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经济

2024-10-18

蚕业经济(精选7篇)

蚕业经济 篇1

1 前言

现今文化来源于昨天经济的发展, 昨天文化成就当今经济, 蚕桑文化与蚕业经济也不例外。从整体上来分析, 蚕桑文化指的是在蚕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由于蚕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 同时和其它文化现象交融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综合体。换言之, 蚕业经济是直接或间接蚕业生产和经营的一切经济活动总称。在我国古代, 蚕业经济指的是蚕、桑、丝、绸生产与经营的活动以及由上述产品所衍生出的以中医养生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活动。在当今, 已极大地丰富了蚕业经济的内涵, 除继续以茧丝绸产业生产作为主体之外, 还涉及到和蚕业产品有紧密联系的食品、化妆品、医用、饲料等产业的发展。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关联, 而蚕桑文化和蚕业经济的发展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验证实例。

蚕桑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约有五千年的发展史, 它起源于中国, 并且也是在我国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 我国仍然为蚕业生产大国, 茧丝产量在国际中居于首位。正是由于蚕桑产业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蚕桑文化扎根于中国, 并在中国积淀和嬗变, 蚕桑文化内涵和蚕桑产业、国家经济发展等联系都是十分紧密的。

可是令人担忧的是, 在近50年我国蚕文化发展开始出现断层, 使得现今社会与新时代的人们表现出对蚕桑文化的无知, 再加上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 受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 造成浮躁、功利等各种“快餐式文化”大肆发展, 这样一来, 流失了经过上千年所积淀的文化精华, 并且对蚕桑产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相关产业技术进步以及人民大众消费观、消费取向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几年, 由于我国人民的社会文化意识逐渐增强, 以及对文化作用于经济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因此, 引起了我国社会和各级政府部门对蚕桑文化发展的高度关注。

针对此情形, 深入研究蚕桑文化, 重视对蚕桑文化的保护与应用, 对提高蚕桑文化生命力与蚕桑相关产业的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关于蚕桑文化内涵的概述

蚕桑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较长, 并且在演变和发展中, 蚕桑文化和各时期经济贸易、艺术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现象都能够加以交融, 这样一来, 便使蚕桑文化特点具有多侧面与多层次性。蚕桑文化不断逐渐地渗透到艺术、宗教、养生、贸易等各个领域当中, 并且适当进行交叉与融合, 将上述领域作为发展的起点, 逐步向更广阔领域发展。换言之, 在我国文化宝库当中, 随处可见蚕桑文化, 并且随处都会感受得到蚕桑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因此, 对蚕桑文化内涵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纵向与横向来加以阐述。

从纵向来分析, 蚕桑产业起源与发展中心主要在黄河与长江流域, 但是对于两个中心起源哪个会更早一些, 仍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有关考古证据能够证明, 上述两个起源中心都至少能够追溯到5000年之前。蚕桑文化慢慢形成北方与南方发展中心, 而早期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均在黄河流域, 因此, 我国早期蚕桑文化发展在北方发展更加繁荣与成熟。到了唐宋时期, 由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这时蚕业发展的重心由北开始向南发展, 蚕桑文化在南方发展十分繁荣。由于北方蚕业发展逐渐走向衰落局面, 蚕桑文化开始出现“边缘文化”特点, 因此蚕桑文化生命随蚕桑行业转移到我国南方并得以延续和发展。长江流域蚕业发展随着蚕桑文化发展延续到现今社会, 只在20世纪后半期对蚕桑文化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横向角度来分析, 为了便于划分,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第一, 蚕业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考古文物的验证, 商代甲骨、越王剑丝带、秦汉墓葬等对蚕业起源和发展都有详细的记载。第二, 蚕业和蚕桑文化发展传播, 都是通过丝绸贸易经海陆进行传播的。第三, 蚕业延伸, 蚕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逐渐向蚕业副产品延伸与发展, 例如桑葚酒、蚕沙枕以及蚕蛾酒等产品迅速发展。第四, 蚕业辐射, 蚕业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经济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 蚕桑文化在蚕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 蚕桑文化既对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而且对民俗文化的倡导也具有深远意义。蚕桑文化价值的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 尤其对蚕业经济发展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将蚕桑文化应用到蚕业经济发展中, 可以使蚕桑文化自身获得全面发展, 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1 文化价值

将蚕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大内容, 必然具备一般文化属性, 同时具有其独特文化价值。另外, 由于蚕桑文化属于一种活文化, 除具有一般文化价值之外, 也具备现实文化活动的价值。蚕桑文化发展十分久远, 长时间以来和经济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所以, 蚕桑文化内涵显现得更加博大精深。蚕桑文化能够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成为同时研究其它学科价值的一个重点突破口, 是一般文化所不能代替的。

3.2 引导丝绸消费价值

丝绸一直被人们称之为“纤维皇后”, 大多数人都只是简单认为是由于丝绸良好的纤维性能而得名的。但是, 在近几十年以来, 丝绸消费逐渐走向衰落的局面, 而且丝绸性能并未发生任何的改变。从某个方面来说,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 还会使丝绸性能得以完善。使丝绸消费逐渐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蚕桑文化在大众文化心理上逐渐衰落。

在近50年内, 由于蚕桑文化开始出现断层, 使得蚕桑文化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丝绸产品原本的高贵与神秘面纱逐渐褪去。并且由于当今社会纺织技术飞速发展, 人造纤维技术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导致丝绸完全失去特有的竞争优势。再加上, 多数丝绸企业并没有在蚕桑文化方面做文章, 而是坚持走丝绸消费庸俗化道路, 这样一来, 在市场中出现大量劣质丝绸产品, 加快了丝绸消费走向衰落。丝绸消费大众化定位逐渐影响国际市场, 高贵丝绸产品变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的“地摊货”, 这严重损坏蚕桑文化在国外消费者心中形象, 导致丝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下降。事实上, 蚕桑文化断层的出现并不是长久的, 通过各方努力再次振兴蚕桑文化, 塑造良好的丝绸形象是极有可能的。由此看来, 蚕桑文化发展具有引导丝绸消费的价值。

