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生活化

2024-10-03

音乐教育生活化(共12篇)

音乐教育生活化 篇1

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由于教育对象年龄较小, 其身心发展不够成熟, 生活化教学已是迫切需求。因此, 幼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 采用生活化教学途径, 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学习需求,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将音乐教育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与音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音乐教学内容偏离幼儿生活, 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 不少教师选择的内容一般都局限与教材, 极少考虑到幼儿的爱好兴趣与学习需求, 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关注度也不够, 导致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是相分离的, 联系不够密切, 影响其学习兴趣。其次, 音乐教学方式偏离幼儿生活, 目前,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过程中,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落后, 将幼儿当做学习与接受音乐知识的储存器, 很少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方式机械生硬, 课堂氛围枯燥乏味, 与幼儿天真烂漫的性格不协调。再次, 生活环节难以挖掘音乐教育元素, 幼儿园音乐教育实现生活化, 需要教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音乐元素, 然后再运用到教育活动中。但是, 一些教师则极易忽视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并难以挖掘其教育价值, 从而影响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动力与热情。

二、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幼儿音乐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生活化教学, 首先应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 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因此, 幼儿音乐教师可将自然生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广阔无垠的自然界能够给人们的审美带来灵感, 并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 诸如风声、雨声、蛙鸣、流水和鸟叫等, 这些原生态的自然声像, 不仅悦耳动听, 还是幼儿比较喜欢模仿的对象。自然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能够给幼儿带来愉悦的音乐审美情趣, 与课堂学习唱歌相比, 无疑更具优势。同时, 教师也可将日常生活内容融入到幼儿音乐教育中, 音乐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产生的感想, 是一种以声音形式的艺术。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力, 对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都比较感敏锐, 比如, 风吹树叶声、水龙头淌水声、电话铃声等, 这些声音的节奏和频率各不相同, 教师可将其灵活运用到音乐教学中, 实现生活化教学。

2.幼儿音乐教学形式生活化。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形式生活化, 教师可借助游戏、情境和绘画等方式实现, 特别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并具有假定性、自发性和愉悦性等特点, 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幼儿园音乐教育形式生活化可以有效改善乏味、僵硬的课堂形式, 促使幼儿回归本性, 保护他们学习音乐的渴望。幼儿音乐教师可采用谜语游戏教学法, 帮助幼儿学习音乐知识, 并锻炼开发其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谜语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可有效触动幼儿的好奇心, 并训练他们的音乐节奏感。比如, 教师在引导幼儿感悟生活中雨水的音乐知识时, 可采用谜语“千条线, 万条线, 落到河里看不见”, 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 还能够联系到幼儿的实际生活, 并培养其音、意、形的审美感知, 从而实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3.幼儿音乐教学过程生活化。音乐指的并不是纯粹的声音, 而是声音和语言、舞蹈和动作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生活化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只有将教学过程变得生活化,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 让幼儿亲自用身体、双手和嘴巴等进行练习和实践, 才能让他们对音乐学习内容产生最直接和有效的体验与感知, 真正体会到音乐知识的艺术魅力。因此, 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 将更多的学习内容让其动手操作, 而不是教师的讲解。教师可将一些生活化内容改编为音乐, 比如, 《扫地歌》:小笤帚, 单手拿, 大笤帚, 双手抓, 扫了星星扫月亮, 乐坏小草和小花, 屋子扫得净, 才是好娃娃。由于歌词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 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还能够让他们的双手和身体得以解放, 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知识学习中来。

三、总结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不仅符合幼儿音乐教育的需要, 还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 是提升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 幼儿音乐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教学模式与途径, 保证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武江丽.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 02:107-108.

[2]郑雅勤.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J].读书文摘, 2015, 16:165-166.

[3]仇慧.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探索[J].科普童话, 2015, 18:77.

音乐教育生活化 篇2

1.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要把握时代主题,结合实际,尽可能避免抽象僵化的意识形态宣传理念,可以先进事例、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如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视频。可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利用情境教育法创设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情境,如创设与革命传统教育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参观、访问、调查典型场景、典型人物,引导大学生融入其中,在相关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自觉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德育内容要渗透入高校其他各门课程与各项活动中。我们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具有真实性、引导性的“道德情景”,创造良好环境,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融入德育。如创设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情境;通过举办主题班会、读书报告会、学术讲座与研讨、党校培训、各种竞赛等活动及文体课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形式多样的生活化活动中,在关怀人的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重视挖掘日常生活实践及生活世界中的德育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现实生活世界之中进行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校园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资源,文化建设、大众传媒、管理工作、闲暇活动等生动教材,开展各类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有什么样的老师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有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高度自觉的使命感,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视生命,在工作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面前树立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教育学生。这样,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在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德育就会无处不在,从而实现其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的价值。

2.开展大学生生活实践和自我管理实践。杜威指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高校德育应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为他们创设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文化环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建构及思想行为的规范。从小环境讲,要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使寝室成员之间能和谐相处、关心帮助、共同进步。从大环境讲,要注重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反对学生“死扣书本”的现象,鼓励学生到户外多参加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观”,开阔他们的视野,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学会应对挫折。还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巩固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感受道德的重要性,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社会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从总体上、个性上、变化发展上了解每一个大学生,尽自己所能帮助同学们,既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又讲道理,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高校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比如:

第一,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贫困生中去,常与他们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困难,及时在思想上感化他们,心理上安慰他们,给予他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如帮助他们通过勤工俭学、申请国家奖助学金等方式直接获得经济补助,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同时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在互助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走出阴影。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自我认同、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交往、与异性关系等等,都会带来压力,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问题,如厌学症、自卑抑郁症、情感困惑症、就业压力症等。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素质培养基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对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安排做心理筛查,通过问卷等科学方式,找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约谈或治疗;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和解决,如可以在学生寝室楼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文章,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第三,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各方面比较单纯,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人际关系患得患失。面对这类问题,高校辅导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给学生正确的交往原则如正直、平等、诚信、宽容、换位等原则,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强化那些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制约或惩罚那些超越社会规范的言行,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篇3

