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质量

2024-10-25

大学生质量(精选12篇)

大学生质量 篇1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 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本,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关系到个人前途、家庭和谐、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了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关注。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涵义和影响因素

(一)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涵义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 不同的作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给大学生就业质量予以界定。曾向昌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专业和所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 且符合其就业意愿。这仅仅从高校的角度出发, 仅仅强调了学生就业质量与高校之间的相互关系。代锋认为,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通过合理均衡的行业与地域流动, 凭借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中介组织平台, 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适宜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 从而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收入和发展的优化程度, 它是一个实质上衡量大学生就业状况和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反映的是大学生就业内在的本质特点, 即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层次、动向、性质和优劣等方面。秦建国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这种说法既强调了工作的满意度, 又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感受, 从主观以及客观的角度符合就业质量所涉及的范围。

(二)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1. 经济社会因素。

宏观因素包括国家经济形势、就业促进政策、就业人才供求、就业公共服务等因素。这些宏观的因素将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质量。

2. 高校因素。

大学生就读的高校的层次和声誉、教学水平和质量、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等因素也将影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而影响其就业质量。

3. 企业因素。

与大学生个人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工作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工作关系的和谐性、工作福利保障的稳定性和发展空间的拓展性, 工作岗位的工作条件 (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地点) 、工作环境 (包括涉及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的自然环境以及涉及企业的声望、职业的声望、社会认同的人文环境) 、工作报酬等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4. 家庭因素。

大学生的父母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职业层次、亲戚的数量及这些人的职业和职务情况、生源地 (农村还是城市) 等家庭背景会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 进而影响就业质量。

5. 个人因素。

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能力素质、知识水平、人际交往等就业能力会直接影响其就业质量。

二、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和对策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 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和优惠措施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全社会的问题, 各方面应通力合作, 首先要政策先行, 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解决。比如, 增加公共开支, 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制定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对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规模的民企给予不同形式的税费减缓免返优惠;制定并落实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资金等政策, 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逐步建立统一有序、公开透明、流动自由、服务到位的人才服务体系;尝试制定《民办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的法规, 消除社会对民办大学生的歧视,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二) 建立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政府和企业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为大学毕业生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提供必要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比如, 政府主导的跨地域的联合就业招聘会、提供给刚出校门大学生的廉租住房、企业为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提供正当的福利和社会保障, 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 树立现代的就业理念

高校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 及早地让学生规划职业方向, 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 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广泛宣传“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计划”、“选调生”、“大学生入伍”等就业新途径, 使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骑驴找马”等自由选择职业等现代择业观念。

(四) 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指导

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避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避免到毕业时候, 还不知道自己想从事哪种职业、适合从事哪种职业。从大学生入学起, 高校就应该将其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引导他们分析客观环境, 剖析自我,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他们将职业规划融入到专业学习、参加活动、塑造品格中去, 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正职业目标, 为提升就业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五) 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 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校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途径, 加强实践教学, 着力培养懂理论、能动手、会操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科学地、合理地加强专业课程设置, 既能丰富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 又能增长其实践操作的能力。高校加强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合理地设置理论知识专业课程, 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需要, 及时地调整一些没有发展前景和不符合现实需要的专业课程。高等院校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试验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等教学科研活动来加强专业课程设置。同时, 创建大学生自主择课的体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特点和未来目标等需要自主选择选修一些课程,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 建立大学生就业跟踪分析机制

真实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数据和信息, 对于制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非常重要, 高校应该建立起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分析机制。一要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系统。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 记载其在校期间成绩、表现、特长、工作意向, 并定期地跟踪记录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和动态, 通过对大量毕业生工作状况的分析, 及时地发现就业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及时予以改进, 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二要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沟通渠道。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可利用就业实习基地、教学实验基地、合作用人单位等途径, 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沟通渠道, 利用信函、电话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与用人单位沟通, 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充实毕业生信息档案系统。三要为毕业生交流创造平台, 建好校友会和就业接待站。高校要利用校庆、校友会等机会和平台, 为毕业生交流创造各种条件, 通过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了解和认识其就业质量, 帮助就业工作部门改进工作,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七) 完善知识结构, 培养综合就业能力

作为就业的主体, 大学毕业生个人在校期间要拓宽知识面, 打造合理知识结构, 培养良好兴趣爱好, 增强就业综合能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复合的, 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质量一要做到广博与精深相结合, 努力学习基础知识, 打牢专业基础, 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 形成网络化的立体知识结构。二是要具有综合化知识结构, 大学生要“以兴趣为基础, 以专业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标”, 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双学位, 参加社团活动等来获得新专业的知识。三要精心打造核心能力, 大学生要学习掌握求职应聘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

编辑冯玺玲

大学生质量 篇2

摘要:沥青砼路面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日后交通运行质量,沥青砼作为路面施工的主要技术方案,其施工质量控制和病害防治是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对沥青砼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及病害防治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沥青砼;路面施工;路面病害

1沥青砼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

1.1铺设试验路段

在开展沥青砼路面施工时,通常在施工经验不足、施工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在正式铺设前先铺设100-200m试验路段,根据试验路段得出试验参数,为制定正式铺设工作计划、施工方案提供依据,便于取得更好的路面施工质量。如施工中的施工条件、现场实际情况、施工经验等都有了保障,可借鉴以往类似工程施工经验来开展施工,不需要进行试验段施工。铺设的试验路段时,需做好以下方面工作:确定机械设备的性能、类型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械令其退场;根据各个压实机具的试验结果报告,确定路面的碾压速度、遍数、要求;根据沥青试验研究确定最合理沥青用量,在施工时根据该用量进行材料配比;根据各层的松铺系数,全面分析后确定各层的松铺厚度,选择合理的沥青层面调平方法;注意拌合、运输、有效衔接碾压施工工序,选择科学合理的搭配方式,根据施工计划明确作业长度;根据实际要求结合图纸分析,确保每项施工工序具有经济性、高效性和合理性;具体的施工方案经试验段结束后再商定落实,以减少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不良因素。

1.2沥青砼的搅拌与运输

为确保沥青砼的质量符合要求,在沥青砼搅拌时,应采用间歇式和机械式两种方法相结合方式。首先,拌合厂内要具有良好的排水设施,要保证泥土等不污染沥青;进行沥青集料管理时,为保证集料不受外界污染,需在集料堆积处建立防雨防风措施;要定期的对沥青砼集料的搅拌设备检查;要检测矿料配合比与油石比,若不满足要求,要及时进行调整,还要注意沥青搅拌温度的变化情况、材料的干湿情况,以此为依据对燃烧器油门和冷仓转速进行调整,使温度满足搅拌要求,混合料经过搅拌后要均匀一致、无结团、无花白料。其次,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道路的实际情况,包括路面的平整性、运输的距离、运输时的温度等,施工现场和拌合厂距离不可太远,以防混合料在运输中产生离析现象,影响路面的结构性能。

1.3沥青砼路面的摊铺

在沥青砼路面摊铺时,骨料的过分密集会影响沥青基层质量,须在沥青摊铺工作前,对沥青骨料的密集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基层存在松散的现象,应立即整改。在摊铺期间,还要对摊铺机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摊铺机的振捣性能是否良好,检查熨平板加宽连接处是否平整,从而确保路面的压实度和平整度满足要求。在施工中需要注意:根据松铺系数确定松铺厚度;为减小摊铺机启动时对路面的破坏程度,摊铺机需要慢慢启动;摊铺机与运料机合理协调,中途不得间断;可采用螺旋布料设备从而保证材料均匀;运料车距离摊铺机10-30cm,由摊铺机推动其缓慢向前运行,卸料要缓慢。

1.4沥青砼路面的碾压

严格根据试验路段确定的碾压程序或施工方案,进行沥青砼路面的碾压。碾压包括初压、复碾压和终压三个阶段,初压作业温度不小于140℃,终压不小于80℃,在确定路面不开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高温碾压;摊铺作业要和碾压作业速度一致,碾压过程中,先静压一遍,在振动二遍,结束前静压二遍;碾压过程中,在处理粘轮问题时,不可过度使用水,以保证混合料的作业温度,可使用食用油稀释后喷洒;碾压结束后,要进行至少30d的养护工作,以避免路面产生早期病害问题。

2沥青砼路面常见病害

2.1裂缝病害

沥青砼路面最常见的病害是裂缝,包括荷载裂缝、结构裂缝、温度裂缝等,导致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所处的气候环境、行车的荷载、路面的`自身强度。当温度较高时,沥青吸收外界热量变得软化,在车辆荷载下逐渐发生变形,当气温较低时,沥青变得脆弱,产生温度裂缝,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裂缝不断加大,导致路面开裂。

2.2松散、坑槽

导致路面松散、坑槽的主要原因是水损,引起水损的原因有车辆荷载、自然环境、施工方面的因素。最常见的是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出现裂缝,雨水沿着裂缝渗入到路基,降低了沥青粘着性。如沥青配合比不合理,同样会引起路面的松散、坑槽病害。

2.3泛油

在高温天气下,沥青砼受热变得膨胀,沥青回溢出形成泛油,产生泛油病害。主要原因为因沥青砼的油石比偏大、孔隙率较小,此外混合料配合比选择不当,施工经验不足。

2.4推移及车辙

车辆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产生局部下陷,若路面持续承受较大的且超过路面承载力的局部压力,沥青会产生位置运动,出现沥青拥包的现象,产生路面推移病害,纵向局部推移就形成车辙。推移、车辙产生原因相同,产生的原因:施工中温度控制不合理;配合比选择不当或沥青用量过多;沥青受到高温天气影响,出现粘合度问题;压实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3沥青砼路面病害的防治措施

3.1沥青混砼面施工质量检测和评定

路面施工完毕后,及时进行工程的验收和质量检测评定,可避免路面产生常见病害。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路面,要及时修缮,强化沥青砼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发现病害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路面进行修补。

3.2加强施工过程的管控

沥青砼路面病害的防治措施可从优化设计、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等方面入手。首先,考察工程所处位置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以便合理作出路基设计方案;其次,对沥青砼的配合比工作需加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施工,无论是沥青的配比工作,还是沥青混合料的搅拌、运输、摊铺工作,都需严格控制。

4结语

随着我国道路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沥青砼路面在道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沥青路面的病害问题对公路的行车安全、整体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需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控制和对病害的防治,有效保证沥青砼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路面的破坏程度。

参考文献:

大学生质量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关系质量

一、引言

《国家教育与改革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的未来,教育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国内针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大方面来展开分析。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调研,着眼于家庭经济水平,生活环境,父母职业等因素。而本文的研究是从学生个人与同学以及辅导员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来展开。通过调查发现学习成绩与关系质量之间的联系。

二、正文

本文分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成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是学生的“关系质量”即和成绩优秀同学的亲密程度。在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中,亲密程度是用平均每天待在一起的时间,以及约会逛街吃饭或泡图书馆的次数来界定。通过对于样本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除了7.6%的特立独行者,大部分学生的和进步都来自于身边同学的激励。从日常生活上分析,与成绩优异的同学呆在一起,学习的意识会变强,生活的主旋律也将是吸收知识。而从心态上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心理也能督促同学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大学生的学习大概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课堂,图书馆,网络。通过学工处出勤率表格以及CNKI的论文数据可以发现,约76%的大学生有逃课行为,对学习倦怠,对书本知识漠然,而且随着年级的上升,旷课现象越加严重。课堂这一环节被好多学生忽略。我们对这些同学的访谈结果显示,旷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在宿舍睡觉,游戏的吸引,情侣逛街,兼职工作,课堂无聊。这些也可以归结为一点:对知识的不重视。而小团体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激发学习的欲望,在以成绩优异学生为主的小团体中,最差的出勤率为96%。出勤率和课堂效率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图书馆的利用率如何呢?根据CNKI的论文数据,大学生对于图书馆的利用率也不高,平均每周去图书馆次数小于1的人占了42%。这个数字有点可怕。让人觉得许多大学生是“有天赋的懒虫”。但是在以成绩优异学生为主的小团体中,那些成绩稍差的同学,对于图书馆的利用率也远比平均水平要高。达到平均每周3次,而且总时长在6小时以上。

