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直补(精选10篇)
农业直补 篇1
1 我国农业直补政策情况
农业直补政策是指国家财政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和农业生产方面的直接补贴政策, 包括种粮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1.1 政策的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 我国在连续几年粮食丰收后, 粮价下跌和卖粮难问题逐步凸现, 农民种粮积极性出现下降, 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比2002年低2650万t。为恢复粮食生产, 鼓励农民种粮, 中央决定实施种粮直接补贴政策。
从2004年开始, 我国对所有省区的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补贴的标准与承包土地的面积挂钩。在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的基础上, 扩大了2002年设立的良种补贴专项资金规模, 逐步增加补贴品种, 扩大补贴规模和覆盖范围。为促进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从2004年起设立了农机购置补贴, 按照不超过农机价格30%的标准, 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购买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给予补贴。2006年, 为配合成品油价格改革, 弥补因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 抵消或部分抵消了农民种粮补贴、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效应, 开始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农业直补政策实施以来,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力度, 总体规模已由2004年的145亿元, 增加到2013年的1673亿元, 年均增长31.2%。
在中央财政带动下, 各地为支持农业发展,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不少省、市2级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直接补贴政策。
1.2 政策作用分析
农业直补政策实施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 实现了连续10a丰收的较好局面。
1.2.1 种粮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我国农业直补政策实施后, 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据统计, 201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 比2002年的2475元增长2.2倍, 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10a。
1.2.2 补贴政策带来的导向效应, 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业直补政策的连续实施和力度的不断扩大, 形成了强烈的国家重视农业、扶持农业的政策导向, 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1.2.3 粮食生产能力提高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出台、补贴资金逐年增加, 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随着2013年我国粮食的丰收, 我国已实现了粮食生产“十连增”, 有力地保证了粮食安全。
1.2.4 粮食生产主体得到培育
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 特别是个别地区为鼓励土地流转, 出台针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政策, 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土地的流转, 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种粮大户的数量明显增加, 工商业资本开始逐步进入农业, 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1.2.5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 有效刺激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201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
2 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2.1 直补资金总量不足, 标准偏低, 效用递减
10a来, 我国农业直补资金年均增长31.2%, 但由于起点低, 与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 资金总量仍然偏低。以中央财政为从事贸易, 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农业直补资金占我国农业总产值比重一直在3%~4%之间, 并呈下降趋势, 说明资金总量不足、政策效应递减 (见图1) 。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相比, 种粮比较效益本就偏低, 政府补贴规模又小, 农民种粮积极性很难提高。
2.2 农业直补政策导向性差, 影响政策目标实现
2.2.1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
以交纳农业税时确定的计税面积作为发放依据不科学。多数地方以计税面积作为补贴资金发放的基数, 具体发放时核减基础建设、道路、公用事业等占用的土地后, 再按标准进行补贴。这就存在部分不种粮但曾经缴纳农业税的土地享受了补贴, 而没有缴纳农业税的农民, 反而享受不到补贴。
按照种植面积补贴, 使得低产田与常产田、高产田得到同样的补贴, 不能体现粮食质量、粮食产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不利于科学利用耕地, 也不利于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和先进经验。