随着幼儿园教育新纲要的实施,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始强调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新纲要在幼儿教育的内容及实施方式上提出明确要求,体现出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倾向。作为幼儿音乐教育来讲,其独特的课程属性更需要紧密结合幼儿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加工。下面笔者结合幼儿音乐教学实践,对其生活化教学途径加以分析。

一、幼儿音乐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

(一)将自然生活融入幼儿音乐教育内容中

广阔的大自然是人们审美的灵感源泉,其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审美元素,如山、水、鸟、花等。组成大自然生态环境的诸多要素,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如鸟叫、泉咽、蛙鸣、雨声、风声等,这些无修饰的自然原生态声响,既具有悦耳动听属性,也是幼儿群体乐于模仿的对象。这些自然生活中的物体带来的音乐审美愉悦,无疑要比端坐在教室唱歌更富乐趣和吸引力。

(二)将日常生活融入幼儿音乐教育内容中

音乐是基于生活中的现象及感想,生发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音乐离不开日常生活。幼儿处于模仿能力很强的智力发育阶段,对生活中的各种声响感知较敏锐,如风吹窗帘声、洗脸刷牙声、餐具撞击声、电话声、动物叫声等。这些声音资源频率不同,节奏各异,因此,教师可以将其用于学前音乐教育中,锻炼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养成其敏锐的乐感和细腻的情感。

(三)将地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教育内容中

幼儿所处的成长地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个人人格。地域文化的文化价值属性决定了可以将其作为教育资源形式,使其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发展。作为幼儿音乐教育来讲,既要站在时代前沿,又不能舍弃地域色彩,努力建立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特色音乐教育。例如,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色歌曲《拔根芦柴花》、《好一朵茉莉花》等,这些歌曲一方面受到幼儿喜爱,另一方面有助于其理解感知地域文化魅力,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提高了其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幼儿音乐教学形式上的生活化

幼儿音乐教学形式上的生活化,主要借助游戏体现,游戏带有的愉悦性、自发性及假定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参与兴趣,将音乐教育寓教于乐。幼儿音乐教学形式上的生活化,或说游戏化,能够走出原有的僵化、枯燥、乏味的说教教育形式的拘囿,在使幼儿回归本真及天性的同时,保护其音乐及舞蹈嫩芽。幼儿音乐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实施途径:

(一)选择及创作谜语儿歌

猜谜游戏能够有效锻炼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力。谜语带有极强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能够触发幼儿的好奇心。因此,选择及创作谜语儿歌,可以使幼儿在开发智力的同时,达到锻炼其音乐节奏感和想象力的效果。

例如,将生活中的雨水用歌谣的形式表述为“千根线,万根线,看得见,摸得着,落入水中便不见”,既激发了幼儿兴趣,又能培养幼儿音、形、意的审美感知。再比如,教唱《小兔子乖乖》儿歌时,可以让幼儿根据教师描述猜测歌中是什么动物,使幼儿调动起生活经验,深化儿歌的印象和意象美。

(二)创设歌曲情境

在游戏中创设歌曲情境,主要通过让幼儿开展角色扮演的方式加以实现。幼儿通过扮演各自的角色,借助神情、动作、语调等表现形式,可以加深对音乐韵律及节奏的把握,在模仿中进入歌曲情境,从而有助于幼儿提升音乐表现技巧和能力。幼儿园音乐教学素材中,有着较多以人物及动植物为主题的歌曲,在学习这类歌曲时,教师即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幼儿尽快进入学习情境中。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根据歌曲内容和情境,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表达其情感感受。

例如,在教唱《春》这一歌曲时,教师可以将幼儿进行分组,使其扮演鸟、鱼、农夫、雷电、树木等元素,一方面提高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快乐愉悦中体会音乐魅力。

(三)从“画面”中学“音乐”

生活中很多具有“画面”形式的素材,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内容,在看到画面时,容易使人触发音乐感受。对这部分“画面”,教师应充分运用,提高幼儿的音乐联想力和创造力。此外,在侧重挖掘“画面”的音乐性外,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在日常音乐学习或鉴赏中,将其理解得到的形象和感受用画笔描述出来,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森林音乐会》这一歌曲的学习鉴赏中,教师可先不直接点明鉴赏主题所在,通过让幼儿先聆听歌曲,鼓励幼儿发动其想象力,将听到及想到的各类元素画在纸上。幼儿在听和画中,能够调动其思维,在广阔的音乐空间中获知丰富的内容,达到源于音乐教育,高于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活动,离不开现实生活,作为幼儿群体来讲,更是如此。幼儿园音乐教育只有回归生命本初,重回生活怀抱,才能真正调动起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发挥音乐教育的功用。教师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时,应注重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寻求生活化,使幼儿在音乐教育的庇佑下,全面健康地成长发育。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活化 篇4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乐教育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有利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活化发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在渗透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同时,也能对其他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日常生活中音乐教育的体现。

在我们参与的日常活动中,例如玩游戏,阅读,吃饭,散步等方式中,都会存在着音乐教育的影子。在活动的同时通过广泛而美丽的音乐,去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和欣赏音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让灵感源于孩子的日常思维中,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发挥出学习的潜能。

2. 音乐教育的主题融合。

通过音乐活动在日常主题中的渗透,并在幼儿园背景主题下展开集体的音乐活动教育模式。这种音乐活动教育模式往往是在同一主题下的艺术,数学,语言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但目的是通过线索来突出活动内容的主题。在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育中,使儿童培育出一种大胆的口头表达方式,可以起到丰富的儿童词汇的作用,老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将音乐的元素融入这些活动中,像孩子在相关形式活动中就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音乐教育来达到更好的学习作用。例如通过学习唱“数字歌”,来帮助孩子学好数字;及孩子也可以通过艺术表达协会,来想象和创造绘画展示主题,无限想象空间和音乐元素融合可以使得绘画创作背景的主题更为丰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增加儿童的想象力,还能使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儿童的情感表达。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具体实现方式

幼儿园音乐教育在生活中,目的是透过音乐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探索艺术和美丽,并让他们去感受周围的生活环境,从而增加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孩子对音乐艺术活动的兴趣,增加孩子对艺术的敏感度,从而使得他们变得主动参与艺术活动。在孩子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艺术技巧,以便更好的提高孩子的艺术表现力。渗透于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自己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方式来创造艺术的表达方式。在音乐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主动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尊重欣赏和接受别人的作品。

