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报道

2024-10-16

体育报道(精选12篇)

体育报道 篇1

随着体育的广泛发展,体育运动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新闻的传播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中关于体育报道的越来越多,互联网和体育已经密不可分。继报刊和电视以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体育报道的一个重要的报道形式。

目前在我国,对于网络传播程度的研究越来越多,截止到2015年12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共出现5 236条结果;随后又输入了“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共出现2866条结果,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正步入一个新阶段。可见,互联网与体育两者不仅仅存在于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

1 网络媒体体育新闻专题报道研究及其发展

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独特的新闻体裁,是最具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优势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和超容量性、即时远程性、集成性、和双向交互性。

对于体育项目来说,网络报道实行专题性及给每个项目设有专门的频道,既便于涉及到各个项目的报道,又给受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四大门户网站在体育报道过程中,专题化的运用就比较好。

一些大型的门户网站在报道体育新闻的基础上,又对体育报道周边的新闻做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给专业性球迷提供了更多的观看比赛平台,并且便利了人们的体育观赛生活。

但是在国内,网络专题化报道研究中大多数过于注重足球和篮球的报道。而足、篮、排作为三大球,其报道研究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经查阅相关文献,关于排球的专题报道少之甚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媒体越来越重视各个项目的专项赛事报道,特别是足、篮、排三大球以及一些国内优势项目。

自1999年起,网络媒体新闻报道掀起了第一次高潮,网络媒体的地位逐步提高。2002年釜山亚运会,网络媒体第一次对排球比赛进行了报道,不过真正全面报道女排是从当年的世锦赛开始的。此后,网络媒体开始大范围对排球进行报道。报道内容由最初的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及一些亚洲杯比赛到慢慢加入联赛报道,并开始增加一些非比赛内容,如一些排球花边新闻。网络排球报道在不断创新,不仅对报道内容,还对报道形式、报道风格、排球报道网页设置等进行了创新。而且,还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线上排球报道。在网络排球报道历史中,起步阶段曾存在问题和困难,但是近几年网络媒体对排球的报道正走向更高的阶段。

最早的体育赛事报道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中央电视台创办并运行央视国际网站,体育作为一级板块被独立出来,成为我国最早发布体育新闻的网站。随后,商业门户网站也有了初步探索,新浪网前身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华渊资讯公司,在1996年4月,发布“利方在线”中文网站,提供中文搜索、新闻、中文论坛、聊天室等信息服务,进行早期商业网站探索。

因此,我国网络体育赛事报道最初始于新浪网。新浪体育自成为我国最大的体育报道网站,其独特的报道手段和新闻敏感度把控,一度成为互联网体育报道中的龙头老大。并且新浪网一直是以新闻信息量大、面广而著称的网站。新浪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排球一直都是国人的骄傲,国内排球迷众多,本文对新浪排球的研究可以弥补我国网络体育报道研究中对于排球报道的不足现象。

祝越在《新浪网体育新闻报道特征和问题》一文中分析了新浪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信息量大,注重时效性;加强体育评论,注重报道原创;内容丰富,视频资料多;互动性好;同时,指出了新浪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即内容雷同过多,过于注重标题;速度慢,信息分类不及时;管理力度不够,网友留言谩骂现象严重。

2 结语

综上所述,新浪排球赛事报道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球类运动报道研究、其他网站研究等,寻找自身存在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对排球报道起到引领全面研究的作用。

摘要:排球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老女排时代的五连冠开始,中国人便产生一种独有的排球情怀。本文主要对网络媒体排球报道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以新浪排球频道为主。论坛、网站评论丰富受众参与形式,提高受众参与度,进而更好地进行排球报道。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浪网,排球报道

参考文献

[1]邓星华.现代体育传播研究[J].体育科学,2005(1).

[2]张杰.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3]刘洁琼.我国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4]凡菲,黄昕.网络媒体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国家形象塑造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

体育报道 篇2

滑行小子——体育教研组活动记

本次教研活动共两节,由余本玉老师、张维老师各自开展。第一节活动中,余老师为了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会平行并步。在幼儿基本掌握平行并步的技巧情况下,余老师设计小螃蟹运砖块的游戏,幼儿平行并步将砖块运至小螃蟹的家,再回到原点。第二节课,也在秩序井然的展开,张维老师以情境导入,充分吸引幼儿兴趣。在图示中,让幼儿自由尝试前葫芦步,幼儿大胆的意志品质值得表扬。最后通过有层次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前葫芦步。幼儿在积极的情绪情感中,结束本此活动。

然而,一节好的课是经过反复推敲,每节活动之后的总结反省,是对经验的一种提升。在有针对性的评课中,大家各抒己见,来一场头脑风暴!余老师的活动针对之前的课有所改动,课前的准备材料相当丰富,设置的游戏情景也能带动幼儿积极性。然而幼儿穿上轮滑鞋进行平行并步,目标达成率不高。张维老师的情景贯穿整节课,节奏把握很到位,活动的设计欠缺层次感,活动的高潮点没有得到激发。在合作创新的情况下,相信体育教研组的道路会是康庄大道!

体育新闻报道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篇3

有人讲“没有体育新闻,就没有报纸”虽然不够确切,可是体育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是越来越重要、不可或缺的内容。

《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说“赛事报道并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唯一内容,但是它却一直是大部分体育版的基础”。

体育新闻报道具有娱乐休闲性。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喜欢体育的人,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各个阶层各个领域都不乏其人,这其中,既是体育运动的本身的魅力所致,也是体育新闻传播的巨大影响密不可分。

体育新闻报道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体育新闻报道弘扬体育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格言充分表达了体育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具体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英雄主义精神;二是民族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激励着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演绎着一幕幕动人的片断。

英雄主义精神是运动员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和英勇顽强的拼搏作风的综合体现。

民族精神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或风貌,在国际体育赛事上面和交往中,运动员的行为举止和精神面貌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印象。

体育新闻报道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纵览报纸体育版和电视台的体育节目,会发现国际体育新闻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大,平时接近一半,每逢赛季,甚至超过三分之二。现代体育运动发展到今天,其国际性“网络”以非常健全。国际奥委会被称作“体育联合国”各洲际联合会,从竞技体育到群众体育的个单项联合会,纵横交错使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蓬勃勃地发展。

体育新闻的国际性,首先体现在竞技运动本身的跨文化性和竞技运动的国际性。

体育新闻报道是人们对精神情感的宣泄。心理学中对情感的体验分为高强度情感体验和次强度情感体验。由于体育运动竞赛是直接追求胜负、公开挑战极限、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及时看到结果的运动形式,使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强烈地体验到胜利后的狂喜、失败后的悲伤,战胜自我的自豪,意志软弱的羞愧。因此,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形式。

体育新闻是以人为核心的新闻,既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就应该充分地展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对体育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

体育新闻报道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渠道。体育的发展,或者说体育文化的发展,总是和一定的传播活动相联系。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符号传播、言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讯传播等几个阶段。

体育媒体对体育的传播,也是文化的传播,媒体对每一件体育赛事的报道,能够及时满足人们对体育新闻的需求,这是体育传播的基本任务,人们在获得体育新闻的同时,对该体育项目的发展演变过程竞技战术特点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体育新闻报道可以展示国与国之间经济科技的竞争。奥运会、世界杯的举办权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展示与竞争,更重要的是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想想一个国家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如何去进行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没有雄厚的经济作为后盾没有高科技作为支持一场奥运会也就很难举办下来,在国与国竞争申请举办权时必然处于劣势。体育新闻报道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点而发展起来的,想想一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使人们对健康有所追求,而要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体现出来,国家与国家之间举办奥运会就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