3.3 稳定和振兴与蚕桑文化有关的产业价值

蚕桑文化发展和稳定与振兴蚕桑文化相关产业价值是紧密相关的, 这主要是由于产业发展能够作为文化进步的一种巨大动力, 也是对现实意义与经济意义发展相关的一个方面。这方面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能够准确规划蚕桑区域文化的布局, 从而进一步稳定蚕业在其基础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另一方面能够重新树立产业信心, 对产业发展方面引导价值予以准确定位。

近年来, 由于蚕桑文化宣传力度有所增加, 丝绸产品在大众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也逐渐恢复, 这既能强化丝绸企业发展的自信心, 又能加快对新技术与产品的研发, 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能力。此外, 对重新审视丝绸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在市场中的定位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使丝绸产品可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增加市场占有率。

3.4 扩展新经济增长点价值

近几年,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市场的迅猛发展, 对蚕业应用领域也进行适当的拓展, 从而更深入的挖掘蚕桑文化内涵, 特别是在扩展新经济增长点价值方面有两点具体表现。一方面, 在深厚蚕桑文化的基础上, 开发与延伸产业。例如:开发蚕桑和民族风俗有关联的文化产品、假日活动等;另一方面, 对丝绸生产之外其它用途的开发, 如在传统蚕桑养生文化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桑叶茶、蛾公酒等产品的开发等。

4 对蚕桑文化在蚕业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几点思考

4.1 深入挖掘和研究蚕桑文化, 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蚕桑文化框架

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与整理, 不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需要, 也是构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 对蚕桑文化的深入挖掘、探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应把蚕桑文化的挖掘和探究作为一个基本工作, 如果没有此项工作, 那么更谈不上要继承、弘扬和发展蚕桑文化, 从而使蚕桑文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而在对蚕桑文化研究过程中, 首先必须要克服浮躁以及急功近利等心理的影响, 不可以将对蚕桑文化的研究工作只停留在浅层次方面, 而要从可以摸得着的表层现象深入到无形的大众观念当中, 此项工作的现实意义是非常大的。

所以, 要及时组织专家和学者, 对蚕桑文化的深度以及广度加以准确定位, 蚕桑文化整体框架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薄弱的, 应予以重视。

4.2 适当继承和发展传统蚕桑文化, 加快新蚕桑文化的发展

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具有特殊时代背景, 在时代发展的历程中, 留下深深的烙印。蚕桑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史, 在各个发展时期都留下了时代印记, 并且文化的精华和糟粕都共同存在;另外, 蚕桑文化的发展也是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

对于蚕桑文化中消极、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予以摒弃, 但这并不是新时期弘扬蚕桑文化的重点内容;而是要对于蚕桑文化中较为积极的、满足时代发展步伐的内容, 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 加以弘扬与发展, 增强文化的生命力。

4.3 积极宣传蚕桑文化, 加快国内外丝绸市场的健康发展

曾经有段时期丝绸消费不管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当中, 都逐渐走向衰败局面,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丝绸产业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此外, 在20世纪80年代丝绸大众化产业倾向对蚕桑文化的原有形象产生一定影响, 从而导致丝绸产业逐渐开始走向衰败。最初, 对蚕桑产业定位的主要目的是要扩大市场, 但是这却严重违背丝绸经营特点, 不仅失去原有市场, 又不会被人民大众所认可, 对蚕桑产业技术进步带来较大影响, 不能跟随时代发展步伐。

针对此问题, 蚕桑文化必须要承担起振兴丝绸产业责任与使命。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都要积极宣传蚕桑文化, 再次树立丝绸形象, 对人民大众的丝绸消费观进行准确的定位。

4.4 利用蚕桑文化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蚕桑文化既包含丝绸产业, 又包含着蚕业经济, 例如旅游业、保健品、饲料等产业发展。然而, 上述产业大多数都有一定科技与市场潜力;从另一方面来说, 也将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

4.5 政府部门给予蚕桑发展提供更多政策与资金支持

由于蚕业涉及到的领域较多, 因此可以称之为一个复杂产业。例如蚕茧产品是区别于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农产品, 受蚕桑市场波动性以及不确定性的影响, 不能只利用市场自身来实现。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充分利用法律、税收等手段, 对我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关系加以适当调控, 进而逐步稳定蚕桑价格, 确保我国蚕桑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下去。

5 蚕业经济的兴旺可以促进蚕业文化的繁荣

5.1 加强蚕桑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使用

在扩大与发展蚕业的同时, 注重创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 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与质量, 从而使我国蚕桑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所以, 要创新与推广和蚕桑相关的技术, 并且还要逐步完善蚕桑推广与服务体系。除此之外, 在加快蚕桑生产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同时, 还要大力推广优良蚕桑品种与有效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

5.1.1 蚕桑品种的创新

研究人员要筛选出具有抗病与抗虫等基因, 从而培育出抗性较强的蚕桑品种;不断优化桑树栽培程序以及相关技术, 选出高抗新品种;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用于绿化或者是观赏用途的品种, 以便提升桑树栽培的整体经济效益。

5.1.2 开发有效预防各种病虫害新技术

对防治桑树病虫害技术的研究, 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家蚕病毒病、桑树萎缩病等病例, 把所开发的新技术应用在预防病虫害生产当中, 此外, 还要推广和使用高效低毒的防治药物, 进而有效预防蚕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5.2 拓宽蚕桑应用范围, 加快蚕桑循环经济的发展

蚕桑循环经济就是利用再生循环、转化循环以及降耗循环等多种方式, 充分利用蚕桑产生的废物, 发展关于蚕桑产物深加工行业, 完善蚕桑产业链结构, 扩大蚕桑发展领域, 在节能、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损耗等多个方面都发挥巨大作用。例如:桑葚可以用于果汁与果酒的加工;雄蚕蛾可用于泡酒;蚕沙常用于保健枕的生产中, 也可以作为各种绿色植物的有机肥料;蚕丝可以生产蚕丝被等。

