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能力(精选11篇)
监督能力 篇1
根据刑事诉讼程序的阶段划分, 刑事诉讼可以分为立案程序、侦查程序、起诉程序、审判程序以及执行程序。相应的, 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可以分为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而在刑事诉讼的阶段划分中, 审判程序无疑是整个程序的中心环节。其直接涉及到当事人利益的最终分配, 尤其决定着被告人的最后命运, 以致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总体评价。由此, 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也就成为整个法律监督体系的核心。司法实践中, 目前中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仍未形成体系。且由于审判权过于集中, 容易滋生司法腐败, 这也使得审判监督的作用更为突出。作为具体履行该项监督职能的公诉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行使好其职责并不容易。故笔者试图通过对审判监督的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公诉环节刑事审判监督能力的措施, 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的现状
在中国司法实践中, 刑事审判监督职能主要由公诉人承担。随着刑事审判程序中控辩对抗的加强, 公诉人置身于控诉激烈对抗的旋涡之中。身处如此情势之中, 一个身兼二任的公诉人难以超脱出来, 适时、合法、合理地行使一个法律监督者的职能。这在客观上弱化了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由此在司法实践中,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审判监督职能的行使存在以下问题:
(一) 刑事审判监督缺乏相应的程序性规定
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刑事审判进行法律监督, 但对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法律规定过于笼统, 特别是程序性监督上, 在其监督方式、监督时间及监督的效力上不明确。在司法实践中缺乏操作性。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9条的规定并没有明确人民检察院是立即提出还是庭审后提出纠正意见, 以及审判机关对检察机关提出的纠正意见应该怎样办。
针对上述立法缺陷, “六院、部、委”在“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3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94条对程序违法明确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违反程序的庭审活动提出纠正意见, 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后提出。”也是不分情况地规定了一个笼统的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 刑事诉讼千变万化, 虽有统一的司法程序, 各个案件的处理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形形色色的案件各有特点, 如果不分违法轻重, 不分对案件结果影响程度, 统一在庭审后提出, 这样在树立审判权威的同时, 也就弱化了审判监督者的权威。并且,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5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度的情况, 在庭后提出纠正意见, 人民法院认为正确的应当采纳。”可见对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是否有违法行为, 其最终的评判标准掌握在审判机关自己手中, 而不是以法律为标准, 更不是以法律监督机关说了算。由于上述立法缺陷, 导致司法实践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对其行为自作解释, 各行其是, 相互之间缺乏说服力, 从而影响监督效果。
(二) 监督意识片面, 缺乏全面、系统监督理念
刑事审判监督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 既包括对实体问题处理的监督, 也包括对程序问题的监督, 而在审判监督工作实践中, 开展得并不全面。
1. 重实体监督, 轻程序监督
“重实体监督, 轻程序监督”是中国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的“重实体, 轻程序”观念的产物。实体与程序是刑事审判的两个重要方面, 不可偏废。程序法的作用不仅限于保证实体法的正确实施, 而且体现着民主和公正。
2. 片面监督有罪判无罪、重罪判轻罪或重罪判轻刑的情形
只监督有罪判无罪、重罪判轻罪或重罪判轻刑的情形, 相反的情况则不监督, 这会导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仅如此, 也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与国家检察机关的形象。
3. 抗诉几乎成为人民检察院审判监督的唯一途径
随着中国《刑事诉讼法》对控诉职能的加强, 检察机关的精力集中于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进行对抗, 无暇对审判活动给予充分的注意。同时, 也存在担心监督不准, 僵化与审判机关的关系而不利于达到公诉目的, 因而不敢理直气壮地开展对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由此, 在司法实践中, 检察机关在监督形式上单一化, 抗诉几乎成为唯一的监督手段, 而其他监督途径则流于形式。
二、加强公诉环节刑事审判监督能力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在公诉环节加强刑事审判监督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 完善刑事立法, 健全刑事审判监督的法律程序, 增强操作性
当前, 制约审判监督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立法上不完善, 在完善立法的工作中, 应将审判监督作为一个重点, 强化监督权的效力和权威。
审判监督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程序性, 如果程序权自身的力度不够, 则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从立法上明确对审判机关庭审活动的监督, 不能拘于一个模式, 对审判机关作出的实体性决定、判决, 一般都有其一定的渊源, 作为监督机关的代表, 没有经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 不宜由检察官直接向审判机关提出意见, 一般情况应在庭审后经过一定的程序向审判机关提出纠正意见或提出抗诉等其他决定。但对于程序性问题来说, 对于庭审违法行为, 如果不影响案件的正常审判和正确判决, 可于庭审后提出, 以维护法庭权威。但对影响案件的正常审理和正确判决、裁定的严重违法情形, 应由公诉人当庭向合议庭提出纠正意见, 对于有违法依据支撑的违法事实, 合议庭应当采纳, 能够立即纠正的立即纠正, 对不能立即纠正的, 公诉人应当建议休庭, 待问题解决后再决定开庭审理时间, 对于公诉人当庭提出的纠正违法建议, 事后应由检察机关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
(二) 检察机关要正确处理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
1. 要敢于监督
对于刑事审判监督工作, 监督机关必须采取积极态度。要坚持原则, 摒弃感情观念, 该纠正的要敢于纠正, 该监督的要监督。一是要切实提高检察官“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切实维护法律的公正与权威”的职业信念教育。克服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一事不如没有事的思想;二是要切实树立“办案是载体, 监督是目的”的观念, 克服孤立办案、就案办案的倾向。克服认为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威不够, 当检察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意见时, 被监督的人民法院既不提出异议, 也不纠正的观念。只有敢于监督, 大胆监督, 才能开创刑事审判监督的新局面。
2. 要善于监督
公诉部门有了积极的态度后要注意实干与巧干相结合才能将刑事审判监督工作做好。
(1) 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监督, 增强监督效果。一是强化程序监督。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的监督倾向。要重点审查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违反有关法律规定或有剥夺限制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行为。在审判监督工作中注意加强对被告人诉讼权益的保障;二是强化对一审量刑畸重案件的抗诉。针对在刑事抗诉中存在对法院量刑畸重的案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情况, 要注意拓宽抗诉思路, 转变抗诉策略, 对量刑畸轻、畸重案件同时监督, 全面发挥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能。 (2) 创新监督方式, 加大监督力度。一是立足用足用好现有监督手段。在监督中要从维护司法公正出发, 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 及时纠正各种违法行为。除运用检察建议、提出抗诉等监督手段外, 要继续坚持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的沟通联系机制, 通过提前介入、联席会议、列席审判委员会等方式实施有效监督, 实现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个案监督与类案监督、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的有机结合;二是加强审判监督。进一步突出刑事抗诉的审判监督作用, 我们要借鉴抗诉工作的成功做法, 提高其他监督工作的规范性, 增强监督实效, 扩大监督工作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公诉一体化建设, 注意整合内部监督力量, 进一步完善协调配合机制。通过判决、裁定审查备案制度, 查找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确定监督重点。
3. 加强公诉队伍的建设, 提高业务技能和监督水平
(1) 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 只有过硬的本领, 才能正确指出别人的毛病, 如果自己的水平不如别人, 自己在办案中不注意诉讼程序, 对法院的判决结果是否正确, 审判程序是否合法等都不知道, 那又如何监督别人? (2) 加强公诉人员的练兵工作, 主要方法有加强业务学习, 建立“学习型”科室, 人人参加学习, 形成学习的氛围, 使每一公诉人从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从而更好地增强监督的能力;注意总结工作经验, 有计划地举行监督技巧研讨会, 加强上级院对下级院的指导和兄弟院间之间的经验交流, 互相促进, 学习提高。
摘要:目前, 中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存在审判权过于集中, 容易滋生司法腐败的突出问题, 必须完善刑事立法, 健全刑事审判监督的法律程序, 增强操作性以及正确处理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
关键词:审判监督,程序,实体,公诉
监督能力 篇2
监督权贯穿于人大工作的始终,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通过行使监督权,一方面能够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和纠正执法机关违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实物的纷繁复杂,对地方人大监督权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顺应时代发展,就要在增强“四种”能力上下功夫。
一要增强学法用法能力。这是由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责决定的。人大的工作言必曰法,行必依法。离开了法,就寸步难行。作为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法律观念、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良好的法律素质,把法作为必修课,把学法懂法作为基本功,将学法用法的成果运用于监督的实践,使监督言之有据,持之有故,支持合法则名正言顺,纠正违法则理直气壮,监督的质量和实效自然就会提高。
二要增强集体决策能力。这是由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用权机制决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是集体行使职权,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在行使职权时,各自的地位完全平等,每人都只有一票的权利。在行使职权时,应遵循民主原则,广开言路,鼓励和支持组成人员直抒己见,畅所欲言,努力做到民主议事。在集体决策时,要集思广益,善于集中多数人的正确意见,保证集体决策能力的正确有效行使。
三要增强服务大局能力。这是由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总的讲改革、发展、稳定是大局。具体的说,党委的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是大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大局,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是大局。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大局,围绕大局来展开,找准大局与人大工作的结合点、交汇点和切入点,根据人大的性质和职能、特点和优势等统筹确定,并有效作为。
监督能力 篇3
2010年1月23日,公安机关以王某涉嫌非法经营罪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2010年1月29日,王某被依法逮捕。2009年11月2日,公安机关以李某涉嫌非法经营罪立案,2009年11月21日对其取保候审,但一直未移送审查起诉,且未对涉案人员邱某、杨某、刘某采取任何措施。
检察机关对王某非法经营案审查起诉过程中,有关涉案人员经传唤拒不到案。该院随即向公安机关发出检察建议,要求追捕李某,追诉邱某、杨某、刘某。公安机关采纳了该建议。2010年5月11日,李某被依法逮捕。2010年7月23日,邱某、杨某、刘某被依法逮捕。
同时,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讯问邱某、杨某、刘某过程中,发现公安机关原法制科长钟某可能有挪用涉案赃款的行为,便将该案件线索移送该院侦查部门,并协同侦查部门一举侦破了钟某挪用公款案件。经查,钟某在办理李某等人非法经营案时,收取李某退赃款120万元自己保管,在保管过程中挪用了部分款项。2009年11月2日至2010年7月2日案发时,钟某先后挪用退赃款98万元归个人使用,其中73万元用于营利性活动。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该案过程中,成功追捕漏犯1人,追诉漏犯3人,发现并移送职务犯罪线索1条,并协同该院反贪部门立案1件,充分拓展了公诉部门侦查监督能力。
一、公诉部门拓展侦查监督能力的实践做法
(一)察微析疑,充分发挥追加诉讼职能
对于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没有追究的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依法进行追诉。《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中,发现遗漏依法应当移送审查起诉同案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补充移送审查起诉;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人民检察院也可以直接提起公诉”。该案中,邱某、杨某、刘某合伙开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瑞金分公司提供非法黄金期货业务,非法经营数额已远远超过非法经营30万元的追诉标准。该院公诉部门在审查中,发现公安机关将邱某等人作为“另案处理”,未将其一并移送起诉。公诉部门调阅相关案卷及法律文书后,又发现公安机关并未对三人刑事立案,因而建议公安机关对其补充移送审查起诉。公诉部门对“另案处理”人员的仔细审查,对追加诉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提前介入,充分发挥纠正漏捕职能
