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2024-10-08

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篇1

目前,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CAI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 已被大量地应用于教学, 并成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辅助教学融入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 能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刺激。

将抽象、难讲的知识具体化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大量动态和抽象的结构、原理, 而作为知识主要载体的教材根本无法直观再现这些动态的变化过程, 只是单纯采取抓图的方法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时间点图片顺序排列 (如链表的操作) , 这样就提升了学生掌握的难度, 由此利用动画课件来再现这些有趣的变化过程就凸显了其必要性。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广泛开展, 课件这种新的教学内容载体日益受到广大授课者的亲昵, 而其中又以Microsoft P o w e r p o i n t、A u t h o r w a r e、方正奥斯、Macromedia Flash[1]和网页形式最为普遍。笔者在实践中, 逐渐感觉到利用它们来创作课件各有所长, 但又不同程度存在局限性。

Powerpoint在制作演示文档中文字动画的特效功能强大, 操作简便, 但演示更为复杂的一些图象、声效时就显得捉襟见肘, 有的甚至无法实现, Authorware和方正奥斯制作动画时繁简适中, 容易实现, 但其构图单一, 背景平淡, 没有一定美学功底很难设计出吸引学生眼球的动画作品。Flash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类矢量动画软件, 尤其是以图层为基础的动画功能, 更是无可比拟, 但缺乏编程基础, 尤其没有是C语言功底的使用者, 很难实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动画制作[2]。网页类课件以其文件的短小和广泛的兼容性, 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应用中, 目前应用较多的制作工具用Microsoft Frontpage和Macromedia Dreamweaver等, 它们在实现动画中各具特点, 但都要求具备一定的Html语言功底。综上, 笔者认为日常时间有限的情况下Powerpoint是目前最佳的课件制作工具, 但如何实现Powerpoint中复杂动画场景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

1 单场景动画

(1) 闪烁类动画:软件自身带有多种文字动画, 若需着重强调, 例如一些概念性的语句, 还可采用闪烁类动画, 实现方法如下。

(1) 打开幻灯片页面, 在其文本框中输入文字。

(2) 选中文字, 利用工具栏按钮将字体颜色设为蓝色。

(3) 将此文本框复制十个, 文本格式不变, 只将字体颜色改换成其它不同颜色。

(4) 选择“幻灯片放映”菜单中的“自定义动画”, 将11个文本框的动画效果设为“中速闪烁”, 在“时间和顺序”选项卡中选择“启动动画”中的“在前一事件后1秒自动启动”, 然后单击“确定”。即可实现闪烁字体[3]。

(2) 连续位移的画面。

(1) 打开幻灯片页面, 在其文本框中输入文字或粘贴图片。

(2) 将此对象复制十个, 在“时间和顺序”选项卡中按对象移动路径自上而下排列, 并点击“启动动画”下“在前一事件后”复选按钮, 时间保持在0秒。

(3) 点击“效果”选项卡, 选取“中速闪烁”, 在动画播放后下拉菜单中选取“播放后隐藏”。

笔者在演示链表的插入、删除过程中采用此法, 效果很好, 加深了学生对链表操作细节的理解。

2 复合场景动画

由于Powerpoint自身动画功能有限, 很难合成复杂动态变化演示, 因而必须辅以一些有动画优势的软件, 最常用的就是Flash, 目前网上现成的Flash作品很多, 除广大教师的作品外, 北京洪恩也提供了为数众多的Flash教学动画。如何将Flash与Powerpoint有机结合形成教学战斗力, 在实践中, 笔者总结了以下方法。

(1) 直接插入flash的方法。

(1) 运行Powerpoint, 打开需要插入Flash的幻灯片页面。

(2) 单击菜单栏“插入”选项, 在其下拉菜单中选择“超级链接”。

(3) 在弹出的“插入超级链接”对话框中点击“浏览目标中的文件”中的“文件”按钮, 找到Flash文件后, 单击“确定”, 在“输入文件名称或web页名称”中会出现Flash文件的绝对路径, 单击“确定”。

由于Powerpoint自身并不带演示Flash的功能, 因而运行Flash就会弹出一个提示病毒过滤的对话框, 点击“确定”后, 才能载入动画,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 但一定程度上丢失了课件自身的连贯性。

(2) 嵌入flash的方法。

(1) 运行Powerpoint, 打开需要插入flash的幻灯片页面。

(2) 单击菜单栏中“视图”, 在其下拉菜单中选择“工具栏”中的“控件工具箱”, 再选择“其他控件”。

(3) 单击“其他控件”, 选择控件列表中的“shockwave Flashobject”, 可按“s”键加快寻找, 这时鼠标变为“+”形式, 按鼠标左键拖曳出一定区域, 该区域就是flash播放区域, 该区域可调整大小。

(4) 双击播放区域, 弹出VB窗口, 单击VB菜单栏“属性窗口”, 出现属性窗口, 点击“自定义”后右侧出现三点, 单击后出现“属性页”窗口, 输入Flash的绝对路径, 注意应有文件后缀.swf, 单击“应用”、“确定”即可实现flash的嵌入。

3 结语

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突出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讲授的是什么内容。应该掌握哪些部分。对知识点、难点的设计应该是动画制作中较多的一部分。设计时应该突出如何理解和掌握这些部分。体现知识点和难点的主要内容, 通过动画的实现使学生能较快掌握课程内容, 做到事半功倍。计算机结合多媒体新技术发展迅速, 如何将日益发展的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希望籍以此文抛砖引玉, 共同促进计算机CAI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缪亮, 张爱文.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罗金玲, 刘罗仁.浅谈多媒体课件中动画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 (26) .

[3]彭晓.FLASH动画:网络催生的新视觉形式[J].电影评价, 2008 (1) .

