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整合(共12篇)
物理整合 篇1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注重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物理是传承学科知识、揭示科学规律、公告科研成果的重要学科, 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等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迪学生的思维, 达到高效地去实现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 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强化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电脑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 使学生借助这些认知工具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探究问题, 更新知识和追踪科技前沿研究成果。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下面是本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体会:
1. 利用信息技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 为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是探求知识的动力, 是照亮心灵的火种, 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可视、有声、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 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上《声音的特性》这节内容时, 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自然界中不同的声音, 让学生仔细聆听, 感受声音有高有低, 有强有弱, 有浑厚, 有清脆, 学生一下子就想知道声音有哪些特性, 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如讲《世界是运动的》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 发现脸边有一个小东黄晓燕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西, 以为是一个小昆虫, 就敏捷地把它抓过来, ——话外音, “飞行员抓到了什么呢?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学生在惊奇之余, 我顺势提问:“这名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本事呢?”引起了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不可否认,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 感知周围事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要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搜索他们头脑中积累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确实比较困难。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使教学涉及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知识很好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如我在上《光的直线传播》时, 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日食和月食, 给学生感性认识, 学生马上就能回答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再如讲到《速度》时, 学生对运动物体速度大小的认识比较模糊, 我就将飞机、火车、汽车等物体的行驶情况组合在一起播放, 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的同时,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信息技术对物理现象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化枯燥为生动的能力, 突破学习难点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 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科学规律的过程中, 实验是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实验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 能把有待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 配合教师讲解, 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 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但是受条件限制, 有些演示实验难以完成, 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仿真“虚拟”实验,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如我在讲授《电压》这节内容时, 由于电压比较抽象, 不能直接实验, 我在教学中就利用多媒体动画, 通过与水压类比得出电压。具体做法是: (1) 从水压动画总结出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 (2) 水泵抽水得出水泵是提供水压的装置; (3) 播放动画, 电路中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4) 引导学生将电路中的各个元件与水路进行类比; (5) 学生通过类比总结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整个过程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直观,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益处。
又如在研究《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时,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对于滑片移动时, 电阻线长度变化与流过该电路的电流变化较难理解, 因为滑动变阻器上看不见哪部分电阻线上有电流通过。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将这个实验再配以电流流向的情景展现在大屏幕上, 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 只有电流流过的电阻线才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配以滑片移动时, 电流移动方向的模拟动画实验, 通过层层直观的透析, 不但使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 而且使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初步理解了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
3. 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有助于调整物理教学节奏和进程, 更好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物理教学中, 经常会碰到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与几个因素有关, 我们通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逐个研究。由于每个因素研究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 如果逐一研究, 时间不允许,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 一般采用分工协作研究, 每组承担其中的一个因素, 而对于每组实验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可运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 可以让没有亲自研究该因素的学生, 从其他组的实验数据记录里通过分析、归纳得到正确的结论, 达到了做一知三的效果, 完善对该物理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 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学生提出的猜想很多, 有导体的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温度等等, 这时可将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探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 并把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等各组完成后, 再一起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在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的种类等等有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有关”等等教学内容时, 正是采用了上述教学手段,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利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教育, 展示物理社会热点
