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导入

2024-10-28

生活化导入(通用9篇)

生活化导入 篇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英语教师的共识。将小学英语课堂生活化, 扎根于课本基础知识, 与实际生活情境等联系, 能够使英语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加生动形象, 英语知识更易于记忆, 从而有效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姚颖2008) 。

一、联系生活情景教学, 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设计

英语教师在教学备课前, 要根据课程进行生活情景的设置教学。小学英语并不需要太复杂的生活例子, 因此选择简单易懂的生活例子,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 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cute”这个单词的时候, 可以引入学生们都喜欢的毛绒玩具泰迪熊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这样说:“I think the TED bear is very cute, what about you?”

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考, 还运用了学生最熟悉的话题进行单词教学, 这就是一次小学英语教育生活化的成功尝试。教育来源于生活, 课堂知识最好更大地生活化, 这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 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利用实物教学, 加强小学英语学习生活化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不要单纯地只教给学生单词, 让学生死记硬背———既不好理解, 也不容易激发学生上英语课的积极性, 学生上英语课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下降。教师备课时准备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实物或者实物的图片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进行水果类单词教学时, 拿出苹果、香蕉等水果对学生进行实体教学, 并在复习时拿出这些实物作为奖励, 在学生回答“apple”等单词正确时, 就将实物奖励给他们, 这样不仅给学生满足感, 让他们备受鼓舞, 还促进了他们对单词的深层次记忆,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上课积极性, 使他们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大大提高 (黄伟2008) 。当然, 这一方法不只局限于单词教学, 在平常的英语对话中也可以引用实物演示。人与人之间进行对话太生硬, 小学生并不喜欢去听, 但是如果改成小叮当与大雄对话, 那么学生会很喜欢参与进去, 并且激发他们去说更多的英语, 这样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三、对话教学生活化, 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导入

目前, 很多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选择了将英语与生活相结合, 那么如何正确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入生活情景呢?

(一) 设置对话的生活情境

在没有任何情境的情况下去空谈英语, 进行英语交流, 是很生硬的, 没有任何意义的, 不能有效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暑假、寒假等长假刚过,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Trip”进行对话。当然, 教师可以先自己拟定一段对话来抛砖引玉:

In my summer vacation, I have a very interesting trip.I go to the Yunnan province with my mom, we go to the Yulong mountain and I see many beautiful places.What about you?

玩、旅行, 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师的带领下, 学生更能够仿照教师的对话模式进行英语对话的大胆发言,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组织英语的能力。一切生活中的题材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而生活中的题材丰富多彩, 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一点一点去发现, 一点一点去找寻自己所需要的教学知识点储备材料 (李馥、许树新2008) 。

(二) 选材取决于生活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有联系的物品放到一起, 去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去编一段英语对话, 比如颜色和物品等。教师可以这样编写对话:

A:There are many watches, they are very beautiful, do you think so?

B:Yes, I like them very much.

A:Which color do you like best?

B:I like the blue one, I think it can make me very happy.What about you?

A:I like the red one.Because I think it can suit me very well.

这样的对话简单易懂, 连续的句式同时使用, 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 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难点,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上课的积极性。教师以课本知识为基础, 实现了从生活到教材的一个活用的过程。教师展现给学生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 而更多的是回归到感性世界, 在生活中取材, 满足学生对情感的需求, 这同时也能启发学生留意生活, 关注生活,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的同时, 摆脱对固定教材的依赖, 实现小学生学习英语教学生活化。这样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训练渠道, 进行更加生动的语言训练, 对学生的课堂效率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小学英语作业生活化, 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的知识会有至少10%不能够被接受,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想方法、想措施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作业”便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教师不要留下过多的试题之类的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繁重的书面作业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 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很大的恐惧心理、厌烦心理。教师应该留下更多的口语化、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 使学生发现英语课堂与生活息息相关 (汪秀鹏、李育荣2008) 。如:在学习“Picture”有关的话题时, 可以让学生把在生活中看到的景物画成画, 将画中的景物和颜色用英语标明,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巩固知识,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现如今, 教育来源于生活的倡导越来越多,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索、深究, 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设计导入不仅对学生, 对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在生活中取材实施教学, 对学生进行教学生活化的引导, 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做好一切备课准备, 不管是前期教学的导入, 还是后期教学的知识巩固, 都应该找好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和话题, 引导学生引用素材去进行英语知识的反复运用,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对小学英语的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黄伟.2008.背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科研论坛, (7) .

