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有效整合

2024-07-08

教与学有效整合(共11篇)

教与学有效整合 篇1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1) 教师致力于“讲清讲透”, 而学生则致力于“听懂听会”。这样, 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随着教师的思路了解知识、掌握知识, 无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也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2) 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很少给学生以充裕的思考时间, 就急于滔滔不绝地讲下去, 唯恐学生的回答浪费课堂时间, 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 更不用说让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了。 (3) 在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提问, 学生马上把头低下, 唯恐老师叫到自己, 点名叫到了也说没有问题可提。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所以,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新课程也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那么, 在学科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将教与学进行有效整合呢?

一、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

教师要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易起反应”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例如, 在“日食”一节的教学中, 笔者用一个历史故事引入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公元前6世纪, 在爱琴海东岸, 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 居住着米提亚和吕底亚两大部落。这两大部落发生了历时5年的战争。公元前585年5月28日, 正当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 天突然黑了下来, 白天顿时变成了黑夜。交战双方惊恐万分, 以为“上天”怪罪下来, 于是, 马上宣布休战, 重建太平盛世。其实, 这并不是什么“上天”怪罪, 而是一种普通的天文现象———日食。

又如, 在讲述约翰·墨累的实验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有人将三支大小不同的玻璃管的两端烧熔封闭, 用帆布包紧后装进铜管里, 铜管的上端开有小孔, 可以让水进入, 再把这根铜管沉到5000米的深海中。当把铜管提上来时, 人们不禁惊呆了:帆布里的玻璃管全变成了雪花状的玻璃粉。

这是怎样造成的呢?学生大惑不解。这种现象使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到“压力和压强”上来。

二、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有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 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疑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他们积极思维, 所以教师要善于提问,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科学性、可探索性的问题。问题一旦与学生已有知识发生矛盾, 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诱发下, 进入探索境界。如在教学“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这一内容时, 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出示玻璃管, 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 然后向管内倒水, 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2. 左手拿管, 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方, 仍然向管内注入水, 至满。

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3. 左手拿管不变, 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

的上口, 然后将管倒置 (倒置过程中, 手指不要松开) 。

4. 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 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让学生猜测现象。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5. 松开左手食指, 水随即落下。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大脑处于思考状态, 并学习了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索新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因为怀疑与思考紧密相连。在这一方面, 日本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一堂美术课上, 日本教师教学生们怎样画苹果。教师刚画好苹果, 一名学生就提出:“老师, 你为什么不把苹果画成方形的呢?”这位教师微笑着问:“你准备画方形的苹果吗?”学生回答:“是的, 因为我在家里看见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 不小心, 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 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教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 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

学生要把苹果画成方形, 显然脱离了生活实际。而那位日本教师却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道出画方苹果的原因, 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 这一做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三、重视实验、练习等实践活动

科学教学要重视实验,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 让他们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形成技能的同时, 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科学教学中实验较多, 如“粗盐精制”实验。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下列问题的答案: (1) 混合物的分离有哪些方法? (2) 在粗盐精制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哪些分离方法?但学生仅仅掌握这些还不够,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还应该学会: (1) 熟练物质溶解的操作; (2) 初步学会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在这个实验的3个步骤中均要用到玻璃棒, 所以还要掌握玻璃棒的3个作用: (1) 搅拌, 加快溶解; (2) 引流; (3) 搅拌, 防止局部温度过高, 液滴飞溅。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里不一一列举。

学生通过练习, 可以真正理解知识, 并灵活运用知识, 在运用知识的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能力。练习题的设置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使学生的学习立足于基础, 着眼于发展。练习题还应适度体现层次性, 体现科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 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在科学教材中, 有许多讨论题, 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 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尤其可以用协作性小组的组织形式开展讨论与交流, 进行合作学习, 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 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各有所长, 养成协作的精神。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中, 学生才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 并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如学生初步认识水污染的问题, 让他们就如何解决水污染提出自己的设想,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增强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以便使学生将来在面临相关的社会问题时, 能作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教与学有效整合 篇2

马营坡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 秦财山

课堂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如何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深思,探究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鼓励学生自学,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首先我们认为二年级学生不会自学,也不会预习。应先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有目的的指导预习。先教孩子怎么预习,做到有的放矢。老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对这节课所需要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备课的时候更应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用什么办法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等。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识字基础,但毕竟年龄小,知识量少。应在讲明学习目标后,在前十分钟左右,可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预习,时间不能太长,然后师指导,在预习中老师要不停巡视,随时解决问题。比如我在讲杜牧的《山行》时,这一首诗描写什么,本来是我确立的重点,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了,所以我就重新确立了讲课的重难点,对古诗词中写景的诗句进行了总结,对写景角度及特点的规律进行了整理归纳,从而让学生通过这一首词达到了触类旁通之效。而且学生在听课时也是很认真,很有兴趣,因为自己不会所以认真。假设我把先前的重点放在学生都已明了的主旨上,我想学生肯定没有多大兴趣,那样的课只能是内容的重复,效率一定不高,浪费时间。

