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体系(共12篇)
行政体系 篇1
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一系列文件的出台, 为服务业的发展、为服务业标准体系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推广进行了有力的指导。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实施标准, 只有通过标准实施, 才能体现标准的价值, 发挥出标准应有的作用, 进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标准化工作。
行政服务标准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 对于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国内外行政服务标准化概况
国际上发达国家开展行政服务标准方面的研究较早:美国于1997年由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汇集联邦各机构制定“服务标准”, 出版了有史以来第一本政府服务标准手册———《顾客至上:服务美国民众的标准》;英国公共服务实行承诺制, 在1997年确定了公共服务的9条原则。英国各地的公共服务机构还针对各自的情况编制了相应的承诺服务标准, 使得英国的承诺制形成了一种政府推动、竞争促进和社会监督约束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法国于2004年公布公共服务质量标准, 要求政府各部门简化行政手续, 提高服务质量, 为国民提供及时、高效、令人愉快的公共服务。该标准涵盖了在法国生活需要办理的所有行政手续, 对有关政府部门的服务提出了量化标准和监督措施。
国际标准组织和国际质量组织也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质量标准、服务标准, 但没有专门针对行政服务的特定标准。
2007年,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商务部、体育总局等单位下发了《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 决定在全国较大领域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 并确定了山东聊城等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试点单位。
2009年4月,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了2009年度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计划共131项, 其中行政服务类标准化试点项目7项 (分别为:福建龙岩市行政服务中心、河南漯河市行政服务中心、河南信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湖南常德市行政服务中心、安徽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安徽巢湖市行政服务中心、青海西宁市行政服务中心) , 2010年又增补3项 (安徽广德行政服务中心、江苏大丰行政服务中心、四川成都武侯区行政服务中心) 。
行政服务中心概况
行政服务原名行政审批服务, 是集信息与咨询、审批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体系。
行政服务中心, 又名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是集信息与咨询、审批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服务机构, 是地方政府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的主要载体, 以行政审批为核心, 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宗旨, 将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收费项目集中在一起, 按照“一门受理, 并联审批, 统一收费, 限时办结”的运行模式, 实行“一站式”办公。
在我国, 综合行政服务机构大都产生于本世纪初, 尤其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前后。浙江金华市于1999年设立了我国第一家行政服务机构, 到目前为止, 行政服务机构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政府各部门集中开展审批服务的窗口单位,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示范窗口。
行政服务中心是地方政府“撕破公共权力铁衣”的有效尝试, 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对整合行政资源、优化行政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概况
行政服务标准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 对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但从行政服务业的角度来说, 目前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框架, 有针对性的尤其是反映先进技术内涵和管理理念的服务标准仍然缺乏, 使得各级各地区的行政服务规范及其服务质量要求仍然不统一, 从数量上来讲, 国家标准非常少, 除了服务业国家标准之外, 基本没有体现行政服务共性和特性的国家标准。目前各地对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日益重视, 部分省也相继出台了行政服务类地方标准, 截止到现在山东省发布了6项行政服务类标准, 填补了全国行政服务领域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的空白, 安徽省出台了26项行政服务类地方标准, 各省份出台标准情况见下表。
随着标准化意识的增强特别是自身的需求, 一些行政服务工作做得比较好的行政服务中心, 特别是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单位如福建龙岩、山东新泰、安徽广德等地行政服务中心均建立了适合自身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
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典型范例
本文以行政服务走在全国前列的山东新泰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为例, 介绍其标准体系建设情况。山东新泰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将国际上对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理念率先引入到行政服务领域, 积极实施标准化服务, 推行科学规范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 其服务标准体系分3个层次、4个子体系, 共计551项服务标准。
第1层是服务基础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标准化管理基本规定、方针目标管理办法、标准体系编制原则, 以及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服务术语标准等19项服务基础标准。
第2层是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主要为服务行为提供技术上的依据和规范, 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对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环节和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 保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的顺利运行。
第3层是服务工作标准体系。它是针对所有岗位职责而制定的岗位作业要求, 也就是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管理标准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这4个子体系中, 服务基础标准体系是基础;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和服务工作标准体系等3大体系, 是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中心内容, 其中, 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是核心, 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和服务工作标准体系为实现质量标准提供支持和保障, 3个体系互相制约, 互为补充, 协调配套。
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宣传推广模式
由于目前服务业标准化意识普遍较低, 实施标准化的积极性不高, 需要广泛宣传, 提高社会各界对标准化的认识, 推动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实施和推广应用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如图1所示:
标准化主管部门通过政策的发布和业务指导, 从宏观上对行政服务业标准化宣传与推广创造氛围。各级服务技术委员会、行政服务分技术委员会通过对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开展教育培训及宣传与推广, 促进标准体系的广泛采用。各行政服务中心在政策的指引下, 大力推行行政服务标准的具体应用, 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实施标准。广大的公民、企业法人等享受行政服务标准化带来的方便与舒适的服务, 并将感受进行反馈, 通过与行政服务中心、服务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主管部门的互动, 促进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使之得到更好的应用。
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效果
部分标准化工作走在全国前面的行政服务中心 (如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单位山东新泰和安徽广德等地行政服务中心, 建立了包括1 000多项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 , 均已建立了完善的标准体系, 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泰公共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标准化从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出发, 科学设计工作流程, 合理压缩审批时限,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 更好地发挥中心限时办理、一门办结的作用。目前, 进驻服务中心各类事项的就地办结率达58%, 69.4%的审批事项在一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 85%的审批事项承诺办理时间压缩在3个工作日以内, 提前办结率达96.5%, 群众评价满意率达99.99%。来新泰投资的客商把服务中心的办事效率称作“新泰速度”。2009年9月, 国家行政学院和复旦大学到新泰考察调研, 复旦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将新泰创建的行政服务标准化作为典型案例纳入课堂教学;2009年11月10日~14日, 新泰作为中国代表团7个成员单位中唯一的县级政府, 应邀参加了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交流会, 向世界各国介绍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经验。
广德县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创建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 建立健全了行政服务中心各项服务体系, 使中心提供的各项服务均做到规范化实施, 以标准化形式保障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效能;通过全面贯彻现有服务标准, 使中心从设施、环境到服务程序、质量、管理等各方面达到全面标准化;通过延伸行政服务标准化覆盖范围, 达到行政服务从组织开展到事后监管整个流程的标准全覆盖。同时, 广德行政服务中心利用信息系统对工作进行监管, 规范了依法申请程序, 并使行政审批、招投标中心、县长热线三者有机结合。
行政体系 篇2
01、人力资源规划
02、招聘与配置
03、培训和开发
04、绩效管理
05、薪酬与福利
06、员工与司劳动关系
07、企业文化建设
办公事务管理
01、通讯工具及费用管理
02、招待费用管理
03、办公费用管理
04、车辆燃油,维修费用管理
05、水、电、物业费用管理
06、各项活动,晚会的筹备
07、值班值宿管理
08、会议管理
09、草拟发放通知通报
10、完成辖区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
11、档案资料管理
12、处理异常事务
后勤事务管理
01、采购管理
02、物流配送
03、仓储管理
2010
跨行政区域现代治理体系构建 篇3
关键词:现代治理体系;经济带发展;构建
一、“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发展现状
首先,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2012年,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由208.5亿元增加到815.9亿元,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4%、25.9%、21.6%。
其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减少了0.6、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2.6个百分点。总投资160多亿元的广胜寺、云丘山等8个重点旅游项目正在进行。
最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先后建成阳侯、临吉、京昆与青兰临汾段及联络线、霍永等5条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尧都区、侯马、霍州、洪洞、襄汾等县市不断开拓城市气源,发展城市用气,2010年尧都区用气覆盖率达到87.0%。目前经济带各县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并运行。“临汾公厕”荣获“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是中国在城市公厕领域获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成为经济带上一大亮点。
