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生活

2024-08-31

学生与生活(通用12篇)

学生与生活 篇1

《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 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 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 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 我认为, 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 贴近学生, 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 学会如何做事, 如何做人, 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教师也应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前, 自己先通过教材内容转换角色, 想学生可能想到的生活情境, 共同进入这种生活情境, 去感受、去品味。所以, 让我们师生一起品读品社, 品味生活。

一、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 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 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 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 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 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 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 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 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 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逛商场》一课, 我这样引入:“我们已经知道, 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 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 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 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 学生纷纷举手, 争先抢答。我抓住时机, 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 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这样, 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 这样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亲身活动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 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 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 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 知识才能真正领悟, 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 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 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 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 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辨析等, 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 在活动中成长, 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 对于“农民工对城市发展有利吗”这个话题, 学生意见不一, 在我抛出这个问题后, 大家就议论纷纷。于是, 我索性让他们开展讨论, 在此基础上开了个小小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两方, 大家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 有些学生还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巩固自己的论点,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听完大家的观点后, 有些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片面性, 最后, 全班达成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确实会给城市生活带来一些不便, 但和他们为城市所做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城市生活离不开农民工。因此, 我们在关注和尊重他们的同时, 可以给他们提些合理的建议, 让农民工能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通过一个小小辩论会, 不需要老师的讲解, 学生对农民工有了客观公正的认识, 从内心理解、关爱农民工, 交流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 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 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 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 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 不仅是认知所及, 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做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 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 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 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如上《有多少人为了我》时, 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 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 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 有的说:“没有了警察, 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 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食堂的工作人员, 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些假设, 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 我又选择跟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做为重点, 通过播放保洁员的话, 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 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 在感情上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 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四、联系实际,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 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 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 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 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 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 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 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在课堂上,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 (2) 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活动和互相交流, 丰富学生的经验, 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 (3) 模拟某种生活情景, 如扮演、编故事等“准生活”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在回顾生活过程中, 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 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另外, 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 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 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遇到一些问题, 就应及时讨论, 联系课堂上的道理, 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 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 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学生与生活 篇2

回顾历史长河,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屈指可数: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莱特兄弟、蔡伦??因为的他们的存在,将时代一点点的推向文明,跨越了重重磨难。

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圆了几百年来祖先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的梦想;蔡伦发明的造纸术,让“纸”不再是穷人买不起的“奢侈品”;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想法,打破了千年的思想枷锁;爱迪生的发明,与我们现代化的生活密不可分。是科技的翅膀带他们在充满奥妙的神奇世界翱翔。

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它每一个跨越,就是等于人类走向文明世界的一大步;正因为有了科技,现在广泛使用的电视、电脑、电话才能帮助我们。可能发明和科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却都是造福于人类的,因为:科技+幻想+努力=发明,从我列出的这个算式来看,性要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东西,必须要有科技知识、大胆的设想和百分之百的努力。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

爱迪生为了发明,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实验,大约试用了六千多种纤维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持续一千多小时的发光体。在实验的过程中,爱迪生受到了多少挫折也没有退缩,尽管经济来源不稳定,他也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这种“知难而进”的勇气是我们效仿的榜样。

让品德与生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篇3

关键词: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生活性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同样,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因此,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从课前体验中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孩子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环境。因此,品德课教学应与家庭生活相联系,加强了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低年级品德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1.从父母的辛劳中感受浓浓的爱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最大的依靠,一天中父母为自己做了许许多多的事,并且是日日、月月、年年地在辛劳着,在成长的岁月里,父母要为自己付出不少汗水和辛苦,父母的这些付出都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中,课前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一天中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让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进一步明白父母对自己疼是爱,对自己严也是爱,同时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对家人爱的表达。

2.从家庭的和睦中体会家庭的幸福

家庭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所以低年级品德课教学的内容,应从家庭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家庭生活体验的教育。

如,在《我家大团圆》中,让学生回忆过春节时,家人是如何团聚的。过春节时,家人为我准备了新衣服,长辈们还给我压岁钱,在共进团年饭中,我的碗里全是长辈们夹给我的菜,并且都是我最喜欢吃的。通过春节的大团圆,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馨和生活的美好,体会团聚的欢乐,进一步感受家的幸福。同时让学生明白了家人对我的爱,我也要回报家人,认识到过了春节我就长大了一岁,我应该更懂事了,要尊敬长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