(作者单位:陈巴尔虎旗业余体校)

西藏体育新闻报道研究 篇4

对西藏自治区来说, 其在体育产业的开发上本身就在全国处于落后的地位,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 其在这一方面仍有着较大的成长空间。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持续性曝光和引导。西藏体育新闻报道, 无论是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还是新闻策划等方面的能力都与内地有着较大的差距。西藏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来带动。

一、西藏体育新闻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带有政治气息, 硬新闻不足

西藏体育本身的发展就较为落后, 媒体事业也处于发展之中, 这导致了西藏体育的信息报道内容不足的问题。此外, 其还存在缺乏专业的体育报道人才等问题。这使得西藏体育新闻报道不仅很难满足区内人民的需求, 对区外人民来说, 其也更难对西藏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有所了解。

报道内容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中国西藏新闻网》的很多体育方面的消息, 都是从新浪、腾讯、搜狐等国内较大的体育网站直接转载而来。相比较而言, 其所涉及的西藏区内的体育报道内容可谓是寥寥无几。事实上, 在最近几年, 体育旅游一直都是西藏地区的一大热门, 西藏地区的职业体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再加上西藏传统少数民族体育本身就是西藏自治区内的一大特色。因此, 西藏地区的体育新闻事业并非是没有新闻可报道, 而是由于媒体不重视, 这才是西藏体育新闻报道内容不足的症结所在。

(二) 体育新闻报道重视程度不够, 体育新闻策划能力不足

如今, 随着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即便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世界主流文化的融入, 西藏地区的人们开始对职业体育项目有了更多的认同;而区外的人们处于猎奇、满足求知欲或者是实际需要的情况下, 也会从西藏的一些相关媒体上寻求相关方面的信息内容。

但在目前西藏几个主要的相关网站上还很难找到相关的栏目。如果用户想要获取相关信息, 只能通过搜索引擎实现, 这就大大降低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 甚至会影响到网站新闻的阅读量、影响西藏体育新闻产业的发展。事实上, 用户量的累计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只有报道内容、报道质量、新闻数量得到提升, 西藏的新闻产业才能随之增长。而且, 新闻产业发展到现在, 体育文化已经成了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 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发展。

(三) 报道的新闻时效性不足

时效性是体育新闻的一大特性, 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在媒体高度发达、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 人们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与内地的媒体相比, 西藏的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目前来看, 西藏的媒体并没有将这种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一般而言, 体育新闻报道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具有娱乐休闲性、国际性、情感性。而这其中, 对于竞技运动的报道, 尤其是比赛项目的报道是特别讲究时效性的。由于竞技报道一般都涉及两方面的新闻媒体, 如果西藏本身的媒体报道滞后, 就会导致受众流失以及其对媒体专业性的印象下降。

由于网络媒体已经逐渐趋于完善, 纸质媒体的生存压力增大, 互联网媒体、新媒体迎来发展良机;加之最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西藏的体育媒体需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受众, 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西藏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的对策

总体而言, 西藏体育新闻在媒体和新闻报道两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只有顺应媒介发展的潮流才能在媒介舆论环境中掌握话语权。

(一) 西藏地区媒体应该侧重加强在体育新闻方面的新闻报道

如今, 体育新闻已经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必争之地, 随着体育的产业化融合, 一些地方性的大型网站即便不开通专门的体育专栏, 也会在文化等其他媒体中有所提及。对于西藏的媒体来说, 单一的政治新闻报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将国内、国际、政治、民生、旅游、体育等方面的新闻与西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 做成有西藏地域特色的新闻才是最为重要的。

对于西藏媒体来说, 目前的纸质媒体中, 《西藏日报》等国家级的报刊依然是最具权威性的媒体, 而在网络等新兴媒体中, 新浪、腾讯等大型网站分站并没有对其进驻。面对相对优良的发展环境, 西藏媒体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将自己的网站、报刊、新媒体做大做强。

(二) 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媒体的扶持, 西藏媒体要把握好新媒体发展的契机

上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会报道 篇5

2013年4月26日,我校春季趣味运动会在学校后操场举行。精彩的开幕式上,同学们身着整齐的服装,高呼着口号,本届春季趣味运会共设立了六个比赛项目。运动员们抱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赛场上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人人争做文明运动员。他们努力拼搏,不断进取,超越自我,不仅锻炼和展示了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能素质,更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精神。

运动会中,运动员们积极参与、奋力拼搏、团结互助;助威团更是热情高涨,振臂呐喊,加油声、欢呼声不绝于耳!使校园各角落都洋溢着体育的气息,全校师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暖意。

拔河比赛激烈有趣,将运动场上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通过本次运动会的举办,充分展示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进一步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热爱生命、关注身体健康、勤奋学习、使广大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上庄小学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研究 篇6

【关键词】隐喻体育新闻映射

A Study of War Metaphor in Sports News Report

Chen Yongb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

Abstract:Based upon Lakoff’s mapping theory of metapho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idespread employment of war metaphors in sports news reports.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of source domain with target domain. The war conceptual system is mapped onto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sports,and thus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sports is established through a conceptual metaphor. War metaphor can realize simultaneously rhetoric function,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Key words:metaphor;sports news;mapping

引言

隐喻最初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一书中,将隐喻定义为通过将“种”移做“属”或“属”移做“种”,或“种” 移做“种”或类比的方式使用另外一个名称来指代原来的事物(谢之君,2007)。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在总结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替代论”,即隐喻就是用隐喻的表达式来替代一个直白的表达式,隐喻式所表达的意义完全可以用直白的表达式来替代。

20世纪80年代,莱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的映射理论”,隐喻就是将一事物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的认知过程(Lakoff,2003)。当始源域映射到目的域时,就产生了概念隐喻。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隐喻的作用是通过我们所熟悉的一类事物来帮助我们理解比较陌生、抽象的另一类事物。隐喻无处不在,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被隐喻化了,隐喻不仅存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Lakoff,2003)。由此,隐喻不再仅仅被看做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而是可以揭示人类认知事物规律的一种工具。隐喻具有普遍性,体育新闻报道这一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也不例外,下面我们来探究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现象。

一、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一则体育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构成。国际上的各种赛事数不胜数,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读者一般通过浏览新闻标题来选择要阅读的新闻。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要概括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记者大多采用战争隐喻来突显新闻标题。例如:

(1)国奥男篮勇夺四国赛冠军 全场轰13记三分

(2)穆雷鏖战晋级8强

(3)斗牛士大战橙色军团 饕餮盛宴即将隆重上演

在以上新闻标题中,分别使用了“轰”,“鏖战”和“军团”三个战争用语。“轰”原指用大炮或炸弹破坏或摧毁敌对方的阵地。在篮球比赛中,三分球投篮离篮筐的距离最远,投中后的得分也最多。例(1)中的“轰”表明了国奥男篮投中的13个三分球击垮了对方球队,让对方难以招架,并最终赢得了比赛。“鏖战”原指激烈的战斗,且战斗十分惨烈。在例(2)中,该词用来描述网球比赛的双方势均力敌,比赛的过程异常激烈和艰苦,表明英国网球选手穆雷晋级之路之艰辛。在例(3)中,“军团”作为战争术语,指的是大规模的军队,它由不同专业的兵种所组成,战斗力强。在文中代指荷兰国家足球队,表明荷兰国家足球队众星云集,技战术成熟。

