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整合

2024-11-06

社区整合(精选12篇)

社区整合 篇1

社区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是贯穿人生漫长岁月始终的终生教育。今天的社区教育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教育。发展社区教育, 对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心理身体素质, 提高社区精神文明水平,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岔河镇社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 全方位开拓教育培训渠道, 实行“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前后滚动、全面发动”的运行机制, 通过讲师讲课、志愿者服务、社区文艺团体活动、各类教育培训、学习型组织和家庭创建等形式, 以社区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岔河镇社区教育中心2009年被评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

一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 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深入开展社区教育, 领导重视是关键。社区教育是教育进社区 (村) , 社区教育中心必须依托乡镇, 成立以镇长为主任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各村、企事业单位也应成立村居民学校, 负责本村社区教育工作。定期召开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会议, 制订计划, 并对全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制订并完善各种制度, 定期对辖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指导。

二加大投入, 整合资源, 建设社区教育各项载体

社区教育就是要使全社会“人人是学习之人, 时时是学习之时, 处处是学习之处”, 通过不断的学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有投入, 有资金保证。对照有关文件精神, 每年都能将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按时足额拨付给教育中心。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教育中心实行社区教育资金专款专用, 并通过各种教育培训筹措社区教育资金, 适时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 突破社区教育阵地设施不足的瓶颈, 遵照“循序渐进、典型示范、扩大基地、发展载体”的原则, 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村居民学校将教育培训向广大村民开放, 如“三室一点” (老年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和体育路径点) 等文化体育资源共享。我们的社区教育做到了社区全覆盖, 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居民就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

三因地制宜, 搭建社区教育各类平台

社区教育是推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提升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载体作用, 必须搭建好社区教育平台。

1. 搭建老年娱乐活动平台

老年群体参加社区活动时间充裕, 老年教育活动精彩纷呈。社区教育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 通过村居民学校全面开展老年教育, 各社区老年人踊跃参加, 真正做到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美术、书法、声乐、舞蹈、戏剧等十几个兴趣培训班, 更是老年人所爱。我们充分利用社区中心和各村居民学校, 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的求知、求美、求乐需求, 开办养生保健、健身等休闲娱乐的知识讲座, 每年有2000多名老年人参加。部分学有所长的老年人还被社区学校返聘为培训班的业余老师, 发挥他们的余热, 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

2. 搭建青少年素质教育平台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青少年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对象, 组织各类活动对社区内的青少年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人生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小学校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平台, 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 近几年我社区就开展各类培训讲座30多期, 受教育培训达3000多人次。社区内各个校外辅导站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类活动, 不仅对青少年加强知识教育, 还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3. 搭建新型农民培训平台

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的“三农”问题, 农村的社区教育要以“三农”为主题。在农村, 紧紧围绕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作为工作重点。围绕新型农民成长的问题, 积极开展培训实践。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 把职业型农民、农产品经纪人、果农、农户四类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规的农民。如大棚草莓栽培、欧亚葡萄种植技术、畜禽饲养防疫、农作物疾病防治等。坚持科技为“三农”服务, 做到“帮钱帮物不如帮技术”。近几年我中心年年举办多期草莓、葡萄的种植培训, 并请专家手把手地传授技术, 实用技术培训更是常态化, 共培训农民上万人次。同时充分利用我社区中心的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带动农民致富, 如洪泽县国瑞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洪泽县幸福生猪饲养场等。

4. 搭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平台

近年来, 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 由于他们学历不高, 技术不强, 加之生活习惯有差异, 不但就业出路狭窄, 也给社区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为把他们纳入社区管理目标, 淡化“常居人口”界线, 强化“劳动人口”概念, 社区教育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各项培训。这种培训要坚持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就业, 有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 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等原则。我社区中心每年举办4期培训班, 开展维权、安全、文明等三方面的基本培训, 还和劳动保障中心联合, 获取更广泛的用工信息, 多渠道为农民安排就业。同时针对农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就业指导, 如规范言行举止、掌握面试技巧等, 深受农民工的欢迎。

5. 搭建学习型社会创建平台

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是学习型社会的细胞, 学习型社会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社区教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全过程, 逐渐成为一种日常性的居民自我教育活动, 促进了人的素质完善和品质提高, 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氛围日渐浓厚。社区教育要不断宣传终生学习思想, 让终生学习理念在社区民众中生根、开花, 让我们的社区“人人是学习之人, 处处有学习之所, 时时有学习之机”。要注重对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的扶植和推荐, 对典型的学习型家庭和单位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让我们的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 这才能全面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我中心十分重视对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单位的扶持和评选工作。近年来, 评选出学习型个人300多人, 学习型组织 (含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居、学习型事业单位等) 50多个, 学习型家庭200余户。

四主动出击, 拓宽门路, 发挥社区中心主阵地作用

社区教育要围绕“加快投入、夯实基础、扩大试点、孕育特色”的十六字工作方针, 确立“师资队伍精干化、办班方式多元化、运行机制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促使领导统筹能力进一步加强, 教育职能进一步扩展,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教阵地进一步壮大。

1. 改变理念促师资队伍精干化

多年的社区教育发展证明, 社区教育是“大教育”, 搞好社区教育, 必须走出传统的学校和教室, 走进市场、工厂、社区, 充分利用社区内能工巧匠, 全面整合教育资源, 才有生命和活力。

学校要建立社区教育人才库, 组织能工巧匠成立社区教育讲师团, 通过课堂教学及现场指导等形式, 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技艺。此外, 我中心组织成立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教育宣传活动, 扩大社会影响。

同时, 辖区各类学校现有教育设施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 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与文体活动场所, 在节假日等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 实现辖区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2. 主动服务促办班方式多元化

培训要有针对性, 了解市场需求是关键。为此, 我们创立了“开放教育、按需办班、送教上门、主动服务”的教育模式, 在农村社区, 紧紧围绕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程, 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作为工作重点。进工厂、下田间, 到处都是课堂。培训时间灵活, 周一到周五都可以, 双休日及节假日也可以, 白天可以晚上也可以, 随时都可以培训。

3. 高端教育需求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型企业、各类服务行业的不断涌现,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技能证书的教育培训, 受到社会欢迎。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加快教育培训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教育服务水平, 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随着社区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 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整合教育资源, 全方位、多渠道全面深入开展社区教育, 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整合社区所有教育资源, 搭建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平台, 拓宽社区教育办学渠道, 实行“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前后滚动、全面发动”的运行机制, 有利于深入开展社区教育,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社区整合 篇2

扎实推进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

宿豫区顺河镇豫苑社区位于宿豫城中心,是2005年成立的新型社区,辖豫苑别墅、东方花园、朝晖公寓3个小区,总人口4900余人。党委下设3个小区支部,共有党员159名,其中离休党员14名,退休党员32名。

近年来,我们在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中,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积极探索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健全队伍,完善制度

自社区成立之初,我们一直致力于做好为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区委老干部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按照“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关心照顾和就近发挥作用”的服务要求,我们把为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服务到位。成立了为老干部服务的联络小组,构建了服务网络,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细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老干部理论学习、走访慰问、包干联系、就近发挥作用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等各项制度,配套完

善党员活动室、电教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设施设备。从组织上、制度上和阵地上保障老干部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保证了离退休干部、党员能够过上正常的组织、文化生活。

二、立足实际,整合资源,为老干部就近学习、活动和得到照顾提供方便

一是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活动。社区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对辖区内外的各类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全面开放各类学习、活动场所,经常性组织文体比赛、老年健身节等活动;添置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功能,并利用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组织老干部观看时政、“党员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和红色、励志电影等节目;图书阅览室增订《银潮》、《中国老年》、《老年健康》等报刊十余种,方便阅读;多功能室配有象棋、麻将、乒乓球、老年健身器材等,成立了老年俱乐部;组建“俏夕阳”文艺宣传队,邀请离退休老干部参与节目的创作、编排、巡演。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离退休老干部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轻松地融入到社区三个文明的建设环境中来。二是切实照顾好老干部。针对离退休老干部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心理亟需调适的特点,按社区干部分片包干联系制度,总是以征求老领导对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为话题,登门拜访,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

和生活需求。同时,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引导从岗位上刚退下来的老干部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学习和文体活动,参与社区的各项建设,力争实现让他们“离职不离休”的良好愿望。定期向老干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家政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困难救助服务等。社区领导班子对离退休干部坚持日常随访、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有困难必访、伤亡必访,开展节日慰问,深入老干部家中走访座谈、交心谈心,真正关心老干部精神、关怀老干部生活、关爱老干部健康。努力地让他们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给予他们的真诚的帮助和关心。

