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态

2024-07-27

科学生态(共12篇)

科学生态 篇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四位一体”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 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 因而,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现代化建设是完全契合的。

2006年以来, 县委、县政府从全县实际出发, 提出了建设“生态平原”的战略设想, 采取积极措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把资源消耗、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效益, 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 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

我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部署,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践证明, 发展循环经济, 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继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节能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平原县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 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总量,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 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要继续加大节能降耗的力度, 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 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加大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坚持抓政策调控推动节能降耗, 认真实施差别电价、关小扶大等政策措施, 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推进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但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更具有长远意义。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优势,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意识的强弱, 直接决定了公众生态行为的积极与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确人是自然界这个系统中的一员, 应当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意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忧患意识。

在当前, 环境、资源、人口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 生态意识教育最基础部分就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使公众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要使公众认识到, 如果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继续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 任凭人口的膨胀和环境的恶化, 其后果将威胁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的忧患意识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生态观, 激发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

2. 主体意识。

目前中国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总体上都不尽如人意, 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的反映, 生态文明建设的“搭便车”心理大有存在。生态教育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公众明确,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

3. 生态审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真、善、美相统一准则而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聚和体现。生态审美正是对自我生命与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情和体认。公众不仅应具有生态的科学知识, 还应有高尚的生态审美情趣, 这不仅能唤起公众热爱自然、生态的丰富情感, 还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一切环境素质的第一素质。公民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和缺失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文明的道德内容应当包括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四个方面。

1. 生态善恶。

其衡量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是为善, 反之则为恶。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观, 让人们清楚生态行为中的是与非、荣与耻, 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2. 生态良心。

生态良心是指深入心灵的生态责任感与道德“自省”融合在一起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生态良心将使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平等、代际平等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等) 、持续性原则和整体利益原则, 培养人们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 引导科学发展观在内心的确立和形成。

3. 生态正义。

生态正义是人们在生态良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体现为监督和评价他人的生态行为的自觉。具有生态正义的人会制止和约束那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损人利己、祸及后代的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这有利于全体公众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生活都规范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理想目标之中。

4. 生态义务。

生态义务就是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要求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义务的道德观, 使人们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 自觉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 努力使生态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 使其成为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生态法治教育

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生态法治教育, 提高人们的生态法律意识, 促进有利于保证和促进生态的法律法规的功能发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首先是生态法治意识的教育。学法才能懂法, 知法才能守法。加强生态法律和法规的普及教育, 提高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 使人人懂法、守法、护法。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生态行为, 也有利于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现象。其次是生态维权教育。生态文明的事业本质上是公众的事业。这在生态的法律法规上体现为承认和支持公众的环保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如中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提高公众的生态维权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的立法和执法。

摘要: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部署和要求, 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重, 大力推进平原县的生态建设,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现平原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生态 篇2

——记沈阳市万全种禽有限公司孙万全

眺望绿树红花一片祥和,远观绿瓦白墙如沐春风。古有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景如不胜收,繁华似锦的现代社会,桃源之美似乎难得一现。然而,辽中县辽中镇敖司牛村却如桃源般在辽阔大地上闪耀着熠熠光芒。

辽中县辽中镇敖司牛村,现有农户81户,人口478人。20年前的敖司牛村只是偏居一隅的小村落,而20年后伴随着风雨兼程和不懈努力的养后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沧桑巨变的小村落,出了一名以养鸡闻名的乡村企业家,靠优良品种取胜,以科学养殖、全面服务为宗旨,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养鸡企业家叫孙万全。而他的企业辽中县万全种禽有限公司是集肉种鸡繁育、饲料生产、肉鸡加工于一体的肉鸡产业化民营公司,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达3500万元,由他投资兴建起来。公司年孵化鸡雏500万只,加工肉鸡产品15000吨,产值1.5亿元。

孙万全说,万全种禽的快速发展与它的“三套机制”密不可分:

一、依靠科技手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形式的经营模式。2001年,万全种禽与中国农大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为

肉鸡良种的引进、饲养、销售、加工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目前,肉种鸡场引进了罗斯308、AA肉种鸡7万套,引进樱桃谷种鸭15000套。为保证肉鸡及种鸭品种纯正,公司在中国农大的帮助下,建立了全套种禽饲养技术规程,并在养鸡密集地区免费向部分养殖户赠送鸡雏、搞技术示范,由于品种好,技术应用科学合理,肉鸡增重快、肉质优、抗病强、饲养期短等特点被广大饲养户所接受,纷纷与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使万全种禽+农户的生产方式深入人心,目前全县有近2000户养鸡户与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

二、以全面服务养殖户为宗旨,建立稳定的经营网络体系。作为一名复员军人和共产党员的公司经理张万泉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为农民做点事是他多年以来的梦想。为使养殖户盈利,公司把服务宗旨作为企业存身立业的根本,通过多年不断的摸索和科技投入,万全种禽已成为当地农民养殖致富的“带头人”。

1、不断完善技术服务机构,先后从大中院校聘用毕业生26名,成立的技术服务队,专为饲养户提供技术服务。并多次从农大聘请专家教授来讲课,为广大养鸡户传授养鸡知识,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资助部分养鸡户到农大进行短期培训。目前,公司已聘请专家教授讲课10余期,受教育群众10000余人次。

2、适时调整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实行跟踪服务,及时处理养殖户遇到的难题。2005年黑山县暴发禽流感后,当地养鸡户

出现了卖鸡难的现象,为保证养户的经济利益,公司在资金紧张、肉鸡产品积压的情况下,毅然投入560万元将975户的肉鸡全部进行了收购、加工和储存,避免了当地养禽业的覆灭;

3、定期组织饲养户进行现场交流或联谊活动,加深与养殖户的联系,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张万泉自已富了不忘众乡亲,他多次帮扶特困养殖户,为他们排忧解难。满都户镇胡家屯村村民孙永凯原来家境一贫如洗,在他的帮助下,现在靠养鸡盖起了新房,手里也有了余钱。几年来,靠张万泉扶持致富的事迹很多,通过这些亲情式的服务和全县养鸡户的信任与支持,也为公司建立起网络型规模养殖和增产增效创造了条件。

三、以诚信为本,狠抓三个优势,打造县域自主品牌。

1、立足辽中县肉鸡养殖大县优势,依靠规模吸引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客商,来建立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

2、立足全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大力推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联合起来广大养殖户共同寻找商机来发展壮大自己,实现共同致富;3立足产品质量求生存,由于多年来严格执行各项品质监管措施,赢得了各地购销客商的信任,“鹤全”鸡产品也成功打入全国各地市场。从2003年以来公司年年被工商部门评为信得过商品。依赖诚信的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手段,通过搞产业化经营,使沈阳市辽中县万全种禽有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方农民致富,为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最大贡献。

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意蕴 篇3

摘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出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和谐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9)01000705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生态文明,其本身有着深刻的科学发展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一、 生态文明的涵义

十七大党代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引起了理论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明,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1],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生态,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况。生态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态自身的“文明”状态,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人类的经济社会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地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具体地说, 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泛指人类在改造、适应环境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等方面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当生态文明因子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时,人类社会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手段、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它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如果从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则出发,从文明的延续、转型和价值重铸的角度来认识,生态文明必将超越和取代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正如有识之士所言,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二、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升华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发展观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逐步形成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会引导和推动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建设放到一个文明的高度,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升华,是一个创举,表明了在全社会、在管理阶层逐步形成了既重视经济发展又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意识,以生态建设促进生产发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过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确实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环境问题上,比如水污染,大气层污染,还有对地表的污染等。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这是发展经济过程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现象的表现。近年来,虽然中国政府在提倡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环境问题的压力依然越来越大。正如专家指出:就环境论环境的简单、孤立的方法已经不能很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国家生存的大视野下,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 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三、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内涵