导语指的是第一段或前两段,它一般用来概括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好的导语不仅能够向读者提供新闻的大致内容,而且应该措辞简洁。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提供背景信息以及详细地描述比赛过程。虽然比赛的结果是主要的信息,但是读者往往更关注比赛的过程,过程比结果更加具有吸引力。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通常会使用战争隐喻来形象地描述比赛的过程,从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例如:

(4)热火主场117-92击败步行者,热火东部决赛总比分4-2淘汰步行者晋级总决赛。热火收缩防线逼迫步行者只能在中远距离出手,波什禁区强攻拿分,韦德投进远射,热火将分差扩大至20分。步行者越打越乱,热火三巨头携手猛攻,波什进三分,詹姆斯击地妙传助韦德奔袭上篮,热火内外结合火力全开,将步行者的防线炸碎。热火大比分领先,比赛胜负归属失去悬念,两队逐渐派上全替补阵容打扫战场。

例(4)用来描述美国职业篮球迈阿密热队和印第安纳步行者队之间的一场比赛,其中大量使用了“防线”,“猛攻”,“火力防线”,“炸碎”,“打扫战场”等战争用语生动地再现了比赛的过程,让读者对比赛的激烈过程有了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另外,通篇报道采用了战争隐喻,也保证了语篇的连贯性。

(5)6月1日晚,201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继续男单第三轮争夺,在菲利普夏蒂埃中心球场进行的一场焦点之战中,头号种子纳达尔虽然一度遭遇了阿根廷对手L-梅耶尔的顽强阻击,但八届法网冠军最终还是经过2小时16分钟的苦战,以6-2,7-5,6-2保全了直落三盘的胜利,有惊无险挺进16强。

该例中大量地使用了战争用语,“焦点之战”将纳达尔和L-梅耶尔之间的网球比赛隐喻成一场战争,“顽强阻击”和“苦战”原用于描述战争的过程,此处生动地描述了比赛过程之激烈和扣人心弦。该新闻报道中,延续的使用了同一个战争隐喻,使得该语篇前后连贯。

二、体育概念系统的构建

通过前面的实例分析,我们发现体育新闻报道中将体育隐喻为战争,即“体育是战争”。根据莱柯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即始源域的图式结构被映射到目的域。该图式结构主要包括始源域的常用术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特征以及相关知识。“体育是战争”这一概念

(下转208页)

作者简介:陈永斌(1978.12-),男,湖北咸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和文体学。

隐喻属于结构隐喻,因为它是用战争这一概念的图式结构去建构体育这一概念,并且将战争的常用术语、战争要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映射到体育领域当中。也就是说,体育这一概念是建立在战争概念系统的基础上,并以隐喻的方式构建起来的。“体育是战争”是以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这种相似性包括参与者、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战争的参与者包括双方的将军和士兵,而体育的参与者包括双方的教练和队员。因此,战争中的参与者被映射到了体育当中,如:比赛的双方通常被冠以“战舰”,“王朝”等,教练被称作“帅”,“主帅”或“少帅”,有经验的队员被称作“老将”,“主力”或“大将”,年轻的没有经验的被称作“小将”等;战争的过程包括准备、发起、开始、进攻和结局等。选择将军、训练士兵、收集情报和制定战术都是取胜的必要准备工作,而比赛前的准备包括选择教练、训练队员和制定比赛策略等。因此,与战争准备相关术语被广泛运用于赛前的准备工作,例如:“部署”、“调兵遣将”、“声东击西”等。战争的开始、进攻和结束也被映射到比赛的开始、进行和收尾阶段。例如:“交锋”,“拉开战幕”用来描述比赛的开始,“绝杀”、“激战”、“包夹”等用来描述比赛的过程,“打扫战场”,鸣金收兵”等用来描述比赛的收尾阶段;战争的结果也被映射到比赛的结果,例如:“横扫”、“惨败”、“战平”、“逼平”、“握手言和”等。

三、战争隐喻的功能

体育新闻报道中大量地使用战争隐喻,主要是因为隐喻同时实现三大功能,即: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首先,就修辞功能而言,战争隐喻有助于读者对体育比赛有个更加直观和形象的了解,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增强体育新闻的可读性。新闻语言中使用战争的词语可以使文字更简练生动,更有吸引力,增强形象性(束定芳,2003)。一般读者对体育比赛枯燥的专业术语难以理解,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战争,人们对战争术语比较熟悉,将战争术语来替代体育比赛中的专业术语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比赛的对抗性和激烈程度。其次,就其认知功能而言,隐喻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它是人们构建概念系统的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战争这一概念早就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认知思维中,人们形成了对战争的认知概念系统。将体育比赛隐喻为战争,即用战争概念系统去建构体育这一新概念系统,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体育这一抽象的概念。最后,战争隐喻还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记者撰写体育新闻稿件是为了宣扬体育精神和传递体育道德等正能量。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大都是青年人,他们的性格和品质的可塑性比较大,当战争隐喻用于体育的新闻报道中,通常能够帮助他们塑造坚毅的性格和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以此更好的应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困难。

四、结语

战争隐喻被广泛地运用到体育的新闻报道中,它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体育新闻的可读性,有助于人们深刻地理解体育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及塑造优良的意志品质。另外,我们注意到战争隐喻也存在着滥用的现象,例如:“荷兰5球血洗西班牙”则充满了浓厚的暴力色彩,这是我们应该坚决予以杜绝语言暴力现象,它违背了体育新闻记者肩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影响体育新闻深度报道的因素 篇7

体育新闻的产生和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 人们的物质财富和休闲时间在不同程度地增长, 这种增长的幅度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如何善度余暇, 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健身、娱乐、健康、向上、大众化、普及化等积极因素, 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先后出现了在闲暇时间首选体育活动的热潮。现任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主席帕姆教授认为:近30年来体育情景发生了突出变化,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快速增多, 特别是发达国家体育人口迅速增长, 是近代体育史上任何时期无法相比的。随着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了解和参与, 关心体育、观看体育竞赛, 也随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重大国际体育竞赛期间, 全世界关心体育的热情可以说是“举世倾城话体育, 一分牵动亿万心”。如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 全世界有17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转播奥运实况;2004年有39亿人次观看了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观众达到了47亿人次。

正因为关心体育的人多了, 观看体育的多了, 对有关体育的各种报道也越发关注, 体育新闻由此产生, 进而孕育了专业的体育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 受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越发强烈。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仅报道比赛情景和结果的体育新闻, 还想充分了解赛况背后的各种新闻, 以及记者客观、专业的评论分析, 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事实和见解, 于是, 探讨体育领域种种现象的深度报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及意义。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如果说, 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 那么, 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从体育报道的时效上看, 客观报道讲究的是打新闻的“第一落点”, 是一种先发制人式的时效竞争;体育深度报道则是在不失时效的大前提下讲究打新闻的“第二落点”, 是一种后发制人式的质量竞争。对于深度报道的发展颇多建树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发行人亨利·r·卢斯曾把客观报道称作“快新闻”, 而把深度报道称作“慢新闻”。他认为, “快新闻”是一种对于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迅即而简要的报道, 而“慢新闻”则是一种需要在新闻里面发现问题的报道, 这种报道一般需要相对多的时间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做深入的调查, 以便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分析它的前因后果, 预测它的可能发展和社会影响。即“以今天的事态, 核对昨天的背景, 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用来解释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 交代与它有关的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助于受众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把握事态发展的基本走向。

