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差异性培养策略

2024-08-22

教师差异性培养策略(精选6篇)

教师差异性培养策略 篇1

高校的组织系统呈现出开放性, 教师个体与群体又具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 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管理的效能和组织运行的绩效, 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问题。尊重和适应教师差异性, 可以提高高校组织的创造力、改革速度、灵活性, 使组织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从而将教师差异性转化成学校组织生产力。因此, 对高校教师进行有效的差异性管理, 是提高教师管理效能和组织运行绩效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高校教师差异性管理的含义与必要性

差异性管理是指管理者创设和维持积极环境, 让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差异都被察觉、理解和重视, 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组织做出自己最大贡献, 实现管理效能提高的过程。差异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多元思维, 强调组织多元目标的管理, 关注组织内各要素的关联互动, 被管理者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 活力被最大限度激发。高校教师差异性管理就是管理者把高校教师的差异性当作研究的对象和逻辑起点, 重视教师个体的存在和生命价值, 以教师个体与群体视为服务的具体对象, 创造和维持学校积极环境, 尊重和适应教师差异性, 调动教师差异性的优势和积极性, 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管理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也是高校走内涵性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具有“为了教师”、“服务教师”、“发展教师”的特征。然而, 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是关注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 以任务、量化和共性要求, 按照趋同化目标对高校教师进行共性管理, 忽视教师个体目标和价值的追求。这种教师管理模式, 一方面, 教师个体的追求被剥夺, 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得不到体现, 教师活不出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 教师自身能力等的差异性优势被禁止发挥, 教师自身的怀疑、独立、批判意识和自由精神渐趋消失, 消弭了教师的专业潜能, 窒息了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的愿望、需求和动力,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 从而影响了学校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导致管理效能降低。[1]

二、高校教师差异性管理的价值

1. 有利于高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建设。

高校教师往往都拥有自己从事教学、科研的专业知识, 无论是对现实社会、人生目标, 还是对某些主张、教义和情感等等, 都有着各自理解和认识, 他们在知识结构、学识水准、思维方式、教学或科研特长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差异。实施高校教师差异性管理容易形成教师间以纵向发展为目的、个性鲜活的学校多元文化和独特的学校教学与科研文化。实践表明, 在管理中越是兼容不同文化的高校, 越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

2. 有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施教师差异性管理, 关注不同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 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使所有挚爱教育的教师, 个性得到张扬, 获得事业上的自信与成功, 享受尊重与被尊重的人生乐趣, 教师自主发展的活力将会被最大限度激发, 最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 尊重教师差异, 教师主动构建各自独特的专业方式、反思能力、行为风格, 实现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特色化, 实现教师自身独特的人生价值。教师群体内适当的差异也是产生教师互动, 促进交流, 是形成教师集体的重要因素, 并在教学、科研的思路上相互启发、协作补充, 实现思想智慧上的资源共享、相互砥砺, 教师专业得到提高与发展。

3. 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大学生发展需要一种多元文化满足自己多方面的、个性化的需求。高校教师差异性是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滋生的土壤, 打破教师思想同类化、行为模式化, 鼓励教师个性化, 才能造就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教师差异性管理能丰富了校园文化, 使校园文化建设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增加活力, 为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设了多元刺激环境, 有利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2]

三、高校教师差异性管理的策略

高校教师差异性管理的本质在于发挥教师的价值、发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教师的个性。学校管理者要依据教师差异性特点和教师成长规律, 将高校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视教师个体自身的纵向发展与提高以及教师群体的横向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差异性管理, 才能激发、聚生、释放、放大教师教育能量和发展能量, 集聚、生成学校核心发展力。[3]

1. 尊重教师差异性,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1) 理解与尊重教师。管理者把自己置于教师角色思考, 加强上下沟通, 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从而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任务, 并愉快地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尊重教师的尊严、基本权利、责任和教师差异, 尊重教师的个体和社会价值, 尊重教师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就会感到这是对他的存在与价值的认可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及脚踏实的工作来作回报。管理者要有敏锐的慧眼去发现他们的价值所在, 应从教师个体中去寻找他们最具潜力的、最具开发价值的地方并给予机会、提供条件, 才能使他们在事业的成长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4] (2) 创新教师管理制度, 实行差异评价机制。建立“以人为本, 促进高校教师个性的和谐发展”的教师评价新机制, 运用多元化教师评价方式, 尊重教高校师个性差异, 帮助其建立自信, 完善自我。首先, 尊重他们的教学和科研特长。最后, 建立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自我再评价的完整运行过程。引导高校教师在个体和集体的动态发展中开展自我评价, 在自我评价得出的差距和由此产生的思变力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提升高校教师专业水准。

