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贴现

2024-07-12

会计贴现(通用9篇)

会计贴现 篇1

对于在会计上如何处理商业汇票贴现,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财会[2003]14号) 中有一个解释:对于附有追索权的票据贴现,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应视同质押借款, 借记“银行存款”、“财务费用”科目, 贷记“短期借款”科目;对于未附有追索权的票据贴现, 则视同销售直接冲销应收票据账面价值。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没有再做补充或者修订性的说明。本文以企业会计准则精神及会计处理基本原则为依据, 对企业商业汇票贴现行为在会计上如何进行合理的处理进行探讨。

一、不带息商业汇票贴现会计处理

(一) 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会计处理

我国《票据法》规定, 应收票据贴现到期时, 如果商业汇票的付款人未按期付款, 贴现银行可以向申请贴现的企业行使追索权。目前各大银行为了降低自身风险, 一般不接受商业承兑汇票贴现, 即使接受, 银行一般也会保留追索权, 这对申请贴现的企业来讲, 形成了潜在的债务。对于这个潜在的债务, 现行会计制度要求视同质押借款直接计入短期借款, 笔者认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 企业在对票据进行贴现时应先对票据付款方财务状况及信用进行评估, 如果无法确定付款方支付票据款的可能性, 可以将该贴现行为引发的潜在债务视为质押借款记入“短期借款”账户;但如果企业评估票据付款方财务状况及信用良好, 拒付票据款的可能性很低, 企业对于贴现出去的商业承兑汇票可以直接转销。这样处理更符合谨慎性原则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 也更能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从而提高报表信息质量。

例1:2013年1月12日, 甲公司因急需资金, 将同城乙公司于2012年11月12日签发的、面值为100 000元、期限为6个月的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 银行信贷部门审批后受理。假设银行按年化贴现率6%收取贴现息。

贴息=100 000×6%÷12×4=2 000 (元) 贴现净额=100 000-2 000=98 000 (元) (1) 申请贴现:

假设一:贴现时企业无法确定付款方支付票据款的可能性:借:银行存款98 000, 财务费用2 000;贷:短期借款100 000。

假设二:贴现时企业可以确定付款方支付票据款的可能性很高, 则做如下处理:借:银行存款98 000, 财务费用2 000;贷:应收票据100 000。

说明:后面环节的账务处理建立在假设一的基础上, 不再表述假设二下的账务处理。

(2) 票据到期后银行如期收到票据款:借:短期借款100 000;贷:应收票据100 000。

(3) 票据到期后银行未能收到票据款, 划走甲公司存款:借:短期借款100 000;贷:银行存款100 000。借:应收账款100 000;贷:应收票据100 000。

(4) 票据到期后银行未能收到票据款, 甲公司也无力支付, 银行转为甲公司逾期贷款:借:应收账款100 000;贷:应收票据100 000。

(二) 不带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会计处理

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 到期收不回款项的可能性很低。对于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 不管贴现银行是否保留追索权, 就企业而言, 不能因为一个较低的风险而过度使用谨慎性原则, 将贴现视为质押借款, 所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可以直接转销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

例2:沿用例1的资料, 假设甲公司贴现的是银行承兑汇票。

(1) 申请贴现:借:银行存款98 000, 财务费用2 000;贷:应收票据100 000。

(2) 票据到期后银行如期收到票据款, 不需要做账务处理。

(3) 票据到期后银行未能收到票据款, 划走甲公司存款:借:应收账款100 000;贷:银行存款100 000。

(4) 票据到期后银行未能收到票据款, 甲公司也无力支付, 银行转为甲公司逾期贷款:借:应收账款100 000;贷:短期借款100 000。

二、带息商业汇票贴现会计处理

(一) 带息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会计处理

例3:2012年7月12日, 甲公司因急需资金, 将异地乙公司于2012年5月10日签发的、面值为100 000元、票面年利率为4%、期限为6个月的商业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 银行信贷部门审批后受理。假设: (1) 企业每逢6月30日和12月31日计息; (2) 银行按年化贴现率6%收取贴现息。

(1) 2012年6月30日计息:利息=100 000×4%÷360× (21+30) ≈566.67 (元) 。借:应收票据———利息566.67;贷:财务费用566.67。

(2) 贴现:假设贴现时企业无法确定付款方支付票据款的可能性。汇票到期值=100 000+100 000×4%÷12×6=102 000 (元) , 贴现息=102 000×6%÷360× (121+3) =2 108 (元) , 贴现净值=102 000-2 108=99 892 (元) 。说明:如果是电子商业汇票贴现, 在计算贴息时不需要加上3天的划款时间。

处理方法一:借:银行存款99 892, 财务费用2 108;贷:短期借款102 000。此处视同质押借款, 站在银行的角度而言, 相当于借给企业102 000元;反过来, 也相当于企业欠银行102 000元。进一步分析本笔业务, 企业在此处相当于提前支付给银行2 108元的借款利息, 那么, 将贴息2108元列入财务费用也是合理的。

但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 这里利息的处理实际上是把截至到期日的利息一次性提前处理了, 不完全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其提供的财务信息也不完全准确, 比如此时企业传递的财务信息是:截至本期的财务费用为1 541.33元 (2 108-566.67) , 而事实上企业并没有发生这么多的财务费用。如果考量整个业务的始末, 企业的真实财务费用=贴息-票据利息=2 108-100 000×4%÷12×6=108 (元) 。如果想要尽量减少财务费用对利润表的影响, 此时以企业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与实际融到的资金之间的差额作为企业应负担的利息会更加合理和真实。

处理方法二:借:银行存款99 892, 财务费用674.67;贷:短期借款100 566.67 (应收票据账面价值) 。从本笔分录可以看出, 截至本笔业务, 企业负担的利息=674.67-566.67=108 (元) 。

(3) 票据到期后乙公司付款:

处理方法一:借:短期借款102 000;贷:应收票据———面值100 000、———利息566.67, 财务费用1 433.33。

处理方法二:借:短期借款100 566.67;贷:应收票据———面值100 000、———利息566.67。

从上述会计分录可以看出, 方法一下企业的财务费用下降1 433.33元, 虽然与前面的业务联系起来是冲销前面贴现时多计的财务费用, 但很明显, 这样的处理方式又对本期损益构成了不必要的影响;但在方法二下, 本笔业务的处理并不影响当期损益。

(4) 票据到期后乙公司无力付款:

