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幼儿

2024-09-11

民族幼儿(精选12篇)

民族幼儿 篇1

哈萨克族民族艺术资源作为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支瑰丽奇葩,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生于劳作,表之于情,达之于意,内容丰富多彩,蕴涵着情感、认识、审美、创造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因而,根据幼儿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把哈萨克族艺术活动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一、 开展哈萨克族音乐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有目的地运用民族音乐游戏进行音乐训练是激发幼儿对民族音乐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让幼儿参与到音乐游戏“手指歌”中,随着音乐的变化,让幼儿自由地随着节奏变换出各种手指动作。这样的音乐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想象力,同时还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如果教师能根据民族特色创造出生动、富有启发、富有美感的民族音乐活动形式,让幼儿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来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也可以让幼儿获得更进一步的身心发展。

二、 巧用民族特色创建三维空间,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越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越清晰。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及认知的特点,对民族艺术内容进行认真的挖掘、筛选,构建了民族艺术教育环境,并巧妙地利用活动室内、室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易于接受的、色彩鲜艳的民族艺术图片、剪纸和各种手工作品,且分阶段、分层次的悬挂、陈设在三维空间中,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民族艺术的气息,观察、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幼儿的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面不断扩大,陶冶了幼儿的情操,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注意观察、科学观察的良好习惯,并萌发了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三 、通 过 对 民 族 乐 曲 的 欣 赏 ,提 升幼儿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乐曲欣赏中,幼儿可以根据乐曲内容自己创编动作。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幼儿都能发挥主动创造性,因此培养了幼儿的个性和能力。例如,在欣赏哈萨克族乐曲《黑走马》时,刚开始,幼儿学很幽闲骑马的样子,当音乐节奏变快时,幼儿立刻兴奋起来,用小手做甩鞭的动作,嘴里还喊着“驾”。有的幼儿为了表示马跑得快,双脚都跳了起来。通过欣赏,幼儿对民族乐曲加深了理解,同时感受到哈萨克族民族艺术的众多要素,这有利于幼儿体会民族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以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四 、发 挥 区 角 作 用 ,培 养 幼 儿 动 手操作的能力

有关思维起源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幼儿知识的获得不能单靠成人的单向灌输,而必须经由幼儿自身的实践操作和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得到,而区角的作用正好能满足幼儿的这一需求。因此,根据幼儿需要,教师可在各区角设置民族艺术内容,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通过操作,满足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而操作材料丰富、色彩鲜艳,又可以让幼儿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例如,在美工区内让幼儿欣赏色彩鲜艳的民族染纸作品,并提供染纸用的颜料、工具、纸张等,幼儿就可以自由折、随意染不同的颜色,通过亲自尝试、操作,幼儿会发现用不同的折纸法染纸又会变化出不同的花样图案,因此会乐此不疲,这促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得以发展。

五、利用民族艺术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我园为幼儿创造了民族艺术园。民族艺术园是民族艺术内容的汇集区,具有内容丰富、活动范围大等优点而深受幼儿的欢迎,是幼儿喜爱的艺术天地。在这里,幼儿不仅能观察、欣赏到哈萨克族优秀的民族艺术作品,而且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气氛,从而激发其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强烈的观察欲、表演欲和创造欲。民族艺术园的内容可分为欣赏区、手工区两大类。

总之,民族艺术活动对人深层素质的滋养与开发,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企及的,更是无法替代的。民族地区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应着眼于丰富幼儿的民族艺术文化生活,培养幼儿的个性、特长和能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让幼儿能够在健康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幼儿,民族艺术资源,开发,利用,智力,发展

民族幼儿 篇2

手拉手共创民族团结心连心共建和谐幼儿园

我园积极创建以德育为主的园文化,德育是我园德育工作的特色,而廉政文化及民族团结教育是德育工作的良好载体,我们通过这两项教育活动,促使师生形成良好的师德、生德,培育幼儿民族精神,重在对固有文化价值观进行调整和界定,与时俱进,明确精神追求,营造精神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民族团结奠定坚实基础。

我园根据教育局的要求,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就有关工作提出安排意见,并确定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全园范围内进行了民族团结活动。

深入开展 “手拉手心连心促团结促和谐” 的民族团结主题教育,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加强幼儿园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利用每周的学习时间认真学习了有关民族团结的文件、法规。

要求各班开展了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各班利用每月“我们的节日”组织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

本学期幼儿园开展了结对子活动,党员与班级贫困幼儿,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学段衔接、幼儿与幼儿大带小结对子,效果良好。

充分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利用幼儿园网络,宣传民族团结知识。制定幼儿园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工作方案,督促各个部门开展好宣传月的主题活动。

组织教师趣味运动会,促进教师团结合作从而形成一支关注幼儿精神家园,具有爱国敬业、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积极主动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总而言之,我园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组织得力,内容丰富,措施到位,效果良好。我们将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这项活动,使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幼儿园内外。

棋盘井第一幼儿园

民族文化传承从幼儿抓起 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幼儿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承、交流、融合与创造的重要途径,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初始教育、民族意识培育方面肩负着重任。。文化的影响力和生产力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文化产业的兴盛而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更是国家生命力的延续,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汲取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的养分,能够使幼儿形成最初最本质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

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传播媒介的先进性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刺激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开放的信息冲击着每个民族固有的文化体系,特别是对年轻一代而言,民族传统文化已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今大众传播时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但在时间的长河里,群体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深层结构中保留下来,逐渐在改变中沉淀下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质。当今中国社会,与日韩等国家相比,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冷漠不得不让人重视。各民族文化通过先进的传播手段,不再封闭、滞后,而是迅速蔓延扩散,幼儿成长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和自由传播的环境中,在不同文化的浸染中民族归宿感、民族认同感、民族责任感的培养更加重要,对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更加迫切,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传播技术等将各民族文化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期,民族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渗透,同时也在向世界传播出去,影响着其他民族文化。文化的传播可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是普通意义上的传播、扩散,纵向是时间向度的延伸,即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应避免民族狭隘主义,不断接纳新的元素,使其更加丰富、鲜活。在幼儿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以现代先进科技力量,结合幼儿成长发育的敏感期,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化免疫力,增强民族使命感和凝聚力。