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网络学习也越来越为大学生所接受。但是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对网络的利用率到底有多高呢?万方数据平台的论文显示只有13.6%的大学生用网络去进行学习文化知识。社交软件,游戏占用了更多的时间。即使在我们所关注的调查对象中,他们对于网络的利用率也不高,这是一个挺遗憾的地方。

高校辅导员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影响力比较大。那么与辅导员关系亲密又会对学生成绩产生何种影响呢?以信息14届学生为样本,通过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与辅导员关系亲密的学生,成绩处于中等位置的占了73.2%,那些成绩拔尖的同学反而与辅导员不怎样亲密。这与我们开始的设想相悖。我原以为在辅导员的高期望值下,学生的努力程度会增加,能取得较好成绩。事实却非如此。

三、结论

同学间关系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上升以及下降,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待在一起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提升,对于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也会提高。而与辅导员关系亲密的同学在学习成绩这一方面多处于中等位置,不高不低。,

提高大学生质量应对就业压力 篇4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就业受到短期供给过量、金融危机、就业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因此, 提高大学生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由之路。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 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 需求减少, 毕业生就业难度空前增加, 就业岗位需求的增加远远跟不上毕业生数的急剧增长, 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而与此同时, 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 比上年减少了3.8%, 约40万人, 约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考。相比之下申请国外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国外大学将大量抢夺我国高校生源。这样的状况与大学生就业难不无关系, 同时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

2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

2.1 短期性、结构性和区域性供给过量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和

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使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 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 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这从一定意义实反映了短期的大学生供过于求。我国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 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结构的特点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普遍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大公司作为就业的首选, 于是短期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劳动力供给出现过剩, 造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求贤若渴而东部发达地区人满为患。

2.2 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使全球经济

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使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总量缩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传导, 使企业发展进入不景气周期, 尤其是金融证券、房地产、进出口行业等, 企业对大学生的人才需求计划开始缩减。二, 预期下降。据初步估计, 此次金融风暴至少使华尔街丧失3.5万到4万个工作机会, 同时拖累相关产业减少13万个就业机会。多数大学生对就业的预期下降。

2.3 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综合素

质不高、就业能力不足, 如知识结构不健全, 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甚至有些知识很陈旧, 实践能力缺乏, 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 不能很好地胜任实际工作。[6]另一方面, 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 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 展示专业能力, 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3 提高大学生质量应对就业压力

3.1 政府增加高校教育投入, 保证教育质量国农业大学校长柯

炳生的研究显示, 过去十年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中, 来自政府部分只增长了3.5倍;大学生入学人数增长了5倍, 硕士研究生增长了6倍, 博士研究生增长了3.5倍, 而教师只增长了1.7倍。这势必导致:一师生比过高, 教育资源被稀释, 教学质量下降。二缺乏资金, 一些院校实验设备落后、无法保证学生外出实习时间和质量, 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

因此, 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扩充教育队伍, 是提高大学生质量的物质保证和人力资源保证。

3.2 高校明确自身定位, 深化改革, 调整结构提高质量

3.2.1 确立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都倾向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国内外知名大学”, 大专院校纷纷争办研究型院校, 强调办学规模、科研能力和学科综合度, 专科院校力争办本科, 本科院校力争上硕士点, 有硕士点的院校力争上博士点, 都在追求一种研究型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而忽视了本来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将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用在扩大招生规模和抓项目上, 对教学环节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投入较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学校定位问题、培养目标问题必须加以彻底解决, 否则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将成为影响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性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2.2 深化教育改革, 调整学科结构, 提高大学生质量近年来

高校受扩招和走综合性大学办学方向的影响, 学校为了能够招到更多的学生, 在专业设置上大都带有盲从性, 随意性的特点, 有些学校虽然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但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 导致课程设置也存在极大的盲目性。而当前高校课程设置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不合理, 重必修, 轻选修;重理论, 轻实践。

高校需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课时比重, 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力推进以就业、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3.2.3 合理安排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存在“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现象, 在课堂很难看到“大师”的影子。一部分教师专搞项目、科研, 没有时间上课;一部分教师俗务缠身, 无力分心上课。另外师生比过高, 教学工作量过重导致教师疲于应付,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 一、高校对教师考核多样化, 而不是非要有科研任务, 同时让教师教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超额收入, 使一部分教师专心搞教学;二、学校政策鼓励、要求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见到大师的风采。三、建设师资队伍, 引进人才和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

3.2.4 重视就业指导

国家对高校就极为关注, 高校也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2)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内容局限。 (3) 就业指导的开展与教学相脱节。 (4) 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有效作用。

应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成立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团队, 聘请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导师, 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发挥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优势, 从低年级着手就业指导, 以科技竞赛、项目科研、创业大赛等为依托,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5 加强学风建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提高大学生质量

部分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失去奋斗目标, 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 出现了“大学笔记为考试而记”、大学四年只为混一张文凭的现象。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课堂上睡觉、聊天, 看小说杂志, 发短信、听音乐等;出现了一些“逃课族”, “必修课选逃, 选修课必逃”;有的学生平时抄袭作业, 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肤浅, 只凭自己的兴趣片面地认识学习课程, 认为基础课枯燥无味、无实用价值;大都愿意选择较热门专业, 入学后就急于学习专业课, 希望学了马上就能派上用场, 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有优厚的待遇, 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这些都严重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高校教学的质量。

应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促进提高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大学生质量。 (1) 加强思想教育, 激励学生成才, 使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 加强自我认识的培养, 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动机和目的, 提高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学风建设, 以技能和文化艺术相结合,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结合第一课堂教育, 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拓展实践机会, 挖掘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平台和机会, 加大对实验室及设备的投入、提供更多社会实习机会。四、加强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是学风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09年陷就业低谷611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挑战.校园招聘频道.career.eol.cn.2008-12-18.

[2]郭少峰.84万应届毕业生不高考.教育部否认因就业难.新京报.2009年06月03日.

[3]杨伟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如何?校园招聘频道.career.eol.cn.2008-11-06.

[4]傅剑锋, 沈颖.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2006年04月06日.

[5]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2月.

[6]王建胜.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

[7]郭少峰.农大校长称大学生质量问题是就业难主要因素.CCTV.com.2009年04月17日.

[8]刘艳, 李铮.从大学生“回炉”现象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教书育人20206年10月.

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报告 篇5

第 1 篇: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报告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报告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睡眠质量至关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没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健康将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特作出此调查。

考虑到大学生是个庞大的群体,数量较多,采取抽样调查,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和男女学生发放问卷。

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入睡时间在 10 分钟到 30 分钟,30 分钟到 60 分钟占 25%极少数大学生入睡时间大约为一个小时,入睡时间小于十分钟的占 17.5%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存在睡眠质量问题。

分析图表可知失眠的占 90%,还是较多的,其中经常失眠的占 20%,极少数是不会失眠的。

表中显示 55%的大学生是 23 点到凌晨睡觉。22.5%的学生是凌晨之后才睡觉,小部分是 23 点之前睡觉,很少一部分是睡眠时间不确定。

睡眠质量较差的占 15%良好的占 22.5%一般的占 62.5% 睡眠质量较差的占 15%良好的占 22.5%一般的占 62.5% 睡眠质量出现状况时大部分的学生会积极进行自我调整,少数人是没在意过或是没留意过,对自己的睡眠质量不关心。

小结

调查结果显示大所属大学生睡眠质量存在问题,入睡困难,经常会失眠,熬夜,通宵,很晚才回睡觉,导致睡眠质量差。

建议:

1.在想睡觉的时候才上床;

2.在 10 到 15 分钟之内,没有睡着,立刻下床,看书或看电视,读一些容易拿起来、也容易放得下的书,读一些容易理解的文章,如短篇故事、喜剧故事,或者你童年时喜欢的故事等。或把你脑子里停不下来的思维写下来,如果没有睡意,就不要停止;如果再次上床仍无法入睡,那么再下床,专心地重复去做刚才的事情; 3.不管晚上睡得如何,早上都按时让闹钟叫醒自己;

4.白天不准打盹,就算瞌睡了,也要告诉自己到晚上睡觉的时间才可以入睡慢或失眠的人在睡前总有一个期望或担心,期望自己快点睡着,担心自己又失眠。其实这都是不良暗示,无异于反复对自己说,我还没睡着。不妨让自己在睡前的这段难熬时刻,做这样一件事情——专注地让脑子去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构思给某人写一封长信,也可以是编造一个长长的故事,或者想像自己在一个喜欢的环境里散步,捕捉你在此境中的听、嗅、触、味、视觉感受等等。

临睡前使用电脑,可能给睡眠带来不良影响。体温在白天活动时会升高,而夜间睡眠时,体温会降低。如果两者温

差大,就容易获得深度睡眠。那些睡眠浅的人,则多是白天体温不高,夜间体温也不低,神经温差小的缘故。

在睡前,使用电脑使体温升高,破坏体温变化规律。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明亮的显示屏,开闭程序的活动,都对眼睛和神经系统有强烈的刺激,使体温处于相对较高的工作状态,睡眠质量自然也就差了。睡前尽量不玩电脑。

第 2 篇: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报告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建筑 111 班 刘紫薇 1109100020

黄欣欣 1109100016 一、调查方式

我们小组二人通过在问卷星网上发布问卷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有 152 位同学在线填写了我们的调查报告,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测量了被试对象,其中问卷中一共有 11 道题目。

通过此次调查,希望达到以下目的:了解大学生睡眠状况,通过调查报告让大学生认识到睡眠不足以及睡眠质量差的危害,提高对此的重视,并且从原因下手,找到针对自己的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你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为多少个小时? 2.63%的学生的睡眠时间在 5 小时一下,92.11%的学生睡眠时间在 5~8小时之间,5.26%的学生睡眠时间在 8 小时以上。也就是说,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是睡眠充足的。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常健康的睡眠时间应该有 7-8 小时,对于入睡快而睡眠深、一般无梦或少梦者,睡上 6 小时即可完全恢复精力。就是说,即使按最有效率的睡眠模式来说,仍有约 32.63%的人睡眠时间不足。这说明了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的人睡眠时间不足。

2.一般周末几点睡觉?

78.95%的学生在 12 点以后才睡觉,只有 5.26%的学生在10 点以前睡觉。而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间是:晚上十点至凌晨两点。有 5.26%的同学错过这段新陈代谢的黄金时间,对健康造成莫大影响。

3.你觉得你的睡眠时间充足吗?

超过 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睡眠时间不充足。认为自己的睡眠时间不充足的原因有两个:1,学生睡眠时间过短。2,学生睡眠质量较低。前者是因为学生的睡眠时间得不到合理安排,而后者则有许多原因,如压力过大,睡眠受到周边环境影响,生理因素等。

4.你睡醒后的精神状态如何?

10.53%的学生睡醒后精力充沛,63.16%的学生睡醒后仍感困倦。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睡醒后精神状态较差,即代表了其睡眠质量并不高,长此下去,学生的健康会逐步恶化。

5.你熬夜的原因是什么?

调差结果显示,大部分人熬夜的原因是作业、上网聊天,一部分学生熬夜的原因是玩游戏、处理部门工作或其他。大部分人熬夜的原因是作业与上网聊天,这可能是源于学校课业安排不合理,也可能与学生不会合理安排课业与玩乐的时间,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网络上有关。而剩下一部分人则是因为不合理选择课业以外的活动,如选择参与部门工作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作息。

6.你认为你的睡眠质量如何?

超过 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不好。

7.你失眠的时候会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大部分人会选择听音乐来缓解自己的失眠症状。由此看出听音乐是学生缓解失眠症状的有效方式。然而另一方面,这表示了学生所了解或者是愿意尝试去缓解失眠症状的方式过于单一。很少数人会选择向医生或者老师咨询去了解自身失眠的原因及解决途径,这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重视失眠问题。

8.你认为你的舍友对你的睡眠有影响吗?