从科学发展观视域审视生态文明,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生态文明要求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深刻的科学发展内涵。从近年来常说的改善生态环境到正式提出的生态文明,都是我国环保战略的历史性转变,显示出党中央将环保从行为实践提升到政治和伦理高度的发展理念。

(1)人类要尊重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过去的那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和行为转化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在人的主观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统一。生态文明的基本观点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正如生态中心主义者的一贯主张,在承认人类权利的同时,也要承认生物的、甚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无用处而确定的,而是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中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如果一味地只想主宰、统治自然,势必会亲手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导致人类与生态环境遭受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万物之灵长”之智能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一方面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另一方面生态文明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

因此,我们的发展目标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2)生态文明的伦理价值观基础。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观与客观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即所谓的“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2]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其伦理价值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谐观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也说明了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而是二者和谐互补。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自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但是,功利与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

(3)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长期以来,为了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制定必要的法律规章成为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国际社会对生态系统诸如自然森林、重要天然湿地等实行保护,施行生态补偿政策、开征环境税、资源税等,都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实施的有效保护措施。比如美国温特斯普林斯市一项耗资8亿美元的大型建筑工程,因为一个白头鹰巢,被迫停工。根据当地的相关法律规定,鹰巢600英尺(183m)以内不得有任何大型的建筑工程。再如不久前,德国德累斯顿一座635m长的钢铁大桥,让一种4cm长的珍稀蝙蝠给弄下了马。

但是,单靠法律是不够的。法律仅仅是具有外在约束作用的行为规范,它与内化的、个人的道德有着根本的不同,内化的道德是行为主体的内在品质,合乎内在道德的行为是主体的自觉行为或习惯。只有当保护大气层、海洋、生物多样性,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成为一种以自律为特征的道德准则时,也就是说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时,生态文明观念才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显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观念一旦形成,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模式。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开发各种新的环保能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模式。我国资源与环境的严峻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摒弃过去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紧密相连。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约束条件,环境友好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良好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与生活中节约,促进环境友好。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完善政府的政策保障机制,制定相关评价标准与规范,尤其是构建由资源与环境关键因子组成的预警系统,才能更好地对人类的行为活动如大型工程以及重点项目的实施作出即时预警,避免浪费资源与产生环境灾难,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生生不息,与自然和谐。

据有关专家分析,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论述,虽然语言不多,却已形成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这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可以使人们摆脱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追求,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不仅不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应大力加强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宣传,培养公众节约型消费的意识,建立长效节约与节能宣传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科学消费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强调的主旋律,到十六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随着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胡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45.

[2]颜炳罡.四书五经:现代版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41 お

智慧生态城市推进科学发展 篇4

一、时代呼唤智慧生态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云计算”、“大数据”、“量子通讯网”、电子商务、“互联网+”方兴未艾,互联网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十多年来,建设“数字城市”,打造了城市数字化基础;近年的“智慧城市”,从开始就向广义化扩展。推进现代化,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理念和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2]。

目前,发展的资源约束趋紧,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严重,危及生存与发展;节约资源、修复生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成为紧迫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3月24日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现在,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3]。去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联合宣布在全国建立57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2014年8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从国外传入的“数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在我国兴起,其试点示范数百个,远超国外的规模和热度。十分明显,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顶层设计仅是城市发展的中层设计,急需综合研究,“多规合一”,协同创新,才能破解城市发展瓶颈,治愈“城市病”。

为此,我们倡导“智慧生态城市”,初步提出智慧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和推进策略,联合举办2013、2014年《智慧生态城市论坛》、《智慧生态城市研讨会》。开展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智慧生态城市”工作,获得可惜进展。

智慧生态城市不是简单地智慧城市加生态城市,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

传统城市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是资源消耗型与环境污染型经济,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产品加工、消耗废弃的利用模式与生产方式获得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生态为基,生态形象与生态功能相统一、相协调,智慧发展,城乡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有自己的特性、风格和传统。

我们参与了深圳市坪山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安徽淮南市及其田家庵区、广西梧州市、广东湛江市的调研,做了些智慧生态发展的工作。

智慧生态城市总体上层次分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五位融合发展、五化协同推进和智能生态城乡;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社区村和家庭,生产、生活和生态[4]。

智慧城市重在应用,生态城市重在基础;城乡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护生态。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生态为基、五化协同、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三、城乡发展模式探讨

智慧生态城市(乡)以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生态观为主干,探索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节能降耗减排,增效防险应急,加快构建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低风险的智慧生态发展模式。

发现问题,系统分析,确定焦点;结合实际,改善规划;着力推进城市节能减排,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出行条件,水气质量;监测城市,智慧管理,发展可再生能源[5]。

优化能源供应与利用,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化;遵造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资源利用持续化;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践行低冲击开发,实现生态功能最优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空间紧凑化;构建高效公共交通体系,实现智能交通人性化;大力推广节能建设,实现建筑低碳减碳化。

优化调整基本生态控制线,清退基本生态控制线内违法建设,优化旅游开发。以公园绿地、水库、农林等为生态斑块,构建良好的生态格局,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河湖水系网络。沿城市主干道、水系河道、生态廊道及山谷预留城市通风廊道,通过建筑、绿化、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气候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建设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并致辞,新闻联播2015年6月30日.

[2]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新闻联播2014年10月13日.

[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新闻联播2015年7月1日.

[4]寇有观.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信息化周报,2014年3月24日.

科学生态 篇5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思维:我们学校由于地处江南地方,学生不了解草原,也不了解沙尘暴的危害,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原来草原上的生态不平衡和沙尘暴的形成都是和人们的活动有关的,而且明白一旦环境遭到了破坏想要恢复原来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年二年那么简单的啦!这样一方面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让学生观察到直观、生动的画面给他们的视觉和幼小的心灵上都有一个很强的撞击,特别是针对我们的学生中普遍都有的一种想法:“沙尘暴一般都发生在我国的北方,而我们是江南,跟我们关系不大”。我就利用多媒体便捷的优势,把我们《扬子晚报》关于我省遭受沙尘暴影响的资料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当大家看到这样的报道时,有的脸露惊讶、有的则表现出了一丝恐惧。最后讨论时播放的轻音乐《回家》,意在让大家知道:动植物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生存的环境,让他们回到以前那样美好的家园,和我们一起和谐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多媒体的作用吧!其实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想看到的,至少这样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并能在今后自己的一些行为中能注意到保护环境,这是科学课的目的,也是我们做教师想要得到的效果,当然光靠一节课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在课的结束时候用幻灯打出了一行字,希望和大家共勉。我相信今天的课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是一名环境保护者!

一位科学家的生态情结 篇6

今年64岁的袁国映教授把一生的精力放在生态科研事业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他先后寻找到了最后的野骆驼,揭示了喀纳斯的“湖怪谜”,而且还成为第一个成功穿越撒哈拉沙漠进行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

袁国映教授1939年10月出生在甘肃张掖,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他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新疆生态学学会副理事兼秘书长,新疆自治区专家顾问团成员。曾先后编写了《新疆野生动物》、《新疆脊椎动物简志》、《新疆自然野生环境保护》、《2000年的世界新动物野双峰驼》等著作8本,主持并参加完成了30多项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项目,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

揭开湖怪之谜

喀纳斯湖自古有湖中有巨形湖怪的传说。据当地牧民说:早在30年代,牧民们曾捕到一条大鱼,17匹马也没能把它运走,鱼头可当大锅盛东西。又传说以前常有牛、马在湖边突然失踪。一老牧民讲:1931年的一天,他正在湖附近放牧,突然听到湖水隆隆作响,便穿过树林跑到湖边,看到许多条巨鱼在湖面上翻腾跳跃,激起十多米高的浪花,吓得他赶快跑离湖边。

1985年7月下旬,袁国映带领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的考察队来到位于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自然保护区。这里是我国仅有的南西伯利亚动植物区的心脏地带,喀纳斯湖被群山脚下的西伯利亚云杉、落叶松及杨、桦等针叶、阔叶树木构成的密林围抱着,深绿色的湖水宛如一块碧玉,景色十分绮丽。在营地,袁国映遇到了由新疆大学生物系向礼陔副教授带领的保护区规划考察队,他们兴奋地告诉袁国映:他们在湖中发现了巨形鱼,最大的几乎有212小汽车那样大。

