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实习模式(精选12篇)
创新型实习模式 篇1
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职业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新情况与新问题, 造成预期的实习计划与目标难以顺利实现。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顶岗实习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其中有些是我院客观实际相关的个性问题, 也有些是大多数院校普遍遇到的问题。
一、机制专业顶岗实习情况介绍
2011年1月13日至2011年7月7日, 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机制5071班38名学生在蔡家坡陕汽汉德车桥有限责任公司参加顶岗实习任务。接受了一周的安全常识、公司概况、企业文化、制造工艺、产品质量等项目培训后, 38人全部被分配至新、旧车桥两个分厂的相关岗位, 在企业指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技能训练。学生从事的工种不尽相同, 有立式或卧式加工中心、数控铣、数控车、磨床、立式钻床、钳工、检测等工种。公司先后在3月份、5月份对37名学生组织了上岗考试 (其中一名学生因违反纪律而被企业和学校终止了实习) , 有15名学生顺利通过并正式上岗, 其他学生继续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
为确保实习顺利进行, 实习前由企业、学生、学校三方签订顶岗实习协议, 企业与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 学校与学生签订安全纪律承诺书。实习期间对学生实施以企业管理为主按企业职工管理的方式, 学校指派相关专业老师和辅导员协助企业管理一周, 以后全部由企业按照工厂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学生的实习考核实施以企业考核为主, 单独计算成绩的方式。企业为学生承担全部住宿费用, 并在学生独立上岗前按照600元/人/月的标准提供生活补贴, 学生独立上岗后按照正式员工的7折计件付酬。
二、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顶岗实习还处于发展阶段, 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值得重视。
1. 学生纪律意识淡薄
根据工厂反馈:学生请假频繁, 普遍出现迟到、旷工、早退等现象;上班期间部分学生怠工、脱岗, 甚至扎堆闲聊抽烟;工厂相关部门多次教导, 收效甚微, 严重影响员工劳动纪律管理及生产。
2. 学生心理落差大
顶岗实习使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同时可以体验独立工作取得报酬的成就感, 脱离了学校的纪律约束, 生活空间得到扩展, 这些让学生起初对顶岗实习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憧憬。然而, 现实的生产车间里充满了噪音、油腻甚至危险, 上班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 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使学生对顶岗实习产生了焦虑和抵触情绪, 在进入工厂第一个月, 有些学生产生终止顶岗实习的想法。
3. 学校管理制度缺失
我院顶岗实习属于初步尝试, 不同专业实习地点和单位不同, 不同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顶岗实习条件多变导致学校难以制定出统一管理办法, 遇到随机出现的问题往往先想对策而后处理, 造成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例如, 如何考评学生顶岗实习效果、如何安排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前补考不及格课程、如何核算顶岗实习带队老师工作量、如何补充由于学生顶岗实习导致部分教师偏少的教学工作量等等,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与之相应的政策制度。
4. 工厂内部信息渠道不畅通
在实习中, 学校直接面对的是工厂人力资源部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由学校向人力资源部门反映, 再由人力资源部向工厂领导转达, 这样容易导致信息传递延缓或失真, 使存在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 学生怨言多。本次顶岗实习中学生多次向学校反映:希望能够在多个工种上实习以便学到更多知识;希望少干杂活多从事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希望工资制度公开透明等。这些问题学校都在第一时间反馈人力资源部门, 然而均得不到预期解决。
5. 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定位不同
实习过程中, 学生多次反映自己经常会干一些打扫卫生、挫毛刺、替师傅干私活之类与实习内容无关的事情, 或者从事重复性强即学即会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因此学生认为自己成了“廉价劳动力”, 从而影响实习积极性。可见, 企业接收实习学生后, 没有把学生当成储备人才来培养, 却用员工的工作强度和规章来要求学生;而学生抱着为了适应将来就业, 希望尽可能去多个岗位实习的目的, 显然这两种不同的定位是冲突的。
6. 实习效果不理想
从企业反馈的《顶岗实习员工考核明细表》统计得知:能胜任岗位要求, 可以独立上岗, 表现优秀而被建议提前结束实习的学生人数为0人;能胜任岗位要求, 可以独立上岗, 表现良好而被建议继续实习的学生人数为15人;表现一般被建议继续实习但不安排上岗的学生人数为22人;不能胜任岗位要求, 表现较差被建议终止实习的学生人数为1人。由此可见, 经过半年的实习能独立上岗的学生占39%, 不能独立上岗的学生57%, 效果不尽人意。
三、顶岗实习的对策与建议
1. 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按教育部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半年。这种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 要求学生必须尽快从学生角色向学生和工人双重身份转变。为了尽快缩短顶岗实习不适应期, 十分有必要结合实习学生的工作环境及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培训学习, 提高学生对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认识。通过教育, 使学生深刻认识自己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 为此必须服从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 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不怕苦不怕累, 带着“学好技术, 夯实基础”的根本任务, 积极投入到顶岗实习中。
2. 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
顶岗实习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顶岗实习顺利有序进行, 保障顶岗实习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富有成效, 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十分必要。
(1) 加强学生、学校、企业间的互相交流。学校应定期 (至少两周一次) 指派相关专业老师和班主任前往企业, 多方面了解学生实习状况, 及时处理学生在实习中的具体问题或思想问题, 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能持续改进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在本次实习期间, 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领导及机电系相关负责老师定期前往公司, 一方面, 慰问实习学生, 鼓励学生不怕苦不怕累, 夯实基础, 学好技能, 为建设祖国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 和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积极交流, 针对学生在公司遇到的问题共同制定或完善实习政策, 最大限度替学生分忧解难和保障学生利益。
(2) 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作用。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排头兵, 认识、理解问题的角度和宏观把握、思考能力等表现相对优秀, 他们通过博学、慎思和笃行, 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环境、确立新目标、找准新方法。因此, 学生干部在顶岗实习中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作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干部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状况和思想动态, 在实习管理中可以成为企业和学校得力的“好帮手”, 使实习中一些潜在的问题提前被发觉和处理。本次实习中, 团支书和班长定期向学院反馈实习情况, 让学院掌握实习一线的最新动态, 也能将学院的意见及时传达给学生, 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为实习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3) 加强实习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在我院本次顶岗实习中, 大多数学生反映自己从事工种单一, 重复性劳动和体力劳动居多, 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还有部分学生反映虽然已通过独立上岗考试, 但由于缺乏岗位而不能独立上岗, 只能从事打毛刺之类的工作。为此, 学校应该细致入微地关注每位学生的实习情况, 应该具体到工种、机床、加工零件、上班时间、工资收入以及工资发放时间等细节问题, 发现问题及时和企业相关部门沟通解决, 使学生安心放心地实习。
(4) 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企业是顶岗实习的主要组织与管理部门, 应该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为主要依据来衡量学生实习的效果。陕汽汉德车桥有限责任公司对学生从日常工作表现、专业知识与技能、出勤情况等三项内容进行考核, 每项内容包含几个子项, 例如, 出勤情况包含迟到、早退、病假、事假、旷工等5个子项, 考核内容非常全面科学, 客观反映了实习学生状态, 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 加强学生心理疏导
离开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进入紧张有序、管理严格、环境艰苦的工厂, 由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转变成辛勤劳作的企业员工, 顶岗实习学生心理上受到很大冲击, 85%的学生最大困惑是上班时间太长 (10个小时) , 77%的学生感觉劳动强度太大, 46%的学生不适应严格的工厂管理制度, 35%的学生不能接受紧张的工作节奏。针对实习期间学生出现的状况, 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心理疏导, 学会多让学生改变在校期间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 做好步入社会的各方面准备, 使学生能够投入到顶岗实习中去。因此, 学校应该要求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定期或者不定期到各顶岗实习企业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沟通, 及时化解和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帮助实习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4. 实习前做好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充分准备
在本次实习中,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 58%的学生对此很欠缺了解;65%的学生认为实习期间应用最多;74%的学生认为要继续加强补充;而52%的学生认为机械设备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学校学的少而在工厂应用多。由此可见, 学生在实习前的知识储备不够。学校应在学生顶岗实习前, 尽力采取调整教学计划或调整实习时间等措施, 根据实习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学生相关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从而缩短实习过渡期, 提高实习质量。
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目前尚未形成体系, 机制不健全。因此, 实习中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只要及时发现并重视问题, 总结问题, 研究其本质使之得到有效解决, 这将会对培养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柴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8) .
