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关系识别(精选4篇)
报道关系识别 篇1
新闻批评报道常常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 涉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涉及道德和法律, 涉及各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矛盾。要搞好新闻批评, 必须多方面地学习, 应当处理好批评与表扬、质量与数量、时效与时机的关系, 把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艺术性统一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好新闻批评的作用。
一、要正确处理好批评与表扬的关系
正确处理批评与表扬的关系, 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 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比例要适当。歌颂、表扬和暴露、批评, 两类新闻信息都为受众所需要, 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推动我们各项工作向前发展。我们的新闻宣传, 主要是进行正面宣传, 以表扬、鼓舞为主, 以批评、鞭策为辅。只表扬、只歌颂, 一片叫好声, 会使人忽视困难、缺点和错误, 头脑发热, 失去努力的方向;到处是批评, 也会使人觉得一团漆黑, 丧失信心, 产生今不如昔之感。从正确反映客观情况来看, 光明面、先进面是主流, 黑暗面、落后面是支流。第二, 批评与表扬都是在相对意义上的具体的评议, 不可以点代面, 以偏概全, 绝对化。对一个人, 一个单位的表扬是就某种事实所作的具体的肯定, 不是全盘肯定, 更不是肯定其缺点和错误;对一个人、一个单位的批评是就某种事实所作的具体的否定, 不是全盘否定, 更不是否定其优点和成绩, 否定优点同不承认缺点、错误一样, 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作新闻工作只根据客观事实和当时的全局情况决定批评与否, 对先进者的错误不护短, 对落后者的成绩不歧视。第三, 承认转化、促进转化。把缺点、错误公之于世, 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可以转化为优点和成绩。绝大多数受批评者能够接受批评, 努力纠正错误, 向好的方面转化。新闻媒体对于这种及时纠正错误并作出成绩的个人和单位, 要表扬、要鼓励, 促使他们更快地进步, 成为转化的典型, 以激励更多的后进者。这也是新闻媒体实事求是而无偏见的表现。
二、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有足够的数量可以保证新闻批评的经常化;在有足够数量基础上必须重点抓质量, 有典型意义的批评, 才有大的震动。批评, 在报刊、广播、电视新闻中居于辅助地位, 数量不宜太多。但是, 为了使人们认识新闻批评是民主生活的正常现象, 就应当有一定的数量。比如, 省台《行风热线》节目为了保证批评报道线索数量, 充分利用群众电话、短信提供线索, 这些充分反映来自基层群众的意见、要求、建议、批评、呼声, 表达他们正当的愿望和情绪, 替他们说话, 凡能公开报道的都公开报道出来, 凡应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和答复的及时转交。总之, 一定要件件认真处理, 件件有结果和回音, 不要石沉大海, 不了了之。群众反映问题多了, 常常可以从中发现重大批评典型。在重视数量的基础上, 要下力量抓质量较高的典型。配合当前工作抓典型, 震动大, 影响大, 效果大。没有足够数量的经常性的批评报道, 人们对新闻批评会淡漠, 产生报刊、广播、电视不能搞批评的错觉, 失去向新闻媒体反映情况的信心;没有典型, 警钟敲得不响, 人们会感到批评只是走过场、摆样子、做装饰, 不痛不痒, 只打苍蝇不打老虎, 避重就轻, 敷衍塞责, 不解决实际问题。抓质量高的典型, 不只要注意从群众来稿中发现线索, 还要同基层单位、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 特别是同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和政府的检察机关密切合作, 依靠方方面面提供线索和稿件, 依靠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协助。凡属重大典型, 编辑部要及时派出记者, 无论单独采写还是与有关方面合作采写, 都要具体地、详细地、全面地占有材料, 作周密的分析和研究, 以保证如期地、高质量地完成采写任务。记者抓批评报道, 应当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典型上。
三、正确处理时效与时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时效与时机的关系, 保证批评报道的时效性, 又要选择最好的发表时机, 争取社会效果最优化。运用新闻传播工具开展批评, 属于新闻信息传播, 必须保证时效性, 这是它与一般批评的重要区别之一。新闻批评不是算旧账, 尤其不应去批评已经得到纠正的错误, 而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错误进行批评。这种批评, 应当能够在当前的社会上发挥新闻所应有的作用。新闻批评不是一般的新闻信息传播, 而一种批评, 又属于宣传现象。宣传具有强烈的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必须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批评, 确属正确的批评, 但是时机不对, 就没针对性和指导性, 时机选择恰当, 就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发早了, 时机不成熟, 发晚了, 错过时机, 都不会取得最好的社会效果。选择时机要有全局观念。一次批评在局部看来是适当的, 从全局来看也许与整个形势不协调, 甚至引起误解, 因为局部出现的问题, 可能在全局还远未到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 也可能早已处理过了、不再是普遍的问题了。这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也是个时机问题。所以, 时机与针对性、指导性有关, 与全局观念有关, 与方针、政策、策略也有关。在时效性最强、时机最适宜的时候进行公开批评, 可以收到最好的社会效果;在恰当时机发表缺乏时效性的批评, 等于发布旧闻;误选时机, 没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有时还会帮倒忙, 起相反作用。