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篇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篇3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可使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众多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意识到其强大功能和优势,认为它必将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是用计算机屏幕代替了常规的黑板,用计算机鼠标代替了粉笔而已,以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效用。在笔者看来,虽然部分教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贯穿教学始终,却没有正确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含义,也没有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一旦课堂出现了意外,教师就会自乱阵脚。

2.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课件

许多教师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课件。”如果由此推断,多媒体课件就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唯一要素,决定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常运行的就是课件的数量和质量,这显然是错误的。

3.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多媒体课件中

当前,很多多媒体课件都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侧重点是教会学生知识。多媒体课件能直观地显示原本需要教师细细讲解和学生品味思考的内容,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课件中,不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思维。

4.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特效功能影响教学效果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希望课件的画面背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里面加了无数的按钮,令学生眼花缭乱,抓不住教学重点。笔者认为,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过多地运用特效功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

通过分析学校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了教师应注意的几项原则:

1.必要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本节课的教学是否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

2.易操作性原则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课件操作的方便性,以便在演示和互动的过程中能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评价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即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的内容,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式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

4.简约性原则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课件中展示的画面主次分明,画面背景简单明了,多媒体课件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反应。

5.艺术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不仅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要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做到形式与美共存。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课件要遵循艺术性原则。

三、结语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遵循五大原则,即必要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简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并杜绝四大问题,即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课件、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多媒体课件中、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特效功能,影响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参与研讨交流,长此以往,多媒体课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力.多媒体课件制作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2).

[2]范桂林,罗小丽.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法[J].科技资讯,2006,(33).

[3]于洪洲.论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原则[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4]范桂林,罗小丽.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法[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篇4

在制作过程中, 主要分三步走:首先, 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仔细分析和研究教材的教学内容, 理解重点、难点问题, 确定课件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及教学顺序。其次,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 形成有序的课件框架。再次, 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具体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1 微策略

微策略主要研究的是在一个教学单元或知识点内部如何组织教学。根据微策略的特点, 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 具体应用如下:

在介绍比 较抽象难 懂的概念 性知识时, 主要采用规例法。如在介绍Word中“模块”这个概念时, 一般学生很少接触, 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可以在抽象阐述“什么是模块”这个概念以后, 马上例举一个如何“利用模块创建一份简历”的例子, 用任务驱动式的方式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操作工程中逐步了解“模块”这个概念, 同时掌握如何使用“模块”这个工具,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介绍一般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时, 采用例规法策略。先呈现例子, 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例如, 在介绍Word中的“文字格式”时, 教师可以先在“基本操作”中呈现一个如何将一份已做好的通知单上的标题“通知”设置为“黑体”、“一号”、“居中”的格式, 让学生对“字的格式”有了大概的了解后, 再在“编辑文章”这个单元中, 对字体的设置进行详细深入的介绍,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接触了这个知识点, 所以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上手。

在介绍相关联的概念时, 教师可应用相继举例的策略, 从最简单的或学生相对熟悉的部分开始, 一步一步引出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例如, 在“视图介绍”中向学生介绍Word 2000的四种基本视图时, 教师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普通视图”开始介绍, 逐步引出“Web版式视图”、“页面视图”和“大纲视图”, 且在介绍过程中采用图片例子的方法, 把这些知识点所体现的一些基本特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每个知识点所采用的图片在总体框架上是一样的, 这样能使学生在文字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异同点, 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宏策略

宏策略考虑的是如何将多个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上述的教学要求把Word的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二十五块, 然后把这些知识点按照宏策略中从简到难的规则进行编排, 形成五个单元:“基本操作”、“编辑文章”、“深入理解”、“设计功能”、“高级使用”, 而且在每个单元中各个小知识点的组织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采用相应的宏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介绍概念性的内容时, 应用了渐进分化编列策略。先向学生介绍总括性的信息 (即先行组织器) , 然后再逐步细化, 详解每个知识点, 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知识结构。例如, 在“深入理解”中的“分栏技术”这一节的学习中, 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两幅图片:一张是没有分栏的, 另一张是分了栏的。通过这两幅图的对照, 学生就会对“分栏”这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 再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一步步点击鼠标掌握如何对一篇文档进行分栏。到此为止, 学生已经对分栏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就是向学生具体介绍在对文档进行分栏时需进行的各个操作。例如, 如何创建跨栏标题、如何调整栏宽、在分栏中间加分隔线等。这样层次状地一步步下去, 学生整个知识结构的构建就比较稳定。

在介绍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时, 应用了自底向上的编列策略。教师可先教给学生基本技能, 再教复合的高阶技能, 形成谱系式的结构。例如, 在“深入理解”的“背景设置”这一节中,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最简单的颜色背景的设置, 接着是有点难度的图片背景的设置, 最后是其他格式的背景设置。

在Word的各个学习过程的编列中, 细化策略也起了指导作用。例如, 在“编辑文章”这个单元中“字体格式”的学习中, 教师可先向学生提供一张字符格式设置的总体框架图。

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应的按钮进入每一个具体细节的学习。接下来是详细介绍如何为字符添加删除线、空心、下划线、阴影效果等。最后以输入一个x平方的例子来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从整体—局部—整体, 这就是细化编列的核心。

3 提问和反馈策略

3.1 前置问题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较多的应用了提问和反馈策略。因为在学习一个新材料之前,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让学生更有目的性地去学习新知识。如果学生已经能解答这个问题, 则可以跳过去直接学习下面的内容, 如果学生对此还有疑问, 则这个问题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与此相关的重要信息,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深入理解”单元中的“页眉页角的设置”, 教师先介绍最基本的页眉页角的设置, 然后提出问题:

(1) 这只是最简单的页眉和页脚的设置, 平常看到的书籍中大多是各个章节的页眉和页脚都不相同, 而且奇偶页的页眉和页脚也是不同的, 那应该怎样设置呢?

如果学生对此有疑问, 则可以马上点击右边的“箭头”进入相关知识的学习。

再如, 在“基本知识”这个单元的“活学活用工具栏”中, 对工具栏的设置提出如下问题:

(2) 为什么有时候打开Word时, 显示的工具栏只有一行呢?如何隐藏和显示工具栏?