对于应当依法逮捕而未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依法进行追捕。根据刑诉法的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且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按照“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要求,对可能毁灭、伪造、转移、隐匿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以及可能自杀或者逃跑的、可能有碍案件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居无定所、流窜作案、异地作案、在本地无固定场所等不能保证随传随到的,均应当逮捕。公诉部门在审查王某非法经营案时,发现另案嫌疑人李某非法经营数额更大,便抽调几名干警提前介入,进而发现李某非法经营数额巨大,到案时已毁灭部分证据,很可能再次实施串供等妨碍案件侦查的行为,且在本地无固定住所,很可能负案逃跑,不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相比之下,同案人王某涉案金额相对较少,却被采取了逮捕措施。公安机关对同案犯之间采取强制措施既不符合比例原则、公平原则,也不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强制措施的有关规定。于是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当机立断提前介入,对遗漏的李某依法批准逮捕,有效防止了李某实施妨碍诉讼的行为,对于该案的顺利侦查、顺利诉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部门联动,充分发挥打击职务犯罪职能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89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部门、审查起诉部门发现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本院侦查部门审查,并报告检察长”。职务犯罪线索的发现和移送是公诉部门侦查监督能力的集中体现,对检察人员的审查能力、侦查能力和法律监督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该院在审查该非法经营案件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李某、邱某、杨某、刘某都进行了多次提审,详细讯问。四名嫌疑人均讲到李某归案后向公安机关退赃了120万元的情况,邱某、杨某、刘某声称已从公安机关领回了其中98万元,准备退回给被害人。公安局原法制科长钟某也强调邱荣华等三人领回了98万元退赃款,并提供邱某等三人亲笔签名的领条为证。
公诉部门办案人员在讯问中发现了以下疑点:邱某、杨某、刘某三人对于领回退赃款的方式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一次性领回,有的说是分多次领回;三人对于领回的退赃款处理情况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已经还给被害人了,有的说是仍存放在自己银行账户内。办案人员马上又对二十多名被害人进行了详细询问,并查询了三名嫌疑人账户,发现被害人并没有领回退赃款项,三名嫌疑人账户内也没有该笔款项。公诉部门掌握此线索后,立即与该院自侦部门联系,将案件线索移送反贪部门侦查,并报告了检察长。该院随即启动侦查一体化机制,调派该院侦监、公诉部门提前介入侦查,协同自侦部门人员分三组搜集证据。第一组负责外围调查,固定犯罪嫌疑人银行账户资料,防止相关证据灭失;第二组负责讯问邱某等三名嫌疑人,进行各个击破;第三组负责审讯钟某,查清事实真相。
经过办案人员多次的思想工作,邱某等三名嫌疑人最终交待如下事实:公安机关法制科长钟某以不对邱某等三人刑事立案为条件,指使三人书写了虚假的领条,谎称已领回98万元退赃款,而事实上这笔款项仍在钟某个人账户中保管。钟某在邱某等人指证后,也承认了自己的犯罪行为。经调取钟某的账户明细,办案人员又发现98万元退赃款已被挪用三个月以上,钟某已涉嫌挪用公款犯罪。公诉部门与反贪部门的衔接配合,为最终侦破钟某挪用公款案件、追回退赃款项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公诉部门拓展侦查监督能力的机制探索
(一)探索建立信息网络机制
信息来源是侦查监督的基础,可以充分利用群众反映、案件检查、档案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一是深化检务公开,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提供侦查监督线索,也可以专门聘请各基层组织、各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为侦查监督信息员向检察机关提供线索。二是定期开展案件检查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检查,对侦查机关所做出的刑事拘留、取保候审、治安处罚、行政拘留、劳动教养等情况进行调查,查看是否存在降格处理的案件,从中发现监督线索。三是公诉部门应重点审查批捕在逃、负案在逃和另案处理人员的真实性,检查相关的档案和法律文书,必要时设立专门登记薄,以供办理案件时查找核对,从中寻求侦查监督特别是追捕追诉线索。本案中对邱某、杨某、刘某的追诉线索,就是在审查“另案处理人员”中发现的。
(二)探索建立提前介入机制
对于重特大、疑难复杂案件,公诉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公诉引导侦查的作用,提前介入该案,预防和纠正侦查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可以组成提前介入突击组,突击组的干警首先应熟悉案情证据,才能保证办案的质量,正确履行侦查活动监督职能。如本文案件中对李某非法经营案件的提前介入,从中发现了公安机关对李某取保候审不当的问题,正确履行了纠正漏捕职能。
(三)探索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拓展公诉部门监督能力,还应加强同自侦、侦查监督、监所检察等部门的衔接配合,确保形成监督合力。一是对于建议立案侦查而侦查机关未予以采纳的,公诉部门可以将线索移交侦查监督部门实施立案监督;二是发现办案部门超期羁押的,应当及时通报监所检察部门予以纠正;三是公诉部门审查发现侦查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可以报检察长批准后将有关线索移送本院侦查部门处理,也可以提前介入自侦过程,协同侦查部门快速侦破案件、固定证据。如本案中公诉部门在审查中发现了钟某职务犯罪的线索,移送并协同侦查人员侦破此案,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监督能力 篇4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 要认清形势, 深刻认识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机化公共服务是指以公共财政为保障, 由政府部门及其机构为主体提供, 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公益性服务, 主要包括面向社会开展的农机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教育培训和信息宣传等服务内容。近些年来,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法行政, 强化服务, 努力发挥职能作用,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积极沟通协调, 多方争取支持, 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机构基本建立, 二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三是设施条件逐步改善, 四是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依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农业部制定了《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规章, 全国共出台37部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和41部省部级农业机械化行政规章文件, 基本涵盖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试验鉴定、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农机维修等各个领域, 初步构建了农机化公共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体系, 有效提高了相关工作的规范性。
张桃林说, 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加强和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技术培训、信息宣传等公共服务, 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地深松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了较大提升, 购机用机农民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农机从业人员技能素质不断提高, 农机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今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将超过52%,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张桃林指出, 在看到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绩的同时, 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总体上看, 我国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农机化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强调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同时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这对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当前, 农业机械化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购机用机需求持续旺盛、工业支撑更加有力、关键技术基本成熟、发展机制日趋完善, 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形势有利、机遇难得, 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在加快发展、质量提升、结构改善的关键阶段, 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张桃林指出, 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的有力措施和履行政府职责的必然要求。农机化质量关系到调动相关主体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关系到保护购机用机农民的合法权益, 关系到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越是在快速发展的时候, 越要重视提高发展质量, 力求农业机械化的速度、质量、安全、效益保持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 健全农机化标准体系, 开展对重点产品、关键环节的农机化质量监督, 及时发布实用技术信息和质量监督信息, 加强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培训, 全面提升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同时,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 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普遍趋势。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都对政府部门提供农机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做出明确规定。《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 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 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农机化工作责任制, 加强组织协调和相关机构队伍建设。因此, 要依法履行职责, 确保农机化政策法规落实到位, 必须切实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张桃林称,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将相关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切实把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认真研究谋划、积极加以推进。要明确思路, 把握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是: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认真实施农机化法律法规, 以满足农机化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目标, 以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和信息宣传等五个体系为主要内容, 以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为重要支撑, 拓展公共服务领域,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努力打造依法规范、综合配套、便捷高效、机制灵活、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