二、构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重要意义与困境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打造转型跨越发展新支撑。煤铁资源是临汾地区的主要资源,是临汾地区的支柱产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对煤铁资源的依赖。为此,临汾市委指出在改造提升煤焦铁等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基础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彻底改造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减少对煤铁资源的依赖。
(二)协调区域间的发展。临汾市领导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的资源开采状况,以及考虑未来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积极推进经济带内侯马经济区开发。因此,发展临汾的经济,应当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处理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部地带优先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人才、土地、资金、项目生产要素的培育,为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经济建设的土地用地,充分开发利用闲置土地;扩大和组建金融运营平台,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大量引进人才,探索招聘高技术,顶尖人才,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但就目前经济带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1.条块分割、责权利不清,严重影响了经济带各区域的工作。首先,县市各政府直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常常在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方面缺乏统一性,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履行和效率的发挥。其次,区域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条块之间责权不清,争权争利,互相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
2.经济带上各县市内部关系混乱、问题重重,主要表现在为横、纵关系缺乏协调,不够顺畅,对经济带工作形成阻碍。首先,从县市机构设置来看,县党委、政府、同等职级,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县政府超越党委,也有党委行使政府职权,造成职权使用混乱,责任不清。其次,内部纵向关系不够顺畅,经济带上各项工作不受重视。垂直领导不能有效发挥职权,人员松散,办事效率低下。
3.各县市直接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各县市为了维护本地区的基本利益,往往各自为政,只注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部,缺乏全局观念与协调行动的机制。
三、“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治理模式的模型构建
根据区域的发展模式、人员结构、政策制定,方便各区域之间协调运行,优势资源的互补利用,并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初步的合作体系和制度框架。决策层包括:各区域政府合作的行为主体共同制定领导峰会制度。
协调层包括:各区域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协调委员会、人力资源协调委员会、政策规划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执行层包括: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专题组:能源组、交通组、信息组、旅游组、物流组、金融组、环境保护组。
1、决策层是在原来“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由各县市的党委书记、市长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区域发展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和决策,是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策、审议区域合作政策、统筹重大项目布局的最高层次的联合协调机制。
决策层每年召开一次峰会,由各县市最高领导轮值主持。各县市轮流举办。
2、协调层由人力资源协调委员会、各区域协调联席委员会、政策规划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构成。其中,专家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不仅为联席会议、专题组就区域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而且还为峰会提供重要的意见建议。
协调层的议事原则是:平等协商、协调推进。
协调层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各县市主管副市长主持。各县轮流举办。
3、执行层是在峰会和联席会议领导和指导下,建立合作专题协调推进制度,负责合作专题的协调推进落实。由各个专题组构成。
专题组根据治理事项落实的需要设立,目前设能源组、交通组、信息组、旅游组、物流组、金融组、环境保护组7个专题组。其主要功能是表达经济带上各方利益诉求,落实峰会和各协调委员会精神,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区域合作,指导和协助不同区域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跨区域的活动,以形成以专题带动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的良性模式。
执行层的议事原则:灵活机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执行层的议事范围:贯彻落实决策层、协调层的决议,将各项既定政策在专题组工作推进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专家咨询、行业协会参与制度。建立重大项目招投标机制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制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企业参与区域合作。
执行层每年召开四次,每季度一次,保证各组灵活有序的进行各项活动。
但对于以上构建的模型与合作机制而言,可能存在两方面问题:
①模型的构建与法律规范的出台可能步调不一致,造成模型的运行,存在内容合法性方面的問题。
②区域政府间关系复杂与行政成本增加问题。跨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得区域内政府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①健全法规,改革区域管理体制。区域法规可以为实现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和长效机制,有利于实现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法制化。
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探讨 篇4
1 农业行政执法基本现状
1.1 机构设置完善, 但不平衡
自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颁布实施以来, 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农业行政执法机构, 并在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人员主要来源于农业系统内的直接调编, 或由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管理机构中剥离, 或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中分离, 或在行政体制改革中由政府单独拨编成立。农业行政执法机构设置的主要形式是由农业主管部门内设法规科室直接行使农业行政执法职能, 或由农业主管部门委托下设的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综合性农业行政执法机构行使执法职能, 或由具有行政执法、技术推广、管理“两位一体”或“三位一体”多项职能的机构进行种子、农药、肥料和农机行政执法。但是由于国家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 现行的农业行政执法机构设置表现为:专业行政执法机构多, 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少;兼职机构多, 专职机构少;行政委托执法机构多, 法律直接授权机构少[1]。
1.2 队伍结构完整, 但人员参差不齐
由于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来源不同, 现有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状况表现为:专业科技人员多, 行政干部和其他人员少;中专以下学历人员多, 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少;农业专业人员多, 法律等专业人员少;中初级科技人员多, 高级科技人员少[2]。
1.3 执法专业性强, 但责任重大
种子、农药、肥料和农机具是特殊的商品, 故在农业行政执法中, 既要牢牢掌握农业各项专业基本技能, 又要精通农业、经济和法律等相关知识, 依据专业技术和法律法规行政, 达到最终执法目的。但因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差异较大, 故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不出现偏差[3]。
1.4 与农资经营联系较广, 但仍有矛盾
由于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和人员是从种子、植保、土肥、农机机构和人员中脱离出来的, 并将种子、农药、肥料和农机经营单位作为其依法行政对象, 故与农资经营部门有一种天然的靠近和联系。但因工作方向和利益的截然不同, 往往会导致工作上出现新的矛盾。
2 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建设完整配套的组织机构
结合事业单位改革, 统一机构形式, 将种子与农药、肥料和农机零配件的市场管理机构、人员、职能合并一处, 成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集中开展综合性农业行政执法工作, 并将这些部门原来承担的行业管理和技术推广职能分别交由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 (机) 技术推广部门, 增强农业行政执法的整体功能[4]。
2.2 建设精明强干的专业队伍
选拔一批政治可靠、思想进步、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农业和法律专业优秀人才充实农业行政执法队伍, 使其队伍结构更加专业精干, 促进工作科学合理化。组织专业知识学习, 增强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和宗旨意识, 提高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处理案件和解决各种矛盾与问题的能力, 增强专业基本技能, 担当重大使命。
2.3 建设先进实用的基础设施
2.3.1 建设永久性农资田间检测基地。
选择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地力均匀、水源充足、管理方便的水旱田地块, 以购买、租赁、承包等形式, 划归农业行政执法部门长期使用, 由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负责规划改良, 按照国标标准, 进行种子、农药、肥料质量和农机具性能的田间鉴定。
2.3.2 投建基础设施。
由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主持, 根据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需要, 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下, 建设农资检测中心, 兴建农资质量检验场所, 投建现代化物理、玻化和电子仪器设备, 开展农资品质检验分析、农资仲裁检验等任务, 为农业行政执法提供科学依据。
2.3.3 实现跨域性的执法业务联网。
鉴于目前各类农业生产资料跨域经营范围广、流动性强、出现问题机率大的特点, 在各地农业行政执法部门配备电子通信设备及其市场管理软件, 开通全国性农业行政执法互联网业务, 紧密跟踪监测, 并科学判断农资市场动态, 开展地域间的联合执法行动, 提高执法效率[5]。
2.4 建设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2.4.1 建设系统完备的市场安全预警与控制机制。
研制和配备农资市场运行的近距离和中远程监控、检测、化验等特种技术系统及其设备, 研究开发农资市场的危险源辨识、分级标准、早期鉴别、定量监测、风险评估、安全性评价、可靠性分析等关键技术体系和装置, 配备农资市场安全状况全程跟踪管理技术与设备, 提高农资市场监管水平。
2.4.2 建设机动灵活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研究和装备农资市场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分析、指挥与决策系统的技术和设备, 建设大型农资市场数据库、重大事故案例库和事故分析专家系统, 加快重大事故虚拟仿真分析技术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 建立全国性的农资重大事故统计分析研究体系, 增强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处理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6]。
2.4.3 建设统一规范的农资技术鉴定机制。
加快农资技术鉴定的改革与创新, 由政府编制部门下文, 成立专业性种子、农药、肥料、农机具技术鉴定工作机构, 使组织、人员、标准、程序和运作得到全方位的统一管理, 避免滥组织、乱鉴定, 提高农资技术鉴定的准确性、可靠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2.4.4 建设简捷灵便的社会化服务行为机制。