这些问题都能够比较成功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奋度, 而且还能促使学生通过“推敲”使信息的含义更加明了, 从而促进记忆和理解。可以看到, 对于前置性问题, 课件都采用了及时反馈。

3.2 后置问题

后置问题主要是促使学生复习已学习的学习材料, 从而强化记忆, 查漏补缺。这次课件在一些学习材料的结尾都安排了相应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温习前面所学的知识。例如, 在“基本操作”的“设置字体”这一节的学习中, 在最后提出:

试一试: 建立一个 名为“new article.doc”的文档, 输入一段 中英文兼有的文字, 把其保存在“C:My documents”目录中, 退出文档。

由于在前面已经向学生介绍了“如何启动Word”、“创建, 打开和保存文档”、“字体输入和设置”, 至此, 学生应该已经具备独立建立一篇Word文档的能力, 若对此还有问题, 则说明在前面的学习中还存在着漏洞。所以后置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查找自己的不足。由于这些知识是紧接着学习材料提出的, 而且答案都能在前面的学习材料中找到, 所以这部分问题采用的是延时反馈。

除此之外, 我在课件中还单独设计了“试一试”这个单元。它总共由四部分组成:基本综合测试卷两份, 基本操作题十题, 提高综合测试卷两份, 提高操作题十题。

对于综合测试题, 我采用的是在线测试系统, 由选择题构成。

对于操作题, 学生可以通过点击Help这个按钮及时得到正确的答案。

“试一试”单元的安排, 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 加深理解和记忆, 更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 从而使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不足或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错误的地方, 使学生有机会纠正。而且问题的设计, 遵循的是“由简到难”的原则, 是基本测试卷——基本操作题——提高测试卷——提高操作题这样一个操作流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由地选择相应的试题。在这些测试内容的设计上, 特别是提高题这方面, 还涉及一些学生在前面没学到的知识, 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另外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一个补充。

4 其他策略

课件在设计过程中还涉及另外一些教学策略:如学生控制策略、突出重点策略等。学生控制策略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 自主学习, 自主控制学习环境、学习次序和学习对象。在课件的每张网页中, 学生都可以通过点击相应的按钮进入所需章节的学习。

5 结语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学策略在课件中的应用, 真正做到了以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为目的,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发挥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摘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 促进了教育的极大发展。怎样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完成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学策略的应用, 是目前亟待研讨的课题。本文将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 对基于网络课件的教学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教学策略,网络,教育

参考文献

[1]余胜泉, 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04) .

[2]祝智庭.CAI的教学策略设计 (之一-之四) [J].电化教育研究, 1998 (01) .

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篇5

【摘要】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同时计算教学也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计算教学中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1 《加和减》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笔记本每本5元,书包单价,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要多少元?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20+3×5,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二)计算教学中要强化估算吗?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苏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教学楼高20(),鸡蛋重50(),西瓜重()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1)62.7×0.45=440.86(2)483×0.64=309.12(3)0.04×68=0.17(4)0.84×7.5=0.705

第(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第(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计算教学中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吗?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材首先出现的是“9加4”。学生一的算法是:从4里拿出1放进9里边凑成10,10+3得13;学生二的算法是:以9为基数加上4,即9,10,11,12,13一共有13,学生三的算法是:从9里拿出6到4里边凑成10,10+3得13。接下来老师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因为教材里边有介绍),可学生都没有回应。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用“凑十法”。理由是数数的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而“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由于学生受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说不出数数的方法,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何必非要把学生教“傻”呢?再说,数数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会了间接的思考,何必强求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呢?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9+4+1=13+1=14。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2.算法最优化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我以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二、计算教学过程应注重的几个特性

1、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需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2、计算教学应注重多样化与最优化的灵活性。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101×45,有的学生是这样做的:101×45=(100+1)×45=100×45+1×45;而有的同学是:101×45=101×(40+5)=101×40+101×5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3、计算教学应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计算课与应用题课、几何课比较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教学中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计算教学的 “三字诀”策略

(一):“实”。

1、贴近生活实际。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我们更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计算教学场景和氛围,以及将所学计算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算”“用”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计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2、计算过程扎实。当我们在谈到传统的计算教学机械操练过多时,是否就是说技能训练就不再需要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抛弃的是机械式的操练,并不反对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有关计算方面的所有知识,比如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质的正确理解、计算法则的正确掌握和运算顺序的正确掌握等等,这些都是为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做准备的。所以学生感兴趣的、多样的、扎实的计算技能训练仍然应该伴随在我们教学的始终。

(二)、“巧”。

1、教学中教师“巧设”。计算技能是学生解决问题必备的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仍然要予以重视,只不过在训练形式上要动脑筋、想办法,注意多样性和趣味性,“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计算练习与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加强整合性,拓展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时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教学。(1)、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学习。用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呈现例题,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2)、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完成练习,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享受计算的快乐;(3)、带着研究的态度进行学习。用提高学生能力的有层次、有坡度开放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跳跃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4)、在错误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错题”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种提升学生能力的财富,在教学中适当引入错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发现中提高计算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2、计算中学生“巧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随时注意发掘数值计算内在的趣味性指导学生巧用运算定律,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不管是一年级、二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只要在计算中遇到能简算的,都要求教师或参于、或提醒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巧算。可以说运算定律的巧妙运用应贯穿于整个小学六年的所有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运算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优”。

1、计算方法的优化。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它为沉寂的计算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的是借助动作思维、有的是借助形象思维,还有的是借助符号与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水平其实并不在同一层次上。因此,在允许有些学生保留自己算法的同时,适时、适当地进行优化是完全必要的。算法的优化是让学生在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在个体感悟的前提下实施优化。因为优化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过程,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和自主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2、传承优秀教学文化。

中国优秀教学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在三年级进行了“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五年级进行了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如48×68=3264。计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教学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

四、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1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让学生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2理解算理和算法优化至关重要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筭理是计算的前提,而算法优化则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积累了以下的两点认识:计算时就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算出结果;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38.4÷24”,在学生明确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后,把复习题改成“3.84÷2.4”,在学生尝试计算中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试一试”的教学:

0.12÷3=

0.12÷0.03=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教师直接通过例题的教学就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将缺少再次理解算理的机会。所以“试一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迁移的机会,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两位数乘整十数探索“24×10”的口算方法时,有的学生联系情境图,先算9箱有多少瓶:24×9=216,再加1箱的24瓶:216+24=240;先算5箱有多少瓶:24×5=120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0×2=240;把每箱中的24瓶分成20瓶和4瓶,先算10个20瓶是200瓶,再算4个10瓶是40瓶,再用200+40=240;还有利用24×1=24迁移出24×10=240。在发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最后一种算法“24乘1个十得24个十就是240”,在比较中引领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在练习中重点运用这种算法,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算法。