7月24日,天气十分晴朗,袁国映驱车向湖西的哈拉特山峰挺进,下车后带队向海拔2030米的山峰攀登,在布尔津县刚在山顶建成的一座八角亭上俯首下望,湖面一平如镜。忽然,在蓝绿色的湖面上,袁国映发现几个红褐色蝌蚪状团点,仔细看去,有十多个,零星散布在近山脚的湖水中。起初,还以为是湖面的浮游生物块。“是大鱼!”手拿望远镜的一个同伴喊了起来,果然不错,那巨大的鱼头浮现在水面,尾部没入深水中。到中午12时,鱼逐渐增多,有50~60条,鱼体红褐色。粗略目测,最大的鱼,头宽一米多,鱼体长10米以上。这样大的鱼,在国内外的河流和湖泊中未曾见过。袁国映急忙拍下了这珍贵的镜头,并录了像。袁国映查阅了大量有关鱼类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向世人揭示了流传两个世纪的湖怪之谜。

袁国映比较谨慎,他最初向新华社发出的消息是:“最大的一条在10米以上,重量不少于2~3吨。估计6~9米长的中型巨鱼约有10~20条,3~6米的小巨型鱼约有30~40条。在湖中已知有哲罗鲑、细鳞鲑、江鳕、北极苘鱼、东方真鳊等8种鱼类。根据目击到的这些鱼的形态和特征判断,这巨形鱼可能就是哲罗鲑。”在50年代,有人曾在该湖捕到过50公斤重的哲罗鲑。1984年夏天,在下游不远的小湖中又叉到过一条38公斤的。因此,只有哲罗鲑才能长这样大,从而揭示了湖怪之谜。

哲罗鲑属鲱形鱼鲑科鱼类,在阿勒泰俗称大头鱼,属北方山地冷水性淡水鱼类,喜居于水温低而水质清澈的河流和湖泊中,是一种食肉的凶猛的鱼类。巨形鱼的发现轰动了国内外,有20多个国际组织提出愿意合作进行研究,在王震副委员长特批下,日本钓鱼协会60人前来考察,据说观察到了长3~5米的巨型鱼。以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任慕莲教授曾带队来考察,结论是哲罗鲑一般可长到3.78米,活86年。

野骆驼情结

1994年9月12日,袁国映受国家环保总局的委派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参加第一届中亚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会议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约翰·海尔找到了他,说他在蒙古国进行了3年的野骆驼考察工作,蒙古国现存野骆驼350多峰,不知中国境内的情况如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计划建立国际野骆驼保护中心,但不知是建在中国好,还是建在蒙古好,他需要对中国野骆驼的分布情况考察后再做决定。袁国映多年来一直想考察野骆驼的生存情况,这个决定引起了袁国映的极大兴趣。会议期间袁国映向海尔博士介绍了中国野骆驼的分布情况,并当即与他达成了今后合作考察的协议,由袁国映制定考察计划和考察线路,经费由约翰·海尔博士筹集。自此,将联合国的“国际野骆驼保护中心”建在中国就成了袁国映的梦想。

1994年9月,袁国映在乌兰巴托与约翰·海尔分手回国后,向国家环保局王玉庆副局长及有关部门作了汇报,领导们一致支持这个合作项目,并向约翰·海尔发山了正式邀请,考察的出发日期定在1995年4月13日。

然而,考察队在嘎顺戈壁无人区奔波了半个月也没有看到野骆驼的影子,出师失利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1995年5月12日,袁国映和约翰·海尔乘吉普车从搭配泉山前的营地出发,向北部的库姆塔格沙漠开去,沿途是半荒漠草原,只见到几只鹅喉羚、藏野驴,越向北植被越稀少,30公里后逐渐接近了沙漠的边缘,这时再也见不到任何大型动物,只见远处有一片半枯死的梭树林。这时,约翰·海尔博士建议步行,以免惊了野骆驼。大约在32公里处突然发现远处干梭树林中出现了一个黑点,袁国映一行向黑点慢慢走去,黑点越来越大,终于看清了是一峰野骆驼,在野骆驼的脚下,科考人员又发现一峰刚降生不久的仔驼。

母驼一边警惕地望着科考队员,一边低头深情地吻着仔驼,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从仔驼体毛的湿润程度来判断,应该是刚出生不久。仔驼侧卧着,头也抬不起来,约5分钟后,仔驼慢慢抬起头,把身体调整成俯卧姿势,并几次试图站立起来都没成功。仔驼站立起来时,前后肢呈八字形,不能移动,身体明显不稳。片刻后,又俯卧休息,不久又站起来,先是摇摇晃晃地无规则移动,尔后缓慢地跟随母骆驼慢慢离去……

随后不久,科考队又在大青沟发现了37峰野骆驼群。这次考察,为在我国建立国际野骆驼保护中心奠定了基础。

袁国映和约翰·海尔通过两年的考察发现野骆驼对人和车警惕性极高,对家驼则不设防,认为是同类,于是就制定了骑家驼考察的计划。经过一个冬天的准备,科考队于1997年4月3日又第三次出发了。

这次考察就没有前两次幸运了,队员们走了4天到达距科什兰孜30公里的地方时天就黑了下来,只好安营,可是到半夜刮起了风暴,第二天早晨发现14峰家驼跑了,仅剩下了两峰,驼工们不得不去找。这儿离大本营150公里,大家都默默地祝福驼工们能够把家驼群找回来,如果找不回来,用步行需要半个月,而科考队吃的喝的却只能维持10天。

在原地等待的那几天真是度日如年,到第5天傍晚,驼队终于回来了。大家连夜做好了准备,天一亮就拔营返回大本营。

袁国映历时5年,6次进入罗布泊无人区考察野骆驼,行程约3.6万公里,考察到了中国境内野双峰骆驼的分布情况和数量情况。目前,世界上仅剩的四个野骆驼分布区内,中蒙边境的外阿尔泰戈壁地区约有350至400峰,罗布泊北部屹顺戈壁地区约有60至340峰,塔克拉玛干沙漠约有40至60峰,总数在730至880峰,成为比大熊猫还少的世界濒危动物。而在200年前约有1万峰,20年前有2000至3000峰,这是人类猎杀的悲剧。

经过多次考察,袁国映和约翰·海尔一致认为应尽快在罗布泊建立自然保护区,约翰·海尔博士说:“如果不立即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三五年后野骆驼真的要绝迹了。”于是,袁国映制定了罗布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海尔·博士答应筹集资金。

1998年9月13日至18日,中亚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了,袁国映、约翰·海尔分别作了关于野骆驼保护问题的重点发言。会议主席把中国新疆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野骆驼的合作考察研究结果,作为第一次中亚持续发展会议的重要成果向大会进行了介绍。参加会议的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会代表来歇先生非常重视,在他的努力下,全球环境基金会终于决定支付75万美元支持罗布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这个自然保护区对外的名称就叫做国际野骆驼保护中心。

激情穿越撒哈拉

袁国映教授有一个梦想,就是穿越世界第一大荒漠撒哈拉,实地考察那里的地质地貌情况和动植物情况。他想外国人都能够到中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来探险,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征服撒哈拉大荒漠呢?他的这个梦想得到了兼任国际野骆驼保护基金会(英国人组建)会长的约翰·海尔博士的支持。

约翰·海尔博士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汉斯·威斯切100年前成功穿越撒哈拉古驼道,也为了能够给野骆驼保护基金会筹集资金,他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终于在2001年10月组建了中英撒哈拉沙漠考察队。考察队有1名中国人、3名英国人,1名美国人,沿途雇用了非洲黑人驼夫,沿着当年汉斯探险的路线逆向而行,起点是尼日利亚的库卡瓦,终点是利比亚北部城市黎波里,全程2300多公里。

