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谈

2024-06-15

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谈(精选9篇)

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谈 篇1

英语语言被采纳为中国学生的一门学科, 已经超过二十年。仅最近十年, 英语教材就经过了数次的改版改编, 其最根本的出发点都是旨在让中小学的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语法原则, 句式结构并且能够在交际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学习中, 教材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无异土壤对于花果, 能否果实丰硕, 花朵鲜妍, 很大程度取决于土壤是否营养充足。笔者经历了三个版本的教材。2000年使用译林版教材, 2003年使用人教社版教材, 2006年接触牛津版教材, 并一直使用至今。对于这版教材, 因为已经使用到第三轮, 对这一版的教材感触颇深。尽管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内容形式上呈现出了多样性, 但却在实用上很不足, 其结果是, 学生兴趣减退, 学得乏味, 老师备课艰难, 教的辛苦。先将原因分述如下:

一、课文内容选编缺乏典型性。

对照《全国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一级目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的较低水平;二级目标是较高水平。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教学内容相同, 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不同。其中二级目标要求学生1能运用一般的阅读技巧, 基本把握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实、主要逻辑线索, 时间和空间的顺序。2.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3.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语篇未直接写出的意思。

但是纵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十一个模块, 所收录的文章, 能够让学生去分析篇章结构推测作者态度观点, 归纳主旨大意的没有几篇。虽然涉猎了各领域话题, 但是文章基本平铺直叙, 说明文类型的文章占主导。文章特点几乎都是内容分好段落, 添加段落小标题, 导致学生多数采用机械式阅读的形式。以模块七第一单元《Reading:TV and audio devices:a review》为例, 整篇文章的构成, 仅仅是时间数据的排列, 以及电视更新换代的名称的列举, 枯燥不谈, 且问:学生通过学习这样的一篇说明文,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无法定位出课标上要求的阅读能力, 只能以词汇、短语、句子作为中心来实施课堂教学。到了考试中, 弊端暴露无遗。学生们面对阅读理解中主旨归纳题, 推断题, 篇章结构分析题, 往往束手无策, 正确率很低。

二、没有文学名著选读, 经典篇章欣赏, 教材缺乏趣味性和文学性, 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越来越低。

课标提出“外国语

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他国的语言, 加深对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会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 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为缺乏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 牛津教材高中英语教材在这一点上, 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兴趣为先的学习如同没有地基的楼房, 强制学习的后果只有学生厌学, 老师厌教。

牛津教材在文学性上存在于两方面不足。首先、《前言》中介绍:在Reading版块, 学生将有机会感受真实、地道、优美的英语。但事实是:教材所收录文章基本为中国作者所写, 局限于作者母语的影响, 学生们无法欣赏到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也无从体会他国的风土人情, 文化习俗。而学习效果体现在书面表达上最明显:要么堆砌辞藻, 要么chinglish。

其次、十一个模块的文章选编, 没有英语文学名著片段, 散文小品, 乃至优美的戏剧节选, 或者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欣赏。学习一门语言时, 如果丧失了语言的吸引力, 无法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文字的魅力, 作者的感染力, 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丧失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纯粹为了应试而学习。牛津教材第六模块第一单元收录了两个短篇戏剧, 《The invisible bench》和《The important papers》, 师生共同的感觉就是语言乏味, 内容枯燥, 缺乏欣赏的价值也没有表演的价值。对比笔者使用过的人教版教材, 高一课本选编了《Necklace》莫泊桑的《项链》, 语言生动, 情节动人, 学生无论是阅读还是表演都表现出了很大兴趣, 收到的效果也很好。

英语高考体阅读理解一项要求是, 学生能读懂并理解名著片段。针对这一要求, 教材没有丝毫的体现,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或者说是败笔。中文和英文都是语言, 语言是相通的。学生们在学习中文时, 通过阅读大量优质文学作品, 背诵精彩篇章,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语感。而在英语上, 目前的教材, 充其量起到一个扩充词汇量的作用, 无法完成扩充学生知识面的要求。

三、弱化交际用语, 学无以用。

虽然进入高中阶段, 英语的阅读要求提高了, 但是语言所承载的最基本功能, 在交际情景中运用这门语言却被片面的削弱了。进了高中阶段, 英语学习重点放在了词汇学习, 语法掌握, 以及完型阅读上, 口语基本被忽略了。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的, 但现实状况是, 大部分高中毕业生完成高中英语学习后, 仍然是“哑巴英语”。高考是学生终身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节, 但是从个体长远的发展看, 在经过接近十年的英语学习, 仍无法实现在交际情景下自如运用, 教材的目标设定是不完善的。

综上几点, 笔者深切感受到,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文章选编材料组织上, 缺乏对于大纲要求的深层思考, 无法让学生通过对于教材的学习达到大纲所提的层次要求, 实用性欠缺, 基本等同于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努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增进对于外国文化, 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提高领悟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还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增强世界意识。

学好英语必须要有一本集知识性, 文学性于一体的好教材, 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达到“学生爱学, 老师爱教”的良好局面, 很好的实现学语言, 用语言的最终目标, 希望这样的教材能早日到广大师生的桌边案头, 扭转目前的“教学两厌”尴尬局面。