一半的学生认为舍友对他的睡眠有影响。这里可看出,学校宿舍的管理不够合理,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很好关心到舍友的睡眠。

9.你的性别是?

填写本问卷的学生的男女比例相当。表示本调查对象并

没有性别上的差异,具有普遍性。

10.你大学几年级?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 70%是低年级的学生。

11.你是否有午睡的习惯?

73.68%的人有午睡的习惯。大部分人又午睡的习惯,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英国学者就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发现每日午后小睡 10 分钟就可以消除困乏,其效果比夜间多睡两个小时好得多。

导致大学生没有重组随眠时间的最主要因素为学业问题、上网和其他因素。在线死生活中血液问题和上网占去了很大一部分睡眠时间,导致大学生没有足够的世界用于睡眠。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背负着血液的巨大雅力士,那样会导致其神经的紧张,近视的压抑,这在潜意识中也干扰者大学生的睡眠,时期睡眠质量低下。

睡眠的作用

人体的大部分新陈代谢需要在熟睡中进行,晚上 9-11 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晚间 11-凌晨 1 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凌晨 1-3 点,胆的排毒,亦同。

凌晨 3-5 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

制废积物的排除。

凌晨 5-7 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早上 7-9 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 6 点半前,养生者在 7 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 9、10 点吃都比不吃好。

半夜至凌晨 4 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睡眠质量低的危害

会造成内分泌紊乱,出现口舌生疮、食欲不振、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会降低机体免疫力甚至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睡眠不足会带来许多身心的伤害:思考能力会下降、警觉力与判断力会削弱、免疫功能会失调、会失去平衡等等。近来年,专家认为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健康生活的三个鼎足。少睡了,就像欠了债,你得付出代价的。以前的睡眠研究都集中在睡眠的长短对健康的影响,不少研究发现,一般人如果二三天没睡好,他们会在几天内补过来而恢复正常。但最近的研究则注意到,如果每天少睡 1 个或半个小时,那长期累积下来的“睡债”对一个人会有很大影响。

最近是春夏之交,深圳 11 天 16 人猝死,实在令人震惊。春夏之交是猝死高峰,感冒、累、熬夜、三高饮食、精神紧张是诱因。深圳人压力太大,喜欢熬夜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由此看出睡眠不足是会危害到一个人的健康甚至危及性命。

问题的解决

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在周末不要睡得太晚。

睡前远离咖啡和尼古丁。

选择锻炼时间,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大睡要放在晚间。白天打盹可能会导致睡眠时间被剥夺。白天的睡眠时间严格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不要依赖安眠药。

尽量关灯睡眠。睡觉时,明亮的光线会扰乱你的生物钟。

第 3 篇: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研究报告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报告 资料

近几年来大学生睡眠质量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了大多数人重视大学生睡眠质量。

睡眠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广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且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效率乃至整个学校的教

计算机科学学院

学质量都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针对大学生睡觉迟睡眠质量差的现象,我们通过问卷的方法随机调查了中南民族大学学生的的睡眠质量,共收到 178 份有效问卷,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学生普遍质量情况不容客观,普遍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1.睡眠质量也不好。

2.总体来说,女生睡眠质量高于男生,低年级睡眠质

量优于高年级睡眠质量。

3.电脑的普遍应用看电影或玩游戏等原因影响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4.睡眠质量不好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

.资料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采用网络调查问卷针对中南民

族大学学生进行调查。有效试卷 178 份,参与调查的男生 94 人,女生 84 人。

调查方法

采取网络调查问卷的方法,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

查内容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引起睡眠问题的因素、睡眠习惯

状况、睡眠问题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各年级学生睡眠质量情况分

析、对比,了解大学生的睡眠状况。

表一 : 影响学生睡眠的因素

因素男、女生人数比例

学习或就业压力 57.3%

担任干部工作繁忙 23.6%21

如恋爱 , 个人情感问题 37.08%3

如看电影或玩游 , 个人娱乐

83.15%7

戏或看球赛或上网等活动

如喝太多咖啡或饮食影响 , 2629.21%

茶或过于饥、饱等

受宿舍环境影响,如舍友常

熬夜,宿舍卧谈会,舍友打 5157.3%

电话

社交需要,聚会或活动 2831.46%

本题为多选题,由上表比例可知:影响学生睡眠最大的因素就是个人娱乐,.资料

如看电影或玩游戏或看球赛或上网等活动。

其次就是学习或就业压力和受宿舍环境影响,如舍友常熬夜,宿舍卧谈会,舍友打电话。影响学生睡眠最小的因素是担任干部工作繁忙。

我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综合上述可知,由

于个人的娱乐竟然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睡眠。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值得我们反思。

平时学习当中的懒惰,我们都会归根于社交方面与学生工作方面的繁忙。经过调查报告数据表明,这个说法往往是自己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所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应该义不容辞。

我们应该怎么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呢?大家都会说自己没有一个好的 生活圈,自己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提高我们

的睡眠质量。

首先,可以压缩自己玩游戏的时间,网络游戏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 影响,还会影响睡眠的质量,从而减弱记忆力。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在与室友的一同商讨下,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寝室条例,规范自己及他人的生活作

息,是自己与他人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一部分人还会因为学习或就业压力影响自己的睡眠质量,学习方面的压力

源于学习成绩与学校的一些硬性规定。

从就业压力来

看,说明在个人的想法与行为之间仍有冲突,还有家人不支持甚至反对、外人的看法等。

表二:什么方法最可以减少熬夜

方法男、女生人数比例

,大力宣传熬夜的消极影响

105.62%

提倡按时休息

学校实施按时停电断电 24.72%4

4102 靠自制力 57.3%

12.36%同学之间互相监督 2

通过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靠自制力可以减少熬夜。仅有少数学生觉得大力宣传熬夜的消极影响 , 提倡按时休息能减少熬夜。也有百分之二十几的同学觉得学校实施按时停电断电有一定的可行性,百分之十二的同学觉得可以通过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来减少熬夜的时间。

.资料

熬夜,是一种现代生活经常听到或者做到的一种现象,是一种危害人的身体的不良习惯,可导致一些疾病。

熬夜是不良习惯的一种。

可是现在作为大学生我们竟然成为了熬夜的代名词,熬夜的隔天,上课时经常会头痛脑胀、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会出现头痛的现象,长期熬夜、失眠对

记忆力也有无形的损伤。

网络发达的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知识来了解熬夜对身心健康的危

害。减少熬夜的方法:

辅导员加强教育管理,找同学进行谈话或以开班会的形式

提倡同学早睡早起,对生活不规律的同学进行谈话教育,同时不定期的进行检查。

严格控制同学睡眠时间,进行奖惩机制,对生活规律的同学进行表扬,对晚上不

睡早上影响上课的同学进行批评惩罚。

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心理有

起伏的同学进行开导。学校严格限制上网断电时间,学生的自控能力固然重要,但学校也应采取强制手段限制学生上网时间,以避免学生因为上网而熬夜的情

况。

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同学的熬夜情况况不容乐观,可以说

睡眠时间不够,睡眠质量有不理想的大学生普遍没有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

熬夜是大学生睡眠中存在的问题,熬夜问题也直接导致学生的睡眠质量不高,睡眠状况不容乐观而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早晚自修、上课精神不集中产生

了倦意困意,最终就是上课效率低下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睡眠是人类每天都必须进行的一种自

理抑郁的亚健康。

表三:因睡眠不好导致多少节课处于睡觉状态

课时男、女生人数比例

从未 16.85%30

节每周 1-2 40.45%7

节 3-5 每周 26.97%48

每周 6-10 节 12.36%22

每周 11-15 节 1.12%2

每周 15 节以上 2.25%

课堂睡觉现象在目前的中、大学校园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在大学甚至被评

.资料

为十大流氓现象之一),其实偶尔上课睡觉调整一下并没有什么不好,不过俗话说“过犹不及”,有些学生在课堂睡觉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正当的长度,对其的成绩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老师在讲台上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传授着知识,而下边有些学生却睡的津津

有味,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家长最不愿看到的现象。

对老师而言,这些学生影

响了老师的讲课情绪不说,最关键的是老师们辛辛苦苦准备的讲课内容收不到良

好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师采用的办法就是点名让学生站起来或者到教

室后面听课,脾气大点儿的老师可能会当堂把学生批评一通;对学生而言,上课

睡觉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同学们的上课质量,而且还阻碍学生的综合发展(容易造

成偏科等现象)。总之,课堂睡觉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成绩、老师的心情、老师

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对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做了调查和简单的思考后,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表格数据表明从未睡觉或者每周只睡 1~2 节课的人占调查人数中 57.3%以上,而睡觉 3~10 节课的人占 39.33%,睡觉 15 节课的人仅仅占 3.275, 所以得出结论是觉大多数人还是上课不睡觉,部分人会因为生活中的各种原因会偶尔瞌

睡,仅有个别同学因种种因素造成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缺乏动力,再加上自控能力差,无心向学,迫于家长压力,勉强在校度日:一进教室就想趴桌上,一看书就烦,一听老师声音就想睡。任凭老师怎么提醒,怎么批评,怎么惩罚都

无效。

表四:在校期间的午睡情况

午睡时长男女生人数比例 12.36%22 不午睡 6.74%12 分钟 10-20 46.07%82 分钟 20-40 23.6%42 分钟 40-60 8.99%16小时 1-1.5.资料

42.25%小时 1.5-2

00% 小时以上 2

夏季昼长夜短,午饭后小睡片刻,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机能。

但午睡时间最好为一小时,时间太长反而不好。

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睡眠分浅睡眠与深睡眠两个阶段。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入睡 80-100 分钟后,便逐渐由浅睡眠转入深睡眠。在深睡眠过程中,大脑各中枢的抑制过程明显加强,脑组织中许多毛细血管网暂时关闭,脑血流量减少,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明显降低。

如果人们在深睡眠阶段突然醒来,势必造成大脑出现供血不足,人体会感觉非常难受。

这种不适感觉大约要持续 30 分钟左右才会逐渐消失。因此,午睡时间不是越长越好,而应以一

小时以内为宜,这样既能有效消除疲劳,又不至于睡得过沉而不易醒来此外,不宜饭后立即午睡。

因为午饭后胃内充满尚未消化的食物,此时立即卧倒会使人产生饱胀

感。正确的做法是吃过午饭后,先进行一些轻微的活动,如散步、揉腹等,然后再午睡,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根据表格数据有 19.1%的学生午睡时间少于 20 分钟,这样容易造成休息时间不足而引起下午精神不佳导致上课瞌睡,使学习效率降低,而睡觉时间为 20~60 分钟的人占调查的 69.67%,这是较为合理的休息时间既避免了休息时间不够又避免睡的太多导致不舒服,睡觉 1 到 2 小时的人仅占 11.24%,睡眠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人体会非常难受,也会影响下午的学习效率。

所以总结来说绝大多数同学的午睡时间是较为合理的,既保证了充分的休

息,也有较好的精神状态。

.资料

后绪

众所周知 , 睡眠是人类一项不可缺少的生理活动,人的一生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不足或不佳会出现头脑昏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力和注意力下降,情绪障碍使处于焦虑、抑郁、烦躁状态。同时,本次的问卷调查显示 40%的人有睡眠问题。为了提高对同学们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小组成员制定了本次调查问卷,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也同时能让大家了解关于睡眠的重要性。

学生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当代大学生面临来自学习、生活、就业、考研、出国等多方面的压力,睡眠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工作效率。

而且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增长才干的关键时期,维持良好的睡眠意义深远。因此,研究高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从而使同学们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睡眠质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资料

大学生睡眠质量情况调查表

第一题: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第二题:您的年级是?

A.大一

大二 B.三 C.大

大四 D.大五 E.第三题:您逃课的平均情况?

从未 A.5 节以下 B.每周 C.每周 5-10 节

11-15 节每 D.周 15 E.每周节以上

第四题:您最近的学习效率怎样?

A.好

一般 B.差 C.第五题:您每个星期的课时约为?

