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教学论文

2024-09-08

负数教学论文(共11篇)

负数教学论文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例l与课后练习一的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 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

2.学生在活动中能正确区分正数和负数, 知道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3.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 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4.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上课之前,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 你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前2.左3.起立

下面要加大点难度了, 仔细听, 看谁反应最快。

1.蛋糕店今年九月份赚了2000元。2.妈妈在银行存入了3000元。3.我向南走了100米。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 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 今天, 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创设情景, 初知正负数

1. 情景引入。

(1) 师:请同学们拿出记录表, 听清老师说的话, 用最简捷的方式记录这些信息。 (师叙述, 生记录。)

(1) 1路公共汽车在定安实验中学站上来8位乘客, 到定安一小站下去12位乘客。

(2) 水面上10米, 水面下5米。

(3) 小刚家, 四月份收入6000元, 四月份支出5000元

(2) 汇报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用↑↓符号表示、+、—……

(3) 认识正、负数。

师:像第一行的数叫正数, “+2”这个数读作正2, “+”这个符号叫正号。 (板书:正数、+2、正号)

师:第二行的数叫负数, “-2”谁来读一读?“-”是负号。 (板书:负数、-2、负号)

师:正号、负号和以前学的加减号写法相同, 但表示的意义却有所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 (板书课题)

2. 快速抢读, 并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师:36是什么数?介绍:写正数时, 正号可写出, 也可省略不写, 写出正号的, 一定要读出“正”字, 省略正号的, “正”字也省略不读。

师:负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写负数时, 一定要写出负号, 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

二、联系生活, 再识正负数

1. 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介绍, 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正好相反) 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4℃) -4℃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师:在读出刚才的温度时, 要注意看清什么? (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0℃)

小结:要找准0℃, 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 零下温度可用负数表示。

2. 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刚才这些资料当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不同的地区有一定的温差。可是在我国的有些地区, 它在同一天内, 也会产生较大的温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 这是对我国海拔最低的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形象描述。在那里, 9月份清晨的最低气温经常下降到0℃以下, 中午的最高气温又经常上升到40℃以上, 一天中忽而炎炎烈日, 转而疾风飘雪, 令人难以琢磨。那新疆吐鲁番盆地如此奇特的气温现象,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那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到底是多少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海拔高度图。 (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上面这句话。

师:什么是海平面呢?请看资料介绍:

海平面, 顾名思义, 就是大海的水面。它用在测量高度上, 又叫海拔。我国所有的大地测量和标志, 都以黄海海面的基点开始, 任何海拔标高, 都是相对于黄海海面的基准点。

师:你们看, 这就是海平面。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 可以记作什么?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可以记作什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 我们以海平面为基准, 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8米, 通常称为海拔8848米, 可以记作+8848米。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 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 可记作-155米。

师小结:看来, 用这样的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如果要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海平面, 你认为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3. 练一练

(1) 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那你们看, 下面这两个地区的海拔高度, 你们会表示吗?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2) 从下面这个数据当中, 你能不能判断出它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 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三、归纳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1. 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师:我们也来写几个正数和负数

先读一读, 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 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2. 提问:

(1) 0为什么不写? (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2) 观察这些正数, 你发现了什么? (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3) 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 (负数要小于0, 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归纳:正数都大于0, 负数都小于0, 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完成板书:负数<0<正数) 。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链接生活, 应用正负数

今天, 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 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 表示海拔高度。

通常, 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 五岳之首泰山海拔比海平面高1532米, 可以记作_______;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最深处海拔比海平面低11034米, 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

2. 表示温度。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 记作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 记作_______℃。

3. (出示电梯按钮图) 小红的家在五楼, 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 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 存折 (课件展示)

师:这里的“-600”是什么意思?

5.“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五、多媒体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师:正负数真是无所不在,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负数的历史。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

师: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六、归纳梳理, 课外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负数, 你们有什么新收获, 给同学们分享, 好吗?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好样的, 都有一个聪明脑袋。请同学们课后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 搜集一些可以用负数表示的量, 下节课共同交流。

评析: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 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 教师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 创设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 凸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 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 让学生因为需要而思考, 因为思考而创造。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 通过读数、分类等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 (0除外) 都是正数, 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 是学生对相反的量的再一次感知。由于教学前段有对气温的认识基础, 所以本环节力求利用前面学习中获得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经验, 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这一基准后, 让学生尝试解决, 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 在深层次上把握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计数的要领与方法。

负数教学论文 篇2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相反的意思。)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让学生通过温度计体会到0也有实际意义。)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

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

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板书设计:

负数的认识

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

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

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因此在课的开始,我为学生提供一些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生活现象出发,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如何记录、区分两种具有相反意义量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记录及交流记录方式的过程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

用到生活中去,用正、负数解释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数学问题,如:先提出如何能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引发学生思考,寻求区分两种量的方法。并在交流记录方式的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启动问题:哪种记录方式更加简练呢?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在课堂上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层层推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因此在对0的归属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很自然地借助温度计、海平面、地上地下等具体情境来说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如:可能是给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还不够多,学生对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体会还不够深刻,以致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质疑时,有一个学生学生问:负数是怎么产生的?说明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这一环节的处理还不够到位,要进一步研究。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2

本课是认识负数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教学负数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用正负数表示一些相反方向的量,从而进一步理解和体验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课前,让学生去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然后在课上讨论汇报。学生介绍储蓄卡、收支记帐本等正负数现象,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认识负数归根到底就是用正负数来表示一对意义相反的量,教材出现负数的知识更多地是从生活应用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学生理解的。从例题提供的表格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进而探索能清晰地表示出相反意义的量的表达方法。

教学例3后让学生理解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我又适时把P5练一练数据呈现给大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负数、正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比较盈利、亏损是一对反义词,再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理解了正负数在生活中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上学生能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应该说,孩子对于这些知识还有一个接受过程,虽然大部分孩子作业都完成得不错,但是,其实掌握得还不是很牢固的,作业中能很好的反应出来一些小问题,补充习题中有一题关于潜水艇和鲨鱼的问题,孩子的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最主要学生对于题目的不理解和脱离生活实际,以至于出现鲨鱼在天上飞等问题。还有思考题中的净含量问题,学生是根本没有接触过,我让孩子前一天回家问了爸爸,所以情况还稍微好些。但是,少数学生根本不是真的掌握了,这个从后来的练习中再次出现的个别错误中可以看出。

总体来说,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牢固的,特别是一些生活实际中接触不到或接触比较少的问题,有些解决起来还是有些困难或不熟练的。还有一些习惯问题依旧存在,如题意不看清、单位名称老是要漏、字迹潦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改进这些问题。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3

《负数的认识》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方面的教学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这一目标和个人对此教材的理解设计了本课,通过实践有以下体会:

一、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降低学习难度。

课的到入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方式,说反义词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如: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等等。这些相反意义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接着采用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以这些生活经验为学习切入点,展开负数的教学,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学习起点把握不准,预设不够贴切。

以前的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已有较多内容,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正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对与负数学生也偶尔接触过,并几乎每天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其实他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对于这些本人预设教案时有所考虑,但课堂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比想象的知道的要多得多。特别是展开环节用温度切入教学时还安排详细的认识温度计环节,课中才发现学生其实在科学课早已会熟练的应用温度计了,完全没有必要安排这样的学习环节。再如我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在那里还见过象这样负几的数时,学生竟然举到电池的正、负,尽管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并不产生对本课学习的困扰,但也实实在在是我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可见,课前的预设还要多方面了解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自身的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如在教学中,发现了预设的过于详细,学生的学习起点定位过低,还有上面所提的认识温度计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等,显然应该要调整一下教学的进度内容。可是在课中并没有进行调整,显得课堂学习安排过于简单,时间也比较松散。课后反思,在课中加入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互化比较合适。首先,西方国家当前就使用华氏度,对面向世界当代孩子来说,这也将成为必备知识。其次,温度计上就有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刻度,课堂上又有时间,方便穿插这一内容的学习,同时也增强了课外知识,也能拓宽孩子的视野。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4

《认识负数》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关于本内容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以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负数。

天气预报是学生熟悉的东西,记录城市的天气情况,学生感到新鲜,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学生体会+ 4和- 4是两个不同的数,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归到原来的情境中去,体会正数是零上的温度或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是以前已经认识的比0大的数。负数是零下的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是比0小的数。这样的回归,能清楚地了解负数的意义,懂得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二、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去体验。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比较认识的方法,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领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并为学生将正数、负数、零整合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数)之中打好了基础。对于练习题的运用,我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 大,负数都小于0,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5

本堂课是认识负数的第二教时,主要教学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用正负数表示一些相反方向的量,从而进一步理解和体验负数的意义。本堂课我在几个环节的处理上感觉挺不错:

1.如何让学生理解正负数表示一些相反方向的量?

