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2024-06-27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共12篇)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1

摘要:中国经济虽然率先企稳回升, 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缺乏, 就业形势严峻, 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转型升级进展不大, 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未来发展道路选择等问题, 都亟待解决。本文从提高创新力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

关键词:创新力,增加就业,转型升级,经济安全

四万亿元巨额投资对提振中国经济、对保增长保民生战略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居功至伟。但在调结构方面却收效甚微, 低效投资、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缺乏等问题, 在经济复苏的同时也明确显现出来。怎样才能尽快使中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甚至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呢?提高创新力无疑是答案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提高创新力是当前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09年我国GDP增长8.7%, 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傲视全球。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 政策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就业乃民生之本, 09年12月人保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就业情况时表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全年供求缺口达1200万左右。增加就业机会就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在投资、消费、出口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就投资而言, 主要是政府投资, 民间投资的跟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不理想,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还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才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消费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家电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的刺激, 其内生的持续性尚不坚实。出口虽有所回升, 但恢复到危机前的状况已不可能。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创新的姿态创新的方法去对待。在投资领域, 要加大创新力度, 以大量的科技成果带动新产品的开发、产业技术的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在消费领域, 要以创新的思路来解除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束缚, 实现消费的升级换代,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在出口领域, 要研究后危机时代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需求, 通过创新, 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增加国内就业。总之, 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来面对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寻求新办法, 舍此, 我们别无选择。

提高创新力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中国三十年经济迅猛发展的奇迹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放弃低端生产环节、专注于附加值大的高端环节的情况下, 利用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资源和环境代价等优势条件, 大量进行工业生产, 在国内需求不足以消化巨大产能的时候, 以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军国际市场。产值巨大, 利润却微薄, 把物美价廉的商品福利送给了他国, 却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负担留在了国内。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但进展不大,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缺少自己拥有的专利技术, 不能自由主动地升级自己的产品、产业, 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总是受制于人。从产品工艺的改进到新兴行业的发展;从新能源的开发到普遍应用;从新动力汽车的研发到生产推广都需要不断提高创新力的支撑, 唯有如此, 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危机期间, 沿海地区大量的玩具企业破产倒闭, 而龙昌国际却订单丰厚、逆势上扬,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别的厂家拼价格, 龙昌国际拼的是科技。它拥有300多名研发人员, 年投入研发资金3000多万元, 拥有300多项玩具方面的专利, 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对于保持竞争力、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提高创新力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多少年前我们曾以祖国地大物博而自豪, 时至今日我们再也没有了这份底气,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的矛盾日趋尖锐。优质资源少, 人均占有量低, 对外部资源供给的依赖越来越强。目前, 我国已是世界上铁矿石、铜、大豆的第一大进口国, 还是世界上石油的第二大进口国, 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 08年我国进口原油约1.8亿吨。况且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 煤炭、油气等常规能源可能不再是群雄逐鹿的主战场, 而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谁在新能源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掌握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谁将成为后石油时代的领袖。总之, 在大变革的时代, 对象我国这样的资源贫乏国家无疑存在着一个后发赶超的机会, 我们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寻找替代资源, 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独立和完整, 才能切实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提高创新力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人类历史上, 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谁在危机中积极应对、运筹帷幄、未雨绸缪, 掌握了新产业的核心技术, 谁就在下一轮经济快速发展中掌握了主动权、规则的制定权, 就能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今天的发达国家正是因为把握了前几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占据了科技进步的前沿, 使自己处于经济发展的优势地位, 制定了有利于他们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 把本国落后的产业转移到生产链条的下游国家, 把高附加值产业留在国内, 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既带来了挑战, 也带来了谋求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机遇。一方面危机引发了对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的需求;另一方面危机也促使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 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因其浓重的科技色彩而备受世人青睐, 欧盟也把09年定为欧洲创新年, 各主要国家纷纷在新兴领域排兵布阵, 加快创新。我国若不能充分认识到科技竞争的紧迫形势, 紧密部署, 重点突破, 争取在这一轮新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 也许若干年后, 我们将突然发现又落在别国身后了。

当今世界各国正进行着一场争夺人才、鼓励创新的智慧大战。目前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在某些尖端领域已位于世界前列, 完全有能力把握机遇迎头赶上。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还不高, 创新成果的推广利用率低,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必须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为指引, 狠抓落实, 切实提高创新力, 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2]、李永增《危机中的新技术脉动》《瞭望》2009年5、6合期

[3]、唐敏《新能源驱动中国》《瞭望》2009年12期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2

兖矿集团董事局主席 党委书记耿加怀

非常荣幸参加第二届山东企业家高峰论坛。借此机会,我代表兖矿集团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向长期关心、支持兖矿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结合兖矿实际,谈几点关于煤炭企业自主创新的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培育和应用核心技术,是煤炭企业生产高效、安全的唯一出路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煤矿普遍存在机械化程度低、用人多,安全投入低、欠账多,技术和装备水平低、隐患多等问题,这是造成我国煤矿安全状况不好、效率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956,与美国、澳大利亚0.04的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执政理念的确立,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越来越来重视。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煤矿企业要实现安全高效,必须走重装备、高可靠性、自动化的技术发展路子。兖矿从大规模开发建设开始,就确立了依靠自主创新不断培植和发展煤炭生产核心技术,走大型化、集中化、系统化发展之路,使企业较快实现“三个过渡”:由小生产到现代化大生产过渡,由简单机械化和手工操作向综合机械化过渡,由小型分散向大型集中过渡,跟上并赶超世界煤炭生产发展水平。近年来,我们针对本部开采年限延长带来生产条件恶劣,冲击 1

地压、矿震等多种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实际,大力实施科研攻关和科技兴安战略,不断创新以综采放顶煤为核心的煤炭生产技术,加大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应用,推动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探索出一条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路子。破解厚煤层分层开采制约单产提高的技术难题,完成“缓倾斜特厚煤层高产高效综放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展“十五”攻关项目“年产600万吨综放装备及工艺技术研究”,形成国内能力最大、性能最好、安全可靠性最强的综采成套装备和工艺,创出单产最高684万吨的全国综放工作面新纪录。自主研发的两柱掩护式放顶煤支架在兴隆庄煤矿完成工业性试验,2005年6月22日通过由5名院士8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鉴定验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月1日,与德国DBT公司签订“两柱式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专利技术有限使用权转让合同,实现我国煤炭行业向先进国家输出采煤技术历史性突破。率先在全国煤炭行业建成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实施矿井主井电控系统数字化改造、提升系统增容改造和主皮带增速改造,建成束管监测、瓦斯超限断电报警、注浆注氮防灭火、综采工作面压力监测系统,提高了综合抗灾能力。“十五”以来,兖矿累计投资16.50亿元,装备3000台套综机设备,矿区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7.33%,综采机械化程度99.45%,综采矿井全部建成行业特级高产高效矿井。2001年至2005年,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336、0.145、0.066、0.072、0.108,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接近世界先进采煤国家水平。

