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途径

2025-02-02

给药途径(精选8篇)

给药途径 篇1

气雾给药

气雾给药是家禽有效给药途径之一, 它是充分利用家禽独特的气囊功能特性, 促进药物增大扩散面积, 从而增大药物吸收量。使用时应注意控制雾粒的大小, 防止出现不良反应。雾粒的大小主要由喷雾器的设计功能和用药距离所决定, 如雾粒过小, 其与肺泡表面的黏着力小, 容易随呼气排出, 影响药效;但若雾粒过大, 则易引起家禽上呼吸道炎症。有试验证实, 进入鸡肺部的雾粒直径以0.5微米至5微米最合适。

拌料给药

药物与饲料混合时, 必须搅拌均匀, 尤其是一些安全范围较小以及用量较少的药物, 一定要混合均匀。为保证药物混合均匀, 通常采取分级混合法, 即先把全部用量的药物加入到少量饲料中, 充分混合后, 再加到一定量的饲料中, 再充分混匀, 然后掺入所需的全部饲料中。大批量用药更需多次逐步分级扩充, 以达到充分混匀的目的。

饮水给药

用饮水方法给药的一般是水溶性好、不易破坏的药物, 而对于一些易破坏、失效的药物如疫苗, 应要求家禽在一定时间内饮入定量的药物, 以确保疗效。为此, 用药前应让鸡群停止饮水一段时间。一般夏季1小时至2小时, 冬季3小时至4小时, 然后换上加药的饮水。同时应注意饮水糟面积是否够用, 防止部分家禽饮不到水。另外, 为避免药物副作用及促进药物更好发挥有效作用, 还应注意一些基本知识, 如用鸡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进行饮水免疫时, 不应使用含有漂白粉的自来水, 不宜使用金属饮水器, 在溶液中加入0.5%的脱脂奶粉可提高疫苗的使用效果。

药溶给药

按药溶比例配好药溶溶液, 使家禽局部药溶或洗澡。适用于杀灭体外寄生虫或体表消毒的用药。药溶时要注意让禽的头部露出水面, 防止窒息、死亡或中毒。

喷洒或熏蒸给药

用于带禽消毒或代替药溶。喷洒可用喷雾器喷雾或直接喷洒。熏蒸时要预算好用药量, 放入室内, 关闭门窗, 一定时间后再开窗通风。如高锰酸钾熏蒸消毒等。

经口直接给药

直接把药液或药片滴 (放) 入口腔吞咽的给药方法。适用于不能群饲, 又不能注射的给药家禽, 主要针对个体治疗, 如不溶于水的片剂、液体剂拌料时的给药。

注射给药比口服给药要好吗? 篇2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简要了解平时生病后常用的两种用药方式: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口服给药是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入血,起到局部或全身作用。注射给药是指将无菌药液注入体内,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主要有静脉给药(打点滴)、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给药方式。

生病了选择口服药物还是注射给药不能一概而论。从药效方面考虑,注射药物具有比口服药物起效快的优点,且对于急救病人和昏迷的患者,需要注射给药来及时控制病情。此外,某些药物口服会使药物失效(如青霉素、胰岛素),药物的性质使药物只能注射给药。当然还和想要取得的治疗效果有关,如硫酸镁口服只能导泻,而注射才能产生镇静作用。

从成本方面来说,口服给药本身成本较低,且可以领回家去服用,相对于注射药物需要在医院进行甚至需要护理,就节省了一笔医疗费用。而且口服药物因为要经过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和不良反应较注射给药大大降低,安全性较好。

一般来说,只要病情不重、病人的吸收功能好、药物在胃液或肠液中性质稳定,以及慢性病人等情况下,选择口服药物较为合理。就如日常生活中的感冒,感冒初期应选择口服药物。

注射剂给药途径分析 篇3

针对上述原因, 为使药师、医师能更好地理解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整理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279种注射剂说明书的[用法用量]项, 把注射剂的给药途径用Excel表格整理为一个数据库。从中筛选出具有相同的给药途径注射剂, 结合其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溶媒、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 临床不当用药时出现的不良反应, 诠释注射剂给药途径的理论基础, 寻找规律, 供大家参考。具体分静脉给药、不能静脉给药及其他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 静脉给药

静脉给药分静脉推注与静脉滴注, 优点是药品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没有吸收过程, 生物利用度高;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剌激, 易为患者所接受;给药剂量相对较大, 起效快, 适用于重症患者的救治。静脉滴注给药缓慢, 可以观察机体的反应调整给药量, 若发生过敏反应, 可以立即停药, 如青霉素等较易引起过敏的药品多数采用滴注;而静脉推注给药速度快, 多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

1.1 可由静脉给药的注射剂有大部分, 原因为除少数起局部作用的药

物外, 大部分药物要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 借助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靶组织, 靶器官, 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所以注射剂中除了混悬剂, 油剂、疫苗等少数药品外, 大多数药品能直接进入血管。统计279种注射剂中, 能静脉给药的有232种, 占总量的83.15%。