补贴政策导向性差, 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调动作用逐年递减。我国粮食直补资金规模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仅安排151亿元,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粮食直补的收入效应逐年递减。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对农民造成的减收影响, 但该补贴自2008年以来, 增幅不断下降, 最近2a已不再增长。但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社会化服务收费提高和农业用工成本上升等原因, 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 农资综合补贴的滞涨, 严重影响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
2.2.2 良种补贴
良种补贴只与面积挂钩, 不与优质良种挂钩, 与良种补贴的政策初衷相悖, 不能调动农民购买良种的积极性。在发放方式上, 多数地区采取直补到卡的方式发放, 并不与良种使用挂钩, 只能体现增收的效果, 与政策设计初衷相悖。此外, 以现金直补方式发放补贴, 导致农民购种的随意性, 新优品种推广较慢, 种子经营者为谋利多侧重宣传自己代理的品种, 真正优质的品种反而无法得到推广。
2.2.3 农机购置补贴
从资金分配方式来看。多数地区按人口和耕地面积确定补贴规模, 这种做法不科学, 会导致一些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区多分配补贴资金, 不利于各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均衡发展。
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的农机品种范围不广。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机和部分当前农业发展亟需的农机没有列入补贴目录, 农民购机后却得不到补贴, 影响农机的推广。
2.3 农业直补操作层面问题较多, 客观上制约了政策效应发挥
2.3.1 农业直补工作管理难度大
2.3.1. 1 种粮面积核实工作难度大
直补资金的发放对象是种粮农民, 但对种粮面积的核实工作难度比较大。我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 有的地方是一年二季, 有的是一年三季, 而农业部门对粮食种植面积的统计是在一定时点, 很难对全年的粮食种植面积进行核定, 特别是个别地区农户在申报过程中还存在不认真, 甚至故意多申报的情况。有的地区干脆直接以承包面积申报, 导致真正种粮农民利益受损。
2.3.1. 2 农户基础信息难以准确核实
以计税耕地面积发放补贴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农户信息的变化, 农业税废除以来, 各地农户的信息变化很大, 有过户、继承、打工等多方面原因, 使得农户信息不够完整、准确, 客观上影响补贴资金的发放。
2.3.1. 3 补贴资金申请手续程序过多, 手续繁琐
为保证补贴资金的安全高效, 各地对资金的发放都有严格的程序要求。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例, 从申请、公示、购机、核实、建档到资金结算拨付等, 正常都需要1个多月, 影响了新购机械及时投入农业生产。如何既做到规范操作, 又便民利民, 仍待探索。
2.3.1. 4 各地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农业补贴政策涉及财政、农业、外经贸、粮食、民政和银行等部门, 因政出多门, 协调困难, 交易成本高, 时滞长, 加之部门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寻租活动的影响, 使得农业补贴中的“跑、冒、滴、漏”现象难以避免, 降低了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2.3.2 直补政策制约了土地的顺利流转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仍沿袭着传统农业种植方式, 土地分散经营, 生产效率低下。推进土地流转, 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和种田能手, 可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实现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最大化。土地流转对于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城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行的农业直补政策, 使得以往有流转意向的农民, 看到每年国家都给补贴, 担心自己失去土地, 或者担心将来国家补贴提高自己会遭受损失, 对土地流转存有顾虑。
3 完善我国农业财政直补政策的建议
3.1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大幅提高直补资金规模
尽管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 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困难不是减轻了, 而是更加严重了。从需求上看, 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以2012年为例, 我国进口粮食8025万t, 其中大豆进口5838万t, 进口依存度超过80%。经济作物方面, 棉花、蔗糖、奶、肉都需要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要, 粮食供求面临的“紧运行”状况进一步加剧。从环境承载能力来看, 我国粮食增产是以资源和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为支撑, 导致农产品成本迅速提高, 付出了巨大的生态和环境代价。从种粮的比较收益来看, 由于农业经营成本和机会成不断上升, 农业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日趋凸现。然而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相比,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依然不足。以中央财政为例, 2012年安排“三农”支出中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只有约3000亿元, 仅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的4.7%。在全国多数地方也普遍存在财政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鉴于此, 应当大幅提高农业直补资金规模。
