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概述(精选12篇)
企业文化概述 篇1
摘要:本文通过追述企业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在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基础上, 对企业文化的特征、构成以及重要作用进行了总结,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进行了理论探索。并结合时下日本航空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作为依据, 为广大中小企业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及支持。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建设路径
纵观管理学发展史, 企业管理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别为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 和文化管理阶段。“文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初, 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中总结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通用电气公司 (GE) 总裁杰克·韦尔奇指出:“GE靠人和思想的力量取胜。”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指出:“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文化, 海尔的什么东西别人都可以复制, 惟独海尔文化是别人无法复制的。”然而在当下, 我国企业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与世界级的大公司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 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甚至对企业文化存在误解, 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因此, 有必要对企业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 指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并探究塑造企业文化的可行路径。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企业管理活动, 起始于二战后的日本;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体系, 创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仅用了30年时间就从废墟上重建,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培养出松下、索尼、丰田、本田等一大批世界级企业。而此时的美国企业发展迟滞, 一些美国学者对美日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比较研究, 正式提出企业文化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 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及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 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1981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在《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 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 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被文化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基于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和调查, 写成《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书中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自然约定俗成的非书面的行为规范, 即企业文化。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该书还提出, 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 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仪式以及文化网络, 其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同年,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研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性公司的管理, 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 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和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 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90年代, 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 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组织文化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研究出现四个方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调查和评估。80年代和90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时代。直到今天, 国内外学者在企业文化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 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其构成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专家学者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为全体成员所认同、遵循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在其指导思想、经营哲学、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企业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它的意识形态特征、独特性、难模仿、综合性及指导性上。企业文化是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理念的集合, 因而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它还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的, 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企业文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沿着企业特有的发展轨迹逐步形成, 是一种时间沉淀物, 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作用过程的难以解释性, 因此企业文化又是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 是企业内所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高屋建瓴, 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因此还具有综合性和指导性的特点。
目前学术界广泛认为, 企业文化由四个子系统构成, 即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企业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 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制度文化, 即企业围绕产品生产过程形成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工作准则等内容的总称;企业行为文化则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 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同时, 企业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因此它又是企业成员共同创造出的产品、工作环境所构成的器物文化。企业文化系统的四个层面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和联系, 共同形成了一个浑然有机整体。
三、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最具战略性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 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兴衰。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优秀企业的研究, 得出结论认为, 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这些一流的公司最注重四点: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三是平等对待员工;四是激励与创新。这四大支柱形成的企业文化, 使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 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将个体凝聚成高效统一的组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认同之后, 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 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现内部和谐, 从而有利于维持企业人员的稳定。 (2) 激烈作用。企业文化注重人的因素, 强调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 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 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 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 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与沟通, 使企业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4) 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 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5) 塑造形象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及高尚的精神风貌, 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 成为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四、塑造企业文化的基本路径
企业文化建设, 需要先搞清楚三个问题, 一是由谁牵头、负责的问题;二是企业文化从哪里来;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这三个前提条件弄清楚之后, 才能着手进行企业文化的植入。
首先, 最高领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头人。对民营企业来讲, 企业文化常常就是企业家文化, 企业创办者具有什么样的人格、人生信条、价值观念等, 企业的文化就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因为只有企业最高领导者才能左右组织中对话的基调, 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的风格。领导者的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标杆, 他的行为方式决定其他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每一级组织的“上行下效”, 事实上就是一种观念和思想的表达。因此, 在现代企业中, 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企业主和高层管理者高度重视, 并率先垂范, 参与企业文化的制定和实践。
其次, 提炼企业文化要重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扬弃。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应吸收东西方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优秀文化的精髓, 将其中优秀的成分有机结合。西方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 但是企业文化始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因而绝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企业文化, 而应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中与企业特质相匹配的元素提炼出来, 注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 其中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比如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 “和为贵”,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道家的“天人合一”, “尊重自然, 利用自然”, “尊重客观规律”等哲学思想;以及佛家的“慈悲”、“舍生取义”、“博爱”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企业可以从中发掘出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元素,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经营哲学。
第三, 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以人为本。人才无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是企业的活力之源。唯有让员工满意, 才会有满意的顾客;而后才会有满意的绩效和满意的股东。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需求的层次性, 通过企业文化满足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 给员工提供归属感, 工作的意义, 以及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核心价值结合在一起。 (2) 将“学习型企业”和“团队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实现目标。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 而高素质的员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现代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高绩效团队、临时组织的形式进行管理经营, 团队精神也变得更加重要。 (3) 企业经营理念要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社会责任与历史责任相结合。企业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而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经营哲学惟有与社会效益和责任相结合, 才能引起员工思想的共鸣, 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爱戴。 (4)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文化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 在继承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 企业文化要与企业战略相匹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具有支持作用, 有什么样的战略就要求有相应的企业文化来配合执行。 (6) 企业文化建设要长期坚持, 克服急功近利。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做到的。因此, 企业一定要立足长远, 稳步实施。
最后, 企业文化的植入。如前所述, 企业文化具有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以及物质层面四维一体的结构。因此, 企业文化的培育应将这四个方面结合, 共同作用, 最终成为一种习惯, 融入到企业成员的工作行为之中。在实践操作中, 企业文化的植入可以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步, 企业领导与管理团队经过讨论提炼出企业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后, 应将其通过生动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制定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第二步, 进行员工培训, 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还可通过各种舆论工具, 如广播、闭路电视、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 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 通过耳濡目染逐渐深入员工内心。第三步, 企业最高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信守价值观念。领导者就是价值观的化身, 他们的模范行动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此外, 领导者还应注意与属下成员的感情沟通, 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通过感情的凝聚力量, 强化价值观的传递。第四步, 建立激励机制, 巩固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 不仅需要时间, 还需要不断强化。人的合理意识和行为, 只有经过强化以肯定, 这种行为才能再现, 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 习惯的沉淀和积累最终便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同化员工的思维, 如此循环往复。
五、案例——“日本航空公司”在新的企业文化下重生
日本航空公司 (简称日航或JAL) 成立于1951年, 是日本乃至整个亚洲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2010年1月19日, 严重亏损的日航决定申请破产保护, 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出任日航新总裁。稻盛和夫通过现场与基层员工交谈, 告诉员工公司破产的现实, 让他们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在各个现场, 稻盛和夫将空姐和机务人员召集起来讲这些道理, 并告诉员工, 要重建日航关键在于大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乘客的喜爱。当看到稻盛和夫不顾78岁高龄, 不拿一分钱报酬, 为了日航的重建拼命说服员工时, 一些空姐甚至被感动得落泪。由此, 使得日航的空姐、地勤人员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并认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挽救日航。同时, 稻盛和夫多次召集干部和员工开会、讲课, 主要讲解其“敬天爱人”的思想, 一个月甚至达17次之多。
稻盛和夫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接管日航还没几个月, 日航的员工竟然能够跪在地上擦干乘客淋湿了的行李包。完全不懂航空的稻盛和夫只用了不到半年, 就让破产的日航扭亏为盈, 靠的正是他的一套经营哲学。早年曾一手创立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 这次他又成功地使一个世界500强企业重生。稻盛和夫表示, 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招, 去日航就是把他的一套经营哲学渗透到日航的员工中去。事实证明, 稻盛和夫用他的经营哲学:“敬天爱人”“为员工”以及“利他”精神等, 成功改造了日航的企业文化, 从而使日航获得重生。
六、结论与展望
综合本文所述, 虽然企业文化从提出到现在仅有20余年, 国内外的研究均尚未形成统一的形式。但其中一些有益的探索已经被应用于企业实践中, 并显现出好的效果。世界500强企业管理演变的历史证明, 那些能够成长的公司, 尽管其经营战略和实践活动总是不断地适应着变化的外部世界, 但却始终保持着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是他们企业文化的共识。因此, 中国的企业应学习和借鉴这些优秀的公司在企业文化应用方面的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当之无愧地跨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
参考文献
[1]王冬莉, 邵宝.日本企业文化析论[J].才智 (人文论坛) , 2010, (05) .
[2]潘红梅.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经济, 2010, (01) .
[3]韩佳泉, 刘欣凯, 隋玉林.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黑龙江电力, 2005, (06) .
[4]马莉欣.浅析塑造企业文化的基本途径[J].网络财富, 2010, (01) .
[5]王成香.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 (08) .
[6]马胜, 王玲玲.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06) .
[7]程佳俊.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核心竞争力[J].当代经济, 2010, (02) 上.