1.2 只能用静脉给药的注射剂

说明书上没有标明肌内注射, 只能用于静脉给药的注射剂有121种, 占279种注射剂的总数的43.37%。这121种注射剂有抗微生物类中的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硝咪唑类, 酰胺醇类, 喹诺酮类, 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心率失常类;大部分急救类;大部分抗肿瘤类;静脉麻醉药;氨基酸及其他能量代谢药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部分生物制品 (如白蛋白) ;质子泵抑制剂;部分消炎解毒的中成药等24类药物。原因是: (1) 药物的分子结构大, 通过肌肉吸收进入血管较难, 易积蓄在肌内注射的局部, 形成肿块, 引起局部刺激。如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白蛋白等大分子药物不能肌内注射[3]。 (2) 药物注射时能引起注射部位的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肌肉坏死, 如急救药中的去甲肾上腺素, 因其为强烈的α受体激动药, 通过α受体激动, 引起血管极度收缩, 因此不能肌内注射[4]。 (3) 一些急救类药品必须通过静脉给药达到快速起效的目的, 如异丙肾上脉素,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 硝普钠等。 (4) 大部分抗肿瘤药物的毒性较大, 若通过肌内注射吸收会对肌内注射部位的正常组织造成毒害, 而且生物利用度相对较少, 疗效差。 (5) 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等较肌体大, 因肌肉内所含的组织液有限, 缓冲能力远不如循环系统的血液, 所以这类注射剂在肌内注射时会引起注射部位的强烈刺激性疼痛及硬块, 甚至局部组织坏死。此类药品有碳酸氢钠、浓氯化钠、50%葡萄糖、甘露醇、葡萄糖酸钙 (以及各种钙盐) 、氯化钾 (包括各种钾盐) 、维生素C、止血芬酸 (包括各种酸制剂) 、喹诺酮 (酸碱两性药物) 类、氨基酸类等。 (6) 一些生物碱盐类注射液若经肌内注射, 因pH值的改变, 易游离出生物碱, 极性下降, 而肌肉组织的极性较高, 根据相似相容原理, 难以吸收, 如盐酸吗啡, 其用法仅可以静注及皮下注射 (皮下为脂肪组织, 极性低) 。同理, 安定、氯霉素也为脂溶性药物, 其注射液不宜肌内注射, 若肌内注射易发生注射部位硬结而且吸收不稳定。 (7) 抗血栓药品不能用肌内注射, 否则会引起注射部位内出血而引起淤血, 如肝素钠仅用于静脉及皮下给药。 (8) 新生儿的肌肉组织较少, 药物的吸收的速度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因新生儿的肌内注射效果差, 故小儿注射给药多数用静脉给药。

1.3 不能静脉推注的注射剂

不能用静脉推注, 要用溶媒稀释后缓慢滴注的注射剂有: (1) 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而导致呼吸肌松弛, 引起呼吸抑制; (2) 氯化钾、硫酸镁、青霉素钾盐如用推注有心脏传导阻滞的作用, 严重会导致死亡; (3) 氨茶碱、苯妥英纳、利多卡因、维生素K1等静脉推注时, 若速度过快会引起患者死亡; (4) 速尿、利尿酸钠静脉推注速度过快也会引起突发性耳鸣、耳聋。

因此上述注射剂静脉给药时不得静脉推注, 只能用于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 以策安全。

2 不能静脉给药

注射剂如药物的油溶液、混悬液、疫苗等禁用于静脉给药, 筛选出不能静脉给药的注射剂有47种, 占279种注射剂总数的16.85%。包括大观霉素、链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滤液、卡介苗多糖、乙型肝炎疫苗、胰激肽原酶、甲硫酸新斯的明、黄体酮、己烯雌酚、维D果糖酸钙等47种药品, 归类分析如下。

2.1 若药品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会引起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氨基糖甙类中的大观霉素和链霉素, 主要原因是氨基糖甙类药物的极性大, 肌肉组织周围的组织液极性大, 依相似相容原理, 肌内注射吸收良好;另一方面是大观霉素, 链霉素这两种氨基糖甙类药物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强, 导致肌肉软弱、呼吸抑制或呼吸麻痹 (呼吸暂停) , 特别是在静脉给药 (直接快速给药) 时非常易出现, 故二者禁用静脉给药。

2.2 需要较长的作用时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的注射剂

对于疫苗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滤液等, 需反复较长时间刺激机体才能够产生有效抗体, 因此需皮下或肌内注射, 让药品缓慢释出吸收进入血液;另如胰激肽原酶等也需要作用的时间较长;甲硫酸新斯的明等药理活性强, 需缓慢吸收以减少不良反应;此外, 有的活菌苗毒性太大, 仅供皮上划痕用, 严禁注射。

2.3 注射剂的特殊剂型情况

注射剂剂型为混悬液、乳浊液、油剂等禁用静脉注射, 如维丁胶性钙、黄体酮、己烯雌酚等注射剂, 直接进入血管会引起血栓, 导致堵塞血管, 重则危及生命。

3 其他

某些注射剂的理化性质虽可肌内注射, 也可静脉给药的, 且口服制剂口服吸收良好, 一般少用肌内注射, 但抗菌药品例外。

3.1 若患者休克或昏迷不能口服给药, 需注射给药时, 多数采用静脉给药, 因患者在此状态下, 肌肉的血液循环差, 肌内注射时吸收不稳定。

3.2 若口服吸收良好的, 用肌内注射吸收不如口服通过消化道黏膜吸收给药来得更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3.3 消化道表面有人体健康需要的正常菌群, 抗生素通过消化道黏膜

吸收的同时会杀伤有益细菌, 可能会引起菌群失调, 因而在有口服制型的抗生素中, 其注射剂还经常用于肌内注射, 因为肌内注射比静脉给药经济且方便。

当前医药科学发展迅速, 资讯不断更新, 注射剂型不断改良, 药品说明书也不断完善, 本文内容按当前的药品说明书分析, 若药品说明书更改, 则以即时说明书为准。严格按药品说明书合理使用药品。

摘要:目的 探讨各种注射剂的不同给药途径缘由。方法 把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279种注射剂说明书的给药途径用Excel表格进行整理, 从中筛选出相同的给药途径的注射剂,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溶媒、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 临床不当用药时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诠释注射剂给药途径的理论基础, 小结注射剂不同给药途径的规律。

关键词:注射剂,给药途径,药品说明书

参考文献

[1]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

[2]汤光, 沈素, 李任.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7-90.