三、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离退休干部作为各条战线上的优秀群体,具有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等特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社区的宝贵资源。我们注重充分发掘老干部政治优势、能力和专长,为社区建设服务,使社区工作和老干部工作获得双赢。一是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专长和协调能力。我们通过经常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向他们通报社区工作,让老干部参与社区建设,聘请老干部担任社区党建顾问、关心下一代协会辅导员、社区议事员等形式,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老干部的作用。二是利用老干部的影响力和革命经历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请老干部们为社区的孩子们讲

党史、革命史,请老干部为社区党员、社区青少年作报告、谈体会,邀请老干部参加社区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活动,让老干部用自身行动影响、带动周围的党员、群众,取得了很好成效。三是让离退休干部感受到自身价值。我们组织老干部发挥余热,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老干部在社区不仅得到了关爱,而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开始关注社区、热爱社区、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社区里,老干部们没有“人走茶凉”的感觉,组织的关心,周围人的尊敬,对他们的心理上是极大的安慰。很多老同志都表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愿意多为社区做些事情。

让离退休老干部轻松地融入社区,在我们搭建的平台上活动,在参与中享受快乐、在发挥余热中体现人生价值,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不懈的责任。在为老干部们服务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经济基础和经验积累等原因,这项工作的效果与上级的要求和老干部们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会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地提高为离退休老干部“四就近”服务的水平,为老干部们的晚年生活、发挥余热、体现价值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社区整合 篇3

1. 德育资源

指可以运用于德育过程、能够给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的因素。

2. 社区德育资源

指以一定社区(本文指海珠区)为主题,有利于开展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资源,包括现实和潜在的各种物质、文化要素和条件。

3. 开发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

本文是指挖掘广州市海珠区潜在的德育资源并进行有效的选择、分类、整理;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实践、道德体验、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二、开发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的策略

1. 组建“港湾之家”

我校组建社区资源同盟——“港湾之家”。下设“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同盟”两大主体。家委会分设班、校两级,由各班老师推荐家长志愿参与;教育同盟分为街道、社区、行业三块,主要由街道、社区的管理人员及各行业的代表组成。我们定期召开会议,通过学校工作计划、讨论商议教育事项、协调家校社工作开展、搭建家校社的沟通桥梁。

2. 开设“流动课堂”

我校自2012年始,就采用“邀请函”的方式,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校举办“德育流动课堂”,结合各中队特色开展的专项特色活动。

3. 创办“真人图书馆”

我们创办了“真人图书馆”——每一个嘉宾就是一本“真人图书”,透过不同职业的“真人图书”,学生们了解到的不仅仅是这位“家长”,更是他身后所代表的职业团体。

4. 搭建“成长平台”

我校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同盟提供的便利,在社区内建立了一批学生们的实践基地。如“一小时社区行”系列,通过大队部的倡议、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利用课余时间由老师带队分别到这些实践基地进行“一小时”的体验活动。

5. 倡导“假日实践”

每个学期,我校少先队大队部都会提倡学生走出校门、家门,主动接触社会。

三、开发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的成效

1. 家校携手,和谐育人——拓宽教育活动的广度

通过开发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家长开放。在相互交流、协作过程中,志愿辅导员、家长委员会、德育流动课堂有序推进,家校社和谐并处,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助推力。家庭、社区、学校的携手,扩大了教育的群体,壮大了教育的力量。

2. 教学相长,优势育人——完善教育资源的深度

家长的资源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扇窗口,可为学校的教育需要提供各项支持和服务,当这些潜在资源与学校资源有机结合时,不仅完善了教育资源的深度,还扩大了教育资源的广度,促进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的教育网络搭建更为完善。

3. 亲子相融,情感育人——增加亲子感情的厚度

社区德育资源的引入,最受益的就是学生。通过家长流动课堂,不少学生发现了自己父母的优势所在,对父母的印象大为改观;在亲子实践中,时空与话题的交融,亲子关系的改善效果明显;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家庭之间的交流互动,反思促进提升,家庭、社区的教育活力得以充分体现。

4. 联盟共建,实践育人——提升资源流动的频度

学校、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场所和载体,只有充分发掘家长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有机融合,从而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赢。家长是社区中的最大资源,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教育参与,就能形成各个行业、各种层次的教育联盟共同体。加上学校不断发掘的社区中的共建单位,也是对学校立体教育网络的有益补充。

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有利于家长和社区的专业成长,也给学校提供了展现办学特色的平台。以身边的社区资源、人力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为我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注入更为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让社区育人、实践育人之路走得更远更宽!

社区资源整合浅议 篇4

一、社区资源的含义

社区资源就是社区自身内部存在的可以有效地促进供社区发展的资源, 主要包括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以及综合资源等。第一, 物质资源是社区所有的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它是社区发展和建设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持, 一定规模的物质设施是满足社区成员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第二, 精神资源指社区中各种公共组织和社区成员的社会态度、精神风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等, 精神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区的办事能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社区成员会对社区的活动产生认同满意或者不满的心理, 就算是一个社区的物质资源非常丰富, 如果社区成员的态度是消极的, 那么这种物质资源不仅不会起到积极作用, 还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 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是协调发展的, 不会出现物质资源或者精神资源强弱不等的现象;第三, 社区是人群生活的共同体, 其中人口是构成社区的首要部分, 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是这些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 主要是指社区成员中具有能力及政治素质的人, 人力资源对社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 任何团体想要有秩序地进行下去, 就必须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维持和管理, 社区是地域性的社会实体, 仅仅依靠邻里这些基层的群体是不够的, 这就需要发展相应的社区组织;第五, 综合资源指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 或者是一种传统资源, 社区具有社区文化, 这种社区文化资源又被称为综合资源。

二、社区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资源整合在认识上不统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社区也获得了发展, 但是社区的发展仅仅使得社区居民有了共同的生活地域, 他们之间严重的缺乏联系和社区共同体的意识, 这是因为外来人口的增多, 使得社区内成员的人口素质差异大, 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多元化, 种种原因都使得他们对社区资源的整合有着不同的认识;社区自身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 各部门之间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也都存在差异, 这就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地整合。

二是社区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 我国社区并没有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 大多数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都是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为主, 他们既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 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就只是满足一些基本的生活方面的要求, 而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是政府角色错位。社区资源的整合需要政府来协调推动, 但是政府并没有完全地转变自己的角色, 过多的干预社区的治理, 抑制了社区的功能发挥, 再加上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就又导致了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化和形式化问题特别突出, 许多政府举措并没有实际发挥作用, 只是流于表面工作, 从而使得存在于社区资源整合中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是居民社区意识淡薄。在现在新型社区中, 居民大多是外来居民, 彼此之间都不了解, 虽然生活在一起, 但是缺少联系, 这样社区居民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 对社区的建设不会投入感情, 没有共同利益的认识, 社区的建设必将是一盘散沙, 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

三、社区资源整合的建议

第一, 培育社区意识, 形成社区资源共享共建局面。社区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不仅要考虑到政府对社区的规划, 还要考虑到社区居民的需求拉动力, 能够实现社区良好发展的要点就是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社区的建设首先要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 只有居民具有了社区意识, 才能将社区力量聚集到一起, 从而带动社区的发展。然而, 目前社区发展都是封闭性的、独立性的, 自我发展, 缺少交流与互动, 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因此现在应努力实现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开放社区资源, 最终实现社区的资源共享。

第二, 培育专业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团队, 我国应该着力培育专业的社区队伍以壮大社区的建设力量, 我国可以根据居民自己的意愿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 择优录选, 充分发挥有能力的、政治素养高的人员的才能, 同时也可以对社区工作中领导干部进行定期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保持他们的能力与时俱进, 也可以建立志愿者团队, 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为社会居民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

第三, 明确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角色。政府应该简政放权, 充分发挥社区的灵活性, 由社区自己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实现社区自治, 但是社区自治并不是完全将政府排斥在外, 政府要有效的接入社区的治理, 仅仅依靠社区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社区资源的整合, 这就需要政府从中协调, 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 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真正的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辅助社区发展, 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四, 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的首先任务是要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其中最能体现居民满意度的是社区公共物品的建设, 所以要努力改善社区环境, 包括绿化及人文环境, 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 社区应该多组织一些小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组织的作用, 这样可以促进邻里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既满足了居民的心理需求, 又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又可以发挥社区居民主人翁的精神, 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杨贵华.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及其能力建设——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 2010.1.

[2]邱柏生.论社区资源类型及其整合方式[J].时事观察, 2006.6.

[3]胡苏云, 赵云.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型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1997.4.

[4]徐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资源整合研究——以唐山市社区为例[D].2012.3.

[5]李力, 张国桐.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经济研究, 2007.8.

[6]李世红.浅析社区资源的整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6.3.

