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忆观

2024-10-24

档案记忆观(精选9篇)

档案记忆观 篇1

国际上的档案管理者已开始意识到并将他们所意识到的记忆观念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从而呼吁人们能将其作用到实践过程中去, 进一步敦促人们自行地参与档案的构建与维护, 从而完成其对于集体记忆的保护与构建。并以此为己任, 自觉地行成构建和保护档案就是维护和集体记忆的过程。总而言之, 不论是“集体记忆”, 还是“社会记忆”, 都在时间的推移中得到重视并成为档案管理者们的关注热点。其实, 早在1950年召开的首届国际档案大会上, 就已经强调了档案工作与集体记忆的关系, 并且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证据是可以证明一个国家的灵魂的材料。档案作为国家的重要材料, 其保存也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记录着一个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相关记忆。”[1]那么档案馆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当然, 当年这样一个观点的提出也成为了广大档案工作者一直以来的信仰与追求。时代在变化着, 档案人的观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 但是追溯其本源, 都是在不断提升档案在集体记忆中的地位, 并强调其重要性。最近的几年里, 国内的档案记忆者也不断地强化了档案自觉的意识, 大多数档案人都传承着档案精神, 自觉维护着并将集体记忆的记录、保存与管理作为己任, 并将这一理念用于实际, 付诸生活。

在互联网时代, 随着档案记忆观的行成与发展, 人们已经将家庭、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的记忆与档案有机地串联到了一起, 由于档案记忆观的中心就是对记忆属性的认识, 那么作为封存记忆的档案馆的整理与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2]负责档案的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工作, 正确对待自己的本质工作, 新的时代, 新的时期, 工作人员也应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观念。以互联网时代为契机, 在档案记忆观的引导下,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都应顺应潮流, 高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 不断改进原有的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 以求高效改进档案管理效率。

一、完善企业组织记忆, 从企业内部积极建立档案开始

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组成的一部分, 一个企业的集体记忆保存的完整程度在某种程度, 或者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民族, 对于集体记忆的认识程度。换句话说, 企业的改革关乎整个民族的经济动向, 企业的发展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水平, 那么企业中的组织集体记忆就体现了社会记忆的一个方面。任何一个企业管理人都知道, 档案的管理有时关乎企业的存亡, 同时, 一个阶段内的档案整理起来就是一个企业在某一时期的发展史, 正因如此, 档案的构建与管理是有着极大价值的。在信息多维化的今天, 对企业而言, 文件的产生形式多种多样, 任何信息都可能通过各种形式生成一个文件, 因此, 作为档案的管理和构建人员要全面地搜集企业的完整档案, 并做好企业内员工的思想动员。[3]养成“档案观”的意识, 积极建立档案, 为信息的搜集提供援助。

(一) 要明确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现实工作中, 档案人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 作为企业档案人, 要客观完整地搜集信息, 把握现阶段的企业发展动态, 多维搜集各种活动的相关资料, 并整理出有效的管理档案, 遵守档案人的行业准则, 以真实、完整为出发点, 进行企业档案管理。

(二) 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资源库

前文多次提到互联网时代要改革, 那么作为一直以来流传下来的档案制度与方法究竟要如何改革?明确的答案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资源库, 利用信息手段, 真正做到多方位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同时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完善信息保密系统,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加确保了企业档案的完整, 真实, 有效, 保密。

二、科学有效地整理企业档案

在建立了完整的企业档案后, 科学有效地管理同样是重中之重。档案管理者的责任有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保障, 同样是一个群体精神生活的记录。那么, 科学有效地整理企业档案就是企业内部的整体选择, 没有例外了。

(一) 真实的企业记忆有助于企业发展

企业档案管理的真实性是一切组织记忆的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一个企业的问题就将是另一个甚至几个企业的机遇。所以想做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企业记忆的真实性是前提。同样, 在企业内部, 想要对一个阶段的企业发展做出鉴定, 也必须依据真实的档案数据, 管理者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因此, 档案的真实性也是企业鉴定的依靠。

(二) 企业档案分类整理, 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

由于每个个体都可能是信息的输出者, 每个个体也都可能参与到集体记忆的任何一个部分, 可见, 集体记忆的信息之繁杂。作为企业信息管理者, 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 将管理档案进行有机的分类, 并整理出与企业发展步伐相一致的企业档案, 明确哪些是有利于企业近期发展的, 哪些是档案“鸡肋”, 哪些是无用的档案。同时, 档案工作者还应当积极配合企业管理者, 将适用于企业发展的, 有利于企业借鉴的信息逐一整理归纳, 做好备注, 方便日后借鉴利用。

(三) 保障数字档案系统的安全性

在档案记忆观的引导下, 在互联网时代的促进下, 数字化档案资源库是大家所倡导且顺应时代发展的。然而任何发展都不是盲目的, 数字化档案库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同样会面临种种问题, 如系统瘫痪, 数据失效, 黑客侵入盗取数据, 病毒侵入丢失数据, 种种问题都是档案管理者所担心的, 正如之前提到的, 档案的保密性、真实性, 都可能关乎整个企业的未来, 甚至存亡。而由于数据管理不当造成企业瘫痪, 或者商业机密丢失是最为致命的。因此, 企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监控以保证对数字信息库的长期有效控制。对于系统化的企业档案, 要确保其长期可读状态, 同时保证其安全不被篡改, 对外注意防火墙设定, 防止商业机密丢失等。总之, 数字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就要配备数字化的安保系统与监控系统, 明确档案管理重要性, 维护其真实性、完整性, 扩大其可利用性。

