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发展

2024-10-09

组织发展(精选12篇)

组织发展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这主要是基于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低成本的优势逐渐消失。在这种状况下,创新产业的优势逐渐显现,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以创新理念增强发展动力,最重要的是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这其中创客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烟台市芝罘区的创客组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1 芝罘区创客发展现状和创客工作基本情况

芝罘区作为烟台市的中心城区,在区域空间和资源上的优势有限,要想继续加快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拓新的发展领域。随着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进一步融合,传统的制造业和创新活动的边界不断演变,这其中“创客运动”迅速兴起,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加快打造众创空间聚集区。主要利用现有的创业孵化基地,开设专门空间,打造“一中心五平台多板块”的众创空间聚集区,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目前芝罘区已打造“青创驿站”“、巢联合空间”“、Torch(火把)”等创客空间21个,入驻企业及团队116家,入孵企业150个。

二是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建设创客所需的生活、商务、物管、仓储、创业指导、人才培训、行政审批、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项目推介等基础配套设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

三是多举措进行激励、培育。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对创业人员提供担保贷款、创业补贴、资金奖励、房租减免、免费创业培训等。

四是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建设交流平台、创客咖啡,举办论坛、沙龙、讲座等,促进创客交流,初步营造出了创新氛围。

2 芝罘区创客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创客组织承载的创新产业已得到初步发展,但因为开展的时间较短,绝大部分创新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一,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实践中更侧重“创业”,对“创新”关注不够,导致政府在营造创新环境、刺激创新热情、弘扬创新文化等方面做得不够,某种意义上降低了创客的层次,从事的工作多以开网店、发布网页广告、文字美工等为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创新,创新是“双创”中的核心,不可偏废。

第二,尚未形成合作效应。高校、专业园区、科研企业、兴趣团体等拥有创新资源的单元,相互之间缺乏充足有效的交流、沟通,对接渠道单一、低端,成果转化的效率低下,高校的大部分发明专利得不到转化,依旧封存在校园。企业却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此外,一些小微企业由于项目选择不当、缺乏后续技术支持、资金支持,运营经验不足等原因,处境艰难,开设不久即陷入窘境,待初始资金、补贴资金花完即倒闭。

第三,政策协调性不足。芝罘区涉及“双创”工作的部门包括人社、科技、商务、发改、经信、教体、文新、金融办等,各自有一套扶持双创的政策体系,互有交叉,即便政府部门内部对创客也难以完全知悉、理解。正由于政出多门,缺乏合理整合、协调,导致很多创客对政策了解不够,影响了政策落实和效果。

第四,存在形式化现象。部分创客空间、孵化器虽然也挂牌,建设了一些硬件设施,但却空有创客的形式。加上选址不合理、定位不清晰、服务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健全等原因,入驻的项目非常少,孵化出园的企业有限,客观上沦为靠房租存活的“租房公司”,造成资源浪费。

第五,存在融资难问题。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银行业现有投入政策较多关注大型企业,对小微企业的优惠不够,对市场需求不旺、缺乏抵押物以及要求续贷的企业,审批更加严苛、放贷更加谨慎;政府部门帮扶资金的规模、效率又相对较低,大多只作为引导资金用;相较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烟台的其他融资渠道,比如众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不够完备,各类政策、资金、资源相对分散,还未形成联动机制。

3 推动芝罘区创客组织发展的对策

进一步加快创客组织的发展,克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还需进一步完善创客组织的发展。

3.1 打造创客文化

创客是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创新、创造理念的新实践、新发展,天然具备文化基因和无穷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营造创客文化,不仅是一项鼓励创新创业的重要举措,更是开拓芝罘区产业发展新空间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创客发展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宣传。第一,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通过邀请知名创客及行业专家专题讲座、在政府网站开设创客专栏、组织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论坛等形式,宣扬创客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全民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第二,设立创客宣传日,开展相应活动;在各行各业掀起打造具有行业、领域特色创客的运动,比如“文化创客”“、管理创客”“、旅游创客”等,将创意、创新渗入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培养创客典型,让创新创业者,特别是其中的成功者,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地位,从而在全社会树立标杆。

3.2 建立交易平台

调研中发现,高校、创业者、专业园区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芝罘区缺乏专门的创新产品交易市场,各方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对接,造成大量智力成果、有用资源以及时间、精力的浪费。有鉴于此,可以成立创新产品、智力成果交易平台或市场,由政府部门自行运营或委托第三方运营,将芝罘区所有创新产品、智力成果吸引到市场,挂牌交易,既满足现实需要,破解创新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同时又借助这个平台将芝罘区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到一起。交易市场建起来后,以此为基础推广“众筹”模式,通过互联网、电视专题节目或市场提供的平台空间,由创客向公众推介自己的创新产品或创业项目,如此,既向大众募集资金,尽快启动创业创新项目,又广泛吸纳有兴趣的人参与创业运营,扩大就业。

3.3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创客在芝罘区甚至全国都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需要政府的扶持、引导,需要继续完善基础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统筹协调,系统化整理现有扶持政策,使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对于重复、矛盾的地方,及时予以修正,尽量形成统一的规范性文件或操作手册。同时,着力抓好已有政策措施的落地,充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的作用。

第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以科技社团组织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估力量,将创业创新项目指南编制、项目评审、项目过程管理、项目验收,以及创业创新人才评价、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价、技术技能鉴定等工作委托科技社团组织承担,提高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评价时要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比例、吸纳就业人数等反映实际成果的数据。

第三,政府提供服务要突出差异化、专业化、多层次,各相关部门除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场地、优惠政策、企业管理、财务、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之外,还要根据企业需要,想办法提供招商引资、开拓市场、树立品牌等方面的服务。

第四,完善“拨改投”机制,改变政府科技项目资金补贴政策,部分改为股权投资,充分促进政府与债券、基金、保险等资金协调配合,撬动社会资本。可设立“创客引导专项基金”,推出适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产品,实现“精准扶持”,更大力度地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

创客组织的发展对于集聚创新资源、产业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芝罘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更加细化和科学的措施能够进一步发挥创客组织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创新创业提供新的平台。

摘要:创客是技术和社会创新催生的新型创新创业模式,对于资源集聚、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对芝罘区创客组织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的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认为,创客组织是大众参与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动力。

关键词:创客,大众创新,芝罘区

参考文献

[1]李芳.创客运动的国际现状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02).

[2]刘晓红.烟台芝罘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J].全国商情,2016(04).

组织发展 篇2

同志是我单位的,根据组织发展工作的需要,向其所在单位函调了解其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和现实表现等情况。

二○○年月日

(发函自带其它)

——————— ———————————————————

组织发展外调函 :

兹有贵单位同志是我单位的。现因党组织发展工作的需要,向你们调查了解其本人及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以下情况:

1、政治思想和工作表现情况;

2、有无参加“法轮功”及其他非法组织;有无参加活动;

3、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有无经济、刑事问题、结论如何;

4、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请予支持!