教与学有效整合 篇3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改變了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环境的全部,是封闭式的。教师只能教教科书,即使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中,主动权仍是掌握在教师手中。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无法得到体现。而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使学生不再受教师营造的特定教学环境的影响,而可以通过网络融入人类巨大的知识宝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多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再加上网络信息可以检索的特点,构成了巨型信息资源库,充实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教师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改变了地理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教师角色

地理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的良好结合,也在改变着地理教师的工作方式。在实践中若把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不难看出:过去,地理教师备课总要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现在,备课除了教材以外,还要花大量时间上网查找各种资料、制作课件;过去地理教师上课,凭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张图,充当演员或导演,而现在的地理教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充当学生的协作者,合作伙伴。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进行指导。地理教师的行为将由单一的演示讲解,变为演示讲解、指导、引导、激励、组织等。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的特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它的不足是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培养符合一定标准为目的的,是一种共性取向为主的教学,即使教师的教法如何改变,也无法超越传统文本的局限,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问题,有利于知识的灵活性,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的支持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交互作用,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首先,突出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期望,发展潜力、学习风格、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十名学生面对同一个老师,听同样的课、看同样的书、做同样的题。这种教学在满足了学习基本需要的同时,必然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充分的。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自己的知识水平及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去学习。这样既突出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又体现了因材施教,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弊端。

第二,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促进了主动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与自己周围的学生一起讨论;没有问题时,大家各自思考。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它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当一方有问题时,另一方随时可以帮助。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更多了,而且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学习者可以先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经对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可以互相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同一问题的看法,互相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在网上他们就可以无所顾忌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为别人解答问题了。

四、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空间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也帮助了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上网操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对网络服务器(或国际互联网)中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加以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

传统的地理课程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和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研究性课程的设置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活动。研究性学习,广义上就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就让学生通过Internet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了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地理学会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理科学》.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4]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理论思考》 沈书生.

整合教与学,让课堂演绎精彩 篇4

一、转型观念, 让教与学目标一致

在目标理论的指引下, 教与学的目标指向应该是一致的, 都是追求学习的高成效。然而在走向目标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致性的目标。因为目标是要通过过程的合理建设去实现的, 然而在平常的综合实践教学中, 老师依旧循着自己预定的设计进行教学, 以自己主观的思维来“统治”课堂, 而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课堂, 显然还是会造成综合实践教与学目标的分离。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在教学中确立生本立场, 落实以学定教思想, 建立师生合作共同体, 打造自由、生本的教学环境, 才能让课堂中师生和谐共振。

二、师生互动, 让教与学节拍相合

课堂, 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 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在以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 更需转换一种教学的视角, 在课堂组织、有机引导、过程经历上, 让教与学合节合拍, 突破教与学分离的状态, 实现圆融互通,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课堂成为探究的乐园, 让课程的魅力尽情张扬。

1. 弹力组织, 让课堂成为开放的场所。

课堂组织形式, 是课堂文化的一部分。将教与学融合起来, 以学为轴心, 让课堂的教学形式服务于学生的学。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中, 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应学习活动之需, 将个体探究式学习与小组合作式学习相结合, 在独立思维与交互碰撞的过程中, 实现学的有效性。如在选题指导课中, 围绕主题分解小课题的过程, 既需要有学生个体思维的运作, 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研究兴趣, 在纸上写下自己想研究或想弄明白的问题, 这是一场思维的自我挑战。同时也需要学生小组团队中的交流激发, 以七八个同学的活动小组为单位, 各自在小组中将自己所提问题进行交流, 并结合以往的关于选题的经验进行共同辩析, 以此形成共识, 合作筛选出共同认可的小主题, 思维在交融中得到锻炼与提升。如此开放式的学习方式, 以活动的需要为第一元素组织开展, 彰显了学习的张驰有度。

2. 给力引导, 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角。

综合实践指导纲要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需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主, 但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因而, 坚持以生为本的基础上, 教师在活动中的给力引导, 必然能使活动更加持续有效。如在方案制定指导中, 呈现一个反面的方案例子, 恰当地引导学生:看看这份小组活动方案合理吗?你发现了什么?自主阅读后讨论互议, 发现问题的所在, 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 而非老师强塞硬给的灌输。此时的问题式引导, 是为了成就学生自主发现的精彩而准备的。教与学实现了共振, 在一问题一思辨中走向了有效。

3. 助力过程, 让活动奏响探究的旋律。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 是学生探究与创造的过程, 是学生自我锻炼和磨砺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让活动充满探究的趣味?如果说学习是一场跑步比赛, 那么学生是跑步赛中的选手, 教师则是助跑员。唯有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才能让学习过程变得有意义。如在指导学生如何筛选问题的过程中, 不是将筛选问题的一般原则方法直接告知学生, 而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交流的范例, 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分析, 依据所提问题中普遍存在的情况, 共同提炼出筛选问题的一般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仍是交流的主体, 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如此的合作提炼, 使学生对于筛选方法经历由感知认识到理性内化的过程, 对于后期灵活运用此方法进行筛选, 是一种积极的准备。所以, 唯有教师的教退一步, 学生的学才有进一步的空间。在退与进的探究旋律中, 教学达到步调一致。

