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角色

2024-12-04

基于角色(共12篇)

基于角色 篇1

0 引言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 (RBAC) 是目前流行的一种访问控制策略, 是在用户和访问许可权之间引入角色的概念, 将权限与角色相联系, 通过对角色的分配和取消来完成用户权限的授予和撤消, 简化了用户和权限的管理。RBAC技术俨然已经成为传统的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技术的最佳替代者,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大型管理信息系统中, 可以有成百上千个用户, 每个用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每个角色可以拥有不同的权限.集中由一小组的安全管理人员来管理这些角色和用户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 这就要求下放RBAC的管理权, 分散授权管理。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主要优点是省去了权限管理的麻烦, 因此运用RBAC来管理RBAC本身是可行的。近年来, 相继提出的RBAC管理模型有ARBAC97、ARBAC02和CL03。下面对这三个模型进行分析比较。

1 ARBAC97模型

ARBAC97将RBAC各组件的管理问题划分为三类:用户-角色指派 (URA97) 、权限-角色指派 (PRA97) 和角色-角色指派 (RRA97) , 实现了对RBAC分而治之的管理。

1.1 URA97模型

URA97是用户-角色管理模型, 主要解决的是对用户分配角色的问题, 包括规则角色与管理角色的分配。该模型有两个组件, 角色分配can_assign () 和角色撤消can_revoke () 。

定义1.用户-角色指派:can_assignAR×CR×2R, R是角色集, AR是管理角色集, CR表示所有可能在R中使用角色形成的先决条件集合。

例如can_assign (x, y, Z) 指一个管理角色x (或一个级别比x高的管理角色成员) 可以对一个用户, 当这个用户的规则角色满足先决条件y时, 就能授予该用户成为范围Z中的一个规则角色成员。

定义2.用户-角色指派撤消:can_revokeAR×2R

例如can_revok (x, Z) 指一个管理角色x (或一个级别比x高的管理角色成员) 可从任何规则角色z∈Z中撤消一个用户的成员资格。

URA97中的撤消操作是一种弱撤消, 仅对直接管理的角色适用。图1中, 如果一个用户同时是DIR与PL1的成员, 而DIR的权限又是由PL1继承而来的, 那么即使删除了用户的PL1角色成员资格, 该用户仍然可以通过角色DIR获得PL1的许可。

1.2 PRA97模型

PRA97是许可-角色管理模型, 主要解决的是许可的分配与取消问题。RBAC模型中与权限直接关联的是角色, 因此, 权限到角色的指派是RBAC管理操作中重要的环节。该模型也有两个组件, 权限分配can_assignp和权限回收can_revokep。

定义3.权限-角色指派:can_assignpAR×CR×2R

定义4.权限-角色指派回收:can_revokepAR×2R

从角色的角度看, 用户和许可具有相同的特征, 故PRA97与URA97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只要把URA97中与用户有关的数据换成是权限, 就可以得到PRA97模型。

1.3 RRA97模型

RRA97是角色-角色的管理模型, 主要解决的是角色本身的管理问题, 这是整个RBAC模型中最为复杂的部分。由于角色的继承关系会影响到用户-角色指派和权限-角色指派关系, 任何一种操作都会对角色偏序结构产生影响, 从而给RBAC模型的分布式管理带来困难。

RRA97仅讨论了普通角色的管理, 而对管理角色的管理则未做说明。模型中普通角色的管理包括对角色和角色继承关系的修改, 由can_mod ifyAR×2R操作控制。

例如:can_mod ify (x, Y) 的意思是管理角色x (或者级别比x更高的管理角色) 中的一员可以创建或者删除区间Y中的一个角色, 也可以改变区间Y中的角色层次关系。

ARBAC97模型虽然简单, 易于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 ARBAC97不能够对特定的角色层次结构进行操作;其次, 由于受到先决条件的限制, URA和PRA中分别存在着用户和权限多步分配的问题, 多步分配必须导致信息冗余;最后, 由于采用自顶向下的权限分配方法, PRA97中存在着不合理的许可流问题。

2 ARBAC02模型

针对ARBAC97模型存在的问题, 对其进行了改进, 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模型-ARBAC02。该模型采用了一种更先进的管理方法, 在保留ARBAC97模型主要特征基础上, 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组织结构”, 作为新用户和权限库, 以此取代角色层次结构中的先决条件角色, 同时设计了一个自底向上的权限分配方案。

2.1 组织结构与新的用户库和许可库

组织结构是一个树型结构且具有继承特性, 它独立于角色或角色层次。一个组织结构是由许多组织单元构成的, 每个组织单元中都包含着相关人员和相关工作职责。为了完成角色管理的目的, 我们可以把用户库和许可库看成是不同的组织结构。

定义5.OS-U代表用户库的组织结构, 包含了事先分配好的用户。图2是一个OS-U的例子。任何组织单元都有用户, 如果“Tom”是“PJ1”的一员, 这就意味着他在Project1中有一个工作职位。OS-U是一个树型结构, 且具有继承特征。因此, “Tom”作为“PJ1”的一员, 也是“ED”和“PRD”的一员。

定义6.OS-P代表许可库的组织结构, 包括了事先分配好的许可。从图3中看到OS-P是一个倒置的树型结构, 一般的许可分配给底层部门, 特殊的许可分配给高层部门, 生产部门的访问许可都分配给“PRD”, 而Projectl成员的特殊许可分配给“PJ1”, 在OS-P中许可被向下继承。

2.2 自底向上的许可-角色分配方式

ARBAC02模型采用自底向上的方式进行许可的分配, 一般的许可分配给较低层次的角色, 较高层次的角色可以继承这些许可;另外, 特殊的许可分配给层次较高的角色。图1中, 公司所有成员都拥有的许可分配给角色“E”, 工程部门成员拥有的许可分配给角色“ED”, Projectl的成员拥有的许可分配给角色“E1”。这样, 层次较高的角色可以通过继承来获得相应的许可, 避免了不合理的许可流向。

3 CL03模型

严格意义上讲, CL03不能算做管理模型, 真正的管理模型应该是SARBAC, 它是在RHA4基础上扩展出来的。RHA4是R H A层次管理模型系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作用与RRA97相当。RHA4中有一个很重要概念就是“管理区间”。

定义7.S (r) 设是角色r的管理区间, 有S (r) ={s∈R:s≤r↑s↑r↓r}。

例如, a∈S (r) 表示从a开始的每条路径都经过r, 也就是说, 由r控制的关于a的任何改变都不会因继承特性而对层次结构产生影响。

SARBAC在RHA4 admin_authority操作基础上增加了与ARBAC97中和作用相当的两个操作:

控制用户-角色的指派:ua-constraintsR×A (R)

控制权限-角色的指派:pa-constraintsR×A (R)

用户和权限的指派关系是通过ua-constraints和pa-constraints的直接更新和间接更新实现的。这两种更新操作都能改变模型的层次结构, 如果角色r处在管理角色a的管理区间之内, 那么a就可以修改所有与r有关的操作, 包括添加删除角色r, 添加删除以r为端点的边线, 这样的操作可能破坏模型的层次结构, 这在ARBAC97中是不允许的, 因为ARBAC97中对角色层次结构的任何一种操作都必须保证角色区间的封装性;而在SARBAC中, 每个管理角色都和一个特定的管理区间相关联, 角色的管理区间是由层次结构决定的, 而层次结构又是ad min_authority由操作动态扩展的, 并且可以随着层次结构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因此SARBAC的管理方法更加灵活, 适用范围更广。

另外, SARBAC在模型的完整性, 简单性, 实用性和多功能性等几个方面都比ARBAC97优秀, 在基于角色的模型框架下, 还可以很好地模拟自主访问控制机制, 降低由角色层次结构的继承性带来的复杂操作。

4 结论

ARBAC97是最基本的, 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管理模型, 但该模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ARBAC02针对ARBAC97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引进了组织结构的概念, 使用户和许可不再依赖于角色层次。同时, 模型采用自底向上的权限分配方案, 解决了ARBAC97中存在的不合理许可流问题。SARBAC管理模型的提出, 突破了ARBAC97只能在封装的角色区间内对角色层次结构进行修改的局限, 使得该模型比ARBAC97更有吸引力, 具有更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技术是保证信息和系统安全的最有效的技术, 将角色与权限对应起来, 用户根据他的责任和资格被赋予适当的角色而获得相应的权限。模型中角色的分布式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使RBAC模型的管理更加方便, 灵活, 可以用RBAC来管理模型本身。ARBAC97、ARBAC02、CL03是近年来提出的RBAC管理模型。本文重点对这三个模型进行了介绍, 通过比较, 指出了ARBAC97中存在的不足及ARBAC02、CL03所做的改进。在分析各个模型过程中, 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管理模型,ARBAC97,ARBAC02,CL03

参考文献

[1]Ferraiolo D, Cugini J, Kuhn R.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RBAC) :features and motivations. In:proceedings of 11th Annual Computer Security Application Conference, New Orleans.LA.1995.12.

[2]Bertino E,  Feari E, Atluri V. Specification and Enforcement 0f Authorization Constrains in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

基于角色 篇2

在CRM数据库中,每一条记录都可能包含了隐私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关系到客户,也可能关系到你的销售队伍和商业运作。 在一个的商业环境中,客户隐私信息会涉及到社保卡号码,信用卡信息和家庭住址等。 而在的商业环境里,隐私信息可能包含了数百万美元的采购历史记录,销售团队的佣金、销售目标、销售战略等商业机密信息。

在一个单一数据库中存集大量信息的优点在于它能针对每一名客户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为你提供一个清晰的全貌,助你回顾过去并规划未来。

但是否有必要让所有的CRM用户,比如销售代表、支持人员、顾问和库房人员,都能像你的C层管理人员那样拥有访问所有数据的权限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有时候,让员工看到其它同事的佣金信息并不是件好事。 而让顾问看到所有的客户数据也要冒上他在为你的竞争对手工作时泄露数据的巨大风险。现实中由于员工跳槽而带走客户数据的事已是屡见不鲜。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客户隐私信息并不代表要去完全限制用户访问,或强迫他们在每次使用系统时征求许可。 相反,建立一套基于角色的结构能确保在控制隐私的同时不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

角色扮演

顾名思义, 基于角色是指管理人员依照用户在企业内部所扮演的角色来限制或允许他们对信息的访问。 建立一套基于角色的安全流程需要针对不同用户来设立许可权限,从而确保每一名用户只能访问到与他的岗位职责相关的信息。

