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2024-10-18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共12篇)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1

词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 是表意的最小单位。一个一个的词组合在一起, 可以汇集成语流, 构成语篇, 绘出生

重动活泼的情景和丰富多彩的画面。英语的词就是一个单词。英语单词的学习除视了语音部分外, 还有语法部分, 也就是人固定的读音我们常说的音, 有、固形、定的书写形式义中的义。一个, 并表词有才示特定的意义。要掌握英语, 就必须学培甘肃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会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 除了知道为什养通么教渭怎么去, 教教什, 么之外从而培养, 人才更重要。下面的是, 我就谈要懂得探●谈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种具体方法。索杨一文录音或现、场表演来创设情境, 用实物启发引路、图片、幻灯、词人们常说“触景生情”, 意思是说指汇觉, 引起某种思维人遇到了某种情景。时也就, 是说会产, 环境有助生某种感教于人直接地去了解某个事物, 引起人对学应根据教学内某事物的联想。所以容创设, 一定的情境我们在教单, 帮助词时, 方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实物、图片、幻法灯设内容一、录选定音择的、不语录同言像的环和形境现式, 场我。表们演可均以有根助据于课文创

比如教学生学习apple, pen, chair, handbag, ring, necklace等单词时, 实物是最好的引路道具。教师事先按学习内

容准备一些实物, 带进教室放在讲桌上, 或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物带进教室。上课时, 教师用英语说一到两遍手中实物的名称, 再分别把每件实物展示给学生看。在实物的刺激作用下, 学生马上会领悟到教师手中的实物的英文名称, 自然地跟着老师读出来, 而且会将形象连同它的英文名称一起装进脑海里。有些单词通过所创设的情境和学生的表演来学习, 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电视、电脑把学生带进仿真的学习情景之中, 方可减轻学生的压力, 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单词的畏难情绪。无论是长长的词汇表, 还是顺着密密麻麻的课文的句子去认生词, 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压抑感, 难以持久地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甚至会对学习英语单词产生一种抗拒情绪。我如果采用电视或录像, 把学生引入一种有声有景的立体环境之中, 让每一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在银幕里表现出来, 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英语讲解单词, 以旧引新, 投石问路

创设语言环境本身就是学习外语的一种直接方式。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 教生词时, 就可以用熟词铺路, 结合新知识用已学过的词组句, 向学生提出问题或描述情景。这种以旧引新、投石问路的方法能促使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还能巩固已学的知识。

许多英文单词有同义词、反义词, 在教学时均可用来解释单词。比如上《computers》一课时, 用下面的谈话方式教information一词。“Mei mei, have you got any good news from TV these days?” (教师问梅梅近来从电视上获得了什么好消息吗?) “No, I am sorry I have not.Because I have not watched TV these days.” (梅梅回答说“对不起, 我这几天没看电视) 接着教师又问另一个喜欢电脑的男生:“Li pin, have you got any news for computers from TV?” (李平, 你从电视上获得有关电脑的信息吗?) “Yes, I have got a piece of good news for a new computer.It is the IBMPC 586.” (李平回答说他获得了有关IBMPC 586的电脑信息) “It is really a piece of good news.”教师边说边讲:“a piece of news?means is a piece of information.And information is also an uncountable noun.So we should not say an information, and we should say a piece of information.But we can say some/any information.”通过这样的谈话方式来学习单词, 不仅复习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 还能让新词随着谈话内容一起存入学生的记忆库。

有的词的学习, 也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 投石问路, 直接教给学生。比如在教《Earthquakes》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开始:“Students,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new lesson《Earthquakes》,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word“Earthquakes”?Now listen to me, I am going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earthquake.If an earthquake is happening in some place, the bridge will break, and the houses will be destroyed.If a person is driving on a road, or is sleeping in bed at night, he will be killed,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So the earthquakd is dangerous.”“Earthquake”这个词在这段话中重复不是机械的复读, 而是让学生随着谈话内容逐步加深印象, 在听老师的谈话的过程中, 把“Earthquake”这个词的文字符号连同谈话内容一起收入记忆库。

三、比较归纳, 借助图标描述和组句对比教单词

比较归纳最适合辨析反义词、同义词、多义词、同音异形词、同形同音异义词和同形异音异意词。在进一步挖掘单词的深刻含义时, 通过图表描述或组句来分析对比, 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单词的方法。图表有两种:一种是表格, 一种是示意图。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归纳, 能使零散的词汇条理化, 概念明了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们还会摸索出更好的教单词的方法。然而, 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 都应与词汇自身的特点相适应, 不能脱离英语学习的基本原则,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成才, 从而培养人才。

(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初级中学)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2

独立学院作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种新型办学方式,产生至今蓬勃发展,在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微观经济学》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并最终能够运用所学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三本独立学院,虽然《微观经济学》教学一般有着充裕的师资力量,形成了较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较预期差、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微观经济学是一门较年轻的社会科学,学习微观经济学便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对基本经济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较多假设条件,特别是诸如“理性人”和“完全信息”等假设条件,和现实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同时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和我国现实经济运行有一定差距,这就使得初学者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常常会觉得犹如“西天取经”

(二)基本概念、理论多,识记理解较为困难。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较多,基本理论大多属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表达。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记不住概念,基本理论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理解了,下了课转身再看又无法理解了,很容易忘记理论逻辑是如何阐述的,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微观经济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一些特点,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图形较多易混淆,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经济理论一般有四种表达方式:文字表述法、图表法、几何图形法以及代数法。其中几何图形法既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可以具体形象表现出经济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图形过多,大多数学生很难准确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图形。同时学习微观经济学需要用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但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较差,惧怕数学的情况十分普遍,大多学生谈数学色变,近几年学生在考研时选择规避考数学的专业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极大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较预期差。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大多数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此时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没多久,理应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也应较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是近年来学生普遍以“90后”甚至“95后”为主,他们自信、独立、思维活跃、有想法,同时功利主义思想也越来越严重,在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能够看得到学习效果的课程,他们会比较重视,对于像微观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需要慢慢积累,短期内无法看到实际应用效果的课程普遍兴趣不大。二是社交生活网络化使学生无时无刻离不开手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时不时将手机拿出来看看,课堂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师在讲台上兴致勃勃讲课,学生要么玩手机,要么互动半天没反应,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和教师预期相差甚远,使教师普遍产生一种“不管讲什么学生都没兴趣”的感受。