三、师生共评, 让教与学彼此共生

1. 师评导悟, 敞开活跃的学习思维。

面向课堂的评价, 应该是真诚而有点化作用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 既要能给学生注入学习的动力, 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如在学生自主设计采访问题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交流的问题过于模糊不清的情况, 老师对于学生设计问题的方向要表示充分肯定, 但指出问题的表述一定要指向明确, 问得明确才能获得真实清晰的信息资料。课堂评价, 不为评价而评价,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才能让评价成为课堂的添花之笔。

2. 互评激励, 打造浓郁的探讨氛围。

综合实践课堂, 是真正归属于学生的课堂。评价这把尺, 也应该适时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成为评价自我、评价伙伴的主人, 在相互的评价中获得学习的启迪与鼓励。当学生在交流汇报自己设计的问题时, 可以让组内同学或其他同学结合设计一般方法进行评点, 并且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人, 但同时也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是友好合作式的评价, 可以进一步打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

主动参与式有效教与学研究 篇5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好坏的评价不单单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从学生在日常与人交流中英语的使用情况以及语法的应用是否得当。因此,对于小学英语教学,不能够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的学习与参与,而要转换角色,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通过以学生为本的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利用多种途径与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一、设问质疑、主动参与

创设情境、设问置疑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才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活知识的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利用信息技术等,摆脱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电脑三维画面营造出立体、生动的场景假设,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教师设疑和学生思疑后所提的问题很多,但值得探究的问题必须要有价值,且有一定的挑战和水平,不可太易或偏难,太容易就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太难就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在教学时,教师在这时就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讨论。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述,学会相互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学会在思辨中与他人撞击智慧火花,在解疑中共同分享快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中探索,人人参与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力。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参与式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仅是让少数人能够与教师形成良性的课堂互动,而是让课堂内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中积极发言,踊跃参加课堂的讨论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在上课时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需要的前提下,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倡导学生“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后参与,自主延伸

传统的教学只让学生完成书面作业, 其实课后参与有它丰富的外延。而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有所改变,不能一味的布置一些枯燥、识记性的题目,作业量要“少而精”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

例如,在学了“Festival”一文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有效地将课堂内的知识学习继续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国内外的某一节日进行自主的课外探究,包括节日的由来、节日当天的习俗活动以及风俗习惯等等。并在课堂上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学生可以以个人或是小组的形式对他们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材料搜集与资料查询,通过类似的具有创新性的、拓展性的课后作业的布置,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很好的扩充。,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结束语

英语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在于,其需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地训练与交流才能够真正的掌握,这也是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而真正意义的学习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知识的形成。“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真正将课堂学习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真正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把时间的流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课堂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及有效性,真正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与交流能力。

教与学有效整合 篇6

单元学习表, 顾名思义, 是对整个单元学习内容的一次梳理, 它应该包含整个单元学习的所有内容。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大致包含以下内容:单元导读、课文、课后练习、小练笔、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 它们各为一体, 却又相互联系, 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因此, 笔者设计的单元学习表包含了这些基本内容, 并适当增加了一些学习情况反馈的内容, 具体如下:

在一个单元学习一开始, 让学生填写“单元学习表”, 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作扫描、梳理, 教师则通过学习表对学生的学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认识, 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再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表进行综合运用, 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 单元学习表是引导学生管理自己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

一、发挥好表的统整功能, 激发学习自主性

单元学习表的运用, 引导每个学生从宏观的单元主题到微观的字词运用去解释、关联及统整整个单元学习材料, 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这一单元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为“多彩的童年生活”。填好单元学习表之后, 有的同学就带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来与同学分享, 有的同学去书店买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仔细阅读, 有的找了其他有关少年勤学的名言来背诵。原本这些活动只有教师讲了他们才会去做, 但是现在, 因为对整个单元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 因此, 准备工作也就走到了前面, 使得接下来的学习变得驾轻就熟。

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为“感受语言艺术”。经过预习, 填写好单元学习表之后, 因为对所选的课文极有兴趣, 有很多学生在教师没有布置的情况下, 早已开始精心准备《半截蜡烛》《打电话》的表演。等到上这些课文时, 学生们的表现就极为精彩, 对文本的解读也更为到位, 理解更为透彻。

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画竹, 通过综观全局, 所以哪些地方需要泼墨挥毫, 哪些地方需要工笔细描, 学生早已了然于胸。因此, 当类似的学习内容 (相同主题) 一次又一次地在眼前浮过时, 他的记忆也必将越发深刻, 并能从中发现规律, 教师也可以准确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 从从容容展开教学。

二、运用好表中的“个性点”, 实现差异教学

单元学习表以最有效的方式, 适应每一个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性向。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运用独立学习使用已熟悉的概念、词汇与命题, 来说明解释学习新教材,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或“补救学习”, 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每个学生在基础、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 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 但总有一些认识会是相同的。那么, 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来因材施教呢?如何把握学生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呢?单元学习表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

如在学生的单元学习表上, 笔者设计了“难读字”以及“词语抄写”的内容。每次学生将表格上交之后, 笔者都会认真地进行分析, 哪些字是学生普遍认为难读的, 那就需要在课堂上强调一下, 哪些字是个别学生认为难读的, 那就个别交流, 从而节约教学时间。对待词语也是如此。有些字词是较多的学生都出错的, 那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指出, 有些是属于特殊现象, 也就个别交流。如此, 课堂教学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有的放矢, 使教学不再盲目。