3.2 全面分析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完善直补政策体系
要正视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日益恶化的局面。财政对农业发展的直补政策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目前粮食生产规模的狭隘视野, 还要着眼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多角度、全方位完善直补政策体系。适当增加与环保直接挂钩的补贴资金, 引导农民更多地使用有机化肥, 减少农药使用, 提高农作物质量, 提高土壤质量;增加用于污染土地修复和复垦的补贴资金, 对于休耕的土地, 要给予一定补贴, 在保障种粮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同时,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用于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处理、深耕深松等有利于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补贴;还可考虑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补贴,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3.3 完善现行农业直补政策,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3.3.1 要保障农民的既得利益
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和农民收入较低的特点, 决定了农民对补贴资金的依赖。完善和改进现行农业补贴政策, 应当维护农民已有的补贴收益, 保证已得到的补贴资金不减少, 政策的改革和完善要多从增量资金上考虑。
3.3.2 补贴资金应多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当前,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生产, 这就产生了土地流转和集中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应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 更多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3.3.3 要整合补贴项目
完善补贴结构才能使补贴资金发挥集中效能,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现政策目标。现在将补贴资金分为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的做法, 农民难以理解, 实际上这三类资金政策效果并没有太大区别, 主要体现了增收效应。可考虑将这几项补贴整合的一起, 统称为粮食综合补贴, 简单明了, 也便于资金管理和发放。
3.3.4 要突出补贴政策的针对性
针对土地流转后实际种粮户不能直接得到补贴的现象, 要改进农业补贴方式, 提高补贴的指向性, 使补贴直接针对实际种粮户, 实现“谁种粮, 补贴谁”。
3.3.5 全面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要根据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各地的具体情况, 加大支持力度, 扩大农用机具补贴范围。在资金分配方式上, 要根据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民收入情况, 合理分配资金。补贴资金应向粮食主产区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的地区倾斜, 而不是简单地根据人口和耕地面积分配资金。
农业直补 篇2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乡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涉及户,2万多农民的切身利益,任务艰巨。为把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政策落实好,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直补工作。成立由乡长任组长的直补工作领导小组,书记、乡长亲自过问,每天听取直补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亲自进村入户向农民宣传直补政策,检查督促直补工作,并要求我们财政所人员把工作做细做实,把直补存款折不折不扣地交到农户手中,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并设立了直补办公室,设置了监督电话和热线电话,做到24小时不断岗、热线电话不离人。对农民来访来电,我们都热情接待,耐心解释,认真解答群众疑问,有些群众愤愤而来,大都满意而去。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组织人员到村、到户检查,对确有违反政策规定的严肃处理。由于我们工作细致扎实,对每一个信访案件都做了妥善处理,我乡无一例上访和违背政策的人和事。全面确保了直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广泛宣传、政策到户
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乡、村两级干部专题会,以及党员、群众代表会、广播会,组织宣传车一辆,进行逐村宣传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政策,并张贴过街横幅标语80多幅,刷写墙壁标语60幅。通过多种形式、多角位、全方位的宣传,真正把直补政策宣传到每个农户,达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张榜公示、接受监督
我们首先根据市、乡实施方案,本着对党负责、对农民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细,广泛听取农民意见,落实好补贴土地面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补贴落实方案。由于我们工作认真负责,上报实事求是,我乡直补方案实现了一次报批成功。
我们严格遵循批复方案,认真做好张榜公示工作。直补公示是直补政策透明的重要环节,公示表的打印和张贴成为公示一环的重中之重。在打印公示表过程中,我乡微机操作员,连续2天日夜不停地工作。并实行分片包干,以村为单位,多处在村民明显的地方进行张榜公示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金额,并利用广播反复再次进行政策宣传,接受群众监督,并把我所同志的手机号码一并张贴,设置为监督电话,对群众提出的异议,进行深入核查和落实,直到群众认可为止,受到群众的好评。