张桃林强调, “十二五”期间, 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争取上一个新台阶, 重点要加快提高五个能力, 其中之一是加快提高农机质量监督服务能力。要加强部、省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建设, 改进鉴定检测手段, 创新试验检测方法, 拓展检测领域, 提高鉴定技术水平和优化检测能力布局, 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基地建设, 完善对农机产品的安全、环保方面的试验检测设施, 及时做好农机产品的先进性、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的鉴定和认证工作, 保证鉴定的科学性、权威性, 为农民把好产品质量关。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安全鉴定和重点检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 主动向农机生产企业反馈产品质量信息, 帮助农机生产企业查找产品质量问题, 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建立健全以县级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体系, 细化投诉受理工作流程, 公布投诉电话、地址, 设立专人受理, 实行首问负责制, 确保农民的投诉能够得到就近、及时、有效的受理和回应, 督促企业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工作。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 严把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发放与监管关口, 强化农机维修质量监督。推进农机生产企业维修能力认定工作, 支持农机维修技术研究和工艺创新发展, 促进农机维修节能减排。全面履行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管理职能, 推动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 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张桃林指出, 要加快提高农机化信息宣传服务能力。完善农机化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 面向社会提供多层次的农机化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宣传服务, 以信息化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十二五”期间, 基本建成以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为龙头、各省站为骨干, 覆盖全国地市以下的农机化网络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指导工作服务, 为农机使用者和服务组织、农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加快建设农机作业信息服务和管理调度平台, 及时发布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油料供应、维修服务等实用信息, 促进重要农时农业机械作业有序、有效。大力支持中国农机化导报等业内报刊媒体提高办报 (刊) 能力、扩大读者覆盖面、提升报道影响力, 加强与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及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沟通与合作, 不断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的地位作用、法规政策、发展战略、工作成效、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 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 营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张桃林强调, 要加强领导, 努力构建促进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 抓住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统一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理顺管理体制, 完善工作机制, 改善工作条件, 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促进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第一, 落实政策法规, 完善服务体系;第二, 争取资金投入, 改善服务条件;第三, 创新运行机制, 激发服务活力;第四,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第五, 改进工作作风, 提升服务水平。
林燕提高创新能力 强化民行监督 篇5
时间:2011-06-09 17:08作者:林燕新闻来源:正义网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责,自2001年以来,呼图壁县人民检察院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目标,以化解社会矛盾为根本,始终把民行工作当作“民心工程”来抓,在提高办案质量,强化监督效果,探索监督方式上下功夫,依法办理了一批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为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制统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大抗诉力度,强化法律监督
2001年以来,我院始终把办理民行抗诉案件作为强化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的有效途径,坚持把民行检察监督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把加强民行检察同维护人民权益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主动出击,充分发挥民行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服务保障民生的生力军作用。
首先,院党组高度重视,配强民行检察队伍。将一名工作敬业精神强、经验丰富、有魄力的业务骨干调整到民行科任科长,并根据民行工作开展情况,尽力稳定民行队伍,在其他部门数次调整的情况下,十年来始终未对民行科人员进行调整。队伍的相对稳定,确保了业务技能的提升和办案质量的稳步提高。从2007年起,民行工作连续三年位居昌吉州检察机关先进行列,2009年跃居全州第一,民行科长因此荣记个人三等功。
其次,多措并举抓案源,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除利用检察机关“举报宣传周”宣传外,我院还采取每年在人代会上向代表发送维、汉、哈三种文字的宣传材料,到各乡镇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汇报工作、征求意见时向他们宣传民行检察工作扩大案源;积极与律师及法律工作者联系,通过他们代理的案件拓展案源;在社区、各乡镇设立“民行工作联络站”开辟案源。同时,哈萨克族分管副检察长还利用自己与哈萨克族群众的密切关系,在牧民群众中进行宣传,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民行申诉案件大幅增加,抗诉率成倍提高。第三,建立“民生检察服务热线”与民行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确保群众的诉求事事有回音。2008年我院在民行科开通了“民生检察服务热线”,通过对外公布,当月就受理民行申诉案件8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控申科在接待中,对属于民行申诉的,及时与民行科沟通,力求申诉人来一次就能得到是否受理的答复;渎检、公诉部门在侦查、审查起诉的同时,对于可能存在督促起诉或公益诉讼情况的案件及时告知民行部门,我院办理的几起有影响的督促起诉或公益诉讼案件都是这样被发现的。
第四,充分行使抗诉权,全力维护司法公正。2001年至2010年上半年,我院共受理各类民行申诉案件194件,其中提请抗诉或建议提请抗诉53件。在办案中我院民行部门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等法律法规,规范执法行为、严格办案程序,完善案件管理。在具体案件的审查中,一是做到“三个紧扣”,即紧扣疑点、紧扣重点、紧
扣焦点;二是坚持严把关,细审查、重说理,确保案件立的住,抗得准,所以提、建抗案件经再审改判率基本在80%以上,使办案工作始终处于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理性监督的良性循环之中。哈萨克族妇女古丽沙依热阿,其丈夫遭遇车祸死亡后,法院仅判决肇事者赔偿其经济损失37646.15元。我院接到其申诉后,经调阅案卷,审查证据、核对事实,认为法院判决在适用法律和依据的赔偿标准上确有错误,故依法对该案提请抗诉,法院再审后改判肇事者赔偿105120.38元。此案的成功抗诉,不但维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实现了少数民族民行抗诉案件零的突破。
第五、做好抗诉案件的跟踪监督工作。2002年由我院提请抗诉,昌吉州检察院抗诉的一起呼图壁县二十里店维族小学与陈某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2003年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后,县法院历经3年未审理,期间我院多次与县法院沟通无果,2006年我院依法向县法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终于使该案得已重审并改判。今年我院对去年提抗的2件案件跟踪监督后,今年上半年均得到改判。再审改判率的提升,不但赢得了申诉人的赞誉,也为扩大案源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二、创新监督方式,提升办案效果
再审检察建议彰显监督实效。多年的民行检察工作实践,使我们在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取得抗诉成果的同时,深感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仅仅通过抗诉这一单一模式是很难从根本上破解民行监督瓶颈的。在总结以往办理民行案件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减少矛盾,化解矛盾,提高办案效率的宗旨,我们大胆实践,探索寻求民事行政法律监督的新途径。2005年通过向县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的方式,将“再审检察建议”纳入到人大常委会监督的范畴,同年8月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呼图壁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实行检察建议的实施办法(试行)》,使再审检察建议成为继提抗建抗之后的又一法律监督形式。十年来,我院共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23件,由于此种方式时间短、见效快、法官易于接受,又减少了诉累,深受申诉群众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强化检调对接,化解社会矛盾
在民行检察监督中,我院着力发挥民行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作用,办理民行申诉案件不仅纠正错误裁判,维护司法公正,还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牢固树立抗诉与息诉并重的观念,对所受理的申诉案件既不一抗了之,也不一推了之,在民行检察工作各个环节,重视做好深入细致的化解矛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检察和解”。用检察和解方式办理符合抗诉条件,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申诉案件。今年,我院受理了一起土地纠纷案,在审查中发现县人民法院在判决中认定被申诉人参加二轮土地承包的事实根本不存在,却判决申诉人返还被申诉人的承包土地,并于判决生效后开始执行,依法应当提请抗诉。但同时也发现申诉人与被审诉人之间的矛盾正处于激化期,如若简单提抗,一旦矛盾激化,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化解矛盾,我院民行科干警通
过与二十里店镇领导协商、与法院执行干警沟通,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共同登门做双方的工作。在一片真情的感召下,被申诉人不再主张诉争地的权利,申诉人当场撤回申诉并将其开荒后多种的承包地交给了被申诉人,双方在诉争五年之后握手言和。二十里店镇政府的领导、县法院执行庭的工作人员也为此结果向我院表示由衷的感谢。
二是“检民调解”。对社会影响较大,法院判决确有瑕疵,但是不宜抗诉,当事人长期上访的申诉案件,采取以检察机关为主导,动员和集合各方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如我院在受理维吾尔族申诉人阿依古丽申诉其丈夫因车祸死亡后,在肇事司机逃逸的情况下,孩子的大伯将其诉至法院,要求她和8岁的孩子从1999年结婚即居住的两间砖房中搬出,法院判决后已进入执行环节。看着冻的瑟瑟发抖孩子,听着申诉人的哭诉,了解到申诉人为此已找遍了能找的机关单位和人员,想到其失去了丈夫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两间房屋,我院分管副检察长一方面与法院联系,建议执行人员暂缓执行,另一方面要求民行科快速、优先办理。经过审查证据、核对事实,我院发现此案定案的证据虽然存在明显瑕疵,但由于申诉人未在法院审理期间提交相关证据,导致法院判决结果与事实有误。为了妥善处理这起上访上告案,我院从亲情出发,召集双方亲友用亲情感化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最终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将争议房屋归申诉人儿子的协议,双方罢访息诉。此案的调处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赞扬。
四、注重监督调查,维护法制权威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诉讼违法行为进行调查是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把纠正错误裁判与纠正违法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把办理民行申诉案件与发现、移送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有机结合起来,几年来,共开展监督调查10余次,其中2007年在审查王生仁申诉一案时,发现该案审判员米一漫在办案中可能存在枉法行为。经检察长同意,民行科对其进行了监督调查。经过艰苦的调查取证,查清了米一漫在审理此案时打白条收取当事人2000元鉴定费用后,在没作鉴定的情况下,至案件审结及调离民庭后,既未将此款退回当事人,又未按规定交院财务室,而是用于个人支出达两年之久,其行为虽然尚不构成犯罪,但严重损害了人民法官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据此我院在不立案的同时,向法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县法院依据相关规定对米一漫进行处理。县法院接到通知后,立即作出了处理,起到了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
监督能力 篇6
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肉品质量安全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渎职及违反农业部关于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六条禁令、违法法规等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起到了规范行业行政执法行为,对推动依法行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痕迹化”管理在欧盟农产品监管和国内烟草等行业中早已实行,陕西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从2014年开始实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痕迹化”管理。动物卫生监督行业提出的“痕迹化”管理目的就是为了杜绝监管不到位、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做到了日常的监督检查有据可查,留有监管的执法痕迹,也是对行政执法具体工作的一种认证,有利于行政执法工作者规避责任风险。笔者认为有必要与行政执法工作者就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进行商讨,此文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53
1 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现状
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是衡量动物及动物产品是否经过检疫、检疫是否到位、管理是否规范的重要标志。根据农业部、省市规范性文件要求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在对实施具体的监督过程中的执法人员必须实行“痕迹化”管理,一律统一使用陕西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监制的《陕西省动物卫生监管记录》,每次监督检查场户要认真填写监管记录,做到“痕迹化”管理。动物检疫记录“痕迹化”管理主要包括:定点屠宰检疫申报单、定点屠宰检疫值班日志、动物准宰通知书、屠宰检疫工作情况日记录表、屠宰检疫无害化处理情况日汇总表、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通知单、动物检疫处理通知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情况日汇总表。在具体实施执行中,记录单使用正确,填写规范。总体效果良好,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突出问题。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日常监督检查结果来看,目前西安市正在全面实施“痕迹化”管理,大部分区、县都能够遵守规范填写,但日常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填写了监管记录,也指出了对管理相对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但在整改规定的期限内,管理相对人并没有按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二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管记录发出,没有收到回复;三是监管记录填写不完善、不规范;四是未及时对管理相对人依法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五是在产地、屠宰检疫记录日常填写使用时出现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引用的法律法规不恰当,甚至有些专业术语出现错误等现象;六是在监督检查中管理相对人已经明显违法而简单用监管记录代替简易程序,不具体进入执法程序实施处罚。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背离“痕迹化”管理的本意,使动物卫生监管工作陷入更大的责任风险之中。