5.3 充分发挥出品牌战略的作用

对蚕桑产品来说, 品质保证既是蚕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只有品质优, 才能打造出更加优秀的品牌。优质品牌的打造成为当今蚕桑稳定、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工作。换言之, 在蚕业发展中, 必须实施品牌战略, 确保蚕业在国内外市场持久发展。

6 结束语

在当今时代, 蚕业经济与蚕业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 在蚕业发展历程中,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并进行宏观调控, 除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发展, 努力去探索充分利用蚕桑的新途径, 完善蚕桑产业结构, 提高蚕桑生产效益;大量培育优质桑种, 从而提高蚕桑年产量, 为蚕农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外, 还要高度重视蚕桑文化在蚕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价值, 要将蚕桑文化的精华予以弘扬和发展,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以蚕桑文化加快我国蚕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以蚕业经济促进蚕桑文化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陈敏慧, 吕建秋.我国蚕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 (13) :178-180.

[2]何川, 文峰镇.蚕桑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J].中国蚕业, 2010, 1 (2) :12-14.

[3]沈蔚.蚕桑产业在广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8 (1) :34-36.

[4]刘文.嘉兴蚕桑文化的形成条件与特点[J].丝绸, 2012, 12 (3) :11-13.

蚕业经济 篇2

2008年,我们对本市300个农户进行了蚕农生产经营决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每667 m2桑园正常水平全年可饲养2张蚕种,生产蚕茧65 kg,当年茧价13.00元/kg,总收入887.50元,蚕种、蚕药、化肥等物化投入391.00元,可获毛利润486.50元,相当于种稻利润的46%,种棉花利润的81%。而蚕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养2张蚕全年共投劳40个工日计算,1个劳力每天从栽桑养蚕劳务中获取的报酬仅为12.16元,只仅相当于出外打工工作的1/6。

1 转变蚕业发展方式的新途径

蚕桑产业是长链条多环节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附加产品众多。应该确立综合开发,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推行桑园副业化、蚕桑兼业化、蚕业现代化、经营高效化的发展方式。从黄冈市蚕桑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就是要走“以桑补蚕,以副补主,以茧补丝”的发展道路。

1.1 充分利用桑园资源,实行间作套种,补充养蚕收益

一是新建桑园间作丹参、柴胡、苍术等草本中药材。我市桑园大多数是中干桑园,定干高度10 cm,当年株高达到1 m以上,第三年养成树型,第三年正式投产,有两年成长待投产时间。丹参等中药材都是1—2年生植物,播种季节11月至次年3月,适合桑园行间播栽,密度可稀可密,植株高度只有20~30 cm,根系长度10~20 cm,不会对幼桑苗形成遮蔽,收获时也不会对幼桑根系产生伤害,是非常理想的桑园间作植物。二是投产桑园冬春套种短季节蔬菜。投产桑园10月份晚秋蚕结束后,11月份进行修枝清园管理,结合冬季施肥工作进行行间整地,播种白菜、莴苣、芥菜等短季节蔬菜,利用冬春两季桑园落叶至发芽期间的光照及水肥条件,增收一季蔬菜,既可食用,又可出售,还可以作为畜禽饲料。三是桑园养鸡,中高干桑园树型养成后,主干高度都在80 cm以上,主干以下部分除少量三眼叶以外,基本不生产桑叶,而桑园昆虫、杂草和落地的桑椹等都是很好的鸡饲料,每667 m2放养量为30只左右,能充分利用桑园空间和环境,实现桑、鸡双赢。

1.2 综合开发蚕桑副产品,以副业收入补主业

一是利用桑枝培养食用菌和生产新闻纸。桑树是多年生阔叶树,其枝条木质纤维含量高,适合作平菇、香菇、金针菇、灵芝和黑木耳等高级食用菌原料,也可以制作纸浆生产新闻纸。据调查每亩桑园可收获木质化枝条约为300 kg,全市有2667 hm2中、高干桑园实行冬季伐条,可利用桑枝总量1.2万t。二是桑叶利用,当前很多农民弃桑抛荒,大量桑叶不养蚕,可将桑叶摘下晒干,出售给制药企业作为中药原料,也可以提供给化装品企业作保健化装品原料。黄冈市蚕种场职工近两年将部分剩余桑叶晒干销售,售价2元/kg,收获颇丰。三是蚕沙生产花卉专用肥,制作水产饲料,以后有条件可以从中提取叶绿素等高科技产品。每张蚕种饲养过程中可生产75kg有形蚕沙,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资源。四是开发蚕蛹食品和饲料,目前蚕蛹食品由北到南逐步推广,蚕蛹供不应求,畜禽饲料生产也需要大量蚕蛹作为主要营养成分。五是利用雄蚕蛾泡制饮用酒,保健作用明显。六是开发果桑,建设果、叶两用桑园,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桑叶养蚕,桑果食用。

1.3 扩大蚕茧直接应用,减少缫丝产量,实行以茧补丝

一是直接用丝绵加工蚕丝被。近几年我市茧丝绸加工和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市、县、乡、村四级原有9家缫丝企业,现只保留金罗丝绸有限公司1家,其余8家都已停产转产,加工白厂丝和白厂丝附产品的4家真丝、制衣、印染、绢纺企业也全部破产。取而代之的是蚕丝被和蚕丝保健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到2009年底全市有8家以生产蚕丝被为主的茧丝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200万床。其中包括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梦丝家绿色保健制品有限公司,全国最大的丝绸礼品生产企业北京怡莲礼品科技有限公司与英山县合资建设的怡莲阳光丝绸纺织有限公司。二是由缫丝企业开发雄蚕功能丝,如英山怡莲阳光丝绸纺织有限公司2010年开展雄蚕饲养,系列开发雄蚕丝产品,已建设生产线,获省科技开发资助240万元,生产雄蚕功能丝,重点解决蚕丝被防板结、抗菌防螨虫、红外线保暖等问题,已获得5项技术专利。