四、直补兑现、落实到户
做好粮食补贴资金兑付工作是粮食直补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为确保粮食直补资金在3月25日前发放到农民手中,我所人员统一思想、严明纪律、严格政策,确保直补资金一分不少地兑现到农民手中。在兑付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农民凭本人身份证或户口薄领取《粮食直补存款折》,并在《粮食补贴兑付底册》上签字、按指印,不准集体代领、代签,严禁抵扣各种收费和债务,切实做到“四到户”、“六不准”。每日兑付结束后由乡长、财政所长和直补监督员共同在《粮食兑现底册》上签字。
五、坚持做到“回头看”
棉花直补政策有望实施 篇3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徐文英、夏令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中纺联会长助理杨世滨、副秘书长孙淮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主持。
会上,部分棉纺织企业对企业现阶段的运行、棉花收放储政策对企业的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棉农直补政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企业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企业基本运行保持了相对平稳的状态,但是压力非常大,特别是棉花原料所带来的压力,让棉纺织企业十分煎熬。企业负责人认为,棉花收放储政策既拉大了国内外棉价差,同时使得棉花质量下滑严重,让中国的纺织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棉花问题,行业和企业建议应该尽快采取棉农直补政策,保护棉农的利益,缓解纺织企业的压力。
记者在会上获悉,目前棉花各产业链对棉农直补政策基本产生了共识,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棉花调控长效机制,研究棉农直补对棉花收储政策替代的可行性,建立合理的棉花价格体系,并维持中国在国际纺织行业的竞争力。
“棉农直补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只是想从棉农直补打开一个突破口,最终要把我们现行的棉花体制打破。”高勇在会上指出,目前短期内棉花收储政策不会改变,所以棉纺织企业今年的经营或许比去年更加困难,棉纺织企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棉农直补政策能不能替代当前的棉花收储政策,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最后建立一个棉花的管理体系,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保证了我们纺织企业的利益,这是行业多年来一直研究的问题。”徐文英也表示,让棉花价格最终通过市场来调节,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欧阳潇)
粮食直补改名了 篇4
@人民网:在许多地方, 农业“三项补贴”已经畸变为农民的收入补贴, 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 也能得到补贴。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却往往很难得到支持。
@安徽发布:安徽省2015年已经开始试点农业补贴“三合一”, 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南海财政:近日, 财政部和农业部就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第三方评估结果看, 三补合一后, 耕地撂荒现象减少了, 农民的获得感增强了, 政策实施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陇南农牧:“三项补贴”政策合一之后, 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另外的80%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则用于耕地地力保护, 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 可以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受益”。
农业直补 篇5
2004年以来,国家对种粮农民采取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如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以下简称粮补)。粮补政策的落实,不但激发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加快了水稻、小麦良种良法推广步伐。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近,我们组织人力对全乡粮补工作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今年我乡粮食补贴资金发放的数量
近几年来,国家对种粮农民粮食补贴逐年增加。2010年,我乡共发放粮补资金3825166元。其中,粮食直接补贴776730元、农资综合补贴3048436元,按面积算,粮食直接补贴每亩17元;农资综合补贴每亩各补66.72元;
二、现行粮补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粮补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兑现,极大的调动了我乡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我乡粮食的增产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补贴标准偏低,农民受益有限。尽管每亩补贴受益最高达83.72元,但我乡平均每亩粮食种植补贴仅为78.08元。据测算,今年粮食生产综合成本上涨较多,粮补数额没有达到农民的期望值。
2、“谁种谁得”的补贴政策难落实。现在我乡有一万多农民在外务工,有的是常年全家都在外地,由于近年粮食价格的上涨,务工人员的土地大都被流转、租种,但不管是种粮食作物还是经济
作物,不管粮食量是高是低,原承包户的粮食补贴会一分不少的打到他的“卡”上。租种土地的农户种了地也得不到补贴。农村的“五保户、困难户,种植的粮食既不在计税亩积,统计面积又不统计上报,这几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都没能享受,意见很大。
3、粮食补贴种类多,对象分散,工作成本高。现行的粮食补贴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都需按户发放,并且时间不一致,我乡有9522户,要在规定时间内把这些补贴一分不差的发放到农户手中,任务重、难度大,成本高,财政所的同志多数时间都在加班加点的工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4、“存、取”矛盾在不断加大。