李馥, 许树新.2008.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英语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 (小学版) , (Z1)

汪秀鹏, 李育荣.2008.试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9) .

姚颖.2008.小学英语教学中非测试型评价的运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3) .

生活化导入 篇2

(二)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但要注意导入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方法手段力求多变化、多样化,让学生常有新鲜感;导入必须为课堂的主题部分服务,不可喧宾夺主。

七、歌曲导入

在课堂开头让学生欣赏英文歌曲或童谣,颇受学生喜爱。它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又能使学生在歌词中发现该课教学重点所在,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如教Birthday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听唱唱“Happy birthday to you”,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

八、故事导入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各学科的发现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幽默、诙谐的故事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教学案例如下:

讲授《不求甚解》时,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但有位客人没有买礼物,觉得不好意思,就提议做一首诗来祝贺。众人都很高兴,客人便吟诵起来:“这个婆娘不是人!”

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客人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

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客人又说:“别忙——盗得仙桃庆寿辰!” 儿孙一听又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得好。

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好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而应该“不求甚解”(即把握大意和梗概)。下面就来学习课文《不求甚解》。

九、事例导入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十、直观导入

包括两类:实物导入与电教媒体导入。

利用实物、教具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分析,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例如,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观察模型及其侧面展开图,进而引导学生导出计算公式。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既有声又有像,形象、直观、生动、新颖、有趣,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录音机教学,先放录音让学生听,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很好的效果。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既能节约时间,又形象直观,并且还有动态功能。

十一、问题导入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导入是指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人方法。问题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侧面提问设置悬疑;可以由直接问句形式来呈现,也可以由“谜语”等形式来呈现。教学案例如下:

教师: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拔河,从拉绳来看,赢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

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争先恐后地回答:赢方一端的拉力大!

教师: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

学生:为什么?为什么?(同学们睁大眼睛惊奇地问道)

教师:因为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一定律。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十二、情景导入法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学案例如下:

黑板正中挂着周总理的遗像,上面披着黑纱,下面配一朵白花,两边挂满了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们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图片。教师一改往日的着装,身穿白衬衫、黑色西服。录音机里播放着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教师双眼噙满泪水,用震颤并且略带沙哑的声音说:“1976年1月8日,是亿万人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一位伟人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东方天空中一颗巨星陨落了。噩耗传遍全国。神州悲歌恸地。1月11日,人民群众涌上十里

长街。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一辆灵车过,数十里泪水洒,亿万颗心拽住车轮的感人场面吧!”此情此景使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十里长街,个个悲痛万分,潸然泪下,唤起了学生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和无尽思念。

情境导入以“情”为纽带,给学生以情感的体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情境导入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

十三、诗文导入

诗文导入是指利用相关诗词、历史资料、历史小说以及历史评论文字等,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式,打油诗,听其名就感觉滑稽可笑、饶有趣味。若合理地引入导语,必将增色不少,教学案例如下:

同学们,我最近在杂志上看到一首很有意思的打油诗——

多情是蠢猪,痴情真糊涂,无情才叫帅,绝情最冷酷!

(众生笑)

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导入的设计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导入设计;生活化

每一堂课的开端都是新课导入的关键,它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成败。英语教学更需要这种有效的导入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出学习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的热情。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回归生活,进行学习

张士一先生曾经说过,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汲取语言,因为语言是人对于环境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在生活中进行学习是非常有用的,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活,语言则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反映。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真正关注学生生活,真正回归生活。生活化的导入方式也就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提前把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人、事、物等作为资料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一种新状态。在生活中进行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然。同时,还可以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二、教学生活化