二、幼儿民族文化意识的建构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幼儿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教育,是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影响。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追求和平、礼孝谦仁、自强不息、勤俭尚德等都是重要的民族精神内容,民间歌谣、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都是极具民族智慧和民族气质的文化承载形式,也是幼儿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3至6岁学前儿童是建构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国际幼儿发展研究都在重视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中华文化中的许多精神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应该深刻地去挖掘、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从民间文化入手是最能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的教育选择。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民间游戏,民间艺术一般色彩明亮、形象夸张、生动有趣,就能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春天放风筝,能通过制作过程让幼儿简单易懂地学习到风筝高飞的原理,在绘制图形中掌握形状、色彩等绘画技能,不仅长知识,也能发挥创造力、激发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还能在放风筝的奔跑中锻炼身体。例如春节期间拜年、饺子、压岁钱、灯笼、鞭炮、元宵、窗花等元素,都可以开发成生动有趣,且集知识性、操作性、开发性于一体的幼儿课堂内容。幼儿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是天生的探索家,没有受知识的禁锢和规矩的约束,利用民俗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形式,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观察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自信心。

三、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一日课程设置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应该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中任何可以用来开发利用的精髓,将其融入到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不仅丰富幼儿教育形式和内容,也能极大地调动主体积极性。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特别是对幼儿的文化教育,不能作为课程去设置,不能作为标准去评估,不能直接拿来用,而是要从深邃的中华民族文化中选择、提取、凝练出合适的内容,以易于幼儿接受的方式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中。也就是说,要构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园内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幼儿教育机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缺一不可。

设计更多适合孩子们在游戏、歌舞中能够习得的传统文化要素,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精心设计幼儿园课堂课外活动内容,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幼儿活动的每个环节。例如从“中国梦”提出以来,相关的公益广告铺天盖地,很多孩子通过电视、宣传画等反复接触之后,也能够对其文化精神有所了解和体悟。又如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清明节组织扫墓,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在中秋节组织做月饼等亲子活动,就是让幼儿参与其中感受民俗风情。

参考文献:

[1] 张继梅.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J]. 齐鲁学刊. 2013(04).

[2] 杨中芳. 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吗?——试论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J]. 社会学研究. 1999(01).

[3] 肖曾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语言能力 篇4

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笔者认为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使幼儿由想说敢说再到善说成为现实, 消除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语言霸权、环境障碍以及评价滞后等瓶颈,让幼儿的语言发展走向自由和谐的阳光地带。

营造真实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让民族幼儿唱唱蒙古歌,孩子们欣赏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后, 对孩子们进行提问。通过提问和回答,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中胆子会变大, 敢于说、乐于说。幼儿的语言运用只有在真实鲜活具体丰富的沃土中得以滋润和生长。

利用角色游戏,丰富幼儿语言素材。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性游戏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角色游戏不但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环境,而且使幼儿在“小社会”中尽情地使用交往语言,为幼儿语言的运用提供了积极有效的环境,也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因为我们的民族幼儿在家庭中,接受的就是蒙语,与父母交流用蒙语。因此我就创设生活情景游戏,分配小朋友角色,当爸爸、妈妈、奶奶以及其他不同角色,客人到家里做客。就使幼儿乐于张嘴说。模拟坐公交,当售票员、司机、乘客等,让幼儿把观察到的情景模仿出来。通过玩角色游戏使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使小朋友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发展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在幼儿园我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大胆说、乐于说。但回家后,幼儿与父母交流还是运用民族语言, 可和父母沟通,让幼儿在家里适当看看电视广告,多带孩子到室外观察,让孩子去说,引导。在班里,我经常举办亲子语言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家长对我的工作更加支持,孩子也爱说,也会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我带领幼儿活动室,积极搭建幼儿语言的交流平台,鼓励幼儿积极言语交流,提供给幼儿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运用语言的环境。如: 晨谈时我让民族幼儿当“小小”主持人,讲述今天或昨天发生的新鲜事。我先从简单的入手: 如太阳、月亮、星星、苹果、香蕉,再使用短语: 太阳是热的,幼儿会发挥讲火是热的,慢慢地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逐渐养成。在语言活动中,我放下架子,允许幼儿“喧宾夺主”“大胆质疑”,放开叫孩子们说,在课堂提问上,我经常性使用鼓励性语言让幼儿首先敢说,尽管有的幼儿说的语无伦次、结结巴巴,我总是鼓励他们: 说的不错,你已经说的很棒了,请继续! 要允许幼儿说话时存在不足或者是缺陷。要知道幼儿回答错一个问题不要紧,但如果剥夺了幼儿自由发言的机会那是非常可怕的。当一个班级小朋友齐刷刷举起小手并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时,你千万不要烦,要让幼儿回答问题,还可以让幼儿分组讨论,尽量让幼儿把想说的话都表达出来。不仅在课内。,活动之余,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周围环境,边看边说。如秋天到了,幼儿园有什么变化。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摒弃老师语言霸权的现象,积极搭建幼儿语言交流的平台,让幼儿敢于说、乐于说。让我们的民族幼儿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支持鼓励和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摘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县,总人口13109人,其中蒙古族占38.9%,是一个以汉、蒙、回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县城只有1所幼儿园,幼儿期是语言学习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存储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要说、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幼儿园社会教案《民族风俗》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欣赏民族风俗,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喜欢的民族风俗。

3、萌发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喜爱。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民族风俗资料、《好大一个家》书本等

活动过程:

1、感知欣赏:

(1)、幼儿选择观看幻灯片、图书。

(2)、幼儿交流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

2、讨论交流:

(1)、你喜欢哪个少数民族?为什么?

(2)、自由交流不同风俗的特点。

(3)、个别交流

3、情感迁移:

长大了你想到什么地方去看看?

