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就业

2024-06-14

准就业(精选5篇)

准就业 篇1

2009年1月4日, “国家软件产业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模式发布会”上, 国家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LUPA创造并推出了大学生“准就业”机制, 预计将解决100万以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光明日报)

在就业的重压之下, “准就业”制度的提出立即受到来自学生、教师、企业等各方关注。这是一项什么样的机制, 具体如何运作?针对什么样的人群?“准就业”是就业还是未就业……面对各方的热议, 记者希望通过采访对这一机制有更加详细的了解。

发起者说:

开源文化下的“准就业”

“其实, 我们之所以称这种制度为‘准就业’是想引起更多人对开源思想和开源文化的关注, 这一文化的实质就是资源整合。”LUPA软件实习实训基地主任, “准就业”机制发起者张建华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发展和积淀, 人们正逐渐地意识到开源软件的开放和自由性,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采用开源软件。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 开源软件和Linux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和势力, 一方面它的自由和给予的理念逐渐深入到企业的技术核心层面, 另一方面也为开源软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间。所以, 推动开源软件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根据目前软件等相关专业教学大纲来看, 开源思想和文化并未在校内得到广泛普及。那么, 高等教育中忽略的对学生在核心职业技能及核心职业技术的培训, 将很可能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就业岗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软件产业升级中对人才的需求。”

此前, 张建华和他的团队先后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LUPA实训基地, 不过由于基地大多建立在高校内, 实训结果并不显著。借鉴欧洲国家学徒制人才的培养模式, 总结对开源软件人才的培训中的经验后, 张建华提出建立“准就业”机制这一方案。“我们计划将大一到大四大学生集中起来, 招聘到‘准就业’平台上, 进行国家核心职业技能及国家核心技术双核实训, 通过学习与工作, 在结束‘准就业’阶段后, 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入相关岗位, 这样, 就能在毕业进入企业后短时间内完成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他强调, LUPA开源软件实训就业基地的“产品”即人才,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在项目经理人的指导下学习技能, 还能在平台上进行实践演练, 到国内外或在开发区就业, 也可以在基地创业。

建立RT产业模式是目的

可以看到, 实际上“准就业”制度应该说是一种IT职业技能教育新机制, 同时也是为推广开源文化提出的一个以“就业”为口号的制度。它有别于一些人之前单纯将其理解为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不过, 自“准就业”三个字浮出水面后, 与之相关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

谁来付薪?

据报道, “准就业”机制除了让学生获得“从业经验”、“工作技能”外, 还将给学生提供“从业工资”。那么, 数目庞大的“从业工资”由谁支付呢?

张建华告诉记者, 从业工资需要国家、社保、地方政府或开发区、就业基地等多方共同努力, 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也无法下定准确的论断。但是, 他表示, 如果学生在开源代码方面有一技之长, 具备从业资格, 那么就可以与LUPA就业实训基地签订劳动合同, 并为这些学生提供基本报酬, 但这仅属于个性问题而不具有普遍性。

谁能报名参加?

在实训就业基地报名表上, 记者看到报名者可选择希望实训方向有网站开发、程序开发、数据库、系统维护、网络管理五方面内容, 而Linux和开源软件的开发应用也多集中在IT领域。那么, 是不是只有那些IT相关专业毕业生才能进入“准就业”培训中, 也表示“准就业”提供的岗位只涉及IT产业?

对此, 张建华表示, “准就业”制度作为开源软件和云计划的先期运营机制, 目前为学生提供的培训都是高新科技园中IT企业急需人才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尽管培训的范围有限, 但只要是希望进入LUPA“准就业”的同学们都可以报名参加, 培养中国的开源文化, 使之得到大家的重视是根本目的。

由于目前“准就业”机制的具体内容没有最终落实, 诸多细则也未公布, 从记者采访的学校和高新区反馈的情况看, 两者对“准就业”制度或是不知情或表示正在观察中, 相关配套方案要等待确切制度方案公布后再作商榷。

等于拿到铁饭碗?

截至1月5日, 统计数据显示, 学校推荐及报名参加实训就业基地人数已经超过113万。然而, 未必每个企业都愿意为“准就业”开绿灯, 更何况是年年都要保证一定规模的招聘。那如此数以庞大等待就业的学生能否真正从“准就业”跨

入真就业的行列?

“进入‘准就业’的人员要经过选拔, 我们会根据当地经济区域发展情况结合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量的变化, 招生中有效调控IT相关学科的学生。而在最后的就业环节, 则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 结合企业的用人门槛、岗位要求选拔一部分人竞争上岗。比如最初每个园区招2000名学生, 这可能是没有淘汰率的, 但是如果某个产业萎缩或企业经营不善, 招聘计划萎缩, 达不到那么多人, 就要竞争上岗。而剩下的学员可留在就业平台进行劳务派遣、实训或创业。”可以看到, 即便进入“准就业”行列, 还要经过两层选拔方能得到最终的就业机会。

“提出‘准就业’真正深层次的意义是找到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建立下一个中国新的产业模式, 我们将它描述为从IT产业向RT产业的升级, 这也是我们推出的云开发计划。”对于大众的焦点多集中在对“准就业”上的刨根问底上, 张建华表示, 其实, 云开发计划才是制度启动的根本原因。张建华口中的云开发计划是指进入“准就业”与“上岗”就业阶段的从业者, 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 可以以LUPA的资源与人才为核心, 进行同语言、多人力、大平台的群体开发。“它可以看作软件源代码资源+高新开发区软件园资源+开源人才的有效整合, 产生的是一个全新的资源科技产业 (RT产业, 即Resource Technology) 。从而真正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实力和水平, 并架起一座网络技术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坚实桥梁。”

校企说:

还未落实尚待观察

尽管具体制度具体细则还为敲定, 不过在LUPA开源社区的网页上, 记者看到, 国家百所院校和三十个高新产业开发区作为“准就业”的合作方榜上有名。那么, 对于这项新的就业机制, 企业和学校都有哪些准备呢?