社区工作方案设计(整合版) 篇5

1、问题的称述与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在饮食上的选择越来越多,一味以个人喜好为住,以至于人们的膳食结构明显的出现了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患糖尿病的概率大大增加。社会工作者通过各方面资料的收集,现对这一现象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做出如下总结。(1)人们的膳食摄入不科学、不合理。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能力的增强,使得人们有能力根据个人喜好采购和品尝各种食物,讲求吃的好、吃的精,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糖尿病之类的“富贵病”。(2)居民自我保护和疾病预防意识的薄弱。在社区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居民缺乏对糖尿病的基本认知,更不懂得该如何预防糖尿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3)疾病预防与治疗知识的社区宣传力度薄弱。

2、方案设计(1)方案目标:帮助社区居民提升自我保护和疾病预防的意识,通过对居民饮食习惯的调整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获得健康生活。(2)方案实施策略:

1、印制糖尿病知识宣传手册,为居民介绍糖尿病的发生、危害、预防知识,统一向社区居民发放;

3、举办糖尿病知识专家讲座,为居民安排免费医疗专家讲座,普及糖尿病预防知识,以及如何科学合理的饮食等常识。

3、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合作,定期开展义诊活动,请医生入社区为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检查,以及疾病知识解答。

4、举行合理膳食的比赛活动,评选科学合理饮食的家庭,设置奖品作为鼓励,也同时提升居民改善膳食结构的积极性。(3)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4)方案评估: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社区居民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对于相关宣传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

方案设计

假如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城郊接合部的一个城中村,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附近工厂以制造业为主,工作强度大,还经常加班,许多务工者根本就没有时间关心子女的成长,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不再继续读高中,而是流落社会,平日无所事事,经常在社区聚众滋生事端,如破坏公物、欺负敲诈中学生、打架斗殴等。请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份青少年社区服务方案。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剧,城市中外来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城郊接合部的城中村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其中不少家庭,父母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成长;文化程度低导致其以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待子女。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流落社会了。他们往往平时无所事事,在社区中游荡,寻衅滋事,成了社区乃至社会团结稳定的定时炸弹。该移民社区的青少年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⑴ 性格比较散漫,组织性、纪律性差,可能存在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 ⑵ 由于父母忙于为生计奔波,使得子女缺乏必要的管教和帮助; ⑶ 由于家庭条件受限,移民子女无法继续学业,又无一定技能以竞聘工作,导致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对未来缺乏希望; ⑷ 在缺乏家庭和学校的管教后,朋辈群体成为其唯一的精神依靠和寄托,一些不良群体的影响导致其在社区中横生事端。2.方案设计:

⑴ 方案目标:协助改变该社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家长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家庭和谐环境;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就业辅导和技能培训,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⑵ 方案实施策略:

① 开展移民子女小组活动,为他们提供朋辈支持和愤怒控制的技巧。在移民社区中开展愤怒控制小组,在朋辈互助的条件下,帮助其了解偏差行为的后果以及学习愤怒控制的技巧。② 充分利用街道、居委会资源,展开技能培训班,为移我子女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的场所。社会工作者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移民子女提供课业辅导,使其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移民子女无所事事并非完全因为他们没有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一技之长。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街道和居委会的资源,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班,帮助移民子女习得一技之长,并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手艺谋生,主动就业。

③ 在社区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移民子女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自我效能。移民子女由于受到社会歧视和一些不公正待遇,往往存在自卑、漠然、自我价值感低等特点。社会工作者可针对这些个性特征,将他们组织起来,一起就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或者在社区中开展活动。当他们的计策使得社区成为更好的生活空间时,他们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使得自卑感降低,自信心增加。此外,由于移民社区人员的复杂性和流动性,是一些社会问题的死角,青少年也容易受到城市亚文化的侵蚀。社会工作者也可根据这一特点,组织青少年在社区中开展例如“禁毒”知识宣传等活动。

④ 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移民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移民子女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他们也因为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无法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将这类家长组织起来,根据他们工作时间的特点,定期开展亲子教育方面的指导讲座,提升其对子女管教的关注度和沟通技巧。⑶ 方案执行: 首先,社会工作者在方案执行中需要和参与者做好沟通与协调,鼓励他们按时积极地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

其次,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的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与各方面做好交涉;再次,在为参与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注意监督执行进度,出现危机及时处理; 最后,鼓励参与者在社区中将所学进行推广,惠及更多的社区居民。

⑷ 方案评估: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及其结束后,社会工作者都要对方案执行情况、参与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最重要的是社区活动的成效评估和过程评估。

案例分析及方案设计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五:

某居民小区位于本市郊区外环线边缘,小区内有住户1840户,长住居民5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支农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小区人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三是外来人员多。小区接上级综合治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小区各楼道内安装电子防盗门。然而有的居民认为,外来人员多的楼道,安装防盗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有的居民觉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安装;还有人顾虑,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等等。面对不少居民都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情况,如何将该项工作顺利推进。社区干部前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1.上述案例属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哪个范畴? 2.试分析部分居民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方法,帮助社区干部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答题要点:1.本案例属干社区治安工作。

2.深层原因:(1)社区内生活困难人员多,难以支付安装费用;(2)社区居民结构复杂,难以统一思想;(3)对防盗门的产品功能及质量不信任等。

3.介入方法和策略:(1)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听取各居民住户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还可以召集小区内的党员、意见较多人员和部分骨干开座谈会;(2)运用社区居民领袖教育的方法。召开楼组长、楼代表会议,传达工作精神,统一他们的思想;(3)采取行动策略:对于防盗门质量问题,可以与生产安装企业进行沟通,在小区内现场展示和演示几种防盗门的样品;(4)加大宣传力度,对社区冷漠居民和反对居民进行个案工作,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安抚和调适。

案例六:

某个寒冬凌晨,某居民小区的一幢老式砖木结构居民住宅由于户外电气故障而遭受了火灾。大火烧毁了3户居民的全部家当,还殃及了另外19户居民,使他们的家庭财产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当时正值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火灾使受灾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怎样才能让这些居民安心过年呢,社区干部急在心头。

问题: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受灾居民面临的困难有哪些方面。2.为了帮助这些居民平稳过好年,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策略? 答题要点:1.面临的困难:(1)如何在家财尽毁的情况下,有安身之地,对抗严寒;(2)怎样在最短时间内,置办起生活必需品;(3)怎样从悲伤中重新走出来,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年;(4)如何重建家园,等等。2.采取的策略可以有:(1)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每家每户的不同问题和需求;(2)运用个案或小组社会工作,帮助受灾居民走出阴影,树立乐观心态;(3)动员社区居民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4)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发现、挖掘、调动、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帮助居民们重修房屋。

二、方案设计题 案例一:

每年初三学生都会面,临严重的中考压力,学校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度过这个阶段,准备开展一些活动。作为一名学校社工,请你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拟订一份活动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一)问题的陈述及分析

初三学生会面临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家庭关系紧张、自我认同降低、作息时问不合理等问题。

(二)方案设计

根据初三学生的上述需求,设计服务方案,其中包括:

1.方案目标:协助学生改善紧张焦虑的情绪,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的信心。2.方案实施策略:

(1)为学生提供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和管理时间的技巧;

(2)组织一次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分享学习体会和学习技巧;

(3)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4)利用学校其他资源和家庭支持,帮助学生提高信心,获得更多的支持。3.方案执行:主要包括整合学校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等。4.方案评估:包括学生对服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案例三:

你所在的地区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当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困难,很多适龄的孩子无法继续接受教育,常常在外面游荡,有的孩子染上不良习气。作为当地的社工,请针对当地状况,为你所在社区的外来人员子女拟订一份社区服务计划。

答题要点:

(一)问题的陈述及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面临教育、经济、社会适应等问题。(二)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需求,设计出社区服务方案,其中包括:

1.方案目标:协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改善家庭生活质量,使其享有受教育的权力;有一个健康、安全、温馨的社区生活环境。

2.方案实施策略:

(1)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联系附近学校,接纳其入学;

(2)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适合的学习辅导,使其跟上学校学习进度;

(3)利用社区其他资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服务(例如,为生活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申请适当补助,帮助他们熟悉社区环境、融入当地社区等)。

3.方案执行:主要包括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4.方案评估: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其家人对服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

【网络综合-社会工作师考试试题】: 一、一个大学毕业、有着稳定收入、美满家庭的刘先生变成残疾人后社工如何帮助他。

1,优势介入的四个方面

2,介入策略

参考答案:

(一)问题的陈述和分析(接案和预估):针对该案例对小岳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刘先生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有:无法接受残疾的事实,心情很糟糕;生活无法自理,难以适应日常生活;无法面对家人;无法从事原来的职业,失去经济来源,需要新的职业规划。

(二)服务计划的制订:

目的:适应残疾人生活,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目标:调适心理,接受残疾事实;学会生活自理;重新适应家庭生活;未来职业规划。

介入计划和介入系统:

①危机介入。使小岳及家人接受残疾事实,介入系统:本人、家人。

②日常生活的介入。使小岳适应残疾状态下的日常生活,介入系统:康复治疗师、家人、邻里、社区。

③家庭介入。改善家庭关系,协助建立和谐家庭,增强家庭成员的支持力,介入系统:家庭。

④职业规划介入。使小岳重新找到合适职业,提高社会地位和适应能力。介入系统:政府、原来的就业单位、社区。

(三)计划的实施:按照服务计划,开展介入活动,实现服务目标。具体介入活动:直接介入:

①社工对小岳进行心理辅导,疏导情绪,让其接受残疾事实。

②提供康复信息和资源,协助制定康复计划,改造家居环境,学会日常生活技能。

③进行家庭调适,重建和谐家庭。妻子和女儿都要进行心理调适,接受家人残疾的事实,重新进行角色分工,协助妻子扮演家庭的核心人物,调整家庭结构,提高家庭成员的互助能力,重建和谐家庭。

④帮助小岳了解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支持政策,发掘小岳当前的就业优势,探究原来就业单位的潜在就业岗位,协助小岳进行职业规划。

间接介入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如家庭、亲属、朋友、邻居、社区、原单位同事、政府,采取联合行动,提高小岳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四)评估、结案:采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估就是针对方案设计及执行进行全程跟踪、评价;结果评估的指标包括:小岳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居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关系、就业和经济收入、社会参与度等。在评估的前提下,作出明确的结案决定:继续服务或中断专业关系。

二、为外来工子女设计同在蓝天下方案(30分)

用通用过程模式,写一份计划书。

关于同在蓝天下的外来工子女问题的方案设计,应参考以下两题的方法:

你所在的社区有许多外来务工者子女,他们白天在学校学习,回家后就没有人看管照顾,平时的课余生活也比较单一。请针对这些外来务工者子女,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一)问题的陈述及分析

外来务工者子女遇到的问题包括课余生活比较单

一、没有入辅学习、缺乏和父母的交流等。

(二)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外来务工者子女的需求,设计出社区服务方案,其中包括:

I.方案目标:丰富外来务工者子女的课余生活,使其拥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2.方案实施策略:

(1)增加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提高家庭系统的支持作用;

(2)定期组织外出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城市的变化;

(3)联系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孩子们提供学习辅导;

(4)利用社区其他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服务(如,安排晚托班、提供膳食等)。

3.方案执行:主要包括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4.方案评估:包括外来务工者子女和家长对服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

案例一:

假如你是一名社区社会工作者,你所工作的城市社区里有许多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他们往往结伴“泡”网吧,针对这些中学生的行为,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一)问题的陈述及分析

沉迷网络的中学生会面临学业、家庭关系、个人升学、身心健康等一系列列问题。

(二)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中学生的行为,设计出社区服务方案,其中包括:

1.方案目标:协助网瘾青少年消除网瘾,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其处理家庭关系,使其拥有健康、安全、充实的社区生活环境。

2.方案实施策略:

(1)为中学生提供戒除网瘾的治疗;

(2)充分利用社区活动室及社区学校的资源,为这些中学生提供活动场所;

(3)组织这些中学生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区服务,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4)成立志愿者团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课业辅导。

3.方案执行:主要包括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4.方案评估:包括中学生对服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

方案设计题目答题要点:(具体参见上述案例)

(一)问题的陈述及分析(二)方案设计 1.方案目标

2.方案实施策略: 3.方案执行 4.方案评估

社会工作本土化:

在立足中国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把来自国外的社工理论、工作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这种结合后的社工理论、方法能够有效的服务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体现在:

1.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本土化,其服务对象应该是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这是社会工作服务于社会弱势群体这一性质决定的;

2.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这是与第一方面紧密相连的。有了工作对象的本土化,我们就要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发展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

社区整合 篇6

【关键词】 社区体育;学校体育;资源整合

On the Integrating Pattern of Community and

School Sports Resources and Facilities

WANG Hui

(He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in citi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achiev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The combination of community and school sports resources help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people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all-people exercising movement.

【Keywords】 community sports, school sport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社区体育作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融洽的地域亲情、便捷的练习方法和良好的健身效果吸引着众多的社区成员,它能够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健身、交往需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总有一些困难,例如许多的健身器材使用不合理、没有足够的场地活动、没有人指导,运动中发生危险等。如果将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资源整合起来,将更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一、全民健身计划

(一)全民健身的定义

全民健身活动,是指政府倡导、市民参与,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当时的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委及人民团体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系统工程,是动员和组织国民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国民素质的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

(二)全民健身计划的意义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在我国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由国家宏观领导、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增强国民整体素质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国民体质建设的发展战略计划,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步骤

全民健身计划从1994年开始实施,采取滚动推进方式、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第一期工程自1994年至2000年,第二期工程2000年至2010年。第一期工程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试点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为重点实施,逐步推广阶段,第三阶段为全面展开,普见成效阶段。

二、社区体育的作用

(一)社区体育的定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1〕。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健康、康复、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人们为了保持健康,开始积极投身运动中来,社区体育就是指以基层社区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2〕社区体育也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二)社区体育的意义

社区体育中主要是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他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地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三)社区体育发展的特点

1.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3〕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在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已经定型成年的基础上,有的为了强身健体;有的为了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有的是为玩一玩,图个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有的是希望促进邻里和谐。

2.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从人口结构看,城市老年人的比例迅速上升,他们拥有大量的余暇时间,又迫切希望健康和重建交际圈的愿望,社区体育活动成为他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扩大社会交际、消除孤独,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

3.体育文化容易被大众承认和接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为改善和充实大众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中华武术、气功、围棋、猜谜语、龙舟、舞狮、秧歌等,以及深受各民族喜爱的各种体育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等,都是社区体育文化中的丰富内容。这些活动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体育文化素质,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情况: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商业及其他服务设施构成了社区完整的服务硬件系统,使社区成为功能齐全的小社会。早在1996年,国家就颁布了有关规定,要求城市居住区,小区级每千人体育场地设施为200m2-300m2。但长期以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导致社区体育空间严重缩水。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紧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制约着全民健身的开展。国家体育总局曾对我国社会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主要场所是公园、居民区空地、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体育场所,这些占总数的70.6%;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占29.4%,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条件亟待改善。而且居民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也不高,主要认为设施的数量少,或面积不够,或收费太高,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开展。

社区体育的对象较为复杂,主要以老年人居多,他们渴望锻炼,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凡有人群的地方,无论是在体育场馆,公园绿地,也无论是在厂矿机关,还是街道、乡村,虽然人们具有浓烈的健身意识,可随意选择与之相应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身体锻炼,但是希望有专业人去指导,以便控制、了解自身活动强度、锻炼时间,锻炼效果,特别是锻炼的安全性保障。

三、学校体育的作用

(一)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条件较好

在硬件设施上,目前在我国运动场地占有率数据上,教育系统高居榜首,中国体育在线对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冯建中的采访中,他给出的数据是,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占我国现有体育场地总量的65.6%。而据原国家体委、国家统计局等单位联合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面积达到13.3亿m2。在现有的体育场地中,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占65.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占0.4%,解放军系统占0.8%,武警系统占1.50%,铁路系统占1.7%,其他系统占27.7%。〔4〕目前影响社区体育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而大多数学校布局合理,校园宽阔,绿化较好,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具有体育场馆、设备较完善等优势。而大多数学校除了体育场地相对较为充足外,非体育专用的空地也相当多,因此,这些都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理想去处。

(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优势

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5〕有专业的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是群众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作为学校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体育技能和丰富的体育健身知识,在完成本职工作与学习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从事对群众体育健身锻炼的业余指导及活动的组织。因此,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不仅解决了社会群众参加体育锻炼需要体育指导员的问题,也为体育教师与学生体育骨干施展才能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学校体育教学时间的保障

据实地观察与问卷调查发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高峰期一般集中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与训练时,大致时间为上午与下午及课外活动时间。清晨和晚间使用率不高,节假日与寒暑假则更低,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高峰期。因此,在使用时间上,开放学校体育资源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影响不大,充分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学生离校的时间,能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而周围的广大群众在余暇时间,既可健身又可领略知识殿堂的文化熏陶。

四、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的优势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将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具有重要作用。

体育场地上,社区体育资源匮乏,不能满足需求;而学校则是体育资源丰富,利用率底,可以从硬件方面缓解了目前社区体育体系建设的需求压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面开放后,良好的场地设施必将吸引来更多的参与者。而学校能有效地改善体育活动经费不足的状况。我国学校体育经费一直以来依靠政府的投入,而学校体育经费不足是长期困扰学校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在保证体育教学与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的前提下,不以赢利为目的,适当向来校内进行体育锻炼的社会群众收取一定的费用,有利于器材、设施及时地维修与添置,在学校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能得到一定的補充,这样有利于体育教学与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学校与社会双赢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效益。

将学校资源和社区文化结合发展,先进健康的校园文化对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具有先进性、健康性、创新性等特征,场地资源共享后,社区体育必将受到先进的校园文化的感染与熏陶,这在提高国民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必将有利于终身教育和国民整体素质教育的开展,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而且意义非凡。学校敞开大门接纳社会群众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是学校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切实举措。社会与学校共享体育资源可以以此为纽带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社会效应,让更多的社会群众了解学校的校园环境、学校发展、办学特色等,这是一般的媒体宣传难以达到的。

而在社区之中有许多民间传统体育的优秀人才,可以用他们特长来为学校体育服务,促进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和全面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而且场地资源共享也增加了学生充分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远好于枯燥的理论说教。

五、结论

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有利于扩大学校体育在社区的影响并有效利用社区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服务。与社区体育的共享可以扩大学校体育在社区的影响,改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有利于改善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可见,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特点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如能有效的利用这种互补性,实现场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共享,将能达到“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任海,王凯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一〔J〕.体育与科学,1998,19(2):12-16.