“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 不善于提出问题, 认为老师讲的, 课本上说的都是正确的。这时就要培养学生不盲从的学习态度, 要敢于向老师挑战, 向权威挑战,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了一个理想实验, 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的某一固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 小球将运动到另一个斜面上, 如果没有摩擦力, 小球在另一个斜面上到达的高度与小球原来释放的高度相同, 得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结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说法。这在当时是非常震惊的, 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 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在当时都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 但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 重视实验, 坚持科学。我们平时在学习物理时, 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又如在讲授《导体和绝缘体》时, 介绍超级导体, 最早的超导体是由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在1911年发现的, 当时他发现汞 (水银) 在热力学温度4.2K (-269℃) 时就不再有电阻。到今天, 人们已发现了许多种材料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变成超导体。超导体有非常大的用途, 用高温超导体材料加工的电缆, 其载流能力是常用铜丝的1200倍, 用它输送电能可以大大减少消耗;利用超导体可以形成强大的磁场, 可以制造超导磁体, 用于核磁共振人体成像, 用来制造粒子加速器等。如用于磁悬浮列车, 列车时速可达500千米, 利用超导体对温度非常敏感的性质可以制造灵敏的温度探测器。超导材料最诱人的应用是发电、输电和储能。
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不足, 一方面使一些难以在课堂上表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变得易于演示、清晰可见, 有利于突出物理概念和物理量的本质特征, 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重要作用, 可以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 综合利用声、光、形、画等形式, 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这既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也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 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加大物理课堂教学密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为我们物理教学改革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广大物理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把握机遇, 积极探索, 为实现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整合而共同努力。
物理整合 篇2
2、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 做冷却剂)。
4、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5、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7、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8、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9、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10、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11、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1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3、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14、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15、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6、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17、液化:雾、露、雨、白气。 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18、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9、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物理课程资源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程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35-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些老师发现单纯的粉笔和教材已有些落伍了,与利用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的老师相比,他们不禁感到自愧不如!其实,教师不必畏惧,所有的教学资源只有经过教师的筛选,并创造性地运用,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教师要有信心并且迎头赶上,你就会发现这里风景独好。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概念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的技术,从其含义来看不仅包括计算机还应包括广播、电视、录音、光盘、网络、投影仪、视频展台、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光电阅卷机等。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和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软件技术等。
2.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涵义
何克抗教授定义: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我们认为,只有从这三个基本属性,特别是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一属性去理解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于物理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物理课程资源
物理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适合课程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上所有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资源。物理课程资源的具体形式包括。
(1)文字类教学资源
教科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及各种科普图书、画报,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科技小制作等课外读物等。
(2)实验室资源
各种仪器、设备和教学挂图及实验室收集的自制教具、学生小制作、玩具等。还包括对学生的各种规范和要求、墙上张贴的科学家画像、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图片,以及实验特有的氛围,也是一种隐性资源。
(3)多媒体教学资源
幻灯片、录像带、碟片、软盘、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以及用于教学数码照片等重要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4)网络资源
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网上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科学教育网站等。
(5)社会教育资源
报刊、广播、电视、科技馆、游乐园、公共图书馆等。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利用物理原理制作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等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
(6)自然资源
包括各种自然现象、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如太阳光的传播、彩虹的形成、水的流动、电闪雷鸣等现象,都是课程自然资源。
(7)校园文化资源
包括校园内的科普宣传栏、科技景点、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物理教育资源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物理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及查有梁的教学理论。
1.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 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理论,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并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执行起来,往往让教师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有些老师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这是很危险的。美国的实践已证明单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是失败的。再利用教学情景以后,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允许学生犯错误,从学生的前概念入手,指出其错误之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在这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还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做到目中有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要应用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这些教学理论对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中国的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确立生活即教育,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他提倡活生生的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认为教法必须适应学法,学法必须适应做法,反对教育与生活的脱离,理论与实际的脱离,这就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是封建主义教育的痼疾,这种倾向性在现代教育中仍存在。教育在自己营造的圈子里,脱离社会生活,自我完善,自我欣赏,不能及时地反映社会,也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红红火火的社会在呼唤教育,也赋予教育新的内容,正是社会生活才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物理教育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农村的学生学了密度的公式不会配农药的浓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应该指导物理教学实践。