[2]谭辉平, 李芹, 廖俊杰, 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3]陈峰博.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J].石油教育, 2011, (1) .
[4]洪焕坪, 朱云岳, 柳国伟.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困境及破解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5]綦颖, 宋连喜.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创新型实习模式 篇2
一、顶岗实习的现状和问题
顶岗实习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和就业方向认知,另一方也为企业带来了大量鲜活的人才输入,同时也让高职院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经过长时间的尝试,顶岗实习如今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并一步步走向成熟与规范,但也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1.工作内容的单一性问题
根据实习学生的反馈,相当数量的酒店在接受学生实习过程中,出于企业自身利益及工作安排方便的考虑,大多将实习学生安排在餐饮、客房等一线岗位。这些岗位通常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且内容简单,重复性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容易身心疲惫,却无法学习到更多的职业技能。这样不仅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社会实践、工作环境认知和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产生消极的影响。
2.实习岗位的单一性问题
酒店存在将实习学生看作“廉价劳动力”的问题。实习单位未给予在岗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认真地对待,而是多半将全体学生简单地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很少让在岗学生有轮岗学习,参与进阶培训的机会。加上各大院校缺乏对实习的监管,失去了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和帮助的作用。这样在此条件下进行的实习,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实习主动性,更谈不上因材施教。
二、顶岗实习模式的创新
1.学校方面应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很多院校把顶岗实习放在最后一学年,这种模式很难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很多学生因为工作内容单调重复而提前离岗,也使得酒店不愿给学生提供管理类岗位。对此,笔者建议根据酒店淡旺季特点安排实训和顶岗实习。前三学期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和校内实训,可利用节假日进行企业见习。第四学期安排顶岗实习。第五、六学期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学生回校学习管理类课程后到企业实习领班等管理岗位。同时对于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定期派教师深入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做好与合作企业的沟通,给学生提供部门轮岗和培训的机会。学校和酒店还要对实习成果进行严格、客观的评价,充分发挥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育引导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方面应转变态度,认真参与顶岗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酒店参观见习、企业文化引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坚持不放弃的职业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训室,让学生真实地认知酒店实际工作过程。
3.企业方面应加强与院校的深度融合
创新型实习模式 篇3
关键词:毕业实习模式 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
Reform graduation fieldwork pattern,trains the student to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Liang Dequan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engineering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 graduation fieldwork pattern existence question,the use practice base,in aspects and so on practice organization,way,content,goal and inspection,proposed the graduation fieldwork new pattern.Is training the student through the practice to practi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enhance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spect to obtain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Graduation fieldwork pattern Raise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F0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25-02
1.毕业实习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一般是由指导老师确定实习单位,然后采用集中实习方式将学生带到实习地点,组织参观学习,邀请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一些技术报告,讨论实习中的有关问题,最后由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根据报告和平时表现评定实习成绩。显然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1.1 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这种实习模式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环节中接触实际问题,只能给予学生感性上的肤浅认识,学生并不能从深层次理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生过程,学生在参观实习过程中也难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而不能锻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对生产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及综合素质。
1.2 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不适应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就确定了工作单位,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对相关实习的需要,因而,在传统的毕业实习过程中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自然也就难以达到毕业实习的最佳效果。这表明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极不适应。
1.3 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受到生产接收单位和实习经费制约难以进行。
过去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采用“相对集中式”的方式,由大约30个学生组成一个实习队,由指导教师带队安排在事先联系好的施工工地实习。然而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学生实习人多,施工单位和企业往往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一是顾虑接待大批学生,会干扰生产,协调工作会影响本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怕学生多,对学生的安全承担责任;三是怕学生多,会增加本单位的成本。一般施工单位和企业除对已签约的学生可以接收实习外,不愿接受大量其他毕业生实习。此外,部分院校存在毕业实习经费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工程实习要求,因此,毕业实习经费已成为选择理想的实习场地和影响毕业实习质量和效果的瓶颈。
为完成毕业实习任务,实习方式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为主变成了参观项目为主的实习,有的甚至变成了旅游实习。学生不能参加一定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工作,学生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这已严重地影响到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因此,改革毕业实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刻不容缓和当务之急。
2.畢业实习模式方案
通过建立和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基地,在实习组织上,把自联用人单位分散接纳学生实习与学院对少数学生集中、分组、交叉、统一安排实习相结合;在实习方式上,以参与工程实践为主,参观实习为辅,把参与实际工程实践与参观实习相结合,把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指导相结合;在实习内容上,把选择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而可能解决的课题与选择验证性和归纳总结性课题相结合;在实习目标上,把培养学生的生产适应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实习成果考核上,把教师考核学生与生产单位参与考核学生相结合,并建立实习单位对实习成果评奖激励机制。
3.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3.1 建立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是搞好毕业实习的外部前提。
毕业实习必须要有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合适项目及场地。过去每年都为寻找合适的实习项目及场地发愁。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建立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是搞好毕业实习的前提保障。通过实习基地取得的实习成果,也使企业认识到“人才培养不仅是学校的事,企业也应尽自己的义务”。所以建立实习基地,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在经济上、项目上的支持与参与,是搞好毕业实习的外部前提。
3.2 把联系用人单位接收实习与学院对少数学生统一安排实习相结合。
3.2.1 对已落实就业去向的学生。
由学院和学生本人与接收单位联系,让该类学生直接在用人单位实习。实习前,用人单位根据生产状况和安排,列出可实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由学院指导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要求与用人单位协商,编写实习大纲,对实习的各个生产环节提出详细要求,供学生实习时参考。学生实习完成后,写出实习报告,包括实习内容、过程及实习体会,并阐述实习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习表现,通过学院寄给用人单位的学生实习信息反馈表,由用人单位将学生实习情况如实反馈学院,从而保证学生实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2.2 对于未落实毕业实习单位的学生。
未落实毕业实习单位的学生,包括已落实就业单位,但未落实接收实习单位的学生和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极少数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仍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在各实习基地,由指导教师按实习计划带队实习。
这种实习组织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分流实习,考虑了毕业生就业去向的需要和实习接收单位的承受能力,减少了实习接受单位的压力,充分利用了实习基地条件,同时也适应了我国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要求。
3.3 充分利用实习基地采用分组交叉实习方式直接参与工程实践。
在毕业实习方式上,按参与施工实习为主,参观实习为辅的原则。施工实习是针对正在施工的项目,以学习施工技术方法和施工项目管理为目的;参观实习是针对已建好的项目,以了解结构设计与构造及使用要求为目的。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实习组织方案。对施工实习采用了分组、交叉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根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经项目部同意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将同学分别安排到工程技术部、工程测量组、经营质检部等三个业务部门工作并承担指导任务。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协调工作,对各组同学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在交换之前按组提交阶段实习成果报告。
这种实习方式可让学生全面熟悉正在施工的项目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施工环节,有利于缩短大部分在施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适应施工生产的时间,提高毕业生将来参加施工生产的适应能力。通过参观实习可让学生了解已建好的项目存在的问题,弥补课堂教学中缺乏实感的缺点,有利于学生了解设计和使用情况,为毕业设计作准备,培养学生分析、收集设计资料的能力。
3.4 把选择实际生产课题与验证性、总结性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非是一句空话,一是结合具体的生产任务和需要解决而且又能解决的实际课题,通过毕业实习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选择一些施工中已完成的工作,作为验证性、总结性的课题,在毕业实习中培养学生对施工生产的适应能力和对专业技术验证、归纳、应用能力。
3.5 教师与生产单位共同考核学生,对实习成果评审奖励。
实习成果不只由教师打成绩,而是与生产单位共同来鉴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敬业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教师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
实习结束时,通过举行实习成果汇报会,请来生产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到会与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听取汇报,点评同学的成果。通过实习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由实习基地单位来考评实习成果的作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尽业、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教师改進教风,认真负责地指导、培养学生;有利于生产单位转变观念,把培养大学生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学校和实习基地单位共同双盈的事业;有利于促进学校和实习基地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发展。
