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管理研究分析(精选12篇)
会计监督管理研究分析 篇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来, 会计这门原很单一的课程, 也在不断的发生和变化。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用户提供财务报表, 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进行工作的汇总, 进而编制财务报表的工作。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是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使得管理层可以据此进行正确的决策, 也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决策起到依据的作用。成本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对公司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 以使企业可以在经营的过程中降低营业成本, 使企业的利润可以达到最大化。它其中的各门学科的内容正在向其他学科的内容上不断的扩张, 进而形成了各门课程之间原本很清晰的界限, 现在越来越模糊, 因此, 各门学科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 各门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的进行着与时俱进的修改中。从实践的层面上进行分析, 财务会计专业的工作也在不断的和其他学科在逐渐的趋同中。本文主要围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
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的年代来看, 会计的产生时间较财务管理更早一些, 从会计的复式记账至今, 会计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史了。财务管理的发展是和经济学、金融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而会计的发展主要是受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现代的企业制度的影响。
1.1.2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在现在的教学工作中,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主要是在资金时间价值、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分析, 存货控制等方面。在管理会计的教学中, 我们主要是侧重于技术和方法的讲解, 而在财务管理中, 我们主要的侧重点是在对于决策时对于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例如:关于货币的时间价值这项教学内容, 在管理会计的课堂上, 可能主要教学生们如何应对在各种情况的算法, 而在财务管理的课堂上, 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具体运用它。
1.1.3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差异。
在会计学科中, 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交叉是非常严重的, 成本会计的主要要教授给学生的是关于各种成本的具体核算方法, 以于成本的控制和分析则是在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中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成本会计只教算法, 管理会计还教成本管理的现况。我们应该把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做到分离出来。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这两个会计学科是以成本会计的内容为基础的, 在学习成本会计的时候, 我们会用到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课上学到的标准和原则, 并且根据具体的标准和原则进行适当的协调。例如: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 我们会使用到很多的核算方法, 像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具体的算法, 财务会计会根据核算方法算出的数据进行损益表的编制, 它根据不同核算方法所算出的数据也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结果。在管理会计中, 对于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变动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方法, 它们是管理会计内部报表的基础。当我们运用管理会计计算成本的数据时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数据分开计算, 因为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 同一个数据库的数据可能会得到很多种成本的数据。
1.2 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是会计这门学科中的, 而财务管理这门学科在本质和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这门学科, 作为会计的两个大的分支,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别负责对外、对内发布会计信息, 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而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 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 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 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
近年来, 关于会计信息的造假案层出不穷, 这主要是因为会计披露信息的局限性造成的, 因此, 很多人对企业对外报出的会计信息失去的信心。所以, 我们需要对财务报告对外报出的信息进行改进, 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关于计量属性方面, 我们不能使它远离会计的职能, 在对初始成本的确认上, 我们应该选取最能表达的计量属性。在报告的内容上, 我们不应只是局限于货币这一个固定的值上, 我们还可以对公司的人力资源和核心技术进行对外的报告。
2 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在现代的企业经营过程中, 企业的目标就是创造更多的价值, 股东也正是因为它才会在企业中进行投资, 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的一致目的就是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也是创造价值, 并根据价值的增长规律对价值进行计量、评价和报告, 以规划为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 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 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企业财务总监的职能, 优秀的财务总监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都负有很大的责任。其中, 财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是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要求, 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的决策和价值管理的财务管理报告和预算系统。这个财务报告应该汇集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各门课程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 即用通用的会计标准进行财务报告, 也能根据管理要求对各业务板块、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进行过程监控和风险预警, 建立一套统一的业绩衡量标准。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向多元化发展, 并且已经从原来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到了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 企业自负盈亏, 而不在是依赖国家的支持进行发展, 这样的经济模式对企业来说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符合自己企业正确的发展计划。在企业中, 财务部门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会计按照各自的职能不同, 可以分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多类进行不同工作的会计种类。虽然在企业中会计的工作很重要, 但是同样我们也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获取更多的价值, 获得更大的利润, 在企业中, 我们运用各种会计方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核算, 也只是为了更好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 为了企业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而服务。所以我们应该把这四门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 使它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的经营目的服务。
摘要:会计按照各自的职能不同, 可以分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多类进行不同工作的会计种类。虽然在企业中会计的工作很重要, 但是同样我们也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财务管理主要是一项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管理的经济工作。在本文中, 主要是想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这四门学科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说明, 以使学习的人可以显而易见地明白它们之间的具体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会计,财务管理,联系,区别
参考文献
[1]黄乐光.成本会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张维宾.中级财务会计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3]胡志勇.财务管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会计监督管理研究分析 篇2
摘要:会计监督是我国会计界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虽有《会计法》的约束,但是实践中仍存在企业会计监督不力的状况,企业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屡差不止,会计报告严重失真,许多经济犯罪多与会计监督力量薄弱有关。那么,究竟要如何强化会计监督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阐述了会计监督的内涵、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通过对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会计监督,内部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
Abstract: the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nd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 of a long-term argument, although the“ accounting law” constraint, but the practice still exist in the accounting supervision of the poor conditions, enterprises of various violations of repeated difference more serious distortion, accounting reports, many economic crime and accounting supervision strength weak relation.So, how to strengthen accounting oversight? This paper think,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of accounting supervision, strengthen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ccounting supervi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further strengthen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aggrandizement,accounting supervision,internal supervision;,government supervision,social supervision
目录
1.引言...................................................................5 2.会计监督概述...........................................................5 3.会计监督弱化的表现.....................................................5 4.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对策.................................................6 4.1加强内部监督的对策................................................7 4.1.1建立健全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7 4.1.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7 4.1.3实行会计委派制...............................................8 4.1.4建立科学合理的责、权、利平衡和兼容机制.......................8 4.1.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8 4.2加强社会监督的对策................................................8 4.2.1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执业质量.........................8 4.2.2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9 4.2.3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及后续教育的监管..........................9 4.3加强政府监督的对策................................................9 4.3.1财政监督应当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对象.........................9 4.3.2税务监督应当是政府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监督的主要手段........10 4.3.3审计监督的再监督作用应当更加有力...............................10 4.4加快法律体系建设的对策...........................................10 5.结束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1.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处理也日趋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加强会计监督已成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已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
2.会计监督概述
所谓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将《会计法》规定的各项内容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开展的监察、督促,落实法律规定应依法办理的业务内容。会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部分。内部会计监督即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会计监督,是以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中心的内部控制;社会会计监督即实施由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审计监督;政府会计监督即由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等部门在其行政职能所行使的执法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有关法规,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企业经济活动中所提供的会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的确认。其直接目的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3.会计监督弱化的表现
益,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对其直接责任人进行制裁,使得会计监督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
4.1加强内部监督的对策
4.1.1建立健全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4.1.3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现代制度下加强所有者监督,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委派制的目的是将执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与被监督企业分离,不存在人事与经济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的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使之具有公正性。因此,实行会计委派制、借助企业外部会计专业力量进行会计监督是必要的、可行的。并且政府实行会计委派制消除了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当局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关系,再加上新《会计法》确定的法律责任,相信长期困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将得到根治。
4.1.4建立科学合理的责、权、利平衡和兼容机制
企业是一系列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契约组合,投资企业的股东是委托人,投身企业的经理是委托人,企业得靠经理来经营管理,如何既考虑短期经营业绩又兼顾长期经营业绩的激励契约是最优的,防止经理的短期行为和对股东权利的侵扰,抑制董事和经理层通过粉饰财务报告来谋取私利;同时对经理激励奖罚。一个由“基本薪水”+“奖金”(主要取决于业绩)+“股权激励”(取决于长远业绩)组成的经理人激励机制应运而生。
4.1.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针对我国目前会计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但高素质人才稀缺的现状,应加大职业后教育的培训力度和广度,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平台,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综合业务能力。对新入门的会计人员应严格把关,那些既不能胜任工作又无培养前途的会计人员,进行岗位分流。进一步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为执业信条和基本理念。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要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4.2加强社会监督的对策
4.2.1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执业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切身利
益。因此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认真做好质量的控制工作,用制度来确保执业质量。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合理、有效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各项条款的落实。承接业务应谨慎,防止客户风险转移。推行“双承诺制”,即客户向事务所承诺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凭证、会计资料,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对单个项目实行全过程控制。业务项目的每一步都应按操作规程扎扎实实的做好;彻底执行三级复核制,各级都应明确集体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审计项目的所有环节自始至终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完善督导程序,加强督导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任会计师必须对质量控制负责,总结经验教训,掌握业务规律,提高执业水平。4.2.2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为了彻底摆脱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关系,保证其独立性,应当改变目前的审计聘任制度。建议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面组织成立一个独立的审计业务聘用委员会,充当被审计单位与事务所的“中间人”,被审计单位定期向该组织上缴费用,该委员会则负责进行上市公司评级、招标选择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等工作。
4.2.3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及后续教育的监管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监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强制性因素,有必要在中国注册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管理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完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杜绝继续教育走形式、学习不深入的现象,以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改进目前以清理整顿、检查为主的监管手段,最后采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追踪制度,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信用档案,也是保持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外在驱动力。
4.3加强政府监督的对策
4.3.1财政监督应当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对象
各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上的社会经济秩序,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承担起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在监督的方式上,可供选择的途径有二:一是财政部门以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各单位的会计报表,财政部门保留对各单位会计报表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质量进行再监督的权利;二