2. 利用教师差异性, 进行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1) 加强合作, 发挥各自的优势。按照教育学的理论来说,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不用说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不容易, 即便是教案设计、作业批改, 均高度依赖教师能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管理中,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要引导教师发挥优势以扬其长, 相互学习以克其短, 使教师的优势得到放大, 产生扩散与互补效应。组合这些有差异的人才, 以发挥1+1大于2的功效。[5]因此, 管理者广辟门路为教师提供多层次、多途径的合作通道, 不仅给教师取长补短提供有效途径, 而且为教师充分发挥优势并实行优势互补构建了合作平台。例如, 科研小组之类的小团体, 方便教师切磋、交流, 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传授经验, 实行自愿共享;另一方面, 有利于教师矫正各自的思维缺陷。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彰显各自的优势, 并凭借集体的力量而取得更好的教学与科研效果。 (2) 通过“结对子”实行优势互补, 着眼于综合效能。针对教师存在的差异性, 管理者应注意从日常工作的具体环节观察, 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 量才录用且各用其长, 在工作安排时, 要考虑人员的合理搭配, 在保证单位总体安排的前提下, 尽力照顾个人的差异以做到人尽其才, 最终增强全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高效。人力资源管理原理之一的互补增值原理告诉我们:由于人力资源系统每个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 存在着人力资源整体中的能力、性格、见解等多方面的互补性, 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 扬长避短, 人力资源系统的功能才能成为最优。这种互补包括不同知识结构的互补、刚柔相济的气质互补、不同的技术专长的技能互补等。[6] (3) 错位发展, 引导各显其能。由于专业知识的博大精深, 也由于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任何高校教师均不可能对其所从事的专业的每个方面都有比较深刻的认知。这就要求管理者对全校每个教师的思想、性格、学识、能力、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着眼于教师的特长将其分配到能够最佳发挥其自身特长的岗位和任务, 同时帮助教师发现并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与特长, 引导教师克服见别人长处而忽视自身长处的自卑心理。通过帮助教师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使教师能根据自身条件和工作需求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不盲目与别人比, 而是谋求错位发展。不仅能促进教师互助协作、减少磨擦、各有所长, 而且能形成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全面发展。

3. 以教师差异性, 加强校本研究与培训。

高校教师在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技能、科研与实践能力乃至个性诸方面的差异性为校本研究与培训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和人才资源。 (1) 利用教师的年龄差异, 师徒结对。以往的师徒结对是一种单向的师傅向徒弟传授知识和经验的上下等级关系, 双方缺乏合作、探究和共同提高的意识, 使师徒模式的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引导师徒结对建立在学习共同体关系, 使双方确立共同愿景, 相互学习, 资源共享, 解决难题。这种充满互动和智慧生成的教师合作形式促进教师集体文化的形成, 推动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利用教师的能力素质差异, 实施“骨干教师制”。根据教师在各方面的优势推荐一些教师为“校级骨干教师”, 对他们的上课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可以适当减少课时, 要求他们每月推出一二节示范课或科研讲座, 或举办课堂教学或科研工作的沙龙, 向校内教师开放, 将其课堂或讲座或沙龙成为学校培训教师的场所, 让其他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各取所需。“骨干教师制”的“亮点”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 不仅会激励他们本人信心百倍地进取, 而且能引导其他教师挖掘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教学或科研才华。

参考文献

[1]李春玲.试论发展性教师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5) .

[2]农兴强, 王素贞.教师差异资源的价值及利用[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1) .

[3]祝长水.以差异管理促教师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6) .

[4]吴天武.人性化管理—教师管理的灵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1) .

[5]沈秋红.学校管理者的新视野:差异管理[J].教学与管理, 2006, (4) .

[6]王福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教师差异性培养策略 篇2

青年教师是一种教育资源,这种资源的优质度决定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深度、广度与指向;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锤炼这种教育资源优质度的有效手段。面对二期课改围绕社会发展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青年教师作为这一课程理念的呈现者和实践者,作为在这一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的教学者和参与者,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态度、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论务虚,突出内化