4.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4.1 建立和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基地,在实习组织上,把自联用人单位分散接纳学生实习与学院对少数学生集中、分组、交叉、统一安排实习相结合;
4.2 在实习方式上,以参与工程实践为主,参观实习为辅,把参与工程实践与参观实习相结合;把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指导相结合;
4.3 在实习内容上,把选择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而可能解决的课题与选择验证性和归纳总结性课题相结合;
4.4 在实习目标上,把培养学生的生产适应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创新型实习模式 篇4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更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建设、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顶岗实习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学习的工作顶岗实习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我院通过实地调研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习任务, 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作为企业员工带薪完成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经历选题、开题、指导到答辩的全过程, 最后在企业完成毕业实践报告。毕业实践报告课题全部来自企业, 与实习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关, 着眼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理念, 每个课题小组有1位校内指导教师和1位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全程指导。在TCL顶岗实习基地,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技术能手共同商榷选择了LCD平板电视、5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SMT工艺等方面共40多个毕业实践报告课题。这些课题都是目前企业的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 它们大大丰富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成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充分利用在企业现场完成毕业实践报告机会, 结合实习岗位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钻研企业新技术、新工艺, 掌握过硬的岗位技能。因此, 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是学生“基于学习的工作”。
基于工作的学习为了使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行业规范、操作流程等紧密结合, 我院轮流安排专业教师到顶岗实习基地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以此为基础, 2007年,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电子产品生产实训车间, 车间生产线的设计、安装、调试全部自主完成。实训车间完全模拟顶岗实习企业生产现场情境, 实训教学完全模拟工作流程, 将企业所实施的管理、工艺、标准、质量、环保等关键要素渗入到实训教学环节, 融教、学、做于一体, 使校内实训教学环节真正成为“基于工作的学习”。
顶岗实习与课程开发
职业岗位分析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 指导教师同时开展市场需求调研, 明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进行岗位能力分析, 确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构建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在现场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指导过程中,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不断地对产品开发技术员、产品维修技术员、电子工艺技术员、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生产现场技术员、售后服务技术员等6个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 编制职业岗位分析表, 为调整专业定位及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课程解构与重构长驻企业的教师成立课程开发小组, 利用深入企业的机会, 分析顶岗实习岗位,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 重构课程体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根据顶岗实习岗位及工作过程, 分析归纳出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现场工艺管理、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整机故障检修、SMT设备操作与维护等14个典型工作任务。针对14个典型工作任务, 在专家多次研讨的基础上, 按照教学原则重构了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电视接收机调试与维修、印刷电路板设计与制板、单片机系统分析与调试、片上可编程系统编程与调试、C51程序设计、电子产品装接的规划与实施、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设计、SMT设备操作与维护等9个必修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之间技术应用由浅入深, 几个课程模块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际应用系统。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就学会一种技术的应用, 完成一个模块的实训, 就做成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项目。
教学资源建设实习指导教师在企业应深入一线, 广泛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系, 注意收集工厂岗位说明书、生产工艺资料、工厂管理资料、产品技术资料、培训资料、行业企业标准等原始资料, 充分挖掘企业可用于校内课程教学的案例, 与企业合作开发教学指导书, 为校内课堂教学提供一手资料, 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我们将企业岗位考核指标引入到校内课程考核标准中, 根据企业岗位的上岗要求和考核指标, 通过量化和细化, 结合课程教学要求, 制定核心课程考核标准, 使课程教学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采用了操作、面试、大作业、作品制作、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加大了课程教学平时考核所占比例, 将任务完成率、差错率、课堂表现、6S规范、安全文明、团队意识作等为考核重要指标。学生顶岗实习鉴定和毕业实践报告答辩由企业和学校分别进行, 企业评价占60%、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占40%。评价结果既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也是企业用人的直接依据。
顶岗实习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批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其工作特点是重复性、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学生开始很难适应。经过两周的时间, 学生渐渐适应了企业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氛围。企业员工的吃苦耐劳精神,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 在逆境中磨炼了意志, 学生认识到具备这种品质的员工, 才能成为企业骨干, 得到企业重用。这种经历将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笔珍贵财富。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市场要求的就业观从学校到工厂, 从课堂到车间, 学生需要转变观念去适应企业的要求、适应市场的要求。开始时, 大多数学生不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性, 不清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就业期望值较高, 认为所学专业同实习企业不搭边, 因此不能尽快适应工厂的要求, 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经过几个月的顶岗实习, 绝大多数学生能转变观念, 与企业融为一体, 完成从学生身份到职业人的转变。
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 确保顶岗实习顺利完成
明确顶岗实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顶岗实习的认识, 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有错误理解。一种认为顶岗实习是“就业见习”, 学生已经离开了学校可以自由选择实习或不实习, 可以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可以不配备指导教师。另一种认为顶岗实习是“参观式见习”, 可以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 可以不按实习单位工作时间进行。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顶岗实习具有工作、学习双重性的特点, 是基于学习的工作, 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学生就不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 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 学生就不能实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因此, 顶岗实习之前必须做好学生的宣传工作, 统一认识, 每位学生必须有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统一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期间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工作岗位, 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 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 为此, 必须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
合理选择顶岗实习的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将他们在学校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实实在在地运用于实践, 解决工作现场中的实际问题。所以, 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 应选择那些与本专业密切相关、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优秀、行业影响大、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多渠道多方位与企业沟通合作, 让实习单位深层次参与到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中。
合理安排顶岗实习的时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 顶岗实习的时间在不违背现有专业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实习单位淡旺季考虑调整, 如可在第五、六学期。
实习指导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和一名学校指导教师, 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聘用, 明确企业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 双导师全过程跟踪指导。对于实习学生集中的实习单位, 学校派驻指导教师长期现场指导;对于实习生分散的实习单位,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为学生辅导、答疑。
校企人员互派机制学校要积极了解顶岗实习基地技术及培训需求, 通过有计划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研发或为其开展员工培训, 增加企业对学校的深入了解, 拓宽实习岗位渠道。例如, 在寒暑假期间派出教师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指派相关专业的师生与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开展产品设计攻关,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兼职任教。企业兼职教师一般不可能整学期到校兼课, 因此, 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 每学期要设置几门小课程 (或课程模块) , 供企业兼职教师选择。岗位人员置换机制是实习基地长效建设的有力保证, 同时促进“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有效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应用技术开发。
规范顶岗实习的管理由于学生主要时间用于工作, 所以与学校、辅导员信息交流容易受阻。对此, 学校应千方百计地提供各种服务。 (1) 学校网站及时向实习生发布各类信息, 如学生的实习任务要求、就业信息、欠费情况、考试信息、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等。 (2) 心理咨询网站及时回复实习生的心理咨询留言。 (3) 辅导员电话、QQ畅通, 及时回应学生各种需求, 做好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发放工作。 (4) 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定期召开协调会, 邀请企业方管理人员及兼职指导教师出席, 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实习基地还要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丰富业余生活, 使学生以良好精神状态投身工作。 (5) 实习指导教师把握实习生思想和心理变化规律, 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和辅导工作。 (6) 实习结束后, 及时总结表彰, 促进顶岗实习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摘要:从顶岗实习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开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三者关系入手, 介绍了高职顶岗实习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钟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9) .