给药途径 篇4

目前药物主要有以下给药途径, 口服、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含化、滴眼、滴鼻、口腔喷雾、直肠或阴道塞入等。现在临床所用的药品, 都是制备成一定的合理剂型在临床使用, 医师选用适当的药品, 适当的剂型, 适当的剂量, 适当的用法 (给药途径) , 适当的用药间隔时间, 适当的疗程, 用于适当的患者, 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药物的合理剂型决定药物的给药途径, 随意破坏药物合理的剂型或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 都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 甚至会引发不良反应。

1 注射剂改口服

注射剂是一种是指供注射给药注入人体内的无菌制剂, 在生产注射剂的时候, 会添加一定量的附加剂, 口服对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性;注射液口服后, 在消化道内受到胃酸及消化酶的作用, 很容易被分解破坏、降低或失去药效;药物采用口服或注射给药, 体内的血药浓度不一样, 最终导致用药效果的差别。随意口服注射液容易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不良反应加大。在基层卫生站检查见到有些医师开处方时让患者口服注射剂, 比如柴胡针、鱼腥草针、庆大霉素针, 并称针剂质量好, 口服比片剂疗效好, 这完全是误解。柴胡、鱼腥草等针剂, 每毫克只相当于生药1g, 口服后受到胃肠道酸碱度和消化酶的影响, 真正能达到的血药浓度远远不足以发挥治疗作用。某镇医院无口服硫酸镁粉, 医师为胆囊炎患者开出硫酸镁注射液 (10%/10ml) 代替, 33%硫酸镁溶液口服可用于治疗阻塞性黄疸及慢性胆囊炎, 用10%硫酸镁溶液起不到利胆的作用, 这样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 还会导致患者腹泻的不良反应。

2 注射剂改成外用药

药物能否制备成外用剂型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 性质不稳定的药物拿来外用, 药物由于长期暴露在外, 空气中氧气、光线、温度、湿度等会使药物氧化、分解、失去疗效, 加大不良反应发生。有些医师拿青霉素钠、头孢唑林钠粉针外用, 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不稳定, 空气中氧气、光线、温度、湿度等会使药物的β-内酰胺环打开, 产生过敏物质, 同时也失去抗菌疗效, 极易产生过敏反应。50%硫酸镁溶液热敷才有消炎祛肿的作用, 而有的医师开处方用10%硫酸镁针来热敷, 起不到消炎祛肿的作用。

3 不可改变注射剂的注射用法

注射剂用法包括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 (静脉推注、静脉滴注) 、脊椎腔注射。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生产处方工艺等方面的不同, 导致不同的注射剂在临床上注射给药途径的不同, 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规定的方法用药。比如皮下注射的药物有胰岛素, 低分子肝素钙。有的注射液只可以肌内注射, 不可静脉注射, 如肾上腺素色腙注射液, 鱼腥草注射液等。某镇医院就有静脉滴注肾上腺素色腙注射液的错误用法;有的注射液可以肌内注射、静脉滴注, 不可以静脉推注, 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有的药物只可静脉滴注, 如氯化钾注射液、脂肪乳等。有的注射液肌内注射、静脉推注、静脉滴注都行。

4 内服药改外用

在制备片剂, 胶囊剂等口服用固体制剂, 往往会加入适量的赋形剂, 如滑石粉、硫酸镁、淀粉等。在基层医院出现将内服药改外用的最多的是妇科, 比如甲硝唑片、制霉菌素片塞入阴道外用, 这种是普通片剂, 不是阴道泡腾片, 药片在阴道内崩解不了, 吸收很少, 导致疗效甚微;其次片剂长时间在阴道内, 增加患者的痛苦。有的医师用头孢氨苄胶囊、羟氨苄西林胶囊内的药粉, 或用红霉素片、四环素片研粉, 外用敷创面。空气中氧气、光线、温度、湿度等会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打开, 产生过敏物质, 同时也失去抗菌疗效, 极易产生过敏反应;外用散剂对的粉末粒度要求过120目筛的极细粉, 胶囊内容物和用红霉素或四环素等片剂研成粉的粒度肯定达不到外用粉末粒度的要求, 对创面有一定的刺激性, 且药物的吸收程度也好。

5 破坏药物原有剂型再给药

药物合理的剂型遭到破坏, 其原有剂型的特点将不复存在, 原有的给药途径也就不正确、不合理了。

5.1 肠溶剂型

肠溶制剂是指在胃液中不崩解, 而在肠液中能够崩解和吸收的一种剂型, 它通常是在普通片剂外面包裹一层肠溶包衣或用肠溶胶囊装药。有2类药物需要做成这种制剂, 第一种是在胃液的酸性环境中会被破坏、水解的药物;第二种是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做成肠溶片就可以避免上述不良反应。肠溶制剂要求整粒的吞服, 但在儿科处方可发现有破坏药物肠溶剂型再给药, 比如舍雷肽酶片, 多酶片等研碎后分次口服, 药物遭到胃酸的破坏, 疗效降低;还有双氯酚酸钠片, 吲哚美辛片等研碎后分次口服, 药物对胃刺激引起恶心、呕吐, 长期服用甚至会引起胃溃疡和出血。

5.2 缓控释剂型

跟肠溶片相似, 缓、控释制剂, 要求整粒的吞服, 一旦被压碎、嚼碎或掰开, 负责缓释、控释的薄膜或骨架就被破坏了, 原本要缓慢释放的药物一下子就释放出来, 会使局部药物浓度过高, 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氯化钾缓释片, 破坏后氯化钾释放浓度过高, 对肠胃道有刺激作用, 会导致呕吐的不良反应。还有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 (新康泰克) 内容物为粉色和黄色缓释小丸, 不可研碎服用。

5.3 糖衣片、薄膜衣片、胶囊

这些剂型的药物要避免破坏剂型用药, 以免失去剂型对药物的遮光、遮味等作用。儿科医师在制定给药方案时, 应尽量选择适宜儿童给药途径的药物, 如口服液、颗粒剂 糖浆剂、儿童用贴剂、咀嚼片或泡腾片等。