(二)课程安排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应用。从课程安排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理教课时在45、48学时左右,基本无实践课时安排。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学生对于社会实际经济运行不了解,学到的是“高大上”的理论,很难将复杂晦涩的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运行联系起来,微观经济学便成为了学生眼中比较空的课程。从选用的教材来看,独立学院选用较多的是国内使用率较高的国家规划教材,如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等,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内容多、偏重于理论、案例分析少,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压力也较大。同时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较年轻,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也缺少必要的了解,加上任务重、课时少、要考试,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课堂设计合理,准备充分,也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大多也不得不满堂灌,就理论讲理论,无法将具体理论结合现实经济运行展开来讲解,学生理论学会了,但很难提高其应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成绩设置比例多为3:7的形式,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重期末轻平时的考核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了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可以了的思维定式,也使得教师常常在心理上将学生考试通过作为教学目标,于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容易出现教师着重讲解理论和考试重点内容,以期学生考试能通过,而学生觉得课堂听不听无所谓,只要期末考试考的好就可以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作业雷同多,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平时不看书,考前突击看书,虽然大多可以通过考试,但日常缺少知识积累,无法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经济学素养的提高更无从谈起。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现象着手,混合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热点问题和新闻进行分析讨论,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将经济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二)优化课程安排,重视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当前,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多数独立学院已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验室建设如火如荼,校企合作开展也较多,但这些一般都是针对专业建设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环节安排基本没有。改革微观经济学教学,一是要优化课程安排,增加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并在考核中体现出来,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理教课、实践课和校企合作三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理教课堂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实践课则需要建立经济学专业实验室,进行模仿性质的实验教学1;校企合作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和老师授课、做讲座,加强彼此沟通联系,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运行过程,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三)丰富课程考核形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核。为使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再为了考试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考核可以学习美国大学的多种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期内考核2~3次,主要采用论文形式,此部分成绩可占到课程总评成绩的50%以上,以此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二是对期末考试题目题型进行改革,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有较强灵活性的主观题,强调综合性和活学活用;三是考题中涉及一定数量的.应用题,考核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0。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像过去一样以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乾坤,通过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加强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注重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注重知识积累,这对于其经济学逻辑思维体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其经济学素养的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理论体系化且具有规律性,实践性强,这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还要有较强的应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多在毕业以后由一所学校进入另一所学校,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难以将经济理论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讲解,照本宣科现象较普遍,所以如何提高教师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为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适当减轻其工作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备课,教师则需从自身情况出发,多学习、多听课,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迅速掌握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技巧;二是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让微观经济学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和社会经济运行,积累实践经验;三是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技工教育;室内设计;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J50-4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加快实施,室内设计行业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对室内设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生产能力的技能型室内设计人才,是室内设计技能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笔者作为室内设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室内设计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探究培养学生专业设计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满足现代社会对设计人才职业要求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室内设计技能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思想缺乏正确认识,教学课程体系不科学。很多学校和老师对室内设计有着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误认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就等于培养学生的室内设计专业功底,导致在日常教学中用美术教学课程替代专业设计教育。一些学校室内设计技能教学课程按照传统教育理念设计,课程内容陈旧,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在实际教学中难以交叉融合,进行系统教学和实训,学生无法将设计与材料、结构和工艺相关专业知识融會贯通,进行有效结合,未能系统掌握室内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设计专业能力。

2.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方法没有突出技能实训,难以提升学生设计综合能力。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以课程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由于室内设计的理论知识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学生缺乏具体认知,难以理解透彻。在图纸表现技巧和设计模型制作课程上,多数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偏重简单列举工程案例,未能将基础理论知识与设计理念和设计案例紧密联系起来,造成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结合到具体设计案例中,学生无法充分体验优秀案例的设计思想和理念,难以提升设计综合能力。

3.教学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设计实际应用能力差。在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图解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实践环节,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脱离了课程本身的实践效果,最终学生的设计仍然是停留在图纸阶段,过多关注图纸的表现效果,忽视了设计应用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就室内设计专业而言,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缺少设计市场状况的实践调查,不能熟练掌握各种装饰材料的特性,缺乏施工工艺流程的实践训练,那么学生对于室内设计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和自己的想象中,长此以往,学生毕业时只会做案头设计,进入设计行业后由于实践能力的缺失无法在短期内满足设计工作的需要。

二、构建室内设计教育新模式的相关举措

1.优化课程体系。室内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室内设计技能人才教学课程体系更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和改革。要切实把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减少部分理论课程,增强相关学科应用型课程和实操训练。课程的设计要体现入循序渐进,在健全理论基础、造型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构成意识、画面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艺术和设计实际能力,完善室内设计、艺术设计表和技术运用等,以优化课程达成技能型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2.改进教学方法。老师可以适当创新教学手段,塀弃笼统模糊的理论说教,充分利用幻灯片、internet、多媒体教学等现代信息手段为学生服务,以直观的视觉效果,给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室内设计教学变得真实、具体、直观,提升教学的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设计任务。完成任务后,可以让学生以设计者的身份,上台推介自己的方案,而其他组的学生则以“客户”的身份提问题,设计者回答问题等,强化了学生的实践经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营销能力,小组成员可根据各种优势特点,分担项目中的工作,在共同协作、讨论交流过程中形成清晰的室内设计逻辑,有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设计项目实施流程及各个环节。

3.实现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在理论知识教学阶段,老师可以将理论知识划分成单元,各单元知识点与设计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投放到具体的工程实例中,然后教师可以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真实的了解到理论知识中的每个设计原理在实践项目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抽象阶段。例如《装饰材料与构造》这一课,在讲述这一课程知识点时,结合现场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法讲述、无法感受的设计概念,如装饰材料的质感、肌理以及材质对比,而不仅仅是通过设计图纸去体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设计问题的基础,通过现场教学这一过程,学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能让学生对工艺、技术有了直观上的观察和感受,为学生专业技巧的训练打下基础。