规范执法行为, 严格法律程序, 理顺级别管辖, 集中统一行使行政许可权、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 防止多层多头执法、越权执法、徇私枉法和不作为行为;规范行政审批, 清理、削减和简化行政审批项目和程序;规范服务行为, 在履行职责和义务、优化市场环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建立起长效机制;规范民主决策程序, 推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民主评议、重要事项听证和行政审批会审制度;规范电子政务方式, 及时向社会传递发布政府决策、服务程序、办事方法和行政结果, 实现农业行政执法的快捷可靠。
3 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行风建设
建立行风建设目标责任制、行风责任监督制和针对严重失职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当事人的追究制, 聘请行风监督员, 设立举报电话, 接待来信来访, 广泛听取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纠风治理, 标本兼治。对执法人员约法三章, 正确运用手中权力, 反腐倡廉, 提高队伍的素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改善管理面貌, 敬业为农, 优质服务, 礼貌待人, 热情周到, 文明执法, 廉洁高效。
3.2 建立社会诚信机制
推行政务公开, 开通阳光热线, 采取实地考察、现场咨询、会议听证、阳光投诉、媒体宣传、现身实践等形式, 与广大群众接触交流、和谐共处, 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获得群众支持。实行诚信行政承诺, 公示上墙, 自觉践诺, 提高农业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实施真诚护农行动, 依法打击见利忘义、与民争利和坑农害农不法行为, 解决侵害农民利益问题, 形成浓厚的社会诚信氛围。
3.3 完善农村市场监管网络
针对当前农业行政执法力量不足, 在乡镇村中延伸不足等问题, 在乡村两级设立农情观察员, 委以监督当地农资进货渠道是否正常、游街商贩活动踪迹、农资经营者经营行为是否规范、农民用种用药用肥用机具是否安全有效等事责, 形成完整统一的农村农资市场监管网络, 消除偏远地区农资市场监管空白。
3.4 搞好社会化服务
结合市场监管, 采取广电专题讲座、专家办班授课、参与社区活动、上街展示图板、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 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为广大农民提供法律服务。通过服务增强种子经营者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和农民群众的自我维权保护意识。
3.5 健全各项保障制度
完善举报投诉、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执法成效评议制度, 对农业行政执法和行风建设进行民主评议排序, 奖优罚劣, 末位淘汰。并把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 坚持常抓不懈, 落实扶持政策, 推动农业执法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群革, 何建永, 马会国, 等.浅析县级种子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种子科技, 2004, 22 (2) :73-74.
[2]黄正仙.我国种子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措施[J].种子科技, 2004, 22 (6) :313-314.
[3]朱伟.如何搞好市级种子管理工作[J].种子科技, 2005, 23 (1) :20.
[4]陈伟红.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 2005 (2) :21-22.
[5]袁曙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读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53.
行政服务体系创建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公开、廉洁、高效、便民”服务为宗旨,完善行政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一楼式办公、一窗式收费、一站式服务”集中审批和服务方式,规范行政监督、部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增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服务科学发展的意识,为经济发展和群众办事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廉洁、规范透明的便民服务。
二、总体目标
建立覆盖全市的行政服务体系,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办发[]36号)文件要求。各乡镇、办事处、社区建立便民服务大厅,条件成熟的村建立便民服务室,按照“应进必进”充分授权”要求,所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驻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切实提供便民便商、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实施办法
(一)健全机构
各乡镇、办事处要相应成立由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成立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二)制定方案
制定出适合本乡镇、办事处的筹建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办事处要结合本地实际。内容包括建立便民服务中心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具体措施、工作要求、人员经费安排等。具体方案于10月30日前上报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落实场所
尽可能方便群众。要有足够的办公空间,便民服务大厅要尽可能设立在临近街道或靠近乡镇政府大院醒目的地方。所有进驻大厅的单位要集中办公,还要有适当的供群众歇息的场所,装饰要求简洁、朴素、美观。各便民服务大厅办公室设置办公桌椅、办公电脑、打印设备和办公电话等。原则上业务量较多的窗口,每个窗口配备一台办公电脑;业务量较少的职能部门,可集中设一个综合窗口,多个部门共享一台电脑。各村便民服务室至少配备一台办公电脑,并联网。
其他具体要求:
1便民服务大厅名称:乡镇(办)便民服务大厅;
便民服务室名称:乡镇(办)村便民服务室。
2办公面积:便民服务大厅办公场所面积不得少于150㎡。办公大厅不得少于100㎡;便民服务室面积不少于15㎡。
3公示进驻项目:包括项目名称、办事程序、政策依据、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
4公示工作人员:统一制订工作人员工作证、上岗证。工作制度上墙。
(四)窗口设置
必须设立民政、公安、计生、财政、国税、地税、工商、国土、城建、林业、畜牧、农技推广等服务窗口,大厅窗口组成:便民服务大厅由各乡镇、办事处承担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站所组成。有条件的乡镇还可以增设其他服务窗口。
业务量少且有阶段性工作的.服务窗口可多个窗口综合办公,窗口设置要求: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业务量多的服务窗口要安排常驻工作人员。设立综合窗口,安排人员轮流值班,其他不值班的人员必须在大厅内公开通讯方式,做到随叫随到
加强服务大厅的管理,各乡镇、办事处要组织协调窗口服务项目及窗口工作人员的进驻。安排好人员的值班,切实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
(五)人员配备便民服务大厅主任由各乡镇、办事处的常务副镇长兼任。另选配一名干部为服务大厅管理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便民服务室要安排专人负责。
四、具体安排
(一)动员发动阶段工作任务:召开会议。做出规划,报批方案。
(二)实施建设阶段工作任务:落实便民服务大厅相关设施。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建设运行中的各项工作并试运行。
(三)验收阶段主要任务为全市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检查验收。
五、加强领导。
行政体系 篇6
【摘要】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是衡量高校的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的行政管理在高校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行政管理是揭示行政现象、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人们在长期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理性认识。提高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优化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对于深化高校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管理 优化问题
一、背景介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启高等教育改革以来,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个由各功能部门组成的系统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些,都可以称作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高校追赶世界一流的步伐。可以说,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行政管理工作也积累了众多弊端,这些都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口益低下,大量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严重阻碍了高校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行。行政管理效率和水平不高是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需要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优化我们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
国内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和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研究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行政权力的扩大化和行政管理人员考核体系的建立上。有的观点认为,推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应该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应聘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观点提出,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应建立行政权力制衡机制、转变行政管理理念、精简高校机构。还有的观点建议,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理念,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保证高校的正常运作。
二、优化含义
行政管理体制就是一个国家的政体及其管理制度的集中反映;從运行状态上说,它就是种行政管理机构、管理权限、管理制度、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等有机构成的一个管理系统。行政管理体制就其一般内容来说,包括行政权力的划分、行政机构的设置以及为保证行政管理顺利进行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程序。
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是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行政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调整。优化,是为了更加优秀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留突出的一面,放弃不太重要的方面。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是对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是指在尊重各高校的具体行政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发现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和弊端,改造现行的行政管理,达到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终极目的。
三、优化办法
首先,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各岗位的行政管理职责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考核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其不但是检验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聘任、奖惩、激励的重要的基础,为了保障考核的效果,就需要制定完善的执行办法和完善的机制。也正是因为如此,应该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样才能使更多人才的工作得到认可,培养大量的行政管理人才。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地方高校还应该积极调整行政机构,合并或是撤销相应的部门,这样才能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使高校的人才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强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能够不断使当前的岗位得到强化,去除平均主义,打破铁饭碗的束缚,致力于创建一个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环境,使人才各尽其能,实现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化。