二○○年月日

邮政编码

组织发展 篇3

[关键词] 高校;学生组织;社会化管理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硬道理,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基础,在学生工作中引入新理念,创新管理形式,提升管理质量是当前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拥有数量众多、特色各异的学生社团,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一、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多是1990年后出生,也就是所谓的“90后”。与前辈相比,90后好奇心更强,比较积极主动,不习惯陈规旧习的约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好,有较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90后学生耐受力较弱,抗压能力差,做事情的持续性不够,对于规则和纪律的遵守能力较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和掌上世界不能自拔,喜欢“宅”居,不习惯参与群体生活,对社交活动丧失兴趣。90后群体是新时代、新环境塑造的产物,最大特点就是多元化。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许多传统的做法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继续开展。

高校学生组织基本上都是由兴趣爱好存在共同点的学生组建的。在90后学生群体占主导的高校中,学生组织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第一,学生组织类别多样,主要体现在一些新团体的产生。除了传统的学生会、团委、体育、艺术类的学生社团外,很多“新新团体”涌现出来,像动漫社、驴行社等。这些社团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第二,学生组织的数量总体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日趋丰富和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团体涌现出来。除了一些团委领导下的正式学生社团之外,还有许多非正式的学生社团。很多时候,这些社团就是一个个的小团体,颇类似于社会上的“草根组织”,虽然没有合法的身份却也大量存在。第三,学生组织发展多元化。与传统的高校学生组织不同,新时期高校学生组织的组织方式、利益诉求、活动内容更为多样化。过去的学生组织以对学生进行管理为主,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学生组织除了体现学校的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自我需要的满足。第四,学生组织趋于自我管理。传统的高校学生组织体现出学校自上而下的控制,有较强的行政命令性,学生的自主性较弱;而目前许多学生组织尤其是学生团体,从成立到运作更多体现出了自发自愿的性质。

二、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自主意识非常强烈的群体,异质性强,需求较为多元。高校学生组织作为代表性的学生团体,在类别、数量、性质等方面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为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正确地回应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乃至学校管理工作优劣的评判标准之一。

近些年来,学生工作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高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总结起来,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这一点在各类学生组织中都有体现。在较传统和正式的学生社团里,受到既有制定规则的影响,组织成员往往只是按照习惯去运行组织,管理创新性不足。传统的做法在过去行得通,在当前的环境下却显得越来越无力,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在自发成立的学生社团中也面临这种问题,学生因为专业水平不够,难以组织与发展协会,缺乏清晰的组织发展目标和规划,也没有好的组织体系,导致社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社团专业性不足,缺乏导师指导

组织的运行往往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引,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组织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当前大部分高校中,一方面教师人手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时间也并不充裕,使得教师难以给予学生社团持续的、高质量的指导。仅凭学生的一腔热情去盲目实践,很难提升社团的活动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

(三)组织活动低质量化

由于学生组织缺乏专业性,发展目标不明确,加之社团的主要成员往往是低年级学生,使得社团很多活动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动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活动与社团性质相关性不强等方面。社团在运行过程中无法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许多学生在社团中得不到相应的锻炼,逐渐迷失对组织价值的追求,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社团瓦解。

(四)存在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现象

许多学生社团并无固定的经费来源,对于它们而言会员会费是组织主要的资金来源,但这也是十分有限的。有的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只能临时选择地点开展活动。资金、场地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活动开展受到影响,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拨款或兴建场地来解决,因为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组织发展的持续性问题。

三、社会组织管理理念对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启示

高校学生组织从概念上来说属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指不同于政府机构与经济机构的“第三类”组织。从法人身份上来看,社会组织属于社团法人,成立时需要到民政部门登记,并且多数社会组织需要接受民政部门及其直接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在我国有三类主要的社会组织,分别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与基金会。此外,事业单位、民团群团等组织亦被认为属于社会组织。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没有登记的草根组织也属于广义的社会组织。在高校,学生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自我管理组织,并没有政治性与经济性,从本质上来讲属于社会组织。正式的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各级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而学校团委则属于社会组织,所以这些正式的学生组织都属于社会组织。至于那些非正式的学生社团,则类似于社会上的草根组织,也属于广义上的社会组织。

这些年我国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宝贵经验。高校学生组织本身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其非政治性、非经济性以及自理自治的特点,使得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借鉴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显得顺理成章。在社会组织管理中,有一些很好的做法可以供高校学生工作者借鉴。

(一)自主性管理

自主性是社会组织管理的根本,强调自主性就是强调组织成员的主体性以及组织运作的主力性。发展社会组织强调不受行政指令的过多干预。例如,许多事业单位虽然可以划为社会组织但实际上与政府部门无异,其决策要听从于相关的行政命令。近年来政府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强调一部分社会职能较强的机构完全脱离出政府,成为社会组织,目的就是发挥这些单位的主体性。只有主体性得到了体现,才能较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真正发挥自己的职能。

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正式的组织往往由各级团委直接领导,很多时候其发展会受到团委工作的直接影响,这些影响有时对于学生组织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益处。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独立自主性,尽量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管理者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组织发展进行引导,而在具体的管理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少一些行政命令和例行公事,多一些职能引导和交流。

(二)专业化管理

任何组织都注重专业性。目前社会组织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社会组织在管理、项目运营、活动策划、营销等领域有很大的专业性需求。我国在计划时代形成了政府包办一切的管理模式,经济社会领域均由政府管理。经过经济改革,市场形成,经济领域相对自主了,而社会改革仍然在探索之中,管理模式还很不成熟,往往借鉴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高校学生组织中,专业性十分重要。专业性涉及很多方面,管理方面的专业性、技术领域的专业性都应该得到重视。高校学生组织在日常活动中应该将专业性摆在首位,什么样的组织就做什么样的事情。许多学生社团平时开展的活动很多,但是细细看下,大多是与组织核心职能无关的活动。这不仅浪费了社团成员的时间,也无助于社团的发展进步,甚至影响到社团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应着力引导学生社团往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核心职能为中心,活动不能偏离组织的职能。

(三)发展类型多元化

社会组织的类型有很多,几乎在任何社会领域都有对应的社会组织的存在。如与政府联系紧密的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的研究机构、教育领域的民办非企业、公益领域的慈善会与基金会、服务经济活动的商行会、各种兴趣爱好组织等,还有服务于社会各界的、数量庞大的草根组织。随着社会多元发展,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组织在类型上的增加正是契合了这一社会发展潮流。近年来,社会组织登记的门槛逐步降低,注册的程序也越来越简化,越来越多的草根组织得以合法存在。

高校学生的需求也是非常多元的,尤其是90后学生群体,较以往的大学生更甚。许多前所未见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有些还没有得到正式的认可就已经在运行了。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认真调研,理清校园中存在的各类学生团体,只要符合标准都应及时予以认可并登记在册,当这些社团开展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以营造良好的学生组织发展环境;同时,还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协助成立新的学生社团。

(四)立足组织自身获取资源

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类别不同,其获得资金的方式也不同。一些专业性的组织通过提供服务获得资金,如技术性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有些组织靠资助维持运作,如很多商会;有些靠募集资金,如基金会、慈善会;有些则靠申请项目资金,如部分社工组织;还有一些则是靠市场经营,如民办学校等。虽然社会组织基本上为非盈利性,但是这并不妨碍其通过合法的渠道吸纳资金以提供社会服务。

学生组织同样可以通过开展专业性服务获取资源,这样不仅可以维持组织正常运转,锻炼组织成员,还可以证明其专业水准及存在的价值。如有些艺术类社团可以通过提供表演、主持等获取报酬,科研类社团可以通过提供科技服务获取报酬,有些社团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上的项目申报获取资助。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积极为学生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专业服务牵线搭桥。当然,学生组织不以赚钱为目的,进行社会服务最重要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培养其专业能力,因此学生工作者应谨慎审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项目,确保活动安全进行,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预备军,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实为锤炼专业技能、提高管理水平、熟悉社会环境的良好平台。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方法亟需革新。社会组织在管理运营上的有益做法,可以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以更好地建设高校学生组织,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蔡灿辉.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进出口经理人,2014(s1).