4.重视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技能学习,都离不开市场调研和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当前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同用途室内空间和不同消费群体个性化需求,掌握前沿设计理念。通过建立完善“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学体制,实现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技能操作实践,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设计工作的相结合,培养实用性、专业性技能人才。

三、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其专业教学不能仅限于专业课堂中传授知识,而是需要与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社会调研,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认知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技工学校的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和课程结构,以满足工作需要为依据,教学方式体现灵活多变,突出实践性。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4

外科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学科, 包含了基础医学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操作、外科学理论以及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外科护理学以创伤、感染、肿瘤、畸形、梗阻、结石、功能障碍等外科病人为研究对象, 在现代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 由外科护士与外科医生在病房、手术室根据病人的身心健康要求、社会家庭文化需求,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应用护理程序, 向外科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以达到去除病灶、预防残障、促进康复的目的。教师授课方式包括传统的授课方式、分组互动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导思想是教师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笔者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的对象和教学方法

(1) 研究对象。实验组:2011级护理中专专业114班64人;对照组:2011级护理中专专业116班67人。2组学生均为应届初中毕业生, 在我校四年护理中专专业学习, 两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比较接近。

(2) 教学方法。对照组以《外科护理学》教材为主导, 采用教师口头讲授理论、多媒体演示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在上述方法外, 增加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开展教学, 具体如下。

(1) 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 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以及难点设计成一些具体的问题或病例, 于上课前2天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如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措施有哪些、烧伤病人烧伤程度如何辨别分类及补液需要量的具体计算方式、如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区分颅底骨折的分类、破伤风病人的典型的临床表现等。

(2) 分组讨论。将题目按小组分发给学生, 教师给出与问题相关的章节内容, 引导学生结合问题预习教材, 并提供相关表格、计算公式、示意图等, 通过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 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 充分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结合平时课堂上列举的临床病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到外科护理学知识与临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是一门临床适用性比较强的重要学科。

(3) 完成报告。每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在完成实验报告时需要注明参考或借阅的书籍和资料来源, 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同时需要独立思考和完成, 杜绝互相抄袭的情况。

(4) 交流总结并得出结论。分组讨论问题, 由每组小组长将各组的结论汇总, 将具有共性的问题罗列出来。小组讨论结束后,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归纳总结出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有争论的问题, 并针对重点、难点和有争论的问题分别开展讲解、剖析和反馈, 并对本次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 达到最终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结果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下:

第一组数据:2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n (%) 】

第一组数据表明,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均呈正态分布, 但实验组成绩高分段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第二组数据表明,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52, P<0.05) 。

三、讨论

(1)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进学生成才。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沉闷, 所学的知识点空洞、枯燥乏味, 不好理解与记忆。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兴趣, 有利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组的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查阅与分析相关资料, 提高了收集整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学生间的讨论, 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为今后踏入临床工作环境提供锻炼和帮助,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中课堂气氛通常严肃而压抑, 学生思维被禁锢, 学习态度较被动, 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 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在宽松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积极畅所欲言, 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使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4)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实验组的学生在小组进行讨论时, 针对不同的观点开展讨论和沟通, 最终得到最正确和最合理的答案的过程, 充分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5)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验组的学生, 在实施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的教学过程中, 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而是采用在小组讨论后针对知识点进行师生互动的方式,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6) 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理论成绩合格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问题如下: (1) 很多学生已习惯依赖于以往的传统讲授法的授课形式, 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I) 授课时, 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章节, 在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师自身尽快适应现代的教学理念, 将现代的教学理念引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护理学科教师需要定期到临床去进修, 掌握最新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护理理念, 才能在搜集病例和问题时更具客观性和实践性及实用性。 (3) 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必须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重视每一个章节后的护理操作实践课, 避免重视学生动脑能力而忽略动手能力。 (4) 对于不能回答的问题, 要求学生认真地学习书本上的相关知识, 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 (5) 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答案的唯一性, 尽量避免一些在学术上存在争论的问题。 (6)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将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提高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篇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示范性。“2+1”工学结合模式,是我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方法,是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具体讲,就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包括企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2+1”工学结合模式,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技能人才。

依托辽阳芳烃基地及周边城市的石化企业,按“相结合相对接”发展策略切实推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建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立由产业专家和本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指导委员会,整合校企优势资源。

本专业构建了“四个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个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实现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能力、生产岗位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结合,在培养计划上实现基础理论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和精细化学品行业职业素质教育三结合,在培养途径上实现行业、企业和学校三结合,在培养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教育拓展证书三结合,专业文化建设对接企业文化,进一步凸显本专业“金色品质+出色能力”的人才质量规格特色。

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基地、评价体系、专业文化等六个方面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1)对接化工职业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2)对接化工产业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3)对接化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体系;(4)对接化工产品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5)对接化工企业员工绩效考评标准建设人才质量评价体系;(6)对接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

校企合作机制

1、校企合作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很好模式。促进教学与就业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利用、利益共享,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管理现代化、加快企业人才的技能教育。“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涵盖面广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于2009年,成员由辽阳石化、辽阳奥克、辽阳科隆、沈阳科创集团等知名化工企业专家和本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作为专业建设的咨询指导机构,委员会章程明确、议事规则清晰。为适时对接产业,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定期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等专题会议,对接岗位需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几经修改后定稿,于2009年付诸实践。2009年,学院牵头组建了由省内外12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加盟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平台,校企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员工,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初步实现了“校企一体、共同育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二是企业出资金冠名订单培养班,派技术人员与校内老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后签就业订单协议,学习过程中可利用企业设备资源进行实训,毕业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

三是即将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对口企业做顶岗实习,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同时接受真实的生产操作锻炼,提前完成“试用期”;

四是企业优秀管理者或者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并进行定向培养。通过企业和学校资源互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作为企业深入校园的新模式,不仅在理论上能够传授给学生来自行业前沿的第一手咨询和经验,而且同样提供给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

2、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根据各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建立两种合作模式的职工培训基地,意识企业独立设定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企业);二是不同企业同类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

3、校企联合建设研发中心。学校具备研究的硬件环境和人才条件,企业拥有资金、课题项目和政府政策支持,共投共建的合作模式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促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及效益化。

教学改革成效

高职教育在其教学过程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实验和实习;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设计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制度。