“从长远来看, 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交流合作, 建立一种固定的实习基地模式, 对逐渐打造稳定的就业市场大有好处。”国家百所试点院校之一, 东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吴老师表示, 现在学校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 大大提升了学生、企业双方的认可度, 同时学校的就业率也有稳步提高。

但是, 他也表示出一些担忧。“目前我校校企合作联合推行人才培养的展开只限于几个应用专业, 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学校请企业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并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教学环节。比如软件工程, 这一专业的学费普遍高于其他专业, 实训费虽由学校出资但也是一小部分, 而其他专业学生如果都安排实训, 那这笔费用由谁承担?另外, 软件工程专业有特定的教学实践课, 安排同学在第四学期入企实训, 而其他专业在教学环节中并未作特别安排, 难道要占用上课时间外出实训?涉及非应用专业人才培训的问题, 鉴于目前对教学环节的调整比较困难, 如果对这些同学另行安排实训, 什么时候最为妥当?如果上述问题能够解决, 找到各方的最佳契合点, 多方满意, 那么这才是一个合适的方案。”吴老师表示,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这一制度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目前学校尚未组织学生报名, 计划下一步的安排。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刘建新老师认为, 软件等应用型专业的大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这类人才的培养理应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然而, 人才培养方向有所不同, 有的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有的则注重科研理论, 以社会为需求的前瞻性人才。那么, 对于学术型人才, 学校拥有相对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先进的科研资源, 显然, 这类人才在学生汲取的知识远比校外来的多, 他们并不适合盲目增加社会经验。她表示, 从形式上看, “准就业”机制与劳务派遣有类似之处。“劳务派遣对企业减少人员成本和风险有一定作用, 企业购买的是人才的服务能力, 并不关心人才的长期培养, 那么, 这些人才的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是一大问题。另外, 尽管这种机制在国外很流行, 但是国内人力资源市场上仅占有很小的一部分, 相关政策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 ‘准就业’的从业工资有谁来保证, 政府财政能否真正埋单?”

“还没有相关人员和我们联系。”哈尔滨开发区科技局栾局长告诉记者, 现在园区对“准就业”制度并不了解。“之前由园区牵头, 已经在部分企业和学校间建立了实训基地, 对学生而言, 可以增强实战经验, 毕业后也可进行双向选择, 这一机制正在有效推广。”

由于目前“准就业”机制的具体内容没有最终落实, 诸多细则也未公布, 从记者采访的学校和高新区反馈的情况看, 两者对“准就业”制度或是不知情或表示正在观察中, 相关配套方案要等待确切制度方案公布后再作商榷。

大众说:

“准就业”离我们有多远?

在前后三次对模式发起者张建华的采访中, 记者清晰感受到他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 对“准就业”制度的无限信心。“这一机制希望让大学生在思想上将‘就业’提前, 在大学中了解什么是职业规划, 同时建立像欧洲的学徒制那样同劳动力市场更为密切的联系, 缩短就业的时间。”流露着对人们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制度的无奈。“从长远角度来看, 当前促进就业的任何措施都不应仅仅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就业难的‘病根’在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存在脱节。”也有对敏感问题的闪烁。“从业工资如果说都是我们出, 那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目前相关的问题正在探究中。”不论外界对这一制度有多少疑惑, “准就业”的提出再一次将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推至风口浪尖。

1月7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不过, 众人热议的“准就业”并没有明确地出现在这七项措施里。与之贴近的第六条内容提到, 从2009年起, 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

形势的日益严峻让与就业相关政策、措施、制度的出台都无一例外受到多方关注, 探究这些内容, 无论是“准就业”或“见习制度”, 都希望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在记者的采访中, 多数人认为, “准就业”这一制度得到实施的最理想状态是, 待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企或在中间机构实习期间, 政府补贴企业或向学生发放实习经费, 由企业进行考核, 学校实行跟踪管理。这样, 每个学生毕业后没有空档期, 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而学生一到企业就能干活。那么, 这一愿景能否变为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周石:

学校、中间机构、企业三方“准就业”

“准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从观念上说, 在大学毕业到进入工作之间有这样一个平台, 能起到蓄水池的作用。首先, 它拉长了同学们找工作的时间, 同学们在其中可接受符合职业需要的培训, 夯实基础。此外, 它对学计算机专业相关和工科的同学有“加油站”的功效, 也为改行的同学提供了机会。同时也适当解决了同学们因没有工作经验被拒绝的问题, 更能在培训中使学生和用人单位更加了解。

不过, 这种方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受专业限制, 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可以、部分学习工科专业也可行, 如电工等。然而对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是不现实, 如学习法律的同学要是想当律师只能来律师事务所, 而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完成实习环节。此外, 对这一制度, 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谁来组织这样庞大的教育体系,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机构, 是民办还是政府来办?如果企业不需要开发软件, 那怎么办呢?同学既然是学徒的身份, 那户口、档案关系, 住所如何管理, 党团关系转到什么单位……

