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式(通用12篇)
实施方式 篇1
长期以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甚至厌弃阅读, 究其本质, 是教师没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其实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和核心,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文本和作者则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因此, 要让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发挥和保证, 必须从具有能动性的学生入手。
一、阅读教学的主体和核心———学生
一般地, 从认知先后和深浅的逻辑上讲,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可分为四部分: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1. 认知性阅读
学生要获取丰硕的知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必须通过阅读的积累。在阅读的时候, 无论是长篇的文学作品还是短小的记叙文, 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经由形象思维跃然纸上, 让读者不仅会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形象图像, 而且这种形象图像会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使头脑中的形象活起来, 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形象, 为下次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储备了逼真的原型形象的信息。
2. 理解性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触器官, 感受到了赏心悦目的景物、悦耳动听的声音、沁人心脾的芬芳、香脆可口的佳肴和益智感人的思想, 读出了文中之文、景中之景、象中之象和境中之境, 领悟到了文字中蕴含的鲜明感情和深刻思想, 这时候, 抽象的文字里融入了读者的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和审美倾向, 含蓄的文字变得通俗了, 简练的文字变得充实了。这样, 文本的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真切, 学生和作者在物象、情感及意念上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亲切交流, 也许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抚慰。无论怎样, 对读者来说, 是一次阅历丰富的过程, 经验积淀的过程。如同样写《咏梅》, 陆游和毛泽东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
3. 评价性阅读
阅读和写作一样, 是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和体验观察的思维活动。青年评论家南帆说过:“作家的意义在于率领读者对置身的日常环境进行美实突围。”阅读不是学生个性的锁链, 也不是对学生个性的禁锢, 更不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 还需要继续深入地进行评价, 鉴赏形象, 体味风情, 表达情感, 流露思想, 洞察世相。这样, 学生将客观的文字变成了主观的思想或情感, 在形式上外化成了一些可见可感的符号, 学会了使用知识和欣赏知识, 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如读《我们爱你啊, 中国》, 学生通过“清奇俊秀, 浓妆淡抹, 云雾飘渺, 波澜壮阔”, 可以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
4. 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 一般情况下, 学生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 我怎样想问题, 而是教师怎样看问题,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 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答案, 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而文本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威特海默认为:“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 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 并获得新的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他强调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顿悟, 对创造主体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考虑。而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与人的智商是单向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尝试、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自由地发散, 情感快乐地释放, 个性尽兴地张扬, 体现了课堂阅读教学的独创性。
二、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想象的产生、情感的波动、知识的积累等往往与亲历教学的教师息息相关。为此, 教师要注意创设阅读环境、优化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能。
1. 朗读是阅读的根基
以读为用, 以读为本, 这种自古以来众口皆碑的读书方法,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精美的文章, 只有反复诵读, 涵咏其中, 才能心领神会, 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 领会文章靠读, 鉴赏文章也靠读。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 这仅仅体现了教法, 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 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 如何通过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 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 则是学法的指导。
2. 想象是阅读的翅膀
课堂阅读教学的“对话”包括三个方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人书对话。而文章是“形象大于思想”的。学生的思维能够不受限制地发散和扩展, 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又体现出了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注意有针对性地收敛总结, 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
3. 质疑是创造的灵魂
教师除了适时的引导之外, 还要注意开发、保护和发展问题意识, 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的设计由宏观至微观, 由整体到局部, 由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 由现象到本质……教师要指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 探讨真善美的内容, 从而提高阅读的品质。
总之,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去训练、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这将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施方式 篇2
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学习强调接受和掌握来说,发现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即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是一种体验学习,强调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是一种探究学习,要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新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自主学习活动凸现出来?如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呢?
笔者认为,教师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发现性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三点来实施教学。
首先,问题性。问题时发现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发现学习的归宿。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 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发现性学习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现实出发,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认知对象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产生问题意识。
例如,二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主要教学乘法口诀,在教学完“4的乘法口诀”之后的练习课上,教师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一幅放学路上的情景图:3组同样多的小动物走在放学路上,旁边草地上有两组同样多的花,一棵大树上面和附近草地上有3组同样多的小鸟,河面上有4条船上坐着同样多的小动物,水里有4组同样多的小鱼……
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后提出;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的感知器官被吸引住了,思维被激活了:
生1: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2:放学路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水里共有几条小鱼?
生4:草地上共有几朵花?
……显然,学生的思维已融入这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他们感兴趣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并且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其提出的问题能自然地成为学生主动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其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主动的求知状态,他们将在问题意识的伴随下积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其次,过程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发现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更是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认识时、分、秒”第二课时《一分钟能干什么》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心跳的次数、读书的字数、写字的个数、拍皮球的下数……然后过渡到学习“1分=60秒”这一数学知识并进行相应的练习等。
如果用传统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来看,这里组织学生“数”的活动费时、费力,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好像没有帮助。但是,如果没有“数”的经历,又如何能使学生获得对分、秒的直接感受,如何使学生对新知掌握得更牢固呢?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难道发现学生对有关时间的知识理解太难、掌握太差、遗忘太快的现象还少吗?实际上这个费时费力而一无所获的过程,对学生个人来讲,正是其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益,一种难以言语的丰厚回报。
教师在“强调过程教学”的同时应认识到,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那么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就尤为重要。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把教学活动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谁也不能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当知识的权威、学生的法官,要及时巧妙地引导或指导。
再次,开放性。发现性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即其学习目标具有开放性;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即其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发现性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即其评价具有开放性。实际上,对于发现性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问题的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稍微大一些,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或解题策略。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首先进行加减法的一些常规口算练习,然后出示例题69+58=?
师:除了列竖式计算外,你还能怎样口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方法巧妙?学生兴奋地举起手来。
生1:60+50=110 9+8=17 110+17=127
生2:69+50=119 119+8=127
生3:58+60=118 118+9=127
生4:70+58=128 128-1=127
师:减1是什么意思?