企业文化概述 篇2
冠豫财富中心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形象文化 公司概述:
河南冠豫财富中心—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路60号金城国贸8层0817室,是郑州投资理财行业一家年轻的企业,是河南投资理财行业一家具有很强创新性的投资管理公司,是经过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并批准的投资控股公司。
冠豫财富专注为中国高端人士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致力于提供私人投资理财、家庭投资顾问、基金投资、黄金投资、资产规划等全方位综合投资理财服务,努力打造成为河南最专业的投资顾问机构。
冠豫财富拥有专业的团队,只帮助客户选择最合适的投资产品,而不是选择仅仅追求利润最大的投资产品;并且会对每一个金融产品都进行跟踪管理和风险评估,确保每一个客户的投资资产稳健、安全、增长。
冠豫财富是国内第一家推出采用黄金保值方式进行理财投资的投资管理公司,这就从根本上完全保证了投资人的安全和收益。
公司注册总资金2亿5千万元,集银行、基金、财务、税收、投资、黄金交易、企业投融资及不动产投资领域为中心的投资控股公司——河南冠豫财富中心,已经成为河南投资理财行业最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公司之一。
目前河南冠豫财富中心下属机构有:
冠 豫 财 富 中 心 GUAN YU FORTOUN CENTER
北京冠豫成长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冠豫投资有限公司 河南豫冠黄金珠宝有限公司 洛阳邦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LOGO文化:
“冠豫”二字可以理解为“河南冠军”之意,当然,这并不是冠豫财富最终的目标。“冠豫”英文大写字母“G”和“Y”是“冠豫”的缩写,两个字母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阴阳鱼”的图案。
冠豫财富的LOGO是水和中国古币铜钱的组合,组合后是一个太极的图案。其中,水的特点是明澈,力量,温顺,包容,纯洁,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铜钱代表金,而金又象征着权利、财富、光明、永恒、信任,俗话有:“真金不怕火炼”“真金在哪都放光”。
五行当中有说五行相生相克,其中,金水相生。而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像。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意,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冠豫财富的LOGO蕴含了精妙绝伦的太极原理,也是冠豫人踏实做人,用心做事的一贯作风,总之,冠豫财富的LOGO寓意有很多很多,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定会把企业做大、做强,定会走的更高、更远。也定能真实的写照出冠天下雪中送炭,豫中原一言九鼎的真卓诗句!
冠 豫 财 富 中 心 GUAN YU FORTOUN CENTER
经营理念:以顾客为中心;以人为本;不断创新。
冠豫财富中心,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本着想得到,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的做事态度,在多元化的经营理念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基础上,为每一位客户量身定制专业的财富服务,保证资金的安全、高效、规范、快捷。 核心价值:
在满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的同时,也在个人与企业、企业与银行、银行与个人之间,架起了合作共赢的桥梁。
八字方针:诚信 安全 责任 服务 诚信——民无信不立;言不信者,成不果!安全——居安思危危自小;有备无患患可除!责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服务——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四个精神:
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2.赢得时间的人能赢得一切
3.今天你的一份努力将成就公司明天的辉煌 4.态度决定一切,细节成就未来 两个口号:
对外:精诚合作 真诚服务 做您贴心的财富管家 对内:携手冠豫财富 乐享精彩人生
冠 豫 财 富 中 心 GUAN YU FORTOUN CENTER
一个宗旨:以诚信赢天下
二、企业文化细分
冠豫财富中心企业文化内涵丰富,展现形式多样,具体细分如下: 1.网站建立:公司建立有正规的官方网站,内容非常全面且更新周期短。在百度推广上也建有链接。
2.官方微博:公司设有专门管理更新微博内容的岗位,以此来展示冠豫的文化及金融界新闻等内容。
3.手机彩铃:公司统一定制了企业专用彩铃,让客户的每次来定听到的不再是枯燥的“嘟„嘟”的声音。
4.形象墙文化:公司内部设立的有主题文化墙,内容包括企业概述、优秀领导、员工,公司近期活动及信息等。
5.名片制作:公司为每位员工制作了大方、贵气、特别的名片,让员工和客户在交换名片的过程都能体会到冠豫的实力和优势。6.工装工牌:公司为每位员工有量身订购了大方得体的工作服装,男女分别统一,工作牌均统一制作,从形象上体现专业。7.服务文化:公司对待每位来访顾客都是尊重有加,完善的服务体制确保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8.会议文化:公司有完善的会议体制,从晨会、周会、月结会、季结会、年会来执行,每一场会议都发挥着其重要的意义。(详见《员工手册》)
9.活动文化:公司会定期举行具有季节性的文化活动,如踏青、植树、游泳、滑雪、旅游、体育运动、K歌等等,形式多种多样,冠 豫 财 富 中 心 GUAN YU FORTOUN CENTER
内容丰富多彩。
10.客户答谢:公司每年会举行一次客户答谢会,主要是感谢广大客户的支持和鼓励,会议规模庞大,彰显实力,突出服务。11.管理文化:公司具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公平合理的晋升激励体制,让每位员工都能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最大限度的给其提供发展的平台。(详见《员工手册》)
12.福利待遇:公司为每位正式员工都提供了优越的福利待遇,让员工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没有后顾之忧。(详见《员工手册》)
三、未来远景规划
基于以上公司文化的建立,冠豫财富中心也在未来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远景与规划。
1.三年计划:公司计划在三年内包装三到五家公司上市,成为河南金融界的顶级机构;
2.五年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之一,规划上市。
3.十年计划:总部搬到国外,放眼全球„„
企业文化概述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 文化产业 发展
一、文化产业相关理论
文化产业即工业、精神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共同发展的产物,诞生于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进行的批判。“文化产业”的概念具有综合性特征,属于一个舶来品,学术界对其始终是众说纷纭。
(一)西方文化产业研究发展历程
“文化产业”这个词语起初被翻译成“文化工业”,诞生于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对于“文化工业”坚持一种批判性观点,在西方社会文化被分割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即真正的文化和上文所说的“文化产业”。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共同写了一本名为《启蒙辩证法》的著作,该书中提到:“文化工业:蒙骗大众的一种启蒙思想”,首次全面地解释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他们觉得,“文化工业”能够代表新出现的文化现象。由此得知,他们把法兰克福学派所坚持的批判性理论挪用到了新发展起来的文化工业上。他们一直坚持的观点是资本进一步拓展到文化领域,而市场与利润才是最后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开始对文化工业的消费群体与接受群体进行研究,进一步开拓了其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伯明翰学派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相悖,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赞成文化精英主义,而英国伯明翰学派却反对文化精英主义。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文化产业理论方面的争论慢慢减少,其文化产业理论分为基础与应用理论两部分,伯明翰学派主要研究基础理论,而应用理论也就是操作性理论,是依靠实践经验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英国著名的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迦纳姆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觉得,文化产业通过特定的组织方式来进行符号生产与传播,生产与传播的这些符号就是文化商品与服务。英国著名学者贾斯延·康奥纳博士也说过:“文化产业即以生产交换符号性商品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文化产业就比较重视其经济功能了。
(二)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发展历程
1992年的时候,在中国国务院综合司编写的《重大战略决策-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这部著作当中,正式提到了“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从这之后文化产业的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有观点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产品。我国于2004年3月29日正式将文化产业命名为“文化及相关产业”,这样一来文化产业就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进行命名不但是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做了更加权威、科学以及规范的界定,而且也有利于系统、完善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分类
因为文化产业属于新发展起来的产业,对于其分类始终是仁者见仁。祁述裕在其所写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这篇文章中提到:电影、音像、图书出版以及娱乐行业、广告行业等都属于文化产业,此外其内容还有发行、金融、文化经济人以及教育培训等很多配套行业。总之,文化产业包括主体产业、相关配套产业,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而王琳觉得,文化产业不但包括原本就有的跟文化事业相关的行业,还包括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行业;其囊括了生产、销售以及消费的所有环节,并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当中的部分行业也纳入文化产业的系统当中;其体制也多种多样,有国有、个体、外商投资、集体以及私营等。
欧阳有权所著的《文化产业通论》这本书不仅考虑了产业及其相关分类,而且还采用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实践和研究中相对来说较为通行的一种行业划分方式,归纳出目前适合在中国发展的文化产业内容:纸质与网络传媒产业、广播影视业、广告业,休闲文化产业以及艺术、体育和其他产业。
在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专家们也众说纷纭,然而必须得达成一致。2004年的时候我国统计局编著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为这种一致性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这是目前为止我国非常权威的分类体系。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現状
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我们发现,已经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对于现象的描述也非常具体、全面。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这两点入手,归纳了对于研究现状的一些观点。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
祁述裕强调,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有非常多的有利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非常广阔的文化市场,上述这些全部都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胡惠林说,中国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文化产业政策与其管理体制之间缺乏创新联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的创新速度跟不上体制改革创新的速度,这是限制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二是文化经济关系缺乏平衡性,管理体制方面过于集中,导致文化市场形成行政垄断,这样一来市场准入矛盾也随之扩大,也会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先进性为前提,但是我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人力资源储备不够充足,这样就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政策性与战略性矛盾。