[2]刘敏,杨越.企业管理理念在高校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应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3]葛芳玉.浅析高校学生组织现状及发展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4]姜练琳.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组织功能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2).

[5]杨飞群,林德交.浅议高校学生组织制度化管理与文化建设[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6]鞠正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J].攀登,2009,28(1).

[7]李正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尹冬梅,丁力.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J].时事出版社,2008.

[9]葛芳玉.浅析高校学生组织现状及发展建议[M].北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10]周进,王前哨.高校学生组织机制创新:建议学习型学生组织[J].理工高教研究,2009(3).

[11]宿景祥.骷髅会精神:美国耶鲁大学精英学生组织揭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

农机合作组织发展探讨 篇4

1 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目前,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都为促进农业发展不断努力。规范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并逐步向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1 服务模式逐渐市场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来安排服务, 紧密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力求因地制宜配置农机资源, 拓展服务领域, 对传统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农机服务同土地分散经营户之间的对接, 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同时, 农机合作社为了充分发挥其农机具较多、配套设施齐全、生产规模较大的优势, 在附近的村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积极接受订单, 这种运营方式不仅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效率, 而且还对降低作业成本有所帮助。

1.2 经营管理模式规范化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原则基本上是“自愿联合、共同拥有、经济参与、民主管理”, 即保证整个合作社的工作都是自愿入社、退社自由。社员只需认真履行章程规定的义务, 就能够享受规定的权利。在运行方式上也相当规范化, 实现了统一的业务联系方式、统一的作业调度流程、统一的服务质量、统一的农机具维护办法、统一收费的规范化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向着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1]。

1.3 国家的扶持力度逐步增大

在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中, 农机专业合作社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年来, 国家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社, 提供了大量的补贴资金, 发布了众多相关的补贴政策,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也利用这些资金购入了大量的农机具, 有效地推动了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水平和装备水平, 帮助农机服务组织向着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2,3]。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也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自身努力下得以迅速发展, 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助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农机合作社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和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整合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促进土地流转, 使整个农业朝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同时, 对于解放农村劳动力, 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着第二、三产生的转移提供了基础, 加快了农村的城镇化的进程。同时, 农机合作组织能够增加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克服了农机具使用技术参差不齐、经营效率差异巨大的问题, 对于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3 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营规模小, 实力较弱, 服务项目较为单一,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二是管理并没有紧密连接农机户, 运行机制也比较松散。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从而导致发展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 并且服务结构也不合理。三是农机具合作社没有明确的法人, 注册登记工作做得不严明、不规范, 贷款相当困难, 组织的独立性较差。四是政府的扶持政策有待落实, 在财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 组织作业的实现所需的流程和手续繁琐, 导致了作业组织的启动相当困难。五是乡镇农机合作组织的管理职能较弱, 对农民的引导和教育方面还存在不足, 这导致了农村服务体制的发展受到农民知识技能的影响。六是部分农机经营者和农机大户的素质不高, 接受新制度、新知识的能力不足, 导致其一直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不愿入社, 使得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受到规模的限制。七是服务功能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不能根据农机市场的需求拓展相关服务。进而导致了服务项目极其单一, 农机空闲时间较长, 影响到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4 结语

农机合作组织对于农业机械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帮助,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4]。但是由于这种生产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存在众多的问题, 因此要不断实践, 总结经验, 尽早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

摘要:阐述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分析农机合作组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为促进我国农机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机合作组织,农业机械化,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金福俊, 邸晨霞, 刘力.沧州市农机合作社运营模式及成果的调研报告[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64-65, 128.

[2]范桂林, 傅蕾.从兖州市农机化发展现状看农机合作社发展趋势[J].农业机械, 2011 (21) :42.

[3]王凌华, 李瑶, 卢明, 等.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7) :204-206.

民建组织发展问答 篇5

问:中国民主建国会是什么性质的政党?

答: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

问:中国民主建国会的法律地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关系是什么? 答:中国民主建国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中国民主建国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始终贯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问:民建的组织发展方针是什么?

答:民建的组织发展工作贯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中上层人士为主,以经济界人士为主,注重政治素质,发展与巩固相结合,有计划地稳步发展的方针。

问:民建的发展对象是什么?

答:凡经济界人士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愿意履行民建章程,可以申请加入民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建的组织发展工作着眼于提高素质,改善结构,逐步形成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与经济界联系的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基本队伍。

民建不在工人、农民、在校学生中发展成员,不以其他党派成员为发展对象。

问:加入民建一般经过什么程序?

答:

1、凡符合民建发展范围和条件并承认《中国民主建国会章程》的申请人,须向当地民建组织递交书面入会申请、个人简历和最高学历、学位、职称证书复印件。(申请人要与民建当地组织联系,可以通过114电话查询)

2、民建组织与申请人进行认真谈话,了解其政治态度,并对确定的发展对象进行考察。

3、经考察合格的申请人,由其所联系的基层组织通知其填写入会申请表,请两名会员作为入会介绍人,并签署介绍意见。

4、经支部会员大会或支部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在入会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后,报所属省辖市以上委员会批准,即成为民建会员。

问:民建会员享有哪些权利? 答: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1、在会内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参加会的有关会议和活动,阅读会的有关文件,对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

3、对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地方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4、在会内,批评会的任何一级组织和会员;

5、对会的决议和决定如果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可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委员会提出;

6、在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向会的组织反映,请求帮助。问:民建会员必须履行哪些义务? 答: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维护国家利益,保守国家机密;

2、遵守会的章程,学习会的历史,热爱会的事业,执行会的决议和决定,努力完成会的任务;

3、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时事政策,学习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爱岗敬业,廉洁奉公;

4、相互帮助,增进团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5、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在所联系的群众中发挥带头和桥梁作用;

从军队演变看组织发展 篇6

军队的大致分类和特点

军队组织无疑是庞大和复杂的,而且其演变过程是连续和渐进的,在某一时期甚至还会有反复,所以不可能用简单的概念清晰地将其划分清楚,而只能择其主要特点,进行相对模糊地归类和总结。

大致而言,由于军队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组织的反映,所以我们可以以社会形态发展阶段作为依据,将军队划分为原始军队、封建军队、近代军队和现代军队四种。

原始军队是组织最松散、最简单的军队,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这种军队出现。这类军队最显著的特点是:个人领袖型的组织方式。