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现状调查 篇6

笔者参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开展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为了课题研究更好的进行,对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那开展民族音乐欣赏课题研究以后,孩子们到底能从中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发展的程度如何?哪些教育策略能更有效的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活动?孩子进行活动更适合哪些作品?家长对于我园的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支持、参与的程度又如何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进行了关于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对象

笔者所在幼儿园全体幼儿及其家长,各300名。专职教师24名。

三、调查方法

问卷法:问卷调查幼儿在家庭中的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状况,收集民族音乐作品素材,以及了解家长自身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特长,了解开展民族音乐欣赏活动后幼儿获得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测评法:教师分年龄段对幼儿的音乐能力进行测评,以了解幼儿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习惯与品质、情感态度等音乐素养的发展情况。

观察记录法:在孩子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观察记录,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于表现进行记录分析,以了解幼儿在民族音乐欣赏方面的情感态度、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四、调查结果

(一)调查回收情况

1.发放家庭民族音乐欣赏活动调查表300份,回收243份有效调查表,调查表有效回收率达81%。

2.各班进行随机抽取12名幼儿进行音乐能力测评,并结合平时观察记录进行横向以及纵向的统计分析。

3.发放教师问卷24份,回收24份,调查表有效回收率达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家长对孩子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理解有偏差,不能很好地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在家庭欣赏时也缺少有效的策略。

二是在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方面的音乐素养还不够,特别表现在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方面。

三是教师日常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时的策略选择以及形式上还有欠缺,另外对孩子的音乐能力培养不够深入细致。

五、对策与建议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曾经说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主张应建立本民族的课程。我园从已有研究基础和实际问题出发,找准民族音乐这一关键词,积累相关的策略、案例,深化并拓展我园艺术领域已有的思考和经验,希望能为幼儿民族音乐欣赏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性资料。通过此次调查,提出如下建议:

一、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的民族音乐欣赏素养

1.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家长学校、家访、家校路路通等帮助家长理解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实际意义,使家长更能直观地认识和领悟,树立正确的观念,有效地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全面促进儿童音乐素养的提高。

2.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家长物质资料,如带乐器、材料来园;家长文化资源,如家长来园助教、讲解知识等都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方面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建立了家长艺术特长信息表,了解汇总家长的职业优势和艺术特长,充分发挥了那些具有艺术特长家长的积极作用。例如:元旦迎新年邀请了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家长来园进行指导,有家长二胡表演、民族舞蹈展示等形式;在艺术节的演出中,邀请有表演才能的家长和孩子同台演出,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我园艺术教育的内容,也使园所、家庭的民族音乐欣赏氛围更为浓厚,让幼儿能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二、智慧取舍,形成适合的民族音乐欣赏资源库

1.收集身边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

我们地处江南,周围的有许多地方特色的河阳山歌、锡剧、越剧、昆曲等本地戏曲等,另外还有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音乐童谣等。这些单靠老师收集和教育远远不够,在这里鼓励家长多发现,多收集,多带孩子去接触,相信孩子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在这同时,因为民族音乐体系复杂,种类太多,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对此进行智慧的取舍,从儿童身边出发,结合孩子的兴趣特点、年龄特点和发展现状,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民族音乐作品。

2.运用现代信息媒体,选择和处理民族音乐作品

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配器都比较成人化,曲子较长,结构较复杂,幼儿不容易理解,教育活动也很难适用。我们可以立足于幼儿的天性,把握选择民族音乐作品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选择适合于小、中、大班幼儿欣赏的民族音乐作品,并适当对之再加工,建立适合幼儿欣赏的民族音乐作品库,从而更方便有效地帮助师幼开展民族音乐欣赏活动。

三、环境打造,创设良好的民族音乐欣赏氛围

1.渗透一日生活中的民族音乐欣赏

经典的民族音乐并不是能够通过短短的几十分钟能让孩子来感受其中的魅力,因此我们在生活活动中的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渗透教育(如来园、点心、午睡、离园、环节转换)。利用园内安装的智能广播系统,每天在来园、午间散步、放学三个时段让经典民曲陶冶孩子的情操。并且在其它领域中的渗透教育以及自主活动中的渗透教育民族音乐的教育、这些都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同时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给幼儿营造一个更为宽松、和谐的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氛围。

2.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教育资源

教师要多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环境教育资源,能让幼儿能够充分感受、表现音乐,这都是开展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不可缺少的支持保障。如形成显性环境的支持策略:创设民族文化欣赏廊和民族音乐教育专用室,添置了幼儿园民族音乐器材,在大厅、阅览室、各活动室分别安装了液晶背投电视等等,让幼儿可以随时观赏各类民族音乐戏剧、舞蹈等,了解更多民族知识等等。

四、有效指导,寻找适合的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音乐素养

我觉得在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民乐教育的前提是必须加强自身的民乐素质,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无目的、无方法的盲目教学。开展每周民曲推荐,与音乐名师、音乐教育名园结对,增贴音乐教育理论书籍,外出音乐教学培训等等一系列围绕民族音乐的教师培训以便更好、更快的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

2.尝试5个结合的教学策略

通过艺术“同质同构”和“异质同构”,巧妙结合中国元素,如国画、剪纸、古诗、童谣、中国乐器、民俗文化等,尝试了五个结合:即音画结合、音诗结合、音话结合、音律结合、音游结合,探索了民族音乐欣赏的有效策略,更体现出了民族音乐特有的美,从而让每次活动都能成为孩子们的一次精彩民族艺术之旅。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幼儿通过欣赏可以提高他们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在大量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音乐活动倡导幼儿多通道地参与活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能充分体现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寻找文献参考的同时笔者还发现,中国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专项开展本研究的幼儿园也不多,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效益也不高,因此,我们相信通过提升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效益,从而有效培养幼儿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民族精神、培养健全人格。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开展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民族幼儿 篇7

关键词:教育公平,民族教育,幼儿教育,民族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指对0~6岁的婴幼儿进行的教育。幼儿教育作为一个人的启蒙教育, 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幼儿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对0~6岁的少数民族婴幼儿所进行的教育。民族幼儿教育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又因教育的对象是少数民族的婴幼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一方面要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又被赋予了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发展民族幼儿教育的动因

