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能力

2024-09-27

英语学习能力(共12篇)

英语学习能力 篇1

学校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才能不断创新和提高办学水平。但是每个学校参与组织学习的人不同, 相应地组织学习的目的、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而导致学习的效果差异较大。学习能力是关系到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一、学校学习能力的定义

学校学习能力, 是指一所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 从历史、现实和其他组织 (包括国家) 学习知识, 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掌握驾驭新知识, 并不断创新知识, 从而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的学习能力是学校能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 也是学校创新能力的基础。学校的学习能力取决于学校的师生员工作为个体和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 学校的学习能力包括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 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1. 个体学习的基础设施。

一个组织中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个体越多, 组织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 每一个师生员工的学习能力都是整个学校学习能力的基础。当然, 学校学习能力并不是所有师生员工的学习能力的简单总和。学校的学习能力的要素之一是学校提供给每一个师生员工进行学习的基础设施, 包括书店、对所有师生员工开放的图书馆、各种信息平台、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教育基础设施等。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前, 知识的扩散过程是缓慢的, 因而也是昂贵的。而在其后, 显性知识的扩散就变得极其快捷, 而且成本大大下降。研究性基础设施是学校发展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研究是获取新知识的惟一方法。

2. 学习的成就动机。

在个人获得了基本的学习能力之后, 个体的学习努力程度决定了个体的学习能力。越努力的个体, 学习能力越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阿德夫尔 (Alderfer) 后来发展的需求理论, 个体在社会中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 还会追求一种在组织和制度下的某种意义上的成就, 以获得精神满足。在此基础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 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成就动机, 即成就动机越强的个体, 学习努力程度就越强。因此, 学校的学习能力的另一个要素乃是驱动个人学习的成就动机。个人的成就动机会对个人的学习动机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众多个体的成就动机是学校成就动机的基础。学校学习的基础设施, 能够提高师生员工对自身能力的认可, 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 进而促进个体拥有更高的成就动机。

3. 激活和保护成就动机。

个体和组织的学习动机是学校学习能力的基础, 如何培养和调动个体和组织的学习欲望, 使其主动地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就是每一个学校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成就动机是一个脆弱的东西, 这是因为如果具备成就动机而努力学习的个体和组织, 普遍都不能获得一定的成功而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心理的满足的话, 即努力的人绝大多数都比不努力的人过得还要差, 那成就动机就将难以维持。因此, 学校学习能力的另一要素乃是学校奖励学习, 惩罚惰性的分配制度。简单说来, 这种鼓励学习的制度就是:学习能力越强的个体或组织, 在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中取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这实质上是为保证驱动个人和组织努力学习的成就动机的持久性。因此, 学校的整体利益分配制度, 都必须有利于学习能力高的个体和组织, 而不利于学习能力低的个体和组织。

4. 学校的学习氛围。

学习文化知识的传播, 除了必须有制度的基础外, 还必须有一个文化的氛围。因此, 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运用的文化环境, 是学校学习能力建设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学校来说, 一个鼓励学习的激励制度是硬环境, 而文化则是个体和组织学习的软环境。学习文化的内涵主要有对事实的尊重、对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人士的尊重和尊敬、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创造性行为的环境、危机意识、诚信与合作精神等六个方面。

二、学习型学校的内涵

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 形成学校的学习气氛, 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思维能力, 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在学习型学校中, 全体教师把学习作为生存方式, 作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 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 创造自我, 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学习型学校具有如下特征。

1. 全校干部、教职工拥有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认可和追求的景象, 即共同奋斗目标, 是学校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它能产生众人一体的感觉, 这种感觉渗入学校各个方面, 激发全体教职员工努力奋斗。

2. 学习能力强。

学习型学校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 拥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 拥有学习共享和互助的心理氛围。学校为全体成员的顺利学习提供强大的保障和支持, 每个成员善于开展灵活机动的深层次的学习, 并产生高于个人智力的群体智力。

3. 学校组织结构趋于扁平, 取代了高度等级化、高度集权化和高度正规化的“金字塔式”结构模式。

它强调低复杂化、低正规化和分权化的, 能根据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需要及环境变化迅速做出调整的, 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形式。

4. 每个教职员工都具有系统思考和应变的能力。

树立整体的思维方式, 行动时考虑全局, 消除彼此间的分歧, 运用系统观点思考和分析问题, 注重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5. 学习成为学校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

通过学习, 教职工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学校创新活动持续不断。在学习型学校, 人际关系和谐, 教职员工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他们在学习中得到了价值提升, 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学校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学校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迎刃而解。

学习型学校的学习不是接受性的学历学习, 不是教职员工为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与学校发展无关的个体学习, 也不是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学习;而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合作性学习, 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是立足于工作岗位和工作实际的校本学习, 是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 在群体和非个人的层次上发展、储存及积累知识开展的创新活动。

三、提升学习能力的基本策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传播知识和创新学习的重要阵地。在当今社会适时经济时代, 加强学校学习能力建设, 对于提高整个国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构建开放式学校组织结构。

开放式学校组织结构是根据现代组织理论设计的组织机制, 它通过学校与外界环境进行经常的、广泛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以此维持与发展学校组织结构关系的动态平衡和有序性———构建开放的学校组织系统。这不仅是学校维持动态平衡、增强自身适应能力、保证与外界顺利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需要, 还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更是时代对教育管理创新提出的必然要求。构建开放式学校组织结构的过程也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构建开放式学校组织结构必须扩大信息源, 开辟各种渠道与外界环境建立起广泛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并形成动态的网状结构关系。建设信息渠道是建立开放式学校组织结构的基础, 也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前提条件, 二者具有一致性。构建开放式学校组织结构是为了实现动态平衡, 即学校通过信息沟通与变换来获得“目标差”信息, 以此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从而保证学校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动态平衡的过程是消化、吸收信息的过程, 是通过学习改善行为, 改变现状的过程, 是形成学习型学校的过程。构建开放式学校组织结构的目的是增强学校的适应能力, 通过随机调整学校内部结构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需要。学校适应能力增强的过程是教职员工通过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可见, 构建开放式学校组织结构与创建学习型学校具有共生性, 二者相辅相成, 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创造学校的学习文化。

学校的学习文化指学校关于学习方面的氛围、意识、行为模式等, 反映一所学校具有继续学习的精神风貌。如何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有较好的学习文化呢?有学者认为主要看该组织对自己是否有清晰和真实的了解, 组织所创造的知识是否在组织内部得到分享, 知识是否已经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并向着愿景前进。也有学者提出多项指标, 认为组织中有为解决问题和相关学习的计划、有鼓励成员彼此的成果、在组织的每个层次学习中都受到了鼓励与期望、成员对组织怀有愿景、组织鼓励成员并提供资源都促使成员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成员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学习形态, 从而促进沟通和组织学习等。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亦然, 良好的学习文化应该是学校重视不断学习和改进、支持创新和追求卓越;氛围民主、自由宽松、尊重个人特质、强调自我管理;学校鼓励教职工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工作中, 积极推广相关成果;学校强调互动、协调和团队精神;教职工有共享的价值观, 对学校认同感强, 对学生和家长、社会有责任感。这样就能促进学校内部教职工的沟通和交流, 成果共享, 学有所用, 学有所值, 从而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学校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 明确学校发展目标, 构筑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建立学习型学校的前提条件, 是激发全校教职员工持续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构筑共同愿景首先要培养自我超越精神。所谓自我超越就是能客观的理解环境和自己, 能不断明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愿望, 并满怀热情地、执著地追求自己的愿望。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躲避时代的挑战和压力, 每位教师都应探寻隐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 调整固有的思维模式, 激活个人的热情和潜能, 从而勇敢地为实现愿望而行动。自我超越最重要的是建立个人愿景, 有了清晰的愿景才有可能振奋精神, 不断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超越。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善于引导和帮助教师挖掘其内心深处的个人理想和愿望。其次, 要建立学校共同愿景, 学校共同愿景是每一位教师都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 它不是领导个人愿景, 也不是教师个人愿景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尊重个人愿景的前提下开发出来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相协调的愿景。学校领导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挖掘教师个人愿景, 尊重个人愿景, 引导个人愿景, 使个人愿景逐渐靠近学校愿景并与之融合, 最终形成学校共同愿景。