2 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我们调查测算,转变蚕业发展方式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开发增收和节本增效等9个方面,其中农业环节7项,工业环节2项,共增加工农业效益5.06亿元,其中农业增收1.99亿元,全市1.67万hm2桑园按667m2平均增收784元,相当于蚕茧提价19.6元/kg。工业效益3.07亿元,增加增值税、所得税等税费收入7500万元。蚕桑工农业产值都比现有基数接近番一翻,在经济总量上相当于再造一个黄冈蚕桑茧丝绸产业。

1)桑园间作中药材效益。

全市每年新建蚕桑基地667 hm2左右,其中速生桑园333 hm2,中干桑333 hm2,中干桑园适宜间作丹参、柴胡、苍术等草本中药材。柴胡为一年生药材,间作种植面积133 hm2,单产300 kg/hm2以上,市价90.00元/kg,总产值360万元左右。丹参为1—2年生药材,间作种植133 hm2,按2年生收获,单产1050 kg/hm2,市价35元/kg,总产值490万元,平均每年增收245万元。苍术为二年生药材,间作种植66.7 hm2,单产1200 kg/hm2以上,市价45元/kg,总产值360万元,平均每年增收180万元。以上三种中药材间作套种每年增加桑园产值785万元,667 m2桑园平均增收1570元。

2)桑园间作蔬菜效益。

全市现有投产桑园1.13万hm2,其中中干和高干桑园0.8万hm2,适合冬春间作套种蔬菜所需的土、肥、水条件的约2000 hm2,冬播白菜、早熟莴苣、芥菜,每667 m2平均可收获1200 kg,平均市价0.3元/kg,总产值1080万元。

3)桑园养鸡效益。

全市有中干和高干桑园面积约1000 hm2,适合就近养鸡,每667 m2放养数量30只,生长周期1年,都是半野生放养土鸡,营养价值高,销售价可达25~30元/kg,每只鸡收入40元左右,总产值1800万元。

4)果桑开发效益。

新开发面积33 hm2,除桑叶养蚕外,每667 m2可生产桑椹2000 kg左右,5月初上市,采收期1个月,市价10.00元/kg,总产值1000万元。

5)桑枝培养食用菌效益。

全市现有8000 hm2桑园中冬季伐条面积约2667 hm2,每667 m2可收获有效桑枝条300 kg,通过桑枝切片和干燥后粉粹,装袋培养食用菌,一般转化率100%,可生产食用菌300 kg,香菇、黑木耳、平菇等综合平均价10.00元/kg,总产值1.2亿元。此外,收菇后的废渣80%经微生物发酵处理,可转化为肥料,也有一定的收益。

6)桑叶利用效益。

中、高干桑园桑叶干物质含量高,具有一定药用和保健功效,全市约有1667 hm2闲置桑园没有养蚕,每667 m2生产片叶1000 kg,折算成干桑叶222 kg,干桑叶由武汉、广州等地区医药及化妆品企业设点收购,价格2元/kg,总产值1110万元。

7)蚕沙开发效益。

近几年我市每年养蚕规模为20万张左右,按每张种可利用蚕沙75 kg,每公斤价值1.00元计算,每张种增加收入75元,每年增收1500万元。

8)蚕蛹利用效益。

全市年产蚕茧1万t左右,蚕蛹分缫丝用和削茧用两种。70%的鲜茧即7000 t鲜茧烘成干茧2800 t,可剥离蚕蛹1400 t,价格5000元/t,缫丝后蚕蛹产值700万元,这种蚕蛹因经过碱水浸煮,只好作饲料用途。30%鲜茧即3000吨鲜茧直接削口取蛹,按蛹茧比0.7∶1计算,可生产2100 t鲜蛹,市价3000元/t,产值630万元。干蛹和鲜蛹总产值1330万元。

9)直接利用茧丝生产蚕丝被节约成本效益。

全市目前蚕丝被生产量200万床,按每床平均耗丝1.5 kg计算,共需蚕丝3000 t,从浙江等地采购丝绵价格为23万元/t左右,而用本地蚕茧削茧取丝成本约13万元/t(鲜茧按24元/kg计算),每吨丝绵成本降低10万元,全市蚕丝被及丝制保健品共节省成本3亿元。

3 生态和社会效益

桑树是多年生深根性经济作物,多数桑树栽植在山坡地或河流、沟渠边,能直接发挥增加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从桑树栽培管理角度看,桑园间作套种套养,也起到了松土保墒增肥和减少害虫的作用,对营造桑园良性生态环境十分有利。

通过转变蚕业发展方式,可增加蚕桑产业就业岗位,在农业环节7个新开发或综合利用项目中,涉及桑园面积1.3万hm2,共需增加劳力近200万个工日,农民除栽桑养蚕收入外,从新增蚕桑开发项目中可增收2亿元(按日工资100元粗略计算),吸引蚕农在家门口就业。在蚕丝被加工企业也能安排2000人就业。新开发的蚕副产品和蚕丝被产品,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蚕桑产品的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拉动内需,把丝绸高端产品调整为日常用品,使贵族消费成为大众消费。

4 转变蚕业发展方式的配套措施

1)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推广蚕桑综合利用技术。

在认真总结已经开发的桑园间作和桑树栽培食用菌等项目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开展桑园养鸡、果桑、蚕沙、蚕蛹、蚕蛾开发等项目试验,取得试验结果后,大胆示范迅速推广。科研机构要研究选育真丝短纤维蚕品种,降低养蚕技术难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蚕茧产量,适应蚕丝被加工需要。蚕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蚕桑综合开发技术培训,带头行动,做给蚕农看,带着蚕农干。

2)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行系列开发。

蚕桑产业龙头企业除部分保留缫丝生产线外,要调整产品结构,扩大蚕丝被生产,积极开发蚕沙、蚕蛹、蚕蛾和雄蚕功能丝等新产品,带动蚕业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同时企业要紧密与蚕农和蚕桑合作社的联系,与蚕农签订单,不仅收购蚕茧,还要收购蚕沙、桑枝、桑叶,实行系列开发。