1. 民族幼儿教育面临的现状。

学前教育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一部分, 公共性、公益性、福利性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属性。[1]发展学前教育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 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更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目前, 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低于全国教育的平均水平, 民族幼儿教育同样低于少数民族其他教育阶段的发展水平。[2]同时, 民族幼儿教育也是整个学前教育体系中极其薄弱和特殊的一部分, 所以发展民族幼儿教育势在必行。另外,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发展的不公平突出表现在数量不足、基本素质不达标等, 难以适应少数民族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2. 发展民族幼儿教育的意义。

民族幼儿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普及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学前教育投入的经济效益来考虑, 学前教育的投入就是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美国芝加哥大学计量经济学家赫尔曼等学者在2005年发表的一项计量统计显示, 对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学前教育阶段, 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也以学前教育阶段最高;尽快发展学前教育, 推动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 才是实现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从学前教育对整个教育的发展来看, 学前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 学前教育公平也是教育公平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发展少数民族的幼儿教育, 是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公平的起点。由于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 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的幼儿教育相当于解决教育资源在起点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从学前教育对人的发展来看, 学前教育是时期是一个人语言、思维、认知等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速度最快、可促性最强的时期。所以发展学前教育至关重要。少数民族的幼儿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形成很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二、发展学前教育, 努力促进民族幼儿教育“本土化”[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引以为荣的灿烂的文化, 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少数民族需要把自身文化融入主流文化, 也需要在主流文化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这就需要在进行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中, 促进民族幼儿教育的本土化。这既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要求, 也是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具有多元性和特殊性, 主要反映在民族意识、民族语言和特殊的自然条件上。民族幼儿教育要获得发展, 必须在吸收优秀的主流文化的前提下, 发展、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

1. 要转变教育观念, 实现教育观念的本土化。

(1) 要转变对学前教育的观念。很多人对学前教育认识不足, 所以对学前教育采取冷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 要加强政府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 重视学前教育, 从根本上转变学前教育可有可无、幼儿教师得不到尊重的局面。 (2) 民族幼儿教育的观念要实现本土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发展民族幼儿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少数民族幼儿的终身发展, 更致力于其民族文化的发展, 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所以, 这就要求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实践者都要遵循本土化的理念, 培养本民族幼儿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其既适应主流文化, 又热爱本民族文化。

2. 教育的内容要实现本土化。

民族幼儿教育不仅要传播主流文化, 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选择民族幼儿教育的内容时既要整合主体民族的优秀文化, 充分体现现代性, 又要体现民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把公正、合理、科学的多元文化反映在民族幼儿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民族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少数民族幼儿的实际相联系, 这样就会减少幼儿在同化和顺应中的困难。可以开展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 这样就会更加适应幼儿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 有利于少数民族幼儿的发展。

3. 要实现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 要尊重少数民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由于少数民族的地域、语言、生活习惯的差异, 导致少数民族的幼儿不同于主流民族的幼儿, 所以要尊重少数民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因材施教。 (1) 要培养本土化的教师。幼儿教师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引导者。作为幼儿人生启蒙阶段的教师, 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幼儿教育最好由本土化的教师来推进, 他们一方面了解主流文化, 另一方面熟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且没有语言障碍。所以素质良好的本土化教师, 对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尊重少数民族幼儿的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遗传、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幼儿形成的认知特点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不同民族的幼儿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些民族的幼儿擅长形象思维, 有些民族的幼儿抽象思维却发展比较快。所以, 对不同民族的幼儿不能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或模式, 如果不能照顾到少数民族幼儿认知特点的差异, 便会引起幼儿学习困难, 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所以, 民族幼儿教育必须尊重少数民族幼儿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

另外, 为了实现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形式、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都要推进本土化。只有这样, 才更加有利于少数民族幼儿的发展, 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编辑部.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 2011, (2) .

[2]史大胜.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幼儿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3]周翠彬.论学前教育公平的立法保障[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

[4]辛宏伟, 翟宁.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幼儿教育, 2009, (6) :28.

[5]宋生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6]石猛, 彭泽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本土化[J].贵州民族研究, 2006, (3) .

民族幼儿 篇8

一、小班幼儿民族音乐活动的游戏化策略

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展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体现中华儿女优秀品德和无穷创造力、想象力的音乐,我国民族音乐大多旋律婉转,节奏感强,容易学习模仿,这对于小班幼儿的乐感培养和民族文化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1】。小班幼儿的好奇心重,乐于模仿,但是学习的集中能力还不够强,因此采用小班幼儿所熟悉和富有趣味的游戏可以很快达到吸引幼儿模仿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在机械记忆之上增添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小班幼儿初步树立起民族荣誉感的意识。

(一)采用亲身接触的方式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乐器

亲身接触是可以帮助小班幼儿最直观地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声媒介,逐渐累积对民族乐器不同音色的了解可以为日后开设小班幼儿民族音乐活动奠定基础。例如,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来介绍给小班幼儿极具陕北特色的腰鼓,同时还可以交给小班幼儿简单的打腰鼓的方法和陕北秧歌的步法,通过轮流敲击腰鼓,是小班幼儿充分利用自己的的双手感知腰鼓的结构,并调动起感官模仿腰鼓的声音,将打腰鼓、扭秧歌作为游戏的惩罚环节,并为小朋友们播放旋律较为简单的陕北民歌,从而使每个小朋友都能全方位的融入到陕北民族音乐的学习当中来,而且还能了解到极具陕北风情的腰鼓和秧歌。

(二) 采用节目表演的形式为小班幼儿学习民族音乐创造氛围

小班幼儿的想象力和模仿力都比较强,设置游戏情景化的节目表演可以将小朋友迅速带入到轻松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中来,同时还可以寓教于乐,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融入到表演中来,是小朋友们模仿民族音乐中表现的行为,感受真善美,并通过这样的模仿将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小班幼儿自身性格的培养。幼儿园可以让正处于字音矫正关键时期的小班幼儿通过朗诵儿童民谣的方式,来掌握歌曲表达的核心内容,并为朗诵搭配情境相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配乐,例如儿童民谣《劳动最光荣》,用最淡淡的生活情境为儿童讲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和小喜鹊,小蜜蜂一样通过辛勤的劳动得来的。