青年教师走出师范院校大门,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化为一个教育者,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处在这个节骨眼时段的青年教师,他们往往拥有怀着满腔的热情,但缺乏保持这种热情的内在动力;他们拥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传授这些知识的技巧和方法;他们拥有较强的渴望获得成功、取得佳绩的个体意识,但缺乏对获得成功需要面对困难和挫折,需要作出艰苦努力的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在青年教师初涉教育岗位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滋养,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克服自身弱点,逐步走向成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1.专题培训面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学校利用暑期的有利时机,为他们举行专题培训活动,用一个个生动的感性实例剖析和理念点化,在肯定和鼓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追求成功的意识的同时,强化他们对成功的背后是艰苦的付出、获得佳绩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的内在认知;帮助他们对知识不等于水平、水平不等于能力,将知识和水平在岗位能力中显露出来才是真才实学的理解;引导他们牢固确立“质量至上”、质量是个体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工作取向,树立学生信任、家长放心、社会满意是教育的第一要义的工作指向。并通过组织座谈、讨论和撰写体会文章,青年教师加深了对态度影响能力、态度影响工作成效,教育态度是教师首要资本的认同;理解了同事之间要宽泛待人、取长补短、心理相容的重要性;感悟了以德育人、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无小事的真谛;初习了克服盲目冲动、自我缓解心理困惑的技巧。暑期青年教师专题培训中,学校还着重要求年青教师,重视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在与学生交谈接触中,了解学生,感知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要学会适应和感应学生,依照与学生交往积累的得与失,及时调整和不断研究自身的教育形式、方法、技巧和艺术,寻求最佳的育人效果。

2.理念引领现今的新教师,他们的初中时代是在充满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度过的,所接触的课程和所接受的教育方法、形式较多的含有“应试性”,面对“二期课改”所推出的教育理念、所建立课程体系和新教材,受经验和习惯思维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留下了“应试教育”的迹痕。因此,及时为青年教师补上“二期课改”理念和实务培训课,是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当务之急。青年教师聆听专家从理念到实践的辅导讲座,在务虚和务实的培训学习中,青年教师转变理念、发展理念、提升理念,习得新知识、了解新方

法、掌握新技巧。通过师生对话、中青年教师座谈等在交流中感言骨干教师的学术引领、老教师手把手传带、学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同伴的相互帮衬,决心努力钻研工作方法和技巧,不断改善和提升教育艺术。《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我上新教材”教学研讨、“同教案会课”等,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活动,青年教师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感悟、增长了才干、提高教学实战的应变能力。

二、基础培训青年教师刚跨出大学校园,迈入社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所迷茫的是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现实和发展存在着不少空隙与脱节现象,有诸多的不适应,特别是教学素养、教学艺术和教学技能等方面,迫切需要学校在实践中加以培养和训练。

1.实务培训,适应要求

当今的青年教师一般均为本科学历,要说本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容量,已基本能满足于初中的课程教学。但就初中的课程教学而言,在对学科知识的难点、重点的把握,知识点深度、广度的开掘,知识点教学的瞻前顾后和推陈出新,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和归纳、梳理和提升等方面,缺乏这方面的素养。尤其是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妙趣横生的讲授、逐层递进的练习、有张放矢的教学氛围,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和艺术。因此,学校十分强调青年教师学术知识的再学习,学术能力的再提高,明确要求青年教师在熟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一是要博采众长,拓展视野,广泛汲取最新的知识,吸纳最新的教改信息;二是要注重博览群书,了解和掌握相近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兼收并蓄,活用、巧用知识;三是要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方面锤炼自己的教学素养,在课堂教学调节、问题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教学智慧,引导学生亲近教师,进而亲近学科;四是要蓄积学科教学的“活水”,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现代学生的知识需求,在与学生共同的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学生内化的知识模块。

2技能训练,提高水平

科学减负增效,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增强青年教师的基本技能,是科学减负增效的前提条件。学校在对青年教师教育训练中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务培训:一是开展普通话、课件制作、粉笔字、钢笔字、课堂教学等教学技能比赛活动,以促进年青教师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二是不定期地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综合试卷测试,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三是跟踪听课,及时评点和传授,提高青年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四是每月收缴“学习札记”、“综合试卷”和“听课笔记”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日常学习行为。

学校在开展一系列实务培训活动的同时,对青年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一是注意积累课堂教学第一手资料,做到随时、即兴,使课例研究、案例分析有依据;二是撰写课后札记,重视自我评价和反思,根据课后获的反馈信息完善和调 整教学策略;三是每月撰写一

篇教育随笔,记载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和是非辨别能力培养的花絮、情景和片断,透视教师的观察力、应变力、评析力和教育机智及对班集体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综合管理学校将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近年来,教务处主要通过岗位培训中的组织教育理论学习、读书笔记的撰写、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公开课、听课、说课、评课等常规教学的评比和指导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结对子

采取“以老带新,加强指导”的方法,安排思想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师徒各自的义务和职责,做到“三个共同”:课前教案设计,框架、线索共同研究,分工收集资源,一起编写教案;执教过程,相互听课,帮助记载教学花絮,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辅导学生,共同分析教学反馈素材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规律。“三个共同”,以老带新,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难点和重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学困生因材施教,教学技巧和艺术的运用等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携扶支撑,同时有利于青年教师少走教学弯路,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缩短与资深教师的差距。

2.压担子

对于新加盟学校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工作上让其挑重担,各项活动为其提供机会,理论学习、教学科研、撰写论文等系列活动,给他们留足席位;在频频亮相展示中,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进取精神,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3.开路子

