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更迭

2024-06-13

信息更迭(精选6篇)

信息更迭 篇1

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把人体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无限延长, 而自媒体则把世界剖析得更加细致入微。当你还在浏览着NASA捕捉的外太空影像时, 却不想朋友圈一则疯转的新闻主角正是离你家不到50米的早餐店老板, 而这条新闻可能正出自于你刚刚忽略的一条高中同学发布的朋友圈。

在移动互联网及其终端的推动下, 似乎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媒体。信息内容包罗万象, 林林总总, 角度也更加多维、独特。一件简单的事, 围观者众说纷纭、多面剖析, 更多预言帝、 真相帝让事件本身膨胀, 超出固有意义, 让人不禁感叹“高手在民间”。与此同时, 在眼球经济的影响下, 标题党、猎奇党愈渐增多。看多了社会新闻的版面, 会产生一种怪异的心理:今天的坏人更多了吗?犯罪事件更多了吗?道德与规章制度不再重要了吗?那么,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 “任何热点问题的形成都少不了新闻媒介的推动”, [1]在各大媒体的助推下, 热点话题反之来引导舆论走向。在今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之日, 各路新闻媒体、微博、 微信尽是“家暴噩梦”;3月8日各大电商平台的“女神节”促销打折, 媒体也都是“女生节、女神节”为焦点。其次, 移动终端的便捷智能、4G网络的提速, 都降低了上网的门槛, 也养成了人们随时随地碎片化阅读、视听的习惯。媒体为了获得更多浏览量、点击率, 就逐渐在“投其所好”上做足文章, 简短化、 消遣类、娱乐类、猎奇类信息越来越多。

自媒体虽被称为“媒体”, 却并未像电视、广播、报纸等拥有独立的媒介, 反而鸠占鹊巢地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UGC类新媒体也由于自媒体内容的丰富吸引到更多受众, 二者相得益彰。自媒体淡商业化的内容与内容为王的理念招牌引来更多的用户与流量, 更受广告主的喜爱。信息经由新媒体平台高频次的曝光, 发酵成为舆论热点, 舆论热点在经历昙花一现后, 大部分沦为“过气网红”。

一、自媒体带来的信息更迭加速与丰富

首先, 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快速, 自媒体信息的繁荣与迅速更迭成为必然, 这对于要求时效性的新闻更是如虎添翼。 自媒体信息的极大补充、丰富了官方、传统媒体、新媒体新闻。 官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新闻发布要经过层层审核, 而自媒体信息只需简单的文字、照片或视频描述, 就可以一键公知于天下。2015年10月23日早高峰期间, 北京地铁10号线因信号故障导致多次临时停车, 停留间隔甚至超过半小时。在停滞的拥挤闷热的车厢内, 乘客耳边只能听到地铁广播“临时停车” 的抱歉通知, 而停留多久、停留几次、其他换乘线路有无影响等情况一概不知。在北京地铁的官方微博中也只有一条临时停车的通知, 其官方微信更是安静。但当在微博输入“地铁、 临时停车、10号线”等关键字后, 就可以根据散落在北京地铁的各类自媒体人的信息进行线路选择:“10号线在安贞门站开出后, 又临时停车半小时”“有人晕倒了”“8号线无法换乘, 赶紧去地上换其他交通工具”“10号线经过芍药居不停车, 13号线等换乘的想别的办法吧”……自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素材, 比官方渠道和其他媒体更加及时、丰富。

部分自媒体信息甚至会反过来影响、引导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向。自媒体成为信息首发源地, 新媒体以专题形式加以补充转发, 形成舆论热点, 传统媒体再精选深挖, 从而引起官方重视并对事件做出后续跟进……这种信息自下而上的逆流, 也侧面反映了群众百姓的关注重点。春节期间火爆朋友圈与微博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 原为天涯论坛的一篇帖子, 虽后来被证实为假新闻, 但城乡巨大差异和对农村所谓 “纯朴”的极度美化, 也一时成为讨论关注的焦点。另一篇《上海姑娘所逃离的, 是我的父老乡亲每天赖以生存的日常》对城乡差异的解读, 不失为热点中让人冷静深思的佳作。

其次, 自媒体平台高度依赖新媒体平台, 为获得更多用户、 流量、发言权, 则更加注重发布信息的品质与特点, 这就形成了一批“敢说、敢想、敢撕”的舆论领袖。而UGC类以用户创造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的生存壮大又反过来依赖于这些舆论领袖、 大V、网红等内容输出者, 自媒体人与平台间形成着良性循环。

再次, 自媒体有着区别于官方严肃面孔的平民化、万事娱乐化的特征。2016年1月20日, 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大战穿越中国网络, 直抵Facebook。事件起因于台湾艺人的“台独” 言论, 其背后经纪公司的“两面三刀”让国民愤怒, 百度贴吧自发组织“帝吧出征Facebook”, 斗鱼、YY语音、豆瓣等新媒体直播“出征盛况”。原本严肃敏感的政治问题, 最终却演变成以“表情包大战”、“美食大战”热闹收场。这场民间有组织、有素质、有作战方针的互联网“大战”, 获得众多艺人力挺, 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官微称赞转发, 挪威、瑞典大使馆官微及时辟谣……在以90后为主体的年轻网民在嬉笑怒斥间, 重申主权不可分割的同时, 娱乐化的“大战”也成为推开海峡两岸年轻人“心墙”的又一利器。

最后, 自媒体一定程度上推动开启了新的网络商业模式。 一个自媒体也是一个品牌, 它对自身的搭建, 也正是对一个品牌的构筑。“品牌构筑的最终目标, 是形成一个具有高价值的品牌资产体系”, [2]有了品牌, 再进行植入与情感营销, 这就推动了网络平台新的商业模式——众筹。号称“18线”艺人的民谣乐队好妹妹乐队, 在2015年5月16日于新浪微博发出 《好妹妹乐队大型演唱会开!始!众!筹!》新闻, 在粉丝与电商等平台的支持下, 成功把小众的独立音乐人演唱会开到了工体。这场全民参与的演唱会相信是歌迷听的最有主角意识的一场!

二、自媒体带来的负面作用

网络媒介“依然具备‘把关人’功能, 只不过它的‘把关人’功能与传统媒介相比趋于弱化”, [3]自媒体的‘把关人’ 更加弱化, 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信息失真、造假等负面问题。

首先, 部分信息源失实失真, 内容不加以核实、甚至出现恶意造假诽谤现象。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 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 4月26日, 一则貌似充满正能量的消息——《尼泊尔震后凭中国护照免费登机》火速传遍朋友圈, 不明真相的公众纷纷转发、点赞。幸而官方及时出面辟谣, 但自媒体“把关人” 的弱化甚至缺失, 极易引起部分一味追求实效性的媒体跟风, 对信息来源与准确性不加核实。大量假信息的出现“增加了培植网民对网络信息信任度的难度, 同时加大了真实信息被网民接受的难度。”[3]

其次, 信息爆发带来的匮乏愈加明显。为了迅速吸引粉丝、增加流量, 大量垃圾、无用信息充斥:各类投票大赛;“专家”谣言;“世界卫生组织”公告……一时让人真假难辨。更有新闻假到让人哭笑不得, 相信这几个题目您一定十分眼熟: “气愤!把何老师都快气哭了, 6月30号是他的生日, 可是韩国主持人说他没有粉丝, 没人送祝福……”、“日本发起了抵制中国……不转不是中国人”、“如果你有妹妹, 就一定为她转, 今天是妹妹节……”相信很多人朋友圈、微博都有拉黑一些人, 比如微商、广告、求投票、求点赞等等。

