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摭谈

2024-09-29

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摭谈(共11篇)

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摭谈 篇1

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 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学生普遍怕写作文, 教师也普遍感觉作文难教。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如何进行开放而有效的作文教学, 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写作内容

(一) 做好作文前的准备。

1. 加强朗读练习。

读是写的基础, 只有多读才能为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激起学生朗读课文的爱好, 教师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对比读、分角色读、轮读、齐读等形式朗读, 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篇章。

2. 引导学生摘录、抄写书中优雅的语句。

教师应适当要求学生背诵一些优雅的句子, 用本子抄写词语, 为以后作文积累词语和句子。并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书, 留意摘录里面的优雅句子。

3. 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努力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

4. 进行日记、周记练习。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写日记、周记的格式, 然后学写。只要动笔了就行, 哪怕只写了一两句话。时间久了, 学生也会养成爱动笔的习惯。有了动笔的习惯, 学生就会用眼去观察四周事物, 专心思考自己的见闻, 久而久之, 就会丰富写作的素材。

一切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从内容入手, 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接触自然, 感悟生活, 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 指导学生不仅学好课文, 而且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 广泛地获取作文素材。

(二) 培养想象力, 拓展作文空间。

1. 凭借词语, 展开想象, 进行片段写作。

汉语中的有些抽象词语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小练笔, 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使这些抽象词语形象化。

2. 合理想象, 续写作文。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穷, 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 可以及时顺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续写。

3. 利用插图, 启发想象, 进行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作文都配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趣俱佳的精美插图, 是进行想象力培养的极好素材。

二、进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一) 开放教学环境。

1. 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用微笑的面容, 期待的眼神, 饱满的情绪, 亲切的话语对待学生, 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构建友好、合作的同学关系, 让学生在心理相融、感情相通的气氛中相互沟通,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共同成长。

3. 改善学习环境。教师可成立班级或校园文学社团, 创办“幼芽”文学小报刊, 经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 开放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效益的高低。开放教学手段, 可以强化信息对学生感官的刺激, 激活学生的大脑, 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教学之中。

1. 现场感受。

走出教室置身活生生的现场, 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景呈观察事物和风景, 参观、考察企业的蓬勃景象, 了解英模劳模、成功人士的动人事迹, 体验社会生活的感受。

2. 图片展示。

在教学时教师可展示实物、图片或照片, 可以提供事物形象、生活场景、人物事件,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想象, 活跃学生的思维。

3.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角色, 认真体验, 再写作文, 这样可提供具体可感的材料, 解决没材料写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便于训练其观察能力。

4. 媒体展示。

教师可利用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或互联网这些具有声、光、色等视听特点的现代技术, 展现典型的生活情境, 再现人物的动人事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使学生滋生情感, 拓宽学生的思路, 增强教学实效。

(三) 开放作文题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材料是作文的第一需要。学生腹中空空, 笔下又哪能具体生动呢?因此,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校门, 关注现实生活, 拥抱大自然, 接触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从而从参观访查、学科活动、时事、影视书报等取材。

(四) 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感情实际, 考虑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一见到题目就有话想说, 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命题的好坏, 关系着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能否打通学生的思路, 能否“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一个好的作文题目, 应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亮点、焦点等问题, 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点燃学生的创作火花。作文命题的要求:新——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件的新奇点、景物的细致点、人物的闪光点, 题目新颖别致, 学生不产生厌倦感;活——命题灵活, 多一些自由, 少一点限制, 学生作文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 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趣——命题富有童真童趣, 使学生望而生趣, 兴趣盎然, 产生跃跃欲试, 一吐为快之感;小——题目大会让学生无法捉摸, 无处着手, 小易于切中题意, 言之有物。

(五) 开放指导策略。

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人,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以学定教, 因学而导, 把启发、引导、点拨、激励贯穿教学的始终, 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能力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与生动活泼的发展。

1. 先放后收。

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 让学生放飞心灵, 放开手脚, 不受章法约束, 大胆地写, 随意地发挥;一旦学生的作文达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的境界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按一定“规范”来作文, 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到表达手法、遣词造句, 都进行认真推敲, 精益求精。

2. 先写后导。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的“导”应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 使学生既有的放矢, 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对此, 教师可应用创设情境—试写初稿—交流评价—修改成文的教学程序。

(六) 开放练习途径。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素材积累, 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与感悟, 就应该广开练笔途径, 增加练笔机会, 如此学生才能达到“晓声”“识器”的境界, 达到作文的目的。如何开放作文练习的途径呢?

1. 单元作文。

课本里安排的单元作文训练有序, 内容广泛, 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 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 以期人人达到规定的要求。但是仅仅满足这些还是不够的。

2. 读中学写。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 应当把作文训练有机地渗入到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作文能力。

3. 学科融合。

语文是百科全书, 包含着人间万象, 世间一切。加强语文与美术、科学、社会、体育等学科的横向联系, 相机渗透作文训练。

4. 交际作文。

叶圣陶先生指出:“人在生活中, 在工作中, 随时需要作文, 所以需要学作文。至于作诗作小说, 并不是人人所需要, 学生有兴趣去试作, 当然绝不宜制止, 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既然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写, 其训练就应该体现实用性。比如结对子通信作文, 参加各种征文比赛, 写表扬稿, 写调查报告, 向家长写情况汇报, 结合节日或事件写慰问信, 真正让作文参与社会生活交际。