比方说,某家公司决定只让高级市场人员访问与近期一场市场活动有关的特定客户数据。 或者只让副总裁访问销售佣金数据。

这种基于角色的功能还可以被进一步延伸,比如按照销售区域来划分访问权限,这样销售代表只能看到属于自己区域范围内的信息记录。

大部分的CRM应用中都自带了这类功能,公司可以按照自身的需要来酌情使用。 软件公司TechExcel的发言人Jason McNally表示,简单地去封锁信息传输或者email记录其实并不管用。

“只让员工无法向外部发送记录起不了什么作用,”他说道,

“任何在屏幕上显示的信息都能被复制粘贴到另一个文件中。他们甚至能够将客户数据截图保存下来。在员工跳槽转投竞争对手的时候,这些数据依然能够被带走。”

量体而裁

一家公司如何进行访问权限设置要视很多因素而定,其中包括公司文化,Salesforce.的产品市场总监Al Falcione说道。

“有些公司的系统很开放。 他们拥有透明的数据共享模式,不仅能让员工访问,而且还能让客户访问,”他说道。 “他们不在乎每个人都能访问这些信息。”

那些不愿使用基于角色的安全措施的公司普遍认为这种做法会破坏员工之间的协同。 如果销售队伍能浏览部分数据记录而市场部门不能,那么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流就会产生阻碍。

但Herve Pluche则认为,大部分公司一开始还是会倾向于保守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才会慢慢放宽限制,允许更多的协同。

“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良好的方针和设置,对信息访问采取恰当的限制,”他说道。 “在开始时谨慎一些并没有错,因为一旦你的数据在公司内部全面流通,那么今后很可能就覆水难收。”

有些公司采取基于角色的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仅仅是为了防止给销售代表的信息过量。

“有时候,较少的信息反而能增加效率,”Salesforce.com的Al Falcione说道,他将CRM的全部数据比作是一家在线购物站点,用户可能会因为太多的数据而眼花缭乱,哪怕他们知道自己想要找的是什么信息。

“信息泛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不知所措,”他补充道。 “因此,这类安全措施对控制隐私并没有帮助,让用户访问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灵活性,不可失

实施一套基于角色的安全保护并不会给管理上带来多大的麻烦,它只需在系统内设立一些规则。 Falcione建议让一名享有最高权限的管理员来管理所有的需求和变化,而不是将管理权限拆分给几个部门的主管。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你也要兼顾到操作的灵活性,TechExcel的Jason McNally说道。 灵活性和安全性其实也与数据的输入方式有关,销售代表和其它员工输入的数据要得当。 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快速上传数据,然后再来分类到正确栏目的做法可能会造成大问题。 在那些数据被正确分类前, 用户可能会在共用栏目(比如备注栏)访问到它。

总的来说,基于角色的安全保护应当参照大公司的客户数据隐私规范,NeoCase的Herve Pluche说道, 公司需要将现有的商业流程与合规要求匹配起来,并采取现有实践作为切入点。 这样,管理人员才会以新的眼光来看待隐私保护措施。

基于角色模型的家具设计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角色模型 产品设计 家具设计

一 引言

家具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在作者所在的院校,家具设计是产品设计(二)的教学内容,该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上半学期。其目标主要是通过完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市场调研、设计定位和用户研究的方法,并能在实际设计中予以应用。在以往的产品设计课中,由于大多为虚拟项目,没有真实的用户,学生并不重视调研,出现调研与设计脱节,甚至先设计后补做调研的情况。而在方案设计中也仅凭个人经验和直觉围绕产品本身展开设计,在目标用户与设计结果之间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联系。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此次家具设计课程中引入了角色模型(Personas)的概念,用以引导学生的设计。

二 基于角色模型的产品设计

(一)何为角色模型

角色模型(Personas)的运用源于戏剧中的角色描写(character description)。文学创作中的角色创造有一定的原型,而又超越原型本身。为了使角色有骨有肉,会对其外貌特征、衣着服饰、言行举止等进行细节描写。成功的人物塑造,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成分,但却能够让人觉得是真实存在的,仿佛就是某一类人的典型。基于这样的原理,在产品设计中引入角色模型的概念,在了解目标用户群的基础上,通过塑造一个或多个虚构的人物作为目标使用者,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这种设计的方法可称之为角色模型法。

可见,角色模型法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法。但是,相对于传统的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法,角色模型法通过构建角色、设定角色环境、讲述角色故事,形成特定的情境,使目标使用者更加具体形象,在设计团队成员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起统一的设计目标。

(二)运用角色模型的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在不同的企业,产品设计的程序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可概括为五个步骤,即:设计调研、分析定位、概念方案设计、方案细化和模型制作。如(图1)所示。

若基于角色模型法进行产品设计,则其一般程序可概括为:

1 角色构建,即人物的塑造。角色构建是在用户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构建角色之前要先明确设计的目标群体,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或桌面调查(desk research)的方法收集目标用户的资料,明确该群体的特征,并找出这一群体的若干典型人物。最后再以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为蓝本,结合该目标群体的共同特征构建角色,对角色进行深入刻画。刻画人物的角度没有定律,可根据人物特色和产品开发的需求而定。

2 根据角色定义产品,即进行产品定位。产品定位包括根据角色的使用需求确定产品的使用情境和基本功能;根据角色的生活方式定义产品的视觉形象等。产品使用情境与基本功能的定位,通常是用一系列关键词或短语、语句表示,也可以依据5W2H法,快速设定产品化的条件:

Who——为谁设计?

Where——在什么场合使用?

When——何时使用?

Why——为什么设计?

What——做什么?

How——怎么使用?

How much——达到怎样的水平或标准?

而产品视觉形象的定位可以用情绪模板、材料模板、色彩模板、风格模板等将产品的材料、色彩、形式风格等构想具体化。

3 进行产品概念构思,其目的是将产品属性可视化。主要是根据产品定位,借助各种创造技法如头脑风暴法、联想法、仿生法、类比法等进行功能方式的创造,用草图的方式探索可能多的产品的功能、形态创意。

4 方案选择和细化。对概念方案进行初步的筛选或方案之间的重组整合,选出几个方案进行细化发展。这一阶段要进一步明确产品的特征,并且要对照角色特征,反复进行方案的调整。方案的发展主要用详细的草图对细节进行推敲,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产品3D建模和渲染。同时要初步确定产品的工艺方案(CMF proposal),包括产品的外观色彩、材料、加工方法等。

5 模型制作。通过制作比例模型,可以进一步检验设计,并根据需要对产品进行人机测试、功能测试或用户测试,以便根据测试结果对设计进行调整,并准备结构设计和样品试制,直至生产准备。

由此可见,角色模型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设计调研和分析定位阶段,进而影响概念方案的设计和后续方案的发展,从而影响最终的设计结果。

三 家具设计教学实践

此次课程为期6周共72学时。参加的学生数共19人,分为6组(每3至4人为一组)。课程项目为虚拟项目,要求分别自定目标群体,并为该群体设计一组家具。为了使学生避免以往常见的凭个人主观想象进行方案设计的情况,决定尝试用角色模型法指导学生的设计,以期培养学生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意识。因此,在讲授角色模型法之后,学生就围绕项目要求,根据角色模型法的一般程序展开设计。课程的教学也是围绕项目的进度进行讲解与辅导。

这里以其中三组作品为例,介绍角色模型法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介绍角色构建、产品定位、方案设计与实物模型效果。

(一)第一组作品

1 角色构建

(1)目标群体:年轻小资白领,年龄:25-30岁。

(2)角色模型:Lina,女,27岁。

(3)角色描述:

作家、平面模特、自由职业。

在中国念完高中后随父母移居日本。

现在中国独自生活,工作的随意性让她有很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nlc202309032102

喜欢恬淡自然的生活,标准的80后文艺青年。喜欢的服饰、物品、风格都来自她一切尊崇自然的生活态度。如(图2)

(4)角色生活故事:通过“Lina的一天”来描述角色典型的衣、食、住、行、娱乐、工作等活动。(图3)

早上8:00,空气清新的早晨,打开窗台上老式的收音机,听着深深浅浅的音乐,穿着舒适的棉麻质衣服。名牌?时尚?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我只是选择适合我的生活方式的。

早上8:00至16:00,我喜欢干净、舒适、有质感的生活。即使工作中也不例外。微黄的台灯,牛皮纸包的本子和窗台上的野菊,会让我心情愉快地完成一天的写作。

下午16:00至18:00,昏昏沉沉的下午,非常适合一个人安静地喝茶看书。看着香炉里探出的一缕青烟,立柜上某个城市买回来的小摆件,墙角喃喃私语的花草,一切静谧中,思绪却热闹非凡。

我认为追求自然,还原自然是生活的本质。金钱、名利都不是我在乎的,我的能力足够支付我的生活所需。侍弄花草、拉手风琴,我都不是专业,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偶尔天气晴好,我会带上心爱的相机,行走伫立于闹市,记录他们的一切。

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角色人物所使用的物品和选择物品上的风格倾向,从她一天的工作和活动中也不难体会到人物的性格、品位、生活态度,从而为产品的设计定位提供依据。

2 产品定位

在角色构建的基础上,根据角色人物的生活方式,将所设计的一组家具定位为“由椅子、茶几和搁物架围合成的轻松的阅读空间”。并且进一步从材质、色彩和风格几个方面进行家具视觉形象的定位。如(图4)

(1)材质:实木,有质感。根据人物崇尚自然,追求传统自然而舒适的生活的特点,可选用的材料包括实木,皮革,藤,竹,陶瓷,玻璃,棉麻等。

(2)色彩:淡雅,有格调。选用天然的木色,淡黄的灯光,干净的白色,清新的黄绿,温暖,朴实淡雅,清新自然;整体感觉干净,色调统一,有格调。从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喜欢的生活用品中提炼颜色,也可以作为设计方案配色的参考。

(3)风格:简约,有品位。简约风格就是简单而有品位。这种品位体现在设计上的细节把握和推敲。在制作上更要求精工细作。

3 方案设计与实物模型效果

在产品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设计构思阶段会产生多个关于功能与形态的草图方案,但是必须围绕“角色模型”与“产品定位”进行筛选,从多个草图方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进行整合细化。再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1:1的实物模型。从实物模型的效果上看,整体造型风格统一,符合预设的产品视觉形象,与角色人物的关联度较好。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所限,在细节的把握与处理上还不够到位,还可以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如(图5)

(二)其他两组作品

其他小组的设计也是围绕角色模型法的程序展开,分别进行角色构建、产品定位与方案设计。

1.根据角色人物喜欢阅读、上网、喝咖啡的习惯而设计的一组家具,包括:搁物架、椅子和边桌。如(图6)2.根据角色人物喜欢自由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沙发和茶几。这组沙发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而且其中的一件沙发也可以变为茶几,使用方式比较灵活多变。如(图7)