3建议与措施
“痕迹化”管理记录不仅仅是日常的监督检查监管记录,还涵盖了动物产地检疫申报、屠宰检疫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方面的相关记录。根据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本辖区各项“痕迹化”记录的检查,及时纠正“痕迹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痕迹化”记录的检查及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交流等形式时刻提高执法人员执法风险意识、道德教育、责任心;四是学好一般程序与简易程序的应用;五是规范各项监管记录填写,明确在何时应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熟练掌握执法程序,有的放矢做好“痕迹化”记录,使日常“痕迹化”记录管理真正成为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日常用于监管的工作执法的“硬件”手段;六是采取会议培训、个别指导等形式,认真归纳整理,找出出错类别,逐一进行对照改进,统一规范填写。
4结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强化动物卫生监督职能,规范动物卫生监管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规范和完善动物卫生监管“痕迹化”管理,痕迹化管理是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对监管对象实施跟踪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对在督查中发现的动物卫生违规行为,在监督检查记录中进行如实记载,并提出了相应整改意见,要求其限期整改。有效地提高执法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有效降低了责任风险,保障了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的风险和区域性责任安全事件。
参考文献
[1]杨世宝,高蜘鸿,郭大勇.如何做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J].吉林畜牧兽医,2008,(12).
[2]骆双庆.我省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现状及努力方向[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9,(04).
[3]李富地,赵建生,侯海鹏.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畜禽业,2011,(06).
[4]韩余.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
[5]周治云,李健.湖北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整改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08,(11).
[6]王健诚,王振海.试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记录的性质和要素[J].中国动物检疫,2008,(09).
监督能力 篇7
1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的涵义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是指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依法办事、服务管理相对人的能力, 是把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正确运用到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这一行政行为的具体表现, 并直接关系到广大管理相对人的切身利益。衡量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定性, 即必须履行法定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 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规定, 对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等活动中的动物防疫实施监督管理”。其职责主要有:依法实施辖区内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对辖区内有关单位和个人执行《动物防疫法》及有关动物卫生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纠正和处理违反动物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决定动物卫生行政处理、处罚;负责动物诊疗和执业兽医的监督管理;负责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的监督管理等工作。能否充分、有效地完成好这些任务, 是衡量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高低的基本标准。
二是公正性, 即执法公正。公正是法律的灵魂和执法的生命, 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永恒的主题和奋斗目标。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整个过程中, 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做到执法有据。同时, 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 平等对待管理相对人。
三是规范性, 即执法必须规范。规范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生命线,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就是要按照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依据国家和兽医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规范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的执法行为, 做到执法主体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规范。
四是公信性, 即执法具有社会公信性。执法具有社会公信性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特征。不断提高执法的公信性, 使当事人“胜败皆服”, 可以说是执法能力的最高境界。
2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途径
2.1 大力加强人员自身建设,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
古人云:“徒法不能以自行”。人员素质建设是执法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 也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关键。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是法律、法规的直接执行者, 其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严格执法、准确执法、合理执法, 影响着行政执法部门的形象。高素质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有利于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动物卫生监督行业形象, 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 有利于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的顺利进行。
2.1.1 严格人员准入条件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主要从加快动物卫生监督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全面实施人才战略着手, 突出动物卫生监督队伍执法能力建设。为此, 要着重解决好各级动监机构, 特别是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问题。由于动物卫生监督主要任务在基层, 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直接参与一线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质量。对新进入动监行业人员特别是动物防疫监督员和动物检疫员要严格把关, 并侧重从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技术、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核, 严格人员准入条件, 不能降低“门槛”, 确保人员质量, 以提升执法人员的素质, 从源头上防止行政执法软环境异化。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 稳定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后续人才、开发实用人才。同时, 用动监事业造就人才, 用良好的工作环境凝聚人才, 用先进的奖惩机制激励人才, 用法规制度保护人才, 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舞台, 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充分满足动监事业不断发展的动监执法队伍, 实现执法能力的全面提升。
2.1.2 加强业务培训
一是定期组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进行学习培训, 进一步拓宽知识结构, 增强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 提高监督执法水平。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特别是新修订《动物防疫法》实施之后,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范围有所扩大, 对现有人员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 既要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 又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要必须熟知法律及动物医学相关知识, 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广泛知识和较高的道德水准。因此, 有目标地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是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良好形象, 适应新形势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要坚持理论学习长期抓, 在学习时间、内容、达到目标等方面, 制定出全面系统的规划, 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 以保证学习的实效性。要坚持业务培训经常抓, 采取业务培训、技术大比武、案例分析、案卷评测、专家授课等形式, 着力抓好岗位素质练兵, 要保证每年的培训学习不少于1~2次, 重点学习《动物防疫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刑事诉讼法》等动物卫生监督法律法规、动物医学知识、动物检疫技术及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技术等。要坚持学历教育继续抓, 鼓励、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函授、自考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或参加省、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等组织的相关培训, 走自学成材之路。要加强实际运用和实践锻炼。近年来, 不少人取得到了一定层次的学历文凭, 但文凭不完全等同于水平, 学历不完全等同于能力。面对新形势、新变化, 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 要通过实践, 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规范和指导工作的实际能力, 努力达到对动监整体工作“全通”, 对自己具体分管工作“铁通”, 对其他相关的业务工作“联通”, 从而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1.3 建立健全监督执法队伍自我约束机制
首先, 应注意完善培训机制。要通过不断的能力培训, 使动监队伍逐步由工作型、经验型向知识型、复合型、专业型结构转变。在培训的思路上, 应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目标, 使更多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善于正确处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在培训的内容上, 应注重针对性, 重点放在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上来, 努力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培训的方式上, 应注意多渠道、多形式和多手段。其次, 在激活用人机制方面, 可不断深化竞争上岗制度。通过进一步激活用人机制, 不断优化人才配备, 改善队伍结构, 从而培养出“多面手”和复合型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再次, 在强化考核机制上, 努力建立动态的考核、考察机制, 积极探索末位培训制、试岗制、待岗制, 健全和完善简便、科学、操作性强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形成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 大家奋勇争上游的良好氛围。第四, 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执法行为日常监管制度和督察制度, 重点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监督执法公正性等进行经常性例行检查, 强化和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保障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严格、公正、文明。第五, 建立健全完善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绩效的反馈、评估、考核体系和监管机制, 畅通社会公众对监督执法人员工作绩效的反馈渠道, 全面考核监督执法人员的工作绩效, 并以绩效考核结果施以奖惩。
2.2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 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良好形象
规范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生命线。俗话说, 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所谓规范, 就是按章办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就是要按照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依据国家和动物卫生监督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规范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人员的执法行为, 做到执法主体规范, 执法程序规范, 执法行为规范。
一是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设置。如机构设置及名称,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是行政执法机构, 机构级别应不低于同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名称统一为XX市动物卫生监督所、XX县 (市、区) 动物卫生监督所和XX县 (市、区) XX (不带“乡或镇”字样) 动物卫生监督所, 力求名称规范。