祁述裕等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五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数进行了排名比较,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一是生产要素方面。优势是人口基数大,文化底蕴深厚,对外资的吸引力很大,外国资本容易引进等。劣势是基础设施不健全,人力资源储备不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相对较低等。二是需求状况方面。优势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均GDP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为文化需求打下了雄厚的基础。竞争劣势是我国人均经济总量相对来说比较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社会大众的消费观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消费者不太成熟。三是相关产业集群方面。竞争优势是我国旅游产业比较发达,而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业、教育行业等跟发达国家相比均处于劣势。四是企业战略方面。在这一点上我国没有竞争优势可言。竞争劣势是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不是特别受欢迎,出口货物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很低。而营运基础与企业运作也毫无竞争力。五是政府行为方面,在这一点上我国依旧没有竞争优势可言。竞争劣势是我国文化产业在政策上不够公开透明、相关法律也不健全,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国民创新能力较弱,这些对增强竞争优势明显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花建说,中国加入WTO之后,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也日益加大,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发展优势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贸易中通过较为开放的市场长驱直入,这样会严重冲击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入世,在宏观上来看政府对之前产业采取的保护措施会慢慢消失,文化产业也会在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中继续发展。这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而言将会是巨大的挑战。就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呈现出的是以弱对强的竞争态势。
郑百灵等人(2002)觉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从国际机遇方面来说,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经济和文化逐渐向一体化发展的强劲趋势,形成了文化经济这种新兴经济形态。其次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让文化产业的竞争在国与国之间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再次是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就国内机遇来说,首先是国家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就国际挑战来说,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特别强大,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就显得非常弱小,这种以弱对强的竞争态势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上存在的明显差距,不但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关系到我国的文化安全,也就是说我国有可能会遭受“文化渗透”、“信息殖民主义”以及“数码鸿沟”等一系列威胁。
张晓明说,进入WYO之后中国在文化产业面临的竞争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一种“不对称竞争”,其包括下述几种表现:一是全球性产业发展格局具有不对称性—用夕阳产业面对我国的朝阳产业;二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对称性,利用产业实力赢得我国的资源与市场;三是已经作出承诺进行开放性竞争的领域具有不对称性—用较为高端的位置对我国的较为低端的位置;四是规则具有不对称性—用新机制对我国的传统机制。
放眼整个世界,文化产业已变成本世纪的一个朝阳产业,在很多国家都是支柱性产业。比如美国的影视业与传媒产业、英国音乐产业以及日本动漫等都是世界文化产业的重要品牌。
吉林西团山文化概述及其文化价值 篇4
1 吉林西团山文化的基本概况
在距今约3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吉林市进入了青铜时代, 该时期在吉林市占据统治地位考古学文化的就是西团山文化。西团山遗址位于吉林市船营区欢喜乡吉兴村辖区内的西团山上, 山呈漫圆形, 海拔196米, 相对高度约60米。山的东北麓陡峭, 西南坡平缓, 为遗址分布中心区, 遗址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从20世纪30年代起, 国内外考古学家就开始对西团山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日本考古学家三上次男、左竹仲匕和我国考古学家李文信等先后对西团山做过考古调查。1948、1949年, 东北大学历史系对西团山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1950年, 国家文物局成立东北考古发掘团, 以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为团长, 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李文信、佟柱臣等为成员, 对西团山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 在1964年由佟柱臣先生执笔的《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1]中, 将以西团山遗址出土的遗迹和器物组合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正式命名为“西团山文化”。西团山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处正式科学发掘的东北青铜时代遗址, 西团山文化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第一个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而驰名中外。西团山遗址作为该文化的命名地, 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中部、北部和黑龙江南部区域内发现了大量的西团山文化遗存。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西团山文化内涵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西团山文化遗迹主要为墓葬和房址, 墓葬多为板石立砌和块石垒砌的石棺墓, 晚期出现土坑墓及婴儿墓;房址多为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半地穴式建筑;各遗址和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的斧、刀、锛、凿、铲、锄、矛、剑、网坠、环状器、有孔石球等石器, 鼎、鬲、罐、壶、钵、碗、豆、纺轮等陶器, 斧、刀、矛、剑、饰品等青铜器以及少量的玉器、骨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及装饰品。关于西团山文化主人的族属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时曾有学者主张其为东北古民族肃慎族的一支,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西团山文化主人的族属为东北古民族濊貊族的一支, 其社会形态处于氏族部落时期, 尚未形成国家。
西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主要在吉林省中部至黑龙江省南部地区, 董学增先生在《吉林西团山文化六十年研究成果概述》一文中综合各家说法, 指出西团山文化分布的四至为“东至威虎岭, 西至伊通河东岸, 北至拉林河流域, 南到东辽河北岸一线”[2], 其中以吉林市及周边永吉、蛟河、桦甸等地分布最为密集。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 吉林市船营、昌邑、龙潭、丰满等四个城区及永吉、舒兰、蛟河、桦甸、磐石等五个县市共发现西团山文化遗存740处, 较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213处, 多出了500余处。吉林市地区西团山文化遗址分布密集、遗物典型而丰富, 可以确定其为西团山文化中心分布区。吉林市周边除西团山遗址外, 几百处西团山文化的遗址中较具代表性的还有二道狼头山墓群、东团山遗址、乌拉街杨屯大海猛遗址、永吉星星哨遗址、江北猴石山遗址、长蛇山遗址、泡子沿前山遗址等。
经数代学者多年的潜心研究, 西团山文化其文化面貌及内涵已经基本清楚, 但由于已发掘的西团山文化遗址及墓葬多数缺乏遗迹相互间的叠压、打破关系, 目前在西团山文化的分期问题上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还不尽一致, 有待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主动发掘项目, 在取得更为丰富的考古材料后, 通过系统的考古材料比对与研究可有助于此问题的最终解决。在西团山文化源流研究方面, 吉林大学赵宾福教授结合辽宁考古学资料做出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突破。目前, 西团山文化晚期遗存研究应成为考古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吉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上, 西团山文化之后即进入夫余文化时期。此前虽已有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但对夫余文化的进入方式、西团山文化与夫余文化的衔接、两种文化如何的交汇与融合的研究相对薄弱,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项课题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2 西团山文化的文化价值
西团山文化作为东北地区青铜时代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其文化价值与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历史研究价值。
西团山文化作为第一个命名的东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 其地位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西团山文化命名人佟柱臣先生指出“西团山文化在东北考古学史上是最早发现并提出的一个文化。由于这个文化的揭示, 对于周边地区诸文化的区分, 提供了有益的对比资料, 因而它对于东北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以吉林大学考古系创始人、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张忠培教授、吉林市博物馆董学增研究员为代表, 众多的东北地区考古工作者和东北民族与地方史研究者对于西团山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发掘与研究工作, 这些工作使西团山文化在东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全面厘清西团山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 对于深入了解东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构建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同时, 深入发掘西团山文化自身的文化元素, 对于全面认识东北民族的源流、分布与融合, 社会生活也具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2.2 展览展示价值。
吉林西团山遗址作为西团山文化的命名地, 具有着唯一性、典型性, 对于吉林市而言展示价值极大。西团山遗址目前保护现状基本完好, 但因遗址距离居民区较近, 存在着的隐患。因此, 在编制西团山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其遗址保护的完整性及其与遗址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以实现其作为考古学文化命名地的遗址整体展示价值。西团山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众多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玉器、骨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品, 其造型多样、品相精美、文化面貌独特, 极具地方文化特色, 可在西团山遗址附近适当位置选址建设西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 以充分展示其灿烂、独特的文化遗存与器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充分研究和展示西团山文化, 对于不断丰富吉林市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3 旅游宣传价值。
目前,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 其形式从初期的游山玩水逐步发展为深度游、文化游。吉林市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在继续强化冰雪雾凇旅游、度假休闲游等传统优势项目的下, 应充分发掘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力宣传推介以西团山遗址和文化为代表的吉林市地方历史文化, 将其与吉林市帽儿山、龙潭山大遗址考古公园项目相结合, 开发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吸引广大游客、市民及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吉参观、考察。
参考文献
[1]佟柱臣.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 1964, 1.[1]佟柱臣.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 1964, 1.
