可。实际上, 所有充电器统一插头和插座并没有技术难题, 如220V电源插头和插座, 无论是哪类电器都是统一的。因此, 有必要制定充电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目前, ISO在充电器上还没有国际标准, 但是, 我们国家可以“敢为天下先”。显而易见, 只要统一充电器标准, 实行通插通用, 可以将主机与充电器的销售分离, 用户可以自己购买充电器, 就能大大减少因为“一种产品一套配件”带来的浪费。作为监管部门, 应该主动作为, 通过政策措施或标准化手段进行推广和引导。利国利民, 利于环境保护、节省资源的好事, 我国为什么不能先行一步呢?

全球粮食安全:瓶颈与破除 篇7

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 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应当说由来已久。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向全球敲响警钟, 首次提出了“食物安全”问题。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粮食安全”概念, 并得到FAO、世界粮食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及至1996年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则对“粮食安全”作出了周全的解释:“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 安全, 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 才实现了粮食安全”。然而, 无论是以国际组织所祈盼的目标来裁减还是实践所收获的效果来衡量, 目前全球粮食安全依然没有解除危机, 甚至某些指标还在恶化。

第一, 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

据FAO的数据显示, 全球粮食储备在2008年只有4.05亿吨, 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仅够全球人食用8至12周。而从2009年的情况分析, 由于越南、柬埔寨等亚洲主要产量国的粮食有望丰收,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认为, 今年世界谷物产量可达到22.16亿吨, 而在需求量可能达到21.76亿吨的情况下, 供大于需只有4000万吨。不仅如此, 按照联合国粮食储备量应当占社会消费量18%的规定计算, 2009年粮食储备额为3.91亿吨, 这一指标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在粮食产量可能增加的前提下而粮食储备额却在减少, 既说明了粮食实际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加, 也反映出未来粮食供给前景不容乐观。

第二, 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

借助于需求增加和大宗资源价格上升的力量, 国际市场粮价最近几年一路扶摇直上。资料显示, 全球粮食价格2006年上涨了12%, 2007年上涨了24%, 2008年前8个月涨幅已超过50%。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粮食价格发生“夭折”, 但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据OECD和FAO联合发布的《2009-2018农业展望》报告, 粮价总体水平目前远高于10年平均水平, 一些粮食的价格比1998-2008年的水平高出了一倍。如作为世界基准的泰国大米, 当前价格为每吨614美元, 比每吨290美元的10年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还多。不仅如此, FAO还预测, 未来十年间, 除牛肉和猪肉外, 农产品价格仍将高于1997-2006年的平均价格水平, 其中谷物类价格将超出10%-20%, 植物油的价格则将超出30%。如果原油和能源价格出现波动, 或是气候出现极端变化, 未来仍可能出现类似2007-2008年粮食价格飙升的情况。

第三, 饥饿人口有增无减。

粮食供给的紧张与粮价的上升, 意味着全球贫困人口可获得食物的成本和数量越来越少, 饥饿程度会进一步恶化。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 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 扭转了过去四十年中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 而且这一数字今年将继续增加。由于粮食供给短缺和消费不足, 全球营养不良人数迅速增加, 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营养不良。

粮食安全问题频亮黄灯, 已经使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受到考验。按照联合国2015年世界饥饿人口必须减少一半的要求, 从现在起每年必须减少2600万饥饿人口, 但现在每年减少的饥饿人口数实际只有210万。不仅如此, 在局部地区和部分国家, 粮食短缺已经造成了大规模移民问题, 波及周边地区安全;即便在一些富裕国家, 也会因粮食问题引发恐慌骚乱, 并触发更大的安全危机。正是如此, 前不久举行的的八国集团首次农业问题部长级会议鲜明地发出了“永久性粮食危机”的警告。而八国集团首脑峰会发布的报告称, 假如在2050年前粮食产量不能翻倍, 全球将爆发“粮食危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更是大声疾呼:粮食危机是一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输不起的战争”。

人口递增与粮食安全

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 人口因素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因子。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影响并不只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对粮食供给的压力, 而应该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等多个方面。

第一, 粮食需求的膨胀。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依照全球150个国家的人口指数预测, 世界人口目前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 增长人数为7700万人, 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91亿, 到2050年将突破100亿。问题的关键在于, 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粮食增产速度。目前世界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20亿吨左右, 缺粮最严重的国家正是那些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国家。而据联合国预测, 至2025年, 如果世界人口增长到91亿, 粮食需求随之将增加50%。