这次探险活动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次考察活动要途经尼日利亚、尼日尔和利比亚,所走的线路是撒哈拉荒漠中心的古驼道。100年来,无人骑驼去过。

10月24日,袁国映手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从库卡瓦出发了。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古老的撒哈拉荒漠上飘扬。

然而,鲜花和掌声之后是艰难的长途跋涉和面临的饥渴、饥饿和一些潜在的危险。因为撒哈拉沙漠阿拉伯语意为“大荒漠”。是北非干燥地区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袁国映说起沿途与一些居民的交往时,很动情地说:“这次我真正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给我带来的荣誉,我处处受到是贵宾的待遇和礼节,因为我是中国人。”

这支考察队只有袁国映是中国科学家,主要队员是英国人,所以考察队定名为“英中撒哈拉科学考察队”,然而让约翰·海尔感到意外的是,他在向尼日利亚申请过境护照和相关考察手续时,遭遇尴尬,但将科考队的名字改为“中英撒哈拉科学考察队”之后便顺利过关了。这让约翰·海尔在事后动情地拥抱袁国映。

是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60年代开始就用真情真心来援助这些非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利设施、交通建设是用中国人民的友谊构建起来的,虽然斗转星移,可是留在非洲人民心中的中国人民的友谊是永远的。

10月28日,中英撒哈拉科考队进入了尼日尔边防检查站,荷枪实弹的尼日尔警察满脸严肃地检查着证件,还要收取几百美元的过关费。但他们查阅了袁国映的护照后却向袁国映行了一个军礼,脸上露出了友好的笑容,用当地语言欢迎袁国映一行的到来,一名军官走过来告诉袁国映可以免收他们的过关费。这让考察队的同行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非洲人民心中的地位。

科考队进入了利比亚境内,又雇用了当地的一个黑人作向导,这个黑人对这里的地形也不熟悉,最后也迷失了方向,他的误导使科考队偏离了古驼道,多走了两天冤枉路。约翰·海尔博士气得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一怒之下将他辞退了。这个黑人为了报复跑到了当地的警察局,说科考队偷拍了利比亚的石油设施等。

利比亚警方感到事态严重,报告了当局。于是在利比亚境内一场用军用飞机、军车、警车跟踪科考队的行动开始了。

当时袁国映和约翰·海尔感到了一场战争将要来临的氛围,军用飞机在他们头上来回盘旋低空飞行,似乎有黑洞洞的枪口在瞄准着他们,紧紧跟在后面的军车和警车上架设着电台,完全像要进行一场战争。

当地面的军车、警车和空中的军用直升机将他们包围时,警察用英语向他们喊话,要他们停下来接受检查,约·海尔博士将袁国映推到前面,向警察介绍:“这是来自中国的教授,很了不起!”警察看了看袁国映的证件连说没问题,向袁国映敬礼,并热情地招待了科考队,警察们还开玩笑说:“我们已经保护(跟踪)你们两天了!”

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之后,约翰·海尔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将袁国映推到前面当作一面挡箭牌或者一张通行证。

台溪乡生态茶园科学施肥技术 篇7

1 台溪乡生态茶园特点及土地营养成分

生态茶园是指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统一科学规划的茶叶种植区, 其特点就是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生态茶园的创建和发展, 能有效增加园区内各相关物种的相互协调和彼此促进, 为茶树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科学合理的利用光能保障茶树的照光度, 从而增加茶叶产出数量, 提高茶叶的品质;还可以在茶树的生长过程中促进园区生态平衡, 保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台溪乡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 不同生态茶园的位置分布不同, 土壤所提供的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茶园进行施肥作业过程中要根据茶园的不同地理特点, 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根据生态茶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将台溪乡生态茶园分为山地生态茶园、平地新开生态茶园及山地新开生态茶园3 类[1]。不同类型的土地营养成分如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 各类茶园土地养分含量差异较大, 对不同类型的生态茶园进行施肥作业, 要根据其所需的微量元素进行科学调配, 才能有效提高茶的品质。

2 生态茶园施肥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台溪乡生态茶园的施肥管理过程中规划性不强, 没有能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施肥方法, 无法满足生态茶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管理施肥的过程中, 使用的肥料主要是以化学肥料为主, 对有机肥料的使用太少, 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有机肥料对茶树生长的重要性;在施肥过程中不能对各化学肥料进行科学配比, 保证营养均衡, 如在化学肥料使用中主要是以氮肥的应用为主, 没有对N、P、K等不同类型肥料进行科学的调配[2];在施肥过程中没有建立科学的规划, 随意性比较大, 不能结合不同类型的土壤营养情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科学施肥;要在施肥过程中注意科学的方式方法, 掌握不同时期不同时间点茶园需要何种营养, 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的施肥技术。

3 生态茶园科学施肥的方法

3.1有机肥为主, 其它肥料为辅

在生态茶园的施肥作业中为保证生态环境及品质的需要, 应秉承以有机肥为主, 科学搭配其它无机肥料。有机肥各营养元素含量多且种类全面, 肥力持久, 能有效改良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过低的状况, 完善土壤营养结构, 为茶树的生长及高产、优产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成分。同时还要根据生态茶园对茶叶品质的要求结合土壤实际情况确定无机化肥的使用种类及用量, 把有机肥和无机化肥合理结合[3]。比如在施肥作业中把不同种类的饼肥、粪便、厩肥、沤肥等和化学肥料等科学结合, 以保证土壤的肥力, 促进茶叶的增产增收, 提高茶叶的品质。除此之外, 还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保持, 形成良性循环, 以保持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3.2科学掌握N、P、K的配比, 进行合理施肥

在生态茶园施肥管理过程中, 由于茶类的品种不同其所需的营养成分也各异。在施肥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各类品种的品质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微量元素进行科学配施。N、P、K等元素是茶树健康生长及保证茶品质不可缺少的元素。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对镁、锌等其它微量元素依赖性虽然不大, 但也不可或缺, 否则会阻碍茶树的健康成长和叶质量。因此在施肥过程中要科学掌握施肥的平衡性。在茶树生长发育的幼龄阶段, 应着重培养茶树的树冠, 要重点掌握N、P、K肥施用比例, 保证N、P、K肥的施用量。树龄为1 ~ 2a生茶树N、P、K施用比例, 通常以2:3:3 为宜, 3 ~ 4a生以2:1:1 为宜, 茶树成熟以后进入盛产期比例为3:1:1[4]。在施肥过程中可以根据树龄变化, 对N、P、K肥施用比进行合理调整, 保证茶树可以高效的进行光合作用, 提高其抗病、抗虫害能力。在保证N、P、K肥养分充足的情况下, 也要对镁、锌等其它微量元素有针对的予以补充。

3.3科学设定施肥量及掌握施肥时间

在生态茶园施肥作业中要根据不同的树龄来科学设定施肥量及掌握施肥时间, 是有效提高肥料吸收的关键因素。树龄的大小影响着肥料吸收效果, 在茶树的生长过程中, 幼龄茶树由于其生长需要小, 对肥料的需求也相对较少;成年茶树其生长旺盛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较多。在施肥作业中要充分掌握不同树龄对营养成分的需求来科学设定施肥量, 确保各阶段茶树的正常生长需求。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把握施肥的时间, 由于茶树生长需求, 4 季中以春、秋产出的茶叶品质最好, 所以要保证春、秋2 季的施肥量。保证基肥的质量, 同时还要进行有针对的追肥, 其追肥比例春、夏、秋季以4:3:3 为宜, 春秋2 季的施肥量占到全年施肥量的70%[5]。