单元学习表上还设置了“我自学懂了的内容”以及“我的疑问”, 这是针对课文阅读情况设计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预设来开展教学活动。其实, 如前所述, 学生并非零起点, 每一位学生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认识。因此, 笔者很好地利用了单元学习表中学生阅读课文情况的内容, 对于多数同学都已读懂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轻描淡写而过;对于多数同学存在疑问的内容, 笔者就重点解读。而有些看似无关的内容, 实际上在阅读中大藏玄机, 笔者就加以引导。

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国风情”中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 按照预设, 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学习重点, 但在检查学生的单元学习表时, 笔者发现, 多数同学都已经自学懂了这一点, 那么, 课堂上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强调这一点;与此同时, 很多同学提出“为什么船夫的技术这么好”, 这一问题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 但事实上却可以大做文章。课堂教学时, 我表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 然后带领学生研究该问题。结果, 同学们都发现船夫的技术好与威尼斯的地理特点有关, 也与小艇的特点有关, 更与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有关。如此, 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威尼斯的小艇”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

三、引导好表的综合运用,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填写单元学习表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将书读薄的过程。要把一个单元的内容整合在一张简单的表格上, 看似简单, 却包含了许多学习能力, 要好好地组织语言, 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 还要有精准的概括能力。

当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之后, 学生就可以拿着这张“单元学习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审视和评估:那些曾经认为难读的字是否会读了, 那些曾经写错的字词是否记住了, 哪些疑问解决了, 哪些疑问还没有解决……感性知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才能完成认识上的飞跃。此时, 教师再次利用表格,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强化单元目标,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使学生再次获得整体性的认识, 融会贯通, 其效果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 当一整册教材学习结束的时候, 每个学生都把各个单元的学习表装订成册, 如此, 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8张表格, 此时, 它就变成了知识的浓缩, 所有的学习要点、重点、难点都在其中显现, 在复习阶段, 学生就可以更有侧重地进行复习, 对学生今后的预习、抓住重点学习都是极为有益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展现在学生身上是不同的学习特质, 表现在教师身上则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这样一个个单元的学习, 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建构适合学习者自己的学习地图, 久而久之自然营造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与能力, 达到学会学习的总目标。

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篇7

一、大学城空间的教学建设

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建设是一场教育的革命, 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尝试和改革, 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和挑战。对教师而言, 教师空间建设要围绕为教学服务这个中心。传统的教学过程大部分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 而在空间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 可以利用空间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 学生也可以在课后通过教师的教学空间进行巩固复习。空间教学的建设, 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窗口, 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也从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教学转变到双向的互动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从讲授、传递知识向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转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学习项目、组织教学资源以及运用各种技术来指导促进学生学习, 并鼓励学生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也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 在学习时能与他人互相讨论, 相互合作, 共同进步。教师之间同样不受地域的限制, 可自由地进行学术论讨与教学研究、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教法的创新和思想的碰撞, 促进学术交流、实现百家争鸣。

二、大学城空间教学互动的模式

在大学城空间教学互动模式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课堂互动学习。

主要指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学习, 包括:小组互动学习、小组项目模拟学习等等。先通过大学城空间进行课堂知识传授;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和任务模块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可以师生一对一的学习探讨, 也可以由小组展开学习讨论;再次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探讨解决;最后在教师的指导和互动下完成学习任务, 并进行归纳总结。

2. 教师指导学习。

主要指教师在整个空间互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教学。在空间互动学习中, 教师要组织安排、指导监控、归纳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依照教学情况和学习模块, 发布适当的教学资源, 布置合理的互动式学习任务。对于学生的提问和疑惑进行及时的解答, 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学习指导。

3. 考核互动学习。

在空间考核中, 主要有作业和主题发言考核。教师公布考核的主题, 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自己的作业。或者在学习群组中进行主题发言, 要求学生留言跟帖。教师根据已定的考核比例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4. 自我互动学习。

是指在大学城空间中学生的自我学习, 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与教师进行的互动交流。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除了咨询教师, 学生自己还可以成立了多个自我学习群组, 可以直接在群组中发出问题, 由其他学生成员予以回答解决问题。

三、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互动意义

有效互动是指在大学城空间教学互动过程中, 在学习层面上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相互交流与探讨, 从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提升了大学城空间的教学质量。空间教学的有效互动对于提升空间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有助于提升大学城空间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大学城空间发展的关键, 而教学互动又是空间教学的中心环节, 学习者的“学”与空间教育所提供的“教”之间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互动作用。而有效的互动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从而促进大学城空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进而提升空间教育的整体效果。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灵丹妙药。空间中图文并茂的展示丰富多彩, 使缄默不言的知识变成活跃表述的图符, 激发了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空间教学中的电子邮件、讨论区和群组聊天代替了传统课堂的人际互动, 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可以在此畅所欲言。灵活自由的人机互动, 生动民主的在线交流使学生自然放松、真实流畅地表达自己, 思维变得开阔活跃, 学习也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3. 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学习者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一定的知识, 在空间教学中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情况, 因此有效互动可以帮助学习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空间教学较传统教学有更为有利的教学因素刺激, 因而能起到促使学习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作用。

