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肠麻痹(共6篇)
术后肠麻痹 篇1
肠麻痹是腹腔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气、腹痛等, 常影响患者呼吸及切口愈合[1]。为此早期恢复术后肠功能, 对改善腹腔外科手术预后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术后肠麻痹患者应用针灸治疗, 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8例术后肠麻痹患者, 其中男95例, 女73例;年龄26~85岁, 平均年龄 (42.6±2.3) 岁。所有患者均经腹部外科手术治疗, 包括胆囊切除术86例, 结直肠癌根治手术20例, 胃癌根治术23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0例, 其他9例。术后3d出现腹胀、腹痛, 肛门无排气、排便12h以上, 肠鸣音消失, 腹部透视提示肠腔内大量积气, 术后检查电解质正常, 排除腹腔严重感染、术前肠梗阻、多次腹部手术史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禁食, 叮嘱作深呼吸运动, 胃肠减压、生理盐水灌肠、协助患者翻身及下床活动等促进胃肠蠕动常规治疗措施,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针灸方法为: (1) 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快速进针, 提捻转泻法, 以患者自我感觉有酸、麻、胀感为宜, 每隔5min重复上述手法1次, 留针30min。 (2) 取穴:气海、关元、中脘、天枢, 呼吸补泻法。 (3) 2次/d, 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并对比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
1.4 疗效评定
参照《使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24h内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恢复肠鸣音及排气、排便。有效:治疗24~48h, 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肠鸣音4次/min以上, 有少量排气排便。无效:与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 甚至症状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和t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
组间比较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
观察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肠麻痹是腹腔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原因主要为术中操作时成刺激、损伤浆膜或炎症引起浆液渗出而不能及时吸收所造成的, 另外, 手术麻醉抑制肠壁内源性活动性, 引起肠蠕动减弱或停止[2]。术后发生肠麻痹后, 常会引起腹胀、腹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严重者会因严重腹胀因为膈肌升高, 而影响呼吸功能, 并影响血液回流, 影响切口愈合, 诱发多种并发症, 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3]。
目前常规治疗主要有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早期运动、灌肠、胃肠动力药物等方法, 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祖国医学认为, 肠麻痹属“肠结”范畴, 手术及麻醉均是引起机体气血亏虚的主要原因, 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胃肠道紊乱, 致使气血运化失健, 而气机升降失常, 导致肠腑气滞血瘀, 痞结不同, 而引起肠气不足, 肠推动无力。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 应以调整肠腑, 理气通便, 调整胃肠气机为治疗原则[4]。
本文研究中, 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气海、关元、中脘、天枢。其中,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针灸足三里可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针灸刺激足三里穴, 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5]。有报道证实, 针灸足三里具有兴奋和抑制幽门括约肌功能[6]。由此, 可通过针刺足三里, 经调解幽门括约肌收缩强度, 以达到调解胃肠运动的目的。上巨虚、下巨虚为足阳明胃经穴, 分别为大、小肠经的下合穴, 可调调和肠胃, 通经活络, 对大肠、小肠、直肠有较强的调肠胃、理气指的作用。气海为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针刺气海穴, 使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具有生发阳气、益气助阳、补肾虚益元气。关元是小肠的募穴, 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中脘属奇经八脉之任脉, 是胃经募穴, 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 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 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 可有效改善肠腑功能, 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诸穴合用, 共奏温补阳气, 理气通便, 通腑消滞、升清降浊、行气活血, 扶正祛邪之功[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10%, 组间比较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提示, 针灸可有效改善术后肠麻痹症状。
综上所述, 术后肠麻痹应用针灸治疗临床疗效确切, 促进术后早日恢复肠蠕动和排气, 降低并发症, 改善腹腔外科手术预后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古力沙尔阿, 刘智艳.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 2011, 15 (6) :296.
[2]肖典利.中药敷脐结合针刺疗法恢复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2) :274.
[3]罗容, 章薇.消化系统疾病谱中针灸优势病种的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10 (8) :110.
[4]殷克, 孙特, 宫爱民.针灸治疗对肠癌术后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4) :328.
