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论

2024-09-17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论(共12篇)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论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那么,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 从学生的角度浅谈了几种“放手”方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给学生更多的“思想自由”空间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放手”, 给出学生自由振作奋飞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一文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存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提出好几种解释, 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 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 而是去获取的, 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 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众所周知, 学生的语文兴趣是从多个渠道获得的。它可以从与一个擅长交谈的作家那里获得, 也可以从泥巴裹满裤腿的幽默的老农那里获得;可以从优美的诗文朗诵会里获得, 可以从一次动听的故事会中产生, 还可以从自己亲身上课的体验中培养, 今天, 更多地还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获得。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说“我们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的对宇宙发问, 与万物为友, 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注人了新的活力, 给学习高中语文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便捷, 学生通过电子阅读物、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的语文信息量, 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在某些知识层面和领域里, 或许我们还比不上高中学生, 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们为什么要以“权威”自居呢?这是应该“放手”教学的第二个理由。

二、给学生更多的“角色转换”空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早就告诉我们:“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 而学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也。”他旗帜鲜明地说:“教师教任何功课 (不限于语文) ,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人了门了, 上了路了, 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 独立实践, 解决问题了, 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这样做!

记得我曾经放手让高一、高二学生“自己学语文”、“自己教语文”的那些日子, 师生之问的那种学习语文的乐趣无与伦比。我印象最深的是让学生去完成高一下学期“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内容。按照传统的做法, 我会将王羲之的生平逐一讲个够, 然后逐句讲解《兰亭集序》, 再发展到重复讲解主题思想, 时代背景, 段落大意, 词法句法篇法等。学生上课时会按照我的意图做好笔记, 然后囫囵吞枣地“吃完”, 至于他们需要哪些, 能够消化多少, 真正掌握多少, 我是无法预测的。过去所上的《兰亭集序》, 学生课后对王羲之兴趣不浓, 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 至于问到古代文人为何要“曲水流觞”, 更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更觉得纳闷的是, 我为了上好《兰亭集序》, 准备了四个课时的时间, 翻阅了大量的资料, 可是收效并不理想, 学生对王羲之的了解非常肤浅, 正中了叶圣陶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 难以达到“多快好省”。基于有了以上教训, 我在完成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教学任务时, 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准备, 决定让他们当“老师”, 我来当“学生”。同学们高兴不已, 也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与兴趣。

三、给学生更多的“情境协作”空间

当今的语文教学, 只有认真贯彻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我们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既然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又十分愿意接受这种方式, 我们为何不去因势利导, 放手发动呢?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学习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 “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 在此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 (智慧) 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 应该用建构主义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 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情境”, 积极去培养“协作”, 主动去争取“会话”。学生们对“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有了深刻的理解。整个课堂形成了“情境”、“协作”、“会话”的氛围, 充满了争辩与交流、最终达成共识的气氛, 收到了预期的良好学习效果。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论 篇2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是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化学基本概念是反映客观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它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可以为学生系统地学习具体的物质知识和理论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及其化学实验技能打下基础,使学生能透过纷繁庞杂的物质及现象,理解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进行概念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概念教学的作用,只有通过优化的教学过程才能得以充分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入式教授方法,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能很好地达到概念教学的目标。在此,就当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同仁们一起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为主体”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它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这种需要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要靠外界诱导才会产生。化学基本概念多是些抽象的语句,学生没有学习的自发兴趣,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用“下面我们学习一个重要的概念……”的教学用语,很难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分析所学概念,努力把它跟学生熟悉的工农业生产实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概念有用,从内心产生“我要学”的愿望。例如,在对农村学生讲“溶质质量分数”概念之前,如果先讲一段使用农药的故事:甲、乙、丙三人使用同一农药杀灭同一害虫,甲的药液过浓,乙的药液过稀,丙的药液适当,结果甲田的害虫和庄稼都被杀死,乙田的害虫安然无恙,只有丙田的害虫消灭、庄稼茁壮成长,使学生认识到确切知道溶液的浓稀非常重要。学生便会对“怎样表示溶液的浓稀?”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反映。由实验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思考,透过实验现象抓住本质属性,便能在大脑里形成概念。

化学所研究的客观事物是物质及其变化,只有让学生看清物质的特征和发生变化的现象甚至亲手做实验,才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因此教师应该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且使实验现象正确、鲜明、生动。例如,“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是基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在做实验时,开始应该让学生看到试管里加的黑色粉末氧化铜,然后向试管内通入氢气、加热。反应一会儿试管口有水滴生成,黑色粉末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如果红色物质能做成光亮的“铜镜”则更好。生动的直观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而形成概念的关键则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有的教师实验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照本宣科:“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只是三个孤立的知识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原反应及其定义,对还原反应的概念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把三点按其内在规律连成一条线,则能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这里必须做好三点之间的两个线段的连接。一是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认真分析反应物变为生成物的过程是“在这个反应里,氢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与它结合生成水;氧化铜(铜的氧化物)失去了氧而还原为游离态的铜”,这后一句把该反应与“还原”一词联系起来;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为原来的铜,这样,“还原”一词就变得不陌生了。二是根据上述分析,氧化铜失氧而被还原,或者说氧化铜中的氧被氢夺去的反应是还原,于是就把还原反应与其定义联系起来。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智力。

3.先揭示本质,后定义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并能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会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定义则是严格准确地表述概念内涵的语言。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的内涵,就难以理解定义中为什么必须采用这些词语,在运用中就会误判外延。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学生往往会忘记“参加”二字,例如做某些图示题时错写成“4A+B===2C+A”。这就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不理解导致的结果。 在概念教学中,先给概念下定义还是先分析其内涵,对初中教学来讲,往往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注入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的给出,常常有两种不同的程序。一是教师提出为了确切表示物质的溶解性,要介绍一个新的概念――溶解度。什么是溶解度?教师板书溶解度的定义,然后对“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质量”等“四要素”逐一分析。二是教师先提出要确切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就要作出相应的`规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可用溶解的克数多少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但溶剂的量不同,溶质溶解的克数也不同,必须规定一定量的溶剂――100克;在100克溶剂中,物质溶解的量有多有少,还必须达到溶解的最大限量――饱和时溶解的克数;此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还应规定“一定温度下”。按照这些规定,来确切表示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就是溶解度。然后让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上述两种程序中,前者在教师给出溶解度,因学生缺乏认识的基础,突然出现的概念离“可接受区”太远,学生积极性会因之受到挫伤,尽管接着又分析了“四要素”,终因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使信息接收率大为降低,学生不理解概念,只好死记硬背。后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个问题,创造了一个个思维的近距离,让学生自己达到终点。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仅容易理解概念,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掌握了科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一般先要通过实验或运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概念的内涵,然后尽量让学生归纳定义,教师给予修正,之后举例练习、巩固概念。

4.温故而知新,编制概念网

化学基本概念数量多,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建立,都需要有学过的概念做基础,同时又为学习后续概念做准备。因此,温故而知新,既体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又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很好地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到温故而知新。

不同概念的相互联系,又带来了概念之间易混淆的困难。这就要通过对比,找出概念之间的差别。对初中学生来讲,概念之间的对比应尽量避免抽象。例如,比较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应具体列出Na与Na+、Cl与Cl-的异同点。

所谓概念网,指的是各种概念纵横之间的联系,自然也包括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编制成有关的概念网,就说明已经掌握了有关方面的全部概念。当然,这一工作通过长期学习才能实现,初中阶段只能编出概念网的若干片段。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论 篇3

关键词:动机;问题;特点;策略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基础的英语知识奠定的重要阶段。因此此段学习过程是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时期,激发和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是这一时期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的大胆尝试。

一、学习动机的种类

在高中学生的内心中,对英语的学习往往有如下的心态,这就产生了各种学习动机。

1.被动学习型

此种学生的学习动机无外乎就是因为英语是考试、高考所必须掌握的学科。英语是一门必考的科目,因此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不得不学的思想。往往这种思想在主导着学生的学习,使其“痛并快乐”地学习。