陶行知培养创造的儿童教育,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空间。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以及大社会中之士,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
(2)查有梁的教育理论
查有梁的教育理论提出的科学认识论从感性经验和实验基础得到的经验事实,通过自由创造和直觉思维总结得到数学形式,通过探索演绎和逻辑思维构成体系结构,再通过实验观测证实。
三、利用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教育部的网站、中国教育网理解国家的课程目标。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与正式课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往往会减弱正式课程预期的目标的实现。教师通过学习国家制定的真实课程,会缩小教师领悟课程与正式课程之间的差距。
2.教学中成败经验总结
选定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改革提倡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物理教学情景。这种教学情境必须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利用教学技术真实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为了躲避一场交通事故的发生而急刹车,由于摩擦而造成起火,用这样的活生生的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把学生引入摩擦力的学习,会比单纯的讲解要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网站可搜到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中学物理教育网,中学物理实验网,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网。在洪恩在线动感课堂可以搜到Flash实验。
3.利用网络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
如刚刚获得化学诺贝尔奖所研究的内容是发现了塑料的导电性,在学习导体的分类时,应该向学生介绍,并建议学生到网站上搜索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会打破单纯的以学科为界限的教学结构,还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提名的物理学诺贝尔奖是有关激光和普通光线在发光原理上的区别。给学生介绍这些知识能克服教材是死的静止的知识,而我们从网络上时刻都能了解科学前沿。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科技前沿的发展。
4.网络资源改进实验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物理实验不仅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是现在许多物理老师讲实验所不能达到的。到从网站下载物理实验素材,包括物理仿真实验室,一些物理实验的动画,还可以从网站借鉴其他教师改进实验方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进行实验教学。外语好的教师还可以登录国外的网站找一些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网,里面既有各个专业的课程讲义,也有教学录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查找资料。
5.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育工作者绝大部分都热爱自己的学生,却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关系只是被中考高考压抑着。有些学生有可能比较内向,通过电子邮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融洽,还可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6.对学生上网进行正面的引导
设计物理方面的开放性研究课题,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如让学生调查当地的能源有哪几种?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让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
四、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1.积累素材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新的课程理念
为了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理解大自然的物资结构及运动规律,新的课程目标提倡从知识的旁观者变为知识的体验者。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自然规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搜集素材时,要时刻铭记目标和方向。
2.关于仿真实验室
运用演示实验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用投影仪大家都能看到,而不像以前老师做实验知识前面的学生才能看到。仿真实验室用于实验的复习课效果比较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
用Excel来处理实验数据,也能给学生带来较高的学习效率。麻省理工学院有些教授强烈反对以仿真实验室代替实物的实验。他们更希望学生通过玩棒球来理解牛顿力学定理。只是在微观不能用实物做实验的情况下,大家达成共识,用仿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如用仿真实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性质。
3.有效使用网络教学
不提倡上课用BBS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在教室里可以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必要用这种形式进行交流。我们不能为了用电脑而用电脑。要结合实际的需要,网上交流的形式主要用于课下。.根据目前的教学条件来看,教师学生上网查资料主要在课下,教师上课可以把链接好的网页打开或收集好的课件向学生演示。这样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可供认知的物理情景,便于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如学生理解下面的问题有困难:为何飞机要提前投掷,才能把物品投掷到预定的目标,用多媒体演示学生便于理解。
参考文献:
[1]胡明,杨国金.物理课程标准教室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芒.教育技术设计与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朱文耀.浅析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8).
整合教学资源做好物理实验 篇4
第一、利用好实验室里的器材, 做好实验
可以说, 每一节物理新授课都离不开实验,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里的实验器材, 把这些器材进行有机的组合来进行实验操作, 把实验落到实处, 不要纸上谈兵, 光说不做.尤其是课堂上的演示试验, 我们一定要精心准备, 熟练操作, 尊重事实, 适时启发, 使实验具有直观性、示范性、目的性和科学性, 达到既能有效完成教学内容, 又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 为他们以后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创造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 优化实验
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 可以把实验做得惟妙惟肖, 但我们不能把动手做实验变成屏幕上看试验, 那就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宗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再先进, 也不能喧宾夺主, 我们要用现代教学手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我们传统的实验.
1.提供实验的生活、社会背景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演示一些实验的生活、社会背景.如在讲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时, 一汽车陷入池塘里, 怎么办呢?垫上草垫就能开出来, 简短的画面就能把此情景逼真的表现出来.再比如透镜一课中的开始引言, 也可以放一段影像, 提供透镜应用中的社会生活背景.
2.对实验仪器的组装, 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提示、解说时, 可以放一段录像, 既能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实验, 又可以节约时间
如讲“凸透镜成像”时, 为了使学生知道, 如何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如何找清晰的像时, 教师可以事先放有关内容的录像, 看后可避免学生看到一块亮光就认为是像, 就记录像距, 造成很大误差, 甚至错误.
3.使实验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 在屏幕上显示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实验, 如时间上非常快的、看不清的实验, 我们把它变缓慢;时间上非常慢的, 一节课不能一下看清, 我们把它变得很快, 如固体扩散实验;空间上非常小的, 可以把它放大让学生看清, 如原子构造;非常的大的, 如宇宙、太阳系, 我们可以把它缩小.这样在屏幕上可摆脱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4.把“不能做”、“不便做”, “不准做”的实验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如讲“扩散”时, 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不能做”, 那就可以通过看录像, 让学生看清过程和现象.如在讲用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时, 因为水银蒸汽有毒, 伤害师生身体, “不能做”, 我们可以用录像把它放出来.如上面测大气压值实验, 水银不准做, 用水可以做, 但水柱太高, 10米以上, “不便做”.这样的实验也可以用看录像放出来.