[5]崔飞, 阚德新, 黄海波, 等.循经导气法针刺促进胸腹部手术后排气、排便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中医, 2009, 31 (8) :117.
[6]伏秀霞.针刺配合中频电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麻痹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2) :205.
[7]林艳红, 钟彩莲, 陈丽虹.陈皮汤配合穴位封闭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7) :237.
术后肠麻痹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重症肺炎病人,男30例,女16例,年龄50岁~85岁(65.0岁±5.3岁)。诊断标准:①有较严重的原发感染性疾病;②高度腹胀,腹痛明显,肠鸣音减弱<3/min或消失;③频繁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2 h;④腹部X线检查证实肠充气扩张,并排除机械性肠梗阻[2]。将46例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病人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液100 mL灌肠,保留时间>1 h,每天2次,直至肛门排气、排便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大黄液制作方法:大黄粉10 g加温开水100 mL,浸泡30 min~45 min,温度38 ℃~41 ℃。
1.2.2 护理
1.2.2.1 心理护理
热情接待病人,关心、体贴病人,主动给病人介绍治疗方案,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告知病人病情是可以得到缓解的,引导病人克服因腹胀、呕吐导致的不安、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给病人讲解禁食和大黄灌肠的目的意义,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1.2.2.2 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记录。观察病人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质、量、次数,病人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观察腹痛性质、腹胀程度、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症状及肠鸣音情况。禁食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胃肠减压期间经常检查胃管是否在位通畅,做好基础护理,及时将病情变化通知医生妥善处理。
1.2.2.3 记录出入量
记录内容包括呕吐物、胃肠减压吸出液量、尿量、输入液量等,补液量坚持量出为入,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及时采取生化样本,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1.2.2.4 灌肠护理
操作前向病人耐心说明治疗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配合。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小便,取左侧卧位,垫高臀部10 cm~20 cm,药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 cm,细肛管插入肛门20 cm,均匀缓慢滴入药液,灌肠完毕保留时间>1 h,以利吸收。灌肠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注意病人有无胸闷、心悸等情况,如有异常暂停灌肠。灌肠后观察病人腹胀、腹痛有无缓解,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排便的时间、性状、次数、数量等情况。一般灌肠后2 d开始排便,为棕褐色糊状,每日2次或3次。若大便每天多于4次,酌情减量或停用。排便后用温水清洗,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
1.2.2.5 营养护理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更符合生理需要、提供营养更全面,在增加肠道与门静脉血流和促进肠道运动、分泌、消化功能及支持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肠内营养作用尤为突出,因此,病人禁食、禁水期间宜采用全胃肠外营养。如病人腹痛缓解、腹胀减轻、肠鸣音恢复正常并开始排气排便,12 h后如病情稳定可进流食[3],宜采用持续泵入的方式,通过鼻胃管给肠内营养治疗,应从低剂量(每天100 mL~500 mL)、低浓度(12%)、低输注速度(10 mL /h ~50 mL /h)开始,逐渐增加营养液浓度、剂量及输注速度,为避免反流和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肠内营养输注期间要保持上胸部抬高>30°的体位,定期监测胃排空功能,每隔4 h回抽胃腔残留量1次,如果胃腔残留量<100 mL可增加输注速度,如果胃腔残留量>200 mL应暂时停止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如无不适48 h后可进半流食,如稀饭、面条等,以易消化吸收为宜,之后逐渐恢复到软食,忌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肠胀气,忌辛辣、刺激及生硬食物,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
1.2.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3 讨论
中药灌肠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给药之外的第3种重要给药途径。药物从直肠吸收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困难的病人。药理研究表明,大黄为急性泻下药,具有攻下、泄毒、导滞作用,可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加剧,促进肠腔内细菌及毒素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清热解毒、通便、解除肠梗阻的目的[4]。重症肺炎时由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尤其是严重的毒血症,细菌及其毒素作用于肠壁神经丛,引起消化道乃至全身微循环障碍,肠壁细胞功能失调,抑制胃肠运动和吸收功能[5],因而发生严重的中毒性肠麻痹。运用大黄灌肠治疗肠麻痹能有效促进肠道动力,改善肠道功能。同时应充分重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从制备大黄液及灌肠操作、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疏导、提供营养支持等方面做好护理工作能够有效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轻病人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病人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灌肠治疗重症肺炎并发肠麻痹的效果。[方法]将46例重症肺炎并发肠麻痹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灌肠治疗,观察两组病人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结果]干预组病人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灌肠配合精心的护理能有效治疗重症肺炎引起的肠麻痹。
关键词:重症肺炎,肠麻痹,大黄,灌肠
参考文献
[1]周凤丽.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4-55.