2.需要学习型

此种学生认为英语的学习是一种必要,能够在今后的继续学习或者工作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内心深处认为学习英语是有用的。此种学生对英语在今后生活、学习中的定位为有用的,但是具体的定位却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英语的学习是为了掌握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可以和世界上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可以通过阅读等手段了解更多的知识与新闻。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英语的学习是今后生活与工作中的敲门砖。无论是哪种定位,都会使英语的学习在其心中有切实可用的形象,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动机。

3.眼前利益型

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一些新出现的事物会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有的时候学生会出于想学会一首英文歌曲,想听懂一段电影中的英文台词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这样的一种学习动机不能够产生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健康的学习动力。但是对于学生克服对学习英语的厌恶情绪,短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却是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这种学习动机也是值得培养与挖掘的。

二、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所面临的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现状整理等方式,发现目前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主要面临应试的被动动机与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1.被动的应试动机

此种学习动机是前面所讨论的第一种被动学习型的学习动机。此种动机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对英语的学习进行一个良好的系统的定位,只能在考试分数中找到英语学习的意义。久而久之,难免形成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学习动机。

2.学习目标不明确

一方面,以前传统的英语学习的考核方法采用以读写为主的考试模式。这样学生忽略了听与说能力的练习,而不可否认的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听与说是十分重要又十分基础的能力。丧失了这两者能力的英语学习所产生的学习成果是不全面的。这样,英语的学习是很容易走上学习目标不明确的误区的。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学习方法的缺失也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扰中最为突出的。其突出表现为盲目背诵课文,盲目背单词。无法将课文与实际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学习动机会产生部分只会做题、不会创新,只知道所以,不了解所以然的缺失“人才”。

三、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根据以上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无论是哪种动机问题,最终所产生的后果为两个,一个是失去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兴趣,放弃学习,另外一个是失去正确的学习方向,最终成了教育的受害者,成了仅适应考试的“偏才”。如上两点都是教育的悲哀,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要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培养、激发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1.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行了新课改以来,在课堂上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而采用师生互动、互提问题等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的优点在于,一方面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的热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本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在这样的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听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样的一种课堂模式能够真正意义上了解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想要学习什么,进而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2.改变考核模式

为了改变学生应试的学习动机,可以适当地调整考核模式,把过去传统的卷面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一套以应用为核心内容,听、说、读、写全面考核为基本手段的考核体系。这样就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地重视英语在现实中的应用,在根本上培养与改变了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3.教师的正确引导

根据青春期学生的生理特点,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比如,针对高中生的心理需求增加一些活泼、新颖的课外活动类的文章。一方面,在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了对英语的学习。另一方面,文章适合高中生的口味,能够很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完善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电影、歌曲等特点,适当地安排设计一些活动。利用此种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短期学习动机,进而刺激他们的长期学习动机。

总之,根据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动机的分析与面临的问题的讨论,本文通过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考核模式的升级以及教师的引导三个方面阐述了对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对策。希望能够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励.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以及英语教师对英语学习动机影响的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申俊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其英语学习的影响:对重点与非重点班学生的比较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

钢琴教学创新论 篇4

然而,钢琴教学创新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 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为了对这一重要命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解读,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来分层次进行,即通过细化和深化,实现系统化研究。

一、教学思想的创新

钢琴教学的创新,首先是教学思想的创新,这是一个智力支撑系统和动力之源系统。

所谓“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 亦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1]P2027虽然“政治挂帅, 思想先行”已成为历史口号,但是如同倒脏水不能连同婴儿一起倒掉一样,我们不能因此就从根本上彻底否定思想对于行为的指导作用与决定作用。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等思想,都是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样首先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作为先导与基础。因此,钢琴教学的创新,也必须首先以教学思想的创新作为先导与基础,这是勿庸置疑的。

钢琴教学思想的创新,具体又包括三个要素:

其一是对培养目标的新理解。不可否认,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钢琴艺术人才,尤其是钢琴演奏人才。但是, 这一培养目标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包含德智体美四大要素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P225对于钢琴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不想当钢琴家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但是又不能只顾当“钢琴家”而不顾其他,更不能忽视乃至取消思想品德的修炼。要以钢琴艺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民币服务”。所以, 钢琴教学中必须在培养学生过硬的、全面的钢琴演奏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钢琴人才。

其二是对创新理念的新解读。21世纪是一个创新时代, 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家、各领域的一个大主题,我国也将创新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就明确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 P19钢琴演奏艺术是一种艺术创造工程,必须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所以,钢琴教学要培养创新型钢琴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模仿的“钢琴匠”。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 并不断地超越自己。

其三是对教学改革的新解读。钢琴教学改革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钢琴教学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对新型钢琴人才的需要,实行与市场无缝对接的全面改革,着力培养实用新型的钢琴艺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钢琴教学的创新,要以教学内容的创新为载体和依托, 这是一个核心系统与主体系统。

“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一般而言,内容起决定性作用,事物的发展变化,也首先从内容开始。”[2]P240钢琴教学内容的创新,既是钢琴教学创新的抓手,又是实现教学目的、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原则的具体凭借。

钢琴教学内容的创新,具体也包括三个要素:

其一是教学大纲的创新。教学大纲是按学科以纲要形式规定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内容的统领。它包括钢琴教学的目的、任务、知识与技能的范围、深度与结构,教学进度及讲授、练习、实习和教学时数的分配等。它是整个钢琴教学活动的纲领。教学大纲的创新,要求其制定者以创新思想、创新思维为指导,具体体现出整个钢琴教学内容的创新,形成一个教学内容的“创新链”。

其二是课程设置的创新。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也是体现教学大纲的物质载体,它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所设定的。它主要包括所开设的学科及其课时分配。具体而言,钢琴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基础课。包括《马列主义基础》、《毛泽东思想基础》、《邓小平理论》、《政治思想教育》、《普通心理学》、《美学概论》、《艺术学概论》、《外语》等课程;第二大类是专业基础课。包括《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欣赏》等课程; 第三大类是专业课。包括《钢琴理论》、《中国钢琴史》、 《外国钢琴史》、《钢琴作品欣赏》、《钢琴作品分析》、 《钢琴视奏》、《钢琴练奏》、《钢琴伴奏》、《钢琴演奏》 等课程。

而课程设置的创新,一方面要凸显重中之重,即《钢琴演奏》课;另一方面又要强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即突出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训练。

其三是教材选用的创新。教材是与课程相匹配的,有的教材本身就是课程内容。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钢琴的教材多如牛毛,其载体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文字教材(如教科书、讲义、 讲授提纲、练习曲谱等),又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 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磁盘等),还有电子教材(如电脑软件、数据库、电子课件、数码教材、网络教材等)。以往的钢琴教材,多选用中外现成的知名教材,例如外国拜厄的 《钢琴基本教程》(简称“拜厄”)、汤普森的《现代钢琴教程》(简称“大汤普森”)、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简称“车尔尼”)、哈农的《钢琴练指法》(简称“哈农”)、 小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简称“小巴赫”)、赫尔契伯格的《趣味钢琴技巧》、巴尔托克的《小宇宙》、布格缪勤的《钢琴进阶25曲》、尼古拉耶夫的《钢琴初步教程》、 柴科夫斯基的《少年钢琴曲选》,中国魏廷格的《钢琴学指南》、吴铁英和孙明珠的《简明钢琴教学法》、赵晓生的《钢琴演奏之道》、李嘉禄的《钢琴表演艺术》、周铭孙的《钢琴考级与钢琴教学》等。

钢琴教学中教材选用的创新,一方面要凸显现代性与实用性,以中国当代的钢琴名曲作为曲目;另一方面要求钢琴教师自己动手,编写出有的放矢的实用新型的钢琴新教材。 这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钢琴教学创新的需要,为了我国钢琴教学取得真正的实效,所有的钢琴教师都应当知难而上,责无旁贷。

三、教学形式的创新

钢琴教学的创新,同时要以教学形式的创新为保证与路径,这是一个配套系统。

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又反作用于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完美结合,才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钢琴教学形式的创新,是与教学内容的创新同步一体的。