3)加大项目和政策扶持力度。

涉及蚕桑产业的项目投资要向综合利用倾斜,支持培育和引进蚕桑新品种,研究蚕桑综合开发新技术和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开发蚕丝新产品,增强蚕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和蚕桑合作社引进综合开发人才,支持他们发明专利,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减免新产品税费,帮助推介新产品,继续开展招商引资,解决蚕桑综合开发的资金瓶颈。

4)切实加强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实行蚕桑综合开发过程中,有些途径及其产品涉及人畜(禽)安全,包括桑园及周边环境防治病虫害的蚕作安全问题。因此,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建立用药登记制,确保桑园种植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的生产安全,蚕沙提取物、蚕蛹、蚕蛾产品也要进行卫生和质量安全检测。

摘要:黄冈市是大别山区重要蚕桑产区,长期以来,蚕桑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经济效益有待提高。通过转变蚕桑产业发展方式,实行桑园、蚕桑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和调整茧丝绸产业结构,落实配套措施,大幅度增加蚕农收入,促进茧丝绸企业节本增效,实现蚕桑产业稳定持续发展。

蚕业科技园推动乐至蚕业发展 篇3

乐至县生态蚕业科技园, 始建于2007年, 园区涉及童家镇五通村3、4、7、11四个社, 111户农户。园内桑园面积500亩, 常年养蚕户50户左右, 养蚕200张, 年平均单产37公斤, 产值约10万元。养蚕户户均养蚕4张, 户均茧款收入2000元。桑园综合产值3000元/亩以上。园内建培训中心及共育室一座, 占地300平方米, 年共育小蚕能力1200~1500张;桑树品比园一个, 有新桑品种16个;引进西南农业大学最新果叶兼用品种建果桑试验园一个, 约2亩;建开放式标准大蚕房35间。是资阳市唯一的蚕桑专业园区。

1 科技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1 科技园的指导思想

依托科研院所, 强力推进蚕桑科技“三大行动”;建设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产品、新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基地和蚕业科技转化平台, 推动乐至县蚕业科技发展。

1.2 科技园的建设目标

亩桑养蚕5张以上;年养蚕单产40公斤以上;蚕茧上车率92%以上;桑园综合产值5000元/亩以上。

2 科技园的主要技术特点

2.1 桑园建设, 快速高效

2.1.1 桑园宽、窄行带状栽植。

科技园桑园栽植规格是:宽行1.7米, 窄行0.8米, 栽双行, 株距0.5米, 亩栽桑1000~1100株。设计年亩桑养蚕5张。其特点:一是宽窄行栽植,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便于管理;二是合理密植, 形成规模, 利于发展。

2.1.2“肥团育苗、薄膜覆盖、一步成园”。

3月中、下旬, 采用肥团育苗技术培育小苗, 5月上旬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实行座水、座肥移栽成园。园内新植桑园, 当年嫁接率达90%以上, 次年投产率达80%以上。

2.2 养蚕设施, 标准适用

2.2.1 标准化的小蚕专用共育室。

园区内修建标准小蚕共育室6间, 年共育小蚕能力1200~1500张。共育室采用自动电热升温、补湿设备, 使用专用蚕盒饲养小蚕。

2.2.2 开放式的标准专用大蚕房。

开放式标准专用大蚕房的标准是:长8米、宽4.5米、檐高3米、蚕房两边为开放式矮墙, 墙高0.8~1.0米、房顶为人字形两分水 (机制瓦) 、檐宽0.8~1米、室内蚕台两套 (分两边靠墙) 同时配套消毒池。其特点是:一是蚕室通风条件好, 解决了川东丘陵地区高温多湿的特殊气候对养蚕的严重影响;二是蚕室宽敞透风, 为省力化养蚕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三是蚕室规范标准, 便于消毒和养蚕操作。

2.2.3 统一的省力化蚕台。

蚕台标准是:蚕台架, 高1.8米, 离地一层60厘米, 以上层高50厘米, 蚕台内空1.4米, 每付3个蚕架, 每间蚕房2付蚕架。蚕台的规范使用提高了养蚕效率, 增加了户营规模, 催生了新的养蚕大户。

2.3 技术措施, 规范创新

2.3.1 改进收蚁方法, 保全基本头数。

即在点青时, 按需要分区定卵量, 进行称卵装袋, 装袋后进行黑暗保种, 促使孵化整齐。收蚁时直接打开纸袋感光, 待完全孵化后, 消毒、给桑、整座、定座、饲养。该方法好处是:一减少蚁体损伤;二蚁蚕头数充足。根据调查, 平均张种蚁蚕头数比普通布引收蚁多10.6%。

2.3.2 引进使用蚕桑机具。

蚕房消毒引进了洗车用高压电动喷雾器;共育室引进小蚕专用切桑机;桑园管理引进了省蚕研所开发的伐条机;还引进了移动式桑枝粉碎机。有效的提高了蚕桑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2.3.3 规范常规养蚕技术。一是蚕前实施专业队统一

消毒, 并增加用药量确保消毒效果。二是全面组织小蚕共育, 提高小蚕饲育质量。三是强化蚕体、蚕座消毒, 除配套药品外, 张种用鲜石灰30公斤以上。四是贯彻以蚕座面积为核心的稀蚕勤喂, 鲜桑饱食技术。五是实施上蔟自动化和方格蔟化。通过规范常规技术, 科技园养蚕水平和养蚕单产迅速提高。

2.4 技术服务, 合作社运作

2.4.1 合作社的服务职能。

一是统一组织小蚕共育;二是统一组织蚕前消毒;三是统一组织蚕用石灰供应;四是统一解决闲置桑树资源有效合理流转;五是统一组织栽桑、桑园管理、嫁接等专业技术队伍;六是统一安排试验、示范和综合开发项目。

2.4.2 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三大行动”。

充分利用合作社的组织优势, 围绕科技园主导产业, 积极开展蚕桑科技大培训、蚕桑配套技术大示范、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大推广。努力提高科技服务到位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土地生产效率。