在计算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会算”,还应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计算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计算“2.1÷0.25”,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探究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发现还可以根据“商不变规律”把2.1和0.25同时乘4转化成“8.4÷1”来口算,或者把0.25化成最简分数后转化成“2.1×4”来口算,从而实现了使学生能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再创造”。算法的优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在计算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比如在分数四则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计算正确但计算结果却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反映了学生在基本计算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在练习中,就有必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加强训练。另外,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还有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要有个度,不能只要量不讲质,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再加上计算本身又枯燥乏味,缺乏情节,学生遇到题量较多时,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计算,严重的可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题量的控制,其次计算形式要多样,除了计算题,可适当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趣味题,如:()+()-()+()=0。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简便运算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加强基本口算,扎实口算基础。第一学段主要以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为基础。(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在第二学段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已较多,这时应注重探索规律,提高对数据特征的观察力,或对式题的变形能力以及数学推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在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讲究教师的指导和示范,扎扎实实,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5、增强计算技巧.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3.4×0.125 +4.6×0.125,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3.4+4.6)×0.125。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1.25× 0.34 + 4.6 × 0.125

3.4 ÷8+ 4.6 × 0.125 这样,学生也就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比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就应该要注意让学生做到:

1、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2、根据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看能不能进行简算等等。

3、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计算。

4、还应该要学会认真的检查。学生计算上出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对计算方法、算理等方面知识的不掌握,而是出现将式子中的数字看丢、计算符号看错,错误判断运算顺序等。如:99 +1÷99+1学生容易将99+1放在一起进行运算。结果与(99+1)÷(99+1)相混淆。基于以上诸多方面造成学生计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教师必须能够分析病因,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教给学生简算、巧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细心准确地进行计算,善于发现数字的规律。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精品课件 制作与应用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建设的基本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基础课,在原先的计算机原理、输入法训练、计算机辅助工具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与多媒体应用等新技能,实用性更强。在改革理论知识传授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的技能,这不仅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且成为其他专业的素质教育基础课。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辅助性更强,甚至成为各专业首选的必修基础课。

2.教师是精品课件制作的主力

教师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他们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并且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是精品课制作的主力和具体使用者。

3.教学手段的改革重在精品课件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入门课,陈旧老化的黑板式教学,简单演示式的电子教案,已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工作要求。高新技术应用软件模块的引入及多方位与相关学科的链接,进一步地要求精品课件建设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精品课件制作与应用的几点体会

1.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系统化制作

精品课件的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组建了课件制作小组,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按章节、模块分配给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每一个课件量精确到每节课的45分钟,再将各位教师制作的课件集中起来。课件制作小组进行各课件的“串接”,然后按教学计划,课件随机由代课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课后征求学生们和教师们的意见,经过后期改进,最后形成系统化的精品课件教学工具。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推出,课件制作小组在原精品件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使精品课件始终与先进技术接轨。

2.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专业化链接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对其他专业的辅助作用增强,成为其他专业首选的必修基础课,这就要求精品课件必须加强与相关专业的链接,因此课件制作小组特别增加了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比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的课件时,结合机加工专业的万向轴专业课教学,将万向轴的工作原理通过幻灯片制作并展示出来。再比如我们在制作“EXCEL电子表格”一节课件时,将财会专业的“数据统计”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计算化公式、统计报表结合赶来,深受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欢迎。这样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新特点。

3.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互动性

应用精品课件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而精品课件不但是教师教学的平台,也是学生运用的学习工具。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精品课件的使用,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精品课件放到了校园网上,以便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下载。同时,我们向学生们公布了课件制作小组的邮箱并开通BBS,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师生论坛供大家讨论交流。师生们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上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整体水平,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精品课件的更新与改进。

4.大胆尝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新的考试方法

引进了考试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按精品课件的章节及教学进度进行阶段化、模块化考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每一节精品课件所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制作成题库。在每一个精品课件中,划定一定比例的学分,按总学分及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打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性。

三、验证教学应用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制作与应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在精品课件的推广和教育改革尝试中,做到了“理论讲解有载体、技能实训有实体”,受到了一线教师和其他专业学科教师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个别班级的通过率达100%,教学效果和质量大幅度提升。

四、结论

课件教学在计算机课堂上的应用 篇7

1)大大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效果

我们一般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一般重视这节课的教学知识容量,也就是说课堂效果和课堂知识容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传播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这两者速度局限性限制课堂信息含量,使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上,讲到顶级域名的划分时,教师把划分的模式、域名名字以及其英文的表示方式列成一张表,通过投影让学生掌握,大大节约黑板板书时间,让学生一目了然,既清晰又容易记忆。又比如,习题课堂中,教师通过投影组织的练习,即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增加了习题量。

2)影音媒体应用使课堂的丰富多彩

传统教学信息的传播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课堂呈现的方式略显单一,而课件教学影音媒体应用就大大调动了课堂气氛。如在讲到一台pc组成时,通过放映的一段影片,各个硬件变身为会说话的卡通人物,通过小场景,不同硬件分别述说自己功能,学生被卡通的人物吸引,很容易记住每个硬件功能。这样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提高课堂气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课件教学能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凭老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或者有些知识凭老师的叙述,学生无法清晰理解。这时候课件教学能收到奇特的效果。如在讲到申请入网帐号时,播放某个申请帐号的影片,展示申请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形式,描述帐号申请的一般步骤,既清晰明了,而且效果又好。

2 多媒体课件在辅助计算机教学中不足

1)课件仅只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简单替代品

多媒体计算机在学校的普及,加快CAI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而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却没有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一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迫于形式,不得不学习如何制作课件。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在现代教育理念、课件设计思想与制作技术各个方面存在不足与缺陷,课件内容是把应该在黑板出现的内容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而已。使得CAI课件只是将教育信息简单地呈现在大屏幕上,对教师来说,这就是所谓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课件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在教学中,这样的课件根本无法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特点,课件制作的意义不大。

2)课件只追求表面的美观、华丽,忽视了结构和界面的合理性

多媒体课件开发之初,所谓课件往往是文字、图画的拼合,界面和插件过于单调呆板(特别是一些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的课件),很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追求美观一度成为课件开发者的共识。而现在一些课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档次”。这样课件表面看起来异彩纷呈,水准很高,显得时尚,但恰恰是这一点画蛇添足、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实际效果。良好的界面是一个优秀课件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过于强调界面新奇艳丽,相反会减弱学生对教学信息刺激反应能力。