其次,科学规划岗位设置,疏通行政管理人员岗位晋升的渠道部门的职能、工作复杂度等方面的因素是岗位设置的重要的参考因素,为了能够设置出职责明确、比例合理、管理岗位,就需要充分参考这些因素来对相应的岗位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行政管理的效果。此外,还需要处理一个关系,就是岗位和晋升的关系,只有具备不断晋升的目标激励,才能更好地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激励,才能使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对待行政管理工作,加强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只是,稳定行政管理队伍,这样才能长远地促进管理科学的快速发展。科学设置岗位还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基础上,地方高校还应该注重目标考核,对相应的行政管理岗位进行分级机,以明确的质量标准来对各岗位的职责、权限等进行明确,制定完善的岗位等级津贴的因素依照相应的位评分来进行等级设置及,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不但包括工作职责、工作特点、任职资格、重要程度、难易程度,还包括工作权限、工作目标、核心技能、责任风险等。依照这样的标准来进行一到九级的划分,津贴的制定并制定相应的等级津贴,这样才能更好地根据实际的支付能力来完成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来获得相应的津贴。岗位设计和职位晋升也是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管理人员的发展问题要处理全面,使其能够才能够职务晋升和职级晋升两个方面谋得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其看到自己的发展前途,从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再次,加大激励机制的引进,赋予各层级均等的发展机会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型管理机制,另一种是动态型管理机制。所谓的静态管理机制就是将相应的取酬、奖励等方式应用到不同级别和层次的人员中。所谓的动态管理机制,就是依照德、能、绩、效等指标来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评价。从这点来看,动态型管理机制不但能够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合理要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还能激发其进取和创新意识,使其逐步自我完善,形成有效地自我激励,从而获得更好地发展。各地方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人员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为了保障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不但需要量化指标,以保障激励机制能够保持较好的操作性,更好地对其进行评判,还需要确定相关的定性指标,将目标考核、组织评议结合在一起,在评判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贡献大小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取酬、优劳优酬,这样的分配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高层次人才、岗位的倾斜。我们还需要重视的是奖优罚劣,优胜劣汰,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组织结构、知识结构,使具备相应才能的行政管理人员得到更好的任用,实现管理岗位人员能上能下,做到任人唯贤伍不断优化,人尽其才,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施展华彩的平台事业上有所建树,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使行政管理队使行政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行政体系 篇7
行政单位是指履行各项国家职能,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福利的单位。行政单位与营利性组织不同, 具有以下特征: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无需自筹资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不参与市场竞争;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追求收支平衡。基于现代财务风险理论, 笔者认为行政单位财务风险就是指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 使行政单位难以合法、有效地获取并使用财务资源, 从而无法充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福利。行政单位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财务资源来源风险。行政单位财务资源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 具有非自创性的特点。因此行政单位应特别关注财务资源的获取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防范违规性风险。二是财务资源使用风险。行政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服务, 其消耗的财务资源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控制;同时, 行政单位自身没有营利动机, 营利能力并不能对行政单位业绩进行有效评价。因此行政单位应该重点关注财务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国家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防止财务资源的违规使用及使用效率低下。
二、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构建
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既取决于组织的整体目标, 又受到其财务风险管理特殊性的影响。
(一) 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特殊性。
一是预算管理的主导性。行政单位预算管理贯穿了行政单位从财务资源获取到财务资源使用最终到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的整个过程。预算管理在行政单位所有财务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这是行政单位在财务活动层面与营利性组织存在的最显著差异。因此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必须坚持以预算管理为主导, 重点防范预算管理风险。二是财务活动的法规遵循性。行政单位财务活动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制约, 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主要来自详细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规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违规情况比较严重, 给单位造成了一定的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因此行政单位必须密切关注各项财务活动对法规的遵循性, 防范违规性风险。三是财务资源运作的效率性。行政单位财务资源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 虽然具有无偿性, 但与营利性组织一样, 同样面临财务资源稀缺的问题, 需要采用风险分析及其他控制和评价的技术, 以确保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在财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行政单位应从绩效评价和风险分析相结合的角度, 加强对财务资源运作风险的评价与控制。四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行政单位财务报告是反映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书面文件, 包括决算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告是单位获取财务风险管理所需基本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也是设计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指标层的重要依据。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是准确量化单位财务风险, 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 财务分层理论运用。
笔者认为研究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 应该首先从行政单位的财务主体入手。为行政单位划分不同的财务主体可以使由财务主体推导出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结构层次更加清晰、合理。目前, 国内学者普遍采用财务分层理论划分企业财务主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财务二层次论和财务三层次论。财务二层次论认为,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企业财务主体可以划分为所有者主体和经营者主体。三层次论在二层次论的基础上, 将经营者财务主体进一步划分为企业负责人主体与财务负责人主体。笔者认为, 研究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可以借鉴财务分层理论的基本原理, 将行政单位财务主体划分为政府财政、行政单位本身、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这三个层次。政府财政主体作为财务资源的提供者类似于企业财务主体中的所有者主体, 而行政单位自身及其财务管理部门则类似于企业负责人主体和财务负责人主体。
(三) 目标体系框架构建。
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框架总体上可以划分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这两大层次。第一层次: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是单位全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对具体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层次:基于政府财政、行政单位本身、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三个不同主体的具体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不仅要具有理论上的逻辑性, 在实际运用上也应具有可操作性。因此, 目标体系除了要对目标进行定性描述以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具体财务指标对目标进行量化。因此, 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应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按照以上思路, 构建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结构图并说明如下:
1. 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是由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所决定的, 目前理论界对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未给出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应在考虑社会贡献最大化的前提下, 同时考虑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益。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应该是财务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与社会贡献最大化的有机统一。
2. 与政府财政主体对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是防止财务资源使用效益低下, 降低运行成本。行政单位财务资源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 而国家财政资金具有稀缺性, 因此必须要提高行政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益, 建立高效、节约型政府。行政单位为了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益, 应尽可能降低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多安排公共支出, 保证项目支出的绩效等。可以通过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日常公用经费总额/经费支出总额×100%) , 项目支出占总支出比重 (本期项目支出总额/本期经费支出总额×100%) , 每单位项目支出提供相应服务的比率 (公共服务数量指标统计数/与业务相对应的项目支出总额×100%) 等指标来量化这一目标。
3. 行政单位主体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是防范各项财务活动的违规性风险。根据国家审计署近三年来对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来看, 行政单位财务活动违规情况比较严重, 具体表现为预算资金随意调整, 资金收缴不及时, 国有资产处置不当, 政府采购违规等。可以通过预算编制准确率 (预算批复数/预算申请数×100%) 、预算自行调整率指标 (自行调增 (减) 的预算资金数/预算批复数×100%) 量化预算管理风险;通过应缴预算款未缴率指标 (本期应缴未缴国库数/本期应缴预算款合计数×100%) 量化资金收缴风险;通过国有资产流失率指标 (国有资产流失数额/国有资产总额×100%) 量化国有资产管理风险;通过政府采购资金覆盖率 (实施政府采购实际资金数额/经费支出总额×100%) , 公开招标率指标 (实际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总额/应当采用公开方式政府采购总额×100%) 量化政府采购风险。