随着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他们心中已经形成了对周围事物的一些新的看法和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教授英语,从而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更可以让他们真正了解课堂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在适当的时间段里提及英语,这样才可以做到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比如:在课堂上讲到互相打招呼时,要赶紧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创设一个情境,然后对学生说:“Nice to meet you.”并告诉他们这句问候语只适合第一次见面的人等一些问候语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举一反三,把所有有联系的句子都用这样的说法讲解一遍。在这样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还能充分体现出教学和生活相结合的宗旨。同时,还可以通过家长会的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导入,让学生和家长以及教师进行互动,此过程自然而然地就会牵动学生的思绪,提高学生的语法表达能力,加快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进度,从而有效降低新内容的难度。并且,通过这种语言和生活的紧密关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生活的习惯,以便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抱怨说,在学校学习了一天,没想到结束后还得回家写那么多的作业。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最好是那种书面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作业,让学生可以和父母在家里进行学习,然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一天下来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又学会了多少。这样不但弥补了以前家庭作业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无论在哪里都能接触到英语,对他们的英语学习百利而无一害。

三、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和喜欢争强好胜的特点,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多多举办类似于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这样的活动,通过让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参与比赛,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竞争带来的压力,从而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以便于很好地补充自己的英语知识。

时代的发展不断促进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国外的许多节日也陆续在国内流行起来。在课堂上、学校里,可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开展一些和英语息息相关的学术交流和课外活动,比如现在人们常过圣诞节,学生在这样的节日里表现得更是积极,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节日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不但可以让他们享受圣诞节带来的欢乐,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语水平,更会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近年来也有许多的外国友人进入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教师可以在教课过程中,把外国友人和中国学生结合起来,让他们进行学习上的交流,通过互相帮助提高自己的水平。

将英语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真正的“摒弃旧思想,接受新思想”。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能顺应教材版本中教学新目标的要求,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把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作为教学目标,合情合理地进行生活化导入教学,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万小英.关于初中英语教学采用生活化导入的设计分析[J].新课程(下),2013(1).

[2]黄爱珍.关于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4).

[3]冀悦.浅论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1(4).

[4]陈葱敏.如何把初中英语教学走向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

将生活意识导入作文教学 篇4

“生活即语文”, “写作即生活”, 这两句话虽简练, 却道出了语文写作的真正起点与归宿。而现实的作文教学却往往令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所谓“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作文训练很大程度上割断了写作与生活的天然联系, 直接导致作文教学远离多彩的社会生活, 缺乏生活的原味和内涵。因此, 回归广袤深厚的社会生活土壤, 走出单纯传授语言技能技巧的禁锢, 正本清源, 返璞归真, 应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旋律。

一、生活意识的内涵

所谓生活意识是指作文教学应回归到生活中去 (即生活化作文教学) , 让学生在悉心观察日常生活的同时寻找到写作的切入点, 使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增强写作的现实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置身于乐说乐写的境界。同时, 生活化作文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在人生阅历、生活体验、社会历练、处世能力、生存智慧等方面获得极大的提高。生活本身是纷繁复杂的, 写作中不应设置写作的禁区, 但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主流, 倾听生活的主旋律, 特别是敏于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果学生能抱着欣赏的积极心态去对待生活, 并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他们的心中就会充满阳光, 充满快乐和激情, 思想就会不断走向成熟。

二、“品”出生活的独特滋味

写作需要揣摩, 这就好比品酒、品茶一般, 需要细细地品味。若要写出好文章, 就必须有对现实生活的品味。“品”是审视, 是细致地观察和思考生活;“品”是筛选, 是对生活材料的选择和裁剪,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品”是领悟, 是对感性材料由表及里的挖掘。

“品出细微”, 就是要有“泰山不让土壤, 河海不择细流”的意识, 注重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细节的观察。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人物 (如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朋友等) 的神态表情、细节动作、只言片语、服式穿着等;引导学生注重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 并将人瞬间的情感变化与景物相融合, 实现景随人心、景衬人情。要让这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 点燃学生的思想和智慧, 引领学生感悟生活的博大精深。

“品出新意”, 就是引导学生运用独特视角去捕捉那些“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独特的切身感受出发, 悉心选取新颖的语言, 去反映多彩的现实生活, 写出自己的特色。只要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鲜别致, 活泼动人, 就可以使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品出深度”, 就是要让思维的触角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里层, 把握其思想的内蕴, 透过生活现象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指导学生能从他人伸出的友爱之手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帮助;能从军训教官严格的管理中悟到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能从父母期盼的眼神中悟到孝道与怜爱之心……