除正确处理上述关系以外, 还要注意批评中的点名问题。新闻批评的点名问题, 要采取慎重态度, 要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被批评者的态度、后果和影响, 以及当前形势的要求来决定, 不轻易点名, 同时还要看到, 点名也不是为搞臭一个人或一个单位, 不是点名就打倒, 点名是为了更好地教育被批评者。■
新闻舆论与公正报道的关系探究 篇2
一、最低限度的爱、适度的爱的公正价值舆论引导
新闻舆论十分重视善爱行为, 而善爱行为是以社会施爱为核心的。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 新闻媒体关注各种施爱之举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公正价值观的科学引导问题, 从表面上看, 此种素材所带有善的标志通常使媒体忽视了较深层次上的价值审视。我们能够将社会公正价值观关于爱的衡量看做是:爱涵盖在公正价值之中, 然而公正价值范畴之中的善并不包含那些无节制的爱。约瑟夫·弗莱彻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 他曾指出“由于公正为被分配了的爱, 所以公正和爱属于同一回事”“公正不仅是限度最低的爱, 而且还是一种最适度的爱。”纯粹情感所驱使的爱并非是公正价值观所接纳的爱, 为实现社会共享价值的最大化, 其要求具备某种抑制或者是优先, 若媒体舆论对此类价值权衡采取完全忽略的态度, 不加辨别地推崇一切境遇里的爱, 那么势必会误导公正价值观, 媒体舆论对那些存在善性成分的施爱行为要做价值辨别的引导。媒体舆论长期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上, 公正价值问题就隐含其中, 比方说针对部分贫困大学生顾忌面子不愿从事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工作而坐等社会资助的情况, 《中国青年报》提出了“扶得起躯体, 扶不起魂”的救助质疑,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正是因为这种节制有度的爱才得以真正实现。
新闻媒体舆论通常需要面对的价值引导问题在于, 怎样准确把握具有最低限度的爱的意义的公正价值。通过广州佛山的“小悦悦事件”, 各大新闻媒体针对超出社会公众心理底线的道德冷漠问题讨论了见死不救这一社会现象, 提出了怎样落实道德责任的议题。不管是否会将见死不救列入法律之中, 但由其所引发的一系列关于公正价值的讨论, 以及在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间怎样衔接最低限度的爱的问题, 都充分展现了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自觉意识和理性, 对于这样一种极为显性的价值观甄别问题, 不管对道德责任法律化采取何种态度, 都非常容易把握舆论引导的具体价值判断标准。
二、获益条件和机会均等的公正价值舆论引导
新闻舆论非常重视关于社会财富总量等相关的经济问题, 宣传此种舆论的媒体呈现的不只是单纯的政治宣导问题, 还与价值观的理性引导密切相关, 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实际发展成果和实际的社会财富分享情况最为直接地反映了公正的价值法则的存在能否具有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的意义。
威廉·K·弗克纳是当代美国非常著名的伦理学者, 他曾经指出不能单纯满足于福利总量的增加, 应按照平等对待的精神来分配财富, 并且应当强调的是它遵循的是均等机会的平等待人原则, 而非平均主义。追求同样好的人类生活并不是平等待人, 其本质在于对个人具有的同等机会的保障, 而是否把成就、美德及贡献作为分配财富的标准, 其关键就在于应当首先确保每个人能够享有的条件和机会的均等。在弗克纳看来, 尽管公正价值观并不倡导绝对平均地划分社会财富, 然而确保人们在获益条件和机会上的平等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在当前日益突出的稀缺资源与公共资源的实际占有不均衡问题影响下, 整个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公正价值问题。
针对某一具体的现象与事件, 新闻媒体能够设置价值倡导的议题并进行舆论的发酵、组织工作, 以引导社会和政府展开定向的思考。比方说, 针对最近几年来在重点高校招生时出现的农村生源不断减少的现象, 新闻媒体以当前施行的高考加分政策为切入点, 重点分析了城乡间失衡的教育资源的分配及不断拉大的城乡受教育机会等相关问题, 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对策倡导, 其自觉的价值引导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就微观层面而言, 新闻舆论准确地把握了公正价值问题, 然而此种舆论对典型性的个别事件的依赖极大, 其对舆论的诉求也缺乏连贯性, 因此不容易形成具有浓厚氛围的舆论场, 媒体还不具备准确审视该种宏观性话题的胆识与能力, 而是正面宣导机械式地冲淡了其问题意识, 尽管部分政策行为与现象已经带有浅层面上的的舆论宣传的价值, 然而部分隐性问题 (不均等的获益机会与获益条件) 制约了相关政策效能的发挥。
三、所得待遇合乎其所享有权利的公正价值舆论引导
从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所能达到的意识自觉性程度来看, 我们更容易把握的是以权利形式而存在的公正价值观, 和公正价值观其他方面的内涵相比, 舆论比较倾向于那种应然的理性, 这主要是因为媒体能够按照比较清晰的标准来把握应然状态。■
参考文献
[1]陈堂发:新闻舆论引导与公正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2]何振华:引领时代变革的舆论先声[J];《采·写·编》;2008年04期。
报道关系识别 篇3
一、相关概念分析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新创企业中机会识别与企业高管, 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对新创企业概念、机会识别概念以及新创企业高管特征现状进行论述。
1.新创企业高管的内涵与类别
首先我们介绍新创企业的相关概念。对于企业的建立来讲, 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繁荣期和消退期, 而新创企业正是出于初创期的企业, 新创企业阶段, 包括了创业者创立企业、带动公司员工完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对新创企业的界定中可以以企业创立的年限来决定。