四 小结

在家具设计的教学中,用角色模型法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可以通过角色的塑造,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在小组成员之间树立起统一明确的设计目标,使设计能够围绕用户展开。从设计的结果看来,不同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描述,能够在设计之初帮助确立不同的设计方向,进而影响设计的展开,并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设计方案。而且在方案的功能和形式上,都能与用户的需求建立较好的联系。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研究 篇4

访问控制在Web访问中占据重要的意义,其准确性直接关乎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其实现方式又关乎控制的管理灵活性。访问控制的方式主要体现为3种形式,DAC(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自主访问控制),MAC(Mandatory Access Control,强制访问控制)和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其中,强制访问控制系统直接将权限分配给用户,虽然直接可行,但是管理起来较为麻烦,当用户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越发棘手。RBAC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通过将主体,客体分类成用户,角色,权限3大块,进而基于此分配用户不同的角色,对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权限,整个系统模型得以灵活地管理权限的分配,保证了访问控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简单说,当一个组织机构的人员变动时,只需要对用户角色的分配,角色权限的分配稍加调整,就可以解决相应问题。整个过程实现了用户权限的逻辑分离,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增强了可操作性。

然后在实践中,依然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简单说,一个用户可以分配多个角色,在某些情况下,管理员可能发现,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分配权限的粒度并不充分。试想管理员对用户A分配的角色并没有满足充分地要求,需要微调,以对原用户进行更加细腻的约束。于是建议基于RBAC模型,采用适当的MAC规则加以辅助,具体看正文。

(2)在实际的网络访问中,如果没有特别的处理,来访的客户应该是平等的。提出在角色设置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引入访问优先级。举个例子,角色中的user,manager和systemmanager在同时登录访问系统时应该被置于不同的优先级,从而得到不同的响应——高级管理者应该被系统优先接纳,反之亦然。

2 相关技术

自从最早的RBAC模型提出以来,在文献[1]中,Sandhu等人的模型统一了人们的认识,建立了相应的标准。而文献[2]则具体阐述了RBAC的建议标准。平坦型,层次型,约束型,对称型等具体的划分,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清晰。简述如表1所示。

基于此有文献[3]形象地称之为RBAC0,RBAC1,RBAC2,RBAC3,并且用图形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图1所示。

其实现则主要体现在图2中:管理员通过分配用户的角色、分配角色的权限,达到了用户和角色的逻辑分离,使得数据的访问控制更加完善,降低了维护人员工作的复杂度,提升了管理的灵活性,而各个模型的管理不同又得以很明显的表示。

随着研究的深入,NIST版本的RBAC模型又基于前人工作出现,具体体现为核心RBAC,层次型RBAC,静态职责分离(static separation of duty SSOD)关系,和动态职责分离(dynamic separation of duty DSOD)关系,具体说来四个模型组件又和先前的RBAC模型相应的对应,这些文献[2]都有细说,此处略过。

文献[3]提及的整个模型的实现策略——安全Cookies,智能认证和LDAPS 3种实现方法,使得整个模型得以具体实现。由于RBAC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近年来被成功的应用于大型网站和一些系统软件中,而这些工作又反过来促进了RBAC研究工作的深入。比如文献[4]在身份认证上巧妙的采用安全cookies机制,实现对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双向认证,有效防止黑客侵入,保证了通信的安全。但是相关的问题依然存在,比方说一个角色被分配了相关的权限,被分配此角色的用户就会无限的享受此权限效力。如果说一个用户只有在工作中,或者休息中,才能享受这些权限,那么原先的模型便不足以更细粒度的刻画这种约束。文献[5]中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提出时间特性的概念,对原有模型进行时间特性的扩充,规定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权限的具体约束,从而保证会话的一致性,提高了访问控制的操作性。针对此种现象,也有学者提出基于规则和角色的访问控制,即在RBAC的基础上,扩充规则特性,规定在某个任务进行时才可以履行某个权限,这一点文献[6]有着详细的阐述,并且提及的相关概念中使能型权限,激活型权限和限制型权限很好的阐述了原模型应用中的一些不足,并给出了具体的新的拓展。

在此注意到,引言中提到的问题需求,与文献[6]中的面临问题确有相似之处:(1)虽然角色拥有所请求操作的相应权限,但能否真正执行操作要根据系统当前的状况决定。(2)不同用户行使同一角色的权限时能操作的客体集不完全一样,在此基于以往学者经验,特提出一种新的约束机制,即在传统的RBAC基础上,引入强制访问约束,以供参考。具体如图3所示。

具体说来就是针对RBAC的操作不足,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强制访问约束。在Mac约束中可以具体规定具体用户的访问粒度,比如时间权限,任务特性,或者某个用户对具体对象object的约束控制。举个例子,管理员已经对某些用户权限的管理做好了分配,但实际应用中发现了不足,可能要针对用户A进一步限制,这时不需要改变其角色配置,仅仅在相应的Mac约束中加以说明,然后经后期的约束聚合,就可以达到灵活的访问控制。这样不至于遇见一个不合适的用户权限分配,就创造一个新的角色。此时,角色的管理更加方便。

在此Mac约束的引入,可以明显提高访问控制的灵活性,又可以在系统允许范围内,适当的改善而又不会明显提高工作量、增加问题的复杂度。模型实践时,在访问具体对象时只需在原有的RBAC的基础上,将Mac约束和原先分配好的约束进行合并操作,得出的新的约束就是改进后的细粒度权限分配。

同时,又在角色集合上绑定优先级,从高到低优先级依次可设置为0,1,2,3等。以便服务器进行不同级别的响应,提高高优先级成员的访问速度。

3 模型的相关定义和实现

用户集:U={u1,u2,u3,……}.u1,u2等即RBAC中的普通用户,U为所有用户的集合。

角色集:R={r1,r2,r3,……}.r1,r2等即RBAC中的普通角色,如员工worker,管理者manager,超级管理员super_manager等,R为所有角色的集合。

权限集:P={p1,p2,p3,……}.p1,p2等即RBAC中的普通权限,比如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对网页信息的浏览,打印等操作。

优先级集合:Pre={n1,n2,n3,……}.其中n1到n3可依优先级从高到低设定为0,1,2具体应用时可以实际情况自行分配。

角色优先级绑定集合Rp={,,,……}.即对角色r1分配了n1的优先级,即对角色r2分配了n2的优先级,同理类同不赘述。当然在用户分配时针对一个用户多个角色的分配的情况,可对该用户默认设定为n1,n2等中的最高优先级n,暂记为n=max{n1,n2,……}。此项工作在最终权限判定时可以简单的优先级判定算法实现。

Mac约束集:UP={,,,……}.其中,即对用户u1在t1到t2时间段的p1权限进行限制,bool值为真即为允许操作,bool值为假即为禁止。同理,即为对用户u2在t3到t4时间段的p2权限进行限制,bool值为真允许操作,反之禁止,其它类同不赘述。由于实际操作的环境不同,此处仅对用户权限在某个时间段内某个权限进行约束,实际操作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扩展mac约束的子项,可以基于任务特性,也可以基于工作流,周期等。只是简要介绍一种新的模型,新的约束机制。

下面以一个正在开发的Web访问控制系统为例,介绍下其访问控制流程并简述如下:

(1)用户登录,进行身份验证。

(2)验证成功则跳转访问首页,否则报错,告知重新登录。

(3)在访问首页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对数据object的打印,浏览,增、删、改、查操作,当用户user进行某项操作时,询问数据库RBAC控制模块及mac约束模块,两模块约束进行叠加,得出当前用户user的访问权限是否为真。为真允许操作,反之则进行报错,告知无权访问。

(4)用户安全退出。

其流程图简述如图4所示。

一个相应的判定算法:

4 结语

首先,对RBAC的概念进行了深层的认识,仔细分析了其原型的产生,发展,以及良好管理效力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并且跟据前人的成果,分析了原模型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足之处,阐述了基于时间特性,基于任务工作流和基于规则的相关改进工作,并进行了相关的说明。在此基础上针对原模型的功能不足,提出了一种强制约束(MAC约束)与基本RBAC相结合的模型,使得用户,角色,权限的管理更加灵活,更加符合实际操作。

相关研究文献[7]中的提到的RBAC的细粒度控制研究工作,与本模型有共通之处,但也有区别。共同点皆是在原有的RBAC模型基础上引入细粒度操作,区别即前者是对资源访问权限进行的分解,细化,而是在相对粗粒度(即原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用户,权限间的直接约束,弥补了原模型的不足。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提及的MAC约束的具体的约束规则可根据用户需要灵活扩展,比如加入时间特性,任务流特性等,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可操作性。

在此,基于文中提及的改进型RBAC模型,正在探索相关系统的具体实现。相关的策略表示,具体的MAC实现和所有约束的聚合将是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Ferraiolo DF,Sandhu R,Gavrila S.Proposed NIST standardfor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 Security,2001,4(3):224-274.

[2]薛伟,怀进鹏.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的扩充和实现机制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0(11):1636-1642.

[3]J Park,R Sandhu1 RBAC on the Web by smart certificates1In:Proc of the 4th ACM Workshop on Role2Based AccessControl1 Faixfax,VA:ACM Press,19991:1-9.

[4]桂艳峰,林作铨.一个基于角色的Web安全访问控制系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0(8):1187-1194.

[5]黄建,卿斯汉,温红子.带时间特性的角色访问控制[J].软件学报,2003,14(11):1945-1954.

[6]芮国荣,邢桂芬.基于角色和规则的访问控制[J].计算机应用,2005,25(4):864-866.