教学例3后学生已经理解了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我又适时把P5练一练数据呈现给大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负数、正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比较盈利、亏损是一对反义词,收入支出是一对反义词,正负数也是一对反义词。“那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同学们受到鼓舞,说到例如“上升、下降”,“存入、支出”,“上涨、下跌”等常见的生活现象,体验了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理解了正负数在生活中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上升,盈利等可用正数,也就是+〈 〉,下降、亏损用—〈 〉表示,一种是用文字表示,一种是用符号表示,你认为那种方法更简单明了。突出符号简化的思想。

2.—5cm是下降—5cm吗?

学生在学习正负数后,上升用正数表示,下降用负数表示的方法已掌握,这种概念性的理解产生了负迁移,有一部分的同学认为—5cm就是下降—5cm。于是我还得从负数的意义跟学生进行纠正,—5cm表示什么意思?下降5cm,那么下降—5cm便成了下降下降5cm,这种说法正确吗?大家都笑了,有同学说:不正确,犯了重复的毛病。在后来的练一练中很少有同学再犯这样的错误。

用正负数表示方向问题是我这堂课的败笔,需要好好再思考一下。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6

“认识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要从学生出发去导入新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抽象出数学概念。“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不但方便了教师,还指引了教学方向。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应用多种方式,理解新知。

每一种教学方式有利有弊,任何教学方式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关键是看教师如何灵活地运用。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探究学习”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学生探究可以得到,不是任何数学规律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都能探究得到。我们知道,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方式,两者各有自己的优越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两者应既有互相区别又密切相联。我们主张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本课力求较好的处理探索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做到能将体现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而那些接受性学习效果好的内容则通过讲授学习,使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辅相成,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时,通过练习来自主归纳得出“0不能写到正数也不能写到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于是,我们尝试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个教学方法。这样做既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自主探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上还有一些“规定”。知道规定一种量为“正”,那么与它相反的量就为“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接受式学习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优越性。因此,在这节课中,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迁移的认知策略提供可能,使学生的记忆具有丰富的再生力。

三、设计丰富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要注重情景,讲究实效。本课围绕教学重点,提供了许多具有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安排了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填一填、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新知,内化对负数的认识。与最初呈现方式单一、只是少部分人参与的练习设计相比,前者将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了实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7

《认识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到了高一年级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不足之处:一是我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非常有限,降低了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三是课件的制作还不够精细。在有就是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练。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8

负数的认识是数的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

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开始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负数,电梯按钮,微信账单,存折存取款,食品净含量。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洁性有了不同的体验。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9

我在教学负数时,紧紧联系实际生活。因为负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负数的必要性。整堂课以“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来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比如:课始我让学生先通过自学, 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不仅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还体会到了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现象。初步认识负数后,通过创设情境来认识数轴,利用数轴小组讨论如何比较负数的大小,在汇报时,孟慧敏同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让我很欣慰。让我 感到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达到了课堂效果。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10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单元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正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在教学中,我重点注意以下方面:

1、联系生活,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通过向学生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负数?”和PPT课件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负数既感到熟悉,又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直观理解。

接下来,通过让学生对于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的记录,让学生体会16和-16是两个不同的数,在“16”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16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对负数和正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能清楚的认识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2、借助数轴,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数轴上表示负数时,学生出现了一种错误现象:把负数像正数排列规律那样进行排列,即:从左至右排为-1,-2,-3,……。这时,我抛出问题“为什么表示正数要从左往右看;而表示负数却要从右往左看?”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联系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进行理解。让学生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从而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为后面学习“比较正、负数的大小”时,能够借助数轴、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突破“负数和负数比较大小”这一难点奠定了基础。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11

今天上开学的第一节课,内容是“正数和负数一”,主要目标是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

学生对于负数这个概念是陌生的,但是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要学习的负数就是与我们以前学的数是相反的,这样搭建了一个桥梁,从而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负数这一概念。然后又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去体会,加深了对负数这一概念的掌握。

1、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 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所以这节课采取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的途径,以谈话法为主.

2、教师语言的精练性和指向性

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的精练性和指向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本节课我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强,造成学生不知所问;在课后听课教师的反馈中知道,多数老师也都十分关注教师语言的表达。在课堂上,不论是从思维的实际价值上,还是从所提问题的指向性上都显示出了教师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地位。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如何使教师的提问更具有启发性,如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有充分的体验,能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应该是每位教师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素材,每个情境的设计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教学目标服务。再加上多个实际参与的环节设计和教师平实、细致的组织、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断的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伴随着学习过程,亲身体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学习的魅力。

4、 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每一个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思维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课前预期的设计有既定的目标,这是必要的,也是要充分考虑的。但怎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顺应学生的思维,把握学生生成的一些问题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有赖于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机智的驾驭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提醒自己,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表情、关注学生的思维;敢于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矛盾冲突的碰撞点和学生认知的困惑点,及时的加以放大,努力使问题公开化、明确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要起好主导作用,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机会,使得课堂气氛有新鲜感.所以这节课采取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要起好主导作用,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机会,使得课堂气氛有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12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1、 练习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如“分析质量问题,温度问题。“调查体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这节课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个相对完整的事把温度、收入支出和海拔三个关键词串在一起。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更有兴趣。

3、这节课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理解相对意义的量。例如:,出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照片,与海平面比,一高一低。这些都是相对意义的量。有了这些形象的照片,就更有利于学生相对意义的量的理解。

4、 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5、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将知识落到实处?”“交流时,如何选择个别交流与集体交流?老师的评价怎么才能更到位。”我想这些都是今后我要努力的方向。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13

《认识负数》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感知到正数与负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数量。教学时有几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

1、对温度计上零度以下温度“读”与“画”容易出错。

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课前也知道温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华氏度、摄氏度,但学生在读温度计上刻度时(尤其是读零度以下的温度)学生习惯性从下往上读,如:

此题学生容易读成“零下十一摄氏度”,因此在例题教学时就要让学生明确读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法——都是从零开始往上或往下读。在初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并指边读。

2、对于楼层用正负数表示后,计算正负楼层之间的差距容易出错。

在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负数表示,楼层表示方法也不例外。地面以上记作“正”,地面以下记作“负”,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0层”这一说法,因此学生在计算如:“温度从-3℃上升到3℃,上升了多少度?”学生基本都会将其看做-3到0,0到3,都能解答。而“从-3层走到3层,需要走几层?”学生容易回答“6层”这里学生容易忽略从-1层到1层之间是由一层。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画图标上数据,帮助理解。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14

今天上了第二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可能更深了一点,第二节课与第一节课的区别应该在于,第一节课中有比较明确的“0”,正负表示的量相对较固定,而第二节课的“0”可能并不确定,同时正负表示的量是人为规定的,可以规定向东走为正,也可以规定向西走为正,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并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只有在准确理解正负的相对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运用。因此在课始又强调了“零度”、“海拔”等。还有特别重要的0。不论是数轴上的0还是温度计上的0,甚至是海拔上的“0”,都要让学生充分理解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这样学生才不至于犯错。 在教学中有这个一节细节,练习一第10题,表示上下车人数时,有学生回答,上车+8人,下车-3人,是否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呢?+8的正实际上就表示了上车的意思,他们理解了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首先让他们观察哪些数据表示上车人数,哪些表示下车人数,再让他们说说怎么看出来的,结果细心的学生发现起点站+21人肯定是上车的,终点站-21人肯定是下车的,得出了正数表示上车的人数,负数表示下车的人数,这样再做下面的题目就会好一点。从后面的效果来看还可以。另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是否也与数学课堂中其他的知识太多有关?例如这部分内容刚开始就出示温度计(只有摄氏度),让学生自己读读,说说表示的意义,学生是否会学得轻松一点。在练习中所接触的那些具体的情境,究竟有多少教师能记得: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摄氏度,又何况学生呢?现在的数学课对数学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还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要从学生出发去导入新课。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原本的设想是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再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但是从问了几个学生后发现学生对于负数的书写与读法并不是本课的难点,反而在温度计上看数据的认识与读出正确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我想首先在教学课件与教材的不统一,特别是不同学生书本上每一小格所表示的2摄氏度,半格与一格的区分比较模糊。

我发现需要自己对将开始的教学进行调整,同时带来了影响整个过程中的连贯性的。首先来源于自己对教材认识的不同见解。第一的不同:教学引入的不同,一开始是应在学生回家认识温度计的前提下进行,(出示:温度计)让学生介绍一番对温度计,以此引出摄氏度与华氏度的认识,并及时进行引导设疑:那你知道在我国是用什么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摄氏度表示的温度。并与学生一起来认识一大格表示10℃,每一小格表示2℃,举例巩固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例一的过

程。这样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用的,分散了教学实际的难点,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的安排,学生反应的效果比较好,学生的表现是乐于于此,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重点。于是教学引入,想以北师大(四年级下)中的“生活中的负数”为开头,首先从词语入手,理解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的举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引出教学例1的过程,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多样化的生活素材中,感知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具体数量的意义是相反的,体会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通过引进负数来进行简洁的表示。但学生的反应没有自己预设的出彩,自己的教学语言还需加强以及学生的常规练习。