生4:因为我把69看作70加的,多加了1,所以要减去1。
师:好,很巧妙!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5:70+60=130 130-1-2=127
生6:69+31=100 58-31=27 100+27=127 ……
教师在此过程中除了简单的赞赏或发问外,将学生的各种想法板书出来,提出:你没有从中发现什么吗?进而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再类推至减法,总结出“简算”的本质是“凑整”,明确多加(减)了几就减(加)几、少减(加)了几就减(加)几的加减法简算方法,接着进入具有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多层次的简便计算练习之中。
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整堂课都是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主线实施教学的:学生在比赛情境中发现问题,在问题意识的伴随下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并将发现的“成果(简便计算的方法)”解释、推广、应用与拓展。这样既保证了《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经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 中学会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二维”目标的落实,又能保证我国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扎实这一具有优势的“一维”目标不致落空。
实施项目教学 转变教学方式 篇3
1.用“直观手段”展现知识。
传统化学课堂的“实验、模型、图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在处理微观化学教学时很不给力,要么是条件不具备,要么是情境不真实,给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酸碱中和滴定”是高中化学有限的定量实验。通过传统的化学实验,学生能认识中和滴定原理,学会中和滴定实验操作,但学生很难理解“滴定过程中的PH值突跃、指示剂的选择”。
我们把“化学探究实验室”的数据采集器、PH值传感器、磁力搅拌器、电脑等先进仪器引进课堂,在先进技术设备的支持下,向学生展示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用“项目包装”再现知识。
传统的高三课堂,知识梳理如“快速新课”、习题训练像“子弹飞”,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不高,能力发展有限,课堂效率低下。原因是熟悉的知识、熟悉的场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应用项目教学思想,用项目包装知识,创设别样的教学情境,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组织课堂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
如“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教学,以“阿尔兹海默病”、“铝制的容器腌制咸菜”创设情境;以实验“铝条分别与3mol·L-1的H2SO4溶液、6mol·L-1的HCl溶液反应”的不同现象形成认知冲突,引发研究欲望;以两组对比实验“盐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与盐酸两种溶液分别同时插入铝条”、“硫酸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与硫酸溶液两种溶液中分别同时插入铝条”,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质;以建构“铝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系统知识;以铝及化合物的用途、制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二、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
1.从生产生活中获取知识。
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种类、性能、用途和制备方法,我们根据学科知识和化学科技社团学生的特点,选择了学校附近专业生产特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用树脂、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光学级聚合物材料用树脂的无锡阿科力化工有限公司,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学习。在产品陈列室,学生直观感受了各种各样的高分子材料及其用途;在产品研发室,学生听工程师讲、动手操作,接触了别样的学科思维方式,体验了别样的实验环境和仪器;在生产车间实地考察生产过程,体验了工业生产流程,对“学以致用”有了真正的认识。学生不仅学得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有效改变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
2.从跨学科学习中获取知识。
电解是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传统的化学实验很难观察到电解时溶液中离子的运动过程,也不易判断电极产物。我们给化学科技社团的学生开设了一个没有时间限定的研究项目“电解时溶液中离子在磁场内的运动”,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小组,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向本校物理教师、外籍科学教师咨询,设计研究方案,借助传统物理、化学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研究,学生反反复复,耗时大半学期,用电源、安培计、滑动电阻器、强力U形磁铁、铝箔、培养皿、塑胶电板碎片、10%CuSO4溶液等物理仪器、化学试剂成功观察到了现象。
通过研究,学生解决了学科难题,实现了化学与物理知识的整合,基础知识与社会生产的联系,学到了科技前沿知识,如运动的带电微粒在磁场中方向发生偏转是质谱仪的工作原理,在太空探测、大气污染分析、手术麻醉等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培养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发散式地分析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是能够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
企业逆向物流实施方式分析 篇4
关键词:逆向物流,实施方式,分析
实施逆向物流, 不仅仅是一种应对环境管制和有利可图的策略, 更是一种有力的竞争武器。对生产企业来说, 实施逆向物流, 不仅可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 节约资源;可以了解本企业产品的缺陷,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解除顾客的后顾之忧, 增加顾客忠诚度;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生产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慎重选择适合本企业的逆向物流实施方式。目前, 逆向物流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本文从战略的层面对其进行优劣势分析, 以供生产企业参考。
1 共用正向物流渠道
逆向物流共用正向物流渠道, 即企业完全利用原有的正向物流系统实现逆向物流的功能, 逆向物流的设施、运输线路相对正向物流系统没有变化, 最终消费者和下游企业逆供应链的方向把回流物品直接递送给上一级供应商, 如图1所示。
2 新建逆向物流回收中心
为了避免共用正向物流渠道方式的缺点, 参照建立配送中心处理正向物流的思路, 企业可以选择新建逆向物流回收中心, 以期形成规模效益, 从而降低逆向物流的成本, 提高逆向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外的部分企业已经或即将建立专业的回收中心, 如福特的汽车回收中心、耐克的欧洲回收中心等, 这些回收中心的规模一般都很大, 能够体现较大的规模优势, 向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逆向物流回收中心作为处理回流产品的第一个节点, 即将进入逆向物流渠道的回收品、残次品、废品集中于此, 分析相关信息后, 对其进行检测、分类, 能再次使用的立即返回分销体系, 能再制造后出售的进入再制造阶段, 无法再使用的则予以拆分, 提炼出有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入再循环阶段, 废弃产品则进行相应处置。在这一处理过程中, 逆向物流回收中心对不同类别的回流产品选择最佳处理方式, 将物品送到最终归属地, 从而实现回收价值及利润的最大化。可见, 逆向物流回收中心能使逆向物流高质量运营。生产企业新建逆向物流回收中心的好处是明显的:可以降低回流产品的不确定性, 可以产生规模效应, 还能更好地协调供应链上的各成员。
2.1 企业自建回收中心
由生产企业自建逆向物流回收中心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
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业务重叠的原因, 与原有正向物流渠道中的节点发生冲突;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掌握第一手的市场资料, 信息失真的程度大大降低, 同时能够给顾客专业性的指导或服务, 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主要缺点在于要开展组织新人员、设立机构、购买设备等活动, 成本过高。
2.2 联合回收中心
鉴于逆向物流业务的特殊性, 如果是企业自己单独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中心, 必然需要较大的投资, 我国的企业除了少数大型企业有实力设立自己的回收中心外, 大部分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 自身没有实力去独自建立回收中心。此外, 单个企业往往逆向物流量较小, 如果自建逆向物流回收中心, 会造成设备利用率不高, 在经济上也不划算。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生产企业可以考虑采取联合建立回收中心的实施方式, 与竞争对手一起出资, 以合资、合作或股份制的方式建立面向各企业的新的回收中心, 共同享用专业的逆向物流处理设备和技术。联合建立回收中心的优势在于能够分担成本和风险, 减轻单个企业的资金压力, 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 信息把握更准确, 能够对整个行业的信息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同时各个企业在一起互相合作, 对于提高技术, 优化产品设计也大有裨益。
当然, 这种方式也存在其缺点, 由于是几家生产企业联合建立回收中心, 企业可能在合作的过程中流失掉自己内部的一些信息, 被竞争对手加以利用, 从而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 同时, 也可能造成产品回收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准确, 不利于企业及时对产品进行设计和改进。此外, 对新建回收中心的管理也存在各个公司企业文化的融合障碍等问题。
3 外包逆向物流
随着大型企业逐渐向边缘地区扩张, 一些销售网络的布局相对分散, 企业不利于设立自己的回收中心对逆向物流实行集中处理。从经济效益来考虑, 采用外包逆向物流的方式对回流产品进行处理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生产企业外包逆向物流, 是指通过合同形式将其回流产品的回收处理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业务, 以支付费用等方式, 交给社会上专门从事逆向物流服务的企业负责实施, 如图4所示。
生产企业将逆向物流外包, 由专业的逆向物流服务商对回流产品进行处理, 有着诸多优势。
(1) 减少回流品的不确定性, 降低成本
(2) 可以集中主业, 形成核心力
(3) 信息反馈及时, 有利于优化产品设计
但是, 外包逆向物流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首先, 生产企业将其回流品交给外包服务商处理时, 还必须同时提供产品的设计信息, 包括产品原材料的构成、结构设计图等, 这些信息有可能会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技术, 对于某些专利产品而言, 存在着生产专利泄漏的风险;其次, 逆向物流外包的成本计算有一定的难度。回收产品的成本主要包括回流产品运输成本、产品分解成本、物料经过回收或处理后的净价值, 以及产品再使用或再制造的可能性和收益。由于回收过程和时间的不确定性, 必然会造成回收成本计算的不确定性;最后, 生产企业将回流产品外包, 难免会对逆向物流服务商产生依赖性, 有可能失去业务中一定的潜在控制权, 同时不利于对终端信息的把握, 也就不能真正有效把握市场需求, 长期下去必然影响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 这四种逆向物流的实施方式各有利弊, 可以通过下表进行综合比较。
鉴于四种逆向物流的实施方式各有利弊,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本企业的逆向物流实施方式, 以求达到最好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正锋.浅析企业逆向物流的运营方式[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2) .