[2]陈秋婉.中药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麻痹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513.
[3]郝健美,梁丽娟,陈家庚.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肠麻痹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0,18(5):289-290.
[4]杨静.复方丹参辅治小儿重症肺炎40例疗效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2):72.
术后肠麻痹 篇3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3岁,于2009年8月11日,午饭后突发左中腹部疼痛,持续进行性加重约1小时,伴腹胀,恶心呕吐,淀粉酶(1 118.3U/L)和脂肪酶(2 773.5U/L)明显升高。腹部B超结果:(1)胆囊结石;(2)胰腺异常所见考虑胰腺炎;(3)腹部右侧胸腔积液;(4)左下腹异常所见考虑肠梗阻可能。查体发现腹膨隆,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阳性,Murphy氏征阳性,肠鸣音消失。根据《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1],最终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合并肠麻痹。
2 治疗及护理方法
2.1 灌肠药物
(10~30)g生大黄加入200ml沸水中搅拌,收集滤液备用。生大黄中的结合型蒽苷可增加肠张力,促进肠蠕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2]。
2.2 常规保留灌肠法
肛管选择20号,插入深度(15~20)cm,液面距肛管不超过30cm,灌肠液温度(37~39)℃,臀部抬高10cm;注射完毕拔除肛管,每天2次[3]。
2.3 改良保留灌肠法
以12号吸痰管代替肛管,插入深度(25~30)cm,液面距肛管100cm,灌肠液温度(37~39)℃,臀部抬高10cm,调节滴速60ml/min。注射完毕20分钟后拔除肛管,每天2次。
3 结果
在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改良保留灌肠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保留灌肠法,结果见表1。
4 讨论
在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时,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时,肛管插入深度为(15~20)cm,只能达到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使灌肠液直接进入直肠;由于液体的压力刺激,使患者耐受性差,排便感增强,药液不易保留,灌肠效果差。而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方法[4]时,以细软而长的吸痰管替代肛管,插入深度为(25~30)cm,药液可直接注入直肠上部的结肠内,避免药液进入直肠而刺激排便反射,并减轻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强度,使药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同时由于乙状结肠长(25~40)cm,容量大,有利于肠黏膜对药物的充分吸收,提高药物的利用度,增强治疗效果。
操作中发现肛管的拔除时间对肛门括约肌的机械性刺激作用不能忽略。若连续刺激可使患者便意增强;而等药物灌完20分钟后才缓慢拔管,可避免因插管、灌药、拔管对肛门括约肌的连续性刺激,减轻患者便意,延缓排便时间,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本例患者的护理实践表明,选用改良保留灌肠方法,并延后肛管的拔管时间,可以有效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3) :206~208
[2] 卢卫,龚梅金.大黄对脓毒症合并肠麻痹患者的治疗作用[J].江西中医药,2009;5(5) :34~35
[3]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术后肠麻痹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肠麻痹患儿5例, 男2例, 女3例, 年龄7个月~4岁, 中位年龄1.5岁。均发热2~4d后腹胀, 伴发抽搐1例, 伴呕吐2例。
1.2 方法
入院后给予亚冬眠治疗, 酒精擦浴, 抗感染、补液、补钾等常规治疗, 患儿3d后均退热。住院第2天, 患儿均出现腹胀, 不能进食, 停止排便、排气。查体:腹部弥漫性膨隆, 无肠型及蠕动波, 腹柔软、无压痛、反跳痛, 未触及肿块, 肠鸣音弱。X线腹部透视见肠管多量积气、无液平面。遵医嘱继续补液、补钾, 同时予以腹部热敷、针灸、口服大量乳酶生以及中药泻热通便剂而腹胀呈进行性加重, 持续4d。给予维生素B1 50mg肌内注射, 观察60~90min后肠鸣音增强, 并出现排气、排便, 随后患儿腹胀均消退。以后患儿每天口服维生素B1, 观察2d无复发。
2结果
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有效率为100%。
3讨论