企业文化建设概述33 篇5
为此,毓升人不惜代价用四年多的时间,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深研中华人文、总结多年文化心得,优化出一套易实施可执行的精神文化运营方案(理论),支持企业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从而打破了传统企业只有表象文化,无法升华文化,运用文化的现实。
一、八小时内的工作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全员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频繁接触和沟通的特性,导入沟通文化平台提高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
。。。。。。。。
※倡导:全员学习,人人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思想超前独立工作的综合能力。
二、八小时外的业余文化建设
在8小时工作之外,公司力求丰富全院职员业余文化与生活,增强员工之间的情感沟通,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思想境界,从而进一步提高8小时之内员工工作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
※ 8小时工作之外的公司文化生活是为提高8小时之内的工作能力和情感服务的。
三、感知文化的建设
感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认同企业的基础,也是企业向心力,凝聚力的核心动力,起着激励员工、同化员工的作用,让员工感到在此上班有尊严感、荣誉感、自豪感,愿意与朋友、家人炫耀所在的企业和自己的岗位。
四、赏析文化的建设
赏析文化是所有基础文化升华的结晶,企业可以拿来欣赏、品评,具有可塑性和延伸性,完全可以成为企业品牌的核心,向世人展示。以此创造商业潜机,引导社会关注。
五、文化载体创建
承载公司的政策、利益、福利、文化、时事动态,让员工在工作状态中感受表扬与批评、团结与孤立以及不同表现的自我心灵感知。通过文化载体传递公司部门与部门间,员工与员工间的信息,实现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协调和营造文化氛围的目的。
六、推动策略设计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全员文化认知的程度,运用中华人文等载体传播公司文化理念,实现文化兴企,文化管理的目的。
七、毓升工作方式
签订合同 入住企业了解内务进行适度调研 设计初步方案 与企业高层人员研讨修订 企业内部教育推广跟踪服务适时深化方案
毓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RATIONALADMINISTRATIONCONSULTANTSCO.LTD
服务电话:***
传真:0351-7076690
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概述 篇6
本文通过以我国对外投资与“走出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并从政府、企业两个层次提出促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走出去;供需;品牌
“走出去”战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走出去”战略指的是中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以及中国的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开展竞争与合作。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到国外投资办厂,将各种生产要素输出到国外,将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和布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步伐进一步加快。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支持,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等因素使得中国对外投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我国目前的出口现状而言,可以用“规模大、地位高”和“水平低、结构差”这12个字来概括。这些难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我国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会进一步增强。
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币不断升值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竞争优势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汇改以来,美元对人民币的比率一路攀升。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出口行业的增长速度放缓,盈利水平下降;从长远的角度而言,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或升值幅度过大,那么升值所导致的负面效应必然会继续扩大,对于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且不容忽视的。
(二)我国出口企业面临频繁的反倾销调查
所谓反倾销是指,受到倾销商品损害的进口国为保护本国产业所采取的合法措施。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迅猛发展,针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反倾销调查也愈演愈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墨西哥、伊朗、智利等也开始纷纷对我国提起反倾销指控,导致四五十万人潜在失业,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经贸问题政治化也是导致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市场需求不足
一直以来,能够“走出国门”是中国企业的梦想,“出口创汇”更是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一方面,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扩大出口量,盲目扩大产能,导致国内市场迅速饱和;另一方面,由于出口企业大部分处于纺织、制造、生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GDP和税收增长、增加就业推动明显,某些地方政府忽视产业宏观布局态势,对这些产业的加速发展持鼓励态度,从而导致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增幅过猛,引起行业内的过度竞争。
(四)企業缺乏对市场的了解,盲目走出国门
应当承认,国外的市场体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制度,这种制度就像“游戏规则”。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了解、适应甚至利用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上海和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市之一,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时间也远远早于其他省市的企业。然而,其出口企业对出口产品的信息掌握尚且如此之少,其他地方的企业就可想而知了。
(五)以低价通向市场,缺乏创新意识
“物美而价廉”是许多中国企业信奉的教条。利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是大部分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时的“敲门砖”,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出口企业扩大销售,获得可观的利润。然而,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出口产品屡屡遭到国外的反倾销,低价产品出口的迅猛增长是其主要原因。盲目保持价格优势的做法,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
(六)企业满足于低端市场,缺乏品牌意识
史蒂芬·金曾说过:“产品是在工厂所生产的东西,而品牌则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东西。一件产品可以被竞争对手模仿,但品牌则是独一无二的。产品很快会过时落伍,而成功的品牌是持久不衰的。”然而,中国的很多出口企业认为品牌需要大量的投资,因而放弃去培育品牌。例如,飞跃集团自1986年建厂以来,一直致力于拓展国际市场,时刻追踪国际最先进的标准组织生产,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出口企业,该公司却从未在快速扩张中遭遇到来自国外的各类贸易壁垒。
(七)出口企业盲目竞争,出口市场过分集中
在国内市场上,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市场机会出现时,大量的企业趋之若鹜,以期获得可观的利润。然而,由于忽略市场对产品的容纳能力,结果却导致市场迅速饱和。据统计,中国约有75%的出口产品(含香港转口)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一般来说,当中国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当地市场所占份额超过20%就容易遭到反倾销。
二、有效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措施
(一)政府层面应采取的措施,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培养一批我国的国际反倾销的法律人才,充分发挥其在反倾销预警中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二)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要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树立品牌意识。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积极向海外进军。企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际惯例与规则以及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政策,尤其是反倾销的法律知识
企业要走出去,不了解和把握国际惯例和规则是根本行不通的,盲目的走出去,结果必然失败。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编.出口生死劫 中国出口的谋与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张万伟译,塔伦.卡纳 柯雷莎.帕利普 理查德.布洛克著.赢在新兴市场[M].中信出版社,2011
[3]陈燕.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分析[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5(11)
[4]陈爱蓓.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法律风险与对策思考[J].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10(01)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篇7
关键词: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概要
当今世界, 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 强大的中国发展文化产业, 就必须对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研究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宏观上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性部署提供参考。
据统计, 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 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 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
在美国, 文化产业规模庞大, 地位重要, 是其第二大产业。文化产业出口方面, 美国占世界第一位。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不仅出售文化产品而且还大力宣传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市场规模上看, 现在美国、日本是世界文化产业强国, 仅这两个国家就占了世界文化产业市场2/3的份额。
日本特别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 2005年夏又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 目标是10年内文化产业规模要增长两倍
美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 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
由于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 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 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
一、美国文化发展概况
(一) 美国文化特点
美国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这种特性就赋予了美国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化开放、文化包容、文化进取是美国文化的三大特征, 也是美国文化的优势。而由此引申出来的特征也值得注意。美国文化强调独立、个性而又不排斥他人, 富有冒险、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最重要的是其强调自由与平等的精神。上世纪80年代后期, 美国开始全力向外倾销文化产品。仅十余年时间, 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稳居全球霸主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 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 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