企业高管又称TMT, 指的是承担决策职责的高层管理者所组成的团队, TMT团队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发展, 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往往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本文将新创企业高管团队按照职能的不同分为了三大类, 即产出型职能、生产型职能和外围型职能。其中产出型高管团队负责的是销售和研发, 其主要职责是通过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 提高自己企业占据市场的能力。生产型高管团队主要负责生产管理、设备维护、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事物, 其目的是尽可能的扩大企业的生产, 提高工作效率。而外围型高管团队则指的是企业在融资、经营法律等方面对企业提供支持的团队。其中产出型高管团队因为其经常与市场深入接触, 在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和不确定因素引发的事情中有较快的反应能力。产出型高管一般会在市场研发和广告投入上比较热情。生产型高管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能力, 他们会将企业的重点放在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上。外围型高管团队旨在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 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由于新创企业处于初级阶段, 资源和能力都较为缺乏, 生产型高管团队和产出型高管团队将是企业继续的高管人才。随着世界经济的不但发展, 海外背景和政府背景的高管人才也会逐渐增多。
2.机会识别概念
机会识别的核心概念包括了机会开发、机会感知和机会评价。机会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和预先行动的过程, 机会开发的过程就是在对一个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准备工作, 其结果不是单纯的产生某一个产品, 而是产生一个企业。机会感知指的是对机会的察觉、发现和创造, 在机会感知的过程中, 首先察觉到某一市场需求, 或者是发现一种未被使用的资源, 其次将发现到的东西和资源整合起来, 最后以商业概念将需求和资源建立起联系, 这个过程称之为机会感知。机会评价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机会的一种判断, 即这个机会是否会被应用到创业的下一个阶段。
二、新创企业高管的特征
1.企业高管学历问题
通过对我国新创企业高管调查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新创企业高管团队的年龄分布在31 到50 岁的较多, 其中四十岁以上的高管占据了一半以上, 对其受教育情况的研究表明新创企业高管大多数为本科以上学历, 本科以下的高管大多集中在年级较大的部分, 这些高管是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其受教育的水平较低, 这导致这些高层在企业竞争中并不具备优势。新创企业是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的, 在新创企业的竞争中, 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2.家族式管理现象明显
现阶段我国新创企业家族史管理现象十分明显, 由于新创企业一般是民营企业, 通过对我国新创企业的研究可以发现, 控股股东拥有者绝对的决策权, 整个企业呈现家族式管理。这种现象在企业建立初期弊端尚不明显,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 高管之间滥用权力, 任人唯亲, 使得企业内部出现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 非常容易造成企业内讧, 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3.高管股份激励制度变化性大
高管股份激励制度是控股股东对高层管理者的一种激励机制, 这种激励机制能极大程度的环节企业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关系, 然而通过对我国新创企业高管持股研究可以发现, 企业高管总体持股量较少, 持股比例较低的现象十分明显, 企业的股权一般都是高度集中, 很多高官的持股水平都低于平均持股水平。这种现状导致新创企业高管知识股东的和企业决策的执行者。这种情况导致公司高管工作积极性不高, 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三、新创企业机会
1.创业机会的概念及特点
创业机会指的是创新的对资源进行整合, 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 可以说创业机会是一个过程。对于新创企业来讲, 创业机会处于开始阶段。创业机会来源于新的想法, 进而转化为创业机会。创业机会具有四大特征。其一是能够收到消费者的认可, 其二是商业机会要能符合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其三是在符合市场需求时能够将创业机会付诸实践。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创业机会需要各种资源, 其中人才、技术、金钱最为关键, 只有有了这些资源, 才能见机会转化为企业。
2.创业机会识别
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的起点, 创业机会识别以后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就称之为创业。创业机会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像产品市场、新的生产要素等, 创业机会的识别需要创业者以自然经济为主要元素, 找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适应现阶段市场的要素。此外, 还有一些潜在的创业机会等待人们识别, 其中新科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多样化, 人类对生活追求的永不满足让创业者能够从人们的生活需求中找到创业机会。最后一点就是创业者需要对创业环境有较好的认识, 创业环境包括了国家政策、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创业环境能支持创业者有创业意愿, 进而去识别创业机会。
四、高管特征与机会识别的关系
1.高管特征与机会识别的影响关系