如果让学生真正进入“准就业”, 我想可以将现在所说的概念延展为包含学校、中间机构、企业三方面的准就业。在学校灵活实施“大五”制, 适当地拉长学生的毕业时间。在这个期间让同学们自由的选课, 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学习, 进行专业调整, 选择自己的职业;在中间环节对某些特殊的专业学生, 如计算机专业, 利用整个大的软件体系对学生进行培训。进入企业以后, 由企业承担对学生培训责任, 提升其职业素养。当然, 这里不能说在学校和中间机构的准就业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如果这三方面都发挥作用, 齐头并进, 必定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当然, 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 我认为高校更应该承担更多的任务与责任。基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建议首先, 要把大学生做适当的分类。只有术业有专攻, 围绕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才能保证各自毕业后轻松就业。其次, 高校要把有实践经验的人请到高校当兼职老师, 同时也要鼓励教师要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 获取实践经验。第相关专业低年级的学生报名。经过机构面试后, 确定是否有就业意向, 如果有并通过筛选, 这些同学会自费参加由机构组织的语言培训。一般情况下, 这些机构会在大四开学初再次对学生进行面试, 随后签订劳动合同, 发放预录取的单子, 双方签订协议, 履行各自责任。学生毕业后到这些企业可以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一旦未能进入企业则由机构提供一定的保障金。我国部分企业也采取这样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 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后, 如学生假期到企工作会提供适当的报酬, 路费也是由企业买单。

无论校企的回答还是专家对这一机制的分析, 模式发起者口中“准就业等于就业”的论断还有诸多问题等待考察, 相关的细则还需进一步明确。

这样的派遣行为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中间没有任何政府介入并进行资金支持, 是纯市场行为, 由用人方和求职者双向选择达成求职意向。而如果政府出资太多, 牵扯太大精力, 肯定不利于制度的落实。所以, 无论是何种就业制度, 只有采用真正的市场运作方式, 才能拓展就业新渠道, 才能做大做强。

张建华告诉记者, 目前准就业制度三, 对有的学校专业教学水平很差, 培养学生又过多的专业进行压缩。第四,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系统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教育、多方位的教育。最后,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积极建立实习基地, 在没有落实工作期间, 引导其走向社会。同时也可以利用企业投资,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以“销”代“产”。只有这样, 才能使高校真正成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蓄水池”。

武汉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北平:

市场行为运作, 才能做大做强

国外很多劳务派遣机构会根据本国企业的需求到海外寻才, 他们联系当地学校列出相应的“清单”, 学校据此组织现阶段只是发布、报名阶段, 整体构建正逐步完善, 已经拟好材料准备在今年两会中申请提案, 如果提案获得会议通过, 这一机制将会具体在今年2月出台更详细的实施准则并得到具体落实。

应该说, “准就业”的提出一定程度上给求职无门的大学生带来了一道福音, 通过这个平台, 求职者能够找到一条就业出路。但在这个“能”字前, 准确的讲, 应该加上“或许”两个字。眼下, 无论校企的回答还是专家对这一机制的分析, 模式发起者口中“准就业等于就业”的论断还有诸多问题等待考察, 相关的细则还需进一步明确。而要达到众人心中理想状态下的准就业, 也需要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的多重努力, 彼此协调。所以, 当下作为求职者的我们还需静下心来, 从自身出发寻找就业机会。

准就业 篇2

未就业大学生如何找准定位

。她是陕西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届毕业生。在半年内参加了十几场招聘会后,原先“心气儿很高”的她意识到自己工作经验不足,决定重新调整定位,“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再说”。不久后,她签下第一份工作,在北京一家国际连锁饭店当服务员。

像石恩碧这样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不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近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约1/3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在毕业半年后实现的。

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有关专家及用人单位建议,仍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尤其应该主动避开不良就业心态和个人定位不清这两大“雷区”,提高个人素质,增加就业能力。

调整心态:每份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

6月中下旬是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求职冲刺阶段。北京市人才中心业务经理朱莹告诉记者,这一阶段,国企与外企人才招聘高峰已过,招聘需求最旺盛的是民企和私企,岗位需求最旺盛的是营销工作。

记者近日在该人才中心一个招聘会现场看到,93个招聘摊位中,有61家用人单位招聘营销人员,岗位需求少则一两个,多则二三十个。

张霞是北京康珍鸿业商贸中心市场总监。尽管在招聘公告上写明“招聘销售人员25名”的字样,可是,她们的摊位摆了一个上午,问津者却不多,收摊时才收了不到10份简历。反差明显的是,少数几家招聘办公室文员的单位,摊位前却人头攒动。

“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期,越要靠销售。”朱莹分析说,“受经济形势影响,各单位的文职类职位大量减少。多数企业都希望通过广招销售人员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现场许多用人单位都反映,很难招到合适的营销类员工。

在与求职者的交流中,张霞发现,不少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未找到工作,首先是因为不愿意到基层跑业务,不愿吃苦,“求稳定、图安逸”的就业心态仍然存在。

“其实,干什么工作都不要紧,不干销售也行,但最重要的是要能吃苦,

”张霞表示,每一份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还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尤其要调整好心态,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

找准定位:“尝试,尝试,不断地尝试”

“大部分未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还存在个人未来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平安保险公司市场专员汪晓红说。

近日,汪晓红在北京某招聘会现场与数十名大学生求职者进行过交流,发现他们中不少人“对未来比较茫然”。

石恩碧也曾“茫然”过。她是一个工作想法挺多的女孩子。自从当上了饭店服务员、“成功养活自己”后,她就踏实下来,一边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尝试实践自己的其他想法。

