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型

2024-10-06

角色转型(精选11篇)

角色转型 篇1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对课本内容改革, 更是对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 在课改背景下, 能否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 用更适应当前课改目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对课改的效果都将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要实行彻底的课改, 摘取课改的胜利果实, 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是关键的一步.那么,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又该如何来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呢?

一、从根本上更新思想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师的观念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如果教师的观念得不到更新, 还是用原有的旧方式和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话, 那么教材再怎么精心编排, 用心改革, 也还是没用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总是会受到教师思维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首先从根本上更新思想观念, 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摒弃一些传统的枯燥授课形式, 可以采用一些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通过看录像, 看动画片, 听讲故事, 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等不同方式来促使学生学习知识.教师自身也要定时学习充实自己, 学习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政策、理念和学科标准等, 并定时、及时地总结, 反思.

教学观念要更新, 首先必须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以往过于倾向应试教育, 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及能力的发展, 以至于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中并不能完全地发挥出自身的能力, 导致了就业困难等一些现象.课改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纠正这种怪象, 尽快把教育教学移到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这条正轨上来, 为社会培养素质好, 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因此, 教师要树立这种正确的观念, 才能从根本上更新自身的思想,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师生关系处得好, 那么整个班集体就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凝聚力.因此,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更是为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前提保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师生关系的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要彻底, 师生关系也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在课堂上多是教师讲, 学生听, 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少, 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让教师进行角色大转换, 使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通过其他的一些互动方式和师生的积极共同参与, 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和民主意识, 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高思考及表达的能力,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方向.

三、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比如说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情境, 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也就是说, 课本上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相关联的.因此, 在教学中, 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究, 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力发展的平台.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 用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 发展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孩子们更加喜欢能跟他们谈得来, 与他们做朋友的“可爱”老师, 而不是一脸严肃的老师.教师用这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更加容易让学生信任, 学生的思维也容易跟着老师走, 课堂的效果也能明显得到提高.如果学生不喜欢听老师的话, 那么在课堂上表现就会很差, 违纪现象很多, 教师要花很多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而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老师, 那么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得比较听话, 教师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教学知识.在教学知识时, 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 学生也能更加投入.比如说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对人民币的单位还没有形成一种概念, 单位的转化等知识多数都是靠记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买卖的游戏, 一部分学生做卖家, 一部分学生做买家, 学习给钱和找钱, 这样可以更加直接地学习和感受人民币的使用和单位转化等知识,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总之,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和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和探究,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在不同的时期, 针对不同的情况, 要能够灵活地进行角色转换, 用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最能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角色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同时,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改善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是促进学生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而不是用高压的、机械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巩固.防止学生的厌学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都需要教师用恰当的、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武装自己, 用恰当的角色指导教学.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目标, 教师们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教师角色代入到课堂中来.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实际目标进行角色的转型,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又该有什么样的角色转换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角色转型,教师教法

参考文献

[1]郭瑞萍.新课改中小学生数学兴趣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3 (10) .[2]李雅琴.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3 (10) .[3]马兰.探究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 2013 (41) .

角色转型 篇2

关于“出版转型中的编辑角色和核心价值”的讨论

出版行业正处于一个“纸介―数字”转型的二元时代,一方面传统纸质出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数字出版浪潮汹涌澎湃,呈增长态势。面对出版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协办的第15次东亚出版人会议于5月16日到17日在成都召开,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出版人及国内高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的编辑出版人及专家学者们就“出版转型中的编辑角色和核心价值”进行了深度讨论交流,并以数字时代“编辑角色”及“编辑工作”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为焦点,探讨了转型期的编辑工作的新的发展方向。 1 出版转型中的编辑角色和核心价值 在“纸质―数字”的二元出版时代,出版人一方面要保持并创新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又要积极适应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作为出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编辑,在以全球化、数字化、资本化为背景的出版转型中,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新华文轩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安庆国先生认为,编辑作为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价值并未发生变化,变化的是这种价值要同时满足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双重要求。 1.1 “纸质―数字”时代编辑功能的延续和变化 安庆园先生认为,二元时代,编辑的功能主要是:出版资源的集合、筛选、评价、制作和营销。第一,编辑要组织大量信息,形成大规模出版内容资源,并制作成不同产品形态,满足不同传播渠道及不同读者需求。第二,编辑要按专业化要求对内容资源进行分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第三,编辑需要对选题内容进行价值、学术和市场评价,这一功能是任何时代编辑都应具备的永恒的核心功能。第四,随着图书产品呈多样化趋势,编辑在选题产生之初,就应为内容呈现的媒体样态有一个切合内容本身的设计,制作出适合的图书。第五,市场经济时代,书的市场表现成为编辑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因此,时代对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作为阅读需求的发现者、创造者,理应成为书籍营销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由上得知,在出版新时代,编辑的集合、筛选和评价的职责要求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对编辑提出了图书形态制作和营销的新要求。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苓指出,当今出版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融合的阶段,而编辑作为出版内容资源的收集者、处理者和传播者,位于出版产业链的上游位置,应当对内容资源进行更完善的整合,从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节约成本,有效地维护出版者的利益。 1.2 编辑的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组织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独立于环境、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安庆国先生认为,对于依托于书籍存在的编辑这一古老职业而言,只要书籍的核心价值不变,编辑的核心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书籍承载的是内容,优质内容始终是出版之魂。书籍的编辑其核心价值在于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书籍追求和传承人类进步、文明传承和平发展的精神。 2 出版转型期的理想编辑和编辑理想 针对这一话题,各方出版人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1 编辑是书籍的总导演 韩国Hangil出版社编辑安F哉先生认为, 理想的编辑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编辑应具有全局的眼光,对图书制作的全过程负责,包括图书企划、编辑、作者管理、设计、宣传、营销等。其次,编辑应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文本,识别出具有潜力的文本,并协助作者修改文本。最后,编辑还需要根据书稿的类型、属性以及各个作者和编辑个人倾向的不同与作者进行沟通,帮助作者完成书稿,引导出作者的写作潜力。而编辑想要做到以上三点要求,就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构造,制作出给生活带来变化的书,有用的书。 2.2 编辑是黑暗中的蝙蝠 中国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文化线编辑黄崇凯先生以黑暗中的蝙蝠来形容编辑处于作者和读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夹缝状态。首先,编辑处于读者和作者之间,起着媒介和协调作用。编辑不仅需要从读者的角度看待作者的作品,还需要化身作者去了解读者,掌握出版市场的动态和发展方向。其次,编辑还处于自身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一方面,编辑想要忠于自己的编辑理想,编辑出版自己想要做的图书;另一方面,编辑还要受制于市场,迫于生计编辑出版背离自己理想的图书。他同时指出,理想和现实合而为一的关键在于,让出版的每一本书都具有市场价值和受众需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能力,等待时机出版理想中的书籍。 2.3 编辑是文化的传承者 作为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编辑局第二编辑部长的山本彻的讲话,主要围绕身处在出版转换期的编辑的出版理想展开论述。他指出,编辑是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电脑技术的进步为历史、文化的记录传承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持久的方式。编辑应当在迎来技术转折点的现在,认识到对出版内容在历史及当前如何定位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的重要性,将出版内容与社会的兴趣关联起来并传播出去。 2.4 编辑是人文精神的追求者 四川教育出版社编辑余兰认为,编辑的理想是追求一种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人文精神,具体内容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编辑的这种人文精神关怀体现在图书上就是创造有温度的图书,在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同时也传达着作者和编辑倾注在图书中的人文关系。作为追求人文精神的编辑,应当关注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打动人心的选题,用最质朴的视角去展示事件、人物,让人性的光辉温暖图书的每一个角落。 3 数字时代编辑的角色转换 数字时代,编辑面对的不再是成堆的文本资料,所有的纸质编辑过程都转为一系列数字化操作。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环境中,在数据随处可查找的网络上,作为编辑,应该如何把握好信息的选择,把握好角色的转换,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之一。 3.1 数字时代编辑的数据力 大数据,是指那些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的张志强教授认为,“大数据”之大不仅仅体现在其“容量之大”,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 张志强指出,对于出版产业而言,大数据时代为其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出版公司可以对读者、产品、供应链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使出版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基于数据的竞争,数据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将成为出版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名编辑,在大数据时代除了需要具备编辑、经营、创新和思想四种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对海量数据进行甄别、挖掘和整合的能力。首先,收集和挖掘市场数据,判断数据价值;其次,收集和挖掘作者和读者数据,提高图书质量;再次,充分利用大数据,解决编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最后,收集和挖掘国际出版数据,寻求版权合作。 3.2 数字时代编辑文本价值的体现力 韩国石枕社编辑金振求认为,数字时代编辑的作用在于对文本的传播和鉴别。印刷文化时代,知识的流通受到限制,专业作者的文本具有权威性和独创性;而在数字时代,互联网的产生不仅创造了可以自由接触知识的开放性环境,还使得人们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复制并在网络上进行无限传播。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知识开放性,虽然增大了知识流通的机会和通道,但同时削弱了印刷时代建立起来的文本价值。因此,数字时代的编辑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文本的原创性,编辑应通过网络的便利性,对文本的原版进行判断,防止出现抄袭现象;第二,文本的引导性,编辑应努力将网络上自由写作的作者们的文本转化为出版物形式,引导传统性和独创性的写作方式。 3.3 数字时代编辑的适应力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部高级经理洪子平认为,“电子出版编辑”这工种属于时代产物,编辑的职能及角色定位是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数字阅读时代,编辑应当专注于内容方面的多媒体创作,使出版内容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下更具有吸引力。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出版编辑唯有紧贴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使内容和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数字出版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数位出版中心编辑陈逸达以“与传统编辑行为比较起来,编辑者在制作数字出版物时,是否受到限制或空间”和“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者是否应该懂得程序设计”两个问题为演讲主题,阐述了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者的变化。 首先,编辑对数字出版物的制作过程和选题方式发生变化。一方面,出版物的形态外观受到了限制,出版物脱离了纸质状态,统一展示在电子屏幕上,形态外观的选择范围缩小;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出版物没有仓库物流和印刷数量的限制,编辑者选择出版内容时可以得到更大的自由,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具备长尾效应的书籍比具有时效性的内容更适合进行数字出版。 其次,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应该具有相应程序设计的基本逻辑。编辑不需要懂得出版物程序编写的具体过程,但需要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以便与程序开发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技术性因素对创意产生不良影响,设计出既符合编辑需要也能实际操作的数字出版物。 3.4 数字时代编辑的变与不变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首席顾问程三国指出,数字阅读时代,编辑的核心价值不会变,但是编辑所涉及的领域会有所改变和拓展。首先,数字阅读时代,读者利用“非碎片时间‘阅读’非碎片内容”的阅读模式是编辑核心价值不会改变的关键。编辑角色不变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编辑是内容价值的发现者、获取者、增值者和传递者,是内容与读者之间必不可少的传播中介。其次,处于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未来角色主要与电子书关联,而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未来主要方向是数字教学生态系统,许多传统教育出版公司正在变成网络教育和教育软件公司,那么教育图书编辑的角色就要重新定位;许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方向是数据库,原来的部分专业书刊编辑就需要转型为数据库的产品经理。 韩国心之漫步社长郑恩淑指出,即使进入数字时代,编辑对文本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虽然随着电子书时代的来临,书籍出版的过程变得更加便捷,但编辑人员在出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技术无法替代的。首先,在选题策划中,编辑需要根据自己的倾向和兴趣来企划和挖掘作者,并推动他们撰写编辑者本身趋向的文章,通过书籍来表现自身所固有的文化趋向和意识形态。其次,编辑为出版符合自己本身趋向的书籍,需要具有与作者沟通,并说服作者配合写作的能力。最后,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作用并没有消失,在作者原稿的创作过程中,编辑的创意和才能依然得到了发挥。 4 数字时代编辑的时代创新 ――“书与报纸的大学”事例报告 日本株式会社集英社新书编辑部副总编辑落合胜人主要讲述了如何利用数字出版的技术将教育讲堂转化为电子出版商业化的过程。3月,日本朝日新闻社、集英社和博报堂DY集团联合启动了一个面对社会人的教育项目――“书与报纸的大学”,邀请学者、新闻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作为嘉宾讲师向听讲生讲述社会人文知识。此教育项目共有10期讲课,招收听讲生70名,收取听讲费用7.5万日元。在授课过程中,项目运营事务所对各门课程进行了摄影和录音,为课程内容进一步商业化运作做准备。讲课结束后,项目运营事务所成立新书编辑组,将授课内容制作电子图书,影像播放等进行出版发售。这种集讲堂、书籍和影像为一体的综合模式为当代出版提供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和产业链,出版社可以与相关机构、媒体进行合作,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创造出版发展新方向。 数字技术浪潮的冲击,出版物形式发生变化,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将出版业带入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三国五地的出版人齐聚成都,畅谈编辑的理想,接近理想的编辑,力图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编辑工作方式和出版业发展模式。 (收稿日期:-07-28)