1. 音乐气氛对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影响。

生活充满了音乐。良好的音乐氛围,不仅可以带来好听的音乐享受,而且能成功吸引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因此,老师应该去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的以便能进行更好的培训,汲取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在同一时间感受到音乐教育活动的魅力,让孩子们在任何活动中都能通过音乐与教育方式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教育,然后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 适合的音乐教材对孩子兴趣的培养。

儿童的日常生活是需要参与广泛的活动,老师应合理安排室内外活动,使得课堂与户外运动相结合,从而促进身心发展。不同的游戏活动需要配合不同类型的音乐,所以对于音乐类型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当孩子们在早上,伴随着父母叮咛,和清晨的阳光走进学校时,就需要愉快的音乐来调剂他们的心情。有了美妙的清晨音乐,孩子一些烦躁与焦虑的心情很快就会被调整过来。因此,适当的音乐对孩子的心情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能够帮助他们快速的去适应一天的活动中。第二,当孩子们在午餐时,老师可以播放一些简单的抒情的音乐,从而创造一个温馨用餐环境。此外,当孩子在午休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温柔的慢音乐来放松孩子的心情,舒缓孩子的心理,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气氛下尽快进入睡眠状态。因此,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可以增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能调节他们的情绪。

三、总结

自我们诞生以来,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周围的生活环境就是我们的生活过程。在成长的道路中,孩子就对世界和未来充满了好奇心,对未知世界追求充满了激情。在音乐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幼儿的生活经历,注意幼儿观念价值,让音乐教育正确的进入儿童的世界,使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

摘要:幼儿园音乐教育是渗透于生活中,幼儿园特色的音乐教育活动中不同元素与现实生活的在各个方面与音乐元素的渗透,使得音乐和孩子的生活紧密连接地在一起,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实践能力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作为在早期的儿童教育,儿童身心发展都是不成熟的,而音乐教育正好可以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这样就使孩子迫切需要回到音乐教育的生活并加强音乐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指导

参考文献

[1]郑雅勤.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J].读书文摘,2015.

[2]班艳萍.浅谈如何使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生活化,培智教育的主题 篇5

特校的教育对象决定了其教育的主旨与方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生活化应该成为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的主题。

一、生活化——培智教育的基础目标

目前,在我国全面地实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政策的大环境下,专门的培智辅读学校招收的都是中度及更严重的智残儿童。能否使智残儿童获得最佳的教育训练,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制定出切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

现代特殊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证明:智残儿童难以学习书本上的读、写、算技能,成人后难以自立于社会,在经济上难以自食其力,只有通过适当的特殊技能补偿,才有可能使他们获得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如个人生活自理、在周围环境中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基本适应家庭和社区的生活、在家庭和社区里帮助做些家务活;在一定条件下做些有经济收入的工作„„因此,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就必须立足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其教育的基础目标就只能是生活化。

二、生活化——培智教育的课程要求

为实现生活化的教育目标,特殊学校在确定自己的课程内容时,就不能受制于传统的“上学”理念,而应该从智残儿童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出发,尽可能提高其生活适应水平的教育理念,把

实用性的生活技能作为构建课程内容的基础。1.智残儿童不可能掌握传统的语文和数学课程

智残儿童难以学习书本上的读、写、算技能,也就是不能够学习标准的学校课程——语文和数学。因为小学语文和数学课程,是根据正常学龄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以及一般学校的教育目标而编制的。已经走过学前发展阶段的正常儿童,在认知活动、情感意向活动、语言能力、生活常识、事物表象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都达到能够进行系统学习的水平。而智残儿童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他们在生活发展上可能达到了学龄阶段,但是在心理发展上却尚未通过学龄前阶段,其中许多儿童终生都难超出这个发展阶段。处于这样发展水平上的智残学生,不可能掌握专门为正常学龄儿童编制的语文、数学课程,即使是采取简化内容和放慢进度的策略。

2.在培智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特殊教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运用生活化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正常儿童通过非正式学习途径,就能获得的那些知识和技能。实施生活化教育必须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例如,上学就是学习读文章;只有书本上的东西才是知识;读书才算学习„„这样的观念智残儿童的家长有,特校的教师也有。从事培智教育的教师只有摆脱这种观念的束缚,才能够放开手脚,去制定切合智残儿童实际的教育方案,才能够对家长进行有效的说服工作。

3.生活常识与技能训练是培智教育的主要内容

培智辅读学校的教育目标既然是生活化的,就应该把实用性活动作为基本教学内容。所谓实用性(或功能性)活动是指那些在日常家庭、社区、娱乐和休闲环境中所必需的活动,也就是对实际生活有用的、在生活中需要从事的实践性活动。

例如,穿衣脱衣这种算不上复杂的技能,即使是学习穿衣脱衣,也要贯穿于智残儿童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它生活自理领域的发展同样如此。从事过培智教育的老师都知道,在培智学校里,许多低年级学生都不善进饭食、不会洗手洗脸,分不清上衣和下衣、内衣和外衣,尤其是衣服的前后反正,甚至是大小便也不能自理。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对自理技能的掌握还很差。所以,特校的教育训练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而且也是着眼于学生当前的迫切需要。

三、生活化——智残教育的主要领域

鉴于智残儿童的学习接受能力很差,培智学校只能从中筛选一些最需要、又能够为他们接受掌握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其领域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自理技能

饮食、衣着、用厕、睡眠、卫生和安全等生活自理活动,都需要和人们的基本生存紧密相连。首先应使中度智残儿童在生活习惯这种有限的意义上,成为独立的人。

2.人际交际技能

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们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相互交往、沟通信息。交往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是智残患者生活遭受失败和挫折的基本原因。辅读学校应当关注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训练。

3.实用劳动技能

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中的平等成员,智残患者也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对别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方面的技能非常广泛,主要涉及日常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制作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的技能。

4.最基本的读、写、算技能

智残儿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所能掌握的读写算技能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应该教他们学会:①认读自己和亲人的姓名、住址以及与日常衣食住行、学习和劳动密切相关的词语和短语;②书写其中的一些字词;③具有初步的自然数的基本概念。