5. 自主作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一切都是学生自主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娱乐活动等方面的见闻和感受进行自主作文, 这种自主作文表达灵活, 文体不拘, 篇幅不限。

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教师必须努力构建一个“课内外相联, 学科间相融, 校内外想通”的教学模式。只有拓宽作文教学的时空, 才能让学生心灵自由, 头脑灵活, 表达多变, 用童心、童趣、童言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摭谈 篇2

摘要:在农村作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让高段学生乐写会写,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质量。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深深地激励着我们,启迪着我们的思绪。本论文主要从勤观察,善发现,让学生乐于动笔;重评改,多推敲,让学生会表达两个层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高段作文;观察;评改

我多年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即便是成绩较好的高段学生,他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仍存在“怕写厌写”的现象。每年的习作中,山水景物,甚至连玩耍的事情都是大同小异。究其学生方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从写作内容上来说,缺少对农村事物、景物方面的细心观察,认为没有什么事是特别值得写的;从写作方式来说,没有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觉得批改习作最终还是老师的事情。农村作文教学似乎陷入了“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何让农村高段学生乐写会写,使农村作文教学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我认为重在老师要引导学生勤观察,善发现,重评改,多推敲。

一、勤观察,善发现,让学生乐于动笔

赞科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指望审美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正因为美感不会自发形成,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观察度和敏感度不强,再加上农村孩子不像城里孩子,即使在节假日,也很少被父母带出去看电影,逛书店、旅游。针对农村学生这些实际情况,我认为老师“必须要明确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立足农村去观察,去发现,不断地挖掘农村生活中美的实质,美的层面,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细心观察有发现,让学生有话可写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三种表述,第一学段称作“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做“写作”。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作文的难度。我想到了让学生把观察所得先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为了方便学生们随时随地地记录有作文意义的发现,我亲手为他们制作了一张张简易“发现卡”,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用电脑打印下来。每位学生发给一张,一张卡片写一条发现,写完了放在班级的专用收集箱中,可再向学习委员拿。我每天抽空看所有上交的发现卡。一开始,我引导全体学生先从熟悉的校园内的事情写起。有一些是毫无价值的发现,如“我发现XX的字写得很漂亮”,“我发现今天是阴天”。对于这些发现卡,我并没有去否定它,而是先放到一边。而对于一些有趣、有意义的发现,如“我发现奶奶做的柿特别好吃。”我会给这些卡片打上五角星,并把学生叫到跟前。首先肯定她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的学生,然后问:“奶奶是怎样把柿饼做的这么特别的,你观察过吗?”她简单地从摘柿子、剥皮、穿签、晾晒这四个环节做了表述。在一一肯定后,我再问她:“对这四个过程,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位平时不爱言谈的学生,鼓起勇气问“老师,柿子应该要晒几天?”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她,而是引导她猜,再让她回去一边再仔细观察,一边请教奶奶。这些引导的过程,增加了观察的兴趣和写作的素材。之后,我建议她以《奶奶做柿饼》为题,把发现卡上的一句话扩写成一篇习作。果然,平时写作文总是不具体的他,这次却写得相当生动。紧接着,《奶奶织网》、《奶奶编草帽》等习作也从她的笔下涌出来。

通过写“发现卡”这一活动,为学生的习作预设了梯度,降低了难度,更重要的是很快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会了关注生活,提高了观察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生没材料可写的局面,给学生的习作搞好了开端,鼓舞了信心。

(二)多多观察有积累,让学生勤于习作

新《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多写,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写就是一种积累,重视积累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项传统策略,厚积才能薄发。于是,我在学生有话可写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他们勤于习作,变厌作文为爱作文。

1.关心家庭琐事,培养孝心

家在农村的小学生,他们的姐姐,大多已离开家里在外求学或工作。因此,他们在家里少不了要帮父母干点家务。我总是鼓励学生,趁着你们已经长大,也趁着你们还在父母身边,能帮忙就多干点家务活。这是你们对家里,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渐渐地,班里形成了以劳动为荣,不劳动为耻的风气,连一些男生也干起活来。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把这些做过的成功的家务事一一写到周记里。我鼓励他们什么时候做了就什么时候写,哪怕做失败的事也可以写。于是两三天就能看到一篇家常习作,如《番茄炒蛋》、《割稻》、《喂鸡》等一篇篇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习作层出不穷。女生如果有弟弟或妹妹,农村里的父母一般会让她们带小孩。我从学生的闲聊中了解这一情况后,鼓励她们把自己带弟妹的感受写出来,从生疏到熟练,从厌恶埋怨到喜欢,她们内心的感受、情感也在一天天地变换着。经常写这些家庭琐事的习作,其实就是在写生活随笔。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观念慢慢地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心中的喜怒哀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关心家庭琐事中,他们书写着,烦恼着,快乐着,也成长着。