再次, 淡商业化不等于无商业化。如果说自媒体促进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 那么部分营销团队却利用公众, 把同情牌、舆论牌、道德牌打得得心应手。春节期间的“猴年就应该让六小龄童上春晚”的信息俨然比春晚节目单人气更高, 各媒体更是顺应“民意”, 热扒西游记与六小龄童, 一旦媒体有对“上春晚”事件解析纠正, 评论区便开始一片谩骂。最终, 事件究竟是商家炒作还是明星借势营销, 在互联网大众“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讨伐下, 真实, 已经不再重要了。百度“血友病吧”被卖一事, 更是把自媒体赖以生存平台的商业化推向公众视野中。正如某部电影所说“这世上到处都是障眼法, 你看到的可能都不是真的, 而真的, 你又不一定能幸运能看。”

最后, 自媒体部分内容偏激, 极易引起网络暴力。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将公众视为“群氓”, 虽并不适用于当下, 但群体舆论的盲目性仍然不见少数, “群体舆论的形成使网民行为有了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导向, 并且使网民声音群体化、声势化, 使个体声音不至于因‘势单力薄’被淹没”。[3]尤其是在发之于舆论, 引爆于舆论的自媒体平台中。舆论中更多看不见的手把过失、错误摆上台面。一旦“过失、错误”触碰所谓的道德边界, 甚至由于某些莫名其妙的原因, “过失者” 便被人肉、谩骂, 沦为公众的出气筒。“范玮琪十一未晒爱国反而晒孩子遭到网民群喷”、“袁姗姗滚出娱乐圈”、“2015年高考作文‘孩子举报老爸 (材料作文) ’的新闻原型被网友人肉出来, 遭大批高三生恶语相向”……网络暴力层出不穷, 所谓“过失者”被暴戾的网民在网络中、甚至现实生活中被执法。借用网剧《暗黑者》中的一句话:“任何逾越法律的人, 都只剩下了一个身份, 那就是罪犯”。

自媒体的功能有其两面性, 但所带来的正向功能远大于其负面效果。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可能结出善果, 也可能结出恶果。但只要生在阳光下, 经过雨雪风霜的吹打洗涤, 最终会结出真实之果。

参考文献

[1]程世寿, 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230.

[2]胡晓云, 张健康.现代广告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07.

[3]屠忠俊, 吴延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29, 216, 229.

日本政权更迭前后 篇2

这一天, 在日本街头,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来到投票站, 为日本第45届国会众议院选举投票。31日, 日本共同社投票站选民调查显示, 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在大选中大获全胜, 获得众院总数480议席中的308席, 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选举, 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结束了自民党50多年几乎不间断的垄断性执政地位。这一结果, 使民主党实现了政权更迭, 为似乎垂垂老矣的日本政坛注入了“改变”的血液。日本执政的自民党总裁、首相麻生太郎当天在电视节目中承认选举失败, 并将辞去总裁职务。而获得大胜的民主党首鸠山由纪夫将由此登上日本首相的宝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格里·柯蒂斯说:“这意味着日本战后政治体系终结。这是除自民党外, 首次有政党在众议院取得多数席位。它标志着一个漫长时代的结束, 充满了不确定时代的开始。”

执政54年的自民党缘何遭遇民意雪崩

对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来说, 这次大选的结果简直是太惨烈了:自民党的大人物相继在小选区落选;公明党甚至连党代表和干事长都未能避免灭顶之灾。取而代之的竟是那些政治舞台上的无名小辈——民主党的青年男女。

成立于1955年的自民党长期以来通过官方与商界的紧密联系, 领导日本政府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就业机会的充足以及生活水准的急剧提高, 帮助日本成为全球工业巨头。但这场政治风暴的形成, 却仍然是预料中的事, 原因很清楚:自民党无法适应少子化、老龄化给日本社会结构带来的剧烈变化;无法改变全球化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困局;无法消除全球经济不景气给人们造成的不安心理, 从而导致了选民对自民党的极度不信任。

日本权威媒体认为, 自民党的失败说明时代已不需要从父亲到子女、亲属的世袭。选民对养老金、医疗和就业问题感到不安, 对社会差距拉大的不公平表示愤怒, 这促成了与“政治家和官僚勾结的政治”的决裂。

俄罗斯媒体认为, 自上世纪90年代起, 日本经济就停滞不前。这一时代也因此被称作“失去的十年”。在出生率下降的同时人均寿命增加, 导致劳动力老化及养老体系负担过重等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些责任当然要由执政党承担, 影响到选民对自民党的信任, 动摇了半个多世纪的执政根基。

同时, 小泉内阁的政策拉大了“社会差距”, 导致了医疗和护理事业的荒废和地方发展的滞后。继小泉之后上台的安倍和福田两位首相相继主动放弃了政权。麻生首相在没有妥善调整小泉路线的情况下, 一再表现出与首相身份不符的言行, 在民众中失去了威信。

在此期间, 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败北, 失去了参议院第一大党的宝座, 以往的支持团体也加速远离自民党。

可以说, 结构改革路线的冒进、领导人放弃责任和力量不足、支持团体的反叛、对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失望和厌倦, 导致了自民党的历史性败北。

这么多年来, 自民党得以维持政权的力量源泉在于业界团体瓜分利益和官僚掌控行政体系这种牢固的统治结构。在由此而带来的经济停滞、财政赤字膨胀的形势下上台的小泉, 开始奉行改革路线, 通过邮政民营化等一系列旨在实现“小政府”的改革之后, 自民党在2005年的大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自民党似乎得到了重生的机遇。

然而, 由于医疗和社会差距等问题给国民生活造成了诸多不稳定, 自民党始终未能找到一条摆脱困境的途径。

可以说, 制度性疲劳是让自民党进入“坏死”阶段的主因。立志夺取政权的民主党正是抓住了自民党这一软肋, 适时提出了“重视国民生活”“摆脱官僚统治”等口号才赢得了选民, 夺得了大选胜利。

这样看来, 选民与其说是投票支持日本民主党, 不如说是在反对精疲力竭、名誉扫地的在任者;选民与其说是对现状感到焦虑, 不如说是更担心未来。他们挂念的是自己的养老金、医疗保障和子子孙孙的就业。

民主党缘何赢得大选

首先, 自民党失信于国民在先。众所周知, 日本社会极为重视“诚信”, 政治上更是如此。自民党前首相安倍、福田二人匆匆辞职, 留下的“短命政府”后遗症成了日本国民的心结。麻生上台之后, 国内社保问题一拖再拖, 外交上对朝谈判建树不多。另一方面,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国内经济饱受沉重打击, 失业率骤升至5.4%, 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或濒临破产, 企业及政府机关纷纷采取减薪、取消奖金制度、裁员等手段, 以缩减开支。总而言之, 政治及经济政策上的碌碌无为, 始终让麻生政权背负着失信于民的政治尴尬。

其次, 日本政治生态环境的变革, 尤其是民众对政治平衡性、动态性的期望值陡增也导致民心思变。具体而言, 自民党长期独揽日本政治大权, 却无法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矛盾。在此背景下, 日本民众愈发意识到, 打破传统的政治格局, 重塑新的政治平衡是必要的。因此, 日本国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日本读卖新闻社的民调显示, 对此次众议院选举表示关心的人数比例高达89%, 表示“参加投票”的人数比例更高达95%, 两者皆为1996年新众议院选举制度实施以来的历年之最。