二是统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标志。《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启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标志图案的通知》 (农办医[2008]1号) 已明确规定了统一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标志图案。同时指出, 本标志图案的使用主体为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同比例放大或缩小, 但不得改变标志图案的结构和色彩。
三是要把握方向, 不能偏离动监执法机构的职责范围, 真正做到执法主体规范。
四是执法中必须依据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办事。如行政处罚, 必须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处罚适用简易程序的按简易程序办, 适用一般程序的必须按一般程序办, 决不能简化程序、颠倒程序。
五是在动监执法实践中必须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熟练掌握法律法规条款, 消除执法不规范、执法不文明、执法不公开、执法不作为的现象, 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良好形象。
六是统一规范各种法律文书的样式和格式, 进一步体现行业执法的严肃性。
2.3 强化监督执法技术手段等硬件建设
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是增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 必须完备有利于现场监督执法的装备设施。近年来, 虽然政府在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方面投入了不少的财力和物力, 但是基层办公设施还不完善, 办公自动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部分装备设施尚显不足。因此, 政府还必须不断加大投入, 保障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必需的办案经费, 帮助基层完善实验室检疫检测设备和执法办案所必须的现场摄像取证、快速检疫检测仪器、交通通讯工具等设备, 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促进动物卫生监督事业的快速发展。
2.4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建设一个实时、便捷、覆盖全面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势在必行, 使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信息快速传递、广泛交流, 也是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是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监管信息、监测信息、诚信信息、不良记录信息等有关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档案管理、企业档案管理、证章标志管理、业务管理等的信息库, 并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全面联网, 逐步建立市际和市内、省际和省内区域间监管协作机制, 实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联防联动。
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 着力推进网上查询、网上举报、网上办案、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流程管理等工作。
三是根据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特点, 开发如办案系统、不同的业务流程控制系统, 使案件的受理、承办、签批、组卷、归档等均按系统设定的流程进行, 从而减少办案的随意性。如研发《案卷评委会议事议案系统》, 使各评委在会前有充足的时间阅卷, 认真分析案情, 充分发挥评委会对疑难、重大案件的把关作用。
监督能力 篇8
一、刑事诉讼监督概述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依法对刑事诉讼实施法律监督。刑事诉讼监督主要包括刑事立案监督、刑事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监督等。从现行法律规定看, 检察监督立法过于原则, 以致于有的监督权无法行使, 而可以行使的又由于缺乏法律保障, 导致执法监督力度不够。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对人民检察院的刑事诉讼法监督作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 但依照目前的规定远远不能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刑事诉讼法》有关部分的修改又导致了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新问题的出现。
二、法律监督过程中基层检察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基层检察院在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新刑法、新民诉法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思我们检察机关在依法履行检察职能的过程中, 凭借一定的工作手段和依照一定的工作机制来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已经达不到新的要求。那么, 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
(一) 业务不精, 监督遇瓶颈
在基层检察院, 有一些检察人员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把握检察工作特点、规律还不够到位, 在具体的法律监督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机械执法、就事论事、就案办案的现象, 监督的思路不宽、层次不高、方法不多, 许多检察人员的法律水平只停留在对法律规范的一般了解上, 运用检察职能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体现不够充分。如, 对渎职案件中涉及的诸多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多等现象比较普遍。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时发现不了被监督者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关键点, 或者明知被监督者在案件事实认定和证据采信上存在问题, 但由于法律业务不精很难说服被监督者。
(二) 制约不够, 监督乏力
《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了立案监督的两种形式:一是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二是认为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通知立案。由于《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公安机关不说明理由或不立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因而在实践中就出现了不答复或不立案, 或者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问题, 使立案监督达不到应有效果。其实, 立案监督应是对公安机关整个立案活动实行监督, 而《刑事诉讼法》却把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局部监督混同于对公安机关“立案活动”的全面监督, 因而对立案监督的范围界定过窄, 从而留下立案监督的“盲区”。对于已有立法规定的问题, 也因其规定的条款欠完善, 致使监督难于落实。突出表现在纠正违法的手段刚性不足, 监督的措施仅仅停留在法律文书上, 没有强制力作保证, 致使监督乏力。
(三) 左顾右盼, 监督难尽力
不少基层检察院的干警在行使立案监督职责时包袱重、顾虑多。立案监督工作主要是针对公安机关, 一些侦查监督科的干警与公安机关的刑警平常工作关系比较密切, 配合协作的时候比较多, 大都是熟人, 因此往往会错误认为, 自己的立案监督办得多了, 也就给公安机关捅的“漏子”多了, 伤了大家和气, 在各种压力下, 自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愿办、不敢办的现象, 使立案监督工作难以跃上台阶。
(四) 机制不完善, 监督力薄弱
当前, 相当一部分体制机制与增强法律监督能力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人才的选拔、培养等一系列制度与检察工作实际需要存在一定脱节现象, 反映实务水平、体现工作实绩和经验水平不够;检察员、主诉、主办检察官任命等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年轻干部的培养方式、手段、路径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应的制度应及时修订完善;对检察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对检察人员的评价考核体系都有待修正完善, 突出对工作数量、质量、分量、效果等重要指标的考核, 考核方式力求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诸如此类,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能力。
三、以机制创新提升法律监督能力
检察职责履行能力的大小, 即法律监督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检察官素质、工作机制、工作手段、激励措施和外部条件等因素。
(一) 提升检察官素质, 破解法律监督不强问题
检察官作为法律监督能力的建设者和具体体现者, 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成效。检察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检察官的素质主要由政治意识、执法观念、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等构成。也就是说, 检察官必须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正确的执法观念和应有的职业道德, 才能正确行使检察权, 维护司法公正。检察官不仅要熟悉法律规范的立法原意和基本精神, 还要具有比被监督者更高的执法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地履行起法律监督职能。从基层检察的工作现状看, 主要是缺乏法律知识含量高的专业“人才”, 随着检察机关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才标准也在提高, 主要是复合型人才和科技人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必须坚持用“以人为本”和“人即人才”的双维理念实现“自身造血”功能。这就要求从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能力入手。要不断加强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知识, 以及对实践中的疑难重大案件辨析, 举办“每人讲、人人学、大家评”的学习方式, 虽是朝夕之功, 但可日积月累, 这既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也纠正了学习的被动性, 并且能有效快速地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质、写作能力。
(二) 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破解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依据现有的检察模式, 建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和其他检察工作的关系, 且在此基础上, 正确理解并强化检察模式一体化的架构,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 确保形成监督合力。
每个部门的职能和特点不同, 其对职务犯罪侦查的监督角度就有所不同, 充分发挥每个部门的监督效用, 形成一种动态监督状态, 创建侦查监督互动机制。
(三) 疏导干警心理, 破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
检察干警也是人, 他们在其职业受到尊重的同时又将会必然的、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形态各生活领域之中, 直面着各种挑战、诱惑与压力, 如果干警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职业素质不高, 差异太大, 必将影响心理健康, 很难优化积极状态, 直接影响法律监督问题。干警心理健康是实现自我监督的重要参数, 健康与否直接反映在干警的执法态度、执法作风和执法效果上, 主要集中表现在工作中怕“伤人”不愿监督上, 致使一些法律监督问题不到位。因此, 应采取“深入调查, 步步解决”的办法以达到疏导工作。通过每季调查、分类评估、虚拟问题带入等方法, 将可能发生的问题设计好路径, 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检察文化生活, 帮助干警疏导、梳理、疏通对因职务晋升、岗位选择、待遇比较、收入差距、思想困惑、生活问题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障碍、精神压力。以机制、业绩“励人”, 依托载体文化、提升干警心智, 提高干警工作生活幸福指数, 从而维护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主体的良好形象。
(四) 健全完善检察工作机制, 破解监督能力薄弱
健全完善检察工作机制的重要性。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 要以法律为依据, 把握好法律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认真总结和探索执法监督的经验和途径。一是法律有明文规定的, 要统一执法思想, 严格执行法律, 坚持有效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并重, 积极维护司法公正。二是对于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 要强化管理、细化考核、加强制度约束和督查, 对政治不合格、不能自觉遵守和执行法律的, 要严肃纪律, 保持队伍的纯洁。三是关于审判监督问题, 应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 与法院达成共识, 出庭的公诉人发现庭审活动严重违反诉讼程序的, 应当庭指出, 使庭审活动合法有序地进行。四是将考评作为强化检察管理、推进检察工作的重要途径, 不断完善考评体系, 建立健全符合检察工作规律的考评机制, 引导检察机关和办案人员顺应工作导向, 自觉主动地执行落实上级决策与部署, 坚持公正、规范、文明执法, 推动检察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五) 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现代科技应用水平
1.健全集办公、办案和队伍管理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信息平台, 加快推进网上办公、办案、管理的进程, 使信息技术更加充分地应用到队伍、业务建设上, 以信息化提升规范化建设的水平。
2.规范执法活动、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为目标, 对办案程序和工作流程、统一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设计开发和应用, 实现各项业务工作的网上运行、动态管理和全程控制。
摘要:在我国具体司法实践过程中, 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依然存在一些困难。文章结合实际, 认真探讨创新机制对提升法律监督能力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 形成科学公正体制机制, 体现法律程序公平透明, 开拓机制创新的境界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法律,法律监督能力,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茆巍.试论唐代行政权之规制[J].政法学刊, 2010, (60) .