6 含服改吞服

硝酸甘油片正确用法为整粒或咬碎后含服, 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要求含服, 有的医师开处方时用吞服的用法, 药物吸收慢, 在肝脏内容易被破坏, 疗效还不如舌下含药的1/10,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心绞痛发作得不到及时控制, 后果不堪设想。

给药途径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基础日粮:根据仔猪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按常规进行配合饲喂。

常规抗生素:均为湟中县当地兽药店售出、有正规批准文号的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磺胺类药物等针剂、粉剂。

预防试验仔猪:选用湟中县多巴种猪种鸡场的30日断奶仔猪12窝128头,所有仔猪均已接受正常免疫,个体差异不大,饲养管理、基础日粮均相同,未曾用过任何腹泻预防药物,未曾出现腹泻(假定健康)。

治疗试验仔猪:选用湟中县多巴文元养殖场15窝162头仔猪,所有仔猪均按免疫程序进行了疫苗接种,28日龄断奶,断奶后4~8 d临床表现一致,基础日粮、饲养管理条件均相同,自然发病,未曾有任何治疗,经诊断为细菌性腹泻。

1.2 试验分组

预防试验:128头仔猪分成3个组,即按断奶次序每4窝仔猪为1组,依次分为后海穴注射药物预防组(简称穴注预防组)、肌肉注射药物预防组(简称肌注预防组)、口服药物预防组(简称口服预防组)。

治疗试验:162头仔猪分3个组,即按仔猪断奶次序每5窝仔猪为1组,依次分为后海穴注射组(简称穴注治疗组)、肌肉注射组(简称肌注治疗组)、口服药物组(简称口服治疗组)。

1.3 预防组用药方法

穴注预防组:仔猪42头,从断奶的当天起,按每千克体重后海穴注射10%氟苯尼考注射液0.2 m L,每天1次,连续3 d。

肌注预防组:仔猪43头,从断奶后的第1天开始,按每千克体重一次颈侧耳后肌肉注射10%氟苯尼考注射液0.2 m L,每天1次,连续3 d。

口服预防组:仔猪43头,从断奶后的第1天开始,在每100 kg基础日粮中加入5%氟苯尼考粉0.1 kg,充分搅拌均匀,连续饲喂4 d。

1.4 治疗组给药方法

穴注治疗组:共5窝55头仔猪,临床上发现1窝有5~6头开始腹泻时,即按说明书的剂量,后海穴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4 d。

肌注治疗组:共5窝52头仔猪,临床上发现1窝有5~6头开始有腹泻症状时,即按说明书的剂量,全窝仔猪逐头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4 d。

口服治疗组:共5窝55头仔猪,临床上发现1窝有5~6头腹泻时,即全窝仔猪饲喂添加硫酸庆大霉素的基础日粮,每天3次,连续3 d。

1.5 记录

试验开始时逐头空腹称重,按天登记腹泻头数和死亡头数;试验结束时逐头空腹称重,计算各组仔猪平均个体重的增减、腹泻率和死亡率。

1.6 判定标准

预防判定标准:从仔猪断奶后的第1天开始(即用药物预防时开始),每天2次观察猪群情况,连续观察15 d,没有发生腹泻或没有因腹泻死亡的,判定为预防有效;在试验期内,发现有腹泻和因腹泻死亡的仔猪,判为预防无效。

治疗判定标准:用药5~6 d后,患猪的精神、食欲恢复正常,粪便成条状成堆,肛门干燥,收缩,无红肿,停药后7 d内无复发,判为治疗有效;用药5~6 d后患猪的精神、食欲、粪便无明显改善,或因腹泻死亡的,判为治疗无效。

2 试验结果

2.1 穴注药物预防和治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效果

(1)不同给药途径预防断奶仔猪腹泻试验的效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15 d的试验时间内,穴注预防组仅有2头腹泻,腹泻率4.8%,无死亡;而肌注预防组和口服预防组的腹泻率分别为46.5%、72.1%,死亡率分别为9.3%、18.6%,差异都极显著(P<0.01)。平均每头仔猪日增重,穴注组为184.7 g,而肌注组与口服组仅分别为76.7 g、50.0 g,差异极显著 (P<0.01) 。

(2)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试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在试验期内,后海穴注射药物治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无效率与死亡率仅分别为5.5%、3.6%;而肌肉注射药物的无效率与死亡率分别为57.5%、11.5%,口服药物的无效率与死亡率达70.9%、14.6%,差异都极显著(P<0.01)。

每头仔猪平均日增重,穴注组为66 g,而肌注组仅为36 g,口服组不但没有增重,反而下降9.3 g,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

2.2 临床应用

多年来,笔者先后在多巴镇腹泻多发的养猪场中,采用后海穴注射抗生素预防早期断奶仔猪腹泻346窝3 868头,有效3 694头,有效率95.5%。后海穴注射抗生素治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346窝3 642头,有效3 442头,有效率94.5%。

3 小结

(1)对比试验结果与临床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后海穴注射抗生素防治早期断奶仔猪腹泻,无论是成活率还是增重率,均优于肌肉注射和口服,值得推广应用。

(2)后海穴用药之所以能在防治断奶仔猪腹泻病中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后海穴部位结缔组织疏松,注射时对猪刺激性小,药物吸收快。另外,药物进入后海穴能刺激经络和神经,通过神经和经络的传导调节,从而起到防治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后海穴注射抗生素是药物及穴位针灸共同起的作用,是目前治疗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好方法。