市场转型与营销人员角色转换 篇3

关键词:市场转型;销售营销人员;角色转换

在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发展非常成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放到电子商务上,将传统的线下市场转化为O2O新商业模式,完成市场的成功转型。企业在电子商务想要长远发展可以发展电子商务,而电子商务会对线下营销人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营销人员应该在新时期学习电子商务的新模式,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

一、传统企业完成电子商务转型的现状

传统企业要发展就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传统线下企业由于销售成本高、宣传效果差,而电子商务正好可以弥补这样的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设计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传递快、及时、有效,传输信息渠道多,企业和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这些特点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市场转型,开始发展电子商务。传统企业进行市场转型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传统企业有大量的资金,进入电子商务可以投入大量的现金;其次传统企业在传统市场摸爬滚打了许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市场资源和供应链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企业快速转型;传统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时,可以进行产品自产自销,同时由于自己生产产品,所以具有价格的优势;传统企业不乏优秀品牌,这些品牌是线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取得的成绩,所以这些品牌企业进入电子商务如虎添翼,可以使得企业品牌知名度快速提升。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一种销售手段,它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拓展渠道和平台,改善企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同时整个企业文化和管理、销售方式也在改变,企业的电商转型是让传统企业具有互联网基因,为企业拓展经济生态圈。

二、企业市场转型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发展电子商务,企業的市场就不像传统线上市场那么小,电子商务的市场使整个世界,互联网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打破了市场的壁垒,所以企业营销人员面对的是来自国际的各种消费者。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必须改变自己的营销观念。企业的每个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学习国际市场营销的新理念,同时要掌握国际市场的动态。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加强自己品牌的建立和维护,争取将品牌建立为名牌。网络营销和传统的线下市场的营销是一样的,都要保证信誉第一,良好的信誉是维护企业品牌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我国网络市场发展的非常成熟,网上评价系统非常的健全,如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出现问题,人们就会通过网络查询到这些记录,普通消费者网上消费就是通过商品评价进行选择购物的;其次,企业要建立好的品牌形象应该提供便捷的网上售后,这是不同于传统的营销模式的。传统的营销策略中,由于各个线下市场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得产品在线下的销售价格不同。网上销售价格是透明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所以就应该将品牌下的产品价格统一化、标准化。传统企业通过广告和营销人员进行推广产品,特别是营销人员给普通消费者推荐产品,使得消费者处于被动的状态,而网上推广或者通过论坛、主页和消费者交流,使得消费者处于主动的地位,消费者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宣传、推广的费用。

三、电子商务下营销人员角色转变

信息时代企业发展是电子商务企业成功转型的途径之一,一旦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传统的营销人员的营销手段就不符合市场的要求,所以营销人员应该快速加强自己网络营销的技能知识,尽快完成自己身份的转换。营销人员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了解产品、购买产品,传统营销由于商品的附加成本过高,使得企业的产品失去了价格的优势,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企业产品营销带来了新的模式。

传统下线营销人员的营销对象是现实中的消费者,营销人员的营销方式是和消费者面对面,而电子商务的宣传除了要和消费者面对面,还要考虑消费者的自主浏览,消费者在网上进行购物时,没有销售人员的引导,这是就需要有别于传统线下的营销手段,所以营销人员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不同。

其次,企业要建立一支有别于线下营销的专业电子商务营销团队,该团队可从线下营销人员中选取,他们拥有线下营销的经营,只要通过互联网营销知识的培训,完成身份的转换,可为企业快速的打造一支专业技能比较强的电子商务营销队伍。

结论:传统企业在信息时代进行市场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扩大企业的消费群体,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阶段。同时由于企业从传统企业转变为电子商务企业,企业应该制定适应电子商务市场消费者的营销手段,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的与时俱进是保证企业蓬勃发展的前提。企业市场的转变会使得营销人员的任务也发生变化,营销人员应该加强自己的电子商务营销知识的学习,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庆然.我国网络营销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11).