首先,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的教学环境,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产为中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做”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使学生用以促学.它把学与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通过制定、实施、评价项目,全面地参与整个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它还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教”,而是教“学”,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本领过硬、上手快、转型快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记忆;“专业+俄语”

近几年中俄两国合作不断升温,黑龙江省是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合作的桥头堡,尤其是在教育文化领域更是走在全国前列。黑龙江大学应国家战略合作亟须既通晓俄语,又具备专业的战略性拔尖创新人才,于2011年在主要领导支持和亲身参与下,抓住机遇和自身俄语学科优势组建了中俄学院。现就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环节课堂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对此模式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面临的困难和辅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手段

中俄学院的学生专业知识本来就不那么容易掌握,加之用另外一种语言的教材,用外教的教学方法来学习就难上加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和手段增长他们的俄语语言,国情和文化知识。这样的特点对我们教学是一个启发。为了能更好地与学生教学相长,我们还不断与俄罗斯授课教师交流,对每位同学俄语和专业学习都了如指掌,同时也共同商议如何相互配合提高学生两个方面的学习动力。

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一位俄语老师都只是俄语专业毕业,作为语言授课教师,须要具备学院所开设的法律、金融、数学、生物、化学、物理等6个专业最基本的知识积累,但是有时会发现在授课过程中积累的知识量和广博程度还不够,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查阅相关资料,甚至是同学们正在学习的专业课教科书,将可以放进俄语课堂作为例子讲解的词、词组、句子等巧妙揉进语法,词汇教学中,以便将专业术语与俄语教学完美结合,让学生的外教专业课上起来更为轻松,也自然地认为俄语的学习是为了服务专业,专业的学习能促进俄语的提高,这些需要我们年轻教师不断的探索、发掘更为合理、更为简洁的方法来促进自己的提高和学生的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晚自习与日常教学互补进行,保障课堂知识理解程度。为了让学生能够最直观感受到俄语+专业课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手段:在初学俄语的大一时就利用课间和晚自习时间给学生放俄语小视频和动画片,在学生逐渐开始想了解自己未来的留学目的地,不断向老师打听相关学习及生活情况的时候,带着他们的兴趣,我会给学生讲解新西伯利亚的历史、自然风貌、这座城市的由来,其市徽的含义,其相应院系历史,专业培养方向,教师队伍,学生学习状况和业余活动等俄文材料。

大三、大四阶段时,学生的专业课压力会变小,作为教师须要根据学生的时间、课程安排合理推荐并引导学生利用俄罗斯影视资源和网络资源自学和扩大视野,让他们娱乐当中也在学习,同时将语言国情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融入到这些俄罗斯人日常接触的影视作品中,例如,我为学生推荐过的幽默诙谐的俄罗斯电视剧 《Не родись красивой》 《Универ》 《Студенты》《Папины дочки》《Физрук》等,这些电视剧当中不仅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乃至毕业后的实习生的生活,还更鲜明,更直观地展示了口语中各种词汇,固定表达的变换使用,让学生知道俄语不是课堂中的枯燥语法,死记硬背词汇,而是大量生动、优美的语言,我们学习过的很多话都能够给不同的场景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会以及专家讲座,共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对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的是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以及专家讲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为了服务好教学主体,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才能够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集体备课中将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理解起来思路不容易清晰的地方提前讲解给各位老师,并经常提出更为合理化的教授方法,同时也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让老师们对阶段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家一起探讨,找到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必要时在学生管理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教学观摩活动是中俄学院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一大特色。一般来说教学观摩活动要持续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涉及的教师包括各个年级任课教师,每位教师都准备自己正常讲课时间需要讲授的内容,教师讲授的知识准确性、方法,对学生的引导都只是观摩的一个方面,各位老师还须要观摩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提问同学的次数,提问问题分布等内容在授课结束后一一探讨,几乎每一次的讨论时间都远远高于观摩授课时间。各位老师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毫不讳言地指出授课教师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衷心地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过程每次都会让各位老师受益匪浅,自然效果也就不可小视了。

我们也不断邀请俄语方面和教学甚至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学院亲自为老师们讲座,以便改正和积攒更多的好做法、好经验,用于未来教学。

二、课堂教学多种手段结合运用

(一)图片展示直观生动,课堂虚拟和真实情境综合利用

一般来说,人类的形象记忆比抽象记忆要强,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就尽力收集图片、影音资料,甚至私人收藏的实物作为讲解过程的辅助手段,这样让学生过目不忘,在日后生活中也能立刻识别见过的文学、艺术作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上课过程中我们还会给学生设置各种情景,包括扮演不同的年龄,不同职业的身份,设想各种生活场景,以激发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还要随机抓住利用真实情景来作为语言实践的手段。最常见的就是有人迟到或者生病,教师就可以立刻向同学提问,为什么某某同学迟到,某某同学生什么病了等,可以更真实的利用语言材料。再比如,如果天气很好,教师就可以用俄语问“今天天气怎么样?”“你的心情怎么样”“想不想去郊外玩啊?”一系列可以操练的语句就十分生动了。

(二)词汇归类记忆

在低年级学习俄语过程中词法占有很重要的比例,所以我们常常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找出某一类词并记忆,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加强化词类的特征。教学实践证明,很多同学对俄语的词类并不敏感,尽管词类的特征很明显,所以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教会学生词类的识别;另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以语义场为中心来记忆单词,比如:学习了一些单词之后,我们可以让同学们总结学过哪些表示饮品的,哪些表示服装类的,哪些是食品类的,哪些又是亲属关系类等的单词,让他们将单词构成一个个语义场,这样在谈到某一话题的时候就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谈话内容,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三)英俄语对比同时记忆

中俄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是中学学习英语的考生,很多人认为这样会加大他们学习俄语的难度,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尤其是对于学习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英语基础正好是他们的优势,很大一部分专业术语来自于印欧语系,在近代自然科学以英语传播最为广泛,因此具备英语基础恰恰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然而这种能力却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在遇到简单的单词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指出这种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语音上和拼写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抓到重点,这样在与外教学习过程中和自学时都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能扩充他们的词汇量和专业学习的深度。