四、如何实现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空间教与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在空间学习中有效互动的发生,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从而提高大学城空间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 设计有效课程资源。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大卫?西沃认为, 在教学中不可能存在完美的“教学资源包”, 在教学过程中,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媒介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而, 在课程资源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媒介作用, 在课程资源和学习者之间指导实施有效互动, 提供多种互动方式。在大学城空间中有效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将学习课程、学习资源放在教学平台上。而是首先, 构建网络平台并发布课程资源, 以此进行课程教学, 并且给出自我学习的步骤,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 根据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 把握好教学主题的导向, 设置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 提出与学习相关并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在网络上设置讨论区。

2. 培养主动互动能力。

主动互动及自控是学生学习动力得以有效维持, 自觉进行学习的保证。只有主动互动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空间学习中, 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 因此应培养学生主动的互动能力。首先对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然后是对学习任务进行时间和质量管理, 促使学生有效安排学习时间;最后在模拟课堂讨论和留言板中,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表达自己的见解, 展现独特的思维。在主动选择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主动的互动能力。

3. 支持鼓励学生学习。

在空间教学中,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也会影响空间教学的效果。由于空间学习的特殊性, 有的学生在开始时由于不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产生迷惘、焦虑、困惑的心理。教师需要努力深入学生的思想世界, 帮助他们获得情感的支持。通过空间平等的交流,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更好更快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思想问题。通过真诚的对话, 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大学城空间教学, 进而树立起空间学习的自信心。

4. 反馈指导有效教学。

在大学城空间教学互动中, 教学反馈属于强化教学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反馈, 必然会降低教学互动的效果, 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学城空间教学构建了双向互动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回来, 由教师进行答疑。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全方位交流的网络虚拟课堂, 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更重要的是, 通过反馈可以有效指导空间的教学, 及时调整空间教学的思路和策略, 从而实现有效的互动指导教学。

大学城空间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空间学习中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空间教学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 并获得有效的学习结果。在空间教学中, 教与学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方面, 学习需要以教育指导为基础, 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学习, 其效率是很低的。另一方面, 教育需要学生的自我学习来体现效果。我们只有在实践中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发挥网络空间教学互动的优势, 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 努力构建与之适应的有效互动的空间教学, 才能有效提高大学城空间教学的质量。

摘要:世界大学城空间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空间中的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是空间教学彰显成效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空间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如何提高大学城空间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性, 是当前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城空间,教学,互动

参考文献

[1]李振华.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空间建设, 推进教育教学发展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06) .

[2]罗文, 肖天庆.基于有效交互的远程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06) .

教与学有效整合 篇8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以及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 如何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个性化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话, 巴西教育学家弗来雷指出,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以世界为中介, 旨在命名世界, 因此对话自身就成为他们获取作为人的意义和途径。对话又是一种创造行为, 对话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 只有把教学看做是对话的时候, 教师主体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特别是英语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语言的交际性注定了英语教学本质上是学生高频率参与的教学, 互动式教学为师生在课堂上实际运用英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供了展示与操练的舞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在极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 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启动—自学—讨论—交流。

1. 教师启动是互动的前提。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 在讲授课文之前, 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 并提出教学要求, 这样学生就会课前多去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联系实际做一些预习工作, 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2. 学生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根据学生可达到的教学目标, 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 由学生个人自学, 让其自己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探寻知识, 搜集重难点, 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英语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是以学生自学并初步感知教学内容为基。小组人员可在4-6名, 可由大家轮流当组长组织讨论, 并做好记录和总结, 以便课堂进行小组汇报。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可适当予以引导。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个性化

传统学习方式处于被动地应付, 机械训练, 死记硬背, 简单重复之中, 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 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 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 整天处于这一学习状态中, 那么, 我们怎么能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新课程教育理论着重培养素质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也需要老师创造性的引导和帮助。

1.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主动性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 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初学英文字母时, 学生对26个字母感到简单枯燥。假设你在教学前或教学后布置学生在日常生活用品、衣物或身边随处可见的地方找出一些英文字母代表的意思, 那一个个的字母就活泼起来, 例如:VIP、W.C、CEO、UF、S.M.L、等等, 比赛谁收集越多, 无形中就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内在需要。当这种需要表示出来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会越想学, 越爱学, 有兴趣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反之, 情况就大相径庭了。

2.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如果说主动性是表现为我要学, 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 独特性是现代教学方式的重要特征。

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 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 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 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 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在英语中常见的单词记忆法, 就有归类联想法, 由car联想到bus, train等交通工具、类比联想法, 如weather, weather, dear, deer等同音异义词、顺口溜法, 如巧记oo发音, 一个好厨师, 脚站在木头上看着书 (good cook foot stood wood look book) 等等。

现代学习方式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 并把她视为一种亟待开发的教育资源, 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总之,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建立适应新课程的英语个性化教学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扬主编

[2]《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主编

[3]《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慕菊主编

教与学有效整合 篇9

(一) 课堂现状引发的思考

2012年12月, 笔者在学校进行了一项有关传统课堂中教师提问数量的调查研究, 结果如下:

从上述调查统计图中可以发现, 教师提问最多的一节课是提出了166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4个问题, 四节课平均提问也高达90余次, 平均每分钟提出2.3个问题。这是典型的师问生答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没有质疑、没有争论, 缺乏激烈的思辨, 回答问题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个人话语时间所占比例超过60%。学生课堂时间被教师的“讲和问”占据着!