是财政部门以国有资产代表者身份,有选择地向部分国有单位委派会计负责人,通过会计负责人对我国有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4.3.2税务监督应当是政府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监督的主要手段
税务监督的对象是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财务会计资料是其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如果税务监督的职能到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4.3.3审计监督的再监督作用应当更加有力
审计监督主要是实施对税务、财政部门行政执法监督的再监督。在具体操作上,审计监督还应当与财政部门要有明确分工,避免重复。
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特殊形式,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独立性方面的缺陷,实际效用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并直接对董事会复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合规的良性方面发展。
此外,财政、税务、审计监督还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树立监督权威。
4.4加快法律体系建设的对策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做保证,现阶段仍需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管作用;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5.结束语
会计监督是一项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经济基础工作,只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协同一致,才能将会计监督落实,才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开信.浅谈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J].财会研究.2006(3).[2]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监督机制.[J].财会研究.2001(1).[3]赵玉民.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2(10).[4]岳本晓.会计监督弱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5]徐远征.浅谈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方法[J].审计月刊.2005(4).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方法异同分析 篇3
【关键词】 管理 财务 会计
1.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分析
1.1服务对象的不同。財务会计主要是通过报告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之类的信息,以满足企业外部利益集团的需要。这里,“外部利益集团的需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利益集团为维护其投资的安全性与收益性作出投资决策的需要;二是评价考核企业管理者履行其受托经营责任情况的需要。同时,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为管理当局提供企业内部规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所需要的信息。另外,从会计主体上说,财务会计往往以整个企业作为对外报告的会计主体,而管理会计则倾向于以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作为会计主体,来衡量各部门经营业绩,并最终评价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在管理会计中,会计主体的含义是灵活可变的。
1.2工作的侧重点和工作主体的层次不同。首先,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向企业外界具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其具体目标主要为企业外界服务,财务会计又可称为“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在于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其具体目标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管理会计又可称为“内部会计”。其次, 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往往只有一个层次,即主要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从而能够适应财务会计所特别强调的完整反映监督整个经济过程的要求,并且不能遗漏会计主体的任何会计要素。 而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可分为多层次,它既可以是整个企业的主体,又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局部区域或个别部门甚至某一管理环节作为工作的主体。
1.3遵循的原则和作用时效不同。首先,财务会计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以保证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报表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可比性。而管理会计不受《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的完全限制和严格约束,在工作中可灵活应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其次,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主要在于反映过去,无论从强调客观性原则,还是坚持历史成本原则,都可以证明其反映的只能是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因此,财务会计实质上属于算“呆账”的“报账型会计”。 而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限于分析过去,而且还在于能动地利用财务会计的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同时控制现在,从而横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管理会计面向未来的作用时效摆在第一位,而分析过去是为了控制现在和更好地指导未来。因此,管理会计实质上属于算“活账”的“经营型会计”。
1.4工作程序和方法体系不同。首先,财务会计必须执行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无论从制作凭证到登记账簿,直至编报财务报告,都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处理,不得随意变更其工作内容或颠倒工作顺序。同类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程序往往是大同小异的。而管理会计工作的程序性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企业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计管理会计工作的流程。这样会导致不同企业间管理会计工作的较大差异其次,工作方法体系财务会计的方法比较稳定,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核算经济事项,数字运算相对简单。而管理会计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即使对相同的问题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能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在信息过程中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
2.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分析
2.1二者都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自产生以来就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只是由于客观条件及技术水平所限,会计的功能被局限于核算上。本质而言,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讲求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会计侧重于实际运行状态的记录和总结;管理会计则是利用经济数据通过各种方法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做出决策,侧重于过程控制,运用预测、决策和预算编制等技术方法完成其设定的管理目标。但是作为会计的两个分支,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
2.2二者服务的对象相同。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是什么的问题,要探讨会计的对象,首先应解决现代会计的对象是什么,现代化管理的对象又是什么的问题。因为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现代会计是现代化经济管理这个大系统的分系统,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则是现代会计这个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从总体上来说也应该是一致的,即以物资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以信息运动为纽带,体现人与人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只不过由于分工的不同,二者在“时”、“空”两方面各有侧重而已。财务会计的对象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为主,时间上侧重于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济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侧重于经济活动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对财务会计的客体“情况”进行再加工,在时间上则侧重于现在的以及未来的(预期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则侧重于部分的、可供选择的或特定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2.3二者的职能与最终目标一致。“职能”与“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能是固有的本质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目标则人们根据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与可能,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属于人的主观意志,它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财务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至于新派生出来的管理会计,则把传统的职能扩大到四个方面:规划的职能、组织的职能、控制的职能、评价的职能。会计目标是会计管理意欲达到的境地或实现的要求,它决定于会计的本质。财务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信息来影响人们的决策及其行为;管理会计只不过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人的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的总体要求,共同为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目标和满足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服务。
结束语
会计监督管理研究分析 篇4
近年来我们发现财务学科的四大科目之间在不断地扩大自身的涵盖范围, 这就使得这些课程之间没有很严格的界限。同时他们自身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调整。从我们的实践工作中不难看出, 财务专业工作也在不断地变化。本文主要探讨一下这四门主要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的逐渐整合等内容。
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财务会计的历史较为久远, 自从帕乔利发明复式记账法到今天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从他的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来看, 财务会计的发展主要受到经济以及企业制度的直接影响。但他的发展主要是受信息经济学等的理论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工作中我们一般能够很好的区分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 以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因此本文就不详细介绍这几者间的区别, 主要针对如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1.1.1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的交叉部门特别多, 没有严格的界限。依据目前的现状, 我们发现两者的重复地方主要是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在对两者的详细区分中, 我们一般认为, 管理会计的侧重点是在技术和方法上, 而财务管理主要是侧重在我们做决策时对相应的技术以及方法的使用上面。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 (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 、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 财务管理学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1.1.2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在所有的课程中这两科的交叉重复现象最厉害。基于他们的重复性, 一些国外的教材将两者合并统称为成本管理会计。在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也将两者合并。成本会计主要是阐述成本的不同计算方法, 而对成本的控制以及分析是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基于此, 我们认为必须严格的加以区分两者。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他们本身存在以及运行的基础都是成本会计。换句话说就是成本会计在运行中必须同事的兼顾上述两种的标准以及运行原则, 并进行有效地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 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 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以上四种学科作为会计和财务管理两种工作的联合。也可以说, 会计的内涵包括了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 加上管理会计。而最终留下的财务管理专业, 从特征上来判断, 不能够作为会计内容之一,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在于, 前者对内, 后者对外沟通交流同时他们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成本会计是会计系统的下属系统, 对各有关部门的成本等信息进行记录以及报告等活动, 它所提供的这些资料既对财务会计有帮助有对管理会计起作用。
1.3 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基于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
加上近年来不断曝光的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 对财务报告的完善就变成了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的改革完善主要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 要求: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 我们应该有效地关注信息的相关性而非他的可靠性。上述的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就致使了我么的财务会计的以往的特性逐渐的消失, 所以在这方面要特别关注。
关于计量, 要和财务工作本身相吻合, 严格来讲, 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例如未来现金值的流量因为不可以当做初始计量属性, 它需要以现行或历史成本当做计量前提并进行使用, 所以仅仅可以看做一种摊配手段。
对于所体现的报告, 目前的报告计量范围过窄, 还局限在货币量的计量上, 而实际上不可忽视的顾客, 资源, 技术等一些方面往往不做研究。此外财务会计只能对也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或事项进行确认分析。工作中我们要注意财务会计的信息披露的中心是表内信息, 而不是表外信息, 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表外信息的披露但是绝不能当成重点, 以此来干扰使用者。
由于财务会计只能对也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或事项进行确认分析。财务人员不能对外来的数据进行有效地预测。因此就有人提议可以增加财务的预测功能, 例如盈利预测等等。这种建议对投资者来说也是很有益处的。我们认为应该有管理会计来具体的负责信息的分析方法等内容。还可以通过加大披露对象的形式也可以很好地做到这点。再有人看来, 企业的投资者们注重的只是企业的价值, 然而块五会计和报告都无法很直接表现出这一点来, 而只能通过盈余以及现金的流量方面间接地来表现。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先进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 公司价值时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 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 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
2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企业发展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价值。股东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价值, 这就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努力的创造利益。以此财务管理就应定位于如何的高效的增长价值, 并根据这种增长的规律来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工作我们可以发现, 企业的财务总监对于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负有很大的责任。其中, 财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是结合公司实际运营和管理要求, 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一套适合公司决策和价值管理的财务管理报告和预算系统。这个财务报告应该汇合理论上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各门课程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 即用通用的会计标准进行财务报告, 也能根据管理要求对各业务板块、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进行过程监控和风险预警, 建立一套统一的业绩衡量标准。
在当今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对这几门学科的整合也成为了一种十分简便的行为, 这种整合更多的可以称之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我们的工作实践发现计算机和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这四大学科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摘要:会计学科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这四门学科。笔者撰写本文就是为了简要的分析一下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对这四者合理的整合, 来更深入的了解会计学。
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篇5
一、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
1.战略管理可以为企业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管理者可以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战术计划,从而可排斥企业管理的短期目标,促使企业在全面了解预期的结果之后,采取准确的战术行动以确保在取得短期业绩的同时实现企业原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2. 战略管理为企业迎接一切机遇和挑战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变幻无穷的,这种变幻既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又给企业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机遇和挑战。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迎接这种机遇和挑战,分析和预测目前和将来的外部环境,采取积极行动优化企业在环境中的处境,使企业有能力迅速抓住机遇,减少与环境挑战有关的风险,更好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命运。
3.战略管理可以将企业的决策过程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规律化。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动荡不安。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化,任何企业都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适应。非战略管理的企业,只能采取被动防御决策,仅在环境发生变动之后才采取选择,显得十分被动,成效有限。而战略管理的企业则可采取进攻防御决策,通过预测未来的环境,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
(一)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