基于角色 篇5

————浅谈电视剧演员如何塑造角色

在表演学中,演员所塑造的角色我们可以理解为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的可见的生活形象,使人物从剧本里走出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人。那么,电视剧演员的创作任务便是在剧作家所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屏幕人物形象。如何成功地塑造出一个活灵活现的荧幕角色我想对于每一个演员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搜集孙红雷、周迅、陈道明等多位我国一线电视剧演员的经验谈,我们可以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人物的性格。

当一个演员初次接到一个崭新的剧本,要想能尽快的进入角色,把角色演活、演真,那么,他首先应该做的便是理解和把握人物性格,要从作品中人物行为和语言中进行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在人物语言中,要懂得通过人物语言来发掘作品内容和它的丰富内涵,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必须透过字里行间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作为演员主要是通过研究作品来理解人物,但仅止与此是不够的,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深入生活的途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演员对人物浅表的理解是演不好角色的,这需要从生活中获取对人物直接的感情体验,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演员通过分析作品,深入生活,进行排练以至整个演出过程,会不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理解人物的尝试决定着塑造人物形象的成败。

如孙红雷在开拍《潜伏》时,是这样谈论对所扮演的余则成这一角色塑造的理解:“通常一提到影视剧中的谍报人员,大家就认为是英雄形象……我不想演那样的英雄,我觉得太假、太虚,我想演一个能在那个年代的谍报机构里生存的人,因为每天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有无数只耳朵听着他,我希望他在这么多的监控之下,能够生存。”

孙红雷通过对作品的深刻的研讨,充分的挖掘和把握住了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于是在《潜伏》正式放映时,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举手投足之间都彰显从容淡定、沉稳内敛,充满个人魅力的余则成这一人物形象。

拥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在《金婚》中扮演文丽的知名演员蒋雯丽,在剧中,文丽是一个美丽、忠诚、善良但同时也善妒、偏执和疯狂,女性正面和负面的性格都能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像她,所以,我演她”蒋雯丽在接受《南方周报》的采访时如是说道。正是在这种人物性格上深刻把握的本色演出,让观众在欣赏此剧时自然地感同身受,就像是在回味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

其次,要想塑造好一个角色,还需要体验与表现角色。“演员要研究自己的角色,通过认真分析,留心作者给他提供的环境,细致观察角色性格,然后进入角色生活,体验角色感情。具体地说,作为在舞台上的表演应该是“形似”和“神似”完整统一。神似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这仅仅靠模仿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不到的。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过的是“双重生活”,他必须具有双重意识,在充分表露一切适合时宜感情的同时,还要自

始至终地十分注意演出的方法和细节,使意识在自我控制下行进。” ①只有对角色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才能传达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如在《西游记》中成功的塑造了荧屏上的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演员六小龄童,六小龄童为了能生动的塑造孙悟空这一角色曾跟随其父六龄童系统地学习猴戏。猴戏,是武戏中独具风格的一种,一个演员必须是把武生各种戏路全部掌握好了,打好了根基并已基本定型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升华进一步学习猴戏。通过艰辛的猴戏的学习,六小龄童充分的进入到了角色的生活,把孙悟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的社会性、猴的生物性、神的虚幻性这三种属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

在演戏之前提前“入戏”的演员还有很多,比如被观众誉为“精灵演员”的周迅也曾经在电视上接受访谈上说,“演戏跟唱歌一样,你要把那些歌词都变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你要把角色的生活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可能你原来并没有角色生活中的那些内容,但是,角色给了你这些东西,使你仿佛有一根筋永远伸在那里。”周迅曾扮演过无数个具有挑战性的角色,但她成功塑造这么多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方法便是就是真的放下自己,放下所有的预设立场,变成正在塑造的那个人物。

可是在影视圈也有很多演员因为入戏太深,而无法脱离自身的塑造的角色,比如那个仙子一般的陈晓旭,她在扮演那个天仙样的林妹妹时,完全将自己变成了她,但在之后的生活中一直无法抽离,便养成了心病。

另外,演员语言要有个性。

“表演的两大支柱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动作。语言在戏剧表演中俗称台词。在舞台上,语言是演员让观众从心里对人物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工具。在戏剧艺术里,语言具有极大的作用,思想、主旨、意向、冲突,所有一切在戏剧作品里都是用语言表达的。演员不仅需要用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来使观众看到你的思想,而且需要运用表现和传达丰富人物思想的语调使观众听见你的思想。

语言本身也是动作,由于语言具有鲜明的动作性,所以它总是与人的某种意愿有着明显的联系。这种意愿的产生和完成赋予语言以动作。因此,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一样,有它的任务、目的和规定情境,体现出语言的动作性才能说好台词” ②

另外,我们除了关注演员的有声语言之外,那些无声的隐藏在言语背后的潜台词也同样具有魅力。

而所谓潜台词就是深藏在台词之中的真正含意,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台词流露、表达出来的。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表达潜台词,可以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手势、语调、语气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

深入挖掘潜台词,并把它清楚地传达给观众,这是演员在表演创作中要完成的任务。演员在准备角色时,要根据剧情的要求,研究剧中的情节、事件、台词、人物关系和人物所处的特定情境,找到人

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和内心思想活动,通过生活的戏剧语言来塑造凸显人物的独特魅力,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提被业界人士誉为具有“恢宏大气,帝王之声“的戏剧腔的演员陈道明。

所谓“戏剧腔”,是指语调特别注重抑扬顿挫回环流动。演员的台词从大范围上可以分为戏剧腔和生活腔。而生活腔,则指的是接近或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的语调。陈道明和李保田是国内少有的能融合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台词风格的演员。

陈道明曾在《康熙王朝》中大放异彩,该剧大场面较多,陈道明大段大段的台词表演机会也很多。最经典的首推第四十五集开头一段长约十分钟的台词戏,康熙在乾清宫因查处明珠案而廷斥群臣,痛责腐败,并改乾清宫大殿为“正大光明殿”。陈道明在这一段的表演,其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其王者霸气,对臣子们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对腐化之痛恨,无不得到酣畅淋漓的表现。这不仅仅是声音的颤栗和嘶竭,完全是整个身心的迸发,而这种喷溢欲出的激烈情绪又被很有节度地控制在不失态的境地里,十分具有张力。

而另外一位同样在荧幕上诠释王者之气的演员那便当属饰演过武则天的刘晓庆了,在《武则天》这部剧里,刘晓庆的一颦一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让人看到人物的欢乐、痛苦、挣扎、无奈与绝望,每一个手势、步伐、快慢停顿都极具风骨,尽显了历史剧的博大和张力。刘晓庆也曾透露过说自己除了要研读透大段大段台词背后的深意外,这些无声的潜台词更需要自己花费心思表现

给观众看。

最后,塑造血肉丰满人物的关键便是立体化,多样化的手段。在一部剧情生动的电视剧中,是需要具有性格复杂、情感丰富、命运跌宕起伏的各种人物,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险境,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因此他们的表现就不能单一化,而是多样化,时而温和平静,时而老辣炙热,时而深不可测,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完整,饱满丰盈。

在这里,让我们举两个电视剧中经典的反面角色为例,那就是和坤的扮演者王刚和容嬷嬷的扮演者李明启。这两位演员都充分运用了多样化的表演手段将这原本应该让人深恶痛绝的角色演出了其可恨、可恶、可憎、可悲、可怜之外的一点儿可笑和可爱。

李明启在《还珠格格》成功的饰演了一位狠毒邪恶的老嬷嬷,但在剧中她屡次被小燕子恶整出尽了洋相以及剧中与皇后的主仆情深痛悔改过又让人觉得有些许可笑和同情。

而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扮演和坤的王刚也曾坦言“演反派就是把心里的魔鬼放出来” “我们经常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未必。当一个人吸吮母亲奶头的时候,肯定不愿意让给别人吃。这种天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后来经过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教育,才学会了谦让。如果说人们心中本来有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那魔鬼在后天的教育下变得越来越小,天使则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当魔鬼真的变得很小乃至消失的时候,那你就是圣人了。所以我们常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家都有一些缺点,彼此彼此。演反角的时候,我就把

心中的魔鬼充分释放出来,就像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一样。这样,这个人物也就活灵活现了。”

思考的能力和思想的深度,往往决定艺术的高度。演员到最后拼的就是艺术成熟的高度,审美素质的丰厚,文化底蕴的深度。比如在《人间四月天》饰演徐志摩的黄磊,眼神明亮干净,带有仿佛与生俱来书卷气;那调皮娇俏的小燕子赵薇,灵动的大眼睛里有着藏不住的神采和光芒,许多细腻丰富的感情、内在的变化都是通过这双大眼睛来传递表达;还有那不食人间烟火,外表冷傲坚强内心却孤独脆弱的小龙女李若彤„„这些演员凭借着独特的创作理念,加之多元化的戏路,清醒的理性精神,对表演艺术的自觉、自律,形成了自信、自然的表演风格,他们以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深厚的功底和实力,把人物的复杂、细腻、隐忍的情感世界,表现得生动、丰富、朴实,富有人情味和层次感,细腻贴切、收放自如地释放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

而我个人认为,演员塑造角色首先要有一个冷静旁观的过程,要对这个角色有深刻的理解,有真实的判断,然后拿出来掰开了、揉碎了,把它铭刻到你心里,到了片场随性发挥,这样出来的东西一定就是这个人物的东西。表演不可能是理智的,演员一定要感性。生活中很理智的人一定做不了好演员。好演员的生活中在某些人某些事上一定不理智。所以经过内心思维、意识和状态的积累和体验,然后由内而发、自内向外生发出来的表演方式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很准确的,否则就会很生硬,表演的痕迹过于浓重,就会显得虚假,不真实。每

个演员在表演之前都应经过生活和内心的过滤,才能呈现给观众的一个真实的艺术形象。

注释:①刘艳秋,《演员如何塑造与表现人物形象》,周日日报,2008(9)

②张秋亚,《电视表演中角色的塑造》,大众科技报,2009(5)

基于角色 篇6

关键词:社会网络;角色发现;张量;社团演化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

RoleTracker: Method for Tracking the RoleBased

Evolution in Social Network

DUAN Songqing1,2,YU Xinglong2,WU Bin2,WANG Bai2

(1. Cloud Testing Center, China Software Testing Center, Beijing100048,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Beijing Univ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100876,China)

Abstract:In the existing study of user roles, many scholars have defined the numbe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oles,which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a particular dataset. But there are two problems: 1) the generality is poor,i.e., it must be reanalyzed if the dataset has been replaced; 2) in the real world, user's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s are complicate and user roles are varied. So it's very difficult to describe and identify them with the artificial definition. So, this article proposed a user role found algorithm based on the tensor decomposition model. This algorithm can not only set the number of roles automatically, but also reflect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le in specified period of time.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extended user role to community roles and raised a community evolution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distance of community roles and the node overlapping.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ntified rol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 and the community evolution analysis method proposed has better effect than comparison algorithms.

Key words:social network; role discovery; tensor; network evolution

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以节点代表各实体,以节点之间的边代表实体之间的关系,它代表了呈现高度复杂性的网络,并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小世界、无标度等特性.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指社会行动者以及社会关系的集合[1],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网络分析(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西方社会学学者基于数学方法﹑图论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也是复杂网络研究的一部分.

用户角色识别是将具有类似行为特征或社会地位的用户划分为一类,并研究不同角色及所属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在网络中发挥的作用.识别用户的角色,有助于寻找特定的用户(如舆论领袖),并对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监控言论、推广产品等).社会网络中角色识别是一个核心的研究点,主要包括:1)基于网络结构的研究,它根据结构等价性[2]和计算规则结构等价[3],将具有相似地位的节点视为同一角色;2)基于行为模式的研究[4-5],认为用户行为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用户角色,因此识别一组类似而有代表性的用户行为是角色识别的突破口.