第三、利用身边的物体创造实验
在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做好实验的同时, 要弘扬“瓶瓶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的精神, 从实际出发, 就地取材, 自制仪器教具, 勤俭做实验, 使同学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同时也消除同学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教具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探究活动, 由于是自己自做教具, 所以在构思、取材、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能给学生以启示, 可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如在热学中为说明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以前的实验是通过看温度计的示数的变化来反映, 但是温度计在课上演示时, 只有少数同学能看到, 其他同学只是听这些少数同学说而已, 这与现在课改精神“让同学亲身经历过程”不相符.我们可以把这个实验改动一下:用一个吹大的气球, 表面洒上酒精, 然后置于空气中, 一会儿, 气球体积明显减小, 若挥动气球或给气球扇风, 气球体积减小地会更快, 这个现象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的, 非常直观.再如, 在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时, 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拔火罐, 可用它吸住并提起一块玻璃, 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玻璃所受重力和拔火罐的吸附面积大致估算大气压强的大小来说明大气压强很大, 在分析大气压强的应用时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拔火罐上的小孔, 并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 这样一个拔火罐贯穿大气压强的现象、大小、应用这条主线, 课堂即时效果非常明显.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5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演示工具,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也助使物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系列物理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以其严密的体系结构和高度的逻辑思维特性,在诸多学科中,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学、最难教的一门。究其原因,除了与物理学本身的上述特点有关之外,同时也与现行的传统教学结构密不可分。在这种结构下,教师是作为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上的难点,更难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意义上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属性:“情景”、“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特性与功能充分体现上述四大属性,创造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
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如图[1]用鼠标拖动蜡烛在界面里面任意移动,可以明显地看到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由此可知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图1
2、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实现网络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如图[2]用伏安法测电阻时让学生选择需要的器件,用鼠标拖动连线,双击开关即可观看效果。
图2
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
在讲机械波时,必须向学生讲明,在波向前传播的过程中质点本身并没有随着向前移动,而是在其平衡位置作简谐运动。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我是很难从现实生活和实验中观察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我们可以在网上下载相关的课件解决这一问题。图[3]是横波的演示实验,振幅、波长、频率可以通过加减号改变,点“播放”就可以观看振动图象。
图3 图[4]是纵波的演示实验,先点击“纵波的形成”然后点击“演示”就可以观看振动图象。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演示波向前传播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横波向前传播的过程中小球在平衡位置上下振动;纵波在向前传播的过程中中间的那条红线在其平衡位置作有运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图4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学科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四、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学水平
1、了解物理学科发展时事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我们通过Internet在官方权威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于学生习题更新、掌握中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等网站上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关试题,把从网上下载的“精品”送给学生,通过先进的多媒体电脑作品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样省时省力又高效。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
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参与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论坛,探讨物理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物理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当成万能钥匙。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
1)不能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计算机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代替不了教师的课堂现场教学经验和智慧。
2)不能让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 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特点,如果运用不当,课件或链接内容过于丰满,信息量超出了学生在45分钟内的接受能力范围,那么所教知识只能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使得多媒体成了现代化的“满堂灌”。所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3)不可替代物理实验
初探高中物理多种教学方式整合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方式;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42-01
一、高中物理多种教学方式整合的必要性
1、高中物理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一门学科,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各种概念、定律、公式、法则之间关系复杂,学生在学习中一时难以掌握它们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久之则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多数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有的甚至对物理课有一种恐惧感。其次,物理学的任务是探索未知的物质世界,学科教学的成败终究在获取知识的能力上反映出来,仅仅掌握有关内容的理论、事实、定义、结论、公式和计算方法,还不等于理解了知识的深刻本质和丰富的内涵。现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人类与物理世界的长期对话中,经过无数的曲折与反复,抽象、概括而获得的。而传统的物理教学并没有把物理学发现的本质放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真正懂得它们的本质,学科发展和创新等其它方面的问题就更加无法兼顾。
2、高中物理多种教学方式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进一步明确了高中物理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涵着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内化和激活,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
3、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有利于增强学生应对终身教育时代的主动适应性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要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变才有可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社会变化速度的加快,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使教育和教育工作者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需求,这些问题和需求的广泛程度和复杂程度将动摇整个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基石”,导致传统教育必须发生变化。
二、高中物理多种教学方式整合的思路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按照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顺序进行编排,在宏观上应当从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两个方面去把握,由于现代物理学在高中教学中只占据了较少篇幅,但观念、方法的巨大差异己经形成与经典物理学显著的区别,是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变化反映出物理学的这种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此外在对教学方式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单元教学目标及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都会对教学方式整合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对高中物理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以教学单元为一整体,系统考虑该单元的物理学科特点