4. 建立学习型团队, 构建学习机制。

学习型学校的学习机制不同于约束型管理的学习机制, 它是开放的、民主的、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学习机制。建立学习型学校的学习机制首先要构建开放的学校文化, 为学习型学校的成长创造深层次条件。学习型学校文化的培养要建立各种集体学习条件, 创建信任和共同理解的氛围, 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和人际关系, 为知识和教育信息的自由流通、共享、使用和创造提供保障, 激发每个成员对愿景的向往与追求。其次, 要克服半途而废的学习障碍, 让每个成员对组织学习的意义和过程有充分的了解, 遇到困难善于集体分析并解决, 加强协作和对他人的关注, 以求共同消除障碍。再次, 要形成多样化的组织学习方式。组织学习的方式有信息交换、深度会谈、讨论等多种。信息交换可以最大范围地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 从而丰富每位成员的信息量和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学习准备条件, 它包括网络、信件、文件、往来交谈等多种形式。当前,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学校也将成为网络世界的一个接点。在创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中, 学校要搭建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平台, 为学校成员的网上学习、探究和交流提供条件。深度会谈就是大家在一起对某个问题畅所欲言, 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深度会谈是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过程, 要求每位成员都把深藏于心的看法自由地表达出来, 同时把支持自己意见的前提假设和条件摆在众人面前, 以便接受大家的提问或向别人提问, 深度会谈要求成员间有非常真诚的人际关系, 大家彼此信任, 互相视为伙伴。讨论是指大家的观点相互撞击, 充分磨擦, 以达到较为一致的认识。讨论过程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意见辩护, 同时也不断地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 不断地提高自己和整个组织对问题的认识, 知识也因此而不断地变更和扩张, 每位成员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组织整体也开始有了共同的意义和思维。为形成团体学习的风气, 学校有必要提供多个论坛, 举办各种竞赛, 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为人们创设一个创造、交流、展示、分享的舞台, 推动学习的继续和深入。

5. 克服学校学习的智障。

对于组织的学习智障, 彼得·圣吉指出, 大部分组织的学习能力不佳有七个原因:一是局限思考, 往往重视每天做的事情, 多数人认为自己对于整体只是很小或毫无影响力, 人们只知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 结果把自己的责任局限于职务范围内, 不会对多个职务互动所产生的结果有任何责任感, 加上现代组织功能导向的设计加重了分工, 加深了这种学习智障;第二是归罪于外, 当出了问题时往往倾向于将责任归罪于外部, 可能是职责组织内的同事或组织外的因素;第三是缺乏思考的主动积极性, 呈现消极被动或不管具体情形的盲目积极主动, 因此真正具有前瞻性的积极行动, 除了正确的想法之外还必须用整体思考的方法深思熟虑, 细密量化, 进行模拟;第四是专注于个别时间, 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使人不能以较长远的眼光看待事件背后变化的形态, 并且不能了解产生这些形态的原因;第五是对缓缓而来的致命威胁习而不察;第六是从经验学习的错觉;第七是管理团队害怕具有潜在威胁的探究影响自身的利益。因此需要以修炼来克服智障。

对于学校来说, 首先是树立全局观念, 需要鼓励教职工站在学校的全局考虑自己的工作与他人的工作对于学校整体工作的影响, 每个部门需要考虑自己与其他部门的职能关系及其对学校整体功能的影响。其次是树立自我责任意识, 避免互相推诿的现象, 努力从自身角度思考和检查问题。最后是倡导积极主动的前瞻性研究, 开阔视野, 避免麻木不仁给学校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刘中立.浅析学习型学校建设中的组织文化建设.都市家教:创新教育, 2009, (B08) .

[2]张艳.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文教资料, 2009, (14) .

[3]朱佳程.关于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学校创建的思考.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7) .

[4]彭希林, 周军铁, 李苗, 汤帮耀.学校学习能力构成要素与建设对策.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3) .

[5]姚岳飞.改善教研方式建设学习型学校.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7, (28) .

[6]彭希林, 周军铁.学校学习能力的要素分析与建设对策研究.当代教育论坛, 2006, (8) .

英语学习能力 篇2

2,We live in and by language.要学会在生活中学英语。生活的范围有多大,你的英语学习天地就有多么宽广。

3,学习英语是为了使用。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要想方设法使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英语复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和用英语写日记。这两种办法可以促使我们在阅读时有意识的寻找我们想用的语言素材和表达方式,而长期坚持的结果会提高我们理解原文的能力和用英语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4,学习语言有一个积累过程,在听、说、写、读四项基本技能中,阅读是关键。应该大量阅读简写本文学名著和其他简易读物,培养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了解英语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诗歌或名篇背下来,那对以后写地道的英语会有很大的好处。

5,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文章。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一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

6,要想学好英语,得不怕麻烦勤查外国人为初学者编写的单语词典,因为使用双语词典时,大多数人常图方便只看中文,而英语解释不但更加准确,而且通过看英语解释还能复习常用词汇和表达法,可谓“一箭双雕”。

7,朗读和听写是学外语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基础阶段必须坚持。千万不能因为现行各种英语测试不考这两项而放弃

8,不要小看世界名著的英文简写本。基础阶段读它三,四十本才会体会到学英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9,及早学会用英-英词典。这是因为英汉词典多半不解释词义,只给对等词,而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不是可以完全对等的。

10,学语言同学文化分不开。通过语言学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学语言要听读题材广泛的书籍和文章(历史,文学,传记,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等),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同时增长各种知识,并学到另一种文化的精华。

11,简易读物对打好基础极有用,要多读。一是数量要多,至少读四十本。二是要重复读,选出十至十五本,读三遍,读到许多问题印在脑子中。设想一下,别人能用一千五百到两千词汇写出几十本书来,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表达方式掌握住,能够表达多少内容!