(四)举例材料以专业知识为主

在短时间内学生须要学习大量的俄语知识和专业知识,所以需要俄语专业课教师研究并且应用专业课中可利用的语言材料给学生讲解或者在举例时有意识地加入专业成分,让学生也自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利于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俄语和专业学习方法,节省时间以取得最好的教授效果。

三、成绩考核严格

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考核,为了让学生随时都保持较好的学习动力和压力,对学生定期组织语音测试、班级测试、月考、期末考试等各阶段考试,并且月考的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总成绩的一部分,防止平时学生不学习,等待期末突击的情况发生。运用这样的环环相扣考核办法让学生们平时不断积累,注重课堂教学,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7

一、应用型本科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确实本身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应用型本科的涵义,如何建设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的特点等等,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在参看一些文献之后,比较赞同陈小虎在“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中的提法:该提法认为:近年来,参照国外的分类和结合我国的实际,大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三大层次和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我们称为教学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四种类型基本上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而教学应用型高校则着重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主要从事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文献没有提出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区别,因此,我认为他的提法还不够完善,这只是应用型本科的基本要求,即应用型本科的立足点,应用型本科还要注意与高职院校相区别,在关于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的探讨中,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的,即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设置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但我觉得和高职院校的区别在于,还要体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能完全就是技术工人,更重要的是能举一反三,有着熟悉基本功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样才能突显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所以应用型本科办学我的看法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起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为准绳,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出色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或专业人才,他们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发明和创造新知。这是刘耕在《中国高教研究》(2006.5)中提出的“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跨国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多,我们发现这也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要求中除了掌握专业的技能,还必须懂得创新和跨领域合作。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和实施来具体展开,在这方面蔡敬民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中,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即需要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因此我们发现课程设置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做相应调整,如旅游专业,前些年小语种导游,比较吃香,但最近中日关系紧张,现在学日语和做日语导游的都相对减少,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都要进行相关调整,而学金融的学生却日益增加,所以我们也要调整最新的需要。即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改变课程计划和设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目标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创新

在人才培养目标驱动的情况下,具体教学方法的创新也与课程性质有关,接下来我将从旅游与酒店实践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中,《现场导游》是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分为导游讲解、回答问题和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三大模块,我在教学课程中,主要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

(一)示范法

在播放湖南省导游资格证考试示范光碟后,要学生注意听每篇导游词的语言、语音和语调,特别要从景点讲解导游员的角度,提醒学生该注意的事项,如结构完整,信息准确,方法恰当,讲解生动,紧扣主题与背景结合。此外我还会自己亲身给学生做示范讲解,并且会把自己去景点听当地导游的内容加进去,让学生在导游词创造上下功夫,力争在讲解内容上有所突破,这种示范教学法的应用使得学生一方面达到最基本的考试要求,另外一方面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高导游讲解能力打下基础。

(二)激励法

我会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讲解,当然在分组的过程中,也是按照学生将要选择备考的景点进行分组,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团队的一致性,当然在这个团队中也会要求有具体分工,如有人负责导游词的撰写,有人负责ppt的制作,有人负责最后的讲解等等,当然最后还要评出,本组最优秀的个人,最后还要评出最优秀的团队,当然还会兑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就能激励其他同学继续努力,迎头赶上。

(三)案例法

为了让学生的应变能力有所提高,我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了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分析游客带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游客证件丢失、游客走失、漏接和误接等等,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首先反复审题,找出问题的性质,其次分析问题,与谁相关,主要是地陪还是全陪,最后组织语言,理顺思路,表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启发法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我会通过介绍教材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敬岗爱业,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不能套汇,炒汇等等,让学生举一反三,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素质都要符合导游人员的礼仪规范,在穿着方面要得体大方,表情自然,仪态大方,符合导游人员的形象气质美。

教学方法,是针对总体的教学走向。它是在一个教学阶段贯彻终始、我们要坚持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他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他是一个老师独有的手段与特色。但是,技巧与技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根据所遇到的情况在不断调整中改善教学效果的手段。这对于方法是一种完善。如果一定要说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总纲领,一个是装帧、边幅。技巧和技能可以博采众长,但一定要确定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模式,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导致方法方针不尽相同。这个,是不能依葫芦画瓢的。要注意。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将教学方法与技巧结合起来,如在示范教学法中,我就会配以情感影响的技巧,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体会到实地导游的精彩;在激励教学法中我就会配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技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案例教学法中,我就会配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技巧,而且会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知识构成差异来因材施教;在启发式教学中,我会配以图片、文章和视频等技巧让学生对导游的形象逐渐清晰和具体化。

在酒店实践教学中,我们以《餐饮管理》为例,在教材中主要强调的是六大基本技能,但是如何对客服务就需要实践教学来完成,所以我们学院,现在就把这门课程,直接放在酒店实习中完成,这是很好的尝试,但是我们老师在上这门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和酒店人力资源的培训课程的区别,还要考虑分布在不同部门学生的需要,如客房部的不就了解具体的实操,而餐饮部就相当熟悉,所以我们应该对不熟悉的操作的同学及时补充,因为只有掌握全部实操,才能更好的对客服务,整个酒店的服务本身也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也是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作为应用型本科的教师责任和要求都高于高职院校,但我们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却还相对较少,那么如何体现应用型本科的优势呢?若真想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那么其中比较有效的办法,应该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所以我们自身的提高和进修也是迫在眉睫的,当然这也是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宏观政策的倾斜。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8

自京剧形成后,梨园界就出现了诸多学习戏曲、传授戏曲的培养模式,如“科班学艺”招收学徒模式等。这些都为戏曲艺术代代相传、培养后备力量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口传心授”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主要及特殊的教育形式,是京剧表演及京剧器乐演奏专业教学中一直沿用并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口传”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语言,用“口传”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各种表演或演奏的技艺,“心授”是指学生接受教师专业技艺、心得体会、舞台经验的直接传授。

这种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法有很多优势,例如可明显缩短演员及演奏员成长的时间,丰富演出经验,大大有利于培养演员成功走上舞台,从而广泛传承戏曲艺术。

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办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 学方法