二、小班幼儿民族音乐学习活动游戏化的优点

小班幼儿多处于三到四岁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迅速,学习模仿能力在社会的积极引导下可以进步得特别快,与学前班的幼儿相比,他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比较简单,形式更为多样了,所处的环境更为轻松,将做游戏作为学习的主要手段,将学习客体形象,趣味化。对于小班幼儿进行游戏教学的优点如下:

(一)保证了小班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

小班幼儿虽然已经开始进行社会化的培训引导,但是在心智上仍不成熟,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保留一份快乐的童年记忆的意义远大于知识教学的意义,这种轻松的游戏可以帮助每个小朋友都能够快速地融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为其社会化的生活体验和人际交流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可以寓教于乐,在培养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受到中国优良传统的熏陶。

(二)培养了小班幼儿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为兴趣而学习是每一个人学习的最佳状态,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强,容易在学习中被有趣的事物吸引注意力,并进行主动模仿,为了培养小班幼儿对于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幼儿教师需要将儿童民谣和旋律简单,能够朗朗上口的民族音乐通过亲身接触,节目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小班幼儿学习民族音乐,感受祖国文化的无穷魅力。游戏也可以帮助儿童迅速地转变角色,感受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方式,将渔夫,牧童,甚至是小蜜蜂等动物角色带入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来,感受少数民族的独特音律,提高小学幼儿的民族音乐感受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来。

结束语

民族幼儿 篇9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新疆西北部, 聚居着蒙、汉、维、哈、回等35个民族。为了继承和发展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有效抵制极端思想对幼儿的侵蚀, 需要尽早对他们进行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即汉语教学。对于少数民族幼儿特别是父母都属于同一少数民族的幼儿, 他们的民族语言是母语或第一语言, 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因此浸入式理论适用于他们的汉语学习。

一、基于浸入式的汉语教学理论分析

(一) 必要性

对少数民族幼儿实施浸入式的汉语教学有其必要性。对少数民族群众从小开展汉语教育、训练其必要的技术技能以及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 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中,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研究者在调研中了解到, 博州一所学校某班45名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能力测试, 获得二级甲等水平证书的8个人中, 汉族学生7人, 少数民族学生1人;获得二级乙等水平的有20个人, 汉族学生较多, 少数民族学生较少;获得三级甲等水平的有12人, 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汉族学生较少;还有5名学生未能获得普通话水平证书, 该5名学生全部是少数民族学生。这说明, 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汉族学生比相对较差。同时, 由于该班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差, 课堂上较难跟上教学进度、生活中较难融入集体, 不仅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而且还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行为, 导致管理困难。因此, 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成功、在实践中成才, 有必要让他们尽早、更系统地进行汉语教育。鉴于这种情况, 对少数民族幼儿实施浸入式的汉语教学就呼之欲出了。

(二) 可行性

个体对语言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强化和模仿两种方式进行。“强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里的核心概念, 是指如果个体的行为带来让他满意的结果, 则他发生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如一个幼儿学会准确说汉语“你好”或“早上好”的拼音及音调“n佾h伲o”“z伲o sh伽ng h伲o”就可以获得教师的一个爱心贴的奖励, 而这个爱心贴又是这个幼儿所希望得到的, 那么他以后对这两个词组积极表达、准确发音的概率就会增加。“模仿”也叫替代性强化,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或观察学习理论里的核心概念, 指如果个体观察到别人的行为能够带来满意的结果, 那么该个体发生这些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到家人运用某种语言交流能够促进家人之间的积极情感互动, 那么他积极表达这种语言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当然, 强化和模仿不是决然对立的。心理学教科书里往往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强化, 包括斯金纳所提出的强化概念;第二种是间接强化, 指的正是班杜拉所提出的模仿概念;第三种是自我强化, 它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基于浸入式的汉语教学, 是指将少数民族适龄幼儿充分浸入到汉语的环境中 (避免少数民族幼儿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干扰) , 通过教师的不断强化以及幼儿向其他同伴的积极模仿来有效促进他们学习汉语效率的一种手段。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来说, 浸入式的汉语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二、基于浸入式的汉语教学实践探索

汉语是表意性文字。对于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个体来说, 汉语学习困难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汉语拼音的准确掌握, 特别是汉语的声调;二是汉字字形的认读与书写, 主要包括形近字的辨认、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认读。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可以通过塑造、渐隐与链锁等手段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塑造是指教师将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若干层次的子目标, 先通过强化使学习者实现初级子目标, 然后再强化使其实现下一层次子目标, 最终使学习者达到终极目标的熟练掌握;渐隐是指教师先提供最容易引发正确反应的语言模仿对象, 然后有步骤的撤销这种模仿对象, 直到没有特定模仿对象时, 学习者也能完成正确的反应;链锁是指将语言的终极目标划分成若干行为链, 学习者某次任务中顺利完成第一个行为链时, 可以获得较小的强化, 在下一次任务中, 其必须顺利完成第一个以及第二个行为链, 才能获得强化, 以此类推, 直至学习者的终极语言目标得以实现。幼儿园教学主要包括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等五大课程体系。在我国的幼儿园日常教学中, 语言、科学、社会、健康等课程必须用汉语进行教学, 这为基于浸入式理论的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主要通过塑造、渐隐和链锁等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少数民族幼儿一方面可以借助模仿来向汉族幼儿学习正确的汉语发音,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读音是否受到教师的表扬或奖励获得直接强化。在实践中, 基于浸入式理论的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可以采取汉民模式和民民模式等两种具体的模式。