节以上 A.40

节 B.36-40

节 C.29-35

节 D.25-30

节以下 E.25

.资料

第六题:您曾经的挂科情况?

A.没有

B.1-2

C.3-5 科

D.6-10

E.10 科以上

第七题 : 当您睡眠质量不好时通过什么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A.参加体育运动

, 放松心情 B.听听音乐

展自己的业余爱好 C.发

D.向朋友倾诉

您认为什么方法最可以减少熬夜? : 第八题

大力宣传熬夜的消极影响 A.提倡按时休息, 学校实施按时停电断电 B.C.靠自制力 D.同学之间互相监督

您认为影响您睡眠的因素有哪些?(可多选)第九题 :

学习或就业压力 A.B.担任干部工作繁忙 如恋爱 , C.个人情感问题

如看电影或玩游戏或看球赛或上网等活动 D.个人娱乐 , 如喝太多咖啡或茶或过于饥、饱等饮食影响 , E.受宿舍环境影响,如舍友常熬夜,宿舍卧谈会,舍友打电话 F.G.社交需要,聚会或活动

第十题:您曾因睡眠不好而导致多少节课上课时睡觉?

从未 A.每周 1-2 节 B.节 3-5 C.每周 D.每周 6-10 节

11-15 节 E.每周 F.每周 15 节以上

第十一题:您周末跟平时的睡眠质量有差距吗?

A.完全没有,跟平时一样

周末睡得更舒服 B.平时睡得更舒服 C.个月,从床上到入睡通常需要 1

:第十二题近分钟。

分 15 A.少于或等于

分 B.16-30

分 C.31-60

分 60 D.大于或等于

小时。第十三题:近个月,每夜通常实际睡眠 1

小时 A.小于 5

小时 B.5-6

小时 C.6-7

大于或等于 D.小时 7

第十四题 : 您在校期间的午睡情况一般为?

A.不午睡

B.10-20

分钟

C.20-40

分钟

D.40-60

分钟

.资料

E.1-1.5 小时

F.1.5-2 小时

G.2 小时以上

第十五题:您觉得不午睡是否会造成您下午上课非常困?

A.会

不会 B.个月,您做事情的精力不足吗? 1 第十六题:近

没有 A.偶尔有 B.C.有时有

常有 经 D.个月,总的来说,您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 第十七题:近1

很好 A.较好 B.C.较差

差 D.很

.第 4 篇: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恋爱消费的调查报告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B1102

组员:党冬燕 0111110305

王华香 0111110401

王睿 0111110113

指导教师:秦开运

第 5 篇:大学生睡眠调查报告大学生睡眠调查报告

一、前言

在大学,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熬夜早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每天的深夜和凌晨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宿舍的灯熄了,但是电脑的屏幕还是亮着的;校园的街道是安静的,而宿舍的楼道依然是吵闹着的。这样的情景使大部分同学的生活变得很不规律。或者是习惯于晚睡晚起。熬夜已成了一种习惯,不熬夜反倒少见。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自己处于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熬夜情况很感兴趣。研究大学生熬夜情况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并关注自己的健康。

二、调查目的及方法

(一)调查目的睡眠,是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有的人睡眠的时间长,有的人睡眠的时间短,自然精神就不一样,人每天都必须睡 10 小时,然而现在很多的中学生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那么就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听课效率也会降低,像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会让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渐渐变成一个差生,这也是一些中学生由小学升到中学的命运,说得深刻一些那么就会对我们的国家兴盛产生负面影响。

(二)调查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发起调查,通过 QQ、微信等网络平台发送问卷链接,采访我校在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会有熬夜现象。这就不禁令人产生疑惑,大部分人都会熬夜,然而大部分人的睡眠时间都很充足。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我们与填写问卷的同学进一步了解后发现,73%以上都选择了在上课的时候补充睡眠。

四、大学生熬夜原因分析

(一)内因

1.学习拖拉进行。到底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因为中国学生往往很聪明,所以哪怕最后只剩很少的时间了,只要短期内突击一下,往往也会做得不错;此后经常采取这样的工作学习方式,周而复始,反复循环。有时便不可避免地会熬夜学习,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在调查中可以看到有 23.23%的学生因为拖拉或因其他原因将与学习抛到脑后,作业一拖再拖,最后只

有临时抱佛脚,通宵达旦,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交上熬夜的“结晶”。可是只有少数聪明的人可以拿到好成绩,大多数人效果不佳!其中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 26.32%的人平时成绩在班级里排到 25%~50 之间,而占有 42.11%的人只排

到班级 50%~75%之间。

2.如此熬夜只为学习。很多同学从很小开始,便接受“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焚膏继晷”等故事及传统观念的熏陶,而社会亦将是否“勤奋苦读”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导致了很多学生片面地将熬夜学习视为学习努力的标志,亦是未来成功的标志。从而制定出超过自身实际能力范围的计划。而当每一阶段的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时,很多大学生便不自觉会向熬夜“求助.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熬夜是为了学习,保持着中学时代的刻苦努力精神,但调查显示其中占有 42.11%的人依旧在期末考试中曾挂过科。

(二)外因

1.环境因素。我们处于 6 人宿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大一的同学更是如此,还未相互适应,使得这种客观的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再加上不适应周围新的生活环境,导致某些大学生睡眠质量不高。良好的睡眠环境是高质量的睡眠所必需的条件, 要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讲究睡眠卫生,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对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一个人在声音嘈杂,光线刺眼的环境中是很难拥有高质量的睡眠的。学校提供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能让我们很好的放松大脑,提高睡眠效率。

2.网络里的世界很精彩。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已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多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广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正如某大学生所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正是弄潮儿。这敏锐的一代,自信的一代,成长的一代,正是新生事物的支持者,正参与其中,喜乐其中,忧伤其中,沉溺其中,徘徊其中,回味其中,并将成为明天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弄潮者、推进者。然而,从大学生如今在校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同学都是沉溺陶醉其中,精彩的网络世界让他们在深夜依然生龙活虎。我们经调查的数据分析知道,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中认为科技产品和娱乐方式多的样化加重了大学生熬夜状况的占了 73.5%。而科技产品和娱乐方式当然主要是电脑和手机了,在熬夜原因调查中,可知有 48.03%的大学生是因为上网而熬夜,有 54.78%的学生玩手机而熬夜,他们或沉浸于刺激的网络游戏,或恋上虚拟的 QQ 聊天世界,或痴迷于精彩的电子小说,或神游在眼花缭乱的电影天堂。夜里,有了书桌上电脑的陪伴他们不再空虚无聊,有了床头手机的形影不离他们不再感叹所谓青春时的孤独寂寞。网络里的世界太精彩,熬夜,已然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

3.学习压力。我们是学生,学习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由于目前大学生们面临的学习竞争和就业压力较大, 为了保障自己有充分的竞争力,纷纷

加强学习强度,考证、考研等使自己处于高强度的学习

压力下,从而降低了自己的睡眠质量。

五、睡眠不足的危害

(一)影响大脑思维

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在熬夜的隔天,上班或上课时经常会头昏脑胀、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会出现头痛的现象,长期熬夜、失眠对记忆力也有无形的损伤。专家实验证明,人的大脑要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会使人心情忧虑焦急,且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继而工作效率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影响正常发育

现代研究认为,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除了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外,还与生长素的分泌有一定关系。由于生长素的分泌与睡眠密切相关,即在人熟睡后有一个大的分泌高峰,随后又有几个小的分泌高峰,而在非睡眠状态,生长素分泌减少。所以,青少年要发育好,长得高,睡眠必须充足。压力、偏食、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令黑色素增加。晚上 10 时及早上 6 时是新陈代谢的最好时机,所以睡眠时间不稳定的人,皮肤的代谢率也不佳,会制造黑色素。

(三)“催人老”

睡眠不足导致黑眼圈、眼袋、皮肤干燥,夜晚是人体的生理休息时间,该休息而没有休息,就会因为过度疲劳,造

成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不良,而引起黑眼圈、眼袋或是白眼球布满血丝。晚上 11 时到凌晨 3 时是美容时间,也就是人体的经脉运行到胆、肝的时段。这两个器官如果没有获得充分的休息,就会表现在皮肤上,容易出现粗糙、脸色偏黄、黑斑、青春痘等问题。

(四)导致各种疾病

经常睡眠不足,会使人心情忧虑焦急,免疫力降低,由此会导致种种疾病发生,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另外专家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或不规律除了让人们眼睛胀涩、嗜喝咖啡、在下午会议上打盹之外,还会增加多种重大疾病的患病风险,包括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六、解决我校学生睡眠不足的建议

1.辅导员加强教育管理,找同学进行谈话或以开班会的形式提倡同学早睡早起,对生活不规律的同学进行谈话教育,同时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严格控制同学睡眠时间,进行奖惩机制,对生活规律的同学进行表扬,对晚上不睡早上影响上课的同学进行批评惩罚。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心理有起伏的同学进行开导。

2.学校严格限制上网断电时间,学生的指控能力固然重要,但学校也应采

取强制手段限制学生上网时间,以避免学生因为上网而晚睡的情况。

3.学校也应尽可能的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晚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我校还存在六个同学同寝的的寝室,大大增加了同学间互相影响睡眠的几率,应改善住宿条件尽量把六人间改为四人间减小同学间相互影响睡眠的几率。

4.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减小学习压力,正确使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对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还荒废了学业。

第 6 篇: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问卷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问卷

你好!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探索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我们针对**校本部本科生开展这项调查。本问卷旨在调查和了解当代大学生睡眠状况,请您根据自身情况如实作答,回答没有正误之分。本问卷结果仅用于研究之用,我们会对您的回答结果保密,感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每天上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是否固定?()

A.固定 B.大部分时间固定仅偶有变化 C.大部分时间不固定 D.不固定

4.您一天的正常睡眠时间是?()

A.5-6 小时 B.6-7 小时 C.7-8 小时 D.8 小时以上 E.5 小时以下

5.您认为自己的睡眠时间应为多少小时?()

A.5-6 小时 B.6-7 小时 C.7-8 小时 D.8 小时以上

6.您习惯的睡眠姿势是?()

A.左侧卧 B.右侧卧 C.仰卧 D.俯卧 E.其他

大学期间经常的睡眠模式()

A.早睡早起 B.晚睡早起 C.早睡晚起 D.晚睡晚起

8.周末或休假与平时的睡眠习惯是否一致?()

A.基本一致.B.完全不一样 C.视情况而定 D.其他

9.您白天的精力如何?()

A.很旺盛 B.一般 C.经常打瞌睡 D.精神很差,昏昏欲睡

10.您对自己目前的睡眠状况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可以接受 C.无所谓 D.很不满意,需要改进

11.当睡眠不足时,您最先牺牲的是哪一项基本活动的时间换取睡眠?()

A.吃饭时间 B.学习时间 C.娱乐时间 D.不会牺牲任何时间来补眠

12.您觉得下列哪些因素是导致自己晚睡的主要原因?(最多三项)()

A.玩游戏 B.看小说 C.打电话 D.寝室卧谈会 E.有心事,毫无睡意 F.写作业或完成工作 G.寝室环境嘈杂影响休息 H.看电视、电影等综艺节目

13.下列不健康的睡眠习惯,符合您的情况是?(多选)()

A.赖床 B.长期熬夜 C.坐着或趴着睡 D.睡觉不关手机 E.开着灯睡觉 F.用被子蒙头而睡 G.带物睡觉(如手表、手链、戒指等)H.无以上情况

14.您是否曾采取下列哪些方法来试图提高睡眠质量?(多选)()

A.没有 B.喝酒 C.避免喝茶饮料或者咖啡 D.和好友在一起、多微笑、放松心情等 E.看电视、书报,听音乐、广播,睡前做运动等 F.其他(描述)

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实践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实践

