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生活

2024-10-03

美国农民生活(精选4篇)

美国农民生活 篇1

《经济参考报》刊文提醒

8月17日《经济参考报》刊登刘洪的文章说,急剧增加的对华农产品出口正成为美国农民增收的保障。继大量棉花、大豆涌向中国后,另一项大宗农产品——玉米正成为美对华贸易新的主打产品。按照美国方面的统计,今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量就将达到120万吨。

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述一些业内人士预计,中国的玉米进口还将入幅增加,明年可能要达到580万吨,到2015年则可能进一步增至1500万吨、美国的农民,将为“养活”中国人而日进斗金;

在全球化的时代,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因此一个经济体从另一个经济体进口一些农产品完全正常。但对人宗农产品形成进口依赖,从长远来看,就可能全冲击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损害相关农民的权益。

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缺门这么大,自然灾害,需求增加是重要因素,但这可能仍是表面的,另一个更不容忽视的原因,可能与农地面积减少有关。尽管保护基本农田在全国各地都足一条不可触犯的红线,但在许多地方,在大力发展工业和房地产的冲动之下,这条红线变得若隐若现、据一些朋友说,在他们原来产商品粮的家乡,现在已基本没有农田可供耕作了。

因此,上述的玉米问题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谁来养活中国。在美国人有到商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此中的警汛。如果对进门严重依,赖,一旦有一天国外突然难以供给时,怎么办?农产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既关系到农民的利益,更关系列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在农产品问题上居安思危、保守一点,应该更有助于一个国家的民生福祉、长冶久安。

美国农民生活 篇2

经济生活是人们一切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和基础,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大的决定性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努力实现相对的经济公平,让处于经济低层的人们生活也能够基本得到满足。美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可以为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借鉴。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安排是以其强大的国力为支撑的。收入力求公正贫富悬殊扩大问题是近十来年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问题。但这一问题却没有对美国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从税收制度方面看,美国的税制实际上类似于我国目前实施的递进税率制,即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纳税比例。突出的是,美国对税收制度贯彻有力,这对调节个人收入和抑制社会不满情绪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近年美国公司丑闻不断,但个人、企业偷逃税的丑闻很少听说。二是严格实行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制。目前美国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小时5.15美元(约合人民币42.6元)。各州可灵活掌握,但不得低于这一标准。企业主一旦被发现违反规定,一次即可被罚款1.1万美元。三是农村绝大多数人不用交税。在美国,年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农场属于资源有限农场,不用交纳所得税。需要按较高税率纳税的大农场主总共只有5%多一点。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福利美国贫富差距悬殊。根据调查,按~年家庭平均收入划分为5个档次的话,每个档次的中间收入分别为:14.7万、6.9万、4.36万、2.57万和1万美元。但美国社会矛盾总体上在趋于缓和。这主要是比较公平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对缓和调节这种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失业保障制度和食品补助计划。美国政府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必需的食品和营养,每年政府为此付出的款项高达近500亿美元。在住的方面,美国设有专门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补助以帮助他们购买住房的法律和机构,而且执法相当严格。另外,美国医疗费用昂贵,是贫困家庭的沉重负担。美国政府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是对穷困人口提供基本免费的医疗福利。~美国政府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儿童提供的医疗补助总额达1936亿美元。一旦遇到紧急情况,美国医院的责任是救人第一,而不管病人是否承担得起医疗费用。

美国农民的泥饭碗 篇3

我应美国新闻总署邀请作为国际访问学者出访美国。这次访问的行程安排拜会了一个美国农民家庭,在那里,我得以对美国农业过人的实力来个管中窥豹,眼界大开。

原来,美国农民种田也不容易

我造访的这户农民家庭位于一个叫做作史特灵的小城镇近郊,它隶属于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当时,史特灵正值冬季,地里没长庄稼,显得很开阔。路边有一栋普通美式房子,几十米开外高耸着一座圆筒状仓库,还有一栋平房状的办公室,更远处是好几排低矮的猪舍。我们到的时候,房子的大门敞开着,屋里空无一人,从这出不闭户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这里的民风依然保持着淳朴本色。环顾四周,屋内的装修和摆设与美国的城市人家并无异样,只是东西略显凌乱。而让我暗暗吃惊的是屋里的书架占了整整一面墙壁,上面堆满了各类书籍,文件柜和写字台上还摆放着两三台电脑!这情景与我心目中固有的中国农民家庭的印象大相径庭。

不久,男女主人回来了。男主人中年模样,头戴一顶鸭舌帽,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上身是蓝色T恤,下身是牛仔裤,儒雅中带点粗犷。他自我介绍叫丹·哥斯特,他递给我的名片也设计得很特别,上面画有一座农舍的写意图案。