我在实际作文教学中也力图做出一些尝试, 如抓住学生军训的有利时机, 以“军训”为主题, 指导学生记录军训生活;平时让学生撰写散文和随笔, 不拘形式, 不限篇幅, 重在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瞬间。经过一番认真的“品味”, 学生习作《父亲的手》通过对父亲手的局部特写, 传达出对父亲的感谢之情, 并将景物与人物心理极好地加以融合, 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学生习作《王太医的妙方》以创新的写法, 仿照《红楼梦》的遣词造句, 从独特的审视角度讽刺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学生习作《对比》通过自然界老虎训练幼崽的过程与题为“开学一景”的一幅漫画进行对比, 立意深刻, 发人深省, 揭示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进行适时适度的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三、“说”出生活的独特感受

以往的作文教学, 总是把怎样突出主题、讲求篇章结构、切合文章题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真正的生活化作文教学, 应该在“品”出生活滋味的基础上, 进一步让学生大胆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实现口头作文向书面作文的转化。因为, 现实生活中学生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 而学生们在面对作文题目时又总是无从下笔, 这便是因为作文题目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无话可说造成的。可见, 课堂中增加“说”的环节,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将生活意识导入作文教学的重要体现。

对于“语文”二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是这样诠释的:口语为语, 书面语为文, 书面语的根在于口语的表达。这种诠释正符合了作文教学的规律, 因为作文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从思维到表达的操作过程。因此, 我十分重视口语表达的“两级”训练。第一级为口头言语训练, 我只要求学生能做到“说即为表达基本思想”。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自身过硬的语文功底和教育机智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予以恰当的指导和引导、修改和修饰, 从而逐渐过渡到口语表达的第二级———口头作文训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构思、语言锤炼、开头结尾等方面的指导, 使之“说”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片段或一篇作文雏形。在教学形式上, 我采用了自选题目、自主选材、自设体裁的形式。仿照电视节目“幸运52”的模式, 在每一次作文课上以四字词组的方式出题, 如以描写景或物为训练目的的词组“晨午暮夜、春夏秋冬、花鸟鱼虫、风雪雷电”, 以叙事为训练目的的词组“酸甜苦辣、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说学逗唱”, 每堂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这些词组中任选一个作为训练话题。

同时, 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关注生活话题的引导。课堂上, 教师不能让学生感到是在“被逼着”写作文, 而是在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的思维活动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转, 课堂所调动的是学生的生活意识。学生们讨论了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后, 就已经把生活意识引入写作思维的轨道, 生活意识已经在支配写作思维了。说的环节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 说了再写。教师指导学生说内容, 说构思, 说感想, 师生相互交流, 碰撞出写作的火花, 令书面写作水到渠成。

四、“写”出真实的人生体验

作文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写作者生活情感的外露, 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 而真实的个体生命总是存在着独特性和丰富性。因此, 作为个体生命的表现形式的作文应是丰富多彩的, 字里行间蕴含着多元化的生命气息。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要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 客观世界中自然的、社会的, 各种各样新奇的、有趣的人或事都会深深吸引着你, 把这些有意义的事, 带着“生活露水”的事, 用文字写下来, 文章便充满活力和表现力。同时, 在作文教学中还要努力将课文教学导入写作内容中, 实现课文—写作—生活的有机结合。

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所设置的篇目便可以与生活化写作相结合。《在山的那边》、《走一步, 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生命的意义》四篇课文以不同的文体, 从不同的角度, 教会学生认识人生, 充满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写作。如学生习作《为自己鼓掌》一文中这样写道:“为自己鼓掌, 没有半点矜持和矫饰, 自自然然, 大大方方, 潇潇洒洒地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为自己鼓掌, 不是自我陶醉, 不是自我满足, 而是一种超脱而又高昂的人生境界;为自己喝彩, 不是在意别人的目光, 要记住———你就是自己生命中最好的欣赏者。”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文时, 我利用绘画的小游戏, 让学生们边背诵原文边画出想象中的图景, 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经过自我创作, 展示自己的作品:“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满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又如, 我在讲解完郭沫若的《静夜》之后, 同样引导学生创新实践, 鼓励其大胆地进行再创造, 学生写了一首小诗:“风轻悄悄地吹过/带来一丝清凉/水波荡漾/泛着点点银光……月亮的脸色为何如此憔悴/是疏星的惆怅/还是你的绝望/为何沉默不语/孤独?苦楚?还是无助/静夜中, 你是多么难熬/前方一片迷茫/于是———你变得忧郁起来……”在讲授沈复的《闲情记趣》一文后,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感受, 学生写道:“童年是一道美丽的彩虹, 虽然短暂, 但却美丽。童年是一块亮丽的瑰宝, 虽然渺小, 但却珍贵。童年是纯真的, 它让人向往;童年是快乐的, 它让人回味;童年是多彩的, 它让人怀念……”