今年4月的一个周末,她报名参加了北京某影视拍摄基地的拍摄工作,想试试自己是否适合当演员,结果发现从影并不是自己真正的理想。此后,自小就喜欢唱歌、写歌词的她毛遂自荐,把自己写的二十几首歌词送给北京某知名音乐公司。公司很认可她的能力,鼓励她继续自谱词曲。此后,石恩碧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成为一名专业的歌词作者。

“尝试,尝试,不断地尝试!”石恩碧在谈到自己明确个人定位的秘诀时说,“通过不断尝试,我把脑子里不切实际的工作意向一一否定掉,最终明确自己的定位。”

汪晓红很认同石恩碧的做法。她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尤其需要找准定位,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明确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真正适合干什么。

提升能力:增加就业筹码

“除了调整心态、找准定位,最主要的还是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能力。”北京康珍鸿业商贸中心市场总监张霞表示,对于毕业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半年,是实现就业的重要准备阶段。

蔡久峰是黑龙江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要毕业了,参加几次招聘会后,却发现广告学专业目前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多数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工作能力要求很高”,自己“有点儿底气不足”,为此他也曾面临不小的压力。

但现在,他表示自己“不想天天这么漂着了”,得找个“就业门槛较低的、符合自己性格”的岗位先做起来,一点点累积自己的就业能力。经过一番自我剖析后,他判断自己不适合坐办公室,“想多与不同的人接触沟通”。

明确方向后,他与北京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他表示,销售工作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等,“等认真做上一两年之后,有资金有能力有经验了,我会尝试自主创业”。

未就业的毕业生找准个人定位后,工作能力仍显不足,怎么办?武汉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研究生王轲建议,毕业后半年里,这一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可以考虑参加特定培训班,谋得一技之长;或者报名到合适的企业参加见习,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技能,增加就业筹码。

准就业 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 准毕业生 就业心理压力 缓解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78-03

准毕业生,指的是那些即将毕业又尚未离校的毕业班学生,他们将迈入社会,受到诸如家长期望、老师催促、同学间比较以及自身定位与期待值差异等因素影响,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就业心理压力。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我国的职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可还较低,岗位工作辛苦且待遇不高,面临这些挑战,社会工作专业的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更加严峻。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的调查及访谈,力图对就业压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求为就业促进工作提供借鉴。

一、广西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表现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广西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的共计60名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进行调查,在对“你是否对就业感到压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37人选择“有一定压力”,占比61.6%;有18人选择“压力很大”,占比30%,只有5人选择“没有压力”,占比8.4%。可见,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存在就业压力已是普遍现象。当然,适度的心理压力对就业有所帮助,但过度的压力则会损坏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消极行为,影响他们的就业及其发展。下面把就业心理压力的表现概括如下:

(一)存在矛盾心理和将就行为。所谓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准毕业生希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赋予实践,但又看不到社工的未来;想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却又不愿从最基础最琐碎的事情做起;希望自己在事业、才华方面有所提高,却被现今社工的待遇及名利欲望所困扰;想转行做其他工作,却又达不到其他职业的要求;既崇拜个人奋斗、自我价值实现,又有太多的顾虑及依赖性。职业目标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得广西社会工作专业的准毕业生对就业感到十分迷惘以及心里产生很大的矛盾冲突。

通过访谈发现,愿意从事社工行业的准毕业生很多都表示选择从事社工只是权宜之计,以后很可能会转行,有的学生因为家长的期待过高,不愿从事社工行业;有的学生认为社工无法解决毕业后经济独立问题;还有学生认为社工行业前程迷茫,没有合理的晋升机制。在这种心态驱使下,部分准毕业生会考虑尝试从事社工,但不是站在对自身正确定位及专业发展空间的角度来考量。

(二)存在怀疑心理和沮丧行为。通过深入访谈发现,部分准毕业生缺乏自信,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不够高,担心自己的意向单位对自己不满意;有的学生认为学社会工作专业很难找到其他非对口工作,面试时非常紧张以致不能正常发挥,言行过分拘谨,从而错失良机;有的学生一开始就对社工专业不喜欢,坚信自己不会从事此行业,所以在校期间没能完善自己的个性及提高综合素质,临近毕业愈加勇气不足,怀疑自己并由此退缩,就业也只是观望与等待。

由于大多数同学涉世不深,社会历练不够,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控能力有待加强,在遇到就业心理压力与就业挫折时,容易产生沮丧以致逃避的行为。在对“当面对就业压力时,你的选择是?”这一问题回答时,有的学生选择“向老师请教”,有的学生选择“向父母或亲友寻求帮助”,有的学生选择“寻找短期目标以消除压力”,但也有22人选择了“暂时逃避,直到不得不面对”。

(三)存在烦躁心理和从众行为。社会工作作为中国一个新兴的行业,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其工作的领域及意义,虽然广东等发达地区社工人才十分紧缺,看似这一专业就业很轻松,但对于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准毕业生们会更慎重,并且更多地考量社工的前景。当对自己的期待值过高而达不到时,当急于求成、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时,当对尚未到来的困难忧心忡忡时,当身边同学不断就业而自己依然没有着落时,就会感到烦躁和不安。

“从众就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大学准毕业生正处于人格逐步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缺乏个人主见,很可能会出现从众心理。准毕业生的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在择业过程中忽视社工专业的特点,过于追求高待遇、较稳定的工作,并没有从个人职业兴趣、国家需要等方面考虑,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正确的择业观。