2.关注“无厘头”之事,呵护童心

是孩子,一般都会干点无厘头的事情。我认为愈是聪明的孩子,干的“无厘头”之事也会与众不同。爱迪生不是曾天天坐在鸡蛋上孵小鸡吗?牛顿不是因为一个苹果砸在头上而久久发呆吗?“无厘头”里蕴藏的不仅是孩子特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可贵的是一颗无邪的童心。因此,对于那些爱异想天开的孩子,我不但允许他们犯错,甚至会去鼓励他们不要人云亦云。记得有一次学生曾在日记里记录了老鼠对她生活、学习带来的烦恼。那种厌恶之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我觉得这是一般农村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我将她两次写老鼠的作文在班上朗读。果然,一石激起千尺浪,许多学生都痛斥了老鼠的斑斑劣迹。既然大家都如此痛恨老鼠,那谁有解决的好办法呢?在下一周的日记里,就有更多的学生写有关老鼠及灭鼠的方法。其中,那位最痛恨老鼠的女同学一连十几篇连载了她和老鼠的“不共戴天”之仇,从放药到笼子,火烧到水淹,甚至还设法让它们窝里斗……那份想象力,那份童心,让她的笔越动越勤。同学们还赠给她“斗老鼠女战士”的称号。以她为中心,还辐射出了许多忠实的“狗兄”, “花仙子”……农村的很多学生原本视而不见的景物,如今经过他们长期观察,再加上干点“无厘头”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越写越多,越写越有趣。

二、重评改,会加工,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写作,乐写是我的出发点,而真正会写,才是我的落脚点。新《语文课程标准》主张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应重视作文评改,让学生学会推敲文字。我在培养学生作文评改的能力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重视引导自主修改,使之通顺、连贯

农村高段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习作,往往像中段学生一样,以为写好了,自己再也没办法修改。因此,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使学生克服不愿自主修改的心理障碍,养成写完习作能自主将文章改得通顺连贯的好习惯。

1. 激发自主修改的兴趣

语文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要求学生自改作文,作文本发下去了,改好错别字就算万事大吉了。至于老师评语中的修改意见基本不予理睬,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修改的兴趣,我采用了多种办法。

(1)选拔“星级作文”

每周我都会选拔出半数左右的学生入围星级作文的评选。其中有两个要求,一是选材独特;二是语句通顺连贯。因此,学生们开始了积极主动的自主修改,有些甚至再三地去修改,以求习作中语句更加通顺连贯。

(2)设“今非昔比”专栏

对于结构残缺、中心偏移的作文,经老师批改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评语重新修改,能自主将文章改得面目全新的同学,将在“今非昔比”专栏中贴出他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以此激励。

2.指导自我修改的基本方法

在自主修改中,优等生只要燃起了修改的热情,修改后的文章必将有所不同。而一些原先作文底子薄的学生,仍显得无从下手。因此,老师应具体细致地去指导修改的基本办法,使他们树立信心,学会自主修改。

(1)改掉口语

口语是小学生习作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他们常将“菱角”写成“唠呤”,将“皎白”写成“高首”。又因农村小学生回家写作业受父母指导少的缘故,自己很难发现、改正口语中的错误表达。因此,农村中高段小学生的习作中口语出现的频率仍较高,我在改作文时,会将他们的口语记在专用的一个笔记本中,并及时请全班学生讨论,做到当天发现当天清除,一人有误,大家齐改。而后让学生把这些正确的书面语记到自己的摘记中,以此提醒自己少写口语,用上书面语。

(2)改正标点

农村高段小学生作文的不通顺,除了表现在口语的错误上,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为不能正确使用标点。尤为突出的现象是一篇文章一逗到底,以及冒号、引号无法完整地使用。当我发现有些学生好几个句子才使用一个标点时,我会耐心地把他们叫到跟前,要求他一口气读完这个长句子,学生通常没办法做到,而是在该停顿换气的地方自然地停下来,无需老师严厉地批评和繁琐地批改,学生会渐渐克服这种错误,明白标点对表达的重要性。对于无法完整地使用冒号、引号的学生在批改时我会不厌其烦地逐一圈出他们的错误标点。我还告诉他们,如果把一篇新写成的习作看成是一件新衬衫,那标点就是一排新纽扣,只有把纽正确,扣整齐了,衬衫穿起来才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标点。

(二)重视引导相互评改,使之具体生动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能力。有了自主修改的基础,学生习作时基本上能做到通顺连贯,但要想使之精益求精,仅靠老师一人之力很难做到快速、高效地提高,因此,安排时间让学生相互修改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1.多提问,改具体

写作时需要的不是粗线条的共性的东西,更不是处于体验阶段无法言说的感情,不管哪一种快乐都用“高兴”一词代替,所记叙的事情不是没有人物的对话就是对话显得极其乏味,拖沓,这些都不是有质量的习作,充其量只是一篇篇流水帐。而这种不具体或假具体的文章在农村中高段小学生习作中仍占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这难道就是我们新课标所期盼的“自由表达”吗?显然不是,因为在这些习作中根本看不到学生个性的释放,听不到他们心灵的歌声,无数次对他们说要抓住细节,突出重点,才能把作文真正写得生动具体,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看来,习作与传统所谓的作文指导找不到必然的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改到了一本只有四要素,而没有对话,没有心理活动,没有重点的.文章,大意是他与父亲周六下午一起去钓了很多龙虾,心里很高兴。该给他写什么评语呢?写鼓励的话吧,实在没有,批评的话,写了又有什么用,于是干脆拿它到教室里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来评。没想到我一读完,就有几位学生举手了,“他为什么不和小伙伴一起,而是与爸爸一起去钓龙虾呢?”。“他说钓到了许多,到底有多少只,是怎么钓的?”“我们都是把钓来的龙虾煮了吃了,他最后是怎么做的?”……显然,他们不是很好的评论员,却是非常棒的提问高手。看到那么多同学对自己的作文内容如此质疑,我请那位早就有话想说的同学发言,他一一做了回答。最后让他把文章重写一遍,果然具体多了。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的修改,应从传统的重形式轻内容,重师讲,轻生评的现象中解脱出来。以学生为主体,以相互提问为桥梁,以内容的具体生动为重点,切实在相互提问、相互评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多品佳句促创造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曾经说过:“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