三、企业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及其发展意义

(一) 企业档案信息的开发

一个想要长期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必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与企业荣誉感, 而最能体现企业荣誉感的莫过于企业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建立企业组织记忆, 规划好企业档案无疑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心与认同感的最好方式。如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 自2012年开始的“双十一”项目及“双十二”项目, 每年都会给阿里巴巴集团带来巨额收入, 而建立企业档案, 尤其是2015年的“双十一”, 马云在全球范围内直播交易额突破百亿的时间, 直接给消费者和员工带来巨大的冲击。相对应的建立起“双十一”交易额过百亿时间档案, 将每一年的交易额过百亿时间信息汇总并做出比较, 在增强员工认同感的同时, 也能激发员工的竞争心理, 极大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荣誉感, 对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企业档案信息的利用

企业档案信息作为提高员工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工具, 不但要建立, 更要合理地利用。并不是将企业的档案信息记录并封存, 而是要与实际相结合, 选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部分展示给员工与外界。一个好的企业档案信息展示, 无疑会带给消费者巨大的信心, 其效果更优于广告。如苹果公司在苹果6 s p上市的时候并没有花费巨额的广告费, 而是将历代苹果产品在全球的销售量及苹果6 s和苹果6 p的预计降价“不小心”透露出来, 就引来了无数“苹果粉”的狂热疯抢。由此看来, 在实际管理中, 企业不妨将企业档案进行整合, 选出有利的部分加以推广, 以这种形式将企业档案信息形象呈现在全社会的目光下, 无疑是企业最好的宣传。

(三) 企业信息档案建设的意义

一个企业的档案是记录企业从无到有, 从渺小到庞大的见证, 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留下的印记, 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重要的保证, 是提高企业员工认同感、集体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的工具, 也是对企业自身宣传的最好的广告, 对于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新时期的经济背景下, 发展好、更新好、保护好企业档案管理措施, 是企业长期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重要的目标和前提。

参考文献

[1]李颖.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探析[J].档案学通讯, 2013 (01) :31-34.

[2]于洪菲.在档案记忆观视野下企业档案管理的探究[J].赤子 (上中旬) , 2014 (15) :260.

[3]李楠.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探析[J].办公室业务, 2015 (12) :52-53.

档案记忆观 篇2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他们被放逐在颓废的角落里,伴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人生将被一点一点地重新塑写。——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朋友,希望你们早些省悟归来

前些天有幸参加了电影《青涩记忆》首映式,不少学生和家长代表也参加了……看了15分钟的片花,听到“杜朋”的读白后,原本有些嘈乱的现场明显变得寂静起来……“杜朋”这段最后的遗言,就让它成荧幕上的绝唱,而不希望在现实中重现,这是我们的真切希望。电影以几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为主线,浓缩成了当今青少年的四个缩影。他们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学校、家庭形成了厚厚的“断层”,导致沉迷于网络,深陷其中。学习一落千丈,家庭没有了温暖,家人之间也少了沟通。唯一陪伴的只是冰冷的鼠标和键盘。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青涩记忆》深刻揭示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种原因,突出反映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而带来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严重危害。《青涩记忆》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家长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更好的保护,只有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全面沟通、溶解下,才能让我们真正健康成长起来,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青涩记忆》是流着泪讲述的影片,是震撼我们心灵的艺术。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带着孩子一同去观看,而不只是单一的使您有所感触,它会给您和您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当今社会,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平均年龄也在降低?是家庭的责任、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我相信《青涩记忆》会给您一个理性而深刻的回答,让我们认真思考、感悟。作为家长,如今切实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让他们快乐地生活在充满温馨的家中。看着现场那些为之触动的人们,我相信,他们是被《青涩记忆》所感动了、所教育了。他们会对生活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并会以一个新的心态去面对家庭、学校、社会,来书写他们日后值得骄傲的甘甜记忆。

青涩记忆,流泪的回忆。

《青涩记忆》有感二

他们是一群花季少年,他们本应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自的家庭问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家庭,将他们一点点推远;网络游戏,将他们一步步拉近;无知,让他们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他们在虚拟的时空中逃避现实,他们的生活学习都随之发生了改变。当他们醒来后,一切都晚了……

他们和我们都一样。杜鹏、绍远、陈志、许峰,四个正值花季的少年,他们本来都处于一个幸福的生活,但各自的家庭都影响了他们。

杜鹏是一个出色的男孩,成绩十分优异。家里的奖状、奖杯和证书数不胜数。甚至曾经梦想着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次偶然,他发现了父亲的婚外情,随后又听到父母吵架,(心得体会 )母亲计划把他送到国外读书,并且决定要和父亲离婚。杜鹏变了,开始逃学了,他和笼罩在父亲暴力阴影下的绍远、跟着奶奶一起生活的陈志以及性格懦弱的许枫一起去网吧疯狂打游戏。在游戏中,四个男孩分别找到了自己的需要。在网吧一玩就是几天,吃在网吧、睡在网吧……沉迷导致了他们犯罪。在犯罪过程中,杜鹏无意重伤了保安,但是这几个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虽然胡老师非常努力地想和他们沟通,但是阴差阳错,教师的工作每次都是徒劳。陈志第一个知道了事情的严重后果,他无法承受,疯了。当杜鹏得知他们那天误伤的人原来是自家保姆的丈夫时,他选择了死亡。而绍远在经过胡老师的一次家访后,决心做一个好孩子,他和父母做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正当全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警察来了。绍远的父母一直追赶着警车,他的心中充满了悔恨。许枫因为犯罪中止,没有受到刑事处罚,但是在他的心中充满了惶惑。最终,胡老师等在许枫回归的路上。

《青涩记忆》 深刻揭示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种原因,突出反映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而带来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严重危害。所以为了让我们不像他们一样走上了歧途,我们也应该从现在起努力克服自己,和劝勉身边的同龄人:不要沉迷于网络。也像书上说的一样: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人生!