〔2〕从群,吕伟.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关系——学校与社区共建体育俱乐部研究之三〔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8-70.

〔3〕周良君,吕树庭,陈小英.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社区体育现状和发展对策的实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5):19-22.

〔4〕郭林璇.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区体育的定位与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2):43-45.

〔5〕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与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1):5-7.

城市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探究 篇7

一、城市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需对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及整合等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把握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1.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对于社区服务的定义,国内学者存在着不同观点,不过就实质而言并无太大差异。一般而言,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发动和组织社区成员,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而展开的,本质为社会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活动。

2. 社区服务人力资源。

社区服务人力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指伴随着社区服务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群致力于社会服务工作的人员。简而言之,就是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人。

3. 整合及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本文中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就是将所有存在于社区服务主体中的专职、兼职、志愿者等人力资源通过一定的方法、措施和机制将其整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的使用达到最优配置,从而促成组织和部门革新,提高社区服务效率。

二、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观察和了解,发现当前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几类问题是大部分社区共同存在的,主要可归为以下几点。

1. 服务主体缺乏整合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整合意识和优秀的整合能力是人力资源整合的前提,只有具备这两者,人力资源整合才能高效地完成。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的社区服务主体意识不强,整合能力薄弱,导致出现人力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致使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出现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

2. 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程度低。

虽然整合主体对人力资源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工作,可是依然出现整合程度低的现象。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在即将开展一项社会服务时,不能及时找到需要的人才,或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如若遇到突发事件,很难立即调配到相关行业的替补人员。这样不仅会给开展服务工作带来困难,也降低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 缺乏人力资源整合机制。

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离不开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整合机制,健全的整合机制可以将社区服务主体各部分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互相配合,协调发展,对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有很大的意义。现在很多社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缺乏规划,统筹率低。科学有效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机制是保证服务开展的必要前提,对社区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杂乱无章的人事管理只会给社区服务的开展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障碍。

4. 缺乏人力资源整合平台。

合理的整合机制需要依托在整合平台上才能成功得以落实,整合平台可以公开收集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力资源信息并将其整合后展现在公众面前,使需要的人方便快捷地了解获取信息,解决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社区没有属于自己的人力资源整合的平台,既没有网络人力资源整合平台,也没有实际生活中的关于人力资源整合的部门窗口。人力资源整合平台的缺乏,严重阻碍了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

三、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发现了解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之后,只有在此基础上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出解决的对策。通过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服务主体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且专业性不强。

我国社区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其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也历经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然而现代的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和整合的研究成果并未全部应用到社区的工作人员身上,还是有大量的管理者或工作人员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没有接触新的管理方法,此种做法直接影响了社区服务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区的飞速发展,在此种新形势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社区的快速发展和转型。社区服务主体所持有的老旧的管理理念带来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社区的稳步前进。

2. 服务主体各自为政,疏于联系。

在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出现整合程度低、整合不彻底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各部门、组织、机构、居民和志愿者太过分散,而且不同部门之间缺少联系,分割严重,各自为政。(1)条块分割严重;(2)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正如古语云:“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必须通过职能改革整合完善。

3. 缺乏相关制度。

由于在政府部门常常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存在一些玩忽职守、懈怠工作的人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根深蒂固,不会为自己增加工作量,对于急需解决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机制的问题视而不见,更不会耗费精力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甚至,即便已经出台了相关制度和政策,仍有部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为各种利益关系或其他因素未将其传达下去,使其无法实施。所以,即使人力资源整合主体具备较强的整合意识和能力,但是缺乏权威的制度上的支撑也很难克服众多不良因素,将其付诸实施,这种现象应被重视。

4. 不具备建立资源整合平台的条件。

在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只有科学有效的整合机制是不够的,再完美的整合机制也必须依靠便捷的平台才能被付诸实践准确落实。但是,当前,社区服务资源整合平台严重匮乏,造成了人力资源调配和流动异常困难的问题,间接影响了社区服务的顺利展开。主要原因是,服务主体不具备建立资源整合平台的条件。以上种种问题涉及到太多部门,很难协调,使得平台建设难以顺利开展。

四、城市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的对策

当下社区服务人力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发展,整合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刻不容缓。

1. 服务主体应加强更新管理理念的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当前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体系紊乱不堪,造成工作人员工作效能急剧下降,导致社区服务质量越来越差,所以必须加强社区服务主体更新管理理念的学习,摒除老旧管理理念带来的消极影响,内化新思想,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团队意识和整合意识。另外,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区服务的开展和社区的稳定发展,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服务主体应当尽可能多地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性理论。

2. 加快机构改革步伐,明晰各主体之间的权责。

服务主体必须加快机构改革的步伐,理顺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首先,个主体之间应相互加强联系,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对于同一个地区的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可建立属于自己的联络方式,方便人员协调和服务策划。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一个社区服务同盟组织,并规定当地所有的独立民间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的服务站点全部设在同盟区域内。另一方面,服务主体尤其政府等行政部门,应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合理设岗,明确职责,避免职能重叠,权责不清,提高资源利用率。

3. 进行制度改革,构建三位一体的整合机制。

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机制是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只有具备完整合理的整合机制才能确保资源的有效运用。为了解决大部分社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缺乏整合机制的问题,整合主体必须制定有效的整合机制加以改善。首先,要进行制度改革,良好的整合机制须有制度的支撑才能得以建立和实施。其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来承接,各服务主体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整合机制。为促进社区服务发展,政府应建立健全制度,出台相关政策,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投入,购买社区服务,由社会组织来承接服务,协调其他服务主体共同参与,使整合更加高效。

4. 分级整合,建立不同层次的整合及信息平台。

就目前而言,整合平台可分为网络平台和现实生活中实际的人力资源整合部门,此类部门可以依附在任一社区服务组织,或者民政部等相关部门。这类整合平台并不需要过大的办公地点,开设一个整合窗口即可。另外,服务主体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整合,在纵向上,可以实行分级整合,区、镇、社区等从上而下每个层级都设置网络或者实际负责人力资源整合的窗口,上传下达。横向上可以设立社区服务人事整合平台、社区服务民主监督平台、社区信息网络平台等等。社区服务人事平台,可以收集整合关于社区服务有关的各种人力资源的信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和社区潜在人力资源投身于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周到更便利的服务。多种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全方位整合,大大增加了人力资源整合的力度和程度。

摘要:“小政府,大社会”是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方向,其内在要求是服务社会化、社区化。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利用率低是制约社区服务的主要因素,缺乏整合则是其中主要原因。服务主体整合理念落后、能力不足,主体间缺乏联系等导致人力资源整合存在问题。更新服务主体管理理念,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构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及整合平台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促进社区服务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整合,机制,平台

参考文献

[1]郭荣茂,杨贵华.城市社区资源整合中的自组织能力建设——上海大宁路街道社区资源整合调查[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4-18.

[2]李力,张国桐.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理论界,2007,(8):79-80.

[3]蒲振雷.新时期城市社区资源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4-36.

[4]强锦敏.浅论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J].实事求是,2003,(5):59-60.