5.音体美技能

这方面的技能包括音乐、唱歌、舞蹈、体育游戏、特奥会比赛项目、描画、画画、涂色、折纸、剪贴、泥塑等等。这类活动能够缓解智残儿童情绪障碍,矫正生理缺陷,能丰富他们当前和以后的生活。

综上所述,在培智教育中贯彻教育的生活化,从现实生活出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够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应该成为培智教育各阶段的唯一主题。

培智一年级生活主题单元课

《夏天来到了》 教学目的:

(一)情感与态度感受夏天大自然的美好,体验夏天生活的快乐

(二)能表现出夏天常见饮食卫生、生活习惯的关注,能辨清某种行为的利弊及对自身生活的影响

(三)知识与技能 知道夏天给大自然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初步懂得夏季自我保护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进行卫生和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它们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那你们知道现在我们生活在那个季节当中吗?(夏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去了解夏天是什么样子的?

三、新授

活动一:了解夏天 感受夏天出示图片:

1、夏天来到了,知了高声叫着:“知了、知了”,就像是在说:“夏天热、热呀”。讲解知了、知了候,让学生自己说挖知了候

2、夏天到了,树木长得非常茂盛,树叶比春天是长得大了,颜色也更绿了。

3、很多的蔬菜瓜果都成熟了,有西瓜、西红柿、黄瓜、还有成串的葡萄等等,真诱人呀

4、夏天时,很多的花朵都开发了,看荷花开的真美丽,有粉红的、白色的。看还有荷叶和莲蓬,青蛙趴在荷叶上,正在捉害虫呢讲解青蛙是益虫,它是人类的好朋友,专吃蚊子,飞虫,我们要保护它。

活动二:结合自己的生活,想想夏天到来时,我们生活又是怎样的?如脱去了毛衣、毛裤,换上了单薄的衣裤,男同学穿上了短袖,女同学穿上了漂亮的裙子。我们喜欢吃西瓜和雪糕,喜欢在凉爽的房间里,更喜欢去游泳。夏天时,我们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自身清洁卫生。想一想夏天还要注意那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

活动三:出示儿歌,从中体会夏天的美好乐趣 夏天到

夏天到,知了叫,火红太阳当头照。树叶茂盛长得好,蔬菜瓜果真不少。湖里荷花香味飘,池塘青蛙呱呱叫。课外延伸:

思考下列行为好不好?为什么?

1、不告诉家长私自去游泳

2、刚买回来的水果不洗,拿起来就吃

3、用凉水冲头或直吹凉风

4、雷雨天在树下避雨

5、天气炎热时做剧烈运动

生活小常识:夏天被蚊虫叮咬后,皮肤会起红肿的大包或水泡,局部会发痒,这时不可用手去挠去抓,可用肥皂蘸水后涂于叮咬处,即可消肿止痒。

音乐教学生活化 篇6

关键词教学设计音乐生活化意识与能力创新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成,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现在学校音乐教学要求回归学生生活世界、音乐教学过程向现实生活情景转化,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

一、提倡音乐生活化是教学的一种基本理念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音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我们提倡音乐教学生活化,即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步提高音乐能力与素养,实现让音乐教学充满生命活动活力的目标。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部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养成关注音乐的习惯,能够用实例说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课标还要求音乐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音乐现象,使音乐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从儿童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比较清晰、深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倡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音乐知识技能相结合,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审美认知规律。

二、音乐教学生活化的艺术

音乐教学应该富有生命。在众多的学科当中,音乐课的学习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教学显得轻松、活泼,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更容易将音乐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并将学生带到更高级的音乐生活中去。 ㈠教学过程生活化 1.感受生活情境,提升音乐审美情趣。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融入自然环境中,感悟音乐,聆听音乐,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提升音乐审美情趣。如让学生在音乐教师带领下去“溪源庵”郊游。一路上,教师不断播放着《山谷静悄悄》《春天在哪里》《山谷回声真好听》等歌曲。到了目的地,教师引导学生们倾听鸟儿悦耳的歌唱、小溪流水的潺潺声、观赏郁郁葱葱的树林、湛蓝的天空、明媚灿烂的阳光、波光粼粼的山涧小河、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五颜六色的花朵。大自然的风光,使每个学生心旷神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教师要根据音乐表现的要素,启发、引导学生识别哪些是音乐声,哪些是非音乐声,既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2.创设生活情境,增强音乐表现能力。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将音乐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标志。为此,教师要通过创造生动而又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尽情展现表演潜能和创造潜能。在音乐表现中享受美的愉悦,接受情感的陶冶。

每当教学一个单元后,我就举行一次“星星才艺大比拼”活动,创设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艺术才能。如教学《鲜花爱雨露》这首歌,当学生掌握高低音后,我让喜欢舞蹈的同学用优美的舞姿表达对老师的情意,平时爱敲敲打打的同学上台敲击各种打击乐器,会弹琴的同学上台为歌曲伴奏,爱画画的同学用手中的笔画出对老师的爱,班上唱得好的两位同学,分别领唱第一乐段,剩下的同学唱歌曲第二段。各个小组推荐4位同学与教师一起当评委。经过预、决赛,评出每一项最佳表演奖,发奖状以资鼓励。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利用生活情境,拓宽音乐教学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情境,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和知识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便能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拓宽音乐学习视野。如《小奶牛》节奏教学,就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熟悉并喜爱的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节奏,把生活经验音乐化。

2.体味生活情境,唤起学习音乐的欲望。音乐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理解音乐才能理解生活。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细细品尝,其乐无穷。在教唱《快乐的小木匠》时,当学生唱会了歌曲后,我便启发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课文曲调,体味生活表象,然后创编歌词。经过小组讨论后,有的同学将歌名改为《我是一名礼仪员》:我是一名礼仪员,身披佩带站门口,清早问声教师好,放学同学握握手。哎呀呀,同学夸我好礼仪员。有的创编《我是一个好组长》《我是一名小旗手》,有一个编成《我是一名顽皮生》,特别生动有趣,逗得大家哈哈笑。同学们唱着自己编的歌曲,唱起来特别有感情,有滋味,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音乐的强烈欲望。