1.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企业自动化方面,高级制造技术(amt)、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zms)的使用日趋普及;在管理方面,采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哲学,包括各种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如:零库存、慎选供应商并保持良好关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在这种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下降,制造费用提高。与传统制造环境相比,新制造环境改变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比例,企业的大部分成本在短期内是固定的,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制造费用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这种制造环境的革命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产品成本,如何评价企业自动化方面的投资,如何完善控制系统,如何完善业绩评价指标使之激励管理者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管理会计对新制造环境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成本计算系统。现有的成本计算系统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被严重扭曲,不仅不能帮助管理者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而且限制了对这种变化的适应。(2)成本控制系统。现有的成本控制系统中,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在新制造环境中的作用也值得怀疑。对于短期成本控制而言,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对直接人工成本进行差异分析就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制造费用与短期的业务量变动不具有相关性,所以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并不能为短期成本控制提供特别有用的信息。(3)业绩报告系统。传统的业绩报告一般是一月、一旬或一周编报一次,时效性较差。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的制造周期一般是很短的,通常要求在问题发现之时或当天就能取得相关的信息。此外传统的业绩报告中缺乏与企业战略直接相关的非货币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等。因此,管理会计也必须来一场革命。
2.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管理会计重点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成本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系统没有能够提供,这就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
3.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例如,从市场占有额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额等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此外,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这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有用的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企业管理已发展到战略管理的阶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存在如上所述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变革,使其过渡到战略管理会计阶段。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它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分析和提供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反映实际成本、业务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量和企业总资源的需求等方面的相对水平和趋势的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在相同条件下,谁拥有了成本优势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对成本,使企业管理者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进攻防御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相对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多的与战略管理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大量提供了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占有率,它是反映企业战略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它的变化反映了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
(3)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传统管理会计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而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实际上,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即在“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的条件下比较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的变化,对新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与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业绩评价,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4)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当今信息时代,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这大大方便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来监控各种资源的运用。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为数据的综合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也大为减少,使得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提供相关的信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提供了可能,为会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更易于取得时效性和相关性更强的信息。
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的应运而生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在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因此,应首先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应与企业的总目标具有一致性。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自本世纪中期以来,多数企业把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因为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的缺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认为,目前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主要是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方面的目标。竞争战略目标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竞争的目标问题,需要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企业应在哪些市场竞争?要与哪些产品竞争?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其竞争目标是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是保持较高的竞争地位还是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职能战略目标所要明确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与内部搜集各种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2.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作业影响动因,动因影响成本。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企业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存货搬运次数;另一类是与企业战略有关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经营多元化、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3.经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信息的。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它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摒弃建立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基础上的本量利分析模式,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长期本量
利分析是以企业的产品成本、收入与销售量呈非线性关系,固定成本变动及产销量不平衡等客观条件下,来研究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其关键是应用高等数学、逻辑学建立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数学模型与关系图,从而确定保本点、安全边际等相关指标,进行利润敏感性分析。在长期投资决策方面,应突破传统的长期投资决策模型中的两个假定:一是资本性投资集中在建设期内,项目经营期间不再追加投资;二是流动资金在期初一次垫付,期末一次收回。把资本性投资与流动资金在项目经营期间随着产品销量的变化而变动的部分也考虑在内,此时的现金流量与传统的现金流量有所不同,其计算公式为:
第t年的现金流量=第t-1年销售收入××第t年销售利润率×+第t年折旧额-×
将上述现金流量折现就可得出企业长期投资的预期净现值。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前者主要是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方面的规划。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5.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可能因冒风险而获取超额利润,也可能会招致巨额损失。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企业的生存。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五、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作业成本法。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这就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2.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3.预警分析。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预警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市场占有率;内部分析主要分析劳动生产率、机制运转效率、职员队伍是否稳定等。
会计监督管理研究分析 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关联 区别 融合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长期以来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管理会计对内,财务会计对外的财务工作模式,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中占据着相同的地位,并且他们也在按照各种的工作体系发挥着作用,但是在企业追求效率的背景下,这样的双重财务制度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并且会造成会计资源的浪费,因此通过有效的措施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联与区别
1.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联 首先它们处于相同的环境中,都是存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它们都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任何企业都需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挥其作用;其次它们的服务目的是相同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相关的计算、分析以及评价等,通过二者之间的记录等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以此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再次它们的工作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的资金情况进行管理与记录。最后它们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是相同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所得出的数据信息如果是真实的就会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如果它们任何一方出现数据记录的失误就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决策,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虽然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某些方面的联系性,但是它们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同:首先它们工作的内容不同,管理会计主要体现在“管理”二字上,它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分析、控制等,其主要是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上发挥作用,而财务会计则是对企业的各项资产等进行记录,其主要是通过财务会计反映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其次它们的工作侧重点不同,管理会计强调的是根据现在的财务会计情况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而财务会计则是侧重对企业过去信息的记录,其只需要做好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再次它们的使用对象也不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内部人员所使用的,它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而财务会计则是对企业过去经济情况的反馈与记录,其主要应用企业的外部信息发布,因此一般被与企业有关联的投资人所使用。最后它们编制的时间不同,管理会计编制的时间没有硬性的规定,而财务会计编制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 企业进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重要意义
它们二者之间的融合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二者之间的融合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二者之间的融合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了解会计传统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学习会计管理应用知识,因为二者之间的融合需要会计人员的知识要全面。其次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前二者在没有实现融合的时候,它们都是相互独立完成会计信息记录与核算的,这样的计算得出的会计信息不免会出现错误,而通过二者的融合就会保证会计信息经过多种计量方式的确认,进而在根本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最后二者之间的融合有利于节约企业成本,扩大经济效率。二者之间通过融合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会计建设成本,因为以前单独的会计模式需要企业为其购置不同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通过融合企业只需要为其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就可以。
3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措施
3.1 构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体系 二者之间的融合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创新,是提高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降低企业会计工作浪费现象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对财务工作本身就不重视,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二者之间的融合:企业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二者之间融合的意义,通过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提高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通过扩大它们之间的应用范围,增加它们融合的几率;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此提高他们合理应用二者的能力,进而实现它们的融合。
3.2 合理构建确认基础和计量模式 企业的财务会计应该对现有的确认基础和计量模式进行改变,因为只有对这些基础性条件进行改变以后才能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在财务会计确认基础时需要分析现金流量,形成现金流量与责权制相结合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计量方面,财务会计需要使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现净值、现行市价等多种计量模式相互配合。随着新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企业财务会计计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单一计量基础逐步扩展到物种不同的计量基础。
3.3 运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有效衔接 变动成本法能够提供变动成本资料,有利于管理会计的量本利分析与盈亏临界分析,能够为成本控制、计划以及经营决策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变动成本还能够和责任会计、弹性预算、标准成本等直接结合,从而在生产经营与计划控制等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将变动成本法引入到财务会计当中,能够促使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衔接,促进企业运用会计更好地服务经营管理活动。
参考文献:
[1]秦高翔.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
[2]王静.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3(10).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研究 篇7
一、融合可能性
1. 最终目标是相同的。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 只有借助会计提供的具体信息, 才能掌握经营活动具体状况, 要想详细了解企业具体的经营效益及经营前景, 就需要借助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相关信息。因此, 企业内部都属于这两种信息的具体利益相关者, 其最终目的是相同的[1]。
2. 两者的评价原则是一致的。
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需要遵循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和谨慎性等工作原则, 两者融合之后, 便可以避免错误与舞弊等现象, 确保财务信息具有可靠性。
3. 时间上是紧密相连的。
对于企业来说, 其财务会计核算针对是发生了的各种经济事项, 其体现的是过去、现在, 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发生了的业务核算及分析, 对企业在以后的事项及业务加以推测, 它体现的是过去、现在与将来。
4. 核算内容是有一定交叉的。
对于财务会计来说, 其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收入、成本和利润等, 管理会计与其内容是大致相同的, 它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后获得的管理会计信息能够提供一定的依据, 证明财务会计核算合理性及可靠性。
二、两者差异
1. 工作侧重点与主体层次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主要是依据日常业务的相关记录, 认真做好账簿登记及财务报表编制工作, 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报告真实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2], 此外, 财务会计还有分析和管理的职能。而管理会计主要是分析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信息和考核信息等。两者工作主体层次是存在差异的。对于财务会计来说, 其工作主体一般是企业, 反映企业经济过程的整体要求, 而对于管理会计来说, 其工作主体具有多层次性, 它的工作主体可以是企业整体也可以是企业中的某个部门。
2. 核算要求存在差异。
对于财务会计来说, 要遵循一贯性原则, 在一个或者更多的会计年度中, 要求核算方法和核算项目要相同, 这样才能确保财务报表数据的统一性。而对于管理会计来说, 需要结合管理的具体需求, 利用合适的核算方法, 从各自侧面及角度获得分析数据, 从而确保决策的顺利开展。
3. 人员素质要求存在差异。
对于财务会计来说, 会计人员的基础知识、操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要求都比较高, 而管理会计则在会计人员知识面、应变能力, 以及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三、促进两者有效融合的措施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实现融合是有一定客观性与必然性的, 不管是从内部还是外部分析, 都是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1. 健全会计制度。
为了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需要制定相关制度, 从而使企业会计工作具有约束和依据, 确保企业顺利开展会计工作。从当前情况看, 我国企业在财务会计方面已经制定相关制度, 依据制度中的相关规定开展会计核算和信息公开工作。但是企业的管理会计相关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没有确定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融合的相关制度, 给企业会计工作带来困难。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 对会计制度加以完善, 并对会计人员自身行为加以规范, 明确会计工作内容和相应的职责范围,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防止浪费资源现象, 依据相关制度对财务工作加以调整, 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此外, 因为我国没有专门设置管理会计相关部门, 导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混杂, 使两者业务范围界限比较模糊, 影响了企业财务工作, 所以, 企业要对管理制度细化, 设置管理会计的专门部门, 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确保其独立性, 这样之后, 在企业经营活动之中实现两者融合。