3)课件固定流程给学生留白不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常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学生的具体实际,有经验的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解决一些教学问题,这就是“留白”。在一些课件中,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想象、理解”。当学生按照预先设定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思维作一些简单的应答。在课件诱导下,限制、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的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4)照搬教学课件,缺乏创新意识,随堂应变的能力差

一些教师,缺乏多媒体教学素材,或者缺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改编技术,往往套用优质课课件。可是,每种课件都有针对性,不可做到“面面俱到”,适应所有的学生。不同学校,生员的状况不同,掌握知识的层次也不同。我们倡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感到困解,提出质疑,“导师”必须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套用的课件还能适应新的课堂情况吗?显然,课堂教学可能就要受到课件局限,原有教学计划就会被打乱,课堂就会“瘫痪”,教学的效果便无从谈起。对现成的课件万不能信手拿来,而必须进行取舍,才能有针对性。

5)多媒体教室成暗室,教学效果欠佳

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不够完善。为了让屏幕清晰,把所有窗帘都拉上,学生整节课都在暗室里呆着。教科书上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开发,学生课堂笔记也无法进行,而屏幕上信息一闪即逝,学生怎能牢固掌握知识呢?其实,教科书中许多素材与案例是很典型的,遣词造句也是经过反复推敲。因而,许多知识还得落实到教科书中,这样才便于学生课后温习。因此,多媒体教室灯光控制必须的精心设计,以利于教师随时调控。

3 多媒体课件辅助计算机教学几点建议

1)确定一个原则,课件制作最终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定位在“辅助”上,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是整堂课引导者,而不是简单操作者。不能为了课件而课件,应在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方面下工夫。制作课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只有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时才考虑到使用课件。端正它的“辅助”地位,教师才能不让计算机反客为主,让计算机牵着鼻子走。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积极认知思维的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才是正确定位。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

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合理的设计课件内容,注意适当“留白”

课件制作上无须将专业的理论或者技能操作相关的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照搬到屏幕上,根据教情、学情大胆取舍,把最需要用多媒体展示的知识放映出来。同时,在教学内容切换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巩固知识。

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容易将重点和难点知识淹没其中,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件制作时,对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进行特殊的设计,或者用特殊字体表示、或者用特殊颜色展示、或者用制作特效强化,让学生加深对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要注意的是,强化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不宜太多,要少而精,否则起不到重点强调的作用。

3)把握一个趋向,课件制作应该向积件的方向发展

再优秀的课件,不管是由专家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还是特级教师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环境,无法适于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从学校实际情况看,由于地区差异,社会环境、师资素质和个性、学生对象因素个不相同,因而同一课件很难被不同教师应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从课件思想向一种更灵活、适应不同教学情境方向发展。这就是由现在的课件制作开始向积件方向发展。积件是由教师与学生根据教学需要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可以是和学科无关,与特定课程无关教学素材的资源,积件通常不体现设计和制作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而是一种用来配合课堂教学的过程,解决教学内容中某些重点和难点而设计的情景片断。

建立积件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随心所欲地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恰当信息呈现方式与适宜的教学策略,还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最优化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的教育,真正的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

[1]欧月娥.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课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大众科技,2009(4).

[3]刘任熊.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电脑,2008(9).

[4]张国芳.非计算机专业Visual Basic课程教学研究[J].硅谷,2009(11).

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篇8

1多媒体课件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老师的板书时间, 目的是为了突破“黑板加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进行有效地组合, 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课件的制作思路、方法、技巧紧密结合起来, 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让课件紧扣着教学, 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教学意图或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上, 教学课件可以利用现成的, 也可以自己做或参考别人的优秀课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课件上进行修改, 重新调整组合。如果不加以修改就直接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与教师授课进度无法同步协调, 或者与教材不配套。

在较暗的环境里连坐几节课, 师生会觉得压抑, 所以教学课件应避免单纯使用Word文档等电子教案, 避免背景单调, 要注意色彩的合理搭配, 文字排版美观, 字体的大小要考虑坐后排的同学能否看到, 重点部分要突出, 使板书内容给学生鲜明的印象, 耳目一新, 不易疲倦, 增强教学效果。为增加幻灯片的生动性, 可适当设置一些动画效果, 避免产生视觉疲劳, 比如在预设的动画中, 将一些特殊的声音和移动效果结合起来, 这些特殊的动画效果使标题、正文具有“驶入”、“飞入”、“照像机”等动画效果。

2提高教师运用技巧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课堂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还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计算机综合运用技能, 除文字录入要快、计算机基本操作熟练外, 还应掌握一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

Power Point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 它是一种专业的幻灯片创作工具, 可以在幻灯片中设置各种引人入胜的视觉、听觉效果。比如在幻灯片中加入各种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影片剪辑, 可以设置丰富的动画效果等。一般的教学课件用软件Power Point就可以制作出来, 对于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 易学易用, 不用编程。

目前在多媒体教学课件里声音的运用较少。一方面是因授课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技术, 觉得制作起来比较麻烦;另一方面是不够重视。其实在课件中适当加入声音素材, 可以调节师生的情绪,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据专门的研究发现, 声音有助于加强对所获信息的记忆。如在页面转换或需要停顿时, 可适当插入一小段轻快的音乐。在向学生提问时, 若学生回答正确, 则可播放一段悦耳音响来表示嘉奖;若答错了, 可使用夸张、诙谐的声音给予提醒, 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加强师生互动, 可见合理使用各种声音素材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图形的制作常用软件有PaintBrush、AutoCAD、Corel Draw;动画或仿真实验等课件制作难度较大, 需要用专门的多媒体软件如Authorware、Director、Flash来制作。上课老师平时应多运用这些工具软件, 将课件制作技术和具体应用紧密结合, 掌握不同制作软件的特点和课件制作技巧, 并能够处理课件制作中的常见问题, 努力提高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这将使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得到大大的提高。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 让教师节省下在黑板上板书的大量时间, 得以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但若控制不好, 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信息量过大, 加上屏幕切换迅速, 学生难以做笔记, 也容易使教师忽视学生思维强度, 讲课节奏过快, 学生精力不集中, 影响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讲解分析, 把重点讲慢讲细, 甚至重放, 有合理的停顿。老师最好能在屏幕上标明重点和应该记笔记的地方, 每次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 能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来抄, 特别重要的地方, 甚至还要通过板书体现出来。可多列举实例提高学生兴趣, 在这部分可以快速点击播放, 以听为主, 也可安排多一点的时间组织讨论、辅导答疑。