体育新闻深度报道的影响因素

影响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的因素有选题、视角、受众定位等多方面。笔者认为, 要使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展现无穷魅力, 更应关注人文情感、专业知识、思辨能力三个因素在提升体育深度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 人文情感在体育新闻深度报道中的作用。在西方新闻价值的排列上, 常将人文情感放在首位, 而我们则把显著性和重要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事实上, 体育新闻深度报道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传受过程中穿插一些富有人情味的内容, 不仅可以使受众在心理上接近新闻事件, 舒缓紧张的神经, 而且使受众潜移默化地理解体育运动的本质意义与精神。

转换视角, 以“情”动人。近年来, 我国体育新闻出现了视角窄化的现象, 一些体育项目报道偏离体育运动的基本目的和精神, 视角单一, 呈无聊庸俗的病态式。这类报道往往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 猜测赛场下的黑幕交易, 过度关注运动员的私生活, 将体育新闻推向娱乐化、情绪化。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各种新闻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 在报道视角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注意反映竞技体育激烈竞争中的人情味。这使我们感受到体育新闻深度报道逐渐回归其本质, 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奥运故事会》聚焦于赛事之后的鲜为人知的事情, 其中一期节目讲述了一个坚强母亲的故事:33岁的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的儿子3年前患了白血病, 她为了挣钱给儿子治病而忘我地训练、比赛。在北京奥运会上, 她获得女子跳马项目的银牌。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 只要有爱, 一切都有可能。她的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 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传播学认为, 传播活动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打动”说服对象。一种是“诉诸理性”, 即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 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引起受众思考, 从而使他们认同自己要传播的观点或信息。另一种是“诉诸感性”, 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并说服对方, 得到受众的共鸣和认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 节目的传播时间是有限的, 要想在短时间内打动受众, 得到受众的认知, “以情感人”的传播方式是其最好的选择。以“人情”为出发点的体育报道能更加突出新闻报道“以人为本”的精神, 在关怀人性的同时给受众带来超出赛事新闻范畴的精神食粮。

捕捉人性化的细节, 增强感染力。体育新闻深度报道中, 如何更好地运用细节表现手法, 应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北京奥运会中, 较为成功地挖掘了赛场内外的感人瞬间。譬如: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爆发战争, 代表队差一点退出奥运会。但在女子10米气步枪的颁奖仪式上, 获得第三名的格鲁吉亚运动员妮诺·萨卢克瓦泽拢了拢秀发, 走到获得第二名的俄罗斯运动员帕杰琳娜面前, 两人相视一笑, 轻轻相互一吻, 并热情地拥在一起。这一吻, 超越了国界, 超越了分歧, 奥林匹克和平友谊的精神在这一瞬间光芒四射。

理性的情感表达, 健康向上的新闻导向。奥运会期间, 中国传媒突出了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情怀”, 更加关注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师徒情、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恋人之间的爱情、运动员之间的友情、运动员的爱国情等, 打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文奥运形象。

对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意外和失误, 媒体多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来分析评价。人民网《刘翔有权受伤》一文这样说:“请尊重刘翔, 尽管他背负着13亿人的期望, 但是他有权保护自己健康的底线, 他有权受伤, 让刘翔好好养伤, 他还年轻。”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文章对发展中国体育事业非常有益。如比赛中常常看到参赛者胜利后, 激动与眼泪交织在一起, 在运动场上狂喜地奔跑和跳跃;也常常看到参赛者失败后, 抱成一团悲痛地哭泣。对这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活动进行报道的体育新闻, 自然而然也就充满着情感色彩, 尤其是在受众带着明显的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候, 随着比赛的胜负, 受众喜、怒、哀、乐的体验就更加鲜明和强烈。

第二, 专业知识在体育新闻深度报道中的作用。随着人们休闲时间增多, 从事体育运动和收看体育节目成为重要的休闲项目, 也产生了对体育新闻的广泛需求。对于传媒而言, 这些现象意味着一个体育新闻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分众化时代需要用专业化来建构自己的影响力。

中国媒体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在深度报道结构上进行专业化的调整。大量专业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媒体应运而生, 如电视的体育频道、综合报纸的体育专刊及专业体育报刊、专业体育网站。它们中的很多已经颇具影响力, 比如央视体育频道、新浪网的体育频道。但是, 体育报道的专业化进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媒体结构的专业化上, 报道内容的专业化是体育新闻报道建构影响力的最关键因素, 尤其是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和特别报道需要更多的分析评论, 这种调查性、全面性、分析性、专业性的报道不是一般的记者可以胜任的。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不仅要具有反思精神、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素养, 还要有多方面的体育专业知识。体育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体育新闻的报道对象是体育运动及其相关的人物和事件, 对运动专项本身和赛事的深度报道, 更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 而体育比赛项目繁多, 规则千变万化, 相关人物众多。只有具备扎实的体育根底, 熟悉基本的体育理论、体育学科自身特点和规律、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以及基本的技战术, 并对某一项目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运动经历、社会经历、技术特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成绩和发展空间等情况了如指掌, 才能对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驾轻就熟, 作出令受众折服的分析评论。否则, 就会导致报道失误或闹出笑话。

第三, 思辨能力在体育新闻深度报道中的作用。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说到底与文学创作一样, 也得遵循一般规律, 诸如得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得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得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得有对事物起码的判断能力。

对于思辨能力而言, 首先, 从报道的起因上看, 客观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关注一个个具体的、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 并以报道“事件”为本。因此, 一个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体育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客观报道赖以产生的前提。而深度体育报道则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以解析与人们普遍相关的现实“问题”为本。因此, 一个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体育新闻问题的发生是深度报道赖以产生的前提。尽管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常常由一个突出的新闻事件做“引子”来展开自己的报道, 但这并不是必须的。事实上, 只要关乎社会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即使是无法单独作为体育新闻来报的事件, 有时也能组合成为一篇很好的、为社会普遍欢迎的体育深度报道。

从报道所关注的重心上看, 客观报道所关注的是某个体育新闻事件“点”的本身, 是一种“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平面式、孤立式报道;而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则关注的是某个体育事件的“点”的延伸与联系, 是一种讲求展示体育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的报道。因此, 体育新闻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报道模式, 它要求对体育新闻事实进行跨越时空、由表及里、从内到外的综合反映。比如, 对于“何时”, 客观体育报道关注的是“现在”, 而体育深度报道关注的则是过去与现在、现在与将来的联结;对于“何地”, 客观报道的视野仅仅停留在现场, 而体育深度报道则不仅关注现场, 而且还关注由现场延伸或波及的其他地方;对“何人”, 客观体育报道一般仅止于采访当事人, 而体育深度报道则不仅要采访当事人, 而且要采访其他有关人员;对“何事”, 客观报道至多是对主要新闻事实的情况和细节尽可能详尽地掌握, 而体育深度报道则同时强调对其他相关的事实的必要搜索和掌握;最为重要的是, 客观报道往往置体育新闻事件的原因和为什么于不顾, 而体育深度报道却要求新闻工作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原因和为什么的探究上。