第二, 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从人口增长和土地占有率的角度审视, 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对土地占用的大良增加, 从而摊薄人均耕地占有量。资料表明, 目前东亚和南亚人均可耕地只有不到0.17公顷, 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目前非洲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已由1960年代的0.5顷下降到目前不足0.3公顷。更严峻的事实在于, 人口的增加会加大环境资源的压力, 并引发耕地流失的合并症。在非洲, 人口的增长已经带来了对木材和燃料的需求的扩张, 每年被毁森林约占非洲大陆森林总面积的1.8% (约380万公顷) 。由于乱砍滥伐、过度种植和随意放牧等原因, 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反常, 旱涝灾害不断出现, 失去植被保护的地面不断扩展, 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仅水土流失就使非洲粮食产量下降了25%。

第三, 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资料显示,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70%, 而且50多年来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几乎都来自发展中国家, 未来人口的增长也将毫无例外地来自发展中国家, 但与此相反, 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将保持在12亿左右。按照这种人口增长分布生态, 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总和将上升到85%。另一方面, 目前发达国家生产的粮食接近全球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人均年消费粮食700多千克, 但发展中国家则不足300千克, 在粮食分配与消费本已存在巨大差距的前提下, 人口的非均衡增长将使粮食分配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更趋严重。

第四, 消费结构升级加剧粮食供给压力。

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目前还只是初级食品需求不同, 发达国家人口消费呈现出高端化, 即更多的消费者有能力消费高蛋白质、高营养的畜牧类产品, 进而扩大了对包括谷物在内的饲料需求。如生产每千克牛肉需消耗近8.5千克谷物、生产每千克猪肉需消耗5千克至7千克谷物, 生产1千克鸡肉需消耗2公斤谷物。这种情形必然引发谷物饲料供求的紧张, 并直接加剧了粮食供求的紧张化程度。

气候变暖与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与气候生态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 特别是在目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的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的条件下, 气候的变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此, 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 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 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在影响粮食生产的气候条件中,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杀手。研究显示, 自19世纪初叶以来, 地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7摄氏度, 而温度持续升高, 将减少热带和亚热带主要粮食产区的产量。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化报告指出, 在低纬度地区, 气温仅升高1至2摄氏度, 农作物产量就可能减少。在中高纬度地区, 如果气温升高不超过3摄氏度, 且具备足够的水源, 农作物产量可能有所增加;但是, 一旦升温超过3摄氏度, 农业可能减产30%。

日益严重的缺水与干旱是气候变暖的直接产物, 其对农业产生的抑制力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有分析认为, 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 地表水分加速向空中蒸发, 即使降雨量有所增加, 多数地区也会形成干旱。由于旱灾粮食损失占气象灾害损失总量的60%左右, 干旱对全球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可小视。

值得注意地是, 进入2009年以来, 全球干旱灾害异常突显, 而且干旱发生地多为主要产粮国家。阿根廷素有世界“粮仓肉库”美誉, 但布宜诺斯艾利斯、圣达菲和科尔多瓦等几个主要农业省份降雨量创数十年来最低水平, 大规模的干旱天气已使当地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和向日葵等农作物都将不同程度减产。在澳大利亚, 东南部地区的降水之少为近30年来罕见, 该国小麦大量减产已成定局。

令人担忧地是, 气候变暖和干旱对未来农业与粮食生产的破坏还可能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 如果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任何措施, 到21世纪后半期, 全球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6%。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表明, 按照目前的趋势, 若平均温度升高2.5-3℃之后, 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和玉米) 产量持续下降, 即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下降14%-23%。

污染是全球气候变暖派生的又一大威胁粮食生产的阴影。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 在北半球地区, 不断增多的地表臭氧正在威胁农作物生产, 可能给农民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地表臭氧的形成和聚集与大量工业及汽车废气的排放有关, 特别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林地区, 地表臭氧抑制农作物生长的危害性正在逐渐放大。

金融危机与粮食安全

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 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 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

第一, 流动性紧缩导致农业投入的减少。

金融危机一方面导致了全球性的流动性短缺, 另一方面导致各国政府为拯救城市主要产业资金支出的增加, 两个方面都在客观上对农业形成了“挤出效应”——削减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投入。即使是在一些主要的粮食出口国, 由于粮食价格的走低, 其国际贸易收入急剧减少, 用于粮食生产的资金也随之缩减。