算法1的计算复杂度由2部分组成:

基于张量的角色发现,包括构建邻接张量,进行CP分解,利用误差平方和与核一致性诊断指标选择模型.主要耗时在CP分解环节,每次迭代的复杂度为Ο(k),k为张量中非零值个数,m次迭代和r次模型选择,故复杂度为m·r·Ο(k).

社团动态演化路径分析,包括构建时序图,社团发现,社团演化路径分析.其中,GN算法复杂度为Ο(n3),n为网络中节点的个数.假设每个时间片,社团数目均值为cn,共有t个时间片,则复杂度为(t-1)·Ο(cn2).故总复杂度为(t-1)·Ο(cn2)+t·Ο(n3).

获得所有的社团演化链接关系后,可构建所有时间片上各社团之间演化关系网,也可以查看某个社团的演化轨迹.

2.2.3评估社团演化路径

.

3.2.3分析矩阵

每一列元素对应某一角色,以时间为横轴,具体得分为纵轴,可得角色随时间活跃度变化情况,见图4.可以看出:

1)角色的活跃度随时间变化呈现周期性,且与人每天的作息基本一致;

2)role1和role第8天到第10天突然消失;

3)role6在第7天突然出现,且表现活跃;

4)role3,role4和role5的行为模式相对平稳. role5在演化全程中上下浮动较大,而role3最稳定.

可推断,在第7天到第8天的时间里发生了大事件,导致网络中的几个角色有很大变化,或消失或出现.大多数角色的峰值出现在第3天到第5天,说明在这三天内节点之间的联系更频繁,可能是对最后三天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谋划,故交流较多.

得到角色活跃度RW1=0.166 5,RW2=0.167 5,RW3=0.194 5,RW4=0.181 9,RW5=0.176 8,RW6=0.112 8.可见总体活跃度高的是角色3,4,5,最弱的是角色6.

3.3社团演化路径分析

3.3.1实验算法

如表4,本文对比算法方式有CommTracker(B1)和CoreCommon(B2);针对图2的问题,将式(2)变更为式(18),命名为“CoreCommon Modified”,以此作为B3.为便于比较,针对10张网络图分别运行PageRank算法,取前20%的作为核心节点.为了说明并不是依照任意标准构建社团演化链接都是合理的,本文选用了两种极限情况进行对比:相邻时刻任意社团之间无演化链接,命名为“NoneCommLink”(B4);相邻时刻任意社团之间存在演化链接,命名为“AllCommLink”(B5).

社团与之后所有时刻、在演化路径中的社团相比,得到的平均成员稳定度,越高越好.

各算法效果为I1≥ I2B3B2≥B1和I3B5B4,具体分析如下.

1)B1:时刻1未能建立与时刻2的演化链接,导致节点交集为空;从时刻2起和B2算法几乎重叠.

2)B2:仅仅在时刻1比B1算法占优势,说明算法改进效果欠佳.

3)B3:整个过程均高于B2,B1,在时刻1和8,有较高的增幅,说明本文在B2上的改进是有效的.

4)B4:效果最差,因为无演化链接,节点交集始终为空.

5)B5:整体效果倒数第二,由于演化链接太多,节点交集就是待比较社团自身大小,所占比例低.

6)I1:仅满足本文一项要求时,效果最好,远高于其它算法.从表4可见,除第1时刻有20个新增社团外,其余时刻仅有1个新增社团,即演化网上大部分社团都建立了演化链接关系.虽然I1链接数排名第二,但并不意味多多益善,排名第一的B5效果很差.

7)I2:排名第二,与I1接近,新增社团数比I1多了1个,链接数却少了27%.

8)I3:效果较差,性能不稳定,在B2附近上下震荡,新增社团数远高于I1,I2,但建立的链接数仅123条,排名倒数第二.说明I3标准过于严格,导致效果下降.

总之,本文所提算法,采用λ=[1,1,1],θ取1,2时效果显著优于对比算法.

4结论

本文以网络演化分析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角色的社会网络演化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动态网络的时间特性、节点行为模式以及社团演化规律.实验表明本方法不仅能划分出合理的节点角色,还能较好地构建社团之间的演化链接,形成演化路径.下一步将根据社团演化情况研究节点发挥的作用及评估方式.

参考文献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LIU Ju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04. (In Chinese)

[2]EVERETT M G, BORGATTI S P. Regular equivalence: general theory[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1994, 19(1):29-52.

[3]BORGATTI S P, EVERETT M G. Two algorithms for computing regular equivalence[J]. Social Networks, 1993, 15(4):361-376.

[4]杨武,李阳,卢玲.基于用户角色定位的微博热点话题检测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3,33(11):3076-3079.

YANG Wu, LI Yang, LU Ling. Microblog hot topics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user role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3, 33(11): 3076-3079. (In Chinese)

[5]ZHU T, WANG B, WU B, et al. Role defining using behaviorbased clustering i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4): 3902-3908.

[6]王翼,吴斌,杨胜琦.CommTracker:一种基于核心的社区演化跟踪算法[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09(3):282-292.

WANG Yi, WU Bin, YANG Shengqi. CommTracker: A corebased algorithm of tracking community evolution[J]. Journal of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3): 282-292. (In Chinese)

[7]王丁弘.加权科研合作网络个体及网络整体演化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WANG Dinghong. Analysis about individual and the whole network based on weighted scientific coauthorship network[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1. (In Chinese)

[8]PALLA G, BARABASI A L, VICSEK T. Quantifying social group evolution[J]. Nature, 2007, 446(7136): 664-667.

[9]TAKAFFOLI M, SANGI F, FAGNAN J, et al. Community evolution mining in dynamic social network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22(1): 49-58.

[10]SUN Y, TANG J, HAN J, et al. Community evolution detection in dynamic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Workshop on Mining and Learning with Graphs. Washington: ACM, 2010: 137-146.

[11]ROSVALL M, BERGSTROM C T. Mapping change in large networks[J]. PloS one, 2010, 5(1): e8694.

[12]BACKSTROM L, HUTTENLOCHER D, KLEINBERG J, et al. Group formation in large social networks: membership, growth, and evolu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hiladelphia:ACM, 2006: 44-54.

[13]HARSHMAN R A. Foundations of the PARAFAC procedure: Models and conditions for an "explanatory" multimodal factor analysis[J].UCLA Working Papers in Phonetics, 1970, 16(1): 1-84.

[14]CARROLL J D, CHANGJ J.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via an Nway generalization of "EckartYoung" decomposition[J]. Psychometrika, 1970, 35(3): 283-319.

[15]TUCKER L R. Some mathematical notes on threemode factor analysis[J]. Psychometrika, 1966, 31(3): 279-311.

[16]KOLDA T G, BADER B W, KENNY J P. Higherorder web link analysis using multilinear algebra[C]// Proceedings of the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Houston: IEEE, 2005: 5-14.

[17]GIRVAN M, NEWMAN M E J.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cial and biological network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99(12): 7821-7826.

[18]BRO R. PARAFACTutorial and applications[J].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1997, 38(2): 149-171.

[19]BAUNSGAARD D. Factors affecting 3way modeling (PARAFAC) of fluorescence landscapes[R]. Frederiksberg: The Royal Veterinary and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9.

基于贝尔宾角色理论的团队建设 篇7

这8类角色, 在团队中发挥着不同的积极作用。如实干家在团队中的作用是:把谈话与建议转换为实际步骤;考虑什么是行得通的, 什么是行不通的;整理建议, 使之与已经取得一致意见的计划和已有的系统相配合。推进者在团队中的作用是:寻找和发现团队讨论中可能的方案;使团队内的任务和目标成形;推动团队达成一致意见, 并朝着决策目标行动。智多星在团队中的作用是:提供建议;提出批评并有助于引出相反意见;对已经形成的行动方案提出新的看法。而外交家在团队中的作用则是:提出建议, 并引入外部信息;接触持有其他观点的个体或群体;参加磋商性质的活动。贝尔宾角色理论为企业的团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角色齐全各显其能

按照贝尔宾角色理论, 高效团队好比一个由优秀的教练、前锋、后卫各组成的能攻善守的球队, 抑或是一个由指挥及各类乐手组成的, 吹拉弹唱技能齐全, 最终演出动人乐章的乐队。唯有角色齐全, 才能实现功能齐全、优势互补。正如贝尔宾博士所说的那样, 用我的理论不能断言某个群体一定会成功, 但可以预测某个群体一定会失败。所以, 一个成功的团队首先应该是八种角色的综合平衡。团队的构成实际上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团队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平衡的人, 而是能够在组合起来以后平衡的一群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既能够满足特定需要而又不与其他的角色重复的人。这样, 成员的弱点才能被克服, 优点能充分发挥出来。

团队领袖是团队的核心。最好的团队领导是团队最乐于接受的、个人举止和形象与团队成员期望中的领导最相符的人呢?还是那种在任职期间最有可能带领团队完成既定目标的人?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一种选择:有战斗力的领导。一名受人欢迎但却效率低下的领导只会给成员带来一种虚幻的幸福, 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领导的本质就是要通过他人实现他自己设定的目标或实现他所服务的商业团队设定的目标。成功的团队领袖至少要和他们的队员的智力水平相当, 但决不能高于或低于他们太多。有三种典型的团队领袖分别适合三种团队: (1) 董事长型, 适合稳定型团队; (2) 塑造者型, 适合开拓/变革型团队; (3) 智者型, 适合高智商型团队。团队领袖要成功地领导一个团队, 一要看他能否逐渐养成一种既让人信服又适合自己性格的领导风格。二要看他与团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彼此适合。三要看他能提供多少团队需要的东西。

除此之外, 推进者、智多星与外交家型成员的存在, 也是团队必不可少的。推进者有干劲, 随时准备向传统、低效率、自满自足挑战;智多星才华横溢, 富有想象力, 智慧, 知识面广;外交家有广泛联系人的能力;不断探索新的事物;勇于迎接新的挑战。应该注意的是, 个人属性的差异使多种团队角色成为可能。这不仅仅使团队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而且也使由多人竞争一个团队角色而给团队造成的伤害减到最低。

在组建团队中, 要首先选择最好的专家或最合适的人才, 然后再选项目负责人。注意永远记着建立团队的目的。目的不同所需的团队角色可能会不同。团队的本质是其成员通过分工来相互协作, 从而发挥出1+1﹥2的力量。其成员不一定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出现。设计团队就是从各种类型的人中寻找典型的过程。