结语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讲:“在奥运会上, 如果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数字奥运上, 也就是中国能获得多少枚金牌、银牌、铜牌的时候, 你会忽略掉很多快乐。”体育比赛不仅展示了人类战胜自我、挑战极限的竞技水平, 也包含了人类社会最为宝贵的和平、真情与友谊。正是这传承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拼搏进取,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繁衍与发展。而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只有将人文情感、专业知识、思辨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它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2].刘炳文、张骏德:《新闻写作创新与技巧》,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我国体育新闻报道评价体系探究 篇8

1.1 体育新闻评价与新闻评价

体育新闻评价和新闻评价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评价本身的性质不同。因此,新闻评价进行说理的依据和标准同体育新闻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就有本质的差异。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舆论工具,是对社会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议论,作出解释,提出批评和要求。新闻评价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而体育新闻评论是依据体育运动的规律和要求对体育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议论的一种文体,不存在政治倾向性。具体来说,新闻评价的对象可以是体育新闻事件,但评价的标准是根据体育运动的规律和要求,而是运用意识形态的是非标准对事件进行分析、评说,而体育新闻评价不是这样,它仅限于运用体育的标准从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影响体育运动发展的客观因素等方面对体育事件进行评价。

1.2 体育新闻评价的目的

体育新闻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和提示体育爱好者对体育比赛或者各种体育实践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通过媒体及时反映和表达广大观众的呼声和意见,对体育运动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舆论上的推动作用。

2 不同传播手段下的体育新闻评价

2.1 报纸体育新闻评价

报纸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为主的一对多的传播,其文本较书面化,而文本内部也具有完整性和逻辑性,有较强的可保存性和可选择性。报纸体育新闻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报纸独白的表达方式避免了作者表达对体育新闻个人思想的过程被别人干扰或打断,因而评论以文章的形式出现,呈现出清晰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第二,报纸体育新闻评论可以对事件展开细致的分析,一层一层的加以解释和说明,把复杂的评价过程以清晰的条理加以结构,以实现思想表达的深刻性。

第三,报纸体育新闻评价是供人阅读的,遣词造句较为书卷气会使表达更加准确,加深读者的阅读体会。

2.2 广播体育新闻评价

广播一改报纸的过去时态,是在网络传播出现之前最容易做到与事件发生过程同步的报道,通过实况转播使消息处在时效性的极限上。广播的电波传送范围比其他媒体都要大,其新闻评价特点包括以下两点:

其一,广播体育新闻评价不像报纸评价那样线索纷繁,受众如果没看懂,还可以重头再读一遍,而广播没听清楚就无法回头了。

其二,广播体育新闻评价是面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听众,更贴近大众的体育活动,贴近生活。口语化的语言往往通俗生动,易于接受。

2.3 电视体育新闻评价

电视是一种以图像为主的多感官整合传播。报纸以文字为主,作用于人们的头脑;广播以声音为主,作用于人们的听觉系统;电视则除作用于前两种系统之外,还通过画面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是声、画、文相统一的媒体。电视的现场感最强,传播最直接,这也正是体育新闻评价所需要的。它能原原本本地将体育赛事如实的传达给受众。电视体育新闻评价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观众在收看体育电视节目时,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的。体育电视评价中,主持人往往在请嘉宾作评价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并在对各种观点的组织过程中不时发表一些观点,与人们进行交流。最后,主持人在与大家交流的看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发言。“众声喧哗”中突出主持人的声音是体育新闻电视评价的特点。

其二,电视的最大优势是其形象的直观性。在电视体育评价中,论者的观点及论证的逻辑过程是无法直观的,能够发挥电视优势的只有论据。电视可以容留形象直观的东西。

2.4 网络体育新闻评价

网络对前三种媒体有着强大的包容性。网上内容既有报纸,也有广播,还有电视;既有文字传播,还有声、画、文综合传播。

其一,屏前互动性是网络空间具有统领性的新特点,直接改变了传播的格局。

其二,网络信息是即时性的,体育赛事一边正在进行,另一边在网络上体育新闻评价也可以如火如荼地进行。

其三,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言,网上发布新闻虽不是人人皆可,不过,网络言论却是人人都可以发布的。

3 结论

综合体育报道的特点,体育新闻评价不仅引导和提示体育爱好者对体育比赛或者各种体育实践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通过媒体及时反映和表达广大观众的呼声和意见,在舆论上促进体育运动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舆论工具,是对社会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议论,作出解释,提出批评和要求,而体育新闻评论不是这样。体育新闻评论是依据体育运动的规律和要求对体育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议论的一种文体。本文通过对体育新闻评价的不同传播手段来分析我国体育新闻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体育新闻评价,传播手段,评价特点

参考文献

[1]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新敏.当代新闻评论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修辞现象研究 篇9

一些体育报道将体育竞赛比喻成人类战争。比如有这样的体育报道标题:《不筑铁桶阵何谈闪电战, 热火距离完美究竟差多远?》 (《体坛周报》) 、《骑士替补席折损大将, 穆恩至少将休战三周》 (ESPNSTAR中文网) 、《中国冬奥军团低调难掩强势》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直击:阿联鏖战12分钟暂休息, 太空易替身上演重扣》 (新浪体育) 、《霸气十足遇强更强, 天津女排主场兵不血刃胜江苏》 (北方网) 、《火箭溃不成军麦迪偷着乐, 惨败却成新三号复出良机》 (商都体育) 、《费德勒打得哈斯举手投降》 (《新京报》) 等。

经初步统计, 在体育报道新闻语言表达中战争隐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几乎贯穿于体育比赛的全过程, 如:某场体育比赛就是某个战役或战斗, 被称为世纪决战、德比之战、闪电战、保卫战;教练就是指挥官, 被称为名帅、少帅、主帅、掌门人, 上任叫挂帅, 解职叫罢免兵权、走马换帅;队员就是将和兵, 被称为大将、枪手、射手、杀手、狙击手;整个运动队就是部队, 被称为军团、战车、战舰、战船;赛前准备叫做“备战”;比赛开始被称为开战、揭开战幕、燃起烽火、交战、交火;比赛过程被称为宣战、挑战、迎战、鏖战、激战、混战、偷袭、复仇、伏击、歼灭、血洗、绝杀、厮杀、短兵相接、一剑封喉、排兵布阵、单刀直入、防守反击等;比赛获胜犹如战争胜利, 被称为战胜、击败、力克、轻取、旗开得胜、兵不血刃;比赛失利犹如战争失败, 被称为不敌、败北、全军覆没、溃不成军、俯首称臣、举手投降等。

更有甚者如1996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 英格兰队与德国队相遇, 英国小报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言来报道这场比赛, 出现了这样的言辞:“我们决定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些德国鬼子。”又如2004年8月15日, 有两家市级报纸在报道奥运会我国女篮与韩国女篮小组赛比赛结果时, 使用的标题分别是《外封内堵, 整死韩国》、《双截棍困死韩国》。

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生成过程

隐喻是一种比喻, 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隐喻又称暗喻。1980年美国的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根据他们的观点,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 (mapping) , 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 (source domain即喻体) , 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 (target domain即本体) 。通过映射, 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 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1)