3.4合理利用绿肥

绿肥是生态茶园主要肥料应用之一, 绿肥的应用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极大的节约了管理成本, 是一种以园养园的循环措施, 有效的保证了生态茶园的健康发展。绿肥的应用关键是要避免绿肥与茶树之间相互争肥料、争水源、争光源的情况出现。在幼龄茶树区可以套种豆科绿肥, 其既能高产增加经济效益还能促进茶树的快速生长;在相对大龄的茶树区可以套种矮秆类型的绿肥, 如草决明、花生、绿豆等[6]。茶园中套种的绿肥植物要进行及时的收割、填埋或铺于茶树周边使其分解, 发挥其肥料的作用, 以促进茶树的健康生长, 保证茶园土壤的肥力。绿肥的使用为茶园土壤营养平衡及健康循环发展奠定了基础, 能有效保证茶的品质。

4 结束语

在生态茶园的施肥作业中为确保生态环境及茶品质的需要, 通常都采用以有机肥为主, 其它肥料为辅;科学掌握N、P、K的配比;合理设定施肥量及掌握施肥时间;合理利用绿肥等施肥方式来保证茶的品质, 促进其高产高收, 保障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茶农收入, 增加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台溪乡是传统的茶园种植地, 为适应发展的需求和提高茶的品质。近年来, 台溪乡广泛推广生态茶园。其中科学施肥是关键。本文根据生态茶园的特点和养分状况, 施肥管理中存在忽视有机肥的作用, 化学肥料、氮肥用量过多、施肥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 对生态茶园的科学施肥进行了探讨, 以供茶农参照。

关键词:生态茶园,科学施肥,技术,台溪乡

参考文献

[1]余明志, 肖方扬.尤溪县台溪乡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及其效果[J].福建茶叶, 2014, 2 (2) :18-20.

[2]黄忠艳.浅析同心乡生态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 3 (3) :71.

[3]肖方扬.尤溪县台溪乡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J].福建茶叶, 2013, 3 (3) :29-31.

[4]吴洵.试谈生态茶园的科学设计和质量管理[J].中国茶叶, 2014, 12 (12) :4-9.

[5]刘美雅, 伊晓云, 石元值等.茶园土壤性状及茶树营养元素吸收、转运机制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 2015, 2 (2) :110-120.

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篇8

一、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空前的生态危机

(一) 全国资源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人口大国, 资源小国。从人均上看, 我们跟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大概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说中国的人均资源非常少, 更何况我们的污染又很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 地区发展失衡, 区域水平相差大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们比较片面的发展, 导致地区差距开始拉大, 中、西部就是在占地不到20%的情况下, 还主要靠提供矿产资源, 提供原材料为主。中国这种地区发展失衡导致的一个最大后果就是城乡差别, 欧洲般发展的城市与非洲般落后的农村相对照, 形成城乡二元结构。

(三) 石油严重依赖进口

2012年我们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6.42%, 超过了美国, 将来我们要继续发展, 依存度将会达到60%―70%。石油的过度依赖进口导致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反应敏感, 一旦世界局势有风吹草动就将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

(四) 水资源紧缺, 污染严重

中国七大水系, 有一半以上受到污染, 35个重点湖泊当中有17个严重污染, 90%以上的城市缺水, 全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 严重污染的26条, 重度污染11条, 中度污染28条, 占到了一半以上。

二、中国严重的生态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体制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定程度上是与体制不健全有关。

(一) 经济发展方式落后

我国现在的发展主要是靠牺牲生态环境和后人的机会获取的, 靠的是“三高一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 不仅如此, 有些地方的领导对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津津乐道。中国保持着连续30年的高增长率, 但是如果把破坏了生态环境这笔账算到一起的话, 可能还会造成生态赤字, 这是我们的体制造成的。

(二) 干部政绩导向失误

过去的观念是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恢复, 先肚皮后脸皮, 先温饱后环保, 先粗放后精细, 先发展后文明, 这种政绩观的直接导向就是“逼良为娼”, 于是有人就把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理解成“硬发展是道理”。我们应该理解科学发展才是道理, 重在科学发展, 而不是硬发展, 硬发展没道理, 一定要科学发展。

(三) 决策不科学合理

现在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做决策时根本不考虑环境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 搞了很多小项目, 我们叫村村开火, 户户冒烟, 从眼前看虽然经济有所发展, 但是破坏了环境, 掠夺了资源, 结果还要花更多的钱和时间去治理, 其后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这些实际上也是政策决策导向机制不合理造成的。

(四) 忽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

我们所有的生态问题, 体制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我们现在所有的生态问题, 可以说都不是以人为本的, 搞所谓的以物为本, 以钱为本, 甚至以官为本。环境破坏了怕什么?我GDP创造出来, 升官就可以了, 我不管以后百姓的生活怎样。有的官员难道不知道环境被破坏了吗?他们也住在这个地方, 环境、水、空气都跟他们有关系, 但是他不怕, 我就是要发展, 这样发展就会得到提拔, 留下的问题给后任来处理。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一)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其一, 现在我国环境的管理主要是环境保护部门, 但大多是间接的管理, 不是直接的, 所以要进行机构改革, 转变职能, 由环保总局升为环保部, 这在五年前已经完成了。其二, 强化其管理职能, 我们经常说五龙治水, 政出多门也是我们行政体制的一个弊端。其三, 实行责任制和绩效考核, 克服消除部门利益, 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二) 提高党政干部的素质能力

党政干部要很好地加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就必须解决他的政绩观的问题。现在很多干部政绩观有问题, 其实政绩应该是为人民群众负责的, 现在是只为自己的乌纱帽负责, 说明在干部的政绩导向上存在严重问题。三中全会就指出, 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导向, 建立全方位的政绩考核机制。总的来说, 我们的干部素质不断提高, 观念也在变化,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当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为当地老百姓守护一片蓝天、净水、绿地, 这是我们干部的基本素养。

(三) 生产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各个企业、公司、学校、医院、商店等等都在遵守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法规, 包括对自己职工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我们对违法的生态文明建设单位, 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根据其严重程度要关、停、并、转, 还要进行罚没款处罚, 借助于媒体给予曝光, 行政上进行通报批评。

(四) 公民个人要成为生态公民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 篇9

生态, 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的状态, 她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随着现代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到来,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模式使得经济发展超过了生态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循环的自在规律,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频发。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但生态危机并不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反, 正是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进而导致资源浪费, 环境破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 ”, 科技正是其原动力。人类跨越工业文明向更高的生态文明迈进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人类走出生态危机, 走向生态文明, 创建社会和谐, 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生态文明包含着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2) 。因此, 构建生态文明, 是科技进步的伦理要求;发展“绿色”科技, 是科技进步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二者相辅相成, 互利共生, 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一、科学技术是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支撑。

人类永远无法将科技排除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之外, 人类要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对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改造, 以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一种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工具和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必然会服务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诸多方面。

1. 农业方面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生态化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迈进了一个生态发展的新层面, 为农业的生态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扩展生物固氮的能力, 实现粮食的增产;也可以创造农作物新品种。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改善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成功地建立了一大批农业生态工程——稻田生态工程、桑基生态工程。前者是在稻田中加入红萍和鱼, 红萍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 富集水中难以利用的钾, 充分吸收阳光二氧化碳以制造大量的有机物质, 以此调节稻田中氮和钾等各种物质循环和积累, 将稻田人工生物圈调控成为一个为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生态系统, 在水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每亩还可增收鱼250公斤;后者是将低洼地深挖为塘, 将泥覆于塘四周为基, 基上植桑, 塘中养鱼, 残叶入池喂鱼, 塘泥上基为肥料, 经济效益远高于单纯的植桑或养鱼。农业生态工程的建立, 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化肥用料, 净化了环境, 使资源、环境、效率、效益都得以兼顾。

2. 工业方面

就工业生产而言, 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与产品生产行业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无公害技术的推广、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改革生产工艺, 改进燃烧设备, 提高燃烧效率, 对废气进行治理, 有效地控制工业废品的新陈代谢。废弃物的重复利用是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化所努力的方向。例如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洁净煤技术” (3) , 增强煤焦油、苯的开发利用, 这里的范例是国家重点扶持企业上海宝钢集团的宝钢化工。而煤焦油在19世纪之前仅仅是煤炭燃烧之后的副产品, 苯则是19世纪初煤气作为照明用气时合成出来、一直被公认为有毒无用的废弃物质。