保障学生党员的质量,不仅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地位的重要源头工程。习近平同志在第19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会议上明确指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和质量保障评估机制建设是当前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也是关系我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课题组决定根据《党章》和《党员发展细则》,结合丽水学院的实际,探索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路子。所谓的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就是指整合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引入质量管理理念,就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确定重点发展对象、接受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等学生党员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实际条件和标准,以完善学生党员发展的保障机制,为提高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提供思想上、制度上和组织上的保障、采取教育成熟过程与自我锻炼成熟过程结合的培养模式。

面对新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党的各级组织牢牢把握“把握质量”这个关键词,想办法,出新招,与时俱进地做好新时期党员发展工作。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党建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保障党员质量成为很多党组织负责人的当务之急。因此,国内很多高校的领导、党委组织部门和学生当支部负责人纷纷结合本单位、本部门、本支部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与评估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们的研究既有宏观上的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又有针对某个党支部的实践探索、案例分析。

例如:天津中国民航大学的王国明、魏程遥老师认为,社会形势越来越复杂,高校党员队伍不断扩大,高校党建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才能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使我党保持生机与活力。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光坊认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是我们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重要任务保质保量地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开展相关研究,是高校党建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在高校的队伍建设、壮大党的力量、扩大党的影响、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任务。因此,认真思考如何确保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积极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略微滞后于数量,不利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成为高校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问题和新课题。不仅可以掌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基本情况,而且可以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借鉴,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对学生党建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查阅大量的中英文资料,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研究经验,分析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体系对提高高校党员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案例分析等途径与手段掌握部分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危过程表现、措施、效果等,找寻大学生党员和质量之间的关联度,分析措施与效果之间的联系。

针对调查的情况,分析高校大学生发展质量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完善大学生党员发展的管理机制(制定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管理的组织、决策、预警、执行、动员保障、信息沟通等工作机制),并在高校推广应用。

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党员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和大学生党员党员发展质量事件的相关理论。一是从思想上进一步明确发展质量的重要性,二是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设计好大学生党员党员发展质量的调查问卷,到省内和周边省份一些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党员发展质量的调查,分析研究大学生党员党员发展质量一些征兆特征,努力掌握大学生党员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律。对结合实际,为高校制定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我认为,要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就必须要根据时代变化来创新、开展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三听三看三利用”。三听就是听本人思想汇报、听班主任意见、听同学意见;三看就是看平时工作态度、看学习成绩、看手续是否规范齐全;三利用就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用QQ进行联系、用博客进行了解思想等;利用开会、参加活动、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动态;利用红色之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团结意识,并坏有感恩之心。确保在新形势下,保证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把这一观点进一步细化、强化,使其能适应我校的实际需要,确保发展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到各高校。把“三听三看三利用”的3个三字落实到每一个党员;严格的把好三听三看关;利用新方法、新途径,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阵地。通过建立党建主题网站、网上党支部、过网上组织生活、开展网上谈心活动等开展网上党建工作,为保证党员发展质量提供新的工作舞台,结合当前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积极调整教育内容、方法,探索适应我校学生党建工作特点的新方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年8月26日;

[2]习近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S].2009-12-19.

[3]蒋志,王源平,郑敏.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证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6(4).

[4]郭凌.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12).

[5]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在2005年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教育部通报,2005,(6).

党建课题:

丽水学院党建课题(编号:DJ201208)

作者简介: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篇7

1 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必修课。在国家教育部的推动下, 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 也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 这门课程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并不十分理想, 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认识缺乏高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 产生的根源有二, 一是教育宗旨的拓展使然。这种教育趋势要求高校教育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创业精神, 这就对学校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我国就业形势的催生。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600万以上, 加上历年累积的未就业人数400万, 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大学生待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 (1) 学生挤爆人才市场的报导屡见不鲜, 说明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关乎我国高校教育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1.2 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数量及利用严重不足

高校内设置孵化基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设置创业孵化基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许多高校因认识不足或者条件有限, 至今只开设了相关课程, 并未设置孵化基地; (2) 部分高校设置了孵化基地, 但数量及学科品种单一, 很难满足教育需求。 (3) 部分高校设立了创业孵化基地, 但是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校教师及资源配置。这些都说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低水平, 很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

1.3 教师队伍提升缺乏动力

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一项全新的产物, 对高校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和难点: (1)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的最高境界, 既需要在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奠定理论认知, 也需要一定的实践感受, 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相互促进的过程, 具有消化积累和潜移默化的特点; (2) 教育方法更加需要灵活多样。教育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精神, 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 学习理论知识, 参加实地考察, 模拟项目操作, 举办各种活动等。

1.4 校外人脉网络尚未建立

校外人脉网络是指与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紧密联系的有关组织、人士参与教学的社会力量网络。这些组织和人士虽然在校外, 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很大, 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大有帮助, 不可或缺。社会组织可以帮助联系教学参观考察的去向及社会实践的操作程序, 甚至可以帮助提供学习场地及创业实验。同时, 通过组织一些成功人士现身说法, 形成创新创业的感召力。这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都很重要。

2 对策建议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 (2015) 9号文件) 提出八项重点任务中, 其中一项是“推进实践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鼓励学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 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 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 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就从国家层面提出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要求。现就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

2.1 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认识的高度决定实践的深度。需要从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两个方面入手, 才能奏效。就学校领导层面来说, 一靠政策引导, 二靠制度约束。政策引导就是一方面向学校讲明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学校提出明确要求, 使之真心领悟学校闭门办学的不足和自身担当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制定开设这门课程的扶持计划, 营造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浓厚氛围, 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觉性。

制度约束虽然是被动的硬性措施, 但对提高思想认识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包括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评比达标之中、制定课程的评定考核指标和设置专业职称, 使之产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化。就教师层面来说, 一靠外部力量, 二靠职业实践。所谓外部力量就是学校、教育部门和舆论影响等共同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综合力量。 (3) 学校对教师的教育管理是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门的考核评比具有很强的激励约束作用, 公众舆论会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 这些都会从外部促进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外因是转化的条件, 内因是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根本。在外力的作用下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 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责任感, 增强职业道德的内在力量, 通过教学实践, 深入领会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及自身价值。

2.2 建立必要的校内孵化基地

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各高校应当想方设法在校内或附近开发孵化基地, 利用一切场所、设施供大学生实践。比如食堂、超市里, 让学生参与实践, 了解创业的全过程, 让聘请的经营人员讲授创业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2.3 着力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提高教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学习借鉴国内外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三要加强社会活动能力锻炼, 借助外部力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四要加强方式方法创业实践, 不断扩展教学空间, 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不断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是在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职称评定应当列入序列, 以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支持教师参加校外的各项论坛、讲座、比赛等, 以便教师交流经验, 开阔视野, 积累才干。四是在工作上关心教师的教学困难, 在生活待遇上一视同仁, 体现领导重视的意向, 从心理上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动力。

2.4 建立校外人脉网络

校外实地学习考察企业、成功人士传经送宝、社会组织服务和公众舆论氛围, 对培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 建立校外人脉网络的重点是三个环节的建设。一是建立在经营上有所作为的企业学习考察生。在学生学习参观中, 让企业讲授创业操作程序、内部机构设置和部门工作职责以及企业创新的亮点和难点, 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二是建立成功人士和知名学者讲坛。 (5) 成功人士通过亲身经历传授实践知识, 增强学生创业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理性认识。知识学者讲授国家最新创业政策、全国大学生创业渠道及规律, 以及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门类、项目, 使学生创新创业方向更加明确。三是建立师兄师姐联系网。利用母校情结、师生情谊建立网络。虽然这种网络不能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长远影响。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起步, 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有很多, 本文以上思考仅仅是初步的, 而且感性成分较多, 尚不能形成完善的理论成果。但我清醒地认识到, 在中央建立创新型社会和国务院加强高校开发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指引下,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已经迎来了蓬勃生机的春天,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则成为了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为此, 高校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体系, 提高大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好人才储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目标,企业家精神教育

注释

11 于崇智.创业教育与高校教改.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4:120-122.

22 朱继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大学教育科学, 2004:70-72.

33 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探索, 2007:138-139.

44 殷利红.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山西科技, 2009:40-41.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篇8

关键词:就业质量,评价,高校,毕业生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 大学毕业生人数日益攀升。在社会就业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化矛盾并存的背景下,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 相比2003年的212万人, 短短7年间,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两倍多, 但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岗位的供需比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业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大。

自1999年起, 国家教育部开始统计和公布直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并将“一次就业率”作为评价部属高校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和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 推动了毕业生就业“量”的增加。然而, “就业”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时点上的概念。“就业率”只能简单地反映高校就业工作某一阶段“量”的成果, 无法对就业的“质”进行评价, 简单以“就业率”来衡量大学生就业情况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同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 同时关系到高校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对企业而言,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上岗后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个人潜力的发挥,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稳定性。因此, 需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系做重新的规划。

二、国内外关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评述

欧洲基金会认为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应包含职业和就业安全、健康和福利、工作和非工作生活的和谐、技术发展等四个方面。Beatson (2000) 通过反映劳动、回报关系的经济契约内容和反映雇主、雇员关系的心理契约内容来衡量就业质量。Brisbois (2003) 运用与欧洲基金会相似的就业质量指标 (健康与福利、技能开发、职业及就业安全、工作满意度等) 对美国、加拿大及欧盟国家的宏观就业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Morton (2004) 运用10个指标对加纳的微型和小型企业的就业质量展开研究, 指标包括安全和健康、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劳资关系、学徒剥削、保税和童工、薪酬、工作时间和休假、男女机会均等、职业安全、社会保险等。因此, 国外对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多数偏向于“人本关怀”, 大部分指标倾向于测量工作单位对职工的福利、安全与待遇情况。

程蹊和尹宁波 (2003) 指出质量的层次可从就业环境、生产效率、经济生活三方面来界定, 着眼点是劳动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将就业质量的微观表现与宏观表现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了就业质量的宏观层面内涵。叶金珠 (2006) 将就业质量具体化为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两类, 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就业情况和工作收入, 主要反映现在是否在业和目前的月收入情况;主观评价指标包括工作满意度和才能发挥程度, 主要反映就业者对工作收入、工作单位人际关系、所干工种的满意度及其对自身才智发挥程度的评价。柯羽 (2007) 在评价高校毕业就业质量时, 考虑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的指标。周少斌 (2008) 认为就业质量的内容包括薪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专业对口度、岗位适应度和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状况以及劳资关系等。因此, 国内学者对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更加灵活,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研究内容和需要做出调整, 适用性较强。

因此,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 一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从微观角度审视, 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 即从数量上衡量的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 即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大学生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 即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从宏观层次上探析, 大学生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不只是个体奋斗的结果, 更是政府和社会努力的目标。

三、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1、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必须秉持客观性的原则, 评价的数据要真实可靠, 可以核查和验证, 评价体系中指标的设计应忠于工作目标, 不仅要体现目标的整体优化, 而且要如实地反映客观的内容。当前, 部分高校请第三方机构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调查, 对于促进和保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有积极作用。另外,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能够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就业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态势和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实际情况, 以便开展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评价。

2、系统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还要求具备系统性和动态性。评价体系的各个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任何将某一指标割裂地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都是不全面的, 其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 而各个指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也是系统地、相互联系和制衡的。同时,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所含各个指标发生变化, 必然要求评价体系的构建保持动态的发展。

3、通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尽管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 但是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仍然需要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适用于不同的高校, 以便在各高校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推动和开展。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它是服务于实际应用的, 各项指标的使用方法应易于理解和操作, 指标的设计还要考虑成本, 不宜过多, 同时应具有相应的弹性以便增强可操作性。

四、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是全面庞杂的, 其涉及的指标覆盖就业工作运行的各个方面, 本文主要对文献中高频度使用的指标进行评述。

1、就业率

就业率是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最基础的指标, 它从“量”的角度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当前由于政府部门的职能划割, 毕业生在毕业前的就业事宜由教育部门负责, 毕业后的事宜由人社部门负责, 这也使得就业率出现了“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的概念区分, 初次就业率的统计一般是按学生毕业离校时的就业数据为准, 这忽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显现的时间滞后性, 年终就业率则更为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状况。在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下, 就业率能够直观地反映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竞争力。