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谈 篇2

小学数学变式教学与素质教育 之 我 谈

[摘要] 数学变式教学法蕴含着素质教育的内涵,它重视思维开发,情感投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不断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重视学生动手与操作,培优辅差,实践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数学 变式教学 素质教育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而数学教育又是组成这一工程的重要支柱。数学变式教学法是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运用多家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等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设计,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充分参与为基础,以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智慧与良好的人格为目的,科学构建系列变式,让思维教学进入课堂,实施由“英才数学”向“大众数学”的转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开辟了广阔前景。本文试图就小学数学变式教学中蕴含素质教育内涵作一探讨。

一、变式教学法重视思维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

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思维品质。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把数学定义为数学思维活动,因为它的许多成果是理想思维高度凝聚的结晶。大量事实说明:培养思维能力需要数学,同时数学学习本身又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应该把现存的数学结论生搬硬套地教给学生,而应是把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思维过程再现给学生。

变式教学法利用构建系列变式的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问题的结构和演变过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设暴露思维障碍的情境,形成思维训练的有效模式。下面结合教学实例简要谈谈。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课时所用的一组变式题。 标准题:一个长方形长25米,宽8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缺条件变式:一个长方形4分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条件变式:一个正方形周长12厘米,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结论变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宽是7厘米,长是多少? 4、过程变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米,边长与一个长方形宽相等,长是宽的两倍。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教育者如同魔术师,通过条件、过程、结论、逆向、图形、情景等变式,不断扣拨学生思维的琴弦,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发掘学生智慧的潜能,让他们去寻求,去探索、去创造。

专家认为现代人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思维的整体性,即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从而揭示它的功能与特征,以达到最佳处理。变式教学法让学生立足知识的制高点,了望知识的来龙去脉,观察知识的整体结构,以期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起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用。

二、变式教学法重视情感投人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不断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位数学家说过:许多艺术能够美化人们的心灵,没有哪一种艺术能比数学更有成效地去美化和修饰 人们的心灵。变式教学法重视构建情趣变式,情景变式,情感变式,营造“情、趣、乐”的教学氛围,把表面看来枯燥无味的数字问题,严密的逻辑推理,冗长的运算改编成符合学生认知情趣、生活实际的“数学小品”(数学模型),渗透辉煌、曲折的数学发展史,众多数学家为数学孜孜以求的奋斗史,数学在生产、生活、科技领域的重大贡献,使教学目标内化,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熏陶。

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时教师与学生一起用许多的圆卡片、彩带及直尺动手操作得出平面上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常数即圆周率π值的再现过程。另外也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我国学者对圆周率的计算。如南北朝祖冲之最早得出π前7位精确值。不过尚需各位同学“奋发图强,再创辉煌。”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求数学新知的使命感。

三、变式教学法重视学法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

素质教育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指导,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教会学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同时教会学

第1页

小学数学变式教学与素质教育之我谈

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变式教学法主张学生掌握变式的学习方法,倡导“变式学习法”。因为大千世界,千变万化,新问题层出不穷,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中,所以一个人最可贵的思想品质就是进入新环境后敏捷反应的能力,快速的应变能力。变式学习法的核心就是把握“双基”的“变”的因素和水平,“变”的方向和方法,构造系列变式,要求学生在“变”中学,在“变”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变式学习法”具有跨越学科,并渗透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特性。

四、变式教学法重视动手与操作,不断提高学生劳动、实践、应用素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劳动素质的提高。二十世纪下半叶数学教育带头人弗赖登塔尔从数学的特点出发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一位数学家认为:数学教学之根本目的应当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她们提供应用于其它学科的推理方法,而并不是单纯地为了给学生提供某种求解具体问题的工具。用变式教学去设计“阅读与操作”、“动手与验证”、“操作与获取”,通过学生自己画图、计算、验证,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可通过如图1拼叠、操作、发现完成。

图1 同时设计“实践课”,让学生走出教室,用自制的工具测量树高、河宽,利用分割法测量土地的面积等等,让学生体会劳动蕴含智慧、劳动创造智慧。

五、变式教学法重视培优辅差,实践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承诺。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特点是“坚实”,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起点低、要求严、训练实、方法科学。同时素质教育是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教育,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特长,而且要善于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短处。

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

“大众数学”是在国际范围内,经历了近20年考验的一个属于基础教育的数学教育口号,强调基础教育的数学应该是“一切人”的“大众数学”,因为在未来世纪的综合国力较量中,优良的公民素质(含数学素质)是最重的法码,是科技竞争、经济腾飞、民族兴旺、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变式教学以面向全体、实践“大众数学”为己任,具体体现为:(1)构建各种知识桥梁,如“导学阶梯”、“学法指导”、“观察与归纳”等等,设计妙趣横生的简单变式(属一级变式,至多二级变式),对优等生开辟“考考你”、“思维一题”、“为竞积累”、“小试锋芒”、“兴趣一题”等栏目,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2)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课型和教法,追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的最优正相关。(3)班级教学设计和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引人层次教学、复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变式教学之中,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的质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此我们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纵观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差距与优势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数学变式教学法如一缕清新的风,为数学素质教育这片沃土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们以无限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胡运凤.初中数学变式与素质教育.成都教育学院报.1999年7月第2期