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路径研究 篇8

一、社区文化建设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所谓社区文化资源,一般是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所使用、利用、消耗的各种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和文化精神、政策等无形资源的总和。就其形态和表现形式而言,可分为两大类,即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从资源整合路径和手段看,社区文化建设中资源整合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侧重“硬”资源利用,“软”资源整合利用不足。

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硬”轻“软”态势明显,人、财、物基本得到很好利用。与社区文化的场所、教育基地、图书室、展览馆、休闲设施、景观景点等“硬”资源利用情况相比,“软”资源的利用,无论是使用频次、利用效率,还是资源配置和循环状态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软”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利用状态差强人意。之所以存在“软”“硬”资源的利用差别,一方面,是由资源本身特质所决定的,“硬”资源的直观、形象、看得见、摸得着、使用方便、利用效果明显的特质决定了社区工作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先天偏好”,这种偏好反过来又强化和突出了“硬”资源的特质,形成资源利用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这种利用差别也是由社区文化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人生阅历等决定的。

2. 重社区内资源利用、轻社区外资源利用现象突出。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内资源基本能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社区内休闲体育设施、活动中心、图书室等资源利用效果较好,利用效率较高。社区内或临近社区的大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含有丰富的社区文化建设资源,有丰富的图书馆藏,有长期积淀的特色文化,有知名品牌的强大影响力,有门类齐全、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各类人才等。大部分社区没有借助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振兴发展自己的文化,所能利用的只不过偶尔借一下场地而已。造成这些外部资源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缺位的原因多种多样,因社区不同而差异较大,但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原因。一是区域内各单位、机构各自为战,互不隶属。区域内的各类群体“单位意识”明显,各单位、机构间尽管有些往来,但在文化建设上没有形成文化合力,缺少文化建设中的相互借鉴和支持。这种现象无形中为社区文化建设造成了很大困难,社区工作者面对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有心无力。二是整体协调缺失。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都没有一个牵头整合、协调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机构或组织。尽管文化管理职能有所归口,但这些归口单位在深层次整合、协调、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方面可以说力不从心,鞭长莫及。这就为社区文化建设在区域内资源利用方面设置了很大障碍,使其不能良性运转。可以说文化资源整合协调不力导致文化建设各自为战,使文化资源协调举步维艰。三是社区文化工作者自身原因造成了社区外文化资源利用的困境。

3. 社区文化建设中重物轻人、重有形轻无形倾向明显。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明显感觉到,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发展较快,政府也加大了财力投入,但文化队伍建设明显迟滞,其整体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结构都不尽如人意。这与蓬勃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很不适应。社区文化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导致重物轻人、重有形轻无形的明显倾向。其原因之一是物的利用直接,效用明显,生效期短,投入产出比高,而队伍建设时效性差,投入产出时滞较长;二是社区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收入水平等限制了高学历层次年轻人的进入。已经进入的高学历年轻人,有的缺少奉献精神;有的只是作为工作跳板,难于长期安心工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缺失无形中强化了社区文化建设中重物轻人的倾向。没有最优方案只有次优选择的人才队伍现状,决定了这支队伍传统、被动、机遇意识差。他们主要依靠传统手段传承和发展社区文化,等、靠、要意识浓烈,而对于信息社会浪潮下悄然而至的发展机遇,缺乏灵敏的嗅觉和灵活的应对手段。加之机制限制,往往难以抓住机遇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二、社区文化建设资源整合的路径优化

1. 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水平,完善投入监管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正在逐步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通过法规、条例规定从地方税收中抽取一定比例投入社区文化建设。但总的来讲,投入机制和资源使用并不规范,标准模糊,监管不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随处可见。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投入规范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通过立法,起码通过地方政府带有法规性质的条例对投入机制加以约束,确保资金投入的规范性,避免投入的随意性。同时要尽量减少投入中间环节,避免社区文化建设资金层层“流失”。二是要加强对政府财政投入的使用监管,保证政府投入资金得到合理使用,避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滋生和对有限资金的挤占。要增强政府投入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在社区成立政府资金使用监管机构。要发挥网络、微信等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监管作用,确保政府投入资金使用规范和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三是除了政府投入,要强化社区内生动力,提高社区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2. 协调社会各类资源,提高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一方面,社区内资源有限、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区域内各类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大量资源闲置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地方政府成立相应的牵头部门或临时机构,负责辖区内各类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协调;二是注意培育具有协调功能的社会组织,伴随着这

些社会组织的逐步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替代政府内部的协调机构;三是社区及社区附近各单位要注意培养大社区意识,主动把本单位、本部门摆入社区中,把本单位、本部门的社区文化资源与其他社区单位资源深度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达到社区各类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效用的目的。

3. 加大“软”资源利用力度,全面提高社区文化建设层次。

一是社区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机遇。这种机遇是一种不同于有形资源的资源,是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产生跨越式发展、本质性变化的关键资源,应好好把握和充分利用。二是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软”资源。区域文化“软”资源包括所在区域多年积淀而成的城市精神、社区精神、乡规民约、节庆文化以及由此而派生出的其他“软”资源。这些资源都是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一个区域经过许多年的积淀而形成的文化成果,是多元文化精神相互撞击、相互吸纳后升华而成的文化结晶,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宝库。三是要强化人本理念,发挥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人既是一种有形的文化资源,又是不同于其他有形资源的特殊资源,是一种带有“软”资源性质的“硬”资源。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把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还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社区内外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形成社区文化建设合力,推动社区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蓬勃发展,实现“互联网+社区文化”的时代变革。

摘要: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以社区文化建设中资源整合路径为切入点,分析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资源整合路径阻滞现象,揭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探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整合和优化社区文化建设有效资源的路径和方法。以期在匡正社区成员行为方式,凝聚社区成员共识,提升社区成员文化素养,改善社区成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社区成员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有所收益,从而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张晓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才智,2011(13).

[2]高虹,付少平.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9).

[3]申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才智,2011(28).

[4]陈斌.浅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农业,2011(12).

[5]吴树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社区整合 篇9

关键词: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整合,利用

社区教育的产生是当今时代的产物目前建立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党十六大已发出号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此项要求以教育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社区教育能够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 通过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可以为个人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和相关保障。

1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具体功能上看, 社区教育资源支撑了社区教育开展, 提升了社区成员的整体品质, 并且促进了学习型社区及学习型社会的开发进程。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开展社区居民非正规化教育具有以下重要作用:首先提供给青年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解除其班级教学标准化、同一化的束缚。其次可以通过宣传保健知识的讲座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再次, 可以通过对在职人或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成人夜校、再就业等形式培训班, 提高其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最后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可以促进社区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时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和长远发展。

2 珠海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综合分析

2.1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及方法

社区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的指导中心为现代远程终身教育理论, 旨在提高全民素质, 提供从青少年到老年各年龄段所需的教育资源。课程教学资源的内容应该满足多样性的要求,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围绕珠海的产业结构, 把发展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等相关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内容。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 选定一批有能力承担重点学科资源建设的任务的基层教学单位, 把基层办学点作为社区教育的第一线, 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建设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资源。第二, 广泛与各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优势, 联合开发网络教学课程, 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2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原则及方法。

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服务于职业需求和专业培养, 建立起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 教学的内容必须适应社区教育终身化的特点, 这就要求参加课程建设的教师们要将涉及专业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教师的人力资源加以集中整合, 形成多学科、多元化的师资优势。

在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各方力量。市政府及市教育部门应建立起激励机制, 采取通过教学成果交流、经验总结、典型示范等形式推进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建设。第二、利用社会资源,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珠海的社区教育可从现有的珠海电大、网络大学的多媒体教学光盘上寻找相关资料, 组编存入社区课程教学资源库中。第三、以专题课程的形式推进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我们可以依托全国电大办学系统的网络课件资源优势和全国68所网络大学联盟资源的优势, 以专题的形式分门别类地推进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形成融合广播电视教育、各类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各类教育资源为一体的社区教育专题课程资源中心。

2.3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

让社区群众能够通过所建立的社区课程资源库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服务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 也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由于社区教育的地域性及其全程、全员、全面的基本特征, 所以在服务对象、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等方面都需要因地制宜, 这样社区教育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因此, 社区学校在课程资源的使用上要呈现丰富多样性和针对性, 才能吸引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目前, 珠海市已开通了“珠海市民终身学习网”, 开设有“道德修养”、“家庭教育”等九类公开课程, 资源中心现已有涵盖基础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港台和国外资源共500G;其中含课程1462门;含视频、文本、课件、试卷、习题、动画、案例等素材资源220个。用户无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点击下方“登录”按钮即可进入资源中心。珠海电大也开通了远程在线教学平台,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教学指导。

3 对珠海社区教育发展的建议

3.1 高度重视社区教育, 将其纳入社区建设范畴

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 珠海市应将社区教育纳入社区建设的统一管理之中, 统筹发展、集中部署。

3.2 建立社区教育法律、法规, 加强社区教

育的制度建设

通过社区教育的制度管理的规范, 使社区教育得以更广泛、深入的开展。法律是社区教育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珠海市可根据这点, 在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下, 充实和修改现有的“社区教育暂行条例”、“社区教育章程”等, 使之上升为社区教育的法规。建设社区教育法规, 提升发展社区教育到一个新的高度。

3.3 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 加大社区教育经费投入

社区教育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 保证经费投入是落实社区教育制度的物质条件, 又是社区教育队伍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社区教育是公益性, 政府必须改变通过统一标准来确定社区工作经费的做法, 建议加大各级人大对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监督力度, 实行社区教育经费单列, 将社区教育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的策略。此外, 调查结果表明, 通常社区教育经费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和社区创收补助, 获得渠道单一, 并且缺乏保障。因此, 社区应利用社区教育的公益性质来寻求企业赞助或社会捐助等, 以此保障社区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来源。

4 结语

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呼声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传统教育的看法和观念。社区教育的功能在体制的变革、社会的发展中正在不断扩展。笔者正是在这种宏观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到了珠海市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调查当地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发现目前社区教育问题的核心乃社区教育资源的全面开发、整合和利用的程度仍远远不够, 还远远不足以满足社区居民乃至全市人民的需求。

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在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不断完善下, 珠海市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一定会达到高度的有机统一, 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中国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社区终身学习理念与我国社区教育转型关于我国社区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教育研究, 2002 (11) .

