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与学

2024-10-07

高中物理教与学(共12篇)

高中物理教与学 篇1

物理新课改中明确提出,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中课程目标单一,教学方式僵化,教与学明显分离等特点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那应该怎样顺应新课改形式下的物理教学,增强学生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呢?以下就是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看来兴趣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 在课堂中要创建一个民主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中以听为主,学生被动的等待老师的指导、安排、布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经常是“题型教学”,教师往往用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概括过程,认为只有例题用多了就会理解有关的概念,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死水一潭,更不用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和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形成师生互动,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 针对物理科目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

老师在授课中要把理论性抽象性问题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应向学生提供大量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主要素材,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构成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

3.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适当用些幽默的语言.

这样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就要求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进行进行认真的备课,仔细揣摩语言和所讲授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声有色的给学生传授知识,适当的幽默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与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知识.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二、加强学生对物理公式形成的认知

我们知道,物理解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寻找物理量间数量关系的过程,许多学生学不好物理的原因是对公式死记硬背,解题时死套公式、闭门造车.部分原因在于老师在教学中的方法不当.比如,一些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时过分强调公式应用,省略公式的推导形成过程,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认知上的困难,致使部分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公式,其结果是阻碍学生物理思想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解释每个物理公式的形成过程,理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将问题安排的意图,问题的思考角度,及问题处理的步骤过程呈现出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公式成立的论据,研究问题的方法、步骤等,激发学生探索求知世界的灵感.高中教学不但要关注教学内容,更要关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要从物理本质上学习物理,抓住物理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组织有效教学.

三、加强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做好各类实验,能起到开拓思路、激发兴趣、唤起追求的作用.认真改进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技能,造就创造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老师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分为两步,先是老师演示实验过程,提出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再次是老师可以提前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该实验的现象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老师先把这些问题总结出来,分配给各个小组的成员,每个小组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让小组成员自觉配合,由自己写出实验步骤,组织分配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在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老师不要直接回答他们,只是给予一定程度的引导,还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得出答案.即使是学生提问的问题比较脱离实际,老师也不要打消学生爱提问的积极性,老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对于难做或棘手的实验时,老师要及时做提示或引导,不能代替学生去做实验.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和一些实践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研究物理实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通过实验的亲自操作,能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衔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水平,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物理教学就是把教与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摘要: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前提,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学习,公式,实验

参考文献

[1]吴海荣.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查明顺.浅谈高中物理必修本的实施及建议[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S2).

高中物理教与学 篇2

人大附中第二分校 杨艳君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思维导图中学物理教与学导航图”

交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一、我与思维导图的不解之缘

二、我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与理解

三、思维导图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四、思维导图在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感悟

一、我与思维导图的不解之缘

有很多大师对我的职业产生影响,我常被大师的睿智所感动,从大师身上,我汲取到的是思想的营养,他们使我的教育思想不断升华。例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及英国著名学者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这三位大师对我教师职业的影响很大。尼采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这个独特的自我能够“创造出一轮自己的太阳”。他一再要求人们“成为你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无可比拟的人,自我创造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清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学生作为人独特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

奥苏伯尔在《认知观点》里这样说道:“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

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博赞说:这种工具能够反应出人类大脑的光辉和伟大。它就是思维导图!

我非常认同尼采、奥苏伯尔、博赞三位大师的观点,并和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我在思维导图实践的道路上有理念,有方法,有行动。理念和人大附中办学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早在1998年《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就提到了思维导图,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接触到了——思维导图。对此很感兴趣,感到思维导图是了解学生已知的、培养独特的人的绝好工具。于是,我开始了思维导图应用实践。

2003年,在自己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我开始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学生中。第一个实践对象是我儿子,“非典”期间,学生在家学习,当时儿子在初三,正面临中考。儿子在家的两个月,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复习,进步很大。当年海淀区参加中考人数是两万一千多人,他的中考成绩排在了全区第55名。升入高中后,儿子继续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学习,于2006年以694分的高考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

用思维导图法指导儿子进行学习的成功体验,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与鼓励。2004年,我开始在全校多次上公开课,在全校师生中全面开展了思维导图教育教学的实践。

2008年10月,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我将博客命名为“思维导图创造出自己的太阳”,是想借助思维导图帮助每个人打造出自己的太阳。

下面介绍一下思维导图的由来:

思维导图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

那么博赞为什么要发明思维导图呢?

多次聆听博赞先生讲他的思维导图发明故事,我把博赞先生讲的故事绘制了一张思维导图:

博赞还是8-9岁孩子时,很喜欢学习和大自然,对于如何做笔记很感兴趣。到了十几岁,有点讨厌学习,特别讨厌记笔记,好似笔记记得越多,学习越糟糕,记忆力也越差。为了使事情变得好一点,将关键词下划红线,重要的东西放在一起,这样记忆力相对提高一些。大学的时候,仍与笔记做斗争,并观察到其他同学也是单一色彩、单调笔记。就到图书馆借阅有关如何使用大脑的图书,图书管理员告诉他没有这方面的书籍,只有关于大脑生理与解剖方面的书籍,博赞感到这是一项空白,就专心这方面的研究。开始思索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于是博赞开始进行大量的学习:比如关于心理学、希腊记忆体系。特别是研究世界上聪明的人,比如: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达芬奇、牛顿等人,如何研究呢?博赞找到了他们的笔记,发现他们的手稿中有大量的图形、符号。他们的笔记有一个共同特点:乱七八糟!他们的“涂鸦”笔记生动活泼。表象上看起来很乱,但是,乱的背后是非线性,他们共同点都使用图形,代码和连线。博赞在发现的过程中很兴奋,并徜徉在大自然之中,理解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思维和笔记一定和自然相联系,一定要反映出自然世界的规律。比如:闪电、河流、树木、树叶、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逐渐地,整个架构慢慢形成,博赞也开始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学生,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地变成好学生,其

中一些学生成为同龄中的佼佼者。在1971年时候,博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并在电台播出,慢慢形成了思维导图的概念。

这张图是达·芬奇的笔记。特点:使用图画、代号和连线。

这张图是牛顿在剑桥三一学院时期的笔记本中的一页,它来源于剑桥数字图书馆。

可以看出牛顿、达芬奇的笔记的共同特点:乱、非线性、使用图画,代号和连线。

这张图是:天然的结构:大自然的思维,我们的思维和笔记,反映出自然世界的规律。

幸运的是我们得到大师的亲自指导,几年内博赞先生先后两次来到我们学校讲座。2005年9月2日,博赞先生为我校学生讲了一整天的课。在2011年12月12日,博赞先生再一次来我们学校为师生进行了半天的讲座。

在大师的亲自指导下,我们将其本土化,创造性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我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与理解

(一)思维导图是什么?