4.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是提高财务工作的准确性, 防范会计系统的操作风险。会计系统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会计人员的差错造成的财务损失的可能性。行政单位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及本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 尽可能减少财务工作中的差错。可以通过会计核算差错率 (内部交叉稽核发现凭证差错数/内部交叉稽核凭证总数×100%) 、抽查收费票据票款差错率 (抽查收费票款差错金额/抽查收费票款金额×100%) 等指标量化操作风险。
行政体系 篇8
一、背景分析
(1) 迫切需要实现管算结合。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趋近于市场化。同时,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公众对社会服务需求的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提供的公共产品也越来越多, 并且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 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会计工作内容与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单位日常运营需求。其同样需要像企业一样, 通过预算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决策系统、信息系统等来协助日常管理, 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运作。
(2) 迫切需要实现体系化的管理会计模式。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整体会计体系的构建来看, 财务会计虽然也存在着许多细节性的问题, 但是在国家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以及长时间的实践工作中已经基本形成一套体系。而管理会计的内容只是体现在个别业务或者个别板块。比如, 行政事业单位往往按照国家相关文件来执行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活动, 却缺乏相应的决策体系;有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成本控制等规章制度, 却不能保证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度;能够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却无法保证在其他业务活动中该制度的实施。在这种背景下, 一个体系化的管理会计模式是行政事业单位所迫切需要的。
二、把握宏观原则, 找准建设方向
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营活动是繁琐、复杂的, 存在着很多细节性以及突发性问题, 而各种规范性文件以及指引性文件都留有一定空白。因此, 我们需要把握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建设的基本原则, 依原则行事, 以应对管理会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1) 立足单位具体情况, 借鉴相关案例与经验。对于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来说, 立足本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是会计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基本经验。那么, 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单位就需要结合自身服务内容、管理基础等具体情况, 同时借鉴其他单位及企业的成功案例或者经验教训, 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复杂问题。比如, 对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管理, 科研、农业等事业单位就要比文化、教育等事业单位的工作量要大。因为前者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更多, 并且价值往往也较高。这些固定资产较多的事业单位在设置相关内部控制活动遇到问题时, 则可以参考科研型企业、农业型企业的内控设置。
(2)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从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来看, 财务会计人员数量较多, 但是多为单一性的财务会计人才, 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相对来说较为缺乏。在管理会计建设的任何时期, 行政事业单位都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对于带动单位会计体系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
(3) 协调发展, 不断创新。由于管理会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一项新的管理内容, 因此要注意体系建设过程中与单位各个方面的协调性。首先, 管理会计的构建程度要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发展阶段等相协调, 避免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其次, 管理会计的各项制度要与财务会计、政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相协调, 避免出现各个不同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最后, 管理会计各项内容之间要相互协调, 理清楚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决策体系、业绩评价等各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避免体系内的制度不一。
三、多视角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
分析《指导意见》我们可以看出, 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理论体系、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以及信息化系统四个方面予以不断完善。实际上从各大集团型企业的管理会计来看, 也是包括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它们将理论体系作为整个框架的支撑, 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具体的制度体系, 以人才和信息为依托, 实现全方位的管理会计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则可以在把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 借鉴相关案例, 从这四方面不断完善管理会计体系。
(1) 构建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应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尚处于探索阶段, 其理论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 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应用的基础。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讲, 即决策与计划会计、执行会计。以某行政事业单位为例, 该单位利用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 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在决策的基础上开展各项计划活动。比如, 单位需要采购某项物资, 面对各投标企业, 单位要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分析选择哪个企业或者哪些企业可以购入性价比较高的物资, 在做出决策之后做出相应的计划。其次, 在决策与计划会计的基础上, 对单位运营过程中各项预算指标、成本控制指标、固定资产管理实施情况等进行分解、落实。
(2) 构建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如果说理论体系的构建给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那么制度体系的构建则是其管理会计的具体实施。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内容来看, 管理会计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 因此制度体系构建的科学与否能够最直接的反映出其对单位管理制度的影响。制度体系的构建也可以从决策与计划会计、执行会计两个角度予以出发, 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 将单位日常运营过程中与财务有关的活动按照相关理论体系的指导, 通过制度化的形式, 构建出精细化、规范化、全面化的制度体系。
(3) 重视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培养。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势必会给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适应各项制度的规范化执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不仅仅要重视财务人员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要尽可能地使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管理会计有整体了解, 这一点是管理者所不能忽视的。因为管理会计的实施实际上与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都息息相关, 如果他们对管理会计不了解, 很难推动管理会计的实施。以科研单位仪器设备的使用为例, 它不仅需要财务人员对这些固定资产的领用、归还予以管理, 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盘点以查看是否账实相符以外, 还需要使用部门或者使用人员了解领用、使用、维护、归还这些仪器设备所需要遵守的相关制度。
(4) 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化。管理会计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 其内容繁杂、信息量大、数据处理复杂, 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其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 信息系统本身是提高管理会计工作效率的辅助性工具, 因此一定是要结合理论框架、制度框架以及操作人员的客观情况来构建的。并且, 要遵循全面、方便、及时的原则, 否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 绩效考核软件的使用是为了更加全面地囊括各项绩效指标, 更加便捷地对这些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 因此要将全面、方便放在主要位置。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管理状况则更加强调信息的全面性以及及时性。
参考文献
行政法上请求权的体系及功能研究 篇9
一、行政法上请求权理论概述
(一) 公权利
有国外专家学者将公权利分为了三种, 其一, 自由权, 所谓自由权就是请求国家权力的不行使, 或者是排除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行为的干预;其二, 收益权, 收益权通常会被分成权力保护请求权、利益满足请求权以及高等教育权。其三, 参政权。在国内也有学者将公权利分为了参政权、受益权和自由权三类, 并且将三者进行了详意细分析叙述。参政权中包含了选举权、被选举前、条例的制定以及议员、首长、官员的解职请求权等等, 受益权则包括宪法上的受益权、作为具体请求权的公权以及行政上的不服申诉权等, 除此之外, 公权还包含了行政程序的参与权、行政介入请求权等等。
(二) 请求权与公权利联系
请求权与公权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公权利本身是一种实体权力, 具有实体和程序两种性质, 而请求权是一种向他人要求获得一些东西的权利请求权本身具有实体法律中的权利和程序法中的诉权的含义。请求权的权能包含了所有的公权利, 而且除了请求权之外, 还有支配权、形成权等, 比如, 支配权主要包含自由权, 公民的自由权如果被侵犯, 公民就可以申请行政机关撤销其违法干预行为。也就是说, 行政法中的请求权大都是公民为了贯彻公权利而向相关的行政机关所提出的请求, 一般来说, 公民的请求不近而已通过法院向行政机关提出, 而且可以直接向行政机关提出。
二、行政法上请求权的分类
(一) 给付性请求权
给付性请求权是最具有原始意义的请求权。根据给付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作为请求权和一般性的给付请求权。其一, 作为请求权是请求行政机关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权利。以德国的为例, 其可以给予行政机关两种义务, 课予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义务, 以及行政机关作出特定具体行政行为的义务, 而两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 具体的行政行为的种类法院给予了明确的指示, 而至于如何作出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 则由行政机关决定。对法院的判决也是依照案情的裁判程度而定, 如果行政机关还有裁量权, 那么法院就可以为其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义务, 如果行政机关没有裁量权, 法院就课予行政机关作出某一特定的具体行政行为。其二, 一般性的给付请求权是请求行政机关给予除了具体的行政行为之外的其他的给付权力。而依照给付的基础理论的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原始的给付请求权, 由基本权利导出的对国家的财物给付的请求权。二是分享权是国家已经已有的先行行为, 但是却拒绝他人的特定给付, 此时, 其他人便可以要求国家给予其相同点给付行为。