二、强化自主创新、培育新的产业优势,是资源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们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石油紧缺的新情况,转变对煤炭资源由普通燃料到化工原料的认识,在进行战略资源开发的同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以煤炭气化、液化、焦化等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核心技术,推动煤炭产品深加工,发展煤化工接续主导产业,走“科技含量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先后组建煤化工专家委员会和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公司,建立以水煤浆气化暨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主导,以现有生产企业为依托的技术研发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展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进步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新型水煤浆气化、燃气发电联产甲醇3项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成功研发煤炭间接液化技术,2004年11月完成低温费托合成中试任务,生产出合格油品,实现该领域研究开发重大突破。2005年1月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鉴定,认定兖矿拥有煤炭间接液化全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8项技术获国家专利。煤炭气化及多联产关键技术实现重大进展,在研制成功“两喷嘴对置水煤浆气化炉中试装置”的基础上,开展“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研究,获得10项国家专利,多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组织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粉煤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兖矿成为国际上唯一同时掌握水煤浆气化与粉煤气化两项煤气化技术的企业;开展“煤气化发电与甲醇联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年产24万吨甲醇和71.8MW燃气发电的煤基多联产系统示范装置,在发电、甲醇等多产品联产和煤炭洁净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同时,加强与美国杜邦和UOP公司合作,引进甲醇制烯烃、醋酸乙烯等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开发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坚持以研发带项目、以项目带研发,积极推进技术产业化。按照贺国强部长、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视察兖矿时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以兖矿为主体建设鲁西南煤化工基地的要求,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园区”。目前,鲁南化工园区20万吨醋酸和千吨气化炉项目全面建成,邹城化工园区一期50万吨甲醇项目明年建成,兖州化工园区200万吨焦炭及20万吨甲醇项目明年6月投产,陕西榆林60万吨甲醇、全国最大的合成氨项目贵州开阳50万吨合成氨项目开工建设。

三、建设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是确保自主创新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近年来,煤炭企业培养难、引进少、流失多的人才危机引起广泛关注。认真分析原因,虽然有个人的认识偏见,但更多的是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使用不够,造成人才浪费。兖矿作为典型的国有煤炭企业,与其它煤炭企业一样,富余人员多、专业人才少、整体素质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煤炭、煤化工、煤电铝三大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十分短缺,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为此,我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引进紧缺人才,培养关键人才,使用重点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兖

矿成长有机遇、发展有舞台、创新有条件、成功受尊重,贡献有回报,有力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我们根据不同阶段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科学规划预测人才需求量,通过到科研院所招聘、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924人,煤化工专家14人,电解铝专家15人,金融专家2人,博士后8人;仅今年就招聘采矿、煤化工等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651人。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开发,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培育、创建学习型组织等多种方式,提高人才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高层管理人员1190人。抓住人才使用这个关键,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探索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完善分配制度,对贡献特别突出者实行重奖,对从事基础工作、关键岗位和艰苦行业的技术人员实行分配倾斜政策,2005年评选770名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分别给予每月500元到3000元的特殊津贴,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许多煤炭企业几年招不到一个本科生的情况,兖矿拥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5274人,占管理人员的30.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3.32%。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各尽其能的人才队伍加快形成,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十五”以来,兖矿取得重点科技成果38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2项,研制新产品48个,完成国家“863”、“十五”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12项。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3

质量工作是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企业质量管理在新形势下新的要求,需要以当前经济发展这个大背景为前提。长期以来,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对象局限于对产品质量及其相关的工作质量的管理,而今天,质量不再是“合格”产品的概念,因为今天质量的形成是从顾客的要求出发的,最终又是由顾客来评价的,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所有活动和过程。所以,这就要求企业的质量管理特别是物资供应质量管理要从原来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原来的分割模式向系统模式转变。

一、持续有效运行QHSE管理体系,严把物资供应质量关

严格执行QHSE管理体系文件,加强物资采购审批和合同履约过程监控,从物资采购订货源头把关,利用信息网络优势加强采购物资前期质量控制。大宗、关键和批量物资招标竞价采购,加大直采比率,预防和减少不合格产品进入,全面落实采购物资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采购合同履约追究制,保证采购产品质量。

延长质量控制链。物资采购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谁采购谁负责。建立和完善采购质量保证体系,将质量责任分解到物资采购、供应、服务各相关环节和岗位,推行物资质量跟踪和责任追究制度。

将质量控制点前移。严格供应商准入管理,对供应商定期进行调查和评审,做到有记录、有资料。细化落实对供应商的质量监控工作,按照“质量、廉政、资信、服务”的宗旨加强供应商的管理与考核,压缩供应商数量,提高供应商质量,并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保证供应网络主渠道的健康发展,对新增或发生质量波动等情况的供应商要及时开展质量检查,确保生产建设物资安全、及时供应。

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风险管控。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质量风险,严把物资入库验收关,严格按规定做好物资入库检验。所有到货物资全部进行验收,做到入库物资验收率100%,一次入库合格率100%,顾客满意率100%。对入库发现不合格产品按用户要求及时退换,从源头堵住了因为产品质量可能造成的损失。2014年验收物资3782项,全年未发生一起质量事故。

向用户延伸。定期开展质量回访,每年年末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对供应商进行动态量化管理的依据。考评内容包括供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售后服务、服务态度、供货及时等方面。各部门按照质量标准、服务规范和承诺主动到用户单位对所采购物资进行质量跟踪回访,对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了解情况,对用户的意见认真调查分析,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用户。

二、 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

河南分公司物资供应工作坚持把产品高质量作为企业高效益的根本,努力建立起严格高效的质量体系。一是强化质量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的质量责任制。公司机关各科室和五个专业中心均由一把手负责质量工作,做到层层有责任目标,有工作程序,有措施保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各级负责人能够及时协调和处理。二是突出质量工作“四个优先”。坚持资金投入优先,不断加大勘探设备、地震专用工具的资金投入;人员安排优先,严格保证质量技术、质量试验,质量检查和操作需要的人员;物资保障优先,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采购程序,确保物资供应质量;服务配套优先,保证物资采购、生产环境符合提高产品质量的系统要求。