(二)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
1. 完全市场化。
美国的产业发展是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竞争来对文化产业进行调控的, 美国政府将文化产业与钢铁、汽车等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部门一样对待, 所以在美国文化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个人的文化创造实在一个公平的、充分竞争的环境开展并有更多的选择。
2. 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的法律体系。
美国政府虽然没有专管文化的国家级机构, 但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 使美国传统经典文化艺术的保护和新兴创意文化项目的扶植普遍推广。美国比较注重建立对文化产业的法律保障体系。通常, 制定法律法规的机构是美国国会, 政府则负责在法律框架内依法执政。具体来说, 美国政府负责编列预算, 对文化产业进行立项, 议会则负责审批预算, 两者之间彼此制衡和协调。在两者发生意见不合甚至冲突时, 则依法由法院予以仲裁。
经济上, 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等组织机构对文化艺术产业给予资助, 文化艺术团体只要有一个好的项目建议书, 加上自筹的一半经费, 政府机构就有可能给予另一半的资助
3. 美国文化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美国文化已占据了全球文化输出的高地, 由于注重自我审视并且文化发展更新的理念, 美国不断汲取他国文化的精髓, 丰富并发展着自身文化的多元性。美国文化不仅仅对国内民众的传统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又影响到了全世界的文化发展, 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 美国节目占到60%~70%, 有的占到80%以上, 而在美国, 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 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二、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韩国发展文化产业, 主要是法律制度建设、国家及社会的认识、创造性的内容开发、专门人才的培养、搞活投资与流通体系、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以及进入外国市场。韩国原创文化不多, 曾经连文字都是中国的一个东方小国, 如今创造了令全球关注的文化产业。综合来看, 韩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保护、先进的文化产业运营理念和韩剧经济产业链的成功施行, 是让“韩流”长期称雄亚洲市场的重要原因。
(一) 韩国文化发展战略
韩国提出打造亚洲文化的重要理念
1. 政府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方针。
为实施这一国策韩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政府新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等十几部法律法规, 并于2001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期中影视业被视为重中之重, 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如大力支持影视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设立文艺振兴基金等专项基金;财政支持在国家预算中也提高到了1%以上等。
2. 将竞争机制引入文化产业的运行中。
随着政策的放开, 韩国影视业积极导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把作品的市场性、收视率、艺术性和伦理道德影响作为衡量标准,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影视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韩国国内市场小, 韩国文化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开拓海外市场。
3. 打造韩流产业链。
从1998年金大中政府推行新文化战略算起, 仅用12年时间, 韩国的文化与商品便席卷全球。而这一切, 都要归功于以韩剧为出发点的完整产业链条。韩国人给予“韩流”以重大的意义和使命, 把韩国传统文化、饮食、服饰、韩国产品和旅游等捆绑在一起, “一源多用”非常普遍。
(二) 韩国文化发展特点
韩国文化产业包括:电影、出版、印刷、期刊、广告、动画、因特网、手机等。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在韩国成为大家的共识, 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为72.58万亿韩元 (约合650亿美元) , 约占当年GDP的6.2%。资料显示, 2006年至2010年, 韩国文化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为3.7%。韩国还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手段相结合, 创造新价值。
(三) 韩国“文化立国”的作用
韩国文化产业激活了整体经济, 为了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 政府还特别成立影音分轨公司, 对韩文翻译为外语和制作的费用几乎给予全额补助。
韩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文化的完成市场化运作。
三、其他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概要
(一) 日本国
1. 全民参与。
日本发展文化产业采取的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模式, 2004年提出日本经济“新产业创造战略”, 选定了7个产业, 其中就包括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成为日本经济的新增长点。
2. 动漫世界第一。
在日本的文化产业中, 漫画和动画的制作可以说是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了。目前, 作为世界第一漫画大国, 日本漫画产业的规模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在整个日本的出版物中, 漫画作品占了40%, 漫画杂志达350种, 平均每天有25本漫画单行本问世。
3. 法律政策提供保证。
为了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著作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与民间一起投入, 积极培育市场, 日本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 英国
英国在其世界经济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大大削弱的情况下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以发展“创意产业”为契机, 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并带动了经济的全面振兴。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 英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完备的发展战略和措施:英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以及正确的产业政策,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就业。对于文化创意产业, 英国政府强调个人的创造力, 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能是创造价值的核心。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的界定上, 英国政府把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 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 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作为标准, 选定了十三项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
(三) 法国
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民族文化产业相当发达, 特别是图书出版业和电影业, 在欧洲文化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法国是图书生产、销售和出口大国, 图书出版业成为了法国的一种重要文化产业。法国的电影业久负盛名, 号称“世界电影之父。
(四) 德国
德国政府为提高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文化产业领域大力支持。德国的图书出版业是它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德国现有出版社2000多家, 每年的营业额可达73亿马克以上。
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 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052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2.75%。中国建立有特色社会主义新型经济体系, 先进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精髓, 决定着中国发展方向, 实现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社会主义基本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从发展趋势来看,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产, 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导向和不断提升品位的作用。
就现实来看, 近年来,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相当迅速, 但是与日本相比还有待提高, 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需加强, 培育出我国的主打产品是当务之急。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应当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最富现代意义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
中国正在从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向着文化强国转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日前召开, 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 不仅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还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参考文献
[1]陈少峰.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借鉴人民论坛.2007 (20) [1]陈少峰.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借鉴人民论坛.2007 (20)
辽宁历史文化旅游业发展概述 篇8
在辽宁旅游业的发展中, 历史文化旅游是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优势资源之一。历史文化资源, 是指人类祖先留给后人, 具有历史价值、考古价值及艺术欣赏价值的遗迹、遗址及文物等。历史文化是旅游文化之源, 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是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一个景区, 一座城市的旅游文化必须把山水、古迹等自然、人文的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辽宁历史悠久, 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遗留下来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众多的文物宝藏,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是辽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灵魂, 是辽宁历史文化旅游业发展之根本。据统计, 目前, 辽宁已发现的各类文物遗址11300余处, 各级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1878处。其中, 世界文化遗产地6处 (万里长城———九门口、五女山山城、沈阳故宫、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0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08处。此外, 辽宁现有历史文化名城9处 (国家级1处, 沈阳;省级8处, 大连、抚顺、辽阳、朝阳、北镇、兴城、桓仁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