第三, 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一直给予日本较深的影响, 奥巴马总统的成功当选以及他的竞选口号——“变革”, 为日本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完美的脚本”, 也抬高了日本民众对本国政治变革的期望。而且, 日本民众已经厌倦了几张政治老面孔, 迫切期待德才兼备的年轻政治家的涌现。所以, “年轻”, 就成了民主党打出的一张牌。该党在执政纲领中提出吸引年轻人的政策, 走上街头呼吁年轻人踊跃投票, 执政团队更是有意走“童子军”路线。值得关注的是, 此次选举候选者的平均年龄为50.7岁, 其中自民党候选人平均年龄55.5岁, 远远高于民主党的49.4岁, 而当选的民主党议员平均年龄在48岁, 有164位是新人。此外, 自民党内世袭候选者 (其父母或家族亲属为国会议员) 为109人, 占总数的33.4%, 而民主党内仅有32人, 比重不足10%。总体来看, 与自民党的老态龙钟相比, 民主党呈现出更朝气蓬勃的政治风采。

总而言之, 日本国民的心态发生了改变, 他们希望更多的政治诚信和更广的政治变革。

而民主党从1996年建党后打出的“生活第一”的理念, 以“消费者政党”自居, 迅速赢得了民众特别是城市选民的支持, 短短13年势力迅速蹿升。这次选举他们承诺将为有中学学龄以下儿童的家庭提供“育儿补贴”, 改革养老制度, 实施公立学校免费教育制度, 为农民提供收入补偿, 取消造成巨大浪费的公共建设项目经费, 并免收高速公路费的主张也是赢得选举成功的原因。

日本民众的心态

日本《朝日新闻》9月2日的调查显示, 民众对鸠山新政权表示期待的占了74%, 但是其中相信民主党政权能够“相当大地改变日本政治”的人, 只有34%, 这显示出了对民主党政策及力量的怀疑。被调查者对民主党政策的评价之低, 简直令人惊讶, 可见这次大选的结果是选民“期待与不安”心理交织的反映。选民与其说是对现状感到焦虑, 不如说更担心未来。

选举的结果, 形成了目前缺乏执政经验的执政党和缺乏在野经验的在野党的态势。

民主党的政敌自民党在新一轮的政治斗争中, 已经失去了还手的能力。自民党的老龄化, 让该党已经没有了在下次选举中夺回一盘的能力。

但这并不能表明民主党政权的安稳。140多名民主党新议员对国会政治基本上没有什么知识, 他们怎么能够代表民意, 去监督领导国家机关?

在一线采访日本政治的电视台记者山田说:“16年前, 小泽一郎主导的政治变革, 产生过细川政权, 但细川内阁非常短命。现在小泽到底能在日本政治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 我们怎么采访, 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来。”

《日本经济新闻》政治部部长宫本明彦9月1日在该报撰文认为, 日本民众把未来托付给了一个没有任何经验可谈的执政党, 而自民党受到重大打击后, “能否成为健全的在野党, 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 能否描绘出未来蓝图, 对于今天的日本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日本确确实实地在变小, 变得缺少了世界对日本的依赖, 但是我们并没有从过去的成功体验中脱身而出, 也没有构筑出全新的方式方法”。

鸠山由纪夫是个什么人

出身于有“日本肯尼迪家族”之称的鸠山由纪夫, 1947年2月11日生于日本东京, 其小学和中学都在贵族学校度过。后来入东京大学学习工程学, 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 他曾在母校东京大学当教师, 后又进入日本专修大学当副教授。

鸠山由纪夫的曾祖父鸠山和夫在日本明治时代曾任众议院议长。其祖父鸠山一郎曾任日本首相, 并连任三届, 也是日本自民党的创始人。他的父亲是前外相鸠山威一郎, 弟弟鸠山邦夫曾任麻生内阁中的总务大臣, 今年6月因与麻生意见相左而辞职。

除了位高权重外, 鸠山家族的财富也令人不可小觑。鸠山由纪夫的外公是世界最大的轮胎及橡胶产品生产商普利司通公司创始人石桥正二郎。现在, 鸠山已是日本国会中最富有的议员之一。1986年, 39岁的鸠山由纪夫才迈开他从政的第一步, 作为执政的自民党推举的候选人在北海道当选众议员, 此后连任6次。1993年6月, 日本政坛出现严重危机, 包括鸠山由纪夫在内的部分自民党参众议员宣布退党。当月, 鸠山由纪夫参与组建先驱新党, 后于1996年9月加入当时成立不久的日本民主党并出任党首之一。1998年出任干事长代理, 1999年至2002年曾一度担任民主党代表的职务。2005年9月起担任民主党干事长。2009年5月, 他在民主党党首选举中胜出, 接替辞职的小泽一郎。

虽然人们视他为“东京贵公子”, 但他并没有公子哥的架子。学工程出身的鸠山温文尔雅, 性格稳健, 不露锋芒, 有“鸽子”的绰号。他重视“忍功”, 座右铭是沿用外祖父最爱使用的“友爱”两字。

在2001年担任民主党党首期间, 因为他眼睛外凸, 再加上思维跳跃, 时常有出人意料的古怪发言, 便有政敌调侃他是“外星人”, 但这并没有激怒他。当民主党因献金丑闻大受打击之时, 他用一个“忍”字团结了全党。

但是, 如果没有妻子鸠山幸的支持, 鸠山由纪夫的“忍功”就不知是否能修炼到如此深厚的地步。他将妻子形容为他永远灿烂的“太阳”。在2002年接受采访时鸠山曾说:“我回到家就觉得安心。她就像一个能量补给基地。”

鸠山幸1943年生于中国上海, 上世纪60年代时, 她曾是日本著名女子歌舞团“宝歌舞团”的首席舞蹈演员。后来她前往美国, 在旧金山与鸠山相遇并坠入爱河, 随后便与前夫离婚, 1975年和鸠山结婚。两人育有一子, 是一名工程学学者, 目前生活在俄罗斯。

鸠山幸美丽而善于持家, 也是一个外向而充满活力的人, 在最近上电视脱口秀节目时, 留着时髦“波波头”发型的鸠山幸和记者谈笑风生。她谈到自己从来没有未实现的梦想, 现在正迫切地想要制作一部好莱坞电影。

鸠山幸并没有透露具体的拍摄计划, 但非常自信地说她的电影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我肯定会获得奥斯卡奖。”

民主党面临的难题

经济突破不易。虽然选民借助选票吹响变革号角, 但日本经济、政治难题由来已久, 民主党短期内难有大的作为。

官僚政治难以撼动。以限制世袭为例, 鸠山和前首相麻生两人都为世袭受益者, 祖父辈中都有人出任首相。此次众议院选举中, 自民党大约1/3的候选人在“父辈的土地上”作战, 民主党这一比例大约10%。

鸠山行事风格偏软。日本媒体盘点鸠山从政以来的政策立场后发现, 鸠山在修宪、核武装、政策上的摇摆度颇大。考虑民主党内政见冲突的派别并存, 且鸠山本人行事风格偏软, 鸠山施政方向恐怕充满变数。

中日关系如何发展

有关专家对未来的中日关系进行了预测分析:

清华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教授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采访时说:“从日本民主党目前已经公布的具体政策上可以看出, 其对华关系政策的积极面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它在对外政策方面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某些变化。

过去, 容易导致中日关系倒退的因素往往集中在几个特定的问题上, 尤其是历史观和参拜靖国神社。刘江永认为, 从目前来看, 民主党领导人会在这些问题上“绕着走”。他说, 对于靖国神社问题, 民主党的态度十分鲜明:不参拜。据悉, 民主党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没有去参拜过靖国神社。因此, 民主党组建日本新内阁之后, 鸠山以及内阁成员作为日本政府首相和要员, 更不会去参拜。

上海社科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认为:鸠山希望建立日本同盟和亚洲同盟并重的格局, 中国的崛起是亚洲的发展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顺应这样一个潮流, 他必然会与之前的自民党政策有所不同, 对中国采取一个更加积极的外交态度。