浅谈七年级的“负数”教学 篇3

一、学习负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了解负数的引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例如让那些爱看天气预报的学生说一说夜间的最低温(北方的冬季),让那些家中开小卖铺的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父母是怎样记账的,让那些爱打乒乓球的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样记胜负的……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负数的畏难情绪,并且认识到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负数表示的意义

刚学负数,学生很难理解负数的意义。比如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5米,记作-5米。反过来问:+5米表示向东走5米,那么-5米表示什么呢?很多学生回答-5米表示向西走-5米,学生不理解负数表示的意义。负数实际上表示的就是与正数的意义相反。设向东为正,则向西就为负,如果设向西为正,则向东就为负。+5米表示向东走5米,很显然,本题设向东为正,那么-5米就表示向西走5米,实际上就是向东走-5米。可见这个-5米是相对向东而言的。我在讲课时力求通过实例让学生切实明白负数表示的意义。

三、负数中“-”的读法

“-”到底读什么?有时读“负”,有时读“减去”,有时读“相反数”。学生感到很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讲解“-”的读法。

1.在具体数字前“-”作性质符号,读作“负”。例如“-5”读作“负5”。

2.在减法运算中,“-”作运算符号,读作“减去”。例如“3-5”读作“3减去5”。

当这个数不是正数或这个数正负性不确定时,“-”作关系符号,读作“相反数”。

四、负数的大小比较

负数的比较对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我在讲这部分知识时分两种情况。

1.数轴比较法

对那些较小的,易于在数轴上表示的数,用数轴比较负数的大小,很直观。

2.绝对值比较法

对那些不易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例如-100,-1/100等,我们用绝对值比较法(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五、负数的计算

在有负数的计算中,学生极易出错,尤其在省略加号的两个负数相加中,我采取反复强化训练方法。刚学两个负数相加时,我出一组这样的类型题让学生做。由于都是这种类型的题,学生注意到这种题的特点,再加上我在旁边的提醒,学生几乎没有做错。但过一段时间,学生又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我及时再出一组两个负数相加的题加以巩固。在讲到同类项合并时,结合合并同类项,再次强化练习。经过几次强化训练,学生做这种题的出错率降到了最低。

以上是我在“负数”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不妥之处,望同行多多指正。

负数教学论文 篇4

一、情境设置不可或缺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抱着这样的想法,在进行“负数的认识”公开课之前,我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通过生活实际让孩子们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基于以上想法,在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以下两个情境:

1.和平街小学和光明街小学足球队的比赛中,上半场进了两个球,下半场输了三个球,该如何用数字表示进球和输球呢?

2.纺织厂2016年1月份进了5个工人,同时退休了3名老职工,如何用数字表示新进和退休的职工数呢?

这样的情境设置能够达到两个目的:(1)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2)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够直击本课教学的重心,突破难点,快速达到教学目的。

实践表明,当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宜的“舞台”时,学生就能为教师呈现出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这样的情境设置,必定是从有益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发展、身心发展的角度而做出的正确而细微的甄别和选择。说到底,整个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地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之火,很多情境设置,都力图在新旧理念之间铺设出一条更为“温暖”的地带,以期“新的希望与突围”能在这里起步,并淌出一条渐行渐宽的课改之路。

二、“0”的出场不可或缺

事实上,在“负数的认识”公开课中,我对于“0”就认识得不够,仅仅是组织学生讨论了“0℃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学生从理论的层面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课后在作业中发现,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还是比较粗糙。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周一贯老师在《学会开发“教学遗憾”的价值》一文中说:“对学生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法说服学生,只好不了了之,这就成了令人扼腕的教学遗憾。”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一一梳理了教学过程中的遗憾,并且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和方案。

比如,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我让学生动手拨出12℃和零下8℃(课件出示),学生在没有给出0刻度的温度计上轻易地拨出了12℃,但是学生在拨零下8℃时,发现应该确定0℃,加深了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设计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其目的有两个:

1.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用正数表示,即正数都比0大,比0℃低的用负数表示,即负数都比0小。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即将正数、负数、零的概念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0的质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当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对负数的感性体验和深刻认识。

三、联系现实不可或缺

“生活中除了气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数和负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似乎打开了“话匣子”,热烈地交流起来,他们的视角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践证明,当你深入生活之时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负数”的影子,“负数”的意义,“负数”的美、趣味和奥秘都蕴藏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之中,正等待着学生睁大“火眼金睛”去发现呢。

基于以上考虑,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比一比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2.形成性练习。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16年1月3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北京-12℃~-4℃,沈阳-27℃~-19℃,上海1℃~4℃,武汉-3℃~4℃,长沙0℃~3℃,香港18℃~22℃,请你说说,4℃和-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仔细观察,你还有什么发现?

3.拓展性练习。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带“-”的数吗?在下列话题中自由选择一个话题(温高、高度、收支、增减、其他)进行研究,下节课汇报。

从第一个练习到第三个练习,习题的选择和编排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感,充分体现了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规律。好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不断发现负数的影子,逐步完善对负数的理解,不断引发学生对负数产生更深层次的联想,以此擦亮学生的眼睛,洞开他们的多重视域,达到看负数“分外妖娆”的效果。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负数”的教学尤其如此,多一些情境设置,多一些联系现实,正是学会“用教材”的具体体现,而沉浸在其中的师生,其收获是多方面的,必将发现有关“负数”的更多的美、趣味和奥秘。

关键词:负数,情境,零度,生活

参考文献

负数教学反思 篇5

负数教学反思1

《生活中的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它的上一课是《温度》,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从温度的知识中了解了一些生活中的正负数。知道了可以以0℃为分界线,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而且也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并没有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前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理念和学生实际以及教材特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前温度复习

为了新旧知识点的自然衔接,课前设计了重温温度的活动,使学生自然的感受到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顺势过渡到新授的环节,生成自然。

2、通过记录相反意义的量,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三组相反意义的量,课堂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最后由师生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总结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更简便、清晰、准确。紧接着我又强化了正数分别代表了足球比赛中的进球、转学人数中的转入和收入情况以及负数代表的失球、转出和支出情况。并板书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埋下伏笔。

3、总结归纳正、负数和0的关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说说发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出正、负数和0的关系。

4、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潜在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坚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可忽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举出了“打羽毛球赢了、输了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同学想到“炒股赚了、赔了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 “超市经营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老师的体重”等一系列的练习,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总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尽可能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努力争取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做到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负数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在师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1)“0”的意义。

(2)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

教具准备:

课件、温度计模型(可以手动调节“水银柱”的高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请你说出它的反义词来:

上—下高—低大—小前—后左—右

师:下面换一种方式,不说词,说一件事。

飞机起飞—飞机降落飞船升空—飞船着陆(返回)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或相反意义的事件,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相反意义的量,如我班一个同学上课表现好,老师给他加了3分,一个同学午休课的时候在大吵大闹,被扣了3分,你认为这两个3分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加,一个是减。

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两个量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负数)

2.活动1:课件出示天气预报视频。(结合每个地方的图片,播音员播报)

广州:11~23℃杭州:0~10℃

北京:-5~5℃沈阳:-16~-7℃

师:看了这段录象,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

3.活动2:我当小小播音员,认识温度的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们看了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谁愿意来做一次小小播音员,给大家播报一下天气?

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用自己的语言来播报天气。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活动1:观察温度计,认识正负数

师:我们已经通过天气预报了解了全国一些城市的天气情况,那么,我们是用什么来测量温度呢?(温度计)。

(师出示温度计)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温度计,请小组内的同学仔细观察你们小组的温度计,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同时出示模型)

学生可能会观察到的情况:

生A:我看到有很多的线。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是刻度线,并说明刻度线与刻度线之间是1度.

生B:我看到温度计上有2个10,2个20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找到0℃所在的位置,并请一名同学动手在温度计模型出拨出0℃,知道0℃以上的温度是零上温度,0℃以下的温度是零下温度。

师:也就是说,这两个10表示的意思是相反的,那你们知道零上10度和零下10度是以谁为分界的吗? 0度是表示没有温度吗?

师:科学家们把在自然状态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定为0度。

生C:我看到温度计有表示温度的符号℃。

师板书12℃,并让学生抛开温度读数。

师:请同学们看看自己小组内的温度计,你能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我们教室现在的温度吗?(教室的温度大约在26度。)

(1)比较26℃与0℃:

师:你发现26℃的点在0℃以上还是0℃以下?现在你在教室里的感觉如何?如果我们现在进到温度是0℃的环境中,你又会有什么感觉?(让学生用动作和表情表示0℃时的感觉。)26℃与0℃哪个温度更低?(一名学生动手在模型上拨出26度)

(2)从温度的情景中提炼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

①比较5℃和-5℃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北京的天气情况,北京的温度是-5~5℃,谁能在温度计模型上拨出零下5度和零上5度来吗(指名学生拨。)零上5度和零下5度哪个温度更高一点,哪个温度更低一点?让学生结合温度计模型进行观察,判断。)

师:如果把这两个温度和0度相比呢?5度和零下5度相差了多少度?也就是说,在温度计上越往上温度就越高,越往下温度就越低。

②认识正负数

师:人们是怎么表示零下5度的?