浅谈乡镇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 篇10

一、依靠地方政府推动,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乡镇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旨在通过创建有效机制,实现本镇范围内包括场地、教室、设备等硬件资源,师资、课程、培训、活动等软件资源,以及多路径的共享途径———学习平台等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为保证我镇社区资源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徐舍镇党委政府实行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共同抓的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徐舍镇社区教育委员会与区域内所有中小幼学校和十几家驻镇单位签订了《徐舍镇单位教育资源对社区开放协议书》,从而确保各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全方位向社区居民开放,使社区教育服务范围涵盖了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诸多领域,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供了载体和便捷。1.有效拓展学校资源。徐舍镇境内现有2所中学、6所小学、7所幼儿园,各个学校有着许多可利用的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资源。在实际工作中,我镇社区教育中心委员会通过协调,将社区教育列入中小幼学校考核评估体系,其中向社区开放学校资源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2.积极整合驻镇单位资源。徐舍镇各驻镇单位拥有雄厚的物质资源和行业优势,我们努力挖掘驻镇单位的资源优势,进行科学整合,使其在社区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不仅能够帮助该行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能节省费用,充分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率。

二、科学整合公共资源,实行开放共享制度

社区教育资源一般来说可分为三大类:显性教育资源、隐性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显性教育资源即为社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教育场所等;隐性教育资源即为社区内的公共场所、文化站、图书馆、医疗站、宣传窗、人文历史等;无形教育资源即为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良好的社区氛围、社区互助等。徐舍镇的显性教育资源有15所学校、10家培训机构,隐性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使这些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对创建学习型社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1.利用镇区内各类学校组织开展各项社区教育活动。我镇每所中小学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傍晚休闲时间面向社区开放各类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居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教育培训活动。2.利用徐舍镇现有的广场资源,如文化广场和聚和苑广场等,广泛开展广场文艺教育活动。3.利用烟山公园、运河公园和镇区内的其他小公园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本镇居民的业余生活,营造了和谐的社会风气。4.利用驻镇企业资源开展职工教育。徐舍镇工业园区内集中了数十家规模企业,拥有较好的场所,适合开展各类职工教育。

三、合理整合人力资源,扎实开展教育活动

社区人力资源是社区中的一个重要资源,主要包括社区教育专兼职干部、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以及社区教育志愿者等。

1. 发挥社区教育专兼职干部的作用,能有计划地发动并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由徐舍镇社区教育委员会牵头,出台了《徐舍镇社区教育联络人制度》,联络人从全镇中小幼学校以及各村(居、企)业余学校中推荐产生,有较强的协调、沟通和组织策划能力,其工作职责就是做好本单位和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共建工作,深化教育场地开放,为社区教育出谋划策。

2. 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

徐舍镇社区教育中心的每一名专职教师都与全镇中小幼学校以及各村(居、企)业余学校实行挂钩制度,具体指导各单位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还聘请了有关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等方面的兼职教师,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科普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

3. 发挥社区教育志愿者作用,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

徐舍镇建立了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库,把本镇各层次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志愿者们集中起来,组成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有效沟通、相互协作,从而实现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社区教育活动持续、有序开展。

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理想状态,是人们走向终身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有效地统筹协调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共建共享,才能使社区教育有效运作,形成一种整体的“教育合力”,为社区发展服务,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社区整合 篇11

整合资源 打造社区科普立体组织网络

科普工作重点在基层,昆明市科协积极打造社区科普的立体网络,由大到小,纵向层层递推,从市到区,从区到街道,从街道到社区,从社区到辖区公共单位,科协组织正在一级级地往下渗透,以期更靠近基层民众,更好地为百姓开展科普服务。

五华区华山街道翠湖社区位于昆明市中心,地理环境特殊,社区公共户单位资源丰富。社区因地制宜,由科协牵头,在辖区的公共户单位成立科协组织,充分利用公共单位资源,每月定期轮流“坐庄”开展科普活动,形成社区+公共单位+翠湖周边,“1+2+3”的模式,打造了“翠湖周边科普文化圈”,提升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品质。

官渡区吴井街道为健全科普组织网络,实现科普工作的长效推进,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书记负责对全街道科普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并组织驻区医院、学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及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在社区成立科普协会,为社区百姓提供科普服务。目前,该街道已成立十一个社区科普协会,共有600余名科普志愿者,逐渐形成了以街道科协为龙头、以社区为主体、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科普网络组织体系。2011年8月,吴井街道与昆明市动物研究所合作,在11个社区中开展“濒临灭绝动物的大型图片展”,图片吸引了大量群众观看,收到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建设阵地 创新共享社区大科普环境

社区科普工作有序、长效开展,重要的是有载体、有阵地。固定的场所才能使零散的科普服务汇集整合,从而改变流动、“游击式”的宣传方式,形成规模,保证宣传实效。科普宣传站、科普宣传栏是社区科普宣传的主要阵地。目前,昆明已基本实现“站、栏、员”的全覆盖,为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夯实了

基础。

五华区篆塘居委会新北小区是1985年为解决旧城改造居民户的搬迁问题而建盖的老小区,然而走进这个社区,破旧的房屋并没有冲淡这里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篆塘科普社区”几个鲜红的大字,醒目地向人们昭示了这个社区建设的特色;15块不锈钢架的科普橱窗沿伸道路尽头,给居民提供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阵地;科普活动站门口,“篆塘社区科普茶苑”和“篆塘社区科普公民学校”两块牌子告诉我们,这里的居民休闲、娱乐也不离科学。

五华区科协还与华山街道翠湖社区合作,整合社区科普资源,投资10万元构建社区科普工作硬件体系,如:电脑、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等。聘请社区内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普宣传员,建立科普宣传员、科普家庭、科普志愿者等多位一体的科普宣传队伍,开展了一系列设计合理、富有趣味的科普活动。

盘龙区桃园广场休闲走廊建设的长150米、拥有73个宣传展板的科普宣传长廊美观大方,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大量的科普知识,深受中老年朋友的欢迎。石井社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社区办公室外墙变为科普宣传栏,按时更新,为居民提供节能减排、养生健康的科普小知识。

除常规的科普宣传站、科普宣传栏,许多社区创新思路,开辟了拥有社区特色的科普宣传阵地。桃源社区的袖珍科普馆就是结合社区青少年众多的人群特点而特地建设的,该馆全天免费开放,馆内拥有23件科技含量高、互动性强的科普展品,每天都有专门的科普志愿者讲解,让孩子们不出社区就能边学边玩,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

石井社区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多的科普服务,积极与辖区内的公共单位联系,利用公共单位现有的科普资源,组织居民前往参观,辖区供电局的“节能减排展览室”就成了社区的科普新阵地,丰富了社区科普资源。

翠湖社区在社区广场开设了一个科普谜语角,谜语角每月更换一期,内容丰富多样,每天都有许多居民聚在谜语角猜谜学知识。铁路新村社区道路两旁新种植了大量树种,但树名却鲜为人知,街道积极与区科协协商,为树“亮牌署名”,树的“身份证”上标注了树名、科属、生态习性、产地分布等信息,科普从细节着手,从居民的身边做起,虽是科普小事,却饱受群众

好评。

强化意识 完善社区科普工作机制

对于社区而言,仅在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以及“三下乡”活动期间开展科普宣传,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科普文化需求,但社区资源有限,怎样才能实现科普工作的常态化呢?一项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唯有制度先行,在昆明五华、官渡、盘龙、西山四个主城区内,大部分社区都逐步完善了多项与科普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如社区科普岗位目标责任制、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社区科普板报、橱窗管理制度、科普协会工作职责等,以制度管事、管人,使社区的科普工作有章可循,迈入制度化建设进程。

有了硬性制度为基础,还需进一步强化社区工作人员的科普意识。社区工作分口不分家,社区的科普专干,并非专干科普,只有让科普渗透到社区工作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来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在盘龙金实社区、五华翠湖社区、官渡石井社区、西山永昌社区等地,科学普及的想法就时时挂在社区工作人员心头。在社区办公室大厅,长期摆放科普小册子,随时随地为居民宣传科普知识。利用春节、敬老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活动的同时,将科普知识融入文艺表演,并在活动期间穿插知识问答,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记住更多的小知识。