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研究与进展 篇6

关键词:胰岛素 (INS) ,非注射给药,糖尿病治疗

胰岛素 (insulin, INS) 是目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DDM) 的首选和必备药物, 自1921年Banting和Bast发现并首次在临床中应用INS以来, 一直以皮下注射途径给药。几十年来, 为提高INS的疗效, 不断改进INS的剂型, 不断更新INS的注射装置, 但终究离不开注射途径。长期的注射给病人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痛苦, 为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避免注射给药带来的许多不良反应, 国内外研究者一直致力于INS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 如口服给药、肺部给药、黏膜给药以及经皮给药等。本文就INS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传统、方便, 易被患者接受, 可明显改善INS患者的生活质量。但INS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 若不经处理直接口服使用, 其生物利用度仅为0.5%。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原因有: (1) INS在胃酸和消化道蛋白酶的作用下易降解失活; (2) INS分子量较大 (M≈5 7 0 0) , 脂溶性差, 分子间具有很强的聚合趋势因而多以聚合体形式存在, 难以通过肠道吸收屏障; (3) 制备过程中的胰岛素构象稳定性问题[1]。因此, 提高INS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家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克服的难题。目前INS口服制剂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如下几个方面:

1.1 固体的纳米微囊、纳米微球或微粒制剂

在人和动物小肠的某些区域, 存在着与免疫有关的特定组织区, 称Peyer区, 该区域占整个肠道黏膜的25%左右, 其特点是允许淋巴因子和一些颗粒进入循环系统。研究表明, 微粒制剂如纳米粒口服后, 可以经过Peter’s patch (集合淋巴结) 到达肝、脾等组织, 从而改变INS在体内的组织分布, 提高INS口服生物利用度。

国内于2009年做了一项实验, 在硫酸镁和三聚磷酸钠存在的条件下通过搅拌阴离子聚-γ谷氨酸溶液和阳离子壳聚糖溶液制备对p H敏感的载有INS的纳米粒, 考察其在兔子体内的有效性。实验显示其在给药至少10h内有明显的降糖效果, 与皮下注射INS相比其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了 (15.1±0.9) %, 以100mg·kg-1的剂量在小鼠上进行安全性考察, 耐受性良好[2]。

固体的纳米颗粒制剂利用肠道的Peyer区将载药的纳米颗粒转运入体内发挥作用, 在制剂的稳定性和缓释作用方面有明显优势。

1.2 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载体可以达到保护药物生物活性, 提高稳定性, 增强靶向性, 延缓释放, 提高疗效等作用。随着研究的进展, 人们发现用脂质体作为载体不够稳定, 易于聚集融合, 使被包裹药物的吸收变得困难。通过改变脂质体的成分来提高INS的生物利用度或作用时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吴正红等[3]以壳聚糖和壳聚糖-EDTA接合物 (CEC) 双层包裹INS脂质体用于大鼠降血糖实验, 发现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可达8.91%。修志龙等[4]将INS包封脂质体内, 体外实验证实INS与脂质体结合或混合后均能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α-糜蛋白酶, 小鼠口服用卵磷脂或磷脂酰肌醇包制的直径为20~100nm的INS脂质体后呈现的生物有效性约为皮下注射的一半。实验表明卵磷脂-胆固醇 (7:2) 配比包封INS降糖效果较好。

美国Diasome公司研发的肝靶向胰岛素胶囊 (oral hepatic-directed vesicles insulin, Oral HDV-I) 现在正处于Ⅲ期临床研究中。Oral HDV-I颗粒直径<150nm, 脂质体内部包封了1%的INS, 而脂质双分子层中则是特殊的肝靶向分子。肝靶向分子能将INS分子送达到肝细胞中, 从而模拟正常的生理代谢。动物及临床试验显示, HDV-I较之传统的INS注射制剂降血糖效果更显著, 且能更好的控制餐后血糖的波动, 大大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研究者推测其增强的降血糖作用可能与刺激肝脏的活性, 增加肝脏葡萄糖的摄取有关[5,6,7]。

1.3 油相制剂

油相制剂的概念是英国Cortecs公司的New于1997年最先提出, 这种将亲水性物质溶解在疏水性溶剂中的技术被称为Macrosol technique。此种技术可以成功地将小分子水溶性药物、蛋白多肽药物甚至是金属颗粒溶解在油相中。Cortecs公司应用该技术制备的口服INS制剂 (Macrulin) 和口服降钙素制剂 (Macritonin) 均已达到临床试验阶段[8]。

清华大学与福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结合油相制剂制备技术和自乳化给药系统, 联合研制了一种新型口服INS制剂。体外实验表明该制剂是通过细胞间隙透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Ⅰ期临床的人体葡萄糖钳夹试验结果表明, 该药物的相对有效性达24%。在Ⅱ期临床试验中, 经12周的治疗观察, 结果显示该制剂能显著降低主要疗效指标Hb A1c, 说明采用该药12周的治疗有可靠的降糖效果, 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9]。

2 肺部给药

由于肺泡吸收面积大 (5 0~1 4 0 m 2) , 通透性高且无肝脏首过效应, 因此肺部吸入是INS给药的一种有效途径。肺吸入释药具有下述特点:剂量均匀性和可重复性;可携带性和使用方便;可灵活地调节剂量;药物在室温下储存稳定;初始接触肺部体液的药剂溶解迅速[10]。为使吸入的INS能有效沉积于肺部, 研究发现直径为1~3μm的气溶胶颗粒在肺泡的沉积效果最好。目前, 吸入性INS有干粉状制剂和液态气雾剂两种剂型。研究发现吸入性INS制剂相对于皮下INS注射的生物利用度在8%~15%[11]。

目前吸入INS只有Exubera, 其于2006年1月26日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 成为首个被批准的非注射途径给药的INS制剂。Exubera的活性成分为重组人INS, 以干粉形式储存在衬箔的水泡眼的独立包装内, 可被迅速吸收, 但其作用时间短, 只能替代糖尿病患者日间的餐前INS注射, 糖尿病患者仍需要继续注射长效INS。上市一年后, 由于患者的耐受性较差, 产品被召回。此外, 美国辉瑞 (Pfizer) 及Nektar公司实验室研究发现, 使用吸入性Exubera糖尿病患者肺癌的发生例数增加[12]。