为确保QHSE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在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中突出一个“严”字,追求一个“细”字,实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不按规程操作,造成质量问题,以及弄虚作假影响质量的行为,及时处理,毫不手软。坚持实施质量否决的分配制度,将质量考核指标层层分解,严格按质量考核结果兑现。同时,建立公司级和中心二级质量攻关组织和例会制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严而有序的质量管理网络。在严格中追求一个“细”字,注重细化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着力培育严中见细,细中见实的管理作风。

三、实现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的质量管理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企业质量工作者要从过去习惯于各车间到处跑的“体力型”工作方法,转变到学习运用管理新理念、新方法的“智力型”工作方法。QHSE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使企业内部所有与质量有关的行为都严格依照规范化的程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求得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及建议

实践证明,单纯地符合性质量体系,是不能确保其有效性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不断上台阶,逐步提高运行水平。质量体系有效性的核心,就在于建立一种能自我改善和创新的机制,这是维持一个企业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但是,仅仅是“改善”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创新”。“改善”就是纠正和预防,减少不合格。而质量改进则是在“改善”的基础上“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这是从长远战略上考虑质量体系的有效性,也是质量体系的精髓。一要突出抓好质量管理,以实施名牌战略为主线,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参与市场竞争。二要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最大限度地堵塞管理漏洞,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三要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上水平。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4

Black Light Power,Inc.(BLP,美国黑色光源电能公司)宣称,Rowan University(美国罗文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在BLP利用专门的固体燃料化学方法,通过创新实验,实现了燃料的持续再生。按千瓦电力计算,这种燃料所产生的能量大于其他燃烧产生的能量。罗文大学的教授宣称,利用BLP的化学方法,通过系统的能源实验,与以往的化学反应相比,处理同样的材料,BLP化学方法所产生的能量净值最高能提高6.5倍。

罗文大学化学和生化专业教授K.V.Ramanujachary博士、化学专业副教授Amos Mugweru及工程专业副教授P.E.Peter Jansson博士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在过去的3个月中,由罗文大学工程和化学专业的教授、教职工及学生组成的团队,利用从市面上购买的10种固体燃料化学制品,开展了创新实验。发现这些燃料所产生的能量,超过了通常理论化学反应可产生的最大热能,达到1.2倍~6.5倍。

通过分析这种化学反应的结果,他们确信凭借传统的化学方法和流程,对这10种固体燃料化学试剂进行处理,是无法达到采用BLP方法处理所能产生的热量水平的。BLP公司公布的这项重要方法,在其他的实验室也能够得到证实采用这种化学反应方法产生异常热能是可行的。不仅如此,随着他们通过对BLP方法产生高能量级氢实验的重复测试和鉴别,更多针对这种产生高能量方法的合理解释逐渐显现出来。

这项化学反应,依靠普通的固体燃料,产生约为30 kW的电能,似乎可以调整到任何水平。此外,科学家轻松地采用Black Light Process(黑色光源加工)方法,就能够实现燃料的持续再生。这一创新提升了Black Light Process方法作为产生新的清洁能源的商业化能力。

1电能验证

罗文大学团队的实验证明,通过不断地替换Black Light Process方法在形成hydrino(高能量级氢)过程中所消耗的氢,提升已产生的能量,能够实现商业化发电的运营。过去,hydrino是以隐形的形态存在在低能量级的氢中。通过Black Light Process化学方法的作用,氢原子释放出潜在的能量,形成新的hydrino,就能够产生Black Light Process过程中使用的高能量级的氢燃料。该燃料的能量超过了通过电解将氢从水中分解出来所产生能量的200倍。

BLP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Randell Mills博士称,升级后的固体燃料,通过形成hydrino来释放能量,效率非常高。在将化学产品重新转变为最初的燃料时基本不消耗能量,只需加热即可实现燃料持续再生。因此,只要使用通过hydrino形成过程中所释放出的热能,保持燃料持续再生系统的高效运行,就可以不断地产生电能。只要在形成hydrino的过程中,依赖所需的氢不断地进行替换,该系统就会被激活。

Mills博士表示,固体燃料实现的能量提升和热再生功能的实现,证明了利用循环使用的固体燃料替代发电厂所使用的化石燃料和核燃料具有可行性。预计这项创新成果,将大大缩短这种新型固体燃料的上市时间。

最近被任命为BLP董事会成员的原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的前任总裁John Miller在陈述最近的开发情况时表示,新一代化学方法及其简单的热再生功能的成功创新,是为不久的将来实现商业化应用hydrino电能这一目标迈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最近BLP公司实施的商业授权协议(涉及800×104 kW电能)表明,电力市场对Black Light Process方法已经认同。

2 hydrino存在的证据

BLP公司还宣告,罗文大学的教授已创新成功制作了高能量级的氢,且描述了它的特性。在罗文大学实验室开展创新研究时,Ramanujachary教授和Mugweru教授利用基本材料,对过去以隐藏形态出现的氢,进行了合成,并像BLP公司之前预测的那样,已经能够对被称为hydrino(高能量级氢)的低能量氢原子的特性进行描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罗文大学团队还能从Jansson教授实验室的净能量产生系统中,鉴别出类似hydrino的特征。这就是BLP公司首次为创新实验提供从基本材料开始制作hydrino的方法。

Ramanujachary博士表示,BLP制作高能量级氢的方法,近期所取得的进展,已经能够在世界上任何1个实验室,通过直接合成足够数量的氢,揭示过去未知形态的氢的特征。但是,还是不能够只利用合成反应的基本原料,通过已知形态的氢来判断未知形态的氢的特性,彻底揭示副产品而非新形态氢的特性。

3 hydrino的光谱特性

BLP公司还在《中欧物理杂志》(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上发表了1篇由RandellMills博士、Kamran Akhtar博士和Ying Lu博士共同撰写的论文,对hydrino获得最新验证的情况进行了综述。BLP公司首次证实了氢在转变为hydrino时的光谱特征。这些证明氢的辐射光谱低于80×10-9 m(先前已知基态)的实验是Randell Mills博士理论预测hydrino存在的决定性依据。Mills在描述这项突破性进展的意义时表示,被发现的纯氢的光谱特性是证明hydrino存在的有力证据,其释放出的能量远远超过了任何已知形态的氢,所能够释放出的能量。

4成功理论的应用

2009年的前7个月,BLP公司已经在期刊上发表了8篇文章,公布了其电能产生方法及能量特征,并于2009年7月推出了阐述hydrino预测的最新版《Grand Unified Theory of Classical Physics》(经典物理学的重大统一理论)。(详情可到http://www.blacklightpower.com查询)