而学生的自主阅读多数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无法深入字句去品味。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品读“字句声色”促进学生在写作上的创造性。

(1)品阅读中的佳句,善于模仿

写作于学生而言,就像是蚕吐丝,而我们知道蚕只有多吃桑叶,吐出来的丝才会又多又好,而阅读就是学生真实生活之外的又一片广阔的桑树林,在这一片桑树林中,每一位学生可以以最自我的方式去感受文字,长此积累,学生就会把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文章生动具体。在实际操作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深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尤其一些外国短篇小说,鼓励他们每天坚持阅读,并从书中摘记一两句感悟最深的句子,特别是自己想写又写不出到来的好句子,一定要记录下来。然后静下心来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去发现这些特有表达的奇妙之处。

然后,我会每天抽出一二十分钟时间,挑五句典型的句子,让大家一起品味好句的特别之处。这一相互切磋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显微与细化文学的过程。自身所隐藏的情感因为有了文字,有了与同伴的多重碰撞,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示,同时扩充了自己文字的储存量。积累得越多,就越能接近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作时就越有自己的话语权,而后让学生也用同样的表达方式模仿着写。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从而逐步将文章写的生动具体。

(2)品习作中的佳句,激发灵感

孙绍说:“要把作文写好,就是想尽办法把不动脑筋就冒出来的那些话语排除掉,努力把自己的感觉找出来。”这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是同一意思。学生的创意,也就是创造能力从何而来呢?它不仅是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出来的,也不是教师所能教出来的,而是鼓励激发出来的。尤其是同伴的鼓励又有着老师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量。因此,我非常重视给学生提供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让他们去发现同伴习作中表达独特的句子。先由四人一组开始,选为组长,负责让组内同伴找出习作中的好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鼓励成员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评改栏中,写上小组的意见,即学生的评语。从全班评选出三名佳句多的习作,每周举行一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好句,评好句的兴趣,写作的创作力一步步地被激发出来。

多年来,我班学生多篇习作在省里、市里、镇里各类比赛中获奖,平均每位学生每学期的习作量达五十多篇。

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农村的特点,立足农村,关注农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引导学生通过大量明确、有目标的训练,就能让农村高段学生的习作走出“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当然,本文只从精读多练多改这个角度加以浅谈,对于农村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其它方面,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4

【2】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摭谈小学阅读教学 篇3

一、坚持“以读为本”,教会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要贯彻“以读为本”这一中心,就必须抓好“三读”:预读、细读和评读。

预读是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组织学生预读时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教师提供预习提纲范例;二是学生沿着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弄清句段的意思;三是让学生自编提纲预读。

细读是指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的句子、段落的意思和文章主要内容,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一是抓题眼,探索读,如《将相和》一文,可抓题眼“和”,再顺着“谁和谁和,怎么和”的思路探索课文内容。二是抓文眼,发散读。如《一夜的工作》,可抓“他是多么劳苦”和“简朴”有关部分分别进行细读。三是抓段眼,联系读。四是抓习题,选择读。如《鸟的天堂》一文,课后习题“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中的最后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五是学一段,效法读。凡是课文中有几个结构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再引导学生依法学习其他各段。如《桂林山水》中,先写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然后又写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两段的写作手法相似,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精读漓江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按学漓江水的方法自学桂林山的特点。

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内容上,深探文章的主旨、品评事物或人物的形象特点,鉴赏作者的遣词用词的精妙,评读时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默读思考,辨析疑难问题;二是轻读遐想,感受事物的形象;三是表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特点;四是边读边议,领悟作者用意。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质疑、释疑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审时度势,从教材实际出发,选取恰当的教学“切入点”,借助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在好奇、疑惑、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多思深思,使其大脑皮层处于健康的兴奋状态,对事物的认识由表面进入实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首先,通读课文,初探质疑。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如文章为什么要用《马背上的小红军》为题?其次,提示学法,默读圈点。教师在学生初探质疑的基础上,针对文章特点,揭示学法,即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应抓描写人物的神情变化、语言及动作方面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边思边注。再次,精读课文,讨论释疑。学生根据提示,围绕疑难问题,逐层逐段研读课文,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同桌互议,或向老师提出,直至问题的全部解决。由此可见,学生通过生疑、质疑、释疑,使阅读能力在探究性阅读训

练中得到提高。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是对事物的理解分析。感悟的前提是感,只有充分的接触,有充分的感受后才会有所领悟。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读,沉浸在读书的气氛中,才能有所感悟,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真情实感呢?