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大学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 对就业质量评价具有最直观的感受, 虽然有明显的主观性, 但其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往往最真实和淳朴, 直接反映毕业生的诉求, 从教育的本质来讲, 毕业生作为教育服务对象对就业质量也最有发言权。个人满意度包括:专业对口性、职业发展前景、薪酬福利等。专业对口性指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吻合程度, 专业对口性较高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后续发展的能力往往会较强, 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发展前景是工作岗位的前途展望, 也是单位提供的上升渠道或培训计划。薪酬福利直接反映了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投资的回报水平, 但是由于大学生毕业后随着职业生涯发展个人薪酬福利也在不断变化, 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 大学生在毕业3—5年后的薪金水平才能较准确地显示他们的成长水平和发展潜力, 但是数据采集的难度较大, 建议使用毕业生的起薪作为指标, 从而体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和需求程度。

3、用人单位满意度

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主体, 是毕业生这一特殊“产品”的直接使用者, 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直接迅速的评价作用。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主要包括对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的评价, 其中政治思想素质是基础, 专业技能是关键, 而综合素质则是体现了发展的潜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应该是对整体进行评价, 但是用人单位接触到的肯定只是每个毕业生个体, 因此, 在收集评价数据时要做到汇总统计, 确保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4、工作稳定性

工作稳定性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工作稳定性不是单纯追求工作环境的稳定, 强调工作中的持续发展的趋势。工作稳定性一方面体现劳动关系的和谐, 因为只有建立劳动关系的双方达到默契才能使得一份工作有持续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体现建立劳动关系的双方的认可。因此, 工作的稳定性越高, 企业和毕业生从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大, 就业质量也越高。

5、社会认可度

社会认可度是指家长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认可度以及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可能会更多地根据自己孩子的就业状况。社会组织不代表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任何一方的利益, 其评价往往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公信度, 是评价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政策建议

高等教育由注重规模增长向提升质量的模式转变, 大学生就业质量越来越受重视, 这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发展及高校的社会声誉。同时,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还需要个人、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合作。

1、个人视角

首先, 客观分析形势, 增强自信, 勇于竞争。大学生要深入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变化, 多关注就业信息和国家政策, 理性、客观分析就业形势, 以积极的心态在竞争中锻炼, 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其次, 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大学生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还要注重通用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参加学术讲座、专业社团、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获取新知识, 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转化, 融会贯通, 形成统一的知识技能系统。最后, 加强自我探索和职业世界探索, 确认职业目标, 做出理性决策。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探索, 将正式测量工具与非正式评估相结合, 充分剖析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 找准职业锚;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了解专业、行业和外部市场信息, 在充分了解信息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做出择业决策, 真正实现“人职匹配”, 实现大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2、高校视角

对高校而言, 提高大学生初次就业率, 提升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质量是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第一, 以市场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大学生就业已步入市场化的进程, 高校必须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前景可行性调研和预测, 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将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学生培养与就业挂钩, 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 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在培养模式上, 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 加强学风建设, 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树立高校人才品牌。同时,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 实现人才能力结构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真正实现共赢。

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职业规划的目的是要塑造一个完善的人, 指导个体追求全面人生幸福。“成功就业”只是低层次的目标, 而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职匹配”, 实现充分的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体现。职业规划教育不仅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而且要贯穿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规划启蒙教育, 对学生由灌输性指导转变为内需性指导, 由功利性指导转变为发展性指导。加强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探索构建本土化的高校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专业课教师也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使学生以自身的职业目标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其未来职业岗位技能与能力的学习, 形成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3、企业视角

首先, 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定完备的员工晋升制度, 保证晋升渠道的通畅。为员工开辟多重职业发展通道, 帮助和鼓励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 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等发展机会, 为其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创造条件。其次, 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制度。建立对内公平、对外合理的薪酬制度, 实行多形式的报酬制度, 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同时, 要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对员工价值的科学评价, 使绩效考核成为员工竞争上岗、人员调整的主要依据。最后,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 建立和谐的沟通氛围, 营造良好的上下级、同事关系;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 搭建内部交流平台, 注重人性管理和人文关怀, 提升毕业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Beatso, Job quality and forms of employment:Concepts and the UK statistical evidenee[Z].Critieal Soeial Poliey, 2000 (5) .

[2]Brisbo, How Canada Staeks UP:The Qtlality of Work:an International Perspecfive[Z].CPRN, 2003 (2) .

[3]Morton, Corporation Job quality in miero and small enterprises in Ghana:field research result[J].Internation Labour Office, 2004 (7) .

[4]程蹊、尹宁波: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 2003 (11) .

[5]柯羽: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 2010 (6) .

[6]叶金珠: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篇9

关键词:党员质量,理论基础,精神动力

党的路线和方针要依靠党员才能贯彻执行下去, 没有党员或者是没有高质量的党员, 党将失去生命力。我国的青年学生中有一大批的先进分子在读书期间就被吸纳为党员, 所以, 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形象好坏, 通过大学生党员可以直接表现出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党建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每年都会有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们是党的新鲜血液, 是党的活力源泉。但是大学生党员也不断凸显出一些问题, 如动机不纯、信念不坚定、党性原则性差等, 这些问题都眼中有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质量, 同时也影响了高校党组织的形象和党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号召力。因此,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保障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评估机制, 以求能为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做出贡献。

一、建设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的理论基础

党要保持先进性, 就必须保障党员的质量。共产党是中国最先进生产力以及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 所以, 作为共产党人, 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要时时刻刻讲党性, 做表率,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这些要求符合大学生党员质量建设的要求, 同时也为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核心思想。高校党建工作, 必须以保障大学生党员质量为终点。建设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以毛泽东思想为原则, 再结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党建理论为理论基础的。高校党建工作中, 为保障大学生党员的质量, 应该制定一整套的评估制度和筛选机制, 这就是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并将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坚决贯彻执行下去, 才能保证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高校党支部应该积极调动所有因素, 实事求是, 根据不同高校的教育特点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 这个机制应当包括教育机制、发展机制、标准机制以及评估机制。

二、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

1. 提高思想认识是建设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

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 高校党支部应该首先提高思想认识, 明确高校党建工作中, 学生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推动高校党建工作, 完善和健全高校党组织的必然要求, 也是在高校发挥党的领导性的重要前提。所以, 高校党委对学生党建工作必须高度重视, 要切实有效地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只有做好高校党建工作, 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以及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深化改革, 维护高校教育工作的稳定进行。对于学生党建工作, 高校党委应该制定短期和中长期工作计划, 对学生党建工作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入手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思想认识的提高, 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创新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

2. 建设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必须规范党员工作, 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

据调查和分析, 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与大学生党员发展程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一般来说, 大学生党员发展分为入党前、中、后三个部分。首先, 入党前让入党积极分子与党组织充分接触, 促使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组织深入了解, 坚定入党的信念。这个过程中, 党委、党支部、党员以及辅导员都应积极与入党积极分子接触, 增加青年学生对党的了解。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状况要积极反馈, 对他们的思想动态要随时掌握。要让大学青年学生在还没有入党前就能身体力行地依照党的纲领做事。其次, 建立完善规范的发展程序, 对预备党员要有完善的教育机制, 充分调动预备党员的积极性。再次, 大学生党员入党后, 要积极组织志愿服务等活动, 培养他们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3. 强化制度功能, 完善保障体系

第一,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要保证大学生党员都能依照党的章程和纲领做事。第二, 建立约束机制, 保证大学生党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保证大学生党员在青年学生中的先进性。具体可建立问卷评议制度、党员挂牌制度以及及时反馈制度。第三,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只有赏罚明确, 才能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 做好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可以开展优秀党员、党员干部、党组织的评选活动, 对优秀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 树立榜样, 带动其他的学生党员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4. 调动积极因素, 建立大学生党员保障机制

在提高思想认识和建立完善机制的基础上, 高校党建工作还要积极整合优势资源, 形成合力, 为建设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提供动力。首先, 建设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辅导员工作队伍。由于辅导员是高校党建工作中最基层的党组织组成, 所以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质量非常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加强辅导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辅导员的素质水平, 才能确实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其次, 高校党委要积极整合优势资源,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合力, 推动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提高。实际工作中, 可以结合班主任和导师的力量对学生党员进行引导; 还可以在新是党员群体中树立先锋模范, 可以让高年级入党时间较长的党员带动低年级入党时间较短的党员, 先进带动后进, 促进学生党员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青年学生的中坚力量, 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 是党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 在提高素质和增强党性的基础上对党员队伍加强教育, 提高管理, 才能激励党员创先争优,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应该以这个思想为指导, 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切实加强大学上党员质量的提高和评估工作。确保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先进性, 要提高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素质, 提升思想觉悟。高校党委在党建工作中要对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 以正确的思想指导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党建工作中, 高校党委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确保大学党员的质量, 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有过硬的政治觉悟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汪风易.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设想[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 (01) .

[2]刘娜, 陈华娟.关于大学生党员质量问题的思考[J].民营科技, 2011, (08) .

[3]花艳, 王小莉.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和评估机制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1, (09) .

[4]夏江雯, 徐永桢, 陈俊傲.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评估机制的构建[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1, (09) .

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述评 篇10

关键词: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劳动力市场

21世纪初在我国高校扩招的时代背景下, 就业率成为国家教育部门和社会大众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市场供求情况, 也检验了高校的办学水平。然而, 就业率仅揭示了大学生就业某一阶段“量”的成果, 无法对大学生就业和高校办学的“质”进行评估。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近年来人们对教育需求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在当前的研究中, 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单纯归咎于大学生“眼高手低”的观点已不多见, 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考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学生的社会和人力资本、国家就业政策等因素已经得到广大研究者的普遍认可。

为了系统深入地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实际, 2013年11月教育部向我国各级教育机关和部属高等学校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 该文件要求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向社会发布本校学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1】这是对社会关切的及时回应, 也是教育部门对党的十八大所重视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及“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求的贯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视将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梳理我国以往研究成果的特点和面临问题将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实践和研究工作的推进。

本文首先对“就业质量”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界定, 从而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其研究的重点, 并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的研究以及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文献进行分析。本文尝试从评价体系、就业政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就业市场结构这四个维度进行评述, 指出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相关研究较为显著的特点和问题, 进而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的界定

1999年6月时任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的胡安·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正式提出“体面劳动” (Decent Work) 的概念, 这成为现在人们所关注的“就业质量”最经典的解释。体面劳动指劳动者能够得到充足的工作岗位以及相应的社会保护, 在工作过程中其合法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国际劳工组织为将“体面劳动”发展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评价劳动者工作状况的一项可行标准, 还构建了体面劳动评价体系, 该体系包括工作收入、工作时间、公平劳动、安全健康等11项衡量指标。【2】体面劳动是在当时经济全球化给劳动市场带来挑战以及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强调劳动者不再是商品。体面劳动涉及劳动过程的人性化、劳动关系的和谐化和劳动保障的充分性, 对于今天我们认识和评价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史淑桃较早地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这一概念进行说明。她指出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3】此后,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关注度的提升, 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界定, 如柯羽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将大学毕业生比作“高校运用高等教育手段生产并投放到劳动市场中的产品”,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就是教育生产的产品 (高校毕业生) 在教育规律和国家就业政策导向的作用下, 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潜力的所有特征的综合情况。【4】刘新华等则以研究毕业生主观满意度为主, 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毕业生对就业现状及未来预期是否满意的综合性概念, 就业质量所反映的是从业者对就职单位的工资待遇、专业匹配度、社会声望、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等方面的满意度。【5】可见, 大学生就业质量在研究上可以从毕业生个体的微观层面着手, 包含工作状况, 即各项客观评价要素和满意度, 各种主观评价要素等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认为,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基于毕业生个人微观层面的, 是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综合性、可被量化评价的概念, 既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客观状况, 如薪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 又涉及毕业生个人、家庭、社会、企业的满意度, 同时, 就业质量的认定还会因行业的差异而动态的调整主客观因素所占的权重。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的不同维度