农民受经济困难、文化水平不高、认识能力较低的制约,对粮补款支取变现欲望强烈,在听到别的省或其他地方粮食补贴已经发放后经常要到信用社领钱。在“一卡通”发放和粮补款领取期间,信用社门口经常出现挤兑存款的现象,既扰乱了信用社正常的工作秩序,又混淆了视听,以致一些不明真相的客户盲目跟风,也加入到挤兑粮补款的队列中支取定期储蓄存款。如:2009年我乡发放粮补款期间,有人说几天内不领粮补款就领不到了,造成了很多人都去取款,农民和信用社工作人员产生了不必要的矛盾。另外,群众领取粮补资金要排很长的队,影响交通。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粮补工作的建议
1、强化补贴政策,加大补贴投入。尽管最近两年粮食价格回升,但农业仍然处于弱势,比较效益低下。种粮农民期盼着“粮价高一点、补贴多一点、农资稳一点”,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
性,必须不断强化粮食补贴政策,加大补贴投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要规范农资市场。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调拨、供应、价格等问题的市场监管力度,遏制随意哄抬物价,从而降低农户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防止粮食价格和农资价格严重“倒挂”,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3、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补贴到位。粮食补贴关系到千家万户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保障补贴政策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提高村级干部的积极性,夯实发放工作;要坚决执行村务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确保粮补工作扎实推进。
四、调查落实的耕地面积。实际耕地面积以土地部门的为准:48992.1亩,粮食直补、综合直补面积为45690亩,差额面积为3302.1亩,其中减免税遗留优抚对象及五保户823.4亩、黑地2343亩、开荒地100.7亩、复耕地35亩。
湖南省:全价购机直补到户 篇6
对此, 湖南省积极探索补贴方法改革, 经过充分试点, 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民全价购机, 补贴直补到户”的新方法, 即农民全价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农机具后, 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惠农补贴“一卡通”存折原件及复印件到各地乡 (镇) 人民政府申请补贴, 经乡 (镇) 政府公示补贴机具信息, 县 (市、区) 农机管理部门核实机具后, 由当地财政部门把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到农民的惠农补贴“一卡通”上, 以加强监督制约, 确保惠农政策不走样。
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杜绝违规收费, 新补贴方法还规定, 省里只发布年度补贴机具品目、分档名称、主要配置和参数, 以及补贴标准, 不再规定补贴机具生产企业、产品型号和销售价格。补贴品目中, 重点支持插秧机、拖拉机和收割机的发展。
青岛农机直补中心试营业 篇7
记者现场采访了来购机的用户刘先生,他刚刚购买了一台东方红LX950型拖拉机和配套播种机,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给他安装牌照。刘先生说,以前购买一台拖拉机至少要往返4次。第一次,先到农机部门申请购机补贴;第二次,待审查合格后,到销售公司办理交款手续回家等待提货;第三次,到货后把拖拉机开回家;第四次,到农机监理部门办理牌照。这个中心开业后购机就方便多了,这些手续一次就都解决了,真方便。在记者问到为什么选择东方红牌拖拉机时,他说,东方红品牌的拖拉机不但质量可靠,更重要的是容易购买零配件。有的品牌拖拉机型号更新和变化太快,用不了几年就买不到零配件了,到厂家也买不到,因为这种型号的拖拉机已经不生产了。
据中心总经理韩薇蓉介绍,铺集镇地处青岛市辖区腹地,承南启北,是青岛西向窗口,胶州市西南门户,位居胶州、高密、诸城3市构成的35 km半径扇面轴心,是鲁西地区过境胶州、东进青岛的第一印象。在此设立农机直补中心,可方便当地农民购机,如果能够跨地区开展农机购置补贴,还可以辐射到距离诸城市较远的农村。
棉花直补将成为谁的奶酪 篇8
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 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后, 取消临时收储政策, 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 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 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 国家不发放补贴。新的直补政策的实施, 能否让产业链上下都受益?棉农、棉纺织企业、棉花加工企业三方谁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呢?
棉纺企业:更看好直补这项政策
对棉农进行直补, 是我国棉纺织企业呼吁已久的事情。随着目标价格的确定, 棉花价格市场化进程将加快。新的直补政策能否让棉纺织企业受益?棉花价格市场化, 是否能改变目前棉纺织企业的困境呢?
有棉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 目前目标价格19 800元/t对于棉纺织企业不具实际影响。但从长期来看, 有一个情况值得关注:近期从新疆地区农发行、信用社了解到, 国家对皮棉的最大直补额度为3 000元/t, 如果2014年新疆棉总产量430万~440万t, 国家能承受的直补总额将在140亿元以内, 也就是说, 目标价格定在19 800元/t, 直补发挥作用的底线是16 800元/t。目前国家抛储价格为17 250元/t, 棉纺织企业竞拍棉花平均成本在16 600元/t, 基本与承受范围持平, 因此预计2014/2015年度皮棉现货价格将在16 500~17 500元/t区间内振荡。对棉纺织企业而言, 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但价格优势仍不明显。
不少纺织企业也对目标价格政策叫好。山东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总裁王思社说:“出台目标价格政策是好事, 以前国内外市场棉花价差4 000元/t, 影响了我国棉纺织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国家及时调控政策, 国内外价差将会拉低, 国内购棉渠道单一的状况也会改变。”