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2) 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 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常规的隐喻映合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 存储在语义记忆中。 (3) 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是语言装饰手段, 因而只是修辞学和文学研究的对象。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 里面还包含着一种人们赖以思考、表达甚至行动的思维方式。当读者在体育报道中看到战争隐喻时, 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联想, 将喻体和本体的特征联系起来并在大脑思维中形成一种映合关系, 产生认知欲求和阅读欲望。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建立在对已知事物的经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 而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其精华正是将所熟知与未知的概念作一对照。事物间的相似性 (常规性的或创造性的) 是建立起这种概念间联系的基础, 有助于读者扩展认知范围。理解隐喻之喻体和本体特征相似性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或认知范围的互动过程, 源领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的域上, 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源领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具有单向性、放射性、不确定性的特点, 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不可感知的概念范畴。 (4) “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思维和推理的过程。其中语言是第二位的, 两域间的映射是第一位的。通过映射, 我们可以运用源领域的语言和推理的形式结构来构建目标域中的概念。” (5)

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的生成过程。战争的概念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认知之中, 人们对战争、冲突、争斗的特征已经形成了一种有形的熟知的认知模式。体育报道语言把战争作为体育竞赛的喻体正是抓住了体育竞赛与战争有很多相似的特征:都有矛盾对立的双方, 且有强烈的时空争夺概念并以获得胜利为最终目的;都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的过程, 且都充满激烈的情感并具有强烈的竞争性;结果都存在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且具有功利性和排他性;背后都有斗争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在战争隐喻生成过程中, 战争概念系统组成输入空间a, 体育竞赛概念系统组成输入空间b, 两个空间共有的元素形成了一个类属空间c。以类属空间c为制约, a、b内的共有元素通过跨空间映射建立起对应关系。这些对应元素连同一些战争概念特有的元素和体育竞赛概念中特有的元素被投射进合成空间d。合成空间d里的所有元素并非简单地组合在一起, 而是通过层结构合成体育竞赛和战争都不具有的新结构——隐喻概念e, 最后隐喻得以实现。

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运用的功能

语言学功能。报道语言中使用战争的词语可以使文字更简洁生动, 更有吸引力, 增强形象性。读者对于战争专用词汇较为熟悉, 而对体育竞赛的专业术语比较陌生, 用战争专用词汇来形象地描述体育竞赛可以加深人们对赛事的理解和领悟, 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体育比赛具有休闲娱乐的性质。

美学功能。报道语言中使用战争的词语可以增加体育报道的可读性, 使行文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上文“《费德勒打得哈斯举手投降》 (《新京报》) ”的例子, 语言生动形象, 如果去掉标题中的隐喻词语改成一般的词语, 那么体育报道就丧失了可读性, 显得枯燥乏味。

社会学功能。关于隐喻运用的社会学功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关于战争的概念能够引发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关注, 但是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如在我们的一些体育报道中, 《德意志血洗英格兰》、《高丽战车碾过巴林》 (6) 等标题, 给人一种血腥和仇恨的感觉, 如果我们是失败的一方, 看了这些标题恐怕也不会无动于衷, 而会产生厌恶感和仇恨感。体育比赛不仅是各国力量的对抗, 更是一种文化和友谊的交流, 如果过度使用战争的词语, 这种隐喻就会慢慢控制人们的思维, 极易造成“体育就是暴力”的错觉, 或至少给这种错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直接导致大众理性思考机能的退化, 从而不同程度地诱发人性本能中的攻击性。

结语

战争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体育报道之中, 报道者和阅读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地借用战争的概念来思考、谈论体育赛事。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手法运用的实质是将战争中的参与实体、各实体之间的关系、战争的特征以及关于战争的知识映射到体育报道的语言中。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手法的运用具有语言学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 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 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对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修辞的广泛应用现象进行研究, 揭示了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生成过程, 并总结出在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手法运用的三大功能, 即语言学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

关键词:体育报道,战争隐喻,修辞,研究

注释

1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3 Gibbs, Jr., R.W.Taking metaphor out of our heads and putting it intothe cultural world In R.W.Gibbs Jr.&G.J.Steen eds.Metaphorin Cognitive Linguis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4 MacC ormac, E.R. (e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Cam-bridge, MA/London:MIT-Press, 1985.

5 Lakoff, 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Ortony, 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论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篇10

一、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含义

人文关怀始于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提倡关注人性, 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 要求把人从中世纪的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目前, “人文关怀”较为具体的表述是: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 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承认人的价值, 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尊重人的主体性, 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发展至今, 人文关怀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 而是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到体育新闻报道领域, 人文关怀就是要充分尊重体育新闻报道对象, 切实关注他们作为生命本身在体育事件中的尊严感受和体验, 全面考虑受众的需求、利益以及承受能力, 充分权衡体育新闻报道后对社会的影响[2]。

二、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一) 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体育新闻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角色, 担负着为广大受众提供积极、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的历史使命。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年中全会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再次重申“三贴近”原则, 要求宣传思想路线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文关怀在新闻宣传上的重要性所在。目前,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 也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体育新闻报道贯穿人文关怀理念提出了必然诉求, 希望体育媒体从长远利益出发, 发掘体育信息文化的人文内涵, 关注人的价值以满足其精神需求。因此, 如何从当前社会公德出发去关心和引导受众, 对体育新闻媒体而言, 人文关怀是其新闻活动的必然追求。

(二) 体育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逐渐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同时新闻媒体也得到突飞猛进式的进步, 媒介定位逐步由大众化走向分众化, 受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高品位化。同时,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以及竞争的加剧, 使人们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 受众的自主意识得到萌发, 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希望新闻媒体从体育受众的长远需求出发, 充分挖掘体育信息文化的人文内涵, 从一些品位较高以及有一定深度的新闻作品中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新闻媒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报道, 关注人的价值, 尊重受众、理解受众, 以受众为本, 满足受众更高层次和更高品位的精神需求。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满足体育受众的精神需求, 弘扬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不但只关注比赛结果, 关注胜者, 而且是更多的要探求其中所蕴含的顽强进取、团结互助、奋力拼搏的体育人文精神, 关注人的内在精神、理想、信念和尊严。因此,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是满足体育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必然途径。

(三) 体育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新闻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不仅会误导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与受众, 同时也会破坏体育新闻媒体自身形象, 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3]目前, 各种新闻媒体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都已经脱离了政府拨款, 采取自收自支的经济运行体制。新闻媒体没有了政府补贴, 就必须走向市场, 通过广告等各种手段创造经济效益。随着体育新闻重要性的凸显, 各媒体都相继开辟了体育频道、版面, 并且投入大量精力, 这就使得体育新闻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媒体要在竞争中获得主动, 取得优势, 必然要从受众的本位出发, 使新闻报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心人, 尊重人, 提高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从而赢得受众青睐, 树立自身形象, 使自己的新闻报道迎合、吸引更多的受众。因而, 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新闻媒体吸引并扩大受众阵地的一把利器。各新闻媒体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 在报道过程中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势在必行。

三、人文关怀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

(一) 对体育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

对体育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尊重体育报道对象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如今, 体育明星的知名度与影视明星以及其他社会名人一样, 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如刘翔、姚明等在国内拥有众多的粉丝, 个人商业价值无以计量。因此, 有个别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媒体人员热衷于搜集体育名人丑闻、艳遇等花边新闻, 将报道对象的形象和隐私权置于脑后, 超越了职业范畴和道德界限。如马琳、张宁益的“离婚门”, 篮球明星孙悦和富家美女的“车震门”等“花边”新闻。诸如此类的报道不胜枚举,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侵犯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体育明星固然有其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他们也是平凡人, 也会有其平庸或犯错的时候, 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况且很多报道的内容都涉及到隐私权的范畴。体育新闻媒体要充分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 关注他们的价值与尊严, 在报道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极其重要的。