(二) 行政合同上的请求权
现阶段我国法律中已经存在了很多行政合同。比如,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协议、环境自愿协议、行政强制执行协议等等。在民法中, 合同请求权本身包含了履行请求权、返还给付请求权以及减少价金请求权等。另外, 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 主管部门或者获得了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违反了协议的, 由过错方来承担违约责任, 如果给对方造成了损失, 则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 公法上无因管理请求权
无因管理是民法制度是某人没有经过委托或者没有其他根据的为业主提供挂了行为。管理行为如果符合了业主的主观意思或者履行了公共服务的义务, 那么无因管理就是合法的, 管理人拥有补偿其支出的请求权。
(四) 行政程序参加请求权
行政程序参加请求权的产生是伴随行政程序的出现而出现的, 是要求参与行政机关意志形成的权利, 包含了听证请求权和保密请求权。行政听证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其一是正式的听证, 其二是非正式的听证。前者是行政机关在作成处分的过程中, 依照法律的规定给听证的机会, 从而让当事人提出更多的证据的程序。而后者则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处分时, 仅仅给当事人口头或者书面的陈述机会, 不需要基于记录来作出处分。
三、结语
行政法上的请求权本身源自公权利, 而请求权作为公权利的类型, 其可以分为原权型请求权和救济型请求权。各种请求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而更好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摘要:请求权原本就是对民事权利的一种分类, 而且这种分类与人身权、财产权是并列的, 只是前者是按照权利发挥作用的反思, 而后者则是按照权利所保护的利益形式来决定。笔者在本文中就行政法上的请求权的体系以及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行政法,请求权,体系,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68.
行政体系 篇10
一、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1.解除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责任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责任是由我国社会民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这种受托并不是起源于我们经常理解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目前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工作有着很明显的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委托代理链较长,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问题,比如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相关部门工作分配不明确、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关注点不一致等等,这些问题也是导致纠纷出现的重要原因。监督机制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力的方法,也是解决行政事业单位有关工作人员不作为等问题的主要手段。保证信息的相关性与完整性是实行监督机制的前提必要条件,除了这一前提,其他方式都很难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为的观察监督。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责任工作非常繁琐杂乱,我们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相关信息去解除这一公共受托责任。
公共管理事业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一直在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受托责任解除的关键在于政府要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且行政事业单位还应接受总体评估。虽然组织内部管理是管理会计服务的重点,但是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也可以为组织外部利益带来一定的便利服务。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使大众综合了解政府的多元化行为及最后的行为结果,当政府行为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弥补。因此,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更加细致化、共享化,从而逐渐解除政府所承担的公共受托责任。
2.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深化改革政府管理机构和体制。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深入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结构,构建科学的决策运行体系,在发挥党核心作用的基础上,协调推进各项改革。这也促使着行政事业单位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革,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职能能够在新时期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应用。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就意味着必须要转变相关的信息,并且信息评估和激励绩效方式也应随着组织结构的优化进行相应的转变。决策效率慢的问题始终贯穿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中,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缺乏健全高效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所导致的。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是提高行政决策和有效管理的主要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
3.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现代公共预算具有着控制取向的功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政策以更好地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建设步伐,比如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与管理会计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部控制系统为管理会计系统提供了相关重要信息作为决策依据,确保预算标准的准确性与决策的科学性;而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又需要通过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馈,相关人员根据这个反馈明确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在后期的工作中能够更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并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及时的对工作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这样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用最小的行政成本来发挥行政事业单位最大的管理作用,进一步提高支出效益。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利用相关的会计信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1.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总体思路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具体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了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是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而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最终的目标就是为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必须将预算管理作为主线,其核心为资金的管理控制。预算管理系统将行政事业单位中所有的工作内容都链接起来,并且利用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营实施。因此,预算管理系统为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必须要正确处理内部控制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在预算管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将预算管理的职能与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衔接,并且为了实现对风险的监管控制,加强对资金的管控,必须将内部控制体系与预算管理系统有力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对信息产生、传递、反馈的全部过程就是信息运动的全过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信息运动全过程准确的反映给有关工作人员,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基本要素就已经全部实现。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合、管理以及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就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资金使用运行情况进行科学透明的掌握和评估,进而通过这些有效信息的提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
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基本内容
预测系统是构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系中实现决策的重要前提。行政事业单位依据过去和现在的实际经济情况,通过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各种科学的预测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运算,科学地评估未来某经济活动出现问题的概率以及发展导向,在制定行动决策规划和编制预算时将这一评估结果作为决策前提,有效实现对风险的管理控制。趋势预测法和因果预测法是预测系统中最常用的定量分析法,以线性回归的方式使决策管理人员能够清晰明确事件的未来趋势。
管理决策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帮助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是建立这一系统的最终目的所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以及公共管理的多样化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决策的复杂性,与企业管理决策相对单一的目标不同,政事业单位管理决策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力求使用最少的行政管理资源达到最优化的管理结果。在管理决策系统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要采用调查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等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来实现不同的目标。
全面预算系统在行政事业单位体系中行使着预算管理和资金管控职责,编制全面预算必须要依据确定的目标。预算管理的职能与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链接起来就构建了全面预算系统,预算管理与资金管控分别是全面预算系统的主线和基本核心,全面预算系统实现了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在决策执行的前期阶段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理论上的建议,在决策执行的中后期阶段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财政上的支持。
预算管控系统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所有业务有效连接,统一进行监察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时候能够及时对其进行纠正,科学合理地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轨迹。行政事业单位运用现代化的方法收集日常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将各部门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明确标注,并且在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和状况时及时通过预算管控系统反馈给各有关部门,让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纠正。一般来讲,这些预算管控的方法包括归口管理、分权管理、责权利相结合等。