第二, 粮食价格的持续下降损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失业率上升和收入的减少, 使全球不少家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家庭的粮食购买能力下降, 进而导致农作物生产和消费需求出现下滑, 国际农产品价格一路回落。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或开始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如在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 农民将结束连续5年的耕地扩张, 将耕地面积减少700万英亩, 创下20年以来最大降幅。在其它地区, 尤其是乌克兰、阿根廷和巴西等谷物主产国, 农民们将减少使用高产杂交粮种和肥料, 从而使产量受损。这种状况势必加剧粮食供给不足的严重程度, 为下一轮粮食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三, 投机因素可能在金融危机条件下重新膨胀。

为了缓解金融危机, 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降低货币利率, 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开动“印钞机”向市场投放大量的流动性, 从而带来了国际主要货币的竞相贬值, 资本回报率降低;加之全球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低位不振状态, 国际投机资本就将进攻的目标转向了包括粮食在内的商品期货上。由于粮食存在明显的上涨预期, 投机资本完全可以在目前粮食处于低价状态时囤积居奇, 而在经过一系列的轮番炒作后, 未来粮价必被推高, 全球消费者最终会为这场投机盛宴痛苦埋单, 那些本已脆弱的有效需求会进一步受到扼制, 世界范围内的饥饿人口只会有增无减。

自我保护与粮食安全

无论是在农业问题还是在非农业问题上,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自我保护主义倾向, 而且这种保护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甚嚣尘上, 粮食问题也就在这些以邻为壑与“零和”博弈的生态中被罩上极度不安的阴影。

第一, 农业补贴。

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每年为本国农民提供高达3000亿美元的补贴, 扭曲了农产品贸易的条件, 直接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以亚洲为例, 亚洲国家曾盛产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 但1995年以来, 美国农场主靠政府巨额补贴廉价出口大豆, 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持续走低, 令亚洲豆农苦不堪言。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 亚洲大豆生产逐步萎缩, 一些大豆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全球大豆的生产中心也由亚洲地区转移到了以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为主的美洲地区。

第二, 贸易限制。

时至今日, 日本还对国外进口大米征收高达490%的进口关税, 以保护本国农产品。而为了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 从去年以来, 阿根廷、乌克兰、印度等国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尽管这种限制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国内市场的压力, 但同时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供需矛盾, 增大了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的成本。资料显示, 2008年, 由于各种贸易限制, 导致非洲国家用于进口粮食的款项高达150亿美元, 使得资金本已拮据的非洲捉襟见肘。

第三, 生物加工。

为了减轻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 不少国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的道路。但生物燃料主要以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要生产原料, 因此必然导致对农作物的大量需求。如全球最大的玉米种植国美国, 如今占产量1/5以上的玉米用于加工乙醇燃料, 同时, 美国国会通过的新能源法案鼓励大幅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量, 预定到2022年增至360亿加仑。美国农业部预计, 今后几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3将用于乙醇生产。粮食的“能源化”不仅分流了粮食的供给能力, 加剧了市场的短缺化程度, 而且制造了粮价上涨的重要推力。

第四, 海外屯田。

出于规避高额进口成本和粮食出口限制所导致的市场担忧, 日本、韩国、印度及中东国家等近年来大举在海外购买耕地种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 在过去六个月时间里, 有近2000万公顷的欠发达国家的农田被出售或正在协商出售或租赁。而去年, 大约有1000万公顷土地被出售。虽然“海外屯田”有助于增加本国的粮食供应, 但极有可能导致当地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涨, 进而推动粮价的上涨;同时, 海外置地也会造成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特别是粮产地需要增加粮食供给而产品却要出口时, 投资者与当地的利益矛盾将变得尖锐。基于此, 国际农业生产者联合会负责人指出, 海外屯田将会导致“第二代殖民主义”的危险, 因为这种掠夺资源的方式会让贫穷的国家更加贫穷。

制定和出台全球性方案

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与反应。在印度, 该国政府新近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法案》, 该法案规定每个贫困家庭每月可以以每公斤3卢比的价格从政府粮店购买25公斤大米或者面粉。在中国, 为了实现2020年前粮食年产量达到5.4亿吨的目标, 政府对农业的预算连续三年增加, 分别达到了27%、38%和20%。而就在G8蜂会上, 八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未来三年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项目投资120亿美元。然而, 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 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