音乐教育生活化 篇7

作为杜威的学生, 陶行知把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介绍到中国, 由于当时中国正处在激烈的民族运动之中, 社会背景与杜威所处的美国转型社会大有不同, 所以, 陶行知根据杜威“教育即生活”在中国的失败经验, 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新思想。

一、两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由于美国的传统教育存在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离、课程与儿童现实生活需要脱节、灌输式教学等弊端,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 传统教育是在学校这种人工环境下以正规课程的形式传授书本知识, 而书本知识的传授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经验做基础, 则所学的知识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日趋与社会生活相分离。“学校必须呈现现实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所以学校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 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 学校生活成为简化的社会生活。

陶行知根据中国社会现状, 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提出“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认

刘建英

为, “生活即教育”, 整个社会是生活场所亦是教育场所, 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活的、有用的教育。在生活的矛盾斗争中, 各种因素相互摩擦, 生活在其中的人便受到了教育。“过什么生活, 便是受什么教育”“要想受什么教育, 便须过什么生活”。

二、两种教育思想的相通之处

由于陶行知师承杜威, 其教育工作及教育试验首先都是以杜威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的, 所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

(1) 陶行知与杜威都秉承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反对“生活自生活”“教育自教育”的机械教育论, 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 试图解决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教育弊端。杜威认为, 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 它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陶行知看来, “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 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生活即是教育, 教育即是生活”。

(2) 这两种教育思想都蕴涵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 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继续进行, 所以个体即便离开了学校, 教育也不能停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教育即生活”比较隐晦地包含了终身教育思想。陶行知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发展终身教育, 培养求知欲”。他认为教育应该紧密联系人民大众的生活, 要让广大群众在生活中学习, 学习为生活, 生活为学习, 做到“活到老, 做到老, 学到老”。

三、两种教育思想的差异性分析

(1)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教育即生活”这两种教育思想各自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杜威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的美国社会初等教育已经普及, 教育基础比较牢固, 整个社会处于工业转型时期, 城市化正在完成, 经济已有相当发展, 但文化发展滞后, 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教育的改革已成为时代的呼声。杜威正是为了解决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矛盾, 使教育适应时代变化, 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正如其所言:“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况且工业化转型期本就是一个实用主义时代, 因而“教育即生活”更是深具实用主义特质的。陶行知面临的是20世纪初半殖民半封建主义的中国农业社会。当时, 军阀混战, 政局动荡, 经济贫穷, 教育程度低下, 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不民主、贫穷, 主要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不识字, 没受文化教育, 所以陶行知曾坦言, 无论是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还是劳苦大众教育, 其实他心中只有一个问题, 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 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即每个普通大众自己怀有这种“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以完善自己, 进而使社会进步。

(2) 这两种教育思想的侧重点不同。由于杜威时代的美国教育已有相当规模,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为促进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改良方法。所以杜威的侧重点放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改良上。可以说, “教育即生活”的主体是施者, 通过社会整体教育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体系的改革, 教育者经过精心设计, 把生活中的许多内容经典化, 浓缩成若干课程, 以便于教育人士更好地实施教育。而陶行知时代, 我国的现代教育还未形成体系, 教育零乱, 况且当时的社会重任是使民众觉醒以实现民族解放, 既然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来改良,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自然侧重于教育的受者, 只有广大的受教育者自己具备这种教育理念, 教育才能走进人民大众, 教育才能改造生活、改造自然和社会, 实现富民强国。作为一种教育思想, 它需要受教育者深刻领会并自主贯彻。可以说, “生活即教育”在理论上比“教育即生活”更完美、更广博, 是“教育即生活”的深化与完善。然而, 在一个教育成熟的社会中, 人的生活的广博性让“生活即教育”无以掌控, 它无法大规模地通过教育组织来实施。显然, 对目前的学校教育改革而言,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具实践操作性。

(3)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蕴涵教育传播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则更倾向于一种“大众教育”。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社会不仅通过传达、通过传递而继续生产, 而且可以公正地说, 在传递中、在传达中生存。”“不但社会生活和传达是一件事, 而且一切传达 (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 都具有教育意义。”他所说的“传达”, 即信息的传播, 人在信息的传播中获得知识, 因此, 传播即教育;人的生活满是信息的传播, 因此, 教育即生活。这一理论和现代教育传播学何其相似。陶行知则明显倾向于大众教育, “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 大众自己办的教育, 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整个社会便是一所学校, 社会生活便是教育本身。他把“学校”泛化, 这样人人便可以参与这种生活中的教育。

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杨继权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之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从隋朝到盛唐以来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 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们对边塞生活渐渐关心, 对边塞的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了。他们对边塞不仅不感到荒凉可怕, 而且还感到新奇, 一方面在于统治阶级对于边塞诗的重视;另一方面, 部分

要:边塞诗是唐诗的一大亮点, 在唐诗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而作为边塞诗歌代表的高适、岑参, 其边塞诗又有着各自不同

的特色, 他们用各自的诗风共同推动着唐朝边塞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从他们边塞诗的风格特点的不同来加以论证。

关键词:气骨遒劲;瑰丽奇彩;夹叙夹议;寓情于景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郭元祥, 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6) .

[3]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小学数学教育应该生活化 篇8

一、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了解情况汇报,教师有意识地记录一些价格。如30.50元、40.15元、2.70元、7.08元、108.00元等,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像30.50元、7.08元、2.70元、102.00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3)这些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而商品的价格却没有改变?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旨在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再如,首次教学5+9*2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教师是直接把“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进行: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个标价为5元的钢笔和标价为9元的书,询问总价。然后再加1本书,标价也是9元,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5+9+9或5+9*2。讨论“5+9*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当学生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应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请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师寓数学知识教学于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学生就会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而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呢?其实只要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就能化“难”为“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利息”的有关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应用知识情境:老师有5000元钱,准备存入银行两年,有几种存法?存哪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再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之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大厅与卧室的长与宽,然后计算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从而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探究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模拟出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就能变“枯燥地学”为“有趣味地学”,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首先出示了:星期六,我们班黄超和凌坚龙两位同学去新华书店买书,相约下午1∶30在书店门口集中,如果求他们几时从家中出发还需知道哪些信息?学生畅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们家到书店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我又改成:如果他们都下午1∶00从家出发,5分钟后相遇,你能算出两家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相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条路,两家的距离无法确定。然后,再出现例题,让学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最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这样,通过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找出解题的方法,学生易理解、运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实际,学生学有所得