多组临床试验表明, 在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病人中, 吸入INS和皮下注射INS相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且病人对吸入INS更易接受[13,14,15]。INS肺部给药制剂目前很引人注目, 这对糖尿病人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3 黏膜给药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黏膜给药有利于药物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提高生物利用度, 达到全身治疗的效果。同时, 黏膜给药方法简单, 易于患者接受。INS黏膜给药的主要途径有口腔、鼻腔、眼睛等, 不同给药点的黏膜组织生理结构不同, 淋巴毛细血管分布不一, 因而不同黏膜的给药制剂和给药效果有很大差异。

3.1 口腔黏膜给药

口腔黏膜面积大 (100~200cm2) , 毛细血管丰富, 药物吸收后可经颈静脉、上腔静脉直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避免胃肠道消化酶和肝脏首过代谢的影响, 因此口腔黏膜给药是肽类药物较适合的给药途径, 其剂型主要有舌下含片、颊部贴片或贴膜、舌下及颊部喷雾剂等。

Oral-lyn是由加拿大Generex公司开发的INS口腔喷雾剂, 是一种添加了卵磷脂、低分子量醇类等吸收促进剂的药物, 通过特殊装置Rapid Mist TM[16]实现口腔喷雾给药。该药于2005年5月13日在厄瓜多尔上市, 用于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治疗, 2007年9月1日在印度上市。另外, 国内湖北华工生化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舒临INS口腔喷雾剂早已完成其Ⅲ期临床实验, 但至今未见其产品上市。研究显示, INS口腔喷雾剂起效时间约在给药后1h, 作用时间达4h以上, 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 但餐后1~2h血糖下降程度略低于皮下注射INS[17,18]。

3.2 鼻黏膜给药

鼻黏膜给药方便, 吸收表面积约为150cm2, 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十分丰富, 有利于药物吸收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但鼻黏膜的纤毛运动使得药物分子在鼻腔滞留时间短, 此外还存在蛋白酶的水解作用等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目前提高INS鼻黏膜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主要有:使用基于生物黏附性的黏膜吸附性制剂以延长药物的驻留时间, 添加吸收促进剂及酶抑制剂等。

迄今为止, 有限的临床经验证明, 经鼻黏膜途径的INS需要大剂量并且反复使用才能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同时多达2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鼻炎等不良反应, 此类药物潜在的损害鼻黏膜和鼻纤毛功能的危险[19]也令人担忧, 因此经鼻腔黏膜途径的INS药物要想成为临床及商业上可行的、能替代皮下注射INS的新型药物, 仍然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

3.3 其他黏膜途径

早期曾有经眼黏膜和直肠黏膜给药制剂的研究报道, 但即使添加了各种吸收促进剂, 黏膜黏附剂等, 这些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也不高, 同时还存在着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因此这些途径目前还不是一条理想的INS注射给药的替代途径。近年来这些途径给药制剂少有研究报道。

4 经皮给药

INS经皮给药是一种安全且方便的给药方法, 皮肤中的水解酶活性很低, 可以避免INS的失活, 但INS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并且容易形成聚集体, 皮肤表面的致密角质层结构使其难以渗入。为了突破角质层的屏障作用, 需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渗透性。目前, 一些化学方法和物理学技术已用于经皮给药的研究, 并且显示出对药物良好的促渗作用。

4.1 化学促渗剂

借助于皮下使用的化学促渗剂可以促进INS的吸收, 如胰蛋白酶改善皮肤对INS的通透性。日本一项实验利用胰蛋白酶来增强INS的透皮吸收, 实验证明在p H=3.0的溶液中胰蛋白酶能明显增强INS的透皮吸收, 其作用是胰蛋白酶能使角质层的蛋白由α构型转为β构型, 并降低皮肤的电阻抗, 从而使皮肤对INS的通透性提高[20]。

胆固醇和磷脂组成的INS脂质体或INS囊已被开发利用, 但由于INS是大分子物质, 通过皮下毛孔比较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采用了与脂质体结构相似的INS微囊, 使INS可以通过皮下不同的细胞层。INS透皮吸收制剂可以达到50%的INS生物效应[21]。

4.2 物理促渗技术

微针、离子导入、电穿孔技术、超声波法等物理促渗技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的物理状态或增加药物分子的能量来增加药物的透皮量, 在经皮给药领域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电致孔形成的传输通道直径可达几十微米, 这使得INS可以通过;低频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可以干扰角质层的结构, 实现INS的持续稳定的透皮吸收;利用直径小于1μm, 长约150μm的微针, 其可排列成阵簇, 刺穿角质层而不伤害真皮组织[22]。

P a s s P o r t透皮释药系统是A l t e a Therapeutics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可透过皮肤释放肽类、蛋白质类、小分子药物、基因和疫苗的先进技术。该系统采用温和的脉冲能量来促进药物透皮释放, 具有可增加药物疗效、安全性和病人顺应性, 可控制剂量准确释药, 无痛, 使用方便等一系列特点, 从而能够消除使用注射器引起的疼痛或吸入药物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Pass Port system目前正在美国进行释放胰岛素的Ⅰ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皮肤经能量脉冲形成微孔后可采用被动和主动转运释放胰岛素进入体内产生作用[23]。

5 小结与展望

INS非注射制剂作为一类全球瞩目的新剂型, 由于其具有方便、无痛苦等明显优势, 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的关注和科研工作者的兴趣, 而且INS非注射剂型的研究是其他蛋白质药物非注射剂型的最好模型。