从全国来看, 辽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鲜明, 极具竞争优势。辽宁历史文化资源起源早, 并最先进入文明时代, 而且积淀十分丰厚。辽宁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众多, 分布广泛。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品位高, 文化内涵丰富, 知名度大。辽宁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域特色浓郁, 民族文化鲜明。辽宁历史文化兼具北方多民族文化与移民文化特色, 关东地域性强, 具有辽宁本土性, 适于历史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精湛文物, 阶级社会存留至今的宫殿庙塔等建筑, 多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熠熠生辉, 加之近现代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使得辽宁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成为辽宁人的骄傲, 也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类共有文化资源。辽宁现已成功打造多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世界文化遗产之旅:清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抚顺清永陵——本溪五女山山城———绥中九门口长城;清文化史迹之旅:清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抚顺清永陵——抚顺赫图阿拉老城———辽阳东京城、东京陵。藏传佛教之旅:沈阳皇寺——沈阳清初四塔 (北塔法轮寺、东塔永光寺、南塔广慈寺、西塔延寿寺) ———辽阳广佑寺———阜新瑞应寺———阜新千佛山。此外, 游沈阳的新乐遗址, 探索沈阳人的起源历史。到锦州北镇青岩寺朝佛请愿, 游中国五大镇山之一、东北三大名山之首———北镇医巫闾山与中国唯一现存五镇山神庙——北镇庙。观世界上遗存最古老、最大的泥塑佛像群, 中国第一大雄宝殿———义县奉国寺;观辽宁的古代石窟艺术群——义县万佛堂石窟。到朝阳体会古化石的风韵———朝阳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感受人类文明的起源———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观朝阳双塔, 登东北佛教第一寺———凤凰山龙翔寺等。这些品牌的打造为辽宁历史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使得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在全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 辽宁围绕历史文化旅游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流逝, 大部分古代建筑破损较为严重, 亟需维修保护。多年来,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 经过全省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对一大批古代建筑实施了维修保护工程。据不完全统计, 从2005年起, 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每年总计投入经费2000余万元, 用于古建筑保护维修工作。多年来,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全省先后维修了世界文化遗产清“一宫三陵”、九门口长城、五女山山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城古城、盖州玄贞观、义县奉国寺、义县万佛堂石窟、张学良故居、北镇庙、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丹东凤凰山山城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阜新圣经寺朝阳南塔等百余处古代建筑, 使之成为吸引中外宾朋的文物旅游胜地。景区环境改善很大, 旅游设施不断建设, 吸引了大量游客。
继上世纪80年代营口金牛山古人类洞穴遗址、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和姜女石秦汉宫殿遗址发掘被评为辽宁上世纪80年代“三大考古发现”后, 从1995年开始, 辽宁的朝阳北塔塔基遗址、北票喇嘛洞三燕贵族墓地、绥中姜女石秦汉宫殿遗址、北票康家屯城址、桓仁五女山山城、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朝阳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等7个项目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十余年来, 文物部门与水利、交通、铁路等部门密切配合, 进行了百余项考古发掘工作, 既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又保护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 丰富了辽宁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为历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企业计划管理概述 篇9
计划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龙头, 其作用和重要性正逐渐引起企业领导的高度关注, 同时也带来了企业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的极大提升,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将各项经营活动纳入统一计划进行管理。企业计划管理的内容包括:根据有关指令和信息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各种计划;协助和督促执行单位落实计划任务, 组织实施, 保证计划的完成;利用各种生产统计信息和其他方法 (如经济活动分析、专题调查资料等)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并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据此评定生产经营成果;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及时对原计划进行调整, 使计划仍具有指导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企业通过对计划的制订、执行、检查、调整的全过程, 便能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 有效地协调企业内外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对“计划”的理解
计划是经营管理者在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特定目标体系, 对要完成特定目标体系而展开的经营活动所做出的统筹性策划安排。“计”是在特定时期段内, 为完成特定目标体系而对展开的经营活动所处综合环境、企业内外影响因素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历史性对比等项因素的归纳总结和科学分析。“划”是依据“归纳总结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以及执行原则和标准。
“计”是战略性的, “划”是战术性的, 由此可以看出计划本身的内涵就具有全面性, 关键问题是对“计划”内涵的深刻理解程度。例如:“编制计划与计划的编制”, 从字面上看, 虽然只是“计划”两字的位置不同, 但其所隐含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也就是说:计划是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和分析后制定出来的, 绝非是依照往年惯例、不加分析地编制出来的。
通过对什么是“计划”的讨论, 得出了“计划”两字本身就具备了全面性、系统性和统筹性的特征。因此企业任何经营活动无论大小, “计划”的有无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经营效果。
二、计划的重要性
任何一项经营活动只要有了“计划书”, 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执行前经过了科学预测、全面分析、系统筹划, 以及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从而确保了企业经营活动结果是可预测、可控制的。反之, 没有计划书其经营活动必然是盲目的、盲动的, 其经营活动的结果也将是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 那么这个企业的经营班子也必然是失败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企业任何一项经营活动都不允许处于盲目的、盲动的状态, 其经营效果必须处于可控状态下。换言之, 计划是企业经营决策者意志和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 计划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 经营决策者为实现自己的意志和理念必须要不断的夯实和巩固这个基础, 不断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三、计划管理的本质
就计划本身而言, 按照企业经营活动的特性划分, 类别繁多, 主要存在以下个性差异:计划内容不同, 操作方法不同, 所涉及的执行人不同, 计划结果的考核方法也不同, 但是各类计划还具备一个共有的特性, 即计划的普遍性:计划的编制、审核、执行和考核的过程是统一的, 对“统一过程”的管理称为“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本质上属于控制类管理, 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 这种控制首先是企业自身的控制, 其次才是同级监察、审计部门的控制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控制。企业自身的控制是计划管理的责任主体, 对经营结果负责;同级审计部门和上级职能部门的控制是计划管理的监督主体, 对经营活动的质量负责。计划管理责任主体的控制对象是计划执行体系的效率和计划实施过程的有效性;计划管理监督主体的控制对象是计划实施全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程度, 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四、计划管理的三阶段
计划管理按其特性定位, 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事前”管理:主要是对“计划”的审核。企业依据各项基础性条件, 编制各项、各类企业经营活动计划书, 对计划书的可行性、可靠性形成审核体系, 保证审核效果, 从而确保计划的可行、可靠。审核体系包括:数据统计、数据的无量纲化分析、历史对比 (纵向) 和行业对比 (横向) 、建议性结论这四个基本环节。审核体系中, 数据的无量纲化分析是关键环节, 它能将不同类型的企业数据转换后实现同口径比较, 数据统计环节是基础, 纵、横向对比是手段, 结论是目的。“事前”管理中的审核体系目前企业并未全面、有效地掌握和运用, 公司实施对这些环节的有效控制, 能确保计划的可行和可靠, 并为计划的“事中”管理提供操作平台。
“事中”管理:主要是对“计划”执行体系工作效率的管理。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差, 首先要做到超前预测, 其次是做到措施有效, 对执行效果的跟踪是“事中”管理的主要工作, 从而确保计划执行的效率。“事中”管理的责任主体是企业自身, 监察、审计部门的“事中”管理主要是对计划执行质量的控制。
“事后”管理:主要是对“计划”实施完毕后的绩效考核、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汇编材料、归档备案。是“事后”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五、计划管理的一般方法
计划管理的对象是各类单项计划、综合性计划、年度计划和周计划等, 无论何种计划都具备“执行期”这一共同点, 只是“执行期”长短的不同。因此, 计划管理必须遵循体系化原则, 即对“计划”的全过程管理实施体系化控制, 按照计划类别、项目和具体工作内容, 分门别类地实施“三阶段管理和图表化管理”。
计划管理中, 计划的编制是基础, 审计是手段, 执行是保障, 考评是结论。企业要想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 首先要确保计划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计划管理审核体系中的四个基本环节的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又是确保计划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条件。因此, 提高计划编制的科学性、计划审核的独立性、计划执行的有效性和计划考评的公正、合理性, 是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公司各部门的主要精力, 应放在各种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和考核上。
公司的计划管理根据“统一领导, 归口管理”的原则, 全公司分部门进行管理。公司应安排有计划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 各部门都分别是各种专业计划的归口部门。公司的各项计划必须认真进行综合平衡, 坚持“积极平衡, 留有余地”的原则, 不留缺口, 不“打埋伏”。
辽宁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篇10
1 传统舞蹈 (民间舞蹈) 类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秧歌
秧歌起源于我国北方人们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 又和祭祀农神, 祈求丰收, 祈福禳灾有关,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辽宁地区群众扭秧歌历史久远。从辽阳出图的壁画来看, 秧歌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汉代。秧歌是城乡祭祀、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辽宁秧歌产生初期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 是一种群众聚在一起“舞毕乃歌, 歌毕乃舞”以走阵的形式进行的舞蹈表演。在发展过程中辽宁的秧歌受到满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 又和高跷, 满族传统舞蹈与生活习俗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高跷秧歌、寸跷秧歌、满族地秧歌和伞灯秧歌等多种丰富的形式。
高跷和秧歌原是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明末清初, 秧歌和高跷结合在一起成为高跷秧歌。《辽阳县志》载, “十五日为上元节, 俗呼元宵节, 又名灯节, 由十四迄十六, 商民皆张灯火, 间有奏管弦者, 街市演杂剧, 如龙灯, 高跷, 狮子, 旱船等沿街跳舞, 俗谓秧歌。”高跷秧歌按照表演特点分为辽南高跷、辽西高跷、津式高跷和盖州高跷。