英语学习能力 篇3

关键词:语言学习交际法二语习得任务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633.4

对于如何搞好英语学习,人们一直莫衷一是。但最近以来,英语学习中对“道”——理论知识的忽视,对“术”——操作技巧的强调,有甚嚣尘上之势!这严重影响了英语学习的质量,是英语学习中必须反思和直面所在。

一、调整思路,整合认识

21世纪的英语学习,以新课改为契机,一直处于教育革新的前沿,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1、正确认识交际学习法

20世纪八十年代交际教学法引入中国,它对提高学生交流能力有很大帮助,因为交际法实际操作复杂,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习中就形成了理论教学不重要的认识(像语法知识的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交际性原则是这样规定的:“适当的学习语言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自觉进行练习,提高学习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这实质上告诉我们,掌握适当的语言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

2、正确认识二语习得

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克拉申提出“语言学习 ”(language 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能力的两条不同的途径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真实环境中的学习去建构语言结构的知识,因此,语法教学也就显得不重要了。这种认识是失之偏颇的。实际上,无论交际学习法还是二语习得理论,都是科学的,都对我国英语学习、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比较适合中国的英语教育实际。

二、戒除保守,追求创新

新时期的英语学习,应打破这种保守思想,“道”、“术”并重,在语言学习形式上不断追求创新。在这方面,外国有着很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国外的理论教学、教材编排全部结合现实,立足于实用。其理论学习贴近生活,简易的理论规则后有大量的生活事例作巩固,这些例句与生活息息相关,较熟悉易懂。

同时,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一线外语教师也应当走在改革的前线,不断创新,引导学习者“道术结合”,让语言学习富有趣味。比如:基于前文我们所谈及的交际教学法和二语习得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英语原声电影的形式,给英语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效果应该很好。

三、力促落实,强化应用

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理论性很强的一部分。英语词典对 “语法”的定义是: “grammar [C]( linguistics) a particular theory that is intended to explain the rules of a language or of language in general”从中可以看出,语言先于语法产生,语法对语言起总结和描述的作用。这提示我们在语法教学中,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重视“道”,尽量用发现、探索、的方法来学习和运用语言及其语法。从这点认识出发,笔者认为,初级阶段的语言学习,应培养自己发现的眼光,多鼓励自己探索,在此基础上,主抓落实,注重应用。

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的主题、内容应处于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丰富情景当中。根据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和教材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习者创造运用语言、学习语法的情景,使他们在相对真实的情景中学会运用语言。为此,对于语言学习,我们可做如下设想:

(一)结合情境,落实语言学习

传统的语言教学是一种讲练结合、脱离实际环境的机械的学习方式。老师不知疲倦地讲解,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它忽视了具体情境教学在语法学习中的意义,忽视了实践在语法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因此,语法书的讲解中,应多结合具体语境,引导学习者去发现“闪光点”,探索其中含金量,并最终收获“金子”。

(二)基于运用,探索教学模式

毫无疑问,“道”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习者掌握“道”,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联系多年英语学习实践,结合任务学习法的启发,我总结出“读——思——论——用”的英语学习途径。因为任务学习法主张在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增强他们的语言意识。所以,在这套理论中,应更强调“用”,毕竟,“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的革新,我们的英语学习也应与时俱进,正确处理“道”与“术”的关系,纠正舍本逐末的不良倾向,不断从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吸取营养,突出应用能力的锻炼,最终使英语语言学习走上明确化、系统化、实用化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朱晶.  浅谈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J]. 神州 2013年18期

[2] 常爱民.  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03期

[3] 刘艳. 以任务型教学促进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英语学习能力 篇4

(一) 语音能力

语音能力是指能够区分语音 (音位) 的辨音能力;能准确再现语音的发音能力;具备听觉和动觉的控制能力及发音动作的协调能力;具备自动化言语熟练动作及感知和再现语调、声调的能力等。通俗地讲, 英语语音能力包括听音、辩音的能力;模仿能力;音标拼读能力;单词拼读能力;联系语音和语义的语调能力等。

(二) 语音能力是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英语语言学习主要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音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听说能力的高低, 影响着读、写技能的形成。

听是一种输入活动, 学习者通过听觉器官接受语音刺激并在直觉系统中分析语音的各种特征以达到语音识别, 这个过程就是从已经形成的心理词典中检索出与语音刺激相一致的语音表征, 这就是听力理解的基础。

说是语言输出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将说话者的思想表达给受话者并使其理解。说话者要想达成此目的, 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语音表征, 然后由所要表达的思想激活相对应的语音表征, 提取并产出话语以正确表达思想并使受话者顺利完成受话语音识别任务。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技能,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要求学习者对词语进行多方面立体的加工。它看起来是个视觉处理过程, 实际上由于英语是拼音文字, 阅读过程是离不开语音的介入的。

书写是语言输出的技能, 是一项包括选词、拼写、组句等多种心智交互活动的过程。英语的拼音形式承载着语音信息, 因此英语书写的过程就是在逻辑思维的帮助下按一定的读音规则, 将目的项的语音表征转化为外在形符标记的过程。

所以, 只有大力培养语音能力, 才能促进初中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 初中生英语语音能力的培养

1. 制定原则。

(1) 把握准确性原则:首先要发音准确、清楚, 语调要合乎标准。示范时口型、舌位要正确, 让学生听得清, 看得见, 便于模仿。

(2) 注重实践性原则:先示范, 让学生在听清看明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模仿和操练。

(3) 应用综合性原则:让学生在语流中学习语音、语调。在单词中学音素, 把音标同单词的拼写结合起来;在交际中学习语调, 把语调同交际功能结合起来。

(4) 选用针对性原则: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地方方言对学生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重点操练, 加强个别辅导, 重在纠音, 避免形成语音、语调的顽疾。

2. 营造环境。

(1) 教师坚持用英语讲课。教师坚持用英语讲课, 使课堂变成一个英语世界, 可以增加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形成听觉记忆, 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

(2) 课前5分钟“自由会话”。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语言材料自编对话, 每天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表演。

(3) 介绍新知识。每天利用5分钟的时间, 轮流由一位学生用英语讲一个故事, 介绍自己家庭或亲人, 报道一条新闻, 介绍学生的一项活动……题材不限。

(4) 在校园内设“英语走廊”。针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而设置, 当学生们走进“英语走廊”时, 就必须用英语与其他同学进行会话交流, 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正确性, 锻炼其交际能力。

(5) 坚持写日记。用英语记日记无论是对提高口语还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3. 指导方法。

(1) 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一个人听力理解能力的好坏与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为此, 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和蔼的态度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培养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如:教师可利用生动的图画进行单词和句子的听说教学;课堂上的对话表演活动;听录音做动作等游戏活动。又如:牛津英语第一册Unit 3Comic Strip的导入中, 运用有情节的故事图片, 叫学生制作各种面具并打扮, 甚至配以音乐进行听说活动, 自然而然地导出dress up as、Monkey King等重要内容。学生精神振奋, 积极思考, 能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老师所发出的信息, 学生听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

(2) 鼓励学生敢于开口。有时候, 学生发言有难度, 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多种手段让学生去理解。如牛津英语第六册Unit 1中有一个单词“vehicle”许多同学都没有发准vehicle中的[i:]音。根据这个情况, 笔者采用集体正音分别用高、低、粗、细的不同声调, 配合变化各种表情进行范读, 并借助多媒体展示各种交通工具, 顿时, 学生“难以模仿”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缓解, 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有时, 学生出了错, 也不必大惊小怪, 特别是不能在学生讲话时, 突然打断进行纠正, 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3) 教导学生寻机开口。初中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机会有多种:

(1) 与人对话。对话是提高口语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和说英语的人士对话。口语的流利程度是和对话练习的时间成正比的。和别人对话的方式和对象很多, 同学之间可以课余散步对话, 在宿舍里也应该养成英语对话的习惯。学生也可以找老师对话, 交流学习心得, 请教问题, 聊聊天等。