在这类军队中,军队的领袖是惟一的管理者,所有的管理责任都归集于一人,个体直接服从于领袖,不具备各种职能的中级机构或官员,而领袖的助手只是依附和辅助其工作,并依赖于领袖的权威来行使职权。军队规模的扩大是通过简单聚合,并由各自领袖的群体来完成,相互之间的联系仅建立在各自的领袖之间。人类部族社会时期的军事组织以及历史上出现的很多次农民起义军队如黄巾军等都属于此类。

封建军队是伴随着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出现的,并作为一个正式的组织,承担国家政权的指定功能。这就决定了封建军队具有的基本特点:正规化,整体上具备了系统构架,内部具有了相应的职能分工, 但受限于社会形态和国家组织的形式,下级对上级的人身依附成为军队组织起来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为此,军阀得以在历史上反复出现,军队的战斗力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东西方封建社会中出现的军队大都以此种方式进行组织。在西方由领主建立的军队里充分体现了领主与农兵的主从关系,而中国明朝的军职世袭加上军户制度,更是从国家制度上确定了军队在人身关系上依附于将领。

民族国家的兴起是近代军队出现的基础,相比以往的封建或更早的奴隶国家,民族国家打破了君主与国家之间的等同关系。这一根本性的变革导致了国家军队的组织方式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转变成为职业关系基础上的组织。 职业关系的基础推动整个军队内部分工更为精密,使得基层士官得到发展,也为技术兵种的出现奠定基础。近代西方国家的军队大都属于近代军队,而中国历史上由于是被西方列强入侵而强行打破了封建统治秩序,而没有出现实际意义上的近代军队,民国军阀混战所体现的更多是封建军队的特点。

现代军队与近代军队最大的区别,也是其自身最大的特点在于思想。如果说近代军队是组织严密的机器,那当其获得思想武装后,就具备了灵魂,从而使得整个军队组织的效率、纪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自三湾改编后,就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现代军队的特点,也正是由此才能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样在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行动,毛泽东也因此被不少人视为组织大师。

军队演变的组织逻辑

纵观军队演变,组织发展的原则和规律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原始军队所体现的是个人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组织依从于个人。这类军队往往是受到某人感召而得以组织起来。从组织上来看,这种简单的团体,只是个人的累加,没有相应的组织安排来保持整体行动一致,组织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组织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取决于组织领导的个人能力。而当组织内部出现能力超越领导的人员时,往往会导致组织的分裂和领导的更替。正如一个企业在初创阶段,往往成长的动力来源于创始人的个人能力和其所代表的创业团队的团结一致,但这种对企业的推动力往往无法长期持续,这种组织方式也无法应对企业规模扩大后所面临的挑战。

当军队在规模扩大,涉及到的各方面事务增加,更重要的是在组织的目的性得到明确后,为达到组织的目的,所涉及和动员的资源数量都不再是个人所能处理和承受的。封建军队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个时期,组织的作用开始压倒个人的作用,群体作用取代个体成为最大的决定因素。为此,以组织形式承担各项职能分工的机构开始出现,并共同构成了统一的组织整体。封建军队的出现,使得组织行动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各种战术具备了出现和实施的基础。但由于封建军队所具有的人身依附性,组织纪律和制度在制订和执行上都面临过多的人为因素,而政府对于军队的控制则因此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在双方之间存在搏弈。当军队与政府或其内部团体之间能够较好地统一协调时,则军队从政府获得的资源支持和其自身的组织纪律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反之,则面临资源不足和军纪败坏的局面。与军队在这一阶段所面临的情况类似,企业在获得一定发展后,在组织性获得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内部小团体形成和各核心骨干人员之间的协调问题。众多的企业由于未能通过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克服所存在的隐患而导致企业的涣散甚至是崩溃。

当军队组织进化到具有自身的独立地位,不再跟具体人划等号,而只为其自身存在的目的服务后,近代军队应该说具备了成立的基础。但要真正成为近代军队,必然地需要内部组成人员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实现职业化,而内部指挥管理则合理职能化。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军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能够使用严密的制度来确保组织的精确运行和管理有序。再加上近代工业提供的技术支持,各种战术的发展,使得近代军队出现后,对各项资源和技术的调动和运用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由此对封建军队表现出巨大的优势。西方世界也正是凭借率先在世界实现军队近代化,完成了对全世界的殖民扩张和瓜分。事实上,大多数能够获得成功并长期存在的企业至少也应在组织上达到近代军队的水准。内部完成了合理而符合自身战略目标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并且通过各项机制确保了企业是利益的统一体,以组织的力量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消除了具体某个人对于企业的过分影响力。在这类企业中,有序的管理保证了决策的执行,而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的威胁则是高层决策失误、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或者说是灵活性差、制度的过分僵硬所导致的组织效率降低、以及运营成本过高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组织承诺概念发展研究 篇7

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重要态度之一, 已被许多研究证实是预测缺勤、离职、组织公民行为和绩效的重要变量 (Mathieu and Zajac, 1990;Morrow, 1993;Wright and Bonett, 2002) 。组织承诺概念的产生、发展, 经历了Becker (1960) 单边投入的早期阶段, Porter (1974) 情感依赖的中期阶段, O'Reilly和Chatman (1986) 、Meyer和Allen (1984, 1990) 为代表的后期多维结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究主题, 其内涵和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 由单维结构到多维结构、由行为说到态度说、由不考虑时间维度的静态研究到考虑时间维度的动态研究, 每一阶段都为组织承诺概念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而后续研究又是在对前辈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改良中产生的。

二、组织承诺概念的发展

1. 早期的单边投入阶段

美国社会学家Howard Becker (1960) 基于单边投入理论 (the side-bet theory) , 最早提出组织承诺概念。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经济交换的契约关系, 员工在某个组织停留超过一段时间之后, 如果离开, 之前的“单边投入”, 将很难替代和补偿, 因此不得不留在现有组织, 与组织继续保持成员关系。

Becker认为组织承诺和离职有密切关联, 并将组织承诺作为解释员工自愿离职的主要因素, 指出可通过导致员工离开组织的原因进行测量。运用B e c k e r理论的后续研究者们也支持该观点 (Alutto, Hrebiniak, &Alonso, 1973;Ritzer&Trice, 1969) , Ritzer和Trice (1969) 开发出RTS量表 (Ritzer Trice Scale) 来测量员工的这种知觉到的损失, Hrebiniak和Alutto (1972) 修订了该量表 (Hrebiniak Alutto Scale) , 即HA S量表, 但是量表的内容效度和区分效度并不理想。