业绩评价系统是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中,应综合评估财政预算、控制情况以及具体财政支出实际运用情况,通过责任会计的方式,定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预计考核评估。业绩评价和业绩激励构成了整个业绩评价系统,将业绩评价和业绩激励与业绩策划、控制的结果相结合,通过一定的评价模式和激励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奖励和表扬执行力强的部门机构,并且要对执行力较差的有关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在竞争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工作热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员工的工作效率。
责任会计是新型的会计管理形式,也是以往各种会计管理制度的总结和发展。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构成了公共部门预算支出,行政事业单位通常采用定额管理办法来实现对基本支出的预算管控,因此,项目支出管控就成为了公共部门预算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完善责任会计制度可以将项目支出的相关信息准确反馈,以便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对项目支出的监管控制。责任会计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重心,建立完善的责任会计制度实现了责任核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结合,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实施项目库管理提供经济活动的运行轨迹。
内部报告系统综合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所有信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报告反映了单位资金活动和经费收支执行情况,将内部报告系统嵌入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中,通过所构建的平台将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运行中的相关信息准确反映给各有关部门,并运用管理会计理念对其进行整合,最终以书面的形式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效并集成化的理财决策信息,以便管理部门利用掌握的资料科学、客观的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与决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可以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构建,内部报告系统有机融合了会计业务活动,避免了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信息孤岛的情况,拓展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服务范围,会计职能由会计核算向理财管理和决策的转变可谓是会计工作的一大进步。通过对内部报告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可以客观地掌握单位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信息情况,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管理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有效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要以预测管理系统作为前提,并且将提供决策管理信息作为最终的目标,对资金的管理控制是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核心所在。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既解除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责任,又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从而有效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行政体系 篇11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13日答记者问时所指出的,“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同样体现了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特点:高校可自主设置与调整专业,自行审核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自主调整各学科研究生招生数量,落实高校审批学生转专业自主权,有条件的学校将自主组织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
这样一系列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举措所针对的正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办学思路功利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等痼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办学质量。主管部门简政放权为大学内涵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真正实现内涵发展还需要大学创新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以治理体制的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创新治理体系要做到教授治学,校长治校,去行政化,学生求学,多元参与。
教授治学。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分离,教授对学术问题拥有决定权,教授们通过治学科、治学术、治教学、治学风等方式,参与到学校事务管理。William Brown研究发现,教授参与管理学术事务的程度越高,学校的业绩表现越好;而教授参与管理行政事务的程度越高,学校的业绩表现越糟糕。教授治学的自主权来源于学术专业,目的是保证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压力。学术委员会通过对学科、学术、教学、学风的管理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提高培养人才的层次和水平。
校长治校。之所以不是教授治校,原因是学术与行政是两件事情,教师与职员在这个大学里分别从事着两件专业的事情,学术和管理。校长治校并不是校长一人治校,而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接受学术委员会和教代会的监督。
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可以探索权力清单制和职员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与之类似,可以在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中推行权力清单制,这样有利于厘清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消除灰色地带。在管理人员中推行职员制,科学设岗、按需聘任、合同管理、有序晋级,则有利于精简管理层级,再造管理流程,转变管理模式,优化队伍结构。
学生求学。随着扩招和划归地方管理,地方高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教学质量下滑。加上多年应试教育后形成的倦怠情绪,许多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大学生基本上不学习,四年大学生活完全荒废掉了。不上课、不读书、考试作弊、实习造假、论文抄袭,毕业即失业又来抱怨学校没有严格要求。创新型人才是在基本功扎实、了解社会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面对学风浮躁的现实,需要的是全面落实学校在教学、考试等方面要求,以达到《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法定要求。
多元参与。首先是学生的参与,在学费已经成为大学的重要财源的条件下,必须提高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发言权,尤其是在非学术事务上应作好服务。其次是家长的参与,大学生绝大多数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在法律上却往往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学校必须和家长合作,在学习要求、住宿安排等方面达成共识,这既是家校合作育人的要求,也有利于化解学校的经营风险。最后,主动接受社会评估。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大学提供教育服务,大学运行的绩效必然要接受来自政府和第三方社会组织的评估。
总之,只要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发挥教授在学术事务上的决定性作用,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决策的效能,厘清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严格要求,畅通各社会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渠道,建设一流大学的教育强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惠州市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探析 篇12
1 惠州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现状
近年来, 广东省惠州市农业局在依法治市办的具体指导下, 紧紧围绕惠州市农业发展目标, 严格执法、依法治农, 加强农业政策法规宣传, 规范农业行政许可行为, 加大农业执法力度, 确保农资产品质量, 惠州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成效明显, 为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1 农资市场监管管罚并重, 市场秩序持续好转
1.1.1 开展农资市场监管执法检查
坚持以“着力治本, 标本兼治, 打防结合, 综合治理”和属地化管理为原则, 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截止目前, 惠州市春季打假行动共出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960人次, 检查农资经营门市640间, 农资市场6个, 生产企业20个, 查获各类假劣农资约16 t, 涉案货值约13万, 立案查处65宗。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抽检覆盖面, 较好地扼制了重大农资产品质量事故发生。
1.1.2 开展农机安全监管执法检查
以创建“平安农机”活动为重点, 狠抓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1) 结合农机具补贴发放, 成立质量验收小组, 对投放的拖拉机和农机具进行逐台验收; (2) 联合质监部门对集贸市场农机配件门市部进行执法检查, 重点检查与农民安全生产息息相关的拖拉机、抽水泵、柴油机、农用发电机等农机产品及配件, 严厉打击伪造产地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擅自销售未取得生产许可的违法行为。行动期间, 惠州市共检查经营门市240个次, 均无发现“三无”农机产品。 (3) 联合交警部门开展“打非治违”以及“百日安全生产检查”联合执法行动, 重点对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逾期未检、准驾不符等违规违章进行纠正、处理。 (4) 坚持执法与普法宣传相结合, 大力向经营者、消费者宣传购销农机产品的基本法律知识, 引导他们要有提质和强质理念, 要有自我防范和维权的意识。
1.1.3 开展动物检疫监管执法检查
认真组织实施了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控行动, 加强了检疫工作力度, 对惠州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专项执法检查, 特别加大了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排查力度, 截至目前, 检测到含“瘦肉精”线索5宗, 按照“法释 (2013) 12号”司法解释的规定, 及时督促当地畜牧部门将违法个案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有力地规范了在种养殖生产中的不法行为。重点检查是否生产销售已被禁用的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以及无产品质量标准、无产品质量合格证和无产品标签的“三无”产品。对经营假劣兽药产品的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对经营者存在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拆包、分装, 再加工等行为责令整改。规范了兽药饲料经营行为, 净化了市场, 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
1.1.4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查