一是通过“读”的训练,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情感。一部乐曲有自己的主旋律,一篇文章也有其基本情感的表现:是爱或是恨,是喜或是悲,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应有目的地通过读,从课文的整体去把握情感。

二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特定的语言总要表达特定的情感,有的词句意在褒扬,有的词句意在贬斥,有的激昂,有的舒缓……特定的表情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密切联系着,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训练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文字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深刻领会情感产生的始因以及情感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三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感情交流。一堂好的阅读课,不仅要让学生动情、入情,而且要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进行情感交流,并激起感情共鸣,自觉接受高尚情感和美好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处于特定情境定势中,并通过表象的联合,想象的深化,促进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使学生学文后有所感悟。

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实践特点,它要求学生学了语文后,要将学到的语言文字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时,要抓好读写训练的结合,如何做到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呢?一是确立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读写训练,低年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中年级是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训练,高年级是集中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二是紧扣读写结合点,形式多样进行读写训练。主要方法有:模拟法,即挑一段有特色的章节,在老师指导下理解写作意图、方法、特点,后进行模拟练习;联想法,即根据课文已交待的部分情节加以联想,以发展想象力;读写法,即学完课文后,接下去写一段或一篇文章;缩写法,即把中长篇的课文合理压缩,突出原文内容,同时要求学生保住原意,达到要求。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摭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4

一、立足文本,学会阅读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景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会读是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全身心地读,体验语言、体验形象、体验情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深处此景”。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所以要让学生立足文本,学会阅读。

二、延伸课外,自主阅读

教师应紧扣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来优化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更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当然,教师还要推荐《读者》《语文报》等报刊给学生,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演讲比赛等节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培养思维,逐步创新

在学生掌握自主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性的、能产生新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确定阅读目标 ,培养思维能力。确定阅读目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操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在师生的互动问答中揭示文章的内在联系、结构特点,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认知。

2.鼓励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思维,它要求我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向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获得对这一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应向苏轼看山一样,寻求丰富多彩的答案。

3.坚持读写结合 ,发展创新思维。阅读是起点、是基础,写作是目的。在积淀了丰富的材料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读写结合,适当引用,这样才能充实文章内容,营造文章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受大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中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通过写“读书笔记”、精编“阅读小报”、召开“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感受成功体验。

4.注重个性解读 ,提升阅读能力。鉴赏是对读物进行欣赏和评价,享受读物的美好之处。要对读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必须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所以,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用自己的独特看法来解读文章,互相交流鉴赏结果,能够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摭谈 篇5

一、搭建平台,展示个性

在思品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当中,最首要的是搭建一个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平台,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发展个性的氛围。相对于传统的思品学科教学来说,个性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结构进行一定的编排,为自己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立意新颖,别出心裁并且善于把自己的风格糅合到教学实践当中。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珍爱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便捷的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现生命的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并且要着力突出生命是脆弱的,是需要我们关怀和感恩的,展示生命的独特性以及生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精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来对这一节课进行内容和结构的编排,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事物的逻辑顺序,教师需要先从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起,从生命的表象再到生命的主观能动性,从一般个例到普遍规律,从生命的物质性到生命的精神高度,逐步把学生引向更高的水平。

搭建相应的平台,是个性化教学的基础和必要环节,这也给广大思品老师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对每一节课进行精细而有逻辑的设计,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原则,克服僵化了的教学模式。

二、鼓励质疑,激发个性

有了质疑才会有发现问题的动力,思品课堂应该是气氛活跃,学生敢于各抒己见甚至挑战权威的平台。而这种质疑精神和勇气需要教师加以指引和鼓舞,对于传统的价值观提出质疑和批判,树立新型的评价机制。在对周围世界和现象进行探索的同时,利用个性化教学来引导学生开启质疑和追求新知的大门。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做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民族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和民族精神,在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文化糟粕,是需要加以摒弃的。同时,在横向上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对文化的科学性与时代性提出质疑,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来对文化的适应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对民族虚无主义进行反省和严重的批判,只有把问题暴露出来才能让学生重视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实践活动,发展个性

课堂教学内容来源于实践,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实践当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品课堂想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就必须在实践当中进行个性化教学。一方面,要把课堂和课外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到思品课堂的教学当中,通过实践活动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明确的导向。另一方面,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为思品课堂个性化设计增添风采。

在教学九年级《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举出一些身边的道德模范和有高度责任感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在生活当中自觉向他们看齐。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适应社会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自愿参加社区的志愿者工作,提高动手能力,完善人格发展。针对一些社会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社会调研,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城管执法现状等一些普遍性的事件,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只有参与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当中。这不但是思品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策略摭谈 篇6

1、划分单词类别,形成清晰的系统知识

在小学英语的单词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单词比较杂乱,不论是从词性还是含以上来说都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也是让学生感觉比较头疼的地方。大量的单词记忆让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地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英语单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进行分类的,教师按照不同的类别将单词进行整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同时也更加方便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些动作类的单词进行总结归纳,“jump、run、walk、stand、climb、sit”等这些单词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作词语,教师可以简单地根据单词做出动作让学生对单词的含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表示表情类的单词“smile、laugh、cry、sad、angry、scared、calm、nervous、shy”等这些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应的表情来记忆,加深印象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单词学习产生了兴趣。单次分类教学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2、融入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英语词汇中复杂的词义以及大量的单词记忆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已经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需要采取更加新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对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近年来比较常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游戏能够有效地缓解词汇学习枯燥单一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能够缓解沉闷的课堂气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水果蹲”的游戏,这一游戏和“萝卜蹲”的游戏规则是一样的,每个学生都要想出一种代表自己的水果,并且用英语表达出来,在游戏开始之前,学生不仅要记住代表自己水果的单词还要记住其他学生的,比如代表自己的是apple,别的学生的是banana、orange、pear等,通过“apple蹲apple蹲,apple蹲完banana蹲”的游戏形式开始,当叫到自己的时候学生要马上做出反应,同时还要选择自己将要转移的对象,在这一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要记忆大量的单词,考验记忆力的同时还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在游戏欢乐的气氛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掌握英语单词,并且觉得学习英语单词并不是那么枯燥,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学习,感到新奇的同时激发了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

