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肠道微生态研究论文(共6篇)
仔猪肠道微生态研究论文 篇1
动物肠道中栖息着复杂多样的微生态区系, 该区系对宿主的生长和健康意义重大。对仔猪而言, 肠道中微生态菌群的组成及变化和仔猪腹泻息息相关, 直接影响着仔猪的健康, 而且仔猪生产是整个养猪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仔猪往往会由于微生物感染或者营养失衡引起腹泻。猪出现脱水, 体重下降, 生产性能降低, 并普遍出现病状, 传统上预防这些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往饲料中添加低剂量的抗生素, 被用作生长促进剂和治疗胃肠道感染。消除饲料中抗生素是一个专题领域的研究, 因为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对出现的耐抗生素性细菌对人类医学造成了压力, 因此要求取消抗生素在猪饲料中的应用。 (Stein and Kil, 2006) 。然而, 饲料使用抗生素的去除导致猪的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上升, 使猪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增加 (Bengtsson and Wierup, 2006Jensen, 2006) 。因此, 仅仅去除饲料使用抗生素是不够的, 饲料添加剂需要有除抗生素外的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Pettigrew, 2006) 。
1 仔猪肠道微生物
仔猪的胚胎处于无菌状态, 分娩时由于仔猪受到母体产道、粪便及环境微生物的影响, 在出生后的3~4 h, 肠道内开始检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兼性厌氧菌作为第一批在仔猪肠道定植的菌株是由于仔猪初生时肠道内环境中高溶解氧。高氧化还原电位等选择的结果。动物初生24 h之后, 大肠杆菌和链球菌菌数达到108.48 h仔猪肠道内开始出现可以在微氧环境中生存的乳酸杆菌, 72 h专性厌氧菌、拟杆菌开始在肠内定植。然而以上的描述只是一个理论模式, 仔猪体内的菌群发育情况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Muralidhara (1977) 的研究报告指出, 仔猪出生后4 h粪便中可以检测出乳酸杆菌, 而8 h之后才检测出大肠杆菌。Monghan (1992) 发现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最初出现在仔猪粪便中的时间, 各仔猪明显不同, 从25 h开始到出生后7 d都有发生。由表1可知, 健康仔猪消化道内总菌数为10.28, 占优势的菌群分别为双歧杆菌10.22、梭菌8.95、乳酸杆菌8.90、肠杆菌8.57、肠球菌8.37。不同部位总菌数差异不显著, 十二指肠相对略高于其他部位2。优势菌群随着不同部位变化有所差异。不同部位优势菌群依次为, 胃: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小梭菌>肠球菌>类球菌>韦荣氏球菌>葡萄球菌;十二指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小梭菌>肠球菌>类球菌>韦荣氏球菌>葡萄球菌;回肠:双歧杆菌>肠球菌>肠杆菌=小梭菌>乳酸杆菌>类球菌>韦荣氏球菌>葡萄球菌;盲肠:双歧杆菌>小梭菌>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球菌>韦荣氏球菌>葡萄球菌;直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小梭菌>肠球菌>肠杆菌>类球菌>韦荣氏球菌>葡萄球菌2。Katouli (1995, 1997) 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仔猪的肠道菌来源, 发现母猪是仔猪前两周内肠道微生物的主要污染源, 然而对大肠杆菌基因型的分析却证明环境因素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仔猪从出生到断奶后肠道菌的组成一直在发生连续的变化, 一般认为直到育肥期才趋于平衡。通过对猪粪便中分离的DNA, 纯化DNA后使用16r RNA的DNA引物进行扩增反应, 扩增的DNA克隆和测序。得到384种不同微生物细菌。在小肠中估计有500种不同细菌。
出生仔猪免疫系统不断发育, 但到了4周龄甚至更久才能有较完整的主动免疫功能。如果4周龄前断奶, 由于仔猪粘膜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健全, 饲料中往往缺乏调节因子, 易形成断奶综合征, 如仔猪腹泻、生长缓慢等。Karput IM6等发现出生5 d的仔猪, 每天饲喂1次芽孢杆菌或者乳酸杆菌, 饲喂1个月, 可以显著增加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 提高嗜中性粒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血清的杀菌力;粪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增加, 从而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
2 肠道菌群与腹泻的关系
大肠杆菌、韦氏梭菌、链球菌、乳杆菌、拟杆菌是仔猪胃肠道的主要菌群。仔猪腹泻通常与大肠杆菌增殖密切相关, 大肠杆菌数量增加, 破坏了仔猪胃肠道内微生物区系平衡。而大肠杆菌可利用肠道内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胺, 胺刺激粘膜, 导致肠道分泌, 加速食糜通过, 导致内毒素、外毒素的吸收, 肠内渗透压升高, 出现渗透性腹泻。当仔猪正常微生态平衡在外界影响下, 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动物微生态失调时, 机体即会发生病变。一般认为, 腹泻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 肠道菌群异常也容易引起腹泻。消化、吸收、分泌、免疫机能等均正常时, 肠道菌群也维持平衡状态。但是, 当外来病原菌等所致肠道感染或摄食量突变时, 肠道菌群平衡被破坏, 大肠里的细菌增加, 或在小肠里增殖, 形成异常菌群, 生成的有害物质使肠蠕动和分泌发生异常, 并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这时, 会很快出现腹泻和肠炎, 结果肠道菌群进一步恶化。
各种应激和摄人大量病原菌等情况下, 胃肠道环境发生变化, p H值上升, 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胃蛋白酶活性下降, 导致仔猪腹泻严重, 生长停滞和健康受损, 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主要表现在:断奶仔猪肠道内乳酸杆菌数量呈线性降低趋势, 早期断奶后7~10 d, 较哺乳仔猪降低14.3%, 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数量呈线性增加趋势, 早期断奶后1周, 较哺乳仔猪增加5.4%。仔猪的腹泻及严重程度与大肠杆菌的增殖及增殖程度呈正比例关系。大肠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有毒物质胺, 自身增殖过程中产生内外毒素, 刺激肠道分泌, 加速吸收, 产生渗透性、中毒性腹泻。胃肠内容物p H值变化, 断奶仔猪胃内容物p H值升高一周后逐步回落。早期断奶后第二天, 较哺乳仔猪p H值升高43.5%。早期断奶后第6 d, p H值可达8.03, 然后回落。断奶仔猪胃肠道p H值升高与乳酸杆菌减少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 导致恶性循环, 大肠杆菌的增殖进一步起到抑制乳酸杆菌的作用。生产实际中, 仔猪断奶5~7 d为腹泻高峰期, 这与其胃肠道菌群和p H值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胃肠道消化酶活性降低, 由于仔猪断奶后胃肠道内p H值升高, 蛋白酶原等难以被激活或活性降低, 影响饲料消化。断奶后1~2周内消化酶活性下降, 这是仔猪同期消化不良、生长抑制的重要原因。