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其正确的数学观。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去修本班的或家中的坏桌椅。教学土地测量后,让学生步测到学校的距离。再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改革全力构建生活化的课程结构,力求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获得数学的理解”。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还要创造性地运用,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篇9

一、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音乐中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及美的旋律能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构建美好的音乐艺术形象。通过让学生演唱生活中的音乐,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具备赏析音乐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 历史上很多音乐大家都是通过自身对生活的感悟进行音乐创作。如今, 将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本身就是充满魅力的, 可以使传统的音乐教学不会显得枯燥无味。在音乐教学中, 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可以将音乐作品的情绪、人文内涵和思想倾向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白音乐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鉴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积极的音乐学习态度,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好的音乐艺术,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理想人格。

二、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

1. 联系生活, 创设音乐教学情景

音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学生情操, 但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 而且一些音乐教师语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只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地进行说教, 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 即使班级有喜欢音乐的学生, 但是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的爱好也会渐渐打消。因此, 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紧密联系生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歌曲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然后再由教师分析谁讲得准确。很多歌曲的创作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背景故事, 教师可以将这些故事讲解给学生听, 增强学生对该歌曲的兴趣, 同时要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并自觉地融入到歌曲的学习中去。音乐具有表现人类情感的特点,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例如, 在学习《七个小兄弟》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美, 可以创建一个音乐环境, 让学生进行表演。选取班上七个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七个音符, 每个学生代表一个音符, 七个学生排列后站在台上, 让班级其余学生按照七个学生站位顺序读出每个人所代表的音符。通过游戏的表演, 让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 并将这种教学带到生活中, 让学生能牢记七个音符, 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音乐的美,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2. 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随着当前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逐渐运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新时代下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美好的音乐情境, 通过多媒体搜索网上具有生活形式的音乐, 并将音乐演绎成教学手段, 通过故事穿插在教学环境中, 帮助学生聆听音乐以及感知音乐, 使用形象化、趣味化的语言解说音乐知识, 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在音乐的引入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幻灯片等引导音乐, 引导学生体会感知生活中的音乐旋律。例如, 在多媒体教学情境下,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旋律, 让学生根据自身在生活中的音乐积累, 猜出音乐的名称, 给予猜对的同学以适当奖励。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使音乐教学显得非常生动有趣。同时, 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 也会不自觉地跟着乐曲哼唱, 也是对自身音乐学习的一种巩固。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还能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音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充分发掘有效的音乐资源, 用优秀的音乐作品, 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音乐往往能承载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感悟,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 通过音乐可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回忆。例如, 在学生演唱《大海啊, 故乡》这首歌的时候, 就会有学生因为音乐旋律勾起自己的回忆, 让学生沉浸在生活化的音乐中。同时, 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音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在音乐教学中, 将生活化元素融入音乐课堂中,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力, 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对音乐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提出音乐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关键词:小学,音乐,生活化,策略,审美

参考文献

[1]郑莉, 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戴建芳.浅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 (07) .

[3]陆鹰.让小学音乐课趣味迭出[J].江西教育, 2015 (09) .

数学教育生活化路径分析 篇10

1.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含义

数学教育本身就与实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小到柴米油盐,大到财政支出,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 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就是打破了传统数学教育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活化,加入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并且还可以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应用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和信息可以被应用到数学教育中去,使得数学教育生活化更具时代性和先进性。

数学教育与生活融合后,数学教育的直观性会有所增强,这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减少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 这是对数学教育高度的提升,完善之前教育中的缺失,让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更加贴合。

2.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数学教育一直与教育改革保持同步并迎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实质,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陈旧落后的糟粕进行剔除和清理。 对数学教育进行生活化,也正是出于传统教育革新的必要性,是对现代数学教育的推动。 就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教育教学的路径应越走越宽, 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尝试,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 单纯地依靠理论教学或者由教师单方面地进行灌输,很难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索空间。 但是实际生活是无止境的,如果将数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学生的探究将不再有边界上的限制,可以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发现数学的应用之处,并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是传统数学教育所不能给予的。

( 1) 利于教学创新,促进学生发展

创新是现代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在创新方面不断下功夫,才能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 就数学教育而言,相关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寻创新的路径, 并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 但是产生的教学效果一直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与缺乏生活的支持、没有直观的实例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对数学教育进行生活化,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创新路径。 同时,数学教育的创新还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在新教学方法的引导下,更好地将自己的能力释放出来,在对生活中数学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 2) 增加实践机会,促进科研进步

社会大众对数学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却往往会忽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种关系上的割裂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受到局限, 不能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之中。 在倡导数学教育生活化后,学生对数学的实践机会明显增多, 应用数学知识的几率也有所提升,这让学生对数学的关注不断加强。 而这种关注度的增加很有可能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影响,让学生更乐于进行数学方面的研究。

( 3) 增加学习趣味,实现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我国教育界较为认同的教学观念之一,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很少落实该教学理念,这主要与过分重视升学、关注应试需要有着一定的关系。 将数学教育进行生活化,对于实现寓教于乐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对生活进行观察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到数学知识。 教师在应用该教学方法时, 还会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场景的模拟,这进一步增加了数学教育的趣味性,让学生开始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减少了学习的负担。

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1.数学生活化

生活化应是一种动态的衍变,当数学教育逐渐向生活靠拢并把生活之中的实例与数学教育联系起来时,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就已经接近成型。 之所以说生活化是一种动态的衍变,主要是因为数学教育生活化具备了一定的生命衍变规律,符合生命的动态发展,呈现出的是数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选取与学生理解能力相适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进行数学方面的分析。 也就是说,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与学生自身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通过对一些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愿意进行思维发散的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 当然,学生的这种思维发散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有时甚至与实际的教育教学相背离,但是正因为学生主动地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对生活进行了观察,使其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尤其是经历了改正的过程后, 这种认识将很难被学生忘掉,因此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产生正确的认知,数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生活上的实践, 通过实际验证的方式,对书本上的数学知识给予更加准确的解读。