档案记忆视阈下企业档案管理解析 篇3

【摘要】档案记忆观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企业档案是构筑企业组织记忆的基石,以多维视角开展档案收集工作,以宏观鉴定为指导的科学的鉴定工作,以及丰富的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是真实、完整的企业组织记忆构建、维护、传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档案记忆观 企业档案 组织记忆

1.档案记忆观的基本观点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档案界将“记忆”概念或观念引入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以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将我们所从事的传统的档案工作视为记忆保护性质的工作(如,数字记忆工程、城市记忆工程等),随着档案界对“记忆”这一概念的重视和探讨的深入,“档案记忆观”作为档案学新视点被提出来。

“档案记忆观是指人们对于档案作为社会各项活动的原始记录而具有的构建人类社会记忆的作用和价值的基本认识。” 其核心内涵是:基于对档案社会记忆属性的深刻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档案馆是“记忆的保存场所”,并从个人乃至民族的根源感、认同感、身份感的高度去看待档案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2.档案记忆观的基本属性

档案记忆观作为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近年来受到档案界的重视和探讨。档案记忆研究是从社会记忆的理论立场出发,分析档案在社会记忆传承、建构和控制中的功能与机制,以推动档案工作在社会记忆保护和建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构筑更加全面的社会记忆。

其学术旨趣在于: 一是充分认识和肯定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形态,理解档案在国家和社会记忆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二是充分认识和肯定档案工作是社会记忆的保护与建构性工作,探寻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档案专业的使命与价值;三是进行深度的理论发掘和理论创新,建构一个解释性的理论框架,拓展档案学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世界记忆工程”、“城市记忆工程”、“数字记忆工程”等涉及档案领域的记忆保存、保护活动寻求理论支撑。

3.创新管理措施

3.1科学合理地进行档案鉴定

档案鉴定决定着档案的生死存亡,是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档案工作者在将档案归档保存的同时发生对主要的历史诠释的行为。我国的学者对档案的鉴定理论的探讨从未停止过。由于历史和文化差异等诸多原因,档案的鉴定工作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中难度和挑战性最大的一项工作。

科学的档案鉴定工作能够保障塑造和维护真实的组织记忆。信息技术的广泛鉴定,使现代档案信息激增,许多机构的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时真实组织记忆,成为现如今档案鉴定工作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综合性理论、战略及方法在使用构架的档案文件的同时,也适用于档案鉴定工作。文件的虚拟或只能来源于档案工作者在鉴定每一份文件时,只鉴定文件的形成背景和当下的使用情况。确定本组织哪些职能和活动应被记录下来是保证科学的企业档案鉴定的基础。科学地进行企档案鉴定与组织机构的整个发展战略是一致的,单位机构未来的发展以档案为依据,才能使本组织永葆发展活力。结合组织文化,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结合组织文化、业务流程、信息流等对档案的鉴定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究。打破传统的工作方式,了解本组织运转的工作背景,建立全局、宏观的工作理念,是形成科学合理的鉴定的基础,也是塑造和维护团队组织记忆真实性的保障。

电子文档的发展为档案的鉴定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对鉴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确保文件可读、可用、真实、完整,为电子文件的技术鉴定提供保障。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中中大量的电子文件产生,电子文件在数字记忆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但是许多组织机构因疏于收集信息,信息失散,导致数字文档处于失控的状态。在数字时代,为了使组织记忆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与延续,要保证完整地收集企业信息,适时对档案进行鉴定,保证文档长期可读、可用、真实、完整。

3.2企业组织记忆的激活与传承与丰富的档案

利用服务记忆是人类进行身份认同的基础, 企业组织记忆是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的关键,“认同” 是员工对企业产生自豪感、归属感的情感之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组织记忆的激活与传承,有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美国社会人类学家保罗·康纳顿认为记忆的恢复借助了外来原始资料” ,“档案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资源,它所承载的国家、民族、 社群、 个体的过往历程正是集体记忆所要存留、追溯的对象”,可见,档案既是记录集体记忆的载体和媒介,又是集体记忆激活的重要方式,然而,被动“躺”在档案馆(室)的文档资源,其记忆能量很难自动的释放,丰富的档案利用服务,是发挥档案独特价值,激活企业组织记忆的重要桥梁。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供利用,“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三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档案工作中,企业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通过提供利用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在企业组织记忆的激活与传承中, 企业档案工作者需要更为系统、深入的整合档案资源,以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方式,主动将组织记忆呈现给企业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企业组织记忆的激活与传承。 具体而言,从服务内容上,可以以时间为线,将不同阶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等有重要影响的文档加工整合,展示给员工;也可以以不同的主题(比如关于经营模式的、关于激励机制的等),将企业从成立至今的关键记录展示给员工; 还可以以企业的重大事件为线,梳理企业发展的脉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愈加激烈的企业间竞争,促使企业纷纷建立属于自身发展特色的一套体系。企业的发展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为了使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项数据能够良好地传承和保存,企业开展的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罗彩娟.社会记忆散论[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2):24.

档案记忆观 篇4

一、依托档案记忆以促进档案开发、利用与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对于一个单位而言, 员工对其的认同感、归属感主要源自于单位组织记忆, 通过了解单位组织记忆, 继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档案承载着本单位各个方面的历史信息, 也是集体记忆所需留存、追溯的极具价值的信息。档案能够激活集体记忆。但对于多数单位而言, 并未很好地加以利用档案激活集体记忆功能, 多数单位只是将档案存放于库房之内, 导致档案无法充分释放其价值, 更别提激活单位组织记忆了。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而言, 终极目标是档案的利用, 以最大化地发挥档案的价值。为此, 档案工作人员为激活本单位组织记忆, 还需进一步优化、整合档案资源, 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档案信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员工面前。同时, 为员工提供更加主动、优质的档案服务, 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活力。