生可能会说在5的前面的加一个减“-”号,教师要纠正学生的说法,并趁机介绍负数的读法,名称。

师:刚才我们在表示零下温度的时候,在5℃的前面加了一个“—”号,那么我们在表示零上温度的时候应该加什么符号?

生会说是“+”号,从而引出正数,介绍正数的读法,名称。

师:我们再看看天气预报的零上温度,有没有“+”号?

师:我们在表示正数的时候通常可以把“+”号省略。

师:正数的正号可以省略,那负数的“—”号可以省略吗?请学生说出理由。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正负数,除了黑板上的这些数以外,你还能再说出一些正数或负数来吗?

让学生说,学生可能会发现正负数是说不完的。此时,老师则可引导学生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可以用“……”来表示。

③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师:这是哈尔滨这个城市不同时间的天气情况图片(课件出示表示-5℃和-20℃的图片)。你认为哪张图片表示的温度要低一点?

让学生说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

A引导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判断、结合小组讨论。

师:谁能在温度计模型上拨出-5℃和-20 ℃吗?通过让学生结合温度计模型或图片,哪个点离0℃更近作出判断。

B学生经过讨论能推理出-5℃>-20 ℃ 。

活动2:对0的再认识

师:零上温度我们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就用负数表示,是不是用正数和负数就表示了所有的温度了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不是,得出还有0℃。

师:那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小组同学讨论。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0是正数。

生2:0是负数。

生3: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对学生来说,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不管学生说出何种回答,都要求他说清楚理由,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

最后师生小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活动3:温度计的再认识

师:现在老师把温度计模型横着放,你还能找到0℃在哪里吗?(指名学生上来拨)

师:现在老师从0开始,向右拨到这个位置(10),抛开温度的读法,请你用一个数来表示。

生:+10。

师:现在老师往相反的方向拨,回到0,再向左拨到这个位置(-10),抛开温度的读法,请你用一个数来表示。

生:-10

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温度计(数轴)中0右边的数是正数,0左边的数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看到的正负数。

2.我是小判官。(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0度就是表示没有温度。

(2)零下温度一定比零上温度低。

(3)笑笑的父亲收入2300元记作+2300元,那么支出1200元就记作-1200元。

3.课外作业:小调查

调查20xx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的气温。你有什么发现?

四、引导小结,深化认识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

负数教学反思3

《正数和负数》这一模块的主要知识点是认识下数和负数,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在对引入新知识时,介绍我国新疆的旅游胜地吐鲁番,让学生对我国的地理知识有所了解,增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吐鲁番的昼夜温差的介绍,引入对正负数的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很轻松。

另外,通过对我国的南北地区的温差的了解,交流有关温度的知识,知道0度的含义以及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区别,并掌握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温度。再了解水的三气的变化使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温度计,亲身体会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进而引申到生活中的其它方面,如:上、下车的人数;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向北向南的关系等。进一步认识正数与负数的意义。

负数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熟悉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正、负数是两个相反的定义,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与0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且认清零在正、负数之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我对本节课细细揣摩,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1.情境内容源于实际生活,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记录数据,请同学们来记录下面两个班篮要球比赛的得分情况”,以活的真实情境为研究素材,呈现出不同的记录结果,透视出学生的原认知状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新问题的研究,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又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我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购物小票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正、负数表示两个正好相反的意义,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正数可以表示增多、高于、正方向等意义,负数可以表示减少、低于、反方向的意义。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5℃、-20℃;在温度计上

拨出指定温度;把温度计横放后抽象出数轴,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没有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次在关键处设问“上海(零上4摄氏度)和北京(零下4摄氏度)的温度相同吗”“-5℃、-20℃比较谁低,谁高”“+5℃、-5℃之间相差多少度“……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

3.深挖知识背后折射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生活中的负数这个内容如果把握不好极易片面理解,单单强调负数而忽略另一方面。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个教学内容要传递给学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思想,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上来认识。所以,整节课中教师紧紧围绕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接触、认识、研究,最后才有了课的结尾学生感悟到的:“前进后退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增加减少可以用正负数”“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这样一些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里面教师的引导功不可没。

分类是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大都是先按标准将其分类,然后再辨析,最后获得对其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在认识正负数时教师也采用了分类的方法,同时重点研究0的问题。分类时学生就把0放在了“说不清”这样一个位置上,通过辨析与解释,得出了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以上这些设计视角开阔,不局限于教材设定的一个局部空间内,而是广集资源,充分研发,为我所用。使概念教学的课堂沉闷一扫而空。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有点于放手不够,引导太多,有些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归纳的知识点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我今后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负数教学反思5

《负数的认识》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方面的教学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这一目标和个人对此教材的理解设计了本课,通过实践有以下体会: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降低学习难度。

课的到入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方式,说反义词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如: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等等。这些相反意义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接着采用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以这些生活经验为学习切入点,展开负数的教学,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学习起点把握不准,预设不够贴切。

以前的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已有较多内容,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正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对与负数学生也偶尔接触过,并几乎每天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其实他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对于这些本人预设教案时有所考虑,但课堂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比想象的知道的要多得多。特别是展开环节用温度切入教学时还安排详细的认识温度计环节,课中才发现学生其实在科学课早已会熟练的应用温度计了,完全没有必要安排这样的学习环节。再如我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在那里还见过象这样负几的数时,学生竟然举到电池的正、负,尽管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并不产生对本课学习的困扰,但也实实在在是我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可见,课前的预设还要多方面了解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自身的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如在教学中,发现了预设的过于详细,学生的学习起点定位过低,还有上面所提的认识温度计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等,显然应该要调整一下教学的进度内容。可是在课中并没有进行调整,显得课堂学习安排过于简单,时间也比较松散。课后反思,在课中加入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互化比较合适。首先,西方国家当前就使用华氏度,对面向世界当代孩子来说,这也将成为必备知识。其次,温度计上就有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刻度,课堂上又有时间,方便穿插这一内容的学习,同时也增强了课外知识,也能拓宽孩子的视野。

负数教学反思6

[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负数”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学生比较陌生,但生活中却普遍存在。数学《标准》中指出:“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很丰富,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现实性的问题,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3、通过读、写温度,初步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年的十一黄金周,老师有幸到新疆旅游了一番。瞧,在这幅中国地图上,这里就是新疆。(课件)

你对新疆都有哪些了解?

老师这次新疆旅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课件显示文字)

4、师:你知道这句谚语讲的是什么意思吗?那这是为什么呢?

5、师:如果老师告诉你新疆一天的温度情况,你会恍然大悟的。(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三个温度:0℃30℃—15℃)

原来新疆那里早晨、中午、夜里温度差别非常的大,因此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

你们会读这些温度吗?

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关于温度中的数学知识。(板书:温度)

二、新授

1、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

1)温度计引入

师:哪你们知道测量温度用什么工具吗?

生:温度计。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的确在温度计上有两个可以表示温度的单位,一个是摄氏温度,另一个是华氏温度,通常情况下我们用摄氏温度来表示。只要看温度计左边的刻度就行了。同学们!现在能找到0℃了吗?

2)、认读温度计。

师:当液面在0刻度线时,这时的温度就为0摄氏度,可以记作0℃,0℃时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同时说明:℃就是表示摄氏温度的单位)(板书零摄度记作0℃),

师:现在老师这里的温度要发生变化了,请大家认真看罗!是多少?

生:零上15摄氏度。

师:我们看当液面上升到零刻度以上的15格处时,就可以记作+15℃或15℃(板书零上15摄氏度记作+15℃15℃)。

假设液柱继续上升呢?超级链接35℃这里是多少摄氏度?温度比15摄氏度高还是低?小结:液柱越往上升,温度也就越高。

师:接着温度计上的液柱又要变魔术了,(出示课件液柱下降15摄氏度,连续点液柱下降的过程).

师:你能读出这时的温度吗?

生:零下25摄氏度,零下15摄氏度。

师:刚才我们知道液柱是从上往下降的,并且是从0摄氏度下降了15个格子,所以我们读温度时也应该从上往下看。这时你们一定知道是多少了吧!

生:零下15报氏度

师:也就是说它比0℃还要低15摄氏度。那么零下15摄氏度怎么记作呢?请你们在纸上记下来。把你记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找两个有代表性的在投影仪上交流)

师:符号“-”表示什么?

生:零下的温度。

师:“-”符号在这里表示零下温度,我们给它取一个新的名字称它为“负号”。我们读作零下15摄氏度或负15℃),

那么你看我这里的液柱要是继续下降到这里呢?