博赞说:思维导图是大脑的语言:大脑的语言是图像和联想、自然的思维方式。

例如,当你听到“苹果”这个词,你的脑海里首先反映出的一定是一个苹果的图像。图像和联想才是大脑自己的语言,而思维导图就是帮助大家用图像和联想进行思维的工具。

东尼·博赞说: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记忆和思考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下面进行一个思维游戏叫: 思维绽放与思“絮”飞扬,是分别对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训练。

如果我们把思维绽放与思“絮”飞扬结合起来,即这样的游戏:绽放与飞扬,同时兼具绽放与飞扬的特征。

上面的游戏就是一个思维聚合和发散的过程,是思维激发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导图的原型。我们可以看到由一个词可以想到10个词,10个词可以想到100个词,100个词可以想到1000个词,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很快讨论起来,想出很多问题和解决办法,也能选出学生喜欢的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专家皆认为: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1.思维导图概念界定:

谈到思维导图是什么,一定要知道思维导图的概念,因为思维导图不是学术上的定义,思维导图发明人博赞在他的书中提出: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功能。

博赞在在2005年外研社出版《思维导图大脑说明书》中说:思维导图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

博赞在2011年化工出版社《思维导图使用手册》中说:思维导图是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存储、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

这张思维导图是我对博赞2011年化工出版社《思维导图使用手册》全本书的概括总结。

我在实践中总结的思维导图的概念为:思维导图能够整理和激发人的思维,促进思维的聚合与发散,具有点、线、面、图、彩的特点,是可视化、非线性的思维工具。

我自己总结的这个概念将思维导图的原理提取凝炼出来, 思维导图是整理和激发人的思维,这里指的人是自己和他人,在进行思维碰撞中, 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这个概念操作步骤具体,就是点、线、面,而图、彩是表现

形式。中小老师和学生在应用中很具体,操作性强。思维导图概念理解:

思维导图案例-知识点:

该图以坐标图的形式,强调了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操作。要理解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是概念形成过程、原理,及如何应用。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各版本教材,如何表述这个知识点的;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之后,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借鉴别人的做法,促成自己新的思考,并将想法付诸行动。

思维导图案例-学科知识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案例-如何打好知识基础

思维导图案例-开发自身正能量

思维导图案例-关于教师发展

2.思维导图原理

有人说,思维导图是右脑的发散思维。其实思维导图是大脑的综合运用!思维激发:发散思维;思维整理:聚合思维。思维导图原理归纳为:聚合与发散。简称聚散原理。

3. 思维导图的特征

下面几组图也可以看出我研究、应用思维导图的历程。

思维导图特点,我用20个字概括是:焦点集中、主干发散、层次分明、节点相连、图形色彩;

我用10个字概括:全局、关键、联系、图像、色彩; 再简单来说,用5个字概括:点、线、面、图、彩。

点、线、面、就是利用左脑的逻辑思维;而图、彩是利用右脑的形象思维。

4.思维导图的理论解释:思维导图是符合脑科学和学习与记忆信息加

工模型中的“组块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双重编码理论。

5.思维导图的作用:整理思维,激发思维,优化思维。

总之,思维导图模仿人类大脑的记忆模式以及大脑神经细胞进行信息存储的方式,充分调动了人的左脑和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大脑潜能,是一种简单、高效而又神奇的思维工具。

(二)中小学生为什么要用思维导图呢?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这是不争的事实。提高学习效能的关键并不在于“知识重复的次数, 而在于“挖掘与呈现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它。只有这样,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 从而进入会学、乐学的良性循环。

1.思维导图能激发思维潜力

思维导图训练能进行思维习惯的养成;高效的思考方式,激发思维潜力,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1)思维习惯的养成

思维可视化---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思考。

思维工具化-----认识自己的思考后,指引自己的思考;激发自己的思考;组织自己的思考。

高效思维自动化——就是应用自己的思考,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达到目标。

思维导图具有和大脑思维相一致的六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这六种思维方式能够极好地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2)思维导图六种思考方式 清晰层次关系的发散思维模式 整体把握的聚合思维模式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的递进思维习惯

正反思考的辩证思维习惯 经过联想后, 同类转化的思维习惯 倒向、逆向思考的创新思维习惯

(3)激发思维潜力。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包括三个内容:记忆、理解、创造。也可以表述为三种思维能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这三种能力都需要大脑不断进行思维的聚合与发散。

2.学会学习:利用思维导图能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思维导图学习习惯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力 思维导图让学习看得见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能够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我们最终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3.思维导图成就人生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性格决定命运后人将其理论发展为:思维-行动-习惯-性格-人生

那么怎样用脑就有怎样的人生!

(三)怎样绘制思维导图

懂得思维导图原理后,绘制思维导图也就相对容易了。如果绘制起来比较困难麻烦,思维导图的普及就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脑本身就是一个聚散体,大自然本身也是一个聚散体,所以我们应用思维导图,也不过是顺其自然而已。

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有两种:手绘和软件制作,手绘比较方便,有个性风格;软件制作:便于保存、复制和修改。

1.绘制思维导图工具:很简单

纸和彩笔:是客观工具 而我们的大脑:就是主观工具 2.绘制思维导图步骤

第一步:画主题:在纸中心画上表示主题的中心图形并写上关键词 小技巧:1.画中心图可以用简笔画。2.中心图视觉效果最好强烈点,也就是要色彩鲜艳,图像稍为夸张。

第二步:分类、顺序:理清主要分支和次要分支;按顺序并写上关键词。

小技巧:1.中心图的分支要由粗到细,就像树枝向上生长变细一样,同时分支要有发散感。2.中心图分支布局要均匀分布,这样整幅图看起来平衡、有美感。3.分支长度略大于关键词的长度。

例如:中学物理学分类-思维导图步骤

人才要素-思维导图步骤 21世纪技能结构-思维导图步骤

几种折纸方法-思维导图步骤

这张图是博赞来我们学校时绘制的思维导图,介绍博赞的思维导图: 是用手绘与软件分别绘制的。

如何创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技法是:

突出重点、发挥联想、清楚明白、形成个人风格。

思维导图绘制过程是思维训练过程:

3.思维导图软件工具:我们不用纠结是用笔画还是用软件绘制,各有所长。最关键的是:我们为何要使用思维导图?当我们不清晰为何使用思维导图,即使你的思维导图画的再美,软件使用再熟练也无法达成你的愿景。

思维导图软件哪个更适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思维导图软件老师同学很容易学会,这里不多介绍了。

没有最完美的思维导图

说了这么多思维导图,有最完美的思维导图吗?谁可以说自己的思维导图最完美呢?没有!因为思维导图一旦画出来,就成为有限的了,而我们的思维无限,所以说没有最完美的思维导图。较好的思维导图,就是看起来比较自然、舒适,产生更好的、更大的联想。

三、思维导图--教与学导航图

说到教与学就自然想到:教师的祖师爷——孔子

思维导图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工具,下面从教与学两方面交流。

“思维导图教与学导航图”由“教”与“学”两部分构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是课堂的主旋律。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尽享思维碰撞的乐趣?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这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教学内容准确深入地把握,其次是对学情的准确了解,第三是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对教学流程的整体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部分。从课前的“导学图”到课上的“思训图”和“知识结构图”,再到课后的“评价反思图”,显示的是教师“教”的思维流程,体现的是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不一定都是用图的形式呈现。比如,课上的“思训图”,或许是一个或几个问题,或许是情境体验,或许是几张图的对比等等,不论是什么形式,目的都是引发学生思考,是引导、帮助学生研究问题的本质,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精细把握,构建出“精细图”。教师的“导学图”、“思训图”“知识结构图”、“评价反思图”与学生的“感知图”、“精细图”、“凝炼图”、“探究拓展图”一一对应。学生的四图均以“图”的形式呈现,外现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的把握的思维过程。

(一)思维导图-教师教学导航图

教师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寻找教学规律。教师用思维导图备课是一种对学生个性的研究;是学科知识的再建构;是教学资源的开发;是教学艺术的设计;是以学生中心为价值趋向的。因为无论老师设计怎样的主题,每个学生的构图是不同的,我们从学生的思维导图中更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

思维导图辅助教学:首先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要有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设计有内容设计和活动设计,教学实施强调教与学两方面。

思维导图教学设计: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合作学习,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式,知识的背后是规律和方法,规律和方法的背后是思维,学习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思考方式。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关注反馈与评价强调真实性评价,解决问题中展示能力。

教师个人本身更要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证明这些核心概念的科学方法是教学的中心,核心概念构成了学科的支架,抓住了核心概念构建的体系,等于抓住了学科的本质,教师对学科本质的掌握决定了教学能力。

3.思维导图--课堂教学导航图

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应用模式:三图六构模式

思维导图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案例 思维导图在物理课堂上的教师导学图 学生感 知 图; 学生精 细 图 学生凝 练图 教师探究拓展图

思维导图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践中整理了具体维导图课堂模式(1)新课教学模式(2)思维导图复习课模式(3)思维导图小结课教学模式(4)思维导图试卷讲评课模式 思维导图-课后反思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关注教材用好教材