BLP的全资子公司、经典物理学的分子建模应用开发商Millsian,Inc.宣布推出Millsian 2.0测试版软件。该软件能够准确地对三维结构进行可视化处理,并能推测各种复杂的不同分子的波谱长度和物理特性,包括合成蛋白质和DNA。BLP公司认为,Millsian软件是一项重大突破,有可能对所有的药品开发、原料科学和化学生产企业产生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经典物理法适用于原子和分子领域,这也是hydrino预测的原理所在。(详情可到http://www.blacklightpower.com查询)

Peter Jansson教授、K.V.Ramanujachary教授和Amos Mugweru教授也发表了报告,对有关新型电力系统和新一代化学方法的异地复制和独立测试以及hydrino特性测试的全部文件和结果进行了综述(详情可到http://www.blacklight power.com查询。)

5 Black Light Power简介

Black Light Power,Inc.是重大新能源以及氢化学新领域的开拓者,其产品的商业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Black Light Power已经基于Black Light Process(释放氢原子潜在能量的新化学方法)开创出1种高能量级的新能源,可用于加热、分布式发电、集中发电和动能。

6 Black Light Process技术的应用

Black Light Process技术的两大潜在应用前景包括热能和电能生产。热能生产原型表明,从微型分布式发电到集中发电。Black Light Process与现有的主要发电来源相比更具潜在的竞争优势。Black Light Process热电能来源是与市面上的发电设备相配合的理想选择。Black Light Process技术非常适用于公用事业行业。它不仅可以减少或消除不同地区煤、天然气和石油等燃料的供应和价格问题,降低扩建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和传输电网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消除其他与市场、供应、基础设施或环境相关的难题。

该文由信达公司山西分公司孙楠编译自《Black Light Power,Inc.Announces Independent Validation of Breakthrough New Energy Source Based on a New Form of Hydrogen and Chemistry Capable of Continuous Regeneration》。

资料来源于http://www.blacklightpower.com

摘要:叙述了通过创新释放氢原子潜在能量的新化学方法,介绍了通过对低能量级的氢进行处理,产生持续可再生的高能量级新能源的技术。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5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宝钢集团把握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加强人才培育和机制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竞争力持续提升,支撑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

一是认清形势,坚定技术领先战略。基于对外部形势的清醒认知,集团继续坚持“技术领先”的创新战略,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独有的技术竞争力,引领未来钢铁行业技术的发展。

二是系统谋划,全面开展新一轮规划编制工作。集团对支撑企业产业升级和二次创业各项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紧贴下游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需求,实现产品创新;瞄准环境经营战略目标,系统谋划绿色发展技术;聚焦产业竞争力提升,培育多元产业核心技术。

三是加大投入,实现重点及核心技术突破。集团坚持“精品+服务”的发展模式,加强与汽车、能源、工程机械、轻工家电、海洋工程等重点行业对接,支撑核电、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用材需求,开展汽车用高强钢、高等级管线钢等精品钢的研发和生产;同时,依托“金苹果”等创新团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形成独有的工艺和新产品以及低成本制造技术,加快核心技术的突破。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6

今年,曼罗兰已经在四川泸州、广东深圳、江苏昆山、安徽合肥和河南郑州等地为曼罗兰客户的设备操作人员共举行了7期主要针对ROLAND 700机型的机电维修与保养的专业技术培训,共培训了将近200名设备操作人员,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曼罗兰资深技术专家,全面负责客户培训工作的尚欣先生说:“客户通过我们提供的专业技术培训,除了学习到印刷技术原理,提高对设备操作和保养的技术水平之外,还与同行建立了横向沟通渠道,相互学习、互相交流维修保养经验以减少停机时间。与此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客户的沟通联系,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客户若有培训需求可向我公司提出意向,以便我们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从而促进我们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技术培训服务,为客户不断提升其产能和创造更大的利润。”

秉承“以客为先”的服务宗旨,曼罗兰将一如既往为广大印刷厂商提供世界一流的专业技术服务,为客户保证高质高效的印刷生产和培养其专业的技术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7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过经济转型, 第一次是沿海经济发展乡镇经济, 实现农村工业化;第二次是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 向开放型经济转型, 实现经济的国际化。现在这两个发展经济的活力和动力在沿海地区充分释放, 优势不再明显。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依靠出口大幅度上升带动经济增长受到制约, 加快转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因此, 只有抓住时机, 主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新的增长点, 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创新型经济, 加大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改革, 切实抓好民生工程, 才能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源, 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才能取得更多的发展主动权, 才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才能使经济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一、创新型经济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 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的创新实践表明, 创新决定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进而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而产生了任何其他因素难以比拟的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和友好的要求, 是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 以创新为主要的推动力, 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 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济。创新型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以创新知识密集产业和绿色技术产业作为标志,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结合, 三是知识创新主体即大学、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主体紧密结合。创新型经济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动性结合, 它的特征就是科技创新。

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 改变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 转变增长方式, 处理好“四个关系”, 即一是处理好着力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依靠自身和借助外力的关系;四是处理好面的要求和点的突破的关系。也就是以“放眼长远、着眼高端, 锁定目标、突出重点, 聚焦产业、形成特色, 引领未来、支撑发展”为主题, 明确重点领域、重点企业, 抓典型、作示范, 抓重点、求突破, 促进创新型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总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我们唯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创新, 从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加强创新, 以创新促进发展, 以创新保证发展。

2、突出重点聚焦产业。

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切入, 突破“由低到高”的传统发展模式, 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在行业技术领域有话语权的大企业大集团, 重点培育, 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秀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企业集聚, 培育更多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正确处理好保增长与促转型、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政府引导与突出企业主体、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有效推动产业集聚, 提高集约发展水平, 使企业向特色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3、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用现代理念、现代方式和现代技术, 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比重提高。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和多样化消费需求, 在加快发展金融、港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同时, 应以城区和新市镇建设为推动, 加快发展农业旅游及教育服务、健康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产业, 同时也要大力培育文化市场, 突破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全力打造文化品牌特色。

4、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

引导和支持企业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产品升级创建自主品牌, 变产业集群为品牌集群;鼓励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努力推进传统产品智能化、设计开发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电子化、商务贸易网络化;鼓励企业走科技兴企、科技强企的发展道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科技成果展示会、高新技术交易会, 积极开展科技项目采购活动, 拓展项目源、技术源、人才源, 进一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以市场为导向, 扩大与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 为企业引进更多的科技新成果, 吸纳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进而形成产学研集聚带动效应。

5、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型人才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强大动力。新形势下,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基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系统的组织管理者, 优秀的创新领军人才。因此,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突破影响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体制性障碍, 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 实行优先投入, 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 加快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在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大规模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 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 大力引进高端人才, 引进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和国内优秀科学带头人、科技领军人, 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的领军型人才和设计研发队伍, 为构建创新型经济, 提高综合国力, 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支持。只有具备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资源, 才能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才能形成集聚优势, 才能变成巨大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发展创新型经济, 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经济转型, 主要靠物质投入的推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 因此各部门要清醒认识、准确把握、加强学习、提升能力, 更加注重学习研究力、落实执行力、持续创新力、决策服务力的建设, 来确保全面推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巨.浅议创新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7期.