二、广西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1.社会工作专业缺乏社会认知,岗位待遇低。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处于发展初期,且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因此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还很低,社会工作行业不仅服务难开展、社工晋升空间小,而且存在社会对社工的不认可、不接纳现象。很多参加实习的学生反映:“目前社工在内地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其他职位例如福利院、街道办或社区的社工,其待遇和普通服务员差不多,而且,由于人事编制问题,他们的户籍、福利等都没有保障。”这使得从事社工领域的毕业生无法实现经济独立,面临着生计压力。

2.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水平不高,学生素质有待提升。从学校层面看,广西多数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较晚,培养机制还不太健全;师资队伍方面更是以年轻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与效果有待改善;大部分教师是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转来,社会工作的知识相对缺乏,尤其是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严重不足。以上原因致使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水平不高,很多学生学习四年仍对社会工作一知半解,并且缺乏社会工作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从广西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来看,尽管这两年广西也在力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但整体来看,社会工作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为社会工作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实习岗位还很缺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升。被调查的准毕业生反映,自己在大学前三年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很少有机会去社工机构持续性实践,只有大四上学期集中去广州毕业实习才真正感觉自己是在“做社工”,一方面这种实习来得太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同步开展。

(二)主观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1.社会工作准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合理,目标不明确。对60名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只有16名准毕业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规划,其他44人都缺乏明确的规划与定位,其中没有想过、比较迷惘的有3人,想但不知道如何规划的有14人,有模糊规划的达27人。这充分说明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对自身的定位不合理,很难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规划。

大学生在对自身定位方面,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人缺乏对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正确认知,通常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所高估甚至过分的自我膨胀,过于看重自身的优势,而忽视自身的不足和能力的缺乏。他们以自己的家庭条件、学校优势为荣,认为自己起点高,因而变得自以为是,好高骛远。在求职过程中,不把普通岗位放在眼里,却往往因为目标太高而错过适合的就业机会。与此相反,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出身农村、家庭贫困等原因,过分在乎自尊和面子,对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很敏感,认为自己在形象、人际交往、家庭背景方面都与别人相差很远,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导致在求职过程中没有目标和主见,缺乏当代大学生的阳光和自信,最终与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2.社会工作准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消极态度普遍。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好的就业岗位是需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但是在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的访谈以及参与观察中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去认真做好就业准备工作,有的学生对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积极性不够;有的学生只一味地盯着个别优质岗位,不去关注其他岗位以做两手准备;有的学生把找工作的任务交给父母,自己只管坐享其成;有的学生就业关键期依然无所事事,甚至终日在宿舍打游戏;还有些学生连一份像样的简历都懒得做。这些懒散、消极的求职行为看似潇洒,但却风险重重,一旦学生毕业临近或某些方面受挫,消极就会转为着急,但前期又缺乏准备,面对困境无从下手,最后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带来重大打击。

三、广西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缓解途径

(一)客观方面的缓解途径。具体如下:

1.加强社会工作宣传,促进职业化进程。有效提升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是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的前提。政府要认识到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制定社会工作领域政策法规,增加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投入。高校、社会服务机构等要培养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开展高质量的社会工作服务,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使社会工作真正体现成效。要充分发挥社会宣传作用,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介,围绕重大政策、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广泛宣传社会工作知识和价值理念,通过录制社会工作节目、选登社会工作案例、举办社会工作活动和社会工作论坛等,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接触社工、感受社工、认识社工,为社会工作发展创设平台。

要不断促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逐步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人才的措施,研究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机制,制定基本薪资指导标准。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实施优秀人才评比、优秀服务项目评比等活动,给予相应奖励。从而增强社会工作岗位的吸引力,让更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能够做社工、愿意做社工。

2.加强社会工作教育,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构建社会工作培训基地等提供支持。高校应在培养方案制订、教学水平、学生实习、就业指导等方面下工夫,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与实践教学基地、就业单位共同研究、探讨,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创新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工作实务性强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并提升实践课时比重,达到价值、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的有机统一。要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经验,重视学生日常实践与毕业实习,广泛开拓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指导老师共同督导的形式,规定学生的实践期限,清楚掌握学生开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实务的情况,通过实习手册、实习报告、实践案例汇报等强化实习成果,为学生从实习迈向就业实现良好的过渡。还要广泛联系就业单位,清楚掌握岗位需求,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和引导,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提升与社会工作服务紧密相关的写作、语言表达、活动策划、手工制作等能力,并开展针对就业的动员与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而自信地面对就业。

(二)主观方面的缓解途径。具体如下:

1.促进社会工作准毕业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是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最好方式。社会工作专业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前,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心理认知。首先,要明白社会工作是一个服务人的行业,自己必须具备服务人的耐心和热忱,认可这一专业社会使命,并做好在社会基层服务于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准备。其次,要通过职业兴趣测试,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工作能力等方面,自觉地调适自己的个性以及职业兴趣,朝着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方向完善自己,确定个人志向。再次,还要正确认知就业环境,以学习的心态去选择职业,接受职业所带来的挑战。最后,还要正确看待自身的家庭出身,出身好固然能够对自身发展带来帮助,使人生有一个好的起点,但人生更重要的是享受奋斗和不断提升的过程,自立、自强者才可走得更远。

2.引导社会工作准毕业生做好各种就业准备。首先,心理准备。准毕业生应提前调节就业的心态,做好可能会遇挫的心理准备,不要灰心,了解就业单位的要求及标准并积极找出自己准备中的不足,及时调整好心态再做努力。不要抱有“一就定终身”的想法,对就业过于谨慎,导致最后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做不好,而应认识到初入社会重要的是学习,通过第一份工作不断提升自己、发现自己和适应社会,为更好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同时,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而不是随随便便,不断在签约与反悔之间循环,影响自身诚信,又耽误求职过程。其次,行动准备。例如,要做好个人简历,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给招聘单位;广泛搜集招聘单位信息,不让合适的机会流失,同时根据自己的选择标准确定几个主要的岗位,利用各种媒介、资源争取成功;还要在求职中不断修正和提升自己,针对自身的某些明显短板“临时抱佛脚”,以应对招聘单位的各种考核,避免自己成为“木桶理论”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欧嘉烟,林腾辉.高校准毕业生离校心理剖析[J].宁德师专学报,2010(1)