为区别于后期的“寸跷秧歌”、“高跷秧歌”, 传统东北秧歌称“地秧歌”。清初, 清王朝发祥地的抚顺地区形成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 满族地秧歌, 又称“太平歌”, 俗称“鞑子秧歌”,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 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早期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 也有的系模仿鹰、虎、熊等动物的动作, 伴奏音乐是在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上发展形成的, 与汉族秧歌有较大的区别。
本溪全堡寸跷秧歌是由太平秧歌发展而来, 后与河北矮跷表演技艺相融合而形成的, 并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寸跷秧歌独具一格的表演特点“走路不忘跺颤, 动作各异角色全。”, 依然保留着满族先人渔猎生活与社会活动的特征。
伞灯秧歌演出时以一持伞形彩灯者为前导, 为夜间表演照明的需要, 在伞灯内燃以蜡烛, 整个秧歌队由持伞灯者指挥变换队形。铁岭伞灯秧歌于清康熙年间从山西传入铁岭。清人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记载:“上元夜有好事者辄扮秧歌, 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 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 而扮一持繖镫卖膏药者前导, 傍以锣鼓和之, 舞毕乃歌, 歌毕更舞, 达旦乃已。”
1.2 龙舞
龙舞是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 手持龙具, 随鼓乐伴奏, 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 穿, 腾, 跃, 翻, 滚, 戏, 缠, 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 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 都有舞“龙”的习俗。
金州龙舞起源于大连金州古城西门外村 (现园艺村) , 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七年 (1881年) , 清朝毅军驻防金州, 每逢元宵节, 均在军营内表演龙舞。金州龙舞一支龙舞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 共19个人。龙全长23米-28米左右, 金州龙舞舞姿变化多端, 神奇而富有魅力, 舞龙花样近40种之多。新中国成立前, 金州龙舞多在商贾开业、庆贺新喜和祈福拜神的时候表演, 舞龙队自大年初九开始, 走街串户表演到农历二月二止。新中国成立后, 金州龙舞曾先后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余个国家演出, 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张氏皇苑龙, 又称懒火龙、大古龙。清初, 张氏家族依照北方人的特点和风格, 把来自南方的舞龙改造成张氏“懒火龙”, 因颇有名气而被皇太极诏至沈阳故宫表演。于是赐名———皇苑龙。张氏皇苑龙与南方舞龙的龙相比, 龙体长, 龙身粗, 龙样憨, 懒中带壮, 憨态可掬, 更具北方粗犷、雄健的风格。
1.3 农乐舞
本溪朝鲜族农乐舞 (乞粒舞) 是表现朝鲜族农民喜庆丰收的传统舞蹈, 产生于朝鲜三国时期, 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民自春天准备耕种开始, 到秋收为止, 根据劳动内容、场合的不同, 唱不同的歌, 跳不同的舞。乞粒舞主要在朝鲜族的重大节日或大型活动中演出, 如作周、回甲、回婚或婚礼、店铺开张、建造和修缮庙宇时, 村里老人都会牵头, 组织歌舞表演。这种古老艺术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和老艺人相继离世的影响, 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亟待抢救和保护。现全国仅流传于辽宁东部桓仁县横道川和六道河等地。
朝鲜族面具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的一种, 是表演者利用面具把面部或头部蒙住之后扮演人物或动物的舞蹈形式, 流传于东北三省, 主要分布在辽北的铁岭、开原、调兵山、昌图等地。它产生于祈祝农业丰收、家宅安泰的祭祀活动, 后与朝鲜族民众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发展成农耕社会人们为祈盼丰收, 举行庆典仪式的一种舞蹈艺术。
2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辽宁地区的先民们创造演化出许多带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体育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术。北方民族勇武彪悍, 自古以来便以武术为军事训练项目和强身健体的锻炼手段, 擅长骑射的古代肃慎人曾经以“矢石”进献给周天子。满族统治者马上得天下更是重视武术训练。在火器尚未普及的清末民初, 骑射及长武器等武技逐渐衰落, 各种防身的武术开始在辽宁流行。较为著名的有金州梅花螳螂拳 (六合棍) 和辽阳逍遥门武功。
随着列强的入侵和东北的沦陷, 武术作为国粹也被赋予了救亡图存的使命。
1931年4月, 东北边防军司令部秘书长王树翰与热心国术者50余人联名上书辽宁省政府建议开设辽宁省国术馆。政府同意申请并每年由省财拨6000元补助费。同年5月21日, 辽宁省国术馆成立, 辽宁省政府主席臧式毅为馆长, 并颁发了各项章则。8月辽宁省国术馆筹备主办第一次国术考试。据《盛京时报》民国20年8月31日载, “为鼓励体育, 发扬国粹之国术运动会, 已定于九月五日至十日在万泉河开会。准许有国术之技者人任便报名。”省考科目为搏击、摔跤、器械, 评审委员由国术专家张策担任。辽宁省举办首届国术省考的消息传出后, 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 报名参加人员达100余人。同时聘请了滨江国术馆的男女演员一百余人到会表演。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沈阳, 省国术馆则名存实亡了。
第二次国术考试时间是1947年8月5日至13日, 由东北抗战烈士纪念会主办, 地点在奉天国际体育场。比赛办法是先表演后参赛。项目有刀、枪、拳和按体重分成五个重量级的摔跤。
3 民俗类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 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 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辩》中是这样记述社的:“社是土地之神, 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 乡村祭神的结会, 迎神送崇的庙会, 朝廷进香的香会, 都是社火的变相。”
3.1 本溪社火
本溪社火因表演者以十八般兵器为道具, 捉对厮杀, 被当地人称为“武秧歌”、“武社火”。清顺治年间, 关内移民来到本溪, 并将社火带到此地。本溪社火一般在正月初五开始表演, 一直到元宵夜才结束, 有祭社 (称“拜庙”) , 然后从村东走到村西 (称“踩街”) , 最后圈场演出 (称“定场”) 的形式, 具有驱瘟压邪、纳福求祥之意。
3.2 朝阳社火
朝阳社火早年与山东、河北、山西一带的秧歌活动十分相似, 特点是古朴、火爆, 形式灵活多样, 多达20余种, 朝阳社火地域特色鲜明:大凌河流域多以高跷秧歌为主, 小凌河流域多以地秧歌为主。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沧桑斑驳的古董, 是历史尘封的记忆, 但是它与过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体育发展阶段紧密相关, 是体育发展史上的物证, 是体育文化的活化石。辽宁体育文化遗产能够还原辽宁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活动, 是以往人类体育水平和体育发展脉络的真实再现, 生动准确的反映了历史各个阶段民众长期体育文化活动及其成果以及先民们在征服自然、生产劳动、杀伐征战、宗教祭祀、健身娱乐等活动中创造演化出许多带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体育形式, 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体育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9.
[2]金毓黻.奉天通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 1934.
[3]盛京时报[N].1930.
[4]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DB/OL].http://www.lnwh.gov.cn/fybh.html.
企业文化概述 篇11
许多照明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智能控制和能源节约。大多数照明控制系统都通过自己的专有协议实现智能控制和节能的目标,但却失去了与照明装置和控制软件直接兼容的好处。
采用DALI之后,不同制造商生产的不同的控制机构之间具有兼容性和互换性,包括电子镇流器、变压器、LED、应急疏散灯和出口标志,以及相关的控制设备。
1.项目规划
使用DALI接口的照明项目的规划基本上与使用模拟接口的项目类似。深思熟虑并充分准备的规划可以使安装成本降低,并可以在工程完成前将规划的错误暴露出来。
DALI在规划中的优点:
(1)不需要并联接线的条件DALI系统就可以控制单一照明或一组设备。
(2)由于DALI可以控制设备的开关状态,主电源负载的开关也可以在规划中省略。
(3)因为可以采用追溯而不需要重写,规划中不需要考虑设备的开关,控制面板或传感器的位置。
(4)DALI允许星形或串联连接,连接的配置也可以先不考虑。但是不允许连接成环网。
星形及串联连接可以通过串联连接在一起。多数情况下星形的结构可配置不同长度的电缆,串联接线布线简单。为了维护及修改,规划及安装过程中应该清晰地指出电缆的预期分配。DALI元件电缆末端没有终端电阻,这种方式已经被数据传送接口淘汰。
照明设备及相关的控制结构应该在平面布局图上清晰的指出。DALI系统对做规划的人没有特殊或额外的要求,但是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以下7点:
(1)DALI接口已包含了2根接线;(2)最长电缆的长度不大于300m;(3)接线遵守所有的相关规范及条例;(4)指定的DALI元件数量不超过64;(5)DALI元件地址在文档中清晰的定义;(6)已考虑了所有的照明设备,传感器,开关面板及控制单元;(7)控制单元的特殊要求。
2.器件选择
选择器件时应考虑DALI器件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有所预留或兼容。
标准配置的控制器件可用于照明装备的安装。在带有保险的回路,DALI单元和主单元都可以安置。DALI单元应与主电压设备接线一致。
控制单元应按照制造商说明提前安装。多种类的开关及传感器均可以使用,从常规标准的多功能面板到集成红外线接受器的日光传感器。
控制单元在逻辑上协调传感器,开关面板及DALI运行设备间的工作。控制单元可以是一台独立的标准单元或者是可以从主系统接收指令的接口。有集成控制的智能传感器或开关面板也可以。
需要特别注意传感器或者开关至控制单元之间的连接。有两个变化:
方法1:传感器及开关分别直接连接至控制单元。这种接法有利于元件的使用,是行业标准。
方法2:传感器及开关由DALI电缆接至控制单元。这种接线方式在传感器/开关至控制单元之间不需要额外的接线。两种方案都有优点,可独立使用。
3.电缆敷设
DALI 接口的照明控制系统的安装必须由有资质的电气工程人员按照电气系统的法规条例执行。必须满足DALI布线的最大数量及最长电缆长度的要求。
目前,对于1-10V技术,功能由元件的接线及传感器和控制器件决定,而在使用DALI安装时,功能是由特定的DALI控制器件及其自身技术特性来决定。与1-10V接口相比,DALI控制线不需要额外的其他安装工具,附属器件或测量、测试设备,也不需要特殊的数据通讯电缆。但必须有清晰的方法区分是否使用DALI控制。
DALI控制线包含与1-10V接口相同的两根导线。可以与电源系统同时安装。供电线及DALI控制线可在同一根5芯电缆内。一般情况下在DALI控制线路中接入DALI元件时不需要有特殊的指南。为了保持清晰且便于识别,建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所有接线方式都保持一致。
4.校验及文件
在安装DALI系统时做最后的检查时,下列内容应形成文件:
(1)遵照法规条例对主电压的安装及校验。(2)DALI用户间的回路长度:在第一到最后一个DALI元件之间,回路允许的最大长度为300m,最大电压降为2V。规划的回路长度与实际回路长度相符。(3)单个回路DALI用户数量上限:用户的最大数量取决于使用的DALI控制器件。DALI标准分别指定了22.5V的电压和250mA的电流。允许的最大电流损耗为2mA。核实运行器件的最大允许数量没有超过额定。(4)DALI 运行器件的功能:供给标准电压时,DALI运行器件切换到最大光通量。连接到标准电压时,所有DALI运行器件切换的最大光通量(5)核查DALI布线:操作控制器件控制开(关)。核查照明灯的开或关。(6)测试DALI控制器件的功能,须遵照制造商的指定执行。(7)绝缘测试,遵照当地法规条例执行。
5.运行调试
DALI系统的试运行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器件。运行系统提供的控制器件的软件及工具将决定其大部分技术特性。施工人员应该在运行阶段输入相关的地址:灯具-平面-房间-在规划中的位置-参照组-控制地址-所属组。
在运行中要进行照明的配置,如果后期需要,可以修改配置。
单一地址的分配使核查运行器件或运行器件错误检测成为可能。可以在识别阶段通过控制器件进行组地址的分配。将组地址分配任一运行元件形成可寻址组。
一旦识别出运行设备或分配了组,就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照明等级的方法创建照明场景。由DALI运行器件中的控制器件发出不同的指令储存不同的场景。每个用户可以储存最多16个场景。
当元件有增减时,需要重新识别用户。可以更改所有的地址或根据控制系统的特殊规定更改选定的地址。
控制器件及电源连接后,很容易识别出DALI用户。搜索DALI用户可以用下述2种方法:
(1)控制元件制造商会在制造的过程中储存元件的基本ID,控制元件会记录所有运行连接到DALI系统的ID(地址长度为24位)。如果两个长地址一致,控制器件将触发镇流器可执行的随机功能。结果将创建一个新的长地址。
(2)灯到运行器件的连接断开时,可以识别DALI用户。此时运行器件必须连接到主系统上。
上述情况下,一旦根据要求进行了识别,单个地址或组将被直接分配到已知的DALI用户上。
另一种可能是安装前分配地址,所有的DALI运行器件先排序。
指定的DALI结构允许使用传感器,按钮,控制线圈,触摸板及PC操作界面。可通过电线,红外线或无线电传输信息数据。
【参考文献】
[1]陈昌鹏,缪希仁.基于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系统研究与开发.低压电气,2009,(14):21-22.