2.生活数学化

生活数学化使数学真正从理论层面落实到了实践层面,是对数学知识的实际验证,同时也是对人探究世界、认识世界的有益促进,是感知生命价值的有效方法。 学界在对数学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曾经提出,生命价值与数学教学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但是数学教育却并一定可以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 关键要看生活与数学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把数学当做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积极运用自己的所学对实际的生活进行改变和完善。 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对生活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上假设一些问题的存在,并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生活的数学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些假设问题的提出,学生对生活的探究又近了一步,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减少思考的时间,能够更快地调动思维,使得生活中的难题不再是难题。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知识掌握量,增强知识的联系性也有一定的帮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度,当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不到验证时,仍需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继续从理论层面进行理解,这样学生不会因为生活认识上的局限而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

三、数学教育生活化路径分析

1.活化教材内容,增加实践机会

数学教育的展开要围绕教材进行,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关键, 是要促进数学教材的生活化,也就是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 1) 掌握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策略

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知道学生的认知层面定位在哪。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升,不过因为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多半具有局限性, 所以要根据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情况,合理地制定教学策略,可以对教材中生僻的内容进行替换, 也可以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1]。

( 2) 增加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体会

在对数学教育进行生活化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教学, 推进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给出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课下就课上所学去进行实际的验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与自主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让学生养成用数学思维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结合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生活中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相对应的具体的情景,数学教师要想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联想,就要适当地进行情景的营造,以此激活学生对实际生活的印象,提升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效率。

( 1) 尊重生活实际,迎合学生兴趣

数学教育生活化是强化实际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因此在情景营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生活实际,不要对情景进行过分的夸大,要让情景符合学生的思想认知,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样子。 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配合教师的教学,更快地融入其中,数学教师还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营造,这样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

( 2) 拓宽营造思路,增加创新元素

数学教育离不开教材,但是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数学教师须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拓宽情景营造的思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进行更多的思考。 在情景营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创新元素,让学生的思维可以依托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上升到一个更宽更广的高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不止一种可能,不断变化的生活,须要用发散的思维去应对,科学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2]。

( 3) 利用教学器材,实现立体教学

现代教学在教学器材方面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借助声音、影像的配合,情景的营造可以更加立体化,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这要比教师单纯性的叙述更容易帮助学生进入情景。 数学教师在进行PPT或者影音资料制作时,要从实际生活中取材,选取周围比较常见的景物,增加学生的亲切感,提升情景营造的真实性。

3.凸显知识价值,强化学生认知

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很多学生都片面地认为学习是为了升学,是为了找一个满意的工作,但是实际上学习的真谛是为了对自身进行提升, 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而这些在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被充分地展示出来。也就是说,数学教育生活化对于凸显知识价值,强化学生认知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 1) 关注生活问题,进行针对解答

生活中需要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的问题非常多, 并且部分问题还关系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GDP的计算、汇率的增长等。 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授课的过程中,应多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利用所学进行针对性解答。

( 2) 养成数学思维,探究生活实际

数学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探究手段,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进行思考,用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在学生脑海中强化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不同的认识。

( 3) 丰富学生思路,提供多种方案

生活中充斥着无数的可能,每一件事情都有多个解决方案,数学教师在促进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有效掌握这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应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同一个生活问题,提供出多种应用方案。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完善,让学生知道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更具灵活性[3]。

( 4) 对未来进行设想,对学生进行感染

生活不只有过去和现在, 还有难以预知的未来,也正是因为未来无法预知,给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未来生活进行设想,并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不仅作用于过去,改变着现在,同时还影响着未来,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对数学教育生活化给予了认可,并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应用,但是由于该种教学方法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没有过多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所以数学教育的生活化进行得并不顺利,教育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各种问题和弊端层出不穷,这无疑增加了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难度,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学难题。 因此,须要加大对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树立迎难而上的决心,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减轻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改善我国数学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于海根.数学教育生活化实施途径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3(10).

[2]龙安康.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教育界,2011(26).

劳技教育生活化浅议 篇11

一、实践——体验的快乐

劳技课是一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需要学生学以致用,亲身实践。“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只有将书上所学用于生活才算真正的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战场,每个家庭都有许多日常生活劳动。把劳技教学向家庭生活延伸,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他们的劳动情感,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完善。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不让孩子插手家务活,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要想改变现状,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劳动课堂走向家庭,真正将劳技教育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四年级的《钉纽扣》、《缝鞋套》等家政课都是跟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在上这些课时学生兴趣很高,课上教师应多花点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例如在教学《钉纽扣》一课时,当学生掌握基本的穿针、引线、打结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钉纽扣方法上有所创新,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钉纽扣环节时,发现学生有创新方法后及时演示、介绍,深入地剖析指导,并给予学生表扬鼓励。这样既可以激励优秀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营造一种爱动手的氛围,创造一个交流、展示劳技活动成果的舞台,为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奠定基础,有效地落实劳技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拓展延伸。在教学《洗红领巾》之后可以布置一个作业,两个星期之后,要举行现场洗红领巾比赛,比比谁洗得干净,谁洗得快,谁洗的方法正确。学生天生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为了能在那一天名列前茅,无形之中会在家中勤加练习,那么也就熟能生巧,掌握了洗红领巾的技能。又如在学完《水果拼盘》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在家学做小厨师,为家人们制作一份水果拼盘,在欢乐的气氛中,和全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此外,还可以开展种植花卉的活动。如果受条件所限,可让学生种植水培植物,单独种植,小组合作均可,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种植,做到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并且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变废为宝”——创新的快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身边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花哨”。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垃圾”做出精美的手工作品,既减轻社会负担,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可谓一举两得。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创造生活中的艺术。

1.充分回收各种废旧资源。

超市购物的塑料袋、包装纸,以及装衣服拎袋、鞋盒,精美的糖果纸,果冻盒,塑料吸管,易拉罐,鸡蛋壳、花生壳、瓜子壳等都是极好的生活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收集利用,大大满足了课堂教学的创作需要。此外,大自然也为我们创造了无穷的资源,凋落的花瓣、飘零的树叶、不起眼的断枝,都是我们创新的源泉。学生在收集资源的同时,也体味到了生活的乐趣。