2.5 蚕桑产业综合开发

2.5.1 探索桑园套种。

桑园套种以黄豆、秋洋芋或半夏为主, 套种指数100%。黄豆亩产平均100公斤, 产值约300元, 秋洋芋亩产平均1000公斤, 产值1500~1600元, 两项套种可亩增效益1800~1900元。2008年园区共套种黄豆、秋洋芋300余亩, 农民增收50多万元。2009年上年园区内又种植半夏30余亩, 下年将种植200亩以上。

2.5.2 开发“桑园鸡”养殖。

2009年, 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科技园开展了桑园养鸡试验。落实养鸡户6户, 桑园面积9亩, 投放鸡苗720只, 预计3个月左右出栏, 每只鸡纯利润可达20元左右。年养2~3批, 亩增收入3000元以上。

2.5.3 引进桑枝食用菌生产技术。

科技园与四川省蚕业研究所合作, 引进、开发桑枝食用菌—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该技术完全以桑枝 (桑木屑) 为培养料, 既可保护生态环境, 又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力, 对于稳定蚕桑产业基础, 延长产业链, 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技术生产操作简便, 亩产可达1750~2000公斤, 亩产值可达10000~12000元, 一亩食用菌可利用二亩桑园的桑枝。该项目已进入前期准备, 2009年计划种植5~10亩。

2.5.4 蚕沙综合利用。

依托乐至县通世达生物有限公司, 开展蚕沙综合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 叶绿素市场价80~100万元/吨, 余料生产有机肥, 肥料市场价1700~2200元/吨。每吨蚕沙农民增收约1000元, 工业产值约3万多元。

2.6 试验示范, 储备科技

2.6.1 引进新桑品种。

科技园在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蚕业研究所、三台县、安岳县等地, 引进嘉陵20号、果叶兼用、川826、川852、川7431、川7637、14-1、48-3、台98-1、鄂桑2号、丰田2号、丰田5号、丰田14号、丰田16号、湘7920、农桑14、育7-11等新桑品种17个。建桑树新品种品比园一个, 果桑试验园一个。同时择优进行了中试, 为全县桑树品种换代做好准备。

2.6.2 试验新蚕品种。

科技园2008、2009年, 分别在西南农业大学、省蚕研所、三台县、引进了渝蚕1号、川蚕18号、新萤×玉泉等三个新蚕品种, 进行了小区和中试。新品种在产茧量、抗病力、抗逆性、上车茧、上车率、茧层率、解舒率、单丝长、解舒丝长等方面均与现行品种“8”字号接近或略优。以新萤×玉泉综合性状最好。

3 科技园对乐至蚕业的推动作用

3.1 提升了乐至蚕业的整体形象

3.1.1 主要领导关注科技园发展。

省政府副省长钟勉、省政协副主席、省农业厅厅长、资阳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市政协、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技监局、市工商局等领导先后二十多次到科技园检查、指导工作, 并对科技园工作予以充分肯定。科技园已成为乐至特色农业的典范, 形成了乐至蚕桑品牌。

3.1.2 科研院所, 专家、教授指导科技园发展。

科技园的建设得到西南农业大学、省蚕业管理总站、省蚕研所、资阳市林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技术指导。中科院、西南农业大学、省蚕业管理总站、省蚕研所、资阳市林业局等科研院所和业务主管单位的领导、专家亲临科技园指导, 并对科技园建设予以高度评价。极大的提升乐至蚕业在业内的知名度。

3.2 提高了乐至蚕业的科技水平

2.2.1强大的科技支撑。科技园与中国蚕业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蚕业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科技园成为科研院所的试验基地和新技术转化平台。为乐至蚕业持续、健康发展, 储备了丰富的科技资源。

3.2.2 加速了蚕桑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园建立了完善的科研、生产、服务体系。是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产品、新生产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基地。同时配备了较强的科技工作人员, 能将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应用。较好地引导全县蚕桑科技发展, 推动蚕业科技进步。

3.3 促进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

蚕业经济 篇4

上林县虽是广西桑蚕的主产县, 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笔者曾在上林县从事多年的桑蚕工作, 为深入挖掘桑蚕生产力, 通过深入调查, 结合工作实际, 对上林县蚕业发展的现状、做法及经验作简要分析和总结, 对上林县发展现代蚕业提出一些建议, 仅供参考。

1 上林县桑蚕业发展近况

1.1 生产现状

上林县桑蚕生产遍布全县11个乡镇, 养蚕村庄数为460个, 养蚕户数28 746户, 拥有10亩以上桑园农户数151个, 50亩以上连片桑园数353个, 其中年产鲜茧超万担的乡镇有巷贤、大丰、塘红、西燕、镇圩等。截止2013年, 全县累计种植桑园面积11.5万亩, 养蚕31.76万多张, 鲜茧产量约为1.12万多吨, 农民售茧收入4.6亿元。

1.2 缫丝企业发展现状

上林县充分利用蚕丝行业的现有资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对原有的缫丝加工企业通过收购、租赁等形式, 先后建设了上林中兴丝业有限公司、上林海润丝业有限公司、上林斯尔顿丝绸有限公司、上林金鑫丝业有限公司、上林县大染坊等龙头加工企业, 共有缫丝机组42组, 年加工干茧能力4 500t, 2013年共生产销售白厂丝1 192t, 产值逾4亿元, 上缴税收约1 010万元。各缫丝加工企业管理体制先进, 技术力量雄厚, 经营管理经验丰富, 自主品牌优势明显, 市场运作能力强。

1.3 桑蚕合作社发展情况

以服务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 上林县组建了各类的农业专业合作社, 据统计, 目前上林县拥有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143个, 其中涉及桑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协会) 13个, 涉及农户766户。当年协会销售鲜茧12 837.3t, 销售额22 080万元。

2 主要经验及做法

2.1 政府高度重视, 政策提供保障

上林县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机和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大好契机, 大力推进桑蚕产业的发展, 促使茧丝绸业成为全县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之一, 并采取有力措施, 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我县桑蚕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实施“技术兴农”, 创新蚕业发展