笔者认为, 相对于其他几种非注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途径的患者顺应性最好, 给药最为方便, 比较容易控制剂量, 且成本较低。肺部给药虽有一定优点, 但肺部吸入型INS还是会引起小量、早期、非进行性的肺功能的变化和轻度至中度的干咳[24], 因此不推荐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使用。吸入性INS所引起的肺功能减退、INS抗体水平升高等问题是否对人体存在远期影响尚缺乏临床证据, 其远期安全性仍然为人们所关注, 还需要进行更多长期的临床安全性研究。黏膜给药途径为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制剂中通常添加有酶抑制剂, 吸收促进剂等, 但是这些辅助剂对黏膜的刺激或者其特有的苦味使患者难以接受并长期使用[25]。经皮给药途径使INS可以被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但促渗方法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需要进一步考察。因此, 我们有理由认为, 在所有INS给药途径中, 口服INS是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给药途径, 最具研究价值。INS口服给药不仅能减少糖尿病患者使用INS时的不便, 减轻患者痛苦, 而且一旦研制成功, 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会为INS强化治疗的推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给药途径 篇7

1 药物种类

1.1 氯胺酮

氯胺酮是小儿较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 其最大的优势是镇痛作用较强、对心血管抑制较轻、对呼吸系统影响较小等。单独应用氯胺酮时易导致患儿颅内压升高、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和脑代谢或脑出血等, 从而影响患儿术后身体恢复, 故为减少不良反应, 临床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法[4]。较常见的联合用药方法是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灌肠。Beebe等[5]研究表明, 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与两药单独使用相比, 患儿更易与父母分离, 且更易接受面罩, 接受程度达100% (单独使用氯胺酮、咪达唑仑的接受程度分别为60%、90%) 。有研究表明, 联合用药时氯胺酮剂量的多少也会影响镇静效果。张锦等[6]研究表明, 氯胺酮8mg/kg+咪达唑仑0.5mg/kg时镇静效果最佳, 但使用后患儿出现明显的精神兴奋和头痛现象。当氯胺酮剂量为5mg/kg时 (咪达唑仑用量不变) 镇静效果与氯胺酮8mg/kg无明显差异, 且不良反应少[7]。

1.2 苯二氮卓艹类药

苯二氮卓艹类药常用的有咪达唑仑、地西泮等, 水溶性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良好, 起效较快且脂溶性较高, 能有效缓解患儿麻醉前的焦虑、恐惧等, 有助于麻醉诱导, 减少麻醉用量, 提高麻醉恢复质量[8]。但咪达唑仑味道较苦涩, 患儿口服时常需要进行调味, 与氯胺酮混合使用能提高镇静效果。有研究表明, 使用咪达唑仑后患儿术后会出现行为异常和躁动现象, 并损害短期记忆, 虽对之前储存的信息不会产生明显作用, 但临床对其影响患儿的学习记忆及认知能力存在争议,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另外, 咪达唑仑会抑制呼吸系统, 增加了患儿术后缺氧的风险, 故术中常需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情况, 尤其是危重症患儿和患有中枢性抑制性疾病患儿, 应用咪达唑仑应谨慎。地西泮的镇静效果较显著, 随着用量的增加, 临床表现从轻度镇静到昏迷, 应用时需注意剂量的把控, 避免影响患儿的近事记忆。地西泮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部位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大多学者认为其通过加强γ-氨基丁酸抑制神经递质, 从而抑制中枢神经各个部位[9]。

1.3 α2受体激动剂

α2受体激动剂具有代表性的是右美托咪定。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的受体激动剂, 兼有α1受体激动剂和α2受体激动剂两种作用 (结合比例为1∶1620) , 其能对脊髓和脑内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作用, 有效抑制神经元放电, 从而起到抗焦虑、催眠、镇静、镇痛等作用[10]。右美托咪定的主要镇静位点是脑干蓝斑, 脑干蓝斑是调节睡眠和觉醒的关键部位。使用右美托咪定时的镇静过程易被唤醒, 其催眠镇静效果与自然睡眠类似, 能避免睡眠剥夺、苏醒期躁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另外, 右美托咪定有轻微的呼吸系统抑制作用, 可忽略不计, 其镇静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没有成瘾性, 不会增强阿片类药物对呼吸的抑制作用[11]。右美托咪定能抑制腺体分泌, 减少胃肠蠕动, 减少术后呕吐和恶心等胃肠反应的发生。右美托咪定是小儿麻醉前较理想的镇静药物。

2 给药途径

目前比较常见且应用较广的小儿麻醉前镇静药物给药途径有口服给药、鼻腔给药、舌下含服用药。

2.1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因具有无创性和人性化的特点易被家长和患儿接受, 成为麻醉前用药最为常见的给药途径。其中氯胺酮、咪达唑仑常选用口服给药的方式。有研究发现, 氯胺酮口服吸收率约为16%, 咪达唑仑口服时其生物利用率约为40%[12]。为保证镇静效果, 患儿常需口服注射剂量的2倍才能达到预期镇静效果。另外, 氯胺酮和咪达唑仑的味道较苦涩, 患儿大多无法接受, 故口服时还需考虑口感问题。临床为改善药液口感常加入糖液或果汁, 使患儿更易接受。虽口服给药途径方便, 但年龄过小的婴幼儿 (<2岁) 喂药较困难, 且药液易丢失而影响药效[13]。

2.2 鼻腔给药

鼻腔给药中最为常见的是滴鼻给药, 是小儿麻醉前的一种给药新途径。鼻腔内的血管十分丰富, 药物通过血管更易被鼻黏膜吸收, 无需经肝脏的首过效应, 药量很少时就能达到较高的生物利用率, 且起效快[14]。盐酸右美托咪定常采用滴鼻给药方式, 由于盐酸右美托咪定不含化学稳定剂和防腐剂, 采用滴鼻给药不会产生刺激作用, 与口服给药方式一样方便。咪达唑仑不宜采用滴鼻给药方式, 因其经鼻腔给药会产生较大刺激, 促使鼻腔内的分泌物增多。