(2) 高声朗读。提高口语能力也可以是模仿磁带或广播, 模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语音、语调进行高声朗读。朗读时要求字正腔圆, 要有意识地模仿磁带里的语音、语调。

(3) 重视复述。对于那些英语口语较好的人来说, 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朗读过的、听过的或阅读过的材料, 也可以完全摆脱原文重新组织、创作这些内容。对于程度较差的人, 可以首先只复述原文的中心思想, 一两句话即可。然后, 由少至多, 由短到长。也可以先用原文的句式, 慢慢转入用自己的话去表达。

(4) 用英语叙事。比如在水房里看到自来水, 嘴里就说running water或者tap water, 水龙头tap, 水槽sink, 水槽中的水塞plug或stopper。又如在吃饭时, 心里想用英语怎么说“用筷子” (with chopsticks) ;“拿筷子” (hold chopsticks) ;再比如, “你是干什么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可能说“What are you?”或“What's your job?”但不如“What do you do?”来得口语化和交际化。

培养创造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篇5

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在当代教育家中已形成共识。同样英语教学活动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就必须依靠思维活动,对英语全面思考,才能抓住其本质,也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通过思维学英语、通过英语训练思维应该成为英语学习和教学的指导方针的重要内容。

所谓创造思维,指的是人们在前人或个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的智力活动。创造思维训练是指教师根据创造思维的特性,对学生进行有步骤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最佳的智能结构,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为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促使人们进行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全部的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比如,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作文,角色扮演,创造性复述故事,续写故事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unny, rainy, cloudy等四季及与天气有关的单词时,我们可利用幻灯片打出一组春夏秋冬的四季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四季的特征,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对四季的景色进行描述。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在描述夏天景色时,学生们造出了下列这些句子。

It’s very hot in summer. We wear T-shirts and skirts. We go swimming in summer. It often rains heavily. It’s showery. We have ice-cream in summer. We’d like to stay in cool places or in the rooms with air-conditioners.

这样既加深了对summer的理解与记忆,又复习了其他与之相关的词,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在复习单词时,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产生有意义的联想,(例如traffic)找出与其相关的一组词或句;也可给词找意义伙伴,这样就将平面静态的词与立体,动态的.实物或动作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衔接。

再如,我们在学了课文某一对话后,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对话练习。例如:在学习了“congratulations and wishes”的对话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学生们编出了“生日快乐”“新年快乐”“祝旅行愉快”“祝比赛获奖”等内容对话。

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训练思维的深刻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吸收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达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这是一种使思维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的思维推理活动。例如,在课文“learning a language ”中提到“a good memory is a great help in learning a language, but it is not enough”教师提问学生“why isn’t it enough?”再进一步追问“how do we learn the language besides learning words, grammar rules by heart?”学生自己会得出“we must learn the language by using it, by thinking about it.”“Learn through practice。”

再如在unit18“we have nothing to fear ”一文中,许多美国人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知道自己不得不在轮椅上度过一生时,他会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他们错了,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次的总统。“he showed an inner strength that people had never seen in him before .”教师提问学生“what’s his inner strength?”“why did he say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引发学生思考,“A strong will is important for everyone.”“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点明主题。

三、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对,又称求异思维。它是指人们解决总是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使思考者不局限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不同甚至相反答案的思维过程。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通过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我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或辩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多角度总是从而培养他们多向思维的能力。

如在日常用语的对话教学中,同一个意图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示,而同一个句子又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这种情况在英语中十分常见。例,我们在要求别人帮助时,我们可以说“Will you please…?”“could you do me a favour ?”“would you mind…?”“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等等。

再如not,nothing通常表示否定意义,而在一些句子结构中都表示强烈的肯定意图,或赞许。这就要我们运用双向或多向思维进行理解。

例:we can not recommend the book too strongly.

我们无论怎样意图推荐这本书也不过分。

He was not sorry to miss the flight.

他因错过了那趟航班而庆幸。

Nothing is more valuable than health.

健康是最重要的。

运用合作学习,提高英语能力 篇6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前提 方法 实施

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合作学习追求的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它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积分,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可以减轻个人竞争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一、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学习成功的一个前提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英语是一门典型的实践课。在开始阶段,学生可能图一时兴趣,学得还很起劲,但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其中一部分学生就会逐步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产生厌学思想,采取放弃态度,造成两极分化现象。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在思想上做工作,要使学生懂得学习知识的意义,不断给他们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帮助学生分析英语基础差的主观原因,学习方法上也要不断给予指导,并要求学生间互相帮助。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努力发掘其“闪光点”,给予激励和期望,重塑自尊和自信,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英语实践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第一,要对本班学生进行摸底考试,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听力、笔试,进行详细记录,按“强弱互补”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组时尽可能让关系好的同学在一个组,这样,优生往往会竭尽全力帮助差生,差生也乐意跟优生学习。另外,英语这门课学得差的同学其他科目也许学得很好,反过来就会帮这位英语好的同学,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二,上课或辅导时,学生按所分小组坐在一起听课讨论,无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上。课堂上教师只对一些重难点,如重点短语、句型及重复语法进行讲解即可,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可以读单词,可以自由会话,可以讨论语法。

这样,学生就有了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三、合作学习的实施

第一,合作学习在记忆单词中的运用。

每个学英语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单词太多,太难记,今天记的明天忘,学的多,记的少。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好单词,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学过的单词学以致用,才能记忆牢固。

第二,合作学习在听的教学中的运用。

听是人类认识活动和交际活动的基本形式,必须进行足够的听的训练,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我在教Go for it!七年级(上)Unit 12 Section 1b时,插入了叫“悄悄话”(Whisper)的听力训练游戏,每组让一个学生到教室门外,由教师告诉他们每人一个不同的句子,然后他们回到教室,告诉本组最后面的同学,再由最后面的告诉倒数第二位同学。这样依次传话下去,传到坐在最前面的同学时,这位同学就把句子写在黑板上,最快又正确的组获胜。在整个传话过程中必须要保持“悄悄话”状态,保证不让第三者听到,否则算违例。这就要求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才能把话传得准确,才能在活动中获胜。通过这样的合作和交流,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

第三,合作学习在英语说的教学中的运用。

说话是表达人类思想,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极其重要。在教学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12 Section A 1c PAIR WORK时,我设计了两个组织学生进行句子接龙的游戏,叫“Talk,Talk,Die”。如,以“Money”为题,编一段话,每组一个学生上到黑板前面去,第一个同学说:“I need money.”另一个同学接着说:“I want to have a lot of money.”“If l have lots of money,I will buy a house for my parents.”……每组的同学接着往下编,下面的同学可以给轮到的同学提示,说不出的就“Die”,逐步淘汰,最后能站在讲台上的同学的那组获胜。通过这个合作性编句子接龙,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第四,合作学习在英语阅读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阅读写作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项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来合作完成。在教学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 2 Section A 3a, 3b, 3c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分组阅读,讨论,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进行小组合作写作,然后让每组派一个同学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进行点评,画出精彩句,并对文章打分。最后把成绩好的作文贴在班级的后墙上,让学生经常欣赏。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掌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既有的知识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最后要确定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是学生由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建构而成的,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合作学习体现了合作、竞争和发展的精神,它重视小组合作交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有利于发展有效的人际交流技能,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学习能力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测试,评估