具体来说,钢琴教学形式的创新,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其一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课程的式样,又分课型(讲授课、问答课、观摩课、讨论课、练习课、 实习课等)与课形(集体课——大课、小组课——中课、个别课——小课)两种。钢琴教学模式的创新,重点应当定位在强化练习课、实习课,即“精讲多练”与强化个别课—— 小课上面。现在的问题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很难实现教师与学生真正“一对一”的授课。这就要求钢琴教师更加辛苦, 争取更多的时间与更多的空间实行”单兵教练”。只有如此,才能防止“放群羊”、“大帮哄”的“走过场”式的教学, 也才能确保钢琴教学收到实效。

其二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虽然是办法、方式、路径, 但对于实现目的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与方法论。钢琴教学方法的创新,有许多空间。例如亲情关爱法。这是21世纪新的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其要点是真正落实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手牵手、心连心,在亲情关怀的氛围中实现良性互动,在情感交流中完成知识传递与能力传授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全力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所有学生要“一碗水端平”, 真正做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尤其是对特困生与“问题生”, 更要投入更多的关爱,真正做到“没有后进的学生,只有后进的老师”。又如游戏娱乐法。这也是现代先进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使学生在游戏娱乐中尽享钢琴艺术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钢琴教学任务。“在钢琴教学中,把‘击鼓传花’的游戏改为‘弹琴传花’:让一名学生蒙上双眼弹奏钢琴曲,众多学生围坐一圈传花,曲停花止,持花者算是‘失败者’,由这位‘失败者’去弹钢琴, 继续传花,如此往复,直到游戏结束。这就在游戏娱乐中, 不知不觉地锻炼了学生闭眼弹奏的过硬基本功。又如组织学生唱卡拉OK、互相歌唱和钢琴伴奏、跳舞和钢琴伴奏等等, 都会在游戏娱乐中丰富知识,提高琴艺。”[2]P257还有模拟教学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改革开放以后传入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并收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其要点是根据教学需要,仿照真实情境, 创设人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种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就像军事上的“实战训练” 和体育上的“模拟比赛”一样。在钢琴教学中,也可以搞“模拟钢琴独奏会”、“模拟钢琴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钢琴演奏者、参赛者、评委、观众等等,同样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其三是教学评估的创新。教学评估也是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传入我国。它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对教学成果和价值所作出的分析与判断,是一种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测评的理论与方法,其研究范围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对教师教学水平与效果的评估、 对专业的评估、对课程的评估、对教学管理的评估、对办学水平的评估等等。钢琴教学评估的创新,重点是一改过去教师“一言堂”、“一锤定音”的评估办法,变为由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专家共同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实行公平公开、 公正的民主评估。

综上所述,钢琴教学的创新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大课题,本文只以其中的三大重点——教学思想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为中心,提纲契领地进行研究与论述,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恳望专家与同行予以批评指正。

摘要:创新是钢琴教学的生命与灵魂,也是钢琴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而钢琴教学创新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从教学思想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三大理论层面,对钢琴教学创新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对于钢琴教学的创新,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教学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 重点 篇5

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学习”。

2、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学论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和艺术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学科教学论的基本问题)

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具有理论科学的性质,又具有应用和研究科学的性质。

4、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意义:

(一)成为合格思想政治课老师的需要

教师的知识理论素质构成,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

(二)培养学习型教师的需要

更新知识需要学习教学论。

人才竞争需要学习教学论。

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学习教学论。

成为知名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教学论。

5、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

(二)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德育工作的地位

(四)德育的目标

(五)德育的内容

(六)德育的方式

(七)德育的原则

(八)教师队伍建设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的核心思想

7、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国的道德思想的精髓

8、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9、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10、素质教育的特征:目的性、育人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

11、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健康完美的人格

12、创新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

(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①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创新人才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品格

1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功能

(一)导向性功能

①目标导向 ②价值导向

③行为导向

(二)规范性功能

①对政治方向的规范

②对思想观念的规范

③对道德行为的规范

(三)个性化功能

①对个性化发展具有定向作用

②对个性发展具有合理的建构作用

③对个性化的发展具有个体享用作用

1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使人们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结果和理性符号,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也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工具。

①教师与学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因素,也是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

②教育和教学:这里的教育特指思想政治教育,可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这里的教学是特指传授知识的教学,可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性”。

③传授与接受:所谓传授也就是传递和教给,使人们以各种方式向他人传递和教给各种知识信息的活动。所谓接受,就是认可和接纳,是指人们对语言及其他中介表征出来的信息和知识的择取、理解和整合过程。

④内化和外化: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育、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心理因素的矛盾作用和情感的中介,将社会要求的良好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范畴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信念。所谓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良好的思想意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意志的中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⑤理论和实践

15、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指学科;课程是指教材或课程资源;课程是指教学目标或计划;课程是指学习经验或体验。

16、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

①在课程目标方面,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②在课程结构方面,体现综合化课程特点,改变过粉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倾向

③咱课程内容方面,密切课程同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④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 ⑤在评价方面,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做法

⑥在课程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改革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

17、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①“普通性目标”取向 ②“行为目标”取向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

18、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分类:情意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道德目标

19、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认识和实践的活动 ②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20、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

21、学习力的要素构成: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方法

22、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 ①知行统一的规律 ②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③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④时代性规律

23、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①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②联系学生实际 ③联系国际政治的实际 ④联系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实际

24、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体现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要求保护一致,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在理论教育上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要使教学为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和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服务。②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是既要进行智育,又要进行德育,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③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④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就是指直接用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过程中要摆事实、讲道理。鼓励雪或缩能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积极进取。

⑤师生民主合作原则: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相互结成团结、协作的关系 ⑥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⑦创新性原则

⑧以鼓励为主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不论学生呢裹足学习中的表现,还是在思想品德中的表现,教师都要多给学生以肯定、鼓励和表扬。教师应以兴奋的情绪、热切的关注、殷切的期待、友好的感受去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1、方向性原则:含义意义

①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它必须坚持为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服务 ②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决定它要坚持方向性原则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要求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

2、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含义 意义

①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是思政课两种属性的体现 ②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3、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含义 意义

①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②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克服教学上主观主义倾向的最好办法

4、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含义 意义

①坚持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是思政教育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②坚持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是我国教育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5、师生民主合作原则含义 意义 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6、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含义 意义

①贯彻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是由思政课的实践性决定的 ②贯彻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贯彻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7、创新性原则含义 意义

①贯彻创新性原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②贯彻创新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8、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含义 意义

①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 ②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成长的自信心 ③鼓励学生上进,塑造学生善良的人格】

25、课堂教学的含义:课堂教学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内容和时间,在教室里对全班同学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也称班级授课制。

26、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绪论课、授新课、讨论研究课、复习课、考查课、讲评课、综合课

27、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较经典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特点:有效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参照性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

28、启发式教学模式: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使其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征:a确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b体现了学生学习力的能动性的作用c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形式和途径: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迪学生的思维。只要符合这一点,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都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9、案例教学法:就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境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30、情感教学的含义:所谓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教育手段,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得到积极变化的教学活动。

31、情感教学的特征:a以智育情b以意育情c以情育情d以境育情

32、思想政治学科运用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①情感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②情感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③加强情感教育,是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现状的需要

33、教学设计的原则: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34、备课: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

35、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最优化:所谓教学最优化,是指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耗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原则: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谐型原则 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标准:质量标准、效率标准、教育标准的相对性

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①根据《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内容的讲授

②删除和简化陈旧、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

③学生熟悉的内容讲课时可以从略 ④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随时补充

新的教学内容 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①加强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学生带着社会责任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可信程度,排除学生学习的障碍

④通过引导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示范性引导、实证性引导、逻辑引导、反驳性引导、探索性引导)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整体效益 ⑥教会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和培养能力

36、教学艺术的功能:①提高威信能力

②激发动机功能

③全面育才功能

④优化氛围功能

37、教学艺术风格: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熟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独特结合和稳定表现。

38、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

一、独特性:

1、独特的教学思路。

2、独特的教学方法。

3、独特的表达方式。

二、多样性:

1、理智型

2、情感型

三、稳定型 教学艺术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保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