容人所短用人所长

团队是由各类角色的员工组成, 知人善任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管理者在组建团队时, 应该充分认识到各个角色的基本特征, 容人所短, 用人所长。在实践中, 真正成功的管理者, 对下属人员的秉性的了解都是很透彻的, 而且只有在此基础上组建的团队, 才能真正实现气质结构上的优化, 成为高绩效的团队。

管理者在发挥人的长处的问题上, 第一个会遇到的就是选人问题。有效的管理者选择人员和提升人员时所考虑的是以他能干什么为基础的。他的用人决策, 不在于如何减少别人的短处, 而是如何发挥人的长处。团队内需要智多星, 也需要外交家、推进者, 一位管理者如果重视别人不能干什么, 而不是重视别人能干什么, 以回避缺点来选用人而不是以发挥长处来选用人, 那么他本身就是一个弱者。他可能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却把它当成对自己的威胁。但是事实上从来没有哪位管理者因为他的部下很有能力、很有效而遭殃。美国的钢铁工业之父卡内基的墓碑上的碑文说得最透彻:“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此。”当然, 这些人之所以比卡内基“更强”, 是因为卡内基发现了他们的长处, 并应用了他们的长处。实际上, 这些钢铁工业管理者之中的每一位只是在某一特别领域里, 在某一特别工作上比卡内基“更强”。

用人所长首先要知人所长。事实上, 所谓“完人”实际上隐含着对人的最特殊的才能的亵渎。人的最特殊的才能是:把他所有资源都用于一项活动、一个专门领域、一项能达到的成就上的能力。因为人只能在某一领域内达到卓越, 最多也只能在几个领域内达到卓越。发现人的长处是为了要求成果。一个管理者不先问:“他能做什么?”那么就可以肯定, 这位管理者的部下不会有真正的贡献。这等于他事先已经原谅了他的部下的无成果。事实上懂得用人的主管都是苛求的主管, 总是先发掘一个人最能做什么, 再来“苛求”他做什么。

人无完人, 在团队内不可能让一名成员又是智多星, 又是外交家, 正如不能让一个球员又当前锋, 又当后卫一样。正如一位研究人际关系学的专家所说:“你要雇佣一个人的‘手’, 就是雇佣他‘整个的人’, 因为他的人和手总是在一起的。”

尊重差异优势互补

在团队内对于一份给定的工作, 完全合乎标准的理想人选几乎不存在———没有一个人能满足我们所有的要求。但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团队却可以做到完美无缺———它并非是单个人的简单罗列组合, 而是在团队角色上亦即团队的气质结构上实现了互补。也正是这种在系统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才使整个团队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优秀的团队成员总能够限制自己的团队角色, 给别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而充分发挥所有成员的潜力。

优秀的团队成员总能够找到最佳的时机介入团队事务。他们看起来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以自己最适合的团队角色出现, 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保持沉默。但这是自己主动的寻找一段安静的时间, 让自己思考一下出现的最佳时机。那些管不住自己嘴巴的人和腼腆的内向型的人都没有这种把握时机的能力。

优秀的团队成员善于维护团队的利益。优秀的团队成员为别人创造角色的唯一原因是这样的:做符合团队整体利益的事, 除此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动机。优秀的团队成员乐于承担别人不愿做的工作。他们做一项工作, 只是这项工作需要有人来做。

因此, 组建团队选择成员时, 不仅要关注一名候选人的特殊技能, 更要看一下他能不能成为优秀团队成员。

增强弹性主动补位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 要组建一支成功的团队, 必须在团队成员中形成集体决策、相互负责、民主管理、自我督导的氛围, 这是团队区别于传统组织及一般群体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 从团队角色理论的角度出发, 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主动补位意识———即当一个团队在上述八种团队角色出现欠缺时, 其成员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能够增强弹性, 主动实现团队角色的转换, 使团队的气质结构从整体上趋于合理, 以便更好地达成团队共同的绩效目标。事实上, 由于多数人在个性、禀赋上存在着双重、甚至多重性, 也使这种团队角色的转换成为可能, 成功的团队成员大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特质和能力的工作。不过团队角色的转换却没有那么容易, 那些能够迅速转换自己角色的人要给他的同事们一个信号, 告诉他们现在他要扮演什么角色。在这方面服装和身体语言都能发挥作用。成功团队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在关键的团队角色上都有人能够担任, 而其他成员也都很有能力。即使那些有一些弱点的团队, 也能够在认清自己的弱点的基础上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优秀的团队成员总能够在不同的团队角色之间灵活地转换。

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教师角色理解 篇8

身为教育工作者, 探讨中国人自己的教育传统, 既关乎情感, 更关乎理性。不温故而欲知新者, 其病也妄。的确如此。从整体去探讨并描述中国的教育传统并不容易, 故而我们聚焦教师这一职业, 思考在中国文化传统下教师这一角色的特点与内涵, 或许会让我们对中国教育传统这一宏观命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提及教师, 我们很容易想起韩愈的《师说》, 于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成了对教师的定位。应该说, 这个定位也是准确的, 但是, 当我们把“传道”的“道”字简单地理解为“道理”的时候, 教师的角色就庸俗化为讲解知识的人了。韩愈在文中写道: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提倡文以载道, 做教师的关键在于其不是简单地讲解表面文字, 而是要传授人生的根本大道。当时, 所谓的“大道”就是儒家之道, 指修齐治平、安身立命之道。教师这一职业的背后是一种斯文在兹的自信与薪火相传的担当。

故而, 教师不能只做单纯的经师, 要做人师。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鲜活的生命, 而不是被扁平化为仅仅指知识层面的人。

更重要的是, 学生眼中的教师也必然是鲜活的, 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任何细节都会带给学生影响。许多时候, 即使教师站在讲台上一言不发, 教育依然在那里。《论语·颜渊》有云: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 必偃。

这句话中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并不是道德水平的高低, 而是指管理和被管理地位的不同。这句话的意思是, 管理者的品质就如同风, 被管理者的品质就如同草, 风怎么吹, 草就怎么倒。一个团队的价值判断出现了偏差, 问题很有可能出在管理者的身上, 因为他们掌握着评价标准。具体到学校的环境, 教师就是风, 学生就是草,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当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 他的生命姿态其实已经决定了他的学生的生命姿态。至于传递的手段和技巧, 那已经是第二位的事情了。

所以, 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教师, 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 我们需要注意, 教师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当前社会对教师的一般评价。那是因为, 教师的工作是隐性的, 教师是一种隐性的重要。一个人的成就抑或是一个人的罪过, 很难被认定与教师有极大的关联。与之形成对比的, 就是医生。医生的工作是显性的, 医生的重要性就十分外显。一个人病得很重, 奄奄一息, 得一良医, 就能起死回生。在一个社会还不够高度文明的时候, 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肉体, 而非灵魂。

然而真正的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著名佛学家李炳南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江湖郎中, 他医治的病人都死了, 他死后被阎王判堕十八层地狱。他天天喊冤枉, 又哭又闹又跳。突然有一天, 他听到下面有人说:“老兄, 你不要跳了, 灰尘都落到我身上了。”他十分惊讶:“难道底下还有十九层吗?”底下的人回答:“是!我在十九层。”郎中好奇地问:“你是干嘛的?犯了什么错呀?”下面的人说:“我是教书的。教书误人子弟, 比庸医杀人的罪还重。”

为人师者不可不惧, 不可不慎。

再者,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教师这个职业是崇高的。孟子有云: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快乐, 连称王天下都不能与这三件事相提并论, 而教育天下英才就在这三大快乐之中。问题是, 我们需要追问:快乐在何处?

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回答, 比如说成就了许多学生, 但是成就了学生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很大的缺点, 就是当教师把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递上时, 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就会减慢。这对于教师个人而言, 其实是一种消耗。陈景润先生曾经在北京四中教书, 但是由于他的普通话不过关, 无法胜任教师工作, 于是回到中科院数学所, 继续自己的研究, 也就有了后来的成就。设想一下, 如果陈景润的普通话不错, 一直在教书, 历史很可能由此改写, 因为站在讲台上尤其是中学讲台上的陈景润, 很可能会陷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督促学生改错等事务性工作之中, 探索更深入的数学领域可能只是奢望。从这个例子, 或许可以看出教师这个职业的残酷性。那么, 教师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呢?

我们有这样一个传统:尊重天、地、君、亲、师。对于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传统中国人来说, “天地”的重要地位已不必多言, 而对于“君”的尊重亦是和农耕社会相匹配的重要价值理念。“亲”的重要性在于, 亲子关系背后的血缘延续是中国人宗法伦理存在的基础。敬天法祖是中国人传统的信仰, 血脉的延续是中国人对抗生命有限性的重要凭借。而“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崇拜和信仰的对象, 则是因为教师是我们精神血脉的来源。换个角度讲, 学生是延续教师精神血脉的人。

如此说来, 师生关系最美好的境界就是彼此成全, 不辜负:教师并不是单纯传递知识的匠人, 他们是在学生心尖上跳舞的人, 他们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参与了学生灵魂的构建, 以爱的名义, 用贴近灵魂的方式。同时, 学生就成了教师的信仰, 有了学生, 教师的精神血脉被无限延续。学生因为教师而温暖, 而成长;教师因为学生而温暖, 而永恒。

一言以蔽之, 于中国传统而言, 教师的职业特点可这样表述:

隐性的重要和晦涩的高贵。

教师很重要, 但是教师的重要性具有隐性的特点;教师是一个高贵的职业, 但是其高贵又不容易被真正体会。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角色 篇9

1 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

现代远程教育, 指学生和教师, 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1) 时空界限的自由缩放, 扩大了教学规模。

所有的求学者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通过网络自主地学习, 使每个求学者都能得到一流教师的指导, 都可以查阅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2) 教与学的新型结构。

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宗旨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是给学习者更多自我学习的方法、工具和探索新知识的思路。教师与学习者平等相处, 启发引导, 共同探讨大家所感兴趣的问题。

2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现阶段实施的远程教育, 多采取的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学习者免试入学, 不以传统的固定的教学班建制组织教学活动, 学习者可自主的选择学习时间和部分选修课程, 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是间接的, 学习者通过多种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2.1 授课教师与学习者在时空上的分离

学科教师不再与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而是将讲课内容利用即能存储、又能重现的媒体重现。学习者直接面对教学媒体进行自主的学习。

2.2 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主

学习者不组班学习, 实行完全学分制, 只要修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毕业学分即准予毕业。整个学习阶段, 学习者的课程和进度有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具体自行决定,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2.3 学习者与辅导教师之间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会面机会

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准分离的状态, 为了对个别学习者的学习困难能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 组织学习者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教师的面授和个别指导。

2.4 远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高新信息技术使得远程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的局限。例如, 学习者可以通过交互电视教学网络进行学习, 及时地与老师展开双向交流。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将最优秀的教师, 以及他们编排的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集中起来, 从而优化教学的内容和过程。