[2]谭辉平, 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实习报告模式 篇5
实习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优秀:达到实习计划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实习内容,反映了本次实习的实际意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且有所创新。实习期间表现出色。
良好:达到实习计划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实习期间表现良好。
中等:达到实习计划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期间无违纪行为。
及格:达到实习计划规定的基本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实习期间无重大违纪行为。
不及格:未达到实习计划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有明显错误或没有认真完成。实习期间表现很差。
毕业实习报告格式、内容要求
1、毕业实习报告格式(实习报告必须打印);
(1)封面:
(2)正文:
一、实习目的 (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介绍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单位的发展情况及实习要求等)
(1)宋体,加粗,小四号)
…(正文:宋体,小四号)
(2)宋体,加粗,小四号)
…(正文:宋体,小四号)
二、实习时间(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三、实习地点(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五、实习内容,要求字数不少于3000字,(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1)宋体,加粗,小四号
…(正文:宋体,小四号)
(2)宋体,加粗,小四号)
… ……
六、实习结果(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
七、实习总结或体会(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创新型实习模式 篇6
关键词:创新教学 数控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040-01
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现代化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内涵。作为学校工程基础训练的主要基地,工程实训中心在创新实践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负有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实践教育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工程实训中心在校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无论在训练设备的投入还是训练体系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特色大学的建设要求方面还有不少差距。在2008年,工程实训中心曾经组织了多次的学生创新作品竞赛,设立了创新作品展示区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总结已有的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工程实训中心在已有的创新实践硬件的投入方面还有发展的空间,如有了较好的训练设备,但是缺少学生创新活动的工作室,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往往在实习场所和教师办公室之间来回奔波,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在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同时,工程实训中心将在实习创新场地专门辟出学生的创新工作室。在创新工作室将布置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氛围,设立陈列柜、工作台等。
一、创新实验室的建设
我中心创新实验室是将电子电工与机械创新技术相结合,开创大学生机电一体化的综合素质培养场所。
创新实验室于今年正式开展使用。在场地安排上,我们配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二间创新工作室、创新设备包括数车、数铣、数控电火花线切割、雕刻机(四轴)、加工中心(五轴)。创新指导教师有专职、业余、外聘近20多人,其中有教授,讲师,工程师,技术工人。
二、创新教学改革
创新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延续了几十年传统单一工种的金工实习,学生经过实习后不仅对产品缺乏整体概念,做不出一件作品或产品的难题,而且缺乏工程管理、工程质量、工程效益以及工程理念等深层次的对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工程知识。为此,我们在创新内容上开展了以作品项目训练的机械制作,将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比如,对于机类专业的机械工程实习,在规定的实习时间内,我们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各实习工种,掌握各工种设备的基本功能与目的、具备基本知识后,留出1-2周时间开展作品项目制作。学生就已有的许多产品模型,通过择选题目或另选题目,自由组合形成小组,以团队形式,完成作品模型的所有零件制作,并装配成复制产品。
就机械产品项目训练,学生从产品拆卸出发,进行零件测绘、装配图与零件图设计、选定零件材料与毛坯、零件工艺设计、备料、制作、检测、组装等过程,进行仿制产品的全过程综合训练,并完成成本计算和质量评价报告,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建立工程概念,培养工程素质,而且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该项目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素质是不容忽视。
作为培养未来工程师和总设计师的摇篮,“中心”将科学合理配置创新内容,逐步完善提高工业工程和工业设计等若干各有突出特色和展示度的综合性专业实验和高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室,支撑市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创新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为一体,以模块式选课为特征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总而言之,创新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的先进经验,打破传统的专业和学科划分界限,按基础设计技术、基础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来建立统一、完整和综合性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进行工程训练内容的重组和优化,精选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科学地设置训练项目,并注重实践项目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创新性,逐步形成适应相关学科特点,并具有自身系统性和学科性的完整的工程训练实践创新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明宇.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创新实习[J].金工研究,2008-1
[2]白培康.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金工研究,2008-2
[3]张爱武.加强基本能力培养体现工程训练中心的素质教育[D].华东高校论文集,2008
[4]张学仁.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student's in metalwork practice teaching form,the mentality,course content's arrangement and to the student basic beginning ability's raise,solves from the CAD/CAM technology cuts engine bed's operation to the numerical control electrical fire colored thread, the components assembly,causes the conventional numerical control electrical fire colored thread cutting single components the processing to many components three-dimensional assembly innovation course content,causes the student to obtain the synthesizing capacity in the practice the raise.Thus achieves the student to innovate the practice,enhanced the practice effect.
创新型实习模式 篇7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im) , 也称为结构主义, 最先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后经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斯腾伯格等人的深入探究, 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在有关知识的本质和人的认知过程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理念和观点, 主要体现在其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等方面。
(一) 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 知识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的产物, 即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 学习者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其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经验而建构起来的, 而且一定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日益加深而不断地修正、变革和升华。同时, 知识也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 即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各种资源、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协商、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
(二) 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即学习者基于自身已有的经验背景, 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和加工, 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相互作用, 重新对知识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理解的过程。
(三) 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并不是传递和灌输客观知识的过程, 而是教师帮助学习者依据其自身经验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要注重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1]。
二、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
传统实习模式是一种以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员工为中心、学生被动执行的实习模式。通常是由指导教师根据预先设定的实习计划或实习任务, 将学生带到指定的实习单位, 经由其自身或实习单位指导人员对工作流程的大致介绍或操作演示, 让学生进行自行观察并进行模仿的过程。实习结束后学生上交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给出实习成绩。传统实习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般而言, 学生在完成理论课学习后, 基本上具备了专业知识的框架。从单纯理论学习到接触实践操作, 大多数均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 这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主动获取知识是非常有利的。然而, 传统的实习模式却通常与上述心理背道而驰, 实习指导教师或是带教人员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而学生往往是被动的, 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地位经常被忽视, 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具体而言, 实习指导教师或是带教人员总是过多地干预实习过程, 过分强调学生的接受与掌握, 忽视了学生的发现与探究, 实习内容通常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 学生无法在实习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感, 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
学生经由课堂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多属显性知识, 而在实际环境下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还涵盖许多隐性知识, 这些只能通过工作实践来获得。在传统实习模式下, 学生大多只能在实习教师或实习单位带教人员的带领与指导下, 以看客的身份观察实习单位员工的工作演示, 参与实际工作的程度有限。这样的实习模式主要是感官的, 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接触实际问题, 难以真正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由此可见, 传统的实习模式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与现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有必要引入建构主义理论视角, 在实习过程中合理地应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念, 以克服传统实习模式的不足, 促进实习模式的创新。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实习模式创新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实习模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实习模式。在实习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各种教学因素, 包括指导教师或是企业员工仅是充当一种广义的实习环境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实习[2], 充分利用情境创设、协作交流等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 建构源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知识。