[2]肖凌戆.从被动接受学习走向变式创新学习.数学教育与教研.2003年第10期(5~8)[3]张子卫.谈利用数学变式题活化思维.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4期

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谈 篇3

一、“导”中引“情”

在课堂伊始,我总是从两方面“抓住”学生的情感:一是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通过诙谐幽默亦或富有哲理的言谈、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一些辅助教学的体态语言,激发学生“快乐想学”的情感。要想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二是我特别注重课前导入环节,总是想方设法地设计出能引起孩子们兴趣的内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我要学”的状态下学习。因此,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我巧设导语,引带入境。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叩击心灵。如:在教学《卖炭翁》时,我出示幻灯片,用现代生活中的“燃煤”与古代的“用炭”作对比,生动刻画了古代用炭的来之不易,使学生随境生情,带情入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春》时,我制作了一个春天景色的课件。当孩子们看见春水潺潺、鸟语啁啾、小草绽露、杨柳依依的春意盎然之景时,洋溢着欢喜之情,我感觉此时孩子的情感渐涌,便趁机将话锋一转:“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又一幅春之景即将呈现眼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那又是怎样的一番天地呢!”这种导入,起到了“润物无声”之效。

二、“问”中生“情”

有疑则思,有思则益。课堂提问作为教学常规“武器”,是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激发学生感情的载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质量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悟之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设问:孔乙己为什么总穿那件长衫?最后一次出现时没有穿那件显示身份的长衫,那么他的长衫哪儿去了?你认为他还会有别的长衫吗?学生们有的说:他太穷了,没有别的衣服穿;他以后会买别的衣服的;他以后不会再有别的衣服,一是因为他穷,二是因为他认为这件长衫的意义没有什么衣服可以替代……孩子们众说纷纭,甚至有些千奇百怪,但正是在这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刻,情感渐渐漫溢。

三、“文”中悟情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学生、作品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小组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读与讨”中,通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和自己思维情感的碰撞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样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让他们去感觉书中的冬天和生活中的冬天的不同韵味……

当然,初中的语文教材里,还有许许多多古诗词,在陶冶孩子情操上,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体会作者的“大爱”仁慈;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通过佳句将学生带进远离世俗的桃源仙境,感受自然的美妙绝伦,生起敬仰、保护自然之情。

总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注重情感教育举足轻重。通过我的教学经验,我更真切地感知到,注重情感教育,不仅会让学生自主爱学,更会让孩子们从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更会让学生成为一个集博爱、善良、真诚、宽容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谦谦君子。所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反思,不断总结与创新,使情感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之我谈 篇4

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但是, 从我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调查中我们看到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很多现象: (1) 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怕少讲、少写、少听、少抄。这种单一的传递方式, 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默气氛, 在这种教学气氛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愉快和成功的感受, 渐渐地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语言是听不会、抄不会的, 学生成为了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着而不是积极的语言使用者。导致学生今天做错了, 明天又做错了;老师今天讲了, 明天又讲。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根据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尽量创设交际环境, 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来, 让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 (2) 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手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这是任务型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必须打破统一的教育教学标准,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学生的个人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各个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然而, 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 (学生听课和抄黑板) 和单一的教学手段 (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备课本) 仍然是我县课堂教学的主流, 农村中学尤为突出。 (3) 缺乏情景和交际的教学不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 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的养成。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写学生抄, 教师问学生答,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大多数学生面无表情, 只是专心的听老师讲课, 当教师提问时, 很多学生双眼紧紧的盯着书来掩饰害怕被起来回答问题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 心情沉闷, 学习被动, 没有主动想要学习的激情。没有交际情景的教学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态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 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大量研究证明: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交际的动机和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心智活动。情景决定语言表达的意义, 语言是客观情景的反映。没有情景就没有语言的意义, 英语交际活动离不开语言的情景。因此, 创设交际情景, 建立融洽、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渠道, 营造轻松、和谐、开放的教学气氛是我们改革课堂的重要任务。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能提供学生“听”的语言环境《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

2. 倡导以任务型为模式的交际教学

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落脚点的, 学生的角色就是交际者的角色, 学生在大量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活动中, 在交际过程中应用语言, 顿悟各种语言规律, 巩固语言知识, 获取语言技能, 英语教学的本质是交际, 交际不可能靠灌输知识来实现, 而只能是通过课堂活动来体现落实。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组织者、参考者、信息提供者、问题咨询者、困难帮助者、成果的评判者或引路人。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听课的时间也就是教师讲课时间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增加, 初一年级一节英语课讲授英语知识的时间平均是39.5%, 到初三年级教师讲授语言知识的时间平均已占上课时间的39.9%, 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老师是用来灌输语言知识, 讲解语法概念。学生的交际角色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法知识的记忆并不是能保证语言的正确应用, 语言教学不是我教你学, 更不是我讲你听。语言不是听会的, 就像游泳、踢足球不是听会一样, 学习语言必须有学生大量的参与和学生的亲身实践, 才能使用这门语言。

大学精神之我谈 篇5

齐瑜 申晓晨

大学,既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大学”一词最早出现在8世纪末,它是社会找到全方位知识的进路。“大学”的拉丁文名字Uni-versitas,是由Versus“趋向”和Unum“一”合成,是“合众为一”的涵义。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的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象牙塔,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 ament,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tower.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意为“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