黄、白痢是仔猪常发生的肠道传染病, 发病率高, 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甚至引起死亡, 给畜牧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病源性细菌感染是引起仔猪下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微生物与动物体及环境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 在微生态平衡状态下, 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群对肠道的结构和功能, 对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抵抗疾病有重要作用;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 肠道中某些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大量增殖时, 动物便会发病。因此, 研究仔猪肠道中的菌群及其变化规律, 对于防治仔猪疾病、促进仔猪健康成长、提高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断奶是仔猪生长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由于食物状态、营养成分及生理状态的改变, 必然引起肠道菌群大调整, 以建立新的微生态平衡, 此时易发生菌群失调, 引起仔猪下痢或其他疾病。与健康仔猪相比, 下痢仔猪肠道中肠球菌、梭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低于健康仔猪。乳杆菌是猪肠道正常菌群中的重要优势菌, 对其作用已非常肯定。有试验结果发现, 下痢仔猪肠道中数量明显少于健康仔猪的菌群正好是仔猪肠道中占绝对优势的乳杆菌、肠球菌和梭菌, 尤其在结肠中肠球菌及梭菌的差异已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而且在这3种细菌中以乳杆菌数量下降的幅度最大。这说明微生态失调不只是某一种微生物数量变化的结果, 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的维持也不只是某一种微生物的作用, 而是整个优势菌群作用的结果, 整个优势菌群的数量和比例对肠道内环境, 对维持微生态平衡, 保持仔猪的健康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3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3.1 初生仔猪肠道接种益生菌
仔猪阶段是大肠杆菌的重点防治阶段。若在仔猪阶段过多依赖抗生素。则不利于其正常微生物区系的建立, 一旦产生了抗药性的有害菌株在肠道中定植下来, 导致的结果是必须使用更大剂量的抗生素才能抑制或杀死这些菌株, 而由此又会产生更强抗药性菌株,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在仔猪阶段使用好的活菌制剂。比使用抗生素更会产生较长远的有利影响。一般可在仔猪出生后抹嘴或灌服微生态制剂, 从而使益生菌在消化道大量增殖。占据肠道粘膜上皮绒毛细胞上特异性受体, 并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抑制肠道病原菌生长, 从而达到防治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目的。
研究者在哺乳l~7 d母猪的乳头涂抹益生菌, 哺乳断奶全程添加0.75%加益生素。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哺乳仔猪腹泻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断奶仔猪腹泻率比对照组低46.56%。研究表明, 仔猪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植规律为先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随后才是厌氧菌。厌氧菌虽然后定植, 在数量上却占99%以上, 为优势菌群, 对保持肠道一定的生态平衡起到了较大作用, 剩余的不到1%为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所以在仔猪出生后给其服用含有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微生态制剂可以起到预防大肠杆菌的作用, 而且在时间上尽量靠前较好。
3.2 仔猪断奶后肠道菌群的维护
大肠杆菌是存在于猪消化道内的常在菌。早期寄生在仔猪结肠内, 哺乳期因母源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的存在抑制了该菌的繁殖, 故此时的大肠杆菌无致病效果。当仔猪断奶后, 仔猪本身肠道粘膜形态发生变化, 消化酶水平下降, 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减少, 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母源抗体供应中断, 免疫力下降等, 这些变化为致病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断奶仔猪容易发生大肠杆菌性腹泻。据张振斌等 (2000) 试验, 断奶第六天肠道内大肠杆菌较哺乳仔猪增加5.4%, 断奶第九天乳酸杆菌数量较哺乳仔猪降低14.3%。另据张国龙等 (1994) 报道, 在35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0.2%~0.4%的微生态活菌制剂 (一种蜡样芽孢杆菌产品) , 可使粪中大肠杆菌总数明显降低 (P<0.05) 。所以, 在断奶仔猪阶段使用微生态饲料, 对预防大肠杆菌病是至关重要的阶段, 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且长期使用效果更佳。
3.3 应激情况下调理肠道微生态平衡
外界气温剧变, 仔猪断奶、免疫、出售时捉拿及圈舍调换的刺激.饲料的突然改变, 由依附母猪的生活变成完全独立生活等因素都会引起仔猪应激反应。由于断奶仔猪体重小, 体内神经调节机制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对外界因素的刺激适应性差, 再加上胃肠道发育不完善, 容易造成小肠机能紊乱, 从而导致应激性腹泻。以拉未消化完全的稀粪为主要表现。一般对仔猪的精神影响不大, 死亡率不高, 但仔猪体重会急剧下降。乔宏宇 (1993) 研究发现。当仔猪处于应激期时是添加益生菌的最佳时期, 且对处于应激条件下的动物发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所以在进行造成猪应激的管理措施和剧烈天气变化前后使用微生态饲料, 特别是在冬春季节, 及时做好应激预防工作.对减少猪大肠杆菌感染诱因有较大意义。
3.4 通过饲喂母猪, 降低大肠杆菌感染机会