3.从伙伴的友爱中体验交往的快乐

人的一生会交许多朋友,小学生也一样,他们同样喜欢交朋友,平时爱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让学生回忆和伙伴在一起玩耍时的愉快情景,把这种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如,在一年级下册《我和小伙伴》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思考:和伙伴们常常做哪些有趣或有益的事情?如果没有伙伴将会是什么感觉?心情会是怎么样?让学生体会没有伙伴的孤单和与伙伴在一起的快乐。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喜欢和小伙伴交往,能体验到交往的快乐,知道朋友多,快乐多。当然在交往中也会遇到问题,尝试解决的办法。

二、从课内活动中品味学校生活的愉悦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游戏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动中学,在玩中学,从不同角度强化学生的品德意识。

2.创设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激起主动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

3.组织故事演讲活动,增强集体情感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他们在课堂上特别好动,注意力集中不了几分钟,但是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哪怕是最顽皮最好动的孩子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三、从课后实践中延伸社会生活的精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们的品德课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向社会延伸。《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要实现“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学生喜爱的活动为载体,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的写作与生活 篇4

一.学会观察生活

高中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观察事物, 首先要解决观察点的问题。观察点即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所取的角度。位置有远近高下, 角度有俯仰正反, 既考虑位置又考虑角度, 就产生出更多的角度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为了认识事物的全貌, 作者需作“面面观”。但是并不是每个角度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都能激发观察者的美感和联想。因此观察者在取得全面印象之后, 还要充分使用最佳观察点, 从最佳视角凝神观察。观察人物也是这样。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就需要作“面面观”, 从不同的社会关系出发, 观察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 从而全面把握人物丰富的性格。

二.学会积累生活

积累有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两种方式。直接积累, 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 从而积累的生活素材。这里的现实生活应该是一种原味的自然的生活, 而不是为作文而搞的人为的活动。我们所要强调的积累生活, 就是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据为己有”, 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 写作的源头, 写作的动力, 写作的灵感。而不是我们有的老师所认为的“鲜活”的社会生活。投身“鲜活”的社会生活固然能写出好作文, 但在当下的教育现状下是不现实的。学生可以通过写观察日记或生活日记来积累生活, 从而完成生活储备。间接积累, 是指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 从而积累的生活素材。书本知识是别人生活的结晶, 学生通过阅读也就间接地积累了生活。具体实施时, 学生可以做读书笔记, 建立手头剪报资料, 做卡片, 做报刊索引等。

三.学会品味生活

要学会品味生活, 首先要学会品味自然。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花鸟虫鱼, 山川风物,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生品味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 也就收获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其次要学会品味社会, 社会是我们人生的舞台, 人情世态, 风雨彩虹, “吹尽狂沙始到金”, 学生品味到了社会的和谐之美, 也就收获了醇厚的人间真情。还要学会品味人生, 人生是我们生命的历程, 酸甜苦辣, 雨雪风霜, “千淘万漉虽辛苦”, 学生品味到了人生的曲线之美, 也就收获了人生的真谛。学生学会了品味生活, 把自己的品味所得诉诸笔端, 他们的作文还会“为赋新词强说愁”吗?

四.学会思考生活

大学生与低碳生活 篇5

社会科学系 法律文秘0931

王文涛

摘要:低碳生活,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它对人类生存的价值。作为一种意识,它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呈现出一种绿色浪潮在全球涌动。

大学生作为新兴理念倡导者,更是将这一事关国家的发展蓝图带到了大学校园,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环保生活方式。时下流行的低碳生活,正为广大学子所推崇。

关键词:公众对低碳生活的理解 大学生与低碳生活 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途径

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爆发,气候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广泛关注。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12月4日,全球190多个国家政府官员参加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希望通过大幅度减少全球碳排放,促使整个社会和经济达到可持续发展。于是,低碳生活应运而生。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新兴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接受,网上也开始流行计算个人排碳量的特殊计算器。低碳生活的新兴词语,有识之士认为选择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碳排量”、“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很流行的名词,甚至有些大学生还在为其做宣传,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通过行为艺术表演、网络编辑词条、微博等新型方式,倡导广大市民参与“低碳生活”。

一、大众的低碳观

在环境资源匮乏的当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因此,环保专家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不再持续变暖。