《聪明的华佗》导入 篇5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两只羊激烈争斗的.课件。

师:这两只羊在干什么?情况怎样?

(生答略)

师:你们看他们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认输,一副非得拼个你死我活的样子。这样下去他俩必定是两败俱伤。聪明的孩子们让我们想想办法将他们分开吧!

(学生说自个儿的办法,师生共同评议)

师:还有没有更简便易行的好办法呢?既不费力,又不花很长的时间,还不会伤害到羊?

古代有一个聪明的孩子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巧妙的`将这两只羊分开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医生华佗。(板书课题)华佗是怎样把这两只养分开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有效“导入”活化初中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简单的课堂用语 导入设计 激发兴趣

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有效地导入,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内驱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从而优化学习过程。所以,在课堂开始之际,一定要利用最有效的方式导入新课,充分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处在准备学习的极佳状态,在情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作者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锤炼教学语言,设疑导入新课

Nunan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组织及学生语言习得至关重要。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因为它本身起着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初中任教,良好的英语口语语言能力和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得他们课堂用语语速过快,并且有时喜欢在口语中使用书面语,学生很难理解老师的指令,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话语质量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并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成败,而优质的教师话语在互动过程中得以彰显。因此,要善问、巧问,做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过渡自然,巧妙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考门户,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二、简笔画和图片,增加课堂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老师。简笔画和图片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比如,在8年级Reading:The story of Xiwang这课导入时我们可以以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边画边让学生猜:What is it?画的过程中要故意隐藏大熊猫的形象,直到最后一步完成后才能看出大熊猫的特征并让学生描述。接着问: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it?学生自然能够说出:Giant pandas live on a special kind of bamboo等常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再比如: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教学中,利用PPT展示中西方幼儿截然不同的吃饭方式(图一:中国儿童由家长喂食,脸上干干净净;图二:西方儿童独自吃饭,脸上沾满了食物),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对本话题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例如,我利用多媒体呈现本班学生运动会上跑步、跳远、跳高的图片来导入比较级最高级这一语法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句型:...run/jump faster/higher /farther than...和 run /jump the fastest/highest/farthest of all,有效避免了语法学习的枯燥。

三、音频和视频,提供听觉和视觉的盛宴

音频或视频导入是常用的情境导入方法之一。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以音乐或视频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8上U5 Birds in Zhalong Reading这一课的教学中,先播放中央电视台关于濒危鸟类状况的一个公益广告的中的中文歌曲,然后提问:What do you know from this song?学生很容易回答出:Birds are in danger./We should protect birds.老师紧接着问:How can we protect birds?学生答:Plant trees./Stop people from killing birds./Build reserves.由此引入Zhalong Nature Reserve in northeast China.

四、灵活应变,培养敏锐的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谈论学生所熟悉的话题,学生更容易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但有时必须适时调整。例如,在一节区公开课上9下Unit3 Task Stress among teenagers,原本设计的教学导入是课间听一首青少年所熟悉的英文歌曲,问学生:Do you like music? 告诉学生:I like listening to music,especially when I feel stressed. 然后用问题导入青少年的压力,但是课前突然开始了眼保健操,使得歌曲和导入问题间隔太久,这时的导入必须及时调整。于是我就问全班学生:Do you like doing eye exercises? Why or why not? 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但是他们还是要做,因为他们害怕班主任的惩罚。于是就此引入了压力问题,并且告诉他们:Eye exercises are good for health and doing eye exercises helps make us feel relaxed and remove our stress. 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过渡到本课的话题:学生互相分享烦恼给建议。