(一)中等艺术教育

中等艺术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教学范畴,学生年龄大概在十二、三岁,戏曲音乐专业学制曾经分别设置为两年、四年、五年和现在的六年制。中专建校早期招收的学生在专业上采取先学习各种器乐演奏,后定专业的培养模式,实行专业全面化培养。学生进校后先由月琴、小锣学起,之后再来具体划分“文场”与“武场”。“文场”弦乐学生先要从月琴学起,再依次学习三弦、京二胡、京胡,最后看学生适合哪一种乐器,再定专业;打击乐也是一样,先从小锣学起, 然后学铙钹、大锣,并从中选择培养学习板鼓的学生。在中专三年级后,学生才能确定专业方向,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弊有利,利在于学生确定主专业方向的同时也学到其他相关器乐的演奏。弊在于学生学习本专业技能的时间过短。

历经数十年,通过前辈老师们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现全国各地的中等戏曲艺术学校的培养教育模式也已逐步确立和完善。现中专学制为六年,学生入校已明确主专业,具有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专业教材以及文化课和音乐理论的课程设置。中专教育经过20多年的教育改革之后,一改科班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已具备一套周密的培养教育模式。

(二)高等艺术教育

伴随着1980年中国戏曲学院开设首批大专班,京剧器乐演奏专业也随之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1996年开设本科教育,2002年开设研究生教育。虽学制不同,但同属高等教育范畴。本科教学在采用“口传心授”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具备系统的、规范的文字和曲谱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 增添了新式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专家讲座教学、舞台实践指导教学等等。开设的课程更为全面,有《专业技巧课》、《剧目弦合课》、《舞台实践课》、《京剧唱腔写作》、《中国戏曲》、《音乐史》、《文化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政治》课、《英语》课等等。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需要掌握大量传统剧目的同时,更要了解不同流派的不同演奏风格及伴奏特点,掌握一定数量的现代戏、独奏曲。

本科教学采用“因材施教”的人性化的科学模式。教学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得到提高,舞台实践上得到锻炼,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方面得到巩固和完善。

(三)研究生阶段教育

研究生阶段教育是培养专门从事某一课题方向的研究人员,既要有专业演奏水平,又要具备理论研究的双重能力, 是戏曲高等教育阶段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本科生培养又有所不同,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前一年半是基础理论课,后一年半是主攻专业方向的专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同时准备答辩、参加演出等。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与非学位课两种,研究生需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研究方向、课时选修、学分安排以及学位论文开题、答辩等相关事宜。

研究生教学采用舞台实践与理论知识并重的培养模式。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三年学习培养其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各项综合能力,培养知识牢固,业务精练的科研、教育型人才。

三、目前,京剧器乐演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 状与分析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化,器乐演奏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已走向成熟化、系统化。中国戏曲学院率先创办本科教育后,上海、沈阳、山东等各地学院也先后承办起本科教育,这无疑是向高层次戏曲教育迈进了成功的一大步。以创办于2003年的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前身辽宁省艺术学校)为例,该校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有着诸多优势,学科间彼此相互影响的同时又有良好的文化背影和学术氛围。教学与学科建设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那么,在学院中如何利用这种优势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特色、加快发展,教师应采取哪些措施是高校教师应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需因材施教

现综合性大学的戏曲器乐方向的京胡教学主要面向三类学生:1. 接受过六年中专系统学习后直接考入大学的专业京胡生(此类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但需进一步深造)。2. 入学前学习过其他乐器但以京胡专业考入本科的该专业学生 (这类学生存在知识不系统、基础较薄弱等问题)。3. 京胡选修生(之前没有京胡基础,但喜爱京胡演奏)。可见,京胡教学面对的学生程度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师在这样较为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和需求,分别制定教学大纲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贯彻学分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中关于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普遍较少,每名学生平均每周有90分钟的专业课程。本科教育阶段除了开展专业技巧课外,还应设有剧目弦合课、小弦合课、京剧乐队与民族乐队、京剧乐队与西洋乐队合奏课程。对于京剧器乐演奏这门业务覆盖范围较广,又重在加强实践型舞台指导教学为主的重点学科,应多加强学生对本学科内其他专业知识的扩展延伸学习。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以实行学分制为核心,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现已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机制,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能力。

建议高校京剧器乐演奏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好学分制的教学模式,选修学科内的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京剧器乐演奏设有诸多专业,如“文场”即管弦乐器,用于唱腔伴奏与曲牌音乐。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武场”即打击乐器,用于伴唱、念白、身段舞蹈表演及激烈的武打场面。包括板鼓、大锣、铙钹、小锣等。京剧乐队是一个讲究合作意识的团队,京剧音乐人才在掌握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相关专业,“文场”必须精通“武场”的锣鼓经; 月琴、三弦又要兼学唢呐、曲笛、堂鼓;“武场”板鼓需要懂得京胡的弓法等等,这也正是京剧音乐学科的一大特色。京剧器乐演奏方向的学生,可通过学分制教学模式来选修其它器乐演奏,从而达到知识的延伸。

四、结语

纵观传统,探索未来,京胡演奏人才的培养已成功并科学地进入学府化,但京胡演奏技术却始终不应脱离传统舞台的伴奏状态。因此,教学应着重突出京剧伴奏的实践状态, 培养学生舞台即兴能力,使其更好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摘要:中国戏曲是世界文化史、艺术史、音乐史中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京剧艺术是中华文化世代相传的精神纽带,京剧发展传承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本文针对京剧演奏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为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认同感发挥中国戏曲教育事业应有的教育功能。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9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 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 高校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实验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观念不正确;实验教学内容老化, 方法死板, 手段落后;实验教学评价不科学、不合理等等。因此,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优化模式、提高质量和效率等是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单独开设实验课,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如果能将实验设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从教学体系,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管理等方面重新进行规划, 实验的理想效果和重要作用就能得到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 避免出现“高分低能”型人才。通过实验, 学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激发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活动中, 要切实把实验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树立新型实验教学观, 以学生为本, 超前规划、优先建设、综合实施、深刻认识、高度重视。

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独开设实验课, 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提升实验教学部分, 实验教学没有像理论教学一样的完整教学体系。实验内容的安排缺少整体配合, 使教学内容既有交错重叠又有空隙, 实漏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因此实验也就不能受到学生的重视, 掌握的理论知识很难与实际工作接轨,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才能实现我国高校人才的充分就业。