一是加大优质桑、蚕品种的繁育和推广, 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近几年在桑蚕良种良法的选用和推广工作上, 加大支持力度, 利用“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向桑蚕产业扶持和发展。大力推广普及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农桑14号等高产桑品种的种植, 大力推广饲养两广二号、桂蚕1号和桂蚕2号等好养高产的蚕品种。

二是在养蚕技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推行小蚕共育技术和方格蔟上蔟技术, 对提高养蚕的成活率和提高茧质, 增加蚕农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统计, 全县小蚕共育率达85%以上。

三是创新科学思路, 延伸桑蚕产业链。桑蚕的副产品资源丰富, 如何利用副资源为农民增收服务是全县农业工作的一个关键点。以延长上林县茧丝绸产业链为方向,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巷贤镇六联村留仙庄桑蚕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优势, 开展对废弃桑资源的利用, 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 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该庄拥有桑园面积1 200多亩, 每年都进行夏伐和秋伐, 全年桑杆总量达1 500多吨, 为栽培食用菌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以广西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作为基地的技术依托单位, 2008年底该合作社利用桑枝成功培育出毛木耳、凤尾菇等食用菌品种, 2009年该基地生产规模已达50万棒/年, 年产值将近100万元。2011年底上林县明珍源桑枝菌业有限公司在上林县明亮镇立项发展, 建设桑枝食用菌示范基地, 于2012年建成6 400余平方米的食用菌栽培大棚, 3 000余平方米的菌棒生产线大棚, 并于5月开始试产20万棒菌棒, 生产7万公斤秀珍菇, 产值达70万元, 试产成功。截止目前, 明珍源桑枝菌业有限公司生产食用菌已达350万棒。

四是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县政府、县蚕业办及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多级部门联合制动, 通过开办课程、下乡授课、举办培训班、科技入户等各种途径普及桑蚕科技知识, 突出重点抓培训, 提高广大蚕农科技文化素质, 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把理论联系实际, 切实提高蚕农的养蚕成绩。

2.3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 实现“双赢”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农民要致富, 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产业基地农民为龙头企业提供必需的生产原料, 龙头企业为农民搭建了一个增收的平台, 龙头企业与产业共生存共发展, 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的目标。全县五大缫丝厂均与农民签订合同, 实行蚕茧保价收购制度, “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愈加紧密, 解决了蚕农产—供—销的后顾之忧。上林县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放在全县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 加强领导, 科学规划, 对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 增加龙头企业的内在活力, 增加其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缫丝龙头企业, 促进现代桑蚕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2.4 推动桑蚕合作组织建设

通过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原则, 组建各种桑蚕合作组织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合作组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 (协会) +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合作社 (协会) +蚕农”等模式, 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 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保障了蚕农的利益, 又减少市场风险, 让蚕农们在波涛汹涌的茧丝绸市场大潮中, 巩固发展桑蚕业的信心。桑蚕合作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桑蚕业稳步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存在的不足

生产集约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程度不高;种桑养蚕的科技含量不高, 没有实行严格的消毒防病措施, 科技意识淡薄, 对新技术新方法接受滞后;人才匮乏, 科技推广网络不全。上林县桑蚕专业本科毕业只有6人, 乡镇、村一级的蚕业推广网络没有得到建立与健全;蚕茧收购秩序混乱, 烘烤茧技术良莠不齐, 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桑园老化, 有待更新与改种。

4 发展现代蚕业建议

4.1 理清发展思路, 作好蚕业发展规划

要积极稳妥地扩大桑蚕业, 必须理清发展思路, 因势利导, 做好各种服务工作, 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桑园, 筹钱盖蚕房, 把种桑养蚕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 要重点培育一批“产品特色化、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的桑蚕生产基地乡镇、村 (屯) 和专业大户, 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4.2 积极借鉴成功做法, 加大扶持力度

要加强桑蚕业的发展, 必须向更高的蚕业先进市县看齐, 积极借鉴宜州、柳州等地的先进经验措施、做法, 先进设备以及先进技术等, 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大政府政策倾斜, 加大扶持投入, 发掘、建设一批蚕桑生产示范户、典型户。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 发展依靠群众, 规范桑蚕养殖、生产、销售制度, 加强执法管理, 推动蚕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丝绸加工龙头企业, 把蚕桑生产与缫丝、丝绸等初深加工及内外销售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4.3 巩固发展“三路”走, 构建稳定“三高”蚕业

4.3.1 走科技兴蚕之路, 推动桑蚕业向优质方向发展。

桑蚕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它的产业链较长, 涉及农、工、贸几个环节, 每个环节对科技的要求都很高, 县政府、县农业局、蚕业办等部门及乡镇政府要认真树立科技兴蚕的战略, 高度重视科技培训与良种良法推广工作, 大力推广普及小蚕共育技术、方格蔟上蔟管理技术与省力化养蚕技术, 加大桑蚕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逐步使桑蚕业向优质方向发展。

4.3.2 走蚕业品牌之路。

品牌就是效益, 也是生产力, 当今是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时代, 一个品牌能救活一个企业, 也能富裕一方百姓。据调查, 广西已经注册了许多蚕业品牌, 如“宜庆”、“叶茂”、“环宝”等品牌蚕种, “洛清江”品牌蚕茧和“晟容”、“桂花”牌等品牌生丝。各地的品牌蚕业已逐步兴起, 上林县要充分利用桑蚕的优势, 打造属于自身的品牌蚕业, 结合“优茧工程”计划与方案, 实施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打造出蚕业品牌之路。

4.3.3 走桑蚕副资源再利用之路, 开拓创新增收渠道。

除了桑枝栽培食用菌产业以外, 上林县应积极寻找多种发展桑蚕副资源再利用途径, 千方百计壮大桑蚕业。

一是蚕沙堆沤发酵作肥料。种桑养蚕产生大量的蚕沙, 如果无序堆放, 既影响乡村清洁卫生, 又成为传染病菌的隐患。将蚕沙堆沤发酵作肥料用, 不仅能减少化学肥料的利用, 而且能促进作物的增产, 改良土壤, 保持土壤中性, 更加利于桑树的生长。根据试验, 蚕沙经过20d的开放式堆沤处理可基本达到有机肥的技术处理效果[2], 一亩桑园施放发酵好的蚕沙有机肥后, 可以节省复合肥约40~50kg, 节约成本100多元。按2013年计算, 全县全年的干蚕沙产量约31 000t, 养蚕产出的蚕沙可用于21万亩的水稻, 可增产稻谷1 322.3万公斤, 减少化肥投入成本约741.6万元。上林县应在各村屯集中建设一批简易蚕沙无害化处理室, 以消除蚕沙无序堆放引起蚕病等严重隐患。