河南某棉纺织企业负责人认为, 相对于19 800元/t的目标价, 企业更关注的是直补这项政策。政策实施后, 国内棉价与国际接轨, 可大大改善现在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现状, 我国大批棉纺织企业将受益于这项政策。从目前来看, 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会给一些库存量大的企业带来阵痛, 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整个棉纺产业的发展。
而棉花加工企业对于棉花直补则多持平淡心态。河北某轧花厂负责人分析, 现货价格下跌主要是受抛储价格下调的影响, 现货价格较高, 棉纺织企业以竞拍国储棉为主, 对现货不感兴趣。谈起目标价格, 该负责人说, 相对于抛储底价下调这个巨大利空来说, 目标价格对市场够成不了太大威胁, 企业多泰然处之。
棉农:非试点区域植棉意愿减弱
4月中下旬, 南疆阿克苏、喀什棉区气温上升, 棉花播种高峰期到来。据了解, 19 800元/t的直补价格比此前棉农的预期低200元/t, 但棉农基本认可。目前新疆棉花开始大面积播种, 棉农期望直补具体操作程序、执行方案等尽快出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 从长远来看, 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对兵团是有利的, 能够促进兵团调整种植结构, 提高棉花品质和单产, 并大幅降低棉纺企业生产成本, 发挥兵团棉花产业优势。但是, 改革试点近期也会对团场和棉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一是植棉职工收入会减少较多, 据计算, 由于棉花目标价格比2013年临时收储价低600元/t, 大约每667 m2减少收入100~120元;二是在目前国内棉花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兵团棉花销售难度增大, 给棉花种植带来了风险。
目前, 兵团发改委已提出多项应对措施:一是要求各师团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努力提高棉花品质和亩均效益;二是进一步推进棉花全程机械化, 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要高度重视棉花销售工作, 积极主动促销;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棉花目标价格政策, 让职工和团场真正理解改革的意图, 自主选择种不种, 主动采取措施, 提高棉花品质和单产,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植棉效益。
而没有任何扶持政策的内地棉农, 对于2014年的棉花种植则显然缺乏热情。河北省某棉农表示, 2014年目标价格不涉及内地, 内地植棉风险进一步增大, 本年不打算继续种棉, 全部改种玉米, 后半季全部种植小麦, 毛收益可以达到1 800元/667 m2。据了解, 当地棉农对国家政策理解比较抽象, 但多数棉农弃棉改种其他作物。从河北省农资、人工及包地费用来看, 2014年植棉费用或与往年基本持平, 按照2013年河北省平均产量210 kg/667 m2籽棉折算, 2014年种棉收益将下降84元/667 m2, 对棉农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山东省某棉花种植合作社相关人员表示, 知道棉花收储要取消的消息后, 棉农都在抢着卖自己的棉花, 因为脱离了国家收储的保护, 利益不能得到保证。2013年, 国储棉的保护价为8.8元/kg, 市场价格起码得降低1元, 而一旦棉花的价格低于8元, 老百姓干的就是赔本买卖。该负责人说道, 内地棉花种植分散、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 就算内地也像新疆一样, 按照19 800元/t的目标价格享受直补, 也将会有更多的棉农放弃种棉。
业内观点:直补实施细则是关键
不少纺织企业担心, 新政策实施后, 棉花市场没有以前稳定。一些企业对市场持观望态度, 等待着更具体的政策出台。
此前就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心, 新疆实施目标价格直补, 内地完全放开, 那么会不会出现内地棉转到新疆, 形成新的“转圈棉”?也有专家指出, 目前农产品价格形式多样, 比如有经贸流通价格、批发市场价格、期货市场价格, 是选择其中一个价格作为目标价格, 还是用三者的加权平均价?在确定具体价格时, 是用前3年的平均值还是预测的今后3年的平均值?这些方面都需要科学测算。
还有人提出, 直补按市场价格补贴, 是指农民交售形成的市场价格 (即籽棉折皮棉的收购价格) 还是皮棉的交易价格?市场价和目标价格的差价有无底限?跌破国家能够补贴的范畴会不会托市收购?采取何种方式托市?目前新疆直补就仅仅出台了价格, 当中实施的问题还有很多, 细节不清, 方向不明。
对此, 业内人士分析, 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19 800元/t, 高于市场前期传言的19 500元/t, 又低于新疆农民预期的20 000元/t, 但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从19 800元/t的目标价格来看, 补贴依然是以皮棉的形式来体现, 按照40的衣分折合成籽棉约为8.7元/kg (估计值) 。当监测的市场价格低于这样的目标价格时, 国家将对棉农进行价差补贴, 而不是棉花加工企业, 具体价格由市场自行决定。因此, 新年度19 800元/t的目标价格发挥不了往年固定价收储的托底作用, 届时进口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力将加大。
可以确定的是, 在9月新棉上市之前, 无论新疆还是内地, 2013年度新棉现货都所剩无几, 无法形成价格市场, 这期间市场供应将主要由国家储备棉抛售来提供, 而现货的流通主要是棉纺厂间的调剂, 标准级棉底价17 250元/t, 买卖双方都将以此作“标杆”商谈成交价格。因此, 棉花现货市场价格将围绕抛储价17 250元/t上下波动, 幅度不会太大。
农业直补 篇9
一、模式优势体现
1. 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安徽省农机局为了抑制补贴产品价格,规定补贴产品最高限价,但也没有达到限价效果,最终取消了最高限价,同时放开了农民异地购机限制,通过经销商相互竞争,让农民多得实惠。过去,差价购机的目的是让农民购买补贴机具少垫付资金,但最终大部分农民认为补贴补给经销商和企业了,农民看不见补贴款,甚至还有农民不知道购置的机械补了多少钱,只知道买农机花了多少钱。现在实行的全价购机模式,让农民在农机市场上充分议价购机,打卡发放资金,让农民真正“见到”补贴款,享受到真正的实惠。
2. 企业真正得效益