其实低碳生活并不只是政府国家的问题,低碳生活的选择需要大众的配合,需要大众的智慧,大众的力量,而事实证明作为低碳的生活的选择者、推动者的公众并没有完全的、真正的理解低碳生活的真实意义。

一直以来,公众对低碳生活存在着误解。有人认为,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消费少、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质量的生活。存在这种误解,是因为公众只看到表面现象,在较高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在使用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依赖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排放很低,但生活水平很高。

有些人认为,过低碳生活,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其实并非如此。低碳的真实含义是要给人们身体健康提供最大的保护和舒适感,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改善环境。欧洲现在建设了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隔热层可以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且能保持很长时间。在交通领域,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正是因为这些误解的存在,公众对低碳生活敬而远之。

如今社会上,大概没有谁不知道“低碳”二字,但如果让你将“低碳”概念具体化,你能说清楚吗?相关学者、环保专家进行的大型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63128人中,九成人其实不懂低碳的真正含义;能够时刻提醒自己践行低碳的人,也不超过三成。

似乎是因为太多的宣传将“低碳”与“节能减排”连在一起,以至于在人们的心中,这两个词就应该是同义的。在调查中,52.9%的人选择了“泛指节约能源消耗”一项;还有24.8%的人选择了“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和排放量”;11.5%的人认为“低碳”就是“环保的另一种说法”;而作为正确选项的“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仅有10.8%的人选择。

数据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公众搞不清楚“低碳”的真正含义。准确来说,低碳是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避免温室效应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相比之下,环保的概念更广,还涉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很多方面。所以说,低碳只是环保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环保的全部。

虽然多数人搞不清楚低碳是怎么回事,但不可否认,作为迅速“火”起来的流行词汇之一,这两年,“低碳”与生活相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们的调查中,仅有12.92%的人认为低碳“是政府的事”,56.88%的人认为,“低碳”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不过,“认识到”与“做到”之间总会存在很大距离。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能随时提醒自己注意“低碳”的人占约27%,偶尔会做的人为60.3%,12.7%的人则从未想过要将低碳融入自己的生活。

现在公众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行难统一”,要求别人做到很容易,提醒自己做到却很难,更不用说人人加入到践行低碳的行动中了。因此我国距离全社会低碳生活的真正推广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大学生与低碳

大学生不但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而且具有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军人物,如今步入信息的时代,大学生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网络的作用在大学生手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毫无疑问,大学生对作为社会热点的新兴的生活方式必然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而乐观向上,追求进步、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大学生也乐于用他们的所学所知推动学校和整个社会进步。

高校在校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强,构建低碳校园有利于学生养成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高校社会竞争力,更有利于实现我国提出的减排目标。有的高校已经行动起来,部分大学的环境保护志愿者利用不同方式,开展讲座、举办知识竞赛、演讲、辩论赛、校园论坛、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学生刊物等大型活动和各种传媒,大力宣传什么是低碳、环保,具体应该怎么做,促使大家都能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低碳和环保作为警示,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倡导用实际行动自觉减少资源索取量,提高物质利用率,提高废物的再资源化率,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深入人心。有的高校生更是放下课本走上街头号召大家践行“低碳生活”开展“征集签名,低碳你我他”等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来唤起社会公众的热情及兴趣,促使“践行低碳、拯救地球”、“低碳你我他、关键靠大家”等响亮的口号深入人心。鼓励公共了解并选择新兴的低碳生活方式,迅速的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

三、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途径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碳排量”、“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很流行的名词,为了让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更加熟悉低碳生活也为了号召在校大学生及社会公众走低碳生活路线,我们大力宣传低碳生活,可通过制作宣传板,海报张贴,发宣传单,艺术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来进行宣传。而做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宣传低碳生活、引导大家走低碳路线,更要以身作则,积极践行低碳生活。开辟新途径、新方法将低碳进行到底。我们自身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端正思想,改正陋习。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们的消费和生活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大学生改变了以前认为名牌才是时尚的想法,闲暇时间看书、做手工、做运动、参加公益活动。然而校园中也还有一些与低碳生活不相符的习惯,如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等这样的小事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些看似很小的日常行为习惯可以说是一些人的陋习,大家对此深恶痛绝。那么就需要我们不仅把低碳生活挂在嘴边而是应用实际行动过我们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水、节气,从点滴做起。比如,平时勤动手动脑,让旧物换新颜,也可以实现 “低碳”。一般我们的宿舍中都有很多废弃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还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一盏漂亮的台灯;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