四、发展性(体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教学艺术风格形成后,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9、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的过程: ①模仿教学阶段 ②熟练教学阶段 ③创造教学阶段 ④风格形成阶段 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基本要求:①要对事业充满爱心②要提高理论要求③要把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④要有执著追求的精神

40、组织教学的艺术:一般艺术:①用目光组织教学

②用语言组织教学

③用情感组织教学

④设疑提问组织教学

特殊艺术:①偶然事件多种多样,有的是由教学疑难本身所引起的②由课堂上突然出现的学生不良行为引起的③由外来干扰引发的

④由教师在课堂上自身出现的失误造成的

41、教育启发的艺术:提问启发、对比启发、材料启发、设疑启发、直观启发、语言启发

42、激励方法:榜样激励、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情感激励、竞赛激励

43、学习的类型:①按学习的自由性程度划分(自发、自主、自觉、创造)

②按学习的目标划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③按学习场所划分(课堂、课外)

④按学习组织形式划分(个人、合作)

⑤按掌握知识的方法划分(接受式、发现式)

⑥按有无指导和帮助划分(有指导学习、自学)

44、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地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病使人们有权利去火的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45、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46、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47、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过程性、问题性、实践性、内化性

48、合作性学习法:合作性学习是指通过教师设计、布置教学任务,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互助合作,完全共同的学习任务,从而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9、合作性学习法的特点:学习的协作性、知识和情感的交融性、个体效能的展示性、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性

50、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二)依据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分类: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51、素质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建构):①评价功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②评价内容综合化③评价方法多样化④评价主体多元化⑤评价的重心是教学过程

52、评课的原则:客观公平的原则、科学性原则、重点性原则、理解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53、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①人类精神文化的传递作用②造就人才的作用③教育过程中的组织和领导作用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54、教师职业的特点:①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责任性②复杂性③奉献性④育人性⑤教师劳动效果的滞后性和深远性

55、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①理论武装作用②政治导向作用③能力培养作用

④道德规范作用⑤法制观念的强化作用⑥心理素质优化作用⑦审美情操陶冶作用

56、思想政治学科的社会价值:

(一)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作用

1、思想政治课是学校的社会性质的标志;

2、思想政治课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二)思想政治课的经济性作用

1、思想意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

2、思想意识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3、思想觉悟对生产的推动作用;

(三)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作用

1、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为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服务;

2、传播政治理论,形成政治舆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

57、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

(1)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思想素质: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特点。政治素质:

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道德素质: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团结协作。(2)广博的知识经验。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四个方面。

(3)现代化的教育能力。智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表达能力、育人能力、交往能力、科研能力、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力。(4)健康的身心。心理素质:成熟的性格、融洽和谐的心理状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身体素质:锻炼身体、劳逸结合。

(5)受人尊重的外在形象。风度:礼貌待人,语言文明,举止从容适度。仪表行为:仪表应该符合育人角色的特点,要体现自己的性格特点,体现职业特点。

58、教育实习的准备工作:

(一)思想准备

(二)教学准备:

1、备课;

2、试讲

(三)心理准备

作文教学方法新论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应用能力;新课程标准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知识和“读、听、说、写、改”等能力的综合教学。一篇好习作,可以窥见一个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和能力的一斑。而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还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教师怕教作文,原因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作文的点评不到位,难以教出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另一方面是学生普遍怕写作文,对作文写作不感兴趣。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曾说过:“模仿不是耻辱,而是捷径。模仿是培养我们语感的最重要方法。”一个人的语言风格是个人对语言的感受相关的。初中阶段对培养一个人的语感至关重要。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培养起一个人对语言的感受,那么后来的努力可能会事倍功半。掌握了一种很好的语感,就好像一个从事音乐的人很好的掌握了一种乐感一样。”因此初中生,在作文写作上也是以模仿切入,在模仿基础上再创作,再摸索出自己的作文特色。

针对以上问题和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经过我十多年语文教学一线的实践,摸索总结出了“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什么是“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读、听、说、写、改”的“五步”综合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也叫“五步教学法”。

首先,老师要有选择的找范文,请学生来“读”。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范文的选择,一个是学生的朗读。尤其是范文的选择,主要围绕教学的意图来完成。中学作文主要还是记叙文为主,兼顾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等。所以在范文的选择的时候,有四个方向:一是选择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文章;二是选择和与课文学习相结合的文章;三是选择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文章;四是选择题材新颖、开拓视野的文章。个人倾向于选择杂志报刊的文章,像《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新安晚报》、《大江晚报》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当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训练朗读的能力、口语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对全文有一个了解的基础上,争取掌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和精髓,如果一遍吃不透就多读几遍。

其次,学生应该集中注意力听完所读的内容,自我总结体会,并寻找文章的结构提纲和要点,这是“听”。“读”和“听”,都是“雁过”的范畴,是教学法的基础。“读”和“听”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相补互促的两个方法。我发现,在中学作文课上,学生往往是听老师说了一节课,似乎都听懂了,但一下课,学生什么也记不住,再写,也写不出来。所以,一定要带有目的和想法去“听”。在听的过程中,运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分析方法,去积累体会、认识和感受。

第三步“说”,指的是针对所读所听的内容,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对文章的分析和体会。叶圣陶说,“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罢了,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尽管此时学生不能完全还原出来,但大体上会有轮廓,这就是所谓的“留痕”的第一步。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记的内容,全班同学针对结构、针对语句、针对修辞等等来“找茬”。学生在叙述越有遗漏的地方,越能暴露出学生在作文写作上薄弱的问题。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叙述绝对不是“还原”,而是“组织”,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重新组织素材,进行创作。这时老师给予及时的指导、点拨,学生会茅塞顿开,知道自己作文的漏洞所在。

再次是“写”,根据交流的过程,学生完善自己的认识,对范文加以演绎、加工,并练习写作,这是“留痕”的第二步。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学生每天都要和父母、老师、同学等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他们首先就把人作为观察的对象。学生不仅观察人的外貌、语言、行为、性格等,还探索着去观察人的心理,即察言观色。他们课余在一起谈论老师的时候,能把每个任课老师饰演得惟妙惟肖,往往能引来全体学生包括家长的共鸣。姑且不去评价这种行为的优劣,就此可见他们并不缺乏观察的对象,也不缺乏观察的技巧,更不缺乏对观察的总结,而是缺乏在作文中表达的技巧。比如,魏巍写我的老师“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为后来的师生相认提供了宝贵的条件。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只要将这些观察的特点,有秩序的组织出来,写下的东西自然就鲜活了。可见这种“写”,绝对不是“仿写”。正是因为有了“读”、“听”、“说”的过程,上升了“写”的层次,而这种“写”的本质就是“创造”而不是“复制”。之所以强调“说”“写”的过程,正是“雁过留痕法”的教学特点所在。

第五步是教师指导,对学生作文进行“阶段性”的点评,并要求学生进行修改。所谓“阶段性”,当然就是指这个修改的过程不一定是一次完成的。而这个“改”的过程对学生在“读、听、说、写”上有更高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一种螺旋式上升,这样一堂作文课下来,学生作文本上会有一篇完整的习作。在阶段性点评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一是要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二是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的习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三是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四是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在“读、听、说、写”的过程中印象较深,自然对老师的讲解领悟就会较深,在日后的写作中就能做到厚积薄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在作文写作上就会大有长进。

我个人认为:“雁过留痕教学法”是一种理念,虽然浅显,但行之有效。一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二是针对当今的中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怕写作文,通过“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的培养使学生爱写作文、乐写作文;三是通过写作文,能使学生从中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和认可;四是通过持续的、反复的训练和强化,让学生能够对语文教学中分析方法、分析技巧熟练运用并加以吸收;五是通过不断地修改,让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得到升华的同时,逐步的在文章中有所体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使作文成为生活需要,成为有趣的成长体验,从根本上还学生作文教学的阳光和蓝天。

以上是我作为中学一线语文教师,通过近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的几点总结。供各位参阅,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980

[2]作文教学的魅力在于创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9(z2)

[3]教师写作实践与作文教学 教育探索 - 2007(11)