教师要恰当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 使得课件播放进程与学生的思维节奏同步合拍, 提高课堂的效率。若控制得不好, 教学效果还不如在传统教室。

4加强师生互动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由于老师是坐着授课, 对学生的关注减少, 课堂互动少;有的教师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计算机, 一堂课下来, 只顾埋头看屏幕操作电脑, 没有面向学生, 师生缺乏情感交流, 教学枯燥无味, 这种情况下, 学生比在普通教授课更容易打瞌睡。毕竟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 夹杂着情感因素的传授, 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教学活动应是师生共同相互完成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 教师的“教”必须引导学生的“学”, 并注重师生的互动。课件的演示容易忽略学生的参与, 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应事先分析好教材或教案,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恰当运用语言、手势和丰富的表情, 活跃课堂气氛。要多注意学生的反应, 重视教与学的互动, 适时提问, 多给学生思考与分析的余地。如果多媒体教室能建成阶梯式的会更好, 老师不会被电脑桌挡住, 师生可以互相看得很清楚。

总之, 多媒体教学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 不能随意盲目使用, 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各有优势和局限性。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 注意扬长避短, 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有些课程的教学不是整本教材从头到尾都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应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多媒体教室和传统教学灵活使用, 发挥各自长处。

摘要: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型教具, 有其独特的优势, 得到了师生的认可。现在的教学理念是以建构主义为主, 即以学生为中心。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选择适当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利用率谈谈自己看法。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理念,现代教学

参考文献

[1]房华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 (2000版) [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6.

[2]陈命家等.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5) .

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篇9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化学教学,设计依据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 而这种授课方式还会长时间的持续下去。本文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四个基本环节:导入环节、学习新知识环节、巩固应用和迁移环节以及结束环节, 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优化处理做一些探讨。

一、导入环节的优化

根据能量分配理论, 影响能量分配的因素有:人的唤醒水平和当时的意愿, 以及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而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在笔者所使用的CAI课件中, 片头设计尽可能利用一些活泼新颖的动漫及色彩搭配和谐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视频画面、图片, 并伴以一些轻松悦耳、音量适中的音乐和巧妙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感知觉通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唤醒预备状态, 从而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产生一种驱力状态, 以高昂的情绪开始投入注意资源, 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于学习活动。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的CAI课件中, 笔者首先以一段录像向学生展示了大自然的秀美俊丽, 然后画面突然一变, 在一段低沉的音乐背景下, 伴随着解说呈现出一些大自然遭到破坏后的满目苍凉, 学生们受到震撼, 唤起学习探讨的热情。又如学习Cl2时, 首先用CAI课件向学生讲述了一个Cl2在二战中使用的故事, 勾起学生对Cl2性质的好奇, 为新课学习做以铺垫。

同时, 知识学习的起步是获取信息, 而信息获取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笔者在每堂课开始之初, 都会利用CAI课件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明确告知本节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使其意识到课程的期望, 以更高的热情去学习新的内容, 把有限的注意重点分配到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上去。

二、学习新知识环节的优化

这一环节占据了整个CAI课件的大部分容量, 也更能酣畅淋漓地体现出一个CAI课件的价值。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习得新知识、新技能。无论采取何种安排进行课堂教学, 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都是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新知为宗旨和目的的。于是在课堂中, 这一环节CAI的使用着重考虑的是实用性。主要优化方式有:一是利用CAI课件把讲授中的很多难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抽象知识模拟出来, 再配合语言讲解点拨, 从而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师生关系, 又使学生能容易地接受和理解难点, 克服认知障碍。例如在介绍物质组成、结构、性质时, 通过课件演示空间构型、相关实验, 让学生观察、讨论, 适当地穿插引导、补充, 从而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透彻地把握新知。二是利用CAI课件容量大、信息范围广、切换灵活的特点, 让学生在其中“链接”的帮助下更快、更多地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 活跃思维, 开阔眼界。例如经常在课件中存储一些网址, 根据课堂进度和需要, 通过点击这些网址可进入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网页中, 让学生了解课本外的相关知识。三是利用CAI课件的交互性和评价功能, 可迅速得到反馈信息, 例如针对授课内容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另一方面还能及时发现CAI课件中的不完善之处, 从而可以不断调整和修改, 使得课堂教学不断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等等。

三、巩固应用和迁移环节的优化

学生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后, 要把学得的新知识加以巩固、消化, 这实际上也就对新知识举一反三的应用和迁移过程。教师对该环节的重视程度和设计水平的高低, 将能检验出学生获得的新知是否达到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学习定势的研究表明, 在安排练习内容时应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练习题间要保持一定的同一性, 这样才有助于学习与迁移。故在该环节的教学中, 在CAI课件设计上尽可能创设出各种良好的问题情境, 由易到难, 环环相扣, 紧贴重难点地让学生运用新知来解决问题, 尽量克服传统的、单一的、乏味的练习型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挑战, 巩固新知, 消化应用新知, 迁移新知。

四、结束环节的优化

课堂接近尾声时, 学生己有倦意, 注意力不易集中, 而教师在这时需要对整堂课进行一下归纳小结, 使得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此时, 利用CAI一来可以刺激学生已经疲惫了的兴奋, 二来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对本堂课作高水平的、精炼的小结, 达到优化结束环节的效果, 使整堂课在紧凑、高效中收场。教学中经常用的一种做法就是在课件中事先把当堂所授新知制成一个网络图, 再鼓励学生来总结或串联本节学习的内容和重难点, 说对一个内容就显示出一个小标题, 说错则利用动漫效果给予提示, 这样既克服了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倦怠, 又让学生把整节课在一种轻松游戏的氛围中回顾了一遍, 加深了印象, 训练了综合归纳等能力。而在化学教学过程当中应用的CAI课件在设计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 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有效的CAI课件。由于CAI课件的最终用途是服务于教学, 因此制作一个CAI课件, 基本上都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教学对象, 依据教学大纲,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研究制定在知识和能力水平上都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然后借助CAI的帮助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基础去探究未知领域。例如在《糖类》一节的教学中, 在日常课堂里, 可以依据大纲和大多数学生的情况, 设计制作了一个关于各类糖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课件, 其中包括糖的三维结构、表格对比等。而在第二课堂中, 在课件中可以增加手性碳原子、旋光性等课外知识, 以此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充分借助课件的灵活等特点来开展化学教学, 让学生产生新鲜感, 激发求知欲。总之在设计制作CAI课件时要尽量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变换手段来充分体现教学目标。