2. 在会计工作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确保企业信息的共享。
对于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来说, 两者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别, 可是两者是有一定同源性的。对于财务会计来说, 其数据主要利用会计确认, 以及计量和填写凭证之后构成不同的数据报表, 而对于管理会计来说, 其数据形成需要借助财务会计相关数据, 对这些数据加工, 利用模型和统计等方式得到报告, 从两者数据具体的获得途径分析, 能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使信息实现交流和共享。企业可以将这两者的信息都汇总起来, 形成目录, 初步对这些数据做整理及加工工作, 确保在目录中包含所有的信息, 方便以后查找信息, 并结合这一目录构建数据管理系统, 为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相关数据提供一定的对接平台, 这样就能提供操作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确保两个财务系统实现有效融合, 做好数据处理以及共享工作, 保证数据实现无缝衔接。
3. 采用渐进式策略实现两者融合。
对于企业来说, 管理会计体系的合理构建, 以及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都具有系统性, 一定要在会计体制、业务流程、人才建设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做好统筹和安排, 如果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会计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造成影响, 为了使财务会计, 以及管理会计之间实现良好的融合, 一定要对每个环节都做好对接工作。
4. 设定辅助核算项目。
因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 因此, 在遵循会计准则, 以及会计核算规范的同时, 要提前设定辅助核算项目, 利用不同项目组合的方式, 对会计信息加以归集。设定的辅助核算项目要反映管理要求, 另外, 项目要适当, 不能太细。将辅助核算内容确定好之后, 在财务核算工作中, 会计人员就可以合理选择核算项目, 同时也就能完成对管理会计的相关核算工作, 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5. 采取措施提升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会对会计工作造成影响, 因此要对其加以重视, 提升其综合素质。第一, 会计人员要转变自身观念, 确保每个会计人员的会计观是正确的, 这也是提升其素质的重要条件。从当前情况看, 很多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对会计没有正确的认识, 没有发挥会计工作的管理作用, 会计工作是提升企业效益的一个重要保障, 所以, 企业要采取措施使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3]。第二, 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与工作态度。以前, 在企业中, 会计人员只是一个记账员的作用, 导致会计工作始终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另外, 很多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导致会计成为了一个写写算算的简单的工作, 因此, 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 端正态度, 严格要求对自我加以约束, 熟悉企业相关规章制度, 对企业中的财务工作要熟悉加以处理, 提升业务水平及管理水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与此同时, 企业还可以引进素质较高的会计人才, 对自己的会计团队加以培养, 也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挖掘, 培养企业中一些有潜质的员工, 打造一支素质较高的会计队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 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就要提高管理水平, 使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实现良好的融合, 这是对企业会计管理提出的要求, 能够弥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多维度上提供企业的管理信息, 使企业会计信息具有透明性, 另外, 它还能使会计信息价值提升, 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问题研究[J].新经济, 2013, (26) :86~87.
[2]孙国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J].财经界, 2012, (02) :238.
会计监督问题研究 篇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会计监督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有些人利用会计监督体系的漏洞钻空子, 使得会计监督现状令人堪忧, 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公众的利益, 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不利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会计监督的含义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这种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 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即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控制和调节,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狭义的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 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在广义方面, 会计监督还包括对会计监督活动的再监督。因此, 会计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 其中, 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目前, 我国实行的是单位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会计资料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 (1) 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2) 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 (3) 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 它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二、会计监督的目标
第一, 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监督, 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
第二, 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 以保证财产、资金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
第三, 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
第四, 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
第五, 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 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第六, 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 以保证按时上交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
三、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
(一) 政府监管不到位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等也在不断地更新。在整个经济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 而相应的法律措施还未建立和健全, 针对所出现的经济活动, 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比如, 新《会计法》已颁布, 但相关配套法规却没有颁布。在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多起事件中, 严重损害了广大股东的利益。但却没有适合的法律条款对当事人进行制裁, 使得会计监督形同虚设。因此,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如果与之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尚未健全, 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了。
就现今我国会计监管的条件来说, 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的执行力相对较弱, 所以政府监管必须充当好会计监管中的主角。以法律条例为武器, 严厉打击虚构会计信息的行为。但是, 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并不完善, 监管部门权责不清、力量薄弱、程序不明、执法力度微弱、处罚落实不到位, 外部约束缺失, 严重影响了会计监管的效果。
(二) 社会监督不到位是造成当前会计监督弱化的外部原因。
新《会计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 所谓三位即:单位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及社会监督。如今不仅政府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弱化, 而且社会监督不到位。依照国际惯例, 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要交给社会监督, 即交给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督。但当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政策体制、执业理念、人员素质等问题, 导致社会监督的作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水准。
(三)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内部原因。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会计监督的职能就无法落实。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财产进行监督, 为了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必须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但某些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 尤其缺乏各种规范的监督制度, 连基本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也不设置, 有时连简单的内部牵制制度也不要, 即使有但却不落实、不执行、不考核, 等同于摆设。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从业人员技术要求较高, 操作单一化, 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就难以落实, 违纪违规行为日益多元化, 会计监督就难以得到保障。
(四) 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体系不完
善, 执法不严是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关键原因。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只有《刑法》才是法, 而对违反《会计法》还不以为然。于是, 我国公民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观念。这样的观念会造成财会人员有意或无意的违法。目前, 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些企业经营者和领导者公然藐视法律、越权的行为屡见不鲜, 以至于企业会计人员虽有监督职能, 却无力监督。执法不严也是造成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目前违法乱纪行为主要有管理上的不足和财务监督的缺陷, 当前对违反《会计法》给国家、人民带来严重损失的行为, 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多是以罚代法, 这样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监督目标, 还纵容了违法犯纪的行为, 导致恶性循环。
(五) 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低下是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本原因。
会计监督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人们的行为既要受法的约束, 也要受道德的约束。会计信息失真的实质是:一部分人的受益是以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换取的, 尤其是以国家利益受损为代价。尽管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会计数据是经会计人员之手流向社会的, 没有会计人员的作假, 就不可能产生假的数据, 由此可知会计人员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表现在对违纪行为的无力制止, 使得会计工作混乱, 会计监督弱化。
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人员之手, 因此,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应有赖以运行的游戏规则, 但仅仅有法律制度约束是不够的, 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 只有进行诚信教育, 才有助于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 而现阶段虽已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 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 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 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唯命是从, 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 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四、对策建议
(一) 健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加快法制建设。
会计人员不能归属于多元利益主体, 即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以及劳动者任何一方, 也不能处于多元利益的边缘, 只能以第三者的独立身份出现。会计人员只受会计法律法规的约束, 真正摆脱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从而使会计人员可以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依法办事, 依法履行会计职能, 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针对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遗漏或模糊的地方, 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修订;对于未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有关部门应抓紧时间尽快出台, 力求财经法规和财会制度条块分明、界限清晰、内容具体、规定明确和可操作性强, 使各级财会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此同时, 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 贯彻、执行《会计法》等财经法规的活动, 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的守法意识, 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 政府监督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
政府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监督, 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 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和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这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
从实际生活来看, 对于基层单位的监督检查重复较多。财政、税务、审计部门应当合理有效地进行分工, 各司其职, 做好本职工作。财政监督是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对象的。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优劣, 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秩序。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监督职能部门, 应当扮演好管理和监督的角色。税务监督应当是政府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监督的主要手段。税务监督的对象是依法纳税的纳税人纳税的情况, 财务会计资料受其监督, 是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 解决财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应当取决于税务监督的职能是否做到位。审计监督主要承担的是国家投资项目的监督。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部门应当与财政部门分工协作, 互通信息, 形成合力, 同时应避免重复查账, 以免影响监督检查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形象。财政、税务、审计监督应当明确工作职责, 加大惩处力度, 树立监督权威, 为人民办实事, 还应不断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 执法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提高办理业务的水平和纠察的能力, 坚持“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三) 必须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以准确的定位。
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的内部, 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
由于会计人员没有独立地位, 从而使监督工作变得软弱无力。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机制和实际效用来看, 准确的定位应当是内部控制。以企业单位而言, 会计监督应当是由会计人员行使的、对投资人负责的、以保证本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符合既定政策和目标的内部控制。从这一定位出发,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基本形式和要求应当是:一般单位由会计人员行使的会计监督主要对投资人负责,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经营者有制衡作用。对国有单位, 政府部门可以投资者身份赋予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即由政府部门直接委派国有单位的会计负责人, 以使会计人员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 更好地起到控制作用。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 对各经济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主要由各单位负责人来承担。会计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 加强管理, 督促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
近年来, 财政部门在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培训会计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这是相当必要的。但是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监管而言, 主要还是要靠法规的约束力。再多的注册会计师, 水平再高, 但不遵守执业法规, 只会起到负面作用。因此, 要想完全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 必须严抓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管, 打压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歪风。在实践中, 还可以由财政部门会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逐一进行审查, 一经查出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的, 即予以重罚, 以树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声誉。与工商、税务、证监、国有资产管理等执法机关齐心协力严格执法, 共同做好会计监督工作。
(五) 改善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
从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的要求来说, 需要改进的外部环境主要有:第一, 加强法制教育, 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第二, 应当完善地区、部门和国有单位的干部考核制度;第三,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 对遵守制度、秉公办事的会计人员给予工作上的支持与鼓励和法制上的保护;第四, 加强发票管理。
五、总结
要使会计人员尽职工作, 履行好其监督职能, 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 要搞好会计监督仅仅依靠会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关心和支持, 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为经济建设、国家繁荣、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防止腐败打下扎实的基础。综上所述, 企业会计监督是一项多部门配合、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只有找出原因的所在, 对症下药, 变无力监督为合力监督, 变无心监督为齐心监督, 变无法监督为依法监督,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会计的监督职能。
摘要:会计监督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会计资料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如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由于各种原因, 会计监督呈现弱势, 于是强化会计监督势在必行。
关键词: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对策
参考文献
[1]郭素娟, 桑丽霞.会计从业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0.