以牛顿力学为例所开展的物理教学,教师应当在牛顿特别的方法论视野下考虑高中物理教学中力学的教学问题。牛顿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在伽利略、笛卡儿等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创立了经典物理学,实现了物理学发展中的一次飞跃。他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中,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他不仅总结和发展了之前物理学的几乎全部重要成果,而且他的科学方法论在近代西方科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身后三百年来,一直被后世的科学家敬奉为楷模,对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牛顿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把通过对自然进行实验得出的认识称为“实验哲学”。
2、从教学单元的物理发现过程中显著的学科内在本质出发,考虑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次制定具体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以章节形式出现,若干章便构成一个物理教学模块,教学模块之间从形式上看按照力、热、电、光、原好象彼此分离开来。这样教材结构有助于分别对各教学模块进行分析和挖掘,遵循各自的历史发现过程,将浓缩且真实的物理学反映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之中。比如说,牛顿的力学体系除了有自身的方法体系和研究特点之外,他特殊的自然观在他的研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牛顿的自然观反映在他的研究中具有简单性、因果性和普遍性等性质。简单性是指自然界总是遵循简单性原则。牛顿认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所以才有自然界的简单性。而爱因斯坦则不同,杨振宁先生在总结爱因斯坦物理学方法论时,曾指出了爱因斯坦方法论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关于物理概念的形成。近代物理学的公理不是从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必须通过自由想象创造出来。二是数学的作用。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数学,尤其是一些深奥抽象的数学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在教学目标准确制定的情况下,考虑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梳理完各个教学单元的物理特征做出科学的判断之后,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就基本清晰地展现在教师的面前。在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单元教学目标的基本实现方式即教学方式问题。例如力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力学概念和规律形成中归纳法的运用。“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它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4、以单元的主要教学方式为主,在具体考虑每一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实现该目标的实现方式,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完成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体现教学方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教学初探 篇7
一、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
物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 是现代物理教学中一种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重要的教学手段, 其核心目标就是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进取、创新的科学意识。学习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 在一定情景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建构、整合和重组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新的现代教育学习观,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思想。其核心是“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探究学习欲望。整合应最大限度地营造必要的环境, 解决教与学的困难。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 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安排合适的过程, 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吻合;营造环境,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学习体系, 培养科学研究、终身学习等能力;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提高教师的学科素质。
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 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教学, 全面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授课能力及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而通过总结和升华, 建立符合当今教育理念的、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面对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深化教学改革, 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实践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演变而来的, 它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合作学习;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在这种网络环境的指导下, 信息技术从教学辅助工具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认知工具, 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 成为学习的主体, 将信息技术变成独立探索、开展个性化学习的工具, 才能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 形成信息素养。学生通过网络检索, 获取大量信息资源, 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 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下, 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 以达到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那我们教师也应培养学生能够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 加强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学整合, 通过对教学环境、教学关系的改变, 让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发现学习中,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整合”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他们知识获取的渠道、改善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 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学整合,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 它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才能与他们融合成一体形成探究合作的学习关系, 教师为了构建课程整合的模式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能。因此, 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转变教育观念, 起到了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 篇8
1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1 培养学生建立具体思维模型
中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感性认知方面比较强, 相对而言, 抽象的理论概论和理解能力则稍弱, 而物理的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稍显困难, 而信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所能够带来的直观效果, 将信息技术当做一种学习工具, 在多媒体的直观帮助下更容易实现教学目的。如在分子运动论的教学中, 对于布朗运动的原理如果教师进行口授, 学生们单靠想象力发挥来理解这一原理则很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以气体的扩散、液体的扩散演示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但是学生们在该课的教学中对于固体分析的扩散则难以得到直观的印象, 单凭教师口授, 一旦学生理解发生偏差, 那么教学效果便无法达到预期, 而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演示, 视频中将整个分子运动演示以想象的方式置于黑暗房间中, 人从不同的方向向一个球弹出小橡皮球,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同时将布朗运动的原理讲授给同学们听, 结合直观理解, 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不规则运动的规则。在物理教学中以实验为中心, 辅以多媒体直观感觉, 利于实验的有效进行, 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