贴近民意 增强社区科普活动吸引力

社区科普与居民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社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决定着社區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水平,但系统、严肃地科学知识教育却未必能吸引居民的眼球,社区科普活动的内容必须找准切入点,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随着昆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大面积改造,原来的乡村转型成为社区,失地的农民转型成了城市新居民,在这些新建的“村转居”社区中,失地农民身无所长,难以适应城市生活。为了让这部分“新市民”尽快适应角色转换,融入城市社区,社区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盘龙宝云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村转居”社区,社区积极组织科学技能培训,今年内已开展了五期共350人的培训,第六期也正在积极的筹备中。培训内容经过市场调研和群众考察,结合民意开设“水电、物管、育婴、园艺”等课程,同时穿插政策法规、面试礼仪等知识,培训纪律严格,并进行专业的结业考试,以期真正提高农民素质,解决“新市民”的再就业难题。

在吴井街道,针对因旧城改造获得大量补偿款而无所事事闲居在家的妇女较多的现实情况,街道积极与昆明锦蝶文化传播公司洽谈合作办科普、文化系列讲坛。同时,2011年3月,创造性地组织了吴井街道第一届“妇女手工作品大赛”,广大妇女群众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在颁奖会和展览期间,穿插生活小科普知识交流,利用时机再次点燃她们热爱生活、科学生活的热情。

科普家庭演讲赛、科普摄影比赛、科普电教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兴趣小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积极推动着社区居民参与到学科学、爱科学的行列中,营造了浓厚的社区科普氛围。

示范先行 试点带动完善社区科普架构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而昆明仅为2.95 %,新昆明的建设需要科普来提升公民素质,社区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2011年末,昆明市科协由主席带队,深入基层社区开展了认真地调研,形成了《昆明市社区科普工作调研报告》以及《昆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目前《意见》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随后将上报昆明市委、市政府。

2012年,昆明市科协将统一步调,大胆践行,强势推进社区科普工作,年内将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个社区作为试点示范区进行样板化建设,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积极探索社区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促进城区科普服务体系的建设,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社区科普共建的积极性,拉近科技与百姓的距离,让科技成果普惠于民,使得公民素质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相适应,为现代新昆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吴芮 编辑:周)

(云南省科协)

浅谈社区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篇12

一、社区教育资源的界定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 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 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教学手段等等, 我们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按照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 大致可以把教育资源分为校内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学校应树立大教育资源的观念, 不囿于有限的校内教育资源, 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 积极地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服务于学校教育。

社区教育资源指的是学校所在社区周边环境中蕴含的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社区教育资源分为“人力资源” (这里包括对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某个特定历史发展时期有亲身的体会或者感受的关键人士, 也包括学生家长) 、“事件资源” (这里主要指的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一个事件、活动, 或是一种行为) 、“环境资源” (包括自然物理环境和人为物质环境等) 、“物力资源” (这里指的是社区里那些可以使用的工具或物品, 例如社区图书馆、家居住宅、交通工具、文字音像制品、传统工艺等) 。显然,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的就在于打破学校和社区的隔阂, 使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围墙由“有形”成“无形”, 从而增强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及地方特色。

社区教育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不同的地域, 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不同, 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 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 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 可供开发与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必然会有所区别。

二、当前社区教育的现状

目前, 我国在学校教育改革以及社区建设过程中, 虽然已越来越关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但是, 从实践的角度看, 不少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还仅仅是一些比较零星的沟通, 与学校教育目标、与社区发展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 民众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不够

目前民众对社区教育的参与意识比较薄弱, 民众对社区教育认识上的局限性特别是参加各种培训、活动的主动性不够。从参与活动的人数和人员的结构来看, 参与人员主要是社区闲散人员, 包括学龄前儿童和离退休老人。这主要还是居民观念的问题, 多数人仍认为教育是政府的事情, 他们只是被动参与。靠政府推进, 在短时期内会有一定的效用, 但没有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 就很难形成一种氛围。

(二) 社区教育受到硬件设施的限制

目前, 应该说主管部门还是比较注重社区教育, 投入也较之以往多, 但总体而言, 远跟不上社区教育开展的需求, 特别是设备、场地等硬件方面的投入。目前, 社区教育的形式多以宣传栏、文体娱乐活动、讲座等形式出现, 而且因为缺少场地和设备, 经常就是在广场、社区会议室, 甚至是在某个小区道路上开展活动。由于设备投入不足, 某些活动无法全面开展。

(三) 社区教育的工作人员、师资力量缺乏

纵观各级社区教育机构, 目前基本上没有专业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和社区教育工作者, 社区都依托电大系统, 联合其他学校进行社区教育活动, 各社区教育工作站则是放在村委、居委会等, 无论是哪个单位, 原有工作本身已经很繁杂, 甚至是人手不足, 这样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 特别是一些活动的开展, 会有所忽视, 也没有时间认真的来研究根据本地实际、市民 (农民) 需要来开展活动。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呈现不足的现象, 这一情况在市区各居委会工作站稍微好些, 因为市区有一些资深的教师、专家可以聘请, 其中也不乏热心于社区教育活动的各方面的专家。但在农村, 若要举办一些知识的讲座, 就要外聘, 这就需要经费。经费的来源, 也是各社区教育中心、工作站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有时因经费问题, 某些不错的培训、活动就无法开展。

(四) 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不积极

目前从事社区教育的学校缺乏积极、主动争取社区、家庭力量支持的意识, 总认为学校所处的环境差, 家长素质不高, 层次低。社区、家庭难以有效地参与、配合学校教育, 对参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表现得不积极。

三、社区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策略

(一) 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社区教育, 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

要引起民众的兴趣, 提高参与积极性, 就要求社区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不管形式还是内容都要丰富多彩。社区教育要体现“看得到、摸得着”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人群、层次开展社区教育, 使社区教育成为知识的补充和终生教育的场所。例如针对老年人, 可以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休闲型娱乐活动等等,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劳动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各类证书培训;针对中小学生暑期生活, 可以开设兴趣班, 或举办一些趣味性的活动;针对从事纯农业劳作的农民, 可以开展农作物种植方面的知识培训, 也可以开展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 提高法律意识。总之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社区教育, 体现社区教育的全面性, 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为了提高民众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首先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其次, 应该考虑突出学校和地方特色。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观察力, 尽可能发现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也要征求社区人士的建议, 做到博采众长;还要考虑投入的时间是不是与学生的收获成正比, 会不会得不偿失。

(二) 积极探索,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 具有全员性、全程性、全覆盖性, 要形成“人人皆学, 时时可学, 处处能学”的局面, 在社区教育持续推进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对社区教育资源进一步挖掘和整合, 而社区教育的社会性也要求社区教育要立足于现有的各级各类社会教育资源, 争取提供更多的、更方便的学习机会, 努力为各类人群的成员提供学习的可能。从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方面而言, 可将地域较近的几个居委组成一个“块”, 选择“块”中条件较好的居委活动室, 适当增大它的作用, 也可以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所在区域内的各类学校的场地、设备。例如中小学校的操场、乒乓房、健身房、阅览室等, 在双休日、假期都是闲置的, 如果把它们进行整合, 达成共享, 为居民健身及开展文体团队活动提供方便, 这样既可弥补社区教育中场地欠缺的不足, 也可让这些设施物尽其用, 充分体现它的使用价值。从师资力量方面来说, 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聘请专职工作人员或教师;另方面, 各社区教育中心、工作站要积极寻觅各领域的人才、专家, 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平时可以根据课程开设、活动举办情况, 随时预约。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挥志愿者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志愿者应成为社区教育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他们热心社区教育, 关心社区教育, 作为政府部门和社区教育机构要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 积极引导他们, 让他们在社区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既可以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 也可协助居委开展各项工作, 所以, 应建立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

(三) 建立网上虚拟社区

搞好社区教育除了有效利用传统的画廊、宣传橱窗、黑板报、阅报栏外, 还可以利用电视、公交电视、互联网及时向民众通报社区教育活动的动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发展社区教育, 发挥电视机、公交移动传媒、网络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直接为社区成员服务, 将各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成社区教育的信息资源库, 为社会民众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多种学习渠道, 为构建终身学习化社会提供条件。另外, 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 必须认识到网络有社区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巨大空间, 注重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 改进社区教育的形式, 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将社区教育办到各个民众家中。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硬件软件设施, 在QQ上建立网上虚拟社区, 每个班级都在QQ上建立了一个及以上的群。网上虚拟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生活、休闲的场所, 并且利用虚拟社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特别是利用网上虚拟社区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也避免了学生因为面对面交谈感到的窘困。同时, 使部分分散的社区教育资源联系起来,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集中使用, 使各项资源达到充分、合理利用, 这对于整合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娟.小康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 2006.

[2]邹德智, 潘军.社区教育中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协调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 002 (2.)

上一篇:运算规律下一篇: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