1 语言能力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语言能力, 不同时期人们的观点和看法也不同。语言教学兴起之初, 尚未形成指导语言教学的系统理论, 外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凭经验或遵循传统的教学。教师把语言当作一门知识在教, 包括教授语音知识、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等, 对语言能力的定义就是指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20世纪40年代,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心理测量学理论对语言测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心理测量学主张语言能力可以分解为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 人们运用这些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的能力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这时对语言能力的测试注重听说技能, 尤其是听的技能。这种测试在50—60年代占统治地位, 到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仍是主流。60年代中期, Chomsky (1965) [1]提出了抽象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但不少语言学家指出, 人们进行交往, 光有抽象的语言能力是不够的, 还会涉及到许多超出语言能力的能力。如语言的运用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另外, 一些语言学家也提出了语言的功能作用。至此, 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扩大了, 不仅认识到使用语言时考虑语境的重要性, 同时还认识到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 由此便产生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 (韩宝成:2000) [2]。Canale和Swain[3] (1980最先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的理论模式”。此模式对80年代的外语教学界和测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anale和Swain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1) 语法能力;2) 社会语言能力;3) 语篇能力;4) 交际策略能力。20世纪90年代,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4]发展了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模式, 提出了新的交际能力理论模式, 被称为“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意义在于把语言的使用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 重视语言在具体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 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指语言知识的掌握, 更重要的是运用。Bachman还指出, 交际测试法必须具有鼓动性、真实性、综合性和交互性。

从对语言能力的定义发展轨迹来看, 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多元化, 从而也导致了语言能力测试手段和方式的多元化。为了让我们的测试与评估更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操作性, 我们把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定义为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包括对语音知识、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语言应用能力指的是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对这两方面都进行教师测评与学生自评,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与其语言应用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与关联度有客观的认识, 从而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方向和目标, 也让教师的教学反思更有针对性。

2 对语言能力的测试实践

对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测试与评估, 我校的实践情况是, 入学之初, 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进行分级考试, 试题题型包括听力测试, 英语知识运用 (四选一单项填空和完形填空) , 阅读理解和汉译英四大部分。根据学生考分, 70分以上学生参加A班, 70分以下参加B班。A班B班学生教学内容和进度要求有所不同。学生都参加四级考试, 过四级的学生参加六级考试。学生大一大二四个学期每个学期期末参加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试题题型与大学英语四级接近, 内容从课本和课外节选, 还有一项是口语考试。第三学期开始开设选修课, 科目包括中级视听说, 美国文化, 英国文化, 英语应用文写作, 科技论文翻译, 中级英语口语等, 期末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从我校的语言能力测试实践来看, 考试的形式主要有分级考试, 期末考试, 口语考试和四六级考试, 分级考试以及期末考试题型与四六级相差无几, 可视为小四六级考试。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直存在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5]。我们认为2006年改革后的新四六级测试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改革后的四六级突出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测试, 促使教师更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对四级过级率的追求也让学校对大学外语的教学硬件进行了很大的改善:如我校上课都在多媒体教室或语音教室, 学校每周举办一次英语角, 有外教和英语老师参加。而且目前四六级成绩也得到社会承认, 逐渐成为用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四六级测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四六级是总结性测试, 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 因而无法让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估, 对其因材施教,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有限。因此, 我们提出了语言测试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观点,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能力测试

3.1 教师测试与评估1) 对语音的测试

比如在词汇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看单词发音, 看单词音标发音, 根据读音把单词拼写出来。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评估, 并在学生名条下进行记录。

2) 对词汇能力的测试

在词汇学习过程中, 运用词汇联想来对学生的音、形、意之间的关联能力进行评估。

所谓词汇联想测试, 是指受试在听到或看到所给刺激词时立即给出大脑里所出现的反应 (张萍, 2010) [6]。这些反应可以写成单个词, 也可以写出词串。可以是多个单词, 也可以只写一个反应。我们根据学习者水平的高低采用听-说、听-写、写-说、写-写等实验方法。测试形式和内容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同模板, 比如可以用词汇联想任务考察受学生的积极消极词汇量。

3) 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

一是在听说课上, 设计一些语言交际任务让学生完成, 教师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对其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评估。这些任务可包括: (1) 回答问题:教师设计并录制一系列问题, 问题可涉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这些问题之间有相互关联性或相互关联性不大, 但提问顺序由易到难, 让学生听问题并作出回答。 (2) 看图说话:给考生一幅或多幅图片, 让学生描述图画或就图发表看法。 (3) 复述故事:给测试者听一段短文或看一段视频, 然后要求被测试者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听到或所看到的内容。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角色, 要求他们谈话的内容、方式, 必须与角色的身份相吻合。选择的场景也必须尽量符合生活的实际情境。 (5) 口头报告:要求被测试者就所给话题做一个3-5分钟的口头表述, 阐述并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从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对其语音 (句子读法) , 语言表达 (词汇丰富性, 句型准确性和恰当性) , 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语言交际策略等能力进行评估。

二是在综合英语课上, 让学生翻译某些句子, 把译文写下来并交给老师, 教师根据译文对学生词汇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评估。还可以让学生写课堂作文并交给老师, 老师对学生的词汇能力, 造句能力, 语篇能力进行评估。这些测试都可以结合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因学生是在自然而非考试的状态下完成测试, 因此测试结果可信度较高。

3.2 学生自测自评

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卷, 让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估。比如对学生的词汇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时我们设计了问卷,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比如, 你认为自己有多少词汇量, 你有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吗?你如何扩大词汇量?你喜欢做词汇联想吗?你知道语块吗?你听到一个词即使你从未见过或学习过, 能根据发音把它拼写出来吗?你知道单词连读的规则吗?一个未认识的词, 你能根据你的词汇知识 (如前缀后缀词根) 和句法知识, 猜测它的大概意思吗?你学习一个单词时是否总是试图了解它的词性, 从而了解它的用法等等。通过学生的自测,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4 结束语

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包括其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我们应采取综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测试与评估, 应加强学生对其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自测自评意识和能力, 促进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也应重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测试与评估的重要性, 特别是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以期更好的因材施教, 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Mass:MIT Press, 1965.

[2]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1) .

[3]Canale M M.Swai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1-47.

[4]Bachman LF, Palmer A 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韦保丞.语言测试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S1) .

英语学习能力 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合作学习是全体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而在教师组织下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初中政治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合作, 在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初中政治课合作学习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上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是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 学生在小组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旨在培养中学生的政治课学习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主体”的转变, 使学生成为政治学习的主人,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同伴, 提高与人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沟通, 增强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下面就谈谈合作学习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合作欲望

1.1. 设疑导入, 激发合作兴趣

导入是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新课的前奏。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政治课, 往往都有一个好的开头, 即精彩的课前导入。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起着酝酿学生情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设疑导入就是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学始于问, 没有问便没有学。疑问对学生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好奇的心理变为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学生以真正的思维自由, 激发合作欲望, 促进合作达成。如: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时, 教师举学生痛恨的事例———小林偷看他人信件, 让学生明确公民有自己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不能受到侵犯的, 知道小林偷看他人信件的行为已经侵害了他人的公民权利。教师设疑导入:“你知道我国的公民还有哪些基本权利吗?小林的行为为什么不对呢?”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小林的行为, 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因势利导, 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 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铺垫, 激发合作兴趣, 使课堂活力无限。