1.2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物理不同于其他学科,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 信息技术使得教师与学生一同成为问题的研究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同成为问题的研究者, 教师在问题研究过程中成为引路者, 学生在多媒体的演示、教师的引导下自觉研究和归纳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而在多媒体直观的帮助下, 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掌握更加直观, 记忆更加深刻, 随着网络的兴起, 现代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将最先进的物理理念传播到课堂中来, 这是任何科学实验所无法替代的, 在这个环境中, 学生既了解了最先进的科学实例, 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在演示的过程中, 养成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增加了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意识, 情境性的画面演示, 使得学生的独立性增强, 易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 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教学过度使用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技术代替了教师讲解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 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但是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信息技术而减少教师讲解的部分, 这严重违反了教育的规律, 信息技术是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教师在课堂中要设定教学的主线, 辅以信息技术完成教学目标。
相反, 如果课堂中信息技术使用过多, 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疏解, 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效率, 缺着实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2 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课堂的教学非静态过程, 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况进行, 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会有突发情况发生, 信息技术的使用会使得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对课堂进行把握, 在信息技术的演示过程中, 信息的选取可能与教学目标出现不是特别一致的情况, 而这种突发情况有时不在教师的教学思路设计之内, 那么就容易与最初的教学设想不一致, 降低了教学效率。
2.3 减少对学生个体的关注程度
信息技术毕竟不是鲜活的个体, 具有应变能力和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如果过度使用使师生间产生一种“教与学的阻隔”, 而没有传统教学方式下师生情感交流的优势, 另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 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减少, 如果过度使用会表现为教学分离, 不能做到教学的有机统一, 协调发展。同时也可能抑制了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 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3 物理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原则
在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 必须贯彻适时、适量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 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使用如能得当, 则会克服物理教学中抽象现象和规律无法用语言描绘的情况, 用形象直观的画面将晦涩难懂的物理现象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信息技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 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完成教学目标, 而不能喧宾夺主将信息技术作为主题, 这样不利于教学的全面开展。
总之, 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 革新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重点, 难点的突破, 处理好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 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摘要:如今人们已经步入科技信息的时代, 我国的素质教育业已全面的开展, 信息技术已经得到的普遍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是一个需要细心思考的问题。该文在中学物理课堂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反思, 对中学物理课堂上信息技术使用对教学目标实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物理,教学目标,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查有梁.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策略研究 篇9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纵观现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主要存在的现象首先是物理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脱节, 也就是老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就是纯理论教学, 一边又一遍的给学生将力的相互性、压强与压力的关系等等, 然后在实验教学中就只让学生单纯地进行实验操作, 具体实验与理论是怎样的相关性却不进行详细讲解, 很多时候造成的就是学生认为理论和对应的实验是单独的知识点。其次, 和化学、生物那样的需要进行试剂反应的实验不同, 物理实验大都是简单的物理现象操作, 这也就造成了部分老师的简单演示, 学生认为操作没有必要性, 最终也就淡化了老师的讲授实验课程的意识以及学生的操作意识。再次,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方式上依旧比较传统陈旧, 老师着力还是在书本的直观讲解上, 授课板书也就是传统的黑板板书, 学生上课做笔记几乎都是照抄板书, 这样的方式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果的获得, 这类似的教学问题还有很多。总的来说,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中严重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就是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 亟待创新改革。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整合意义与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去, 进行一定的教学方式改进, 甚至教学内容的丰富。这样的整合方式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意义与必要性。首先, 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的课堂效果收效甚微, 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也就进一步导致学生听不进去的状态, 但是如果在物理中融入了信息技术, 老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老师可以转变过去只板书教学大纲的特点。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整合策略探讨
经过对教学现状分析可知, 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乏味等影响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整合必要性与意义分析, 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此处笔者就前述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整合策略的探讨如下:
1. 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有效整合, 首先就是需要有一个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交流的信息平台, 因此第一步便是进行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及时沟通和交流, 让学生可以随时学习, 包括课程的预习, 学习过的课程的复习等, 也就是有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让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包括学生的掌握情况, 甚至对于学生的提问可以随时进行解答, 也给那些没有在课堂上没有表现的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 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交流, 彼此了解, 方便进一步教学计划的制定, 也能够有效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实现教学目标。
2. 创新教学方式
针对现下初中物理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式的陈旧, 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整合还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创新, 让老师将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改进, 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式的创新具体操作上, 结合信息技术, 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总之, 就是在教学中把握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3. 丰富教学资源
实现教学资源丰富是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重要体现。学生视野与教学资源息息相关, 教学资源的丰富可以有效实现学生思想的提升以及学生眼界的扩大, 尤其是对于初中物理这种基础而又实用的学科, 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整合在教学方式上帮助老师进行多元化的改进, 同时对老师备课内容上也起到了积极地帮助, 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相关信息进行查找, 这个相关信息可以相对宽广, 可以包括名人故事, 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以及一些相关有趣现象等, 这样的教学资源丰富在课堂上起到的效果除了丰富学生的思想以外, 还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对于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磊.恰当应用电子白板促进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4) .