小结:液柱越往下降,温度也就越低。

巩固:你们会在温度计上读温度了吗?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师:老师给每个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信封,请大家将信封中的卡片取出,放在桌上。一会儿,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温度计,想好该选哪个数来表示,当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迅速的将你所选中的卡片,高高的举起来。准备好了吗?(哈尔兵-12℃,漠河-30℃一起读,海口30℃大家感觉一下这个温度,怎么样啊?我们再)整理好信封。)

2、比较温度的高低

你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呢?

生:说(略)

1)其实还可以用当时温度计上的温度来验证。比较0℃,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的高低。

师:我们再来看这三支温度计是多少度?

生:35℃0℃-25℃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三支温度计的液柱不一样高。

哪分别感觉一下这三个温度,哪支温度最高,哪支最低呢?

小结:从这时里我们知道了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要高,零摄氏度却是零上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2)师:请你同学们打开课本88页,试着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3)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师:那么假设都是零下温度又怎么比较呢?(出示两个零下温度)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看你能不能想出办法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出来)

师小结:在温度计上,零刻度以下,越往下数字越大,当液柱越往下降时,温度又越来越低。

4)现在你会比较温度的大小了吗?

师:排列下列城市的温度出示课件

三、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同学们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在生活中,很多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我们以后再来交流学习,对负数作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反思]

《温度》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起始课。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温度中的数学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做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知识只有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才会有灵性和活力。因此,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挖掘其数学本质。本课力图从温度中的正、负数入手,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1、从直观到抽象,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获得发展的时期。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获得较大的发展,但学生一般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的形象思维的支持。

在突破本课难点——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之前,就借助了具体形象的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

在我和学生一同认识了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之后,将教材上呈现的两个温度计上的温度成为比较温度高低的很好的切入口,有的学生借助了温度计上水银柱的高低来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的高低,有的对温度高低的判断有了比较抽象的想法。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思考与讨论]

1.你有什么好的素材能帮助学生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数据的收集和小组的活动?将组织活动的过程写一个案例分析。

3.学生收集到的负数的数据有哪些,将它们收集起来。

4、让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

[案例评析]

数学《标准》中指出:“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很丰富,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现实性的问题,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每天天气气温的变化情况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而且了解各种天气情况的途径有多种,可以从电视广播中的节目中了解,也可以从报刊中了解。本节课,事先让学生收集一下各大城市(南方、北方)的天气气温情况,然后,把学生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引发求知欲,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负数的引入积累素材,更可以使学生关注社会,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了“-60C”是不是表示零下6度呢?”这个问题,顺势引入“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的内容,使学生对负数有了明确的认识。

这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观察,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降低了初学者学习新知的难度。如:结合温度表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难点问题。

负数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熟悉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温度计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教材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正、负数是两个相反的定义,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我准备了温度计,让学生认清零在正、负数之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

教学中,运用了多种学习方式:认识温度计;练习找温度;得出0的特征以及正负数的含义;认识海平面,加深对0、正负数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13℃、-3℃;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美中不足,如果我还在教材的伸缩面适时拓展一下可能会更好。在让学生体会负数的产生及温度计中的负数时,如果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负数的产生是为了更方便于表示,人为产生的一种数。在观察温度计时,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为认识数轴提前渗透。

负数教学反思8

“认识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要从学生出发去导入新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抽象出数学概念。“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不但方便了教师,还指引了教学方向。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应用多种方式,理解新知。

每一种教学方式有利有弊,任何教学方式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关键是看教师如何灵活地运用。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探究学习”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学生探究可以得到,不是任何数学规律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都能探究得到。我们知道,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方式,两者各有自己的优越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两者应既有互相区别又密切相联。我们主张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本课力求较好的处理探索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做到能将体现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而那些接受性学习效果好的内容则通过讲授学习,使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辅相成,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时,通过练习来自主归纳得出“0不能写到正数也不能写到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于是,我们尝试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个教学方法。这样做既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自主探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上还有一些“规定”。知道规定一种量为“正”,那么与它相反的量就为“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接受式学习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优越性。因此,在这节课中,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迁移的认知策略提供可能,使学生的记忆具有丰富的再生力。

三、设计丰富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要注重情景,讲究实效。本课围绕教学重点,提供了许多具有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安排了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填一填、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新知,内化对负数的认识。与最初呈现方式单一、只是少部分人参与的练习设计相比,前者将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了实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

负数教学反思9

《认识负数》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关于本内容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以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负数。

天气预报是学生熟悉的东西,记录城市的天气情况,学生感到新鲜,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学生体会+ 4和- 4是两个不同的数,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归到原来的情境中去,体会正数是零上的温度或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是以前已经认识的比0大的数。负数是零下的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是比0小的数。这样的回归,能清楚地了解负数的意义,懂得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二、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去体验。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比较认识的方法,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领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并为学生将正数、负数、零整合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有理数)之中打好了基础。对于练习题的运用,我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 大,负数都小于0,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负数教学反思10

“负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经常会从收看到天

气预报、温度的信息中看到负数,所以上课时注意了几个方面:

1、将“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在一起。从学生熟知运进、运出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感受正负数的意义,理解了抽象的负数。

2、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了寻找生活中意义相反的量、天气预报、温度等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从生活的情境中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形象的依据。让学生体会正负数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然后认识到温度、海拔也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后。正负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通过大量实例去体会:从学校向东走20米,可以表示为+20米,那么从学校向西走20米,可以表示为-20米,足球赛:进球3个,丢球2个怎样表示?转来12人,转走8人;车到站点,9人上车,5人下车。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联系生活,举出了很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寻找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这个环节表现很好。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希望自己的课堂能让学生越来越投入,开开心心地完成学习任务。

负数教学反思11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如:飞机上升500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500米则用-500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

教材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后,出现了数轴,这是一个关键。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排列特点。而这也是想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的把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我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接着为了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分界点;然后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

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负数教学反思12

教学了《认识负数》,因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到位,课堂总体来说很顺。但课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不熟悉温度计?

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这样的问题理解很容易,但在练习中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询问原因,原来他们根本就不会看温度计,所以课堂上我就重点指导认识温度计,然后再指导根据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这样处理这方面的教材,我想应该好一些:

加强对温度计的认识,通过对温度计上刻度特点初步感知意义相反的数量。

(1)不要忽视对温度计上摄氏度与华氏度这两种刻度的区分。至于两种温度有什么异同,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去了解。

(2)教会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单位,能根据刻度上大格与小格的划分推算出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3)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以0刻度为分界线,上下均有同样的数字。这为突出零上与零下起关键作用。让学生初步感受在0的两侧,相同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2、例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相反意义的数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通过观察三个地方气温在温度计上的表示,知道表示零上和零下这样两个相反意义的数量,用以前的数无法表示,使新知的教学呼之欲出,感受“+4”和“—4”两种表示数的方法的需要与重要。在此基础上掌握读写方法,知道“+4”可以写成“4”,正号可以省略。

3、例2通过生活中另一种相反意义的量——海拔高度,进一步掌握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此时并未抽象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仅仅是学习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与读法。这令我在教学中很难把握,因为常常会在此时冲口说出“正数”与“负数”两个名称。

“以海平面为分界线”这是本题的关键,它既沟通与上题“以0为分界线”的联系,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地海拔高度为何要用正负数来表示的重点。我在教学时先出示图,然后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量起的?学生有多种答案:山脚、平地……然后通过读题了解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从而引出“以海平面为分界线”,高于海平面的记为正,低于海平面的记为负。

4、利用对课上所接触到的数分类,将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数量抽象出来,完成两个概念的学习。

在分类过程中进行两个概念的对比,抽象出正数与负数的各自特征,强调正、负数与0的关系。完成练一练,巩固这一知识点。

5、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新知。

6、堂上检测。五年级的教学与中低年级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练习量,将练习课融入到新课中。

7、及时总结评价

负数教学反思13

“认识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通过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再加上教材又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不但方便了教师,还指引了教学方向。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引入负数,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应用多种方式,理解新知。

本课力求较好的处理探索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做到能将体现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而那些接受性学习效果好的内容则通过讲授学习,使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辅相成,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正数、负数、0之间的关系时,注意引导学生从观察温度计入手,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归纳得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负数后,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人们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做+3℃,零下3摄氏度记做—3℃”,用讲授法教学正负数的读写。在试教时,我们也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创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和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但效果不理想。于是,我们尝试在这个环节中运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个教学方法。这样做既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自主探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上还有一些“规定”。知道规定一种量为“正”,那么与它相反的量就为“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我们知道,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演绎的过程,也就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有的时候,这个过程是不完整的,这就要求人为补充,教师要为这个过程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这个准备越充分,学生接受知识地就越容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包括正确的学习方式等。因此,判断此时的接受学习,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将这个内容具体化,运用于实践,最终构成知识网络。当然,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与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一方面自主探究学习要以接受式学习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探究式学习也成为促进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条件。

因此,在这节课中,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迁移的认知策略提供可能,使学生的记忆具有丰富的再生力。

三、设计丰富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要注重情景,讲究实效。本课围绕教学重点,提供了许多具有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安排了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填一填、连一连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新知,内化对负数的认识。与最初呈现方式单一、只是少部分人参与的练习设计相比,前者将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落到了实处。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负数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负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得比较理想,为这节课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教学这节课前,为了更好的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做好知识迁移,我在上课的开始设计了“请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并标上数据。如果在0刻度的左边再画5厘米,平均分成5份,数字该怎样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思考,迁移和引入到本节课展开教学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考中发现“正数和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由于学生有了观察和理解数轴的经验,例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进行,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很顺利完成,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浓厚,积极性比较高,从学生的练习和作业中看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思维,我设计了一道练习: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六年级三个班进行综合百科知识抢答竞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三个班目前的得分如下。六(1)班0分,六(2)班+20分,六(3)-1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一说他们的答题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回答完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

负数教学反思15

今天上开学的第一节课,内容是“正数和负数一”,主要目标是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

学生对于负数这个概念是陌生的,但是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要学习的负数就是与我们以前学的数是相反的,这样搭建了一个桥梁,从而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负数这一概念。然后又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去体会,加深了对负数这一概念的掌握。

1、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所以这节课采取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的途径,以谈话法为主.