农村留守妇女的角色转型 篇4

一、留守妇女角色扮演的类型

在王村外出务工劳动中, 男性在数量上占优势, 且不受婚姻状况影响, 而女性劳动则以结婚为分水岭, 未婚女性外出较为集中, 已婚女性在整个外出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很少, 该村的家庭模式主要是以“主妇留守”模式为主。丈夫的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妇女传统的家庭角色开始转变, 留守妇女承担了家庭的主要责任。她们承担家庭内外、老少的联系, 内要照顾家庭, 外要联系丈夫, 上要养老, 下要顾小。

(一) 生产者。一是, 中国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是“男主外, 女主内”。基于这样的性别角色模式形成的家庭劳动分工是“男耕女织”, 造成的后果是生产中的“男主女辅”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男主女从”。在传统农业社会, 由于劳动方式和种类多半属于粗放型的重体力性质, 男人比女人分外受到器重, 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往往依赖男性劳动力价值所体现的程度。很显然在过去农村的劳动中, 主要是由男子承担, 而妇女在生产中仅充当配角或者辅助作用。随着丈夫的外出, 他实质上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 仅仅是名义上的农民, 从而把妇女推到了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客观的现实使妇女承担了家庭的生产功能, 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二是, 由于当前农村劳动方式和种类日益趋向于集约型的高技能性质, 女性在体能上的弱势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弥补, 并且伴随着农业劳动中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步获得了与男性并驾齐驱和平分秋色的能力。由于机械化耕作、农药、化肥的使用, 农业科技的推广, 抛秧、免耕, 使得妇女能够在生产中独挡一面。另外, 雇工的使用也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妇女们承担家庭的生产功能, 使得丈夫能够安心在外打工。三是, 留守妇女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 还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家庭收入。传统的生产和生活观念对留守妇女的禁锢和制约已大大地减弱, 相应地, 依靠科技的力量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工副业及构建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自主创新观念却正在萌发并不断地得到强化。这在那些“学习型”和“技能型”的妇女身上表现更加明显。农村留守妇女在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同时, 也提高她们的思想道德境界, 锤炼她们的生活意志。这就客观上有益于推动农村留守妇女超越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 激励她们打破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男主女辅”的传统格局, 从而为新一代农村女性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二) 教育者。《三字经》云:养不教, 父之过。子女的教育更多的被视为是父亲的责任。但是由于丈夫长期在外, 教育子女的重担自然就落在妇女们的身上。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农村很普遍, 丈夫的外出使得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偶尔电话中的寒暄、节假日的探望, 而妇女们在孩子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现在子女的教育越来越被农村所重视, 妇女认识到教育是改变子女命运的重要途径。由于很多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 对她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制约, 这就使得她们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希望子女能通过教育跳出“农门”。

(三) 赡养者。留守妇女在家庭中, 既要照顾子女, 又要照顾老人。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今尚未健全, 老人的赡养主要是由家庭负责的。家庭是人们情感的归宿和生活的港湾, 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情感维系的作用无可替代。“养儿防老”, 就是希望在老年生活不能自理时有人照顾。由于父权文化的影响, 中国社会对由男性后代赡养老人的责任始终有极强的认同。但随着男性的外出, 这种客观的现实使得赡养老人的责任更多的落在妇女的身上。这就使得传统根深蒂固的“男性后代提供养老的偏好”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妇女开始替代了男性扮演养老的角色, 成为老人们生活上和精神上的依靠。丈夫的外出增强了女性独立、自立的能力, 再加上女性所拥有的体贴、细心的特点, 在照料老人上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老人们舒适、自在, 满意度也更高。

(四) 政治参与者。妇女参政是建设社会民主政治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客观表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当代妇女的神圣要求。妇女参政既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标志,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把妇女推向政治参与的前台。农村主要决策是由众多的家庭来共同实现的, 而现在客观的现实使妇女们实际上承担了家庭的决策任务, 她们成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各界基层组织的积极宣传, 留守妇女有了更强的民主参与意识, 她们一改过去不闻不问的态度, 愿意参与到各项政治事务中来, 以便认清社会的发展趋势, 对农村的村务公开、村委会选举等问题有了较高的热情。政治上的觉醒让这些曾经对政治处于懵懂状态的农村妇女冲破了自我封闭的藩篱, 获得了较多的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 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主体身份, 实现了自主权, 她们不再盲目地从众, 思维也随之得到深刻的启发, 并且随着政治参与频度的增加, 农村妇女也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 影响农村社会的决策, 推动着农村的社会发展。

二、留守妇女角色扮演的转型

(一) 次要角色向主要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 男性在家庭中更多的居于“高者”、“优者”、“强者”、“主者”的位置, 固执地维持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的性别规范, 是家庭一切力量的绝对决策者。但这种局面随着女性在生产与家庭的扮演角色的改变, 也改变了女性在家庭的地位。留守妇女逐渐从次要角色向主要角色转变, 由过去被动的听从变为自主决定。

1.妇女从次要角色向主要角色转变是从参与家庭决策开始。

在以前, 家庭中重要事情主要是丈夫说了算, 妻子只是服从或执行丈夫的决定, 但是丈夫外出之后, 妻子逐渐成为家庭的主要决策人, 对于留守妇女来说, 成为家庭的主要角色是一个转变的过程, 一开始她们更多会把家庭的问题征求丈夫的意见, 希望丈夫来拿主意, 但是发现这样会影响丈夫的工作, 有时还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这自然使妇女成为家庭的主要决策者。妇女成为家庭主要决策者, 使其自主意识开始觉醒和强化, 有利于她们独立生存能力的获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妇女懦弱、依赖、被动、封闭的传统形象。

2.经济贡献的显性化使留守妇女的主要角色进一步得到体现。

过去, 妻子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是通过丈夫的贡献来间接体现的, 她们对家庭的贡献是隐形的。丈夫的离开, 使得那些过去由丈夫的劳动来体现的贡献, 现在由妇女来完成了。妇女参加了社会生产劳动, 获得了稳定的、独立的经济收入, 她们的劳动和贡献成为显性的贡献。她们不再把自身拘于传统社会那种被动和感性的自我形象:以丈夫和家庭为生活的全部, 其自我意识和价值完全被寄托和淹没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身上, 以丈夫和孩子的地位、身份、荣华富贵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体验到了价值感和满足感。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 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私人的劳动, 那么妇女解放, 妇女同男子的平等, 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经济贡献的显化提高了留守妇女的家庭地位, 也全面提升了妇女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二) 双主角并存。

留守妇女在丈夫缺席的情况下有了更多决策的机会, 并且对家庭资源有了更多的掌控权。留守妇女家庭地位开始转变, 成为家庭的另一个主要角色。新主角的出现使得一个家庭中出现了两个主角并存的局面,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家庭决策的方式。双主角并存, 指的是丈夫和妻子同时作为家庭主角, 只是在分工上存在着差异, 妇女作为主角的作用, 更多地体现在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和家庭开支方面, 而男子的角色更多体现在家庭的经济收入方面。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 它使男女两性提高了经济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有利地促进了男女两性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使他们在各自领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双主角的出现, 是农村家庭夫妻关系的一个新变化。这种变化既有社会变迁的影响, 社会对男女平等的宣传, 同时也有开始重视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妇女在社会参与方面越来越多。在家庭、社会生产方面的参与提升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而这种参与又改变妇女对自身的认同, 使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增强。