下面是根据不同版本的教材绘制的中学物理思维导图案例: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物态及其变化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物质世界的尺度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物体的质量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物质的密度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物质的简单运动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声现象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光现象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常见的光学仪器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运动和力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压强与浮力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简单机械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能及其转化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简单电路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欧姆定律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电功和电功率 思维导图物理案例:电磁现象 思维导图物理课堂一般流程  布置任务,呈现目标  分工合作,自主构图  小组合作,内部讲解  全班交流,头脑风暴  教师总结,凝练提升

思维导图教育教学模式,遵循了大脑的思维规律,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重点在于思维过程的揭示,是对学生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它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受学生的喜爱。

思维导图课堂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思维导图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思维导图课堂强化教师的六项技能

思维导图的适用环节:

有点老师问我:思维导图在什么时候用呢?可以说适合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学有法”而又“教无定法”,理想的境界是需要的时候就用。

思维导图物理老师绘制案例:物理之美

思维导图课堂研究是:面对“真问题”,思考、认识、深化。(课前)预测分析:(课上)动态把握:课后)反思总结:

(二)思维导图-学生学习导航图

通过思维导图学习、训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明确目标,高效学习。下面从十个方面介绍:

1. 计划导图

用思维导图制订学习计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随时做出相应调整, 从而做到合理安排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各年级不同特点确定学生发展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升学指导,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个性化的人生规划导航图。

思维导图规划人生与传统的规划形式不同的是:它是全景图、包括所有元素、并有灵活的逻辑结构、能发挥你无尽的创造力。

利用思维导图制定学习计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随时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预习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的做法是: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按照课本作者的思路,提取纲要,画出思维导图。并且分出哪些内容自己已懂和哪些内容自己还不懂,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准备课堂上有针对地听讲和提问。

这个图,很清楚地列出了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式、预习的时间、手段等内容。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图“解”预习的内容,用图“梳”产生的问题,用图“导”预习的过程和结果。

例如:读书的预习思维导图

这个预习图是从如何上好这一节课的角度来预习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预习还可以这样来准备:课前预习什么、课内探究什么、课堂检测什么、课堂总结什么,课后应用什么。这样的预习方式既适合老师,也适合同学们,适合我们建立自主自学的学习课堂。通过这样的预习图,我们可以很清楚:课前要预习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课内和同学们讨论解决什么问题,和大家一起做实验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最后总结得出什么结论,以及结论如何应用等等。

(3)笔记导图

思维导图是博赞从笔记中创作出来,当然用于笔记很好用。

在预习所画思维导图基础上进行课堂听讲,对已学懂部分,重点听老师如何讲解,学习老师表述问题,阐述概念的方法,还有自己听讲后有哪些新启示、新理解;对自己预习不懂的部分,重点听讲,深入探究,务必弄明白,学懂学会。

在课堂上用思维导图作笔记,在制作思维导图笔记过程中,学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分析、理解和组织,有效地促进理解和学习。同时思维导图有色彩、图像和其他符号等吸引视觉的创作,能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线性笔记问题是:埋没关键词、不容易记忆。而思维导图优势是对线性笔记的改良,它具有:焦点集中、主干发散、层次分明、节点相连、图形色彩的特点,容易记忆和理解。

(4)记忆导图

思维导图最初是被用做记忆的工具,而且效果特别明显。思维导图用关键图形和网状连接方式形成放射性思维体系,与大脑的神经元结构状态相吻合,而且条理清晰,能充分发挥人们大脑的想象力。特别是通过自己动手加工出来的思维导图,更能帮助记忆。

思维能够看得见:思考最大的敌人是复杂;思考最大的障碍是混乱;思维导图就是简单自然。思维导图能使记忆流程化,图形化,清晰化,图谱化。

思维导图培养记忆力:

思维导图训练能提升记忆力层次。(5)观点导图

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问题,捕捉讨论中的灵感。将讨论中大家的意见和观点及时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必要的整理,会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思维导图。

思路更清晰、论证更严密、举例更丰富、结论更可靠

或者先由各人自己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将各人的思维导图合并并讨论,最后再组成一个共同的思维导图,在这张思维导图中将包含了所有的观点,小组成员的归属感及合作精神也将得到提升。共同思考时,能够产生更多创意,最后的思维导图是小组共同学习和探究的智慧结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问题能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例如:思维导图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中的应用: ① 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布置研究性学习选题任务 ② 学生利用头脑风暴小组协作构图,教师指导学生构图

③ 学生上台交流、教师引导、评价

④ 学生根据头脑风暴集体创造出来思维导图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 ⑤ 师生点评研究性课题

这张思维导图把研究性学习流程表示很清楚

在社会大课堂实践课上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6)知识复习导图

课堂听讲结束时,选取自己最满意的思维导图作为最终的课堂笔记保存,总结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预备今后复习之用。将每节课的思维导图,作为分支图,并入总图,挂在高一层次的分支上。这样做,及时将新学的知识归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形成自己的学科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四化复习法 思维导图课后复习方法

学生利用假期绘制的物理思维导图 学习四种境界(7)解题导图

首先认真读题是解决物理题的关键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解题分析,是根据思维导图六种思考方式,将大脑的思维过程外化、图形化和清晰化,很容易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

建立清晰的层次关系发散思维模式 整体把握的聚合思维模式

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递进思维 正反思考的辩证思维习惯 经过联想后,转化的思维 倒向、逆向思考的创新思维

题海战术是很多同学复习时选用的主要方法, 经过大量训练达到熟能生巧。这是一种熟练的过程, 不是思维分析训练过程。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 而是提倡题法战术。用思维导图解题就是一种题法战术, 让我们能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我们拿到一道题后, 一般有两条思路: 一是从结论入手, 看结论想需知, 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 从已知想可知, 逐步推向未知;当两者相通的时候, 便得到解题的通路, 为此我们构建了思维导图的一般解题模式

(8)错题导图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如果形成了整理错题的习惯,那么以往的错误就会变成经验,这种经验会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提供可贵的资源。整理错题不是目的,所以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去整理,实际上整理错题是不断超越错误的过程,也是整理错题的根本目的。

用思维导图这样直观的线条与关键词,分门别类,对本知识点涉及到的错误总体分析,学生会一目了然,找到自己真正的症结所在。简简单单的一张图,把四面八方的错题汇集一身,找出共性,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简洁、直观又有条理性,使学生学得有针对性,同时采用线条与颜色的构图方式,易于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与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9)考试管理导图

针对目前的学习状况对各门功课的掌握情况,查缺补漏,绘制思维导图。

根据考试考纲和课本标准,进行整理和绘制。如果相关的内容太多,可以分为几张图。

(10)成果导图

思维导图强调使用关键词,而关键词则是所有知识、概念和要点的充分总结和提炼。当你需要理解自己的想法时,思维导图可以帮你进一步清晰自己的构思,展示的知识更具组织性和更容易记忆。在展示时利用思维导图可使条件更清楚,结构更明白,印象更深刻,不用阅读长篇大论的文字。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这些是我们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展 对学生思维导图作品的评价 例如:学生作品评价标准

(1)正确性:正确表达有关主题的多个概念及其关系(2)完整性:尽可能全面反映主题的有关内容(3)简洁性:选择提炼关键词而不要使用长的句子

(4)结构性:结构清晰明了,中心主题下的各级副主题,数量合理、讲究层次的布局

(5)形象性:尽可能多使用相关的简易符号、小图标

(6)美观性:文字工整,使用多种色彩和形状,作品整体视觉效果好。对思维导图应用的小组评价

四、思维导图实践感悟

十几年的思维导图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思维导图的巨大魅力与魔力,让我们尽情享受视觉冲击的感觉。思维导图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点燃的是创新的激情。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思维导图课堂已经成为我校独具特色的风景。师生硕果累累。

对思维导图引发思考: 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工具,而且更是一种理念.博赞说:

这种工具能够反应出人类大脑的光辉和伟大。它就是思维导图!教育感言:

教育的幸福是读懂生命,唤醒心灵!教育的使命是教会学生如何(创造性)思考

思维导图能帮助老师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个孩子的心房。思维导图能帮助老师教会学生如何(创造性)思考!思维导图创造出自己的太阳!