2. 中期的情感依赖时期

Porter等 (1974) 认为“承诺”更多地表现为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情感依赖, 而非Becker所强调的一种“经济工具”。员工不愿离开组织, 是对组织产生了感情上的依赖。组织行为学家Buchanan (1 9 7 4) 把组织承诺定义为“个人对所属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 个人与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关系, 以及由于这种认同和关系而带来的个人对组织的情感体验”。Porter和他的支持者将组织承诺定义为“个体对特定组织的认同和卷入程度” (Mowday, Steers, &Porter, 1979) , 并提出这一概念主要由“认同”、“参与”、“忠诚”三部分组成。vi Porter虽然提出组织承诺的三个组成部分, 但仍然认为它是单维的, 表现为员工对组织的情感依赖, 并提出组织承诺在某些时候比工作满意感对员工离职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1979年, Porter和Mowday研制出由以上三个部分组成的l5题组织承诺量表 (O C Q) , 后续研究者对量表实际运用后, 虽然证实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但也发现量表的实证结果并不能较好的区分出Porter等提出的三个组成部分;另外, 已有研究结果也表明该量表的区分效度也不理想。由于对OCQ量表存在质疑, 在20世纪80年代, 以O'Reilly和Chatman (1986) 、Meyer和Allen (1984) 为代表的两派人, 将其扩展成多维结构模型。

3. 后期的多维结构时期

(1) O'Reilly和Chatman

O'Reilly和Chatman (1986) 发现, 之前的研究没有仔细区分承诺形成的前后过程;情感依赖有不同的基础。他们认为组织承诺反映了员工与组织的“心理契约”, 提出了情感依赖的三种不同形式, 即服从、认同和内化。

O'Reilly和Chatman的重要贡献有两个, 一个是很好地区分了承诺的工具性交换过程和情感依赖过程, 另一个就是关于组织承诺和其结果之间的关系。服从维度表现了工具性交换过程导致的对组织的浅度依赖, 深度依赖为认同和内化这两个维度形成的情感依赖结果, 认同和内化被发现对亲社会行为和雇员离职有显著的影响ix。之前Becker和Porter等人的观点都强调组织承诺是离职的主要决定因素, 而O'Reilly和Chatman认为组织承诺能够产生其它的行为结果, 组织公民行为 (O C B) 就是组织承诺的相应结果。

O'Reilly和Chatman提出了较为有意义的看法, 但由于机理原因不清晰以及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很少有研究者跟随, 被Meyer和Allen的观点取而代之, 成为了组织承诺研究的主导观点。

(2) Meyer和Allen的三维结构

加拿大学者Meyer和Allen (1984) , 认为测量单边投入, 最好是通过更加直接的方法, 来评估个人感知到自己形成的单边投入的数量和级别。他们将Becker提出的承诺命名为“持续承诺”, 将Buchanan、Porter提出的承诺命名为“情感承诺”, 提出组织承诺的两维模型, 并编制了“持续承诺量表” (Continuous Commitment Scale, CCS) 和“情感承诺量表” (Affective Commitment Scale, ACS) 。

持续承诺是Becker单边投入理论的更好表现, 被定义为通过个体感知到的离开组织可能造成的损失, 来评估雇员对组织的承诺程度。包括员工所知觉到的离开组织所带来的损失和知觉到的可选择工作机会的缺少两个方面。情感承诺是在O C Q基础上进行的具有重大意义地改良, 被定义为组织成员通过对个人认同、依赖和卷入组织的实际感知来评估承诺表现的工具。

1990年, Allen和Meyer基于社会学家Wiener (1980) 提出的“直接影响组织承诺的变量包括一般化的道德标准 (忠诚感、责任感) 和针对特定组织的目标认同两个部分”, 将规范承诺定义为员工受社会一般行为规范的约束, 对组织产生责任感, 觉得应该与组织保持雇用关系的义务, 作为第三个维度加了进来并研制出量表 (Normative Commitment Scale, NCS) 进行测量。

Allen和Meyer把持续承诺量表、情感承诺量表和规范承诺量表综合成为组织承诺的三维量表, 用以测量或评价员工之所以留在组织内是由于他们愿意 (情感) , 还是有需要 (持续) , 或是感到应该如此 (规范) 。

三、基于时间和承诺类型的组织承诺新模型

虽然国外学者Mc Gee和Ford (1987) 、Blau和Gary (2001) 、Swailes (2002) 提出了四维结构, 国内学者凌文铨、张治灿、方俐洛 (2001) 提出了基于中国职工的五维结构模型, 但理论界仍然以A l l e n和Meyer的三维结构作为主导思想, 同时也将其作为主要批评目标。批评者首先对测量量表发起了攻击, “持续承诺量表, 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区分效度, 但知觉到的损失与可选择的工作机会是属于一个维度, 还是分属两个不同的维度, 目前的观点还不一致”;“持续承诺量表的信度指标很不一致, 从0.58/0.64 (两个样本) 到0.82”。KO (1997) 发现, 情感承诺量表和规范承诺量表之间的相关分别为0.7 3和0.8 5, 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概念具有重叠性。Vandenberg和Self (1993) 在三个时间点 (工作的第一天, 工作的第三个月, 工作的半年) 测量了组织承诺的四种形式 (Meyer和Allen的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组织认同和OCQ) , 发现在三个时间点, 因素结构不稳定, 特别是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

Cohen (2007) 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总结, 基于时间维度和承诺维度提出了新的组织承诺模型。时间维度分为进入组织前和进入组织后, 承诺维度分为承诺倾向和实际承诺。进入组织前的为承诺倾向, 分为工具性承诺倾向和规范性承诺倾向;进入组织后的为实际承诺, 分为基于工具、经济性交换的工具承诺, 及基于情感依赖、组织目标和价值观内化的情感承诺。

Cohen强调, 员工的态度由社会化过程发展而来, 没有在组织中开始工作, 就没有实际承诺产生。员工进入组织前的社会化和文化意识, 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承诺的倾向, 即工具性承诺倾向和规范性承诺倾向。规范承诺倾向被个人特征, 如价值观和信念影响;工具性承诺倾向被所选择的工作特性和工作期望影响。员工进入组织后产生的实际承诺, 分为工具性承诺和情感性承诺。工具承诺是个人对感知到贡献和回报之间的有形交换结果的依赖, 高工具承诺倾向会导致高工具性承诺, 工具承诺可被描述为低层次的承诺, 工具承诺会受到实际交换的质量与之前期望是否匹配地影响。情感承诺是个人对组织认同、归属的情感依赖, 高规范承诺倾向会导致高情感承诺, 情感承诺被视为承诺的高水平层次, 情感承诺会受到领导方式、察觉到的公正和组织支持影响。工具承诺和情感承诺都会被组织社会化特征正向影响, 工具承诺是情感承诺的基础, 工具承诺会被情感承诺正向影响, 工具性承诺和情感承诺会反过来影响它们的承诺倾向。

四、组织承诺新模型的实际运用研究展望

Cohen组织承诺新模型坚持态度说, 防止否认情感承诺在组织承诺中的有效性;时间维度表明雇员在不同阶段对组织承诺的不同理解;承诺倾向和实际承诺的划分, 避免了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的混淆;具有模糊性的持续承诺双边维度 (知觉到的损失与可选择的工作机会) , 通过员工对留职能获取利益的单维评价进行替代, 与刘小平 (2002) 和郭玉锦 (2001) 提出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倾向于从留职角度考虑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很相似。