大学,正是这种地方。大学精神,亦不可脱离“象牙塔”崇奉理想、崇奉学术的实质。

崇奉理想,首先要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

中国自古便有“穷则独山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立身准则,这里的“兼济天下”,是当代大学生理应具备的奋斗理想,是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而“独善其身”,则是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作为“人”所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个人发展的追求,对个人生活的丰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在少年时期立誓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而今,这样的话语早已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闲来取乐的谈资。纵使如此,我们依旧要重申爱国精神的必要性,是所有大学精神的核心,有了爱国精神,才会有感恩之心,才能够更好的从古老中华民族的精神沃野中汲取力量: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国际视野、时代精神,正如母校贸大“国际儒商”的提法,“国际”与“儒”相得益彰。大学精神,要以爱国精神为核心,在传承民族美德的基础上与时代接轨,丰富完善。

崇奉学术,是对知识对真理的敬畏与追寻,求实创新,开拓进取,自由民主的氛围,诚信严谨的态度。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李敖曾言,大学应有的品位是“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蔓延到大学校园,知识成果功利化,整体氛围的浮躁,实是学术界、国家的悲哀。学者张汝伦曾经对当前中国大学的境况痛心疾首:“60年前,人们因为国难深重,偌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才冲出书斋,今天的大学真的又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或已无需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吗?只要在大学校园里走一圈,不难得出答案: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厅舞厅和酒楼,大学一概不缺,惟独缺乏它自己的理念。”我们需要对知学术的景仰,需要宁静方才能致远。

此外,创新精神亦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最简易平实的例证便是,年轻的斯坦福大学以

强烈的进取精神,提出不因袭任何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沿着自己的路标向前,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亦成为美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贡献巨大力量。大学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机关,其创新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关乎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综合国力的提升。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弊机会是否能涅而不淄、度而不磷,此乃现代教育试金石也。”而今,从老师到学生,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之风屡起,诚实守信,不仅仅是大学精神的必不可少,更是完整人格的不可或缺。

更重要的是,大学,应具有蓬勃的朝气。大学聚集着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是洋溢青春、碰撞激情的地方。大学精神,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敢想即敢做,少的是所谓“厚黑处世”知道,多的是锋芒毕露,热忱与纯粹。是的,我们热切地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

华中理工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姚国华说,现代大学的问题是重建真正的大学,培植真正的学术,以公开透明的手段扼止沼泽化,优势重组;应该让学生在相互激励、碰撞、流动、综合、创新中溶解物欲与权欲,崇尚公开、自由的学术批评,建立民主、公正的业绩评估,更要摒弃“大学为什么服务”的短见,营建超越功利关系的文化象牙塔。在组织管理方面,学校内部的行政权与学术权应当分离,校长只拥有行政权,而不再拥有学术权,大学的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实行教育本位管理与学术本位管理。同时,教育目标应该从实用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到完整人格所需的综合文化素养,整顿教学体系,猛压必修课目,增加选修比例,扩大自由选择空间,由单纯的政治教育回归全面的人文教育,唤醒天之骄子的自主意识。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谈 篇6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纵观整个语文教育,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普遍谈“文”色变。于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也就越加成为一个难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怎样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呢?

1.“自主”兴趣的原动力

“文”发于心.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常常会进行一些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长此以往,对于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畏惧心理。不能自主这是学生不愿写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首先,我们不妨把自主性还给学生。

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因此,语文教师不必动不动就以高要求来要求你的学生。鼓励他们,从写日记、周记开始,教会学生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捕捉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只要有感于心或洋洋洒洒千言,或寥寥几笔、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不局限于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惟有如此,学生的畏惧心理打消了,才能体会到一种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这样的自主探究和发现要比被动接受快乐得多。写作的规律和技法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发现学习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性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发生的,其智力功能和发展价值是相通的。因此写作的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写作的乐趣也就在此,否则它就成了别人嚼过的馍馍。长期以来,教师是在做学生的事情,剥夺了学生探索发现的乐趣,结果教师“喂”得津津有味,学生却饥肠辘辘。

无疑自主写作确是轻松自在,它为学生写作训练打开了一扇兴趣之门,然而,要让学生能真正的热爱作文,从而不断提高,却还需要他们的激情之火能真正的被点燃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

2.“成功感”兴趣的最大奥秘

教育心理学表明,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50%的把握时,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者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对于学生来说,一样如此.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他人的肯定,那接下来也就会越有兴趣,从而转化为一种习惯,上升为热爱。.因此,怎样让学生找到成功感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对学生作文的评议。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正视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不要动不动就拿“思想深刻,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的要求苛刻学生的作文。批改时,找到每个学生,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评议,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得到了肯定而不是冷冰冰的评语,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写作的积极性自然就有了。在此基础上,再提一点(不必多,一点就行)行之有效的建议。学生也就会认真对待了。

其次、表扬要及时。除了注意作文批改的评语,还有就是表扬要及时。好的范文(哪怕是周记或某个好的段落)教师一定要即时到班范读,并加以评议,让学生在众人的肯定中找到成功感。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看着他们神采飞扬的眼神,有什么理由相信他们不会爱上写作呢!表扬的范围要在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尤其是平常写作水平也许并不高的学生,偶然的发现甚至可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有条件的学校要有文学社、广播站,搞辩论、办演讲、设沙龙,让有写作专长的同学一展风采,展示才华,调动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肯写,乐于写,作文水平肯定就能提高。