三、制约留守妇女角色扮演的因素

(一) 传统的性别观念。

传统的性别观念将女性定位在感性的、温柔的、依赖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上;与之相反, 男人则应该是理性的、独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的。女性是依附于男性,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虽然已有一定比例的女性显示出与传统相背的性别规范选择, 但大多数女性仍持有传统性别定位标准, 她们对自己在家庭中享有的权利和所处的地位表示满意。这些事实明晰的表明, 留守妇女更多地受着传统性别价值观的左右。她们对自己的定位更多的是在家庭内, 虽然认为妇女可以在外打工, 但这种工作仅仅是“帮助”男性“贴补家用”。她们外出更多是为了改善家庭的境况, 是“生活型”的外出, 而非“发展型”的外出。而女性这种“生活型”的外出是与家庭相连, 相对是次要的, 而男性的“发展型”外出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重要领域相连, 具有主要地位。她们对事情自主决策的能力不高, 本着对家庭更有利的角度, 自然以家中有经验的男性的意见为主导, 这严重制约了留守妇女的角色转型。此外, 大多数农村女性并未充分意识到家庭的性别权益格局中的不平等状况, 其抗争力不强, 两性间由此维持传统意义上的“相安无事”。

(二) 文化素质。

留守妇女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客观上造成她们接受的文化教育极其有限。妇女相当一部分是文盲及半文盲。调查发现特别是在30~60岁年龄段的妇女中, 文盲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文化素质不仅直接影响了她们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 而且也影响了她们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对于自己的文化程度, 留守妇女大多数表示不满意。她们对自身文化程度的满意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她们对文化程度重要性的认识。但是, 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她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往往不容易接受, 在这方面她们往往要征求丈夫的意见, 听从丈夫的安排。

(三) 农村社会环境。

首先, 长期以来“女人从政必乱、必败”的陈旧观念及农村妇女在参政现实中的边缘化状态的双重作用, 使她们害怕参政, 怀疑和低估自己的参政能力, 对政治产生了无力感和恐惧感。而且农村妇女与农村男性相比, 在政治参与行为方面仍处于劣势地位。其次, “妇女参政与她们在家庭中的使命不相容, 家庭的稳定与妇女的从属地位相联系, 行使政治权利者应该是掌握家庭中权威的男子, 如果妇女参政即政治上获得解放, 就意味着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自主权, 那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背离女人当母亲的职责, 从而削弱家庭, 家庭将无人照料”, 因而难以在政治舞台上立足。再者, 经济参与程度不高是制约留守妇女政治参与的根本因素。留守妇女的经济参与程度决定了其政治参与水平。在王村的调查表明只有少数妇女有外出打工的经历, 而且大部分都是婚前的一两年时间, 工作一般是服务员、保姆或做小生意, 结婚后大部分农村妇女主要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做家务和抚养孩子。从就业结构上看, 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且大多是低技能、简单劳动的行业。这种低水平的经济参与状态直接影响了政治参与水平:经济参与水平低的直接后果是经济收入低, 而经济收入低又限制了她们的经济参与程度, 使她们无法通过经济参与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程度。

四、结语

留守妇女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其传统的角色模式, 定位新的角色素质。在这个过程中, 她们增强了自我意识, 对于新的角色要求给予了最为积极的回应, 她们的角色转变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但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丈夫外出, 妻子留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妇女扮演的角色, 她们还继续着传统的家庭角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留守妇女在丈夫缺席的情况下有了决策的机会, 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 价值有了一定的体现。农村留守妇女角色转变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变迁过程, 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她们在角色转型过程中多层角色的扮演与妇女有限的精力存在巨大矛盾, 这显然对妇女地位的提高与生存状况的改善不利。

摘要:农村留守妇女正经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 其角色转型对农村的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涟水县王村的个案为例, 分析留守妇女所扮演的角色:生产者、教育者、赡养者、政治参与者, 可以看出留守妇女正从次要角色向主要角色转变, 同时出现了家庭双主角并存的现象。最后从传统的性别观念、文化素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经济参与这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影响留守妇女转型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留守妇女,角色扮演,角色转型

参考文献

[1].罗忆红, 定红柴.半流动家庭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分析[J].探索与争鸣, 2004, 1

[2].张风华.农村妇女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汕头大学学报, 2005, 5

[3].杨立雄, 李星瑶.性别偏好的弱化与家庭养老的自适应——基于常州市农村的调查[J].江海学刊, 2008, 1

[4].覃金玲.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的角色调适——以咸丰县官坝苗寨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4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 2003

[6].端木美, 周以光, 张丽.法国现代进程中的社会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谈谈初中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型 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标 师生关系 角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一、以“鲜活”为中心,争做一名学习者

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应有一桶流动的水,一桶永远新鲜、富有营养、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的水。 “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要通过自学,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收集有关教育教学资料,充实实践知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势在必行,所以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此外,还要和其他学科教师交流探讨,对跨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学实际中,用多学科知识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密度”的教学中问学生“要区分一杯清水和一杯淡盐水,可以用那些方法?”学生的回答中就有化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懂得化学的相关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更加个性多样化,这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以新理念来面对教育对象。新课标也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二、以“学生”为主体,争做一名引导者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向教学的引导者转变。现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了,教师在传授方面的职能就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途径,如查资料的方法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上。

如讲解“平面镜成像”时,教师需要准备种类相对较多的仪器,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实验的方法更简单,更多样。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很高,从而使他们的各种想法更容易实现,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实验失败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价值和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在合作中得到帮助和提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的能力也得到加强。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作好实验现象的记录,这是为“分析与论证”提供材料,是一种培养收集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用表格或图形记录实验现象。

在教学中,我侧重于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的物理学习:第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走出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第二、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探索。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有的学生思考问题善于问到底,非弄个明白。

三、以“学生”为主体,争做一名组织者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指导学生收集利用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教师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当好“导演”,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先出示钉鞋、跑鞋、棉鞋、平底鞋、溜冰鞋各一双,问:“如果老师要参加100米的赛跑,你们说我选哪一种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助我如何选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课堂开始,让学生做参谋,以平等的姿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又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又毫无保留的提供各种方案。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调动。教师不再是牵引着学生走,而是作为他们的前进道路上的伙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以“学生”为主体,争做一名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老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走出“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与学生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诱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就能积极投入于教学活动中,激活了思维,进行主动学习。

如讲解“平面镜成像”时,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在合作中得到帮助和提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的能力也得到加强。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作好实验现象的记录,这是为“分析与论证”提供材料,是一种培养收集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用表格或图形记录实验现象。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积极应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对角色准确定位。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经济转型中政府角色重塑研究 篇6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轨经济,经济绩效

1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1政府服务的缺位

许多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长期以来就是经济建设型的强势政府, 其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对投资和建设的兴趣远远大于提供社会服务的兴趣, 使许多基本的公共品严重短缺及基础服务的缺位。

1.2政府行为的越位

越位是指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过多, 它强化了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干预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参与, 弱化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以法治理念为核心的规范化管理。

1.3政府角色的错位

在经济发展中, 政府的管理目标和存在依据是从宏观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出发, 提供公共事务服务和公共物品, 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但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利益集团行为发生了“错位”。一些地区的政府变成一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准赢利性组织, 行为高度趋利化。比如, 某些转轨国家治理质量, 受到政府官员利用“贪婪的黑手”竭力过分设立规制以攫取受贿的收入的危害。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政治统治不是最终目的, 而仅仅是手段。政府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要求, 政府要切实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 以服务社会的态度从事社会管理。

2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职能的定位

2.1建立明晰和有约束力的产权制度及有效的金融制度

以关系型融资为例, 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受到东亚发展经验的启发, 引入了政策设定的相机性租金的概念。他们认为政府有能力控制存款利率, 使之低于竞争性利率的水平, 实际利率仍能保持正数。他们将这样的政府行为称为“金融约束”。金融约束只为银行部门创造租金机会, 租金的实现取决于银行动员存款的竞争力。如果居民的储蓄倾向对利率不敏感, 且居民在银行的推动下更多以存款的形式而不是非生产性形式持有其资产, 那么金融深化就可以实现, 价格扭曲造成的福利损失也可降到最小。