[2]刘静.确立创新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亚邦月刊.2008.6.

[3]顾雷鸣.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新华日报.2009年08月22日.

[4]秦雯.洪银兴.如何在后危机阶段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常州晚报.2009.10.21.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8

在近日光网络研讨会上, 华为重点展示了MS-OTN、WDM PON以及i ODN解决方案。

观点

吴华忠:“考虑PON技术发展, 不能只聚焦眼前, 需立足长远把握趋势。”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 宽带网络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运营商宽带建设中, 光纤接入网正成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目前全球运营商都在积极推进基于PON技术的光纤接入网建设, 在未来的几年内, 仅在中国, 可以预见将有上亿根光纤进入千家万户。

当前光纤接入网技术GPON/EPON已经规模部署, 10G PON商用正被业界热烈讨论。对此, 华为接入网营销工程部副部长吴华忠表示, 光接入网技术的发展, 不能仅仅盯着眼前, 需从宏观看起, 把握光纤接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 为满足光纤接入网高带宽、多业务、低成本平滑演进的需要, 引入WDM技术是下一代光纤接入网最优演进方案。据悉, 2009年中国移动提出的Uni-PON架构已经包含了在PON网络中引入WDM技术的理念, 而近期, 法国电信、意大利电信等国外运营商也表示了对这个理念的支持。

10G PON或难全面满足更远未来的接入需求

“在成本相当的情况下, 由于GPON速率和分路比高, 经济性更好, FTTH建设将优选GPON。”在近日举行的2011年中国光网络研讨会上, 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如此表示。这标志着GPON将在国内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际上, 在PON技术中, 目前GPON/EPON均已规模应用。

针对10G PON商用前景如何的问题, 吴华忠表示, 当前10G PON设备和技术都已经成熟, “作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 长期以来, 华为积极投入接入网技术的研究, 持续创新, 引领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包括10G PON”。

尽管下一代技术标准10G GPON和10G EPON已完成, 但吴忠华认为10G PON可能无法很好地满足未来接入网技术的需求。一方面基于目前的宽带业务来看, 基于GPON的FTTH (光纤到户) 已可实现用户100Mbit/s接入, FTTB (光纤到楼) 也可实现20Mbit/s以上带宽。未来3年内, 如果没有超高带宽业务普及的驱动, 10G PON规模部署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 对于企业专线、基站回传等业务, 出于安全性和QoS考虑会优先选择独享带宽, 10GPON就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未来将是多种PON技术共存时期, ODN有成本提高的风险。”对此, 在下一代PON技术选择上, 吴华忠认为长期持续可发展能力是重要考虑因素。其关键是让网络满足带宽不断增长以及业务发展的需求, 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部署的基础设施, 包括ODN以及有源设备等, 以保护已有的投资。由此来看, 下一代网络中引入WDM技术成为最佳解决之道。

多种方案引入WDM技术

吴华忠认为, 下一代PON技术必须满足几个基本要求:其一, 应支持与现有PON技术共存于ODN中;其二, 需有更高的带宽能力及更好的业务隔离能力;其三, 成本要有竞争力。

为满足光纤接入网高带宽、多业务、低成本平滑演进的需要, 引入WDM技术是光纤接入网最优演进方案。

实际上, WDM技术正是在四个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一是基于WDM技术, 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Tbit量级的带宽容量, 大大扩增了光纤承载用户数量;二是采用不同的波长承载不同业务, 满足多业务承载的业务隔离需要;三是波长叠加方式对已经承载的业务没有任何影响, 可以实现平滑无缝演进;四是WDM叠加方案在GPON向10G GPON升级的过程中已经验证。2009年, 华为曾配合美国运营商Verizon实现GPON向10G GPON演进的现网验证。

据悉, 在光纤接入网引入WDM的具体方案上, 华为提供了多种可选技术, 满足不同的需求场景。比如:堆叠PON提供40G下行, 实现1G带宽入户;WDM PON实现多业务承载;DSM PON低成本提升上行带宽等。

目前, 业界已经开始探讨下一代PON的应用场景和架构, 华为正在积极参与下一代PON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

三到五年可商用

从产业链角度看, 在PON网络引入WDM技术的理念正得到各方面的认同。

运营商是推动PON产业链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韩国电信KT、日本ntt docoma、美国Verizon、法国电信等多家运营商都在积极进行相关研究和实验。其中韩国电信是布置WDM-PON最为积极的运营商, 目前已经布置数量已经到达10万线。

从系统厂商角度看, 目前华为、中兴通讯、上海贝尔、烽火、爱立信等多个厂商都在积极布局新一代PON技术和产品。

吴华忠认为, WDM技术虽然拥有多项优势, 但引入到接入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标准还在制订之中, 在成本上也有很大下降空间, 同时由于高带宽业务未形成规模, 所以相关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预计2013年或者2014年可实现商用, 率先应用在一些有特定需求的场景, 但全面商用将在2015年左右。”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9

一、研究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根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编制《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排名近三年始终保持第一。北京市聚集了众多大型勘察设计企业、中央企业、集团化企业, 技术实力雄厚, 从具有资质等级最高、涵盖业务领域最广、条件要求最严的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企业数量看,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2年, 全国工程设计综合资质企业数量58家, 其中北京市占到三成席位, 在“营业收入百强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企业省市排名”中, 北京市稳列全国首位。由此可见, 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进行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二、技术创新是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 首都的发展建设为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提供了良好平台

应该说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最大的机遇还是来自首都北京的发展建设。以建筑市场为例,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奥运前的建设, 大约有近10年北京每年开复工面积都连续在1亿平方米以上, 新设计达到5000万平方米左右。建设投资的业主已经由国家投资的单一结构发展为多元化, 进而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北京市场的规模与标准也是全国各地难于达到的高度, 给勘察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奥运会的成功申办, 更进一步助力了北京的发展建设。秉承“人文、科技、绿色”三大理念的奥运工程, 不仅使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参与其中贡献智慧, 创造出一批依靠技术创新成功投入运营的经典工程, 更让我们借助奥运工程的开放平台, 开拓了视野, 切身地认识到技术创新是勘察设计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日益充分的市场竞争令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感到了危机