高中物理教与学的思考 篇3

一、注意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高中的知识不论从知识的体系上还是从内容的结构上都有一定的跨越。首先,在知识范畴上,虽然有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联系,但从应用上已有很大的不同,如在初中力学部分,(补充)从对知识的了解掌握,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简单了解,更多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培养以及物理思维的形成。高中部分更注重知识网络的形成,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的扩展和加深。其次,在知识的结构和能力上,要求上有很大的差异,如高中部分的动能定理,它研究外力对物体做的功跟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往往比直接用牛顿定律要简便。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可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做正功和做负功的实际例子,然后引导他们分析物体动能的变化。

二、让学生学会对物理模型的建构

物理模型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学会了建构物理模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成是找到了解決问题的钥匙。例如,一个物体受多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其中有一力先减小至零而后又慢慢增加至原来的大小,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只有明确物理模型及过程的变化,才能明确物体的加速度是先增大至最大的加速运动,而后又是加速度不断减小至零的加速运动,最后是以最大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没有明确物理模型的建构,同学们很难理清力的变化和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三、关注实例引导、注重化难为易

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规律,如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冲量定理等均是直接进行理论推导而得出的。由于不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照此进行教学,多数学生势必产生推导过程明白,而应用却无从下手,特别是对普通中学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这些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就将纯理论推导与“实例”引导互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活化”的程度。

四、关注高中试验教学

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制订好试验计划且认真规范地做好演示试验,并要求学生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制订试验方案、步骤,设计纪录表格,合理选择仪器,正确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学会分析整理试验结果且得出必要的结论,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以及调整技巧,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坚忍不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细致耐心的良好心理素质。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

《物理》的教与学 篇4

1 结合生活实际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认知过程, 学习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学习应该结合生活, 教学中, 我深深体会到, 很多学生听不懂, 文化基础普遍薄弱, 作业做不来, 学习兴趣不高, 整天混日子。但只要你结合实际,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 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提问, 以引起联想, 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如多盏日光灯应如何联结, 串联还是并联呢?实际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日光灯用电器等一般电压都是220伏, 而并联电路电压处处相等, 才能让每个用电器保持220伏, 同时, 不同的用电器, 采用串联, 能不能正常工作呢, 所以应该采用并联。其中一盏灯坏掉了, 别的灯还会亮, 为什么呢?如果电器都采用串联呢?别灯还会亮吗?同时, 做两个实验, 一个是电灯的串联一个是电灯的并联, 看一个灯坏了, 各自的现象, 从而得出为什么要采用并联。

2 要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

物理是研究很多电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讲解抽象的规律时, 教师要注意运用语言技巧, 形象的比喻,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便学生的理解。比如, 讲到电动势, 电压之间的关系时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不容易理解, 但我们可以把电压比为水压, 在水压作用下, 水才会由高处往低处流, 而电流呢, 只有在电压作用下, 电流才会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而电动势比为抽水机, 高处的水在水压的作用下流下来了, 要如何不充高处的水呢, 所以要用到抽水机, 抽水机把水从低处往高出抽, 同样的而电动势把正电荷由低出往高出送, 形成一种闭合回路。再着, 在上课时, 要结合生动的例子, 如讲到短路, 什么是短路呢, 比如火线碰零线, 会出现火花, 说明了什么?电流大, 会造成火灾。

3 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技校电工类学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 确定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教材内部分深度, 难度较大的部分应结合实践来教学, 尽量化繁为简, 在保证学生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自感互感现象, 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日光灯的安装, 上理论课时讲了一大堆理论知识, 学生还是一窍不通, 还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安装一下, 体会一下。还有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 结合实验进行现场示教, 然后再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接受、分析, 免得纸上谈兵,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弄清所学内容意义, 抓住要点和关键。同时引进了实践性内容, 本身也使得学生有机会动手, 提高动手能力, 加深印象, 适应以后作为一位技工的需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功的实验往往能使学生加强自信, 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演示实验与理论结合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一种有效手段, 它将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 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化, 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演示直观鲜明形象,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知各种现象的联系。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双控开关做一个双控开关控制电灯实验, 每个开关都可开可关, 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再结合理论一一解释.演示的导入,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 促成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 演示前, 要做好充分准备, 要根据教学大纲, 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明确其效益。要使学生明白演示的对象, 演示的目的, 演示的结果。通过演示, 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5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未知到已知, 由低级到高级, 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 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起点。由复习旧知识入手, 在旧的知识上加点变化, 导入新知识。

在复习旧的知识时, 会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形成记忆, 让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所学科所要掌握的基本的技能与技巧,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解题规律, 进一步总结解题方法, 提高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的做法是这样, 教师先简要交代本节要复习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再由老师系统回顾基础知识, 弥补学生的知识缺漏, 使学生形成记忆与结构, 然后, 选取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再给学生课后独立练习。最后, 教师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辅导, 完成后,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与讲评, 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 最后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一步进行巩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在复习旧的知识时, 要有系统, 基础, 重点。对学生有针对性, 主体性, 精选所学内容进行指导, 以及顽固, 而不是胡乱取用。

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时, 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 力求使新课教学在复习旧知识点后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使新课导入自然、合理, 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将要学些什么?如何学?怎么学?运用以旧扩新、温故而知新, 成为了新知识的支点。

6 要做到真正理解

平时, 学习本课程, 应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掌握基本知识的内容, 弄清公式的使用条件和公式间量之间的关系, 单位的换算。如功率的计算P=UI、P=I2R、P=U2/R三个公式之间的联系, 各自分别适用的范围, 各自的区别与联系, 还有如无功功率, 电容, 电感不消耗电能, 为什么还要引进无功功率、无功功率的意义、无功功率与有功功率的异同, 并运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电器的工作原理。这些就要求学生下苦工, 认真去掌握。

7 结合多媒体教学

纯粹的黑板加讲授教学是枯燥无味的, 随着社会科学发展, 电脑的普遍应用, 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进行己成为一种趋势, 并且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内的运用已普遍。成为提高技校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为学生的创新知识和探索知识,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集中文字、声音, 图片影像等集于一体, 动与静的结合、图片与文字并茂, 营造出逼真的生活情境, 使活泼的教学气氛生动活泼的, 使学生耳目一新, 具强大的吸引力, 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知识的兴趣, 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实用高效。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 历史和现实的限制, 有些现象很难感知的, 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突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 是现象由远变近, 由大变小, 由无变有, 由快变慢, 使教学生动有趣, 形象生动, 直观有, 便于学生理解。

8 课堂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时, 要求老师有较高的教学知识, 知识不渊博, 对所教知识掌握不透, 又不善于诱导的老师, 在上课是不容易控制教学活动, 提问也不容易进行, 所以, 教师事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所提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 提问的时间, 如何给学生启发引导, 学生能否顺利的回答, 都要精心考虑, 做好十足的设计。 (2) 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太难, 学生回答不来, 既浪费时间, 又得不到教学效果。对简单的问题, 又起不到提问的作用, 提问中肯明确鲜明, 要学生经过思考才能正确回答的。 (3) 要掌握提问的技巧。事先先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 等全体思考后再点名提问, 不要常常问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也不刁难那些不会的同学, 态度要自然, 不要过于严肃, 让学生害怕的忘了回答, 对与比较差的同学, 要注意方式方法。 (4) 学生回答提问时, 老师要注意听, 不要无所谓, 要认真, 对于错误答案, 不要挖苦或讽刺嘲笑, 要中肯的评价, 采取适当的补救, 让学生有信心。对回答好的学生, 要肯定, 要表扬。同时, 提问时老师要态度耐心和蔼。