过去,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购机筹款压力,规定企业差价销售,让企业先行垫付补贴款,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现如今实行全价购机,大大减轻了企业垫资压力。同时新的操作模式切断了企业与农机部门的资金联系,企业不需通过农机部门结算资金,与农机部门无任何利益关系,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 农机部门真正树形象
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后,由于一部分农机人认识不够,想从农机补贴政策中分得一杯羹,通过收取不合理费用达到解决办公经费不足、改善办公条件、提高职工福利等目的。为此,一部分人犯了严重的错误,付出惨痛的代价。企业和农民都有意见,上级领导部门更不满意,好在农财两部随即制定了“三个严禁、四个禁止、五项制度、八个不得”等一系列制度,有效抑制了此类歪风邪气,净化了购机补贴环境。现在实行的“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操作模式,彻底切断了农机部门和企业的利益联系,有利于农机部门公平、公正地实施购机补贴项目,从而提高农机部门的社会形象。
4. 相关责任更加明确
今年的补贴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部门和农机部门的职责,明确规定了“谁办理,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度。县级农机部门负责依规办理农机补贴业务相关手续,财政部门按照农机部门上报的发放清册发放补贴款、并会同农机部门对补贴机具使用情况予以抽查,县级购机补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对本辖区购机补贴工作予以监督检查,上级部门逐级对下级部门监督指导,补贴产品生产企业及其经销商负责组织产品供应及其三包售后服务工作、接受农机和财政部门监督管理。
5. 补贴信息更加公开
完善粮食直补惠农补贴政策的建议 篇10
一、我区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基本情况
近年来, 区委、区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一系列政策, 始终坚持把实施粮食直补等政策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党中央“以人为本”指示精神的体现, 高度重视粮食直补工作, 将其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采用“一卡通”将补贴金额及时足额补贴到农户, 确保农民受益。仅2008年我区各项补贴资金达2 092.61万元, 其中粮食直补282万元, 农资化肥综合补贴1 497.3万元, 玉米良种补贴60万元, 水稻良种补贴131万元, 油菜良种补贴72.61万元, 小麦良种直补50万元。
我区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的主要特点: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区府成立了粮食直补领导小组, 相关部门和乡镇也建立了直补工作领导小组, 实施了多部门协调, 建立层层负责的直补工作责任制。二是政策宣传到位。为了让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了解直补政策, 支持直补工作, 我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农经网等多种媒体, 采取发宣传单、明白卡、张榜公布等多种形式宣传直补政策, 让这些政策深入人心, 家喻户晓。三是政策落实到位。为确保直补政策落实到位, 我区按照原来的计税面积进行补贴, 对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做到了“公平、公正、足额、及时”到位, 并采用“一卡通”将补贴资金全部直接补贴到农户, 确保农民购良种和农资之需。四是资金管理到位。为保证粮食直补资金真正落实到户, 防止截留、挪用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 我区严格建立了直补资金专户管理制度, 直补财务公开制度, 基础档案管理制度。补贴资金通过专户逐级下拨, 封闭运行, 资金向农户兑付前, 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有关数据在村里张榜公示, 发放补贴的有关资料分类建档, 严格管理。五是监督检查到位。我区制定了严格的直补工作纪律, 各级监察部门和相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 对粮食直补实行全过程监督。
二、存在问题
1. 资金使用受限, 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粮食直补等补贴总资金大, 但补贴到农户每亩仅近100元, 资金整体作用发挥不好, 政策效果不明显,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作用不大。我区2008年各种直补贴资金达2 092.61万元, 其中粮食直补每亩14元, 农资化肥综合补贴每亩74元, 玉米良种补贴每亩10元, 水稻15元/亩, 油菜10元/亩。但是由于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涨价因素, 几乎冲平了各项直补资金, 许多农户并未将直补资金用于购买优良品种和扩大粮食生产及增加产量投入上来, 而是挪作它用或改善生活上。所以直补政策更多地只是向农民发出了一个国家鼓励种粮的政策信号, 而对促进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有限。
2. 补贴方式不科学, 有失公平
一是“黑地”问题。核定种植粮食作物面积工作难度大, 无法具体核实面积, 粮食直补是按原来计税面积对农户进行补贴, 但农户实际种植粮食面积与计税面积相差较多, 不种粮和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户也享受到了补贴, 未真正起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土地有优劣之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不同, 对社会的贡献也有所不同, 而享受的补贴却相同。三是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存在撂荒地现象, 而补贴政策按原来计税面积核定对农户补贴, 撂荒地也享受补贴。四是流转地补贴对象问题。土地流转的补贴多数是直接补给出租方, 而真正的种粮户并没有享受到补贴, 不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五是小麦良种补贴实行品种实物补贴, 只有部分农户受益。我区小麦良种品种补贴50万资金, 只有5个乡镇享受到每亩10元的小麦良种品种补贴。由于品种补贴只在部分乡镇进行, 只有部分种粮农户受益, 而且品种选择、招投标等运行成本很大。
3. 良种补贴并未体现出加快优质高产品种推广的效果