一是有计划地选拔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和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及部门的领导工作;二是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进修研究生和第二学历课程;三是为青年教师尽快和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和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本领,开辟培训通道;四是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优先安排青年教师赴外省市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为青年教师健康和迅速成长,筑路开道。

教师差异性培养策略 篇3

目前, 学生关注问题的意识薄弱。据调查发现,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年级升高变得越来越低。他们习惯教师讲, 不愿意主动探究。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教师的观念陈旧, 不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 对学生的问题敷衍应付或拒绝回答。还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不习惯深入思考。长期下来, 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 问题意识淡薄, 提不出问题或不善于提问题。

由此不难看出,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变革。“问”路在何方?看来就在教育者身上。

一、创设情境, 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提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目的, 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 问题的设置还要体现探究性, 注重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一个建构知识情感的学习过程。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 教师首先来演示多媒体课件:一片白茫茫的雪地……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一片白茫茫的雪地!”师:“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来了一群小画家。”马上板书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随后问:“看了课题, 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问: (1) 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2) 他们画了什么样的画……好多问题。教师笑着对学生说:“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就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 赶快读一读课文, 找一找, 看谁发现了, 与大家一起交流交流。”结果学生马上投入到积极的学习探究中。

二、营造氛围, 使学生敢问

教师要满足学生好奇的天性和求知的愿望。师生间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应该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1. 学会欣赏学生的问题

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个学生都需要被欣赏, 欣赏会使孩子越来越好。对待学生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的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赞扬的话都能使学生备受鼓舞, 越来越敢于提问。

2. 老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提问时, 教师有明确的答案并紧扣教材重难点, 教师会喜形于色, 大加赞赏;如果学生的问题出乎教师的意料, 甚至是涉及课本以外的知识, 教师会有意或无意忽视或不屑一顾。

显然, 这样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是一种伤害。长此下去, 不仅抑制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勇气, 甚至会使学生的一生都有自卑的心理。

3. 实事求是对待学生提问

学生的问题有时会漫无边际,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都会发问, 此时让教师很难回答。这时, 教师应该实事求是, 切不可不懂装懂。

记得在学习“特别的作业”一文时, 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题目不写成“特殊的作业”?这个问题是教师始料未及的, 一下子也很难说清。望着学生期待的目光, 教师想了想说:“这个问题等你以后词语学得多了, 也许能弄明白。”学生满意地坐下了。我想:他一定会向往着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冲浪。但课后这位教师还是认真思索、请教, 给这位学生作了满意的解答。

4.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上存在害怕心理。要使学生“敢问”, 须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鼓励大胆提问。对那些性格内向、胆子小、不善言谈交际的学生, 要进行循序渐进地训练。从一个字到一个词, 从简单的句子到复杂的段落, 逐步进行, 台阶不能迈得太大。

三、教给方法, 使学生会问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因不知怎样问而不敢提问, 因此,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也很重要。

1. 从课题入手质疑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 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口。阅读不注意审题、不注意课题与文章内容间的联系, 往往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 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 审题中的质疑问难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 从关键词语入手质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 深入探讨, 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 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境, 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

3. 从难句入手质疑

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一篇课文的句子不可能每个都要教师讲, 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句, 质疑问难, 举一反三, 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内容和结构上予以指导, 学生才能把握句子概念、掌握运用各种句式的能力。

4. 从重点段落入手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 对段落的质疑问难教学, 要选择重点的、典型的段落进行。例如教学“称象”一课, 第三、四、五自然段是重点, 有位教师从层次结构入手, 在文章发展的思路上,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以后,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官员们想出的几种称象方法为什么行不通?曹冲称象的方法比官员们的方法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学生不仅弄清了段落的结构层次, 也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5. 从课文的矛盾处质疑

例如,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 有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焦急而耐心”本身就造成认识上的矛盾。因为“焦急”是着急, 而“耐心”是不着急, 这句话似乎是矛盾的, 但却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深切热爱之情。学生学会从矛盾处质疑, 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长期训练, 使学生善问

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 不能说就具备了提问的能力。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反复运用,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 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思维, 特别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把时间留给学生。

此外, 要经常让学生感受到“提问”在学习中的价值。如: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句的含义, 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是其中的难点。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重点句子提问题, 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问题答案, 从而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还可以运用提问题的方法来让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如绿化校园, 环境污染调查与防治。让学生从实际出发, 根据本地具体情况, 依据所学知识, 自设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去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这样, 经常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空间和运用“提问”的方法解决课内外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践土壤, 使他们在自主提问中感受到提问的价值, 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提高了能力, 从而使他们乐问、善问。

教师幽默感培养的意义和策略 篇4

(苏彦春

甘肃

平凉

崆峒区

744000)