比如,外出时,如果路不是很长,可以步行,不需要坐车。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好处多多。

(一)低碳生活、低碳学习。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打印机、打印纸、空调等现代化产品成为高效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节约用电和耗材是建立低碳校园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避免无必要的电脑长时间运行,必要时可以选择“待机”,能耗可以下降到50%以下;避免错误、重复打印,努力做好打印纸的双面使用、废纸回收处理,避免不必要的空调开放,开空调时尽量少开门窗,不开空调的最低和最高温度;学会提高学习效率,少开夜车,提倡多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电子文档、少用纸质文件,推广“低碳阅读”。展开以低碳为主题的一系列优秀评比活动,在竞争中进步,营造出低碳校园学习生活的氛围。

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同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选择低碳生活是一种环境意识,也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任何节能、防治污染、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生活的贡献。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低碳生活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开销更少,生活环境更优美,不仅减轻了自身的压力,也减轻了地球的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好似浪花里的小水滴;而一群人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无穷的小水滴汇聚成汹涌的波涛,力量巨大无比。

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品德与生活 篇6

关键词:小学生;联系生活;品德与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和升华出来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是针对学生的品质和道德的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把课堂的知识还原到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意义

1.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秉承着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并且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国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导致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标应该摆脱过去圣人式的教育趋势,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因势利导,培养他们成为既可以保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还可以保护其他人的权益。用另一种说法来说,就是他人遇到困难时,既能够根据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对于别人的困难给予帮助,或者能够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超出自己能够帮助的范围而不对别人的困难雪上加霜。

2.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有利于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现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普遍效率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因此联系学生实际的教学不能够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的素材上要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之中感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品德与生活例谈

1.联系学生“热点”生活进行教学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要导入情境,让学生引起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普及交通安全生活常识的时候,可以选取周围的故事:小李性格调皮,走路不按交通规则,有一次横穿马路,凑巧有车撞到他,受伤了,爸爸妈妈和同学们都很担心他。

2.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教学

从学生身边寻找素材有利于更加快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眼球,根据课程教学的目的以及重点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学习。例如,可以通过班级里或者学校里的学生作为典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努力就会成功”的知识点时,可以根据学生中在这个方面杰出的人物来鼓励大家。比如,在学校里,小王同学之前是一个十分有灵气、有潜力的舞蹈小演员,但是一次意外,让这朵冉冉升起的新星不能够再站在这个舞台上,可小王并没有放弃,她积极地配合治疗,努力地复检,最后恢复了,但是她没有办法像过去那样站在舞台上。她没有灰心,仍然积极地练习,用生命来热爱舞蹈。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获得了这项大奖。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成功,这样让学生感觉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学生更有积极性,更有动力。

3.应用贴近学生的故事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运用学生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运用更加贴近学生的故事来进行更加生动的课堂教学,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要学习关于“竞争的意识”时,教师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龟兔赛跑》的动画,并且言简意赅地讲述故事,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引入这堂课教学的重点,最后再通过大家关注的热点新闻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路。

笔者认为,学生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及生活知识的普及,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要紧贴学生的生活,要利用学生在生活上的经验来进行更加生动的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陶礼光,谢春风.《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11(02).

学生与生活 篇7

[案例1]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

师:课前大家收集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 谁愿意任意报出其中一个, 老师马上能猜出是谁的, 你信吗?谁愿意来试试? (猜)

师: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呢?其中肯定藏着什么奥秘, 想不想研究一下? (出示合作要求)

(1) 两人一组, 把你们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 比一比、划一划、想一想, 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 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3) 不同的身份证号码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通过研究, 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交流。

生1:我发现了从身份证号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

师:9月份出生的, 为什么要用09来表示?

生:答 (略) 。

生2:我发现了从左往右数身份证号码中第17位数字, 奇 (单) 数表示男性, 偶 (双) 数表示女性。

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 是不是这样。

小结:在学习过程中, 有了大量的研究材料, 比较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生3:我发现了身份证号码的前6位数字都是320482。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谁收集的身份证号码的前6位不是320482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猜一猜, 身份证号码的前6位可能包含怎样的信息?