二、最大化地维持档案记忆的完整性

首先, 需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标准。就档案管理工作者而言, 需要加强学习,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 注重明确档案管理的总负责者, 将管理职责落实到个人, 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依据《档案管理标准》的相关要求, 结合《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及各项规章制度, 对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逐步完善。档案在形成、开发、整理过程中, 应严格依据相关管理要求, 就档案的归档范围、保存期限、收发、存档、销毁等不同环节, 应一一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 档案部门应加快构建完善的鉴定标准及程序, 避免由于鉴定失误、草率剔除可能引发的记忆缺失, 全面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档案记忆观。

三、优化档案鉴定以维护档案记忆

档案鉴定直接关系着档案的生死存亡, 也是档案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之一。科学、可靠的档案鉴定工作, 是塑造、维护单位组织记忆的关键所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开始寻求突破和改革。由于档案记录了一个单位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最具价值的信息, 因此, 对于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而言, 在管理上除了需要运用综合理论和战略方法, 还需要重视档案鉴定。单位档案鉴定过程应从单位总体发展战略出发, 结合单位的文化、业务流程、信息流等一系列内容, 明确同单位发展、进步密切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要转变传统的档案鉴定理念, 提高档案鉴定的科学性, 为维护单位组织记忆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保障。

四、加强数字档案管理以确保档案记忆的真实性、完整性

对于单位而言, 数字档案的收集与利用关系着记忆的真实性、完整性。在如今这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单位信息化是促进自身稳定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支持。从借助于计算机完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控制, 到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实现单位管理的科学化, 再到借助于网络实现电子商务, 单位信息化建设步伐从未停歇, 而在设计、制造、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等各流程之中, 大量数字化信息源源不断地产生, 数字化信息流是运行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支持, 因此, 数字化信息也成为现代单位组织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收集过程中, 必须收集具有保存价值的数字化信息, 要加强单位数据库、知识库、知识平台的建设。加强邮件管理, 增强管理的可控性, 将重要邮件纳入归档范围内。加强数字档案的管理工作, 进一步延续单位组织记忆, 保障单位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 为单位未来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马丁·博伦斯.一个档案工作者应是首先想到未来的人[J].李文栋 (节译) .中国档案报, 2010.22

[2].李颖.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探析[J].档案学通讯, 2013.11

[3].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 2012.24

[4].吴峻.档案记忆观下的企业档案管理分析.档案与建设, 2016.06

[5].马桂玲.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探析民营科技, 2014.09

优秀作文:观《金色记忆》有感 篇5

金色的年代有金色的回忆,在我们这个年纪也有着独特的象征和记忆。今日,学校组织了我们观看一场电影,名为《金色记忆》,这个影片让我们有很多的感悟,我的思绪也由此被带到了那种金色世界里。

由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一曲动听的旋律引入了影片的情节;以“无兄弟,不篮球”为队里口号的“兄弟连”球队队长梁晨,本来是一位优秀的男孩,但在一次比赛中仅以一分之差而败的兄弟连成员都为此悲伤,梁晨也因此而消沉下去,母亲对其高度的期望,一张六十九分的化学卷子,一个不服输,过强自尊心都成了的绊脚石,后来在老师,父母的帮助下,他又找回了状态,恢复了乐观的态度。

在这个时代中,在我们年纪上,都会与父母发生小磨合,无时无刻的`不在上演‘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拉锯战,而我们为了自己的自由每时每刻的行为都伤着父母的心,我们不应该为自己找理由,不应以自私为圆心,以自我为半径画一个圆将自己封闭起来,其实父母是对的,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唯一希望,让我们听妈妈的话,去回报她,保护她。

身为新一代的我们,叛逆,活力,情义是我们的象征。有了兄弟就有了活力:才有了战胜困难的力量。“兄弟连”这个队名让我的感触十分深刻,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生活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有兄弟为我们两肋插刀,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有了许多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兄弟,我们才不会害怕前方坎坷的道路。就算困难如山高,兄弟会为你移走,就算困难如海深,兄弟会为你填平,这就是兄弟。

这部青春励志的影片不仅给我们警戒,也在告诉父母们,望子成龙没有错,但是接二连三的辅导班不是让孩子成功的好办法,如果加以压力给孩子,只会使孩子们反其道而行,去冲破所谓的牢笼,你们眼中成功的道路…。。

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数也数不清,它向我们诠释了青春的宣言——活力,时间,执着,在这种好的前提下为什么不去拼一下,虽不能十全十美,但也要尽自己所能,用行动去证明宣言的真谛。

档案记忆观 篇6

一、构筑企业组织记忆以企业档案为基础

记忆可以分为集体、社会的记忆与个人记忆, 记忆的存在和传承需要依赖一定的媒介和载体。企业是从事各种经济活动, 通过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 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依法建立的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组织记忆极不稳定, 并且容易流失和难以传承下去, 是因为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的性质、企业的人员流动、企业的建筑与设备、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企业的发展历史导致的。企业档案是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文件, 并且这些文件具有一定的保存和传承的价值。企业档案记录了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与其他形式的记忆载体和媒介相比, 企业档案更不容易受企业变化因素的影响。

企业档案能够保证构建和传承企业组织记忆的品质。企业档案记录着企业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形成, 有助于相对客观、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过去, 企业员工可以通过企业档案理解企业组织记忆。企业档案不仅仅承载和记录企业组织记忆, 也搭建了一个框架, 为了更好地构建和传承企业组织记忆。企业档案的真实性、稳定性和关联性等特点是无法代替的。

二、创新思维进行档案收集活动, 构建完整的企业组织记忆

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企业组织也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记忆形象地为企业呈现了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文件具有保存价值, 是记载企业成员、传递和存储企业信息、记录企业处理事务的重要工具。企业文档为构建和传承企业组织记忆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企业档案对企业信息的收集, 对企业组织记忆的构建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