9 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 学生被动地接受, 没有体现其主体地位, 课堂气氛沉闷, 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采取启发式教学,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放松, 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内容, 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运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讲授法、谈话法、讲读法和讨论法等。切忌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要加强学生的活动, 突出其主体地位。授课语言力求生动, 富有感染力。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规范, 富有感染力, 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还可受到语言魅力的美感教育。同时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坚持知行统一, 注重能力培养。

高中美术特长生的教与学 篇5

清水县第六中

南啸

【摘要】:新的美术课程标明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但一些美术课却忽视和淡化美术本体的价值和功能的现象,过多考虑了教学形式,而没有考虑这些形式的教学内容服务的有效性;在新时期各级学校对美术特长生有了更高要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选择最好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健词】:美术特长生

高中阶段

美术

兴趣

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

目前,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可是全国各省、各高校美术专业的招生考试基本摒弃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局限在素描写生、色彩、速写这几门上,既不能体现高中美术课改的成果,也无法衡量考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06年的高考美术专业加试以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结束,超过100万的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如今美术成为高等教育所有专业中最“热”的专业。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使美术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多彩。高中阶段对美术特长生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

间捕捉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特别是对有美术特长的学生来说,只有使他们的兴趣受到激发,才有可能让他们更多方面都行到培养和锻炼。在美术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即要体现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个别适应性、现实性及超前性,教师不仅要在非常有限有时间里完成美术课的教学任务,还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和艺术素养,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多元性,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真正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一个人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要经过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下引导产生。只有根据高中阶段美术特长生的兴趣和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目标,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特别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客观地认识学生群体的现实水平及个体差异性,分层次教学,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现学生的目标,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开创自己独特见解。推行“带着问题学的方法”以加强学习者对美术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用的信念。减轻美术专业学习过重的负荷,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针对近几年美术高考课目设置课程,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明确,加强双基与能力培养,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来激

初中物理的教与学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 备课 讲课 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备课、讲课、反思都应从学生出发。如何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接受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作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很灵活,所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重要。如果教师只是站在教的角度设计教学,则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就是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

一、从学生出发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在备课时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才算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想知道哪些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要寻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欲望的契合点。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教材中哪些问题能理解,对哪些不易理解,教师要灵活把握教材、课程标准,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最后,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理:学生喜欢教师用怎样的形式讲课,希望我们用怎样的语言表达,从而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巧妙的把学生应该把握的知识点、学习技能灵活的设计到学案中去。只有备课中以满足学生期待为出发点,备学生所想,答学生所思,才能在课堂上把物理知识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深受学生的期待和欢迎。

二、从学生出发讲课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什么的教育才算的成功教育?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为此,很多教师绞尽脑汁,搜索成功课堂的所谓“经验”,阅读很多理论书籍,总结了无数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却发现不尽人意。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才是一切问题的生发点,也是一切问题的终结点,所以,我们必须换位思考,从学生出发组织课堂,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对教材,对老师都存在着期待,因此都是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感知、学习,而不只是把知识传给他们。当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时,引导他们找到技巧,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做的意义要远大于给学生明确的答案。当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活跃或茫然时,教师就要组织调控课堂。只有这样,物理课堂才会变得和谐、轻松、活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像物理的压强概念,焦耳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家庭生活用电、许多物理实验等,都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正像波亚利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高度重视物理中的实验部分,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

三、从学生出发反思

一堂课的终结不是下课铃声的响起,而是教师对本节课的反思结束。有人说过,每一节课都是有缺憾的课堂。也正是这样的缺憾才促进了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是都是提升教学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应该学会体谅学生的情绪、想法,理解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反思以下几点:为什么不能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教学?也许是你忽视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接收问题的过程性;为什么课堂死气沉沉或者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不予理睬?也许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接受能力;为什么学生不和你互动?也许你缺少和学生的交流,没有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也让我想起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不能强加给别人。知识也是这样,都是要有一种能力,把知识变成学生喜欢喜欢的东西,再把它传授给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是主动的接受,而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源是学生乐于学习。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重任。学生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载体,因此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物理教师像是哲学家,训练人的思维;而我认为物理教师是一位演讲家,他的听众是学生。一个成功的演讲家就必须充分揣测观众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情绪,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必须充分揣测学生的心理才能达到课堂中教与学的共鸣。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教更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而孤立存在。学生的学是目的,教师的教是一种途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无疑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条捷径。所以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备课、讲课堂、反思,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主编何克抗主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文科大学物理教与学探析 篇7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未来职业的要求, 需要文科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知识。文科物理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特别对提高非理工科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1,2,3]。近年来, 我国有不少院校尝试着为文科生开设了物理课并作了不少工作, 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4,5,6], 但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文科物理教与学还在探索之中,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对文科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鉴于全国多数高校对文科大学物理没有全面的开设[1], 仅仅有一些选修课, (有的选修课也没有) , 但这样的选修课仅仅限于很少的课时、固定的理论课教室讲解, 涉及的内容也很浅显, 无法实现对于物理这样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重要性的理解, 无法使学生树立“理论指导实验, 实验验证理论”这样科学严谨的治学理念。如果把这样的选修课做一些调整包括内容的调整、授课方式的自由结合等, 能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边发现问题, 边用实验来验证, 将对学生相信科学事实,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 既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 又能培养他们独立探索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要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要切实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从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

2.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

面对文科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教学对象, 我们仍然遵循“定性半定量”原则[7]利用文科物理课程, 有针对性地向文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基础知识, 可以按知识结构实施模块教学。分模块教学不是简单的拼盘, 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不可分割, 知识在侧重点方面有所区分。在分模块教学中可以使相关知识系统化, 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 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结构上的多层次性, 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 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 打破不同知识的界限壁垒, 灵活地进行组合, 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文科物理可授课内容可以分为:物理学史、力热, 电磁、光学、近代几个知识模块。除了物理学史的教学场所可以自由选择外, 其余可以分别在力热, 电磁、光学、近代实验室进行。

2.2 让文科学生走进物理实验室

首先, 文科学生基本上没进过物理实验室, 从对实验仪器的熟悉到安全使用常识及实验室使用的规则、实验基本原理等一窍不通, 更谈不上在这方面应具有的实验技能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所以走进物理实验室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室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教学场所[3]。在实验室, 可以熟悉仪器, 操作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验证理论知识;可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操作能力进而形成多种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素养。

2.3 教学方式方法上:课堂教学与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三者相结合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有利于增强文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 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物理实验室中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边讲授理论知识, 边演示简单的实验, 也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的深浅适时的进行动手实验, 鼓励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如大学光学部分在讲解光的波动性时, 有波的叠加, 波的干涉, 衍射, 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演示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用激光笔照射钢尺反射得到许多衍射光等) , 观察衍射条纹。

在干涉部分时, 可以讲授原理时可以直接观察一凹一平凸玻璃叠放 (如何叠放?发放给学生平凸透镜各一个) 在一起, 在表面上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老师可以根据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光的干涉发生的条件。学生可以分组讨论, 动手亲自操作。这样就可以为下一节课“用牛顿环干涉测透镜曲率半径”做好理论知识的预习。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透镜的判断知识, 如何辨别凸透镜、凹透镜、总结判别方法, 为下一节判别透镜的实验做好准备。手摸、聚光性能、直接观察、间接利用看书上的字来判断。

讲“光的偏振现象”时, 让学生明白人类是偏振盲, 我们不借助仪器是不能观察到偏振现象的, 可以安排实验“偏振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偏振现象的产生可以由老师演示, 学生只需了解观察现象即可, 可以加深对偏振光和自然光的理解。“旋光现象和旋光仪”, 得出线偏振光通过具有旋光性的物质可以观察到旋光现象及旋光仪在工业上的应用。