(二) 对体育参与者的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 人们都是“以胜败论英雄”。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 有些体育报道摒弃了“参加比取胜更为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 过分渲染金牌至上的传播理念, 造成了“言必谈金牌”的报道动机。运动员获胜的过程以及观众为此欢呼雀跃的场景, 常常以慢镜头或回放的方式不断强化。摄像机对准的也往往是体育明星和在比赛中的获胜者, 到处宣扬的是一种表彰胜利、崇尚奖牌的情绪。在欢呼、簇拥、聚焦于获胜者的时刻, 其他运动员早已被遗忘在媒体和观众的视线之外, 无人问津。竞技体育就像座金字塔, 从“金字塔底”到“金字塔尖”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而像刘翔一样能登上顶峰的运动员毕竟为数不多。而媒体这种“胜者世界”式的报道显然忽略了更多运动健儿的存在, 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也剥夺了受众渴望了解那些未能夺冠的运动健儿的权利, 违背了人文关怀的宗旨。媒体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 要全面关注体育比赛的参与者, 适度淡化“胜者世界”式的报道, 充分体现对报道对象的情感关怀, 无论是笑傲赛场的世界冠军, 还是尚未建树的默默无闻者, 他们都为体育事业付出了血汗和青春, 都是值得学习与颂扬的榜样,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都应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怀。

(三) 对体育健身者的人文关怀

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 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目前, 大众健身已成为国民意识中一个响亮的话题, 也是我国发展宏观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奥运会后,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 每年的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如今, 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参与到全民健身的浪潮中来。

各媒体对于这一利国利民的举国大事也不吝笔墨, 对各地的大众健身活动不断进行报道。以《中国体育报》为例, 目前, 其第4版已开辟了全民健身的专题报道, 对全国各地涌现的大众健身活动进行及时的专门报道。

各媒体在关注竞技体育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大众体育健身者, 越来越多的大众体育健身报道体现了对那些处于普通生活领域的大众体育健身者的人文关怀。而新闻媒体对大众健身的关注会也将获得更多的公信力,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四) 对体育受众的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通过对体育受众知情权的满足, 充分彰显对受众的人文关怀。体育受众作为自然人具有满足欲望和身心需求的权利, 同时作为社会人还享有一定社会范围的权利, 其中知情权就是法律赋予受众的一项重要权利。[4]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 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随着知情权外延的不断扩展, 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 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 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 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满足体育受众的知情权是对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部分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渐趋饱和, 人们在对赛事结果的知晓和对比赛过程的欣赏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 也希望知晓更多信息, 如关于体育赛事内部运作, 体育部门的管理方案等。新闻媒体适当满足体育受众的知情权, 既是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深切希望, 也是现代媒体吸引体育受众, 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之道。

在新闻报道中关注人的价值,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努力实现人文关怀的诉求是新闻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也是新闻媒体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当今时代, 体育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对体育的重视和参与程度空前提高。笔者认为不仅要关注参与体育赛事的运动健儿, 还要关注大众体育健身的参与者;不仅要关注获胜者, 还要关注同样为之奋斗却未能登上荣誉之巅的默默付出者,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闻媒体自身生存的需要, 更是“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同时, 我们也坚信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陈宝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新闻前哨, 2007 (5) :32-33.[1]陈宝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新闻前哨, 2007 (5) :32-33.

[2]牛瑞祥.体育新闻采写也应注意人文关怀[J].新闻导刊, 2009 (4) :29-30.[2]牛瑞祥.体育新闻采写也应注意人文关怀[J].新闻导刊, 2009 (4) :29-30.

[3]管文娟.对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 2009 (1) :44-46.[3]管文娟.对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 2009 (1) :44-46.

亚运会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国家认同 篇11

摘 要 本文从新闻学和历史的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体育报》1990年的亚运会报道进行研究,探讨其报道是如何从亚运会历史意义、辉煌成绩和亚运精神等角度,建构和强化了中华人民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 亚运会 国家认同 《中国体育报》

一、体育、媒介与国家认同

体育和媒介向来是紧密关联的,一部完整的体育史是体育运动史和体育传播史的结合。“拟态环境”理论说明,媒介将经过挑选的形象和信息传达给受众,那么媒介体育呈现的现实也是“媒介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也就是说,受众们获得的体育形象和信息都是经过媒体再现和构建过的。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是一种民族成员间相似、平等和亲密的感觉。体育是每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团体、组织、城镇、城市和国家就利用体育来表达它们的集体情感。大量研究者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强调了体育对国家认同形成和强化的重要作用。

亚运会是亚洲体坛最大的盛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亚运会,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官方报,《中国体育报》是国内唯一一份对亚运会的进程进行了全程报道的体育报。

二、曲折的亚运路

1951年新德里举办首届亚运会,印度政府邀请中国参加,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无暇参与,仅选派了9人组成的观光团前往新德里。

1954年在菲律宾举办第二届亚运会时,台湾获邀参加。中国对亚运会联合会邀请台湾参加进行了强烈谴责,并断绝了与亚运会联合会的关系。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从根本上扫除了中国参加亚运会的障碍。1973年9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亚运会联合会会员。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以来的40年间第一次由中国承办的亚运会。

三、1990年北京亚运会报道

(一)历史角度的报道

1990年,适逢鸦片战争150周年、圆明园被焚130周年、八国联军侵入90周年。过去的中国不要说举办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就连参加的机会都很少。抚今思昔,感慨万端。因此《中国体育报》刊登了大量从历史视角看亚运会意义的文章。距北京亚运会还有14天,也就是9月8日,《中国体育报》在头版和二版刊登了伍绍祖的《办好亚运会 为祖国争光》,文章中写道:“以历史为坐标,可以看到中国是怎样被凌辱、被宰割,看到中华民族是怎样反抗帝國主义及其走狗的侵略、压迫,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的……办好第11届亚运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体现了我国政府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形象。”他也说到:“亚运会、奥运会的历史昭示我们,没有哪一个主办国不试图通过体育盛会进一步唤起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也没有哪一次亚运会、奥运会不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赛事报道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体育称霸亚洲的年代。从1982年的第九届亚运会开始,中国就稳坐亚运金牌榜首位。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取得了183金、107银、51铜的好成绩。亚运会上中国摘金夺冠,是建构国家认同的绝佳素材;国旗伴着国歌在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刻,是宣扬国威、振奋民心的好时机。从9月24日开始,每天的头版都有大幅标题报道的振奋人心的比赛消息,如:9月24日的头版头条是《亚运健儿争更高更快更强 中国选手首日包揽八枚金牌》、9月28日《周玲妹风驰电掣 亚洲有了自行车世界纪录》、10月3日《12秒73刘华金跨向世界级 5米62梁学仁跃上新高度》等等。从1990年10月22日开始,《中国体育报》陆续刊登出亚运会运动员的照片及简介,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运动员的尊重,也唤起人们铭记本届亚运,铭记运动员身上展现的卓越品质。更重要的是,体育领域的胜利,对于鼓舞民族精神、加深国民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对于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亚运精神的提出

1990年10月11号,《中国体育报》刊发了《人民日报》社论《北京亚运精神光耀神州》 。这篇社论中将“亚运精神”阐发为四点:爱我中华,为国争光的精神;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的精神。《中国体育报》在10多日的头版上,都有以“亚运精神”为关键字的文章。《中国体育报》还于1990年开辟“亚运精神笔谈”专栏,集中讨论亚运精神及其对全民族的深远意义。《热门话题——亚运精神要延续》、《发扬亚运精神推动现代化建设》、《认真研究和发扬亚运会精神》、《发扬北京亚运精神 为振兴中华奋发进取》、《发扬亚运精神 提高全民族现代化素质》……从这些新闻标题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亚运精神被赋予了推动现代化建设、提高民族现代化素质等诸多积极意义,且已经被升华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时代精神,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等一样。体育新闻媒体致力于树立并反复强化这种精神,使之成为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也激励全国人民爱国、拼搏、奋斗的热情的那样一种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体育报》对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报道,对于开阔国人视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感情,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都有着不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刘红霞.媒介体育与国家认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30.4.