2014年初应国家教育部教学厅函[2013]第25号通知的要求, 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院校相继公布本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研报告。报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就业质量越来越成为评价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文分析以往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成果, 发现学者们在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时主要从就业质量的评价和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这两个角度着手。在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上, 集中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观测点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上, 从大学生的层面出发, 主要有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就业能力、性别等研究视角;从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出发, 主要有经济发展现状、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等视角。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对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和研究成果的水平, 本文主要从四个维度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 这四个维度分别是: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维度、国家就业政策维度、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维度以及就业市场结构维度。

(一) 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维度

就业质量测评的首要工作就是有一套成熟、有效的评价机制。为了保证调研工具的科学性, 中国高校就业质量监测网在2005年6月组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社科院等有关专家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讨, 较早的提出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设定了三个级别的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素质和潜力三个维度;二级指标细化为“四力”、“五率”、“一水平”, 即包括求职力、工作力、就业率、对口率和收入水平等九个指标;三级评价指标为二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指标划分明显, 指向明确, 尤其是“专业”这一指标下设的各级指标都非常紧密的围绕着就业质量展开调查。不过, 由于该指标体系产生时间较早, 指标内容没有考虑到国家近些年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如大学生村官、学生创业等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的相继产生, 研究者们也将这些指标放入到评价指标之中。例如, 柯羽和陈欢等在其研究中均将大学生创业、去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等指标设在一级指标“就业结构”之下, 并占有这一指标评分上40%的比重。【6】【7】他们的研究均从测量某一高校或者某一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情况出发, 一级指标的设定包括: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这四项客观指标和社会认可度这一项主观指标。作为较早从宏观视角观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 柯羽的研究得到了随后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一级指标“就业率”、二级指标“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域”等指标的选定在2013年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均有较高频率的使用。在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上, 更侧重于客观指标的调查, 对大学生的个人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社会认可度、企业满意度等主观因素关注较少。

(二) 国家就业政策维度

在国家就业政策这一维度下的研究, 主要有两个切入点:一是国家就业政策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山东经济学院张体勤教授在研究中指出, 各级政府应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延伸到高等教育过程之中, 扩大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交流空间、完善高等教学评价评估体系、创办毕业生就业能力扶持基金、建立劳务市场信息公开平台。【8】该研究认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应该从毕业生就业力的视角实施就业政策, 将就业政策延伸到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 这是对传统就业政策仅在大学生“出口”环节发挥有限作用的理性审视, 值得高校教学管理者和政府劳动部门参考。

另一切入点是对国家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行分析。比如, “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等政策也成为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这类研究一般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将大学生视为“准公共产品”, 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不仅会对大学生本人带来诸多方面的收益, 而且还会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产生正外部效应。例如, 赖德胜在研究中指出大学毕业生作为准公共产品, 他们的成长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的介入。在大学生的培育和生产阶段需要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政策进行适度干预, 高校毕业生的安排和配置也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介入。【9】这种观点充分的说明了, 现如今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仍有责任对大学生实现优质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三)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维度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维度下的研究十分丰富。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黄敬宝、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等学者, 他们较为注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影响大学生就业方面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一般而言, 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寡将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成正相关性, 学校的正规教育为学生人力资本增加提供了主要途径, 高校的实践活动、学生干部经历、兼职经历、人际互动等也为大学生人力资本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 孟大虎等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干部、兼职经历等因素经过显著性检验后的回归系数显著性较为突出, 说明这几个要素对大学毕业生求职结果产生的影响较大。【10】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 代锋等在研究中指出, “社会资本对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增加了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概率、提高了工作搜寻效率、增加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等”;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是产生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对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形成阻碍等。【11】有的研究者还指出大学生拥有的人力资本质量越高其就业的质量也会越高。【12】这一类研究将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现实和人力资本的有关理论进行相关性分析, 这为还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着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质量提供了合理依据。

(四) 劳动力市场结构维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要求高校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呼声也愈加强烈, 然而, 教育模式的改革要以劳动力市场结构科学划分为依托, 二者缺一不可。根据西方经济学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观点, 劳动力市场有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区分。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工作稳定、收入高、人员综合素质高等特点, 而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低、培训机会少、晋升空间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 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 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被排挤到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趋势愈加明显。比如, 马廷奇曾在研究中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的二元分割是引发高校毕业生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我国就业市场信息共享制度的缺失也是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价值迷失的原因之一。【13】这一维度下的研究从外部因素的角度阐明了我国就业市场中所存在的信息不透明、管理不规范、地区差异大等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的特点

作为一项与国家经济发展及全国千万家庭息息相关的命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学术研究也更多的侧重于实证调研。一般而言, 学者们基于自身研究问题的重点, 结合权威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编制调查问卷, 通过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合作或其他途径获取数据信息, 进而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 所以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的特点, 更多地体现在实证调研的过程之中。【14】

(一) 实证研究为主, 理论研究为辅

通过文献分析方法, 发现绝大部分作者较多的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展开大学生就业质量相关问题的探讨, 鲜有理论研究。【15】已有研究成果中运用到的理论主要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工作搜寻理论、筛选假设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黄敬宝和徐晓军均曾在各自的研究中指出,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人力资本一般发挥正效应作用, 社会资本发挥正效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撑。【16】【17】张雄运用工作搜寻理论的观点解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认为工作搜寻成本过高导致大学生就业质量低于其预期。【18】卢曼萍从筛选理论的视角出发, 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筛选功能弱化, 大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等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19】林海在研究中分析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 大学生就业存在岗位层次下移、就业流向单一、跨专业情况突出和低薪就业等特征。【20】武毅英、洪文建在研究中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解释我国大学生就业流动的现状及特点。【21】这些理论研究较多的体现了以下特点: (1) 注重将理论观点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相结合, 体现出了理论解释的合理性和信服力; (2) 运用相关理论仅能解读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个别要素, 如二元经济结构解释就业地域问题、筛选理论解释岗位层次问题、人力资本理论解释薪资水平等。总体而言, 理论研究对于认识和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能够为研究者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在实证研究中,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及社会访谈等方法获取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数据, 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回归性分析, 得出研究结论。例如孟大虎、苏丽锋等在2012年的调研中针对我国42所高校的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收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信息涉及就业地点、单位类型、工资福利、专业对口性等。【22】一般而言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在研究视角的选取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的分析。如黄炜等通过对就业指导专家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 统计出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并就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进行排序。【23】第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王邦田在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 就征询共64位专家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意见进行指标的选定和权重的划分。【24】第三,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杨河清等于2006年运用成熟的就业质量测评量表对北京近130所高等院校的历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的实证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阐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水平。【25】近年来, 针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调研有所增多, 数量的增长也带来了质量上的“两极分化”, 有些研究十分严谨,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做出较为客观的说明和科学的解读, 这也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也有个别的实证研究存在调查规模小、数据的信效度不足、研究过程交代不清、使用的量表缺乏权威性等问题。

(二) 以高校为主导进行毕业生就业数据采集

为了确保研究工作中所采集数据的真实性, 研究者会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数据采集, 而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会对本校毕业生进行类似的调查。高校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上一般集中在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每年6、7月份的毕业季, 这时绝大部分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还在学校且对工作单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便于集中统计;另一个时间节点是每年12月份, 对本年度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最终调查。【26】

有的学校也会根据自身需要, 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高校的调查对象不仅有毕业生本人, 有时还涉及企事业单位, 如天津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自2003年以来一直对该校的部分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发放《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分毕业生版和企业版, 分别以学生和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 采集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数据。

高校主导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采集保证了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又具备一定的科学性, 所以一些研究者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进行调研合作, 为获得数据信息提供了保障。

(三) 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较少

研究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跟踪调查可以说明大学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工作状况, 了解其职业发展路径和能力发展趋向, 这些对于改进我国高校学生的就业力培养工作, 做好毕业生职业规划等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实证类学术论文的研究发现, 针对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大四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毕业生的调查均采取一次性调查的方式, 实施跟踪调查的较为少见。可能原因在于跟踪调查所花费的时间和经费成本过高, 个别研究人员无法负担此类开支, 对于拥有各类级基金支持的研究人员, 也会由于结题周期的缘故不能采用连续调研的研究方式。连续调查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为毕业生联系方式缺失、更换工作、摩擦性失业等原因, 导致部分对象在后续的调查中出现缺失, 这将不利于数据结果的对比分析。通过对仅有的采用跟踪调查方式研究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文献进行梳理, 我们发现研究者为了规避跟踪调查存在的风险, 侧重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个别要素进行调研。如郭雨辰等在研究中通过前后相隔3个月的两次调查分析了学科竞赛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27】黎明、刘宏波等在各自的研究中仅针对某一专业类型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28】【29】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样本的范围。这些跟踪调查保证了调查的连续性和样本的稳定性, 但也存在样本数量偏少, 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

(四) 调查工具以自编问卷为主

以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研究主题的学术成果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显现已经在“质”和“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调查问卷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 在问卷的编写和使用上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研究者在问卷的设计上都加入了自身的研究重点, 如王霆等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用人单位、有关领域专家及政府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的建议对问卷的设计和内容选定进行讨论和意见收集, 在问卷的编写上不仅注重毕业生主观满意度, 还将高校教师的满意度、单位满意度、社会以及家庭满意度放入问卷之中, 从而使调查内容更具立体性;【30】童辉杰等根据实证研究的一般思路, 从高校毕业生的离职意向、职业匹配度、职业需求层次、个人价值判断等方面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创造性的将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和就业质量一起进行研究, 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在心理机制, 所以在问卷内容上加入了大量的心理方面测评。【31】研究者在调研中采用自编问卷, 一般都会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从而确保问卷的科学可靠。自编问卷很好的突出了相关研究的特色, 为人们从不同视角和学科认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提供了思路。

四、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的展望

2011年9月1日, 中国高校就业质量监测网正式上线并开始对全国应、往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情况进行初步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这是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统计研究工作的一个可喜探索。近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 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也必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 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 构建权威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权威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不单是为学者的科学研究、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调研提供可信的评价工具, 更能在微观上影响在校学生的能力建设、高校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两个重要的环节, 一是不同层级指标内容的确定, 二是不同指标内容权重的赋予。基于全面系统原则, 指标内容的选取要综合考虑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大学毕业生、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等有关人员的意见。在对不同指标内容赋权重时, 不仅要征询毕业生的意见, 还要考虑家庭、社会对不同指标的重视程度。同时, 研究者还要根据调研地区的差异、行业的差异和调查对象的特点保持指标内容和权重的动态性。

(二) 实证研究中加入动态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中所有动态分析 (Dynamic Analysis) 这一概念, 它是指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 包括分析变量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变动, 这些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制约关系等。动态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其对时间因素的重视。

这种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研究的研究者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分析大学毕业生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所取得的就业质量水平以及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 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放入纵向的时间过程中去考察。根据课题调查周期的实际情况, 适当放宽国家基金或省部级基金所支持项目的结题时间。对不同职业发展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观测, 将为大学期间多元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提供参考, 也能端正大学生的工作心态, 减少毕业生入职初期的“高离职率”现象。

(三) 学术调研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形成常规化合作机制

2014年开始应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 我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相继编写并向社会发布了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也越来越成为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预见在此之后会有更多的高校向社会发布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学术调研可以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形成常规化合作机制, 研究者提供科学的量表、分析人员和技术支持, 高校则可以发挥数据采集方面的优势共同进行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研究, 这种合作即节省成本又能确保调研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四) 深化互联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监测

2011年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网络监测平台正式上线, 这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大学生就业质量数据统计分析非常有益的尝试。平台设计有“就业调查问卷”一栏, 分地区分高校的获取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本数据。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质量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8-02

一、高校就业质量研究背景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社会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是直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关系到高校的生源和未来持续发展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高校的生源质量、学科专业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改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毋庸置疑,单纯的用就业率来评判一个高校的好坏或者专业的好坏,是非常不科学的。不能因为一个专业的就业率较低就取缔这个专业,这样对于一个专业的传承也是不利的。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反映的只是这个学生有没有就业,并不能在实质上反映这个学生的工作的真实状况。并且,很多高校在就业率上造假,为了能够提高本校的就业率,强制毕业生把档案转到人才市场。而就业质量作为另一个标准则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环境以及就业满意度等问题,同时,“就业质量”是反映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量”的问题。