[2]邱奇.逆向物流专业处理中心建设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2007) .
[3]陈晓敏.企业业务外包管理[J].科学文摘, 2003, (7) .
[4]高红岩.外包的潜在风险和战略决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10) .
实施方式 篇5
关于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的实施方案
各支部、村委、乡直各部门:
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用领导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的实施方案》(渑宣字[2011]12号)文件精神,为确保这次活动全面、有效、顺利开展,结合我乡实际,现将全乡开展“用领导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组织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卢展工书记 关于“用领导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论述和河南日报近期刊发署名“何平”的系列论证文章(以下简称何平九论),充分认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县委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对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上来,不断增强促进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紧密围绕“富民强县、转型发展”这一工作主题、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既定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富裕、人为、生态、健康的新渑池提供有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学习内容
(一)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2010年6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二)何平九论
(三)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曹维新同志市委举办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研讨班专题报告会的辅导报告。
(四)市委书记李文慧同志2月15日在全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五)县委书记薛蒙林同志2011年2月15日在《三门峡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率先转变领导方式》。
三、学习方式
(一)组织党委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抓好乡党委领导班子和村“三委”班子的学习。各级班子队伍要集中一周时间,积极参加集中学习和讨论活动,做好“五个带头”,即: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和理论文章,带头听课,带头调研,努力在本单位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各村都要认真制定学习计划,每周学习不得少于15小时,每位领导干部要撰写1-2篇心得体会或理论文章。要利用每周二、五“学习日”,以座谈交流、研讨培训等形式,不断丰富和拓展学习活动内涵。党员干部要坚持个人学习,确立自学目标,并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二)理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思考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在学习的基础上,每名党员领导干部至少要写出2篇学习体会、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确保学习效果。
(三)深入交流。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召开学习交流会,组织党员干部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收获。要通过座谈讨论、班子谈心活动等,全面加深对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和认识。
四、学习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何平九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省委、省政府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决策、决心和部署,是对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文的进一步解读、丰富和阐释。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系列论证文章”的重要意义,把深入学习何平九论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迅速掀起贯彻热潮。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为活动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开展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探索深化活动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着力宣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着力宣传全乡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做法、新成效,做到声势大、范围广、形式活、效果好。
(三)统筹兼顾,务实求效。要把开展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与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双争”活动、“学国学、读经典”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与县委十届十三次全会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我乡依托资源优势、强化工业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共建和谐陈村的工作思路结合起来,以领导方式的转变求得全乡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变,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附:陈村乡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计划
中共陈村乡委员会
2011年3月17日
主题词:转变领导方式 学习方案 报:县委宣传部 发:各支部、村委、乡直各部门(共印30份)陈村乡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计划
这次“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集中安排3个月时间,从3月下旬开始至5月下旬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学习培训活动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系统学习(3月18日至3月31日)
主要任务是通过采取中心组学习、集中学习培训、举办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理论学习,全面系统地把握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动员部署。乡党委制定《“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各村、各单位要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并按照乡党委要求及时召开动员大会,一把手亲自动员,充分认识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帮助党员干部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迅速掀起大讨论活动高潮。
二、理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思考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认真学习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河南日报》刊发的何平系列政论文章,委书记李文慧同志2月15日在全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学习县委书记薛蒙林同志2011年2月15日在《三门峡日报》发表的理论文章:《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率先转变领导方式》。要做好学习笔记,在学习的基础上,每名党员领导干部至少要写出2篇学习体会、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确保学习效果。
三、深入交流。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召开学习交流会,组织党员干部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收获。要通过座谈讨论、班子谈心活动等,全面加深对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阶段:讨论对照(4月1日至4月30日)
主要任务是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采取自己找、群众提、相互帮、上级点等办法,认真查找问题。
一、广泛征求意见。以座谈讨论、谈心交流、走访调研、设置征求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二、认真查找问题。要排查一批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查找问题。对查找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要求,明确整改责任。