3. 资源保护方面

当今时代, 植树造林、预防土地沙漠化、保护森林和水土等资源早已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人类用飞机播种建立植被, 用卫星遥感监视森林火情, 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 用生态学的方法指导树种搭配、林业建设。我国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采用这些科技手段大量进行人工植树, 建成了防风、固沙、农田牧场防护和水土保持森林带相结合的“三北”万里防护林带巨型工程,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创举。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治沙站利用现代生态学作指导, 找到一条成功地利用机械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战胜沙漠化的途径, 建立出“以固为主, 固阻结合”的无灌溉固沙植被防护体系, 为我国干旱沙区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4. 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

我国常规能源相对不足, 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另外, 目前我国利用的能源仍然是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也带来不少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高科技开发利用新能源上。仅电力能源开发就有美国实施的光电池项目开发计划, 将太阳光转化为电力的阻挡层;日本的利用海浪发电;意大利、冰岛、新西兰等国家使用的地热发电;还有早些的荷兰使用风力发电;俄罗斯也试图用风力气球从对流层通过电缆引电力至地面而获得电力……以及备受争议的核电站, 都是对于生态能源开发的努力探索。我国更是对于无污染能源核物理学的开发运用于核电站和开拓受控热核聚变作了很大的努力, 争取无污染、干净清洁的能源。

总之, 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 我们只有依靠科学技术, 才能够发展生态农业, 保证粮食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学技术, 才能够开发清洁工艺,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依靠科学技术, 才能够减少污染排放、探索和开发新资源, 缓解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核。

科学技术本身是客观的, 它自身并不具备价值的判定, 科学技术的价值来源于人类如何去运用它。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为了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优先发展的科技都是为经济产量输出的迅速扩张服务的, 有时甚至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的速度, 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提出, 赋予科学技术自然和生态的价值判断和理念, 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生态的灵魂。如果人类只是将科学技术过多地用于追求舒适、便捷生活的本能, 而忽视生态的价值, 那么科技这把双刃剑最终会深深地刺向人类自己。因此, 我们应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 正确地引导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 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 用生态价值评价科学技术, 用“绿色科技”推动生态化生产, 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

1. 政策导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自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以来, 中国已经认识到必须对现行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种转变中,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节约与高效率利用的手段, 在生态化的体制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创新。

一系列由政府制定的规划和措施, 如“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加快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等, 从宏观层面上指导和微观层面上促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一些具体的指标计划, 如《“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GDP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等, 对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节能减排提出指标性要求, 有效地推动了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的应用。

许多高校设立了环境与资源学院, 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的相关研究与教学, 取得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 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国家和政府设立了战略性基础研究项目来研究并解决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 这也使得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观念导向:生态文明观促使科技走向生态化

科学技术的主要精神就是追求真理, 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也包括尊重自然界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界的法则, 在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协调发展。而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人类忽略。生态文明的提出正式确立起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念, 促使国家和政府建立起一套以生态化的生产力为基础、立足于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的生态制度, 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都放在首位, 实现科技绿化、生态化。科学技术在当今已是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现代科技, 是追求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生态科技。

在这种生态科技思想的指导下, 人们在开发和产品研制过程中会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 力求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人们会在环境困难的艰难形势下, 重视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将经济、生态、和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持久效益结合起来, 尽可能地消除工业文明产品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负效应的弊端。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社会—自然”和谐系统的健全发展, 向着有利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恩格斯说:“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和胜利都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4) ”, 笔者认为, 人类采取的每一个活动实际上都是自然对于人类智慧的考验, 我们不应该在每一次灾难后才重视恩格斯说的这句话, 我们需要在行动前就有所思量, 把自然、生态纳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人类的行动或许就会谦逊许多, 科技、生态和人性也必将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 现代科技日益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只有发展“绿色”科技, 才能够成功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家的经济素质和发展能力;只有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 才能够提高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的利用率, 从而间接地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才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生态危机, 缓和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更好的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走一条人与自然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惠斌, 薛晓源, 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1]李惠斌, 薛晓源, 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2]杨京平.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2]杨京平.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3]姚强.洁净煤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3]姚强.洁净煤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谭仁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文化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5]谭仁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文化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科学保护研究 篇10

20 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 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并威胁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 特别是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工业三废的污染,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国家已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问题, 并且在探索如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稳定的措施, 使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科学发展[3,4]。本文从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现状分析出发, 探讨生态学研究工作中应该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决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问题。

2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2.1 工业污染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5]。与此同时, 工业生产超标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 造成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 产生噪声、振动等, 危害周围环境。如煤燃烧排出的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等[6];化工生产废气中含有硫化氢、氮氧化物、氟化氢、甲醛、氨等;电镀工业废水中含有重金属 (铬、镉、镍、铜等) 离子、酸碱、氰化物等[7];火力发电厂排出烟气和废热等[8]。此外, 由于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物质进入环境;地下矿藏的大量开采, 把原来埋在地下的物质带到地上, 从而破坏了地球物质循环的平衡。重金属和各种难降解的有机物, 在环境中循环、富集, 对生物构成长期威胁[9]。

(1) 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 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西南某地区, 1982年的3个月内就降了4次酸雨, 雨水的pH值为3.6~4.6, 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10]。

(2) 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河流的污染, 也已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后果。我国的淮河、黄河兰州段[11,12]等河流, 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引起的水污染已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毒害作用[13,14]。

(3)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出的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大量排放到湖泊、河流和海洋中,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水华”或“赤潮”现象。在我国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沿海地区的“赤潮”[15], 内地淡水湖如无锡的太湖、云南的滇池等发生的 “水华”, 都直接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3,16]。

2.2 资源过度开发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7]。按照其生产的属性, 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但不合理和不科学地利用或过度干扰其再生的环境, 将会使其再生能力降低。不可再生资源是相对于人类活动不能再生的资源[18], 如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文明的发展, 继续过分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社会需求的增长, 已不能维系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了[19]。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不合理、非节约型和非持续型的开发利用, 必然引起自然资源急剧衰竭、环境恶化, 使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及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追求经济发展为中心, 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与强度不断增强, 较少顾及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20]。因此, 在经过长时间大规模开发之后, 暴露出诸多问题[21]。如: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浪费严重的问题;土地的过度开垦造成沙漠化、盐渍化的问题;森林资源的人为破坏或过度采伐, 使得水土流失有增无减, 生态环境遭破坏, 部分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储备减少和周围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等[8,22]。

2.3 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物种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是世界上物种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23]。据初步统计, 中国的植物种数占世界总数的 11%, 其中约有240个特有种类, 同时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拥有量占世界总量的10%。但是, 我国的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24]。据调查估计[25], 目前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正以每天1个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灭绝, 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 还有大量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 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 我国占189种, 为总数的1/4[26]。如我国70%以上野生稻的生存环境已遭到破坏。目前已查明我国外来入侵物种283个, 每年对我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左右[22]。生物多样性锐减[27], 大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流向境外, 给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综上所述, 生态环境的破坏涉及面广, 危害程度大, 侵袭性强, 且难以治理。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每一步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综合监测的原则把环境保护与治理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

3 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 包括各种自然物质、能量和外部空间等生物生存条件组合成的自然环境和经过人类活动改造过的人工环境共同构成, 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环境系统[28,29]。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条件[30]。

社会稳定是指一种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状态, 即社会结构诸要素之间都按照一定的顺序, 构成相对稳定的网络体系。判断一个社会是否稳定,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标准, 社会稳定也有着不同的类型。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以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来判断一个社会的稳定[31]。社会的稳定发展以物质生存为手段, 在物质存在的基础上, 完善人的个性, 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 创设一种不断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性上升的高水平稳定[32]。而社会稳定以人和社会的存在为基础和前提, 人和社会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为其存在的物质来源。同时生态环境又为人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33]。