为了能够真实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教育部办公厅于2013年11月,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14年2月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并且向社会公开发布。但当年社会给出的75所部属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平均分却只有56.8分,这是一个让整个社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75所部属高校都是国内顶级的高校,得分却如此之低。而且,通过第一次的就业质量报告的发布,笔者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就业质量。每个高校都是偏重于自己的优势问题来评价就业质量,所以社会对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的评价并不高。本文沿着上述问题的思路,对就业质量的概念及高校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就业质量的文献研究

最早提出有关就业质量的概念实在1999年6月举行的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了“国际劳工组织当今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在2003年,国际劳工组织给出了一套核心的测量体面劳动的指标,主要有六个维度,即工作机会,在自由的条件下工作,有意义的工作,工作中的平等和尊重,工作的安全性,经济和社会背景。“Beatson(2000)通过反映劳动一回报关系的经济契约内容和反映雇主与雇员关系的心理契约内容来衡量就业质量。”Brisbois(2003)运用与欧洲基金会相似的就业质量指标(健康与福利,技能开发,职业及就业安全,工作满意度等)对美国、加拿大及欧盟国家的宏观就业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Morton(2004)运用10个指标对加纳的微型和小型企业的就业质量展开了研究,这些指标分别是安全和健康、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劳资关系和结社自由、学徒剥削,保税和童工、薪酬、工作时间和休假、男人和女人的平等机会、职业安全、社会保险等。

国内有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有马庆发(2004)将“就业质量”概括为工资水平、社会地位、社会保障、发展空间四个方面,具体包括职业声望、工作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感、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和适应性。程蹊和尹宁波(2003)从宏观上指出就业质量的层次可从就业环境,生产效率,经济生活三个方面来界定,着眼点是劳动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就业质量的微观表现与宏观表现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就业质量的宏观层面内涵。刘素华(2005)提出了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并给出了企业层面的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她还讨论了就业质量与体面劳动的关系,指出体面劳动包含了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主要反应的是就业质量的状况,体面劳动的程度越高,就业质量就越高。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认同度和满意度的集中体现。国内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国内关于高校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有秦建(2007),他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的工作的优劣程度以及工作本身的特征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程度。曾向昌(2009)则将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学历水平、以及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并且工作符合本人的就业愿望。笔者主要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指标获取法、权重赋值法,并且考虑了在指标可量化的基础上,从主观维度和客观维度两个方面构建了8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就业率、就业流向、工作单位、薪酬福利、就业满意度、人职匹配度、专业相关度、就业认可度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第一,就业率在量化的基础上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率是非常直观反映大学生是否就业的一个标准,但它只能作为其中一个指标来衡量就业质量,就业率包含于就业质量之内,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级指标。同时,就业率又分为离校签约率和年终就业率两个二级指标。离校签约率是指当年学生毕业之前在校的签约率,年终就业率是指学生从大四的下半学年到该年结束的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就业质量的一个方面,也是反映就业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指标。

第二,就业流向可以分为地域流向和行业流向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要知道他们就业的地域和行业,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行业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条件。

第三,工作单位也是从客观维度来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指标。同时,工作单位作为一级指标又分为单位社会地位和半年内离职率两个二级指标。工作单位社会地位较高的,例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等,就业质量相对于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就业质量要高。半年内离职率较低的工作单位,就业质量相对于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工作单位要高。

第四,薪酬福利也是直观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级指标。大学生在签约时非常重视的一点就是薪酬福利,主要包括起薪、转正后起薪和劳动保障。对于薪酬福利较好的工作单位,大学生的签约率普遍较高,同时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也较高,相对的大学生就业质量也比较高。

第五,就业满意度是从主观维度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业满意度由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发展空间、薪酬福利五个方面,大学毕业生对这5个方面比较满意的就业质量就比较高,就业满意度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一个主观因素。

第六,人职匹配度包括与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的匹配度,作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内在因素,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方面,都是大学生自身所形成的,是其固有的内在本质。大学生处于身体和知识激变的重要时期,其对自身状况的了解会影响其职业选择。特别是职业价值观、能力、兴趣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尤其大。对于人职匹配度较高的,会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反之,则会降低大学生就业质量。

第七,专业相关度是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观维度之一。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四年的专业学习让大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单位,着手开始相关的工作。一般来说,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大学生就业质量也比较高。

第八,就业认可度是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最后一个指标。就业认可度不仅仅是指用人单位对就业的认可度,也包括毕业生对就业的认可度。用人单位对就业的认可度主要是从学生的自身素质、签约状况以及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三个方面反映的,毕业生对就业的认可度主要是从工作单位的状况、自己的是否签约成功以及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三个方面进行反映的。

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教育部以及高校本身,相比较以前的单纯发布就业率,这是一个进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近两年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即使是北京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都会受到媒体和公众的批评。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在于,公布的数据以及采取的方法都不科学,没有相对信任的主体去测量就业质量,并且就业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指标,每个高校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来测量就业质量,缺乏客观性。在高校以及教育部的基础上,应该加入一个更加客观且具有客观性的第三方团体去测量,并且能够把就业质量量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素华. 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

[2]叶金珠.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Schroeder, Fredric K. Workplace issues and placement: What i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J].Work, 2007, Vol. 29, (4): 357- 358

[4]程蹊,尹宁波.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3(11)

[5]彭世武.构建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8)

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现状及展望 篇12

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译为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质量等, 世界卫生组织 (WHO) 从人的健康的完整概念出发, 认为: (1) 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 包括身体机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 (2) 生活质量是主观的评价指标 (主观体验) , 应由被测者自己评价; (3) 生活质量是有文化依赖性的, 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之下。基于此, 生活质量就是“个体对现时生活经历的良好状态的主观感受”[4,5,6]。因此, 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就是指“大学生对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优劣状态及其主观感受”。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 (WHOQOL-100) 及其简表 (WHOQOL-BREF) [7]或者自制量表进行研究。争论的焦点也多集中在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上, 现综述如下。

1 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的标准不仅指躯体的完整和没有疾病, 而是在个人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各方面均保持良好状态。同时, 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8,9]。

世界卫生组织从1991年开始研制世界卫生组织QOL量表, 并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QOL研究组。国际学术界于1994年成立了“国际QOL协会”[10]。目前, 生活质量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相当广泛, 并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11]。我国有关生命质量研究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以社会学界开展的工作最多, 医学界开展较多的为生命质量调查及其评估指标的研究, 其对象多为特殊人群, 如老年人、癌症病人以及精神病人。 中山医科大学在WHO研制的WHOQOL-100及WHOQOL-BREF 基础上, 成功研制了WHOQOL-100和WHOQOL-BREF的中文版, 并已于1999年12月由卫生部将该中文版确认为国内的行业标准[12]。自此, 国内运用WHOQOL-100和WHOQOL-BREF中文版进行的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开始进入探索阶段。

2 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

2.1 大学生生活质量问题的探索

舒剑萍等[13]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的总生命质量较一般正常人略低, 其中6个领域除环境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5个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现为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较一般正常人低, 而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精神支柱、个人信仰领域较一般正常人高。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观发展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大学生生命质量观在不同年龄和年级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另一方面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生命质量观趋向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发展并不稳定[14]。万素英等[15]编著的《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分别从精神家园、生活世界、两大课堂研究三大方面进行调查, 选择了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学习问题、恋爱问题、消费问题、择业问题、心理问题、性行为、网络生活、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作为主要的调查内容和研究重点, 揭示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2.2 大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舒剑萍等[16]调查显示, 实际学习成绩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相关, 大学生的躯体健康因素既影响其学习, 又影响其生活质量。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的还有年龄、身体状况[17]、家庭因素[18]、学习相关因素[19]。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自身方面的躯体健康状况、专业兴趣、对学习成绩的期望值、实际学习成绩, 学校方面的在读年级、所学专业、担任学生干部、因故休学/受处分/ 4门课程不及格、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性别、人际关系、上网动机[20]。体育锻炼态度与生命质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体育精力投入对生命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体育情感投入与生命质量无相关性[21]。生活有意义与生命质量总分关系密切, 提示应加强有关生活意义的教育[22]。大学生能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令其在愉悦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提高生活的素质 (包括生活知识、生活技能、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情趣) [23]。谢威士等[24]调查结果显示, 安徽省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处于中等, 比发达地区稍低, 但比西部地区略高, 男生生理和环境2个维度平均分均略低于女生, 心理和社会2个维度平均分略高于女生。董晓梅等[25]调查显示, 广州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生存质量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在环境领域得分相对较低, 女生在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肖琼[26]认为, 网络交流影响了大学生的现实交流, 从而影响大学生的生存质量。许多大学生是为缓解现实交流的压力和痛苦才投身于网络交流的, 然而网络交流只解决了大学生一时的心理问题 , 却造成了他们更大的心理落差和心理压力。影响男生生命质量总分的因素有健康、环境、交通状况、教师、教学环境、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朋友支持、时间支配等方面的客观状况及其满意状态;影响女生生命质量总分的因素有睡眠质量、行动能力、性问题及其满意程度[27]。张静[28]调查发现, 山区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处于中等水平, 在环境领域的得分相对较低, 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信息、交通等感觉不理想;城镇学生在心理领域得分高于农村;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环境领域、总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方面均存在差异。孔兆伟等[29]调查表明, 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质量并非是平行关系, 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时, 应对症下药, 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李广宇[30]对宁波大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 男生在生理和环境维度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刘婷婕[31]调查结果表明, 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相关的因素为喜欢所学的专业、谈恋爱、获过奖励和表彰这些社会性因素。左杨[32]在对大学生的同居行为研究中表明, 同居行为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杨丽等[33]对大一新生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 解决问题、自责、应激量、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求助、幻想和年龄7个因素对大学新生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2.3 特殊群体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

有研究结果表明, 7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生存质量与诸多因素存在相关关系[34]。上岗前不同个性医科毕业生之间的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说明良好的个性不仅对获得社会支持有帮助, 对自身的生活领域也具有重要影响[35]。刘国琴等[36]调查结果显示, 医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分不高, 整体水平低于四川省城市及农村同年龄人群的平均水平, 不同性别间差异不明显。张国忠等[37]研究显示, 医科大学生的WHOQOL-100 平均得分为60.61, 略低于有关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定性估计, 因而, 医学生的生活质量与普通人群存在差异, 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评分略高于普通人群。中医药大学生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文版量表生活质量评分在8个维度中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以及情感职能3个维度均低于国内一般人群, 从生理、心理两大领域看, 本次研究与过去一些关于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的结果一致。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领域的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中医药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得分尤低, 反映出对于因情感问题引起的生活质量降低, 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处理和自我调节能力[38]。李宏革等[39]研究表明, 贫困大学生的总体生活质量较差, 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刘淑红等[40]对新入伍大学生集训期间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并对武警部队新入伍大学生集训前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41]。金松玲[42]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表明, 不同民族大学生生活质量总评分间存在差异, 认为主要来自社会关系的差异。对朝鲜族及汉族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显示, 朝鲜族与汉族大学生生活质量自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马凯等[44]对新疆师范类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研究表明, 师范类大学生生活方式不但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且还将影响其毕业后对其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

2.4 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

李向东等[45]对860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 应用4种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干预手段, 结果说明, 试验组亚健康大学生的恢复程度非常明显。吴枫[46]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表明, 进行心理干预后, 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增加值不同。杨丽等[47]研究表明, 研究使用的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是有积极作用的。舒剑萍等[48]、李力生[49]研究结果表明,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辅以个体咨询的方法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 提高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及其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水平。

3 讨论

综上所述, 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应开展针对不同城市、不同专业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不同影响因素的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 以及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干预研究, 以便制定更加适合我国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的普适性量表, 更准确地评价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通过干预使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获得全面提高。

上一篇:位置控制方案下一篇:切分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