[2]胡元木等.夯实会计监管工作基础提高信息披露质量[J].会计之友, 2009.6.
[3]陶良虎, 贺茂清.市场经济与会计监管[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4]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11.
会计监督管理研究分析 篇9
一、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关系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成本会计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它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成本的多项信息。成本会计产生的成本信息主要用于决策制定和业绩评价, 既为管理会计, 也为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计划、控制、决策等活动提供管理信息, 发挥会计信息的管理职能。财务会计主要为股东、债权人、政府机构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 发挥会计信息的社会职能。可见,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两者都必须依赖于成本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 两者“同源分流”。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管理会计发展历程
1、1880年以前, 管理会计的萌芽阶段。
早在15世纪末, 意大利兴起“复式簿记”方法时, 就已经产生了成本的概念。当1765年工业革命爆发后, 机器生产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形式。企业将多个单一生产过程联系起来, 逐步形成了更加复杂、经营范围更广的组织形式, 这时就需要一种指标来衡量内部产出的价格。企业主必须知道如何计算产品利润和确定产品价格, 从而必须知道如何计量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于是, 企业主设计了一系列指标, 把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分配到产成品上, 以便计算出企业利润。这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了信息。在这一时期, 受到特别重视的是人工成本的计量;存货流转假设 (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 已经普遍地在工厂中运用。早期的管理会计指标虽然简单, 但很好地满足了企业主管理者希望控制资源 (原材料、人工、一般性管理费用) 转化为产成品全过程的需要。
2、1880—1910年, 追求效率和科学管理的管理会计阶段。
19世界末, 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运动浪潮。这场管理浪潮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罗 (Frederick Taylor) 推行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即“泰罗制”。“科学管理”思想给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新的方法纷纷涌现。在这一时期, 收集成本信息的目的仍然与19世纪的纺织和钢铁企业一样:评估生产过程的效率, 而非评估整个企业的绩效。
3、1910—1985年, 前信息时代的管理会计阶段。
1900年左右的一场兼并风暴造就了一批大型企业, 生产、采购、运输、分销等从前由独立企业承担的互不相关的业务被整合到了多重业务企业中。在综合性多重业务企业中, 高层管理者设计了预算指标和投资回报率指标, 来协调各部门与企业总体的目标, 并首次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资本运用的有效性上。唐纳森·布朗 (F.Donaldson Brow) 建立了一种机制, 既能评估管理者绩效, 也能协调管理者与业主的利润, 即为众所周知的“杜邦—通用管理会计模式”。在此阶段, 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结构体系, 但是管理会计执行的依据——合理分配产品成本的方法——没有进一步发展, 甚至产生了倒退。
4、1985—1990年, 信息时代的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80年代, “信息经济学”和“代理理论”的发展给管理会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术界进入了一个反思期。以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S.Kaplan) 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管理会计研究必须走出办公室, 到实践中去, 以寻求新的理论与方法。在这一时期, 学者们致力于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研究。1988—1990年, 罗宾·库珀 (Robin Cooper) 和卡普兰连续在《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述作业成本计算的文章, 在西方掀起了一场“作业成本计算”研究浪潮。在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rter) 提出的“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 管理会计借助“作业管理”, 致力于为企业“价值链”优化服务。
5、1990年以后,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 “变化”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 管理会计研究要适应行业调整和全球化竞争带来的挑战。管理会计已经转变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为导向上来, 目的是协助企业管理者组织、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
由此可见, 管理会计是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它离不开企业管理者和实际管理工作, 研究者要具备实际管理经验。
三、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
1、管理会计研究平台不完备。
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要立足于企业实务, 研究者们必须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纵观历史, 每次管理会计的革新浪潮都是由企业中的运营管理者、会计人员, 甚至是工程师开发的。如杜邦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公式是由一位电子工程师唐纳森·布朗偶然发现的。即使是专门的学者, 也会经常地参与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问题, 如卡普兰除了担任教学任务外, 还兼任欧美领先大型企业的绩效和成本管理系统设计的顾问。但我国企业对于自身的内部信息往往倾向于保密, 不太愿意主动向外部研究者披露管理会计信息。即使研究者与某一家企业建立了一种合作研究的关系, 一旦结题, 对该企业的研究往往终止, 缺乏系统连续性。
2、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基础薄弱。
目前的管理会计研究比较倾向于方法研究, 如作业成本法、盈亏平衡分析、成本性态分析、平衡记分卡等对产品生产流程、管理流程中的方法改进, 而不重视建立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 对管理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和方法等缺乏系统性研究与严格的理论体系。固然, 管理会计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 但是, 从长远来看, 管理会计仍然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 在此理论框架上来改进、创新各种研究方法。在这方面,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过程就是个很好的实例。
3、管理会计的来源信息缺乏相关性。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来源均为会计信息系统, 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是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 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则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但是, 目前管理会计的来源信息很大程度上受到财务会计的影响, 如财务人员为了在期末编制财务报表计算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 用很粗糙的方法来对本期的成本进行划分, 而不仔细考虑行业情况和产品情况, 这导致管理会计所需要的来源信息——成本会计———往往被粗暴、简单地进行了记录, 缺乏相关性。
4、实务中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对外披露的需要, 企业领导往往比较重视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 而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典型的案例研究报告和专职管理会计师, 对我国已往的管理会计经验也未能及时加以总结。同时, 管理会计手段缺乏创新性, 往往直接照搬国外的做法。这表明, 我国管理会计的地位还有待为管理者所重视。
5、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匮乏。
高校对于管理会计的课程设置往往隶属于成本会计课程, 实际讲授管理会计的课时量比较少;且没有设置管理会计专业, 缺乏对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 在实务中, 我国尚未建立西方国家常见的管理会计师协会等行业组织, 对管理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培养与发展缺少继续教育的保障。我国管理会计人员的成长, 很大程度上依靠对企业实际工作的认识和自我学习, 缺乏行业人员间广泛的交流。
四、加快建设我国管理会计的建议
1、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 打造良好的管理会计研究平台。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简称IMA) 成立于1919年, 在管理会计、公司内部规划与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均保持最前沿的研究, 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作为管理会计师的行业组织, 它可以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研究创新, 增进同行间的交流, 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 规范和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此外, 借鉴西方经验, 既鼓励高校的研究者们深入企业实践中去调查、发现问题, 也积极推动企业管理者与高校研究者之间的联系, 加深合作, 共同进步。
2、加快公司治理建设步伐, 营造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氛围。
公司治理要求把企业组织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四种职责分为不同的部门负责, 各司其职, 共同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服务。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 是因为公司治理的状况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只有当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职权真正分离,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 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会计发展氛围, 有关各方给予理解和支持, 使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手段更加适应企业环境。
3、改进会计信息系统, 促使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回归。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 其主要特征是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换为货币化的会计信息, 这些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 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是及其重要的。因此, 需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成本会计核算——进行改进, 使其记录的成本信息与企业真实情况相一致, 并在此基础上编制管理会计报告, 使管理会计能满足管理层的决策需要。
4、追踪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改进管理会计的手段。
管理会计是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规模的企业组织中, 管理者的需求不一样。当企业从事单一经济活动时, 管理者运用信息来评估和控制成本的效率;当垂直统一管理的大型企业出现时, 各部门的管理者致力于自身业务的效率和有效性, 而高层管理者致力于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 以保证企业的整体绩效;当多部门企业组织出现, 管理者变为职业经理人时, 企业需要协调管理者与业主的目标, 解决综合性企业中复杂业务带来的内部控制损失等官僚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 管理会计方法亦要不断地发展创新, 使其能够解释、指导实际管理工作, 要进一步推动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集成方法、平衡记分卡、EVA等方法在预测、决策、预算、成本控制、智力资本控制和绩效评价等领域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2]约翰逊、卡普兰: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会计监督管理研究分析 篇10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实践一直缺乏与财务会计相似的原则框架作为指导,从而不利于管理会计在世界范围内按照高质量的标准来推进和实施。而当前全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管理会计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制定一套全球公认的高水平管理会计原则,对促进管理会计的有效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为了加快管理会计在世界范围内的高水平应用,并帮助各种类型的组织建立高效的管理会计系统,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于2014年10月联合发布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经由五大洲和20国的CEO、 CFO、学术机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商讨及反馈而最终定稿。下面笔者主要以《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为主,拟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新进展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二、《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简述