3、巧用教学工具,变抽象为具体

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一些单词可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少的,所以这样的单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性的工具来完成单词的教学,对于一些常见单词的学习,教师也可以选择身边的事物给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视觉体验,感官上的刺激对于学生的记忆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图片、实物,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单词的含义。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单词和实物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对于今后的理解和学习来说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学习动物的词汇时,dog、cat、mouse这些比较常见的动物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学到lion、elephant、fox等动物的时候,这些是学生比较少见的,在学生的印象当中可能也不是很清楚,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给学生播放这些动物的图片,或者是这些动物的生活视频,在视频中以声音、图像等形式多方位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于单词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4、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实单词教学中每个单词之间也不是相互孤立,而是有着一定的联系,有些词汇甚至都是同一单词的衍生,所以说在学习的时候要将这些关联的单词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比如,在学习家庭成员的单词时,教师首先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mother、fa-ther、brother、sister”等,接下来学生可以进行扩展引出“uncle、aunt”等单词,学生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单词,既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自信心,更加融入到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小学书法教学方法摭谈 篇7

一、旁白,传播书法文化

1. 通过介绍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书法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发展史,认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展示世界名人学者对汉字、书法的评价,比如:“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用精美的语言导课。比如: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则美丽动人的故事,它源远流长、引人入胜;它内涵博大而精深,又具有均衡、和谐、灵动的外在。要想把故事完美地展现出来,首先要把它漂漂亮亮地写出来。

讲述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2. 讲述丰富多彩的书法故事。故事能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价值和意义,如王羲之的“竹扇题字”,主人公的高贵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感人事迹鼓舞着学生去珍爱汉字、学好书法。

二、展示,陶冶艺术情操

1.通过多媒体展示名帖,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对于低中学段学生,应以展示楷书作品为主,如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等。对于高学段学生,应以展示行草为主,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自叙帖》、祝允明的《草书诗帖》等。

2.在学生练习书写时播放适合的古筝、古琴音乐,既是艺术熏陶,又能修身养性。自古琴棋书画相通共融,练写楷书时可播放古朴典雅、舒缓静谧的音乐,如《汉宫秋月》《潇湘水云》;练写行书时可播放行云流水、轻快灵动的音乐,如《广陵散》《春江花月夜》;练写狂草时可播放 慷慨激越 、畅快淋漓的音乐,如《沧海龙吟》《十面埋伏》。

三、两姿,养成书写习惯

“两姿”,即书写时的坐姿和握姿。它既是写好字的先决条件,又有助于修身养性。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两姿,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1.学生书写时,教师应随时提醒“保持正确坐姿”“握笔要正确”,并随时随地指导纠正。

2.播放、演唱两姿歌,即《坐姿歌》和《握笔歌》,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是课堂教学间隙的一种休憩。

3.展示图片和视频,进行榜样示范。仔细观察领袖名人的两姿,以此来激励学生,如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作《论持久战》时的照片、前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课时的照片。

把学生的“两姿”随机拍下来,让学生评判,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四、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1.利用展台进行面批面改,典型指导。上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采用红笔批改,对于书写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勾画出好在哪里;对于书写差的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具体指出字写得不好看,是因为结构不当,或是笔画、偏旁书写不到位,等等,并进行示范。

2.专业引领,书写示范。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指导,还要亲自书写示范;不仅在讲台上用粉笔字板演,还要用硬笔(钢笔、铅笔)利用展台进行示范书写,而且在巡视时要对学生随机进行书写示范。

3. 开展活动,引入竞争机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写字比赛环节,在班级、校园设置“小小书法家展示台”;二是让学生挑战自己,通过给老师、家长制作书法贺卡,感受书写的用处和快乐;三是挑战周围的人,让听课的教师、家长参与进来,将学生的作业与教师、家长的书写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练好字的快乐。

小学英语课堂操练摭谈 篇8

1. 操练要体现兴趣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只有当操练能激发学生兴趣时, 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投入教师所设计的每个操练活动中, 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 并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事或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师在设计操练这一环节时, 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教学单词bike、car、bus、plane为例, 教师让学生逐个认读单词卡片并将其反贴在黑板上, 待全部贴完后, 让学生猜猜各张卡片是什么单词。这时,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并且对单词的音形、义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这种趣味性较强的操练方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习得了知识, 发展了智能。

2. 操练要体现交际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因此在设计操练时, 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按照交际性原则精心设计操练。以3A的第一课为例, 教师以交际形式呈现How are you?Fine, thanks.And you?I’m fine, too.后, 可引导学生利用新句型互相问候。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加上以前学过的日常交际用语, 扩展对话, 进行自由表达, 使语言知识转变成活生生的语言材料, 从而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 进一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3. 操练要体现情景性