二、技巧训练是必要的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不但是语文学习必需的一环。更现实的一面是要应试,所以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如:话题作文的命题方法,一般作文的开头结尾方法均是必要的,因为它让学生在有兴趣有激情的基础上,还懂得了怎样写,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成功,越写越有兴趣,从而找到自己的风格,进而得心应手。如拟提六法:一套用法:把歌曲名、歌词、电视剧名、 影片名、 诗文名句 、熟语、 名人名言、 广告词等直接引用或加以变化后做标题。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二修辞法:拟题时灵活的巧妙地用一些修辞。如《树的叹息》、《请给老人一轮暖阳》等。

三设置悬念:如妈妈我走了、两只流泪的爱情鱼。

四中外结合法:如老师、I love you!

五诗情画意法:如雨季我们一起去看海。

六怪异另类法:如夜夜夜夜。

此外还有凤头七法、豹尾六法等等。

以上方法,均属于提高写作水平较有效的技巧。但真正要使自己的写作有自己的特色,却是需要长期的训练。

总之,学无定法,教也是没有定法的,作文教学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相互交流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新芽、开红花、结硕果。

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谈 篇7

一 通过生动语言创设情境

瑞士教育家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 不如说是情感过程。”语言是人们情感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 同时也是音乐课堂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 音乐老师需要通过充满激情、抑扬顿挫的语言, 才会更有效地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中。

老师可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境。故事是小学生最爱听的, 也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在此基础上更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引发学生思维或激发其情感, 使其如身临其境, 引发其共鸣, 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去理解音乐所要传达的信息和美感, 对学生的认知也有着一定的指向性。

通过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在和谐愉悦的情境中实现其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如在学习《嘀哩嘀哩》这首歌曲时, 笔者首先通过谈话法导入:“同学们, 你们是否注意到了操场附近柳树的枝条好像一夜之间变成黄绿色的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带着疑问去回想所看到过的枝条的样子, 在他们的心中初步感受着春天。然后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描述春天的山中、田中不同植物、动物的变化, 进而去联想春天的景色, 这样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在头脑中从感兴趣的事物来感受春天。接下来, 笔者说:“同学们, 这里有一首描述春天的歌曲《嘀哩嘀哩》, 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 享受春天吧。”同学们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幅美丽、栩栩如生的画面, 此时进行学习就能很容易地进入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欢畅的情绪中了。

二 通过图画形象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 利用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图画,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使歌曲内容更加形象化、直观化, 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易于理解音乐形象。当图画再现情境时, 老师如能配以恰如其分的画外音进行指点、启发或者描述, 则会使学生更快地充分感受形象, 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比如学习《国歌》歌曲时, 可请学生在欣赏《国歌》的同时, 认真、仔细地观看图画或照片:“鲜艳的五星红旗、整齐的解放军队伍、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勇敢的战斗英雄……”与此同时, 老师有感情地对每一幅图画的内容及其含义进行描述和讲解, 学生随着老师的讲解去逐步深入地感受国旗、国歌、国家的含义以及歌唱时的庄严气氛, 进而了解和把握歌曲内容, 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有感情地歌唱, 同时也会促进小学生爱国热情的提高。

三 通过联系生活展示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比较熟悉的或者喜爱的生活内容创设学习情境, 促进音乐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任教于农村小学, 生活环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时, 笔者通过提示学生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下联系美丽的家园:“门前树叶沙沙地作响, 小溪欢快地流淌, 歌声美妙的黄鹂鸟, 爬行缓慢的小蜗牛, 再加上快乐玩耍的孩子们……”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美妙的自然旋律中, 感受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四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 使他们对教材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 加深内心体验;另外, 还可以利用相应的教具、器材设备、玩具等道具, 创设演示情境, 利用形象逼真的头饰、面具扮演角色, 表达音乐内容。由于运用了表演, 不仅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 而且也罩上了情感色彩, 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容易接受, 使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去主动感受情境、表达情境、激发情感。

如在学习《我是少年阿凡提》时, 启发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境, 并请学生按自己的理解随乐曲做动作。学生表演结束后, 将学生的表演加以归纳, 编成一个小剧, 再请学生分别扮演阿凡提、折枝的学生、打鸟儿的孩子、捉青蛙的人及妈妈和邻居、路人等, 这样情、境、音乐便很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了。这种方法有利于使学生对作品所描绘的情境、情绪有更深的体会, 而且在自由探索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 通过节奏渲染、律动表演体现情境

表演及其节奏旋律是直观的、视觉型的, 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刺激和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 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 有利于学生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再现。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在学生欣赏和学习音乐的同时,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 打节奏、拍手、跺脚、拍肩等, 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 增强情境创设的趣味;同时即兴编一些学生喜欢的、容易接受的舞蹈动作, 带领他们表演, 使学生情绪更加高昂, 更快融入到欢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学生的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 欣赏和学习的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欣赏节奏感强的《粉刷匠》和《铃儿响叮当》等音乐时, 笔者先拿出已准备好的刷子、铃铛或手铃分发给学生, 同时欣赏音乐时指导学生注意倾听节奏, 引导学生通过摇铃铛、手铃, 用笔或手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 配合节奏进行, 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小小粉刷匠或者驯鹿的动作, 这样就会使简单枯燥的音乐被动学习变成了通过生动的、主动的理解、感受和表达进行积极的主动学习。