生:答 (略) 。

小结:遇到问题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 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

师: (出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这是谁的身份证号码?

生:老师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老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信息用文字能表达吗?既然可以, 为什么还要用数码来表示?

小结: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简明、科学, 便于记忆, 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反思]精细、巧妙的设疑、提问, 既把抽象的教材变成形象的教材, 更把学生的学习由“静态”变成“流动”的过程。教师激趣式地提问:“任意让学生说出自己家庭成员中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 老师马上说出是谁的身份证号码?”不管哪位同学说, 都难不倒老师, 学生自然惊讶不语……教师又说:“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好吗?” (出示研究要求) ……学生分小组研究后汇报, 分享成果。“身份证号码”对于小学生来说熟悉但又不完全知晓其所反映的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为学生“验证、再应用”积累的新经验提供了可能, 不断将问题引向深处, 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者、发现者, 充满着智慧。与此同时, 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案例2]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

刚才已经认识了请取出一张长方形折纸, 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

学生动手操作, 指名汇报 (电脑演示三种不同的折法图) 。

师:同一张纸, 三种不同的折法, 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

……

师:分数王国的子民多得数也数不清, 想不想自己也来创造一个几分之一?从老师为你准备的材料中任意取出一个图形, 折一折, 涂出它的几分之一, 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收集了同学们刚刚创造出来的作品,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1:把长方形纸沿不同方向对折两次, 也就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它的

师:有哪位同学所选的图形与这位同学不一样, 但涂色部分也可以用表示?

生2:我是把圆形纸两次对折, 也就是把圆形纸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它的

生3:我是把长方形纸连续两次对折, 也就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它的41。

……

师:三张不同的纸, 为什么涂色部分也可以用来表示呢?

[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积极的、有效、动态生成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真刀真枪”的情境, 及时进行有效的点拨与指导, 鼓励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把“玩”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说”的时间留给学生, 使学生迸发出灵感, 进行经验的迁移,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帮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桥 篇8

一、在基本技能与生活之间搭桥

在基本技能与生活之间搭桥,就是把数学活动的切入点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上,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数学之间找到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迅速进入到“最近发展区”,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利用身边或自己制作的圆,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感知圆的周长),再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进而引导学生量一量、算一算,探索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索圆的周长)。学生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猜想、验证、动手操作、动口叙述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二、在逻辑思维与生活之间搭桥

在逻辑思维与生活之间搭桥,就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我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联系生活,适当补充一些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虽简单却不太顺手的问题,以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如“英语考试满分是60分,小明得了57分,折合成百分制是多少分?”“羊肉每斤50元,妈妈今天买了40元钱的羊肉,妈妈今天买了多少羊肉?”……

我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引领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知识,以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速算法》时,学生面对“275-198=275-200+2”,很难理解“减去200后要再加上2”,我便引领学生联系购物找零的生活实际,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爸爸带275元钱去超市买了一瓶价格为198元的白酒,她付给收银员两张百元钞票(应从275元里减去200元),收银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于是,多减去的2应加上。因为抽象的运算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生活经验又经过了一番梳理和提炼,所以学生便轻松地找到了“多减几要再加几”的速算规律。

三、在解决问题与生活之间搭桥

学习数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与生活之间搭桥,就是把书本上的数学应用题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或解题的策略后,再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时,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旗杆的高。旗杆那么高,又固定在升旗台上,如何测量呢?多数学生摸头。少数学生提出,爬上去量。但旗杆不粗,又很滑,如何上去?即使爬上去了,能保证旗杆不摇摇晃晃出事故吗?我适时亮了亮手中的竹竿,让学生量一量竹竿的长,很快量得竹竿长3米。接着,我把竹竿笔直地插在操场边上,让学生量一量竹竿的影子,很快量得影子长1米。再接着,我启发学生思考:“竹竿长3米,竹竿的影子长1米,竿长是影长的3倍,大家能从竿长与影长的这一关系上,想到测量旗杆高的办法吗?”学生思考后,纷纷觉得:旗杆的高也是旗杆影长的3倍。(我补充“在同一时段内”)。这个想法得到确认后,学生很快量得旗杆的影长是5米,列出了比例式“3:1=X:5”和“3:X=1:5”,算出了旗杆的高是15米。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 篇9