[4]让作文教学汇入生活的清泉——谈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2008(7)

《婚姻家庭法学》教学新论 篇7

首先, 以学生作为观察的视点。按照最新的教学法理论成果, 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中心, 我们教学的一切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落脚到学生的身上。教师的角色要改变, 由过去的“管理者”变为现在的“服务者”。教师既然是服务者那么学生就应该是“服务对象”了。作为受服务的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怎样做, 进一步讲, 在《婚姻家庭法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呢?第一, 学生要有足够的热情、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我们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 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教学法也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学生的积极配合, 教师的一整套教学思想才会落到实处。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一般理论的角度讲, 态度决定一切, 学生如果缺乏热情, 不能端正态度, 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具体教学工作, 教学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学生也就难以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第二, 学生平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尽可能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可能走向社会, 多参加社会的实践, 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这个方面, 学生也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 把平时所学的婚姻法知识及时运用到审判实践当中去, 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良性的循环。第三, 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婚姻家庭问题是现实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作为学生要时刻关心身边发生的婚姻家庭问题, 多思考、勤交流, 必要时可请教老师和专家。我们认为带着问题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其次, 以教师作为观察的视点。前文提到, 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是“服务者”的角色。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项特殊的服务工作, 我们认为起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主动权。要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比如, 多设置一些讨论课, 让学生的思维跳跃起来,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多穿插一些实际生活中典型的案例,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及时把所学运用到具体的问题当中。从我们的经验来看, 案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在教授每个重要的知识点时, 我们要尽可能结合案例, 而且要找一些能够结合时代、能反映当今婚姻家庭现状的案例, 把这些案例与课本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更能加深知识的掌握, 使学生对知识有比较扎实的了解。另外, 要注意处理好书本理论知识与案例的关系, 即不能只为本本, 也不能脱离书本大纲、片面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二者要做到有机的结合, 既有量的有机结合, 也要有质的有机统一。第二, 给学生创造更多司法实践的机会。要想完成这项任务, 教师首先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司法实践活动, 多为学生搭建接触社会的桥梁。同时, 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让他们主动投身于社会的司法实践活动。比如, 旁听法庭审理案件、参观劳教所、亲身体验“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氛围以及参与社区法律咨询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学生会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和切身的体会, 也能增强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 并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三, 做好多媒体课件。在这一方面, 我们认为, 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重要而且必须加以坚持, 但适当的多媒体教学还是必要的。多媒体图文并茂, 文字、图片和声音等集于一身, 具有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 我们教师要做好多媒体课件, 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这样定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近来有一股滥用多媒体的不好风气, 尤其在一些年轻教师当中更加凸显。因此, 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是否能做好多媒体课件也成为考验一个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第四, 教师要精心备课。除了要做好多媒体课件外, 教师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备课。作为《婚姻家庭法学》课程的备课, 它包括的内容有别于其他课程。具体来讲, 包括书本知识的备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案例的准备、实践课的准备还有课后作业等等, 内容是比较多的。因此,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 要想当好一名法律课的老师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同时, 这也对我们从事法律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除了备课外, 还要搞好自己的科研, 并努力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提高, 做到二者的良性循环。第五, 精心安排课程作业。婚姻法课不同于别的课程, 作业的形式有其特殊性。比如, 该课程的作业应该更加突出其实践性。因此, 在这一方面我们就应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使学生能把书本的所学及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最后, 以师生互动作为观察的视点。前文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探讨了《婚姻家庭法学》教学中需注意解决的问题。其实, 要想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只有这二者真正互动起来了, 我们的教学目标才会实现。具体来说, 要达到这一目的, 需做到以下一些方面:第一,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 时刻提醒自己,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只起组织者和教练的作用。我们认为, 如果教师能真正做到这些, 教师就容易与学生平等相待,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也会淡化, 这样就有利于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 师生的互动也就容易实现。第二, 师生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学生也要懂得尊重老师。如果学生误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就是学生可以凌驾于老师之上的话, 这就大错特错了。现实当中, 也经常有些学生不懂得尊重教师, 甚至有污辱教师的言行, 这些学生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当然, 如前面所说, 教师也要尊重学生, 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 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法律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调动起来了, 那么, 学习的效果会好得多。第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要融洽双方的感情。我们认为, 一个善于运用情感教学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好老师。如果老师能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那么, 学生学习这一门课的积极性也自然会提高。因此, 作为《婚姻家庭法学》的教师也要懂得运用情感教学法去感染课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美]布伦南.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新论 篇8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接触数学, 对抽象的加减运算知识较陌生,他们正好处于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龄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将基本的运算知识和一定的有趣情境结合起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小学生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在过家家。比如,老师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情境,教室是一个大商店,学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有买家和卖家,一年级的数学只要求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所以教师就将同学们的文具作为商品明码标价出售,学生可以自己制作卡片来统一标明每种卡片所代表的人民币的面值,然后就可以进行买卖了。在具体的买卖中,假如一块橡皮的价钱是1元,那么一名学生拿五元购买应该找多少钱?然后一堂课快结束的时候,扮演买家的小组就可以计算一天收入多少? 这些简单的加减运算通过预设的情境展现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通过过家家游戏可以灵活地进行加减法计算。

二、联系现实生活,活学活用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整体要求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要求教师要通过实际的生活案例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创设有趣、现实的生活情境,更应该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也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涉及数学加减运算的事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验证加深对加减运算知识的领悟,使抽象、逻辑性强的知识变得直观生动, 从而很好地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有收入和支出,学生在回家之后,可以为父母计算一个星期或者一天的收入和支出,收入包括父母的工资收入或者额外的收入, 支出包括一个家庭中日常所需要的水电费、交通费等。教师可以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掌握的加减运算知识进行汇总,通过小组谈论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评价,让学生之间进行取长补短,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这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可以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学习效率势必会得到提高。

三、在实际加减运算中的教学方法

(一 )10以内加减法的实物运用

教学大纲中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要求是最基础的,所以十以内的运算也是需要掌握的。小学生一般计算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会采用掰手指的方法, 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除了手指以外的物件进行数数,比如小学生喜欢的五子棋、玻璃弹珠等,教师可以选十个棋子对学生进行考核, 这样逻辑性不强的小学生也能熟悉十以内加减法的运算。

(二 )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10以内的加减法针对的是个位数的加减运算 , 在掌握了基本的运算规则后, 教师就要教授学生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了,两位数的加减法先要让学生清楚一个数字中“十位”和“个位”数所代表的意思,不能让学生感到迷惑。比如在计算2+9=11的过程中 ,“11”就是一个两位数 ,但是两个1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教师就要交给学生怎样区分“十位”和“个位”,从一个数字的后往前数,第一个数字就是个位数,依次往左是十位数,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后, 就可以进行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减法了。

在较为复杂的加减运算中,就考虑到综合的运算手法,教师一般会教学生使用“竖式”和“横式”的运算方式,这样列出来就能使运算直观准确,比如25+43=68,在计算中,25和43就应该竖式排列,个位5和3对齐,十位2和4对齐,然后进行10以内的加法,然后所得的数字横式顺序就是所得的结果。同样的道理,例如54-24=30的计算中,竖式相减,横式得结果,这种简单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认识计算规律。

(三 )混合运算

在一年级后期的学习中,加减计算的灵活性增强,不再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两位数单独的加减运算 , 而是加减法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遇到的实际计算,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加减混合运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之前的掌握情况采用一些新的具有技巧性的方法来讲解, 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大增强。

比如56+22-12=66这个混合运算中, 一般学生都会先将56+22=78计算出来 ,然后再计算出78-12=66,但是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计算的时间,有时还会因为混乱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所以新的简单的方法就出现了,22和12个位数相同,相减之后必然得0,这样就降低了混合运算的难度,直接口算出56+10=66这个结果。

四、结语

小原国芳的道德教学革新论 篇9

一、道德教学的根本问题

教育有种种问题, 如不首先解决它的根本问题, 整个教育问题就不能得到彻底解决。道德教学问题, 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作为道德教育的问题来说, 第一, 何谓善。如不能对善进行解释, 道德教学就无从谈起。其次, 何谓道德。再次, 就是人生目的问题, 尤其是国家的目的问题。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 何谓善。