六 通过音乐旋律对比感受情境

音乐以旋律、节奏塑造出的形象, 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情境中。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 也是丰富多彩的、强烈的。悠扬的民族乐曲让学生感受其素淡、清远的韵味;奔放的旋律使学生产生热烈、激情的震撼;轻松欢快的旋律令学生心情愉悦, 产生欢跃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欣赏不同旋律和不同的节奏, 去感受不同情境, 或者通过欣赏不同乐器对同一首音乐的演奏来体验所带来的不同情境, 从而使学生去学会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涵义。在欣赏教学中, 伴随着音乐的渲染, 能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欣赏乐曲《蜜蜂》时, 学生从小提琴那纤细明亮的声音, 紧密短促的节奏, 上下颤动的旋律中, 感受到蜜蜂轻盈的舞姿和上下飞舞、辛勤劳动的情境, 从而产生了喜爱蜜蜂、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再通过钢琴或者其他乐器去演奏该乐曲, 让学生去体会不同特色的乐器所带来的听觉效果不同的旋律, 更进一步地感受小蜜蜂辛勤劳动的情境。

七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创设情境

在欣赏音乐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自己的理解, 根据自己所听到的音乐节奏、意境、所表达的信息, 自由地、灵活地、主动地进行自我想象、联想, 自己创设情境。这种方法适合于已经熟悉多种情境的高年级小学生。例如, 在学习《手拉手》这首歌曲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几遍音乐, 让他们根据自己从音乐中得到的信息, 结合之前所学习的与这首歌曲具有某种相似关系 (旋律、歌词、意境等) 的其他歌曲,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或想象或打节奏或跳舞或随着音乐编配新词唱歌或画图画等不限形式的方式, 引导、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创作,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把许多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事情、事物编到歌词中、融入到情绪中、增加到想象中, 不仅可充分显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 其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结合以上自身教学过程中各种情境的创设效果, 可以总结出,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自由灵活地选择情境创设方法, 精心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教学情境;通过声音、图画等各种教学手段感染、吸引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气氛中, 从而将唱歌、欣赏、活动的训练统一到具体生活的音乐情境中;最终目的就是从多层次、多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每个感官的参与,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真正地走进音乐课堂,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 促进其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 激发学习热情、审美情趣、情感意识等, 从而激发审美情感, 享受音乐, 提高音乐素养, 成为课堂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 进而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摘要: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情感共鸣, 创设的方法很多, 可通过生动的语言、美好的图画形象、生活场景的联系、角色的扮演、节奏旋律的渲染促进各种能力的培养, 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笔者根据自身长期教学实践, 总结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情境、情境的主动创设等途径, 多层次、多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审美情趣、情感意识等, 来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境创设,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静.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情趣、情感——音乐新课程改革心得[J].儿童音乐, 2003 (4) :38~40

[2]毛雪梅.初探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儿童音乐, 2005 (4) :41~44

英语教学中转化后进生之我谈 篇8

一倾注更多的爱, 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后进生觉得自己在同学和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不太好, 在班集体中没有什么地位, 所以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 对老师常常有戒心, 也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再由于有的教师对他们有一种“朽木不可雕”“无可救药”的看法, 在教育教学中不注重教育方法, 动不动就训斥, 甚至说出更难听的话或变相体罚等, 这样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来自卑的心理更加“雪上加霜”了。使师生关系显得更加紧张, 导致后进生产生逆反心理, 如“你让我干这, 我偏干那”, “你让我向东, 我偏向西”等对着干的不良心理状况。这充分说明了我们有些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方法不恰当, 不按照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施教, 教育方法简单, 态度粗暴, 缺乏耐心、爱心、信心。

学生变成后进生的原因有很多, 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基础差异、接受能力较差、兴趣高低、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再由于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 家长不断逼学, 学生更加厌学。还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授课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只发挥教师本人的主导作用, 因为学习是师生双向进行的活动, 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有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师生之间, 特别是教师跟后进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多给予他们爱, 尊重他们的个性,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教师搞好班集体工作和抓好每个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爱护和关心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重要情感品质, 爱护和关心优等生容易, 爱中等生难, 爱后进生更难, 但依据教育原则和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育工作的效益出发, 在爱护和关心学生的这个“天平”上, 教师情感的指针不应该有所偏向, 对各方面表现较为落后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付出更多的爱, 让他们感悟到教师是多么渴望他们成才啊。师生之间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营造活跃融洽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理, 对班集体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反, 不和谐的师生情感对学生和班集体的发展有着阻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多地关心和爱护后进生, 更多地跟他们接触, 和他们交朋友、常跟他们交流, 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 而且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后进生开展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跟他们建立浓厚的师生情谊, 多对他们进行课内指导和课外辅导, 让他们弥补自己的不足, 承认自己的优缺点, 充分认识到教师是为他们的进步而努力服务的。