Cohen组织承诺新模型, 无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假设, 但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需要实证研究进行验证说明。首先, 测量刚进入组织、未开始工作的新员工的承诺倾向, 在具有实际组织经历后, 进行实际承诺测量, 以观测承诺倾向对实际承诺的影响作用。其次, 承诺倾向对实际承诺属于间接作用, 会受到不同个人特征 (调节变量) 及工作特征、组织特征 (中介变量)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介变量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敏感度不同, 为了更好的将组织承诺概念运用到实践中, 应进一步提出针对不同文化类型、不同群体特征的共性中介变量因子, 识别对同一群体具有类似敏感度的组织承诺促进手段, 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

摘要:通过文献回顾, 作者对国外组织承诺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描述, 介绍了Cohen (2007) 最新的组织承诺模型, 并对该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思考 篇8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 就要运用新的经营方式, 采取新的经营手段, 把农民组织起来, 为农民合力闯市场, 提供载体。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1) 是解决农民散兵作战, 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需要。

目前, 我国广大农民基本上是维持着“耕者有其田、人人包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格局, 生产单位极其分散, 很难获得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导致农民在生产经营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显得极为脆弱, 因此,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式度, 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 通过有效途经组织起来, 使农业生产中的资金、人才、土地、信息、市场、科技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形成团队作战, 增强农民合力闯市场的能力, 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2) 是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

现在, 大部分农民生产经营的地块零散, 规模狭小, 土地几乎是农民惟一的生产资料和赖以生存的资本。为满足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 大部分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作秀, 这种一点, 那也种一点, 这也养几只, 那也养几只, 从而形成了“小而全”的生产格局, 致使农村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成绩不大。因而把农民组织起来, 进行规模生产, 对于种植业、养殖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信纸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是降低产出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由于分散的传统经营, 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才、资金、物资的重复投入以及大型农机具等有效生产设备无用武之地, 这种封闭式的小户经经营, 导致产出成本高, 效益微薄。再加上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 越来越多, 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仪器价格中, 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在农产品大量过剩的情况下, 初级产品根本竞力可言。

(4) 是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业开放程度的需要。

我们的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致命的弱点是科技含量低。由于科技含量低, 管理水平上不去, 分散的、一农一户的生产经营, 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很难推广, 产出成本高, 造成产品价格高、质量差, 很难走出去。因此, 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集中经营, 便于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 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抵制国外质量高的农产品的冲击, 抢占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 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并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 不但增加了农民的谈判力量和话语权, 而且可以统一种养植规格和质量, 有利于促进销售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组织规模较小, 服务功能较弱, 管理水平较低, 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运作不够规范, 市场开拓乏力, 贮藏加工服务滞后, 成员联系不紧密, 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还未能给农民带来明显的实惠。二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没有财产和资金, 经营服务仅停留在产前提供信息, 产中提供技术、产后分户销售, 开展统一经营活动较少。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或者领办, 政社不分, 农民主体地位不明显。内部管理机制和章程流于形式,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主要靠村上领导和专业大户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 社员只是出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四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的金融服务缺位, 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据调查, 彰武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9个, 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有64个, 其中从事种植的46个, 从事养殖的17个, 其它1个。入社人员达到2.5万余户, 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总数的0.25%。但目前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办公场所, 没有财务管理人员。其功能仅局限于集体采购, 传授信息, 技术培训, 集体销售等方面。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一例被以法人资格得到金融支持。五是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管理人才也是制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户, 习惯自种自家的田, 自挣自己的钱, 合作意识不强。

3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 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3.1转变政府职能, 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转变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依赖

过去农村工作中, 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工作方式, 对农民种什么, 种多少, 多采取行政命令, 甚至包办代替, 往往事于愿违, 出力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听政府的话。今年收成好, 没有增加收入, 就会埋怨政府。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的问题出现在农民和政府面前, 如市场变幻莫测, 农户难知深浅;乡村信息闭塞, 买难卖也难;农户经营分散, 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等问题, 特别是市场全面开放, 政府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政府必须退同, 由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来接下这一棒, 通过这些组织, 来服务农民, 组织农民, 政府抽出身来进行引导先抓重点社建设, 以点带面在现阶段,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要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要积极组织对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意义进行宣传、培训, 让广大农民懂得只有联合起来, 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 才能提高生产力, 增加劳动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对已建立的重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 办成真正意义的合作社, 让农民看到办社的好处和真正得到实惠, 然后以点带面, 推动合作社向前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到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上, 放到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等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上, 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逐步转变为对全作组织的依赖, 从而使用农民真正跳出了自然经济的小天地, 加入不敷出市场经济的大行列。

3.2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 金融部门可以制定一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些措施。一是涉农金融机构可以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优先发放权。涉农金融机构可在考察对加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中没有征信不良记录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优先发放贷款。这样既可以鼓励农民遵守诚信, 培养诚信意识, 又可以让农民看到成立合作社在金融支持方面得到优惠。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额度较大的贷款支持。就目前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看, 都是一些精明能干的农民, 他们手中有项目, 需要贷款的额度较大, 但一般由于没有有效抵押而经常得不到贷款额度的满足。这样要求涉农金融部门, 在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发放上动脑筋。增加抵押物的范围, 或推行入社社员集体联保, 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一笔借入, 这样可以避免一人一借给涉农金融机构带来手续上的麻烦, 节省了农民借款时间, 提高了双方工作效率。还可以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保贷款发放额高于普通农民联保发放的额度的方法, 来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放贷款额度的方法。三是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和期限上给予优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项目。目前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较高, 平均年利率在10%左右, 且一般贷款期限都是一年, 这与某些农业生产周期不相符合。建议涉农金融机构调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利率, 延长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

3.3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有效结合起来

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多次下拨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彰武县仅2007、2008两年就投入近3000万元。彰武县利用这些资金扶持了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今彰武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64个, 如果仍用简单地为每个合作经济组织注资的方式扶持, 可能就会出现, 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提供担保资金, 就会把这部分资金成倍地放大。或者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项目借贷补贴利息, 就可以由输血变造血。还可以避免农民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的问题发生。

3.4对初具雏形的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继续发展、规范

一是股份合作,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组织一些先富起来、有农户或经济基础差的一些贫困户, 进行强强、强弱或弱弱联合, 以入股的方式联合经营, 或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最佳形式是引导农民围绕种植、养殖、流通等行业, 以人力、土地等为资本通组建农民股份全作公司。其显著特点是民主管理、风险共担, 按股分配。

二是通过经纪人带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几年来, 在农村日益活跃的经纪人队伍, 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经济人群体大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类型:即加工型、养殖型、种植型、流通型、劳务型、智力型。因此要把经纪人利用节假日聚集较全的时候, 按照得业类别, 建档立案, 然后通过他们广泛的社会关系, 以好的项目、管理技术、销售渠道、科技信息, 把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通过专业协会, 提高组织化程度。主要是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 在乡镇指导下由部门或村牵头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 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发展中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全理的利益机制。四是通过企业带动,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是以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为龙头, 实行产销合同制, 通过签订产销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规范各自的行为, 从而稳定购销关系, 这是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形式。在些基础上, 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定保底收购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 实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 把农户与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同时还可以用土地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 采取股份制、股分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深入发展, 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大市场的需要,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 及现阶段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及目前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 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变职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38.

[2]村镇建设与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 7:179-188.