三、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开放实验室平台

1. 开放实验室, 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

实验室开放, 就是把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 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实验室开放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开放、实验内容的开放和教学环境的开放。时间与空间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机会, 是实验室开放的基本条件;实验内容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环境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它们是实验室开放的本质要求, 是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封闭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1) 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多个知识点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与提高。 (2) 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加研究课题, 能对科研全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能够增强科研能力, 同时也能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3) 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4) 加强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 加强创新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 能增强动手能力, 提高实践创新、综合分析的能力。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 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真正做到实验学生做, 思路学生想, 疑难学生议, 错误学生析,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高校要提高认识、理顺体制, 转变传统观念, 正确评价实验教学队伍的地位和作用, 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 两支队伍建设并重;要建立、健全实验人员的考核制度, 加强实验队伍的人才引进、培训、进修及学术交流活动, 充分发挥实验队伍在实验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要培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技术精湛、结构优化、创新务实的实验教学队伍, 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五、加大经费投入比例, 合理分配资金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必须在高度注重实验教学, 加大经费投入, 将实验室投资比例稳定在较高水平并实现逐年增长。实验资金分配要科学合理, 保证优先投资重点实验室的重点项目, 提高投资效益。要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六、加强实验设备管理

加强实验设备管理, 尤其对于大型设备要分类管理, 建立操作规程和管理使用制度, 提供设备使用记录卡、维修记录卡等, 并积极对外有偿服务,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高校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资源, 把原来规模小、功能单一的实验室, 根据学科特点, 采用联合、共建等方式, 建成相对集中的大规模的实验中心, 同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在全面考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实验室的各项工作, 彻底改变实验室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管理混乱的现象。这样既能扩大实验规模, 提高实验室竞争力, 又能减少实验仪器的重复配置,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节约资金, 优化实验室资源的配置, 更便于对仪器、设备、人员进行统筹协调、统一管理。

七、结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通过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实验室开放平台等方面的改革, 不断克服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使教师重视实验教学, 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新华, 刘建新.开放实验室促进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12) :1589-1592.

[2]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 :94-95.

[3]杨春兰, 吴水才, 白燕萍, 等.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21) :150-151.

[4]许江.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7 (2) :229-232.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技能人才 篇10

一、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提高实践能力

将课程按不同流程、不同的工作任务分成若干项目, 对每个教学项目采用实践训练, 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如将出口贸易按工作流程分为以下一些项目: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出口许可证→出口报验→产地证明→审证→商业发票→货物托运→商品投保→出口报关→制单结汇→发送单证。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来学习以上每一项目。举例如下:

二、采用英语教学法, 增强知识实用性

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大环境下, 既有商务知识又具有外语能力的中职学生有其独特优势, 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 教学中英语应始终作为工具贯穿在学习过程中。

外贸英语的语法水平并不高, 其常用的专业词汇也不是非常多, 重点是要求学生把这些常用的内容弄熟。因此, 进出口贸易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向学生明确学习重心, 并结合外贸专业知识充分有效地诠释词句中英文的含义, 而不是割裂专业知识去单纯地讲英语。教师在课堂讲解时要“中英文夹杂”。如要经常讲或写一些常用的外贸名词, 如:the Chinese Export Commodity Fair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the Guangzhou Autumn Fair (广州秋交会) 、quote CIF price (报到岸价) 、open a letter of credit (开出信用证) 等等;每一项交易条款、每一个关键词教师都用英文写出, 假如:RMB$200 per set of sewing-machine, FOB Tianjin (每台缝纫机二百元人民币, 天津港离岸价) 、cover All Risks and War Risks (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 。这些细节上英文的使用, 对教师来说很容易, 学生理解也并不难。但正是这些细节, 往往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也向学生传递着一种“必须学好英语”的理念。课上课下, 也可以用英语进行商务操作技能训练, 如用英文制单、签合同和收发信函等。

三、采用情景教学法, 培养学生自信

《进出口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能胜任外贸工作。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供学生操作锻炼机会。情景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某种角色的教学方式, 老师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 就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同侧面。

讲到海运提单时, 学生对shipper (托运人) 、consignee (收货人) 、consignor (发货人) 、issuer (发票人) 、exporter (出口方) 等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 如不实际操作, 很难区分。要求学生根据货物托运程序, 扮演业务中的托运人 (出口商) 、船运公司、船上大副, 并让学生就其模拟角色开出相应的单据, 出口商最后拿提单到银行议付。这一参与过程, 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如何办理货物的运输,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知道什么单据才是结汇所用的有效单据。

四、演示教学法, 使教学内容直观化

(一) 实物演示

《进出口贸易》课, 一个鲜明特点是接触大量的文本和单据。如发票、装箱单、原产地证书、汇票、信用证、托收委托书、售货合同、销货确认书等, 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处理的单证和文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60%~70%的学生学习单证后, 对Invoice No (发票号) 、Contract No (合同号) 、L/C No (信用证号) 、Certificate No (原产地证书号) 等经常混淆, 如果不熟悉, 很难深刻掌握业务操作流程。要尽量收集、整理本地外贸企业常用的单、证、表等实物和数据资料, 然后提供给学生, 通过真实票据、单据和合同等文本演示, 讲解其主要内容及制作时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

(二) 多媒体演示

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充分利用图表进行动态讲解, 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 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 进出口一笔业务从成交到交易完成, 涉及很多环节和机构, 如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商检公司等。为了掌握履约过程, 我校曾跟踪一笔业务拍摄制作了录像。在此基础上, 搜集补充大量的资料, 丰富教学内容, 运用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 还灵活采用引导探究法,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运用讨论法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运用对比、比较及图表法, 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等能力。每种教法各有特点, 在《进出口贸易》教学中,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目前, 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高。要培养社会和行业所需的技能型外贸人才, 仅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够的,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冯增俊.WTO与中国教育[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2]熊杰.现代职业教育与新型劳动者.职教论坛, 2006 (12) .