善是对我们人格的要求, 第一要义是生活及最高原理的要求。但这样说绝不意味随心所欲, 行事浅薄的意思。真正的道德见识, 只有在熟知宇宙, 洞察人生, 把握真相, 理解自己周围的一切之后才能得到。小原国芳认为所谓恶人其实是无意欲的人, 是精神上贫乏的人。小原国芳提出如果是不会调皮的孩子, 则无论如何也是没出息的。他指出意欲本身绝不是恶的东西。他引用费希特说的“意欲本身就是善于。”还引用李普斯所说的“所有的伟大、精力和活力, 其自身之中都存在着有价值的东西。”绝不能视为罪恶。

为得到超过实力的东西而行贿骗人, 就是恶。金钱欲也同样如此。抢劫他人辛勤劳动得来的钱财, 就是恶。就是说, 把我们实现意欲应遵循的途径和规范搞错, 就是恶。意欲本身不是恶。并且, 凡是意欲很强的儿童都是善人。教导他们如何实现这个人类动力的意欲之道的是道德。

综上所述, 小原国芳首先肯定了意欲是人的自然天性的存在。他反对人们把意欲看作是恶的东西, 看作是必须坚决摒弃的恶, 认为否认意欲就意味着否定人的自身本性。

(二) 何谓道德。

亚里士多德讲过这样的话:“神和禽兽没有道德, 只有人才有道德。”神是纯理性的, 禽兽是纯本能的。二者都是彻底一元的。可是, 我们人是二元的动物, 一方面具有炽热而盲目的有底力的根本动力, 另一方面又具有秋霜烈日, 剑一般冷峻的、清澈如镜的东西。两者水火不相容。当然在这里, 理智和自然, 思虑和烦闷, 理性和本能要发生大纠葛, 无论如何也断绝不了永久的苦闷。小原国芳还指出我们真正要求的是第四层次的人, 即这样的人理性非常强。而正因为有这种纠葛、斗争、矛盾, 人才能继续进步。纠葛越大, 进步也越快。所谓道德生活就是这样的二元纠葛。因为神和禽兽没有道德, 所以没有苦恼的必要。道德只是人才具有的。于是, 必需以理性驾驭其底力极强而跃跃欲试的盲目意欲。驾驭这匹奔马, 就是理性的使命所在。因为是人, 如此这般引导我们的意欲, 就是道德。所谓道德就是“自然的理性化”, 是理智正确引导烦恼、意欲、自然。把正确引导搞错了, 就是不道德。

小原国芳的道德二元纠葛说, 人们把意欲看作是恶的东西, 看作是必须坚决摒弃的恶, 认为否定意欲就意味着否定人的自我本性。在他看来, 意欲本身并无所谓善恶, 只有当我们把实现意欲所遵循的途径和规范搞错时, 它才会变成恶的东西。所以, 不应徒劳无益地把禁令、约束、压迫、干涉、否定等当作道德教育的手段, 而应尊重意欲的天性, 抛弃其中的浮气和俗气, 使个体的意欲向善的方向发展。

(三) 人生目的。

所谓人生目的, 也是道德教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不彻底搞清楚这种重要的问题,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行道德教学。因此, 人生目的何在, 先从结论来说, 就是发挥自己的本领。所谓自己的本领, 这里指的是别人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的, 非其人便不具备的东西, 这就是那个人的本领。尽管世界上有几十亿人, 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绝对不可能替代的东西。如果问这是什么?这是个性, 又叫人格, 亦称人格价值。不论是怎样无用之人也必定有不能代替的东西;人生目的应该是把握住它, 发展它。

人生目的和教育的目的大有关系。人生目的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挥儿童的个性, 教育的目的必须是发挥他们不可代替的重要特点。个性指的是孩子的本领。而且小原国芳指出, 发挥其个性和本领是教育的目的, 同时还必须是这个孩子将来的职业。人生的目的必须同时是其人职业的目的。

小原国芳还提到如果要真正为国家, 为世界文化尽力, 就必须摆正不惜生命, 不计待遇的豁达立场。把真正的文明推向前进的人全都是这样的一些人。

二、道德教学的根本任务

开发道德知性, 是指道德认知及道德批判能力的培养, 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道德教学。因此, 小原国芳建议日本文相特设道德科, 他认为道德是意欲的理性化, 自然的理智化, 所以, 道德教学要哲学化, 理智化, 即进行哲学化道德教学。所谓哲学化道德教学是指教师要具有开发, 创造和发现的能力, 把道德教学中的“为什么”“怎么办”作为问题来研究, 并根据具体情况, 对学生进行动态的, 创造性的教育, 而且要让孩子到现实社会中去, 身临其境, 对发生的事情逐一正确批判, 真正做到发现并创造自己的道德观。他说:“在道德教学方面, 我们更加要求鲜明的理智、光辉的普罗米修斯火种。有必要把道德教学搞得更加理智, 更有批判性, 更加哲学化。”

三、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 和学生一起活动, 深入学生的内心。

小原国芳说:道德问题是内心的问题, 既然二元纠葛的问题是道德, 那么不能深入他们内心的人, 毕竟不能进行生动的教学, 既不能教导, 也不能感化。因此, 教师要懂得善、恶的意义, 了解道德生活的重要;懂得人生的矛盾, 塑造美好、正直的心灵, 教师还要懂得人格价值的尊严, 尊重学生的人格。小原国芳为此特别要求教师敞开心胸, 毫无掩饰地面对学生, 以实现师生间的共鸣与融合, 教师不仅要在人格上展现真我, 在情感上贴近学生, 更要与学生置身于共同的道德生活实践活动中, 和学生共同进行运动, 一起游戏。如果可能的话, 同住, 同吃, 同睡, 一起唱歌, 共同劳动。要说为什么, 那就是席勒所说, “人只有游戏时才是真正的人。”要想观察人的本质, 游戏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 没有假面具, 天真烂漫的时候最为适宜。只有在没有假面具的真诚相对的活动中, 教师才能观察到学生真实的一面, 教师应该襟怀坦荡地敞开心扉, 以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的人格。“我的心犹如剖开让大家看的西瓜, 这就是我的教育方针之一”。教师要有一颗孩子心, 像转动的水车一样, 将自己的一半置于儿童之中, 在与孩子的真诚接触中认真理解孩子内心潜在的苦恼、烦闷。相比之下, 现实中师生之间缺乏如此坦诚的心灵交流, 也缺乏如此丰富的共同生活和多彩活动, 这不失为当前道德教育的遗憾与缺陷。

(二) 锻炼坚强的意志。

小原国芳认为, 人不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生活中都需要不屈不挠、雷厉风行的品格。因此, 要对孩子进行硬性教育, 造就出意志刚强、有自我裁决能力的孩子。要他们如果认定是善的, 无论到哪里也要坚决执行;认定是恶的, 不管受到何种诱惑也要断然拒绝, 要大义凛然地坚守节操, 主义不可变。

(三) 保守孩子的秘密。

穷鸟入怀勿杀之。要注意保守孩子的秘密, 你把孩子出于信任敞开的秘密泄露出去, 那他们便不会再靠近你。所以, 要做孩子的知心人。做知心人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为人咨询的见识和人格;二是对事物有包容、爱护、谅解的雅量和温情。保守孩子的秘密。

(四) 共同修养, 与孩子共同进步。

孩子对教师和家长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 他们很敏感。因此, 教育者不能老摆圣人的架子, 教育者要有与孩子共同努力奋进的态度, 敢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并对自己的缺点进行剖析, 借以教育孩子, 做到与孩子共同进步。

(五) 要看长处, 要尊重孩子。

小原国芳认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孩子, 不要做孩子缺点的揭发者。如果光看黑暗的一面, 人会越来越性情怪僻、品德恶劣。如果往美好的方面、善的方面看, 自然就会变得美好、善良。家长和教师无视这点, 罪莫大焉。

(六) 陶冶美的情操。

小原国芳认为人行动的源动力就是感情, 感情是能把万事从底颠倒过来的出乎寻常的力量, 能从最深处撼动我们, 然而感情没有明确的方向, 仅仅是一种盲目的动力, 即感情用事则随波逐流。因而要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 给感情以方向, 美化、净化感情。让他们受到自然之美的陶冶。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论 篇10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实施中.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1],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原有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必须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把“数学史引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做法虽已成为共识,然而这种做法的价值却远未被充分地认识到和被挖掘出来,本文从4个方面来探讨数学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期望让这种做法成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引入数学史的优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 数学史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确实是比较抽象、枯燥和乏味的,所以如何把数学课上得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就成为数学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因为教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虽然不是数学家,但却可以培养出数学家,许多数学家走上数学研究道路都与某一阶段遇到一位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师有密切关系,有些教师甚至成为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也许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能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么学生就会感兴趣,而且能相对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前因后果,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透彻地了解所教那部分数学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且也要从宏观上来认识这些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从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教其然,而且也能教其所以然,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因此,把与所教内容有关的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就成为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了.