母猪是仔猪前2个星期内肠道微生物的主要污染源, 大肠杆菌由母猪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水和环境, 通过消化道感染仔猪。可见调节母猪肠道内菌群状态, 降低母猪分泌物、排泄物中致病菌数量, 可以减少新生仔猪对有害菌的接触, 保持机体健康。所以给怀孕后期至哺乳结束的母猪饲喂微生态饲料, 调节母猪体内有害菌的含量, 可以降低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的机会。起到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的作用。
3.5 用于疾病辅助治疗和病后恢复
微生态制剂在治疗突发性疾病方面效果不理想, 所以在动物发病期。可先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杀灭或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繁殖, 控制疾病的蔓延。但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 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也遭到破坏, 此时应及时引入微生态制剂, 通过其独特的益生作用, 使紊乱的肠道菌群平衡得到恢复。但须注意微生态制剂是活的微生物, 不要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此所谓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据杜贵兰等报道先用抗生素杀灭肠道病菌, 清除障碍, 扫清道路, 可使微生态制剂比较容易地在肠道内建立全新的微生态体系。曹国文 (1997) 用无毒芽孢杆菌治疗仔猪黄痢和白痢, 均取得了明显疗效, 前者的治愈率分别达96%和94%, 后者分别为97%和94%。朱万宝 (1999) 用包含腊样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等4种微生物的活菌制剂在治疗仔猪腹泻时也取得了相似效果。
3.6 净化养殖环境, 降低大肠杆菌感染机会
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于养猪环境中, 如被粪便污染的地面、水源、饲料及其他物品中, 仔猪拱食后极易感染。如果将微生态制剂喷洒到环境中, 当这些存活的益生菌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猪体内后, 就可以同时到达胃肠内, 起到同大肠杆菌斗争的作用。所以使用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环境实施喷雾预防, 是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的。需要指出的是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一部分在环境中可长时间存活, 一部分只能短时间存活, 所以需要对猪舍, 特别是仔猪舍要勤喷洒。另外, 现在的微生态制剂产品中有的含有用于环境净化的益生菌菌种, 在给仔猪接触物接种益生菌的同时, 还可以减少养殖环境中有害菌数量, 从而减少仔猪和大肠杆菌的接触机会。使用微生态饲料除把握以上使用时机外, 还须注意: (1) 建立数量优势。益生菌过少起不到抑制病源菌, 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据马立安报道, 活菌制剂以芽孢杆菌制剂为例, 必须达到每克含有10亿个活菌, 添加量占日粮的0.1%~2%时方能发挥有效作用。 (2) 连续应用。现有产品中的益生菌在肠道粘膜的粘附定植性一般不是很好, 需要连续应用, 在肠道逐渐定植形成优势菌群后才能发挥作用。据张寿扬报道, 用含蜡样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微生态制剂作试验, 连续添加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另一组。
通过查阅国内外仔猪肠道微生态研究相关文献, 发现仔猪的微生态活菌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酸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双歧乳杆菌、腊样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等能够预防仔猪腹泻, 提高仔猪生产性能。国外研究有菊粉、马铃薯蛋白、马铃薯淀粉、葡糖酸、丁酸钠、甘露蜜寡糖和螯合锌、豆粕和菜籽粕非淀粉多糖水解产物等与仔猪胃肠道关系的研究。目前需要继续评估饲料添加剂对仔猪预防腹泻和营养改善方面的促进作用。推行仔猪早期断奶新技术, 保障猪体健康及其生长潜力的发挥, 并开发出一系列的具有不同作用效果的营养调控物质 (也称营养代谢调节剂) 来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 为后期的快速生长, 提高经济效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仔猪肠道微生态研究论文 篇2
声音
李兰娟院士: 破坏肠道细菌微生态,肝脏尤受伤
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等选取肝硬化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肠道菌群样本,进行了基因测序和深度研究。结果发现,相比健康人,肝硬化患者肠道内的拟杆菌属细菌明显减少,而这类细菌恰恰是人体肠道中的主导菌属;肠道菌群被破坏,可加速肝硬化的过程。科学研究证明,肠道菌群的平衡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减肥不吃饭、酗酒、抽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会破坏体内菌群平衡,进而可能诱发疾病。破坏肠道细菌微生态的其他原因包括:滥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器官移植等手术、肿瘤放化疗、感染等。除了避免破坏肠道细菌微生态的各不良因素之外,专家建议每天可喝酸奶等。因为酸奶中有活性菌,对肠道健康微生态有好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减肚子汤”不可信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接到多起“减肚子汤”类产品虚假宣传的投诉、举报。在地方电视台和互联网上,这些产品声称具有降糖、降脂、降压、和减肥功效,还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做宣传,并通过400开头的电话售卖。据规定,普通食品不得宣称有“降脂”“减肥”等保健功能,而“减肚子汤”或“某某减肥茶”却标榜具备这些功能,这不但是违规,更在事实上不能起到这样的功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此类产品,提高对电视购物广告的鉴别能力,切忌盲目相信其夸张、虚假宣传,以免给身体健康和财产造成损失。
世界生卫组织:中国1.1亿人携带乙肝或丙肝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近800万丙肝病毒携带者。专家指出,中国1992年开始接种乙肝疫苗,至今在降低乙肝患病率方面已取得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中国儿童感染率已降低90%,避免了8000万乙肝病例和超过2000万慢性乙肝。专家提醒: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乙肝这一战略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次并在1岁内完成三针乙肝疫苗, 将为一个人提供终身保护。
数据