国际汉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构建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而言,传授知识较易,培养能力较难……”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致力于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环节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如何构建尚并无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的主要认识有:

1 实践为重。通过语言结对、汉语课堂观摩、根据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性活动、专业相关的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精神的活动。

2 “最好能具备绘画、书法、唱歌、表演和编导等艺术才能。不仅在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或文章。”

3 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包括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大一、大二进行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四项较容易的实践项目。”“大三、大四以实践为主,进行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六项实践内容”。

国内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为课程实践(实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缺少宏观策划与微观运作的体系化考虑。如何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现实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对外汉语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既是专业办学水平的体现,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链环。“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的涉外项目组织工作能力,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二)八个层面的“体系”

“体系”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功能的特点,“多角度”是要避免只有检验教学内容学习结果的单一角度;“多方位”是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功能”是每一个教学实践的内容既有自身的功能,更有综合合力的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最终体现到“多层面”上,即课程实践类的实践课程、课程实践、境外课程学习(SAP,Study Abroad Program);实践类的教学实践(实习)、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专业社会实践、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等八个层面。

(三)课程实践类

1 《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指学生参加涉外活动项目的设计、实作并获得学分的课程,它着重专业实践能力养育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为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夏令营等),长短期汉语文化教学,SAP+实践,语言、生活伙伴等,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实践活动。根据实践任务、次数和时长作考核,指导教师作阶段性指导评价和最终评价。

2 课程实践是指汉语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国文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本体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①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多边互动与协作的信息交流、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②教学小组活动,观摩见习留学生课堂教学,作小组主题讨论、撰写教案、设计教法;③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程小组活动、教学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和总绪性评价。

(2)《中国文化技能与传播》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一门综合多学科内容、多学科教师任教、以专题形式修读的课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汉语教授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汉语文化教授者,需要有辅助教学的诸如简笔画、书法等能力;作为传播者,需要对书法、国画、武术、剪纸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样式有一定的掌握。本门课程需要和相关的书画、京剧等学习型社团结合起来。

(四)实践类

实践类含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教学实践、专业社会实践五个课程体系外的两个实践活动板块:扎实基础类——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国际意识。展现才干类——教学实践(IAP、SAP[课程学习+实践]、校内实习)。

1 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学生参与夏令营、文化交流团体服务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展,担任教学活动、语言生活伙伴,在任务中获得中华文化传播技能、项目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2 教学实践:传统实践中结果性检验项目,主要有境外汉语教学实践(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和校内实践两种,实践对象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1)IAP:是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外语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水平、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意识、独立工作与敬业精神等都得到全面考验和提升。

(2)校内汉语教学见习、实习:在学校相关单位担任汉语言、文化教学项目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教学单位以组织安排学生听课、观摩课堂教学、撰写教案、独立授课、课外辅导及参与短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践,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语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1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①②③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的充实和丰富直接关系着农业科学水平的提高。农业科学是农业生产实践的总结,而农业生产又是农业科学发祥的渊源。作物栽培学是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植保、农化等专业开设的实践型、应用型课程,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

该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课,是地方应用型大学农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综合性应用型课程。目前,关于作物栽培学教学方式单一,多以课堂讲解为主,文字较多,图片较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难以理解。针对目前作物栽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1 作物栽培学教学的现状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主要运用农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探讨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作物的高产、高效、优质及持续发展。⑤新形势下,农业技术、生产方式和学生生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没有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内容的理解有难度,学生常常感到困惑,难以梳理出清晰的思路。

目前,作物栽培学教学主要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模式。作物栽培学由于是基础课程,学习人数较多且课程内容多,但学时有限。很多教师为完成工作进度,常常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填鸭式”状态,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思考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当今,虽然多媒体已经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但是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和科研压力大,教师制作的课件仅仅局限于文字,缺乏一些是图片及相关视频,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往往采取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相关知识点,但由于基础理论贯穿于整个作物栽培学内容,他们将会发现没有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学习将会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2 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

2.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起点,以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并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手段,达到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⑥针对作物栽培学的内容多且抽象难懂,学生一般缺乏感性认识和兴趣。教师应根据作物栽培的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性的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PBL教学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PBL教学提出学生学习内容以问题为起点。因此,教师应根据作物栽培学的进度安排,针对核心理论和知识点合理有序地安排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来解决。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主动搜集相关知识,可以随时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从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施肥种类和施肥量”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进行施肥?施肥的方式?在课中,教师应针对一些难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如何运输?等等。课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总结性或者拓展性的问题,来加深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和知识面的深化。教师要做好PBL教学,需要有极大的热情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备课前要掌握学生的知识面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兴趣点等内容,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恰当、适量地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3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典型实例,以辅助说明或证明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思考兴趣,培养他们认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⑦由于作物栽培学内容多、概念抽象,很多农学专业的学生只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使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意义不大。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在教学中引进一些常见案例,让学生模拟运用相关知识对该作物病虫害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讲到作物缺素症状时,可以提出黄瓜缺钾的案例。让学生分析钾在植物体内的形态及运输方式,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反应机理将会变得具体而生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TBL教学

TBL指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 Learning,TBL)是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PBL教学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⑧⑨作物栽培由于理论多,内容枯燥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采取TBL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个人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适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开展TBL教学时,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需要对整个授课内容能够有效掌控,来实现作物栽培学各章节内容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5“翻转”教学

“翻转”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言的,它将“教”与“学”的时间进行了颠倒,让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课外时间翻转过来。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老师提前制作好的课件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提前对作物栽培学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对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总结,以便在课堂上让教师进行解答。教师在课堂上将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答疑解惑、对知识讨论、扩展,有利于学生对作物栽培学的理论进行很好的理解,使有些知识在课上实现内化。课堂解惑后,学生在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再学习,可以加深对作物栽培学理论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掌握。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使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不再成为难点。

2.6 MOOCs教学

MOOCs(又称“慕课”)由斯蒂芬·唐斯和乔治·西蒙斯于2008年提出的术语。MOOCs提供的免费、持续、高端的学习,让在校学生在获取新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就业能力。作物栽培学是基础课程,多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作用巨大,但由于该课程内容繁杂,学时有限,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理解难度大。为此,可以尝试开展MOOCs教学,可以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学习作物栽培学的相关知识。通过采取MOOCs教学,学生可以主动学习,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MOOCs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3 结论

上一篇:O型抗体下一篇:专业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