企业档案的收集工作因产生文档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丰富的文档载体、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更加复杂。企业组织结构向着扁平化、网络化、无边界化、柔性化等方向发展, 使得企业文档的信息来源具有无边界化、网络化、多元化等特点。计算机和网络的不断发展, 大量的电子文件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为载体, 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记载企业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应用电子文件, 为了构建完整的企业组织记忆, 企业档案运用创新的思维进行收集工作, 以多维的视角创建企业档案收集平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 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不断调整经营方向, 适应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档案的收集工作就是依靠现阶段企业活动展开的, 但是在收集工作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使企业档案内容散落或者流失。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档案收集工作是完整构建企业组织记忆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企业实现信息化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企业竞争力,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各类数字文档信息进行合理地收集和管理, 才能确保企业组织记忆的完整性, 有利于为企业正常运转提供信息支撑。

三、科学合理地进行档案鉴定

档案鉴定决定着档案的生死存亡, 是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档案工作者在将档案归档保存的同时发生对主要的历史诠释的行为。我国的学者对档案的鉴定理论的探讨从未停止过。由于历史和文化差异等诸多原因, 档案的鉴定工作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中难度和挑战性最大的一项工作。

企业组织记忆推动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立足点, 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档案鉴定工作能够保障塑造和维护企业真实的组织记忆。

信息技术的广泛鉴定, 使现代企业的档案信息激增, 许多企业的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 记录企业在发展中最有价值的信息, 塑造和维护企业的真实的企业组织记忆, 成为现如今企业档案鉴定工作中最难解决的问题。综合性理论、战略及方法在使用构架的档案文件的同时, 也适用于企业档案鉴定工作。文件的虚拟或只能来源于档案工作者在鉴定每一份文件时, 只鉴定文件的形成背景和当下的使用情况。确定企业哪些职能和活动应被记录下来是保证科学的企业档案鉴定的基础。科学地进行企业档案鉴定与企业的整个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企业未来的发展以企业的档案为依据, 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持久的优势。结合企业文化, 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 结合企业文化、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等对企业档案的鉴定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究。打破传统的工作方式, 了解企业运转的工作背景, 建立全局、宏观的工作理念, 是形成科学合理的鉴定的基础, 也是塑造和维护企业组织记忆真实性的保障。

电子文档的发展为企业档案的鉴定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对鉴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确保文件可读、可用、真实、完整, 为电子文件的技术鉴定提供保障。企业中大量的电子文件产生, 电子文件在数字记忆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但是许多企业因疏于收集信息, 信息失散, 导致数字文档处于失控的状态。在数字时代, 为了使企业组织记忆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与延续, 要保证完整地收集企业信息, 适时对档案进行鉴定, 保证文档长期可读、可用、真实、完整。

四、激活与传承企业组织记忆, 丰富档案利用服务方式

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的关键是了解企业组织记忆, 员工通过对企业组织记忆的了解, 对企业产生了自豪感和归属感。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承载着国家、民族、社会群体、个体的历史信息, 是集体记忆所要保留和追溯的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档案有利于激活集体记忆, 也是记录媒体记忆的载体和媒介。但是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丰富的档案, 只是将企业档案存放在档案馆中, 档案很难释放它的记忆能量, 发挥不出其独特的价值, 不能起到激活企业组织记忆的作用。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方便人们利用, 企业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 最大程度地发挥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报价价值。企业档案工作者为了激活和传承企业组织记忆, 需要更加系统、深入地整合档案资料, 要在潜移默化中, 以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企业员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将档案分为不同的阶段、以企业成立以来关键的信息记录、以企业重大事件的方式将档案呈现给员工。档案管理者提供主动的服务方式, 激活工作的活力。档案管理者采用易被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信息。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 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传递给用户信息。不同的档案服务方式,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用户, 使档案中的信息得以传承和激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面对愈加激烈的企业间竞争, 促使企业纷纷建立属于自身发展特色的一套体系。企业的发展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为了使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项数据能够良好地传承和保存, 企业开展的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和依据。为了建立企业组织记忆, 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在不断发展中形成记忆观档案, 将国家、社会、企业等众多因素结合在一起, 以原有的档案管理为基础, 形成了立体三维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 2010 (3) .

[2]罗彩娟.社会记忆散论[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2) :24.

[3]特里·库克, 李音译.宏观鉴定与职能分析[J].中国档案, 2012 (1) .

[4]丁华东.档案记忆观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探略[J].上海档案, 2010 (2) .

[5]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我的档案记忆 篇7

在我的相册中有1张大学时和几个朋友的合影。每当翻看这张照片时, 心中总会有一种我和档案注定相连的感慨。那是1994年的一天, 班主任卢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档案馆。还记得那天第一次接触到认知里很神秘的档案, 当时心情很兴奋, 那些档案装订整齐, 封皮书写端庄大方, 案卷间散发着淡淡的驱虫药味。因为是学中文的缘故, 翻看时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那些文件的底稿, 上面有拟稿人第一次拟写的文字, 有核稿人更改的痕迹, 有领导批示的意见, 整个文件从最初到成文过程清晰可见。在档案馆的一天里, 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了很多关于档案工作的流程,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档案工作。参观结束后, 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楼后的北山照了这张照片。谁也没想到这次参观, 竟是我和档案18年缘分的开始!毕业后开始了找工作的过程, 兜兜转转1年多, 在最初联系的几家单位无结果的情况下, 最终因一个机会在1996年10月进入了档案局, 开始了我至今18年的兰台工作经历。每次和周围的朋友说起这段, 大家都会笑着说:当初参观时就该留在档案局, 这就是你和档案工作的缘分啊!