今年上半年日本国内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经贸合作伙伴。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日两国经贸合作日益频繁, 日本对华经济依赖更加严重。同期资料显示, 中国国内汽车销售量跃居世界第一, 而汽车出口正是日本经济的命脉。中国如今的消费能力迅速提高, 超过美国。有人分析, 在这一条件之下, 鸠山希望把中国从劳动力市场向日本的产品消费市场转变的心情可见一斑。摆在鸠山面前的中日关系议题不再是过去政党间可有可无的“政治游戏”, 而已升级到关系日本生计的基础性问题。为此鸠山还特意提出要把自民党提出的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进一步深化, 虽然在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 可鸠山摆出的“微笑攻势”却是中方乐意看到的。

信息更迭 篇3

16世纪以来, 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国际经济秩序开始出现。近500年来, 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3个世界性大国, 17世纪是荷兰的崛起, 19世纪是英国的崛起, 20世纪是美国的崛起。其中英国和美国的霸主地位更具代表性。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 在19世纪末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40年代, 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在世界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居首位。一战前对外投资占西方国家一半, 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

美国。建国后发挥后发优势, 特别是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国迅速赶超欧洲强国, 1894年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 实力急剧增长。二战后初期,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 美国工业生产约占一半, 黄金储备占四分之三, 出口额占三分之一。到1970年, 美国资本输出总额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

二、英国、美国确立主导地位的特点

一是制度先行。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 自此国家制度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 为进行工业革命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后,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崛起扫清了障碍。

二是科技领先。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美国则是第二、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重要原因是两国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在英国, 牛顿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瓦特改良蒸汽机。在美国, 从电灯、电话、飞机到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重大发明层出不断。

三是资源和市场保障。英国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满足经济发展的资源和市场需求。美国除利用上述手段外, 其自身国土广阔, 自然资源丰富, 人口和市场规模较大。

四是军事称霸。16世纪下半叶以来, 英国先后打败主要竞争对手, 逐步确立海上霸主, 不断进行海外扩张。二战后,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主导建立北约体系, 军事力量遍布全球, 保护其广泛分布的经济利益。

五是货币霸权。19世纪上半叶以来, 英镑逐渐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40%以上的国际贸易用英镑结算。尽管英国实力渐衰, 但通过英镑集团和英镑区等机制, 将英镑霸权地位维持至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尽管后来该体系崩溃、美国相对实力下降, 但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美国向全球征收铸币税, 利用货币霸权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

六是软实力和影响力强大。16世纪以来, 英国在文化上繁荣起来, 在哲学、数学、物理、经济学、戏剧、小说等方面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其价值观辐射广大殖民地, 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美国建国后崇尚民主自由, 吸引全球人才, 鼓励发明创新和多元文化, 二战后确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 在全球范围推广其价值理念, 得到西方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认可。

三、中国目前所处阶段

过去10年, 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快速增强,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世界银行、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等机构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 部分中外机构预测的时点更早。美国受两场战争、一场危机的影响, 实力相对下降, 但其综合国力和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先地位仍无可替代。目前国际上暂无综合国力排名的通用指标体系, 但大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判断中国国际地位:

从经济总量看, 按市场汇率计算, 2014年中国GDP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的6成, 人均GDP约为美国1/7, 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差距。我国工业产值占全球的比重约为20%, 低于英美巅峰时期的水平 (1/3~1/2) 。

从制度上看, 中国拥有巨大体制比较优势, 这也是过去和未来迅速崛起复兴的根本保障。也要看到, 中国尚处于转轨阶段,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需要深化改革,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资源和市场保障看, 中国自然资源不如美国丰富, 耕地、水资源等日益紧缺, 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 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人口众多, 国内市场规模潜力较大, 但内需增长动力不足。2014年, 中国货物贸易4.3万亿美元, 连续第二年居全球第一, 出口占世界比重升至近13%, 低于英美巅峰时期的水平 (1/4) , 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加大。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额居世界第3位, 但由于起步较晚,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10强, 约占全球投资存量的2%, 远低于巅峰时期英美的占比 (1/3~1/2) 。

从科技水平看, 中国整体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一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取得载人航天、深海潜水、探月工程等一批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但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从货币地位看,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全球第一, 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 跨境使用增加, 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2013年, 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交易额中占1.1%, 比3年前提高0.55个百分点, 但远低于美元 (43.5%) 、欧元和日元, 排第9位。中国在IMF投票权占6.39%, 居第3位, 远低于拥有一票否决权的美国 (17.4%) 。

从军事和软实力看, 中国国防力量不断增长, 但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发展模式和理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认可, 但美西方对我国崛起的猜疑、焦虑、围堵、施压的加强, 周边不和谐声音增多, 视我国为威胁或唱衰我国的论调不断出现。

从影响力看, 我国的主要优势是大国, 国家体量、经济总量、军事与科技力量都是如此, 在国际上影响力处于上升之中, 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多种因素, 议题设置权、话语权不大, 实力没那么硬、号召力没那么强、影响力没那么大, 除在个别领域外, 在大部分领域尚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四、有关思考和建议

谋定而后动。找准我国际定位, 认清国际环境和力量对比, 是制定和实施对外战略的基础。结合上述分析, 有关建议如下:

(一) 保持战略定力

我国体制、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决定, 未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继续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 国际格局将继续朝着于我国有利的方向发展。在面对各种形式的“唱多”与“唱衰”甚至猜忌和围堵时, 要保持平常心和信心, 坚持以我为主、以发展为中心, 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 坚持稳中求进

历史经验表明, 大国崛起都需经历从经济腾飞到获得制度性权利的漫长过程, 美国从“经济第一”到主导国际规则、成为“超级大国”花了50多年。我国综合国力缩小与美差距、最终完成超越非朝夕之功。在完成超越前宜保持耐心, 处理好“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 做国际规则重塑的建设性参与者, 这既有利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提升国际形象, 也是与初级阶段国情和自身国际地位相称的。要以“稳”为基础、“进”为目标,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争取全球治理制度性权力, 积小胜为大胜, 最终实现伟大复兴。

(三) 坚持改革开放

对内深化改革, 按“五位一体”总目标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释放改革的二次红利,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练好内功, 凝聚力量, 为实现国家崛起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对外扩大开放,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 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以开放促改革。

(四) 加速科技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 强国无一例外都在科技上全球领先, 中国古代的强盛也受益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崛起提供战略支撑。

(五) 注重软硬兼修

信息更迭 篇4

关键词:图书流通模式,物流时空经济,信息流时空经济,时空冲突

一、引言

时间和空间不仅是衡量物质存在的基本坐标还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 社会的经济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时空结构的构建水平。时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必要且稀缺的资源, 因而社会经济的进步过程也正是时空资源优化的过程和时空冲突协调的过程。例如, 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就在为人们释放时空资源的同时体现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时间价值的增值。同理, 其他产业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都能找到其背后的时空经济学动因。

本文拟从时空经济学的角度入手, 采用时间距离的计算公式 (荣朝和, 2011) , 并提出物流时空经济与信息流时空经济的概念, 解释我国实体图书流通模式更迭的时空经济学动因。

二、我国图书流通模式的更迭

流通, 是指由商品流通直接引起或与之有关、为其服务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和。 (1) 在我国, 从解放到改革开放期间基本仅有国营新华书店一种图书流通渠道。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我国图书发行流通业日趋繁荣, 不仅各类书店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伴随着物流配送系统, 连锁经营系统等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 图书流通模式出现了深刻的变革。

图书流通模式指实体图书流通的具体方式, 可以从流通组织、交易方式和典型特征三个方面加以界定。我国现阶段的流通组织包括新华书店, 民营书店, 外资书店, 商场超市和自办销售的出版社等;交易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的交易方式和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等, 具体每一种流通模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实际存在的图书流通模式中, 这三个方面的交叉组合使得流通模式不能被完全清晰地界定。