吃盐过多:导致全球每年约165万人死亡
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高血压与盐摄入过多息息相关。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吃盐过多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全球每年约165万人因此死亡。这项研究分析了全球60多个国家的食盐摄入量调查数据,这些国家的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3/4。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盐摄入量为5克,而这研究发现,全球的平均盐摄入量超过了这一数字,个别地区超标严重。全球将近10%的心脏疾病、中风等病例的死因可归咎于食盐摄入量过多,即每年约165万人因吃盐过多死亡。研究人员指出,全球各国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帮民众控制食盐的过多摄入。
我国一年心脏移植200多例
不久前发布的《2013年中国心脏移植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共注册登记心脏移植232例(2009年为92例)。截至目前,全国有心脏移植资质的临床医疗机构46家,年手术量稳定在20例以上的心脏移植中心不足5家,大于30例的仅2家。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国内最大的心脏移植中心。这份报告显示,我国心脏移植的接受者以男性居多,年龄在45岁左右。进行心脏移植的原因为:心肌病(约80%)、冠心病(9%~14%)、瓣膜病、再次移植和先天性心脏病。各中心围手术期生存率达92%~94%。专家指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心脏移植例数会增多,将为一些救治难度很高的心脏疾病患者提供一种治疗选择。
人人都要懂点中医:10大养生保健法则
仔猪肠道微生态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合生元,肠道微生态,益生菌,益生素
健康动物肠道中栖息着大量的细菌, 这些细菌主要有生理性细菌、条件性致病菌及病原菌等。生理性细菌一般都是对机体有保护促进作用的有益菌;条件性致病菌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并没有致病作用, 而是在机体正常生理条件发生改变的特定情况下转变为致病菌;病原菌一般多为过路菌, 微生态平衡时这些细菌数量极少不会致病, 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能引起机体发病。通常情况下肠道中的细菌保持着共生或颉颃的关系, 并与肠黏膜紧密结合在其表面形成一个生物学屏障, 抑制致病菌等一切外源菌的黏附和定植, 维持着肠道的微生态平衡[1]。可见肠道微生态区系的稳定对机体健康发展、抵御致病微生物的侵袭、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对肠道病原菌起抑制作用的主要有抗生素、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试验结果表明, 中草药对胃肠道无损伤、对肝脏和肾脏刺激小、无不良反应等特点。某些中草药还具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少抗药性、增强抗应激能力、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微生态制剂较抗生素具有更多优点:如成本低、无药物残留、不产生耐药性、能有选择性地促进有益菌生长并颉颃有害菌定植等。
1 肠道微生态系统
肠道微生态系统指在动物肠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以宿主的肠道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结构与功能上特异的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 [2]。动物肠道中的菌群通常在其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定植。例如:刚出壳雏鸡的肠道内呈无菌状态, 出壳1 h后可在嗉囊和腺胃中检测出少量的肠球菌及梭菌。2 d后乳酸杆菌在十二指肠内迅速增殖, 到7日龄时小肠部位的菌群已基本形成。随着摄食的开始, 细菌总数急剧增加, 肠道正常菌群对肠道免疫功能的发挥有很好的辅助和调节作用[3]。宿主生理条件的改变、食物或药物的影响、病原菌感染、抗生素的滥用、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都会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而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 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这种改变被称作菌群失调 [4]。菌群失调将会引起许多相关疾病, 临床症状以腹泻最为明显,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鸡肠道的菌群结构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和防御功能。微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肠道正常菌群是动物的天然屏障;②正常菌群可刺激和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促进免疫功能的成熟和完善, 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③细菌的一些代谢产物, 如有机酸、细菌素及其他抑菌成分等能抑制有害菌;④正常菌群在肠道具有抗原识别功能, 可以在淋巴组织集合上发挥免疫佐剂作用, 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 从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
2 合生元对肠道微生态区系的影响
在微生态平衡理论和微生态防治理论的指导下, 人工分离正常菌群, 并通过特殊工艺制成活菌制剂即微生态制剂, 目前最具前景的有益生菌 (Probiotics) 、益生素 (Prebiotics) 和合生元 (Synbiotics) , 而合生元是益生菌及益生素的混合品, 具有两者的叠加和协作效应, 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合生元对机体有很多有益的作用, 比如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调节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功能、提供营养、治疗消化不良、预防癌症 [4]等, 这些作用实质上是通过合生元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来改变肠道pH值及其通透性, 并通过有益菌促进小肠淋巴组织集合B淋巴细胞增生, 从而诱导淋巴组织集合浆细胞产生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SIgA) 。正常菌群作为抗原刺激、促进机体免疫机能的成熟, 肠道菌群能明显地激活巨噬细胞活性, 促进细胞因子介导素的分泌, 增强免疫功能[3] 。陈蕾等[5]研究了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对提高儿童消化道黏膜免疫的作用, 结果表明口服法国生产的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可以有效诱导消化道黏膜免疫应答, 提高并维持儿童的免疫力。