第一种情况:银行划扣甲公司存款。

处理方法一:借:应收账款102 000;贷:应收票据———面值100 000、———利息566.67, 财务费用1 433.33。借:短期借款102 000;贷:银行存款102 000。

处理方法二:借:应收账款102 000;贷:应收票据———面值100 000、———利息566.67, 短期借款1 433.33。借:短期借款102 000;贷:银行存款102 000。

第二种情况:甲公司无力付款。

处理方法一:借:应收账款102 000;贷:应收票据———面值100 000、———利息566.67, 财务费用1 433.33。

处理方法二:借:应收账款102 000;贷:应收票据———面值100 000、———利息566.67, 短期借款1 433.33。

在本环节的业务处理过程中, 可以观察到在乙公司无力付款的情况下, 不管票据到期以后甲公司账上有无存款可划扣, 方法一会影响当期损益, 而方法二则未构成任何影响。

从上述分析中可看到, 为了减少票据贴现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 企业应该选择方法二对带息票据贴现进行会计处理。

(二) 带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会计处理

在带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会计处理过程中, 不管银行是否带有追索权, 因为企业潜在负债的可能性很小, 在贴现时, 可以视同银行买断票据, 直接冲销票据账面价值, 所以, 不管企业选择哪一种会计处理方法, 其对损益表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即带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只有一种处理方法。

例4:承例3, 假如企业持有的是带息银行承兑汇票。

(1) 2012年6月30日计息:借:应收票据———利息566.67;贷:财务费用566.67。

(2) 贴现:借:银行存款99 892, 财务费用674.67;贷:应收票据———面值100 000、———利息566.67。

(3) 票据到期后乙公司付款, 无需处理。

(4) 票据到期后乙公司无力付款:

第一种情况:银行划扣甲公司存款:借:应收账款102 000;贷:银行存款102 000。

第二种情况:甲公司无力付款:借:应收账款102 000;贷:短期借款102 000。

比较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账务处理过程很容易观察到, 如果商业承兑汇票贴现采用第二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那么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对财务费用的处理就是一致的,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运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合理性。

摘要:商业汇票贴现因银行一般附带有追索权而形成贴现企业的潜在债务, 会计制度将其视同为质押借款, 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即使在视为质押借款的前提下, 企业对商业汇票贴现仍然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从而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不同的影响, 尤其是带息商业汇票贴现的会计处理更是如此。企业应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基本思想及会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尽可能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较小的方法, 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尽可能真实的财务信息。

关键词:商业汇票,贴现,会计处理,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张莲苓.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会计贴现 篇2

靳万一

在税务审计或纳税代理工作中,时常发现部分商业银行财税人员,由于对税收政策不熟悉,不知票据贴现利息会计与税务处理存在差异,因此,在终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时,往往忽视对年末结存或未实现票据贴现利息的纳税调整工作,因而给企业带来纳税风险,造成税务稽查补税罚款损失。为此,有必要熟悉票据贴现利息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及其调整问题。

根据《商业汇票办法》(银发[1994]163号)规定,商业汇票的收款人或被背书人需要资金时,可以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并填写贴现凭证,向其开户银行申请贴现。银行信贷部门接到有关凭证,应按照银行承兑的要求认真审查,符合条件的即在第一联贴现凭证“银行审批栏”内签注“同意”字样,并加盖有关人员名章后,递交会计部门。会计部门收到信贷部门签批的贴现凭证和汇票,经审查无误后,按照规定的贴现率计算出贴现利息和实付贴现金额,并填入贴现凭证有关栏内。贴现期限从其贴现之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前一日的利息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贴现利息=票面金额×贴现天数×(月贴现率÷30天)实付贴现金额=票面金额-贴现利息

会计部门办理完贴现业务相关手续后,根据相关贴现凭证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规定:

对于商业汇票贴现业务的核算,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会[2006]18号)规定,通过“贴现资产”科目核算,其中从票面金额中扣除的“贴现利息”,先计入“贴现资产(利息调整)”科目贷方;期末结算日,按照当期实际使用贴现资金时间和贴现率计算出贴现利息,从该科目借方结转到各相关期间收益科目贷方;余额在贷方,表示期末结存或未实现的贴现利息。具体账务处理是:

(一)企业办理贴现时,按贴现票面金额,借记“贴现资产(面值)”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面值-贴现利息),贷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吸收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贴现利息),贷记“贴现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二)资产负债表日,按计算确定贴现利息收入,借记“贴现资产(利息调整)”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三)贴现票据到期,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吸收存款”等科目,按贴现的票面金额,贷记“贴现资产(面值)”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利息收入”科目。如存在利息调整金额的,也应同时结转,借记“贴现资产(利息调整)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税务处理规定:

商业银行的贴现资产,参照《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财商字[1993]11号)第三十七条“贴现放款按贴现票据的面值计价”规定,其实质是银行融出的资金,属于放款或贷款性质。商业银行的贴现利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定,是将其计入“利息收入”科目核算的,这又足以说明,贴现利息属于贷款利息收入范围。按照《商业汇票办法》规定,票据贴现日,是贴现人(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也是贴现银行(债权人)扣除或收讫贴现利息的日期。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九条规定:“应税行为的具体范围,按照本办法所附的《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执行。”、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并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附:《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

一、销售服务 销售服务,是指提供交通运输服务、邮政服务、电信服务、建筑服务、金融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

(五)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是指经营金融保险的业务活动。包括贷款服务、直接收费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和金融商品转让。1.贷款服务。贷款,是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而取得利息收入的业务活动。各种占用、拆借资金取得的收入,包括金融商品持有期间(含到期)利息(保本收益、报酬、资金占用费、补偿金等)收入、信用卡透支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商品利息收入、融资融券收取的利息收入,以及融资性售后回租、押汇、罚息、票据贴现、转贷等业务取得的利息及利息性质的收入,按照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票据贴现利息收入属于“金融服务——贷款服务”增值税征税范围,票据贴现日是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

(五)利息收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票据贴现利息收入属于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范围,票据贴现日是确认利息收入实现的时间。因此,商业银行按照《商业汇票办法》规定,在票据贴现日,从票据贴现金额或票面金额中扣除的贴现利息,应全额计入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按照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按照利息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得作为递延收益处理。

差异调整:

综上所述,对于票据贴现利息收入的确认,会计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属于当期应计或已实现的贴现利息计入当期收益,不属于当期应计或未实现的贴现利息通过利息调整递延处理。而税务上,却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确认,即应在贴现日全额作为应税收入处理。这就形成了会计与税务处理上的时间性差异。因此,企业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作纳税调整,具体纳税调整方法应是:

年终,对于年末结存或未实现的贴现利息收入,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下,将上年结存或未实现的贴现利息转作利息收入后,应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举例说明:

A公司持一张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并填写贴现凭证,向其开户商业银行申请贴现。该汇票票面金额(贴现金额)为2,000万元,签发日为2016年10月10日,到期日为2017年4月10日,贴现日为2016年10月12日,月贴现率为3.975‰(含税)。该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接到A公司填写的贴现凭证和汇票,经认真审核,符合贴现条件,随签署“同意”字样并加盖有关人员名章后,递交会计部门办理贴现手续。该商业银行会计部门收到信贷部门签批的贴现凭证和汇票,经审查无误后,按照规定的贴现率计算出贴现利息和实付贴现金额,并填入贴现凭证有关栏内。假定该商业银行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金融服务业税率为6%。

贴现天数=2016年10月12日至2017年4月10日=180(天)贴现利息(含税)=2,000×180×(3.975‰÷30)=47.7(万元)贴现利息收入(不含税)=47.7÷(1+6%)=45(万元)增值税销项税额=45×6%=2.7(万元)实付贴现金额=2,000-47.7=1,952.3(万元)会计处理:

2016年10月12日贴现时:

借:贴现资产(面值)20,000,000 贷:吸收存款 19,523,000

贴现资产(利息调整)4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7,000 2016年12月31日结息时:

实际使用资金时间为:2016年10月12日至12月31日=81(天)应计贴现利息(含税)为:2,000×81×(3.975‰÷30)=21.465(万元)应计贴现利息收入(不含税)=21.465÷(1+6%)=20.25(万元)借:贴现资产(利息调整)202,500

贷:利息收入——贴现利息收入 202,500 2016年末,“贴现资产(利息调整)”(递延收益)科目余额(贷)为247,500元(450,000-202,500)。

税务处理:

2016,应确认贴现利息收入为450,000元。差异调整:

2016,税务上应确认贴现利息收入450,000元,而会计上只确认贴现利息收入202,500元,差异247,500元,因此,企业在申报2016企业所得税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47,500元(450,000-202,500)。

并填报《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如下:

第3行“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账载金额202,500、税收金额450,000、调增金额247,500、调减金额0 2017年4月10日贴现票据到期,收回贴现票款时: 会计处理:

借:吸收存款 20,000,000 贷:贴现资产(面值)20,000,000 同时:

借:贴现资产(利息调整)247,500

贷:利息收入——贴现利息收入 247,500 2017年末,“贴现资产(利息调整)”(递延收益)科目无余额(247,500-247,500)。

税务处理:

2017,不应确认贴现利息收入。差异调整:

2017,税务上不再确认贴现利息收入,而会计上仍应确认贴现利息收入247,500元,因此,在2017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47,500(0-247,500)。

并填报《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如下:

第3行“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账载金额247,500、税收金额0、调增金额0、调减金额247,500

作者姓名:靳万一

工作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明审会计师事务所 通讯地址:平顶山市中兴路华诚大厦八楼

会计贴现 篇3

商业汇票贴现是指持票人因急需资金, 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后, 转让给银行。银行受理后, 从票面金额中扣除按银行贴现利率计算确定的贴现利息, 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业务活动。

商业汇票贴现根据票据的风险是否转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不带追索权票据贴现, 另一种是带追索权票据贴现。

二、商业汇票贴现的会计处理

(一) 不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

如果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的协议中规定, 在贴现的应收债权到期, 债务人未按期偿还, 申请贴现的企业不负有任何偿还责任, 此种情况的票据贴现为不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

企业已将应收票据上的风险和未来经济利益全部转让给银行, 应视同应收债权的出售。贴现时, 根据票据是否带息, 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1、不带追索权不带息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方法

借:银行存款 (贴现净额)

财务费用 (贴现息)

贷:应收票据 (账面价值)

例题1:甲公司2011年1月31日收到丙公司交来的一张不带息商业汇票, 金额600000元, 承兑期限5个月, 2011年2月28日企业持票向银行申请贴现, 不带追索权, 年贴现率5%

到期值=600000 (元)

贴现息=600000*5%*4/12=10000 (元)

贴现净额=600000-10000=590000 (元)

借:银行存款590000

财务费用10000

贷:应收票据600000

2、不带追索权带息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方法

借:银行存款 (贴现净额)

财务费用—贴现利息 (贴现收入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贷:应收票据 (票据账面价值)

财务费用—贴现利息 (贴现收入大于账面价值差额)

例题2:甲公司2011年1月31日收到丙公司交来的一张带息商业汇票, 金额6 0 0 0 0 0元, 承兑期限5个月, 票面利率为4%, 2011年2月28日企业持票向银行申请贴现, 不带追索权, 年贴现率5%

到期值=600000* (1+4%*5/12) =610000 (元)

贴现息=610000*5%*4/12=10166.67 (元)

贴现净额=610000-10166.67=599833.33 (元)

借:银行存款599833.33

财务费用2166.67

贷:应收票据602000

(二) 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

如果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的协议中规定, 在贴现的应收债权到期,

债务人未按期偿还时, 申请贴现的企业负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款的责任, 此种情况为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该类协议从实质上看, 与所贴现应收债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 应收债权产生的风险仍由申请贴现的企业承担。属于以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的借款, 申请贴现的企业应按照以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的借款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贴现时, 根据票据是否带息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1、带追索权不带息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方法

借:银行存款 (贴现净额)

财务费用 (贴现息)

贷:短期借款 (票据到期值)

例题3:甲公司2011年1月31日收到丙公司交来的一张不带息商业汇票, 金额600000元, 承兑期限5个月, 2011年2月28日企业持票向银行申请贴现, 带追索权, 年贴现率5%

到期值=600000 (元)

贴现息=600000*5%*4/12=10000 (元)

贴现净额=600000-10000=590000 (元)

借:银行存款590000

财务费用10000

贷:短期借款600000

2、带追索权带息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方法

借:银行存款 (贴现净额)

财务费用 (贴现息)

贷:短期借款 (票据到期值)