一般来讲, 新创企业的创业机会的识别一般来源于技术机会、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企业高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发展。通过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主要与企业高管的特质有直接影响关系,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创业警觉, 又称创业意识。这一点因素来源于企业高管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事物、时间和环境有及时的关注, 也能对企业的产品于消费者产生的问题、以及新型资源组合的感知力等, 这一要素让企业高管能够更加快速的发现创业机会。其二是先进知识因素。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人们往往比较关注已知信息相关的信息, 而一旦企业高管有了先进知识的意识后就会找到创业机会。先进知识包括了市场知识、顾客问题知识和服务市场知识。
2.高管经验知识与机会识别的影响关系
高官的经验知识与机会识别有着直接关系, 据创业研究发现, 一个创业机会的存在时间是十分短暂的, 这就需要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把握。新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发现机会, 创造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的高管通过对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发现新的机会, 如果企业高官的自身知识水平较高, 那么企业的呈现出来的面貌是就是具有创造力的, 可以这么说, 企业高管拥有某一行业越多的知识和信息, 就越能发现和创造机会。对于机会本身来讲, 其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很短, 需要企业的决策者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付诸实践, 这就需要企业高管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能够对机会进行系统的识别, 让这些资源的特定组合能够发挥足够的商业价值。
3.高管社会人际关系与机会识别的影响关系
新创企业高管的社会人际关系与机会是别的影响关系可以通过机会感知这一因素来说明。根据弱关系理论我们可以知道, 我们的信息源必定存在于我们的熟悉的人群当中, 也可能存在于弱关系人群当中, 其中偶然认识的弱关系人群更可能提供一些独特的信息, 能够影响企业高管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这就显示出了企业高管的社会人际关系与机会识别的关系, 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络找到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在人际关系中进行资源搜索、交谈思考和资源评价, 能够帮助高管找到一些不易发现的机会。
五、总结
新创企业不同于已经成熟的大企业, 其发展需要从其自身的特点出发。本文系统的讲述了新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机会识别的相关概念, 并提出了企业高管与机会识别之间关系的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企业高管与机会识别之间的紧密联系, 也从侧面体现了新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但增强企业高管的整体素质,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不断发展机会, 为新创企业的发展找对方向。
摘要:新创企业指的是创业者利用自己发现的商业机会, 通过自己整合资源、配置资源而形成的企业, 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取利益, 创造价值。在新创企业发展过程中, 机会识别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创企业机会识别中, 中高管特征与机会识别的关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对象。笔者通过研究发现, 新创企业中高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识有限的情况, 在商业环境中发现机会的能力和效率低下, 新创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 很容易受到法律、政策环境的影响, 中高管只有提升自己知识时, 才能促进企业机会的识别和获取。新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习惯性的缺陷, 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的作出调整, 使得机会识别变得困难重重。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研究提出了新创企业中高管特征与机会识别关系的研究, 希望能对新创企业的经营做出指导, 帮助企业成长。
关键词:新创企业,高管,特征,机会识别
参考文献
[1]陈小波.创业资源整合能力、组织协调机制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 2014.
[2]张琴.我国制度转型对创业机会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 2013.
[3]林士渊.创业型外资企业高管团队领导模式与效能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 2015.
[4]张铭.新创企业的企业家心理资本:功效的实证研究与开发模型拓展[D].浙江工商大学, 2013.
[5]张建琦, 赵兴庐, 安雯雯.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创业机会识别[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1.
[6]郭润萍, 蔡莉.转型经济背景下战略试验、创业能力与新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4, 12.
报道关系识别 篇4