第一, 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

资料显示, 目前世界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提高产量仍有很大潜力, 比如有“粮仓”之称的乌克兰, 目前的粮食单产还不到美国的一半, 拥有大量耕地的俄罗斯粮食单产甚至更低, 而巴西还有4亿多公顷可耕地尚未开发。只要加大农业投资, 粮食产量基本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人类的需求。

第二, 加大对发展中国国家农业的援助。

据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指出, 全球对于农业的官方发展援助已从1980年代初的13%下降到目前的2.9%, 而且自1990年代起, 发展中国家农业获得的援助减少了75%。据此, 联合国在《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报告中指出, 基础设施投资不足阻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生产无法满足需求增长。资料显示, 目前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大约只是发达国家的50%。这一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发展中国家无疑将成为全球粮食增产的重大掣肘。为此, 必须明确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援助力度;同时农业援助的重点应当转向内涵建设上来, 即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更多农业技术与知识, 充分挖掘发展中国家的产粮潜力。

第三, 塑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

围绕着农业问题所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必须尽快结束,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从人类生存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都做出相对的让步。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应当大幅削减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 以欧盟、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农产品自给国集团必须大量削让关税和配额限制, 而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二十国集团也应当尽可能地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唯有这样, 才能纠正国际农产品贸易机制, 通过有序的国际粮食市场灵活配置和调节全球粮食的供应与需求。

第四, 创建协调性与联动性的国际机制。

以“学生开讲”破除课堂沉寂 篇8

一、循序渐进引流入渠

上课伊始便让学生如教师一般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或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如何做到解放学生嘴巴,充满自信地陈述内容呢?

1. 个人讲:理顺思路

任何人的心理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障碍,就是担心自己的观点等不被认同而落下笑柄,学生虽小同样也是如此。让学生张开嘴巴,表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让学生从自言自语开始。这样,可以理顺思考问题的思路、理顺思维的顺序,为他开讲奠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教学中设计其中一个环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某页,看看这部分内容,并划下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划的内容串起来,自由发言,感受是否通顺。如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苏教版201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学生在看、划后,述说这部分内容。“这个例题的问题是,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它的条件有:讲义夹每个7元,订书机每个12元……用50元买一个书包……”学生在一边述说中一边思考。吴亚文在述说中突然自言自语吐出:“……不对,题中是问‘还可以买几个笔记本?’讲义夹、订书机、水彩笔、钢笔等价钱,这些条件与‘买几个笔记本’没有关系,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条件是用50元买一个书包,剩下的钱买笔记本,笔记本每个5元,要想求出还可以买几个笔记本,就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钱,用买书包后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就可以得出还要买几个笔记本了。列综合算式为50-20÷5,但这样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先算除法,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是先算减法,这就必须在50-20添上小括号,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我们学会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听完学生这样自言自语地不停调整的叙述,足见学生在自我表述当中,不停地调整自己思考的思路。这样,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就在不停地思考中理解、掌握了。“响鼓还需重锤敲。”为避免学生在自我述说环节,不自我主动地表述,笔者告诉他们,看谁说的声音响亮谁就有大大的机会为小组争光。此时,学生都会为了小组的荣誉而不甘落后,尽全力表述自己欲展示的内容。

2. 组中讲:让结论更准确

学生有了自我表述的经历,就是一个有话可说、有事可干的人了,内心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希望他的观点等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有了说话材料也就有话可说,就像建房子一样有砖有瓦……有了设计好的“蓝图”。为了使表述内容更加完美,就需要团队的帮助,这就顺理成章地由“自主先学”进入了“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学生轮流陈述自己的内容与观点,然后相互指出谁的内容中需要补充什么,形成统一意见,追求结论的完美。

笔者在教学“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1)”(苏教版201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时,深入“励志组”倾听他们讨论交流:

(每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后)

卓瀚文(组长):例题中给了我们实物图,是两套运动服、两双运动鞋和两顶帽子的单价,要求我们根据图中的信息,以及“小明和爸爸带300元”的条件,求出“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的结果。但是,王润栋刚才所说内容中,没有把问题理解透,没有讲出最多剩下多少元,要求剩下的钱最多,必须买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所以,这一点应补充上去,这样就显得题目理解深透具体了,让其他同学听得明明白白了。看看,这是我昨天预习时,妈妈帮我画的思路图:

王润栋(时间控制员):看了这个图,忽然明白了,卓瀚文给我提出的这点,我确实没有思考到,只考虑到剩下的钱,没有考虑到剩下最多的钱。这个,我一定改正。我重说一遍,大家再提出意见(述说思考的结题思路内容)。

魏兰苏(副组长):蒋玉豪,你应该从问题出发去找条件,帽子价格与这题没有关系,题目说“小明和爸爸去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怎么用带去的300元还要减去帽子的价钱呢?所以,你在题意理解上出了错误。

蒋玉豪(问题记录员):我一急于求成就会犯这样的错误,今后一定要改正。谢谢你的建议。

卓瀚文(组长):刚才我们都是说“最多剩下多少元”,反过来要是问“最少找回多少元”呢?