例题4:甲公司2011年1月31日收到丙公司交来的一张带息商业汇票, 金额6 0 0 0 0 0元, 承兑期限5个月, 票面利率为4%, 2 0 1 1年2月2 8日企业持票向银行申请贴现, 带追索权, 年贴现率5%

(1) 票据贴现时:

到期值=600000* (1+4%*5/12) =610000 (元)

贴现息=610000*5%*4/12=10166.67 (元)

贴现净额=610000-10166.67=599833.33 (元)

借:银行存款599833.33

财务费用10166.67贷:短期借款610000

三、商业汇票贴现后到期的会计处理

(一) 不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后到期的会计处理

不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后到期, 无论承兑人是否付款, 因贴现企业不承担连带偿付责任, 不需作任何会计处理。

(二) 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后到期的会计处理

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后到期, 要根据承兑人是否付款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

1、如果承兑人按期付款, 会计处理为:

借:短期借款 (票据到期值)

贷: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账面价值)

财务费用 (未结算入账的利息) 如果票据不带息则没有此会计科目

承例题4:假定2011年6月30日承兑人付款。则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短期借款610000

贷:应收票据608000

财务费用2000

如果此票据不带息:

借:短期借款600000

贷:应收票据600000

2、如果承兑人到期无力支付款项, 会计处理为:

借:短期借款 (票据到期值)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应收账款 (面值与票据利息之和)

贷: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账面价值)

承例题4:假定2011年6月30日承兑人无力付款。则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短期借款610000

贷:银行存款610000

同时:

借:应收账款610000

贷:应收票据610000

如果此票据不带息:

借:短期借款600000

贷:银行存款600000

同时:

借:应收账款600000

贷:应收票据6000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会计贴现 篇4

(一)票据贴现业务的定义

定义:指申请企业持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为变现向银行支付一定的利息后将票据转让给银行的一种业务形式

(二)几种典型的贴现业务产品

1、卖方付息贴现。卖方付息票据贴现是指商业汇票持有人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

转让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承兑汇票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持票人的一种票据业务操作模式。这是最常见的贴现业务品种。

2、买方付息贴现。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是指商业汇票的持有人(卖方)将未

到期的商业汇票转让给银行,银行在向买方收取贴付利息后,按票面金额将全额支付给持票人的一种票据贴现业务操作形式。

3、先贴后查业务。先贴后查业务是指持票人将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转让

给银行,银行在核定的限额内,在票据查询查复确认前,先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前一日的利息后付给票款的一种业务操作形式。

4、回购式贴现业务。回购式贴现业务是指已在银行办理贴现业务的客户,在票

据到期之前可根据自身资金安排的需要,随时将该票据进行回购,银行根据其实际用款天数,将已收取的剩余时间的贴现利息返还客户的一种票据业务操作形式。

5、协议付息票据票据贴现业务。协议付息是指卖方企业(收款人)

在销售商品后,持买方企业(付款人)交付的未到期商业汇票到银行办理贴现,并根据买卖双方协商,分担支付票据贴现利息的一种票据贴现业务形式。

6、代理贴现。代理贴现是指商业汇票贴现申请人通过与其代理人、贴现银行签

订三方协议,委托其代理人在贴现银行代为办理票据贴现手续,贴现银行审核无误后,直接将贴现款项划付给贴现申请人的一种票据贴现业务形式。

7、放弃部分追索权票据贴现业务。放弃部分追索权票据贴现业务银行从持票人

手中买入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同时承诺在基础交易真实的情况下,票据发生兑付风险时放弃对贴现申请人(持票人)追索权的一种票据贴现业务形式。

8、银行承兑汇票质押贷款。贷款是指客户以银行承兑汇票作

为质押,银行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一种授信业务形式。

会计贴现 篇5

一、带息应收票据计息时间的确定

对于未到期的带息应收票据,应在“期末”按应收票据的票面价值和确定的利率计提利息,计提的利息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同时冲减当期的财务费用,即借记应收票据,贷记财务费用。而这里的“期末”如何理解,指的是每月末,每季末还是中期末或者每年末?在会计实务处理中,“期末”时间的确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应在每月末计提利息,二是因应收票据期限较短,最长不超过6个月,利率较低,每月产生的利息收入对票据持有企业来说金额较小,不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产生较大影响,按重要性信息质量的要求,可简化处理,应在中期和年末计提利息。实务工作中,一般选择在中期和年末计提利息。若应收票据面值较大,每月利息收入较高,应按月计提利息比较妥当。

企业持有的应收票据在到期前,如果出现资金短缺,可以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经过背书后向其开户银行申请贴现,以便获得所需资金。贴现所得金额等于票据的到期值减去贴现息。贴现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360×贴现期。其中,贴现率是贴现中所采用的利率,贴现期是指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为止的实际天数,贴现日和到期日只能计算其中的一天,即“算头不算尾”或“算尾不算头”。企业将带息票据贴现,贴现日不一定在中期或年末,为了客观真实反映企业贴现时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出票日至贴现日期间的利息,应按月计提。

二、带息应收票据贴现的会计处理

企业以应收票据向金融机构办理贴现,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的协议中,若规定在贴现的应收票据到期,债务人未按期偿还,申请贴现的企业不负有任何还款责任时,视同应收票据的出售即不带追索权,否则,应属于应收票据的质押借款,即带追索权。

(一)不附追索权的票据贴现。

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中均未对应收票据贴现业务账务处理做出具体的规定。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应收票据属于金融资产,应收票据贴现属于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3 号——金融资产转移》(CAS23)规定,金融资产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不附追索权票据的贴现,贴现企业已将应收票据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贴现银行,应当终止确认应收票据,即按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贷记“应收票据”账户。票据到期时,若付款人无力付款,贴现企业不承担任何还款责任,无需做任何的账务处理。

例1:中原公司2014 年12 月1 日向南方公司销售产品一批,货款800 000元,增值税率17%,同日,收到南方公司签发的带息商业汇票一张,票面利率为4%,承兑期5个月,到期日2015年5月1日。2015年3 月1 日企业持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不带追索权,年贴现率6%。不考虑其他相关的手续费。

1.2014年12月1日销售产品,收到一张商业汇票时:

2.2014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时:

票据利息=936 000×4%×1/12=3 120(元)

3.2015年3月1日贴现时:

票据到期值=936 000×(1+4%×5/12)=951600(元)

贴现天数=61(天)

贴现息=951 600×6%×61/360=9 674.6(元)

贴现净额=951 600-9 674.6=941 925.4(元)