1. 内容简介。《全球管理会计原则》报告提出了以下内容:通过沟通提供有影响力的建议(影响力原则)、提供相关性的信息(相关性原则)、分析对价值的影响(价值量原则)、履行受托责任并取得相互信任(信任度原则)四项管理会计基本原则,并详细说明如何将这四项原则用于管理会计职能的14项主要活动中。它同时也可对管理会计职业人员在帮助组织规划、执行和修订战略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要求方面提供指导。
2. 主要作用。正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能够指导财务会计实践,《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同样也能为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提供一般性指导。与财务会计不同,不同组织的管理会计实践各不相同。
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发布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可以帮助各类组织建立起高效的管理会计职能。《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的横空出世,填补了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空白,为全球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三方面的指导:第一是“人”的问题, 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哪些素质;第二是管理会计“能够做什么”的问题,管理会计原则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第三是管理会计“如何做”的问题,管理会计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决策提升组织绩效及价值。
3. 适用范围及意义。《全球管理会计原则》意欲在全球范围内运用,以帮助大小企业、公众机构或私人组织从日益膨胀的各类可获得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它对那些关注公司业绩表现的公司高管、财务总监和董事会成员,以及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者都相当有用。
《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的发布是管理会计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将为管理会计在动荡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发现系统的应对策略,为有效决策找到依据,并促使企业考虑长期持续经营而非短期利润。企业只要贯彻好《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管理层、利益相关者、投资人以及公众都将对企业行为更加信任。
三、《全球管理会计原则》报告内容的具体分析
《全球管理会计原则》报告主要包括7个部分,主要有:引言、全球管理会计基本原则、如何应用全球管理会计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在业绩管理中的应用、基本原则在14个主要实践领域中的应用、最新修订及相关事项、术语汇编。它们分别构成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几项内容:管理会计的目标、管理会计四项基本原则、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含业绩管理及其他14个实践应用领域)、管理会计基本概念体系(术语汇编)。
(一)《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的目标
《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之目的在于为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和董事会成员在确立和改进他们的管理会计体系方面提供支持。这可以帮助他们高效率和卓有成效地满足组织的需求。《全球管理会计原则》能帮助组织更好地进行决策,对其所面临的风险作出适当的反应,并对其所创造的价值进行保值。其目的在于:1列出能够代表管理会计的基本价值和品质;2加深人们对管理会计职业的理解;3提高人们对管理会计在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4使这种作用可以被最大限度地利用;5使管理会计的潜能得以发掘。
管理会计以高质量的决策为中心,将最相关的信息与相关分析放在最显著的位置,用于价值的创造和保值。 管理会计的使命在于帮助组织更好地进行决策,对其所面临的风险作出适当的反应,并对其所创造的价值进行保值。这是财务会计完成不了的任务,也是管理会计要实现的目标。
(二)《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的四项基本原则
1. 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及时地让决策者获得相关的信息。管理会计让决策者在需要时可以获得相关信息。该原则可以在如何确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方面提供指导意见,包括来自于内部和外部渠道、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
“提供相关性的信息”原则涉及信息的识别、收集、确认、准备和存储,收集制定战略和执行战术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此项原则要取得三项平衡: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关的信息的平衡;内部和外部信息的平衡;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包括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平衡。相关性信息的三个标准是:信息是能够获得的最好的;信息是可靠的和可掌握的;信息是有前后关系的。
2. 影响力原则。影响力原则是指通过沟通提供有影响力的建议。管理会计始于沟通,止于沟通。设计该原则在于帮助组织之间消除隔阂,鼓励组织成员全方位思考, 使决策更完善。通过沟通可以提供有影响力的建议,通过沟通可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各阶段的决策能力,促进组织对战略做出更好的决策,并全方位执行。
3. 价值量原则。该原则主要是分析对价值的影响。管理会计将组织战略与其商业模式联结起来,该原则有助于组织模拟各类不同场景,借以了解它们对价值的创造与保值的影响。
价值量原则是指模拟不同场景,弄清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对价值的影响。本原则侧重于研究管理会计和商业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要求透彻地理解商业模式及更大范围的宏观经济环境。它涉及以下内容: 按价值创造的路径进行分析、评估机会、重视风险、发掘成本及机会所带来的价值创造的潜力。
4. 信任度原则。该原则是指履行受托责任,并取得相互信任。富有责任感与详尽调查可以让决策过程更为客观。当股东在短期商业利益和长期价值之间取得平衡时, 可以提升可靠性与信任度。管理会计要履行受托责任,取得相互信任。要积极地维护各种关系,使组织的金融和非金融资产、声誉和价值得到保护。本原则包括关注潜在的利益冲突,不要把个人或短期的利益考虑放在组织或相关利益者的长期利益之前。
上述四项基本原则是《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的灵魂, 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准确、全面地把握并领会。四项基本原则是应用指引的准绳,在以下的业绩管理及14个实践应用领域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性指导。
(三)基于四项基本原则的管理会计应用
1. 四项基本原则在“管理会计人员能力”中的应用。 《全球管理会计原则》设计了全球管理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是技术技能,如簿记、理财技能等;第二是经营技能,是指在不同经营情景下充分运用技术技能的水平;第三是感召力,指在组织中能影响他人决策的能力;第四是领导力,如激励、沟通等。 每个领域又包括一系列的资格要求,按四个层级的熟练水平来加以定义:基础水平、中级水平、优秀水平和专家水平。每层次的资格要求又制定了一整套用于帮助职业发展的技能。
四项基本原则在管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中起的指导作用是:“相关性原则”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具备技术与经营技能;“影响力原则”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具备影响能力与领导能力;“价值量原则”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具备经营技能并具有影响力;“信任度原则”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技术技能、经营技能、感召力、 领导力),以维护组织资源的责任机制。
总之,新经济环境下的管理会计人员按照《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不仅要具备会计财务等硬技能,还应具备领导、沟通等软实力。管理会计人员应该以终身学习和职业持续发展为目标。他们必须是客观的、遵守伦理道德的, 同时还要关心公众利益。管理会计人员必须以客户为重, 尽力维护确保企业顺利运营的关系网。他们同时还必须了解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以便于评估与各类组织具有相关性的信息。
2. 四项基本原则在“业绩管理”中的应用。《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具体介绍了四项基本原则在业绩管理的战略、 计划、实施、复核与修订阶段中的运用。
第一阶段,业绩管理的战略阶段。“相关性原则”要求战略要考虑外部环境,包括竞争、经济和法律法规环境; “影响力原则”要求向重要相关利益人沟通战略意图;“价值量原则”要求考虑商业模式是否具有竞争力;“信任度原则”要求考虑相关利益人的诉求。
第二阶段,业绩管理的计划阶段。“相关性原则”要求收集计划制定的基础数据;“影响力原则”要求与相关利益人沟通行动方案;“价值量原则”要求对计划的不同方案进行优先排序,合理分配资源;“信任度原则”要看员工和商业伙伴是否知晓各自对经营计划的责任。
第三阶段,业绩管理的实施阶段。“相关性原则”要求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以实施计划;“影响力原则”要求向相关利益人报告行动结果;“价值量原则”要求方案的实施协调统一且具有系统性;“信任度原则”要求及时向相关利益人通报违规行为。
第四阶段,战略的复核与修订阶段。“相关性原则”要求提供差异分析报告以改进方案;“影响力原则”要求向相关利益人报告审查结果;“价值量原则”要求利用审查结果持续改进经营模式,方案的实施要求协调统一且具有系统性;“信任度原则”要求考察员工是否积极取得反馈意见,是否保留并记录审计工作以供检查,个人业绩目标是否盯准长期价值创造而不是短期成果。
3. 四项基本原则在14项主要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以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原则、影响力原则、价值量原则、信任度原则为依据,《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具体给出了在其14个重点实践领域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南。这14个领域分别是:成本改造与管理;外部报告;财务战略;内部控制;投资评估;管理与预算控制;定价、折扣与产品决策;项目管理;守法与合规;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战略性税收管理; 司库与现金管理;内部审计。
笔者认为,应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实施14项管理会计关键活动,并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应当做什么” 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评价标准。以“财务战略”活动为例,“相关性原则”要求:管理会计应当能够提供财务战略的基本信息,以满足决策需要;“影响力原则”要求:提供的财务战略信息能对决策产生良好影响;“价值量原则” 要求:财务战略信息可用来分析价值链上的增值活动,并能确定财务活动对企业价值的效果;“信任度原则”要求: 以财务战略为基础的业绩评价可以强化责任考核的公平性,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相互信任。
4. 管理会计实践成功的关键因素。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可以卓有成效地提高《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的应用水平:第一,了解需求。坚信管理会计能够帮助组织不断获得成功,而每个原则的应用就是管理会计能够为组织作出贡献的能力之所在。第二,工具和技术。在原则的实际应用上,人们需要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这些工具和技术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第三, 诊断。人力技能、原则、实践领域和业绩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组织评估其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性,明确其可改进之处。
(四)主要管理会计术语概念
《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的第7部分为“术语汇编”。它包含“成本动因、商业模式、成本改造与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战略、全球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与预算控制、投资评价、 内部控制、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旅行托管责任、战略性税收管理、可持续性”等近40个重要的管理会计基本概念, 可以视同管理会计的概念体系。
四、结论
《全球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的新进展,从一个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同的角度,通过周密的调查与研究,构筑了包括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计基本原则、管理会计概念体系在内的新框架。同时还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构筑了管理会计新的应用体系。
管理会计目标是基础理论体系的重心,也是整个理论框架的核心。四项基本原则(相关性原则、影响力原则、 价值量原则、信任度原则)是基础理论体系的基础,它与管理会计目标紧密联系,支撑着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体现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中。管理会计定义体现了四项基本原则,并和目标相联系。管理会计术语是对管理会计常用重要概念的一个统一及规范,在理论框架中重要概念应保持一致。
《全球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及建设的新突破,我国应对其合理成果进行借鉴并消化,以指导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及管理会计应用实践。同时应尽快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管理会计的决策能力,推动我国企业的转型及持续发展。
摘要:为加快管理会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进程,提高管理会计的职业影响及地位,2014年10月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联合发表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本文从全球角度对管理会计基本原则、管理会计师能力框架、管理会计主要应用领域以及管理会计价值创造的途径进行了阐述,认为《全球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新突破,为管理会计实践以及管理会计职业化发展提供了指引。
关键词: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概念框架
参考文献
CIMA,AICPA.Glob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inciples,2014(10).