再来看看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量, 首先可以把数学问题分成四类:选择性问题——只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 或两个答案选一个;记忆性问题——学生依靠记忆的信息表达出来, 但思考水平较低;思考性问题——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而获得问题的答案;探索性问题——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作各种探索、沟通, 通过寻找条件和问题的反馈调节, 形成解题思路。前两类问题都直接指向答案, 而不是指向思维。

从表1中可以发现, 前两类问题合计比例最高的是C老师, 达到66.6%。这么多的问题指向的是依靠记忆就可回答的事实性答案, 而不是指向思维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把“通过小河到达对岸”比作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好比铺在河中的一块块石头, 过多的、精心化的设计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铺设了一条道路, 学生行走在教师精细化的设计里, 同时教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在流淌。但是, 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 他们感觉不到是在“过河”, 留下的经验仅仅是“踩石头”的感觉。这种现状使得学生没有独立过河的机会, 没有完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 精心铺设的“石头”把学生的思维切割得支离破碎, 直接导致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不会思考, 更不会独立行走。

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挤占了!课堂上没有充分的学习时间, 没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学生的自由学习如何发生?对此, 笔者强烈感受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只有“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才能实现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科学减负, 从这里开始!

(二) 确立合作学习模式作为突破口

确定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是它可以作为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变革的载体, 在变革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学习时间和空间!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交流, 通过教师与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小组成员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实现全方位的互动课堂, 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表达、阐述、解释的机会, 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每节课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习任务作为开展教学的载体, 一节课通过2~3个主要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这就促使教师借助“学习活动”的设计将琐碎的追问以一个完整的大问题呈现, 这正是要培养“会学习”的人的最好途径!

二、探索

(一) 组建研究团队

2013年2月底, 学校正式开展合作学习校本研究, 以中年级的8个班为实验班, 组建了教学专家、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共同体。外部学术资源介入教师常态工作——备课、解疑、听课与讨论,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另外, 全学科教师参与, 通力合作, 学生的合作技能和学习环境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二)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切入

在诸多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中, 研究团队尝试使用小组成就区分法 (STAD) , 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践, 把STAD简化成以下教学环节:明确目标—独立学习—小组交流—展示质疑—测评反思, 教师课前的工作重点是确定目标、设计活动, 在课堂上主要是适当支持、调控进展。

(三) 在“做中学”

教师是课堂变革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教学技术的学习需要同步进行。因此, 研究团队采用“做中学”的方式, 根据不同阶段面临的困难寻求学习上的支持和行动上的方向。

问题1:在2013年1月, 陈向明老师对教师需求进行调研, 其中教师提到最多的是:与原来的小组合作有何区别?有没有什么模式?

对策1: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了解只是形式上的、片断的参与式讨论, 对此, 由陈向明老师牵头组织开展了合作学习的参与式培训, 温思涵博士进行了“教与学”互动交流理论介绍。通过两次培训, 让我们认识到合作学习将以往课堂中个体竞争性环境改进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环境;合作学习更关注“学”的研究;讲授、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多渠道互动构成课堂更丰富的组织形式;倾听、交流、合作、学习方法、交往技巧、情绪管理等合作技能不再是教学的附属目标, 而是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2:培训之后, 教师表示出了更多的困惑:怎样监控小组的学习情况?如何分组?如何指导小组学习?

对策2:专家示范课, 温思涵博士以《手的皮肤》为例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示范, 老师们受到很大启发。

效果:温博士示范如何分组, 如何解释小组任务, 指导小组如何完成任务。我们开始尝试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兴致勃勃为自己的小组起名字, 制定奋斗目标;讨论制定了四人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职责, 制作胸牌。罗长红老师上了第一节研究课, 教师的评价对象开始出现基于小组活动效果进行评价。

问题3:学生乱了, 课讲不完了, 没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经验和新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性发生冲突, 老师对合作学习提出质疑, 有些家长对合作学习的课堂提出质疑, 老师的懊恼和学生的兴奋同时出现。

对策3: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学生没有合作技能, 于是, 建立小组学习规则、培养合作学习技能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效果:为了建立学习规则, 老师们想出很多办法:特殊手势用于结束讨论;使用计时器培养效率意识;针对小组学习技能的评价等。

相对规则的建立, 好的合作技能的培养更困难。我们从培养每个成员的职责意识开始。面对交流时每人都在说, 没人倾听的现状, 罗长红老师上研究课“好的倾听”, 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怎么说怎么做, 才是好的倾听者。“好的讨论”“怎样质疑”“怎样做小组长”“好的发言人”等专题研究课先后进行, 我们放慢教学进度和节奏, 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另外, 我们开发了评价工具, 针对技能和学业水平进行针对个人和小组的评价, 评价的主体有教师也有学生, 评价的对象有学生个体也有学习小组, 评价的内容有结果也有过程。老师和同学逐渐达成共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过程比结果重要, 真实比正确重要, 进步比优秀重要”, 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鼓励孩子参与合作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

问题4:有形无神的合作学习课堂, 前半节课合作学习, 后半节课教师问答, 问题出在哪里?