2、教师语言的精练性和指向性

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的精练性和指向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本节课我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强,造成学生不知所问;在课后听课教师的反馈中知道,多数老师也都十分关注教师语言的表达。在课堂上,不论是从思维的实际价值上,还是从所提问题的指向性上都显示出了教师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地位。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如何使教师的提问更具有启发性,如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有充分的体验,能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这应该是每位教师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素材,每个情境的设计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教学目标服务。再加上多个实际参与的环节设计和教师平实、细致的组织、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断的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伴随着学习过程,亲身体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学习的魅力。

4、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负数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APOS理论 概念教学 负数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63

一、研究背景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能领会数学的基本知识。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缘起、发展、演变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建构知识,获得概念。

在数的发展过程中,负数是数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前负数的学习安排在初中一年级。由于“正数”思考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初次接触与正数相反的负数学习时是有难度的,负数概念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这部分内容作了调整,在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的认识”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提前了负数概念的出现,为有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对负数概念教学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

根据皮亚杰研究的建构主义背景下,美国的杜宾斯基等人提出了数学概念学习的APOS理论模型。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心理建构,建构过程要通过四个阶段:阶段一:操作或活动(Action);阶段二:过程(Process);阶段三:对象(Object);阶段四:概型(Scheme)。“操作A”是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起点,是理解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活动,学生亲身感受概念的直观背景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转换感知对象,为过程阶段提供感性的素材。“过程P”是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内化、描述并反思活动,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内涵。“对象O”是通过前面的抽象,认识概念本质,赋予其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成为一个具体的对象。在后继的学习中,以此为对象进行新的活动。“图式S”是在头脑中形成综合的心理图式。在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中,相应的活动为图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单个图式只是离散的操作、过程和对象,把相似的知识点分隔开了,而多个图式则注重各个图式之间的衔接,把相似的知识点联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有利于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学生也能理解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建构出知识点之间的内部结构,形成较大的图式。

APOS理论下的概念教学设计遵循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将概念形成的过程融入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阶段,可以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构建概念的思维发展平台,促进学生的概念生成。

三、教学设计:以负数概念教学为例

1.教材解析

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计量产生了数的概念,能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数只有自然数,要经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其他的数。现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数系扩充是从某种测量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说明扩充的必要性。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负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编排4个例题,例1是温度计上的数,例2与海拔有关,例3是盈利与亏损问题,例4与数轴相联系。负数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负数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实际生活中负数应用的理解,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具体设计方案

(1)操作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任何教学设计都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引入概念时要考虑知识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更要思考所引概念的必要性。小学生认知中已经建立起上下、前后、左右等代表相对意义的概念,“负数”概念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中选取“温度”这一学生熟知的素材展开教学。播放天气预报片段,让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和读法,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随后直接呈现例1三个城市的温度,提问两个“20”表示的温度一样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交流、体验。

在操作阶段,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转换感知到的对象,以实际经验来获取信息,通过观察、发现、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并展开操作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操作中感悟,体会生活生产中引入负数概念的必要性。

(2)过程阶段:抽象概括,归纳概念。

出示例2直观图,说明虚线表示的是海平面,观察直观图,交流得到的相关信息。之后,教师明确用“正数”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用“负数”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这是学生初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概念的形象的直观模型。自学课本,在彼此的交流中掌握读和写的方法。明白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如此归纳出负数的概念。

概括概念实际上就是给概念下定义,运用已知的概念去解释新概念的内涵。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数学。

(3)对象阶段:深入理解,剖析概念。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与抽象,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负数概念,并给出了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成为一个具体的对象,学生将会运用这个具体对象进行之后新的活动。在对象阶段,参照例4进行如下的教学:请三位学生到教室前,其中一位学生在某一位置固定,另外两位学生分别向左、右相反方向走两步,思考如何确定他们变化后的状态。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把负数作为具体对象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活动,建立数轴的概念。同时明确: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在对象阶段,旨在引导学生将数轴上的点与抽象的正数、0、负数一一对应,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感受正数、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规律。进入对象阶段时,负数概念是一种静态的、独立的对象。通过比较,提取与负数概念相对应的条件,阐明概念的内涵与拓展,揭示其中暗含的数学思想,在整体上理解概念。

(4)图式阶段:实际应用,形成图式。

经过三个阶段后,负数概念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具体对象、抽象过程、完整定义以及和其他概念(如零和负数等)既有差别又相互联系的综合的心理图式。图式阶段要加强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心理图式。如“练一练”中收入和支出的记录,要求说出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教学中通过实践应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操作、过程、对象以及自己认知中原有的图式进行适当的整合,同化或顺应产生平衡状态,即新的图式。这个阶段,概念从具体中抽象出来,而在抽象的过程中又完善了对概念的定义,这是对以上三个阶段的综合。个体的思维和认知状况,在连续地建构中已经上升到更高的新的水平。

综上,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一种对数学活动、对象、图式的建构过程,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操作、过程、对象、图式四个阶段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应把“操作”(或活动)作为指引,在“过程”中反思,在“对象”中深入,在“图式”中整合,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各个阶段,分层次逐渐展开各个教学环节。

负数教学论文 篇7

从钟英中学团队与横梁初级中学团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较分析看, 同题异构, 各有特色, 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从总体上看, 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相同, 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与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亮点六个环节进行设计, 关键环节上都明确了“设计意图”, 便于学习者和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设计的深刻思考所在。

殊途同归, 教学目标编制本质相同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 是教师期望在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变化与结果。从两个团队的教学目标的编制来看, 都采取了三维目标方式编制目标。从目标的总体内容来看, 都符合本节内容所属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基本上都指向三个维度的目标达成。从具体内容来看, 钟英中学团队的目标编制更为简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来看, 认知性目标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中, 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混淆, 具体表现在:“分类思想”到底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 还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 需要两个团队的设计者重新认识。另外,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 两个教学目标的编制都存在一些缺憾, 即没有完全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编制目标, 没有完全彻底地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认知, 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 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究者、合作者和实践者。

形同质异, 过程设计彰显团队魅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 两篇教学设计形同质异, 具体表现在各自教学设计基于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个团队不同的设计特色与魅力。

钟英中学团队的教学设计能够注重视频的丰富对话, 让文本学习走向深刻。借助Smooth Draw和屏幕录像等技术, 让微视频呈现正数和负数这一情境, 通过图片概括出数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再通过飞机与潜水艇的动画, 以及生活中的温度、收入支出、产量增长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从而使其感知负数的存在与必要, 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钟英中学团队的“微课程实施方案”渗透了多元对话这一方法, 从细节上看, 该团队的设计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理念。在“微课程实施方案”中, 团队注意将学习的重难点放手交给学生自主思考, 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合作交流, 突出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 努力使他们的感悟体验走向丰富。另外, 钟英中学团队注重评价过程的完善,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在教学设计中他们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即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参评等, 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钟英中学团队还注意借助学灵网在线测评系统, 分层练习, 巩固提高, 借助多媒体实时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他们让学生进行分层练习, 并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实时评价和反馈;通过学灵网的“问答管理”栏目让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学习疑难, 或通过“学灵网”的“话题管理”“笔记管理”等栏目展开在线研讨, 甚至还可以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进行同伴互助解决。

引入负数后应注意的问题 篇8

1. 在小学学过的数中, 0是最小的数, 但引入负数后, 0已不是最小的数了:

它小于一切正数, 大于一切负数;它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在实际问题中, 0有自己的确定意义。例如, 在表示温度时, 0°C表示水开始结冰的确定温度;在表示海拔高度时, 地形图上某处海拔高度为0米, 表示该地与海平面持平等等。

例1.在有理数中回答下列问题:

(1) 有没有最小的整数?