由此可见, 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人们在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稳定等问题时[34], 往往忽略了二者的关系, 单纯就生态环境谈生态环境保护或单纯就社会稳定谈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35]。我们要解决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激增而造成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36], 认真分析和研究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 以消除由于环境压力而引发的威胁社会稳定的种种不良因素, 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 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1) 以全面系统的方案[37],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不仅要从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去考虑, 而且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计划之中[38]。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 更不能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来换取国家经济的增长, 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必须考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39]。

(2) 协调各部门联合执法, 确实及时有效地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40], 涉及到许多学科、许多部门,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中国的生态环境的管理采取的是按资源要素分工的部门模式, 管理的体制机构设置及其职责的分工是分散的, 管理职能分散在许多部门, 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的监督和管理机制[41]。在可持续发展中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部门格局条块分割, 这些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有妨碍的。例如, 搞经济的考虑经济发展, 搞水的考虑水的问题, 搞林业的为林业考虑, 并且只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部门单位的工作好坏, 造成严重生态环境现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进行多学科系统研究、掌握基本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42]。同时应该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共享, 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各个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强沟通, 对设置的研究课题应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环境保护, 要加强公众参与, 必须建立起基层宣传教育的专业队伍, 培训青年学生志愿者宣传队以提高国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43]。在全国范围内, 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工作。

(4) 加强立法, 用政策法规去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中国的立法和执法正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44], 不过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重资源的利用, 轻生态环境保护[45];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生态补偿政策和法规不完善, 政策法规实施不利, 缺乏制度和监督机制[46]。因此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就需要完善法律法规, 提高地方领导的环境保护意识,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

摘要:剖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指出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紧密联系, 对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科学发展观催生生态投资建设理念 篇11

关键词: 投资建设科学发展观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84-02

在投资建设领域,传统的投资建设是把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作为唯一的着眼点,唯一的追求目标。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技术、各种生产实践乃至整个社会,势必显现为一种畸形的发展态势,这种发展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式生产。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治国理念,这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又一次的思想飞跃。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五个统筹”,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从事投资建设时,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定势,着力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要从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转移到生态与经济并重上来

过去我国各地投资建设,由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认识不足,加之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为了解决矛盾突出的粮食问题,而未能自觉地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重视生态问题。特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许多地方,毁草毁树、乱占林地、围湖造田的现象突出,项目资源使用不合理,工业污染严重,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造成不少地方原始生态环境毁灭,一些动、植物物种消失。即使后来花大力气对荒山荒地进行了植被恢复,对河流水系进行了治污,但物种丰富的原始生态系统已难以再现。这个时期特别多教训对我们现在所要实施的投资建设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现在所要搞的投资建设应以自然资源和环境利用配置效率作为首要标准,在编制地方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以及项目审批时,正确引导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节能环保、促进社会进步的项目的建设,坚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统一,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要从过去人与自然对立转移到人与自然共存上来

生存环境的恶化不能不使我们省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改造和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人是主动的方面,引发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人自身。从本质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看,自然界为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使用看,人的活动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因此,人类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存续下去,自身也要在必须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话,归根结底必须和自然共存,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将“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相和谐,从而实现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持续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促使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不超越环境系统涵容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促使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历史告诫我们:如果不善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即使我们曾经拥有大自然的丰厚馈赠,即使我们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曾取得短暂的胜利,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将不再是生活的乐趣和发展的希望,而只能是生存的日趋艰难。因此,在投资建设中,应从项目的建设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是否控制在自然和经营的再生产速率之内,废物排放是否控制在环境同化能力之内,项目建设是否威胁或减少生物多样性作为投资建设评判的行为准则,积极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做到“五个零排放”,实行“四同步、三不准”,全面实现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的“五个一流”的奋斗目标。

三、要从过去重物质成果转移到重物质与生态相结合上来

当代社会已进入到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表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上的区别是:工业文明的国民经济核算只体现物质成果,而生态文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不但要反应出物质成果,更要体现包含由物质财富、生态财富和社会发展财富在内的人类总财富水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关于经济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的信息,将不同的和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各种指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集成指标,以服务于决策。对综合核算体系的需要取决于其服务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一是经济活动的水平和状况;二是可持续经济收入——可用于消费而不会耗竭资本存量的数量;三是经济福利——总福利的纯经济部分;四是人类福利——人类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显然,投资建设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应考虑生态效益。因此,在投资建设上,各级投资者在继续注重提高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使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投入效益的稳定增加相同步,真正做到在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四、要从过去重眼前利益转移到重长远福祉上来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照顾子孙后代是一种伦理义务,更是一种道德要求。从伦理上来理解,进行投资建设需要用可持续要求来约束,就是在未来一定时间的生产机会下,其自然资本存量不随时间而下降。投资建设追求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一种以作为社会主体“人”为中心的发展,是面向人民追求和谐统一境界的发展。这种发展至少包含两重含义:其一,强调当代人对后代人应当赋有自觉的“类”意识,在思考问题时,应该自觉地从个体本位,群体本位转到类本位上来,承担起为后代开创更美好生活的责任。当代人对自然界决不能只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只是索取,更不能任意掠夺,而要实行可持续性发展,做到代际公平。其二,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人从自然的对立中“解放”出来,进入人与自然的高级阶段的统一。这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价值,即“共产主义将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因此,在考虑投资建设项目时,应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移民安置等方面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仅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要着眼未来发展,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五、要从过去重两个文明建设转移到重三个文明建设上来

投资建设不是独立的,它和许多产业的开发,包括人文环境的建设等都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系。要保持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即在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抓生态文明建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如果切实能把投资建设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上去认识,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工作,那么我们在主体思路和做法上就应进行两个方面的调整: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应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干群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教育,生态教育甚至要从娃娃抓起。不仅要从小学课本开始增加生态教育内容,更要培养专门的生态投资建设人才。要促使人民了解、掌握生态学知识,明确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在生物圈中的正确地位,进而在发展意识上能将现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将局部利益同全省、全国利益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其次,在实践领域就要设法对现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力图建立起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体而言,在生产上就要建立资源节约,环境污染小的经济实体,走生态产业的发展道路;在生活上,则要积极提倡适度消费和替代消费。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只要我们把投资建设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上来认识,我们已有文明的建设就会由原来仅仅局限于社会领域而扩展到生态环境领域,这样,投资建设无论从单纯意义上的建和管的问题,还是从广义上的生态与发展的问题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福庆. 江西生态经济区域类型划分研究[J]. 企业经济.2005(7)

2.李文华.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省建设[J].2004

3.张天柱.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环境科学动态,2004(2)

4.张福庆.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J].中国工程咨询,2004(8)

5.张福庆. 投资项目运作指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科学生态 篇12

1 宜宾早茶走出国门

在2013年韩国首尔国际食品产业大展期间各国商家和外国友人及韩国民众都对“中国·宜宾早茶”的由来很感兴趣, 想不到在每年北国大雪纷飞期间, 中国四川宜宾的新茶就开园上市了。他们对新春品新茶较为凝惑, 纷纷到中国四川展区的“中国·宜宾早茶”展位来品味“中国·宜宾早茶”, 了解早茶历史, 享受早茶文化, 畅谈早茶商机。参展期间, 宜宾早茶展区共发放宜宾早茶相关宣传资料1 000多份, 录像光盘50张, 接待了50多名采购商和近千名普通民众, 与5家企业签定折合约150多万人民币的意向性协议。

韩国农业部长和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参赞, 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王鹰和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徐宏源等领导都亲临四川展区“中国·宜宾早茶”展位来参观、指导。特别是韩国农业部长、中国驻韩大使馆参赞和韩国及组展单位等相关领导及专家走到四川展区“中国·宜宾早茶”展位前立即停下了脚步, 询问“中国·宜宾早茶”的历史文化、生产加工等相关情况, 并悠闲地品尝了宜宾早茶, 对“中国·宜宾早茶”的季早、叶绿、汤亮、纯香产品特色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中国·宜宾早茶”精制包装产品被作为中国代表团大会唯一的特色赠送礼品。