将生活意识导入习作思维的轨道 篇7

1. 多种形式积累生活

(1) 写漂流日记。美国作家唐纳·巴塞尔姆曾说过:“真相难以获得, 也难以丢弃。”读别人的文字并提出坦诚的建议, 或者请同学读自己的文字, 让自己知道写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哪些地方需要删改或详加说明, 以及以后如何加强等。日记, 作为一种常见的作文辅助教学形式被我们经常运用于作文教学中, 可是“每日一记”“每周一记”的日记很多时候却成了学生的负担, 于是我采取了写“漂流日记”做法, 即将班级学生以每5个人一组编排, 每天一个人轮流写日记 (内容和形式不限) , 后写的学生先当读者, 阅读前一个学生的日记, 为其写上“评语”, 然后再写日记。写漂流日记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观察和记录生活的习惯,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 资料搜集。资料搜集是为了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写作文, 而是在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的思维活动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转, 课堂所调动的, 就是学生的生活意识, 而后将口头表达转换成书面表达阶段。

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 有的来自偏僻的农村, 生活单调却很淳朴, 他们从特有的农村生活中来, 领略的是淳朴的人文气息。有的来自城市, 生活条件优越, 能走出家门乃至国门去领略别样的风景。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交流, 准备一个记录本让学生记录后, 再漂流传阅, 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每学期的春游、秋游体验活动, 成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极好机会。在郊游时, 学生玩起爸爸、妈妈儿时的游戏, 体会了父辈的快乐。去农家乐学磨豆浆, 体验劳动的辛劳与甜美;自己饲养鸡鸭, 了解了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这些观察和体验为学生作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3) 博览群书。让学生博览群书有利于习作教学的开展。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从读本中品味出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哲理。我在班级建立了“读书之家”, 利用班队课定期交流读书心得, 在年级开展“读书漂流”“知识小竞赛”“制作读书卡”等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加强生活作文指导

(1) 作文前指导。作文前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将表达零散的生活意识引向整体表达的思维意识, 从而形成完整的自觉的表达思维。作文前指导可以从最简单的题目入手, 例如我尝试提前一天将作文题目告知学生, 让学生去寻找素材, 消除他们当堂写作的恐惧心理。尝试之初有人质疑:提前把题目告诉学生, 能行吗?如果学生回家背例文怎么办?没有了课堂上及时思考的过程, 学生真的学会了写作吗?可实验证明, 我成功了, 与其让学生在写作时抓耳挠腮, 无病呻吟, 不如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去发现, 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

(2) 作文中指导。作文中指导就是将口头表达引向书面表达。将枯燥乏味的“作文课”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学生将自己准备的素材当堂进行交流, 说出自己听来的故事。这样的过程实际上给了学生贴近生活、直接现场考察的机会, 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就能做到身临其境, 下笔就如清泉汩汩流淌。另外, 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堂巡视、个别指导, 遇到典型的问题可进行“现说现写”“现评现改”。这样既促进了学生掌握基本习作的知识与技能, 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习作的快乐。

生活化导入 篇8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 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 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 设计品德课堂导入, 让课堂教学有效链接生活。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与学习的欲望, 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1. 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 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 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 这些内容, 学生都有一定的经历, 因此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 设计时采用精心裁剪的生活情景, 凸显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 以“趣”入境,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 让他们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2. 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 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 结合内容, 创设情景,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 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 应更多地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思考, 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得更为深入。

3. 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 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 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 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 以“情”入境, 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 引发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 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得到教育, 那么在导入时, 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 为突破重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 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 从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 事实说话导入, 补认识。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 自然界存在的现象, 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与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相符。

(2) 情景再现导入, 回顾经历。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 在家里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亲人的关爱, 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 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导入时, 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有意识地温习、重新认识生活, 这对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3) 亲身体验导入, 增强感受。由于年龄和生活状况不同, 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 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 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 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2. 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贴近,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但是这一教育主题可能会涉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 较抽象的道理, 形成学生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处理的问题, 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先行解决, 从而为课堂学习埋下伏笔, 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的理解, 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 形象感知导入, 释概念。现行的许多品德课主题涉及的概念, 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 学生听不懂, 再说跟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必要;不解释吧, 课堂上出现概念的混淆, 学生弄不明白。对于这类主题的教学, 在课堂导入时, 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摆出来, 学生就自然理解了这个概念。