1994年全国勘察设计工作会议的召开, 确立了勘察设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了勘察设计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 此次会议成为勘察设计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从1996年的建筑法到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从法律上对勘察设计作为经济社会中一个行业给予了确认。现在勘察设计单位作为市场的主体, 在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政策的支持下, 已经走上企业化道路, 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北京的勘察设计市场发展到今天, 法规体系较为健全, 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也较为完善, 市场资质准入和清出的管理也在不断改进, 任何有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 都可以按批准的资质等级和范围在京承接任务, 市场竞争充分。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已逐渐消亡, 外地企业甚至国外企业通过招投标方式拿到北京项目的比例也在逐步增长。加之前述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总体数量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可见一斑。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地威胁到了企业的生存, 惟有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 才能保证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3. 技术创新成为勘察设计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是一种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作用机理一定是系统化、多层次、多角度, 而非单一性的。勘察设计工作是应用先进技术的首要环节, 是集中运用各项政策、标准, 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先进的勘察设计成果, 可为工程建设赢得时间、节省资金、节约资源、增加收益, 极大地影响着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勘察设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需要比拼的硬功夫,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生存发展。鉴于勘察设计行业作为智力密集型行业, 对专业技术水平的倚赖性更强, 在勘察设计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更高。因此, 技术创新成为勘察设计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也是本文研究特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

三、目前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勘察设计行业整体科技活动的情况看, 企业科技投入力度在加大, 科技活动费用支出逐年增加, 但占营业收入比重仍然较低, 2006年~2010年的五年间, 平均科技活动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2.22%, 2012年科技活动费用占行业营业收入总额比重更是出现小幅下滑。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作为全行业的一个缩影, 既有共性的问题;作为全行业的一个代表, 也有个性的问题。

1. 技术创新主体错位, 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合不够紧密

在创新型国家,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而不是研究开发机构或高等院校, 而在我国, 勘察设计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北京是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的集中地, 是处于技术创新的优势地区。然而, 从目前的情况看, 科研机构为企业解决技术创新, 企业为科研机构提供研究选题的互为补充的格局没有形成。

2. 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是普遍问题, 由于我国勘察设计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经费基本不与设计收费计取挂钩, 导致经费无来源, 90%以上为企业自筹, 使得技术研发和中间试验成果应用推广等环节难以开展, 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

3. 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缺乏考核激励机制

北京市勘察设计系统有着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 其中的大部分是大型企业甚至集团。政府对这些企业的考核, 更多的放在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缺乏对技术创新的硬性考核机制。使得这些本来就处于技术水平上游的勘察设计企业对技术创新没有太大的紧迫感, 加上市场对于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并不能得到立竿见影的体现, 大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存有懈怠心理。

4. 市场对于技术创新投入的回报不够明显

目前, 勘察设计行业收费主要依赖项目规模的大小, 以实物工作量或工程投资作为设计收费的依据, 没有体现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智力投入所应有的价值回报。在设计阶段方面, 前期方案、可研的费用远小于后期初步设计、施工图阶段的设计费, 使得最能决定工程的功能满足、建筑形式、投资控制等关键性因素没有给予市场的认可。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 设计企业更愿意担当画图匠以换得更多更快的经济利益。

5. 市场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得从事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难以稳定

由于前述市场对于技术创新难以迅速形成价值回报的原因, 使得企业对于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能够支付得起人才培养的成本。同时, 大多数设计企业对于技术人员的薪酬通常与其所承接的设计项目挂钩, 也使得技术人员更愿意花精力在完成设计工作上, 对技术创新并不关注, 难以形成稳定团队。

6. 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国家和行业相关政策扶持的保障

目前勘察设计行业缺乏因工程需要进行科技研发的收费依据和标准, 审批建设工程中的科研经费缺乏政策支持, 使得企业只能自己为技术创新买单。技术创新不可避免存在技术、经济和市场风险, 加上自身科研条件、认识程度等诸多因素制约, 使得企业管理者难以持续并支持系统的技术创新活动, 其重视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头。

四、对策和建议

在当前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大背景下, 在践行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过程中, 勘察设计企业惟有依据市场变化, 适应市场需要,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 行业监管和政府引导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以下从企业行为、行业监管和政府引导等多个方面给出对策和建议。

1. 勘察设计企业应解放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看待技术创新

勘察设计企业应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站在企业永续经营的高度看待技术创新。尽管面临市场给予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存在反馈滞后的不利因素, 但是, 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应以固守当前的市场状况换取短暂的经济效益为代价来牺牲企业的长久发展。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经历市场竞争的大浪淘沙, 缺乏技术创新的企业必将被市场淘汰的这一不变规律。

2. 勘察设计企业与科研机构密切合作, 实现产学研结合

在目前技术创新主体错位, 而企业不能一蹴而就地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情况下, 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是当前条件下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勘察设计企业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优势, 努力寻找学术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可运用于工程实践的落脚点;科研机构向企业了解技术创新的需求, 使学术研究更具实践意义。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互动, 同时运用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科研经费短缺问题。

3. 运用企业智慧, 创新管理机制, 稳定创新人才队伍

企业有根据市场需求, 灵活组织企业运行机制的自主权。对于从事技术创新的技术人员, 既要有激励机制调动大家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又要有合理的、有区别的薪酬分配制度保障创新人才队伍的稳定。从企业内部, 解决外部市场的不合理性。这需要企业管理者开启智慧因地制宜地解决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4. 利用行业监管, 规范市场环境, 提升技术创新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为企业塑造软实力

行业组织利用行业监管职能, 杜绝低价中标等违背行业价值的市场行为;组织修订勘察设计行业收费标准, 充分体现智力劳动的价值;通过开展技术创新评比、成果展示、业内交流等多种形式, 促进行业向技术创新的良性轨道发展, 为积极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塑造企业软实力,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行业平台。

5. 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法律法规, 形成促进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

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行为, 而企业行为的集合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环境。因此, 成功的政策引导在改善市场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更何况在勘察设计行业中, 市政、交通、水利等多个领域都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 政府更应该以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高度负责的态度, 完善法律法规, 营造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市场环境,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摘要: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 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勘察设计行业作为智力密集型行业, 技术创新更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进行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结合首都的发展建设、市场竞争状况, 分析了当前北京市勘察设计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问题, 从企业行为、行业监管和政府引导等多个方面给出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12-2013) .