2.2维持法律和秩序, 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和环境

公平是一个有力量的政治观点, 管制的目的有时候就是为了达到平等。政府能力的增强是市场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政府必须对不断出现的市场经济交易争议的性质进行裁决, 这意味着, 政府的责任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体制。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需要政府能够确立和实施“游戏规则”, 促进广泛同意的社会目标的实现, 为公共部门的活动筹集资金, 生产性地使用政府收入, 保证合同的执行, 保护产权、生产公共物品。

2.3与民间机构相互合作, 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抑制市场失灵

维托·坦茨认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为了行使其职能, 需要一些发育良好的、由称职的个人管理并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所引导的机构。市场增进论认为, 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培育民间部门的协调秩序, 而不是替代民间部门, 政府的职能应是协助民间部门的制度发展。

3以电信行业为例说明政府职能转变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电信行业是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 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大量的沉淀成本和成本弱增性等特点。1980年以来, 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按照基础电信协议的要求, 对本国的电信管制机构进行了重建,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制机构。通过各国电信管制机构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 在电信部门管制改革方面, 引入私有化和成功的规制政策, 从而鼓励私人投资和有效的运作, 给这些国家的电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好处。这些国家从规制体系和效率着手,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价格控制, 有力地剌激创新和技术效率。

通过观察和研究美国、英国、日本及阿根廷对电信行业管制的改革, 可以看出, 这几国的改革围绕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放松管制, 引入竞争。这四国都放松了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 允许更多的电信运营商进入电信行业, 从而形成竞争的局面;其次是在放松管制的同时进行产权改革, 除美国改革前其电信企业已经是民营性质外, 其他几国都进行了民营化的改革。再次, 为了解决管制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在具体的管制方法上更多地使用了激励性管制, 如在价格管制上, 从价格认可制改成了价格上限认可制;最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电信业的开放程度也在F不断扩大, 尤其是1997年《电信基础协议》签定以后, 各国纷纷开放自己的电信市场, 使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4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角色重塑的启示

4.1转变政府观念, 重新确立政府的职能范围

政府的自利行为和自利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 与政府自利性约束机制的缺失有直接联系。约束政府自利性, 首先要约束政府公共权力的范围, 即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中国传统的全能型政府, 又被称为是“无限”政府, 政府被赋予过多的社会经济职能, 政府权力没有边界。其结果是不仅出现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不平衡, 而且出现了许多的权力寻租和官员腐败现象。

4.2完善政府自利性约束机制

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设置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指出:“在追求集体目标上, 政府对改革的影响、推动和调节方面的潜力是无可比拟的, 当这种能力良好发挥时, 该国经济便蒸蒸日上。若情况相反, 则发展便会止步不前。”经济转轨过程中, 政府职能的不规范为政府的自利行为提供了大量的生存空间。重构政府经济职能, 就是要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特别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行为要严格限制, 以减少权力寻租, 约束政府自利性的生存空间。

4.3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与政府自利性的约束机制

政府的社会职能在政府职能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政府的社会职能包括社会治安、人口、环境、保险福利、公共服务等等。长期以来, 中国的社会管理模式是政社不分, 政府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 约束政府自利行为, 主旨就是在社会事务的管理范围、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 实现从传统的“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向新型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转变。

总之, 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政府职能的前提和依据。在转型时期,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政府的主要职能也要随之有所改变。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也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大野健一.通向市场经济的路径选择和政府的作用——90年代日本的主流发展观[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88.

转变统计角色,由裁判彻底转型 篇7

不知道何时, 统计的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特色经济发展带上了中国特色, 成为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一个计分员和裁判员。统计是政府的一个部分, 统计也是一个考量政府综合水平的一个裁判。

统计从默默无闻到老百姓耳熟能详, 统计的办公条件是从简陋到现代化, 但是原有的考核体系还是没有改革。统计仍旧是滞后, 想超跑经济不现实。统计是以数字说话, 以经济的发展为根本。统计分析所做的也只是对过去的一些经济现象作评价, 对未来作出预测。

2 传统方式中的缺陷

首先, 调查措施比较的单一, 缺乏系统性, 而且数据不能有效地协调。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不一样的机构公布的各种信息之间存在严重的不符现象, 比如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价格就呈现出差异性。随着经济前进的步伐加快, 广大群众也开始关系国民经济等一些数据, 而且对国家的统计工作的细致性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并且更关注其品质问题。针对一系列的疑问情况, 国家统计局的负责人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原因。具体的讲, 当前国家施行的统计措施非常的分散, 缺乏系统性, 重点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和专业统计为主进行数据搜集和处理, 不同专业分别开展工作。而这种高度独立性就会使得工作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工作之间无法有效合理的进行衔接, 并且加重了基层的压力。

目前对统计调查的客体没有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各个机构和地区之间的统计库实际上是高度分散的, 经常会发生重合或者是遗漏等问题, 甚至一些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新兴的产业等都没有及时的系统的收入目录里, 而且还有极个别的地区为了不合理的形象心理, 而恶意编制一些莫须有的单位。由于受到经济形势等的一系列的影响作用, 以往的统计凡是已经明显的表现出不合理的现象, 不仅措施不合理, 而且效率低下。统计机构的不同专业之间互相独立开展工作, 没有合理的将各种报表做一定的整合处理。而且, 国家机构的一些其他部门也出于自身的目的要开展各种统计工作, 因此就加重了达纳韦的统计工作的活动量。所以, 单位在填制报表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一些事项重叠或者是措施不合理的问题。而在对报表进行填制的过程中, 因为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 导致数据信息出现误差现象。单位往往需要填写很多样式种类的资料, 比如工商以及统计等等机构的, 此时就会非常混乱而出现一些不正当的填写方式, 通常是按照对单位有好处的方式来进行。有人曾经说, 一个单位有数量庞大的账本, 一些交给国家机构, 一些留用。这就使得数据出现问题, 经常会发生信息不符的情况。

第二、政府部门对统计数据的干预也是一个历史问题。企业报送数据受干扰。根据统计局网站披露的内容, 首批曝光的两个案例均涉嫌违反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规定及相关统计法律法规。第一个案例发生在重庆市永川区。去年11月, 该区印发文件要求, 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单位上网报送统计数据, 必须提前将当期企业统计上报数据, 报经镇街统计机构或工业园区或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商委、经信委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审核评估后, 方可上网报送。但根据《统计法》、《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企业独立报送统计资料。统计执法检查室调查后认为, 永川区政府要求企业上报数据首先经过政府部门审核的做法涉嫌违反统计法律法规, 是不妥当的, 必须予以制止。

第二个案例发生在山西省河津市。经统计执法检查室查证, 近日在一套表联网直报2011年年报数据前后, 河津市统计局个别工作人员曾向某些企业发送数据资料, 要求企业按此数据上网报送。目前, 两地正在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实施整改, 并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对造假“一查到底”。从2月18日开始, 中国正式实施企业数据联网直报数据制度, 这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试图提升国家数据质量的变革性举措。该制度要求企业数据“两点一线”地直接从企业上传至国家统计数据库, 有望彻底改变以往数据层层上报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干扰的情况, 遏制数据“源头失真”。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此前表示, 单位应该确保递交的统计资料真实有效。企业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希望单位应该对所有的不正当的行为进行进行抵制, 比如暗示或者是强行的规定单位制造虚假信息。针对这种问题应该及时的上报相关部门, 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而且统计单位加大对在网络报表中做不正当行为的单位或者是员工进行严厉的处罚。而且将违反制度的单位或者是个人进行曝光。据国家统计局披露, 上述两起案件被发现, 均源自群众举报。

3 针对问题开展的应对措施

首先, 建立全国统一管理的综合统计系统。将目前的国家统计局升格为中央统计总局, 负责整个国家的统计工作。同时将各地统计局作为上一级统计局的派出机构, 向上级统计局负责, 而且规定其业务活动应该接受上级单位的监督, 并且具体的人员以及费用等工作也要接受上级单位监督进行, 地方政府此时无权进行干涉。不同级别的统计单位应该认真地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 认真及时的发布统计信息, 确保政府单位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合理的了解信息。如果当地政府单位需要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的时候, 可以委托所在地的统计部门开展专项统计工作。