二是桑园冬种绿肥。近年来, 该县西燕镇的蚕农利用灌溉条件较好的桑园种植各种绿肥, 获得良好的效果。种植绿肥的桑园可于翌年3月中旬将绿肥鲜草翻犁压青, 绿肥鲜草腐烂后分解出养分供桑树生长, 桑树长势旺, 叶片浓绿而肥厚, 桑园土壤保水抗旱能力也增强。据统计, 种植绿肥的桑园, 1亩桑一年可增产鲜茧15~16kg。上林县可大规模普及推广桑园冬种绿肥的环保循环模式。

4.4 切实加强桑蚕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结合“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工作, 切实保护蚕桑养殖区的生态环境, 建立蚕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利用桑杆加工造纸、桑枝栽培食用菌、蚕沙堆沤还田等技术, 完善建立“蚕桑+食用菌+沼气”三位一体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摘要:分析上林县桑蚕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发展现代蚕业的建议:理清发展思路, 做好蚕业发展规划;积极借鉴各地成功做法, 加大扶持力度;走科技兴蚕之路;走品牌蚕业之路;充分利用资源开发新领域;切实加强桑蚕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关键词:上林县,现代蚕业,发展,生态

参考文献

[1]冉景旷.凌云县桑蚕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蚕业, 2008, 1:76-78.

《北方蚕业》简介 篇5

《北方蚕业》以发展蚕业科技, 开展学术交流, 传播科技信息, 促进蚕桑 (柞) 生产, 立足北方, 面向全国, 突出北方蚕业特色, 学术与技术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兼顾为办刊宗旨, 发表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 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章, 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 介绍蚕业新成果、新产品, 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与信息, 内容涵盖蚕、桑、柞与茧丝绸各行业, 产学研与农工贸各领域及其产业链各环节。读者对象为蚕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 行业管理者和基层蚕桑 (柞) 生产技术人员。

《北方蚕业》于1980年3月创刊, 原名《陕西蚕业》, 时由陕西省蚕桑研究所、陕西省蚕学会、陕西省园艺蚕桑工作站联合主办, 省内内部发行;1993年1月登记刊号为CN 61-1255, 变更为国内公开发行, 主办单位为陕西省蚕桑研究所, 主管单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5年1月更名为《北方蚕业》, 登记国内统一刊号为CN 61-1297/S, 主管单位调整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1年1月主办单位变更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管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4月登记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9922。2009年7月登记邮发代号为52-257。

《北方蚕业》已全文入选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I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 (ASPT)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等, 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全文上网期刊。

《北方蚕业》简介 篇6

《北方蚕业》以发展蚕业科技, 开展学术交流, 传播科技信息, 促进蚕桑 (柞) 生产, 立足北方, 面向全国, 突出北方蚕业特色, 学术与技术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兼顾为办刊宗旨, 发表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 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章, 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 介绍蚕业新成果、新产品, 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与信息, 内容涵盖蚕、桑、柞与茧丝绸各行业, 产学研与农工贸各领域及其产业链各环节。读者对象为蚕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 行业管理者和基层蚕桑 (柞) 生产技术人员。

《北方蚕业》已全文入选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I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 (ASPT)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等, 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全文上网期刊。

《北方蚕业》简介 篇7

《北方蚕业》以发展蚕业科技,开展学术交流,传播科技信息,促进蚕桑(柞)生产,立足北方,面向全国,突出北方蚕业特色,学术与技术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兼顾为办刊宗旨,发表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章,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介绍蚕业新成果、新产品,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与信息,内容涵盖蚕、桑、柞与茧丝绸各行业,产学研与农工贸各领域及其产业链各环节。读者对象为蚕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行业管理者和基层蚕桑(柞)生产技术人员。

《北方蚕业》于1980年3月创刊,原名《陕西蚕业》,时由陕西省蚕桑研究所、陕西省蚕学会、陕西省园艺蚕桑工作站联合主办,省内内部发行;1993年1月登记刊号为CN 61-1255,变更为国内公开发行,主办单位为陕西省蚕桑研究所,主管单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5年1月更名为《北方蚕业》,登记国内统一刊号为CN 61-1297/S,主管单位调整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1年1月主办单位变更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管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4月登记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9922。2009年7月登记邮发代号为52-257。

《北方蚕业》1994年1月起设立编辑部,和由联办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委会。2007年11月编辑部办公地址由过去的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驻地周至县南郊搬迁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地杨凌。2008年3月,《北方蚕业》编辑部编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技期刊杂志社。

截至2010年6月,《北方蚕业》行至第31卷总第125期,历经30周年。1980年3月至1984年12月,李荣宗同志出任主编;1985年1月至1985年6月,夏耀同志继任主编;1985年7月至1993年12月,张成和同志继任主编;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承经宇同志兼任主编;1998年1月至今,钱永华同志出任主编。1994年1月成立编委会和编辑部以来,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承经宇同志就任编委会主任委员;1998年1月至2008年2月,钱永华同志就任编委会主任委员;2008年3月至今,鲁兴萌同志就任编委会主任委员;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黄知源同志就任编辑部主任;2007年1月至今,贾亚洲同志就任编辑部主任;编委会委员起初为19人,2007年起增至21人,分别来自各协办单位及特约单位,期间有过1998年、2007年、2008年、2010年4次大的人员组成调整。

《北方蚕业》已全文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I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全文上网期刊。

上一篇:SWOT财务经营下一篇:复方微量元素注射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