(一)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习模式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即实习教师或是企业带教员工对实习并无过多干预, 只是起着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旨在促成学生实现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 实习中蕴含着更多的自主成分。具体而言, 先由指导教师做出操作示范, 以使学生获取操作技能的整体表象信息;再由指导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将复杂的实习任务加以分解, 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剖析操作技能的各个环节, 通过课本理论与现实操作的相互作用, 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和编码, 建构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来独立解决实际操作所遇到的困难, 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完成实习任务所需的操作, 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 学生在实习中就不再仅限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而是上升成为主动发现、独立探索并积极建构知识技能的主体, 在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将知识内化、累积并能够广泛迁徙以解决其他问题, 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强调实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习模式强调实习的情境性, 即尽量选择在真实现场开展实习活动, 使实习的环境比拟真正的工作环境、实习的内容接近真正的工作任务、实习中所接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正是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 以取得实习的最大成效。具体而言, 学校应该尽量选择和争取那些具有行业代表性, 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单位作为实习单位, 让学生体验所涉专业工作的真实情景, 使实习的任务与真实存在的有关情境具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的实习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并从现实情境中得到切实的领悟, 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他们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
(三) 强调实习的互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习模式强调实习的互动性, 倡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共同的实践共同体。在实习过程中, 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但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 仍需发挥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由于学生的实习时间和操作经验均有限, 仅靠学生自身难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意义构建, 因此, 教师要多和学生对话, 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 并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知识体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他们对待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实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引导学生之间通过良好沟通、协调配合来完成实习任务。通过充分的探讨和协作, 学生可以分享、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认识成果, 取长补短, 获得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多维度、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在各自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新知识的构建,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建立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关系。
(四) 强调实习评价的过程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实习模式应该摒弃倚重总结性评价的做法,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倚重过程性评价的考评方式, 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首先, 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体系, 即评价指标不再以最终上交的书面实习报告为准, 而是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制定并共同组织实施, 涵盖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 促使考核指标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准确且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状况。其次, 应用多样化考核方式, 即指导教师可以联合企业实习单位, 针对不同实习任务的要求和特点, 在实习过程中分别采取现场提问、答辩、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 以加深学生对实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最后, 应采取动态评估的考核方式, 实习完某项技能之后就应及时地进行考核以检验该项技能训练的效果, 这方便实习教师及时了解实习的进展情况, 并据此对实习工作做出总结和调整, 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实习模式突破了传统实习模式的保守性和单一性, 打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分离的状况, 使实习不再形式化, 不再枯燥乏味, 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锻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成了从单纯理论认知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建构的跨越, 为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独特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对我国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高校传统的实习模式具有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等弊端, 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引入建构主义理念, 创新我国高校的实习模式, 架设衔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成为必要。
关键词:建构主义,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建兵, 苗培周.顶岗实习:建构主义视域下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1) .
[2]石海信, 方怀义.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实习策略探析[J].广东化工, 2009, (10) .
创新型实习模式 篇8
2015年底国家教育部对整个教育改革、转型与发展做了全面的部署, 提倡地方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变, 培养出可以直接支援国家中西部建设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金工实习课是一门多学科、多工种共同发展的实践课, 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机加技术和学会全面考问题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它必须要有硬件设备的支持才能实现, 一般是机床[1]。近些年, 在金工实习教学方法的探索中, 前人们积累了较多经验, 但是, 大部分都是对教学中某一环节或是某一工种单一的研究, 没有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跟踪, 也没有对所有工种间衔接进行深入研究, 从教学方法到学生管理, 再到能力提升, 都需要全面改革与探索。经过调查与研究, 采用项目化教学、多元化考核、兴趣化引导等方法, 可以解决学生实习效果差、操作能力弱、行为懒惰等问题。为金工实习课程教学与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机械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目前开设的金工实习课主要包括:普通车工、普通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和钳工共5个工种。文章主要以车工为例来阐述。
1 近几年金工实习教学培养模式
西京学院金工实习学生主要包括两大类:机类 (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等专业) 和非机类 (电子信息工程, 土木工程和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 每学期有3600多学生来实习, 如表1所示。
按照该校目前实施的教学大纲要求, 表1中各个院系专业不同, 所学知识内容也不同, 学时分配也不相同。机类专业是工科类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必须加大实习力度, 故机制专业、工业设计和汽车服务专业都是60学时/次, 数控技术90学时/次, 机电一体化和汽车检测专业均是30学时/次。而非机类专业要求是认知性的实习, 故都是30学时/次。平均下来每个班级机床与人数比为1:2.5, 比例刚好合适。若是人多机床少,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实习任务, 很容易出现争抢机床的情况, 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造成人身伤害;若是人少机床多, 就造成设备的利用率低, 出现设备闲置, 资源浪费的情况。
在工程训练中心实习的学生大部分是第一次来上实习课, 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机床, 更不用说掌握操作, 所以, 我们老师在上机床前给安排了理论安全知识讲解。
针对各个院系及专业的不同, 机类学生需要进行生产性实习, 要求学会车床基本操作同时, 也学会车刀安装, 能按图纸要求进行较高精度零件加工, 一般误差为±0.02, 学会工艺流程的制定及工序划分。这类学生共实习两次,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各一次。车床部分均安排在一天半内完成, 采取8+4学时的教学方式, 如表2所示。非机类学生是认知性实习, 要求学生掌握车床基本结构, 学会量具正确使用, 车出精度较低的简单阶梯轴, 感受一下工厂车间氛围及运行模式。这类学生共实习一次, 安排在第二学期, 均在一天半内完成, 采取6+4学时的教学方式, 如表3所示。
2 金工实习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课堂纪律较难管理
西京学院金工实习教学区是比较开放的教学环境, 这也便于各工种之间协同工作, 但是这样的环境容易造成学生在各个工种之间来回窜动, 使进出的频率增高, 造成课堂纪律较难管理。
2.2 机床陈旧部件老化
机床数量虽多, 但精度不高, 加上长期使用痕迹明显, 影响机床整体美观, 部分机床经过长期使用, 部件已趋于老化, 很难实现高精密加工。同时, 第一次来工程训练中心实习的学生, 看到都是陈旧的教学设备, 他们认为学校是不够重视自己所学专业, 认为这个专业发展不好, 影响了学生第一印象, 从而在实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学心理。
2.3 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且无笔记
有些学生在上课时, 零件图多数是直接用手机拍照记录, 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再拿出来看, 既不方便看图, 还影响整体课堂秩序。有的甚至笔和纸都不带, 做作业时才找别人借笔用, 认为实习课就是动手做零件, 不用做笔记。
2.4 学生对各工种间知识衔接做的不到位
部分学生学习比较呆板, 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使各工种间无法衔接。对手轮刻度计算、对刀操作、正向切削、反向切削和进给速度控制等不熟练, 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学的也很浅薄, 没有进行有效的深化和扩展。
2.5 缺少一种系统化工作流程
新生在操作过程中随意摆放工具、量具、夹具等, 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表现出总是手忙脚乱, 忽视了老师一再强调的安全操作规范, 同时, 也影响了加工效率。加工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浪费到了识图、安装刀具、找工具、量具、夹具。
2.6 实习教学大纲影响了老师自主创新能力
实习大纲对老师要求太严苛, 必须按纲施教, 逐条实施, 这让老师们缺少了一种大胆改革与自主创新的意识。怎样运用既科学又趣味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这也是实习课乃至所有课堂教学都在一直探讨的问题。实习课缺少一种兴趣化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形成不了一种诱惑。
3 新型模式下金工实习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3.1 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采取多元化考核相结合
使学生到课率、课堂表现和安全操作直接跟实习成绩挂钩, 如表4所示。迟到三次相当于一次旷课, 有事必须请假说明缘由, 老师批准后方可离开。
3.2 设备更新与机床保养