(一) 汉民模式

所谓汉民模式, 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汉语教学时, 教师将本班的幼儿以“汉族—少数民族”的形式进行配对分组, 在教学中通过在配对组内鼓励少数民族幼儿向汉族幼儿模仿、汉族幼儿帮助少数民族幼儿纠正发音, 在配对组间提倡相互竞争以促进少数民族幼儿汉语学习效率的教学模式。汉民模式的优势在于, 汉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向家人模仿或者家人有意识的教学“浸入”性地掌握了大量的汉语信息以及相对标准的汉语拼音规则。因此这种模式中, 汉族幼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正音。以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古诗教学为例, 第一步, 教师先向全班幼儿教学阿拉伯数字1到10, 几乎每个汉族幼儿都能正确认读这十个数字, 教师鼓励少数民族幼儿向汉族幼儿学习这十个数字, 汉族幼儿帮助少数民族幼儿准确辨认及发音;第二步, 教师教学一至十等十个汉字, 通过猜字、排序等寓教于乐的活动来帮助幼儿顺利认识这十个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汉族幼儿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困难, 但是相对来说, 他们会比少数民族幼儿掌握得快一些, 由汉族幼儿和少数民族幼儿配对教学, 一方面营造“官教兵”“兵教兵”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竞赛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步, 对全班幼儿教学该首古诗诗句“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教师先检查本班汉族幼儿是否能流利地熟读、背诵这首古诗, 然后鼓励少数民族幼儿跟着汉族幼儿一起朗读或背诵, 在学习过程中, 汉族幼儿及时帮助少数民族幼儿纠正发音。由于十个汉字已经事先掌握, 幼儿在学习整首古诗时, 将较为轻松, 并提高效率。

(二) 民民模式

所谓民民模式, 是指在对部分低年龄少数民族幼儿进行汉语教学时, 将他们和该幼儿园高年级已经相对熟悉汉语发音规则和掌握较多汉语知识的同民族幼儿进行配对分组, 让高年级幼儿对低年级幼儿的汉语学习进行正音、帮助。民民模式的优势在于, 它能有效减少隔阂, 避免某些少数民族幼儿因为与汉族幼儿沟通困难而导致他们不愿意开口表达, 影响汉语学习效率。当高年级少数民族幼儿熟练掌握一首古诗或儿歌时, 请他们去协助低年级的同民族幼儿学习, 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由此可见, 对于少数民族幼儿的浸入式汉语教学操作起来也是十分方便的。不管采用汉民模式还是民民模式的浸入式汉语教学, 教师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不同幼儿学习时的个体差异, 及时强化的原则鼓励幼儿学习时的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保持高效的学习态势。

在调研时, 我们观察到博乐市第一幼儿园的全部班级都采用浸入式对少数民族幼儿进行汉语教学, 极少数汉语基础较差的幼儿由民族教师或保育员提供适当的语言转换或翻译等帮助。该幼儿园几乎全部少数民族幼儿都能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日常对话, 大部分少数民族幼儿能流利背诵多首汉语古诗。这说明, 浸入式的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在新疆的某些地方, 如何让尽可能多的适龄少数民族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系统的汉语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在调研时, 我们从博州市精河县大河沿子镇某幼儿园园长那里了解到, 当地还有相当数量的适龄幼儿由于监护人的忽视而未能及时到幼儿园接受教育, 其中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幼儿。尽管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我们呼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切实措施让少数民族地区的适龄幼儿, 特别是少数民族幼儿尽早接受系统的汉语教育, 这不仅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还为幼儿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浸入式理论及实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浸入式学习或教学符合教与学的心理学规律。教育者将学习者“浸入”特定语言 (一般指第二语言) 环境中, 通过学习者充分模仿和不断强化来提高学习效率。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 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来说, 在幼儿园中实施浸入式汉语教学具有强烈的必要性、完全的可行性以及方便的操作性。

关键词:浸入式,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2]李昆.加拿大的早期和晚期浸入式教学模式及其成效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 (10) .

[3]方俊明.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J].心理科学, 2001 (5) .

[4]蔡薇.浸入式汉语学习中的听力问题和听力策略[J].对外汉语研究, 2012 (8) .

[5]刘亚玲.“浸入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0) .

民族幼儿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民族地区,策略

一、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 明确提出21世纪我国对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了建设高质量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 按照胡锦涛会议内容, 我们必须着重提升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1. 分析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发布以来, 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园所数量急剧增加, 入园率不断提升, 幼儿园教师总人数不断增加。以西藏为例, 到2015年, 将达到每个县 (市、区) 有一所示范幼儿园, 农牧区每个乡 (镇) 有一所中心幼儿园, 村小学和教学点都举办有学前班, 学前两年入园率大幅度提高, 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双语教育, 在园幼儿达到8.1万人,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但是, 当前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不能够达到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村镇教育观念、意识落后[1];民族教师稀少, 双语教学难度大;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幼儿一日活动教育效果不理想;幼儿教师职业形象欠佳, 缺乏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职业倦怠使幼儿教师缺乏爱心;教师注重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明显, 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等方面。

2. 认识民族地区学前教师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招生可以分为大专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尽管学前教育的招生层次颇多, 幼儿园教师需求量仍非常大, 专业素养也达不到专业标准中的指标。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是一个深远问题, 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同时幼儿教师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职幼儿园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 这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何提高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让教师形成专业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和丰富专业知识等, 这都需要一个详细科学的计划。为此, 根据中央政策的相关规定, 针对民族地区学前教师数量不足和专业素养偏低等问题, 制定一系列科学化的培养、培训、考核等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3. 牢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着力点。

实施学前双语教育可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与基础教育、全国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衔接, 培养民族人才, 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学校作为教育的中心, 而教师则是学校和教育的灵魂, 在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是基础工程,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广大群众对此也有着需求。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滞后[2], 突出表现在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低, 学前“双语”教师整体素养偏低, 缺乏合格的“双语”师资, 学前教育资源短缺, 可见, 双语师资的培养也是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建设的重点之一。

二、依据《专业标准》, 探讨提升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策略

1. 教育部门依据《专业标准》, 开展幼儿园教师建设工作。

第一, 教育部门应根据《专业标准》的要求, 严格把控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准入标准, 确保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水平。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注入强大活力。第二, 教育部门应该依据《专业标准》的内容, 确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考试大纲等, 并且将《专业标准》的规定有效地运用于转岗教师的培训上, 普遍提高学前教师的整体水平, 防止和纠正学前班“小学化”的倾向,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第三,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幼儿园教师双语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时, 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其对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 教育部门应该依据《专业标准》对合格幼儿园教师基本专业素养的规定, 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3], 制定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培训方案和课程计划。确保学前双语教育的经费, 确保部分幼儿家庭可以在政策的帮助下, 享受免费的幼儿园教育, 同时确保学前双语教师工资和学前双语教育者的学习经费。第五, 依据《专业标准》对合格幼儿园教师基本专业素养的规定, 制订适合民族地区的学前双语教材和幼儿读物, 各级部门要加大对双语教育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大力促进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和应用, 不断提升学前双语教育质量, 努力建立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