攀谈之下才知,哥斯特是德国后裔,在当地已是第四代农夫,但与先辈不同,他原是学农业经济的,毕业后曾在芝加哥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工作过几年,做的是股票和欧元期货交易,后“解甲归田”,而女主人则做过护士,当过会计。原来这是一家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农民家庭。

哥斯特说他当初之所以舍得抛开在跨国大公司里的“金饭碗”,甘愿捧起种田的“泥饭碗”,一来是想学以致用;二来也是因为厌倦了打工的日子,想一尝当老板的滋味。他认为美国的城里人要想学他那样“弃商务农”,靠种田谋生,要有三个先决条件:懂农业,有资本,乐意居住在农村,缺一不可。

原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我在美国当农民》书里,写到一位美国老农的感受:“在美国务农就像赌博,也许赌城的赢钱的机会比种田还高。”按这位美国老农的说法,务农与做其他生意的唯一区别是需要更多的投资。因为美国地贵、耕作机械贵、劳动力更贵,绝大多数美国农民都欠了银行一大笔贷款。此外,天气、病虫害、政府法令、市场需求、劳动力、油价、化肥、农药、种籽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收成。务农就像拉斯维加斯的大轮盘赌“1赔35”。

这位美国老农的说法未免有些夸张,但听哥斯特向我们介绍的情况,发觉在美国务农的确存在风险,竞争也相当激烈。这里方圆8公里内就有45户农民,平均每个农场拥有500英亩农田,而他家现在耕作的1500英亩农田,部分是由祖辈传留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租赁别人的,所以土地没有集中在一处。哥斯特说,为了增强竞争力,农民实际上都想多租赁些土地,以此降低成本。一般而言,农户的经营规模起码要达到500英亩以上(若租赁别人的耕地则起码要达到1000英亩以上)才能维持,由此造成了美国从1940年开始持续至今的耕地不断减少、经营规模日渐增大的趋势。这一两年来,当地的农场数量就比以前大约减少了8%。而为了增加收入,减少风险,当地有些农户还身兼两职,既干农活,也在市内干事,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机械设备的经销业务。

互联网,在美国农民的日常生产中非常重要

哥斯特主要以种植粮食和养猪为主,粮食种的是玉米和大豆,而生猪就养了1万头。除他们夫妇两人外,还有6个帮工,农忙时还请高中生帮忙。哥斯特介绍说,美国有20%的农场主动用了直升飞机进行耕作管理,有的大型地块采用遥控拖拉机自动耕种。

随后参观了哥斯特家的办公室、仓库和养猪场。如今多数美国农人都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哥斯特前些日子就耗资三四万美元兴建了新的办公室,大约有200多平方米;作为一种投资手段,他还建了一座规模颇大的粮食仓库,目前储存着1.01万多吨 玉米,其中只有1/4自产,其余的则是别人租赁了他的仓库暂时存放在这里,委托代为管理。养猪场也甚有规模。

美国农业部的一项统计亦显示,现在美国200万农民中有48%拥有互联网接入技术。互联网在农民的日常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丰富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哥斯特在运用电脑致力于生产方面自然得心应手。为了进行科学的种植、饲养和管理,他先后购置了4台电脑。这些电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大派用场:进行生猪饲料配方,配方可达15种;控制每一个猪槽的温度、湿度和洒水等操作;控制粮食干湿度、仓库温度;计算种植量以及杀虫农药的剂量;进行财务决策。此外还从电脑上了解每天的天气状况,因为温度和风力的变化都会影响产量。他说当地气候比较干旱,雨水较少,有一年就因为干旱而失收,如今有了电脑就可以未雨绸缪,及早应对了。哥斯特还在控制室里的电脑上即兴演示,只见电脑上呈现了一个产量分布图,上面以不同色块分别标示着不同地块的收成情况,他说平日就是通过电脑接收人造卫星的图像来预测产量的。

而收成后也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割的。在电脑上可浏览到期货市场每个月的行情,并有专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预测出未来走势。据他所知,方圆48公里内有4家国际型粮食出口公司,每天都对外公布大豆、玉米的收购价格,他家里的电脑都与之联网,一旦觉得价格合适就可以向其出售。

风险,美国农民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美国经营农业的收益到底如何?这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哥斯特分析说,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在美国,农业的回报率通常可达20%,好收成的年头甚至超过这个数字。假如城里人在农村购买了一块耕地再转租,大概有5%的利润,算上通货膨胀,就有8%的赚头。对他来说,有了盈余后还要考虑进一步的投资,是多买地以扩大生产规模,还是多养猪以增加收益,也是颇伤脑筋的事情。以前在美国养猪的回报高,盈利可达30%,是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但市场几经起伏,如今猪严重供过于求,为1972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每头生猪的价格低至25美元,只相当于超市一只火腿的售价。目前虽然也有些专业人士在为农人作预测、指导,他亦打算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但他认为养猪专业户通常情况下主要还是凭经验判断去决定产量,因为市场始终是靠人的感觉行事,也得碰运气。