我区水稻、玉米、油菜良种补贴按种植面积计补方式进行, 对促进新品种和科技推广意义不大, 与政策的初衷相悖, 不少农户种植的仍是产量低、品质差的老品种, 未达到推广优新品种的目的。
4. 种粮比较效益仍然偏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提高
我区农户承包经营土地规模小, 地块零星分散, 仍是小而全的自然经济, 很难发挥规模效益。种粮比较效益低, 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比, 补贴额度“杯水车薪”, 难以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5. 直补工作繁琐, 执行政策成本高
粮食直补涉及面广, 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困难, 尽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仍难以准确掌握。特别是良种实物直补, 从品种选择到招标再到品种发放到户, 运行成本更高, 占直补金额的20%左右。
6. 增产与增收两个目标之间仍然存
在冲突增产与增收是粮食直补政策的两大目标, 但这两目标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性极大。因为政策一旦对农民种粮行为形成稳定刺激, 那么, 由于粮食供给量持续增加, 粮食价格可能进入新一轮低迷, 增产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农民减收。农民对国家现行粮食直补政策的持续性心存疑虑, 一是怕粮食生产多了出现“卖粮难”的问题, 由此粮价会大幅跌落影响收益;二是怕政策变了, 增加投入得不到预期的收益, 不愿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过多投入。
三、完善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1. 统一认识,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要充分认识到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政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证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有巨大作用, 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是粮食补贴制度的创新。由于粮食直补涉及面广、执行部门多, 各级政府要成立领导小组, 一把手亲自抓, 多部门协调配合, 要明确责任, 建立层层负责的直补工作责任制。
2. 改革直补资金用途, 创造公平公正环境
一是现行直补政策在同一行政区域内, 无论耕地好坏、资源优劣均按同一标准补贴, 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耕地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性。自然条件好的、土地质量好的, 支付的投入远远小于条件差的地方, 导致单位土地面积投入产出比差别较大。如能把现阶段的粮食直补资金用来解决农村共同生产费用, 将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极大地缩小土地级差, 促进公正竞争, 农民从中收益会比粮食直补政策更大。
3. 改革补贴方式, 提高补贴资金的利用率
一是改按原计税面积均摊补贴为对种粮农户实际种植粮食面积、种植大户、龙头企主等直接参与粮食生产者进行补贴, 有利于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上。一些农村地处偏僻, “行路难”成为导致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而且水利设施落后, 十年九旱。这些地方农民收入低, 劳动力少, 所以将直补资金一部分用于改善基础设施上, 更有利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用于重大病虫害防治上。由于现阶段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 劳动力少, 文化素低, 对重大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或根本不防治, 防治不对路等造成近年来个别地方粮食因病虫害减产较重, 损失惨重。可以将直补资金用于统防统治上, 推进公共植保的发展, 从而使粮食产量稳产高产。
4. 改革良种补贴方式, 支持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中央财政应大力支持建设和完善良种选育和技术创新中心,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和品种储备。地方各级财政应改革现行良种补贴方式, 变对农民的补贴为对种子经销商的补贴。农民需要的良种可统一实行政府招标采购, 财政部门只对中标的种子经销商给予良种补贴, 种子企业按政府规定的优惠价格向农民提供良种。
5.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可利用粮食风险增量基金或支农等资金, 实施优势主导产业直补。对种植豆类、甘薯等小杂粮作物的农户给予补贴, 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 提升粮食产业内部素质。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标准农业、加工农业等高效产业的直补, 以补贴推进结构调整, 促进种植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大对种植业基地补贴, 壮大龙头企业, 实行订单种植,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6. 粮食直补政策与最低收购价政策并轨操作
粮食直补与最低收购价政策分开操作, 加重了财政负重, 增加了操作成本。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进一步完善, 并轨操作。这样有最低收购保护价, 就能充分调动种粮户的积极性。
【农业直补】推荐阅读: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08-15
农业公司农业技术10-11
设施农业中农业机械06-08
光伏农业大棚生态农业07-12
现代农业与农业教育07-31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10-07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10-19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07-23
农业机械管理农业发展08-22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