[2]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11-2012) .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1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尽快建立起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保护性耕作制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从根本上确保耕地永续利用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我国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保护性耕作研究与示范工作发展速度加快,国家农业部将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之一,在西北、华北、东北和南方进行示范推广。进入21世纪,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2002年起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 000万元,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力度,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咨询、作业补贴与样机购置等形式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

1 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东端,总面积26.3万km2,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大兴安岭横贯南北,把呼伦贝尔市分为岭东、岭西两部分。岭东为半湿润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800 mm;岭西为半干旱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500 mm,全市耕地面积153.3万hm2(2 300万亩)。由于长期沿袭着传统的秋翻、春耕农业耕作方式,一年长时间使农田地表大范围疏松裸露。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影响,5~7级的大风天气在春季常常发生,经常把已播种的种子刮出,裸露于地表,出现一年反复播种3~4次种子的情况。特定的地理条件致使大面积的地表土壤风蚀、沙化,地表水分被风干,形成沙尘暴,生态环境恶化。为了解决由于长期沿用传统的耕翻耕作方式导致的地表土壤风蚀、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和沙尘风暴频发等状况,保护好呼伦贝尔大草原、大森林和生态环境,建设绿色、金色、银色呼伦贝尔,实现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共赢,从2000年起,呼伦贝尔市充分考虑岭东、岭西农业特点,积极倡导、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努力探索适于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67万hm2(1 005.4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3.71%,拥有保护性耕作机具36 227台(套)。

2 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环境条件

呼伦贝尔市耕地面积大、耕地集中连片,非常适宜开展机械化作业。据2012年末统计,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1.2万kW;拖拉机拥有量15.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近12.9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近18.5万台,其中免耕播种机3.6万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3%。特别是海拉尔农垦集团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拥有进口、国产免耕播种机最多的用户单位,在大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速度、机械配套、技术规模和综合效率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些为呼伦贝尔市发展保护性耕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呼伦贝尔市经过10年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模式试验示范和研究,已经确立了岭东、岭西不同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基本实现了农机农艺结合。通过大力宣传和培训,广大农民已充分认识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在不同作业季节召开保护性耕作机械作业演示会,让广大农民现场直观了解了保护性耕作基本要领和机械耕作规程。通过开展和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沿袭的传统耕作制度,得到广大农民普遍认同。岭西地区农业以国营农牧场和家庭农场经营为主,种植作物较单一,耕地集中连片,非常适宜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岭东地区虽然土地承包零散,地块规模小,但通过土地流转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及农机服务组织可以将分属不同农户的小地块集中起来进行耕种管理,并开展保护性耕作。因此,在呼伦贝尔市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已经形成了政府重视、农民认识和社会认同的局面。

3 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成效

(1)实施保护性耕作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根据历年测产结果显示,在干旱年份实施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粮食平均增产幅度在5%~10%,平均增产150kg/hm2,平均增收300元/hm2,节约作业成本450元/hm2。预计2013年全市67.027万hm2保护性耕作农作物实现增产10 054万kg,总增收效益20 108.1万元,总节支效益30 162.15万元,增收节支总效益52 270.25万元。

(2)实施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明显。通过近几年实施保护性耕作,农田表土风蚀明显减少,尤其是沙尘暴发生频率明显降低,前几年每年都发生3~5次沙尘暴,而几年来没有发生较大的沙尘暴。同时,在土壤风蚀监测过程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试验田扬沙量采集对比,保护性耕作试验田扬沙量采集几乎为0(5~6级风),传统耕作试验田扬沙量采集为100g。实施保护性耕作生态效果特别显著。

(3)实施保护性耕作社会效益显著。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劳动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省工、省时、省力,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改变传统耕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广大农民的传统观念,对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了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4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

(1)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止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留茬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止沙尘暴。秸秆覆盖和深松技术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2)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培肥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保护性耕作秸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减少土壤板结和退化,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3)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深松、免耕和复式作业,简化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风蚀、水蚀,保护幼苗,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4)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防止秸秆焚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草原森林火灾的重大举措。保护性耕作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有效防止了抢农时赶季节焚烧秸秆现象。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使碳元素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5)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保护森林、草原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实施“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充分展示绿色呼伦贝尔、金色呼伦贝尔和银色呼伦贝尔的必要措施。

(6)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构建农村牧区和谐社会和打造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的重要体现。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转变传统的耕作理念,实现科学种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实现可持续增长 领跑市场 篇11

富士施乐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始终位居文件管理解决方案和文件外包服务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中国市场已成为富士施乐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对于促进富士施乐业务的新增长和拓展新业务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富士施乐整体业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深化“价值”与“销量”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战略下,富士施乐(中国)在各个业务领域均保持市场领导地位。2014财年,富士施乐(中国)的数码办公产品业务、数字印刷系统业务以及大幅面工程系统总装机量稳居市场第一;在彩色产品方面,彩色数码办公设备与彩色数字印刷系统装机量以绝对优势占据市场第一的位置;打印机业务则以高于市场增长率的速度稳健发展;富士施乐(中国)再次获得客户满意度第一。

富士施乐(中国)在中国拥有包括生产、研发、销售、资源循环系统等全价值链体系,是富士施乐中唯一具有这一完整体系的海外业务机构。会上,富士施乐大中华区总裁徐正刚先生提出,要力争2016年实现以中国为主的富士施乐海外业务占富士施乐总业务60%的目标。

未来,富士施乐将通过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①持续提升产品生产力和盈利性,继续保持营业额和装机量的双增长,驱动富士施乐业务转型;②构建利益相关方的协作体系,更加有效、快速、广泛地为客户和市场创造更高价值;③在产品规划与开发方面,从中国客户的角度出发,利用本地规划、本地开发以及本地生产等优势,优化产品面市的时间;④提高在中国的生产及研发能力;⑤集成富士施乐实力,加强富士施乐在中国的解决方案业务;⑥继续秉承“CSR即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不断推广节能和环境友好的产品,加速对使用过的产品的回收速度,开展更多的环保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公益项目等。

富士施乐大中华区总裁徐正刚先生表示:“今年,正值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在过去的20年里,富士施乐与中国市场和客户共同成长。如今,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富士施乐业务增长的源动力。未来,富士施乐将全面拓展并加速在中国的发展,努力成为‘强大’‘友好’‘愉悦’的优秀企业,成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优秀合作伙伴,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迎接更加精彩的明天。”

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 篇12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 来换取现在的发展, 满足现在的利益。即在发展问题上要实现代际公平。同时, 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企业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 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 从微观上,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它的基本含义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 能够不断自我调整, 适应环境变化, 不断学习创新, 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核心竞争能力, 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本文结合我所近十年发展情况, 特别是在对研究所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途径。