[2]肖占鹏.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

[3]刘长青,付双乐.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原因探析[J].社会工作,2013(4)

【作者简介】张孟见(1982— ),男,山东菏泽人,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政策;莫兴琳(1992— ),女,广西合浦人,广东省深圳市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促进就业发展需要选准路径 篇4

一、目前就业途径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1、政府部门组织招聘。

当前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组织召开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会, 是推动就业、促进就业发展的主力军, 对缓解就业压力, 起到了决定作用。但是, 从招聘现场可以看到: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多、用人需求量大, 求职者到场人满为患, 招聘场面热闹非凡。招聘会结束, 观其效果:就业意向成交率统计平均在35%左右;就业上岗反馈统计则更低, 达不到20%。劳动保障部门每天开办的劳动力市场:用工单位座无虚席、求职者拥挤爆满现象习以为常, 可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求职者找不到工作”的怪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

其一, 技能人才紧缺。用人单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人, 目前市场紧缺, 使发展的企业得不到满足。就业状况出现“无知识、无技能者就业难”而“有知识、有技能者同样就业难”, 难在:坠入所学非所用的“泥塘”。

其二, 工资待遇低。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 用人单位招聘的工资待遇, 大部分都设定在社会平均工资以下;有甚者工资待遇低于当地最低工资, 且不承担社会保险责任, 这样招兵买马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工难度。阅其后有它的苦衷:创业难、起步难、资金困惑等诸多原因。

其三, 年龄偏高。在招聘现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前来求职者年龄偏大的占据多数, 该年龄段的人受到政策性失业的冲击, 如今又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 相对来说, 家庭负担重、求职欲望高。但是, 招聘单位处于自己的经营和发展要求, 不得不将年龄偏大者拒之门外, 使年龄偏高者望尘莫及、望而兴叹。

其四, 求职者素质差异。面对大量的用人单位, 很多求职者远而却步不想面对, 反应出求职者素质和观念对企业的差异:企业要求严的——受不了;工资高的——干不了;出力少的——找不到;重活累活——不愿要。

以上四种原因是就业路径中的主要路障, 还有:工种不对路、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用人单位距家较远以及种种原因造成劳动者流动频繁、就业状况不稳定等现象也是阻止就业发展的障碍。

2、社会招聘。

社会上开办的职业介绍所是社会用工牵线搭桥的媒介。就目前而言, 这些职业介绍所绝大多数为个体所办, 其开办的目的均以经济价值为驱动, 对促进就业而言实存先天不足, 存在严重缺陷, “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

3、亲朋疏通。

自己办个小企业, 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参加同盟, 这是亲情的链条拉动了就业。弊端:专业受限、管理不规范、经济利益分配不公易引起分裂, 对企业巩固发展不利。

4、小广告。

招聘不规范、行骗嫌疑大、侵害劳动者权益事件时有发生。显而易见, 以上就业途径的模式和存在问题与当今时代的特点相比, 存在很大程度的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造就了“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惑局面, 如何破解这个局面和上述难题, 选准就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

二、促进就业发展需要选准的路径

1、政府决策要“对路”。

我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 建设经济型国家, 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仅要发挥这一优势, 更要变优势为强势、为胜势, 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 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符合国情、利于开发、行之有效的就业促进政策, “筑路修建”新的历史发展平台。如:取消私办职业介绍所和非法招聘场所, 消除私办职业介绍中介机构和非法招聘场所在招聘活动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负效应;又如:国家应加速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统一体。这种用工、求职服务统一体具有全方位、全覆盖的就业服务功能和信息发布准确、内容广泛、传递迅速、匹配高效等特点。这样的“高速公路”需要政府出政策、融资金、组机构、派人员来实现, 对促进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强有力支撑。

2、教育部门要“思路”。

人力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 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需求有着更大的空间。经济发展, 重点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在于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造就社会需求的人才。教育部门应在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等多元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新思路、新模式, 使之学有所用。

不拘一格, 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发展职业教育必不可少。无论是订单式培养、还是引厂入校, 只要有效, 都可以为我所用。目前, 职业教育的在行程道路上并非一路顺风, 正像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 观念上的差异、资金的短缺、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还困扰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3、求职者要“顺路”。

以学校、基层、社区为单元, 建立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体系, 使那些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掌握技能、掌握科技的同时, 具备在社会活动中能吃苦爱劳动的高贵品质。不论工作“贵贱”、报酬高低, 以平静的心理,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营中, 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换取人生价值。

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国家给其生存上的充足保障,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要求和体现;而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却不愿从事劳动者, 应当截断懒惰、怕苦、游手好闲而依靠国家、依靠他人索取不义之财的链条, 促使人力资源社会就业得到充分体现。

4、监管部门要“看路”。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的复杂性必然会冒出一些与时代发展相违背的事物。制约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 监管的责任和义务尤为重要, 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看好路”。针对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而出现的难点和问题, 笔者认为: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建立新型的《劳动保障监管法》, 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其监管责任、监管义务以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对监管无力、隐私舞弊、渎职犯罪, 实行严格管理、严厉打击。以强有力的监管手段, 维护公众利益的安全和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为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企业和劳动者撑起一片蓝天。