蒋玉豪(问题记录员):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用付给收银员的钱,减去买最贵物品的钱,收银员找回的就是最少了。

……

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把自己的思考思路相互讲述出来进行讨论,征求组员的意见,相互提出整改意见集思广益,使每个人的最终结论都更加完美。如果小组成员对某个问题感觉有疑问,没有整明白,可以跨组询问或向老师询问。该内容主要让学生解答“求剩余”“求两数之和”以及“求两数之差”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自由思考和相互交流中,掌握了这一策略的基本特点和运用过程。在相互交流中,抓住了题中关键信息,理解了“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明确了购买物品的价格不同,剩下的钱自然也就不同。要想使剩下的钱最多,就要买价格最低的物品,反之就要买价格最贵物品。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根据自己获得的认识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自由思考与表述,相互交流与补充结合,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该策略在交流中由无形化有形,由模糊变清晰,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发展数学的思维。

二、搭建舞台,渠满水溢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欲望的时候,就想把欲望展现出来,小学生也不例外。浑身的“武艺”需要一个“演武场”才能够充分地展示。所以,教师就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与舞台。

1. 角色转换,我愿为师

老师可以安排学生组内推荐优秀代表在组里试讲,推荐的代表试讲的时候要以老师的身份进行,如教师上课一般提问、讲解、评价等,由原来的大课堂变成了一个个微型的小课堂。

教学“认识年、月、日”(苏教版201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时,笔者深入“挑战”组听课:

生1:现在我是老师了,你们要积极回答问题哦!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2:12个月。

生1:每月天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他们分别是多少天?

生3:不一样,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2月是28天。

生1:31天的月,我们称为大月;30天的月,我们称为小月。还有一个月是28天的,它是大月还是小月?

生4: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特殊月,预习时候妈妈叫它“平月”。

……

学生通过自我和小组的锻炼,再不想讲的学生也会被小组的“情”所触动,也会由被动变主动,积极投入到小组交流当中去。从整个班级层面来说,就需要教师将主导地位交给学生,让学生一吐为快。原来既定的各组之间竞争慢慢地就会变成思想的争鸣之地。由于学生本质个性的不同,会使小组产生的个性不同,不同的小组会形成自己不同的意见,他们会轮流交替地求同存异。

2. 百家讲堂,展示自我

经过小组演练后,角色得到了转换,水到渠成地进行“交流展示”,也是登大雅之堂展示自我的时候。这时,教师到学生中去,安排各组推荐的优秀代表走上讲台,如老师一般进行讲课、分析、讲解、提问、板书等一条龙,其中讲课优秀的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奖励:同老师握手、同老师一起批改作业、做老师的位置看老师的书、免做作业一次……甚至可以代替老师布置自己及大家喜欢的作业。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同等的奖励,因为“军功章里有他们的一半”。

笔者教学“三位数减法的笔算”(苏教版201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就退居幕后,让学生角色转变成老师给同学讲课。如张嘉倪是从江阴转回来的学生,进入本班不足两个月,便能自告奋勇走上前台,像模像样地板书、讲解、提问:

师(指张嘉倪):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4页,看看例题,理解内容,列出算式(学生理解内容、列出算式)。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先在自己本子上进行试试(学生列竖式计算)。大家列竖式时候应注意什么?以前学习过的。

生: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现在开始在自己本子上进行竖式计算(学生迅速完成,并指一名学生到黑板演算)。

师:袁海月做得很对,大家都可以做出来,但我有个疑问,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百位上退“1”作“10”,再减———

师:这时候,百位上是几?

生:百位上是“2”,借走“1”后,还有“1”

师:看来大家知道如何进行竖式计算了。怎么样知道结果对不对呢?

生:进行验算。

师:我们学习的是减法,一般情况下怎么验算?