组织发展 篇9

农产品在生产空间上是非常分散的, 在时间上却带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相反,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在空间上很集中, 而在时间上带有明显的持续性。目前, 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很小, 单个农户能够提供的农产品量非常有限, 小农户的供给与大市场的需要间存在很大的供需矛盾。

我国在农业农村改革过程中, 政府提倡过分散农户与市场联系的模式, 一般做法是让各类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结合起来, 实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各类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相对较强, 它们与众多农户建立一种较为稳定的利益分享机制。农户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等条件为公司提供原粮或者初级产品, 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这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 提高农民收入, 并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 有两种非常不利的情形经常见诸各省的试点项目中:一是相对于背景深厚实力强劲的大企业, 农户谈判地位很低, 在合作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 结果公司常常出现利用制造合同漏洞, 延迟甚至不履行合约, 压级压价等形式盘剥农民;二是面对分散的农户, 公司在信息获取和掌握上没有明显的优势, 这就造成了一些没有权利背景的公司经常因农民不守合约, 不能按时履行合同而造成公司利益受损, 而面对这些不守合约的农民, 公司往往束手无策, 起诉成本太高, 加之自身已经亏损, 造成很多公司进行短暂尝试后无奈放弃这种合作方式, 这就为发展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对于内蒙古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 由政府主导,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是非常有必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 目前, 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合作组织带领和引导农民与企业对接, 与市场对接, 造成农民与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2010年和2011年内蒙古西部地区马铃薯滞销问题, 就是由于专业的农村合作组织信息沟通不畅, 由农民自行传话造成市场供需信息严重不对称和大量农民盲目跟风种植, 受到严重的损失。其二,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理顺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由政府主导发展的组织能够保证农民和企业的双向利益。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有限, 粮食主产区又长期由个体粮贩子主导原粮收购, 经常出现粮贩子低价坑农的情况, 农民对不熟悉的粮贩子和企业都心存芥蒂, 合作意愿很差。如果能够由政府主导发展这样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就能够保证农民和企业正向完整对接, 信息更加对称, 双方利益共同增长。

内蒙古目前在一些村镇有专业合作组织, 但是这些合作组织存在很多的问题, 直接成为了制约这些组织发展的因素。

二、外部制约因素

(一) 小农经济思想浓厚

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和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是首要的制约因素。目前, 农村主要以单家独户的农民为经营主体, 农民合作意识还比较淡薄, 规模经济意识淡化, 政府教育引导不够, 有些农户加入合作社只想分红利, 而没有投入意识。

(二) 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 旱灾涝灾接连出现。由于农业风险较大, 目前我区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的农业险种较少, 还未介入到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中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 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其有限, 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内部也未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农产品价格变化, 专业合作组织自身无法抵御, 农民利益也受到损害。

(三) 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工作的协调和沟通机制

目前, 工商、农业、民政、供销社、科技等多个部门都在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与指导、管理。齐抓共管本来是好事, 但由于缺乏协调和沟通的工作机制, 就造成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 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 农业部门作为法律明确的指导、扶持和服务部门, 缺乏必要的扶持和服务手段, 造成事权不一的状况。

三、内部制约因素

(一) 人才约束

合作组织是一个新事物, 参与的各方都缺乏经验, 尚处于摸索阶段, 使合作社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不规范, 亟需而又普遍在缺乏财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制约了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 资金约束

合作组织普遍缺乏运作资金。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启动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是农民自筹, 以股金形式缴纳;二是部分合作社得到的财政扶持。这些资金难以满足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资金的缺乏制约了合作社正常活动的开展, 合作社业务范围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 难以进入流通、加工领域, 资金约束限制了合作社的规模, 使合作社无法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服务领域。

(三) 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

目前, 虽有部分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专业合作组织对会员实行了多形式的分红和返利, 但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对与会员之间的利益采取何种分配方式、如何分配没有作明确规定。有些合作社制定了按照交易额以及按照资本分配等多种形式进行二次分配, 但二次返利的比例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一般都是大股东说了算, 没有进行较为科学的成本核算和合理盈余分配。有的合作社与社员实行保护价收购农产品, 承担的市场风险过大, 超越了合作社的承受能力。

(四) 覆盖面不宽、合作质量不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个体规模普遍较小, 而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力量比较薄弱, 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紧密, 市场开拓与竞争能力不足, 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

四、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 内蒙古地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 目前一些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尝试与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本人认为,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

(一) 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

目前, 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章程内容不完整, 规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运作不规范, 产权关系不清晰, 经营和财务管理不公开, 农民与合作组织利益关系不紧密, 内部事务由大户或外部力量控制, 所有这一切都影响了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因此, 必须完善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 规范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制度, 引导农民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结构, 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 健全专业合作组织内部民主管理机制, 使专业合作组织真正实现自主决策、自我发展、共同经营、民主管理。

(二) 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

各类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近年来, 为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很多扶持和优惠政策, 在登记、财政、税收、信贷、用地、运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了一些鼓励支持政策。但是, 从实施效果来看,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登记门槛高、财政支持少、贷款困难、公共服务缺位、技术供给不足、经营范围限制严格等问题。今后, 如果内蒙古地区能够进一步强化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 简化审批手续, 降低登记门槛, 执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放宽经营范围限制, 帮助改善经营环境, 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搞好合作组织的各项服务, 完善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会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由于在市场经济改革以前我国长期存在官办合作社的传统, 很多地方政府官本位思想严重, 总希望在合作组织中拿权得利,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很多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因此, 政府在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防止直接对合作组织发号施令和过度干预合作组织的内部事务, 真正做到为农民办实事。

内蒙古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粮食产地, 发展由政府主导, 真正贴合农民需求, 能够为农民办实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符合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 符合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符合我区农业产业化升级调整的要求, 也能够保证我区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摘要: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在寻求新的出路, 目前, 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与行为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农民与市场的正向对接。发展适合内蒙古农业情况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符合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符合我区农业产业化升级调整的要求, 也能够保证我区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丁泽霁.农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索[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姜云长, 张艳平.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中长期潜力[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2012, 2, 16.

组织发展 篇10

本报告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 (UNCTA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共同发布的第4份关于二十国集团 (G20) 投资政策的系列报告。该报告是应G20首脑在2010年6月多伦多峰会上提出的最新要求起草的。各国首脑在多伦多峰会上要求UNCTAD, WTO和OECD继续对贸易和投资政策进行监测, 并就有关国家的承诺提交季度报告。以三个机构负责人名义起草的报告概要, 联合国贸发组织与经合组织共同起草的关于投资政策的报告, 以及世贸组织起草的关于贸易政策的报告, 已于11月3日提交将于下周在韩国举行的G20峰会。

报告主要结论:总的趋势仍在走向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联合国贸发组织、经合组织第4份联合报告显示, 2010年5月至10月G20成员国总体上继续成功抵致了保护主义压力。报告期内各国投资政策最新动向有:

1.在G20成员国中, 共有17个国家在投资政策方面实施了新的举措。

2.8个G20成员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沙特阿拉伯-采取了专家针对投资的政策措施。其中, 巴西、印度尼西亚、韩国3个国家采取了减少短期资本流动波动的措施。