本文将拟从我国现有的, 以及曾经存在过的各类图书流通模式中提取三种典型模式, 即传统新华书店模式, 连锁书店模式以及网上书店模式, 它们伴随着我国图书出版流通业的改革依次出现, 每种新的模式都具有新的优越性。

传统的新华书店模式是指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图书流通的主要模式, 其典型特征是新华书店的行政区划集中经营, 并采用直线型的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出版社与省, 市级新华书店联盟合作, 由各级新华书店完成图书物流的各个环节, 包括运输, 储存, 包装, 装卸, 搬运, 流通加工, 配送和信息处理等。这种用三级分销一统天下的模式效率低下, 只能在当时读者需求单一, 新华书店卖方垄断的条件下实现。伴随着新华书店垄断格局的打破, 新华书店也在积极引进新的信息技术, 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严格来讲, 传统的新华书店模式现在已经不存在。

民营企业自改革开放进入图书流通业以来经历了初创, 发展和转型三个阶段, 在其发展历程中连锁书店模式成为较为成功的范例, 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都在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连锁经营的一般概念是指连锁门店在核心企业的领导下, 实行共同的经营方针, 将集中式采购与分散式销售相结合, 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和管理方式的规范化提高经营效率, 包括直营连锁, 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三种形式。本文中的连锁书店主要是指连锁门店实行统一进货, 配送中心进行统一配送的直营连锁模式。相对扁平的组织结构使得连锁书店的经营效率大幅提高, 成本优势使其能够进行低价销售, 从而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而近十年来兴起的网上书店采用了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 正版低价, 方便快捷使该模式成为了许多消费者的首选。三种典型流通模式界定如表一。

三、时空经济与三种出版物流通模式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新模式的优越性在于能提供更多种类更低价格的图书以及更加快捷的服务;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组织结构的改变, 管理模式的更新,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新模式下得以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因而消费者会选择新模式下的产品以最大化自身效用, 流通组织的经营者也会选择新的流通模式以增加利润率。而从时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这些效果无不来源于新模式对时空资源的释放和时空冲突的协调, 也就是新模式达到了时空的经济性。

本文提出物流时空经济与信息流时空经济的概念来描述三种流通模式的时空经济性。图书流通必然伴随着实体图书的物流, 也就是图书的空间位移, 空间的移动是需要耗费时间资源的, 因此所谓物流时空经济就可以定义为实现等效物流耗费时间更短。同理, 信息流时空经济就是指相同时间传递的信息更多, 更准确。三种流通模式实质上都是信息流, 物流以及资金流在始于出版商止于消费者的价值链上的流通。能够提高出版物信息流, 物流, 资金流流通时空效率的模式才能够实现有限时空资源下的高效率, 降低的时空成本必然会反映到更低的会计成本上, 从而使该模式面对消费者时具有更低的价格优势和更优质的服务优势。从三种流通模式更迭的角度看, 每种新产生的模式都伴随着信息流和物流的时空效率革命。

传统新华书店模式下, 落后的信息技术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 因此伴随着图书的流通, 省级新华书店, 市级新华书店, 县级新华书店都要进行图书的验收、倒装、录入信息、生成内码、暂存和发货等一系列过程。连锁书店模式采用了先进的信息系统, 改善了组织结构, 从而打破了省际分割, 建立了统一有序的全国性、区域性的大市场, 因此只需要配送中心完整地进行上述从验收到发货的过程, 连锁门店可以共享图书信息, 并进行图书的上架和销售即可。网上书店模式更是将价值链大大缩短, 仅利用大型仓储中心和网上书店就实现了出版社与消费者的物流, 信息流对接。用FL表示正向物流, 用RL表示反向物流, 用FI表示正向信息流, 用RI表示反向信息流, 则三种模式下信息流与物流的流通可以用图1至图3表示。

(一) 物流时空经济

流通模式不改变从出版社到消费者的空间距离, 但是实现空间位移所用的时间却不尽相同, 用时更短的模式比较而言实现了物流的时空经济。

图书流通所需要的时间既包含有图书的运行时间也包含为了克服空间障碍所要耗费的衔接时间。衔接时间包括图书在流通中每个节点的验收、倒装、录入信息、生成内码、暂存和发货等一系列活动的时间。用时间距离与位移链条的概念衡量各种模式的物流时空效率可以借助链条两端即出版社与消费者的时间距离 (荣朝和, 2011) 如下:

其中n1表示物流链上的节点数, n2为链条上不间断运行的次数, 即n1+1。三种流通模式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大致相同, 因此运行时间的加总也几乎相等, 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衔接时间的差异上。节点的数目和每个节点耗费的时间直接决定链条的衔接总时间和物流时空效率, 一方面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减少节点的数目, 另一方面先进的信息系统则可以减少每个节点的衔接时间, 两者都能够达到减少总衔接时间的效果。同时衔接时间的节约还有赖于整个链条节点之间的协调配合。

从流通环节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 新华书店传统流通模式要经历的环节较多, 出版社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要经历省级, 市级, 甚至县级新华书店, 即在此模式中在传统模式中n1=3, n2=4。同时信息技术落后, 物流链未经整合, 图书在各个环节都要经历验收, 暂存, 发货等环节, 并进行倒装录入信息, 生成内码等活动, 导致每个节点的衔接时间也较长。较低的物流时空效率必然导致库存成本的急剧增加和人力财力的严重浪费。

连锁书店模式下,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物流链得到了很好的整合。连锁门店统一进货, 配送中心统一配送, 使节点数目减少 (即n1=2, n2=3) , 实现了衔接时间大幅度节约。

到了网店模式下, 图书可以直接从仓储中心精确运达消费者, 更是一次物流的时空经济革命。物流链条上仅通过大型区域仓储中心实现出版商与消费者的对接, 即n1=1n2=2。

物流时空经济的实现带来的是时间的释放和运营效率的提高, 从而增大了流通过程的利润空间。

(二) 信息流时空经济

在图书的流通过程中, 信息流有正反两个方向的运动。正向信息流与正向物流同步, 是伴随着物流而进行的图书归类, 编码等信息活动。反向信息流的作用主要为响应顾客需求, 通过下游环节向上游的订货过程实现。利用上文定义的信息流时空经济衡量流通模式的效率, 即相同时间内传递更多更有效的信息。

现阶段, 我国图书流通价值链上信息流时空经济能否实现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链条“牛鞭效应”的大小。目前我国图书出版流通实行的是出版社经销包退的方式, 流通环节库存等压力相对较小从而倾向于多于顾客需求订货, 导致需求在供应链上的歪曲, 加之逆向物流管理困难导致了整个流通链条库存量大的问题和供求脱节的恶性循环。时间具有依附性, 不会单独存在, 依附于信息流传递的时间的价值与信息流传递的效率直接相关, 因此能够快速准确响应顾客需求的流通模式就通过提高信息质量而实现了时空资源的高效实用。

在传统的新华书店模式下信息流的传递处于混乱状态。正向信息流方面, 各个环节分别进行图书的信息处理导致信息流传递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由于反向信息链与正向信息链一样冗长, 流通渠道的“牛鞭效应”十分严重。连锁书店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流得以流畅进行, 正向避免信息的重复编制, 反向避免链条过长, 矫正供需扭曲。在网店模式下网上书店起到了信息交互平台的作用, 在这个平台上, 供需信息几乎瞬间响应, 能够有效避免“牛鞭效应”, 提高信息流的效率而实现时间价值的增值。

(三) 信息流和物流的时空冲突

流通中的信息流与物流都需要时间的占用, 在有限的时空资源下必然会产生冲突, 每一种新的流通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信息流与物流的时空冲突从而显示出时空经济性。