(二) 根据教学内容来把握CAI课件的有效性、适当性。把CAI课件引入化学课堂, 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丰富了课堂形式,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不能忽略的是CAI课件仅是辅助教学, 故需要在设计CAI课件时把握好其内涵和实用性, 使传授的知识更加恰当、有说服力。例如钠与氧气的反应、SO42-的检验等, 由于其演示实验操作简单迅速、现象直观明显、易被学生观察掌握, 因而就没有必要再制作成课件来演示了, 否则反而会降低实验的可信度。但在讲述像Na Cl、Si O2等的晶体结构时, 单纯的语言描述显得有些苍白, 直观模型的展示又显得有些呆板, 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其制成课件, 通过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旋转组合成晶体, 来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 突破平面的束缚, 建立起空间立体感,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根据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来开发设计CAI课件, 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科学性。CAI课件的开发要考虑到学校目前的客观条件和教学的实际需要, 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课件的编制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保持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要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等角度设计CAT课件,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启发教育,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五、结语

计算机教学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能实现人机互动。一个好的CAI课件, 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思想, 追寻课件所提供的线索信息, 在知识上得到收获, 还能使学生体验到视听艺术所带来的美感, 刺激学生的感官, 开拓学生的信息通道, 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扬长避短, 真正发挥其在传授知识上的功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徐颖.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4

计算机课件在农广校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课件,农广校,教学,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校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从粉笔、黑板到电子黑板,老师、学生告别了粉尘;从光学幻灯片到电子幻灯片,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今天,计算机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使教学手段上了一个新台阶,它便携、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农广校教学中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1 计算机课件在教学中的优越性

计算机课件是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把老师的教案搬上计算机屏幕,但它不是机械的“复制”,它除了具有传统教案的文字,还可以包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具体讲,其在教学上具有以下优势: (1) 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多媒体界面展示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对各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强很多,有助于学员加深印象。 (2) 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名词概念等,仅凭老师的讲解往往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配以图片或实景,就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便于学生理解。 (3) 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材料,直接在计算机上备课;并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播放,在课堂上省略了“板书”,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

以讲授蘑菇的栽培为例,普通的传统教案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课件上,而每个环节的重点部分,可以以真实图片的形式出现(图片用数码像机拍摄)。栽培的具体操作,可以以视频(录像)短片的形式出现,听课的学生既可以听到老师清晰有序的理论讲授,也可以看到蘑菇生长重点环节的真实图片,更可以在视频上看到栽培的详细操作。可听、可看、可感受,这样的讲课,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理论和实践的集中表现,它超越了时间(不同的生长环节)、空间(教室和栽培地),令学生仿佛在栽培实地亲耳听、亲眼看,效果很好。再如讲授病虫害的防治,除了文字的描述,还配以发病实体的清晰照片、发病过程中病体的外观变化视频,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且兴趣盎然。

2 制作计算机课件的常用软件

目前,制作计算机课件的工具软件主要有POWERP-OINT、AUTHWERE、FLASH等,它们制作的课件各有优点,POWERPOINT适合制作幻灯片课件;AUTHERET适合制作交互性比较强的课件,它可以制作出非常复杂的课件;FLASH适合于制作动画演示类的课件,比如讲授沼气池的建设时,可以用一个FLASH课件演示沼气的产生过程,以一个具体的元素,比如沼气分子的产生、移动、燃烧帮助学生了解沼气的形成。在制作课件的工具选择上,可以根据实际选用。

3 计算机课件在农广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将课件做成了电子板书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老师在做课件的时候,把原本该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照搬到了计算机屏幕上,甚至连原本该口述的内容也搬了上去。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就只是照着课件上念。屏幕上充斥着大量的文字信息,让人目不暇接,无法体现出计算机教学的优越性。

3.2 一味追求界面美观,过分注重形式

对一个课件而言,界面的美观是必要的,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其核心是为了辅助教师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的老师在设计课件时过分强调界面,课件制作得很花,使用了大量图片、按钮、动画、声音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这些东西吸引,从而分散了注意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适得其反。

3.3 课堂容量过大

计算机容量大,由于不需要板书,就可节约大量的时间。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还需要时间来接收,而且阅读屏幕文字时速度要低于纸质媒介,1节课出现了过多的原理、概念等信息,播放速度快,学生机械地、程式化地学习,使学生很疲惫,且内容太多也难于接受。

3.4 课件代替了老师讲授,也代替了学生思考

有的老师上课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拿出来播放,其所做的只是轻点鼠标,念一念课件上的文字。老师成了旁白,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主导者的作用。

4 建议

积极引导教师开发实用性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课件。利用课件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必须具备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课件编制软件的使用能力。目前,这样的复合型教师还很缺乏。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农广校教学课件元素库。所谓元素,指的是制作课件时可直接调用的通用元件,相当于机械上的通用零配件,这样,可以集合大家的力量,提高开发课件的效率。有了元素库,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开发出适合自身教学需求的课件,实现高质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佑明.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西轻工业, 2009 (3) :169, 173.

[2]林泽珊.浅谈技校英语课中的多媒体教学[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5) :171.

[3]陈萍.浅谈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53-54.

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篇11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了解掌握历史知识内容主要依靠文字描绘和口头讲解,课堂显得非常枯燥、无味,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历史课讲授内容方式提不起兴趣,并对传统教学方式普遍评价不高。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苍抽白象的历史事实以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画面展现出来,让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再现,历史场面再现,感受历史环境,感受历史的时代氛围,教学手段直观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多媒体课件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何设计和使用呢?