电视体育直播报道的视觉特性分析 篇12

现今全球化速度日益加快, 各国间体育的交流也同样与日俱增。这当中, 现场直播报道是较为受欢迎的节目形式之一,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场直播的体育节目。从零八年奥运我们就可以深切的体验到高强度的专业性手段、精准的时间限制、盛大的感情投入等这些电视体育节目直播报道的特性为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 而今天随着高科技的稳步发展, 电视体育节目直播报道也在求索中不断进取。电视体育节目的直播报道具有其他节目形式不可逾越的元素就是电视直播的独特优势和竞技体育就其自身而言的美学特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电视直播展现艺术魅力

2.1.1 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画面的真实生动都是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

视觉传播借助了现代化的媒介科技平台成为受众接收信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 并逐渐成为消费时代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特征。电视作为声画合一的媒介表现形式, 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传播特点, 信息传播的迅速, 画面语言的真实生动, 电视直播以记录的形式为受众提供同时同步的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为电视直播提供展现美的素材, 电视直播为体育赛事提供呈现美的载体, 体育赛事的电视直播是最能展现电视艺术媒体的。

2.1.2 原生态的记录, 呈现真实的信息。

电视直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以纪实的手法报道体育赛事, 记者的报道、电视台的播出和观众的接受几乎是同步的。电视直播的零时差报道, 直接传递的是视觉信息, 不经过中间转换的视觉画面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感官, 大大加强了体育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体育比赛通过视觉方式传播是最公正、最有说服力的。众所周知, 竞技体育的两大重要核心内容是观赏性和娱乐性。它们的优势是节约规划的成本、节约了物质资源、在符合观赏条件的地域要求宽松。只要满足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竞技体育就可以应用于全国各个区域。我们经过初步的彻查后得出一个结论:为了与时俱进, 创造新环境, 开辟新途径, 必须高度重视方法的使用与生活实践效果的实践。

2.1.3 通过电视直播画面, 受众能够观看到体育运动展示出的人性之美。

电视镜头是最懂得观众心理的, 传递着一些连现场观众都无法看到的信息, 使受众能够收看到体育赛事的各个角度, 甚至是运动员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能够尽收眼底。也正因为如此, 视觉传播的特性不允许体育比赛弄虚作假, 某种程度上电视画面的运用对体育赛事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我们在视觉属性的前提下, 实践了图像对比度增强操作。此过程中为了降低噪声的干扰, 我们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尺度中进行了不同尺度的调整。我们的目的时通过操作得到最好的效果。要对处于界边的图像进行扭曲和拉扯, 区域亮度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比率反差大小。运作实践告诉我们, 这样做可以有效降低噪声的影响, 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这样图像在结构化地区则比较集中, 使噪声听上去比较明显。景观评价中的资源基础采用的研究方法, 以感觉为优先, 考虑了视觉性质对其感知度的先前影响。不同景观对图像的感知有所差异;图像范围内的界面是否整齐、形状整齐与否、占地面积是否平均都会影响到人们的感觉;因素种类对视觉特性的干扰也比较大。

2.2 强烈的现场感, 带动观众的情绪

现场直播是最能体现电视媒体制作水平以及魅力的节目形式, 也是最符合体育传播特性的节目形式。电视直播不是对体育赛事的简单再现, 而是运用电视视觉传播的优势强化体育运动之美。电视直播发挥视听兼备的传播优势, 将人物、声音、气氛、细节等诸多要素作用于观众的视听器官, 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贴近感和参与感。电视观众会感觉到自己已经参与到整个比赛中, 与其融为一体, 直接与现场实现对话, 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有时候, 电视还会通过画面语言向受众传递着某种价值观, 与观众在体育运动中共同分享由体育比赛带来的对人性的思考。

一场足球比赛中, 电视镜头会时而跟随着运动员, 时而跟随着裁判员, 又时而关注着教练, 时而关注着现场观众, 时刻将镜头对准观众最想看到的关键点, 在镜头的不断变化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着赛场上的瞬息变化。每种运动形式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一面, 各种运动形式的美连接甚密, 包含着迥异的动态美, 形式各样的运动形式同样也表现了形式各样的美学内涵。竞技体育有着较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它所带来的美学概念是形象生动的、较为直接的。所以, 开发竞技体育视觉的概念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要充分发挥界面自身独有的特质做好空间上的渗透环节, 里外结合, 给人以视觉上的差异。竞技体育的欣赏性带给人的可以称为是对外的渲染形式之一, 也可以看做是较为直接的表现形式。首先应对所上交条件中的放样坐标进行仔细的审核计算, 把错误杜绝在工作进行之初;然后采用已确认的水准点成果对其实际地理位置进行检测。用已签认的导线和水准点成果对其实地位置进行检测, 保证放样资料的准确性, 以确认放样的精准度。

尤其在射门的关键时刻, 用不同的机位以各种角度反复的播放, 而且还能够运用慢镜头让观众近距离地看清楚每一个动作细节。这些精彩的画面配上解说员的解说, 更加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 让观众跟着电视的节奏走, 为进球而欢呼雀跃, 为输球而低落沮丧。黄健翔在世界杯上的“激情三分钟”引起球迷的强烈反响, 就像网友评论所说:“从声音到情绪, 从战术到调侃, 让你无暇听别的声音, 感觉画面是在为声音配合, 就像一个交响乐让人心潮澎湃。”

随着1995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开播, 我国体育节目直播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全新阶段, 为体育节目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广阔新天地。因为新闻节目而中断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直播的事情不复发生。电视直播使体育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通过电视直播传递到千家万户。尤其在2005年体育频道改版以后, 24小时的连续播出更是为体育赛事的直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观看到重要比赛的直播。

3 结论与建议

电视与体育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共生共荣的紧密联系, 体育和电视珠联璧合, 通过直播声像兼备的将体育赛事的发展动态毫无遗漏的呈现给观众, 使体育赛事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清晰地进入观众的视野, 体育赛事的直播是媒体沟通受众的最好桥梁和纽带。体育节目将体育与电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技术的进步体育电视节目直播更加多样化, 也更加受体育爱好者的喜爱, 同时电视对体育节目的直播也对全民运动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直播的节目形态也更加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先民.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3.

[2]刘美莹.体育美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物流服务平台下一篇:设备设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