对策4: (1) 教师追问的习惯如何? (2) 关注“教”较多, 关注“学”较少。 (3) 学习单的设计缺乏挑战性、可操作性、路径单一、脱离教学目标, 致使学习单成了“摆设”。要想实现教学目标, 还要依靠教师的“追问”。于是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讨论学习单的设计, 经过反复实践、调研学生, 确定适合的方案。

效果:研究后我们认为,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将问题转化成任务, 明确做什么, 预期学习成果是什么。 (2) 考虑所有学生的学习路径, 需要教师反复调研才能得到。 (3) 小组交流的话题是什么?预期成果是什么? (4) 设计学习材料。

问题5:我们感到“常常插不上话”“学生容易跑题”“学生的总结不到位”, 老师在课堂上该做什么?

对策5: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调控和支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如何有效调控, 适当干预, 适时支持?我们正在探索中……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面对困惑、积极实践、主动学习、取得小收获, 再到产生新困惑的过程。

三、收获

(一) 学生的变化

课堂上我们能够发现学生的变化, 发言自信、有条理;会倾听、懂包容;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能力得到重视。

(二) 从关注“教的技巧”到关注“学的方式”

在实践中, 我们逐渐从教师权威决策过渡到学生需求决策。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么想”“他们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的意见和需求成为活动设计最重要的依据, 教师更多的是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思考课堂活动的设计。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要承担学习资源开发、学生学习的支持、小组活动的调控等项工作。更重要的是, 教师不能完全把控课堂, 学生中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种种可能, 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巧都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 教师常常束手无策!于是, 从无策到有策的努力就成为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的方向!

(三) 教师对课堂教学认识的四点变化

1. 以学习目标为载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习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教授和提问;合作学习以学习目标为导向, 培养自主性与合作性的学习。

2. 以学习单的材料为载体, 给学生创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大空间。

学习单让学生独立面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有利于学生完整思考、整体把握、个性化地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实现同伴相互学习和协助, 有利于提高有效理解, 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提升。

3. 关注合作技能, 培养社交技巧。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学习, 还有社会情境下的人际关系的学习。

4. 培养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和自我认识的能力。在个体自主学习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过程中, 了解自己和他人。

四、进一步的思考

1.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只是诸多有效教学方式中的一种, 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所有情况下都优于另一种, 很多教学方法都是合理的, 选择哪一种特定的模式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认可的教育目标而确定。

小学数学课 堂教与学的有效统一 篇10

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得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特别是对一节课中知识点的探究,教师就要明确落实教学目标,就要把握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学生学起来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还会生成什么?这些,教师都必须了然于胸,做到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切不可以操之过急。

如听了两位教师上的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的公开课(那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发现的),两位教师均设计了由旧知识“一位数乘两位数”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习内容。教师先出示“24×2”这样一个算式,让学生笔算并说出竖式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接着用教学情境引出算式24乘以12,让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的顺序,这时学生茫然了,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进行估算、接着用不同的方法口算,利用口算的算理24乘以10等于240,24乘以2等于48,240加上48等于288这样一个认识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笔算。口算是竖式计算的基础,这样,学生就能够顺理成章的进行竖式计算了。

课堂语言的高效运用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和启发,做到语言简洁、精炼。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语言严密连贯,畅通自如,那么课堂各个环节就会衔接有序,学生的思维脉络也会浑然一体;如果语言简练明了,那么你的课堂就会紧凑,学生就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果语言严密、富有逻辑,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探究、有效学习的氛围,师生就会遥相呼应,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紧密协作。反之,如果教师讲的含糊其辞,学生听不明白,这项活动没完成,就去做另一项工作。学生不仅跟不上,很茫然,老师也觉得挺忙活,最终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到了下课时间,连知识点的边还未触及,时间效率大打折扣,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说,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应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一节课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师上课,如果不是自己班的学生,首先就应该给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小组的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明确职责;如果是自己班的学生,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加强小组合作的训练,以便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小组的有效学习。如听了两位教师做的《笔算乘法》的公开课中,当教师让学生说说“24×12”应该怎样用竖式计算时,下达了这样的口令:先自主想一想,想好后小组交流。这样的引导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时间;二是学生不知道几个人为一组,怎么交流讨论,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更是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这两位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事先将学生分好小组、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因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说出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来形成的。当下,我们的数学课上,如果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他会马上给解决,而且方法很多。但是,如果问学生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说解决过程,有些学生就会感到很茫然,哑口无言,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让学生通过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而形成用数学语言描述解题思维的习惯。

如三年级笔算乘法一课,当教师让学生说说“24×12”竖式计算的过程时,有学生说:用2乘以4得8,再用2乘以2得4。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你说得很好,但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用一句话表示出来?可不可以用上‘分别这个词?”当学生说“用2分别乘以24中的每一位”时,教师再引导“得到的结果你能不能表示在哪个数位上”,这样学生就会说一句完整的话“用2分别乘以24中的每一位,所得的积分别写在个位、十位上”,用这样的方法,以此类推的引导,学生的语言慢慢的就会更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积累起来,语言逻辑层次就会逐渐形成,数学学习思想也会得到发展,数学素养也会慢慢地增强。因此,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去说:“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或这样做的”,在个人汇报时必须指导学生这样说——“我是这样想的或做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强化、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日常教学时,对于概念、法则、规律等知识,对于重点的知识点,必须让更多的学生去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懂题意,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还可以在巩固训练中,提升对所学知识再认识,达到应用的目的。