合生元还参与多种维生素的合成并能调节营养物质特别是离子的生物学利用率, 改善矿物质代谢。合生元中的益生菌具有减轻乳糖吸收不良的症状、低pH值可减少氮的吸收, 降低血氮水平, 改善粪氮代谢及尿氮代谢 [6], 还可以用作肝病的辅助治疗并能显著降低血液及肝脏中三酰甘油的水平。孙晓娜[7]用合生元治疗肝硬化合并腹泻的临床有效率为83.78%, 对照组为43.24%, 两组差异极显著 (P<0.01) , 说明合生元是治疗肝硬化合并腹泻的有效药物。研究表明, 摄入外源的合生元制剂对动物机体的微生态平衡具有改善作用, 并且对已失调的肠道微生态菌群具有修复功能, 其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2.1 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合生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这种作用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①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并对其进行外源性补充;②颉颃有害菌的生长定植。合生元中的某些益生素是有益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 合生元进入机体后其益生素不被动物自身分泌的酶水解, 也不被前段消化道吸收, 但对胃肠道环境中的低pH值、胆汁中所含的胆盐、肠道内容物分解产生的苯酚等抑制因素具有抵抗力。它一部分可以被消化道后段寄生的双歧杆菌等有益微生物选择性地作为营养基质吸收, 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肠道有益菌增殖而成为优势菌群。另一部分由于合生元中的益生菌具有生长速度快、对肠黏膜上皮细胞吸附作用强等特点, 能够定植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 形成生物膜样结构, 阻碍外袭菌的占位和繁殖。合生元可以颉颃病原菌生长并能携带其排出体外, 病原菌 (如大肠杆菌、沙门杆菌) 等进入肠道后, 其细胞表面具有能够识别动物肠壁的“特异性糖类”受体物质并与肠壁受体结合、定位而大量繁殖, 直接作用或产生毒素致使机体发病。益生素 (如甘露低聚糖等) 与病原菌在肠壁的受体非常相似, 与病原菌有很强的结合力, 通过与病原菌结合可以阻止细菌与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脂或糖蛋白的糖残基膜结合, 甚至将已被结合的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糖基部分置换下来, 抑制外源菌在肠道的黏附, 益生素不被消化道消化分解, 可携带病原菌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防止病原菌在肠道繁殖。同时可使肠道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消耗氧气, 产生过氧化氢、有机酸等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 能抑制致病类型的有害菌和外源性病原菌的生存, 从而促使由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等优势菌组成的理想菌群的恢复与建立, 提高动物机体的抗病力。孙鸣等[8]研究表明, 合生元可以明显提高肉鸡生长全期的平均日增重量, 鸡群腹泻率以合生元组最低, 合生元能减少肉鸡盲肠中的总需氧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杆菌数量, 增加乳酸杆菌数量。张勇等[9]对奶中合生元改善肠道菌群功效的研究表明, 在饮用合生元制剂前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差异非常明显。
2.2 改善肠道内环境
合生元可以通过改善肠道组织结构及pH值来改善内环境, 以利于有益菌的定植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因此肠道内环境与菌群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2.1 改善肠道组织结构
李树鹏等[10]给雏鸡饲喂220 mg/kg黄芪多糖、4×107cfu/g益生菌剂和220 mg/kg黄芪多糖+4×107cfu/g益生菌剂合生元, 比较回肠和盲肠小肠绒毛长度及肠壁厚度, 结果表明试验组雏鸡肠绒毛较对照组明显变长、变粗、排列紧密、肠腺发达, 而且可见肠上皮细胞间杯状细胞增多。由此可见, 合生元能够有效改善肠道组织结构, 进一步抑制病原菌对肠道的致病作用, 当病原菌突破肠道菌群的生物屏障后, 病原微生物将向黏膜屏障进攻, 对黏膜的损伤主要表现在破坏肠黏膜的微绒毛, 降低正常菌群在肠黏膜上的黏附作用, 病原菌分泌免疫抑制性蛋白可导致黏膜免疫失调, 致病菌分泌的肠毒素可加大肠黏膜的通透性, 直接侵袭、损伤肠上皮细胞, 破坏肠黏膜屏障, 促进病原的转移或菌群易位[2]。合生元对肠道组织结构的改善作用不仅抑制了病原菌生长, 还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 减少了由肠道内病原菌大量生长所导致的毒血症等。
2.2.2 改善肠道内pH值
合生元还能改变肠道pH值, 而pH值的改变又可以抑制有害菌生长, 促进有益菌生长。合生元改变肠道pH值主要通过以下途径:①益生菌产生乳糖, 降低肠道内pH值;②益生素分解产生的酸性物质可降低肠道内pH值;③益生素的低聚糖类可使肠道pH值下降[5];④合生元能减少盲肠中的总需氧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杆菌数量, 增加乳酸杆菌数量。研究表明, 芽孢杆菌可使胃肠道内有益菌 (如乳酸杆菌和链球菌) 数量增加, 这些细菌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 使肠道内pH值下降, 从而抑制胃肠道内病原菌的繁殖。肠道pH值下降可以抑制有害菌并把病原菌带出体外, 具有充当免疫刺激因子的作用, 同时可降低粪便pH值, 减少有毒物质代谢, 增加粪便体积和水分, 加速肠管蠕动, 减轻便秘, 具有洁肠通便、排毒解毒的功能。
3 展望
研究表明, 合生元微生态制剂对调节肠道的微生态区系确有一定作用, 不仅能促进动物胃肠道正常微生物体系的建立, 增强肠道的免疫功能, 还能及时颉颃外来入侵的病菌及减少氨和其他腐败物质的产生, 阻碍有害物质及废物的吸收等。但由于其对酸、碱、温度、湿度等都比较敏感, 所以给药途径在肠道发挥作用的有效剂量及作用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用氯化钙和海藻酸钠作为微胶囊对双歧杆菌进行包被,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避免了胃肠道内的pH值、温度和湿度对其的损害。由于人们对动物性产品的高品质需求,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和用量、给药途径等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为防治人类和动物肠道疾病的发生, 减轻疾病对养殖业造成的损失, 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合生元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李树鹏, 赵献军.黄芪多糖及益生菌合生元对雏鸡肠道微生态区系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 2005, 26 (3) :21-24.