肠麻痹肌内注射维生素B1后腹胀消失, 其理论依据是维生素B1可抑制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作用。维生素B1缺乏时, 胆碱酯酶活性增高, 可加速乙酰胆碱的水解。乙酰胆碱是传递神经冲动的重要物质, 缺乏时, 可使神经传导障碍, 尤其影响支配胃肠道、腺体等处的神经传导, 造成胃肠蠕动缓慢、腹胀、消化腺分泌减少。肌内注射维生素B1可使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乙酰胆碱水解减少, 乙酰胆碱相对增多。胆碱能神经兴奋性增高时, 胃肠蠕动增强, 消化液分泌增强。因此, 应用维生素B1可提高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性, 增强胃肠蠕动, 排出多量积气, 消除腹胀。
维生素B1缺乏的原因: (1) 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 维生素B1的需要量相应增多, 且婴幼儿抵抗力较差易患疾病, 致使维生素B1的吸收障碍。 (2) 此年龄段患儿多以母乳喂养为主。母乳含维生素B1较低, 其含量是牛奶的1/4, 若母亲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 则乳汁中维生素含量也就更少。 (3) 人工喂养儿以淀粉食物为主, 而维生素B1最丰富的来源是小麦胚芽及米麸中, 同时也存在于所有谷类、核果、干豆、黄豆、扁豆等豆类制品及由植物种子未经加工的精制食物中, 而这些食品婴幼儿很少食用。婴幼儿仅以精制面粉或精大米为主食, 又不及时添加辅食, 因此造成维生素B1缺乏。 (4) 持续高热时, 患儿机体代谢旺盛, 维生素B1消耗增多。 (5) 患儿大量输入葡萄糖, 使体内维生素B1消耗过多。
术后肠麻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肠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5例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18~65岁, 平均 (45.6±6.3) 岁;病程最长3天, 最短6h, 平均 (1.8±0.6) 天。对照组45例中男22例, 女23例;年龄20~64岁, 平均 (47.5±8.9) 岁;病程最长3.4天, 最短5h, 平均 (2.1±0.8) 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考《黄家驷外科学》[1]: (1) 有明确外伤史, X线片证实存在胸腰椎体骨折; (2) 伤后出现明显腹胀, 肛门无排气, 无排便, 腹部胀满膨隆, 触诊腹部紧张, 肠鸣音减少或消失; (3) 伤前排便次数正常; (4) 排除腹部脏器损伤。
1.3 排除标准
(1) 妊娠或哺乳期、月经期妇女, 有过敏体质及药物过敏史者; (2) 有脊神经损伤症状, 需手术治疗, 或伴有腹腔脏器损伤者; (3) 排除腹膜炎、恶性肿瘤和血管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的肠麻痹患者; (4) 合并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口服胃动力药。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活血通气封包外敷腹股沟治疗。基本药方:生大黄30g、芒硝20g、枳实15g、厚朴15g、槟榔20g、降香20g、莱菔子20g、桃仁20g、赤芍15g、当归15g、花椒10g。具体方法:将上述药材打成细粉装入自制布包, 用水将药包蒸热。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外敷腹股沟, 每日2次, 每次持续时间30min。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记录胸腰椎骨折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术后排便时间。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术后排便时间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伤后恶血在内, 先用通二便药”。《正体类要》中记载“肢体损于外, 则气血伤于内, 营卫有所不贯, 脏腑由之不和”。腑气不和, 传导失司, 则糟粕积滞于内。笔者认为胸腰椎骨折后腹胀是由于机体损伤后瘀血停蓄于腹后壁所致, 肠腑气机郁滞, 败血残留, 使得胃肠气机升降失常, 胃气不降则脾气不升, 升降不利, 通化受阻, 则胃不能纳物, 肠不能排气, 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肠胀气, 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严重时多伴有呕吐及呼吸困难, 更有甚者可导致肠腑不通, 上攻于心腹, 闷乱至死。根据以上病机, 笔者遵循活血化瘀、通腑行气之法, 采用活血通气封包对其进行治疗。方中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破滞除满, 槟榔、降香、莱菔子降气除胀, 可提高肠壁神经血管及平滑肌兴奋性, 改善肠壁血管通透性, 从而促进胃肠道蠕动;方中桃仁、赤芍、当归活血化瘀, 祛除骨折所致瘀血,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其还能增加腹股沟血流量, 促进药物的局部吸收;花椒为引, 通经走络, 拔病外出[2]。