若应收票据在中期和年末计提利息,贴现的会计处理为:

若应收票据月末计提利息,在应收票据贴现时已计提了三个月的利息,则贴现的会计处理为:

除年末计提的利息外,1月、2月计提的利息共6 240元,都是计入“财务费用”账户的贷方,若这两个月计提利息的会计分录和(2)贴现会计分录合二为一,则是(1)贴现会计分录。单从账务处理中各账户数据结果上看,带息票据无论是月末计提利息还是中期和年末计提利息,其贴现时会计处理结果都是一样的。但从票据贴现的实质来看,企业是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进行融通资金,融资是要付出“代价”的。若贴现所得大于或等于贴现时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贴现企业没有任何损失,因而,贴现所得应小于贴现时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应是企业贴现所付出的代价,其计算过程如下:设票据签发日至贴现日的利息为Δ1,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为Δ2,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票据面值+Δ1)-贴现所得(票据面值+Δ1+Δ2-贴现息)=贴现息-Δ2。贴现息与贴现日至到期日票据利息之间的差额正是企业未将票据持有到期而是贴现所付出的代价。

贴现息是贴现企业“付出”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账户的借方,票据签发日至到期日产生的全部利息应是贴现企业“获得”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账户的贷方。贴现融资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账户的借方。第二笔贴现时会计分录中“财务费用”账户借方金额为3 434.6 元,正好等于贴现息9 674.6 元超出贴现日至到期日票据利息6 240 元的差额,融资费用一目了然,因此,带息应收票据贴现,签发日至贴现日应每月计提利息,贴现时会计分录才比较合理,这样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而且也避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解,体现了会计信息可理解性和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二)附追索权的票据贴现

金融资产转移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附追索权票据的贴现,贴现企业负有付款连带责任,存在或有负债,当票据到期,付款人如数付款,贴现企业的或有负债才被解除,否则,贴现企业应予以偿还。根据实质重于形式,附追索权的票据贴现应确认为“质押借款”,由于商业汇票期限通常短于6个月,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确认为一项短期金融负债,贴现企业应将票据到期需偿还的金额记入“短期借款”账户的贷方。

例2:沿用例1资料,假设贴现附有追索权。

中原公司2014年12月1日销售产品与2014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会计处理同例1。

2015 年3 月1 日贴现时会计处理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贴现利息在贴现日全部计入“财务费用”账户,另一种是将贴现息分期摊销计入。第一种做法简单明了,在贴现票面金额不大,贴现息较小的情况下,对本期收益波动较小,符合重要性的质量要求。但在大额票据贴现以及跨年追索的情况下,会造成当期财务费用虚增,影响本期会计利润的公允性,不符合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此相比,第二种做法相对比较合理。

1.中原公司2015年3月1日贴现时会计处理如下:

按照实际利率法,计提本月应摊销的财务费用,假设实际利率为r,根据题意得:

941 925.4×(1+r)2=951 600,求得r=0.512%

2015年5月1日票据到期时:

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比较麻烦,容易出错,另外,应收票据期限短,票据贴现时,贴现企业已持有一段时间,计算出的实际月利率(0.512%)和贴现月利率(5%)差别较小,因此,票据贴现利息每月的分摊额直接按贴现率计算,由于贴现净额是根据票据到期值倒扣得出,所以计算3月、4月每月分摊的利息直接按票据的到期值和贴现率计算,因而3月与4月每月分摊的利息可按直线法平均分摊,即每月分摊4 837.3元(9 674.6/2)。

2.票据到期,若南方公司未如期支付票款,中原公司被银行退票并被追偿。

同时,中原公司将“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95 1600(945 360+3 120×2)转为企业的“应收账款”。中原公司在贴现日至到期日每月应计提利息,贴现企业每月“获得”的利息与分摊利息之间的差额,是贴现企业融资每月实际付出的“代价”,在财务费用核算方面更为精确。此外,按到期值计入“应收账款”,便于中原公司进行往来款项清查时与南方公司核对账目。若到期的应收票据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可与应收账款一并计提坏账准备。

若中原公司银行存款账户余额亦不足,则银行将上述短期借款转为逾期贷款。

3.票据到期,若南方公司如期支付票款,中原公司与银行间的借贷关系自行解除。

参考文献

[1]戴华江,孙智聪.带息应收票据贴现账务处理思考[J].财会月刊,2013(9).

[2]郑贺娟.应收票据贴现业务会计处理的系统改进[J].财会学习,2014(1).

会计贴现 篇6

一、当前国内上市公司根据各自对“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这一业务所适用会计准则的理解, 而采用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 企业对外销售产品时除收到现金外, 还可能收到对方开具的银行 (商业) 承兑汇票。企业可将持有未到期的银行 (商业) 承兑票据向银行贴现, 也可以将持有的银行 (商业) 承兑票据背书转让, 以取得所需的经济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六十一条“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的, 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新准则从2007年在上市公司执行以来, 企业会计人员由于对“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这一业务理解的不同, 其会计处理也产生了以下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1. 处理方法一:

认定“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属于企业金融资产风险和报酬已转移, 其票据持有人对转出方可能会发生的债务追索应视为或有负债。

理论依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第十四条 (二) 规定“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由此, 可以看出票据贴现及相类似的票据背书转让是属于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 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其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是否形成负债, 要等到票据到期后, 出票人是否有能力支付来进行判断, 同时其现时义务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 。该业务在交易日应将贴现或背书转让的票据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 资产负债表日在企业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已经贴现或背书转让但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情况。

具体会计账务处理如下:

(1) 票据贴现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应收票据

(如为带息应收票据, 则借或贷:财务费用)

(2) 票据背书转让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贷:应收票据

(如为带息应收票据, 则贷:财务费用)

(3) 如果票据到期, 承兑人无力支付票款, 收到银行退回的票据、拒绝付款证明时, 支付贴现银行 (或供应商) 票据款

借:应收账款

贷:银行存款

(4)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收票据”余额不包括已贴现及已背书票据金额, 但必须在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已经贴现或背书转让但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情况。

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按此方法处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的公司主要有:仪征化纤、新乡化纤等公司。

2. 处理方法二:

认定“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由于票据持有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因此企业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理论依据:按照新准则《金融资产转移准则》规定, 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属于“将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转移给另一方”这种情形。在这种情形中, 转入方拥有了获取被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未来现金流量的权利, 转出方可视金融资产风险和报酬转移情况来确定是否终止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时, 如果根据与购买方之间的协议约定, 在所出售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无法收回时, 购买方能够向企业进行追偿, 企业也应承担任何未来损失。此时, 可以认定企业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因此, 企业在办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的交易日不能终止确认该贴现或背书转让的票据, 也就不能将该票据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 并将收到的对价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 直至该票据到期并支付后, 才能予以终止确认。

具体会计账务处理如下:

(1) 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日

A、票据贴现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短期借款

(如为带息应收票据, 则借或贷:财务费用) B、票据背书转让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贷:应付账款

(如为带息应收票据, 则贷:财务费用)

(2) 票据到期日

企业根据设置票据的备查账及相关企业获知票据已支付后, 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短期借款

(或:应付账款)

贷:应收票据

(3)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收票据”余额包括已贴现及已背书票据金额, 同时在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披露已经贴现或背书转让但尚未到期的应收票据情况。

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按此方法处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的公司主要有:海螺水泥等公司。

二、同一业务由于对准则理解不同, 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公司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

从前述二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看出, 由于企业会计人员对“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适用新准则下哪一条具体的会计准则, 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其会计处理的不同, 导致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反映出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速动比等主要财务指标口径不一致, 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难以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判断。笔者将2008年上市公司仪征化纤、新乡化纤、海螺水泥三家公司的年报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按方法二处理与按方法一相比, 资产、负债及资产负债率都有提高, 而流动比、速动比变动也不相同, 如果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 则按方法二处理后的流动比、速动比与按方法一相比要低, 反之亦然。见下表:

注:仪征化纤、新乡化纤2008年报按方法一进行会计处理, 海螺水泥按方法二进行会计处理。

由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上市公司资产运营状况良好, 资产负债率较低的情况下, 按方法一、二处理, 对财务报告使用人 (投资者、债权人等) 的决策影响不大, 但如果象新乡化纤这种资产负债率偏高的情况下, 按方法一与按方法二进行会计处理所产生的结果, 将对财务报告使用人有决定性影响。如:银行、信托基金等根据其资产状况对其信用评级时, 就会密切关注其资产负债率、流动比、速动比指标, 做为企业融资是否存在风险的判断依据。

三、“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这一业务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年报对“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这一业务采取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不妥的, 必须统一。那么按照哪种方法处理比较合理、科学, 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运营状况呢?这就要从票据在我国使用的实际情况, 票据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1. 企业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 其票据所有权已转移, 报酬已获得, 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企业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 获得相应的报酬 (现金、原材料、设备等) , 票据转入方对票据具有完全支配权。同时考虑到目前国内企业使用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 而银行承兑汇票是指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签发, 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 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远期汇票。该类票据是由银行承担付款责任的短期债务凭证, 期限一般在6个月以内, 其信用度是非常高。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贴现或背书转让, 其最终被票据持有人对其进行债务追索的可能性非常低, 所承担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商业承兑汇票也有但使用得很少, 商业承兑汇票的承兑人一般资产状况良好, 其信用等级很高。其使用领域相对集中, 主要集中在石油、电力、钢铁、煤炭、航空、电子、医药等行业, 以及一些关联企业或产业链中上下游关系紧密的企业, 因此, 其承担的风险也非常小。

2. 企业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 所承担的最终持票人对进行债务追索风险应视为或有负债。

我国《票据法》的规定, 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而按照新准则《金融资产转移准则》规定, 对于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的金融资产, 由于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时, 如果根据与购买方之间的协议约定, 在所出售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无法收回时, 购买方能够向企业进行追偿, 企业也应承担任何未来损失。此时, 可以认定企业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但笔者认为要认真研究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所附追索权的性质。首先, 法律赋予票据追索权是要求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的企业承担为最终持票人收回对等现金流量的义务, 而该义务的前提条件是要等到票据到期后, 出票人是否有能力支付来进行判断, 是一种潜在义务;其次, 当该义务由潜在义务转为现时义务时, 考虑到票据出票人的信用等级、资产状况, 票据期限短等因素, 其义务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业务, 是由银行无条件支付) 。因此, 笔者认为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所附追索权的性质更类似与企业对外担保性质, 应视为或有负债。

3. 企业将票据贴现或背书转让后不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将导致企业财务数据失真, 误导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票据的流动性很强, 在其到期承兑的期限内由出票人开具后, 由一个企业背书到下一个企业, 其中牵涉的企业很多, 甚至有可能票据最终又回到出票人手中。如果不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相关企业都将在票据到期前虚增资产和负债, 资产负债率提高, 投资者在使用该财务报告时, 有可能因其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太高, 而放弃投资机会。

社会贴现率问题研究 篇7

社会学家把经济学中贴现率运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来, 用社会贴现率的高低来判断人们对于现在以及将来的预期价值, 并做出选择和取舍。一般情况下, 社会贴现率越高, 就证明人们对未来越不重视,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这无益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例如对煤炭资源的大力开采曾经是地方经济的支柱, 带来了一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但仔细想来, 这种繁荣和发展是极高的贴现率换来的, “断子孙路”, 远期的未来的收益被过早的置换成眼前的价值, 这种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地方经济的发展结构单一, 过多的力量集中到资源的原始开采, 劳动密集型的经济驱动方式没有发生改变, 资源耗费的经济驱动方式没有发生改变, 而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发展始终未实现突破, 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风险性极大, 2009年以来, 山西省政府实施煤炭资源的重组和整合, “全省矿井个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 (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办矿比例为2:3:5) , 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 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 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 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这个决心的下定是为了彻底扭转煤炭资源驱动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贴现率过高而导致的经济“走钢丝”, 曾经有专家认为, 煤炭产业的整合重组必然会形成后煤炭资源时代, 原因是地方经济过度依靠资源经济, 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后地方经济必然会发生“失重”、“倒退”和萎缩,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山西省2009年经济总量大幅度下降;

二是过于对资源经济上的重视形成了人们的经济意识、创业意识极为薄弱, 而保守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约定俗成”、“根深蒂固”;

三是加速了贫富分化, 煤炭资源私人开采, 使得这些“私人”的个人收益迅速增长, 个人财富急剧膨胀, 这种靠资源获得财富的方式引发其它社会群体的鄙视, 财富的快速增长加速了贫富分化, 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私人”在进行资源开采获得丰硕经济效益的同时是以资源的缺乏、人的生命损失以及社会分配制度失衡作为贴现和代价的, 这种危险的做法是社会贴现率极高所表现出的心态和具体的行为。