2014年下半年, 学校通过工程研究院设备调配, 普通车工区增添了2台CK6140生产型车床和1台经济型SK360车床, 目前可运行车床增加至20台。普通铣工区也增加了2台生产型的铣床, 可运行数量也达到19台。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和钳工等工种的设备也有所增加。目前整个实习区的设备数量达到125台/套, 机床从教学型到经济型, 再到生产型全面覆盖。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均保证了正常的教学需求。在2015年8月份, 学校经过研究, 对实习区所有机床做了除污、打磨和喷漆处理, 用此方法进行翻新与维修。改良过的设备在10月份的实习中已经表现出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3 课堂笔记计入总成绩
课间休息时, 老师随机抽查1/3学生笔记, 结果计入课堂表现成绩中。要求学生手工绘制所有的零件图, 并写上姓名、班级和实习日期, 跟实习指导书和课堂笔记一起存放。在零件加工过程中, 拿出来夹到机床图纸夹板上。这样, 在加工过程中, 遇到任何一个尺寸方面的问题, 都可以立即查看图纸, 也方便老师随时检查。同时, 也有效防止了学生在上课期间翻阅手机。
3.4 以项目化教学来衔接各工种
项目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用一个合理的项目来驱动教学, 使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同时, 也掌握了机床操作要领。不但学会了识别图纸, 还学会了机床操作技巧, 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知识, 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该项目化可以理解为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可以是一个产品乃至整个零件 (或工艺品) 在同一种机床中的不同加工方法;也可以是同一个产品或零件, 在不同工种间选择不同机床来加工从而达到相同的效果。但不管怎么实施, 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为完整的作品。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实践能力: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 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 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发展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3]。在一个产品的设计加工中, 不可能一味地使用一种思维方式或使用一种机床来完成加工。所以注定了学生要全方位的思考问题的同时, 还要有掌握多种技能的综合能力。通过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法, 各工种之间有了一种衔接, 使学生能系统化的来完成一件产品或某个零件的设计与加工, 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作品, 如图1。
3.5 规范机床操作程序
我们在生活中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要想一想, 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事, 怎么做, 先做哪一步, 再做哪一步, 每做一步都需要有哪些前提准备工作, 这是一种最常规的思路。而今天,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思路应用于机床操作中, 告诉学生先不要开机床, 识图是第一步, 看图中有哪些要求, 哪些是难加工部分, 需要有几步才能完成, 需要准备哪些刀具、工具、量具。之后再准备刀具、工具、量具, 接着装夹零件, 再进行机床通电、对刀、加工。零件加工过程中, 用完每个工具都一定要放回原处, 中途加工完不要卸下, 先进行测量与修调, 直到所有尺寸都没有问题后再取下, 并认真地清扫机床。每一步都要在正常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3.6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做一些有代表性、有高精度的零件 (也可以是加工的工艺品) 来充当模板, 以此来诱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创建良好的互动环节, 话题可以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发展的最前沿科技、最新成果;也可以是高精密加工在国防、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还可以是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广阔的就业前景。通过多次试验, 这些话题都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再以此来引导提高机床操作技能, 领悟加工技巧, 把握高精度加工, 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金工实习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高金工实习教学质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是一个学无止境的项目[4]。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总结教训, 不断地完善自我,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宗旨。在不断的改革中及时发现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并加以优化与正确引导, 使其转化为某个产品或零件设计与加工的新思路。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 让他们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拥有了创新的思路。这些, 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次改革, 学生在完成实习后能够独立完成机床操作的平均比例机类涨幅23.4%, 非机类涨幅39.2%, 如表5所示。整个教学改革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学院的整个实践教学也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5 后期设想
金工实习教学课不同于任何理论课, 老师的注意力始终是集中的, 决不允许有半点的失误, 不能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如若不然, 将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 自己也必将后悔一生。所以, 我们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同时, 还要保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和不断提高的教学效果[5]。若是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自主能动性, 那将是我们实践教学过程中一直所期望的。老师希望他的学生都喜欢自己的课,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钻研, 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想尽办法让学生对自己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今后, 我们要将金工实习这门课发展到全部项目化、产品化、兴趣化, 100%采用新型模式培养, 这才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标。
摘要:金工实习是西京学院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所包括的工种, 在整个机械制造业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也是该校在大力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关键的一门课。主要阐述了机械工程学院在金工实习教学方面的特点与现状, 并提出了改革措施。在新型培养模式下, 采取多元化考核和项目化教学等方法, 使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金工实习,新型培养模式,项目化教学,多元化考核
参考文献
[1]高琪, 李颖, 张飞.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01) :4-6.
[2]钱存阳.项目化教学培养大学生系统实践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02) :187-189.
[3]张木青, 于兆勤.机械制造工程训练[M].第二版,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3-4.
[4]邹日荣, 春雄.提高金工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8) :283-285.
创新型实习模式 篇9
高职财会专业的学生实习基本实行的是毕业实习的形式, 也就是采用校外和校内实习两种形式。在毕业之前的一年内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能真正从事会计工作的几乎没有, 大多数都负责收银, 另外还有的同学所参加的毕业实习适合所学的会计专业对口的会计工作没有任何关系的岗位。这种情况和高职学校二加一的教学模式的一年实践强化的教学计划是相背离的, 主要表现在
1、传统教学目标和模式的矛盾
传统的教学目标和模式只关注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 保证期知识量的提升, 忽视了对学生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提升。我国会计专业教学一般采用专门化的教学方法, 各个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划分也很细致, 课程结构设置也有一定的专业性特点。
2、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现在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就是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也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系统全面的会计专业, 会计电算化以及税法相关知识;其次就是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 也就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具备充足的专业基础知识, 包括经济学和分析方面的知识以及数据收集处理方面的知识等内容;再次就是对决策性人才的需求, 要求会计人员要熟悉两种以上的专业知识, 可以是外贸或者会计等等;最后就是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 要求会计人员除了要掌握经济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 具有全方位的能力和奇偶啊好的公共关系。通过对目前的就业市场分析得知, 有很多的会计专业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也有很多企事业单位招聘不到能够满意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3、目前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竞争力低
目前, 很多企事业单位为了减少人力资源投入, 提升企事业单位利益, 实行机构改革, 减员定编。在会计部门内部之前的一人一岗和一岗多人的情况逐渐转化成了一人多岗的形态, 汇集满负荷的工作状态已经是基本要求, 企事业单位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开始工作就可以独立处理会计实务。但是, 大多数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校的时候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 毕业之前也没有全面系统的进行会计实训实践, 对账务处理的全过程不够了解;这样就会在开始工作过之后出现个人实践能力偏低的状况。因为经费不足, 实习单位知道力量不足, 不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锻炼, 校外实习知识表面完成实习任务, 并没有很好的效果, 甚至还有一些, 在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之后, 传统的指令性计划分配转化成了双向选择, 尤其是最近一些年, 会计专业的人才供过于求,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 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重点联系工作, 应对考试, 对毕业前的实习不够重视, 会计实践部分就比较薄弱。
二、会计专业技能实习模式创新的构想
会计专业技能实习模式创新的构想实在毕业实习的时候, 应该施行上半年在校内强化训练, 后半年顶刚实习的方式开展, 这样可以提升实习效果, 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力, 提升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 进而提高学校的声誉。
1、校外实习
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主要是为了实现两个目的, 一是为了了解并且掌握各种经纪业务的会计处理程序, 同时提升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二是研究各种经济管理制度, 分析不同制度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完善方案, 分析并解决问题, 培养个人能力。
现在能开展的比较好的校外实习的都是“传、帮、带”的师傅示范。但是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较低, 起不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主要有以下集中表现:
第一, 财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较低, 积极性不高
首先, 财务工作人员虽然数量多, 但是精英少。从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事业单位制度构建开始, 很多企事业单位实行改革措施, 所以需要更多的财务人员。这样就会出现财务工作人数多, 但是质量不高的现象, 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
其次, 很多财务人员的岗位技能单一, 不能做到全面多角度的开展业务。因为客观环境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致使其只关注并精通一个岗位的业务, 知识范围小, 技能单一。能够掌握丰富的经验, 熟悉整体业务, 具备综合判断能力的财务人员并不多。
再次, 不能坚持原则, 监督不严。有些财务人员有较大私心, 自身业务素质又不高, 对财务管理制度不熟悉, 政策认识也不够, 这样在发现违纪现象的时候不加监督, 不去管制。
最后, 有法不依, 管理放松。一些财务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 不能严格依照《会计法》履行自身的工作责任, 有法不依, 管理放松, 这样会使得财务工作毫无秩序, 整个管理混乱不堪。
第二, 领导重视度地, 不能提升积极性