大量研究表明,创业活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它被看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而机会识别被认为是创业活动和创业研究的中心和起点(Shane和Venkataraman,2000)[1],它对于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在日益动态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必须不断地保持柔性,才能应对外部的变化,而这对于企业内部的企业家或创业者来说,就需要他们不断地学习,通过知识的内部积累和外部信息的获取来识别、开发市场上有价值的机会。
与大型成熟企业相比,新创企业由于其刚刚建立,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较少,而且其网络联盟还没有建立或者较为不健全,因此,新创企业要想利用自身仅有的资源禀赋来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是十分困难的(Jiang,2006)[2]。随着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不断发展,新创企业创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此来满足上述要求。然而,现实表明,我国企业的企业家或者创业者的学习能力较弱,其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式学习,而且,其学习方式主要有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反思、参加大学等机构的培训以及看书学习等,他们很少通过社会网络来学习,许多企业由于内外部原因只囿于固定的联系,忽略了广泛的社会联系所带来的价值和益处(Atuahene-Gima和Murry,2007)[3],这既不利于企业家或创业者获取最新的咨询和经验,也不利用企业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开发(Politis,2005)[4],尤其是当企业家或者创业者实施连续创业时(Li等,2009)[5]。因此,如何增强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并提升他们的机会开发能力已经成为摆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要课题之一。Rae(2006)也认为,从创业视角来研究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课题却没有被充分认知和理解(Seldom Understanding)[6]。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提出网络———创业学习———机会识别研究范式,以期在理论上满足上述不足,进一步丰富创业学习相关理论;在实践上,通过建立坚实的网络联盟来丰富、完善、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寻求对市场上有价值机会的开发和利用。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1 创业学习(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不同学者对创业学习的内涵界定有所不同。Bygrave和Minniti(2000)将创业者学习看作适应性动态过程[7]。Atuahene-Gima和Murry(2007)认为,创业初始创业学习主要是指创业者的学习,也即创业者吸收、积累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有益方式[3]。Chen(2009)从动态学习的角度将创业学习定义为企业创建过程中通过获取外部知识而进行的连续性行为,它是动态性社会化的行为[8]。本文认为,创业学习主要是指创业者的学习行为,它是创业者依据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不断地通过经验学习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动态演进过程,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提升创业者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关于创业学习的维度,Slater和Narver(1995)认为,创业学习包含两个维度,即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9],而Cope(2005)将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划分为适应型的创造式学习和预期型的创造式学习[10],Politis(2005)考察了创业者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影响因素[4]。由于Politis的观点相对具有全面性和概括性,因此,本文采用这两种学习模式作为考察对象。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网络联系不断寻求新颖的方法以及吸收新奇的产品、技术和市场信息来满足市场需求;利用式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建立网络联系来不断地寻求与现有技术、产品和市场相关的信息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1.2 机会识别
创业始于机会识别,只有识别了潜在的、有价值的机会,创业者才能开始创业,才有可能取得创业的成功。相反,盲目地创业,不仅不能成功地创业,更有可能给创业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Ahuja,2000)[11]。而社会环境对机会识别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证明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其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Ge等,2009)[13]。因此,本文便是结合了以上两种因素,即从创业者通过外部网络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来开发机会的角度研究网络———创业者学习———机会识别的关系。