5、企业用人要“新路”。

企业的人才从哪里来?一靠培养, 二靠引进。以人为本、以用为先, 突出能力建设和市场有效配置, 在培养、吸引、留住人才方面开创新技术, 在用人方面创新路。

有专家分析说, “吸引人才要靠实力, 经济不发展, 人才吸引不进来。”同样一个工作岗位, 到发达地区可以拿到年薪1 0万、20万元, 可是在内地、在偏远地区只能拿到5万元, 相比之下, 人才当然不会来。企业要充分考虑人才成长的实际需求, 通过市场手段给人才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支持科技人员要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大舞台, 还要让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6、企业发展要“修路”。

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政府和企业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在促进就业道路上, 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障碍进行分段“修路”。

政府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 整体带动问题。当前就业状况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差距很大, 如何调整、减少差距。

(2) 消除就业瓶颈问题。如今就业局势尚未形成全面开发, 求职、招聘系统不匹配, 缺乏关键技术。

(3) 产业拉动作用不强的问题。目前产业规模偏小、集群效应薄弱、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造成就业安置迟缓、工作进展缓慢。

企业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 政策导向问题。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密切关注, 传递明确、清晰的信号。使企业在产业发展规划、配套金融、财税政策等方面熟悉掌握政策导向, 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稳定就业局势、促进经济发展。

(2) 资金问题。发展新型产业, 初期投入和运营成本较高, 企业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充分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 力争拓宽资金引进门路, 使之招进人才、留住人才, 让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施展才华, 发挥出更大、更积极、更有效地作用。

(3) 原动力问题。在产业发展规划方面, 企业应做到两个“适应”, 即:要与全国产业发展形势相适应, 与国家产业导向合拍;要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 做到计划安排切实可行。

政府服务于企业, 力应做好两个“引导”, 即:引导企业上马示范项目, 通过上马示范项目拉动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强强联合, 从政府层面统筹考虑“以市场换市场”策略, 即:以一家企业的优势产品与另一家企业产品进行合作, 激发企业初始原动力, 待引擎发动后, 企业可实行自我调整、自我规划、长足发展。

准就业 篇5

压力要转化为动力, 才是积极的应对态度。对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法科学生来说, 从自身技能着手, 增强就业竞争力, 是微观角度的有效措施, 这与国家、省政府增加就业机会的宏观政策并行不悖。

一、学历限制亟需写作强项来补短

蔡晓琪于2014年4月23日登陆智联招聘网, 搜索并筛选出在广州招聘的128家企业共144个法务类岗位。法务经理/主管岗位 (管理岗) 共有56个, 法务专员/助理岗位 (事务岗) 共有88个。这些企业提出的招聘要求共计656条。在法务岗位任职资格中, 绝大部分岗位的最低学历要求为本科, 占84.7%, 其次是大专, 占11.8%, 要求硕士以及学历不限的分别占2.1%和1.4%。[1]这一调查有参考价值。

2014年10月, 教育部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十三地编写了《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现状调查》 (在校生问卷) 。[2]笔者曾采用这一问卷对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 (分属两个年级) 进行了调查。调查共计350名学生, 回收问卷342份, 有效问卷309份。从此次调查获得的数据发现, 学生对“高职高专”的学历层次大都存在“不自信”的心理。可见, 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 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如何寻找“突破口”, 锻造自己的职业技能, 形成自己的特长, 化解“学历自卑”。

二、法科职业要求熟练的司法文书写作技能

在以往的高等教育中, 人文学科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比较多的时间花在了讲授“三个特征、五个作用、七个条件、九项意义”上面。期末考试考查也较多地从这些知识点出发进行测试。试卷的题型一般由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题七种题型构成。这有其合理性。但是, 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今天, 学生、家庭、社会不免将其视为“屠龙术”。高职高专对此合理要求, 不能熟视无睹, 而应当反应灵敏, 及时调整, 做出回应。

蔡晓琪调查发现———专业技术可以说是招聘要求的核心, 在整理出来的专业技术要求中, 了解行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程序的有73项, 占到了32.6%, 文字表达功底强的有51项, 占到了22.8%, 法律实务水平较高的有23项, 占了10.3%。[1]蔡晓琪调查还发现———招聘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将许多应届毕业生排除在外。因为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在培训上花费过多成本。[1]鉴于此, 在校学生更应该提升自我技能。然而, 在极少数学生中, 由于高考之后自我要求放松, 训练不够, 以至于三年高职学习之后, 其写作能力还不如高中三年级的水平。法科学生尤其要警惕这种“退化”现象, 努力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使司法文书的写作成为自己 (应届毕业生) 的强项, 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充分利用教材, 培养司法文书写作能力

要培养法科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 不是要给每个教学班 (分队) 普遍再开设一门《写作》课程, 不需要也不宜另起炉灶, 关键是要立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堂, 立足教科书。比如, 黄京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刑法》, 比较成熟, 现在已经出了第五版;王新清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刑事诉讼法》, 也比较成熟。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司法文书格式 (事先做成PPT) , 将教材上的“本章引例”、“参考案例”、“ (每章之后) 案例分析”改写为立案报告、搜查笔录、逮捕证、拘留证、通缉令、提请批准逮捕书、解除强制措施申请书、侦查终结报告、补充侦查意见书、起诉书、刑事自诉状、开庭通知书、判决书、辩护词、裁定书、执行通知书等。