其次, 对各级统计机构业务负责人实行资格认定制与任期制。活动负责人应该由具有专业自制的额人员来进行。而且为了确保工作能够稳定开展, 单位领导应该有一定的任期时间, 在就职期间除了违反法律之外, 不可以随便的进行职务免除或者是变动。

第三, 统计系统内部应按照统计工作流程或环节分别设立相应的部门。即按照规划设计———采集加工———开发应用———协调保障等环节来设置内部机构, 并将其管理职能和业务职能分开。实际设置上来说, 缩小行政机关, 将其职能设置为代表政府对全社会的统计工作进行管理, 主要是进行统计的规划设计、管理、统计信息的对外发布以及统计执法和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原来的各专业调查队、普查中心和相关专业司、处承担定期统计报表职能的人员全部纳入统一的政府统计调查机构。

最后, 在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三者之间明确统计范围、职能和权限, 建立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统计体系。由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原则来规范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清各自的负责内容, 明确各自的服务对象。在明确职能、合理分工的基础上, 制订专门的法规对三者关系加以确认, 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从2012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了“一套表”制度改革, 我们的统计现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统计的公信力明显提升, 政府干预统计数据的现象杜绝, 统计开始有了自己的地位, 所有企业的数据通过联网直报报送到国家统计局。一改往日重复劳动, 年报重复印制报表的工作模式, 对整个统计系统起了良好的促动作用。

参考文献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初探 篇8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到学校整体转型的变革时期, 涉及价值取向、构成系统要素的基质、相互关系、结构整体框架、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内容, 以实现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变。我国教师队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学校教育变革和整体转型, 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新特征和新景象, 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自身专业发展也提出了全新要求。

1 学校转型变革与教师角色转变

1.1 学校转型变革的教育特征

转型变革主张对学校教育原有型态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探寻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并按照新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进行学校教育系统的重建。对传统教育而言, 转型变革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已呈现出新的特征:

1.1.1 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强调

1.1.2 以人为本, 彰显强烈的生命意识

教育是一种人的活动, 直接指向人的生命。学校转型变革时期, “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提升生命”的理念注入学校教育思想中。学生生命、教师生命和他者的生命都在这一理念中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注, 体现为教师眼里和心里有学生, 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 使学生获得被他人关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体会生命的意义;对教师生命的关注主要体现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日常生活方面, 为教师提供外在和内在的生命成长环境, 激发他们主动、健康地发展和积极乐观地生活;对他者生命的关注, 主要体现在对他人尤其是残疾人或弱势群体等生命的尊重, 肯定、珍惜和爱护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中的生命。

1.1.3 强调个性化和创造性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 教育在强调共性的同时, 个性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 信息化社会的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拒绝千人一面。

1.1.4 提倡主动性和合作性。

“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 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 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 在复杂、多元、多变、具有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生存环境中, 实现把握和创造新的确定性的人。”随着学校变革的不断向前发展, 主体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也愈益凸显, 具体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管理者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与学校的合作、师生的合作等。

1.1.5 呈现信息化和全球化

信息化导致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等的变革。当前, 无论是教育形式还是教育内容都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 而是走向了更加广阔和丰富的虚拟世界。此外, 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 世界各国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与实践形式也在不断地传播和共享, 使得教育逐步呈现出全球化态势。

1.1.6 凸显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

转型变革背景下的学校教育, 主张从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走向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打破了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需要构建出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双向建构的动态生成模式。

1.2 学校转型变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

学校教育转型变革不仅对教育管理者、校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对作为学校改革参与力量和指导力量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研究者认为, 学校教育的转型变革要求, 教师要发挥桥梁和沟通作用, 做好支撑和服务工作, 指导并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学校的转型变革对于教师的要求首先体现在角色转变上。传统上,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 承担着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专业素养等历史重任。学校的转型变革, 包括价值观念、运作机制和推进方式的变革, 这需要教师由传统角色转向新的角色。角色的转变不仅是工作任务的转变, 更是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的转变。

1.2.1 教师作为引领者

在传统指令性课程范式中, 教师是当地的教学能手, 享有较高的威信, 是当地教育和学校发展的鉴定者。但在学校转型变革背景下, 对于师来说, 理念、方法和课堂教学实践都是崭新的, 需要在对以往经验加以重新审视的基础上, 更新教育理念, 做专业发展的引导者。

当前, 作为引导者必须具备至少三个方面的核心能力:首先, 更新观念的能力。教师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 准确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 不断引领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其次, 教学反思、重建和总结的能力。最后, 开展科研的能力。在已经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背景下, 从教育研究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引领, 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来开阔自身视野, 逐步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体认, 从而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1.2.2 教师作为转化者

以往常常纠结于理论与实践取向的对立和冲突, 缺乏基于“转化逻辑”的“转化取向”。而作为转化者应聚焦于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 将师生发展的目标转到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生活中去, 转化为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 设计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教研活动, 介绍转化策略、方法和转化机制。具体而言, 需要协调教研部门、学校等多重组织的关系, 确保相关教育教学政策和规定转化到教育活动的日常行为之中, 并使其自然而然地加以践行。此外, 教师肩负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职能。应高度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现实转化问题, 在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教学改革实践。应不断穿行于理论和实践之间, 深入了解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可能经历的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所遭遇的困难和突围点。

2 当前教师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2.1 目标模糊, 发展动力不足

在这个教育理论此起彼伏的时代, 由于缺乏主体意识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教师在“搬运”各种理念的过程中, 容易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 从而导致发展方向模糊。此外, 教师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 容易滋生安于现状和自我膨胀的弊病, 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2.2 任务繁重, 缺乏发展时间

在日常工作中, 从工作内容来看, 教师的工作涵盖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等各种样式的工作, 要高质量地完成如此繁杂和琐碎的工作任务, 势必严重耗费教研员时间和精力。因此, 从客观上来看, 教师严重缺乏用于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学习时间。

2.3 机制局限, 发展平台缺失

一直以来, 教师始终是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中介, 面对学校的转型和变革, 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机制和发展平台却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另外, 教研室作为教师的上级主管部门, 在倡导深入基层学校, 进行教育理念的引领和传播的同时, 却恰恰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习惯性地将教师视为他人发展的工具, 而非发展的主体。

3 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策略

3.1 明晰方向, 激发潜能

教师要成为专业发展的引领者、转化者和合作者, 除了要有谋求主动发展的内驱力之外, 还需要形成自身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在当前背景下,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须确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梳理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找准发展起点、路径和方向。

教师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突破和发展的过程, 是形成自身独特经历和体验的过程, 也是培养主动和独立精神气质的过程。正如叶澜所说, 当前教育的弊病在于过于重视竞争, 从而导致人人都想做第一, 而恰恰忽略了教育的平凡性。若要养成这种平凡性, 使其为自己的人生奠基, 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价值, 首先要培养从容、自信和自我超越的心态, 做“卓越”的自我。所谓“卓”, 是指卓然独立, 要有独立的人格, 对自己生命负责的精神, 独立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所谓“越”, 是指越而胜己, 不断战胜自己, 超越自己。此种情景下的挑战是自我的挑战和更新, 这与传统认识中为了战胜别人的意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 教师应该不断激发自身潜能, 成为独特的自我。

3.2 改进工作方式, 获取发展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任务重、头绪多, 如何删繁就简, 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效和自身的发展。因此, 教师的工作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不断转变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方式, 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为自身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3.2.1 工作重心下移

教师工作要取得实效, 离不开对基层学校情况的深入了解。工作重心必须下移到学校、学生和课堂中去, 通过多听、多看和多思考去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和广大教师一道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育工作应充分体现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宗旨, 应创设宽松的环境, 平等地对话和合作, 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 敢于突破和创新,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2.2 重视网络教研

通过网络教研平台, 可以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观点和教学困惑大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可以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观点和教学困惑进行多向、多维的分享与对话, 不仅有利于丰富教研活动的思想和内涵, 还能有效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一致的问题, 实现跨时空、多主体的交流。其次, 通过网络教研平台, 教师可以下载大量的一手教研资料, 如成果展示、课例交流等, 供其自主学习使用, 从而有效解决日常工作中教研资源欠缺的问题, 使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最后, 通过网络教研平台, 教师可以发出更为真实的声音, 从而及时调整教研工作的思路和方式。