三、召开民主生活会。各级领导班子要开好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要围绕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等八个方面,深刻讨论反思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与转变发展方式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澄清领导班子和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在领导方式上存在的模糊认识。
第三阶段:推动转变(5月1日至5月31日)
主要任务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确保落实到位,做到解放思想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规章制度,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一、制定整改方案。各村、各部门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限要求。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要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二、落实整改措施。认真梳理问题,明确哪些具备条件,在活动期间可以解决,哪些近期可以解决,哪些需要较长时间才有可能解决。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下功夫解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党员群众切身感受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培训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真正把思想解放的成果体现到服务群众、推动工作上来。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实施方式探析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层教学 实施方式
大学英语实施分层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按学生高考成绩、入学摸底成绩分层、按英语四六级考试目标分层、按专业分层、按教学法分层、按教学目标分层、按教学评价分层这几种形式,本文选择了其中四种具体分析如下:
一、按学生成绩分层
1.根据学生英语综合成绩分层。该分层工作是在学生刚进入高校时展开的,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入学前的高考加上入学摸底考试的英语综合成绩。采用该分层方式需注意的是分层正态分布的保持,英语综合成绩排在前25%的被划分为A班的学生,后25%的则被划分为C班,处于中间位置的50%则为B班。教师需在《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的指导下,针对A、B、C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分别为更高要求、較高要求与一般要求。在学期末,按照平时分(30%)+英语期末考试成绩(70%)的标准对学生整个学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测评,测评的结果则作为下一学期调整层级提供依据。
2.根据学生的笔试+听力成绩分层。该分层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高考加上入学摸底考试中笔试成绩与听力成绩,由此划分为笔试班和听力班。很多高校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分层方式,是因为目前高校的生源比较广泛,学生的英语综合分数十分接近,但学生之间的笔试与听力分数则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听力好的学生笔试却未必好,笔试成绩高的学生却未必听力好。按照笔试和听力成绩进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针对这两种层次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3.根据学生的英语技能分层。如果对英语技能加以细分的话,它包括听力、翻译、阅读、写作等不同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学生在这些技能上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班级,再以《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对这些技能提出的具体要求为依据,制作相应的英语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能力。
二、按教学目标分层
1.A级。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以切实加强并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层级是为A级。高校学分制要求被划分至A级的学生自主选择英语课程,且自由选择的两门选修课的学分与原本基础英语课的学分相当,有效帮助学生增加了英语学习的平台,高校专业英语课从原本设置的第三学年提前到了第二学年,使得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英语原版的教材,英语版专业文献的学习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也有着重要作用。
2.B级。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的层级是为B级。由于B级的学生英语能力与A级学生相比略低,因此教师需使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完成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B级学生从第四学期开始自选两门选修课程,课程要求主要是对英语国家各界名人的谈话或讲座加以熟悉,从而有效掌握会话策略。
3.C级。教学目标比较重视学生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发展的层级是为C级,且高校只对他们的基础英语课程进行学分要求,在英语选修课的选择上,学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实际英语能力与兴趣喜好出发。C级学生只需在英语课程中掌握课本中的词汇、语句及基础的语法即可,不需要对课本以外的内容加以研读。
三、按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目标分层
我国高校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争议的对象,很多学者认为四、六级考试只是单纯的应试过程,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应该通过口语交流来体现。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四、六级对于高校学生的英语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技能的提高是有着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的。个性化教学、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特点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分层教学的主张,因此四、六级的教学目标完全可以成为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英语能力并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学习的进度与自身英语能力的高低自主选择四、六级考试时间与参加考试的次数,例如A级的学生可以选择在第一学期报考,B、C两级的学生则可以往后延迟,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有足够充足的时间来备战考试。教师在建立课程目标时,也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英语基础知识能力与应用能力需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四、按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不仅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评级标准单单是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样的评判标准容易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不重视、英语课堂不认真、考前临时抱佛脚等不良现象的产生,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英语教学目标自然也难以实现。分层教学中采用的评价分层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与考核方法,评价内容由以往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变为了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的综合,考核方法也逐渐趋向多样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都一一出现并得到了教师广泛的应用。
结束语:英语分层教学目前在国内不少高校都已经得到了应用,但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深入探讨了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实施的四种方式,希望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以及本文的指导与帮助下,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为我国相关专业提供更多语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苗.浅谈大学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可行性[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5,04:94-96.
细胞式生产方式及实施 篇7
一、细胞式生产方式的优缺点