美国政府并不干涉市场供求。政府对农人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农业保险项目上,由于农业保险属高风险险种,这些保险项目就由政府出资30%补贴给保险公司。而农户每1英亩需交纳保险费30美元。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一旦其土地收成比历史上的平均产量少得多,或者当年的整体收入锐减,就可以获得保险赔付。哥斯特认为,即便在美国,农人有时依然摆脱不了“看天吃饭”的宿命,由于当地雨量变化较大,风险也相应增大。但是否购买保险,则要视乎该年的风险大小而定。通常的做法是,哪个年头赚了钱,来年就更乐意接受风险了。他约略测算了一下,当年估计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与天气好有很大关系。

竞争力,最大程度取决于农民素质

据悉,在美国,像哥斯特经营的这种现代化小型农场比比皆是。而一些更有实力的大型农场,其趋向工厂化、自动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据介绍,这些大型农场在每次耕种之前,都由专人开车到每块土地上取土样,车上配有卫星定位接收器和笔记本电脑,可显示出每份土样提取时的准确位置,土样被送到一家专业的土壤测验室分析后,数据输入电脑,屏幕上对每块土地一年来土质肥力、酸碱度、有害残留物等变化及时作出修正。在此基础上,电脑就可以进行多方案计算,以定出本季度哪块地最适宜种哪种植物,需要施何种肥料与土改剂的数量。然而,这个最大产出方案并不等于最大收益方案,它还需要做气候与市场两项重要修订,通过电脑与气象信息公司联系,直接接收到由该公司发布的卫星云图、当地短期天气预报与长期农业天气形式分析,据此可以决定是种耐旱或耐涝的作物,并安排播种先后顺序及交叉收割的时间,同时据此选定不同日照、积温和生产期的最佳品种。将这些数据再次输入另一台电脑后,能计算出每块地的种植参数,并标出每块地的收获日期与预计产量。最终方案的因素,还要取决于市场行情与政府农业补助政策。

有些特大型农场更是上了一个高台阶,已形成了“计算机集成自适应生产”的模式,即将市场信息、生产参数信息(气候、土壤、种籽、农机、化肥、农药、能源等)、资金信息、劳力信息等集成在一起,经优化运算,选定最佳种植方案,在生长过程中根据当地不同地块小气候的变化,进行自适应喷水、施肥、撒药,以保持良好生长条件,使农业生产形成良性循环,达到风险最小、利润最高的目的。

美国农业的竞争力更体现在劳动力的素质。像哥斯特这样高学历的农人在美国并非凤毛麟角,估计约有20%美国的农户为大学学历。

农民工生活现状 篇4

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农民从“共同贫困”的凝固状态中解放出来。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解放。1984年中国农业大丰收,第一次出现卖粮难,它意味着农业生产容纳不了如此众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又被严格限制着,就在农村社区范围内自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地办起乡镇企业。于是,就有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城市二三产业获得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再加上粮食、副食品的购销逐渐放开,于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农民工”大量出现了。“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二、返乡农民工的困境分析

(一)“第二代农民工”的边缘人处境

民工群体悄然“更新换代”,“第二代农民工”已以全新的面貌走到历史前台。这是一股强烈要求加速融入城市、没有退路的潮流。有关专家指出,“民工潮”持续20多年来,这一特殊群体的总数已经超过1.2亿人,且数量还在增长,其流动的范围也在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在这一群体内部,基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初次流动时间、就业类型、社会资本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的二次社会分化也在不断扩大,从而使民工群体的差异性不断增强,相应的使民工问题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变数。”

当今的第二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他们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第二代农民工整体生存能力要比第一代农民工弱。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为了自身的维持和发展,对农民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第二代农民工即使受教育程度较高高,职业期望值高,但是其工作耐受力低、不能吃苦、做事情往往情绪化,且频频跳槽的特点往往不被企业所接受。在经济危机这一大背景下,他们不得不踏上返乡的路程。另一方面,他们退回农村,又做不了合格的农民。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不会干农活,早已习惯城市生活得他们也绝不会过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面对他们的现实情况却是:退回农村,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他们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

(二)失地农民工返乡无着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及失地农民相关权益补偿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农民失地后,严重边缘化,生活水平下降,生存环境恶化,陷