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 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 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 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担忧。同时, 由于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 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 这易使人们趋向于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 易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幸福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由此可见,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方面已产生了不少负面作用。下面就网络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1、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1) 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大学生沉湎于因特网, 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太多, 浪费的时间太多, 丧失了合适的学习和休息时问, 从而导致上课注意力涣散, 信心缺乏, 乃至逃学缺课, 荒废学业。一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 废寝忘食, 沉迷其中, 把上网看得比上课还重要, 甚至有的对网络游戏痴迷到夜半归宿或不回宿舍休息的程度,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其他活动。在享受网络的种种好处时, 一些大学生却往往因为自制力不强等原因, 无法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休息的关系, 直至不能很好地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习成绩下滑, 这对于那些正处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黄金时间, 本应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的他们来说, 是得不偿失的。

(2) 思维弱化与学术抄袭

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大学生喜欢走捷径, 放弃了刻苦钻研的学风, 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养成了浮躁的性格。有的大学生平时做作业或撰写论文时, 不惜违背学术道德, 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 这种剽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 加剧了学术腐败, 导致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选修课结业论文, 结果班上交的论文大同小异, 因为都是从网络上搜罗来的, 老师对此哭笑不得。

(3) 浪费时间与金钱

过度上网, 使得学生在必要的生活开支以外, 还要支付一定数额的网费, 面对这样的“经济问题”, 他们有的连正常的学习花费和必要的生活花费都被挤占。有的连父母给的学费也被占用了。没有了钱, 他们有的就去打工或做兼职。这样,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又不利于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 况且为了争取上网费用而做一些没有长远意义的工作, 为此又花费了必要的学习时间, 形成上网的连锁负面效应。这样也打乱了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 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2、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1) 与社会脱节

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 再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压力, 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生活, 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调查表明, 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大都不适应环境。他们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挫折, 他们不是积极面对, 而是消极逃避, 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过度依赖网络不仅阻断了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情感渠道, 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 强化了对现实生活的恐惧, 严重弱化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2) 思想复杂化与社会责任感缺失

互联网无国界, 内容鱼龙混杂, 思想十分复杂。目前尚没有足够的手段对互联网构筑一道防火墙, 来阻挡污泥浊水。那些正与反、红与黑、先进与落后的思想充斥于此, 淫秽、色情、暴力、丑恶不健康的内容也大行其道。这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 使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 道德意识下降, 社会责任感弱化, 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3) 身心健康

从身体健康方面讲, 由于大学生的控制能力差, 很容易沉迷于网络, 把大量金钱和时间花费在网上, 使得休息的时间难以保证, 加上意识方面的“节约”, 使得身体健康难以保证。网上交往主要是以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进行交流, 长久坐在计算机显示器荧光屏之前, 埋头于花花绿绿的网络世界之中, 不仅会造成视力下降, 颈椎、腰椎、四肢酸痛。此外, 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网络性的心理障碍”问题。

(4) 人际关系

一方面, 网络交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网络交往使得网络交往更加自由、灵活, 从而使交往的内容更加广泛。另一方面, 迷恋上网使大学生大大减少了参加学校、社会活动和与同学进行现实交往的时间, 容易造成大学生人际情感的逐渐淡化。网络交友的大为盛行, 使大学生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缺乏耐心, 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造成“人机热, 人际冷”的局面。这样, 他们有时在现实生活中以孤僻、冷漠的形象出现, 责任感淡薄, 易焦虑, 显得浮躁, 不大合群, 下网后感到空虚、失落, 不愿与朋友交流, 只好又转而向互联网寻求虚拟中的健全人际沟通模式,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哀明刚、刘艳申、肖宏:《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1, 14 (1) :87-89。

浅谈小学生作文与学生生活的衔接 篇10

一、走进生活, 积累素材

首先, 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 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 深入社会, 让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1.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例如:让学生亲自尝试翻地、播种, 捉虫、施肥等, 跟踪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 以及与阳光、水分、气候的关系, 并从中体验劳动的辛苦与乐趣;让学生饲养小动物, 观察小动物的成长过程, 培养他们与小动物之间的情感等。2. 让家长带领学生游览大自然。如游览赤土山、水上公园、欣赏美丽的果园、饱览壮丽的翠峰寺, 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3. 引导学生参观访问。如参观家乡的开发区、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变、了解农民的致富之路等。4. 经常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如清扫街道、帮助孤寡老人等。此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 (如举办歌咏比赛、玩各种游戏、庆六一文艺演出、讲故事比赛等) 学生有了亲身体验, 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做到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其次, 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日常生活中的洗衣、做饭、婚嫁迎娶、朋友往来……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教师应激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 目睹新人新事、喜事丧事、丑事恶事, 尽可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从而丰富见闻, 获得多种不同的写作素材。