1.2. 运用媒体, 宣染合作氛围

多媒体用于初中政治课教学活动, 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动、静溶于一体,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调动了初中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把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形象的实物, 让学生便于理解, 容易记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把政治教学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宣染了教学氛围, 达到了事半功倍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课时, 教师播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部分录像,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百年雪耻洗的一件大事, 全世界都在关注这历史性的重要时刻, 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都在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交接仪式上英国降下了“米”字旗, 我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历经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所有中国人心潮澎湃, 激动不己, 学生们也为之动容, 情绪激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使中国发展、强大起来, 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及时引出:“香港成功的回归祖国怀抱遵循了哪一项基本方针?是谁提出了这一伟大构想?它的含义是什么?”用多媒体导入, 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 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2. 践行合作学习, 构建魅力课堂

2.1. 异质组合, 培养合作意识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对组长和组员有明确的分工, 大家共同分担学习任务, 集思广益, 各抒己见, 人人都尽其所能, 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合作是为了解决问题, 共同提高, 应避免表面上热热闹闹, 而没有效果, 流于形式。要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 达到共同解决政治课堂上的疑难问题的目的, 突出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讨论的意识。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受污染情况的具体材料, 然后把学生异质就近组合成学习小组, 确定小组里每个成员的职责, 进行分工合作, 让他们共同调查并分析本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并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人人有任务, 个个是学习的主角。经过小组的认真调查、分析讨论之后, 小组代表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此问题的看法, 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了自己组的调查结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能够抓住他人发言的要点, 吸取其中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 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既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探究,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使学生变“苦”为“乐”, 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 积极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2.2. 任务驱动, 彰显品德魅力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政治学习任务, 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组合, 一般是以2~6人为一组。这类组合一般是同质组合, 小组成员之间是同质组合, 个性差异较小, 在共同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分工协作, 明确责任, 让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 人人有事做,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他们的参与意识, 并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如:在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一课时, 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 (1) 利用休息日, 学生和老一辈访谈, 了解八十年代前后农村家庭生活的变化情况。学生带着任务去调查, 按照任务驱动组合,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体味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繁荣, 了解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2) 师生共同回顾在我们生活中, 有哪些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让学生自主发言, 合作交流, 感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 适时进行指导, 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 给予正面的、积极地评价, 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善于发现和利用潜能生的优点, 平等对待他们, 让他们也发挥自己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 变“要我学”真正成为“我要学”, 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总之, 初中政治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观点、确立信息、付诸行动的过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学习方式, 实施合作学习。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 能够转变教学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合作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回归生活,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袁作宏.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J].成功 (教育) , 2012 (06) :211

[2]黄慧芳.贯彻新课标, 更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5) :179

解读英语教材 培养英语能力 篇9

就两套教材比较而言,表面上看好像有很大差别,其实它们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围绕相关话题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只不过冀教版的教材中每一单元的每一课表面看来都是一个模式,但其教学任务如听力训练、写作训练,是隐性的。所以说不管用什么版本,我们对教材认识要到位,都要围绕教学宗旨去教,也就是说,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冀教版的语言信息量大,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方面,不能像过去那样,只听写单词、读一读上节课的对话、检查语法项目等等。我们不能孤立地认识每一课,不必每节课的单词、语言、语法、听读、背诵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干。我们应该树立教材的整体意识,把教材统篇考虑,可根据不同学习时期,确定教授的重点,比如,可定为精讲课、泛读课、听力课、写作课、等等。尤其对于语法,要坚持淡化的原则。冀教版中的语法知识内容重点不集中不突出,而且规律性知识较少,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杂乱无章的。其实不然,因为教材编写的目的之一就是淡化语法讲解,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是反复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这样通过语言的反复呈现、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归纳某项语法知识,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我们多数老师还是特别注重语法的,好像一节课没有了语法的讲解,学生就没学到什么知识似的。仔细想想学生在听力、阅读、写作时,有哪一个会去考虑语法?因此,不管用什么教学模式,都要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

一、听的能力培养

听力在中考中占的比例不亚于语法,但老师们往往是在考前集中训练听力专项。听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从初一就应该训练,每节课都可以训练。尤其在初一,学生在小学学过课文,会读会背了,我们就从听力上下功夫。每篇课文都是训练的好素材,或设置些问答题,或是填空题,或是判断题,让学生合上课本,带着问题来听,有时需要学生合上课本听录音跟读,有时需要间断地提问学生重复所听内容。同时,老师用英语授课教学,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及课堂上的很多听说读的活动中穿插听力,都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好方法。

二、说的能力培养

多数老师注重背诵,但是学生背过了,并不代表着他们会说了。这里的说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其实每节课首的Think about it就是很好的说英语的素材,也是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拓宽知识面和词汇量的最好的材料。因为农村有的孩子眼界窄,多数老师都是让学生简单回答一带而过。冀教版的这部分讨论话题,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因为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在组内发言,然后点一名学生来表达本组的观点看法,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书面表达奠定了基础。一些学生的创新想法常常在这一环节里体现,当然引起的课堂气氛也是非常活跃的。分组讨论也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优补差。我们还可以满足学生的词语需要,给学生补充课外词汇,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本课的生词,或者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对于正文内容的渴求。

别小看说的话题,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挖掘,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多种能力来。有时这部分体现的内容与农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太合拍,有的远离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所以也难以开展活动。这就需要老师活用教材,可以创设情景素材,创造出更有利于师生对话的问题,使之更具现实性。

三、读的能力培养

每个老师都很注重读。朗读、跟读、默读、速读、略读,形式多样。学生的读的能力也确实很强,即使是后进生,不会写,不懂意,但也会读。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在老师教授完语法后,让学生去跟读、自读,甚至背诵就行的。当然背诵有它提高语感的积极一面,但学生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转化成他们的语言,背过就忘的现象很普遍。对于一篇文章的读,一定要让学生自学课文,在讲授时,坚持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记忆层层推进的原则,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我们可以在精读教学中,采用四读形式:一读是不出声的快速阅读,并设置一两个简单的问题;二读时稍稍放慢速度,完成老师设置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三读时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对每一部分进行研读,回答一些较细节的理解性的问题;并归纳出语言点,对一些语法现象作简单的解释;四读是学生集体跟磁带大声朗读,给几分钟让学生准备一下,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关键词进行复述。这也是提高学生口语的好方法。

四、写的能力培养

写的能力也是日常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我们应该有计划地规划学生写作能力的循序渐进的提高。初一,教给学生写简单的句子,注重口语表达;初二,要求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并重,通过有意识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写作的思维方式、具备写作的基本能力,并逐步掌握写的技能;初三,突出书面表达训练,并养成自修改和互相修改的习惯。然后老师再给修改,集体讲评或个别面批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能。

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就Think about it里面的问题做一个书面准备,然后小组讨论,课下合作、交流、修改,每组写出一篇有关话题的作文来,贴在黑板报上,每周办一期作文版面的手抄报。Let’s do it部分力图体现任务型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它,让学生查阅网络,合作探究,通过写作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部分内容很多超出了农村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它作为学生的口头作业,或让学生自主处理。

总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有效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度理解教材,把自己变成使用教材的主人。只有这样,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达到高效利用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理解教材内容,是教师的首要内容。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材,解读和运用

参考文献

运用合作学习, 提高英语能力 篇10

一、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学习成功的一个前提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英语是一门典型的实践课。在开始阶段, 学生可能图一时兴趣, 学得还很起劲, 但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 其中一部分学生就会逐步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产生厌学思想, 采取放弃态度, 造成两极分化现象。