一、建设一个具备务实创新、

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特质的领导团队是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个务实创新、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领导团队, 对于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至为关键。领导团队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研究所发展规划的制定者、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 三位一体, 只有具备务实创新, 善于学习新的知识, 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的特质, 才能很好地履行上述三项职责, 才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 既立足实际、又勇于创新、既能科学决策、又能勇于实践, 把握住每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引领研究所快速发展。海尔、联想等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所近十年的快速发展, 就是对上述观点的最好注解。

二、以人为本, 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是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古人云:“人才难得, 得人才者得天下”。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市场经济中, 人才资源是一种潜力无穷、可以不断再生的核心资源。作为人才密集型的科研单位, 更要树立发展依靠人才的观念, 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营造一种尊重人才, 爱惜人才, 提携人才, 保护人才的良好环境, 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并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积极性, 为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管理、使用机制上, 宜采用诸如“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等更加灵活务实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模式, 解决研究所在科研和经营生产中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

在地质市场将逐渐打破垄断、多种经营工作将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 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工作能力的高低,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工作的成效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而这两方面又正是我们单位目前的短板,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引进人才的类别上, 不但要重视地质科研人员的培养、引进, 更要重视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以便打造一支既精通专业技术、又擅长管理、营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匮乏, 管理和营销能力与单位的发展目标及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问题。此外, 要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加强对现有人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或继续教育。

三、建立创新机制, 提升创新能力是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它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 几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军工科研单位, 重点要做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本。同时, 还要建立起科学的创新机制,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队伍,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作向前发展, 进而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要避免“唯原创论”,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创新路线。在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 把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作为重点, 通过“拿来主义”发挥后发优势, 以此降低或规避创新带来的风险, 提高创新效益。也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 我们在汽车化工、技术服务等方面以较少的投入, 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管理创新是企业提高效率的基础和保障。尤其在一定时期内, 科技创新能力将受人员、资金等各种条件制约, 提升空间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更应在管理创新上多下工夫。例如, 建立科学规范的科研、经营成果考核奖励制度, 避免使用简单的“重量不重质”、“重短期利益不重长远利益”等评价标准。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 综合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显绩和潜绩, 任期与投入的风险和收益周期错位等问题。注重研究结果, 强调学术价值、创新程度与成果转化等。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领导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 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以及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向贡献、向一线、向艰苦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 激发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的凝聚力。进而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相促进, 产生协同效应, 提升研究所在现有条件下的综合竞争能力。从2004年起, 我所对科研和多种经营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 从过去的吃大锅饭, 变为绩效挂钩, 这极大地调动了科研和经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人员、设备、资金投入没多有大变化的情况下, 科研和经营工作的成效却有了显著的进步就是管理创新的很好例证。

四、做好“三个结合”是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1、“央企”和“地方”的结合。作为中央直属企业的住陕的单位, 一方面, 从行政隶属关系上看, 我们直接受中核集团领导, 与地方关系不大。但另一方面, 从接受公共服务、科研、民品项目的实施、经营收入的来源及税收等方面看, 我们与所在地的地方经济发展又确实密不可分。因此, 从促进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我们要加快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力度。我们看问题、找项目、求发展等, 都要立足于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研究所的经济的发展, 以研究所的经济的发展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 研究所要积极了解所在地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详细了解当地的产业规划、主导产业及其鼓励政策, 并以此为导向,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改变过去只重视纵向联系而忽视横向联系的做法, 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加强横向联系。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各种资源的比较优势, 积极主动配合、支持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 紧紧围绕地方重大建设工程和各级政府关心的重要资源、环境、灾害问题以及农业、旅游、市政建设工程开展工作,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从而提高研究所在地方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占领更多的市场, 做到有为有位。同时, 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纵观我所及系统内兄弟单位近十年的发展历程, 可以发现, 这方面工作做得好, 我们的经济发展就快, 反之, 则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缺乏后劲。

2、“事业”和“企业”结合作为大型企业集团中的事业单位, 在国家的管理政策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 首先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勘单位“戴正事业帽子”与“走好企业路子”的关系问题。大量事实证明, 为了争取政策, 争取发展空间, 必须“戴正事业帽子”, 高举“核地质”这面旗帜, 这既是国家政策要求, 也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同时, 要正视我们无论是从技术、人才、装备、经济规模上看, 还处于低水平这个现实, 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利用当前军工任务比较饱满, 经费充足, 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 抢时间, 抓机遇, 大力发展经济, 积攒实力, “走好企业路子”。做到事业、企业二者相互促进, 为增强研究所应对外部环境各种变化的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军工”和“民品”相结合要贯彻“军工立所, 经营富所”的精神, 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目前, 研究所在收入来源上, 有上级投入的地勘科研经费的有力支撑;在装备上, 通过前面三期技改, 加上近年来利用自有资金的持续投入, 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在员工队伍建设上, 通过培养、引进、招录高校毕业生, 拥有了较为稳定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通过不懈努力, 也拥有级别较高的各种专业资质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正是有了这些良好的条件支持, 近十年来, 研究所在军工科研方面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科研和找矿成果。同样, 也正是有了这些良好的条件支持, 使多种经营工作有了可靠的依托, 使我们在地勘、工勘、矿产开发、分析测试、化工产品生产、印刷等方面显示出较强的比较优势, 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更应看到, 无论是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来看, 我们还存在着人均经营性资产数量较少, 质量不高;经营用地不足;创新的能力和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经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不多, 产业规模普遍偏小, 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资金实力弱, 无主导产业;各种高级人才短缺, 经济总量与队伍规模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这都要求我们,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发挥核地质文化的独特魅力,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在加快军工能力建设, 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同时, 认真做好新生产基地的立项报批工作, 加大用于科研和经营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 扶持现有的优势经营项目又好又快发展。采取多种企业组织形式, 实现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 争取尽快形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竞争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 创造较好的经济收益, 为提高职工收入, 改善工作条件, 进而为稳定人才队伍和吸引高级人才的加盟创造条件, 为增强研究所的综合实力提供经济支撑, 形成军工科研和多种经营在人才、设备、技术上紧密结合,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有理由相信, 研究所只要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好上述几方面的工作, 就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本文结合核工业203研究所近十年来的发展情况, 特别是在对研究所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从领导团队建设,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认真做好“三个结合”等方面论述了研究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途径, 并对制约研究所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做了阐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三个结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进.周边绩效.人力资源管理.2008年第4期, 引用页码:P30-P33

[2]余志峰, 胡文发, 陈建国, 编著.项目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P60-62

[3]张德, 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三版, P235-241

[4]周三多, 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P133-P139

[5]王璞, 主编.流程再造.中信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P6-14

上一篇:肝癌标记物研究下一篇:就业创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