2. 学前教育院校依据《专业标准》, 培养学前专业学生。

第一, 认真组织研究制定双语教师培养工作的方案和课程计划。确定汉语、民族语言、学前教学法和汉语授课能力等综合性的培养方案。采取汉语水平、专业水平和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并重的评价考核方式, 让准教师在院校的培养下具备和达到能够使用双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第二, 变革教学方式。《专业标准》着重提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须在实际操作中才能获得。因此, 学前教育院校应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等教学方式, 引导学习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机整合;采用见习实习等多种教学途径, 让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提升学习者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 学前教育院校应将《专业标准》作为自我评估的依据, 作为管理和引导的指标, 将其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专业标准》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规定, 就是学前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

3. 幼儿园管理者依据《专业标准》, 进行园所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一, 开展园本培训, 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最适宜有效的途径。要确保园本培训的科学开展, 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了解本幼儿园的现状, 有效地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 培训教师。同时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机。第二, 幼儿园作为教师每天生活的场所, 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开门办园, 主动与外界进行理念、模式的交流, 确保幼儿园及教师群体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保障教师拥有个人专业发展自主权;要使幼儿园成为学习型组织, 使幼儿园集体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4]。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下, 教师不仅能勤奋地工作, 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工作, 从而享受工作, 实现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最终获得理想的专业发展。

4. 幼儿园教师依据《专业标准》, 促进自我专业素养的提升。

第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热爱民族地区教育的事业心和不断为民族地区幼儿双语教育提高而努力的决心, 克服一切教育工作和生活困难, 为民族教育事业奉献和奋斗的决心。第二, 作为一名现代的民族地区幼儿教师, 要对自身的特点和本民族的风俗特色、经济发展、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以此, 作为自身职业道路发展的指导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向,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 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第三, 幼儿园教师对照《专业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总结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现状情况下, 依据《专业标准》的规定, 清晰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第四, 参加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 如自主阅读学习、听专家报告、同行交流研讨、各种短期培训、学历进修等, 探讨在专业成长中遇见的共性问题, 在综合性的研修活动中, 积极与教师、专家、家长进行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强势互补, 以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中的困惑与难题, 并在过程中, 获得产生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育情景中的实践性知识, 知晓如何把那些明确的知识付诸教学实践, 从而提高教育实践智慧, 获得专业成长[5]。第五, 反思日常生活工作中自己的言语、行为等, 针对存在的不足, 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不断提升自我的素养。第六, 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科研、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职业道德, 提高专业能力, 丰富专业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的学前理论, 了解学前教育研究方向, 对新理论和新研究具有兴趣, 与时俱进, 成为一名高素养的民族地区幼儿双语教师。

总之, 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要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养的队伍, 这要求教育部门、学前教育院校、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园教师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 从实际出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体系计划。

参考文献

[1]余赞, 庄周赞.新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考验[J].科教文汇, 2006, (8) :121.

[2]邢俊丽, 李雪莲.西藏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161-162.

[3]彭兵,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障碍及对策[J].师资培养, 2004, (11) :54.

[4]宋生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 2008:32.

民族幼儿 篇11

关键词:教育公平;民族教育;幼儿教育;民族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1-02

幼儿教育是指对0~6岁的婴幼儿进行的教育。幼儿教育作为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幼儿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0~6岁的少数民族婴幼儿所进行的教育。民族幼儿教育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又因教育的对象是少数民族的婴幼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一方面要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被赋予了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发展民族幼儿教育的动因

1.民族幼儿教育面临的现状。学前教育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公共性、公益性、福利性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属性。[1]发展学前教育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目前,民族教育发展水平低于全国教育的平均水平,民族幼儿教育同样低于少数民族其他教育阶段的发展水平。[2]同时,民族幼儿教育也是整个学前教育体系中极其薄弱和特殊的一部分,所以发展民族幼儿教育势在必行。另外,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发展的不公平突出表现在数量不足、基本素质不达标等,难以适应少数民族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2.发展民族幼儿教育的意义。民族幼儿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普及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学前教育投入的经济效益来考虑,学前教育的投入就是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美国芝加哥大学计量经济学家赫尔曼等学者在2005年发表的一项计量统计显示,对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学前教育阶段,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也以学前教育阶段最高;尽快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才是实现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从学前教育对整个教育的发展来看,学前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学前教育公平也是教育公平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发展少数民族的幼儿教育,是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公平的起点。由于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的幼儿教育相当于解决教育资源在起点上分布不均的问题。从学前教育对人的发展来看,学前教育是时期是一个人语言、思维、认知等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速度最快、可促性最强的时期。所以发展学前教育至关重要。少数民族的幼儿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形成很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二、发展学前教育,努力促进民族幼儿教育“本土化”[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引以为荣的灿烂的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少数民族需要把自身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也需要在主流文化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这就需要在进行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中,促进民族幼儿教育的本土化。这既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具有多元性和特殊性,主要反映在民族意识、民族语言和特殊的自然条件上。民族幼儿教育要获得发展,必须在吸收优秀的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发展、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

1.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本土化。①要转变对学前教育的观念。很多人对学前教育认识不足,所以对学前教育采取冷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要加强政府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学前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前教育可有可无、幼儿教师得不到尊重的局面。②民族幼儿教育的观念要实现本土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发展民族幼儿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少数民族幼儿的终身发展,更致力于其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实践者都要遵循本土化的理念,培养本民族幼儿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既适应主流文化,又热爱本民族文化。