“中国·宜宾早茶”在中韩农业合作论坛上, 以其独特、不可复制的生态、生产环境和宜宾茶文化及发展规模及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品牌打造3个方面进行展述, 引起到会领导、专家和参会者的兴趣, 纷纷前来咨询。

宜宾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南沿, 全市8县2区, 有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 浅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由于有气候、地理、区域3个方面特殊的原因, 使宜宾的自然气候有冬季气温高, 春季回暧早, 空气湿度大等特点, 适宜各种农业植物、作物, 特别是茶叶大面积的绿色生态、生长发育, 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业产品, 茶叶常年在2月上旬就可开园生产上市, 一般比四川省内其他地方和江、浙一带主产茶区早15~30天左右, 属名优生态早茶生产的最适宜区。虽然宜宾地处中国大陆内陆深处, 既具有沿海海洋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 又无沿海海洋海气候自然灾害的气候劣势。因此, 宜宾的自然优势是独特、不可复制的。

种茶历史悠久, 发展具有规模。宜宾每年茶发芽早及早茶文化据历史记载可追溯于唐代, 现已有3 000多年的种茶史。宜宾市所属的8县2区都种茶产茶, 在全国地级市主产茶区罕见。全市现有茶园面积超过5.33万hm2, 年产茶叶近4万t, 茶业综合产值近80亿元, 是四川省最大的茶叶基地, 也是全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基地。根据规划“到2015年, 宜宾要实现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00万亩, 综合产值达100亿元, 带动100万茶农收的‘三百工程’”总目标。

保障质量安全, 打造公共品牌。保证“中国·宜宾早茶”农产品质量安全, 必须进行基地生态和谐化, 生产加工标准化, 产业经营规模化的生产销售, 而基地生态和谐化又是“三化”中的重要基础, 茶叶基地在坚持以茶为主的基础上, 茶园中适当科学地间 (养) 作玉米、花果、林、鸡等其他动 (植) 物, 基地必须逐步达到生产生活沼气化, 生产加工机械化、清洁化, 农民精神文化化, 确实保障“中国·宜宾早茶”质量安全。让茶与其他动 (植) 物同人和谐共生发展, 实现茶区农民向茶文化旅游产业工人方向转变。2009年中国茶业流通协会授予宜宾为“中国早茶之乡”称号;“宜宾早茶”作为公共区域品牌, 于2010年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四川省政府还决定将“宜宾早茶”作为全省三大茶叶公共区域品牌之一来打造。

2 学习先进开拓视野

农村建设必需实行科学化、规模化、专业化。韩国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全国在政府的援助下, 地方农民通过自助, 协作开展了整顿生产基础, 改善生活环境, 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对韩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及促进作用。科学化:韩国道 (省) 、郡 (县) 各级都建立了农业推广中心 (相当于我国的各级农业局) , 而国家又以郡级基层农业推广中心建设为主。农业推广中心的科技人员为国家公务员性质, 科技人员待遇和工作配套设施及经费由国家负责, 保障了韩国农业在科学指导下健康地进行。规模化:在政府的资助下, 全国农村广泛地进行了公路、水利、生活与农村发展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工作, 现韩国农村基本达到了公路修到村、户, 生产机械开到田边, 使农村的村与村之间, 特别是边缘、山区农业与外界能互通, 为促使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达到规模化, 提供了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专业化:韩国主要是以中小专业协会和家庭农场为形式进行生产经营, 政府大力支持农民自己建立专业化协会及家庭农场组织, 农民充分做到“五个自己决定”。在各级农业推广中心的指导下, 主要由农民自己决定种植什么作物, 自己决定什么生产管理方式, 自己决定怎样筹集生产资金, 自己决定加工什么产品, 自己决定怎样拓展销售渠道等, 达到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目的。如韩国历洲郡镇南农业协会, 协会有2 100多会员, 其中有女会员约700多人, 主要经营大米生产及加工和协会银行两项工作。协会建有一个22 000m2, 以大米原料生产为主的年糕食品加工厂, 协会管理人员和加工厂员工共78人。协会银行优先、优惠为会员提供生产发展周转资金, 协会银行利润会员可按规定进行分利。2012年协会总收入达45 566亿韩元, 会员年人均收入21亿多韩元, 折合人民币约11万多元。韩国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 到现在全国农民仅占全国人口的6.8%。因此, 现在韩国要从事农业工作, 国家是有一定的限制, 而且人们也比较喜欢农业科技员及农民这类职业。

第一次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跨国参展活动, 学到了很多在国内难学到的东西, 开拓了视野。如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主要生产菌菇, 主导产品香菇菌棒和杏鲍菇产品销往国内、国际市场, 为发展国际市场, 在韩国投资合作建立了“中韩农产株式会社”和“昌华农产株式会社”两个企业, 实施在“国内发菌, 国外出菇, 即销往市场”的办法, 现主导产品香菇菌棒出口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 年出口创汇约1 000万美元, 促进了企业及产品向国际市场的开拓。

宜宾茶业企业现有国家龙头企业1家, 省级龙头企业2家, 市级龙头企业近20家。“中国·宜宾早茶”能否也在加强品牌宣传学习尝试。因此, 走出国门不仅是推销产品, 更重要的是学习先进、改变观念。

3 科学生态和谐发展“宜宾早茶”

坚持“宜宾早茶”为主导。建议以“宜宾早茶”为龙头, 带动宜宾市其他的特色农产品共同发展。应集中打造“中国·宜宾早茶”为主导的特色公共区域品牌, 培育、建立以国家级龙头企业为首的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梯级式龙头企业, 实行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挖掘、开拓、发展宜宾茶文化、茶旅游等与茶相关的延伸产业, 将宜宾茶叶产业及“宜宾早茶”打造成为本市继五粮液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和城市名片。

加强“中国·宜宾早茶”历史文化的宣传:紧紧抓住宜宾市茶、酒、竹三个突出的龙头产品, 就是每年以年初的“中国·宜宾早茶节”, 年中的“蜀南竹文化节”, 年末的“白酒文化节”为平台, 办好宜宾特色的“三节”。要尽量使“三节”各有重点, 达到相互融合促进, 加强宜宾特色历史文化及产品宣传的目的。

加快“中国·宜宾早茶”文化及旅游产业的打造。没有文化的产业, 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 而茶文化、茶旅游产业的发展, 将是促进宜宾茶产业健康、快速向前发展强有力的源泉和动力, 应尽量利用具有宜宾特色的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 使其得到相互促进、和谐、共同发展。近几年, 为开发“中国·宜宾早茶”文化及旅游产业, 宜宾市很多区县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如翠屏区正在建设的“金秋湖万亩生态早茶示范区”项目, 长宁县2013年开始建设的“竹海万亩生态早茶创意园区”项目, 就是在开发“中国·宜宾早茶”文化及旅游产业。我们虽也做了一些工作, 但与沿海及四川的雅安市、乐山市及成都市的茶区相比, 仍有差距。建议全市应统一科学规划、实施“中国·宜宾早茶”文化及旅游产业示范项目, 特别是长宁县的“竹海万亩生态早茶创意园区”项目, 是一个很有特色、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中国·宜宾早茶”文化及旅游产业项目, 宜宾市委、市政府应大力支持并加快建设, 争取在全市、乃至全国起到很有特色的示范作用。应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民土地流转, 建立家庭农场和专业协会, 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通过对“中国·宜宾早茶”文化及旅游产业的打造, 达到大力提高茶区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 使大量农民逐步转变成“中国·宜宾早茶”文化及旅游产业工人, 从而促进宜宾市委提出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 健康、快速实现。

上一篇:P450酶下一篇:课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