在学习光的折射与色散时, 可以和“阿贝折射仪测定液体折射率及其色散”联系起来, 利用实验结果得出液体折射率和液体浓度及温度的关系, 也可以利用简单的仪器, 如激光笔照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把蔗糖放入玻璃试管使浓度随溶液的深度加深而浓度增大) , 观察其光的折射程度有何异同, 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折射率与哪些因素相关 (浓度越大, 偏折越厉害, 即折射率越大) 。讨论盛满水的缸里的鱼为何消失?利用光学什么原理解释现象? (全反射原理导致鱼的消失) 在每个方位都能观察到鱼消失吗? (鱼要靠近相对鱼缸内壁, 要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 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观察, 得出结论。了解激光的衍射, 干涉的原理可以实现全息照相, 进而揭开全息照相的神秘面纱,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介绍全息照相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 使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进展等等。在力热部分时, 可以恰当的比喻, 新颖的设问, 深入浅出的授课方法, 把抽象的物理概念, 转化成身边的常识。例如:在讲解液体的表面张力时, 可以设问:头发淋湿后为什么会贴在头上?衣服水洗后为什么会变紧, 衣服缩水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了解表面张力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可以实验用一角硬币投入25度的水中和95度的水中是否能漂浮, 得出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定性关系。再如:“都知道水往低处流, 那有没有水自动往高处流的现象”自然引入毛细现象。或制造一种毛细现象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思考, 解释, 使学生在潜移中学到物理知识。在电磁实验室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导线、几种量程的伏特表、安培表、万用电表检查一段电路的故障, 测一节电池的电动势, 几种方案等, 让学生自行设计、分组实验、老师可以引导, 可以帮助, 启发, 还可以讲解。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去网上或资料室查阅文献, 等等在此不逐一例举。

2.4 教学手段上, 启发式、追问式与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将文科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引入文科物理教学, 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来展现物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 从中学到物理知识, 使物理课程变得亲切、有趣, 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将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常见的物理现象、生动的物理案例, 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录像、科教片插播等方式, 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增强课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够及时反映物理学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

3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素养的培养

3.1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

科学观察最早出现在古文中是“明察秋毫”的意思, 我们通过外部感受器官 (包括视、听、嗅触、味) 来感知外部的世界, 其中83%来自视觉。我们在影视上看到过, 特别对于刑侦部门, 提取一个现场的指纹, 一滴血迹, 一丝毛发, 一细小的玻璃碎片, 都可能是整个案件的突破口, 很多场景的不经意一瞥, 都是一个重大的线索。可见科学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缺少的良好的科学素养之一, 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对实验现象的细心观察, 多练习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2 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实验方法可以在处理不同的物理问题时呈现出独特的技巧, 例如:常见有控制变量法, 在中学里就有转换法也叫间接测量法、等效替代法——历史上著名的曹冲称象及电学中常用的化繁就简的等效电路图、模拟法———如静电场的描绘、作图法———直观形象、放大法———库伦定律的扭秤法、缩小法———用影子测日地距离、平衡法、共轭法、比较法等等。

3.3 设置专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要切实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能学到非常有限的知识, 为满足学生对知识需求, 可以提供给学生个别专题, 与现代科技前沿接轨的知识, 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图书或网络进行查阅, 如纳米技术及应用, 静电的防治及应用, 激光原理与技术, 现代能源技术,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超导与磁悬浮GPS定位系统的原理及应用等, 以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 或利用现在网络多媒体的形式, 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使文科学生对当代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

4 结束语

在实验室开设文科大学物理选修课程, 贯穿一些基础操作实验, 灵活掌握教学方法, 使学生了解物理实验, 把物理方法、物理思想转变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素养, 在实验与理论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文科学生综合能力, 培养其多种科学素养, 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也是我们现在教育的要求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2) :89-92.

[2]王登龙, 丁建文.浅谈对文科类大学生开设物理课程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9) :77-78.

[3]薛海国, 吴玉婷.文科物理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中华文化论坛-科研与教学, 2008:88-90.

[4]欧阳芳平, 黄生祥, 赵新闻, 等.南大学文科物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2) :52-54.

[5]王小力, 李宏荣, 徐忠锋, 等.文科物理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37-39.

[6]方兴安, 胡建华.文科大学物理实验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实验, 2004, 24 (7) :21-23.

高一物理教与学的几点思考 篇8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探索, 我认为要让学生较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每次在教师授课前, 学生应先预习教材, 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在近几年的高一物理教学中, 我尝试课前印发学案提纲, 指明该节课的重难点, 提示知识要点。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带着问题预习, 并在预习过程中做好预习笔记。如在必修一第2章第3节《速度和加速度》的预习中 , 可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预习 :1.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何区别? 3.速度变化量大的物体一定加速度大吗? 4.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一定相同吗? 5.物体可以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吗?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 明确哪些知识可以理解, 哪些知识认识模糊。实践表明,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做到听课时带着问题听, 听课的主观能动性就更容易调动起来, 对概念、规律、公式及规律的意义、适用条件就能把握得更好,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动各种感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看、听、记, 很容易造成大脑疲劳, 学习效率低, 学习效果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媒体形象直观、活泼生动, 可对学生形成感官刺激, 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使用多媒体教学, 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穿插一段有关天体奥秘的视频, 讲到自由落体时介绍伽利略的故事。这些看似简单的多媒体运用往往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

物理实验具有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够模拟出生活中的物理情景, 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高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所以物理课堂上我尽量创造实验的机会,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 大胆设计实验、合理操作、猜想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如在“平抛运动”一节中, 我做了一个向纸篓中投粉笔头的实验, 让学生体会平抛运动的水平射程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中, 让学生通过直尺与笔配合做实验体会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三、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整理反思的习惯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在思维方式和教材难度上变化太大,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收集、整理和反思。课堂上适时做好听课笔记, 课后及时消化当天所学内容, 做好反思总结, 尽量不留疑问。高中物理学习中经常出现上课听懂了, 但课后不会做题的现象, 这是知识不会迁移、不会运用的情况, 是物理学习中常见的问题。首先, 在解题时应多思考平时老师建立过哪些物理模型 (如:质点) , 总结过哪些习题类型 (如:力的平衡、追及与相遇、传送带、平抛、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受力分析、功能结合) , 应用过哪些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如微元法、图像法、等效法等) 。其次, 要进行解题后的反思。解题后的反思是指解题后对审题过程、解题思路和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和思考。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思维能力。最后, 要多收集问题、方法、类型, 要善于归纳。特别是在练习及考试中做错的题目, 除了及时订正外, 还应找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对比, 分析异、同点, 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争取通过一道题弄懂一类题。

四、强化审题意识, 培养规范解题的习惯

高中物理习题难度加大, 审题尤为关键。如这样一道题: “长为L=5m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在地面上相距为d=4m的两杆的顶端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 其下连着一个重为G=12N的物体。平衡时, 问: (1) 绳中的张力T为多大? (2) 若将A点向上移动少许 , 重新平衡后 , 绳与水平面夹角、绳中张力大小如何变化?”

高一学生第一次看到时都一头雾水, 无从下手。这时可引导学生分析:OA、OB属于同一根绳子, 它们的张力是大小相等的, 那么α和β有什么关系? 如何求α?