传统新华书店模式下信息流与物流的时空冲突最为明显。首先, 信息流与物流的流通路径都相同, 正向信息流与正向物流交替进行, 图书流通到一个节点必须停止物流而进行低效的信息活动, 物流能够继续进行的最早时刻是信息活动全部结束的时刻, 信息流对时间的过多占用导致物流的停滞进而产生无效。其次, 反向信息流需要通过冗长的层层订货过程才能反馈给出版社, 并且经销包退导致的“牛鞭效应”严重, 供需脱节, 反向信息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引发了不必要的反向物流和与需求不相匹配的正向物流。

连锁书店正向物流与正向信息流仍然同步, 但是节点的减少弱化了信息流与物流之间的时空冲突。

网上书店作为有效的信息交互平台, 使网上书店模式革命性地协调了信息流与物流之间的时空冲突。

在网店模式下, 正向信息流不仅包含了与正向物流交替进行的物流信息, 还实现了进一步的拓展, 即借助网络平台把图书的供给信息直接传递给消费者, 强大的检索功能, 降低了消费者搜索信息的时间成本。于此同时, 新拓展的正向信息流与物流并不存在对于时空资源的排斥性占有。

网上书店模式的反向信息流更是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即反向信息流与物流在路径上实现了分离。互联网技术不仅使反向的需求信息流得以瞬间进行, 而且在网购图书的过程中, 消费者先下订单, 图书后从仓储中心发货, 从而提高了正向物流的运作效率, 并减少了不必要的反向物流。起到先导作用的反向信息流对使整个流通链条的时空效率大幅度提升。

四、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图书的流通改变了新华书店垄断的格局, 逐步呈现出多主体, 大流通的局面。图书流通模式发展变化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时空经济学动因。从物流时空经济, 信息流时空经济以及物流信息流时空冲突的角度对图书流通模式的更迭加以分析, 可以认为时空资源的释放和时空冲突的协调是新模式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流通组织者的成本节约与利润提高, 消费者享有的更低价格和优质服务, 无不有赖于流通模式时空效率的提高。在先进的信息技术, 合理的组织结构等因素作用下, 出版社到消费者的时间距离逐步缩短使新模式能够释放出更多的时间资源;信息流传达效率的提高使新模式能够实现时间价值的增值;对物流, 信息流时空冲突的协调则提高了整个流通链条的时空效率。

可以预测, 未来出版物流通模式的改变必然会伴随有对时空资源, 时空关系的进一步优化;能够优化时空资源, 时空关系的变革也必然会增强流通模式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荣朝和.交通-物流时间价值及其在经济时空分析中的作用.经济研究, 2011 (8)

[2]林自葵, 汝宜红.出版物物流标准化与出版发行行业发展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4 (7)

信息更迭 篇5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日本经济经历了两个“失去的十年”, 实际人均GDP年均增长只有1.0%左右, 导致日本社会出现了消费不振、财政赤字增加、失业人数高居不下、国民对未来社会保障失去信心等情况。虽然日本自民党历届政府都把治理整顿经济、恢复民众信心当作头等大事, 但成效有限, 经济复苏和发展始终缺乏强劲动力, 最终成为日本自民党失去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9月, 以鸠山由纪夫为首的民主党政府上台以后,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步消退, 为了兑现竞选承诺, 给予国民更多希望, 保住民主党首相“座驾”的“长坐久安”, 开始着手制定拟在重新使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划。

2010年6月, 出任民主党政府第二任首相的菅直人在“履职演说”中对以往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日本经济社会的现状进行了概括总结, 指出日本经济以前所走的“第一条道路”和“第二条道路”已经无路可走, 必须寻找日本经济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这也是民主党政府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谓“第一条道路”就是以“公共事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路线。这一路线在20世纪60、70年代因道路、港湾、机场、高铁等大型公共事业的投资建设给日本经济带来了高速增长局面, 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到了80年代, 当这些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时, 这种“公共事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成正比, 并开始显现“经济泡沫”。到90年代初期, “泡沫经济”破灭后, 日本又实施了过于依赖市场的“市场至上主义”, 推行了一条“以生产为核心, 偏重供给”的经济发展路线——“第二条道路”, 即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合理化”措施, 优化机构, 裁减人员, 恢复企业业绩等。然而, “第二条道路”非但没有使日本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还造成了国民失业率增加, 生活水平下降,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国民对政府失去信心等后果。

菅直人政府所寻找的“第三条道路”就是“从以往经济发展政策失败中汲取教训”, 推行一条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 把具体解决经济社会的种种问题都作为能创造出“需求与就业”的良机, 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的道路。

2010年6月, 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日本未来十年经济战略的主体规划——《新经济增长战略》规划, 也被称为实现民主党政府提出的将日本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强有力的财政”和“强有力的社会保障”的“三强”目标的具体计划。

二、《新经济增长战略》概要

《新经济增长战略》 (以下简称《新战略》) 规划是日本民主党政府对此前已经制定的各种经济发展计划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是日本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主体框架规划。《新战略》提出了实行“以解决经济社会现有问题、以扩大需求和增加就业为重心, 促进经济成长”的经济政策。在2020年前实现经济增长的7个战略领域和21个重点“国家战略项目”, 创造总计500万个就业机会和123万亿日元的市场需求的目标, 并有针对性地列出330多项具体实施措施及时间表。主要目标有:2011年中实现消费者物价指数由负转正;尽快将失业率由当前的5%降至3%;在2020财年前,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2%;实现确保全体国民居有“定所”、工作有“岗位”;逐步降低法人税, 将国内企业所得税税率由40%逐步下调至25%等。

《新战略》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7个战略领域和21个重点“国家战略项目”主要体现在开拓提升优势增长、构筑依托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增长和打造支撑增长平台等三个方面。

(一) 开拓提升优势增长方面

包括环境与能源战略和健康大国战略两个战略。环保与能源大国战略提出要创造超过50万亿日元与环境有关的市场需求, 增加140万人的环境领域新就业岗位, 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3亿吨。此战略共有3个“国家战略项目”, 即国家通过“固定价格购买制度”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环境未来都市”项目和森林再生计划项目;健康大国战略提出创造超过50万亿日元市场需求及增加284万个就业岗位。共有2个“国家战略项目”, 即以促进医疗实用化项目和吸引外国患者的国际医疗交流项目。

(二) 构筑依托与周边国家合作的增长领域

包括亚洲经济、观光立国与搞活地方经济两个战略领域。亚洲经济战略提出, “推进致力于亚洲经济增长的国内改革, 使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成倍增长”, “通过亚洲收入倍增, 扩大经济增长机会”等目标。此战略共包括6个“国家战略项目”, 即促进基础设施出口项目、推进降低法人税及“亚洲据点”项目、人才培养及高级人才引进项目、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及国际标准项目、构筑亚太自由贸易圈 (FTAAP) 的经济合作项目等;观光立国与搞活地方经济战略提出“到2020年初访日外国人达到2500万人, 将来达到3000万人, 并以此带动11万亿日元需求和56万人就业”的目标。此战略共有4个“国家战略项目”, 即推进创设“综合特区项目、吸引访日外国人3000万人项目、旧房改造及新建倍增项目和推进公共设施民间开放及活用民间资金项目等。