二、体会生活, 提高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不够发达, 对生活的认识不高, 往往难以从现象看到本质, 不能看到生活细节所蕴含的意义。那些惊天动地的伟业有意义, 平凡的生活也有意义;歌颂真善美有意义, 揭露假丑恶也有意义。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整理、提炼所积累的生活素材, 明确认识材料的意义。

(一) 要善于捕捉指导的时机, 提高学生的认识

如在《难忘的一件事》中, 一名学生写道:我把缺了一个角的一元钱拿到一位老爷爷的店铺买葵花籽, 老爷爷不但没发现, 而且还找了零钱给我。我很高兴, 一溜烟跑了……如此通顺的文章, 却缺乏意识, 内容也不具体。于是, 我就捕捉这一机会, 找这位同学交谈, 先肯定内容的真实, 选材的新颖。再引导其买葵花籽前后的心理活动, 老爷爷的神情、动作, 并说说对这件事的看法。修改后, 文章有这样一个片段:……我嘴里啃着葵花籽, 心理总不是滋味。这时, 胸前的红领巾仿佛指着我, 说我是个不诚实的坏孩子……我取出自己的零花钱, 拣出一张最新的, 向老爷爷的店铺跑去……可见, 她已从这件事中受到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

(二)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提高认识、形成感受

例如:两人争吵, 教师就引导讨论:这件事谁是谁非, 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如果每个同学都这样, 那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学生们会认识到团结友爱的重要性。如果以此为材料, 学生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有感而发。

三、联系生活, 抒发情感

首先习作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 可以尝试让学生开展讨论活动, 小组讨论或师生互动, 让学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的一些经历、体验。教师不能给学生提硬性要求, 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来就可以, 不能给学生作文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畅所欲言, 积极、开心地交流, 可以不告诉学生作文的目的, 甚至可以干脆不让学生知道是在上作文课, 等讨论活动结束后, 再征求学生的意愿, 问他们愿不愿意把刚才讨论的内容回忆一下写下来, 能写多少写多少。结果在《我的爸爸》的习作中, 学生通过观察大多都能写爸爸是某一方面的工作能手, 也能写出爸爸的外貌特点, 及自己要对爸爸说的话。但有一个学生却写他不喜欢爸爸, 他觉得爸爸脾气粗暴, 不是个好爸爸。虽然, 大家觉得这样的作文不好, 我却认为这个学生的思维与众不同, 有独创性, 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心话, 写出了自己的真感觉。

总之, 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 尽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作文不再是被动作文, 也不是一项枯燥而繁重的学习任务, 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再现, 写作文只不过是再次感受生活, 回味生活, 从而不会再感到厌烦和疲惫。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有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作文教学同样如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把小学生作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用心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 结合作文教学内容, 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衔接

参考文献

[1]李淑芳.作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9 (5) .

[2]陈佩红.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走近生活——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4 (2) .

[3]韩蕊.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创新作文[J].学周刊, 2012 (24) .

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时空 篇11

历史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历史,与历史进行对话,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同样有用。当学生感受历史的面孔不再是灰头土面时,历史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缩短了,大大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1 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沟通起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往往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探求新知识。如我在讲《海峡两岸的交往》时,展示了当红歌星周杰伦在大陆开演唱会的一张照片,并提问:“这是谁?他是来自于哪里的歌手?”学生迅速地回答出是周杰伦,他来自于台湾。然后我话锋一转:“台湾的歌手现在可以在大陆开演唱会,这种情况现在看来很普通,但是在过去,它曾经是个美丽的幻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迅速地看书本,展开思考。