可见,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高度智能化的信息教育技术将会在一些方面代替传统教师的大量工作, 充当起“电子教师”, 教师这一角色也将在传统的意义上有所改变。

3 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角色转变

传统的教学环境, 基本上是粉笔加黑板, 至多增加一些挂图、教学模型等。教师成了“主讲者”, 学习者成了接受灌输的被动群体。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迅速发展, 教师的这种角色彻底改变了。教师要成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协助者;同时教学媒体要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变为学习者的认知工具。

3.1 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

根据教学过程的特点, 以及随着新信息技术对全教学过程的参与, 远程教育中的“教师”概念已经不再是传统单一的科任老师, 而是一个包括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人员以及学校管理者在内的群体概念, 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习者“学”上, 使学习者“学会学习”。教师的教学则演化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过程。

(1) 教师由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主宰者变成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例如,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计划、学习任务等, 而学习者则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测试就完成课程的学习。

(2) 教师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者构建自身认知结构、发展认知能力的帮助者。

例如用WWW系统来发布消息, 用FTP系统来下载教师的电子教案, 用E-Mail系统来布置作业、提交作业、进行答疑, 用BBS系统为学生提供学术讨论空间和虚拟的班级环境, 利用多媒体的课件库为学生提供声像并茂的自主学习资源等。

(3) 教师由传统教学信息资源的垄断者变成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的导航者。

在远程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别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要求, 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 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 从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如远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开发出适应远程教育方式的信息资源, 同时运用远程教育软件系统将其发布于远程教育资源库, 供远程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 这些教育资源不仅是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内容, 同时又对学习者起到领航、引路作用。

(4)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单一媒体、简单教具的使用者、制作者变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合作开发者、使用者。例如远程教育是一种有系统组织的自学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 学生的咨询、学习材料的准备以及学生成绩的保证和监督都是由一个教师小组进行的。

(5) 教师的劳动由传统教学中的个体劳动行为变成群体劳动行为。比如, 远程教学过程并不是单个教师的活动, 而是远程教师、远程学习者、教学辅助人员、管理人员等通力协作的过程。这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的整体, 三者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3.2 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挑战

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体或主导作用可以弱化或被忽视, 相反, 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主要表现概括如下:

(1) 教师不仅要掌握一般的简单的教学手段、教学技术, 还要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多媒体设计等现代远程教学的理论与技术。

(2) 教师不仅要具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教学能力与方法, 而且要具有团结协作、合作开发与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素质, 能够通过E-mail、BBS等网络技术帮助学习者释疑解惑。

(3) 教师不仅掌握课堂教学、集中管理、统一考核的本领与方法, 而且要学会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 指导学习者自学和小组讨论, 加强过程管理。

(4) 教师不仅掌握普通学校教育的规律与特点, 在传统校园教育、课堂教学条件下做好教书育人, 而且要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的规律与特点, 学会在开放的远程的网络条件下做好导学、助学和育人的一整套方法。

3.3 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新主体作用的挑战

在远程教育条件下, 教师的主体作用的内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1) 教师必须通过参与合作开发与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注重和精心搞好教学设计。

(2) 把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放在首位, 教师重在调动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 虚心学习, 教学相长。学习者作为一个群体, 思想敏锐, 捕捉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教师应该虚心向学习者学习, 利用学习者知识信息弥补自身知识不足。另一方面又要精心指导学习者如何获取有用信息。

3.4 远程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在现代远程教育下, 教师只具备讲课能力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熟练的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具体包括:

(1) 转变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向传输向交互式教学转变。任何体制创新, 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 所以教师应当更新观念, 勇于开拓创新。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中, 改变过去的全盘灌输的观念, 在学习重点、难点、思路及方法上, 给远程学习者以指导和帮助。

(2) 扎实、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业务能力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远程教育教师要较好地完成远程教学任务, 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努力做到一专多用, 业务能力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3) 提高网络导学能力。在远程教学环境中, 教师应该掌握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多媒体CAI的基础理论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与操作等。

(4) 理论联系实际, 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是应用型人才, 而远程学习者的主体是成人业余学习, 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 注重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由于远程教育层次的多元化, 要求教师自身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具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教师已逐渐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因此, 远程教育教师应尽快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努力使自己逐步成为“两个专家”——学科专家和远程教育专家。

总之,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 要求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以符号加工理论、互动性距离论、系统动力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的为指导, 为了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辅导完成以学习者为主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学习, 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并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摘要:文章介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 分析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要成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协作者, 学习进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7) .

[2]张文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电化教育研究, 1999, (4) .

[3]王小君.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角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9.

基于终身道德学习的教师角色探析 篇10

一、从道德教育的权威者到终身道德学习的平等对话者

现行社会绝大多数的德育教科书, 在论及学校道德教育过程时, 无一例外地指出, 学校道德教育过程是教师依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通过学生能动认识、体验和践行, 从而使其形成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规范, 发展品德心理, 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在此种德育观念中, 教师被广泛地认为是德育过程的主体, 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更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知识智慧的先导、标准的阐释者和真理的持有者而常常被异化为道德权威的象征。“他的教学内容, 学生必须学会;他提出的要求, 学生必须做到;他发出的指令, 学生必须服从”。[2]由此, 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只能是一种典型单向的“授—受”关系, 教师只是道德影响简单的传输者、命令者和操纵者, 学生只能是道德影响被动的接受者,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对话。

终身道德学习作为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维, 它突破了年龄和身份界限, 独树一帜地倡导终身性和全民性的道德学习, 强调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道德学习, 强调人人都应是终身道德学习者, 学生和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成年人都是道德教育中平等的道德学习者。这一理念早已被现代实证研究所证明。Brookfield认为, 实证研究表明年龄、人生阅历与道德发展水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成年人并不一定比儿童有更好的、更灵活多样的道德经验。[3]而我国学者孙晓云的研究则表明, 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都具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成人应向孩子学习, 今天的道德教育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对此, 杜威早就指出:“就我们的研究显示, 在道德问题与理智层面, 成人最好向儿童看齐, 表现得赤子之心比较好。”[4]作为成人的教师与儿童、青少年关系密切, 他们的道德水平、教育方式与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更应该成为终身道德学习的典范, 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柯尔伯格曾精辟地指出:“不论教师们喜欢与否, 他们都是道德教育者 (或坏教育者) , 因为他们都是课堂中引动道德风气的‘隐蔽课程’的创生者。”[5]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识的, 是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对话, 不仅有助于完善教师自身的人格完善, 而且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德性发展。

基于终身性、全民性道德学习理念的认识视角, 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一种典型单向的“授—受”关系, 而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人—人”关系, 教师的角色已不是只对学生发号施令的道德权威, 不再是道德影响简单的传输者、命令者和操纵者, 而是彼此道德生成过程中的平等对话者、参与者、协调者和指导者。在真正的道德学习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通过对话,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术语:‘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施教者,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 他也是受教者。反之, 学生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施教”。[6]一切道德活动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和对话中取得效果。而师生间良好互动和对话关系的建立依赖于相互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正如加拿大教育家克里夫·贝克指出的, 对话的关键就是要“ (1) 尊重彼此的观点; (2) 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 (3) 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 (4) 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 (5) 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 (6) 通过具体行动 (实践) 验证”。[7]作为学生终身道德学习的平等对话者, 首先,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相对独立的终身道德学习个体, 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是师生进行真正对话的基础。其次,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真诚, 学生才会走进教师内心, 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 并在无形中受到教师的熏陶。最后, 教师还应该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思考、自我领悟、自我体验和自我践行的终身道德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则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发现、创造和实现终身道德学习的机会、条件和环境。

二、从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到终身道德学习的组织引导者

“无论对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来说, 20世纪都是一个主知主义的时代”。[8]这一时期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普遍倾向, 就是强调认知、思维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这一理论倾向极大地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长期以来, 在道德教育实践中, 教师们往往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 但却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去真正去做。只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意志的强化和道德实践的引导, 教师只是道德知识简单的复制者、解说者、传授者, 学生只是道德知识的接受器而已。面对这一窘境, 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道德教育理念来弥补主知主义教育模式的不足。

终身道德学习就是人们认识和批判主知主义教育模式弊端基础上的必然选择。它突破了学校教育界限, 独辟蹊径地倡导开放性和全面性的道德学习观。强调不限于学校教育, 以正规的与非正规的、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形式开展道德学习, 强调包括道德认知在内的知情信意行整合性的道德学习, 强调道德学习者品德结构形成的完整性。这一理念的提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 人类的道德观念、生存方式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这就决定了人们必须不断地、以终生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与探究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事物。学校不再是道德教育一次成型的场所, 学校教育期间习得的道德知识和规则已不足以支撑一生的道德生活需要。另外, 社会的急剧变动也决定了人生历程中每个阶段都将面临着新的发展课题, 决定了贯穿一生的道德学习内容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不再局限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当代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以及“21世纪新的学习观———学会关心”的提出就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 “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受教育, 不仅需要进一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成人教育, 而且需要持续的、真正的、涉及人在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9]从学习者道德心理活动来说, 完整道德品格结构的形成, 是知情信意行整合的过程, 它需要学习者经历不断的认知、体验、践行的过程。

依据开放性、全面性道德学习的基本精神, 教师的角色必须作出相应的转换和超越, 变道德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终身道德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 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10]作为学生终身道德学习的组织引导者, 其职责不是也不可能是直接传递、教给、授予, 而是也只能是组织、引导、帮助学习者自己道德学习, 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机会、指明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的“导师”。为此, 一方面,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终身道德学习的理念, 认识到学校教育只是自身终身道德学习的一个片段。教师要注意保持不同时期道德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即学前、学中和学校后教育的衔接和一贯。注意保持学校、家庭与社会道德教育影响的一致和协调, 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道德教育的配合和互动。另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营造有效的终身道德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创造条件, 运用各种形式, 唤醒学生终身道德学习的需要, 形成学生终身道德学习的情感, 培养他们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的理性道德判断能力、自主道德选择能力和自觉道德反思能力, 以及积极践行道德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积极促进学生完整品德结构的形成。

三、从道德理论的灌输者到终身道德学习的方法给予者

鲁洁先生曾经指出:“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两方面看, 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11]这种模式实施的是对固定的道德标准的灌输, 是一种“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 使学生无批判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从而达到束缚学生道德思想的目的之教育观念和教育活动的一种相对封闭、强制的教育传统”。[12]“不顾品德内化规律, 否定道德学习主体性, 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塑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13]与传统教育模式相适应, 强制灌输式道德教育方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道德教育的全部工作只不过是借助于各种实质上是灌输的方法, 把各种相对固定的道德概念和原则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则好似一个个等待灌装各种规范和概念的瓶子, 他们只能想“正确”的东西, 只能做“正确”的事情。在此种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师只能扮演着道德理论灌输者的角色, 教育者无视学生的主体性, 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 视受教育者为被动的接受器。