简论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 篇10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重要作用
首先, 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物理教育领域后, 物理教学手段将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多样化。物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不仅将带动物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而且可以促进物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认知方式的多元化, 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其次, 在实施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与传输时所表现出的集成性、交互性、开放性、情景性、智能性等特点能为物理教育过程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智能化的教学过程、非线性化的教学信息组织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因此, 将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
再次, 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能优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 改进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 增强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习变成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一种对话, 学习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好朋友、网络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 实现个别化学习。在网络和虚拟网络的世界里, 教师与学生对于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常处于同步状态, 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捕捉、筛选和处理各种信息, 实现自主性学习。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施策略
1. 教学内容现实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高超编辑能力, 通过将微观过程实施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进行缩微处理、将瞬变过程转为定格分析, 进而使物理教育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表态、化枯燥为生动等特征, 把教材中的图像和现象转化为视频和动画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理过程及其过程所产生的现象, 增强学习效果。比如, 用动画模拟演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自然放射性现象中的三种射线的偏转等。利用动画模拟将学生带入一种“现实”场景中, 通过亲眼观察, 非常清楚地了解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 省时省力, 教学效果明显。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的整合, 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内容增添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克服了传统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弊端,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不断拓宽自己的信息面和知识面, 以便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获取和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 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2. 学习方式自主化
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 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技术手段, 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教育传播媒体不再局限于印刷书本上的单一文字, 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于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 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信息化时代, 具备获取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成为决定和衡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而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资源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对于学习者来说, 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 不受时空限制, 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的限制。在电脑和互联网的支持下, 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将交还给学生, 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3. 学习过程探究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课题研究中, 进而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究过程中, 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 而是根据某项“任务”, 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 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网上资源为物理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 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 去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比如, 在探讨汽车的高速行驶与安全问题之前, 教师可利用图文并茂的材料和视频向学生展示由于汽车的高速行驶所导致的交通事故, 并引导学生从上述情境资料中积极发现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在后续探讨汽车的速度、惯性和保护装置等时, 都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积极性。
4. 课程资源媒体化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研究 篇11
1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要求
1.1 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分析
信息化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应用环境,能够用来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传统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信息化的电子教材、可供检索随时检索查阅的网络信息资源,还有能够供学生随时查阅的宽带网络,能供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的网络平台等.尤其需要构建开放性网络学习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网,比如中国物理教与学、物理教学资源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能够供学生随时查阅.各种物理教学案例需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能够从不同的层次、角度针对学生的方法、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典型案例全面分析和思考,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最后,需要方便快捷的学习认知工具,需要不断营造信息化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真[HJ1.44mm]正利用网络服务自己的学习,而不是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上网打游戏等有碍学习的气氛,领BBS论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百度作业帮、QQ作业等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环境里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改革教学方式,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积极推动自己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间的互动关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进步,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不断提高的综合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更为新鲜的教学素材,并对教学素材进行综合分析和加工利用,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发展.尤其提高自己利用信息化网络和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能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融合.同时,作为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角色转变,信息化时代的高中物理教学,倒逼教师做好角色定位,重新确立和学生关系.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灵活调整角色,做好学生的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做好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和引航者.
1.3 对学生的要求分析
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的整合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适应信息化教学学习环境,能够利用更多的学习资源,具备信息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学生能够灵活自如的应用信息技术终端是实施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前提.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但还应该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教育,一方面各科教师在开学之初做好引导教育,让学生能够熟悉与教学相关的应用;另一方面,高中开设与之相应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其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较之于传统的师生角色和学习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必须强化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否则,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有的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综合能力突飞猛进;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
2 高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策略分析
2.1 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教师必须首先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思想指导,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理念先行.作为教师必须首先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先进教学思想,摈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思想惰性,一种教学模式形成以后都有很强的惯性,教师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改变是一种思想的革命,很多人感到较为困难.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和组织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能够在兴趣指引下高效学习.教师给学生不再现成的知识,不再是把教师加工而成的成品直接授予学生,而是将原料、技术、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独立创作,能够在亲自体验中感知知识,培养能力,不断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学习资源,不断拓展交流应用空间,让学生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实现学习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实现学习主体的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者.