2 活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深入理解历史

如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中,关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意义,教材没有给出直接结论。于是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举行一个方言游戏会,用各地不同的方言朗读一段课文,然后再找出一句话,用拼音写出你所说方言的读音,看看会有什么效果。学生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认识到:不同的语言影响着人们的交流。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各地不同的文字也影响着人们的交流。从而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和了解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伟大历史意义:加强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从而可以巩固秦朝的统治。通过这个活动,将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更好地了解掌握历史,同时又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变得更有亲和力,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3 联系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历史实际上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的历史教育,坚持不避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趋势的变化等有关的重大时政热点,重视历史的现实意义,将热点问题与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解释当代问题。如我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就介绍了日本右翼教科书(由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5日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该书美化侵略、篡改历史,将日本有预谋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等歪曲为由中国方面引起;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提出挑战,极力否认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大屠杀罪行,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虽然不可重现,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人生智慧,古为今用,鉴古知今,指导我们的生活。现在很多企业经理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必读之书,因为他们从中获得管理企业、经营人生的方法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难题,产生一些困惑,这时我们往往可以从历史中看到希望,找到打开现实大门的钥匙。

5 从历史人物中汲取精神力量,面对人生挑战

学生与生活 篇12

一、观察生活──建立数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首先就要发展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丰富他的思想。所以,学会观察是建立数感的大前提。观察是一种有目的和顺序的知觉过程。学生认识数、理解数是从数实物开始,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建立数感的。因此,在学生认识数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1. 感知具象的数。如在认识2时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含有2 的数,如:人有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条腿,吃饭要用2只筷子,自行车有2个轮子……指导学生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书架上有多少本书?1本故事书有多少页?每页大约有多少字?使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清楚地表示许多事物和现象。对这些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

2.体会抽象的数。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世界。如在认识百分数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我在课前布置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有的说我的衣服的标签上有含棉100%,指这件衣服是纯棉的,有的衣物上标有绦纶85%、棉15%,指棉料占面料成份的15%,含棉较少;有的说天气预报中降水概率也是用百分数表示;还有的说资料上看到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5%,而我国人口却占了世界人口的22%,深表担忧。多样的信息为我们开展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也为学生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百分数时能进行细致地分析、深刻地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获得数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都集中在手指尖上。”这正符合了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们在儿童时期开始识数时就十分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调动孩子的眼、耳、口、手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1. 实物操作,理解数。如在教学8的组成和加减法时,教师创新动画情境:妈妈有8颗糖果,要分给姐姐和妹妹,你能帮妈妈的忙吗?学生利用实际的糖果进行操作演示并指出了1 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还写出了各自对应的算式,从而在动手操作中既理解了8的组成,又渗透了分与合的思想。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体会“数”就在身边,并可以结合“形”“演示”出来,从而感受了“数”的乐趣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2.寓教于乐,加强巩固。为了刺激学生对数的敏锐,我通过游戏形式,如闭眼伸两手指训练学生运用数群表象进行操作的能力。例如,师(或同桌)报4,生左手伸1,右手伸3……看学生能否2次伸对手指。这样的游戏不但可以检测学生数感建立的情况,也可以发展延伸,用于训练学生学习数的组成,同时促进学生数感及对数群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应用于生活──发展数感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就要激发学生充分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1.提供现实情境,体验大数。例如:洗一次手搓手时如果没有关水龙头,将白白浪费1杯水,如果照这样推理,我校500人按每天洗6次手计算,我校一天将浪费多少水?整个国家又将浪费多少水?从推理计算中感受大数的产生和意义,同时感受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结合实际生活,可以发展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和对大数的敏感性。

2.体会估测,在运算中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感。如在测量教学中,出示: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远?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天学生的反馈非常积极:有同学回答:我100米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我走了540步,大约走了270米;有同学回答:我坐3站公交站,妈妈说每站大约500米,所以我算了下大约1500米;有同学回答说:我走100米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20分钟,约1000米。这样通过具象的观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数、运用数,又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估测。

3. 回归实际,学会数学地表达。例如:出示学校为每个学生编的档案管理、号码,并示范指出:15 102 241表示2015年入学的一年级二班的学号为24号的男同学。(未尾1为男生,2为女生)让学生表达13303312表示学生是哪一年入学的?几年级几班的?学号是几?是男生还是女生?并让学生根据编号规则为2013年入学的三年级三班的学号为31的女同学,编制档案号码。通过联系现实,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的价值及作用,用数来表达,发展学生的数感。

上一篇:奥美拉唑克拉霉素下一篇:嵌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