佳能电子总裁酒卷久总结道:如果只用一句话来说明引入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效果的话, 那就是“去除车间的无用功”。根据日本企业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具体数据,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 设备投资规模小。细胞式生产方式以手工作业为主, 虽然根据需要也使用少量简单的机械和自动化工具, 但价格低廉, 因此即便是小批量生产也可望在短期内收回投资。 (2) 生产周期缩短。由于在流水生产线上的各道工序之间都存在等待的时间, 因而不必要地延长整个生产周期。而细胞式生产方式由于细胞内的所有工序都是由1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来承担, 因此减少了等待的时间, 缩短了生产周期。 (3) 设定和调试时间短。流水生产线在企业变换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时, 必须花大量时间进行重新设定和调试。而采用细胞式生产方式后, 当企业变换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时, 只需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工序构成重新组装一下工作台, 重新培训一下工人即可, 因此一般在几天内就能投人生产。 (4) 有利于明确责任, 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采用细胞式生产方式以后, 细胞内的所有工序由1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承担, 责任明确, 好坏有别。它既增强了工人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建立激励制约机制。 (5) 改变人机关系。流水线生产方式, 使劳动完全从属于机器的运转, 使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这种被动的、从属于机器的劳动, 大大挫伤了工人的劳动热情。而细胞式生产方式, 不仅作业的动作、方式、速度由工人自行安排决定, 且直接操作人员还往往参与工作台的设计和组装活动, 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把工人从机器的附属物转变为主宰机器的主人。日本一些大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细胞式生产方式, 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比如佳能集团, 1997年废除总计约16000米长的生产流水线后, 实施细胞式生产方式, 1998年开始取得成效, 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50%, 其中佳能集团在中国大连的工厂因采用细胞式生产方式, 边际利润率由1999年的2%提高到2004年的10%;公司每位员工贡献利润在1999~2000年的单年内升幅达80%, 2004年的百分比更是1999年的4倍。
细胞式生产方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与流水线生产方式相比, 细胞式生产方式也有许多弱点。一是生产效能不稳定。在流水线方式下, 可以根据流水线流动速度管理任务时间 (完成一个产品的时间) , 每个人所用的操作时间可以很精确地设定。在细胞式生产方式下, 一个人负责多个流程段, 技能的个人差别非常显著, 很难对全工厂的生产量进行管理。再精确一点的话, 即使是同一个操作者, 一天中的速度也有快有慢, 很难像流水线方式那样, 将任务时间维持在固定一点上。二是容易出现不良率较高的问题。在流水线方式下, 由于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每一个操作都很熟悉, 一有异常马上就可以发现。即使某个操作者没有发现, 整个生产线上总有人会发现。在细胞式生产方式中, 如果某个操作者没有发现异常, 那么在完成组装工作之后, 就会产生大量的次品。
二、细胞式生产方式的主要形式
1. 无传送带生产方式。
将传送带从流水线方式中去除。和传送带生产线一样, 它为直线型, 由多个劳动者分段承担流程。工作台和工作台之间有放置半成品的地方, 劳动者完成自己负责的流程段之后, 将半成品交给下一个流程。
2. U字型生产线 (流程分割生产) 。
也是由多个劳动者分段负责流程, 不过和传送带方式相比, 劳动者人数减小。因此每个劳动者所担任的流程段数增多了。由于是U字型, 半成品的出口和入口之间距离变短, 半成品都是面向通道放置。
3. 单人货摊式生产方式 (单人生产) 。
这是一种由一个劳动者在一个固定地方进行组装的生产方式。他负责的流程段数很多, 常常围绕着工作台设置一个架子, 所有的零件都放置在架子里。其优点是不受其他人员作业速度的影响, 便于自主管理。缺点是当细胞内工序数目较多的时候, 培养多能工需要较长的时间。
4. 货摊式巡回生产方式 (单人生产) 。
每个劳动者一边在作业台之间进行移动, 一边进行组装的方式。在工作台上放置着工程所必需的零件, 劳动者在移动半成品的同时, 在不同的工作台之间更换。
5. 巡回生产方式 (单人生产) 。
在U字型生产线中, 单个劳动者一边随着半成品一起移动, 一边进行着全部流程的操作。按照操作顺序, 确保每个部件的完成。因为要跟着半成品跑, 所以被形象地形容为“追兔式工作法”。这种方式的优点是, 可以在不增加车间作业面积, 不增加工作台数量和配套设备的前提下, 仅通过增加作业人员达到迅速增加产量的目的。缺点是, 作业的速度受限于细胞内动作最慢者的速度。
具体到生产线上, 产品、环境和人员的不同, 细胞式生产方式的形态也不同。即使是生产相同的产品, 不同的企业所构筑的细胞式生产线也大不相同。在细胞式生产方式中, 每个操作者在独立制造生产线上操作, 而众多的被称为“细胞”的生产线同时工作, 但是每一“细胞”的生产并非各行其是。而是按周密、严格的生产计划, 一个产品在各个“细胞”中分别组装, 最终共同完成一个成品的生产。
三、细胞式生产方式的实施
细胞式生产方式由一个操作者担当多个生产工序。是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操作者的意识改革的程度。细胞式生产方式的改革“风暴”首先发生在产品的制造部门, 由于制造部门上接研发部门, 下联销售部门, 因而改革“风暴”同时也会改变研发、销售和后勤行政部门, 进而优化公司的组织结构, 最终形成高效的“细胞式生产系统”。
地铁变电设备大修实施方式探讨 篇8
关键词:变电设备,大修,方式
1 地铁变电系统组成
广州地铁变电系统采用集中供电方式, 分别在线路两边各建一座110 k V主变电所, 采用AC 110 k V、AC 33 k V、DC 1 500 V、AC 380 V四级电压制。以一号线为例, 主所各设2台110 k V主变, 采用内桥接线, 每个降压变电所均设2台动力变压器, 每个牵混所各设2台整流变压器及2台动力变压器, 33 k V环网采用单母线不分段接线, 0.4 k V为单母线分段接线。变电系统包含的设备有:110 k V油浸式变压器及其附属设备、110 k V GIS开关柜、33 k V干式变压器、33 k V GIS开关柜、整流器柜、DC 1 500 V开关柜、380 V低压柜、交直流屏等。
2 地铁变电设备大修实施的制约条件及特点
地铁是城市交通的命脉, 需保证无间断运行, 变电设备的维修只能利用每天非运营时间进行。大修的制约条件及特点包括:维修过程不能影响正常运营、不能降低服务水平、有效施工时间短暂、制约因素多、系统设备关系复杂、维修接口繁多、施工质量要求极高、要求能够即修即验即用。以上这些特点, 要求地铁变电设备大修必须站在系统的高度统筹安排, 制定详实有效的施工方案, 聚拢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才能开展相应工作。
3 110 k V及33 k V系统大修方式
地铁110 k V、33 k V供电系统一般采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柜, 由于变电所空间及设备本身特点限制, 难以采用过渡方案的方式实现不间断供电。因此, 进行解体大修时, 必须将整个变电所同段母线上的开关柜退运行。当110 k V系统大修时, 只能退出其中一个主所, 由该线路另一个主所单独承担该线路的所有负荷, 或由与该线路有电气连接的其他线路主所支援供电。33 k V供电系统大修时, 可调整环网供电, 最大程度维持线路各变电所双回路供电。
以广州地铁一号线烈士陵园站33 k V开关柜大修为例 (图1) , 大修时:
(1) 断开烈士陵园B所33 k V进线开关101B、馈线开关102B, 烈士陵园B所至公园前B所、OCC变电所Ⅱ段33 k V母排停电;
(2) 合上公园前B所33 k V开关102B, 公园前B所、农讲所B所、OCCⅡ段33 k V负荷转由西门口A所供电;
(3) 合上烈士陵园A、B所低压400 V母联开关803A、803B, 烈士陵园站低压400 V负荷全部由烈士陵园A所供电。
地铁车站一般设置有2个变电所, 分别由不同的电源供电, 33 k V供电系统大修时, 不管如何调整运行方式, 供电系统将无法维持原有的供电可靠性, 实施过程中, 各专业必须制定详实的应急预案, 做好全站失压的事故预想。特别是处于环网未端的车辆段变电所33 k V设备大修时, 应制定车辆段通信、信号系统失电时如何确保列车出厂的组织、技术处置方式, 最大程度上降低运营风险。
4 DC 1 500 V开关柜大修实施方式
地铁DC 1 500 V供电系统直接向电客车提供动力电源, 一般采用双边供电的方式。根据地铁设计规范, 牵引供电系统设备数量及容量按其中一座变电退出运行时, 相邻的两牵引变电所应能分担其供电分区的牵引负荷的要求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 DC 1 500 V开关柜大修实施方式有:
(1) 退出其中一个牵引变电所的DC 1 500 V供电设备, 使该所牵引供电设备处于维修状态, 使用大双边供电的方式维持向列车供电。该大修实施方式充分利用了地铁牵引变电所设计容量的冗余, 使维修效率最大化。采用这种维修方式时, 应该考虑DC 1 500 V开关柜电流增量、大电流脱扣等保护的整定值, 限制同一供电区内列车同时启动的数量。
(2) 使用轮换修的方式实施DC 1 500 V系统大修。进行整流器大修时, 退出牵引变电所中的一台整流器, 由另一台整流器负责该所所有整流负荷, 完成一台整流器更换或大修后, 再进行另一台的大修;进行DC 1 500 V断路器大修时, 可采购若干台新断路器作为周转件, 将新的断路器代替旧的断路器投入运行, 然后对旧断路器进行拆解、维修、检测合格后再换回新断路器, 周而复始地轮流完成整条线路大修。这种维修方式既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又提供了满足大修需求的维修时间, 是一种比较适合地铁经营现状的维修方式。
5 380 V低压柜大修实施方式
地铁380 V低压柜向车站提供通信、信号、AFC、照明、动力、环控等负荷电源, 以广州地铁一号线为例, 为确保大修期间不降低服务水平, 可以采用过渡方案的形式实施供电, 具体流程包括:
(1) 通过过渡进线电缆连接802开关出线侧使过渡柜带电 (图2) 。
(2) 将Ⅱ段所有负荷转移到过渡柜。
(3) 将803G开关出线侧的过渡母联电缆与Ⅰ段低压柜母排接续。
(4) 将过渡柜进线电缆转接至2#动力变低压侧, 拆除进线转接铜排。
(5) 将Ⅰ、Ⅱ段之间的母线桥拆除, 对Ⅱ段低压柜进行大修 (图3) 。
(6) 大修完成后, 将修后的Ⅱ段低压柜与2#动力变低压侧进行连接, 将过渡柜进线电缆移到Ⅱ低压柜母排。
(7) 将过渡柜中的负荷转入修后的Ⅱ段低压柜。
(8) 将原有过渡柜的进线开关和母联开关编号进行互换。
(9) 将Ⅰ段低压柜所带的负荷转接到过渡柜后, 对Ⅰ段柜进行大修。
(10) 进行PLC调试。
(11) 将过渡柜上的回路接入修后的Ⅰ段低压柜, 拆除过渡柜。
通过上述流程的操作, 大修期间处于维修状态的开关柜原来所带的负荷转移到过渡柜上, 整个大修期间既不降低运营及服务水平, 又可以对设备进行深入细致的维修, 达到修旧如新的效果。
6 结语
变电设备大修是无法避免的, 既开展设备大修, 又不降低供电可靠性是难以实现的。如果以运营服务质量最优化为核心, 那么相关地铁线路在设计阶段就必须考虑大修维修空间、通道、备用冗余设备, 才能确保大修期间维持原有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庞开阳, 何江海.广州地铁一号线供电系统[J].机车电传动, 2002 (4) .