如果语言离开了当时的情景和实际, 它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根据小学生的直观性、形象性思维较强的特点, 教师可通过实物、图片、幻灯、录像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进行操练, 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与经验, 使他们心理上消除对所要学的知识的陌生感, 听起来有自己熟悉的经历, 说起来有自己比较熟悉的素材。例如教完I can see...句型以后, 教师出示一张动物园的图画 (但“动物园”中只有笼子, 没有动物) ,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 用I can see...句型描述看到的动物。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话材料,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又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 操练要体现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操练的广度、密度、深度, 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操练中获取更多知识。一般说来, 英语的操练可以分为机械性操练、意义性操练、交际性操练。这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 各种操练相互联系, 并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逐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各种层次的操练活动, 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操练活动也能轻松自然地习得知识, 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与班内基础较好,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话, 然后组织这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会话表演。经过多次的、反复的语言刺激之后, 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情景, 并参与到了操练活动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从机械性操练过渡到意义性操练、交际性操练, 并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交际中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5. 操练要体现创造性

操练是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应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多样的操练活动, 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变换操练的形式,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新鲜感、好奇感, 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学字母为例, 可采用接力赛、找邻居、对口令等操练活动进行巩固。此外,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操练活动都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 努力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例如在《A PE lesson》里学到Touch your...和Show me your...句型的操练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交互性, 让学生对着画面中的人物喊:Touch your hands.或者Show me your eyes.接着画面的人物就根据学生所发出的命令作出相应的动作。通过创造性的操练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新句型、新单词, 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总之, 操练安排是否恰当、组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应遵循小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有针对性、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地设计各层次的操练活动, 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操练形式中,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 提高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 并用这种能力传递思想, 表达情感, 这也是英语教学的高境界。

摘要:操练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操练安排是否恰当、组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正确掌握操练的特点,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有效、更准确地掌握所学语言, 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并用这种能力传递思想, 表达情感, 这是英语教学的高境界。

摭谈小学英语的教学设计 篇9

一、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 教师在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经验及学习需要等实际情况,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1.突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健全的人格, 培养他们今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以活动为组织形式。

所谓英语课堂的活动教学, 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采用听、说、唱、玩、做、演等方式, 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表达。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服从于活动的内容, 应采取最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

3.融会话教学于情景表演之中。

让学生在创设模拟交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 从而主动发现询问别人是否要某东西和表达想要某物的日常交际用语的表达方法, 能在生活实际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计的原理

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可以概括为回答三个问题: (一) 教什么和学什么; (二) 如何教和如何学; (三) 教得怎样和学得怎样。其实质依次是目标、策略 (途径和方法) 、评价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学设计的原理分析这三个方面的设计活动的规律而概括得到的。这些原理可归纳如下。

1.目标导向原理

教学学过程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 在媒体和环境的配合下, 使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意向朝着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预期的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教学目标起着方向的作用。只有从明确、具体、的科学的目标出发, 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使目标得以达成, 这才是有序的、高效的教学。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1) 目标的指向作用。他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的, 有了明确的目标, 人在教学活动中就会把注意力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而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 目标的激励作用。这种作用首先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向的启发、引导有关, 其次还与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有关, 是否把握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能较容易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3) 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方面, 教学目标设定后, 是否达到既定目标, 成了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 另一方面, 效果也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提供反馈信息, 以便在下阶段教学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当的调整。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 要求教学过程结构具有整体优化的品质。首先要就要研究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 回答谁是主要的矛盾, 在教学设计中, 要抓住学生与教学内容这个主要矛盾来开展;其次, 要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 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有机配合, 才能是教学得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教学过程的要素可以包括: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媒体与方法。也有人把它划分为 (1) 人 (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 (2) 教学材料 (包括课本、练习材料及有关的音像材料等) ; (3) 时空 (包括年龄、阶段、学习时间等) ; (4) 环境 (包括设备、教学环境、风气等) 。教学过程要研究这些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必须从动态的、综合角度加以考察。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过程的每一个要素都产生一定的力, 但导致最后的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简单相加, 而是每个要素之间构成的“合力”。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重要规律。

三、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1.分析教学对象

2.分析教学内容

3.教学目标的编制

4.教学策略的选择

5.设计教学内容

6.设计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7.设计教学媒体

8.设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一) 分析教学对象。

1.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技能水平和基础。为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的困难和选取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2.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态度、自信心、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分析和学习能力、学习策略、智力水平的估计, 为制订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3.学习阶段、社会背景。分析学生生活经历、年龄特点、学习时间, 以及社会、家庭对其可能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二) 分析教学内容。

1.内容的选取恰当, 适应多层次的需求。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既与学生的现阶段水平相衔接, 又要适合学生的潜在水平, 以利于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

2.揭示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关系, 分析蕴含在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 以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三) 制订教学目标。

1.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应体现有认知、技能、情意、策略、文化的目标。每节课应根据条件的许可确立适度的目标。

2.认知的目标具有一定层次性, 教师应根据课型与教学的进度, 逐步地推进目标的达成。目标达成的层次应有所侧重。

不同的学生, 对目标的达成度可以是不同的, 对学生的目标达成心中有数, 有利于因材施教。

(四) 选择教学策略。

(1) 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2) 给学生一个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3) 给学生一个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4) 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5) 给学生一个机遇, 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6) 给学生一个冲突, 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7) 给学生一个权利, 让他们自己选择; (8) 给学生一个题目,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五) 设计教学内容。

1.教学单元、课时的划分。这种划分应根据所给的条件, 如时间、内容的多少、重点和难点的分布等而定。

2.教学内容应围绕着目标组织, 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各种课的内容的把握还在于其“量”的控制。内容的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应根据实际去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 应对相对次要的、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也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 适当地补充内容。因此在一节课中应有多项内容 (方案) 准备, 以便随时调整, 决不能照本宣科。