例如,电表读数变化问题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需要深入理解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等诸多物理规律.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制作一个“电表读数的变化动画演示”界面(如图1), 首先由学生自己探究规律,电路连接只有串联和并联,改变电阻是滑动变阻器或者开关,点击左键可以选择答案;点击判断程序自动判断对错,点击答案可以闭合开关通过调节变阻器观察电表读数变化.点击“分析”对不明白答案深入学习,熟悉以后通过点击“应用”做自我检测,做完随机分配的试题后点击“提交”并快速判断.
2.2 利用电子白板,优化设计和呈现方式
高中物理教学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尤其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以呈现,电子白板不仅能够快速呈现,还能做好及时互动.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包括教师、学生、知识和媒体等综合因素,实现这些因素的互动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发展,运用电子白板,充分发挥现代信息设备的技术优势,课前做好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节奏灵活调整变换,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解“单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首先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单摆动画效果,使学生对这一现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通过动画暂停分解功能详细讲解单摆的规律和关键知识点.这样的讲解生动并且直观,可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白板的独有的特殊功能,更加便于日常教学的开展,更加提高了视觉效果,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3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突破时空学习束缚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在线学习成为以后的发展趋势,基于信息网络的在线模式MOOC教学模式已经在全球兴起,现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尝试构建PAD课堂,将课程学习内容与信息网络及终端融合,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需要实施网络在线学习.各种新兴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模式不断出现,微课成为最热门的教学形式,还有基于微信平台、QQ群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遇到问题能够随时交流,通过网络搜索更多的优势学习资源.
例如, 学习“动量守恒”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将部分内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观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碰撞,导出动量守恒的表达式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适用性和牛顿运动定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让学生通过网络课堂,课下搜集更多的资源,进一步练习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优化 篇12
优化内容展示的方式学生对物理课程缺乏热情,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物理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再现“真实的环境”, 并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我在教学“分子运动论”时, 学生是看不到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的, 因此对理解造成了障碍。于是, 我用计算机模拟分子运动和碰撞的过程, 加上特技效果, 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之后再诠释其中的原理,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一方面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物理学习资源信息, 另一方面也能为物理教学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信息。我在设计《密度》一课时, 自己开发了一个网络课件, 将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学生通过情境明确探究主题, 进入真实情境或虚拟情境中探究学习, 在活动中协作交流、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苦和乐趣, 实践科学探究方法和途径, 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能鞭策教师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教师能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 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 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的知识更多了, 从而使得物理课堂教学变得高效。我在《家庭电路》一课中设计了六个环节:认识家庭电路的组成、连接、试电笔的使用、触电与急救、安全用电常识和从物理走向社会。新授时, 利用课件将不同时代家庭电路中保护装置的图片
/王建新
展示在学生的眼前, 介绍历史变迁, 引领学生感悟电路元件在不断的完善中变得安全又方便, 体验科技的进步;我又设计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连接电路, 创造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学生同时也品尝了成功的乐趣;在“触电与急救”这一环节, 学生设计了用模拟人演示触电的两种类型, 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触电现象, 建立很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会科学的救助方法。最后, 课的末尾, 我又以查阅资料、写小论文的形式布置了课外作业, 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使得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以此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优化师生的互动方式师生关系转变的外在表现是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凸透镜成像》的教学难点是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当物距大于 (或小于) 像距时, 像是缩小 (或放大) 的”这一点, 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到, 但他们想到物距、像距存在对应的范围规律:即当物体放在某某范围, 像一定成在某某范围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在探究实验的交流评估阶段, 巧设了多媒体课件, 在师生互动中, 在电脑中直接输入学生实验获得的物距、像距、物高和像高, 通过课件, 实时、形象、直观地处理了多组实验数据, 突出了“两倍焦距”这一特殊点, 学生产生验证物距“两倍焦距”成像情况的想法显得极其自然, 实验规律也显而易见。这样的整合, 远比从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归纳实验规律的一般做法要直观、高效得多, 师生互动也更加有效。
【物理整合】推荐阅读:
信息物理整合系统10-23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学习体会07-23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整合存在的问题09-10
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论文08-13
农远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职称毕业论文09-13
系统整合之数据整合05-10
整合实践07-14
学科整合07-18
整合07-21
经济整合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