书柜的一个档案盒里装着我的1个工作记事本, 其中1页记录了我第一次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的行程。那次行程包括了“北三局”, 即西林吉林业局、图强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这三个局就是1987年5月6日那场震惊全国、牵动全国人心火灾的重灾区。那年我还在上高中, 记忆里就是每天火场紧张的新闻报道以及灰蒙蒙的天和运载着大量前往火场的部队官兵的绿罐火车。这次在北三局的档案库房里, 看到了大量的当年火场的照片和文字记录, 25天里烧过100万公顷土地, 焚毁85万立方米存材。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最严重的森林火灾。大火过后的残垣断壁、失去生命的惨烈景象、重建家园的坚强信念、全国人民援建的动人场景都凝固在档案的字里行间和影像中。现今在漠河县 (西林吉林业局所在地) 建起了1座“5·6”火灾纪念馆, 利用真实的档案对“5·6”火灾进行了展示, 一楼设有“起火之源”、“烈火熔城”、“悲惨瞬间”、“人间炼狱”、“悲伤的城市”5个展厅;二楼设有“油库保卫战”、“决战兴安岭”、“救灾援助”、“重建家园”、“扑火逃生”、“现代扑火技术”、“森林防火规章制度”等7个展厅;三楼设有1个“畅游漠河”展厅和1个环幕影厅, 全面展示了“5·6”大火从起火、成灾、扑火、救灾、重建家园以及生态建设的全过程。档案的记载显示, “5·6”火灾过后, 大兴安岭林区建立了一整套恢复、更新工作体系, 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更新、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等多种方式, 全面立体地进行火烧迹地更新和生态系统恢复。“天保”工程实施后, 生态建设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为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加快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整理的工作档案中, 有1个夹子保存着我工作中翻拍、复制的一些报道和图片。其中有1张照片是1970年夏3个知青的合影, 照片说明写到:1970年夏510执勤分队知青大兴安岭新账房山区35公里处原始森林中建造的国防公路上的合影。复制这张照片源于2010年11月我到呼中区检查工作, 当时正值知识青年赴大兴安岭上山下乡40周年, 当地的档案局杨局长带我们参观了呼中老知青纪念馆。纪念馆展室内挂着六、七十年代有关知青的文件、画报。大厅的展桌上陈列着知青的生活、生产用品, 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文件、奖状、老照片、信封、日记、语录、棉帽、茶缸、书籍、票据等当年的老物件随处可见。纪念馆内共展示出实物100余件, 图片400余幅, 文献资料200余份。这些文字、图片、实物档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年代风起云涌的上山下乡运动, 真实再现了上山下乡知青工作、生活的情况。

从呼中回到地区后, 我搜集了一些知识青年赴大兴安岭上山下乡40周年纪念活动的报道, 资料显示1969年至1972年, 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大兴安岭林区, 共接纳了5.7万余名上海、浙江、北京等省市, 以及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省内城市的“知识青年”。当年, 广大知青满怀报国之志, 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 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伐木运材、铺路架桥, 用精神和力量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用青春和激情点燃了沉睡千年的莽莽林海, 用艰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他们的足迹和事迹被记录在文字、图片、实物里, 被档案人完好地收集、保存了下来。

试析福柯的档案观 篇8

一、福柯档案观的理论内涵

正如德勒兹所说, “这位新档案员宣布他将只注重陈述, 而不去理会那些曾以千百种方式吸引老档案员的东西:命题和句子”[2]544。要想了解福柯的档案观, 必须从他的“陈述”概念入手。

显然, 在福柯那里, “陈述”与提供一个明确意义或知识判断的“命题”和“句子”是有区别的, “陈述与句子、命题或语言行为并不具有相同的单位”[1]93。第一, “陈述”为“命题”和“句子”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性的参照系统。“陈述的参照系构成了地点、条件、出现的范围, 构成了个体或对象分化的要求, 事物的状态和被陈述本身涉及的关系。它确定着赋予句子以意义, 赋予命题以真实性价值的东西显现和规限的可能性。”[1]99此即是说, 陈述具有一种建构功能, 它能够界划出言说的领域, 制定出言说的规则, 确定下言说的对象, 等等, 而这些正是命题和句子得以言谈的前提条件。第二, “陈述”不像“命题”和“句子”那样有一个“表述的作者”。陈述的主体不是确定某一句子是口头的或者笔头的这一现象的原因、根源或者起点, “陈述主体是一个确定的和空白的位置”[1]103。用“主体的位置”来替代“表述的作者”, 这确实是福柯的惊人之举。他认为, 陈述建构了一个言说者之间、言说者与言说对象之间, 甚至陈述与其他陈述之间的空间化的关系网络, 它提供给言说者的只是“位置”而已, 与个性化的言说者无关。“描述一个作为陈述的表述, 不在于分析作者和他说出的东西 (或者他想说, 或者不情愿而说出的东西) 之间的关系, 而是要确定什么是每个个体为成为它的主体而能够和应该占据的位置。”[1]104第三, “陈述”是关系性的存在, 不像“命题”和“句子”那般中立或自由。陈述始终存在于与其他陈述的关系网络之中, “没有一个陈述不是以其他陈述为前提的;没有一个陈述的周围没有一个共在的范围、体系和连续的效果、功能和作用的分配”[1]108。而句子间的语法关系, 命题间的逻辑关系都是以这个陈述共存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第四, 与“命题”和“句子”相比, “陈述”具有物质性。陈述不是纯粹的符号集合, “一个陈述必须具有某种实体、某种支撑、某个地点和日期”[1]110。陈述有助于或者阻碍实现某种欲望, 顺从或者违背某些利益, 投身于质疑和斗争之列, 成为适应和竞争的主题。