学生认真读题后就会发现: 由O点水平方向受力平衡Tcosα=Tcosβ可得α=β, 由OAcosα+OBcosα=Lcosα=d可求得α, 由O点竖直方向受力平衡2Tsinα=G可求得T。同样分析可知:A点向上移动少许, 重新平衡后, 绳与水平面夹角、绳中张力大小均保持不变。

花费一定的时间认真审题看似浪费了一些时间, 但坚持下去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审题步骤与方法, 认识到正确审题的重要性, 提高审题能力, 改变学生“轻审题, 重解答”的坏习惯。

另外, 高一学生在物理考试中经常出现得分不全的现象。不少同学往往不是不会解题, 而是推理不严谨、书写不规范、试卷解答条理差, 就很容易造成评卷老师的错判或漏判, 所以规范解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1.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亲自示范解题的时候要注意规范性。2.作业严格要求, 及时反馈给学生。3.严格按评分标准评卷, 让学生能从考试中吸取教训。比如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经常出现一些变形方程而不是基本的物理方程, 如力的平衡方程列成:F1=F2-F3, 牛顿第二定律列成 :F=ma+f或F=ma-f, 动能定理列成:FS+1 /2 mv 20=1/ 2 mv 2 t。这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解题的目的就是得到最后的正确结论, 列式的形式无所谓。但是学生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解题时若没有严格按照物理定律列式, 则往往式中的“+”“-”号很容易弄错, 解题的正确率也会大幅度降低。这时就要及时予以纠正, 甚至在试卷中适当扣分引起学生警觉, 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物理学科偏重于“理”而不是数字, 基本的物理方程就是“理”的最好表现。

高中数学概念教与学 篇9

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 大部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 抽象思维能力不够,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数学概念本质的不理.2. 局限于记忆、模仿、机械重复的练习.3.不理解符号语言的本质.4. 孤立地学习概念.5. 概念重视不够.6. 不愿与老师交流.

结合平时学生在解答及交流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结合与部分老师相互间听课和交流, 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可能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也是我们今后概念教学中要引起注意的.

一、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认为, 若学生处于情绪傲昂, 且对探求新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时, 对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就比较深刻与巩固;相反, 当学生的情绪比较低落或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和欲望时, 就无法接受新概念或不能深刻理解新概念.而在我们的教学中, 常常有老师为了赶进度方面的原因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上的因素.事实上, 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有关问题, 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 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思考、发现过程, 从而体会概念提出的过程, 再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概念.所以, 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 创设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如果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异常兴奋, 对所学的概念知识就会有深深的印象.反过来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激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发现.

二、要注重概念本质的剖析

中学教学数学大纲概括:"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第一步, 是促使学生思维品质乃至数学素养提高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 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 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多角度地研究问题, 通过对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区别, 从而揭示实质.而目前的概念教学中, 有的教师往往是给出一个概念, 就概念上字面上的词汇加以解释, 就急于讲解一些例题和讲解一些技巧, 结果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情况下, 只好盲目模仿, 照搬老师的解法, 一旦碰到新颖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所以, 在揭示概念实质时, 可通过设计问题, 让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 对概念进行归纳、整理, 通过比较、区别, 揭示实质,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而且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 在讨论中相互补充, 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 同时也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三、注重数学概念与解题之间的联系

有些教师观念上重技巧、轻概念, 往往把数学概念看做一个名词而已, 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做出解释, 使学生理解记住, 而没有看到象函数这样的概念, 本质上是一种数学观念, 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 错误地认为一节概念课教完了, 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接下来就是解题, 后面的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似乎与函数概念没什么关系, 因此学生学了这一章, 解了不少与函数相关的题目后, 却仍不能领会函数的本质涵义, 象题3这样的问题, 学生不能把它与函数的值域的本质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学中, 对题3, 教师可以指出f (2x+1) 的最大值实质就是函数y=f (x) 的值域中的元素的最大值, 指出f (4x+1) 、f (3x+5) 或f (x-10) 等的最大值均为2.

四、加强师生、生生间的思维上的交流

学生在理解方面的障碍, 往往由于在新知识构建初就出现, 包括数学符号的学习也一样.学生自己常常不能及时发现不当之处, 而有的老师也有所忽略.在教学中, 如果创造机会,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数学符号的理解的交流, 通过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 可以使学生学他人所长, 避他人所短;通过教师对数学符号的理解过程的展示, 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对符号理解的反馈, 及时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的调整.

高中物理教与学 篇10

一、理清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教学中的两个关键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离不开学, 离开了学, 教是无法进行的, 而学却可独立进行———自学。教是外因, 学是内因, 教必须通过学才能发挥教的功能、教的成效。教师教的任何知识, 都必须通过学生大脑的积极思维和加工才能获得。所以, 教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帮助学生学, 提高学的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最有效的学习, 应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真正掌握尽可能多的有用的知识而且是可持续学习, 即离开了教以后仍能延续———不需教。教师在教学中要摆正位置,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千万不要“出于好心”, 唯恐学生不懂, 过细地说, 过多地讲, 恨不得越俎代庖, 否则会束缚学生。

由于学生的基础、态度等不一样, 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 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及时地帮助他们, 使他们树立信心。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可能遇到的障碍, 将学生很难自己学习的“高台阁楼”问题转化成一级级比较容易登上的“阶梯”, 以便学生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学习。

理清了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围绕提高学习效率这一中心, 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提供组织、指导、帮助和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立足我如何多讲、细讲, 讲清某一内容、某一道题, 把学生教会, 而应该是我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内容, 如何分析解决这一道题, 即教师应时刻从学生怎样才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这一角度考虑问题。

二、理清物理教学问题

接触到物理后, 某些学生觉得物理太难学, 产生恐惧心理, 害怕、抵触学习。究其原因, 是物理学习具有特殊性, 要“会说, 会算, 会看, 会动”。所以, 物理教学不仅要遵循一般教学规律, 而且要紧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学内容包含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学方法两个方面, 因此, 它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学习, 而是在物理环境中进行学习。

为了创造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条件, 首先, 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通过复习、回忆, 对在学习新内容中所涉及的旧知识加以激活, 使其从长期记忆中进入工作记忆中, 处于活跃状态。每个新知识与旧知识间总有多方面的联系, 需构建知识结构。复习旧知识, 可促使旧知识向新情景迁移, 并与新知识迅速建立联系, 形成知识结构。例如在教学浮沉条件时, 先复习平衡力、合力等旧知识,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然后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利用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帮助新知识的学习, 完善对“力的分析”知识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揭示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 以激发认知冲突, 或揭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缺陷 (即提出一些学生无法解释的新现象、新问题 ) , 激发其弥补认知缺陷、完善认知结构的欲望, 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高效学习。

其次, 教师应创设物理学习环境, 给学生分析探索的依据。物理实验是学生探索物理问题最适当的环境, 因为在实验中, 通过条件的控制、干扰因素的排除, 可使一些物理性质、规律充分体现。例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伽利略实验”, 得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使亚里士多德的“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论点不攻自破。又如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所以“一个小沙丘在风力的吹动下, 会迎风移动”。很多学生想不明白, 认为不可思议, 让学生做模以实验判断, 眼见为实。实验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物理本质, 学习兴趣更浓, 学习积极性更高。

教师应设计一组组适合学习水平的物理研究问题 (即采取分步学习目标, 循环而进方法) ,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所提问题要有整体策略,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起到调节协调、导向作用。所提问题要目标明确, 让学生通过分析、判断、选择、检验等思维活动探究、发现, 找到道路, 提高能力。所提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适度, 做到把“高台楼阁”转变成能够登上的“阶梯”,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动机, 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持续学习的需求产生, 能力获得, 从而“终身学习”。

三、激活学生的学习

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教师自然不用为他们的学习态度、能力担忧, 要想方设法鼓励和帮助的是一些学习中下的学生。

到了初三, 学习科目多, 任务重, 特别是理科, 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学习基础中下的学生, 拼脑力, 拼体力, 一番辛苦之后, 成绩还是得不到提高, 学生学习信心和动力消失殆尽。有的学生一上物理课就烦躁, 打不起精神;一参加物理测试,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练习, 就心慌手抖。总之, 对物理学习与考试紧张、恐惧、抵触的情绪, 导致心理疲劳。

为了让学生想学、会学, 教师要用爱心关怀每个学生, 多鼓励表扬少训斥责备, 多耐心细致少简单粗暴。让学生看到坚强的意志下取得每一点进步, 从而知道坚韧的毅力会带来胜利的希望。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给出不同的要求, 特别要帮助学习差的学生树立信心, 为他们点明个人阶段性奋斗目标, 而且这目标经过努力是可实现的, 以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另外, 控制作业量, 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突出重点和难点, 注意物理过程分析和物理方法的应用, 提高学习效率,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浅谈物理学科的教与学 篇11