实施方式 篇9
一、探究性物理学习的适用范围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物理教学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物理学习需要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比如欧姆定律,有人设计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保持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一组数值,从数值中归纳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这个设计粗看是让学生探索欧姆定律规律,但实际上存在逻辑问题,因为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依据欧姆定律为原理工作的,使用这个表来测量,就意味着已经承认了欧姆定律,再去用它找规律,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从历史上看,欧姆定律的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出电流表和电压表。欧姆用磁针的偏转方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因为磁针受到地磁场和电流磁场的共同作用,N极沿合磁场方向,通过不同的电流,指针的偏转方向就不同,又用温差电偶的温度差来表示电源的特征,用不同长度的铜丝来反映导线的特征,这些都是当时很巧妙的方法,很具有创造性。科学探究过程要体验,但是不能把问题无理地简化,设计出一种简单的探究过程而违背科学原理,这样不仅不能向学生展现科学发现过程,反而会引起误解,使学生认为科学发现是一个很简单、很轻松的事情,失去科学发现本身的巨大魅力。根据我的实践,探究性物理学习在以下四方面将大有作为。
(一)进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活动。
中学物理学习中的很多物理量都没有给出测量方法,但测量方法包含很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可以作为探究活动的一个内容。比如:多种方法测磁体和电流周围的磁感应强度、测声波的频率、测日光灯的频闪频率、极大和极小电阻的测量、用示波器测黑箱内的电学元件等。
(二)探究物理规律。
以物理规律为主的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应用已知规律、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找出一些问题,然后设计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得到规律性的结论。我们组织学生研究过的课题有: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碰撞中的能量问题、光在界面发生折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如何查找电路故障、气垫上弹簧振子的周期与质量、振幅的关系等。
(三)寻找仪器、生活用品的基本原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有意思的用品、仪器,学生对这些现象或用品的基本原理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拆装仪器、用品,或是将仪器、用品拿到实验室进行测量,从而探究其基本原理。比如自行车磨电灯的工作原理、厕所马桶冲水器的工作原理、汽车测速仪的工作原理、乒乓球落在案子上后为什么能向后运动、家用节水器的原理及利弊分析等。
(四)开展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
我们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实验的内容有些移植于课外书,有些是从各种活动中学来的,还有些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的。比如:如何用地磁场获得感应电流、组装简易望远镜、用铅笔芯自制活动变阻器、体验向心力的大小、估测手抛物体做的功等。
二、例析探究性物理学习的基本环节
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有许多环节,下面以探究“简谐运动及其图像”为例,探讨探究性学习的几个基本环节和基本要求。
(一)充分做好探究准备工作。
1. 明确探究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振动图像的物理含义;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函数曲线;根据图像知道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采用的方法:讨论法、演绎法、归纳法。
(3)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现):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体验实验过程和结果获得的成就感。
2. 把握探究的重点与难点
(1)探究重点:知道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
(2)探究难点:简谐运动图像的得出。即知道图像表达的是一个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
3. 备好探究用具
铁架台(两台)、小铁球(系有细线)、注射器及塑料细管、注射针、透明胶布、细线、钩码、白纸、红墨水(一瓶)、长木板。
4. 设计探究实施过程的流程
(1)将学生分为七大组(7—8人/组,围成一圈,便于小组实验与组内交流、合作);(2)设计情景,提出问题;(3)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引导探究,寻求规律;(4)各小组交换意见;(5)肯定好方案并实验得出图线;(6)引导学生完善图线;(7)得出结论;(8)总结巩固。
(二)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情景、提出问题至关重要。从熟悉的知识中提出问题,引导思维的撞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动机,又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并提出质疑。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学生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例如:从学生熟悉的单摆模型中引导学生用现有的材料想办法组建一个简单的摆,再给出这样的练习:假设你手中的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1.8s(如图1),振幅为2cm,其中摆球从0点向右第一次到C点所需时间为0.3s,则:
(1) 从c→B→c所需时间为多少?
(2) 以振子从0点出发向右运动开始计时,第二次到达C点是什么时刻?第三次?第四次?