福柯明确地指出, 陈述是“话语”的基本单位, “我反复使用陈述这个术语, 或是为了言及 (有关个体或者特殊事件的) 某个‘陈述群’, 或是为了将陈述和可能是‘话语’的这些总体进行对比 (如同部分与整体的区别) ……陈述是话语的原子”[1]85。在福柯那里, “话语”是指“一个用来理解世界的框架”或“一个知识领域”的东西。一套话语作为一系列的规则而存在, 决定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被谈论, 以及对这些事物可以谈论些什么。“话语”实际上就是“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 即“陈述系统”。而这些“话语网络”或“陈述系统”正是福柯所说的“档案”。他指出, 档案首先是那些可能被说出的东西的规律, 是支配作为特殊事件的陈述出现的系统。档案作为关系网络, 是规定着在话语实践中应加以建立关系的东西, 以便使话语实践表示这样或那样的对象, 以便使话语使这样或那样的陈述行为起作用, 使用这样或那样的概念, 建立这样或那样的策略。所以, 福柯又将“档案”称为“历史的先验知识”[1]140, 它对话语对象的形成、主体位置的形成、概念的形成、策略选择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所理解的各种文件或档案只是它的表层的知识形态而已。

二、福柯档案观与知识考古学

那么, 福柯建立作为历史先验知识的“话语网络”或“陈述系统”的档案观的意图何在呢?实际上, 他要建构一门旨在追溯历史“档案”的“考古学”:“它确指一种在已说出的东西存在的层次上探究描述的一般主题, 即:实施于它的陈述功能的层次, 它隶属的话语的形成层次相档案的一般系统的层次。考古学把话语作为档案成分中特殊的实践进行描述。”[1]147简而言之, 福柯的“考古学”指的是这一过程:通过研究各个社会的不同历史档案, 来揭示产生了不同知识领域的话语构成和事件, 以及产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构成。所以说, 考古学的主要对象就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陈述系统 (档案) 。

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 福柯要考察的是, 在16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发展中, 人们为了建构在语法和语文学、自然史和生物学、财富分析和政治经济学中所使用的那样实证的知识基础, 人们曾在时空中认可和设定了哪种陈述系统。“《词与物》旨在重新发现人类认识和理论的可能基础, 知识得以在其中确立的秩序空间, 并为观念的显现、科学的确立、经验的哲学反思和合理性的塑成和消失提供历史先天性基础。”[3]2此“历史先天性基础”就是福柯所说的“档案”, 所以, 福柯的人文科学考古学也就可以称为人文科学档案学。

在对人文科学档案的考察过程中, 福柯发现, 文艺复兴时期可以称为“相似的时代”, 因为当时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彼此相似、呼应或模拟, 只有通过上帝的代码, 所有这些相似才能共存, 才能被解释和赋予意义。在古典时期, 随着科学方法的兴起, 人们开始用自然秩序来理解世界。他们认为各种事物都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辨认出来, 可以借助“测量表”来理解世界。而在现代时期对知识负责的却是“人”, 从18世纪以来, “人”一跃成为“万物的准则”。由此, 福柯发明了一个重要概念:“认识型”。“简言之, 认识型是某种组织原则的产物。这种组织原则通过把事物分类并赋予它们意义和价值将事物相互联系起来, 从而决定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事物, 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及我们要说些什么。与此同时, 这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被察觉的。我们不会想到它们, 也不会提到它们。它们是我们确立一切的基础, 所以我们或多或少把它们视做理所当然的。”[4]20可见, “认识型”实际上就是福柯“档案”概念的别一种表现形式。

三、福柯档案观的后现代性

在《知识考古学》中, 福柯把主体还原为话语的功能, 并试图把严肃话语当做自主的、受规律支配的体系, 他对“话语网络”、“陈述系统”、“认识型”、“档案”等概念的迷恋似乎表明他是一位结构主义的信奉者。然而, 福柯却是“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 一个反人文主义的人文科学家, 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5]2。他是一位打破总体性、必然性、连续性、确定性、同一性, 而主张零碎性、偶然性、断裂性、模糊性、差异性的后现代哲学家。他的档案观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

首先, 陈述或话语的形成不是理想的、连续的和表面平滑的, 它更像是一个多种冲突的空间。“不连续性不仅仅是所有构成历史地质上断层的重大事件之一, 而且已经存在于陈述的简单事实中。”[1]29所以, “考古学研究总是多方面的:这种研究在多种领域里进行, 遍及各种间隙和间距, 它具有自己的范围, 其各种单位相互并列, 相互分离, 确定着彼此的边界, 相互对立并在它们之间勾勒出空白空间。”[1]174“话语分析”就是要在陈述事件的平庸性和特殊性中把握住陈述;确定它的存在条件, 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它的极限, 建立它与其他可能与它发生关联的陈述的对应关系, 指出什么是它排斥的其他陈述形式。具体而言, 应该指出, 为什么这个话语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话语, 它究竟在什么方面排斥其他话语, 以及在其他话语之中同其他话语相比, 它是怎样占据任何其他一种话语都无法占据的位置。

其次, 后期福柯“断然改变了形成话语理论的企图, 应用尼采的系谱学作为起点, 形成了一种方法, 该方法使他能够探讨真理、理论、价值、社会制度以及它们出现在其中的若干实践之间的关系”[5]10。系谱学方法旨在分析并揭示真理、知识和权力之间历史联系的过程。福柯赞成尼采的观点, 认为知识和真理产生于各个机构、领域和学科之间的斗争以及它们的内部斗争, 然后赋予知识以外在的普遍必然性。对于后现代档案学而言, 考察陈述或陈述群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时, “考古学使话语形成与非话语范围 (机构、政治事件, 经济实践和经济过程) 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1]180。从而“动摇人们接受这种心安理得的状态;为了指出它们不是自然而就, 而始终是某种建构的结果, 而我们要了解的正是这种建构的规则, 并对它作验证;为了确定在哪些条件下和作什么样的分析, 它们中的某些是合理的;指出哪些无论如何是不能予以接受的”[1]26。

综上所述, 福柯具有独特的档案观, 它不是指处理完毕的、具有查考价值的文件, 而是指支配这些“被说出的东西”的“话语网络”或“陈述系统”, 其目的是要建构一门旨在追溯历史“档案”的“知识考古学”。然而, 福柯的档案观又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 陈述或话语均具有零碎性、偶然性、断裂性、差异性等特质。福柯的后现代档案观一方面让我们注意到一般意义上的档案背后的建构规则, 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认识到档案的断裂性、差异性。当然, 福柯完全排斥连续性, 祛除“主体”的做法是非常偏激的, 这一点对档案学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 马月,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7.