CIMA,AICPA.Executive Summary——Glob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inciples,2014(10).
会计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成本;管理;现状;流程;评价
1前言
如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竞争不断激烈,企业的间接费用比重不断加大,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在80年代的日本和美国的电子机械工业中间接费用在生产中所占比重日本为55-60%,美国则为70-76%。在我国当今的成本管理方法中主要有计划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从中可以发现我国企业依然主要是传统成本管理办法,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中主要有两大特点,首先,管理为事后执行而不是战略规划,只是针对生产中比较单一的价值活动进行控制,管理缺少预见,不能及时对出现问题进行处理。同战略成本管理比较,传统的管理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主要针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而没有注意对企业之间、相关领域之间的成本行为上进行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考虑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不注重成本管理能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及成本消耗是否有效,其次,管理主要以生产为主要导向,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工序效率来提高价值,通过不断的降低成本而获取企业最大化的利润目标,对生产缺乏一体化的供应链的思路比较而言,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十分繁杂落后,实际应用中都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而在运用中却被分解开来进行研究和分析,企业要想摆脱当前的传统成本管理落后局面,必须做好向战略成本管理转变。
2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思路探索
在战略成本管理思路推广和企业竞争环境不断变化情况下,企业也在成本管理的实际中开始进行尝试性的实行战略成本管理,以此来指导实际的成本管理方法,战略成本管理的不断推广是企业对当前成本管理的实践性提升和整合。
2.1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企业管理上战略成本管理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很多企业也都采用了具有战略思维的成本管理,根据我国相关机构对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我国现在的企业中,52.2%都采用了目标成本管理办法,目标成本管理主要就是充分考虑到当前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情况,从企业成本的源头(例如:生产设备、生产设计等)进行管理控制,并且将管理做到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当中去,比如:我国安钢的“成本否决、模拟市场”的管理办法的成功实施就是目标成本管理中的优秀应用,公司通过不断挖掘企业内部目标成本、并根据市场需求,对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考核和管理,各种成功经验被很多企业学习和研究,不过作为我国新型并且具备丰厚潜力的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实际情况下解决企业间接费用的各种分配问题,并最终提高企业的控制能力,提高核心的竞争力[1]。
2.2充分做好对部门价值链的分析
现在的很多企业都是按照价值链的流程建立的各个部门,如:企业的设计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营销部门、配货部门、客服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等各个独立但相互之间横纵多方面又联系紧密, 都是一个价值链上的各个重要部分,都是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的,企业部门的价值行为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必须得到充分重视,企业的各个部门、管理人员和内部的各个责任人,作为企业实际操作中被考核对象和实际的操作者就必须做好对所在部门的管理事项的意见征集以及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是这些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只有做好各个实际操作的业务部门(如生产、销售部门等)的意见和建议收集,通过他们对实际情况的操作和了解,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这些部门人员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
2.3通过实践不断整合各类成本管理办法
在企业管理中,通过长期的实践都积累了众多的成本管理办法来达到适应企业不同時期的成本管理需求。作业成本管理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在企业的作业层面上提升了企业成本管理。并且控制好了标准成本、责任成本方法,管理中的事前制定好成本控制办法、考核各个责任单位业绩等方面的效果十分显著。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未来能否获利的重要战略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主要是整合效益和效率最终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市场化目标。从微观上来说,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成本管理和相关的组合,目标成本按照人、产品和操作来分可以形成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生产中的标准成本以及操作中的操作成本。从宏观来说,作业成本管理的执行性和内向性与目标成本管理的战略性和外向性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成本管理都是针对不同的管理需求来进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实际的管理中做好战略性的整合,做好操作的灵活应用,不能忽视企业管理实际操作中各个成本管理办法的相互联系。
3构建战略成本管理的流程
流程就是把不同的各个活动采用一定的方法综合形成,具体明确开始和终止的活动,内容十分明确,不仅要包含做事的顺序还包含做事的详细内容,表达流程的形式可以采用直观的图形方式,也可以采用抽象的文字描述方式,战略成本管理的流程就是做好战略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活动的实践顺序以及活动的详细内容的关系,构建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流程思路如下,通过发现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所存在问题,按照战略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结合我国的成本管理实际和相关经验做好整合和提炼战略性成本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并且按照企业实际的业绩、定位、分析控制等程序来建立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流程,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对战略成本管理进行分析和完善。
3.1构建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从整体战略意义来看,生产成本管理的目标要服从于生产管理的目标,配合企业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战略管理活动达成所要实现的结果,目的就是要使企业具有最佳的竞争优势,战略中生产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管理的一个先决条件,它的开展实施应该有利于战略管理目标的达成才行,因此企业战略众的成本管理的真正目标就是要用成本管理真正应用来获取竞争优势,从成本策略管理方面来看,企业战略的成本管理目标要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是在社会环境因素的不停变化,各个企业相互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不是否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而是在传统战略管理之上,加以完善和发展,所以,作为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系统,开展生产成本的管理工作仍然是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的最基本功能,企业成本管理所要达到的实际目标,也就是生产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目标,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最终目标应该放在建立和保持企业成本持续最低,利润最高。尽管我们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由于要实现和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所以要采取的方法和手段都不同,但是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说,企业战略的成本管理目标的定位依旧是追求成本最低化,成本的高低跟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企业成本的管理不能只考虑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产品质量、销售定价、和产品销量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建议企业应当在提高质量的时候调整价格、扩大消费市场的消费,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增加企业的自身价值。
nlc202309020422
(2)战略性原则
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重视战略者的思想,具有长时期的特征,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超越了任何一个会计时期的界限,分析较长一段时间竞争造成的地位变化,争取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立足于长远宏大的战略目标之中,从实际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有前瞻性的管理,摈弃了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带来的着重于现场控制的管理思想[2]。
3.2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流程及说明
遵循以上所说的原则,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将企业管理分成企业战略管理层、企业部门管理层和生产基层管理,并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出发,以各部门所产生的价值链分析、规划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并向实践推进,保持理论与实践先结合,并对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流程描述。
(1)部门潜在价值的分析和规划。各个职能部门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进行分析,各部门应根据自身的职能和其他部门进行无缝的连接,并通过一系列的运算操作,得到最低成本的合作。
(2)战略成本分析总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各个职能部门提交上来的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价值的进行分析、规划并进行分析汇总。
(3)确定各职能部门目标的成本。对企业内部战略成本的管理目标定位,通过和各职能部门相互沟通协调进行分层落实。
(4)基层作业分析规划。各部门对照分层得到的部门生产战略目标的成本,与各部门内部对基层作业的分析、规划进行落实。
(5)生产作业成本管理控制。以生产作业成本的管理对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
(6)生产作业成本管理成绩的考核和评价。对生产作业成本管理中获得的成本管理信息进行业绩考核、计量并反馈到各个相关部门[3]。
3.3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业绩评价
(1)确定业绩评价对象
确定生产业绩评价的实际对象是实施生产业绩评价行为的实体,它是由生产主体的需要而决定的,将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业绩评价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长期从事战略成本预测和最终决策战略得出的业绩;二是以执行生产成本计划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为核心得出的业绩。
(2)确定业绩评价目标
不同的生产业绩评价目标对于决定所应用的评价目的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只有针对两个不同的评价对象做出不同的考核方法才能得出最终的评价目标,而要评定最终的业绩目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必不可少。
(3)设定评价指标
生产指标是指为成产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以生产指标形式体现,能比较真实的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以建立持久竞争优势为经营目标,通过以生产企业战略的成本计划和控制执行部门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作为指标来评价。
(4)选择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判断评价对象业绩的标准。评价标准是在一定条件下诞生的,作为生产价值的标准它会随着要评价的目标、范围和最终出发点的变化而相应的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应该分别和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数,或者本企业战略计划年度成本作为评价标准,对其两个方面的战略成本因素对象来进行评价和判断。
(5)收集评价信息
对生产企业的信息的收集一定要收集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財务信息、企业历史资料的信息、和相应企业远期预测信息以及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等多个方面,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业绩评价信息的时效性的收集,可以通过建立日常的企业报告制度,或者是根据竞争企业具体的评价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多方面的市场调查,不定期的对客户进行访问和追踪,以此来获得指标反映所需的实际而有效的信息。
4结束语
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发展,竞争不断激化的时代,企业的管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只有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现在的企业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已经得到充分的运用,虽然在运用中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但是在现在的理论指导下,企业仍然需要不断的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做好对战略成本管理在实际操作用的应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西南财经大学.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课题组.战略成本管理的出发点与应用.四川会计,1999,(9):14-17.