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数学史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二是历史上的一些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三是可介绍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能不失时机地、适当向学生渗透一些有关的典故、背景或名人趣事,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面会得到不同层次扩展,因此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取得是如此曲折动人,学生也会对知识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如果仅仅给出推导证明,学生也能够掌握.但是,如果教师给出中国古代的证明,那么就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如公元3世纪,中国赵爽和刘徽分别对勾股定理所作的证明,他们运用的都是出入相补原理.

赵爽的证明见于他的《周髀算经》注:“按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实,亦成弦实.”如图1,4个相同的红色直角三角形与一黄色小正方形拼成两个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勾和股为边的正方形,移动其中两个红色直角三角形Ⅰ和Ⅱ,图形另拼成一个以直角三角形的弦为边长的正方形.美国数学家和数学史家库利奇(J.L.Coolidge,1873-1954)认为,赵爽的上述证明或许是所有证法中最简易的.

刘徽的证明见于他的《九章算术》注:“勾自乘为朱方,股自乘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因就其余不动也.合成弦方之幂.”刘徽原图已失传,但清代数学家李锐(1769-1817)对其作了复原,如图2.

经过上面对中国古代证明方法的介绍,课堂教学气氛可能就会活跃起来.如果教师还指出,从古至今,“勾股定理”的证法已经超过300多种,甚至还曾经有一位美国总统醉心于这个定理的证明,学生们很可能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努力从各方面去思考证明思路.

2 数学史可以展现人格魄力,帮助学生树立高尚人格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历史像一条大河几乎贯穿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它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数学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千百年来无数数学先驱前仆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贤们的严谨治学态度值得效仿,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景仰,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许多数学家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学习.

蒙蒂克拉在他的《数学史》中讲述了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212)的故事: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被罗马人攻陷.当时,阿基米德仍在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个几何问题,丝毫不知死神的临近.当一个罗马士兵走近他时,阿基米德让他走开,不要踩坏了他的图形,而罗马小卒却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他.他对数学的执著研究和入迷精神值得景仰.

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18世纪数学界的灵魂人物欧拉(L.Euler,1707-1783)在年近花甲时双目突然失明,不久除了其本人和一些手稿幸免于难外,他的住所和财产全都在一场大火后荡然无存,正所谓祸不单行.尽管遭受一系列的不幸和沉重打击,欧拉仍然屹立没有倒下,他的科学活动丝毫没有减少.欧拉在完全失明前,还能朦胧地看到一些东西,他却抓紧这最后的时刻,在一块大黑板上写下他发现的公式,然后口述其内容,由他的学生做笔录.在失明后的17年里,欧拉还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留下400多篇论文.由于欧拉身残志坚、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及无与伦比的数学贡献,后人把他誉为“数学英雄”.

再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在18岁那年不幸罹患伤寒,卧床达半年之久,后来病虽痊愈,但左腿却残疾了.左腿残疾后,走路时左腿要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华罗庚幽默地戏称这是“圆与切线的运动”.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在数学史上,中外数学家身上所呈现出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体现的是一种极负责的人文精神——不懈地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这些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为数学拼搏的豪情,而且受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精神的熏陶,从而树立起为祖国的发展和富强做贡献的爱国之志和献身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3 数学史可以展示问题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课程中所要求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由于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其概念、方法和思想大都以抽象的形式出现,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接受并能掌握乃至应用这些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始终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关注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多种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这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而数学史在此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数学史上的一些例子可以古为今用,可以被开发出来作为阐释某些深奥数学概念和思想的教学载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

数学课程的教材一般都是经过“包装”的,是按逻辑顺序,从定理出发组织内容,精心撰写的.那些数学真理,数学定理又是怎样被发现的?这些相关的内容往往很少涉及,而对于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人来说,这一点恰恰至关重要.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证明了几百个命题,但并没有说明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笛卡儿有两本很重要的书:《方法论》和《指导思维的法则》,他在书中就抱怨古希腊人只告诉你事情是什么,怎么证明,却没有告诉你事情是怎样发现的.于是笛卡儿企图找到一种发现真理的一般方法,让普通人也发现真理.笛卡儿把他的方法叫“普遍数学”,解析几何正是他将这种“普遍数学”实施于几何学时创造出来的工具.笛卡儿在批判古代希腊演绎思维模式的过程中,强调了数学真理的发现,致力于寻找发现数学真理的思维法则.解析几何的创立,本身就是创造性数学研究的范例.笛卡儿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计划,即:任何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求解.他主张“采取几何学和代数学中一切最好的东西,互相取长补短”.这种对传统与权威的怀疑,大胆探索的创新的精神,也许正是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思考的.

在讲微积分时,很多学生对微积分的概念及数学思想方法不甚理解,这时可借助数学史讲述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发现微积分的过程:大约从1672年开始,莱布尼兹将他对数列研究的结果与微积分运算联系起来,借助于笛卡儿的解析几何,莱布尼兹把曲线的纵坐标用数值表示出来,并想象一个由无穷多个纵坐标y组成的序列,以及对应的x值的序列,而x则被看做是确定纵坐标序列的次序,同时考虑任意两相继的y值之差的序列.莱布尼兹后来在致洛必达的一封信中总结说:“求切线不过是求差,求积分不过是求和.”莱布尼兹还特别对他创造的微分符号dx作了一段说明:“我选用dx和类似的符号而不用特殊字母,是因为dxx的某种变化,……还可表示x与另一变量之间的超越关系.”这种对符号的精心选择,是莱布尼兹微积分的又一特点,他引进的符号d和∫体现了微分与积分的“差”与“和”的实质.这种对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过程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微积分的概念及思想方法,加深对微积分知识的掌握.

4 数学史可以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现行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其语言十分精练简洁,其内容一般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缺乏自然思维过程的展示,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关数学知识产生创造过程的关注也偏少.虽利于学生直接接受知识,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机械单调程序,缺乏灵活性.这样在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教育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需要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却无法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大都是经过问题、猜想、论证、检验、完善,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曲折过程.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灵活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在教学中引入有关数学史的内容非常有利于缓解这对矛盾,通过介绍一些有关的数学历史,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具体思维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数学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可以通过介绍历史上对一些定理公式的典型性处理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球体积公式的推导,以往的高中课本采用的是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B.Cavalieri,1598-1647)的方法,而在历史上我们还有祖暅的截面法、阿基米德的力学方法和旋转体逼近法、开普勒的棱锥求和法、日本数学家的“切片”法等.又如二、三次幂和公式,传统的教学只关心它的数学归纳法证明,但历史上有种种精彩的推导法——11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克西(Al-Karkhi,953-1029)和阿尔·海森(Al-Haitham,965-1040)的几何代数法、帕斯卡(B.Pascal,1623-1662)方法、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705)方法、李善兰(1811-1882)方法、关孝和(Kowa Seki,1642-1708)方法,以及现代的几何构造性证明,而二次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则更多.这样适当将其中若干种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这些课本上给出的公式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且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推导方法,既拓宽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灵活多样的数学思维方式,还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5 结束语