生:用加法进行验算。

师:开始验算(学生进行验算)。

师:通过验算,我们计算的结果正确吗?(正确。)这时应把算式写完整(板书):215-93=122(本)答:还剩122本。

师: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回到座位上)!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三位数减法的笔算和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减法笔算和口算、整十数和整百数减法的口算,以及三位数加法笔算的基础上教学该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为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和小数减法打下基础。

张嘉倪当老师,给同学开讲授课,语言清晰、思路清晰,在列出竖式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探索出减法的笔算方法,并启发同学,把两位数减法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知迁到三位数减法中来,还针对计算过程中的退位问题,启发同学思考“差的百位上是几?为什么?”并把十位上不够减重点提出,得出“百位上是退1作10”,进而理解并掌握了三位数退位减法笔算的算理和算法。当然,学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有任何疑问也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商量解决,做到“质疑拓展”。

三、“学生开讲”关注的细节

“学生开讲”,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总会担心学生要么不讲,要么跑偏。其实,要想使课堂更加精彩,首先,课堂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能脱离教材实际内容教学。教材是联系学生与外界知识的桥梁,是逐步深入学习的基础,犹如建楼房一样,基础打不牢,上层设计得再美丽,同样会坍塌。其次,设置的问题要利于大多数学生解答,为学生开讲培养自信心。作为教师,教学不能仅仅面对那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不能单独面对班级的后进生,而应面对全体兼顾个人,不能设置较难的问题,让班级只有寥寥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展示。要是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问题较难,要么是提问方式方法有问题,要灵活调整,不能自问自答。设置的环节要易于学生操作,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再次,设置的问题结论要易于发现。树上的苹果不能伸手就摘到,也不能搬梯子还够不着,而应让学生踮起脚尖稍微一蹦,就摘到苹果。那样学生就不会畏难不说不讲了。最后,对成绩较靠后的学生,不能放在遗忘的角落。针对他们出现的困难,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去其组中讲解,或者安排其组长到别组学习后,回去教他们。这样为开讲保证了人人都可以张嘴表述。

破除路径 篇9

一、循序渐进, 引流入渠

刚接触一个班级, 让学生如教师一般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或思考问题的思路, 是不现实的。如何做到让学生解放嘴巴, 充满自信陈述内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 个人讲:理顺思路

一般情况下人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障碍, 就是担心自己的观点等不被认同而落下笑柄, 学生虽小同样也是如此。让学生张开嘴巴, 表明自己的观点, 就要让学生从自言自语开始。这样, 可以理顺思考问题的思路、理顺思维的顺序, 为开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某页, 看看这部分内容, 并画出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用自己的语言把所画的内容串起来, 自由说说, 感觉是否通顺。学生就会有的放矢去做。如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 (苏教版2013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 学生在看、画后, 述说这部分内容。“这个例题的问题是, 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它的条件有:讲义夹每个7 元, 订书机每个12 元……用50 元买一个书包……”学生在一边述说中一边思考。吴亚文在述说中突然自言自语吐出:“……不对, 题中是问‘还可以买几个笔记本?’讲义夹、订书机、水彩笔、钢笔等价钱, 这些条件与‘买几个笔记本’没有关系, 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条件是用50 元买一个书包, 剩下的钱买笔记本, 笔记本每个5 元, 要想求出还可以买几个笔记本, 就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钱, 用买书包后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 就得出还可以买几个笔记本了。列综合算式为50-20÷5, 但这样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先算除法, 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是先算减法, 这就必须在50-20 添上小括号, 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我们学会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听完学生这样自言自语地不停调整叙述, 足见, 学生在自我表述当中, 不停地调整自己思考的思路。这样, 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就在不停地思考中理解、掌握了。“响鼓还需重锤敲”, 为避免学生在自我述说当中, 不去自我主动地表述, 笔者走进学生中间, 告诉他们, 看谁说的声音响亮谁就有大大的机会为小组争光。此时, 学生都会为了小组的荣誉而不甘落后, 闹中取静, 集中精力, 表述自己欲展示的内容。

(二) 组中讲:让结论更准确

学生有了自我表述的经历, 就是一个有话可说有事可干的人了, 内心里充满了表达的欲望, 希望自己的观点等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有了说话材料也就有话可说, 就像建房子一样有砖有瓦……有了设计好的“蓝图”。为了使表述内容更加完美, 就需要团队的帮助, 这就顺理成章地由“自主先学”进入了“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的有效组织下, 学生轮流陈述自己的内容与观点, 然后相互指出谁的内容中需要补充什么, 形成统一意见, 追求结论的完美。