在企事业单位经营中, 财务工作会涉及到很多政策, 影响多方面的利益, 是比较主要的岗位之一。在现代化的经营体制之下, 财务工作要详细认真, 细致计算, 同时要遵守并维护国家的法律法规, 维护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领导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是削弱了其领导地位, 所以很多应该要财务参加的会议并没有通知会计, 有的甚至会有小金库出现。财务人员考虑到自身的工作环境, 害怕遭到打击报复, 不能安心工作。
第三, 工作环境较为孤立, 影响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很多企事业单位领导不注重监督财务工作, 也不注重财务人员的工作;另外企事业单位内一些员工不能够理解会计严格制度, 对会计人员有偏见, 这样财会人员就会在整个企事业单位环境中感到孤立, 久而久之就形成应付了事的习惯。
第四, 管理职能落实不良, 积极性发挥不出
很多领导仅仅在口头和文件中强调对财务工作的重视, 曲解了会计的形象, 很多财会人员被看成是比较吝啬的个体。所以, 很多企事业单位在确定比较重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决定的时候都没有让财务人员参与其中, 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没有让财务部门监督进行。财务人员对企事业单位重要的经营决策不了解, 有的经济合同不交由财务部门备案, 就会使得财务人员感到自身能力无处发挥, 会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 导致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工作人员流失。
第五, 财务人员薪资待遇低, 影响工作积极性
有很多财务工作人员的薪资要比生产和技术人员的低, 因为财务工作人员接触的人员多, 工作性质容易得罪人, 在评比先进, 升职的时候会受到群众意见的影响。财务人员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 工资晋级慢, 奖金少, 所以工作积极性不高。
第六, 不良因素影响财务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发挥
这多指企事业单位外部的环境影响, 分配不公平, 送礼宴请的不良风气, 还有政策规定和实际实施的差距, 形成不公平思想, 财务人员工作消极。再有一方面实习经费不足, 实际工作单位的财务部门的工作环境也有一定的显著, 还有企事业单位的商业机密的安全性, 会计工作的阶段和实践性特点, 都会对校外实习产生不良影响。为了提升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效率, 校外实习宜在阶段实习采用, 挑选会计工作的典范单位, 开展示范性教学, 帮助学生明确今后从事岗位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2、校内模拟实验实习
第一, 会计模拟实验的定义
将企事业单位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实际经济事项和这些内容出现的形成和产生的内外部经济联系, 会计核算的程序和会计凭证等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当作试验模拟对象, 依照会计制度, 采用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始和记账凭证, 以及会计账簿和报表, 开始实施会计业务的模拟实习, 这样, 能够保证学生直观细致的了解企事业单位的整个会计工作的才做流程。
第二, 会计模拟实践的优势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技能实习会计模拟实验的创新和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有所不同, 这种会计模拟实验和校外专业实习也有不同, 它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实习形式, 有其自由的特点和优势。会计模拟试验是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美结合的重要方法, 实行会计模拟实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模拟业务设计和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可塑性比较强, 实习的成本投入也比较少, 并且房展模拟的效果和实际工作也很阶级。在校外实习中不能达到的实习效果和目的, 在室内会计模拟实验中都可以实现。
结论
通过对目前市场环境下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和要求有分析, 探究目前高职学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总结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和发展学习的难题。确定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要, 分析现在企事业单位环境对实习生的不良影响, 总结出适合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技能的实习模式的创新形式和优势。
摘要:在市场环境下, 以就业为教学主导, 依照实际需求和高校扩招的情况确定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也就是培养大量的高技能行专业人才, 以此明确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素质结构培养, 强化专业技能优势。高职学校的会计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 其社会实践性更强, 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强的会计实践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技能实习模式创新。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实习,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丽芳:《高职经管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02期。
[2]李慧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年07期。
[3]谷新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年07期。
创新型实习模式 篇10
一、引言
由于国际、国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尚属平稳,但其发展速度已明显变缓。面对我国经济增速减缓的新形势,各行业对于用工的需求整体下降,进而使这几年的就行形势严峻,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最为突出,这就要求高校教育需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就业技能等进行强化培训,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相较于生物、科学、建筑等相关专业来说其专业性并不强,所以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相对简单且操作性强。如何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创新,以实习带动就业,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面临的困难
从学生自身来讲,实习阶段高校学生大学生活的关键时期,是将学校教育中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但同时也是学生告别学校跨入社会的缓冲阶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必然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从学校方面来讲实习基地的选择与确定,实习管理制度的落实,其中要涉及到实习经费、实习时间等问题的合理解决。
(一)实习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与社会相比较是个相对宽松舒适的环境,学生对学校有一定的依赖心理,进入社会后会产生畏惧、胆怯和对未来不确定等恐慌心理。企业是追求利益的,是具有盈利为目的存在,而且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工作岗位对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要求较多,对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和内在素养要求都有一定的限制。旅游行业属于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对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要求很高,对高校实习生的心理素质、独立意识、为人处世的能力等提出挑战,实习阶段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烦躁、抱怨等情绪而影响实习效果。在整个实习阶段结束后,学生对酒店有了进一步认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身的金钱观、价值观,使得下一步就业的选择进入纠结的状态之中。
(二)实习基地的选择问题
实习基地的选择要建立在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的基础之上,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高校培训义务。实习基地需要具备系统的培训知识,有其自身的酒店管理服务理念。酒店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需要同时满足实习要求,坚决不能将学生安排到不规范、不够规格的酒店进行实习。不合理的实习基地无法让实习生真正学到知识技能,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学生对工作的偏差认识。
(三)实习管理制度问题
刚刚走出校门的实习生自身缺乏严格的职业意识,在进入酒店实习的过程中,酒店是否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的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将奖惩措施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制度与要求,是实习生良好职业习惯形成的必要前提。要让实习生在酒店工作过程中产生管理意识,按规章制度办事而不再依靠自身习惯、个性、想法等主观的处理事情,这些都需要有严格制度管理和措施控制。
三、酒店实习的通常模式
一般情况下学校都是有合作酒店的,学校与一些酒店签署了学生实习的相关协议。每到毕业季学校就会安排学生到指定的酒店进行实习,时间一般是三个月到半年不等。实习过程中学校几乎是完全脱离出来,学生的培训管理工作全部落到酒店头上,学校仅仅是负责一些前期的协调辅助工作,如安排学生到位或指定一名实习老师不定期对实习生在酒店的实习情况进行巡视。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酒店对于实习生往往没有专门的培训机制,就和普通的新员工入职一样,仅仅有介绍性的短暂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在领班的带领下直接上岗。学生在酒店中的实习岗位往往都是基层的、对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低的岗位,实习期间很少有其他任何培训和岗位变动,主要原因还是酒店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省去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某种程度上实习生成了缓解酒店因基层员工流动率大而产生的劳动力不足现象的救命稻草。酒店的运营性质决定了他对实习生的培训态度,酒店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得不到足够的提高。
四、酒店实习的创新模式
(一)借助行业优势,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操作性强,学校教育的基础理论到实践活动的开展其实现途径简单,我们既可以选择让高级酒店中的高级管理人才走进校园授课,也可以让高校专业老师带着学生走进酒店教学。学生在掌握技能课程的同时,对于本专业有直观的教学体验,将校园与职场的分割线淡化,使学生走出校园后更容易融入职场氛围。酒店教育资源的引进应全面包含多个分支专业,因为理论的丰富性与实践的多样性应该是相匹配的。工学一体式的教学理念应该深入广大教职员工的脑海,使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的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稳就业的最终目标。
(二)导师管理精细化,实现校企合作育苗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保障,前期教育工作主要是校内教师完成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专业课、操作课及实训教学等主要内容;后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企业导师完成,包括配合教学老师完成专业实习教学任务,辅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最终还要参与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评定和考核工作。企业与学校合作后,学校可以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导师的存在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拉近,为学校的教学目标提供导向作用,也为专业凝练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三)遵循专业特点,实现实习进程的科学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期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即实习准备阶段、岗前培训阶段、顶岗前期阶段与顶岗中后期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教师的引导与酒店的管理措施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已达到科学的指导实习进程。
(四)注重实习培训,顺利搭乘就业直通车
完成专业知识及酒店管理系统知识的培养后,使得一些学生在实习阶段脱颖而出,顺利搭乘就业直通车,最后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和管理者。学校本着旅游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系统组织开展旅游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服务理念,让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实体有本质上的认识,再运用到实习工作中,得到企业的肯定与认可,最终成为企业的一员,这是实习的最佳效果体现。
五、结语