摘要:幽默感是个体在幽默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惯常的行为、经验、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差异,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师生的情感和谐。要培养教师的幽默感,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认知上富于幽默;情感上宽广丰富;行动上超越自我。

关键词:幽默感;教师;意义;策略

一、幽默感的含义及特征

(一)幽默感的含义

幽默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幽默是指那些因滑稽引起笑,给人带来欢乐的过程。汤笑认为幽默是“逆心里常规的良性刺激快速改成的欣慰感”[1],包括滑稽、笑话、诙谐、讽刺、喜剧、机智等。狭义的幽默则只强调广义幽默中积极的一部分,力求与滑稽、笑话、讽刺等区别开来。《心理学大辞典》认为幽默是通过象征、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揭露生活中矛盾、乖戾不通情理之处使人情不自禁发笑的机智言语或行为的现象。它比滑稽含蓄,比讽刺轻松和温和,带来快乐的色彩,常使人产生微笑、苦笑或会心的笑。一般认为幽默感是“不过于严肃地看待自己以及敢于对自己的弱点发笑的能力”。在幽默感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中,幽默感是指个体在幽默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惯常的行为、经验、情感、态度和能力的个体差异。

对于什么是幽默、幽默感?笔者比较赞同王玮先生的观点。王玮先生认为幽默“是对日常尺度的轻轻悖反”,幽默感是对幽默的“感受、领会和回应”。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会行成较为稳定的实践范式和心理定势,这些社会生活中的常规、常理,即为“日常尺度”。由于约定俗成,“日常尺度”会成为人们的心理图式和行为习惯。“日常尺度”即源于社会生活,也规范、指导着社会生活。幽默则是对“日常尺度”的一种“轻轻悖反”,也即幽默是从对“日常尺度”的“轻轻悖反”中而产生。如果人们在“日常尺度”中生活、学习,会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一旦遇到“悖反”,人们会觉得或吃惊恐怖,或滑稽好笑。剧烈的“悖反”,带来的是震惊、恐怖、惊奇、崇高、悲壮;而“轻轻的悖反”,[2]则会感到滑稽、幽默、轻松、诙谐。“轻轻”是对“悖反”的一种限定,幽默即为“对日常尺度的一种轻轻悖反”。而幽默感是对幽默的一种感受、领会和回应,当然,幽默感也蕴含着对幽默的创造。

(二)幽默感的特征

大凡幽默具有如下共同特征[3]:(1)惹人发笑。幽默与笑声同在,没有笑声的地方,肯定也就没有幽默了。幽默惹人发笑的特性,受历史和地域的制约,也受欣赏者思想情感的影响,以至于有些幽默,有人爱之,有人却不屑。(2)出人意料。幽默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其出人意料,出乎人的意料,人才会笑。这是幽默的机理,也是幽默的奥秘。幽默出人意料的特性,源于人的自由本性。也只有人才能从本能的阈限中超越出来,而具有灵性;从社会常规和心理定势中走出来,而变得活泼诙谐。(3)引人入胜。幽默还必须能引人入胜,把人往真善美的地方带,赋予人

智慧、幸福、健康和自由,让心怀“乡愁”的人们走在“还乡”的路上。幽默感是一种主体性品质。个体的幽默感主要体现在对幽默的感受、理解和回应上,理解与创造幽默,是幽默感的基本内涵。个体的幽默感也是秉承人类的自由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而获得。人类的幽默感,是人类对自身自由本性的审美观照,没有人类,世界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笑。事物之所以好笑,是因为人类自由本性在事物上投射的结果。

二、教师幽默感的含义及特征

(一)教师幽默感的含义

教师幽默感就是教师在教学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机制应变能力和克服消极情绪的语言及行为特征。目前,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青睐幽默教学,幽默被广泛地应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说话风趣,谈吐幽默,无形中形成一种亲切随和的魅力,往往更能赢得中学生的好感。

幽默是一种风度,一种优雅,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它体现了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一位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必然也是一位开朗乐观的人。与幽默的教师相处,学生会感到精神愉悦。在充满着欢乐的笑声中学习,效果倍增。

由此可见,培养教师的幽默感,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肚子里装载着一定数量的经典幽默故事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的乐观精神。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还存在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交流和情感交通。一位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他在知识传授的效果上固然是非常好的,因为他的幽默风趣,学生喜欢听他上课,他能很好的传达知识。但是,在精神上他给学生一种乐观的情绪熏陶也不容忽视。除了父母以外,中学生接触得最多的人也就是他们的老师。教师对于他们成长的影响有时比父母还大。而一位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他适时的自嘲以及对待事情的乐观态度,对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有着莫大的影响。