3.2.3 促使差异发展

作为的教师, 无论是专业素养, 还是个体特征, 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而在教研活动中, 应根据不同层面的教师, 开展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 。教研应以教师个体为本, 从教师的生命发展需要出发, 并始终围绕教师的终生发展需要而展开工作。教研还要有意识地为普通学校、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 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环境, 促使其与优质学校教师差异性发展。

3.3 吸收资源, 构建发展平台

教研室作为教师的管理部门, 应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 创建合作研究平台, 将丰富的资源引入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之中。

3.3.1“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所谓“走出去”, 是指市、区层面的教研室组织本辖区的教师到研究机构和一线学校进行面授和考察, 通过主题报告、案例分析和参与式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在接受新理论、新经验的同时, 寻求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所谓“请进来”, 是指教研室与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将专业资源引入到基层教研室中, 通过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来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拓展了教师的视野, 提高了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技能, 并不断地激发出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等内生需求。

3.3.2 强化教研室的管理职能,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教研室应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根据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来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 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从管理角度来说, 一整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教师成长机制, 加快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教师必须参加长短线实践, 即每一名教研员每年要抽出一个月时间到蹲点学校听课、上课, 然后回教研室接受考核;另外, 在听评课过程中, 教研员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 并针对问题指出重建的方向, 进行经验提炼, 以实现在微观的行为沟通中进行传播的目的。S

摘要:目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深刻变化影响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教育形势发生的新变化, 给教育工作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使得承担教育责任和最不可替代力量的教育工作者显得非常重要。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对时代变迁的敏感, 对时代精神主动及时的回应, 这也是教师不断发展的外在的最主要动力之一。学校教育出现的新特征, 不仅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也对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提出了新期望。本文分析了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应在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在此基础上, 创设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外部环境, 发挥教育主渠道优势, 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因势利导等一系列的措施, 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型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型

教师拥有多种社会身份, 但师生关系是其所面临的主要社会关系,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就构成教师角色的基本内容。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 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 对教师在新理念下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经典概括, 它反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纯的授受关系。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的单一客观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主观上也造成了师生感情的不融洽,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面对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 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这是新课程目标要求, 也就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一) 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学习动机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前提之下进行的。因此, 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 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高度的政治觉悟的人、民主的法律意识强的人和具有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人。

(二) 作为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和开发者的角色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 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 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 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作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 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 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 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 设置综合课程,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 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的角色, 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三) 作为学生体验, 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 将课程内容生活化, 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 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 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 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 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

(四) 作为变革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指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 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 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 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 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启发学生, 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教师实现角色转换的策略

正确把握了新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那么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呢?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的新观念, 在此基础上逐渐转变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便在新课程实施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一) 树立新的教育观

1. 树立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 爱护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还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研究的主人。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特别是创造能力。

2. 树立教育创新观。

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创新观, 善于运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高尚的思想感情,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3. 树立教育超前观。

要培养有理想的人才, 帮助他们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 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反映客观规律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 发展他们的智力与能力, 特别是要发展创造才能, 这不但是现在而且是未来所需要的。

(二) 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被看成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提高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 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 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 不断充实专业知识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三) 注重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给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 传统教育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 统一内容, 统一考试, 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这种课程环境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 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的发挥。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师要挖掘自身创新的潜力, 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 而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

(四) 提高科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 形成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 而且对此不断地进行审视, 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出现, 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 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 教师应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 这是教师角色适应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 作好角色转变。及早适应新课程改革,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美]麦金太尔 (McIntyre, D.J.) , [美]奥黑尔 (O’Hair, M.J.) 著.丁怡等译.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7

[2]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 2001.1

[3]王冬梅.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4

社会转型期记者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篇10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的媒介生存环境对记者角色扮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外部对于记者角色及其角色规范的认同发生了强烈的变化,而记者自身也因此陷入经常性的角色冲突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记者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

“党和政府的喉舌”与“公众的代表”的冲突。从理论上讲,记者在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与担当公众的代表上是统一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官员的腐败和不负责任导致国家机器的钝化和失灵。而国家机器的钝化和失灵,使国家日益丧失作为全社会代表者的角色。在实际生活中,它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不是作为自己的独特利益的代表,就是作为垄断集团的特殊利益的代表而活动。近些年来,中国的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因分化的利益而导致的社会冲突日渐突出。这就要求国家在面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和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时候,要具有相当的超越性。同时,作为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国家机构以强制性的权力掌握和支配着社会中的许多资源,所以要尽可能地不受社会中那些强势社会集团所左右和影响。但在过去2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育出来的各种社会力量,现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自主性的一个重要力量②。国家政策的制定更多地受到垄断集团的影响,产生了以牺牲下层利益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政策制定过程,其发展结果将是对转型期社会的失控。而在社会转型期,政府的行为越来越体现出了经济化和企业化的特点,从而出现政府功能的畸变、社会生活的失序和公共事业的衰败,同时官员腐败机会增加。

在以上背景下,中国的记者在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与担当公众的代表上出现了极度的不统一。而这种不统一又导致在报道同一事件时立场确立的矛盾,从而导致其自身的角色内的紧张。同时,其所代表的两个相互不统一的利益主体对记者的角色期待的冲突又使记者陷入选择的困境。

专业主义至上与商业利益唯上的冲突。作为一个职业的记者,他必须在其日常的工作中严格地遵守作为一个职业的记者的基本规范: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地报道事实和传播意见。可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媒体市场化的运营使得商业的理念越来越深地影响着媒体的业务操作,冲击着记者的专业理念,使越来越多的记者扯着新闻的大旗而实则充当起商业掮客的角色。据《华盛顿邮报》2007年1月25日在题为“关于中国记者敲诈勒索”中报道,中国的新闻记者在越来越过分、越来越经常地从企业和政府机构那里要求封口费,来换取一些令人不快的新闻的不报道。一些人以新闻报道为手段,以记者的身份为掩护,以新闻报道为名,行商业利益之实,通过“设租”、“寻租”等与采访对象进行权钱交易,大肆聚敛钱财,越来越远地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进而成为商业利益的俘虏,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也使记者的角色光辉在公众中日益销蚀。

最根本的角色与非职业要求的角色的冲突。迅速地、负责任地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从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人们对记者的最根本的角色期待。然而在现实的新闻工作中,报道一些激烈的社会事件时,记者常常会给自己附加上多重的角色,充当起了为民解困的勤务员,从而使自己在角色行使过程中发生冲突。比如:没有弄清楚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主观地充当矛盾一方的代言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充当权力执行者的角色,为民解困;充当百姓矛盾的调解员;充当不法行为侦察员;充当社会责任的告知员;充当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充当违法犯罪的取证员。记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却又承担这么多的角色,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记者的作为使得应该承担责任的特定的社会角色的人有了不作为的理由。同时,还容易滋生公众对于记者非职业要求的期待。更为可怕的是,记者集非职业要求的多种角色于一身,往往会影响其客观、公正而真实、迅速地报道新闻。

新闻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不公遭遇的冲突。一些媒体自身宣传法律法规,却视劳动法为儿戏,不与新闻从业者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三金,甚至拖欠工资、收取劳动押金,遑论道德业务学习,这一系列的做法正在使一向有着较高社会地位的记者沦为“新闻民工”,使得遭遇这一不幸的记者们对于新闻理想的追求和新闻职业的终身期盼发生了严重的动摇,进而对记者这一职业的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认同危机。反观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以发现,这是由于媒体内部的人才管理的不公平操作导致的。

体制内外的身份的差异,即一部分人是单位人,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市场人,正在使同一单位的有着同样职业发展能力的记者在评聘机制、待遇、升迁、职业再培训和发展机会的多少等资源的享用上产生了严重的不公平,进而造成了记者群体内部的分化。这也就催生出体制外的部分记者面临新闻理想的追求与现实遭遇的打击的冲突,从而产生身心俱疲、万念俱灰的职业枯竭感。