答:没有。 (本题有时会错答为0, 因为有些同学仍习惯于在小学中学过的数的范围内考虑问题。)

(2) 有没有最大的负整数?

答:有。最大的负整数是-1。 (但也有同学答错, 认为没有最大的负整数, 原因有二:一是受没有最大的正整数的影响, 得出错误类比;二是分不清负数的大小, 误认为-5比-1大, -200比-50大等等, 以至于找不到最大的负整数。)

(3) 非正数中, 有没有最大的数?

答:有。非正数中0是最大的数。 (这结论与小学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结论0是最小的数相反, 因此使一些学生感到意外。)

2. 在有理数中, 除0以外的数, 都带有一个标志“+”或“-”, 这与小学所学的数是不同的。

这样一来, 在有理数中就多了一个判断:一个数

是正数还是负数的问题, 特别是对用字母表示的数, 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根据它前面的正负号来判断它是正数还是负数。有些同学忽视了这一点, 认为a是省略了“+”的数, 表示正数, 而-a带有“-”, 表示负数。其实这里a前面的“-”表示“-a”是a的相反数。

例如, 当a表示-1时, -a表示它的相反数+1。当a表示0时, -a表示它的相反数0。所以-a不一定是负数, 一定要纠正“带正号的字母表示正数, 带负号的字母表示负数”的错误看法。

例2.下面的几种说法是否正确?

(1) a2一定是正数。

答:不正确。例如, a=0时, a2=0×0=0, 不是正数。

(2) -a2一定是负数。

答:不正确。例如a=0时, a2=0×0=0, 它的相反数-a2仍是0, 也不是负数。

3. 在小学里, “+”“-”表示运算符号, 分别读作“加”和“减”;

在有理数中, “+”“-”号还表示数的性质的符号, 分别读作“正”“负”。例如, 在“试比较+5和-2的大小”这句话中, +5只能读作“正5”, 不能读成“加5”;-2只能读“负2”不能读成“减2”。在特殊场合, “-”号既不能读“减”也不能读“负”。

负数教学论文 篇9

一、首次尝试:热闹顺畅,自鸣得意

笔者参加市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首次执教《认识负数》。解读教材,发现课本提供的两道例题,分别呈现了“温度计中的负数”和“银行存折中的负数”两个生活情景,属于并列关系,编排意图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加深学生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流程为:

(一)温度计中的负数

(1)多媒体呈现某日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图1)。根据温度计认出杭州、西安、乌鲁木齐的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看的?

(2)乌鲁木齐与杭州的最低气温一样吗?为什么?

(3)小结:零上8℃与零下8℃是两个相反的量。数学上是怎样区别零上8℃与零下8℃的?(认读“正8℃”“负8℃”)

(4)多媒体呈现城市气温(温度计),学生举学具卡片表示银川:-6℃;拉萨:-4℃; 桂林:6℃, 其中桂林+6℃与6℃哪个对?

(5)多媒体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学生边听,边用正负数记录(一生在小黑板上记录,全班校对)。北京:零下2℃;大兴安岭:零下13℃;武汉:7℃;吐鲁番:零下3℃;上海:12℃;上虞:6℃。

(二)银行卡上的负数

(1)多媒体出示存折图(图2)。从银行卡上,你能看懂这些数各表示什么吗?先让同桌互相商量着,再指定学生回答(板书):2000元表示存入2000元,-500元表示支出500元……

(2)小结:像2000、500这样的数可以表示存入的钱,-500、-132元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支出的钱。而500元与 -500元则是一对相反意义的数。

(三)数学中的负数

(1)根据板书分类。学生交流讨论,汇报、板书。

(2)小结:温度计上,以0℃为界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而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

我们把像8、2000、500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 -8、-500、-132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数轴上的正负数(图3)。在一条直线上,取一点为“0”,向右数8格后的这个点,表示 +8或8,向左数8格后的这个点表示 -8。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把( )数放在数轴的右边,把( )数放在数轴的左边。

(4)练习。读一读,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不仅有负的整数,还有负的小数等。

(5)揭题:认识负数。欣赏《负数的历史》。

(四)练习应用(略)

课后,有同仁认为本课准确把握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例题教学到位,“让学生用学具卡片表示城市气温”“听气象预报记录城市气温”等环节,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热闹,练习形式丰富,有利于巩固负数知识,全课流程实施顺畅。因此,笔者自我感觉良好,自鸣得意。

二、专家诊课:遮遮掩掩,忽视学情

又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安排笔者在一次大型活动中再上此课。由于是省级活动,开课前,省教研室专家和本市特级教师来学校听课把关。笔者带着上次活动后的“自信”,唱响“同一首歌”,上了试教课。听后,专家们竟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不足之处:

(1)揭示负数的意义滞后,重视学生经验不足。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负数的生活经验,但教师视而不见、遮遮掩掩,到新知教学完成后才揭示负数的意义,扼制学生的经验及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2)发挥例题作用有余,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用学具卡片表示城市气温”“听气象预报记录城市气温”等环节,带来的课堂热闹是表面的,停留在机械重复的层面上,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无多大益处。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他们提出了富有操作性的改进建议,特别强调: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直奔主题,教学重点定位在数轴上认识负数。

三、再次执教:顺应起点,提升思维

面对专家的点拨,我深刻反思,觉得原来的喜悦为时过早,于是重新设计教学路径。

(一)读、写负数,揭题

(1)(课件出示 -1)你看到过这样的数吗?在哪里看到过?你会读这个数吗?

(2)再写3个这样的数,把你写的数读一读。

(3)揭题:认识负数。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

1. 负数在生活中很常见

课件出示“食物的保存零下18℃”等三组信息(图4)。

读一读上面的负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2. 银行卡上的负数

出示银行存折(见图2),你能看懂这些数都表示什么意思吗?

同桌之间先商量互说,再抽查学生说四个数据(板书,略)。

小结(同第一次施教,略)。

你知道存入的钱还可以怎样表示吗?(引出正数,介绍正号和正数的读法,正号可以省略)负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3. 温度计中的负数

出示:哈尔滨 -9~ -3℃,北京 -2~2℃,合肥0~9℃。

(1)请学生读一读。每个城市怎么都会有两个温度呢?

(2)找一找:

1 -9℃是在温度计上的哪个地方呢?出示空白温度计,根据学生回答显示。2在温度计上找出另外的5个温度(图5),和同桌说一说。根据回答,依次显示。3哪两个温度刚好相反?

(3)小结:像2、9这样的数表示零以上的温度;-9、-3、-2这样的数表示零以下的温度。零以上的温度我们还可以用正几℃来表示。

(三)研究数学中的负数

1. 分类

(1) 仔细观察 黑板上的 +2000元、-500元、-132元、+500元、-9℃、-3℃、-2℃、2℃、0℃、9℃,把它们的单位去掉,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抽学生在黑板上移动卡片,展示分类结果。

(3)小结:(同上,略)

2. 数轴上的负数

(1)简介数轴(同上,略)。

(2)这里的8与 -8刚好相反。你还能在数轴上找到像这样表示相反意思的一对数吗?例如:-2与2分别在哪里?

(3)假如这个数轴足够长的话,还可以找到哪些相反的数?

(4)你还能从数轴上知道哪些知识?

(5)0到 -1之间有负数吗?

(四)练习拓展

(略)

四、课后反思:学生经验,不应忽视

1. 重文本,更要重学情

课本与学情,是教师设计教学路径的两大依据。两者孰重孰轻?笔者以为:学情重于课本。一方面,因为教材从编写、审定、出版到使用,需要一段时间,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与教材的相对滞后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再好的教材也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他们或多或少积累了相关经验,这就是教师设计教学路径的起点所在。正如专家指点,首次尝试时,揭示负数的概念太迟。可喜的是,再次施教时,课上出现令人欣慰的一幕。

【片断1】

师:(课件出示 -1)你会读这个数吗?在哪里看到过?

生(齐):这是负1。

生1:试卷上老师的扣分。

生2:电子计算器上。

生3: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上。

生4:“1”前面的是负号,这是负数。

师:请你写几个这样的负数。

生 1:-2.5,-3.4。

生 2:-3,-78,-90。

生 3:-7/10

……

教学效果显示,对于负数,六年级学生已经知道得不少了:会认读负数,知道负号,会写负的整数、小数、分数。“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教师珍视课堂教学的“东土大唐”——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直接入题,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良策。

2. 重热度,更要重深度

学习知识与发展思维是数学教学肩负的两项任务。当学生学习浅显的知识没有困难时,教师不应该与学生一起“虚度光阴”——一味追求课堂内热闹的场景,应该帮助学生“取回真经”——深度挖掘知识的内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回望再次施教历程,由于课始进程较快,为在数轴上深入研究负数提供了时间保障。

【片断2】

师:(出示数轴,已标明0、8、-8)8和 -8表示什么?正数与负数分别在哪里?

生1:8和 -8正好相反。

生2:正数在0的右边,负数在0的左边。

师:请你再写出几组这样的正负数。

生 1:1 和 -1。

生 2:-4 和 4。

生 3:-7 和 7。

……

师:如果数轴足够长,还能写多少组?