笔者在教学“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1) ” (苏教版2013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时, 深入“励志组”倾听他们讨论交流。

(在每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后)

卓瀚文 (组长) :例题实物图中给我们提供的是两套运动服、两双运动鞋和两顶帽子的单价, 要求我们根据图中的信息, 以及“小明和爸爸带300元”的条件, 求出“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 最多剩下多少元?”的问题。但是, 王润栋刚才所说内容中, 没有把问题理解透, 没有讲出最多剩下多少元, 要求剩下的钱最多, 必须买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所以, 这一点应补充上去, 这样就显得对题目理解深透具体了, 让其他同学听得明明白白了。看看, 这是我昨天预习时, 妈妈帮我画的思路图:

王润栋 (时间控制员) :看了这个图, 忽然明白了, 卓瀚文给我提出的这点, 我确实没有思考到, 只考虑剩下的钱, 没有考虑剩下最多的钱。这个, 我一定改正。我再重说一遍, 大家再提出意见 (述说思考的结题思路内容) 。

魏兰苏 (副组长) :蒋玉豪, 你应该从问题出发去找条件, 帽子价格与题目没有关系, 题目说“小明和爸爸去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 怎么用带去的300 元还要减去帽子的价钱呢?所以, 你在题意理解上出了错误。

蒋玉豪 (问题记录员) :我一急于求成就会犯这样的错误, 今后一定要改正。谢谢你的建议。

卓瀚文 (组长) :刚才我们都是说“最多剩下多少元”, 反过来要是问“最少找回多少元”呢?

蒋玉豪 (问题记录员) :我是这样理解的, 就是用付给收银员的钱, 减去买最贵物品的钱, 收银员找回的就是最少的。

……

学生在小组中, 把自己的思考思路讲述出来进行讨论, 征求组员的意见, 相互提出整改意见, 集思广益, 使每个人的最终结论都是完美的。如果小组里对某个问题感觉有疑问, 没有搞明白, 可以跨组询问或向老师询问。该内容主要让学生解答“求剩余”“求两数之和”以及“求两数之差”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自由思考和相互交流中, 掌握了这一策略的基本特点和运用过程。在相互交流中, 抓住了题中关键信息, 理解了“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 明确了购买物品的价格不同, 剩下的钱自然也就不同, 要想使剩下的钱最多, 就要买价格最低的物品, 反之就要买价格最贵物品。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根据自己获得的认识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自由思考与表述, 相互交流与补充结合, 使教学内容在学生那里得到了初步掌握, 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 该策略在交流中由无形化有、由模糊变清晰, 最终问题得到解决, 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发展数学的思维。

二、搭建舞台, 渠满水溢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欲望的时候, 就想把欲望给展现出来, 小学生也不例外。浑身的“武艺”需要一个“演武场”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 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与舞台。

(一) 角色转换我愿为师

学生必定是学生, 最美的亮点就在拐角处转身, 就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拐角”。安排学生组内推荐优秀代表, 在组里试讲, 推荐的代表试讲的时候要以教师的身份进行, 如教师上课一般提问、讲解、评价等, 由原来的大课堂变成了一个个微型的小课堂。

例如在教学“认识年、月、日” (苏教版2013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时, 笔者深入“挑战”组听课:

生:现在我是老师了, 你们要积极回答问题哦。一年有多少个月?

生:12 个月。

生:每月天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天?

生:不一样, 有的月是31 天, 有的月是30 天, 2 月是28 天。

生:31 天的月, 我们称为大月;30 天的月, 我们称为小月。还有一个月是28 天的, 它是大月还是小月?

生: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是特殊月, 预习时妈妈叫它“平月”。

……

学生通过自我和小组的锻炼, 再不想讲的学生也会被小组的“情”所渲染, 也会由被动变主动, 积极投入到小组交流当中去。这样, 从整个班级层面来说, 就需要将教师的位置让贤于学生, 让学生一吐为快, 由原来既定的各组之间的竞争慢慢地就会变成思想的争鸣之地。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 会使小组之间产生差异, 不同的小组会形成自己不同的意见, 他们会轮流交替地求同存异。