记者角色规定的采访要求与采访对象不接纳的冲突。新闻记者的角色规定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从事深入的采访活动。但是因为至今仍没有可以保证记者采访权的法律的出台,因此在实际的新闻采访活动中,无法可依的状况常常使媒体无所适从,使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

采访遭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记者无法实现采访对象为其预先设置好的角色期待,如一位村委会主任拒绝记者采访时道:“你们既不办事,又啥问题解决不了,采访有啥用。”而此种角色期待正是在社会转型前记者这一职业在中国所负有的政治权力的体现。而在市场化的媒介环境中,记者这一职业所具有的政治权力在市场化的媒体中正在逐渐消解。当然,因为中国的部分媒体不能充分代表公众的利益而导致失信于民,也是记者采访不被接纳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的报道方式与现实受众的期许的冲突。2006年年底,《全国首例因刊登表扬稿,报纸被封杀》的帖子流行于很多论坛。这个表扬报道所表扬的对象和它的作者随即都成为众矢之的,“马屁拍到马腿上”的评价也在网络世界传开。而这篇报道竟出自一个一向擅长于做批评性、争议性报道的记者笔下。事情的经过是:12月23日《农民日报》发表了《为老百姓多做实事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记湖北省沙洋县委书记黄爱国》的人物报道。在这篇报道中,沙洋县委书记黄爱国被记者塑造成比焦裕禄还焦裕禄的好干部。当地干群看了后,认为这是一篇最肉麻的文章。在西祠胡同、天涯社区、沙洋吧、荆门网、凯迪社区等论坛,有不少网友认为该报道“太肉麻了,受不了”,还有人说这是“以文媚官”。仔细思考一下“肉麻”报道事件,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那就是:记者报道方式与现实受众的期许出现差距,进而产生了冲突。时代在变,受众的接受习惯也在变,因此新闻报道的方式也要适合已经变化了的受众的需要,舍此,便会产生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冲突则不可避免了。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记者的角色冲突不可避免,这是新闻媒介与急剧转型的社会互动的结果。在承认冲突必然存在的同时,也不可小视其带来的副作用,即影响着记者队伍的稳定、影响着传媒的健康发展,进而会对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所以,如何对社会转型期记者的角色冲突进行科学的调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以为:

第一,要想使一定的社会行为从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首要的是为记者的生存环境提供一个可靠的法律保证,使记者的行为在一个健全的法制体系内运行,从而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有两层涵义:一是国家对媒体的管理制度,二是媒体内部的管理制度。据此,使记者的行为规范得到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控制,从而防止为所欲为“失控”的状态。

第三,要建设宽松的媒介运行环境。在政治趋向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趋向更开放的前提下,新闻观念、新闻体制、新聞法规、新闻记者管理制度等应更加完善。社会对媒介的控制朝着常态化发展,而非人为地管制媒介,减少社会对记者行为不合理的规范,进而消除记者角色冲突产生的土壤。

第四,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将对记者的专业主义的培训纳入其媒介成长和记者个人成长的规划中,并由媒体出资来帮助记者完成。前提当然是媒介的新闻业务与经营业务分开,使记者摆脱商业的和市场的压力。

第五,媒介人才管理的规范化。消弥体制内外的界限,消除体制内外记者的身份鸿沟,使记者在媒体内对自身的角色产生认同。

注释:

①程世寿、胡继明:《新闻社会学》,新华出版社,1998年4月版。

②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6级博士生)

众媒时代编辑角色的定位与转型 篇11

一、众媒时代编辑角色的定位与挑战

(一) 舆论引导的把关者与把关地位的缺失

“把关人”的作用就是将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价值这个标尺进行筛选、加工、整理最后发表, 在这个过程中, 编辑的角色就是连接新闻事实与受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在众媒时代, 媒体变成了土壤, 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就是土壤里的种子, 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与评论参与到媒体信息的交互之中, 这时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其编辑“把关人”角色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削弱。尤其是部分网络媒体编辑, 在信息爆发式增长的现代社会, 为了增加浏览量和点击率, 从而获得商业利益, 在网络中传播大量虚假、暴力、黄色等低俗信息, 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 新闻信息的组织者与组织能力提升

在信息海量的现代社会, 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 获取信息的快捷性给编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编辑的首要任务就是筛选稿件, 稿件内容的质量决定着媒体的兴替, 因此编辑面对大量的信息, 就要提高自己新闻敏锐度与洞察力, 快速选择有价值并且新颖的内容;其次是修改稿件, 编辑要根据新闻价值, 精确地突出新闻点, 已达到吸引受众、增强自身影响力的目的;最后是整合稿件, 将新闻稿件有效整合是检验现代编辑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 “内向型”知识结构与“外向型”知识结构

在传统媒体时代, 编辑类型较为单一。改革开放以前, 图书出版有文案编辑和图片编辑两种, 之后出现了项目编辑和策划编辑, 再往后发展分类更加细化, 有组稿编辑、图片编辑、网络编辑、科研编辑、营销编辑等十几种。过去, 编辑是坐在办公室里整理稿件的“杂家”, 这里所说的编辑是“内向型”的, 如报刊、电视的编辑, 只是忠于自家媒体本身。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 传统媒体的编辑只有不断地趋于“外向型”, 不断地接触新媒体, 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巧妙地将新旧媒体融合运用, 才能在这人人皆是媒体的时代立足。

二、众媒时代编辑应具备的能力及转变方向

(一) 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新媒体的应用的普及呼吁全能型的编辑人才, 编辑需要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 同时还要具备跨领域多学科的能力, 在编辑活动过程中既要能筛选和甄别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还有具备较强的编排设计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编辑要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积极学习新知识, 同时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 能时刻把握最新方针政策, 做好舆论导向作用。紧抓时代脉搏, 生产适销对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受众口味的产品。

(二) 运用新媒体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样至关重要。传播媒介的变化导致编辑创新能力的转型是众媒时代编辑能力转型的重点,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移动手机客户端得到普及, 人们通过手机阅读的方式随时随地接收信息, 同时发表个人观点参与信息互动, 人们更趋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对于媒体的信息选择也越来越挑剔, 编辑的选题的创新性和策划的新颖性就成为媒体竞争力的核心。只有满足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 不断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对内容进行深加工, 合理运用新媒体, 形成独具特色的平台和社区, 才能增强用户黏性, 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三) 具备市场理念与营销能力

众媒时代, 编辑不仅是文化工作者, 更是文化营销者, 编辑不应仅限于迎合读者喜好, 更应该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磁场, 具备文化吸引力, 同时还要把握市场动态, 具备市场理念, 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凡。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出版社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受众的需求, 营销向全员参与的形式发展, 如微博、微信营销, 微博、微信公众号通过自己策划、编辑和实施, 策划与之相关联的热点话题, 让微博上的粉丝或微信公众号上的用户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 我们从微博大V“papi酱”的营销策划中可见一斑。未来营销能力也是传统媒体的编辑们在媒体融合时期必须要上的重要一课。

(四) 提升运用新媒体的思考力

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变革, 不仅是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平移, 也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简单的融合, 读图时代已经替代读文时代, 人们更喜欢浏览图片和视频, 简单来说, 就是借助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内容、图片、音视频与受众参与相结合。众媒时代下的编辑不仅仅是内容的筛选者, 更应该根据读者的兴趣对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 让用户参与到内容创作中来。

三、结语

众媒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内容不再重要, 相反, 内容成为有效网住用户的重中之重。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也并不意味着编辑职位与职能的消失, 无论是传统编辑还是新媒体编辑, 都应该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 把握新媒体, 紧跟时代步伐, 为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使媒介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大众参与媒体的时代, 编辑角色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编辑角色的定位与挑战, 并从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运用新媒体的创新能力、市场理念与营销能力、运用新媒体的思考能力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新时代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众媒时代,编辑能力,新媒体

参考文献

[1]毛润政.新媒体时代编辑角色转型探析[J].编辑之友, 2013 (08) :92-94.

[2]吴惠娟.数字时代复合型编辑的角色认知与培养[J].出版参考, 2013 (10) :30-31.

[3]马兵.网络新闻编辑在公共事务报道中的角色与定位分析[J].新闻传播, 2013 (12) :75-76.

上一篇: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下一篇:会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