[2]王丽华, 程佳月, 杨昌文, 等.动物机体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J].养殖技术顾问, 2008 (6) :138-139.
[3]尹念春, 程安春, 汪铭书.肠道感染病原微生物对其微生态平衡影响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 (6) :19-20.
[4]SHERY H B, PETRA E.Dailyingeation of a nutritional probioticsupplement enhances innate immune function in healthy adults[J].Nutrition Research, 2006, 25 (9) :454-459.
[5]陈蕾, 欧阳立杰, 廖伟娇, 等.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对提高儿童消化道黏膜免疫的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7, 19 (2) :137-141.
[6]鹿书强.微生态制剂——益生元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博览, 2003 (9) :16-18.
[7]孙晓娜.合生元治疗肝硬化腹泻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03, 24 (16) :22-24.
[8]孙鸣, 孙冬岩, 潘宝海, 等.合生素对肉鸡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J].饲料研究, 2008 (6) :62-63.
[9]张勇, 余倩, 刘衡川, 等.双叉奶中合生元对改善肠道菌群功效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1, 13 (2) :78-80.
仔猪肠道微生态研究论文 篇4
微生态制剂在仔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较多,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陈永锋等试验表明, 用乳酸杆菌、酵母菌为主要成分的“养乐多”饲喂仔猪, 试验组的腹泻率只有9.52%, 而对照组高达30.23%, 差异十分明显[3];徐登峰等进行的体外抗致病性大肠杆菌试验表明, 培养的嗜酸性乳酸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催晓琴等应用微生态制剂“猪安康口服液”饲喂断奶仔猪, 试验组较对照组日增重提高26.2%、成活率提高7.5%。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微生态制剂的选择
选择苏柯汉 (潍坊) 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SUKAFEED-PG.Health菌肠保 (仔猪专用菌) , 其成分主要是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 可维持肠道生态平衡, 抑制有害菌生长, 降低断乳仔猪腹泻率, 提高抗逆能力和抗应激能力。
1.2 试验猪的选择与分组
本试验选择3批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为试验对象, 每批选择初生日龄相同或相近 (时间不超过1d) 的3窝仔猪,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第1批和第2批每组各18头, 第3批每组15头, 共102头。
1.3 饲粮设计
以对照组饲粮为基础日粮, 试验组饲粮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按日粮的0.05%~0.1%添加, 即1kg拌料1000kg。饲料配方为玉米61%、豆粕23%、进口鱼粉4%、仔猪专用预混料5%、乳清粉4%、酵母粉3%。
1.4 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 为试验仔猪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用红外线灯加热, 试验初期舍温保持28℃, 断奶时维持25℃, 圈内干燥温暖, 空气新鲜。固定饲养员, 产房每周消毒2次。加强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严防泌乳母猪发生各种疾病。
2 结果分析
经过21天 (第1批和第2批) 和25天 (第3批) 的补饲试验, 仔猪断奶重、日增重、腹泻数及成活数等结果见表1。
2.1 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日增重的影响
哺乳阶段仔猪生产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主要依靠母乳, 随着仔猪日龄增长, 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逐渐增加。而到4周龄时从母乳中获得的营养物质只能满足仔猪需要量的30%[6], 其余的需要从饲料中补充。但是仔猪的消化器官发育未完全, 消化功能不完善, 在28~32日龄 (一般断奶时间) 断奶时, 消化道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 断奶后没有了乳酸来源, 导致胃酸分泌降低, 使胃蛋白酶活性降低, 日粮中蛋白质消化吸收受到影响, 并影响仔猪体内微生物的定植。研究表明, 当胃内p H<4.0时适宜有益菌的生长, 并抑制有害菌的繁殖。p H>4.0时则相反。
2.2 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腹泻的影响
仔猪的的死亡主要集中在出生后的30d内, 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腹泻, 尤其是1周内仔猪因腹泻脱水死亡率更高。导致仔猪腹泻的因素是多元的, 母猪妊娠期及泌乳期饲料是否全价、仔猪初生体况、母猪乳汁分泌量与质量、产房环境卫生状况及外界气候变化等因素都能导致仔猪腹泻。在本试验的3个批次中, 仔猪的腹泻头数与对照组相差较大。尤其是第1批试验, 对照组腹泻12头, 腹泻率为66.6%;试验组腹泻3头, 腹泻率为16.6%, 差异极明显。3批对照组51头仔猪中有30头腹泻, 腹泻率为58.8%;实验组51头仔猪中有13头腹泻, 腹泻率为25.4%, 两者差异极显著。在饲养管理和日粮相同的条件下二者的差异极显著, 说明微生态制剂在预防仔猪腹泻上有显著的效果。
2.3 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3批实验组成活率平均为98.1%, 高于对照组平均数86.0%, 虽然差异不是太显著, 但是对于规模化养猪场来说数量也是相当惊人。实验组与对照组仔猪成活数和成活率与仔猪的腹泻数和腹泻率一致, 即试验组腹泻数与腹泻率较对照组的腹泻数与腹泻率低, 说明微生态制剂在预防仔猪腹泻上有显著效果, 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
3 小结