不管是优等生, 还是后进生, 都希望自己进步, 特别是后进生更希望自己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得到老师的表扬, 所以教师要把更多的爱寓于教学之中, 对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学生获取不同程度的成功, 使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这样学生可以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在愉悦中学会学习技能, 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了解实际情况, 捕捉闪光点, 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花力气, 把工作做深做细,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要从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出发, 查找他们落后的根源, 充分掌握后进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研究对策, 讲究方法, 把心血化成育人的春雨,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树立学习意识, 帮助他们从后进转化为先进。在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 花时间和心血摸清后进生的底子, 做到心中有数, 跟后进生交流时, 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触及心灵, 激励他们只要“功夫深, 铁棒也会磨成绣花针”。 (2) 安排思想上、觉悟上、学习上较为优秀的学生安排跟后进生同桌, 把后进生分割包围起来, 实行一对一的帮扶策略, 帮助他们进步, 取得一定的成绩, 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 挖掘学生自身存在的教育内容。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能促使他们转化, 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源。

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 即使是废铁, 通过熔炉, 也可炼出钢来。在后进生的心灵深处, 也存在着闪光的东西, 教师可以捕捉这闪光点, 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 使那闪光的火花燃烧起来。对待后进生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学习上, 哪怕是点滴的进步, 一经发现, 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因为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就会引起他们积极的心理反应,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鼓励所引起的情感效应胜于指责和惩罚的效果”,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那么则会激起无休止的成功意念和力量, 就会见贤思齐。所以对后进生捕捉闪光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后进生大多有自卑感, 上进心不强, 因此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在学习上帮助他们, 对他们仔细观察、耐心教育, 抓住他们身心上的闪光点, 不断给他们鼓励、激励, 让他们扬其之长, 避其之短, 催其上进。对后进生进行适当的偏爱, 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 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有利于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刻苦努力地学习。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喜欢学别人的走路、说话、姿态、穿戴等, 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的关注, 学生接触最多的除家庭成员外, 就是老师。老师相当于学生的第二父母或兄长姐姐, 学生喜欢模仿教师,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做到的, 首先自己要做到, 而且做得要更好, 处处要为人师表, 特别是在自己的德、才、体、貌的综合表现上要严格要求, 起到模范作用。

教师各方面的表现并非纯粹的个人兴趣、爱好、习惯等意识和行为, 而是受教师职业严格制约的社会意识和行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各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能教育学生, 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为人师表, 作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 特别是在后进生面前, 更要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无论在衣着方式、言谈举止、为人处事, 还是教学的艺术性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要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后进生由于思想上对学习和班集体的发展认识不够, 存在自卑心理, 从而他们的综合素质相对来说比先进生落后, 这样造成他们对自己身边存在的一些积极因素的认识是模糊的, 思维不够灵敏, 有的甚至持有怀疑的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条件, 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指导、启迪, 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他们身心具有“闪光”的一面,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会有成功的一天, 因为每一粒种子都会有生根发芽出头的一天, 只不过有早晚之别, 春秋之别。捕捉到一丝的“闪光点”后, 进行及时的鼓励、表扬, 也可以奖励, 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优势, 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激励后进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争取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级内开展月评最佳同学, 如:最守纪律的同学、学习最刻苦的同学、最能助人为乐的同学、最关心班集体的同学、最讲究卫生的同学、最能团结同学的同学等, 但教师必须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重视评选活动, 这样有些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不太理解, 但其他方面表现不错, 也有机会可以走上领奖台, 从而有利于增强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激励他们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参加班集体的活动, 感知自己身边的心灵美和外在美, 从而坚定为美好的社会发奋努力学习的决心,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摘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做好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笔者从三方面进行了浅谈:倾注更多的爱, 唤起他们的自信心;了解实际情况, 捕捉闪光点, 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作文指导教学之我谈 篇9

【关键词】兴趣;选材;作文指导;范例;作文教学

目前,对于小学,有的教师习惯于“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笔作文——教师精批细致”的教学模式,结果事倍功半;有的则是在学生动笔之前,从提纲到词句,乃至如何开头和结尾都一股脑儿塞给学生,使指导学生作文几乎成了代替学生作文。久而久之,不仅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抑制。而且连独立思考等基本的学习品质都得不到培养,以致学生作文一离开教师就茫然不知所措。有鉴于此,作文教学也吹响了改革的号角。笔者就作文指导教学谈些体会,与之探讨。

一、悉心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课堂高效,课的导入必须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兴趣就没有写作的欲望。

(1)谈话导入式。可巧用导语,引导回忆,现现生活画面,诱发写作情感;可巧妙设句,引发思考,诱发表达欲望;可联系实际,描述画面,引入生活情境,唤起写作激情;可欲擒故纵,反语激志,激发写作兴趣……