皮肤细胞膜具有类脂特性, 非极性强, 一般脂溶性药物比水溶液药物易穿透皮肤。组织液是极性的, 因此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才更易穿透[3]。中药成分复杂, 既有脂溶性也有水溶性成分, 故采用打成细粉的中药复方作为封包, 皮肤更易吸收。
角质层厚的部位药物不易透入, 毛孔较多的部位则有利于药物吸收。不同部位皮肤通透性大小顺序为:耳廓后部>腹股沟>颅顶盖>脚背>前下臂>脚足[3]。由此可见, 腹股沟皮肤通透性较大, 药物易渗透, 可提高临床疗效, 且腹股沟与大肠位置较近, 可直接通过大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故外敷腹股沟可提高药物吸收度。随着皮肤温度增加, 血管扩张, 血流量增加, 吸收也增加;皮肤湿度越大, 越有利于角质层的水合作用, 以促进吸收[3], 故封包应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
综上所述, 活血通气封包外敷腹股沟可明显改善胸腰椎骨折肠麻痹患者胃肠功能, 加速患者康复。该法科学价廉, 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80.
[2]王军, 曹建春点校.理瀹骈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5.
术后肠麻痹 篇6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麻痹,柴芍承气汤,芒硝,灌肠,治疗结果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SAP患者经常同时合并肠麻痹,严重肠麻痹可导致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发生[1,2],导致病情进行性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及时缓解和终止肠麻痹、尽早恢复肠动力对SAP的发展与转归有重要影响[3]。本研究旨在对柴芍承气汤联合芒硝外敷、灌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并肠麻痹的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SAP并肠麻痹诊断标准;(2)年龄18~80岁;(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肿瘤晚期;(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过敏性体质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4—2015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44例SAP并发肠麻痹患者,均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标准[4],并发肠麻痹的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症状明显,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超过12h,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立位片示肠管明显积气扩张或肠腔有多个小液平面。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2±18.1)岁;病因:高脂血症10例、胆源性9例、不明原因3例、暴饮暴食和过量饮酒2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2.6±17.8)岁;病因:高脂血症7例、胆源性9例、不明原因2例、暴饮暴食和过量饮酒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应用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抑酸、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柴芍承气汤内服、芒硝外敷、混合灌肠液灌肠(50%硫酸镁液30ml、开塞露60ml、0.9%氯化钠溶液90ml混合)。将柴芍承气汤〔柴胡、白芍、枳实、厚朴、黄芩、玄明粉,各10g,(生)大黄10g(后下)〕煎成150~200ml口服,或胃管内注入,注入后夹管2h,2次/d;芒硝120g碾末装入纱袋中,均匀外敷于上腹部和/或局部炎性包块处,1次/d。灌肠液的配制及灌肠:50%硫酸镁液30ml、开塞露6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90ml中混匀,温度30~40℃,患者取左侧卧位,用60ml注射器抽吸灌肠液后接一吸痰管,灌肠时将吸痰管插入深度达20cm(达乙状结肠),灌注速度20~30ml/min。将混合灌肠液全部灌入后嘱患者保留20min左右使药液充分发挥作用[5]。灌肠用于口服中药后2h以上或腹胀明显时进行,灌肠2次/d,治疗7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腹部压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肛门首次恢复排便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中转手术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疗效指标比较