1.3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指创业者在创业以及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联系或商务联系,也包含社会群体中个人之间的独特联系(Ahuja,2000)[11]。由于社会网络在企业运营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Granovetter(1973)认为,研究企业网络,尤其是网络联系的强度对于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14]。Borgatti和Cross(2003)认为联系强度是指创业者与其合作者之间关系的紧密度,即为了维护紧密的关系而投入的时间、情感以及服务等一系列的努力[15]。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网络联系强度(Strength of Ties)对创业者学习以及机会识别的影响。
1.4 假设开发
由于创业者以及创业企业与其网络关系成员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这些成员之间便容易接近而且愿意为彼此提供帮助,这能够促进复杂、隐形的知识在企业之间传递,创业者便会不断地收集、吸收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加以利用来完善当前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市场的要求(Uzzi,1997)[16]。Palen(2002)通过对手机行业进行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家通过频繁地联系能够维持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加快信息技术的共享和使用,尤其是新技术的传播,而企业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学到了新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信息获取学习到了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可能还未认知的技术,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17]。Rangan(2000)认为,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信息和技术交流的桥梁,创业者可以获得信息,更可以依据经验对现有信息加以利用,对先进的、新颖的技术加以开发,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18]。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1:网络联系强度与探索式学习正相关;
假设2:网络联系强度与利用式学习正相关。
创业者创业学习的直接后果是加强创业知识的积累,他们利用现有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来开发市场上前沿的机会。创业者利用网络获取的现有产品、技术和市场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有利于创业者把握市场需求,并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减少机会识别过程中的成本。而对于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Dimov(2007)认为,创业者对前沿技术和全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创业者洞察市场先机,会较竞争对手迅速开拓市场机会,抢占市场份额[19]。同样,Politis和Gabrielsson(2005)在他们的研究中也证实了企业家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显著正相关[20]。此外,Franco和Haase(2009)从创业视角研究了组织学习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创业初期,创业者需要不断地探索外部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以此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创意,并利用创新性的想法开拓市场机会[21]。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3: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正相关;
假设4: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正相关。
García-Morales等人(2007)认为,虽然许多企业之间的联系强度紧密,但是这种紧密度是相对的。他们从技术吸收和技术前瞻性视角研究了联系强度对企业家学习与创新的关系。他们认为,企业之间的联系越紧密,技术的传播速度就越快,企业家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利用能够加快创新,进而开拓新的市场机会[22];一些学者从创新的视角研究了联系强度层次越高,创业者就越能够通过吸收外部网络中的技术、产品信息来加强学习能力,并据此来加强对机会的开发。也有一些学者从机会识别的信息视角研究了创业者的网络联系情况对利用式学习的影响,认为紧密的联系会促使创业者学习外部知识、获取关键信息,洞察市场机会(Vaghely和Julien,2010)[23]。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5:联系强度调节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即网络联系强度越强,探索式学习对机会识别的影响越大;
假设6:联系强度调节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即网络联系强度越强,利用式学习对机会识别的影响越大。
2 数据与便利度量
2.1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抽样范围包括东北地区、江浙沿海地区。调研对象是新创企业,即以成立时间在42个月之内的企业[24]为样本。调研企业为高科技企业。被调研者主要是企业的总经理或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
我们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方式有当面填写问卷、通过邮寄和电子邮件方式发放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50%。最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填写不完整的93份问卷,最后剩余有效问卷157份,占总发放问卷的31.4%。样本企业[11]以及Shane和Venkataraman(2000)[1]的研究,用5个题项来度量创业机会识别:(1)虽然没有该行业经验,我也能很好地识别出一个新的创业机会;(2)以前我所识别出的多个创业机会之间几乎是互不相关的;(3)要识别出一个高的商业机会,需要在某个行业或市场中进行深入调研;(4)在日复一日的例行活动中,我总是能够看到在我身边存在创业机会;(5)我对创业机会存在一种特殊的警觉性或敏感性。要求创业者根据他们的理解,指出对以下问题的同意程度,“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本文用OI1-5来表示这5个题项。本文用Likert 5级刻度来衡量。