从理论上而言, “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 又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 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包括对于那些有可能处于冲突之中的价值作出审慎的决定;之所以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 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育意味着尊重儿童正在发展着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的内容的评价能力”。[14]从实践来看, 强制性灌输难见德育实效。尤其在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基本破碎, 代表未来社会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的社会转型时期, 随着民主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市场经济的确立, 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 这种强制灌输型德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灌输式道德教育的错误就在于它曲解了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而真正的道德教育, 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唤醒与弘扬。灌输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主体人性的漠视, 而且造成了受教育者完整生活的割裂, 用“美德袋”式的灌输来管理、束缚学生, 只会造成完整、丰满的人性孤立地另存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外, 这与现代社会追求自主、理性、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不相契合的。

正是基于对传统强制灌输型德育弊端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终身道德学习极力倡导自主性和人性化的道德学习观。它把施教者和受教者看成平等的主体, 关注学习者内部道德品质的形成, 强调学习者自我认知、自我思考、自我领悟、自我体验和自我践行, 凸显学习者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强调道德学习, 实质就是强调把德性发展的权利还给学习者自身。而强调道德学习的终身性, 实质就是强调对所有人学习权利、选择权利、发展权利和完善权利的极大尊重。终身道德学习强调道德主体自主建构品德结构, 强调道德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在德育方法上, 应是以个人为中心, 以尊重人格为显著特点, 在方式上反对强制的、灌输的做法, 而采用活动与体验的方式, 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和反省探究, 提高道德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 终身道德学习背景下, 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现成的道德知识和规则灌输给学生, 帮助学生掌握终身道德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教育工作的聪明选择。只有拥有道德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终身掌握开启终身道德学习之门的钥匙, 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终身道德学习的征途。为此, 教师的角色必须作出相应的转换和超越, 变道德知识的给予者为终身道德学习方法的给予者。作为终身道德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首先,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是终身道德学习的基础, 方法才是终身道德学习的关键。其次, 教师应该注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揭示道德发展规律、提示道德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多元价值观条件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形成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能力。最后,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多种道德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 注意思维训练、情感陶冶、理想激励、行为训练和修养指导等道德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 促使学生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或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有效的道德学习。

摘要:终身道德学习是个体在其人生历程中, 通过不断内化社会价值和建构个体品德, 从而终身不断地追求其道德人格完善的学习历程, 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维。终身道德学习为我们重新审视教师角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即教师应从道德教育的权威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平等对话者;从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从道德理论的灌输者转变为终身道德学习的方法给予者。

基于角色 篇11

关键词: 角色; 职业; 民办高校; 课程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3-62-02

0 引言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件,专业是带有特定目标的课程的集合[1],课程建设的理念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果。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课程建设并没有反映民办高校学生心智的特点,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探索和发展现有的课程建设的理论。

1 课程观

1.1 课程观中的误区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编制、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目前,我国传统课程观念存在两个误区[2]:

⑴ 仅仅把课程等同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材知识内容,未能把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要素;

⑵ 仅仅把课程看作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不能从动态生动的角度看待课程的存在形式。

1.2 现代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建设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教师只作为既定课程的阐释者与传递者,学生只是作为接受者与吸收者。现代课程建设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本位,注重活生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的获取,注重个人知识、实践知识的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传递者与吸收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建构者与创造者。

课程观的发展一般说来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的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开展却鲜有个性,还不存在适合我国民办高校学生心智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的理论体系。

2 角色论

2.1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3]。

首先把角色概念引进社会心理学的是G.H.米德,后来的学者R.林顿、H.H.凯利和J.W.蒂博、J.L.弗里德曼等人认为:社会角色是关于人们在特定类型的关系中应当如何行动的一套规则。苏联社会心理学家Л.布耶娃认为,对角色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固然要求首先研究角色行为的主观因素,但是要真正认清这些主观因素的实质,就不应当把它们抽象化,而应当把角色行为的主观方面与客观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起来。

2.2 职业角色

人们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的,偏离了社会角色规则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职业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职业角色是社会角色的具体化,是必须扮演好的角色。在民办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进行职业角色教育,使学生确定职业角色,学习角色技能、责任和义务,通过“角色课堂”中角色扮演的实践提高应用技能,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务实选择。

3 基于角色的课程建设

3.1 角色标准

角色标准是指职业岗位根据需要而期待角色应该达到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标准。角色标准包含一系列的技能和责任,基于角色理论的课程建设的前提必须要确定角色标准。角色标准的构建方法包括:

⑴ 下行法:是一种基于组织战略,并以流程为依托进行工作职责分解的系统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战略分解得到职责的具体内容,然后通过流程分析来界定在这些职责中,该职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权限。

⑵ 上行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法”。是从工作要素出发,通过对基础性的工作活动进行逻辑上的归类,形成工作任务,并进一步根据工作任务的归类,得到职责描述。

3.2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目标、内容、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详细、明确的阐述,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可以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课程发展性要求等标准来确定。基于角色的课程标准根据岗位角色标准确定,是一种学校根据其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校本课程建设策略。

以软件角色为例,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每一阶段项目任务这一最终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同一阶段的各门课程目标不再是松散的结构,而是一种高内聚,即都是为实现该阶段的项目任务目标而设置。因此,课程的设置首先要根据基础软件工程师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每一阶段的项目任务,然后分析完成此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再进行归纳、梳理并分类,最终确定课程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而形成基于角色的课程标准。

3.3 角色扮演[4]

角色扮演是指个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位置,并按照角色期望和规范要求所进行的一系列角色行为。角色扮演通过“角色课堂”[5]来实现,“角色课堂”是把学习内容角色化,学习形式角色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角色化。“角色课堂”是面向角色课程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的是让学生行动起来,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角色课堂”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促进学生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角色实践缩小与角色期望之间的差距。

3.4 角色评价

角色实践达到目的以后,角色扮演的过程并未结束,角色评价是角色扮演的重要过程。角色评价标准包括内部和外部标准[6]。内部标准包括:行动者对自我概念解释和评价的重要程度;对角色目标及其行动路线的制定和实现程度;对不同类型的角色期望的领悟和实现程度;对角色规范的理解和遵从程度;对角色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确立程度;对角色扮演技能的完善和熟练程度;以及对角色扮演效果的分析和评价程度等。

外部标准包括:社会、群体或他人对角色及其价值的需要和预测程度;社会对角色期望的生成与认定程度;社会对角色规范的要求和联系程度;环境对角色行为的影响和适宜程度;社会对角色行为的重视和评价程度等。

4 结束语

职业角色是社会角色的具体化,基于角色的课程建设意在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提高就业技能,由于能够把职业细化到岗位角色,因此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来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笔者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验中,根据角色理论对实验课程进行了重构,并通过“角色课堂”进行了基于项目的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表明,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民办高校的学生中进行职业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确定职业角色,学习角色技能、责任和义务,学生主动通过角色定位、角色领悟、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就能够确保“知行”的统一,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本文所述之具体岗位的角色标准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小强,彭隆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

高教研究,2009.5:8-10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3]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李娜.运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2.

[5] 梁恕俭.角色课堂:探究与表达的真正回归[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3.2: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的研究与实现 篇12

传统的访问控制方法包括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由于传统的访问控制都是由主客体之间直接发生关系,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安全管理十分困难。在RBAC中,权限和角色相关联,用户通过指派适当的角色而得到相关角色的权限,这极大地简化了权限的管理。在一个组织中,角色是与工作职能相关联的,用户则根据其责任和资格来被指派相应的角色,用户可以赋予一个或多个角色或从一个角色换成另一角色[1]。角色可根据新的需求和系统的更新而增加新的权限,而权限也可能由于需要而从某角色中收回。

二、基本角色的访问控制的实例实现

因为RBAC是一个概念上的模型,在实际的系统实现中,必须依据模型进行实际的分析、扩展和概念划分,重点是如何扩展RBAC的基本模型,描述和划分出RBAC模型中的基本元素(用户、权限、角色、资源和操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出良好的权限分配机制,从而归纳出正确合理的应用模型。

由于高校的教务管理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系统,涉及多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并且各用户所赋予的操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权限的分配直观重要,因此,本文采用基本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对高校教务系统中的权限分配问题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相关的算法加以实现。

1、数据模型

依据RBAC中的五大要素,并结合教务系统的实际功能,创建了6张关系表,其结构如表1所示,其中用户表描述了系统包含的所有用户,其中指定user_no为主键;角色表描述了系统中的相关角色,并指定role_no为主键;权限表列出了系统中各功能的总的操作权限,指定right_no为主键;功能表中包含系统中的所有主子功能项,其中func_no为主键;以上4张表都是基本表,但并没有体现角色的指派和权限的分配,所以还另外创建了两张表分别是:角色指派表和权限分配表,其中所以的字段都是主键,从而也体现在用户与角色之间的多对多关系,以及角色与权限之间的多对多关系[3]。

2、主要功能的算法实现

(1)用户的角色指派算法[4]

此算法的功能是通过循环的方式对用户表中的用户从角色表中挑选相应的角色加以指派,并将指派的记录存入角色指派表。

(2)角色的权限分配算法[5]

此算法的功能是通过循环的方式为角色表中的角色从功能表中的可操作功能分配相应的权限,并将分配的权限记录存入权限分配表。

(3)用户登录算法[6]

此算法的功能是首先查找用户表,判断此用户是否是合法用户,然后在角色指派表中查看该用户的角色,最后在权限分配表中找到相关角色具有操作权限的功能项后提供给该用户操作。

三、结束语

基于角色的访问是目前访问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中采用RBAC的方法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用户角色权限分配问题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相关的算法实现,使得教务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保障。

摘要:由于传统的访问控制技术存在种种缺陷,本文描述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并应用到高校的学籍管理系统中,对系统中的权限分配问题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相关的实现算法,有效的保障了系统中各种信息的安全。

关键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权限,角色

参考文献

[1]任善全,吕强,钱培德.基于角色的权限分配和管理中的方法[J].微机发展,2004,(12).

[2]吕宜洪,宋瀚涛,龚圆明.大型应用系统用户权限构成分析及访问控制策略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02).

[3]钟小军,王强,张超英,覃章荣,张灿龙.基于角色及对象关联的权限控制策略和实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4]赵再军.基于角色权限分配的协同电子政务访问控制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0,(08)

上一篇:瓦斯隧道施工安全监理下一篇:资源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