生:无数组。

师:从数轴上你还有哪些发现?

生1: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

生2: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

生3:正数比负数大。

师:0到-1之间有负数吗?如果有,有多少个?举例说明。

生:有,无数个,-0.1,-0.2,-0.125等。

师:那么 -1到 -2之间呢?

生:也有无数个。

师:今天认识了负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既有负的整数,又有负的分数,还有负的小数。

生2: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生3:每个负数都有与它相反的正数。

瞧!多么有深度的发现。与首次尝试时相比,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程度高出了好几个层次,这不失为磨课带来的成功喜悦。正是相信专家名师的力量,才有冷静反思的再设计;正是相信学生经验的力量,才有思维深度的又一课。

教材,在一定时期内一成不变,学生,每届都在变。学生经验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出发点,理应引起高度关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教师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认识负数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和要达成的目标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解读其承载的知识点,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上一个台阶。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定教的课堂,才能彰显“学为中心”。

负数教学论文 篇10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合计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合计的差额, 其中前者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的税费返还及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后者包括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以及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企业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为正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数, 则表明企业经营活动的创现能力强, 净利润质量高, 应收账款管理好。反之, 则表明企业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的现金不足以支付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现金支出。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除了应当满足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现金流出外, 还应当能够补偿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 以及支付利息和现金股利。这是由于仅依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使用后的处置收入无法使全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购置成本得到补偿, 而且无形资产的价值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仅依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支付银行借款和应付债券的利息以及所要分派的现金股利, 势必将会使企业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中, 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 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获现能力强弱时, 不能只关注其现金净流量金额是否为正数, 还应结合财务报表附注分析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能否补偿当期经营性非流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 以及能否满足当期支付利息和分派现金股利的需求。以某上市公司为例, 本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781 769 190.91元, 上年为712 674 098.11元, 本年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额为82 837 340.33元, 无形资产摊销额为12 655 913.30元, 利息净支出为-14 321 203.90元, 应付现金股利为78 594 605.20元。从上述数据可见, 该公司本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了69 095 092.80元, 本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不仅能够满足经营活动支出的现金需求, 而且还能够弥补非付现长期资产的损耗并满足分派现金股利的需求, 经营活动的创现能力较强。

然而, 仅从某一期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就得出不好的结论, 可能会有失偏颇。因为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企业可能处于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阶段, 放宽信用政策, 如通过延长信用期间、降低信用标准等手段以增加赊销量, 势必会使企业当期的经营现金流入量较少, 但从长远来看, 放宽信用政策则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当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时, 报表使用者应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其是否正常, 但是对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多期为负数的情况, 则可以认为该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已成为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实务中, 一些企业将属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项目虚增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 以粉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例如某ST上市公司将2002年度属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其他单位借款5 700万元计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针对上述现象, 2003年末证监会特派办对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 要求其纠正上述错报事项。又如某ST上市公司2003年度实现净利润3 599万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 145万元, 经查实, 该公司将当年属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利息收入1 805万元以及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收回合作款及收益2 260万元列入现金流量表中“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 形成错报以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

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正负数评析

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不同, 对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正负现象的分析评价较为复杂。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合计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合计的差额。前者包括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处置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等;后者包括购建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投资所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等。

对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正负数进行合理评价, 通常应结合企业所处的生命发展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初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初创和发展阶段, 企业需要大量的现金, 一方面用来购买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物资, 另一方面用来对外投资以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 而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都有或长或短的现金回收期, 在现金回收期间往往没有现金流入或只有很少的现金流入。因此, 在企业的初创和发展阶段, 一般可将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视为正常现象。进入成熟阶段后企业不宜进行大规模投资, 开始缓慢增长, 同时处于投资的回报期, 应有稳定的现金流入, 故这一阶段现金流入量理应大于现金流出量,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表现为正数。衰退阶段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特点与成熟阶段类似, 由于基本不再有现金流出, 所以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一般也应表现为正数。

对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正负数进行合理评价时, 应对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要来自于处置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且并非因其多余或闲置而对非长期资产进行处置, 而是企业为偿还债务或维持经营而变卖非长期资产, 诸如此类的正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也并非好现象。

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正负数评析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合计与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合计的差额。前者包括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后者包括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和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应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需求, 对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正负, 不能一概而论, 也应结合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分析评价。

在企业的初创和发展阶段, 对现金的需求大, 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不强, 因此企业对现金流量的需求主要通过筹资活动来解决, 通常要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从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筹资活动来获取现金。由于吸收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属于股权性筹资, 不需要面临还本压力, 且在初创和发展阶段一般采取不分配、低股利或满足生产经营需求后再分配的剩余股利政策, 所以这一阶段股权性筹资的现金流入量远大于现金流出量;采用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负债筹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在还本之前也只需每期支付固定的利息。基于以上分析可见, 企业初创和发展阶段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表现为正数, 正数越大表明企业筹措资金的能力越强;在该阶段如果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将会制约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使企业错失投资机会。

在企业的成熟期和衰退期, 一方面投资、扩展机会减少, 另一方面企业很难筹措到更多资金, 而偿付债务、分配股利和利润或支付利息依旧会使现金流出, 因此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常呈现为负数。此时应注意分析筹资活动流出的现金是来源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还是源于新的负债, 如果源于后者, 意味着企业已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不良循环中, 容易导致财务危机。当然, 企业成熟期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 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给股东回报的现金股利多, 属于好现象。在企业的成熟期和衰退期, 若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恰好等于现金流出量, 则表明企业筹集到的资金全部用于偿付债务本息或分派现金股利;若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 则应作进一步分析, 可能是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创现能力弱使得企业现金流量不足, 只得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也可能是企业有了新的增长点, 未来的发展潜力被市场看好, 于是具有了筹集资金的能力。

在实务中, 界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发展周期阶段并非易事, 即便能够大致界定, 也存在特例。例如在外界看来正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 其内部很有可能正在积极地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因此表现出与其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对应的投资现金流出量。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仅依靠现金流量表中的数字就会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若结合企业的报表附注以及董事会报告等定期报告或临时报告进行分析, 便可避免上述偏差。

负数发现的意义 篇11

在古代,我国有一本书叫《九章算术》,其中明确提出了负数的概念,以及正负数的运算.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著名数学家刘徽更加明确了负数的意义.古代人是用算筹来记数的,刘徽把两种表示相反意义的算筹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规定用红色的算筹表示正数,用黑色的算筹表示负数,很形象地区分了正数和负数.用不同颜色的数表示正负数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例如在报纸上常见到的“财政赤字”,表明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经济现象.

像8,2.5,31/4,20%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正数.为了强调正数,前面可以加上“+”(读正号).如8也可以写成+ 8,但“+”往往可以省略不写.像- 8,- 2.5,- 31/4,- 20%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前面的“-”(读负号)不能省略,否则就变成正数了.如-8不能写成8.要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 0都还表示0,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在小学里我们常用0表示“没有”,而引入负数后,就不能再把0完全当做没有了,如0℃就是一个特定的温度,不能说没有温度.

对于正数和负数,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的为正数,带“-”的为负数.例如- a,当a表示0时,- a就是在0的前面加了一个负号,仍为0;当a表示-2时,- a就成了一个正数.这些在今后将进一步学习.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夏天武汉气温有时高达42°C,你会想到武汉的确像火炉,冬天哈尔滨气温有时达到- 32°C,一个负号会让你感到北方冬天的寒冷.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我们可以主观规定某种意义的量为正,那么相反意义的量就为负.但习惯上我们把赢利、买进、收入、上升、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亏损、卖出、支出、下降、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要注意,用正负数表示实际意义的量时一定要注意所表示的量是否具有相反意义,例如我们不能把“赢利”与“支出”作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而用正负数表示.

负数在国外得到认识和被承认较之中国要晚得多.在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于公元628年才开始认识负数.而在欧洲,14世纪最有成就的法国数学家丘凯把负数说成是荒谬的数.直到17世纪荷兰人日拉尔才认识和使用负数解决几何问题.

与中国古代数学家不同,西方数学家更多的是研究负数存在的合理性.16、17世纪欧洲大多数数学家不承认负数是数.帕斯卡认为0减去4是纯粹的胡说.帕斯卡的朋友阿润德提出一个有趣的说法来反对负数,他说(- 1):1=1∶(- 1),那么较小的数与较大的数的比怎么能等于较大的数与较小的数的比呢?连莱布尼兹也承认这种说法合理.英国数学家瓦里承认负数,同时认为负数小于0而大于无穷大.英国著名代数学家德·摩根在1831年仍认为负数是虚构的.他用以下的例子说明这一点:“父亲56岁,其子29岁.问何时父亲年龄将是儿子的2倍.”他列方程56 + x = 2(29 + x ),并解得x= - 2.他称此解是荒唐的.

上一篇: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下一篇:酒店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