(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大多能完成,教师将所得的答案如图2排列,在黑板上划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时使用表格来记录,但它有缺陷,后来用图像法来描述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根据上面的引导向学生提出如何描述简谐运动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提出的方案中选取比较好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引导探究,寻求规律。
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展开讨论,完善实验,深化思维;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小组设计,让他们得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感受探究的艰难,同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设计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方案时,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并作适当的引导,以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寻求解答问题的规律性。
(四)分析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果。
这一阶段教师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实验记录的分析结果。
在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根据本小组的情况,挑选一个好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列图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教师将其中较好的图线画到黑板上,将所有的C点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并在各个不同的C点下方注上时刻,见图4。
(五)完善实验结果,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
教师根据上述的实验结果,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完善实验结果,得出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余弦函数图线的普遍适用结论,并对图像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
三、存在问题和效果分析
(一)尽量减少实验系统误差与人为误差。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验误差大。首先,由于实验材料本身的原因,实验条件难以符合简谐运动的条件而产生系统误差;其次,学生拉木板时不能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结果使实验图像与课本图像产生很大误差。
我们可以把本实验注射器改成塑料果冻外壳,在实验中把红墨水放入塑料果冻外壳中,然后用缝衣针在果冻外壳下打个小洞,这样就避免了把注射针粘在钩码下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注射细管过大带来的摩擦引起的误差,实验装置图如图7。
(二)效果分析。
1. 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探究性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参谋,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有人说在这里教师从“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自己决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的结果也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最后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展示演讲,遇到困难时再找老师寻求帮助,这种方式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比如本次探究,大部分学生理解图像的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函数曲线,能够根据图像得到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提高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 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感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回归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炼过程和应用过程,引发学生进行实证调查,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使得学生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在深度和广度上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有所加强,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理论的认识,有利于将物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记得有一位上了大学的毕业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收获有:(1)了解了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2)物理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3)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勤于思考的习惯。
3. 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从选题开始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查阅研究资料,做调查问卷,写研究报告,最后在班里汇报,从始至终都是以小组形式来完成的。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有讨论,有交流,每个成员要承担分给自己的任务,彼此之间要进行沟通,要将每个人的研究整合到整体中去,要形成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如果组内出现了冲突,就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地体验挫折与成功,感受平等与公正。通过几年的跟踪观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大大提高了,大多数在高一入学不久就建立了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在三年里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探究性物理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实践与探索,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 探究性物理学习是高中物理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从探究性物理学习的适用范围、基本环节、基本要求、存在问题和效果分析等方面探讨了科学实施探究性物理学习, 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性物理学习,适用范围,基本环节,问题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3]查有梁, 谢仁根等.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实施方式 篇10
关键词:评价方式,多元化,机械加工专业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它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那么, 其评价也应与其培养目标相一致。然而传统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学生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主体片面。难怪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低, 多数从事一线简单、基础、无技术含量的枯燥工种;难怪在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都就业难的时代, 却出现了“技工荒”。这一系列问题说明传统的中职机械专业学生评价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 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视程度不够, 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不能充分突出专业的特色, 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 没能与企业很好地接轨, 不利于学生就业。
一、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为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要以“就业为导向”。因此, 在改革教学评价方式过程中, 必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走上实际工作岗位, 让学生做考试的主人, 让学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去完成考试任务, 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一代的职教工作者, 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操作型“蓝领”, 也要注重开发这些未来“蓝领”的内在潜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学生评价新方式
1. 突出学习过程的模块化考试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习状态又会影响学习结果。机械加工专业的课程一般都是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方法于一体的专业课程, 有些知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易理解, 学习难度较大,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测试学习结果, 必然出现大批的不及格。为此我们制订了该专业的模块化考试, 各模块成绩的累加就是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模块化考试既评价了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结果, 又评定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既降低了学习难度, 又给了学生一个调整自身学习状况的机会, 扭转了以往课程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让学生循序渐进, 较好地解决了该课程难学的问题。
2. 强调规范化的职业道德评价
操作技能贯穿于实习的全过程, 规范化操作是保证实习安全顺利进行和制造出合格产品的基本条件, 操作技能的培养重在练习, 贵在规范化。在学习过程评价中, 我们要对学生的工作纪律、工作规范、工作态度、工作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安全文明生产和劳动纪律是评价的重要组成内容, 并作为否定项进行强调。在工作中, 他们以工人的面目出现, 通不过严格的检验, 达不到标准, 必须返工重来。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把操作是否规范化列入考核内容后, 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
3. 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由“教师一锤定终生”转变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小组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更能发现别人的优点, 在学习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教师的综合评价不仅评价成果的优劣, 更注重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特别要指出问题所在, 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等, 让学生继续完善工作。
4. 注重动手能力的考核
为了保持职业学校的特点, 使学生重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把专业课程考试的重点由传统的笔试转为实训考试, 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 而且采用各项目单独考核、达标过关、分等级考核的形式, 即实现考核实践化、达标化、等级化。只有实现考核内容实践化, 才能突出和保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使师生重视实训, 培养技能;只有考核要求达标化, 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确实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必须的技能;而考核成绩等级化有利于鼓励先进, 在学生中一定程度上突出差距, 相互促进。
5. 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技能考核
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当今我们职业学校的主要职能, 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企业的要求, 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考核与证书考试接轨, 从而直接取得社会认可的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同时, 鼓励学生参加校、市 (省属学校) 、省、国家职业技能竞赛。
参考文献
[1]金娣, 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
实施新课标必须改进教学方式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方式;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台、黑板、讲解、板书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向学生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有部分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未能改变,直接影响新课标的实施和教育的深化改革。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学习创新”,“学会学习”,已向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报告在上个世纪就指出:“不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强烈呼声,所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被动、陈旧和单一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就是改变这种学习状况。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发展、去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指不唯命是听,不完全依赖教师的独立性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和条件,掌握一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点拨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铺设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出每日、每单元、每学期的学习目标,自觉地负担起学习的责任。自我导向、自我激动、自我监控,真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辅助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转变,学生的地位要转变。然而一下子让一个被统治者转变为一个能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教师完全放开了手脚,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把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用多种形式(讲授、谈话、演示、示范、多媒体播放等等)呈献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还须传授给学生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在20世纪初叶著名学者梁启超明确指出:“教人以方法为主。”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前提,学生只靠兴趣、热情去学习,难免又要走进“暗胡同”里摸索,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压抑,造成事倍功半的结局。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去学习,必须传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一般的学习方法。如:阅读法、记忆法、预习法、复习法等。由于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单记忆法就有二三十种。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将此课几个最佳的学习方法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指向性掌握,知道该学法是干什么的;能快捷完成哪些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采用最优化的学法去学习,因为每个学生的智慧类型不一样,思考问题、记忆方法、学习优势不一样,所以选择学习方法要对号入座。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行之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勇于实践、勤于思考、自觉有效地去学,才能由真正意义上的“能学”到“会学”。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教师努力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去年我校到山东省茌平县杜朗口中学参观学习后,受益匪浅。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方式,彻底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模式。从组织教学——认定学习目标——课堂演练——课堂展示一系列的学习程序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制定了每个单元的学习流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分散与集中有序进行、学生主动探求、敢于质疑问题、教师画龙点睛整合问题,解决疑难。通过学生展示,可评价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效率和效果,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施方式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探索欲望