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指导摭谈 篇10

关键词 小学作文 优化指导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29-01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许多教师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做了大量的探索,但作文教学的髙耗低效依然困惑着广大教师。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成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如何改正作文教学的弊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文前指导言简意赅

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该让学生明确写什么内容,作文要求是什么。主要指导学生明确作文的范围、文体、字数等要求,审清题意。对于小学生而言,习作前老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是绝对不应该老师的个人讲解,应该以谈话为主,做到言简意赅。在谈话中,老师更了解学生所写的题材,在对话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每次作文前不必用范文引路,粗略讲讲本次作文需要注意的地方,突出什么,然后由学生自己大胆想象构思,从生活中挖掘小题材,适当引导,然后撰写提纲,组织材料语言,下笔作文,一气呵成,最后修改润色。这样的作文才是原汁原味,浑然天成。

二、文中训练抓住时机

作文训练周期要短,次数要加强,每个星期至少要有一次作文,建议作文指导后趁热打铁,马上就写。经过老师的点拨,有的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灵感一触即发。作为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这种作文训练最佳时机和最佳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胸有成竹,不吐不快”的心理状态。如果失去最佳时机,时过境迁,提起笔来,再没有当初的那份激动,写起来也黯然失色。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眼睛捕捉到令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个人、事、景、物,在“感受点”着笔。

三、文后讲评指点迷津

作文的评讲要及时,时间拉得越长,学生对作文的印象就淡忘了,难以激发其听课的兴趣。作文评讲要有重点,有的放矢。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评讲,讲深讲透。作文评价要分层对待,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对于优秀生,应该多在作文中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针对没有写具体的地方应该批上如何将之具体化的建议,而不是包办帮他写具体;对于差等生,只要其作文中有一两点达到要求,就应予以肯定,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初评意见后,再次修改,让他们真正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

很多学生作文平平淡淡,缺乏情趣,究其原因,不是缺乏生活体验,也不是没有感受,而是不善言辞。例如对于“学骑车”这件事,甲生描述如下:“我坐上座位开始骑了,可没骑多远,车子就倒了下来。”乙生却这样写:“我骑上了自行车,先学怎样掌握平衡。可是,这自行车龙头偏不听我的使唤,没骑多远,我就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摔得人仰车翻。就这样上上下下,我不知摔了多少次,摔得我脚青手肿,我真不想受这份苦罪了。可是怎么能受一点儿轻伤就泄气呢?一定要紧咬牙关坚持下去。接着,我又把自行车推到斜坡上。人坐在上面,抓住刹车,右脚踏右踏板,然后放刹车,车就会滑一段时间。可没想到,我刚坐上去,就摔了个狗啃泥。” 两位学生对同一件事的体验与感受是一样的,但表述却有天壤之别。其原因是,乙同学把过程细化了,先写“掌握平衡”,接着写“下斜坡”,用“人仰车翻”、“脚青手肿”、“狗啃泥”写出摔倒时的样子和神态,还用“咬牙坚持”写出“我”持之以恒的决心。多么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在作文讲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练笔的内容,更要关注学生言语表达是否准确与生动。

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主体意识,尊重科学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从写作中得到快乐,才能够使每位学生真正喜欢作文。我们期待我们学生能应景生情,应文忆事,真正领悟“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真谛,期待学生能在生活这潭清水之中激荡出一个个漩涡,催生习作的灵感,丰盈而耐人寻味。尽管这一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小学作文教学新概念研究[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摭谈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 篇11

一、提倡探索式的教学方式

开放性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探索过程, 只有主动参与, 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所以, 在教学时, 无论是计算法则的得出、概念的形成, 还是运算定律、性质、公式的推导, 我们都应该提供给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凡是学生能自己得出的, 决不代替。 如, 在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我先通过复习三角板各角的度数, 算出三角板的内角和是180 度, 引导学生猜测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度。再出示活动要求引导验证, 通过学生算一算、折一折、撕一撕等活动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度, 再利用开放题进行拓展延伸。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处于积极探索状态中, 使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得到实现。

二、开放课堂学习材料, 创设学生乐学氛围

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学生在原有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 又增添了一个虚拟世界, 教学时空发生了重大变革, 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 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 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 就不难发现这诸多的情况及实例, 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探索数学规律, 感悟数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目标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活化, 学生更容易掌握。

三、开放课堂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是一个促进个性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只有开放知识结构和问题的探求过程, 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策略, 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 自己主动地探索发现,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 学会与人合作, 学会倾听、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如, 在教授《找质数》时, 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参加, 先将二十张写有1~20 数字的卡片给二十个学生, 让他们在卡片背面写出数字的因数。将因数看作每个同学的朋友, 先要求有两个以上朋友的站起来将卡片贴在黑板上, 给予肯定。再要求有两个朋友的同学将卡片贴在黑板上为另一类。只有一个朋友的同学拿着卡片1, 教师给予鼓励。教学中, 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因为学习过程开放, 学生都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 所以远比靠老师讲解获取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 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各种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

四、适度引入开放题

开放题是实施开放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切入口。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练习,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个性、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后, 教师便出示开放题: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 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 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 学生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 同学们则无法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并且无法说出判断的理由。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 让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 这样一来,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每个学生都能够各抒己见, 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的一面。

上一篇: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下一篇:随机粒子群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