2.教育的内容要实现本土化。民族幼儿教育不仅要传播主流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选择民族幼儿教育的内容时既要整合主体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体现现代性,又要体现民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把公正、合理、科学的多元文化反映在民族幼儿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民族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少数民族幼儿的实际相联系,这样就会减少幼儿在同化和顺应中的困难。可以开展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这样就会更加适应幼儿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有利于少数民族幼儿的发展。

3.要实现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要尊重少数民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少数民族的地域、语言、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少数民族的幼儿不同于主流民族的幼儿,所以要尊重少数民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①要培养本土化的教师。幼儿教师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引导者。作为幼儿人生启蒙阶段的教师,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幼儿教育最好由本土化的教师来推进,他们一方面了解主流文化,另一方面熟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且没有语言障碍。所以素质良好的本土化教师,对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②尊重少数民族幼儿的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遗传、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形成的认知特点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不同民族的幼儿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些民族的幼儿擅长形象思维,有些民族的幼儿抽象思维却发展比较快。所以,对不同民族的幼儿不能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或模式,如果不能照顾到少数民族幼儿认知特点的差异,便会引起幼儿学习困难,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所以,民族幼儿教育必须尊重少数民族幼儿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另外,为了实现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形式、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都要推进本土化。只有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少数民族幼儿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编辑部.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1,(2).

[2]史大胜.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幼儿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周翠彬.论学前教育公平的立法保障[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5).

[4]辛宏伟,翟宁.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幼儿教育,2009,(6):28.

[5]宋生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6]石猛,彭泽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本土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6,(3).

[7]石翠红.走进民族生活的民族幼儿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3).

民族幼儿 篇12

一、民族舞蹈的精髓——传统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都是截然不同的, 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 该艺术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稳定性和继承性, 能够直接的将民族的特点、精神反应出来。其中民族舞蹈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它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 很多动作都是来源于原始的劳作和生活习惯, 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长期以往就形成了不同的舞蹈类型和文化体系,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舞蹈, 都是不可否认的艺术和文化。所谓文化生态就是文化和生态的融合, 人同天地属于同构同律, 人性文化的追求是目前审美意识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

我国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说过, 舞蹈需要的是爆发力, 并不是为了简单的炫耀技艺, 而是一种生命的需要, 即人的本能。杨丽萍独具特征的S型“三道弯”已经成为美学的重要范本, 如《月光》将水居民族温婉、柔美的特征真实的呈现出来, 而《雀之灵》则反映出了傣族人民对安宁的憧憬, 通过舞蹈来安抚人的灵魂, 呈现出人文和人性的共鸣。舞蹈表演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们的有感而发, 通过表演来宣泄内心的情绪, 所以幼儿舞蹈教育除了引导学生模仿基本的舞蹈动作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使幼儿能够体会、感悟舞蹈中所包含的内涵和意义, 只有情感的体验才是最具有爆发力的, 也是由于情感的体验, 使得人们更易获得技能、得到真正的领悟。例如在《雀之灵》这一舞蹈作品中, 除了让幼儿模仿优美的舞姿以外, 更要体会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 领悟当地的习俗和审美, 否则在学习的过程中, 只是借葫芦画瓢, 并没有真切体会其中意味, 着实显得空洞且不富有学习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的核心——民族舞蹈

我国民族舞蹈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种类多、风格多, 并且分布非常广, 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民族文化更好的发展、传承下去, 因此在幼儿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能够直接反应民族特点的语汇, 以此来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全面的呈现出来, 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训练, 使其掌握不同类型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灵活的通过身体语言呈现出不同民族和不同韵味的舞蹈文化。

以朝鲜族为例, 鹤是朝鲜族人民中所最尊崇的要素, 具有幸福、长寿的重要象征, 不仅关系到民族的文化, 同时与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所以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 鹤的理念也凸显的淋漓尽致, 所以在进行朝鲜族的幼儿舞蹈教学时, 要特别对鹤的舞姿、神态进行重点的讲解, 让幼儿找准要领、抓住民族舞蹈的个性特点, 例如“鹤步”就是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最基本的步伐, 在教学中要强调呼吸和节奏的控制, 只有这样, 幼儿才能更好地领悟朝鲜族舞蹈的飘逸和典雅, 发挥的形象准确。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民族, 其舞蹈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在我们用身体表现民族舞蹈的过程中, 也充分地呈现出了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在幼儿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渗透民族文化,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将舞蹈表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领悟舞蹈的灵魂和精髓。

三、民族舞蹈在幼儿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与传承

民族舞蹈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同社会、政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不仅能够反映出社会、现实、文化, 同时还具有直指、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 因此有意识的舞蹈教育更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 实现了舞蹈艺术与世道人心的完美结合。舞蹈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续性, 基本所有的民间舞蹈都具有生活中的原型, 通过观察、感受、模仿来分析舞蹈动作, 解释舞蹈现象, 并最终直接将精神、文化素质反映出来, 成为一种非常强烈的表现形式, 具有独特的美感和价值。

随着人们对精神建设、健康生活的不断重视, 幼儿民族舞蹈教育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人们已经足够的认识到舞蹈教育对精神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舞蹈通过将艺术和民族特色结合到一起, 一方面反映出了民族的智慧, 另一方面也将我国悠久的文明传承下去, 更重要的是民族舞蹈符合人们的需要, 能够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重要作用, 为现代生活增添一抹活色生香。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 民族舞蹈将音乐和民族特点完美的结合到一起, 同时也紧密的联系着美术、书法等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 因此民族舞蹈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也就更加显著, 只有做好了幼儿文化教育, 才能更好的将民族舞蹈传承、发扬下去。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 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民族舞蹈的光辉和本质是永远不会湮灭的,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变化, 在这种趋势之下幼儿舞蹈教育也必须要审时度势, 不断更新、调整幼儿教育的观念。在幼儿民族舞蹈的教育过程中, 一方面要使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另一方还要使其掌握舞蹈的动态和特点, 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更好的将民族舞蹈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宣淼.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影响的研究[J].音乐时空, 2014 (09) .

[2]毛丽娟.关于幼儿民族舞蹈的教学[J].文教资料, 2005 (22) .

上一篇:水域生态下一篇:民办高校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