在哺乳仔猪补饲日粮中添加益生菌能够促进仔猪生长发育, 并在预防仔猪腹泻和提高仔猪哺乳期成活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摘要:目前中国的养猪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出栏率、商品率和饲料报酬等衡量养猪水平的重要指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其中肉猪出栏率平均水平远低于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养猪业发达国家, 这与仔猪阶段的饲养管理不当, 致使仔猪生产发育不良, 造成奶僵、料僵及病僵等, 最终导致肉猪出栏率低有重要关联。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仔猪,补料
参考文献
[1]刘平, 李宗军等.肠道微生太系统及其功能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0.2:42-43.
[2]倪学勤.JOSHUA GONG;HAIYU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蛋鸡肠道细菌种群结构及多样性[J].畜牧兽医学报, 2008.7.
[3]陈永锋, 郑春生, 等.益生素防治仔猪腹泻试验[J].福建畜牧兽医, 2001, 2:6-7.
[4]徐登峰, 曹国文, 等.植物乳酸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制试验[J].四川畜牧兽医, 2005.9:36-38.
[5]催晓琴, 魏建功, 等.猪安康口服液对断奶仔猪的饲喂效果[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2, 4:9-10.
仔猪肠道微生态研究论文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检索EMBASE、Pub Med、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自建库至2013年10月的相关文献, 选择纳入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文献。
(1) 研究对象为胎龄<37周和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
(2) 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语种为英文和中文。
(3) 干预方法为实验组肠内给予任何类型肠道微生态制剂, 剂量不限, 且疗程超过7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或支持治疗。所有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联合使用其他有明显协同作用的药物。
(4) 文献诊断标准符合改良Bell分级标准定义的严重NEC (Ⅱ期及以上) 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Rev Man 5.2软件对纳入文献中所提取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 (OR) 与95%置信区间 (95%CI) 进行分析和推断。以0.1为检验水准检验各研究间有无异质性, 如各研究间P≤0.1, 认为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认为无异质性,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当纳入研究大于9个时, 通过漏斗图 (Funnel plot analysis) 观察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漏斗图是否对称则进一步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Egger线性回归检验。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概述
共纳入18个符合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其中14篇英文文献和4篇中文文献。18项研究共纳入患儿3 872例, 所有纳入对象均为出生体重≤1 500 g且胎龄<37周, 各研究中所应用的微生态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2.2 Meta分析结果
18项随机对照试验均报道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严重NEC的发病情况, 共纳入患儿3 872例, 其中实验组1 928例, 对照组1 944例。通过检验发现, 各随机对照试验间无异质性 (P=0.31) , 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结果显示合并OR值为0.31, 95%CI (0.22~0.44) , P<0.00001,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 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显著降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Ⅱ级或Ⅱ级以上严重NEC的发生率。
2.3 发表偏倚分析
本研究采用漏斗图和Egger检验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 首先观察漏斗图, 没有明显的不对称, 进一步进行Egger检验, 结果显示Tegger test=-0.49, 95%CI (-9.60~0.60) , Pegger test=0.633, 大于0.05, 提示本研究未出现显著的发表偏倚。
3 讨论
尽管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 但人们对NEC的病因仍然了解的不充分, 目前普遍认为是未成熟肠道受多种因素单一或共同作用引起黏膜的病理改变。可能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喂养过度、缺氧、感染等, 其中早产、低体重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而近年来的研究提示, NEC的发生与肠道细菌的异常定植等因素有关。肠道微生态制剂是活的微生物制剂, 能够定植在人体肠腔内并起到生物拮抗、参与营养吸收及代谢、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等重要作用。研究证实, 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后, 可以增强肠道的屏障作用, 阻止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入, 通过抑制致病菌的定植, 增强肠道黏膜对Ig A的免疫应答, 促进胃肠道发育, 发挥了健全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19,20]。