(2)情境导入式。根据教材规定的重点训练项目的需要,或引导聆听故事,或引导观察画面,或引导现场表演,或引导观看实物,或引导感受音乐,或引导美妙想象……如,在《假如我是……》的作文指导教学中,教学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个“0”,让学生进行“0”的畅想。又如,教学《快乐的节日》时,给学生播放《喜洋洋》的乐曲,让学生通过听觉想象,再现生活,调动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燃起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弄清题目意思,明确写作要求,学生才能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文章来。因而,审清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对于直接明确了写作要求的文题,可让学生自读理解;对于题目要求不清楚或学生易理解错误的文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推敲,让学生弄清题意,审明体裁,明确取材的范围等。如,在《我和××》的作文指导教学中,就须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区别“我的××”与“我和××”的不同。(“我和××”不能单写我的事,也不能单写“××”的事,必须是“我”和“××”之间发生的事。而“我的××”写的是“××”的事。)

三、调动积累,拓宽思路

儿童的习作,少不了两个积累:一是生活的积累——来自观察体验;二是知识的积累——来自课内课外阅读和电视、广播所得及自身能力的提高。因而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就要引导学生在立意时,选材时多向思考,多角度、多方位地开拓思路,甚至逆向思维,帮助学生脱俗求新,写出与众不同,富有创意的好作文。

(1)独特的立意。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帅,它对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以及表达方式的选择等起着主宰和制约的作用,时代大学问家王羲之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教师指导学生立意时,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从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可以不同的人物来发掘,可以不同的思想角度来审视,可以不同的景物来构思……如,指导学生写《读<跳水>有感》一文时,学生有的从“遇到紧急情况要像船长那样沉着冷静,当机立断,采取正确措施”谈看法;有的从“做事前要考虑后果,不要像孩子那样,一生气就不顾后果”谈感想;有的从“人类的勇敢和机智再次闪现”谈认识;还有的从“开玩笑要有分寸”来谈体会……习作百花开放,争奇斗艳。

(2)新颖的选材。在选材上也要创新立异,避免老生常谈,千人一面。新颖的选材须做到两点:一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二是要尽力避开别人写过了,写烂了的内容,应选取那些别人还不曾发现,不曾涉及过的,或者虽然见到了,想到了,却很少人写到的题材。当然,并不是提倡追求新奇怪诞的材料,而是要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大家都能理解又不被人们常用的事例。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小浪花,以小见大,以全新的角度去表现主题。例:在《我在小伙伴》的作文指导中,从人物方面选材,可以是同学、亲属、邻居,可以是社会中结识的年龄相仿的朋友;从结交时间方面选材,可以是长期交往的,也可以是短暂结识的;从交流方式方面选材,可以是直接交流式的,也可以是间接交流式的。从人物特点方面选材,可以从小伙伴的性格、品质、爱好、特长、生活习惯等方面来思考,找出他与众不同的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来写。这样,学生写作思路开阔了,文章也不千篇一律了。

四、指导范例,领悟方法

教师的作文指导教学中,应根据作文要求提供适当的范文(或报刊上的好文章,或者老师的“下水文”,或课文等),以范文引路,指导写作。但并不是简单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写人们常说的“葫芦文”。( 葫芦文,即先学范文,将范文的框架列出;再将写作特点写出;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材料套在这个框架之中,机械地学习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写出的文章。)而是让学生从范文中明晰而形象地感知写什么和怎么写,学中模仿,仿中求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在《我的小伙伴》的作文指导教学中,先以范文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口述作文与范文加以比较,从而使学生发现差距,然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范文为什么能把小伙伴的特点介绍得那么清楚具体,他是怎么介绍的?”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小伙伴的语言、动作、表情及自己当时的心中所想,都是帮助突出其特点的地方。最后,组织学生自己总结出本文的写作要求和应注意的地方。这样,学习方法是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讨论中自己领悟出来的,他们势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印象深刻,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必然得心应手,而且,他们在这一节课中的收获也会自然地迁移到其他的习作之中,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写出新意,写出创意。

五、编列提纲,说评结合。

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说得清写得就通。因而,在作文指导教学中,要用一定的时间,大面积地,或分点、或分段口述成文。这一环节的步骤为:一、学生自行编列作文提纲;二、学生按提纲自由练说作文内容;三、教师指名按提纲口述作文,大家根据作文训练求加以评议。实践证明,说评结合,有利于学生思路的顺畅,有利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六、精心收尾,总结扩展

上课如同写文章一样,既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一个好的课堂结束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疏理、储存、迁移和运用。

①总结式。教师根据完成教学目的的情况进行小结。

②强调式。教师对作文中的重要训练要求在结束语中加以强调,以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加以注意。

③期待式。如,在《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的作文教学中,结束语为“现在,大家快快拿起笔,因为我迫不及待地想品味你们笔下惹人喜爱的栩栩如生的人物。”

七、板书精辟,言简意赅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份“微型教案”。板书的设计要做到言简意赅、纲目分明,以帮助学生“掌握训练要点,理清说写脉络。”板书设计宜“月明星稀”,忌“繁星满天”。如《学做家务事》的板书为:

千里行军非一刻可至,万里航行非朝夕之功,同样,作文教改的成功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而,我们风雨兼程,锲而不舍!我们坚信,作文教学的大血肪中,涌动着的必定是新鲜的滚烫的血液!因为“源头活水,生生长流”!

参考文献:

[1]秦兆基、尤志心主编。小学作文模仿·创新写作大全.2000年7月第2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陈乃忠.小语实施素质教育的构想(十).江西教育.1998年第9期.

上一篇:1+11:1下一篇:水利工程灌溉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