科学研究时, 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 而是一种问题情景, 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 经过自身努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情境。适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 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1. 生活实际是创设问题情景的好素材。
“纯数学”往往比较枯燥乏味, 小学生没兴趣和激情。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一些新鲜、生动、有趣、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思想与方法, 诱发学生参与实践, 提高实践能力。例如, 教学《比例尺》时, 笔者发给学生一张中国地图, 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 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这时学生兴趣高涨, 思想活跃。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其自主探索欲望, 在学生的“愤”“悱”之时, 教师再适当点拨, 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2. 热点问题是创设问题情景的好话题。
现实生活中的旅游、买卖、运动会中的数学等这些热点问题, 都可以用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索。这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节假日前后, 商场里各种商品打折销售, 请学生举出看到过的实际例子, 然后选取一些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解决。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 还可以结合奥运会各国夺得的金牌数、世界杯各队的得分情况绘制统计表, 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而且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3. 知识生长点是创设问题情景的切入口。
“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教学中要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 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在知识的生长点创设情境, 要找准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结点。如教学人教版《有余数的除法》一课, 笔者先在课件上显示15盆花, 问:“每组摆5盆, 可以摆几组?”指名学生到课件上把15盆花平均放在3组里, 学生很快分完。这时笔者在课件上又加8盆花, 这时继续让学生把23盆花, 每组摆5盆, 问:“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结果平均分在4只盘里, 剩下3盆花无法平均分。这时趁机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 又掌握了新知识, 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从而更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优化师生关系, 营造自主探索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是学生自主探索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应该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研究数学, 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争辩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新景象。
1. 提供时空, 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 乐意在游戏和玩儿中学知识。但在传统的课堂上, 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 把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压抑了下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保证思考与探讨问题的时间, 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疑难的解决、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索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与创造潜能就会获得充分的释放。
比如,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练习课》时, 笔者提出“两个长方形, 当它们的周长相等时, 面积有什么关系?是否一定相等”的问题, 让学生动手比比、动笔画画、动脑想想、动口说说,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当孩子们的脸上逐渐地有了自信、有了笑容, 表现出豁然开朗、跃跃欲试的时候, 教师轻声地说一句:“谁来回答?”这时,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这样的学习是高质量的, 而这个高质量来自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时空, 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2. 群体互动, 提倡小组合作探索。
会合作与会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 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探索, 以形成合作探索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合作者、学习的伙伴。在教学人教版“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时, 有“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点。如果全班同学看教师示范操作或课件演示, 一段时间后总是丢三落四, 不是忘记比较等底等高, 就是忘了乘以1/3。如果先分组实验, 再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这样有利于加深对两个要点的理解。经过合作探索、群体交流, 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又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工作、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 养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团体精神。
3. 激励评价, 保持自主探索热情。
有研究表明: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能力的20%~30%, 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 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可见, 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学中发现, 探索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能获成功, 对于未获成功者, 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失败中的合理成份予以肯定, 并启发学生自已发现、纠正错误, 使每位学生都走向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探索过程中, 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策略, 以自己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 使学生保持自主探索热情。如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有一位同学得出:S=底÷2×高, 在得到老师肯定之后, 他非常高兴, 问:“我以后能否用这个公式计算?”“当然可以!”在以后的练习中, 他就常用这个“公式”计算, 尤其底是2的倍数时, 给计算带来了方便, 这也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最感兴趣的。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 这一点早已被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实践所证实。
三、重视学法指导, 提高自主探索效率
自主探索知识总要经过一定的途径, 采用一定的探索方法, 也只有掌握一定的探索方法, 才能有效进行自主探索。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学生自主探索也贵在得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目前学法有预习、读书、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反馈、复习、考查等。但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参与、学会运用、学会发现等, 提高自主探索效率。
1. 学会参与是自主探索的基本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习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前提与基础, 会参与是自主探索的前提与基础。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 才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活力, 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参与观察、分析;参与抽象、概括数学规律、数学事实, 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2. 学会发现是自主探索的基本途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 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学中, 教师要在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 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 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 学生通过探索例题, 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分子除以整数, 分母不变”, 这种方法容易理解又方便使用, 在练习时也没有出现问题, 但在继续练习时发现这个方法不好计算、不能计算, 从而继续探索计算方法, 最终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计算方法是“分数除以整数 (0除外) , 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问题、再探索、解决问题, 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重要的是获取探索新知的技能。
3. 学会运用是自主探索的基本保证。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 就是知识在他们在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 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 而不能‘进入周转’, 知识没有加以运用”, “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 也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得到发展。”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两段话中看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是多么的重要。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就不会自主探索。能否运用所学知识顺利的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也是评价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体积后, 设计这样的综合题:请测量一本书的长、宽和高;计算这本书的表面积和体积;现有40本同样的书, 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这一练习活动综合了测量、估算、计算, 并要求选择最优方案等有关知识与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 充分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自主探索, 形成自主探索风气
数学是一门模式的科学, 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讲究教学策略, 提出切实可行的探索目标, 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 在学生中形成自主探索的风气。
1. 挖掘教材, 开展自主探索活动。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教师教、学生学的材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不能迷信教材,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结论的得出过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可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随意举出十个两位数、十个三位数、十个四位数、十个伍位数;再让学生用计算器检验哪些数能被3整除, 并擦去不能被3整除的数;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不管学生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最后引导一一筛选, 或者举例否定, 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经过教师对教材的挖掘, 并精心设计活动计划, 开展自主探索活动, 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抛出课题, 激发自主探索兴趣。
教学时,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 指导学生参加自主探索活动。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初步认识》时, 为深刻理解“平均”, 教师出示一道判断题:一个饼分成两份, 其中一份就是1/2。有的学生说对, 有的学生说错, 教师要求学生说出理由来, 学生兴趣很高, 通过自主探索, 最后获得新知识。这样的自主探索活动,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研究精神, 以至形成自主探索风气。
3. 故意示错, 深化自主探索过程。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故意设置合理障碍, 让学生通过辨别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很有好处。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线”时, 教师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 一根平放, 另一根竖着放 (见下图) , 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同学表示怀疑, 有的同学表示肯定, 教师则坚持片面认识,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实际操作、小组合作、双方辩论, 经过一番争论、说理、最后取得共识, 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自主探索活动, 不但学生喜欢, 而且增强了空间观念, 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21世纪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时, 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良好氛围, 指导探索方法, 并形成自主探索的风气。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应适当地引导与点拨, 使其对问题的探索不断深入, 层层推进, 直至探索目标的实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实施方式】推荐阅读:
转变监管方式,实施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10-23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实施方案12-21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17
判决方式10-19
联机方式07-18
担保方式07-18
浸种方式07-18
特殊方式07-20
收取方式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