(二)教师幽默感的特征

教师的幽默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在教书育人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幽默感具有如下特点: 1.教育性

教师的幽默感不是画蛇添足式的故弄玄虚,而是秉承着幽默引人入胜的内涵,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育性是教师幽默感的根本规定,旨在把学生往真善美的地方带。教师幽默感的教育性源于教师幽默感的批判、激励、调整功能。当学生“调皮捣蛋”或“得意忘形”时,教师幽默感是一剂警醒剂和镇静剂;当学生“神不守舍”、“心不在焉”时,教师幽默感是一记惊雷,一缕春风;当课堂干燥晦涩、索然无趣时,教师幽默感会让它变得生动直白、欢乐流畅;当师生间出现误会、对抗时,教师的幽默感会带来师生间的平等与和谐。教师幽默感守望着自由,也赋予着自由;教师幽默感是心灵自由的体现,是人性解放的标尺。教师幽默感无情地鞭笞着无知与独妄,唤醒着沉睡与迷茫,缓和着焦虑和紧张,激励着懒散和疲惫,调整着别扭和冲撞。

2.情感性

幽默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审美情感。教学除了按规律办事外,还要循情感而行。在教学中,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也是一种显性教育,而情感教育一般被视为理性教育的工具、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理性教育受到强烈的批评和反对。“人是理性动物”的同时,“人也是感性的动物”,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是当代人性观的科学诠释。强调情感,关注感受,尊重个性,成为现代人的共同心声。因此,教师幽默感不仅是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具,而且肩负着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学生感性的历史使命。理性教育叫人明理、睿智,感性教育则叫人丰满、生动。只有理性教育而没有感性教育则会让学生变得干瘪、机械、麻木。因此,教 师也肩负着陶冶学生情感的教育使命,通过自己的幽默感,营造“惹人发笑”的教学氛围,而放牧学生的心灵,涵养学生的感性。也因此,教师的幽默感具有本体的教育价值内涵。

3.创造性

创造是人生的主题,创造性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追求,也是教师幽默感的内涵。幽默“出人意料”的特性,表明教师的幽默感必须具有创造的意味。“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教学有法,但无定发;不法之法,是为至法”,进行创造性教学,让每一节课都是新的,是教师幽默感的具体表现。教师幽默感发轫于对“师道尊严”的反抗,对“按部就班”的悖反,教师幽默感理应具有创造和超越的品质。具有幽默感的教师的教学往往令学生得意忘言,使学生产生会心的微笑和心灵的沟通。在教师幽默感的作用下,在超越、创造、圆满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实现由形到神、由利到义、由知到智的超跃,获得人性的澄明敞亮、人生的豁达安详。教师教学的“出人意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与学会创造。

三、教师幽默感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幽默有助于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开启学生的心灵。一般而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其一,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轻松和谐而不杂乱的课堂气氛最适宜师生双方发挥智能潜力,感知敏锐,想像力丰富,知识更易理解掌握。幽默是兴奋剂,适时巧妙采用,会引发愉快的笑声,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笑而有得。记得有人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德,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其二,健康的幽默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妙方。教师如能恰到好处运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必然胜过空洞条文规定的说教。其三,幽默可以缓解师生冲突、转化矛盾、打破僵局,促进师生的情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心地年轻,学生会觉得老师真可爱,师生间距离缩小,亲近感加深,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爱上他的课,“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也就容易可导可行了。比如上课时有个别学生打瞌睡,老师幽默说:“春眠不觉晓,耗时知多少。”学生们会在一笑之余回味无穷。这样的幽默,既含有哲理的提醒,又是温和友善的批评,学生容易接受,还会觉得老师风趣可爱。于是师生之间情感融洽,沟通渠道畅通无阻。

四、教师幽默感的培养

教师的幽默感,按马斯洛的说法,应该是教师的一种“似本能”。“似本能”说简单点就是“像人的本能一样”,是人的发展的一种潜在可能性。人的本能,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虽然是一种先天发展图式,但需要后天环境作用和个人努力才可以“打开”。可见,教师幽默感不是天生固有、自然生成的,而是在后天审美学习活动中养成的。教师的幽默感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行动方面来着手培养:

(一)认知上———富于智慧

幽默是“对日常尺度的轻轻悖反”,具有“惹人发笑、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特征,这是教师幽默感培养的基本认识前提。没有对生活、人生的深刻领悟,没有对专业知识的刻苦钻研,就谈不上什么幽默感。幽默感往往与智慧相连,并以智慧为底蕴,智慧是幽默感的“源头活水”。可见,教师幽默感的培养,可以从丰富智慧开始。教师要想富于智慧,必须自觉建立反省认知。智慧是对人类认知活动进行反思的结果,策略也源于这种反思。因此,教师无论在生活、人生上,还是在教学、专业上,都必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认知活动中,不论是“无限后退”,还是“无限递进”,抑或是“无限循环”[4],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告别生硬、陌生、结巴,而走向自在、娴熟、从容的开始。在专业知识上,由知识-认知-元认知,无限地实现对问题的思考、对思考问题的思考、对思考问题的再思考,在这种反复的“无限后退”或“无限递进”中,获得认知上的妙悟、人生上的豁达。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对人生的追问,会使教师视野开阔、底蕴深厚、真知灼见,自然也会带来教育教学的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得心应手。否则,知识上的陌生、人生上的迟钝,无疑会导致教学上的生搬硬套、不苟言笑。知识上的积累、认知上的反思与人生上的妙悟,定会让教师的幽默感在教学中随时、及时地迸发。

(二)情感上———宽广丰富

幽默感属于人的情感范畴,是对教师情感品质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过去人们习惯于在知识和德性上对教师提出要求,而在教师的情感修养上少有谈及。其实,人的认识可以提高,德性可以涵养,情感也一样可以陶冶。笔者觉得个体的情感除了应具备社会性、愉悦性稳定性之外,还必须具有丰富性,而幽默感作为一种现代的情感样式,是对“喜怒哀乐”原始情感的一种增补与丰富。幽默、滑稽、荒诞、丑,等等,是人类的情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与时俱进”的结果,人类的情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花样翻新。因此,教师幽默感的培养是对社会进步历史必然的回应,也是教师“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教师幽默感不仅具有手段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本体的价值。因为,教师的幽默感可以和谐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而促进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其手段意义;同时,教师的幽默感直指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间情感的共鸣,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教师的幽默感肩负着学校美育的责任,是学校美育中最为活泼的元素,而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教师幽默感的本体价值。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进行广泛体验和深刻领悟,从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操,不断让自己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起来,让幽默感入住自己的情感家园,让自己的胸怀变得宽广、人格变得活泼,而诗意栖居。诗意栖居并不是物质富裕,也不是地位尊贵,而是有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气魄和豪情[5]。诗意栖居是情感的丰富与升华,是人生境界的净化与超跃。情感上的丰富与升华,必然带来教师的幽默感呼之即出。

(三)行动上———超越自我

教师的幽默感不仅与其认知、情感有关系,体现在认知、情感上,而且还与其行动有关系,体现在行动上。“说”、“笑”是幽默,“做”也可以是幽默。教师幽默感体现在行动上即是“爱心”的呈现和“气节”的展示。教师幽默感意味着教师个体对私欲、小我的克制、自嘲,对学生、他人的尊重、呵护,此谓“爱心”;意味着对物质需要的淡泊,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此谓“气节”。在“爱心”呈现和“气节”升华的过程中,教师守望着人生的超功利追求,也体现着自身的幽默感。教师的幽默感让人生多彩、让生活灿烂、让教学生动,也让教师个体形象崇高伟大、活泼开朗、气韵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法则,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自己的幽默感,不断实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审美创造,此时,教学生动起来,学生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学生乐学着、成长着。

五、使用幽默感的注意事项

(一)幽默的运用要有目的性

幽默是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学中运用幽默,不论是为了什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教学。因此,幽默的运用必须适应教学的需要,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否则,如果教师只追求幽默效果,离开了教学计划 和重点,东扯西拉,也许会逗得学生满堂大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减少课堂上知识传授的容量和密度,不免给人以哗众取宠之嫌、喧宾夺主之感。

(二)幽默的运用要注意对象

幽默是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因此,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幽默的内容和方式。首先,幽默的品位要高,不能为了取悦于学生而采用粗俗的语言,荒诞的故事,其次,幽默要注意对象,不能伤害学生人格和自尊。拿学生开玩笑,用幽默嘲笑学生,不仅有损教师的威信,也有伤学生自尊,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的正常发展。

(三)幽默的运用要适度

一节课中,幽默并不是越多越好。运用太多,会导致课堂气氛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必然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作为教师,请把你的微笑留下!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功效的神奇要素。

参考文献

教师差异性培养策略 篇5

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指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专业训练, 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水平、教学水平、教育管理学生水平, 自觉追求, 不断更新, 持续发展, 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由于差异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所以, 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比较高, 历史教师要具备适应差异教学的能力, 以及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意识。

一、构建差异教学模式能力

差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测查, 掌握学情, 然后对学生、备课、课堂教学、练习等进行适当的分层, 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能够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与反馈, 帮助每个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向优势方向转化。[2]同时, 新课改倡导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差异资源开展合作学习。所以, 分层与合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分中有合, 合中有分, 而且要做到隐性动态分层与优势互补合作相结合, 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的交替合理运用, 防止学生产生标签效应, 挫伤学生积极性, 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为此, 本人作了如下尝试:

根据班级28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将其按4:4:6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 六个学习小组, 分别是A层次的学困生两组共8人, B层次的中等生两组共8人, C层次的优等生两组共12人, 每个中等组和稍差组再加入一个优等生。然后设计出“难、中、易”三个层次的问题。较容易的问题, 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 但要把这个层次的问题留给稍差组的学生解决;稍难的问题让给中等组的学生完成;较难的问题然让优等生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由相应组经过合作后完成, 允许同组同学补充, 然后由其他组抢答。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教学目标的分层是单边的, 也就是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个层次, 只由教师单方面掌握具体的分层教学目标。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不使学生产生标签效应, 较低层次和较高层次的学生都不会感觉自己与众不同, 不会产生厌学和骄傲的情绪。另外, 教学目标的分层是动态的, 也就是说对学生层次的划分应该是动态的, 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动态调整其所处的教学目标层次。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和独特的发展, 感受到合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增强合作意识。同时, 也促进了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

二、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

较高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是教师进行差异教学不可缺少的要素。因为无论是对学生、备课、课堂教学、测试与练习、辅导等进行分层, 课前、课上和课后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如分层备课, 首先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 然后才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和练习等。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历史学科综合化的特征, 需要历史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更加充分地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智慧。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 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差异教学模式必将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 这赋予了历史教师新的历史任务, 同时也为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空间和舞台。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 增强素质, 在历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 在新课改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差异教学”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促进了历史教师在构建差异教学模式、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培养等方面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差异教学,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程向阳、周鸿敏:《论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学价值》, 《江西教育科研》, 2005 (9) , 8。

[2]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 146-14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樊广宏:《学习、合作、创新—基于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思考》, 《中国校外教育》, 2010, (8) :528。

教师差异性培养策略 篇6

一、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研讨能力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领悟和掌握程度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每一节课都同样要求学生完成相同的任务, 或演示一遍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就会导致优秀学生吃不饱,反应慢的学生消化不良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能力倾向及个性特点等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学生, 出一些提高性题目, 指导他们上机完成,给他们补充图像、多媒体作品、网页制作等一些内容。 对于一些中等水平的学生指导他们上机练习,巩固本课知识,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从零点开始, 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使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基础知识差而丧失学习计算机的信心。 这样一节课,可以使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另外,我组织学生在课下组成一帮一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孩子们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基础差异比较大。 基于此,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们在协作研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痛苦, 并反思失败的原因,乐于研究,乐于学习。 同时,锻炼了孩子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每学完一课,安排一节信息技术活动课,让孩子进行一项社会活动,如采访一位同学或老师,调查一种社会现象,观察一种生物,等等。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以作品的形式上交,如写一份调查报告,做一份个人简历,设计一个旅行计划,出一期班级报刊,等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提示孩子们在合作之前进行具体分工,如有人进行资料收集,有人负责整体构思,有人进行整体设计,共同进行技术实现,等等。 另外,我们可鼓励家中有电脑的孩子平时多与他人联系, 如给老师发邮件请教问题,给同学发邮件交流经验和心得,互访网页和专题研讨,等等。 让孩子们在协作研讨的过程中体验信息技术辅助社会生活的高效便捷,并享受利用它所带来的乐趣。

二、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具体来讲, 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近年来,我在计算机教学中还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 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然后在众多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结论。 我在教学生如何灵活进行文字 编辑时 , 学生要思 考用几种 软件编辑 文字 , 是WORD2000中,还是记事本中,或是窗口画图中等问题。 这时,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活跃了思维,思考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 我抓紧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字编辑。 这种教学方法,经过课后检验,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这是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 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差异性教学呢? 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 对一些家里没有计算机平时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的学生,要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和电脑、网络接触。 这一小部分同学可能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 当然上机操作做练习、作业时也相当吃力,比如在我教的班级里,就有学生按我的要求在IE地址栏里输入网址, 但是不知道按回车键就可以登录网站。 所以在给他们布置作业时,可以相对降低难度,哪怕只是打几个字、熟悉常用软件或是浏览网页。

2.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怎么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课获得提高呢? 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通过学习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每组组长由这些 “小专家 ”担任,组员在做练习、作业时遇到困难可以找组长帮忙解决,这会让他们原本觉得索然无味的信息技术课变得有成就感。

(2)布置选做作业 ,让能很快完成课堂作业的学生另外加做选做作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基础好的学生无事可做的情况。

(3)这部分学生计算机技术好但其中一部分通常是电脑 、网络的破坏“好”手,所以对他们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有的学生会咨询我一些木马、病毒方面的问题,我会将所知道的全告诉他们,也会教育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正途,计算机网络上的侵犯同样是犯罪。

上一篇: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下一篇:建材市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