[2]陈坷.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2:)63-22.
[3]焦跃华,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会计研究,2001,(2:)40-43.
[4]美菱集团公司.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企业管理,2000,(5):9-10.
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篇12
20世纪,管理会计 由美国会 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AAA)提出微观领域下的定义,标志着管理会计在以企业为环境起点的情况下正式被会计界所认可。由此开始,管理会计迅速发展,逐步延伸到宏观领域。财政是国家基础建设、国家治理和国家军事防卫的保障,财政资金来源于税收,税收来源于对社会剩余产品的干预分配。税收所承担的财政收入筹集职能,决定了其对企业经济的管理职能。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的会计职能由外向内转变,传统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功能旨在向管理层及外部汇报有效财务信息,形成可分析信息报告,但该类报告只是一种直接的数据反馈,并非有效的内部信息应用。随着需求的转变,企业管理需要利用的不仅是简单的财务信息,更包括企业全面的生产环境数据,即生产成本分析、销售数据相关报告、投资决策及预算管理等。
2管理会计体系和财务会计体系异同比较分析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体系中的两个分支,传统财务会计注重核算与监督,主要职能是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形成相关财务账簿和报表后,对外反馈企业的财务信息。这种信息是一种对内容的直接反馈,其中并没有较多的信息加工,反映的内容也不够全面。这一从分到总、由内向外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对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评价。在这其中所忽略的内部经营活动应形成的价值评价和分析正是管理会计的目标导向。“一外一内”的不同价值指向,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
2.1两者的目标导向比较
为企业管理层及外部相关者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是传统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责。在财务会计的众多目标学说中,有“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个主要观点,其中,前者认为,企业管理层与所有者权责分离,经营者受所有者委托,对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管理和价值创造。因此,财务会计的职能目标在于将财务信息客观真实地汇总反映于财务报告中,以便企业所有者和投资债权人了解企业资源是否有效利用。后者认为,财务信息的如实反映, 是为了让使用者通过财务报告的信息合理评价企业运行情况,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前者强调的是可靠性,后者要求的是相关性。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分支,同样是企业管理经营投资所运用的一项工具。但相对而言,管理会计的追加目标是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模式最优化,并在作为工具方法的利用过程中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可知,相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对外反馈,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在于从各部门到全面系统的内部经营管理优化。
2.2主要内容对比分析
除财务报表外,传统财务会计中并没有太多对经营管理产生影响的工具方法,但近年来,高级财务会计新增了一部分内容,不难看出其来源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一个主要表现。二者之间主要内容的不同点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看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除了“对外对内”这一主要区别以外,还有一个主要区别是事前与事后,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为事前及事中的预测和控制。财务会计主要包括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评价,而管理会计的价值评价是一个整体的框架体系,大到整个企业,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流程,各个项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全面梳理评价。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纳税评估应用案例比较分析
纳税评估在运用传统财务会计时,往往只能直接对会计账户中相关科目下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工业企业可直接根据其生产成本类数据推测出其生产情况,再将其生产情况与账面实际库存数量进行对比,分析其是否属实,以此评估出其相关应税项目。
3.1完全成本法纳税评估应用案例
设某砖厂(假设该厂为订单式销售模式企业,一般纳税人按简易办法征收税款,征收率3%)2014年12月主营业务收入为25万元,缴纳增值税7 500元。假设其所销产品单价为25元 /kg,每生产1单位的产品需耗电0.2千瓦·时,那么该厂所耗电量应为2 000千瓦·时,根据工业用电电费0.58元 / 千瓦·时,得知该厂该月电费应为1 160元,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但经查得知该厂该月实际缴纳电费2 900元,则收入费用实际情况应如表3所示。
由表3测算其实际销售额应为62.5万元,则增值税应纳税额应为18 750元,该厂应补缴增值税11 250元。此案例即根据财务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项目及相关辅助费用数据所得出的纳税评估底稿,该砖厂企图通过隐瞒销售额的方式少缴税款,但税务机关仍可根据其生产所需耗用的辅助费用推算其产量,查找隐瞒的销售收入。
3.2变动成本法纳税评估应用案例
变动成本法认为,在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的界定下,还应追加定义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生产成本。在变动成本法的理念中,产品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应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中与产品生产业务量无关联的部分不应承担。
在该砖厂的案例中,其耗用的电费属于混合性态的成本,既包括固定成本又包括变动成本,对比两种成本的概念,该厂所耗用的电费中,维持厂房及相关基本设备运行的部分属于固定成本,每月大致不变,并不随生产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电费中随着该厂生产业务量增加而增加的部分应属于该厂的变动性生产成本。假设该厂维持厂房及相关基本设备运行所需电量为每月650千瓦·时, 即377元。在分析该案例时,如果运用变动成本法,根据其销售收入测算的分析如表4所示。
实际电费为2 900元,那么实际的变动成本如表5所示。
根据实际缴纳电费所测算出的销售收入为543 750元,应补缴增值税8 812.5元。显然,只将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部分引入测算,将成本中与实际生产并不相关的部分剔除,运用变动成本法所测算的纳税评估结果更为合理。同时,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时,可运用本量利分析,当被评估企业所申报销售收入低于其保本点,甚至低于其销售收入线与固定成本交叉点时,该企业很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情况,如图1所示。
4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发展对税收管理产生的影响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传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转型为新型财务会计的趋势锐不可当。经济时代的发展,使得无论是市场还是企业本身对会计信息的利用层次都一再提高。财务会计的发展脚步将不断与管理会计相重叠,管理会计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和报表也会逐渐进入税收管理和纳税评估的视野。
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融合转型,是一次会计体系的框架重建。当然,管理会计在国内的发展仍然受多种因素制约,从企业外部来看,管理会计体系在国内出现时间不长,机制模式尚未形成;从企业内部来看,大部分企业对改革都有排斥惯性,且管理会计的实行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成本和人力; 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起点较高,它超脱于简单的记录和核算,难度起点高,这需要会计人员拥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税务机关对会计知识的掌握是征收管理的基础。税务机关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了解,是其开展征收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的关键。因此,税务人员必须对企业所运用的相关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以及管理会计理念有基本了解。
5关于管理会计发展进程的几点思考
首先,管理会计的应用要做到张弛有度。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和工具方法应用到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过度追求改革或排斥管理会计理念的引入都无益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
其次,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并非财务会计的替代,一味追求将会计信息全部应用于管理会计只会越俎代庖。财务会计是处理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基础,如若企业忽视基础建设,只追求上层建设,也只会是舍本逐末。
再者,前文提到管理会计重视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财务会计只能做到事后分析,但这并不代表事后分析不重要。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信息的直接汇总反馈,它是对企业一段时期的信息总结和汇报,是企业进行下一阶段工作的计划依据。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是一个循环的流程,它们互为基础,互为支撑,互为结果。
最后,对外而言,财务报表等信息是管理层或信息需求方对企业内部经营情况了解的必要途径,不可或缺;对内而言,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措施。同时,管理会计信息在各经营活动区间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实时有效反馈,无需等待财务会计信息的后期多层加工而最终汇总形成的财务报表,提高了信息资料的及时性。
总之,作为税务管理机关,正视宏微观经济事实,时刻把握管理会计理论进程,是推进财务会计转型的有效催化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之间有相同的目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筹资,为企业长短期战略发展谋最大权益。会计是把握企业经济命脉的根本, 而管理会计将会计融入企业各部门中,将会计工作推向企业全面管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所提供的效用信息,在企业决策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改革的道路坎坷崎岖, 应数措并举、统筹兼顾,从市场经济出发,从企业自身出发,从具体需求出发,将改革的措施落到实处,顺应会计体系科学发展的趋势,促进我国管理会计全面改革,最终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
摘要:会计依附经济而生,经济凭靠会计而长,二者同音共律,紧密相连。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同时,会计改革也逐渐与国际接轨、趋同和等效。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传统财务会计向现代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作为税务部门,其职能为国家通过税收政策调节市场经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比较研究传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异同,以明确管理会计所带来的改革对税务部门职能的影响。
【会计监督管理研究分析】推荐阅读:
会计监督体系研究论文09-08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分析论文10-22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07-21
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09-14
高校会计监督07-16
单位会计监督10-20
会计监督制度06-23
会计监督问题07-01
财政监督会计08-19
会计监督体制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