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篇11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技能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广东白云学院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积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向,实施“2+1”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三个导师制度,即聘请教学老师为专业导师,辅导员为职业导师,企业经理、工程师为企业导师,并加强了校外实习指导。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此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不够完善,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
加强顶岗实习的教育与管理,全面贯彻顶岗实习教育教学环节,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职业导师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如何发挥其优势,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安全教育、法纪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工作,是辅导员在“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是学校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宣传发动,重视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
辅导员要结合实习生工作岗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辅导员在加强顶岗实习前教育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五个方面的教育,即目的性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法制教育、社会风险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把握好实习与学习的关系;让学生珍惜生命,严格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习现场的各项操作规程;让学生懂得心理调适,提高社会适应性;让学生诚实守信,守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或称实习员工),要他们服从学校实习派遣,服从实习单位安排,踏踏实实工作。
二、建立实习网络,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各高职院校一般是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然后派遣学生下厂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一来,学生就脱离了学校环境,处在完全不同于校园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由于学生对新的职业环境不熟悉,参加实习后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忙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种种无法事先预测的人和事,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甚至产生就业恐惧心理。另外,学生普遍把自己当成“企业员工”,忽视“学生”身份,忽视学校的管理与指导,淡薄学校的组织纪律,不遵守企业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问题。
因此,在学生下厂顶岗实习后,辅导员要根据所带班级学生实习的情况,按所在学生分布情况,成立若干个实习小组,推选出本班实习负责人和实习小组组长,建立实习网络,组建班级组织机构,建立信息汇报反馈机制,并通过这一有效信息渠道, 盡可能多地收集各种有关实习信息,掌握学生的各方面动态,做到教育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
三、利用网络平台,适时跟踪管理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普遍抱着一种“放羊式管理”的心态,认为学生参加实习就应该接受实习单位的管理,学校不必过多去管,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对顶岗实习学生来说,失去了学业和纪律的双重约束,在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是否能保持学生本色,不因各种诱惑而动心,确实不容小视。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而且为学生管理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网络环境为师生互动、及时沟通提供了平台。辅导员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为学生辅导答疑,随时将有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对他们进行跟踪管理。这无疑能大大提高辅导员管理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同时也能拓展辅导员教育管理的平台。
四、对症下药,提供个性化指导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辅导员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理念,做到“五心”,即讲道理要有耐心,对学生要诚心,办事情要细心,服务要贴心,工作要倾心。积极疏导和缓解学生实习岗位上产生的心理压力、信心不足、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与之谈心聊天,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走出困境;同时辅导员还要依据职业心理辅导理论,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所学专业,社会职业发展情况等,帮助学生在实习期间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切实帮助学生渡过实习期,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五、实地巡查,现场辅导答疑
辅导员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要经常深入实习企业,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生活及工作状况,及时提醒学生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定期帮助学生总结实习成果,帮助学生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要经常与实习单位保持沟通和联系,检查和了解实习生的情况,及时处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意外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使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有序地进行。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学生顶岗实习期发挥着重要的管理作用。辅导员应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学校发展负责的态度,发挥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顶岗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模式,热情、优质、高效地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增强学校顶岗实习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创新型实习模式 篇12
21 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了步伐,也对我国经济产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产业也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由于技能型人才的的短缺,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而学校培养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标准日渐出现与企业岗位要求所偏离的情况,这就使得人才问题日益凸显,学生难就业,企业难续航,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全方位素质情况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
一、校企合作中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是对现今职业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加深,也是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如今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深,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的结合,使得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得到了重要保障,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加大,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使得合作更加稳定、有效、多元、多层次,以加深学校与企业的衔接互融。
二、创新模式下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建设
校企合作模式的紧密衔接给现如今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发展各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伴随行业的不同以及企业类别的多样化,学校与企业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合作,并使得学生、教师、职工、领导层都能够更简明了当的了解并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来,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能够在行业的基础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1. 信息平台建设。企业和学校应完善好自己的网站,并进行双方的互通,对企业产品革新、技术成果展示、人才招聘等等信息进行常态的发布,并可以就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校企共通、疑问解答、技术经验心得体会的交流等等,还要对校企论坛、专家讲座等等信息进行时效性公布,使各方面都能参与其中,并得到有效推广和传播。以此使学生更了解企业,企业选择更适合的专业人才。在校学生可以及时参加论坛讲座,并对以往学长实习工作情况进行了解以参考,进行自身职业规划。即将毕业以及毕业后学生可以直接与企业进行联系,并就实时发布的企业招聘信息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
2. 基地平台建设。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于人才之间的交流和产业之间的互相推动革新,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企业对人才的了解。学校应与多方面企业就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实训基地的共享共建。这样对于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就业等等都有帮助,教师、学生、专业型在职专家、基层职工等等都能够互相沟通交流,以互相学习进步,可以对先进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了解。在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更好的推广自己,使自身相对封闭的现状,打开一道招贤纳士的大门,用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才。
3. 人才共育、文化共建。学校和企业之间想要长期发展与合作共赢,需要对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以及模式创新。目前,很多学校与企业已经开始进行针对性合作,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订单培养,与学校共同制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人才类型为主进行教育教学,并引导性培养,以及技能证件考试、各专业类别职工培训等等。每一座学校、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必定互相产生一定有益的融合和碰撞。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对学生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并与本身学校文化气息所融合发展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意识和职业人素养,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所向,深层次的吸引人才,给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方向。
三、深层校企合作条件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但是还需要提供更多的保障措施,才能使校企合作达到更完善的合作效果。
1. 制度以及机制建设。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建立更有效的管理团队和对应的职能机构,对各方面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与规范,如部分院校制定的《校企课题开发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等等,以监督制约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公开公正公平性,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而校企合作也是需要漫长的过程,要对其进行长效机制的建立,以最终保证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以能力为基础,根据岗位的不同需求发挥教师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形式等等及小宁不断实践性创新,还可以聘请企业精英骨干进行兼职教学,形成校企人才互聘,以加强合作机制,优化教师团队。
3. 正确引导学生实习、就业。校企合作的最为重要一项,及是人才培养与运用,学校和企业要客观公正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对学校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实习、就业、职业规划、人生价值体现等等各方面的培养。
结束语
基于行业平台的校企合作实习就业整合模式,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等等各方面的支持与不断实践完善,也期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易新河,李岚,成亚玲,李琳叶,杜飞明.长株潭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