追溯根源, 煤炭资源的泛滥开采源于经济制度的短视, 源于这种制度带来的高度的社会帖现率, 源于没的摆正社会贴现率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GDP只是作为政府官员的仅有的几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这就催生了各个行政官员挖空心思在经济增长上大做文章, 资源的开采与经济效益的、税收的增长都是正相关的, 地方行政官员倾向性的向资源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向是必然的, 不可逆转的, 而这种制度最大的本源在于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不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贴现的重要性。

而在现实中, 社会贴现率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贴现率相对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因此, 如果人类对于资源的过度利用, 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退化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倒退以及经济的萎缩, 德国在社会贴率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有着充分的认识, 这些做法值得到我国借鉴和学习, 德国坚持较低的社会贴现率, 特别是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上, 生态的平衡和保护是前提和基础。

具体做法是:一是资源开采必须考虑使用较低的贴现率, RWEPOWER公司在露天褐煤矿天采过程中, 企业对褐煤开采, 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 要担负当地生态环境恢复的义务, 耗费大量的资金对生态环境进行还原, 这些企业的具体做法是边开采, 边回填, 迅速还原生态环境并且回填五年后, 就可覆盖土壤、种植植物, 并在专家的指导下, 恢复动物的种群, 最终实现市民的开放甚至居民的回迁, 这种做法就是充分考虑的了未来的收益和成本的结果。

二是用制度来保障环保产业的发展, 对于商业贴现率较高的产业严格限制, 例如通过消耗电煤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制造的电煤, 例如核电容易发生核泄露等, 德国不仅不给予政策扶持, 而且还明文规定, 必须严格限制。

三是整个社会对于社会贴现率的控制和监督是深入人心的, 在组织体系上有保障, 除了环保部门以外, 还有众多部门负责, 还包括联邦议会、总理府、联邦政府、洲政府等机构、国务秘书委员会、可持续发展合作委员会、联邦政府各个部门等, 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他们做出的每一项措施都要考虑若干年后的经经济收益, 都要考虑社会贴现率的相对水平是不是较低, 而在关注的领域上, 也是遵循普遍性原则, 除了环境保护, 还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支柱相辅相成, 正如社会贴现率, 既受经济贴现率的影响, 还受政治稳定, 社会犯罪率、交通事故、职业保障等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 他们还在经济调控, 生态平衡, 社会稳定等方面加以调整。

总之, 社会贴现率的关注可以小到一个人、一个企业, 也可以大到一个国家, 以及整个地球, 这是关于生命以及持续、健康的命题, 既需要国家、民众的重视, 也需要全人类的重视。

摘要:社会贴现率是社会学家从经济贴现率的概念中引渡过来, 用以说明人们对示来和现在的事情和问题的重视程度, 本文简要叙述了社会贴现率的概念以及作用, 重点论述了我国在资源利用和开采方面没有对社会贴现率给予高度的重视, 由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并对德国如何重视社会贴现率进行了举证和分析, 以启示对社会贴现率的重视。

关键词:社会贴现率,未来收益,现值

参考文献

[1]李双海:公共项目投资评价的贴现率选择[J], 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7.7

[2]王丽红:投资决策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估价二元论[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3]矿产资源价值观及采矿权评估方法研究[D], 成都理工学院, 2001

应收票据贴现核算新探 篇8

应收票据贴现是指企业以未到期应收票据, 通过背书手续向银行融通资金, 商业银行按照贴现率自票据价值中扣除贴现日至到期日的贴现利息后, 将余额兑付给企业的一种筹资行为。应收票据按是否带息分为带息票据和不带息票据两种, 带息应收票据的票据价值等于票据到期时的本金和利息之和, 不带息应收票据的票据价值即为其面值。

2 应收票据贴现的核算

应收票据贴现按是否附追索权分为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和不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两种情形。追索权是指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不获付款或到期前不获承兑或其他法定原因, 并在实际行使或保全票据上权利的行为后, 可以向其前手追索偿还票据金额、利息及其他法定款项的一种票据权利。

2.1 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

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后, 贴现企业因背书在法律上负有连带还款责任, 这种责任可能发生, 也可能不发生, 贴现企业应当分析这一业务的实质。

(1) 若与应收票据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已发生转移

若与应收票据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已发生转移, 贴现企业应当终止确认应收票据, 实际收到的金额与应收票据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贴现企业因应收票据贴现而承担的连带还款责任,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例如:2010年4月1日, 甲公司因急需流动资金, 将持有应收乙公司不带息的商业汇票850万元, 向中国工商银行申请贴现, 获得贴现的资金820万元, 已存入开户银行, 甲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约定, 应收乙公司商业汇票到期, 中国工商银行不获收付款时, 甲公司附有连带还款责任, 考虑到乙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状况良好、资金充裕、信用记录良好, 甲公司判断, 乙公司在商业汇票到期时能够按时付款, 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中国工商银行虽然附有追索权, 但根据乙公司各方面的经营状况良好, 甲公司可以认为其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 因此可以终止确认该应收票据, 其会计分录为:

另外, 甲公司应在其会计报表中披露其因应收票据贴现而承担的连带还款责任为850万元。

(2) 若与应收票据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没有发生转移

若与应收票据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没有发生转移, 其实质是贴现企业以应收票据为质押取得银行借款, 贴现企业不应终止确认应收票据, 实际收到的金额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

例如:2010年2月5日, 甲公司将收到的乙公司开出并承兑的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向中国农业银行贴现, 取得贴现款为400万元。合同约定, 在票据到期日不能从乙公司收到票款时, 中国农业银行可以向甲公司追偿。该票据系乙公司于2010年1月5日为支付购货款而开出的, 票面金额为420万元, 到期日为2010年6月5日。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应为:

甲公司在该票据到期前向中国农业银行贴现, 且银行拥有追索权, 则表明甲公司应收票据贴现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应将贴现所得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短期借款处理, 其会计分录为:

甲公司应在应收票据备查簿中进行详细登记有关信息。

(1) 若票据到期后, 乙公司承兑付款, 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2) 若票据到期后, 乙公司拒绝承兑付款, 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2.2 不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