本研究显示, 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降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NEC的发生率, OR值为0.31, 95%CI (0.22~0.44) , P<0.00001, 这一结果证实肠道微生态制剂在降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发生率方面有显著作用。最近几年一些关于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儿严重NEC的系统评价陆续发表, 类似于本论文的研究, 均肯定了早产儿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预防严重NEC的作用[21,22,23]。根据本研究结果, 综合考虑目前多项系统评价所提供的证据质量, 可以认为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应作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常规治疗并进行推荐。
尽管肠道微生态制剂在预防早产极低体重儿NEC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研究在开始给予微生态制剂的具体时间、种类和剂量等干预措施上并不完全一致, 在预防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NEC的治疗策略中, 更适合添加哪一种制剂, 是一种还是多种联合使用, 使用的最佳剂量和时间等目前依然不是很明确。这些均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明确, 以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多发疾病, 病死率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早产儿肠道发育不完善、正常菌群定植延迟或缺乏、致病菌感染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多项研究认为, 肠道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就肠道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 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仔猪肠道微生态研究论文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选择长×大二元杂交哺乳母猪320头,皮×杜×长×大四元杂交哺乳仔猪3 378头及保育猪3 120头,随机分成4组,即利生菌王试验组、益牧宝试验组、方便菌试验组及不添加微生态制剂的对照组。
1.2 微生态制剂
利生菌王,有效活菌数≥30亿/g,广州某公司生产;益牧宝,活菌数为200亿/g,广州某公司生产;方便菌,活菌数为10亿/g,北京某公司生产。
1.3 使用方法
分别按表1、表2、表3中的使用方法进行试验。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哺乳期平均采食量,便秘发生率,日增重,腹泻率,料肉比。便秘率、腹泻率=试验期间便秘猪头数或腹泻猪头数的总和÷(试验猪头数×天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微生态制剂对哺乳母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种微生态制剂对提高哺乳母猪哺乳期的平均采食量、降低便秘发生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详见表4。
从表4可知,利生菌王试验组哺乳期平均采食量比对照组提高7.10%,比益牧宝试验组提高1.23%,比方便菌试验组提高0.88%;利生菌王试验组便秘发生率比对照组低17%,比益牧宝试验组低10%,比方便菌试验组低7%。说明哺乳母猪使用利生菌王可提高采食量,减少便秘发生,且效果优于益牧宝与方便菌。
2.2 3种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种微生态制剂对提高哺乳仔猪的日增重、成活率,减少腹泻发生率均有积极的意义,详见表5。
由表5可知,利生菌王试验组日增重比对照组增加13.57%,比益牧宝试验组增加10.78%,比方便菌试验组增加11.88%;利生菌王试验组腹泻率比对照组减少19%,比益牧宝试验组减少5%,比方便菌试验组减少12%;利生菌王试验组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0.32%,比益牧宝试验组提高0.14%,比方便菌试验组提高0.28%。表明哺乳仔猪使用利生菌王可提高生长速度,减少腹泻发生率,提高成活率,且效果明显好于益牧宝和方便菌。
2.3 3种微生态制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种微生态制剂对保育猪的日增重、料肉比、死亡率均有一定的影响,详见表6。
从表6可知,益牧宝试验组日增重比对照组增加10.29%,比利生菌王试验组增加1.05%,比方便菌试验组增加9.66%;益牧宝试验组料肉比比对照组降低7%,比利生菌王试验组降低14%,比方便菌试验组降低5%;益牧宝试验组死亡率比对照组减少0.43%,比利生菌王试验组减少0.08%,比方便菌试验组减少0.23%。说明益牧宝试验组对提高保育猪生长速度,降低料肉比,减少死亡率有明显的效果,且效果明显优于利生菌王与方便菌。
2.4 添加微生态制剂后各组的经济效益分析
2.4.1 哺乳仔猪添加微生态制剂的经济效益分析见表7。
注:本效益分析按一头母猪产仔猪10头进行计算,试验所用哺乳母猪的饲料价格为2.85元/kg,利生菌王的价格为24.6元/kg,益牧宝的价格为25元/kg,方便菌的价格为10元/kg。
由表7可以看出,利生菌王试验组哺乳仔猪每千克增重的养殖成本比对照组低0.51%,比益牧宝试验组低5.47%,比方便菌试验组低9.91%。由此可见,利生菌王更能提高饲养哺乳仔猪的经济效益。
2.4.2 保育猪添加不同微生态制剂及不添加微生态制剂的经济效益分析
见表8。
注:本效益分析按一头保育猪计算,试验所用保育猪料价格为3.38元/kg。
由表8可知,益牧宝试验组保育猪每千克增重的养殖成本比对照组低1.46%,比利生菌王试验组低14.54%,比方便菌试验组低10.17%。由此可见,在保育猪日粮中添加益牧宝可提高经济效益。
3 结论
综述所述,利生菌王能显著提高哺乳母猪、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而且能有效预防哺乳仔猪因奶水不足引起的腹泻,降低哺乳仔猪每千克增重的养殖成本;益牧宝对保育猪生长速度的提高,料肉比的降低,死亡率的减少均有明显效果,还可降低保育猪每千克增重的养殖成本。因此,哺乳母猪、哺乳仔猪使用利生菌王,保育猪使用益牧宝,不仅能提高其生长性能,增加经济效益,还对生态环境无污染,值得在养猪生产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旋亮,吴长德,龚商羽.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饲料研究,2009,(5):13.
[2]李军.动物微生态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23-24.
【仔猪肠道微生态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肠道微生态制剂论文10-14
肠道微生态08-27
胃肠道细菌论文01-02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12-05
胃肠道手术的舒适护理论文10-09
保育仔猪腹泻诊治论文05-23
仔猪饲养关键措施论文05-29
新生仔猪溶血病诊治论文09-20
营养调节与仔猪腹泻论文12-05
如何提高仔猪断奶质量论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