营造学生探究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愿望。当前,我们的课堂还缺少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境况,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时空,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平台,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教师一个人台上表演的情形,依然是“灌输式”“填鸭式”。要知道: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时就能形成的,他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有序训练,慢慢的历练才能积累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引领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能力。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上泛泛地、津津乐道地讲,不厌其烦地说,已经是当今课堂的教学之大忌了。

强化师生角色的转变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设计时,必须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得“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堂上,无论是结论的探究,还是规律的把握;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技能的形成,都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体验去完成。教师应对学生只做引导,为学生营造实践体验氛围,时时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做,教师才会教到位、学生才会学得真实有效,使教与学得到完美的统一。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是值得教师们探究的艺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需要。教师的一生,只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只有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结合,课堂教学才能实现高效、优质,数学学习才会更真实。

教与学有效整合 篇11

关键词:“Y世代”,教与学,途径

今年暑假, 笔者有幸参加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研修班, 培训为期一周, 听报告、交流、参观, 安排十分紧凑, 南洋理工学院的先进理念和优质教学, 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高职教育的生命力。

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南洋理工学院与新加坡教育体系》;《教学管理系统与专业教学开发》;《南洋理工学院人力开发经验与NYP++》;《项目教学》;《教与学之有效途径》;《学生心智培育与管理》等。这次培训收益匪浅, 感慨良多,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 陈翼平老师的专题讲座《教与学之有效途径》令我豁然开朗, 给我启发最深。陈老师以流畅的语言、风趣的演讲风格从深层次剖析了“Y世代”人的特征及应对策略, 教给我们宝贵的“教与学之有效途径”的经验。

陈老师从科技、改变、教育、金钱、欠债、模范、对长辈的态度等维度, 分析了1946年~1965年之间的“婴儿潮”、1965年~1981年之间的“X世代”, 以及1981年~2000年之间的“Y世代”不同世代人的区别, 比如, 从教育维度分析, “婴儿潮”:告诉我要做什么;“X世代”:告诉我要怎么做, “Y世代”:告诉我为什么要做;从对长辈的态度分析, “婴儿潮世代的人”会无条件地尊敬, “X世代的人”会客气的, 但会保持距离, “Y世代的人”会说“你配得我尊敬吗?”在陈老师的讲座中我对“Y世代的人”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学生恰恰就是“Y世代的人”, 比起“婴儿潮”和“X世代”的学生, “Y世代”的学生显然最难管理, 他们直接挑战教师的信念和价值观, 常让教师感觉他们不安分, 喜欢抱怨。比如当你上课时他们爱睡觉、玩手机, 当你教育他们时他们会问“我为什么要做”, 并且对你的课程评价不高, 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紧接着陈老师利用大量的教学案例佐证, 提出了面对“Y世代”的学生高职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一、了解学生,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还要有热诚

在对待“Y世代”学生的态度上, 要“张开眼睛看;告诉他们是非对错;以身作则;不轻易妥协和放弃。”教师要习惯容忍学生可能有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有些既然没办法改变, 只能去影响他们, 让他们觉得你很了解他, 教师与学生就会保持良好的关系, 继而增加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在“Y世代”学生的心里, 他们喜爱的老师是学术上的专家、心理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朋友。只有当他们真正认同你的时候, 你的课堂才会为他们所接受,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所以面对和以往截然不同的“Y世代”学生, 首先应对自己的专业十分了解, 坚持学术立场, 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专业的热爱。除了对专业的热诚, 教师还应有对帮助别人学习的热诚。

二、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起点, 因材施教, 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在对待“Y世代”学生的教学方法上, “引用对学生个人发展有好处的事物;说明达到学习目标的步骤;利用已知的来说明未知的领域;利用问题强化新知识的消化;把抽离式学习的成果体现在综合的现实世界里。”由于所掌握知识及经历经验等不同,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结构也有着极大的不同。而这个不同将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接受知识的有效性。比如说同一知识教师只需要两步就可以理解, 但是学生可能需要五步、六步, 如果按照教师的理解去教学生, 学生就不一定能够理解。所以“教的”要以“学的”认知结构为起点,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首先应弄清楚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 找出学生认知结构的起点,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出教学步骤, 然后找部分学生来试一试, 看是否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通过不断地试和调整, 最后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步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学生的已知包装学生的未知, 通过学生的已知逐渐传授学生的未知, 让学生在已知中掌握未知。

三、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陈老师分析说, 人无法找到最好的东西满足需求时, 人会找次好的东西代替来满足需求, 人长时间对最好的东西无法满足时, 就会对替代的次好的东西上瘾, 像网瘾等, 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戒掉不好的瘾, 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他们对正确的东西上瘾, 比如学习成功获得的成就感, 这就需要教师要与学生沟通, 对于他们获得的小小收获及时反馈, 不断鼓励他们。即时的鼓励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由不会到会的满足感, 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为主动学习, 教学效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上一篇:表扬艺术下一篇:美术油画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