监督能力 篇9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会计事后监督,防范风险
2 0 0 8年1 0月我行会计事后监督O C R系统全面上线, 以“集中、统一、规范”的会计事后监督模式正式运行。一年多来, 该系统已逐步进入正常运行轨道, 与传统事后监督以手工输入每笔前台产生的流水核对帐务的做法相比, 该系统以先进的O C R图像处理技术和OCR识别技术, 极大地提高会计事后监督的工作效率, 从而减少了事后监督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事后监督工作人员人数, 在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金融风险、避免和减少差错、保护客户利益、提高核算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会计事后监督作为我行控制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 已发挥了一定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但由于OCR系统刚刚起步, 目前仍存在一些管理上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会计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事后监督机制不健全, 执行不到位。
近年来我行相继出台了一些内控管理制度, 对内控制度在操作过程中仍出现操作性不强, 执行不力等问题, 有些基层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 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就是建章立制, 有了规章制度就有了内控机制, 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 有了这种动态监督机制并不能保证不出问题, 而是通过它的制约作用少出问题, 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执行乏力主要表现在会计事后监督概念模糊, 岗位职责、权限有待明确。目前事后监督仍然只是注重规范化检查, 却未能加强对资金风险的防范监督, 使事后监督处在重视规范性监督重于防范风险监督的状态。
(二) 对会计事后监督认识还不到位。
事后监督是风险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规范被监督单位业务操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会计业务核心系统已全部上线, 实现了数据集中, 各支行网点不再是独立核算主权, 相关的重大会计事项由总行统一处理, 各网点是对外服务的窗口, 各支行网点负责人只重视各项业务的进度和完成情况, 对事后监督中心发送的差错、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不重视, 不认真执行, 整改不及时, 整改不规范, 对整改问题的本质未作更深的原因分析和追踪, 致使业务差错无法杜绝, 屡查屡犯现象仍然存在。
(三) 部分支行对事后监督发现的差错未制订相应的通报和奖罚措施。
事后监督差错排名每月以通报的形式下发到每个支行, 各支行管理人员仅对全行差错在总行中的排名引起重视, 而未把各网点柜员差错报通给所属网点并作出差错分析和后续跟踪, 使柜员无法了解在支行中差错排名情况, 差错排名通报不能有效地得到延续。OCR系统差错查询及凭证动态都已延伸到所有网点, 而部分管理人员未能每天主动地去了解柜员的每天差错动态和存在的问题, 绝大部分柜员仅靠主管会计的电话通知差错, 使事后监督发差错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整改, 产生了差错信息的时间差, 及时有效控制风险的时间差。同时部分支行对事后监督发现的差错未制订相应的奖罚措施, 使产生的差错重复出现。
(四) 监督人员综合性素质偏低。
监督人员目前仍偏重于会计规范化监督, 检查的内容较多是凭证要素, 对会计风险防范方面的监督较少, 特别是对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高风险环节, 如重大事项的授权审批、暂收暂付科目的使用、信贷、票据、结算方面等接触少并缺乏全面的了解, 对业务操作不能实时有效的监督, 未能对组织机构控制, 基本制度控制、业务核算控制、授权岗位负责控制等内控措施的落实和监督。
二、加强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 构造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及事后监督机制。
根据本行的实际情况, 制订统一的实施细则、操作流程, 明确操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过失责任, 使柜员操作与事后监督建立一个互动有效的控制环境, 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及时解决, 把操作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限度。让每个重点监督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发现问题能更深地去了解去分析, 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同时与会计检辅工作相互渗透, 对发现的风险差错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充分发挥检查辅导与事后监督的相互作用。
(二) 强化管理、落实责任。
各级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把它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加强其领导, 在强化管理中, 必须把会计制度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把会计监督人员行为管理作为重要事务来抓, 成立会计事后监督领导机构, 分管领导第一责任人, 分管部室是具体抓制度、程序落实的执行人, 坚决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产生。
(三) 督促各支行建立相应的有关事后监督差错反馈制度及奖罚措施。
各支行主办会计每月应对事后监督发送的差错进行分类分析, 找出属所网点的差错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突出对风险性差错的处理和防范, 并反馈给支行负责人。同时加强差错整改的及时性和规范性, 部分柜员无论发生何种差错都以一纸柜员承诺书代替, 并未对存的风险引起重视和消化。要加强操作人员对省操作规程的学习和操作风险的培训, 促使操作人员加强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化解。制订相应的差错奖罚措施, 进一步减少差错, 控制操作风险。2009年4月份总行开展会计创优活动, 其中事后监督差错率作为一个活动项目, 由于奖罚分明, 4月份的事后监督全行平均差错率仍为今年的最低, 可见相应的奖罚措施对差错的控制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四) 不断提高会计事后监督人员的水平, 规范事后监督的操作行为, 完善奖惩办法。
首先要通过竞聘选拔一批熟悉核心系统业务, 责任心强的会计事后监督人员, 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的再确认, 及时发现隐患, 减少差错, 有效避免风险, 为会计核算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是对监督人员不断进行业务教育, 纪律教育, 法制教育。只有熟业务、懂制度才能从监督中发现问题, 会计事后监督人员要不断学习各项业务知识和内控管理制度, 全面熟悉业务, 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隐患。另外, 领导要关心监督人员的切身利益, 绩效挂钩, 不同岗位不同风险, 相应地拉开绩效差距, 打破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同时还必须经常性地对监督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督导, 缺什么补什么要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事后监督的机制、优化会计事后监督流程、深化会计事后监督的内容, 以不断提高会计事后监督的效率和质量。要逐步从以规范化监督为主转移到以资金风险监督为主的监督模式, 切实发挥会计事后监督的风险监督职能和案件防范职能。以确保我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黎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会计事后监督管理模式初探武汉金融2008 (2)
[2]、李慧、潘文凯会计事后监督滞后的表现及对策
[3]、周进会计事后监督亟待完善金融会计2001 (5)
[4]、周涛、陈萍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系统的设计金融电子化2006 (2)
[5]、丁云莲实现事后监督全集中、增强操作分项掌控力浙江农村合作金融2008 (8)
监督能力 篇10
1 民主“四权”的实践
1.1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体现票决权
医院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规范职工代表大会及组长联席会议,不断完善《职工代表工作制度》《院务公开实施方案》《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内部事务向职工公开实施方案》等制度。对医院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财务收支情况、业务招待费使用以及涉及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奖惩办法等均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表决。坚持每年年终院领导向职工代表述职述廉,接受职工代表的评议和满意度打分,将日常行政管理与医院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2009年8月和2010年12月,杭州市卫生局党委在我院首次尝试职工票决产生医院业务副院长和党员票决直选党委书记,充分实现了职工、党员的民主票决权。
1.2 以院务公开为抓手,体现知情权
以深化院务公开特别是内部事务向职工公开为抓手,确立了坚持党委领导、行政工作为主体、纪委监督检查、工会组织实施,全院职工参与的院务公开工作机制。工会负责院务公开的组织协调,制定院务公开的制度与程序。将涉及职工利益、职工密切关注的医院重大事项决策、工作项目安排、干部任免、大额资金使用、医院运营管理、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内容编制院务公开目录。明确各职能科室行政管理工作公开的具体内容、相应的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和职责,从而规范了院务公开工作,解决了院务公开工作中的随意性问题;同时在医院内网设立了院务公开栏,利用网络便捷、工作站点多的特点,实现了公开信息的及时性、广泛性,年终纪检部门监督检查,保障了职工的知情权,增进了干群关系和行政权力阳光运行的透明度。
1.3 以“口水社”为载体,体现参与权
医院利用OA办公系统建立“口水社”平台,设置“建言献策”、“七嘴八舌”、“文娱工坊”三个栏目,职工可以将见到、想到、听到的事情或医院管理上的问题发帖直接与院领导信件来往,做到快捷、高效。对相关问题要求职能科室一周内必须回答,并将“建言献策”作为党办、工会、共青团的考核工作之一。坚持院领导接待日和行政查房制度,畅通职工反映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多种渠道,每年各类建议达90多条,对这些建议医院领导都非常重视,对好的建议直接采纳、改进,对于一时难以做到的也要求职能部门一样予以解答说明。因为建议有了反馈,职工更能直言,更多的职工参与了医院的管理,实现参与权的同时,架起了领导与职工的沟通、对话的“无限”平台及和谐医院的新载体。
1.4 以参与院内采购招标为形式,体现监督权
医院坚持职工代表参与院内采购的各项招标工作,一方面医院内部各项采购的信息公开,实现了监督权;另一方面职工代表直接参与对投标方的审核、议标和评分,实现了管理权。《院内集体采购招标的有关规定》中明确规定了招标内容、招标程序、评标人员的组成及抽取方式、招标结果的公开等内容,规定除参加政府集中招标项目以外的医院物资采购、日用耗品、维修施工、纸张、印刷、园林绿化、计算机耗材、粮油、蔬菜供应等项目都必须进行院内公开招投标。职工会更直接地表达使用中的体会与供应方商谈质量和价格,同时,供货质量接受职工的监督。每年医院要完成各项招标近20项,真正体现了职工当家作主的监督权。