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要在思想上做工作, 要使学生懂得学习知识的意义, 不断给他们学习动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帮助学生分析英语基础差的主观原因, 学习方法上也要不断给予指导, 并要求学生间互相帮助。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努力发掘其“闪光点”, 给予激励和期望, 重塑自尊和自信, 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英语实践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第一, 要对本班学生进行摸底考试,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听力、笔试, 进行详细记录, 按“强弱互补”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组时尽可能让关系好的同学在一个组, 这样, 优生往往会竭尽全力帮助差生, 差生也乐意跟优生学习。另外, 英语这门课学得差的同学其他科目也许学得很好, 反过来就会帮这位英语好的同学, 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二, 上课或辅导时, 学生按所分小组坐在一起听课讨论, 无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上。课堂上教师只对一些重难点, 如重点短语、句型及重复语法进行讲解即可, 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可以读单词, 可以自由会话, 可以讨论语法。

这样, 学生就有了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三、合作学习的实施

第一, 合作学习在记忆单词中的运用。

每个学英语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单词太多, 太难记, 今天记的明天忘, 学的多, 记的少。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好单词, 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学过的单词学以致用, 才能记忆牢固。

第二, 合作学习在听的教学中的运用。

听是人类认识活动和交际活动的基本形式, 必须进行足够的听的训练, 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我在教Go for it!七年级 (上) Unit 12 Section 1b时, 插入了叫“悄悄话” (Whisper) 的听力训练游戏, 每组让一个学生到教室门外, 由教师告诉他们每人一个不同的句子, 然后他们回到教室, 告诉本组最后面的同学, 再由最后面的告诉倒数第二位同学。这样依次传话下去, 传到坐在最前面的同学时, 这位同学就把句子写在黑板上, 最快又正确的组获胜。在整个传话过程中必须要保持“悄悄话”状态, 保证不让第三者听到, 否则算违例。这就要求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 才能把话传得准确, 才能在活动中获胜。通过这样的合作和交流, 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

第三, 合作学习在英语说的教学中的运用。

说话是表达人类思想, 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途径。因此, 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极其重要。在教学Go for it!八年级 (上) Unit 12 Section A 1c PAIR WORK时, 我设计了两个组织学生进行句子接龙的游戏, 叫“Talk, Talk, Die”。如, 以“Money”为题, 编一段话, 每组一个学生上到黑板前面去, 第一个同学说:“I need money.”另一个同学接着说:“I want to have a lot of money.”“If l have lots of money, I will buy a house for my parents.”……每组的同学接着往下编, 下面的同学可以给轮到的同学提示, 说不出的就“Die”, 逐步淘汰, 最后能站在讲台上的同学的那组获胜。通过这个合作性编句子接龙,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第四, 合作学习在英语阅读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阅读写作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各项任务,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来合作完成。在教学Go for it!八年级 (下) Unit 2 Section A 3a, 3b, 3c的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分组阅读, 讨论, 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进行小组合作写作, 然后让每组派一个同学写在黑板上, 全班同学进行点评, 画出精彩句, 并对文章打分。最后把成绩好的作文贴在班级的后墙上, 让学生经常欣赏。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 掌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如: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 再交流自己的见解, 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 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 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 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既有的知识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 最后要确定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是学生由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建构而成的, 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合作学习体现了合作、竞争和发展的精神, 它重视小组合作交际,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互补充,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 有利于发展有效的人际交流技能, 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 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摘要:合作学习, 能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创造性, 营造了一种有利于学生合作、竞争和发展的交际氛围, 让学生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加强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91-02

高中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只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具备终身学能,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了这样的能力,就能应对未来社会中的各种挑战。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过程就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主要是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自主学习的含义较广,本文仅从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四个方面对高中英语自主学习方法作一次探讨。

1 主动学习

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于学习的兴趣。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当今流行的话说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乐学”。

然而,高中英语学习犹如攀登高山,并非如闲庭信步那样轻而易举,对于那些在初中没有打好基础的同学来说,学英语并非有趣,也非乐事。但是,这正是考验自己的人生态度、磨练自己意志力和毅力的好机会。

首先,要有积极的态度与信念:即使英语是个难攻的碉堡,但终究会被你攻破。第二,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要看到英语学习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就会有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第三,拿出勇气和毅力克服学习中的一个个难关,珍惜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树立信心,培养兴趣,学习效果就会逐步提高。

2 独立学习

每个同学都有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过去也提到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在实际学习中,存在低估独立学习能力的倾向。

中学生到了大学,往往感到不适应,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大学对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求高了许多。这个问题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尤为突出。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就是为了大力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高中阶段,要从依赖走向独立,从“依赖课堂、书本、教师”到“超越课堂、书本、教师”,学会自我调控,运用学习策略,最终实现“我能学好”。现以英语词汇学习和阅读技能培养为例,来说明如何提高高中生独立学习的潜能。

进入高中后,许多同学感到头疼的是词汇量大,记不住生词。这时单靠老师课上带读词表、解释词义和用法是远远不够的,同学们必须要形成一套独立学习词汇的方法。孤立地死记硬背单词表不是个好办法,一定要运用拼读规则、音标和构词法知识拼读和记忆单词,做到音、形、义相结合,即“见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见其形知其义”。英语一词多义,因此要在上下文中猜测并正确地理解词义,要善于使用联想、分类、对比的方法自觉地按单词的词义、词性或拼法特点将所学的单词归类,成串地记忆单词。

3 探究学习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教材为同学们的充分发展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和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探究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不同的是,学生不光要学习有关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研究程序和方法。

就拿语法学习来说,学生不是等待教师讲解语法知识,而是自己通过听读语篇发现新的语法结构,并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课本提供的语法注释检验自己的理解,接着完成一系列的单项和综合的练习,学会运用。对语法练习中的错误要弄清原因,加以订正。最好自备一本中学生实用的英语语法工具书,经常查阅。当然,重要的是要在口笔头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结构。

再以听说为例,高中生感到难度大,因为教材中听说活动的开放性比初中大,对高中生的创造性要求高了。学生開展听说活动得讲究策略,听前要有准备,快速浏览听力练习,猜测内容,弄清目的;听时放松情绪,集中精神,捕捉关键信息,抓住大意,不求字字句句都听懂;用代码或首字母速记要点,听后完成任务。

说英语要“胆大皮厚”,不怕出错露怯(中国人说外语犯错误是天经地义),课上课下创造机会开展口语活动;在交谈时开动脑筋,主动发问;专题讨论时,利用听读所获得的信息事先做些准备,还可将要点写在纸条上提示自己;表达思想时要善于随机应变,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较为复杂的意思,设法使交谈继续下去。总之,听说实践越多,就越有兴趣,越有信心,也就越爱听、爱说。

4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一起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师生间双向型和师生与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师生共同活动,平等地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可以营造友好的氛围,缓解个人间的竞争。

团队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支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又是解决“班级大,个体实践量小,差异大”的难题的一个好办法。例如,小组搞听说活动,学生们顾虑较少,分工负责,互助合作,成功率高。

现在,写作课教学重视写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第一步,让学生在小组中就专题讨论、酝酿并收集资料,确定写的内容;第二步,理清思路,用英语拟定提纲,这一步也可在小组帮助下进行;第三步,个人打草稿,一气呵成;第四步,修改稿子,细心推敲,纠正错误,润色定稿。这一步也可在小组中完成,同学相互纠错,最后誊写清楚。