2.2.2 创业学习
创业学习分为两个维度,即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以往问卷大多是针对企业或者组织设计的,并非针对企业家/创业者个人。而Politis和Gabrielsson(2005)针对企业家本身的学习,开发了相关量表[20],本文就借鉴他们的量表对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进行测量。本文使用:(1)我更倾向于将实验方法作为学习技巧;(2)用新方式学习东西是很重要的;(3)我宁愿探索新的领域而不是重复旧的东西;(4)我十分愿意进入新领域;(5)我将学习与搜寻结合起来探求新知等5项指标来测量探索式学习,用EL1-5表示。本文用:(1)我倾向于探求已有领域;(2)我努力发展我已经知道的程式;(3)我通过对当前知识进行精炼来学习;(4)我倾向于依赖我以前经验来探求已知领域;(5)我通过改进效率来实现学习等5项指标来测量利用式学习,用LL1-5来表示。本文用Likert 5级刻度来衡量。
2.2.3 网络联系强度
联系强度是一个多维度结构(Granovetter,1973)[14],其度量指标也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而相异。本文借鉴Marsden和Campbell(1984)的研究[26],用(1)交流的频率(Frequency of Interactions);(2)感情紧密度(Emotional Closeness);(3)关系持续时间(Du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来度量联系强度,本文用ST1-3来表示。本文用Likert 5级刻度来衡量。
2.2.4 控制变量
以前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学历越高,其吸收、运用知识的能力越强,创业者发现机会的能力便越强,进而企业的生存能力就越强(Davidsson and Honig,2003)[27],因此,创业者的教育层次是第一个控制变量。创业者的年龄是本文所用的第二个控制变量,因为不同年龄的创业者,其社会阅历不同,开发网络联系的能力也不一,而且识别有利的信息、资源以及机会等的技能也各不相同(Politis和Gabrielsson,2005)[20]。本文用哑变量来测量这两个变量。
3 实证研究
3.1 因子分析及信度、效度检验
因为本文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均是结构性变量(Metric Variables),因此,需要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Hair等,1998)[28]。我们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其信度系数都在0.7以上,因子负载都在0.6以上,表明问卷的信度满足要求;同时,利用Amos6.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问卷整体的区分效度和聚敛效度是合理的。
接着,本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29],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
3.2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为了假设,本文使用逐步多元回归法来进行分析:首先控制变量进入方程,接着是联系强度进入方程,最后检验创业学习和交互项对机会识别的影响。回归结果整合后列于表1中。
*p<0.05;**p<0.01;***p<0.001。
结果表明,创业者的教育层次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创业者教育层次越高,其学习能力越强,而创业者年龄与利用式学习相关,与探索式学习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联系强度均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β=0.110,p<0.001;β=0.147,p<0.01),因此,假设1和2均获得支持。对于影响机会识别的因素,结果显示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正相关(β=0.225,p<0.05),而利用式学习却与机会识别不显著相关(β=0.137,p>0.05),因此,假设3获得支持,而假设4未获得支持。对于联系强度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联系强度分别明显调节探索式学习———机会识别以及利用式学习———机会识别的关系(β=0.169,p<0.05;β=0.298,p<0.001),因此假设5和6均获得支持。而且最后综合模型的F检验值均呈现显著性(p<0.001),这些均说明模型检验合理。
3.3 结果讨论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联系强度对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均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创业者在加强网络联系时应关注双方交流的频率,通过不断地交流来促进敏感、复杂以及隐形知识的快速传递,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彼此的情感依附力,建立信任机制,这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尤其重要(Ge等,2009;罗志恒等,2009)[13,31],而联系双方交流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到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创业者会积极地从网络成员那里搜集、吸收信息,这促进了创业者的利用式学习,而且给予紧密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信任有利于双方加强合作探求新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