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境地。失地农民这一个独特的社会弱势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民失地后,大量外出打工以出卖自身劳动力而寻找谋生出路,但随着经济危机的日益影响,对于那些即没知识又没技术的失地农民工难以继续立足城市,只好提前踏上返乡的归程。失地农民工返乡后再次陷入“三无处境”,再一次给其心理带来巨大的阵痛。由于他们缺乏稳定平衡的社会保障的支撑,游离于农民与市民之间,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发展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和处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经济危机引发家庭危机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的大量倒闭、破产或大量裁员,使众多农民工失去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家庭收入减少,给家庭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众多农民工的失业,使得家庭收入减少,经济困难从而引发婚姻问题。农民工大多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家庭的唯一生活来源,全家的生活一般都靠农民工在外打工的工资来维持。随着农民工的失业返乡,往往会引发夫妻关系不稳定,家庭的不和谐,离婚的概率也会随之提高。此外,家庭的经济困难往往会对社会治安造成不利影响,农民工受到生活的压迫往往走上犯罪的深渊。

同时,第二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的观念冲突会引发家庭的不和谐。第二代农民工见多识广,大多不屑于父辈们的任劳任怨,不屑于父辈们那种麻木作为一个被漠视的社会角色。在外务工形成了高消费的习惯,回到村庄,收入来源没有了,而消费习惯却难以改变。而父辈又看不惯他们的不节俭,看不惯他们饭来张口,游手好闲。两辈人短时期的相处,会互相容忍,而时间长了,冲突就不可避免。这种

(二)农民工生存的现状

1、收入状况 :收入水平是决定农民工在生活状况如何的最基本因素,是衡量农民经济层面适应度的最重要的指标。经过调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月收入情况为:2000元以上只占5%,在600-1000元之间占了46%,`而城市在岗职工2003年月平均收入为2109.3元,2002年月平均收入为1821元。可以说农民工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在职工差距更大,这是农民工在经济上适应度较低的根本表现。

2、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被访农民工中,主要支出是:食物占82%,寄钱回老家占53%、人际交往占50%,交通占42%,租房占28%,由此可见农民工以生存消费为主,消费层次较低。而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4》的统计资料表明,食品占32。81%,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18。29%,衣着占8。44%,相比之下,城镇居民食品支出的比例较低,娱乐教育文化、衣着的支出比重较大。这说明相对城镇居民而言,农民工们更偏向生存型消费。农民工的生活水平较低,仍以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主,学习新知识、技能,进行投资的意识与经济能力很弱,从而也反映了他们对城市社会较低的适应度。

3、生活方式:由于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劳动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少,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眠这种原始、简单的生活状态,与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

4、农民工每天的劳动时间:从调查中得知,农民工的工作强度是大大超时的,符合劳动法一天工作8小时的劳动者仅占26.5%,也就是73.5%的农民工都属于超时劳动,得不到像城市居民那样正常的休息和娱乐,他们为了生存不停的工作工作!

5、就业受到限制:以户口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成了正规和非正规两种,城市管理者为了限制外地劳动力与城市工人的就业竞争,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来限制进入城市的外地劳动力数量(其实,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农民工进城没有形成对城市工人的就业竞争压力)。

一些外地劳动力流向较集中的城市,要求外地劳动力必须领取“五证”,即暂住证、出租房屋安全合格证、就业证、婚育证、经商许可证后,方有进入该地劳动力市场的资格。但是,要想做到“五证齐全”难度很大,由此达到了限制外地劳动力进入的目的。

6、没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在笔者此次的调查问卷中统计出60%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务合同。此外,不少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劳动合同只有职工本人签字,单位经办人签名,没有单位公章,有的只签订了试用期合同,还有部分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后不交给劳动者本人。由于劳动合同签订主体间存在不平等,一些合同订立的权利和义务明显不对等。在许多企业的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对职工规定了许多应该履行的义务,而对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则规定得很少,不少企业的劳动合同甚至缺少基本条款,如工作岗位、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等。劳动合同非但没有成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护身符”,反而严重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制度安排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改进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创业者的制度环境,我们需要对小额担保贷款进一步改进,其适用对象可以扩大到城乡创业者,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出全民创业的激情。

同时,在土地、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以优惠。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在用地、税收、工商管理、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解决了广大返乡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工作,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涉及农民工的工伤及其他职业伤害事故不断见诸报端,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有关的赔偿问题将引发无尽的纠纷,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针

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对农民工来说,这一制度不仅保证其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而且由于建立起了针对城市农民工的工伤赔偿机制,用工单位将会更加注意用工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其结果将有可能大大减少农民工的职业伤害事故。而政府要做的则主要在于设计特定的制度,并将之作为一种优效品强制推行。应采用现代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预防为主,而不是“事后处理”型的管理和监督。

三)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医疗和大病保障制度

上一篇:语言与文化下一篇:全面建设现代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