[2]杜小真.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3]米歇尔·福柯.词与物[M].莫伟民,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4]J.丹纳赫, 等.理解福柯[M].刘瑾,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大众文化记忆:口述档案 篇9

一、口述档案的存在价值

口述档案概念起源于二战后, 一些专业机构和学术机构为社会保存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期的记忆而进行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工作, 调查工作的结果即被称之为“活历史”或“口述证据”、“口述资料”。由于口述资料与档案在本质上的相似性, 档案机构很自然地介入其中并将这些口述资料称为口述档案。

1848年, 由新闻工作者转行的历史学者亚伦·芮文斯 (Allen Nevins) ,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口述历史档案馆, 用以记录保存美国生活中有意义的私人回忆资料。此后, 口述档案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但是部分档案学者认为, 口述形成的结果不能成为档案, 口述档案只是国家一些历史较短的国家 (如新加坡、美国等) 的权宜之策。笔者认为, 口述档案大多是对濒于失传或已经失传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补救。我国不但需要口述档案, 而且应当尽快建立起口述档案工作, 以还原一个非官方独占的、大众化的、完整的历史, 使人类发展的记忆趋于完整与丰富。可以说, 对我国而言, 口述档案有着极其重要的存在价值。

二、口述档案的形成过程

1. 制订工作计划。

计划性是口述档案工作有别于其他类别档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各级档案部门必须在充分了解馆藏和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订出可行的专题计划。这一计划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制订计划时, 可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 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制定, 并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本地区的特色问题。对于受访者的候选名单, 应该根据年龄、重要性、适合的授访时间、地点等不同的具体情况, 加以区分。

2. 开展访谈工作。

首先要做好周密的准备, 即对每一位受访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 拟出访谈大纲, 确定访谈内容和法律协议书, 准备好各种录音和录影器材, 以便在访谈时抓住重点并有序地开展工作,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访谈工作的盲目性。其次, 对于重点的访谈内容或受访者, 要视情况的需要分段进行访谈, 每次限于一个主题, 这样可使访谈的内容集中而不零乱。第三, 对于口述资料的文字撰写, 一是应尽量保持受访者对某一当事人或事件认识的基本态度, 保持其口语风格, 只有当文章组织不清、文理欠通或字句讹错、非改不可时, 才加以改写, 改后再经受访者认可, 以便最大限度地保存回忆人口述之真;二是当受访人叙述错误时, 要以及时纠正其背景知识错误, 以注释纠正其记忆错误。受访人在回忆当年的经历时, 往往会涉及当时社会的大环境, 囿于史实的局限或认识的错误, 其叙述往往不够准确。对此可根据已为史学界认可的历史事实, 采取“直接代劳”的方法, 进行修改;三是通过注释表达采访者的观点。

3. 告知受访者的权利。

将口述档案工作的一般目的和程序, 以及所致力的该特定计划的目标和预期用途告知受访者, 并明确双方的权益, 如使用限制、著作权、优先使用权及该记录预期的处置方式和各类传播利用方式等。

三、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基本步骤

1. 树立责任意识。

口述档案作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 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音乐、信仰等) 已经失传, 或者濒临灭亡, 若不及时补救, 形成口述档案资料, 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例如被列为中国档案文化遗产的湖南江永“女书”, 目前识其文者已寥寥无几, 若不及时建立“女书口述档案”和相应的“女书”文字、汉语言文字翻译档案, 日后定会失传。

2. 确定工作方针。

口述档案工作要贯彻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总方针的前提下, 对口述档案的建立与采集作出具体计划安排。开展口述档案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 全面了解和掌握口述档案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立口述档案名录体系。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制订本地区口述档案发掘工作规划, 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3. 明确口述档案采集范围。

口述档案从其属性上讲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它的采集范围包括:本地口头传说。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即民间文学 (口述文学) , 指在民众中长期口耳相传的神话、史诗、叙事诗、故事、歌谣、说唱等;本地重要活动、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形成的口述资料, 或因史料不全、记载失缺, 对当事人的采访记录;本地传统表演艺术。包括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等各种民间艺术和传统表现形式;本地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包括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民俗生活、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传统仪式和礼俗, 民间体育和竞技, 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本地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有关自然界、宇宙和社会知识;本地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器械制作、民居建筑、陶瓷、织染、金属、造纸、印刷、酿造、木作、饮食等传统手工技艺;少数民族文字、方言等的特种文字的发音及文字;与上述表现形式有关的文化。包括按照民间传统习惯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4. 积极开展采集和制作工作。

口述档案是档案馆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口述档案的采集和制作工作中应该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地方特色为重点。要以反映地方历史、革命斗争史、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掌故、轶事遗闻为工作重点之一;二是以印证历史为重点;三是以补充史料为重点。加强口述档案的收集, 有利于提高档案馆藏档案的质量。开展口述档案工作是填补历史空白和弥补档案断层, 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有效措施。

5. 组建专业队伍。

档案馆要成立专门的内设机构, 配备专人进行口述档案的采集。由于口述档案工作的特殊性, 整理“口述档案”需要通过访谈的形式, 并涉及访谈中的录音技术要求以及访谈后的记录整理补充等, 为此, 要求采集员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及文字工作能力, 且熟悉当地历史。

参考文献

[1].魏瑚.我国口述档案建档现状及思考.浙江档案, 2006.9

[2].黄项飞.口述档案: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档案与建设, 1997.8

上一篇:制造业公司下一篇: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