通过实践,职工的幸福感、荣誉感、责任感、凝聚力明显提高,干群关系得以进一步改善,职工的危机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医院门急诊人次、出院病人数明显增加;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疗投诉下降,病人满意率超过96%。近两年来,医院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杭州市平安示范医院、杭州市厂务公开先进集体、杭州市维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 讨论与体会
医院民主管理工作能否顺利推行并健康发展,关键要靠制度来保障,要靠规范来管理。只有程序规范化、考核制度化、管理长效化,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扎实运作,民主管理才有生命力。
2.1 班子重视、民主意识强是民主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关键
医院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尤为重要。民主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办事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与水平的有效载体与途径。要将民主管理各项工作纳入到各部门、科室的目标考核,融入到医院管理制度,并成为医院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全院上下形成“人人有责任、事事有程序、时时有控制、环环有落实”齐抓共管的机制。
2.2 民主管理的实施要靠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民主意识的职工队伍来保障
要经常对职工进行政治、文化素养和民主管理、民主建设、民主意识方面的培训,逐步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以保证民主管理的质量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使职工或职工代表充分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
2.3 推动医院发展是实施民主管理的目的
在实践中,将民主管理与日常行政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行业作风建设和干部管理机制相结合,不断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医院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医院面临改革与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与困难时,要充分发挥职代会组织优势,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完善医院决策机制,推进医院的和谐发展。
2.4 医院内部事务向职工公开是民主管理的新拓展
院务公开是实施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其最大优势在于让职工知情、参与、监督。落实“知情权”是为了更好地行使“参与权”,“参与权”是要以“知情权”为基础的,职工有了“参与权”,才能真正落实“监督权”。规范院务公开中的医院内部事务向职工公开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的又一平台,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是深化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
2.5 不断创新载体是民主管理的有效延伸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利用网络自动化办公系统提高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新尝试。特别对年轻职工,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设立“口水社”及“建言献策”专栏都是职工参与管理、表达利益诉求、反映呼声和意愿的平台。通过向职工亮家底,让职工能知院情、议院事、分院忧、解院难,在统一职工思想,理顺职工情绪,满足职工群众的愿望和利益要求中,维护医院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医院的进程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不断实现民主管理的新发展,保障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对于促进医院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荭.规范建设院务公开促进医院和谐发展[J].现代医院,2009,9(3):129-131.
监督能力 篇11
关键词:消防监督,基本能力,培养对策
1 引言
消防监督检查是消防法律赋予消防监督机构和消防监督人员的权力、职责和基本任务。消防监督人员如何搞好消防监督,即如何在监督实践中充分运用好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尽好法律赋予的职责,完成好法律赋予的基本任务。这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不断提高自己应有的监督水平,在实践中培养善于监督的基本能力。对这个问题,本文作者刘福存曾与张善竹,张金敏合作,以《消防监督检查应具备的基本功探讨》[祥见《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年第2 期) ]进行了阐述,本文作为姊妹篇,对此再作些探讨研究。
2 消防监督人员搞好消防监督( 检查)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 1 善于依法和依德监督的能力
依法监督,顾名释义,就是在消防监督中依照已颁布实施的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条文内容对防火单位进行规范化监督。依德监督,则是指在消防监督中消防监督人员按照道德标准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清政廉洁的职业操守和执法为民的职业宗旨进行文明监督。依法监督和依德监督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缺一不可。实践证明,仅有依法监督而无依德监督或仅有依德监督而无依法监督,都不可能搞好消防监督,即使一时搞好了,也是短命的,不可能坚持长久; 只有坚持依法监督和依德监督相结合,两轮并转,优势互补,才能取得良好的消防监督效果。
消防监督人员如何练就依法监督和依德监督的能力,根据消防监督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是必要的: 一是加强对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等消防法规体系的学习、领会和理解,对其内容条款要熟记在心,并做到能轻松自如地应用。要克服以往消防监督中屡屡出现的适用法律条文运用不规范甚至错误、定性不准、程序不合法、量罚不当、检查无成效、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和“临时抱佛脚”,即因不熟悉消防法律规范条文,等到了急用时才不得不以“对号入座”的方法去法规体系中寻找适用标准的被动局面。二是自觉树立执法监督为民意识,增强服务理念,心系群众安危,切实做到以“想民、亲民、爱民、便民、为民”的实际行动,把“想群众已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之所需”贯穿于消防监督工作全过程。坚决克服态度生硬、言行粗鲁和该办的不办甚至硬性推诿和故意刁难群众的不良行为。三是搞好廉政亲政勤政自律建设,提高文明执法监督水平,实施“阳光执法监督”,坚决与消防监督中的“以权谋私、以权代法、以罚代管和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以赞助代罚款、暗箱操作和吃拿卡要”等传统劣习彻底决裂,坚持同懒政怠政不作为、毁政乱政胡作为作斗争。
2. 2 善于掌控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消防监督的全局是指消防监督的整体及其发展全过程,它是由消防监督的局部组成的,但并非简单相加的总和。消防监督人员在消防监督中掌控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培养,需遵循全局和局部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有两个方面是必须要做到的: 一是以全局统领局部,即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本辖区( 本人负责区块) 的消防监督工作,根据消防法规体系、上级和本级消防规定,结合实际,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总体谋划,统盘考证、系统策划、统筹安排、祥细布置,即搞好本级“顶层设计”,并对某个时期( 几个年度) ,某个年度,某个阶段( 季度或半年) 的消防安全工作从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内容、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步骤、检查、考评及奖惩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消防安全监督工作计划,形成指导意见和文件,使辖区内单位对消防安全及监督工作有规章可循,为辖区内单位消防安全及监督工作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标的”。二是以局部促进全局,如上所述,全局性的东西有了,文件和通知制定和下发了,但消防监督并非就到此为止了。消防监督人员还必须深入辖区内单位脚踏实地的搞好消防监督,指导其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对单位进行消防监督并指导单位做好消防工作是建立在对辖区内单位消防现状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对辖区内消防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消防及其现状以及周边情况更必须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如此,监督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取得良好成果也才能有把握。由于局部不仅对全局有一定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即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消防监督工作不能只抓全局不抓局部,尤其重要的是要在全局的统帅下抓好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局部,在消防监督中之所以反复强调要抓好重点其道理就在于此。
2. 3 善于规律性工作的能力
规律性是指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必须性的联系。消防监督工作也有其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消防监督工作诸要素中其内部存在的本质的稳定的必须性联系,如上述提到的火灾隐患的“隐蔽性与显现性、人为性与自然性、共性与个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直接性与间接性”; 酿发火灾的“突发性与渐发性、重复性与随意性、多发性与低发性、高发区性与低发区性、季节性与反季节性”; 火灾防控的“时限性与常态性、重点性与一般性、形式性与内容性、事先性与事后性”、全局性与局部性”以及“不同性与相同性”等等,都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必须性联系即规律性。善于发现这些规律性,并找到解决这些规律性矛盾的钥匙( 方式方法) ,进行规律性工作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防监督的有效性。仅就酿发火灾的“突发性与渐发性”而言,两者之间就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必须性联系,即任何火灾的酿发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发到突发的发展过程。火灾这种渐发到突发的联系,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消防监督中要把防控工作做在火灾发生前,做好事先预防,即“未雨绸缪抓源头,防患未然保安全”,以取得消防监督工作的主动权。
2. 4 善于教育培训的能力