3.G20成员国几乎不再采取新的紧急救助措施, 但此前采取的很多此类措施仍在发挥作用。只有意大利和美国两个国家采取了新的紧急措施, 同时一些原有的经济和金融危机紧急措施被停止实施。

4.在G20成员国中, 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俄罗斯、土耳其、英国和欧盟缔结了9个新的国际投资协定 (IIA) 。

G20成员国采取的新的专门针对投资的政策绝大多数都是旨在促进投资流动的。这与2010年3月及6月以及2009年9月发布的G20投资和贸易政策报告的结论是一致的。

自由化措施在全球投资政策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正如联合国贸发组织此前发表的《全球投资政策季度报告》指出的那样, 尽管全球总的趋势仍是朝着投资自由化、投资促进和便利化方向发展, 限制性措施在总的投资政策中的比例近年来显著提高。从2000年到2009年, 限制性措施在所有投资政策中所占比重从2%增加到了30%, 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促进的措施相应地从98%减少到70%。限制性政策措施在逐步积累。尽管总的政策趋势仍是自由化和投资促进, 但现存的限制性措施的影响不容低估。

关于全球投资政策趋势的更详细的报告, 请参阅联合国贸发组织关于全球投资政策的季度报告, 以及该组织发表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 (www.unctad.org/diae)

G20面临的挑战:保持国际投资复苏势头, 推动投资为发展服务

本次报告是在流入G20的外国直接投资 (FDI) 大幅下降, 新的风险因素不断显现的背景下发表的。2010年第2季度, 流入G20的FDI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36% (全球投资流动同期下降约25%) 。受其影响, 2010年G20以及全球FDI流动总体上可能会处于停滞状态。由于公共投资正逐步退出, 而外国直接投资等私营部门投资似乎仍未做好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准备, 国际投资流动的形势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 各国政府正面临越来越大的保护主义压力。由于投资政策和其它公共政策相互影响, 一些经济问题 (如失业率居高不下、宏观经济失衡、汇率政策之争等) 的根源并不在于投资, 但它们也给各国政府的投资政策带来保护主义压力。

G20集团占全球对外投资的2/3, 在推动私人投资为发展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在最不发达国家中, 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少数国家, 其中多数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从发展的角度看, 应促进私人投资流向更多的穷国及关键的经济部门 (如农业、基础设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 , 以减轻贫困。

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 学生组织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18-0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这就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为了适应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的显著增加,高校必须要探索建立一套全新的管理工作模式,有效降低学生管理工作量,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生组织就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学生组织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其中广义的高校学生组织是指由高校在校生构成的一切组织,而狭义上的高校学生组织是在教育单位内,由学生组成的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辅助教学的组织。目前学生组织的具体形式:学生会、大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委员会、社团联合会、学生社团、学生班级等等。我国高校学生组织具有光荣传统,早在20世纪初期,各类学生组织就开始在国内高校内部广泛出现,许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创办或参与过学生组织。应当说,各类学生组织在中国近代革命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学生组织策划、组织和发动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转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治机构。直至今日,学生组织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1 高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定位

现代学校里的学生组织,其本身是具有双重角色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校方,同时又是学生的代表,因此在“学校—学生组织—学生”三方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组织必须做好自身的定位[1]。笔者综合了一些学者对于高校学生组织功能定位的研究成果,提出学生组织应当具备以下功能。

(1)学生组织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的最主要功能是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教学双方信息沟通、互动的职能。在当前国内高校教学双方信息沟通和教学关系构建等方面,学生组织都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和教师发布的各类信息可以通过学生组织进行传递,由学生组织进行信息加工和分类以后,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学生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学生组织传递给高校管理部门,有助于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2)学生组织在教师群体中的功能定位。一般来说,高校学生组织需要接受教师的指导,但并不是完全由教师来掌握。笔者认为,各类学生组织的发展思路应当由学生自身进行设计,并需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可以确保学生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够时刻保持正确的方向,同时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自治的意愿。特别是在正确定位与教师群体的关系以后,学生组织会更好地体现和代表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更加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

(3)学生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功能定位。学生组织是学生根据各种需要共同构建而成的。由广大学生选举产生,并服务和代表学生群体。因而应努力为广大同学服务,注意克服高高在上、无视同学的错误思想。凡事以是否有利于同学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为出发点,才能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同学们感觉可亲、可近和可信,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会、大自委在师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2]。

2 现阶段高校学生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当前是国内许多高校学生组织功能重新定位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高校学生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突出性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组织发展所给予的支持力度不足。当前,还有一部分高校对于各类学生组织的发展给予的支持力度不足,具体体现在对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充分、没有为学生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和政策支持、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的自治作用等等。受到这些高校支持力度严重不足的影响,校内的学生组织发展一度陷入了僵局之中,部分高校的学生组织数量锐减,参加学生组织的在校生人数降幅也较大,既对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壮大产生一定影响,又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部分学生组织功能目标定位不明确。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学生组织存在着功能目标定位不明确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组织的发展模式存在相应的问题。一部分学生社团组织为了招收成员,不惜进行虚假宣传,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还有一些学生组织之间相互存在恶性竞争,甚至演发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目前高校部分学生组织对于自身的功能和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才导致了这类问题的发生。

学生组织在发挥自治能力和参与学生管理方面作用不明显。正如前文所述,学生组织实际上是一种自治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组织必须要充分发挥出管理、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功能和作用。以学生社团为例,一般来说学生社团都是校内学生根据不同兴趣爱好自行组织形成的,势必要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将这部分成员紧密地团结在社团周围。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多样的活动,调动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就是实现了对这部分学生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如果能够正确激发和运用学生组织的自治能力,将极大地缓解目前校内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科学性不强、管理者队伍数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组织的这部分功能。

3 对提高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水平的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加强对学生组织发展的支持。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学生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学生组织的发展投入必要的资金、场地和政策支持,为学生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建立各类组织,形成科学化和制度化的学生组织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明确学生组织的目标定位。在鼓励和支持各类学生组织的发展过程中,高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组织发展的监督和领导,帮助学生组织明确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要建立健全学生组织成立申请、审批和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组织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重点培养,鼓励他们组织各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郁刚.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10).

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篇12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省一季度共登记企业2万户,同比下降4.2%,首次出现新登记企业增幅下降局面。不过,从逐月情况看,企业户数1、2、3月份同比分别减少36.0%、11.1%和增长16.5%,企业注册资本1、2、3月份分别减少19.4%和增长18.2%、31.1%。相关统计还显示,3月份,私营企业发展突出,全省新登记8080户,注册资本1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8%和35.4%,为近两年月度登记数量较高水平。省工商局副局长王天仁认为,这说明新登记各类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同比降幅逐月减小。

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一季度我省新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显示出服务领域强大的抵御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能力。

受益于中央和各级政府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扶持,1至3月,全省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1.8万户,同比增幅达73.7%,为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吸纳从业人员、新增资金数额同比分别增长67.1%和1.1倍。特别是3月份增长呈加速态势,全省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4万户、吸纳从业人员10.4万人、资金数额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8%、83.7%和1.4倍。

上一篇:潞安集团下一篇:总部营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