从以上4个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数学史中,蕴涵着曲折的道路、闪光的思想、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这些都可以从数学史中挖掘出来而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其教学价值的认定,可以将有关数学史的知识融入相关内容的数学教学中,以发挥数学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价值,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研究、应用数学知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由对数学的“怕”逐渐转化成对数学“爱”,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论 篇11

1.树立正确的物理实验教学观

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物理教学都有自己的理解,而绝大多数教师都会认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个方法,而对于如何采取方法提高他们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没有太多认识。以至于大多数教师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理解其内在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物理实验教学观,提高物理教学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1.1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有知识的存在,对物理知识来讲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生活中一些物理知识,使物理知识与身边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加深他们的记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当教师讲到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时,由于学校实验室中没有马德堡半球器材,就无法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章节的时候,对大气压不能形成很深的认识和了解。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平时用的两个挂衣钩带进课堂,将它们安在墙上,或者彼此按在一起,就很难分开。通过生活中的物品,使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1.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大部分初中生对于物理实验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实验操作上,却往往忽视了物理实验本身和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让同学们真正理解物理实验的本质,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更多地培养学生亲自动手、主动思考的好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主性,这就需要让学生成为物理实验的主体,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多加思考。

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别做如下几个实验。

(1)同一个木块,分别在不同的A、B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拖动,分别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同一个木板,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木块和压上砝码的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分别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同一个木块,同一个木板,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拖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同,分别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同一个木板,将同一个木块分别横放和侧放,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拖动,分别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通过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亲自读取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思考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所不同,并且让他们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能够让他们对物理实验现象有很深刻的印象,并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1.3全面认识和理解物理实验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而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受中考应试考试的压力,更注重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结果,记住实验的现象,却往往忽视了物理实验的过程及物理实验的实质性问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物理知识的传授,而且应该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的规律,或者教师也可以通过制作不同的物理实验道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实验中,我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得到结果,有的学生看谁先着地,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有的学生却利用秒表测它们着地所用的时间,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

2.实施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

2.1在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无处不在,因此实验后的物理现象丰富多彩,那么如果想使学生得到一个正确的物理结论,就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以使得他们能够以很高的效率与准确度发现最后的实验结果。其方法主要有顺序观察法、比观察法及归纳观察法,教师可以分别将这三种方法传授给他们,在进行具体实验时,可以让他们自行选择最适合的一个,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实验现象的总结,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善于思考的能力。

2.2注重对学生“发现学习”的引导

布鲁纳曾说:“发现学习通常涉及的不是引导学生发现‘那里’有什么的过程,而是发现自己头脑中有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向“发现学习”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师应该对整个实验进行整体分析,然后为学生提供大量实验情景,通过教师对各种情况的设定,使他们通过自主思考对物理的结果做出大量分析与假设,然后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假设与判断,通过自己亲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并且考虑他们的预测是否合理,从而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例如,在浮力这一节,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吗?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结果,而是让他们把自己猜想的结果写在书上。并按小组给他们器材,如小铁块,细线、烧杯弹簧测力计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通过亲自验证并判断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过程,不仅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培养他們积极探索的科学素养。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论 篇12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经济法课程中的意义

目前经济法是一门在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 开设目的主要是为学生继续深入学习与理解经管类法律规范打好基础, 便于该类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便于法律思维的形成与分析能力的提高。

该课程既有一定理论性, 又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 它要求初学者不仅要熟悉法律的基础知识, 还要掌握一定的经济法基本原理。同时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方法处理经济活动中的问题, 为进一步学习经管类其他专业课程和有关实训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 同时又融入实践性教学, 且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 融为一体, 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 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在全面、准确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才能促使经济法教学与经管类专业的实际相结合, 更好地发挥经济法教学的应有作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经济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基本原则之改革

1.传承与创新——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上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

2.优化与整合——树立“大经济法”课程观念, 实行模块化教学;

3.实用与必需——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以实用性法律为重点, 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方法, 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4.引导与驱动——大胆革新教学方法, 改变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经济法实践教学模式。

三、经济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之重构

(一) 对课程体系的重组

1.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 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 所以要进行大胆突破。对于不具备基本法理常识并且将来主要从事经济工作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对经济法基本理论的学习, 只需要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简要知识点就可以, 重点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线索, 以合同法和公司法为必设内容, 侧重强调实用性,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为学生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经济法理论体系。针对高职学生专业特点, 选择实用型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模块,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这是前提和基础, 比如, 《公司法》《证券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等。为保持法理完整性, 避免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 只见树木 (经济法理论体系) , 不见森林 (法学理论体系) , 避免片面性, 在经济法教学中适当渗透宪法、民法、刑法、民诉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重要的部门法的常用理论知识, 使学生所学法律知识能相互渗透、相互支撑, 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

2.在课时安排上, 打破原有的理论占主导的状态, 增加实践课时, 且以实践课时为主, 理论课时为辅。实践课时至少要占到2/3的比例。

(二) 对教学方法的优化

1.案例教学法新突破。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常通过做案例、观看视频等方式来实现。固然这种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效果不强化。同样是观看视频案例, 比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中的典型案例, 众所周知, 视频案例的优点之一在于直观、形象, 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但如何将这种方式运用到最优化是个问题。通过视频案例, 除了使学生了解如何解决案件之外, 不应忽视更为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形成解决案件的眼睛、清晰的思维模式, 习惯使用法言法语来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对案例分析的要求进行再设计,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案情:要求结合视频, 叙述案情梗概, 并提炼出与解决案件有关的关键点和事实根据。这是解决案件的基础; (2) 案例分析:要求结合案情, 指出解决该案的相关法律依据, 并给出解决方案。

2.情景教学法的运用。所谓情景, 就是使学生成为案件的主人公, 直接让学生来表演和参与, 模拟一定的情景来设身处地解决案例。其优点在于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能有利于解决实践生活中的案例, 使学生印象深刻。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对于一些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模块, 比如《合同法》《劳动法》等。例如, 《合同法》中的要约和承诺问题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问题, 如何将这个问题讲解得透彻不是一件易事。在这个问题中, 就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来解决。通过选择一个做简单的菜场买菜讨价还价的例子, 由两个学生来表演, 判断每一句对话的性质, 正确区分要约、要约邀请与承诺, 进而由小及大, 了解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合同的订立就是双方当事人不断磋商的过程。

3.模拟法庭的应用。如果说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表演练习的话, 那么模拟法庭就是一种实战演习。模拟法庭在一些本科院校的法学专业中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当然, 在高职教学中, 也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模拟法庭的准备与演练过程中, 全方位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案件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辩论能力、组织能力、协调配合能力、驾驭能力应变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表现发挥得淋漓尽致。一般来说, 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 可以搞一次相对较大规模的模拟法庭。模拟法庭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不仅要有实体法的相关知识, 还需要掌握程序法方面的知识, 由学生来担任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原告、被告、证人、法警等相关人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 由学生自导自演, 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辅导, 其他学生进行观摩。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4.加强法律文书的写作。在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中, 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迫切需要在教学中创新型加入法律文书撰写实例, 让学生掌握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实用的基本法律文书写作, 会撰写简单的合同、仲裁协议、仲裁申请、行政复议申请书、普通诉状、答辩状、代理意见等基本法律文书。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方面的写作技能, 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5.组织旁听法院庭审。这是使学生从教材的抽象、虚拟场景中走进真实案件审判中。一学期可以组织学生旁听一到两次法院庭审, 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并在旁听之后, 撰写观后感。

(三) 对学生的考核与教学质量保障

1.改革考核方式。当前, 经济法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闭卷为主, 对此, 我们要进一步细化考核评价体系。在平时教学中引入对学生的考核机制, 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实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平时考核制定详细的量化标准, 包括平时作业的完成态度、次数和质量, 上课听讲、发言, 探究自主学习, 积极思考并能给老师提出教学意见等, 并根据不同情况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期末考核以卷面成绩为准, 所考内容以课程为中心, 以上课所讲和所要求的内容为主, 综合考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为强化学生对实践实训课内容的学习, 根据学生平时对实训课程的学习, 结合平时每次考核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训成绩构成。

上一篇:DAM中波广播发射机下一篇:政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