(2) 类比感悟导入, 渗道理。品德课程中涉及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 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 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 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较为感性的认识。

(3) 情境体悟导入, 揭困惑。现实社会缤纷复杂,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 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 感觉很难, 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了, 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 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面对困惑, 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生活化导入 篇9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活化导入 创设情境 相互交流

好课要从头开始。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创设与教学主题内容相关的情境,让他们在倍感新鲜好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感思。利用导入的引人入胜功效,给学生更多自我阅读、主动搜集、积极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带着激情和兴趣主动走进教材、走进文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主动予以描述。这样一方面能活化课程教材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增强课堂的诱惑力。另一方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给学生自我补充和展示的机会,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

一、妙用多媒体创境,感受身临其境

多媒体导入能使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独特体验。作为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其能使得课程教学资源不再静止不动,而是在声、动、形一体化的展示中获得动感。利用多媒体导入,能让学生在充满神奇和新鲜的认知中感悟更多的不一样。

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认同之感。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1“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中,围绕“The beautiful and colorful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师不妨搜集现代英国中学生的学校生活,让学生从作息时间、课程选择、实践活动等多方面认知阅读素材内容,帮助他们强化理解感知。通过动漫展示的形式,围绕“The different school life in the UK and China”,让学生在眼观、耳听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阅读素材,调动他们研读的激情和兴趣。在学生打开思维后,趁机引导学生就“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school life in the UK?”进行主动沟通,让他们带着好奇探读文本素材。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资源时应在了解学生关注要点的基础上多给他们找出丰富的素材资源,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情景,帮助他们深化感悟。设计丰富多彩的课件,鼓励学生在观看欣赏的过程产生探究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内生动力。多媒体导入应该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借助课堂演讲,直观展现主题

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生本主义理念下的人文教育内涵。引导学生课前就相关主题进行演讲,帮助他们深化认识教学内容。课前可以让学生围绕课程教学主题收集整理一些相关素材,以帮助他们在演讲中强化认知,丰富认知思维感悟,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关注学生的预学探知,让学生带着主题互动展现,有利于增强其学习动力。如,在模块四Unit 1 “Advertising”的“Reading Advertisements”教学中,结合“Reading A”中的问题,建议学生运用互联网和报纸杂志等,围绕“How much do I know about advertisements?”和“the interesting story about advertisements”等作主题演讲,让其他同学在聆听演讲的过程中触发思维灵感,让他们在明确学习目标和主题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增强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运用主题演讲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尝试,让他们在主动筛选相关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更多的感知。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搜集整理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发现相关素材的基础上主动整合,形成一定的整体感知。通过直奔主题导入教学,学生在仔细辨听和主动借鉴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认知。

三、追踪热点时事,延伸课堂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热点时事延伸课堂主题,让学生从感兴趣的相关事件中找出相应的学习素材,在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基础上强化认知。借助时事追踪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找出相关素材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

热点时事的运用,让开放教学模式能主动和教材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思维。如在模块三Unit 3 “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Lost civilizations”阅读教导入中,不妨利用当今较为流行的传统文明文化,运用图片展示“the beautiful view of Loulan 2,000 years ago”,让学生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探学的激情。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就“What should we do for lost civilizations?”这一问题认真思考总结,让他们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给他们更多的自我探寻机会。

适当发散授课内容要点,让学生在倍感英语学习就在身边的前提下多关注时事热点,给他们更多的自我探学机会。从时事的时效性和重点性出发,让学生多关心现实生活,帮助他们在主动接近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延伸学习触角,给他们更多的提示引导。

综前所述,运用多元化的导入丰富教学过程和资源,能在体现教学主题大意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自我尝试和主动适用的机会,让他们真正融进课堂,感受教材文本的精彩。以多媒体资源导入为起点,注重演讲展现、时事追踪等方式运用,能在丰富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感思、有所体验,帮助他们在运用中积累丰富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满足他们的全面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戴碧容.激发兴趣、精心导学,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英语成绩的几点体会[J].读与写,2015(4).

上一篇:跨既有铁路下一篇: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