2.研究创作,自主探索。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使学生更加活泼,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小学劳动技术课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让学生用现成的废弃物品,发挥想象、大胆创新,使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学生相互交流,构思设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创作,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创作,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研究,发展个性,并从中获得个体的自我满足与快乐。

本学期我校科技节开展了“变废为宝”的比赛活动,人人参与。低年级同学动手能力较弱,但对任何事物都有兴趣,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作品;中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技能,通过添加组合等方法,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科技节闭幕时还为优秀作品颁了奖。对每个学生而言,虽然只有一次或两次的制作经历,但对全班同学乃至全校同学而言都是一次探索创作的活动,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探究事物藏下本源。” 一旦当这种“体验”形成之后,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变“被动”为“主动”。

除了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劳动与技术课堂上合理穿插“变废为宝”的内容。在教学《城堡》一课时,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一张城堡作品。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布料,这些布料都是生活中多余、废弃的,但经过合理裁剪及色彩搭配后就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外形令人赏心悦目,而且极具文化魅力。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家中的各种布料都派上了用场,其后,我还让学生欣赏了各种布贴画,让家里的废旧布料物尽其用。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劳技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地利用生活环境进行课外拓展和延伸,让劳技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劳技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幼儿德育教育生活化初探 篇12

幼儿期是幼儿良好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 对幼儿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 如今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 却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最近我在班上搞了一项“幼儿品德行为问卷调查”, 从其结果来看, 班上35名幼儿中, 爱父母的占60%, 并且更多的只会索取爱, 而不懂如何正确地表达爱;不能关心同伴友好合作的占20%, 并且表现出自私、独霸的心理;在爱劳动意识上, 能合要求的占57.1%。

面对如此现状, 我们必须将品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这也是让幼儿长大后, 更好地适应未来, 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克服不良品行表现, 塑造完美人格, 以经得起世界的竞争和挑战的有效途径。

针对德育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 德育内容的泛而广, 我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 考虑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 品德认识和情感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表面性, 品德行为缺乏自觉性和独立性等特点, 以陈鹤琴老先生的生活化教育理论和新《纲要》为指导思想, 从品德认识和品德情感上开展生活化的德育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一) 初步探索如何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来开展生活化的幼儿德育, 如何使其改变不良品德行为。

(二) 探索如何使幼儿品德教育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达到一体化, 以为其今后人格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通过实践提高自己在幼儿品德教育方面的经验, 消除盲目性。

三、研究对象

内蒙古民族大学幼儿园大班35名幼儿, 其中男生19名, 女生16名。

四、研究原则

活教育原则 (陈鹤琴倡导) 、因材施教原则、德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研究过程

(一) 从生活中积极寻找德育教育的素材, 并力求德育内容和形式上的生活化。针对问卷调查中主要涉及的四个方面, 具体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落实:

1.关于爱的情感教育, 学会关心父母, 尊敬长辈。

新《纲要》的社会领域目标中指出:“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于是, 我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如“三八”节, 开展“我的好妈妈”主题教育:以语言活动———夸夸我的好妈妈、音乐活动———不再麻烦好妈妈及美术活动———画妈妈, 这一系列活动, 使幼儿对自己的妈妈有了较为全面、完整的了解, 认识到妈妈工作的辛苦, 一种爱妈妈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从爱妈妈的角度出发, 引导其热爱爸爸、爷爷、奶奶等其他家庭成员。

2.学会与同伴正确交往, 友好合作。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所以, 我以游戏为切入口, 把德育目标渗透在具体的游戏情节中。例如建游“美丽的家园”, 手工活动“新楼房”、“博士帽”, 以及美工“我们的画”等, 引导幼儿两两合作或更多的人一起合作、交往, 从而帮助其学习和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引发他们主动与人合作, 并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而教师此时所需要的是:积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合作、交往环境。以建游“美丽的家园”为例, 一开始孩子们喜欢一个人玩很多雪花片。但最终不是作品无主题, 就是遇到困难大家各顾各的, 不愿主动帮助他人。针对此, 我建议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6人一组成立小小建筑队, 大家共商家园布局, 各自分工, 这样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就不再各顾各的, 而是热情地、及时地帮助他人;同时, 互相因争抢材料而产生的同伴矛盾明显减少, 有时即使发生了, 大家也能自行解决。

3.从关心班集体到热爱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

过去班上的图书破了, 无人主动修补, 自从我组织开展了“修补图书”这一活动后, 幼儿对班级的图书架更加关心, 一旦发现书角或封面有点破坏, 就抢着带回家修补。同时, 个别顽皮幼儿也控制了撕书行为,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 大家也都能互相叮嘱一句:“你翻书得轻轻翻, 不然书会被搞破的。”这样, 幼儿的爱班级的情感被激发了。我针对环保教育, 引导孩子开展了“人类的朋友———树”一系列专题活动, 鼓励他们从小区和公园等地方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树, 大家一起找资料了解树对人类的作用。这些活动使幼儿明确认识到:树与人类密切关系, 我们要关心保护树的健康成长。

4.产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行为, 懂得劳动最光荣。

五一节期间, 我让幼儿的父母带领幼儿, 上街观察、记录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劳动人民, 以他们的工作热情感化幼儿, 使他们在平时学习中和家里树立“我为大家服务”的意识, 主要做些如分筷子、擦桌椅、扫地板等力所能及的小事。

(二) 家园合力, 共同培育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

陈鹤琴老先生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一方面加以单独胜任, 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 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这也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积极转变“重智轻德”———传统的教育思想 (尤其是长辈家长) , 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新一代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于是, 我们以《纲要》精神为主导, 在班上召开了一系列家长座谈会, 在教育理念上与家长达成共识。渐渐地, 家长们也意识到:在给孩子付出爱的同时, 要从孩子那里得到爱, 必须让孩子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在家要求孩子礼貌地与家人、邻里朋友相处。

2.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 及时沟通、了解、反馈幼儿学习品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

上一篇:D二聚体下一篇:电力设备检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