本文的结果还表明,探索式学习对机会识别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当创业者探求新知,为解决当前现有问题而不断寻求全新的信息和技术时,创业者会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客户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创业者不断地创新,向市场引进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新创企业求得生存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探索学习并促成创新,这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不断地探索学习也就成为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关键能力。而且,探索性学习本身就是对已经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创业者可以利用其深邃的洞察力在这一过程中识别新的机会。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式学习却与机会识别不相关。为了探究二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本文将利用式学习的平方引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β=0.101,p<0.001),因此,本文可以认为,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存在倒U型关系,这与Ahuja和Lampert(2001)的研究结果一致[32],但却与Politis(2005)[4]以及国内学者黎赔肆(2008)[3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出现倒U型关系的可能的原因是:起初利用式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创业者识别市场机会,但利用式学习层次过高,企业会过多专注于当前的产品和市场,并利用现有的知识和信息创造价值,创业者因此可能会产生惰性心理,失去探求新知的欲望,由于缺乏新颖知识和最新信息的注入,创业者便会忽略新兴技术和市场潜在的需求,错过发掘新商机的机会,踏入“熟悉的陷阱”。
从联系强度与创业学习的交互项对机会识别的影响可以看出,联系强度明显地调节了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以及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这说明了具有高层次、紧密的网络联系的创业者,其学习的途径和能力更多、更强,也就使得他们在识别和捕捉商业机会上可能更有效率。因此,加强网络联系的紧密度,促进创业者不断地探索新知,将新知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是企业开发有价值的机会的前提。对于新创企业的机会开发,Vaghely和Julien(2010)也得出了与本文相似的结论[23],即他们认为网络关系的紧密度提高了创业者对信息的获取,创业者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拓展其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加大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同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认知,重构(Reconfiguration)其知识体系,提高识别机会的能力,加大对机会的开发和利用。
4 结语
本文从网络视角探讨了创业者学习对新创企业机会识别的影响,这也迎合了近期关于考察学习过程对企业家知识开发和利用作用的呼吁(Politis,2005)[4]。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联系强度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学习,而创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者的机会识别,同时还发现联系强度对创业学习和机会识别的关系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以前的研究关注创业者静态的学习,如,如何学习的问题,忽视了创业者的学习层次和学习能力,本文则研究了联系强度对创业学习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家/创业者学习理论。以前关于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本文基于中国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关系。两种学习模式对机会识别的影响相异,这不仅在理论上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也在实践上指导着创业者如何去学习。
当然,任何规范研究均具有局限性,本文也不例外。本文样本选择比较集中,这些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地区也需要做进一步验证,关注区域网络联系的构建及其对创业学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问卷源于国外研究,其适用性仍需要在将来作进一步检验;关于同源偏差问题,也是需要在调研时予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摘要:创业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课题之一。机会识别被认为是创业的起点。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了联系强度、创业学习和机会识别的作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联系强度影响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而探索式学习对机会识别具有显著影响,利用式学习对机会识别的作用与预期的不一致,它与机会识别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联系强度对创业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最后网络联系强度提出了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