在《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司法文书格式 (事先做成PPT) , 将教材上的“本章引例”、“参考案例”、“ (每章之后) 案例分析”改写为合同、公证书、支付令、仲裁书、民事诉状、民事反诉状、民事答辩状、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财产保全申请书、先予执行申请书、合议庭评议笔录、判决书、代理词、调解书、宣判笔录、民事申诉状等。

在《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司法文书格式 (事先做成PPT) , 将教材上的“本章引例”、“参考案例”、“ (每章之后) 案例分析”改写为行政复议申请书、行政起诉状、行政撤诉申请书、行政赔偿申请书、行政答辩状、行政申诉状、行政上诉状、行政判决书、举证通知书、行政裁定书、共同赔偿决定书、强制执行申请书、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决定书、公证书等。

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撰写“模拟审判”所需要的全套司法文书。这样, 既锻炼了写作能力, 也熟悉了法律条文的内容, 还可以逐渐养成法律思维习惯。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将来的实习阶段能够较快适应律师事务所、法院、社区矫正岗位的工作要求。

如果课时太少, 也可以重点训练几种主要的司法文书, 将一部分文书的写作训练放到课余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查制度, 培养司法文书写作能力

以往, 《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期末试卷的题型由单选题、多选题、判断、简答、案例分析题五种题型构成。有必要进行改革, 突出实作实训。笔者主张, 如果期末试题难以改革的话, 教师可以考虑在平时的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期中测验中进行变革的尝试, 将司法文书的写作纳入考核的内容, 并逐渐加大其比重。以往的案例分析是围绕着“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罪重与罪轻”、“单罚与并罚”、“为什么”来展开的。其实, 这些知识点都可以用“司法文书写作”这一载体来完成考核、检查。比如司法文书中, 在“本院认为……”部分, 重点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了保证考卷题目总量适中, 考题难易度适中, 考题覆盖大纲要求, 题型结构基本合理, 可以考虑删除判断题, 甚至减少选择题与问答题, 增加司法文书写作题;甚至在一套试题中设计两份短小的司法文书写作题。

改革考试制度, 需要大量的尝试, 需要长期的试错、纠偏, 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 再着手改革期末考试制度。

五、循序渐进, 培养司法文书写作能力

要培养司法文书写作能力, 可以先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进行尝试。

在《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几门课程中都有实训教学大纲, 且已逐渐成熟。其中, 司法文书的写作已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 《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除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规定学时外, 还安排了适当的学时用于实践教学。根据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了解公、检、法适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全过程, 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模拟庭审辩论、组织参与模拟刑事审判, 使其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以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刑事法律分析、解决刑事诉讼中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训共20学时。实践教学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考核评定, 作为形成性考核, 占课程总成绩的20%。

其中, 有几个实训项目占用课时较多。例如:“实训项目五———旁听庭审。 (1) 实训目的和要求———让学生通过观摩法院庭审过程, 直观了解刑事审判各个环节。 (2) 课时———4课时。 (3) 实训内容———普通一审案件。 (4) 实施步骤——— (1) 联系法院。尽量选择交通便利、和我们单位有业务联系的法院;旁听的案件必须是和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应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件。 (2) 提前介绍基本案情。为确保旁听能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应提前向学生介绍基本案情, 提示学生控辩双方在定性、裁量方面可能的主张。 (3) 落实往返交通工具;强调组织纪律, 确保安全;要求遵守法庭秩序。 (4) 点评与总结。旁听结束后, 教师应对此次法院旁听进行点评, 总结控辩双方适用的法律主张, 并析解案例。 (5) 考核———法院旁听以后最好要有相关讨论, 或者要求学生作一些书面的总结等。针对发言结果或者书面材料以及学生在整个旁听活动中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评分。成绩评定标准为:合格、不合格, 并按比例记入平时成绩。”又比如:“实训项目六———模拟法庭。 (1) 实训目的和要求———通过扮演刑事诉讼种类角色, 让学生熟悉刑事审判流程, 掌握审判理论与技巧, 能够在具体的案件中准确运用相关法律服务社会需要。 (2) 课时———8课时。 (3) 实训内容———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模拟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开庭程序。 (4) 实施步骤——— (1) 选定案例。选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 并考虑到实践教学的特点, 所选案例要具体、务实, 具有可辩性。 (2) 按角色需要由学生自行组成审判、公诉、辩护、证人等团队。 (3) 各组学生按角色拟定任务, 草拟各自的法律文书 (起诉书、判决书、公诉词、辩护词) 。 (4) 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先期指导, 帮助审、控、辨各方设计实施方案, 确定辩论思路。 (5) 实施模拟庭审。 (6) 教师点评、总结。 (5) 考核———担任角色的同学的成绩考核主要以其在模拟法庭相应工作中的表现来评定;其他同学的成绩评定可以以参与活动的程度、积极性及分组撰写相关材料的完成质量给分。成绩评定标准为:合格、不合格, 记入平时成绩。”

目前, 一部分专业基础课中没有实训教学大纲。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一些教师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提高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加强写作训练, 不单单只在专业课中进行, 也不是扩大到专业基础课就行了, 最终还是要推广到所有理论课程中。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及其他的六百所职业高校, 不应该像研究型大学那样, 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理论讲授、文献综述、逻辑思辨、理论创新上面, 而要以“够用即可”为尺度, 少讲、精讲理论, 多进行技能训练, 并辅之以个别指点、因材施教。为了提高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科毕业学生的就业率, 必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写作技能, 尤其是司法文书写作技能, 使之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蔡晓琪.智联招聘网法务岗位人才需求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4, (18) :21-28.

上一篇:驻华大使下一篇:智能云维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