文化移情能力与大学英语学习 篇1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外语教学

1. 移情及文化移情的定义

移情一词源于德语, 英语为empathy, 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 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说”是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在1873年首先提出的美学概念, 是指主体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体, 使客体的印象负荷和主体情思融为一体, 从而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近年来随着外语教育的深入和对语言本质认识的变迁,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逐渐引起了外语教育界的重视。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涵盖了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何谓文化移情?通俗地说, “文化移情”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情感位移和认知转换, 即有意识的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 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 (高永晨, 2005) 。运用移情, 把自己投射到对方的立场, 尽量从对方的角度看世界, 这样就会缩小与异域文化的距离, 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心态和意图。

2. 影响文化移情的因素

2.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和语言一样, 文化不能先天习得, 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许多中国学习者只注重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却忽视了语言形式的运用以及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的重要作用, 其结果就是常常犯理解上的差错和运用上的不得体。试看下列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的对话:

中国学生:Hi, Jack, where are you going?

外籍教师 (内心) :I wish he weren’t so curious aboutwhere I am going.

从以上对话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一句语法完全正确的话, 如果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和隐含的隐蔽文化就会引起尴尬或误会, 从而引发交际困难。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世界观、价值观、行为和思维方式上有偶合更有差异, 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对语言学习尤为重要。比如, 西方的商业经济由于较早脱离了氏族家庭的宗法社会, 形成了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契约制社会, 重个性、独立、平等、竞争、自由和个人隐私, 推崇个人主义。因此, 在英语中, “I”无论在什么位置都要大写;再如, 西方人说话或写文章喜欢直线式的因果思维, 往往一开场就直奔主题, 然后再举例加以论证;而中国人常常是陈述原因、条件、背景, 然后才切入正题。

由此可见, 学习一门外国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过程。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H.Douglas Brown (2006) 曾经说过, 第二语言的习得就是第二文化的习得。因此,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要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要使语言使用得体, 就必须了解并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同时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然而, 移情能力同时也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2.2 对特定的种族或文化的偏见或歧视

对特定种族﹑文化的偏见或歧视构成文化移情的一大障碍。比如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性格开朗, 英国人都拘谨保守, 德国人都严肃刻板, 而忽视团体中个体的差异, 无疑打上了偏见或歧视的烙印。此外, 教条主义构成阻碍移情能力的另一大障碍。教条主义者看待事物先入为主, 对他们自己的观点不容辩驳, 而对他人的观点则持怀疑态度, 从而阻碍交际者的交际欲望, 抑制移情能力的发展。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际就必然会出现从一种文化跨越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也就是理解并接受对方文化、从而有意识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交际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语用移情的过程。影响语用移情的因素有:

2.3 对词汇内涵意义的误解

这些词在在中西方文化的词汇中, 有许多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相同而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大相径庭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约定俗成, 具有固定的联想意义, 而这种联想意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或文化色彩。比如: (1) 动物词汇。在中国文化中, “鹤”是长寿的象征。在传统的中国画中, “鹤”一般是和松树同时出现的, 所谓“松鹤延年”, 但对英美人来说, crane是不能导致产生类似联想的。 (2) 颜色词汇。以“蓝”为例, 英语的blue常和“忧伤”联系在一起, blues即为一种忧伤而缓慢的黑人歌曲, 而in a blue mood就是“忧郁的心情”。另外, blue还可能让人联想到贵族, 因为blue-blooded即为“出身高贵的”。Blue这两种内涵意义都是汉语“蓝色”所不具备的。

2.4 对语用差异的文化特征缺乏了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往往自动地、无意识地使用自己的交际方式, 这种方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 甚至引发冲突, 语言学家称之为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外国人很容易谅解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法错误, 而语用失误的后果则严重得多, 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 常常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他的语用失误, 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 因而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更大。从另外一方面说, “西方人如能理解中国人问这类问题后面隐藏的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秘密, 我们相信他们听到中国人问这类问题是就不会那么抵触、反感了, 因为人类相互间友好的表示总是受人欢迎的” (顾嘉祖, 2000) 。

3. 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途径

3.1. 激活与文本相关的文化图式

本文所讨论的文化图式可以理解为文本之外的文化知识, 包括由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内容构建而成的知识结构, 它在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或学习者应根据文本 (教材或学习材料) 的题材和内容, 激活文化图式, 文化图式的激活是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基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1 激活背景知识

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 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 这为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 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中的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一课时, 如果教师课前先给学生简要介绍美国社会福利制度方面的背景知识, 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促进沟通。再如, 《大学英语精读教程3》第一单元A Brush with the Law描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一员的“我”, 在等待上大学期间, 由于受警察怀疑“到处游荡, 企图作案”而被捕、受审, 最后在法庭上被判无罪释放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反主流文化及其特征, 介绍英国的相关法律, 帮助学生弄清冲突的前因后果, 这样, 学生就会对当时英国人的文化规约和价值取向有大概的了解。

3.1.2 熟悉自身文化, 了解异域文化

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意识首当其冲地影响词汇的意义, 使这些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Issac Asimov) 在“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一文中谈到智力的相对性时, 举例说自己每逢汽车出故障, 总是匆忙找到修车师傅检查, “and listened to his pronouncements as though they were divine oracles” (聆听他的见解, 如领神谕) 。oracles对于英美人而言, 常引起这样的联想:the oracle of Apollo at Delphi, 指古希腊神话中Apollo神在Delphi地方发布的神谕;极聪明可靠的预测;或是意义模糊而模棱两可的论断。比较汉语表达“如接到圣旨”, 虽然也表示了一种恭敬的心态, 但少了几分虔诚, 多了几分诚惶诚恐的畏惧心理。

3.1.3 提高教师自身的移情意识

教师在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主导角色。曾有学者形象地指出:语言+文化+教师 (催化剂) =语言交际能力 (有机化合物) 。“名师出高徒”, 英语教师绝不是掌握了一些语法知识, 熟悉了几千个词汇就能够胜任的, 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移情意识以及对中西方文化比较深厚的了解, 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

3.1.4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课传授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语言形式, 而应是鲜活生动的语言, 以及语言中所隐含的深层文化。为适应此要求, 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改变过去只重视语言点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各种语言环境, 采用多种方式, 如:role play, pairwork, group discussion, seminar等, 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置身于这种虚拟的情景之中, 现学现用, 学以致用, 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的规则, 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学会运用英语思维, 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 在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同时, 应避免过度强调不同文化的“异”而忽略了“同”。毕竟, 不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 每天经历的生活从本质上说是相似的, 只是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从而形成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 我们在强调本质一致的同时, 也要避免过度移情而丧失自我, 做一个既有移情意识又不丧失本民族文化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H.Douglas Brown.2006.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and Teaching[M].Boston:Allyn&Bacon.

[2]Kramsch, C..1993.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Lyons, J..1981.Language and Linguis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McArthur, T..1998.The English Languag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McCarthy, Michael and Carter, Ronald..1994.Language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6]Nida, E.A..1997.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7]Stafford, J.R., Bowman, R., Ewing, T., Hanna, J., &Lopez-De Fede, A..1997.Building Culture Bridges.Bloomington, IN: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8]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9]顾嘉祖.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用眼卫生下一篇: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