(二) 百家讲坛展示自我

经过小组演练后, 角色得到了转换, 水到渠成地进行“交流展示”, 也是登大雅之堂展示自我的时候。这时教师到学生中去, 安排各组推荐的优秀代表走上前台, 如老师一般进行讲课、分析、讲解、提问、板书等一条龙展示, 其中讲课优秀的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奖励:同老师握手、同老师一起批改作业、做老师的位置、看老师的书、免做作业一次……甚至可以代替老师布置自己及大家喜欢的作业。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同等的奖励, 因为“军功章里有他们的一半”。

例如, 笔者教学“三位数减法的笔算” (苏教版2013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时, 就退居幕后, 让学生角色转变成老师给同学讲课。如张嘉倪是从江阴转过来的学生, 进入本班不足两个月, 自告奋勇走上前台, 像模像样地板书、讲解、提问:

师 (指张嘉倪)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减法的笔算”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4 页, 看看例题, 理解内容, 列出算式 (学生理解内容、列出算式) 。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先在自己本子上进行尝试 (学生列竖式计算) 。大家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以前学习过的。

生:相同的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师:现在开始在自己本子上进行竖式计算 (学生迅速完成, 并指名一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

师:袁海月做得很对, 大家都可以做出来, 但我有个疑问, 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

生:从百位上退“1”作“10”, 再减———

师:这时候, 百位上是几?

生:百位上是“2”, 借走“1”后, 还有“1”。

师:看来大家知道如何进行竖式计算了。怎么样知道其结果对不对呢?

生:进行验算。

师:我们学习的是减法, 一般情况下怎么验算?

生:用加法进行验算。

师:开始验算 (学生进行验算) 。

师:通过验算, 我们计算的结果正确吗? (正确) 这时应把算式写完整。[板书:215-93=122 (本) 答:还剩122 本]

师:我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回到座位上)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三位数减法的笔算和验算, 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减法笔算和口算、整十数和整百数减法的口算以及三位数加法笔算的基础上教学该内容, 使学生系统掌握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提高计算能力, 同时为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和小数减法打下基础。

张嘉倪当老师, 给同学开讲授课, 语言流畅、思路清晰, 在列出竖式后,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探索出减法的笔算方法, 并启发同学, 把两位数减法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迁移到三位数减法中来, 还针对计算过程中的退位问题, 启发同学思考“差的百位上是几?为什么?”并把十位上不够减重点提出, 得出“百位上是退1 作10”, 进而理解并掌握了三位数退位减法笔算的算理和算法。当然, 教师在讲解中, 存在的疑问可以提出来, 大家共同商量解决, 做到“质疑拓展”。

三、“学生开讲”关注的细节

“学生开讲”, 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总会担心学生要么不讲, 要么跑偏。其实, 要想使课堂更加精彩, 首先, 不能脱离教材实际内容来教学, 课堂教学要以本为本。教材是联系学生与外界知识的桥梁, 是逐步深入学习的基础, 犹如建楼房一样, 基础打不牢上层设计得再美丽, 同样会坍塌。其次, 设置的问题适宜于大多数学生解答, 为学生开讲树立自信心。作为教师教学不能仅仅面对那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 也不能单独面对班级的后进生, 而应面对全体, 兼顾个人, 不能设置较难的问题, 不能只让班级里寥寥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展示。要是出现这种情况, 要么是问题较难, 要么是你的提问方式方法有问题, 要灵活调整不能自问自答。设置的环节要易于学生操作, 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再之, 设置的问题结论要易于发现。树上的苹果不能伸手就摘到, 也不能搬梯子还够不着。而应让学生踮起脚尖稍微一蹦, 就摘到苹果。那样学生就不会畏难不说不讲了。最后, 对成绩较靠后的学生, 不能放在遗忘的角落。针对他们出现的困难, 可以适当地安排这些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或者安排其组长到别组学习后, 回去教他们。这样做保证了人人都可以张嘴表述。

从个体到小组, 再到整个班级, 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中, 为理解与掌握学习的内容积极参与。整节课下来学生表述、展示成了主宰, 教师成了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与顾问, 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大大增强, 对事物分析与讲解的逻辑性也相应增强,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样, 在其他学科课堂上, 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放手大胆地交给学生, 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时, 还愁在课堂上一呼无应吗?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怕的是一呼无应, 不能产生互动。要想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让每名学生张开嘴巴参与到教学中去, 最好的利器就是:学生开讲, 让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说“会”与“疑问”的机会。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设计个人先讲、小组再讲互补、最后形成百家讲堂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能, 解放学生嘴巴。在开讲中, 慢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上一篇:商业银行改革国民经济下一篇:税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