一、如何设计多媒体课件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对所讲新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了解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哪些是抽象的,哪些需要图片辅助教学,哪些内容需要穿插视频,哪些内容需要插入音乐辅助导入情境,哪些需要插入一些名画进行辅助教学,并初步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哪些方法为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从而使这节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那么,在确定了方案之后,就是课件素材的查找。

2、准备多媒体课件素材

课件的总体设计思路一经确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搜集下载的资料要严格考查它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网络资源丰富繁杂,搜集素材一定要浏览正规的、合法的网站,因此必须认真筛选课件制作所需要的资料。在相似资料选择时,最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比较哪个资料更易于理解、更有说服力,哪个更适合表现本课内容,精挑细选才能做出好的课件。

3、课件设计要有科学性,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

在设计课件时尽量采用深色背景衬浅色字的幻灯片设计,在显示上减少不必要的、过于花哨的动画效果,以简洁、舒服为原则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视力上的疲劳。过多的声音和华丽的色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从而淡化教学效果。教学环节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应按照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来周密设计教学环节,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呈现教学内容过程中,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给文字设计一些动画效果来体现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

二、多媒体课件在历史课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历史课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地域空间概念性强,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解清楚,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手段可把教学内容用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全脑记忆。多媒体课件中的结构图表、流程图、模型图片、过程演示、实况录像等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可尽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提供事实材料、可显示演变过程、可举例验证、可提供示范,亦可设难置疑,这对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历史课所学的内容,具有过去性、陌生性、抽象性等特点,是过去人类实践活动的记载,历史课上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无法直接看到,教师也无法使历史重现。而且一切历史都与特定的时间空间相联系,这就使历史教学内容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困难,寻找一种直观的辅助教学方式是老师们一直的追求,多媒体课件的旦生使这一困扰迎刃而解,多媒体课件将丰富的媒体资料如: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以一种全新、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帮助学生提高多维思考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某课时,中间可以穿插事件的视频,音频解说,还可以穿插事件及人物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仿佛那些场景就在眼前,仿佛是身在其中,这样就把过去难以讲清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解释清楚。

3、运用多媒体教学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只有对所学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发挥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新式有效的教学手段,其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从感观和视觉上全方位的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可依教学内容插入或悲或喜的音乐,深沉或喜悦的背景图片,活泼动感的板书,用多媒体特有的动画效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标题可以用驶入的效果,正文可以用飞入的效果,图片插入用溶解的效果等等,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计算机课件的教学设计 篇12

1.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动画制作的设备

硬件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扫描仪设备等。软件主要有Windows操作平台、Adobe Photoshop (含Adobe ImagerReady) 、CorelDRAW、PowerPoint等。课件动画制作有关的图片资料和绘图工具等。一般的方法是存储在优盘和光盘里。另外, 摄录一体机、数码相机、光盘刻录机等设备也可以用于动画制作。

2. 多媒体课件中电脑动画的制作和播放过程

实现和发展现代教育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动画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 中常用的教学手段, 逼真的动画效果弥补了静止画面的不足。动画, 英语称“卡通” (cartoon) , 是“活动漫画”的意思。将一组原先一个个不动的, 但又是逐渐变化的动态画面, 经计算机的处理组合成动画文件, 再以每秒一定帧数的画面通过投影设备播放出来, 使制作好的球类课程中相关内容画面在投影幕布上活动起来。用扫描仪输入事先画好的图形或资料图片, 在Photoshop中的动画制作软件Imager鄄Ready, 将图形做成动画, 并结合PowerPoint软件放映出来, 这些软件互补作用使原先的动画制作变得极为简便。

另外, 运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也可进行绘图。CorelDRAW和Photoshop的系列版本的绘图功能较全, 这里绘制的图形最好是矢量图, 所谓动画是将一系列单个静止的画面以一定的速率连续展现出来, 从而产生运动的视觉效果。计算机把CAI的课件通过液晶板由投影器投射到投影银幕上。球类课程场地复杂程度与绘制的一般技巧对制作的影响, 特别是篮球的篮板、排球的球网和足球的球门等处理技巧上应合理运用透视的基本原理, 这样制作出的动画更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

3.1 制作范围

由于在球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有许多是从教科书中得来的, 因此, 有必要在电脑动画制作的范围内, 根据教材的章节策划进行, 不可范围过大失去重点, 造成人力和物力不必要的浪费。编制课件的章节, 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确定。一些与教学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删减, 这样会降低制作成本。球类课程的课件也可结合有关市场上出售的VCD系列的球类课程教学光盘进行制作, 避免重复制作, 造成浪费。

3.2 制作过程

从图书市场上看计算机类的书籍一直畅销, 最新版本的图形图像处理及动画制作的教材很多, 各类计算机应用的短期学习班也多, 这样条件下学习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及动画制作不是难事。用扫描仪输入事先画好的人体运动简笔画, 并在计算机中运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处理。所谓动画是将一系列单个静止的画面以一定的速率连续展现出来, 从而产生运动的视觉效果。制作质量对教学影响很大。当然, 对非计算机或美术专业人员来讲, 要求不能提得过高, 但基本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约束, 要使球类课程的教师尽快入门, 请有经验的人员指教是不可缺少的, 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态虚心学习请教, 尽快由外行变为内行。在制作动画过程中, 图形本身是否清晰, 扫描仪的分辨率能否达到图形输出的要求, 经计算机处理的图形图像在矢量图与位图中精度如何, 都应作为影响动画效果的因素加以考虑。

3.3 交流与评比

建立球类运动课件的资料库, 扩大交流的范围, 逐步建立区域性的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 在有关牵头的院校统一部署下, 发挥各院校球类课程教学组的优势。在规则完备的竞争前提下, 交流与评比是促进球类课程多媒体动画课件稳步提高的手段之一。当然, 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专业人士讲学指点极为重要, 交流的同时不仅使球类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巧更高, 更对规范化制作和教学提出了较严格的标准。评比的目的是鼓励和表彰在这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制作单位和人员,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应该被别人所理解和承认。

4. 讨论与建议

动画课件主要由手工绘制和计算机处理组合而成。在制作过程中, 首先按课件要求创作出动画的大致形象, 然后用铅笔绘制实际的动画帧, 如遇到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 可把一些较为复杂的图形图像化为简笔画, 适当增加动作与动作连接的过程图, 使之观看起来更符合正常人体运动的动作。

计算机动画课件应用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 有助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水平, CAI无疑有着广泛的前景。

计算机动画的制作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巧, 再加上一定的动画及绘画的知识, 从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 完全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摘要:现代化教育的核心是“三化”教育: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要手段。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球类课程, 必然涉及有关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问题, 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水平关键是在制作课件上有所突破。作者就球类课程教学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 提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观点。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动画,球类课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语文课堂结尾艺术下一篇:IR联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