不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 与该应收票据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立即发生转移, 贴现企业应当终止确认应收票据, 实际收到的金额与应收票据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例如:甲公司将销售产品取得的一张面值为30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到工商银行贴现, 取得贴现的金额是280万元, 同时, 与工商银行约定, 工商银行无论能否收到该票据款项均与甲公司无关。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因为该应收票据的贴现不附追索权, 与应收票据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 甲公司应终止确认, 其会计分录为:

需要注意的是, 上述情况一般适用于商业承兑汇票, 因为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拒付, 若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基本上可以判定与汇票有关的风险与报酬已经发生转移, 相应的就可以终止确认应收票据, 按照不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进行账务处理。

摘要:针对许多教材上对应收票据贴现的账务处理一律按照与应收票据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没有发生转移进行处理, 认为存在不妥, 故本文对应收票据贴现的账务处理从理论与实务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论述, 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收票据贴现,追索权,风险,报酬

参考文献

[1]《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关于应收票据贴现问题的研究 篇9

关键词:金融资产转移,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商业汇票,贴现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作为因结算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短期债权, 应收票据有两种分类:按承兑人的不同可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按是否带息可分为有息商业汇票和无息商业汇票。我国目前结算领域流通的商业汇票一般是无息商业承兑汇票。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商业汇票时应设置“应收票据”账户, 按照开出、承兑商业汇票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同时企业应当设置“应收票据备查簿”, 逐笔登记每一商业汇票的种类、号数和出票日、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和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背书转让日、贴现日、贴现率和贴现净额以及收款日和收回金额、退票情况等资料, 商业汇票到期结清票款或退票后应当在备查簿内逐笔注销。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金融资产, 企业应根据《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及《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正确组织应收票据的各项核算工作。为此, 我们需要明确关于金融资产转移及其终止确认条件。

一、金融资产转移

金融资产转移是指企业 (转出方) 将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该金融企业 (转入方) 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例如企业持未到期商业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即是一种金融资产转移。

企业金融资产转移, 包括下列两种情形:一是将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转移给另一方;二是将金融资产转移给另一方, 但保留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 并承担将收取的现金流量支付给最终收款方的义务,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从该金融资产收到对等的现金流量时, 才有义务将其支付给最终收款方。企业发生短期垫付款, 但有权全额收回该垫付款并按照市场上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收利息的, 视同满足本条件。 (2) 根据合同约定, 不能出售该金融资产或作为担保物, 但可以将其作为对最终收款方支付现金流量的保证。 (3) 有义务将收取的现金流量及时支付给最终收款方。企业无权将该现金流量进行再投资, 但按照合同约定在相邻两次支付间隔期内将所收到的现金流量进行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投资的除外。企业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再投资的, 应当将投资收益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给最终收款方。

二、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

根据《金融资产转移准则》, 当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 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是指将金融资产从企业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其中, “几乎所有”通常是指达到或超过全部风险和报酬95%的情形。通常, 以下情形表明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

一是不附追索权的金融资产出售;二是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 同时与买入方签订协议, 在约定期限结束时按当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回购;三是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的, 同时与买入方签订看跌期权合约 (即买入方有权将该金融资产返售给企业) , 但从合约条款判断, 该看跌期权是一项重大价外期权 (即期权合约的条款设计, 使得金融资产的买方极小可能会到期行权) 。而以下情形则表明企业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 (1) 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出售, 回购价固定或是原售价加出借方的合理回报; (2) 附总回报互换的金融资产出售, 该互换使市场风险又转回给了金融资产出售方; (3) 附重大价内看跌期权的金融资产出售, 持有该看跌期权的金融资产买方很可能在期权到期时或到期前行权; (4) 附重大价内看涨期权的金融资产出售, 持有该看涨期权的金融资产卖方很可能在期权到期时或到期前行权; (5) 将信贷资产或应收款项整体出售, 同时保证对金融资产买方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全额补偿。

对是否已放弃对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控制的判断, 应当重点关注转入方出售该金融资产的实际能力;转入方是否能够将转入的金融资产整体出售给与其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的第三方, 应当关注该金融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转入方是否能够单独且没有额外条件对出售所转入金融资产加以限制 (是否可以自由地处置所转入金融资产) , 主要关注是否存在与出售密切相关的约束性条款。另外, 《金融资产转移准则》中对于企业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的金融资产转移是否应当终止确认也做出了规定: (1) 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 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2) 未放弃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 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金融资产, 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其中, “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是指该金融资产价值变动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当金融资产的转移符合上述终止确认条件, 则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反之, 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三、应收票据贴现的处理

当持票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时, 可持未到期商业汇票以背书方式向银行申请贴现。贴现企业转移了应收票据, 满足了短期资金需求。贴现时, 由于贴现票据种类不同, 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账务处理。

(一) 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当企业持银行承兑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时, 无论汇票到期时债务人方是否如期付款, 对于贴现方 (背书企业) 来说都不会产生或有负债。这种由于债务人不能如期履行偿债业务而导致的债务只能由该汇票的承兑人——银行来负担。因此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符合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约定的终止确认条件, 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时, 直接结转“应收票据”账户余额。

(二) 贴现商业承兑汇票。

1.带追索权的商业汇票。 (1) 对于带追索权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 若汇票到期时债务人方未如期将票款存入银行, 则贴现银行拥有向贴现企业追索票款的权利。因此, 若企业贴现带追索权的商业承兑汇票, 则贴现企业未能将该汇票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他方 (在此指贴现银行) , 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贴现时, 不得结转“应收票据”账户, 而应将贴现票据账面价值计入“短期借款”, 视同为一种融资行为。 (2) 贴现带追索权商业汇票到期时。若承兑人 (在此指债务人方, 即资料中的发达公司) 按期付款, 则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 因此, 将由于贴现形成的“短期借款”与“应收票据”对冲;若承兑人 (同上) 未按期付款, 则视情况而定。如果贴现企业银行账户有足够的存款, 则贴现银行从贴现企业账户中划出相当于票据到期值的金额;如果贴现企业银行账户没有足够的存款, 则视同为贴现企业的逾期贷款。 (3) 不带追索权的商业汇票。不带追索权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处理与银行承兑汇票的处理一致。因此, 在贴现商业汇票时一定要分清贴现汇票类型, 根据具体情况按相关准则的约定进行账务处理, 否则会引起核算的混乱。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对商业汇票体现的处理, 借鉴了2003年5月财政部《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 首次明确了商业汇票贴现的会计处理要求, 体现了贴现的实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联动下一篇:激发兴趣和提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