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现场检查, 对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控制措施、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生产用药情况、建档情况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整改意见, 进一步督促生产单位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标准。2014年来, 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300多人次, 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20多间, 蔬菜种植基地22个, 立案查处不按安全规范使用农药行为6宗, 发出监督整改通知10份。同时, 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积极组织企业进行绿色食品续展、绿色食品申报和无公害农产品申报工作。目前, 惠州市已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36个, 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29个, 获得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30个, 获得地理标志产品2个。在2014年度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中, 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在广东省22个地区名列第一。
1.2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紧紧围绕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目标, 按照农时季节特点, 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市场和大要案查处, 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1.2.1 广泛宣传报道
通过惠州农业信息网、《惠州农业信息》杂志、“惠州农业”微博微信和惠州电台、惠州电视台、《惠州日报》、《南方农村报》、《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惠州市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的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并公布了专项行动举报电话 (即12345和2809048) , 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打假专项行动, 做到“有报必接, 接案必查, 查必到底”, 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自2014年来, 通过省市各大新闻媒体, 共报道消息、通讯等15条;受理投诉举报案件线索6宗。
1.2.2 抓好教育引导
结合春季农资市场集中整治执法检查, 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主题公益活动、农机服务集市暨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和春季救灾复产等活动, 广泛开展农产品和农资产品质量安全主题宣传教育, 向农民群众派发农业法律法规和农业技术资料, 传授识别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知识, 接受农民群众咨询投拆, 不断强化广大农民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2014年以来, 惠州市各级农业部门共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30多场次, 培训人员3060人;开展各项活动30场次, 悬挂宣传标语横幅3000多条, 派发或张贴各类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方面的宣传材料及便民举报服务卡11.6万多份, 组织农资协会会员单位免费向农民发放各类优质放心农资22000多公斤, 接受现场咨询约12万多人次。
1.2.3 狠抓执法培训
把强化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升执法水平作为推进专项行动的一项保障举措。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执法培训, 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1) 组织相关业务科室工作人员参加全省农业综合执法学习培训, 取得广东省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证。 (2) 每年都举办2期农业行政执法培训班, 对惠州市农业系统一线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组织学习农业及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 传授办案取证、撰写执法文书等业务知识, 同时推进执法纪律教育, 努力提升惠州市农业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1.3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依法兴农、护农工作有序开展
1.3.1 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 不断抓好市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2014年来共接受申办5宗审批事项, 均在承诺时限内办结, 办结率为100%。2015年初在惠州市依法行政考核组中取得优异成绩。
1.3.2 抓好纵向权责清单试点工作
从2014年至今, 惠州市农业局共负责执行7部法律、10部行政法规、9部地方性法规、12部部门规章、2部政府规章;共有行政许可6项、行政处罚事项106项、行政强制8项、行政征收1项、行政检查7项、行政确认2项、其它职权6项的执法工作。
1.3.3 抓好案件信息公开工作
依照广东省农业厅及惠州市政府工作要求, 对2014年9月以来的案件查处信息, 全部在惠州市农业局门户网站——惠州农业信息网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的监督。并适时维护更新惠州市监察局行政效能监察网的数据, 指派专人及时将本级查办的行政执法案件录入系统, 接受监督。
2 当前惠州市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行政执法保障极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惠州农业执法监督检查没有专业人员、队伍, 执法人员分散在市、县 (区) 农业局各科室, 这些工作人员平时还有大量的行政事务和工作, 没有实现执法专业化, 同时惠州市农业执法人员中法律专业的人才较少, 极大地制约了农业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 惠州市共有各类农资经营 (门市、服务部、经销部、门点等) 5000多家, 其中证照齐全的合法经营户不足一半, 而目前从事行政执法的在编在岗的执法人员仅有40人, 监管力量显然严重不足。
2.2 当前农业行政执法不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农业行政执法, 但整体来讲, 现有的农业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不够细化, 可操作性仍有待提高。有些农业方面的法律, 颁布时间短, 实施细则、配套规章还不完善。农资市场全面放开后, 问题较多, 在案件处理时对照法律条款还不够具体, 操作有难度, 需尽快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予以规范、细化, 使执法行为公开、公平、规范进行。
2.3 农资市场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
近年来由于农资行业门槛低, 经营成本和风险小, 加之近几年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 利润空间较大, 有关法律法规对农资经营单位的设立条件不明确, 使得农资市场问题层出不穷。肥料质量不合格, 农药产品专利侵权、标签违规, 生产经营假劣兽药, 违规经营兽药疫苗, 不按规定建立进销台帐等不法行为仍时有发生, 对惠州市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需对农资市场进一步予以规范。
3 解决惠州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问题的对策
今后, 惠州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要围绕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决策机制等方面, 努力提高惠州市农业系统依法行政水平, 筑牢惠州市“三农强美富”的法治基石, 让法治照进惠州农村的每一个田间村落。
3.1 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素质
3.1.1 成立农业综合执法队伍
积极协调市及各县 (区) 成立农业综合执法队伍, 增配责任心强、有执法办案水平和能力的干部充实执法力量, 力争建立专职执法队伍, 逐步实现执法与监督相分离, 以确保执法效果。
3.1.2 加强农业执法人员业务培训
抓好市、县 (区) 两级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全年组织至少两次集中的惠州市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培训, 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研讨、日常执法技能、新法律执法文书的制作、执法档案的立宗归档、应对投诉的方式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 实行以案说法, 以案例进行执法培训、现场执法培训, 提升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3.1.3 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教育
定期组织惠州市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案例剖析警示教育、党纪法规教育, 健全完善监督制裁机制, 严肃惩治违法违纪行为, 促进行政执法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做到执法公正、执法为民、裁量准确。
3.2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3.2.1 组织惠州市农业系统工作人员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学习讲座
聘请省、市法律专家定期向惠州市农业系统工作人员尤其是农业行政执法人员举办涉农法律讲座, 深入开展农业法、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讲座。
3.2.2 向农民群众宣传与自身权益维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利用每年“3.15”送法下乡、春耕冬种送科技下乡和课堂集中讲座、田间学校等形式, 进一步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这种宣传教育, 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切实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要努力做到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 积极履行应尽义务, 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干部自觉奠定法律, 严格依法办事。
3.2.3 向公众宣传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
利用惠州农业信息网、《惠州农业信息》杂志、“惠州农业”微信微博等平台宣传,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等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涉及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学习宣传。
3.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
3.3.1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
建立对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 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 评议考核等制度。严格执法程序, 完善执法制度, 规范农村行政执法行为。依靠制度, 强化管理,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真正达到农村行政执法监督目的, 不仅在监督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法律手段, 而且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实施。
3.3.2 继续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1) 进一步抓好对市及各县 (区) 日常执法活动监督、执法案卷的评查工作。联合市农业局纪检组每月对市及各县 (区) 的执法活动进行1~2次的执法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不足。同时对执法案卷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重点检查是否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等。督促做好“两法衔接”工作, 在往年信息录入的基础上, 根据执法的进展情况, 及时将案件信息录入系统中。 (2) 继续抓好对惠州市农业局职能介定的六项行政审批项目, 并抓好网上受理和审批, 按承诺期限搞好行政服务审批, 适时更新市监察局网上行政效能监督数据。大力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大胆创新改革制度, 以更好地质量服务群众。要通过严格而规范的执法,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 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的环境, 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3.3.3 建立农业行政执法协调机制
【行政体系】推荐阅读:
跨行政区创新体系05-31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的09-19
农业局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工作2010年上半年总结05-09
周行政工作总结行政05-25
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12章行政征收10-24
行政机关改革行政管理10-08
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案例07-05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比09-05
行政程序与行政法的论文08-17
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