治疗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腹部压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肛门首次恢复排便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转手术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无中转手术,对照组重症患者中转手术有4例,中转手术发生率为20.0%(4/20)。治疗组中转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其并发症多,其中SAP并发肠麻痹的发生率在80%左右,病死率90%以上合并肠麻痹[6]。SAP引起腹腔大量炎性渗出刺激腹腔神经丛引起肠动力障碍、肠麻痹,而肠麻痹发生后,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内毒素,穿透肠黏膜屏障,细菌易位引起多器官继发感染、加重全身炎性反应,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7]。近年来,胃肠动力功能障碍在SA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关注[8]。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胃肠道动力恢复时间越长,SAP并发MODS发生率越高[3]。故积极有效治疗肠麻痹,尽早恢复肠道功能,在SAP的治疗中是极其关键的环节。
柴芍承气汤包含七味中药,在SAP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柴胡可抑制炎性反应。(生)大黄可增强肠蠕动,促进肠道内粪便、积气积液、细菌及毒素排出,从而降低肠内压、腹腔内压力,避免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生,进而抑制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生长,减少肠源性感染的机会,同时可抑制胰酶活性及分泌,有助于血淀粉酶较快恢复正常;还能松弛奥狄括约肌,利于胆汁、胰液引流通畅。白芍能松弛奥狄括约肌,抑制淀粉酶;枳实、厚朴、玄明粉均可促胃肠动力,黄芩既能抑菌还可降低血脂。柴芍承气汤全方可阻断胰腺炎症级联反应,尽快恢复肠道功能,减少细菌内毒素易位[9]。芒硝的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钠,芒硝外用可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在外科腹膜炎、腹腔脓肿患者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且疗效良好。将芒硝外敷于腹部能吸附腹部水分,促进腹腔炎性渗液吸收,使胰腺、肠管肿胀逐渐消退,同时促进肠动力恢复,减轻肠麻痹,缓解腹胀症状[10]、有效降低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生率,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11]。
SAP发生时,一方面应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导致胃肠道功能普遍抑制;另一方面腹腔大量炎性渗出及消化酶、血管活性物质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肠管,引起不同程度肠运动障碍、胃肠黏膜水肿,而胃肠激素、肠微生态失调等其他因素亦参与SAP胃肠障碍发生发展过程。因此,SAP患者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本组观察到部分患者口服或鼻饲柴芍承气汤后,因胃肠麻痹出现反复呕吐,无法继续服药,部分患者因药液容量效应导致腹痛腹胀症状反复,在治疗中为进一步恢复胃肠动力,增强通里攻下[12]效果,本组加用3∶2∶1混合灌肠液灌肠治疗。3∶2∶1混合灌肠液由0.9%氯化钠溶液90ml、开塞露60ml、50%硫酸镁液30ml混合后组成,其目的除了软化粪便,更重要的是促进肠道蠕动,尽早恢复肠功能及减轻腹胀症状,同时能稀释、清除肠道内毒素等有害物质。在SAP混合灌肠液治疗中含有高浓度硫酸镁,由于Mg2+不易被肠壁吸收,在肠腔内形成高渗溶液,从而吸收大量水分、软化大便,同时使肠腔容积迅速增加,引起肠管膨胀后刺激肠蠕动而发挥导泻作用。开塞露的主要成分是50%甘油制剂,其可以润滑肠壁,吸收水分软化大便,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射、刺激肠蠕动。0.9%氯化钠溶液对肠道无刺激性,灌入肠道主要通过增加肠腔内水分,产生容量刺激,起到局部清除大便的作用。本组将3∶2∶1混合灌肠液混匀后灌肠,选择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的深度约20cm,灌入乙状结肠药液不容易外溢,且在肠腔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可以较好地发挥开塞露润肠通便、高渗硫酸镁刺激肠蠕动作用,同时足量的0.9%氯化钠溶液使肠腔的水分明显增加,对肠道产生一定压力,三者联用有效促进肠蠕动,进而提高通便效果。3∶2∶1灌肠液总量180ml,一方面保证足够药液容积,另一方面保持灌肠液中硫酸镁、甘油高渗浓度,充分发挥其渗透性、润滑肠壁,足以刺激肠壁感受器引起排便反射刺激肠道蠕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