2.3 舌下含服用药

舌下含服用药是近年来发展并兴起的一种麻醉前给药方式。其不用经肝脏的首过效应, 能直接被舌下组织吸收, 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率高的优势。有研究表明, 15个月~6岁的患儿麻醉前使用舌下含服咪达唑仑和樱桃汁, 其镇静效果可达60%[14]。但与口服给药一样面临口感问题, 患儿可能因药物苦涩而难以接受, 需在药液中加入果汁或糖液调味。

3 小结

给药途径 篇8

关键词: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合理性,疗效

目前临床上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多样,且不同剂型及给药途径,效果不一。其中常见的药物剂型有胶囊、颗粒剂、药水、注射液、药粉、药膏等[1];给药途径有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涂抹等[2]。为此了解不同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三种不同给药方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支气管肺炎、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等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2至14岁之间,平均年龄(6.8±2.3)岁,病程在1天至10天之间,平均病程(6.3±2.3)天。抽签将80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患者25例,B组患者25例,C组患者30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信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采取阿莫西林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B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C组患者采取阿莫西林胶囊口服治疗,三组患者均治疗一个星期,治疗期间观察三组患者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三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治疗效果分为四个等级:痊愈、显效、好转及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痊愈:患者咳嗽、高热、打寒战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患者咳嗽、高热、打寒战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部分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患者咳嗽、高热、打寒战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咳嗽、高热、打寒战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痊愈12例(48%),显效6例(24%),好转2例(8%),总有效率为80%;B组患者痊愈14例(56%),显效9例(36%),好转1例(4%),总有效率为96%;C组患者痊愈4例(13.33%),显效5例(16.67%),好转8例(26.67%),总有效率为56.67%。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床上药物剂型及给药类型越来越多。其中药物剂型包括注射剂(优点为剂量精确、疗效确切)、片剂(优点为剂量准确、使用方便,有泡腾片、咀嚼片、口含片等)、胶囊剂(优点为生物利用度高及稳定性)、颗粒剂(优点为易消化、味甜,有泡腾型、颗粒型及混悬型之分)、栓剂(在昏迷、呕吐患者及儿童患者中常使用)、软膏剂(用于烧伤、皮肤损伤等患者,透过皮肤发挥药性)等类型。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注射用药、口服给药、舌下给药等。其中静脉注射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起效快等优点,但易引发静脉炎、肺动脉炎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注射用药具有剂量准确、药效快等特点;口服给药具有方便、药物性状稳定等优点,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起效慢,某些药物还会受到胃酸等影响,破坏药效;舌下给药具有吸收快、增高生物利用度等优点,如米索前列醇,用于孕产妇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3]。从理论上可以看出不同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对药物的效果不同。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者采取三种不同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A组患者采取的药物剂型为注射液,给药途径为皮下注射;B组患者给与的药物剂型为注射液,给药途径为静脉输注;C组患者采取的药物剂型是胶囊,给药途径为口服,结果发现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6.67%,可见阿莫西林注射液静脉输注疗效最佳。

临床用药除了要考虑药物效果、药物禁忌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病情、特点、年龄、经济条件、药敏反应等影响因素[4]。为了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根据临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同一种药物不同剂型其治疗效果也不同,同时一样的给药途径因药物剂型不同,其起效时间也可能不一样。为此要根据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具体来说,要根据患者疾病特点、性质、严重程度,患者年龄、身体承受能力、药物过敏史及经济实力等制定针对性的给药方案。如对于心肺功能严重障碍患者来说,建议不要采取静脉滴注方式,避免加重心肺功能负担;奎尼丁等药物建议不要进行肌肉注射,因为该方式药物吸收缓慢且不彻底,难以发挥其药性;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建议给予雾气吸入治疗,这与血液浓度有关[5]。(2)根据药物物理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剂型。现代生物药剂学表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药效有关联,根据制剂在人体组织部位内不同作用可分为眼部黏膜制剂、口腔粘膜制剂、直肠粘膜制剂等多种类型。(3)根据临床用药安全性选择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长期使用药物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但会产生一定的抗体,效果下降。为此根据患者耐受性选择合理的药物,尽可能选择疗效好、见效快、不良反应少等药物,减轻患者痛苦。如消炎止痛药物开始是片剂型,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其缺点较多,如吸收较差,对胃肠影响大,因此目前临床上止痛药物多为胶囊型,不仅效果较佳,而且对胃肠刺激不大,毒副作用小。又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比阿司匹林片效果更佳,能更快的被肠道吸收,且对胃部的刺激极大的减少。此外,临床上最安全、简单的给药途径为口服,但口服有时候药效太慢,为此要根据患者特点合理选择其他给药途径。(4)根据患者用药顺应性选择。药物治疗依从性是发挥药物效果的重要保障,如儿童、老人患者选择泡腾片、分散片等药物剂型[6]。

综上所述,不同药物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影响不同。为此要根据临床治疗特点,药物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临床用药安全性及患者用药顺应性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正春,王珊.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A].中国药学会(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天津市人民政府.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中国药学会(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天津市人民政府:2010:6.

[2]张艳萍.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的临床合理应用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3(34):144-145.

[3]李秋,王珊.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的临床合理应用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18):1547-1548.

[4]高伟文,戴洪法.不同剂型与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影响的分析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184-185.

[5]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编委会.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124.

【给药途径】推荐阅读:

纠错途径07-14

自学途径07-16

提高途径10-14

经典途径10-14

渠道途径10-15

降低途径10-15

生态途径10-17

选择途径01-13

相关途径01-14

疏导途径01-19

上一篇:刑事证人出庭作证法律下一篇:国民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