(三) 打造支撑增长的平台领域

包括科技与信息通信立国、就业与人才立国和金融立国三个战略。科技与信息通信立国战略提出“创造引领世界的绿色革命及人类生存革命”、“增加独占世界鳌头领域的大学、科研机关数量”、“达到理工类博士毕业生完全就业”、“促进形成中小企业自由运用知识产权”、“以科技信息通信等提高国民生活的便利性、降低生产成本”和“投入研究开发投资占GDP总值的4%以上”等目标。此战略共有3个“国家战略项目”, 即强化国际竞争力及培养人才项目、促进灵活运用科技信息项目和充实研究开发经费项目等;就业与人才立国战略共有3个“国家战略项目”, 即:幼托一体化项目、职业教育项目和国民居有“定所”、工作有“岗位”的新公共项目;金融立国战略提出了以“新金融立国”为目标, “确立亚洲主金融中心及主要参与者的地位”, “提高企业全球化进程的话语权”, “扩大运用能够使国民享受富裕生活的国民金融资产范围”等。有一个“国家战略项目”即推进创立“综合性的证券、金融、商品等的交易所项目”。

三、地震及政权更迭对日本实施《新战略》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 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里氏9级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核泄漏等灾害给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开始企稳向好的势头当头一击。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给日本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至今难以评估。同年9月, 菅直人因种种原因被迫辞去首相职务, 野田佳彦出任本届政府第三任首相。然而, 面对日本在“失去的二十年”中积重难返的经济低迷和震后复兴的巨额资金需求 (20万亿日元以上) , 日益高企的债务负担 (已占到国内GDP的210%) 和失业率 (2011年7月为4.7%) 以及日元升值压力、老龄化社会保险福利负担等, 都将对日本实施《新战略》产生严重影响。

(一) 地震重创支柱产业, 短期内难圆“强有力的经济”之梦

虽然本次地震涉及的东北地区的GDP产值仅占日本GDP的8%左右, 但是该地区是日本四大工业带之一的京滨工业带重要组成部分, 是日本经济主要支柱产业钢铁、石化、汽车以及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受影响的汽车、钢铁等及其相关产业对日本GDP增长的贡献率近50%。地震致使大量工厂被迫停产、歇业, 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再加上地震引发的核电供应部分的关、停等导致电力供应趋紧, 这些因素将在中短期内对日本经济增长持续产生负面效应。根据《新战略》规划, 到2020年, 日本年均名义经济增长率为3%, 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将超过2%。本次地震对于本已缺乏增长动力的日本而言, 连续10年保持3%以上的经济增长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二) 地震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强有力的财政”和“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受到挑战

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实施都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财政作为支持与保障, 日本的《新战略》的实施也不能例外。地震前, 根据日本财务省2011年4月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3月底, 日本的国家债务余额 (包括国债、借款和短期政府债券) 为924万亿日元, 人均负债约为722万日元, 创下历史新高, 为GDP的两倍以上。地震后, 根据日本内阁府估算, 受地震破坏, 仅道路、港口、上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和企业设备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可达25万亿日元, 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3%~5%, 而这一数字尚未包括福岛核电站事故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这样的损失对已经债台高筑的日本政府财政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救灾和恢复重建是日本政府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得不做的头等大事, 如果做不好甚至会影响到民主党的执政地位。因此, 本次地震及引发的海啸、核泄漏事故等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新战略》的实施, 救灾和恢复重建所造成的巨额资金分流使日本政府财政分身乏术, 难以支撑《新战略》中需要资金支持项目的落实和实施, 如健康大国战略等。

(三) 地震给《新战略》个别领域的实施带来不确定因素

第一, 对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出口将受到严重挑战。地震前, 日本的核电、铁路、水务等“基础设施出口”发展面临极佳的机遇, 亚洲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如在核电方面, 日本已与多个国家如约旦、哈萨克斯坦、越南、印度等国签订核能及高速铁路等合作意向书, 拟向这些国家出口成套核电站设备等。《新战略》确定, 政府将积极配合核电、铁路、水务等相关企业推动对亚洲的“基础设施出口”。地震以后, 核泄漏引发的恐慌不仅影响到日本本国核电产业的发展, 已经对全世界的核电产业发展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原来与日本有核能合作意向的国家很难在短期内与日本继续核电方面的合作, 不是合不合作的问题, 而是建与不建的问题。另一方面, 地震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在日本国内掀起新一轮浪潮, 在今后几年内, 日本很难有剩余力量对外“输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力量。因此, 实现《新战略》提出的将核电站等“基础设施出口”市场规模发展至20万亿日元的目标面临极大挑战。

第二, “观光立国”战略将受到严重挑战。根据《新战略》规划, “观光立国”战略作为日本未来经济的一大核心支柱产业, 到2020年“达到外国人访日数量2500万~3000万人”并以此带动11万亿日元需求和56万人就业, 使其成为日本经济新的增长动力之一。地震前, 根据日本政府观光局 (JNTO) 统计, 2010年进入日本旅游的外国人数为861万人, 离2500万人的目标还相当遥远, 即便没有地震及核泄漏事故的影响也难以实现。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发生后, 不但给位于重灾区的宫城、福岛、岩手三县的旅游业造成重创, 而且对整个日本的旅游业也形成了强烈冲击。除短期内给日本旅游观光产业造成重创外, 从长期来看, 福岛核泄漏事故隐患至今还未排除, 将对人们的心理产生非常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日本的观光旅游业都将处于低迷状态。

第三, 《新战略》中提出了今后十年以“新金融立国”的目标, 将金融业作为未来十年日本服务业的一个新亮点, “确立日本在亚洲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等。事实上, 地震带来的心理冲击很有可能危及到日本东京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本次地震中虽然东京等大都市不是地震直接灾区, 但核辐射波及的阴影还将持续。从日本列岛本身处在地震带上的层面来说, 本次地震将深远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安全感。另外, 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提高, 上海、北京、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地金融产业正在对日本金融产业形成冲击, 而地震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这种外部冲击。

第四, 本次地震重创了日本的农业及海产品的生产, 《新战略》的规划目标难以实现。资料显示, 本次地震及海啸、核辐射影响最重的日本六县 (宫城、岩手、福岛、茨城、枥木和群马县) 是日本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 水稻、猪肉、蛋鸡等农产品产量占日本国内总产量20%以上。此次海啸、核泄漏等造成日本可耕地面积减少等情况将长期存在, 《新战略》规划的到2020年实现粮食自给率50%的目标恐怕将成为泡影。另外, 核泄漏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及核废水排放引起的海产品污染使原来从日本进口农产品及海产品的国家纷纷停止进口或减少进口, 对日本的农产品及海产品出口打击巨大, 难以实现《新战略》规划的到2017年实现农林水产品及食品出口额达到1万亿日元的目标。

信息更迭 篇6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把语篇看做是社会成员之间进行社会意义交换的互动过程。社会语篇是功能性语篇, 说话者和听话者交际双方使用话语标记、话轮转换、合作原则等语用策略, 将概念意义、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实现。语篇的成功构建取决于参与者之间的积极互动, 课堂话语篇的构建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大学商务英语课堂的语篇环境并不是自然语言的环境, 而是一种基于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环境 (罗宁霞, 2014) 。针对于此, 本文探讨了商务英语教师为保证课堂会话顺利而采用的有效修复话轮更迭的语用策略。

2.话轮类型及话轮转换的机制

会话是话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话轮不但是会话的基本结构, 还是会话的重要特点。会话的顺利进行, 通常是以话轮的自然转换实现的。话轮这个术语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指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成为说话人的机会;二是指一个人作为讲话者的时候所说的话 (Edmondson 1981) 。会话过程中, 一次由一个人或者不少于一个人说话, 参与会话的人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进行无限制的轮流说话, 出现这种现象则被称为话轮转换 (turns taking) 。何慧英 (2009) 提出话轮转换的基本模式, 即A话轮结束, B接着发言构建自己的话轮, 由此构成话轮转换的基本模式A-B-A-B-A-B……构成话轮的句法单位长短不一, 长到多元复合句、从句, 短到一个单词、一个字母。无论话轮的转换出现在哪种句法单位上, 都有一个“可投射性节点”, 这个节点被称为话轮转换关联位置 (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 TRP)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会话中, TRP经常出现于教师的尝试性提问、选择性提问等语言句式节点中。Sacks, Schelgloff和Jefferson (1978:12-13) 指出, 在话轮转换的过程中, 一些规律能够使听话人认知话轮转换关联位置, 同时这些规律也被作为制约话轮转换的规则供会话人遵守:

(1) 当前话轮下, 说话人选出下一位说话人 (明确指出下一位说话人/名字) 。

(2) 当前话轮下, 说话人有较长停顿或话语意群的终结, 但未指出下一位说话人, 则听话人可以自选为下一话轮的持有者。

(3) 当前说话人既未选择下一位说话人, 又没有自选者主动参与, 那么当前说话人为保持会话的进行, 可能继续讲话, 也可能暂停讲话进行等待或终止会话继续进行。

3.商务英语课堂教师掌控话轮更迭的策略分析

说话人为了保持会话的持续, 需要采用相关语用策略, 以适当地把握话轮的动态转换, 这些策略被称为话轮更迭语用策略。话轮更迭的语用策略大致包含话轮抢夺策略、话轮保持策略、话轮出让策略和重叠及冷场的修复策略等。

课堂教学是一项较为特殊的会话活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基于这种特点, 课堂会话中教师掌控话轮更迭的策略应主要集中在如何保持话轮、如何使话轮出让, 以及如何修复冷场的策略上。笔者跟踪记录了3名 (分别以T1, T2, T3标志) 商务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 并对其话语进行了分析, 借鉴语言学普遍采用的会话分析法, 重点分析了教师课堂掌控话轮更迭的语用策略。

3.1保住话轮的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信息传递或课堂控制时, 会使用话轮保持这个策略, 目的是让自己的话语和信息不被打断或话语结束时不产生冷场。

3.1.1搪塞语

说话人为避免在句法单位或语法临界点出现话语停顿, 不让听话人插入或打断, 会使用搪塞语 (hesitation filler) 。例如, “er”, “Um”, “You know”, “Put it in another way”, “well”, 等等。

例1中, 教师使用“You know”和“Put it in another way”对她正在讲的内容进行解释, 以保住自己的话轮, 使得话语更清晰、明确, 同时不被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打断。

例1

T1:Ok, today’s topic is about quality control.Do you know the 3cs, and CE logos?———Um, it’s like the image in this picture.

Ss:Yes.

Ss’:No, but I saw them before.

3.1.2未完成标记语

保住话轮的另一种策略是利用类似于first, first of all, on the one hand等未完成标记语, 用在说话人句式的开头, 向听话人表明在一个可能的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前还有未完成的话语。在例2中, 教师正在向学生布置“销售信函”的写作作业, 学生听到作业的布置, 可能会马上着手准备或者提出问题, 教师为了明确话语意图而采取了使用未完成标记语的方式保持住话轮, 对可能的话轮抢夺或行为干扰进行了排除。

例2

T2:...Now guys, you are going to be required to write a sales letter in this period of class.Four writing elements are needed in this letter:first, ...;second, ...;third, ...;and last is...

T1:There are more than one way to do this.One example is that...

T3:On this reading, there are 4 points made by the author.The first...;the second...;the third...and...

3.1.3话语未结束语

英语中的一些连词, 诸如but, and, however, so等都被Sacks (1992) 称为话语未结束语。这些词语在会话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使一句原来可能完整的句子变得不完整, 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至少还有一句话要说, 还没有达到话轮更迭之处。在例3中, 教师正在对课堂进行结束性总结, 她面临着被学生准备下课的意识和行为打断, 所以在她的语篇之间, 出现了拖长音的“however”和“and”, 明显突出了她的话语未完之意。

例3

T3:So much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reading.We’ve finished it well before the end of this class.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ore questions on page xx to be thought over after class, and we will 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next class. (Now, you are dismissed.)

3.2出让话轮的策略

出让话轮是说话人主动把话轮出让给听话人的策略。采用此种策略的目的是为了使会话的话轮得到持续转换, 使会话得到多方积极参与。这部分策略包括有指定人选、指定话题等。

3.2.1指定人选

说话人可以通过提名选定下一位说话人, 同时指定下一个说话人的话语类型。在例4中, 三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 都指定了下一个说话人进行回答。

例4

T1:Usually, how many ways can you use to get your products promoted?Do you have any ideas on your mind, Yimeng?

T2: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sales over the in-store sales, Zhanglu?

T3:Mafangfang, do you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is problem from hers?

3.2.2指定话题

说话人可以不指定下一位说话人, 但是可以指定所说的话的类型, 比如非点名式的提问。

在例5中, 教师以此种话语策略掌控话轮的更迭。

例5

T3:Are there any other solutions to this customer complaint?Anyone got an idea?

S1:I’ve got an idea that we can ask her to return the product and replace it, but the delivery fee will be covered by herself.

T3:Oh, good, nice try.Do we get more?

S2:Well, maybe we can provide two options for her to choose, either to be repaired for free or replace it with additional fee.

T3:All right...

3.3恢复话轮的策略 (冷场的修复)

多数情况下, 会话是由两个或者更多的参与者进行话轮转换参与的, 然而, 无论多少人参与, 成功的话轮转换和持续的情况每次都应该只有一人 (不多于一人, 也不少于一人) 说话。冷场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应该接话轮的人不接前说话人而引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 说话人可以采用重复、提名等策略进行修复。

3.3.1重复

说话人通过重复或阐释他刚才说过的话的方式来修补冷场带来的尴尬场面。在例6和例7中, 两位教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提问, 经过短暂停顿冷场后, 分别通过重复和换言阐述的方式对冷场的局面进行修复。

例6

T1:According to this article, what are the initial selling methods of Haagen-Dazs?

(Pause) In another way, what selling methods did Haagen-Dazs adopt at the very beginning?

例7

T2:Here, how to understand the sentence“In the meantime, individual consumers may use grass-roots tactics to bring public attention to corporate misconduct”? (Pause) “Use grassroots tactics”, what does it mean then?

3.3.2提名

课堂修复冷场比较及时的策略是进行提名, 但是, 教师在课堂的提名发问时通常会显示出会话的被动及课堂控制的权威性。虽然此种策略在课堂中是不建议推广的, 但却是较为常见的, 主要由于它对会话的修复性强, 效率较高。下面的例8是承接例7的提问进行的。由于此问题需要对词汇的理解和思考, 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 采用提名的方式对冷场局面进行修补。

例8

T2:Here, how to understand the sentence“In the meantime, individual consumers may use grass-roots tactics to bring public attention to corporate misconduct”? (Pause) “Use grassroots tactics”, what does it mean then? (Pause)

May I have your views, Caojie?

4.结语

虽然课堂会话语境较为特殊, 但其仍然遵循会话交际中话轮转换的规律, 仍然需要应用适当的语用策略, 保持会话的顺利和持续的话轮转换。教师在课堂会话中运用话轮保持、话轮出让及话轮恢复 (冷场修复) 等语用策略, 使教学会话话轮持续更迭, 保证教学交际目标的实现。

摘要:话轮作为会话的基本结构和重要特点, 影响会话的顺利进行。本文以大学商务英语课堂真实会话语篇为语料范本, 探讨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参与的商务英语课堂会话中, 教师如何运用保持话轮、出让话轮及恢复话轮等语用策略掌控话轮的有效更迭, 保证会话语篇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商务英语课堂,话轮,话轮更迭/转换,语用策略

参考文献

[1]罗宁霞.大学英语教学话语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5) .

[2]Edmondson.Spoken Discourse:A Model for Analysis.Longman, 1981.

[3]何慧英.话轮转换及其语用策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05.

上一篇:《两位数乘一位数》下一篇:减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