[2]肖辉.电气照明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丁文华.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周鹤良.电气工程师手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贵州国有企业改革概述 篇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贵州整个改革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克服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弊端, 进行了艰苦不懈的努力探索, 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承包经营, 从转换经营机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一个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历程。
1 贵州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改革
1979年, 贵州省贵阳钢厂等33家国营工业企业成为首批扩权试点单位, 拉开了贵州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回顾已经走过的30年的改革历程,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 贵州省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2002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明确地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要通过产权结构的改造, 成为“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 要求全省各级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一时期, 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1) 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5年1月, 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选择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意见》, 确定22户不同类型的企业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1998年, 在总结全省22户建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选择了5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 以《公司法》为基本依据进行规范改制。
这一时期, 通过改革更新的国有企业, 状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总资产从1997年的769亿元增至966亿元, 增长25.6%;资产负债率从69.2%下降为62.8%;下降了6.4个百分点;销售收入比1997年增长了16.2%;利税总额增长11.7%;利润增长40.9%。通过多种形式分流, 在职职工减少了3.8万人, 较好地实现了既定的工作目标”。
(2) 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这一时期, 贵州省按照党的十五大关于企业改革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的精神, 在实施各项改革措施时, 力求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体现“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原则, 将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落实到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上, 坚持“抓大放小”, 调整结构,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是围绕发展壮大全省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 加大力度培育和组建企业集团, 形成规模经济。二是支持在全省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重点企业进入“国家队”行列加快发展。三是按照“放开搞活”的思路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不同条件, 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四是积极引导东部发达地区参与全省企业的资产重组。至2002年, “全省实际利用境外、省外直接投资60.6亿元。实施出口商品、出口市场、经营方式多元化战略, 促进了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同时鼓励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
(3) 进一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扭亏脱困。
一是针对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行业分布广、亏损源相对集中的特点, 制定了《贵州省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实施方案》。二是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负债过高的突出矛盾。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明确有关规定不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也适用于全省国有大中小型企业改革。从制度上保障了国企改革向新的领域迈进。
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党的十六大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了“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有企业改革, 把国有企业改革推向深入。
(1)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2003年3月, 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成立, 统一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权力。从2003年至2009年, 贵州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和工作内容更加深入、细化, 为保障国有企业向纵深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2) 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2003年以来, 贵州省国有企业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主, 同时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2003年10月,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3) 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进一步明确、细化。
为了正确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非公36条”) 。2008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林树森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放宽市场准入, 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
(4) 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
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而言非常重要。2005年4月中国证监会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这对于贵州省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改制, 产业整合以及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都有积极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巨大变革, 也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省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2 贵州省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不足
纵观贵州省3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毋庸置疑, 贵州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中央的指导和贵州省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是改革是无止境的, 因此, 贵州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同所有的事物一样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一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导致经济体制改革有时难以突破。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省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出, 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 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 可以说, 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 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二是对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状况重视不够, 造成的后果将是深刻而长期的。贵州省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 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 但是, 实际情况是, 贵州省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特别是在国有垄断企业领域, 如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部门, 这种现象更明显。收入差距的拉大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而且随着贵州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政策的实施, 这种收入差距还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三是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重视不够, 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省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进行, 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明显的。但是, 技术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是滞后的。而且, 同一个地区的不同企业在面临相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下, 在制度变迁发生后, 虽然在短期内都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明显好转, 但是过几年后, 却出现了企业效益的明显差异。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技术进步的作用。这也说明了技术创新在制度创新后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当然,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互动的, 应该从技术创新的相对不足反思我们的制度创新——它的不足和不配套。
3 贵州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启示
李世民曾经指出:“以铜为镜, 可正衣冠;以古为鉴, 可知兴衰;以人为镜, 可明得失”。如实地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可以反映出得失兴衰的现象。因此, 对贵州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不能是超然物外的态度, 而是应该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进一步推动贵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大繁荣。
一是要着力于机制创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实现企业机制转换的根本性措施。通过公司治理结构, 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 最重要的是必须健全由企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形成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相互激励又相互制衡的新机制。
二是要着力于科技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美国政府的科研投入只占社会全部科研投入的20%, 日本政府更是把这一比例降低到了10%以下。”它们大量的科研工作, 甚至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都是由企业唱主角。贵州国有企业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落后。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科研院校与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 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要加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运行的特殊形态和功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性质差别决定了它们履行的责任不同, 其功能和作用也不同。无论是国有企业, 还是非国有企业, 都没有全面优势而只有比较优势, 都必须从属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需要。这是推进贵州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真正具备的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
四是要加快建立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目前在中国、在贵州, 怎么样让政府比较好地充当“无形之手”, 适当扮演“扶助之手”, 防止伸出“掠夺之手”?关键是制约政府的权力, 规定政府权限的边界, 打造“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责任政府”。
总之, 贵州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 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但改革是无止境的, 绝不是一两个部门的具体业务, 而是一项综合性、配套性很强的改革。它急切地呼唤良好外部环境的创造、企业内部的革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之相对应、合拍或同步, 推动国有企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21世纪的贵州, 各方面都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 让我们再次重温周恩来总理于1960年5月视察贵州时的讲话:“贵州山川秀丽, 气候宜人, 资源丰富, 人民勤劳。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加强团结, 努力工作。那么, 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 大有希望。”这不仅是周总理对贵州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希望, 也是贵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正确方向。我们坚定地相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省近4000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更加稳健地前进!
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贵州省国有企业改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92年至今, 围绕建立“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贵州省大致经历了两个改革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2—2002年;第二个阶段是2002年至今。在近20年的改革发展中, 贵州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在新时期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进一步探索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贵州,现代企业制度,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玉清, 李春玲.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18.
[2]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走进新世纪——十五大以来贵州发展新篇章[M].贵阳:贵州地图印刷厂, 2002:87-88.
[3]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历次代表大会文件选编[C].贵阳:贵州地图印刷厂, 2004:1226-1241.
[4]何仁仲编.当代贵州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300.
[5]肖自立著.贵州当代经济问题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236.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干部群众最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3:170.
【企业文化概述】推荐阅读:
荣盛企业文化概述10-28
专题企业文化测评概述10-03
企业文化理念设计(企业文化,理念,设计)08-03
企业文化≠老板文化10-28
家居企业企业文化09-09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12-31
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08-08
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08-31
企业文化就是客户文化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