对单位干部和职工群众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既是消防监督的基本内容和消防监督人员的基本职责,也是以人为本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有效防止火灾的重要措施。进行教育培训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观念和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已由单纯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以及优美、舒适、安全的良好环境的“多重消费”转变;现代化生产、经营、办公、娱乐、生活场所的大量涌现,客观上要求现代化的消防设施、设备、器材、工具与之相适应;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防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外发达国家的消防产品不断涌入中国,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使用说明表述方式与我国也不尽相同,以上这些都迫切需要进行消防教育和培训。
“打铁还需本身硬”。消防监督人员搞好教育培训,必须具备较高层次的消防知识和技能素质,不仅要懂得自己所在岗位的业务知识,还应具备较好的岗位操作技能。针对部分消防监督人员消防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还不适应消防教育培训需要的问题,有必要采取自培、自学和送院校轮训,搞好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加快消防监督人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升级步伐,以尽快满足消防教育培训之急需。消防监督人员搞好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除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素质外,还应讲求实际效果,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人员及不同岗位的特点,编写采用个性化和差异化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循序渐进地系统性教育培训,避免形式化,讲求实效性。
2. 5 善于帮助受检单位搞好火灾防控的能力
帮助受检单位搞好火灾防控,既是有效降低火灾发生率,确保单位消防安全的消防监督的根本目的,也是消防执法监督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帮助受检单位搞好火灾防控,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提高帮助单位搞好火灾防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帮防”的自觉性。要克服那种认为“消防安全既然是单位全面负责,消防部门就只依法监督”,实际上是只监督不‘帮防’,从而把监督与‘帮防’对立起来和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树立监督与‘帮防’有机相结合,把‘帮防’作为消防监督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落实执法为民宗旨的重要工作来抓的思想,为搞好‘帮防’打牢思想基础。二是要树牢敬业爱岗的思想,踏踏实实深入单位调查研究,真抓实干,善于发现和全面掌握单位火灾隐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同浮在上面,泡在办公室里,关起门来听汇报的不良工作作风彻底决裂。单位火灾隐患的发现和全面掌握,是‘帮防’的前提条件。三是要帮助单位切实抓好落实好火灾防控的八个环节,即“源头防控,层层防控,全员防控,重点防控,硬软件防控,预先防控,责任化防控,持续性防控”。客观情况和经验证明,任何单位只要把以上火灾防控的“八个环节”切实抓好和真正落实好了,单位火灾事故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2. 6 善于解决监督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的能力
在消防监督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点问题,比较突出的难点问题主要有: 一是行政领导干涉监督,借口经济建设为中心,搞了许多大小不同、规模各异的“首长工程”、“领导工程”、“门面工程”,这些工程由于无消防设计,无消防审核、无消防证件,最终成为“烂尾工程”。二是建设部门疏于监督,未向消防部门报审就向施工单位下发了施工许可证。三是法人单位逃避监督,造成了事实上的漏审。以上三个难点问题是消防监督中遇到的非常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难以解决不等于不能解决。上述所说干涉监督,疏于监督和逃避监督问题有非常严重的危害性,不解决将遗患无穷,客观上要求消防监督必须迎难而上解决好遇到的这三个难点问题。否则,火灾事故不仅不能有效降低,甚至像天津港“8. 12”那样的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都有再次发生的可能。解决消防监督中遇到的上述难点问题需要做的工作有许多,其中有以下三个方面是至关重要而不可或缺的: 一是消防监督人员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即运用已颁布实施的消防法律,对干涉监督,疏于监督和逃避监督的违法行为进行不懈的斗争,使原违者“不再敢为”。二是搞好宣传教育,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提高制造难点问题者们对消防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认清违法行为的严重危害性,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增强配合消防监督人员搞好消防监督的主动性,使原违者“不再想为”。三是通过解剖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进行典型示范教育,使其幡然悔悟,吸取经验教训,“不再重违”。
2. 7 善于当好领导参谋的能力
消防监督人员虽然担负繁重的消防监督任务,但一般来说并无实际的单独决策权,而要落实好消防监督任务,就必须当好具有决策权的领导的参谋,取得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当好领导的参谋并非是个简单的问题,没有一定的能力是难以奏效的。如何当好领导的参谋,关键是在实践中磨砺锻练。一是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获得领导的认可。一个业务不熟悉,技能不在行、问题一大堆,常常出事故,上级批评不断、群众意见纷纷甚至投诉常常有,工作一团糟的消防监督人员,很难想象会得到领导的支持。本职工作做的好不好,群众自有评断,上级自会评判,这一切领导都会心知肚明,想否定也难; 况且做好了本职工作,无疑也给领导脸上增添光彩,博得领导的好感、认可和支持不会成问题。二是不断加强与领导思想和工作上的联系和沟通。所谓思想沟通,就是要经常与领导交流对消防监督大政方针及重大事项以及相关法规体系既执行中的认识看法,达到思想上统一协调,所谓“交领导要交思想,交思想要交心”,其道理就在于此。所谓工作沟通,就是要将本职工作的相关事宜经常向领导汇报,特别是年度和阶段性及应急性,重点性规律性的工作更应汇报,其内容包括做法,已取得成果,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或方案以及同行业国内外可借鉴的经验等。为使领导更多更全局了解和掌握消防监督的实际情况,还很有必要请领导多参加消防监督的布署会、汇报会、交流会、研讨会、演练会、分析会、总结会、表彰会和咨询会等一系列会议,并请领导讲话,把领导置身消防监督工作氛围中,本身就是对消防监督工作的支持。三是当好领导的参谋要敢于对行政干预消防监督和逃避消防监督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站在法律的高度敢于以大无畏的精神对违法违规行为追责并追责到底,在行动上增加在领导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事实证明在捍卫法律法规过程中,领导往往选择支持勇敢护法者,而不是相反。
2. 8 善于创新监督的能力
创新监督是推动消防监督工作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促进消防监督工作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是提高消防监督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可靠保证。创新消防监督的内容有许许多多方面,总的来说需要消防监督人员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由传统监督向适新监督的的根本性较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有必要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创新监督思路,实现由事后监督向事先监督的根本性转变。在消防监督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事先监督与事后监督的矛盾运动。所谓事先监督,就是对监督对象( 客体)从源头上采取有效措施,根除火灾隐患及其产生的原因。如对建筑工程在未开业前就把好“防火设计审核关,消防产品和电气设备选用关、相关材料采用关、施工队伍聘用关、施工现场管理关、监控人员素质关、竣工验收开业关、使用管理维护关、从业人员培训和安全思想关”等等,这样就抓住了消防监督的最佳时间和地点,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监督效果。做到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同事倍功半的事后传统监督决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强调事先监督并非就否认和排斥事后监督,事后监督作为消防监督链条中的必要环节,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事先监督的遗漏和不足,无可非议。二是创新监督方法,实现由单纯个人监督向社会化群众性监督的根本性转变,搞好“专群结合”。之所以在消防监督中实行“专群结合”,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消防监督的主体力量,只有实行“专群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与专门人员优势互补的作用,才能弥补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消防监督人员配备严重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创新监督手段,实现由物本监督向人本监督的根本性转变。实现这个转变,就是在监督中由过去那种“只盯物不盯人”实现“盯物更盯人”的彻底转变。以教育为本,把转变人的观念,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放在第一位。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全国火灾事故的发生,80% 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由此可见,在消防监督工作中,实现由物本监督向人本监督的根本性转变,是多么重要而又意义深远。
3 结束语
消防监督人员搞好消防监督应具备的上述八个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不能到能,由少能到多能,由低能到高能,由个别能到全面能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磨练,才能增长才干,从而到达胜利的彼岸,取得理想的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岳焕焕,刘福存.火灾预防工作中的辩证思维[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6):151-153.
[2]张阳,刘福存.消防社会知识服务的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65-67.
[3]田思龙,刘国良,刘福存.消防监督应以人为本筑防线[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1):259-263.
【监督能力】推荐阅读:
卫生监督能力08-22
监督主动监督关系05-26
卫生监督(综合监督)06-06
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09-13
南桐矿区质量监督站(监督工作方案)06-02
州质量监督局质量监督演讲稿05-28
五马卫生监督协管站农村自办宴席监督管方案07-19
监督体制07-17
辐射监督07-18
监督考评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