一、根据内容特点教与学

物理内容的特点是:

1、大多数内容是按概念——规律——应用这样的顺序进行编写的。

2、前后章节内容的内在联系一般比较密切。教师在“教”时,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容的规律,在头脑中应出现物理内容的支架:概念——规律——应用,同时不要把每节内容“独立起来”学习。这样经历一段时间后,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些,不会再有“乱”的感觉了。

二、对物理概念的教与学

物理概念一般有两种,一种概念是有其物理意义,但不是一个量,如质点、机械运动、熔化、凝固、电磁感应等;另一种概念,不仅有其物理意义,同时还是物理量,如位移、电流、电压等概念。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同时做到:1、必须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2、弄清概念描述什么;3、对于物理量,要注意它们不同的定义方式以及相似的定义方式。如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都是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且它们的定义式在形式上也较相似。教学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这一点,以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加深理解。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学多了,不仅学懂了概念,也逐步认识了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4、对于每个物理量,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写出表示物理量的符号,掌握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以及与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5、学习物理量时还要注意哪些物理量是有方向的,哪些物理量是没有方向的,怎样确定矢量的方向或怎样对一些物理量规定方向的,要十分清楚;6、注意物理量的测量问题。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明显体现这6点,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开始明白怎样去学习和掌握一个物理概念了。

三、对物理规律的教与学

物理规律一般是以定理、定律或其它等形式反映出来的,表达的方式一般有文字形式和公式两种。对不同物理规律的教与学,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下面的一些过程:1、由现象提出问题。这个现象可以是学生见过的,也可以是课堂演示的。2、定性分析。在对一些物理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可以进行适当的定性分析,这个适当是指学生能听懂的分析,这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规律而打的第一步基础;3、定量分析。有些物理规律可以应用已学的知识分析推导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一同分析和推导。4、物理规律的实验基础;对于有些物理规律教学,则要先介绍它的实验基础,告诉学生它是在怎样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5、演示实验。6、分析、推理、归纳;7、推导,小结;8、学生实验;9、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不过,不是每一个规律的教与学都含有上述的7个环节,它们分别含有上述7条中的一些环节。知道了规律的来源,理解了规律的内容,弄清了规律的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才能在实际中正确的应用。

四、对物理知识应用的教与学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物理知识的应用多数体现在解题上,其目的是检查我们对概念、规律理解掌握的程度,培养和提高独立地、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教师应着重教会学生:1、审题。这是最重要的一步,阅读本题,若一遍还未完全清楚,就再读一遍,直到已经弄清了本题中的整个物理过程才算完成。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审题能力也会逐渐提高;2、找出已知求解等;3、按各个物理过程满足的规律和已知求解条件,分析解答问题或列方程来进行求解。对于学生来说,物理知识的应用是个难点,做不好,就容易犯“乱套公式”的毛病,整个解题过程中,物理过程不清,不仅别人看起困难,有时,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解题过程。教学中,在老师有意识的培养下,学生经常练习,才能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英语词汇教与学 篇12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指出“没有语法, 人们不可能表达很多东西, 而没有词汇, 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可见词汇是语言系统的重要支柱, 是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重要保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八级要求学生要掌握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教育部, 2003) 。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课程量大, 课时数有限, 词汇复现率低, 教师只得沿用传统的词汇复习方式, 缺少学习策略的指导, 致使不少学生谈词色变, 词汇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 介绍几种词汇教学的方法。

二、词汇教学策略

1.词汇与阅读并行

学习词汇的目的是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获取文化知识, 所以词汇学习不能凌驾于文本阅读之上, 更不能取代文本阅读。阅读教学应该以文本阅读为中心, 辅之以词汇的习得。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词汇学习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

词汇附带习得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指学习者在完成其他任务时并非刻意地学到了词汇。具体而言, 就是学习者在进行其他学习活动时, 如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与他人进行英语对话等, 附带地、自然而然地习得英语单词, 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记下生词、高频词, 以便强化记忆, 建立自己的词汇体系。在此过程中, 学生自然习得的词汇量虽然有限, 但记忆深刻。若要加大词汇输入, 加大教师的干预度也未尝不可。

2.为词汇创设生动语境

词汇学习固然是枯燥的, 但当把死的词汇放入活的语境, 显示出它的意义与活力, 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并且脱离语境的生词教学方法也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与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最佳机会, 是不可取的。在当前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为学生的词汇学习创设语境。

语境即语言环镜, 包括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 在为理解语言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的同时, 对语言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制约性。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狭义上常指“上下文”。上下文不仅包括上下句和上下段, 还包括与语言相关联的社会环境。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 易生歧义, 如果仅仅读记生词的各种中文涵义, 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收效甚微。比如black, a black night (漆黑的夜晚) , black culture (黑人文化) , black coffee (不加牛奶的咖啡) , a black look (愤怒的表 情) , 这四个短语中black的语法意义完全相同, 都为形容词作定语, 但由于搭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文化语境, 将词汇放入不同的语境, 其涵义一目了然, 便于记忆。

3.联想记忆

词汇教学最棘手的就是学生对已学词汇的遗忘, 联想记忆就是对它很好的弥补。学生可以根据词汇本身概念意义的延伸及演变进行联想。

某些词的意义诞生于“旧词赋新”, 如chair原为椅子, 后增加了会议上的“席位、主席”之意, 再后来有了“担任 ……的主席, 主持”的动词含义。又如chain链子 / 条———枷锁, 镣铐 / 一串, 一系列———用链子拴住, 束缚;amplify放大 (声音等) , 增强———扩大, 详述, 进一步阐述。这种根据单词含义的性质产生的更进一步的含义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之一。

4.词汇分类记忆

几乎所有的单词都有它的同类, 这种“家族式”的词汇归类法不仅有利于拓展词汇, 而且便于找出同类词的相似性, 牢固记忆。如, electric, electrical, electricity, electrics, electrify, electrification.

这种单词呈现形式可以有规律可循, 对提高学生的猜词能力有很大帮助。

5.充分利用词汇构词法

英语单词在其演变过程中常常会加一些前缀、后缀使词性、词义发生变化。如, polite, impolite;indoors, outdoors; indignant, indignation;courage, encourage, encouraged, encouraging, encouragement.

复合词在英语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即可将单词拆成熟悉的几个部分通过联想进行合并, 记住复合词的含义。 如, motorcycle:motor发动机, 电动机, cycle循环, 自行车, motorcycle带发动机的自行车———摩托车。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部分缩合词, 一般由第一个词的词首和第二个词 的词尾构成:breakfast+lunch→brunch;motor+hotel→motel.

6.多角度应用

任何词汇记忆、拓展最终都要服务于应用。学生在听、 读等被动接触词汇时运用词汇达到听得懂、看得懂的目的并不难。困难的是如何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时正确运用词汇。

要增强口语方面的应用, 教师可以在新授课时针对一个主题的词汇设计讨论话题, 让学生用英语讨论。如,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8, Unit1, The written word介绍了很多国外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论自己所读过的一些世界名著及心得, 不错的书可以推荐给同学, 这样通过交流达到促进词汇应用的目的。

所学高级词汇如果能准确运用到写作中, 不仅可以加强词汇记忆, 更为写作增光添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词汇按主题归入写作话题中, 以课文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采用主题词汇教学法将主题知识和词汇学习共同推进,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文字以及教学语言等教学媒介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语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习得词汇, 增进主题知识。比如每一单元的词汇板块都是按照本单元的学习主题选取的较高级词汇, 可结合本单元词汇表进行拓展式学习。这样在写作时很容易就回忆起较高级的词汇来替代普通常用词汇。经常使用, 就会游刃有余。

三、结语

上一篇:品味威尼斯水城下一篇:自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