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贸易创新

2024-08-03

模式贸易创新(通用12篇)

模式贸易创新 篇1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外贸企业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外贸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但其整体的竞争力提升较慢,主要是由于其缺乏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对我国外贸企业近些年来的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创新发展模式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不高、缺乏自主知识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因此,必须要树立全球化发展的目标,审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完善的、针对性的措施全面实现我国外贸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外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长期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随着全球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的贸易联系进一步加钱,企业的外贸风险也不断加剧,而缺乏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成为当前阻碍我国外贸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其对市场风险的分析不足,外贸企业随时会面临汇率变动、利率变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风险,其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能力有限,缺乏风险预警的意识,其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会埋下风险隐患。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外贸企业的规模较小、盈利能力有限,主要依赖于国际订单进行生产和销售,因此其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加之不注重提升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不高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大,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外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因此其整体的发展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一,很多外贸企业只是进行简单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其对互联网+等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对其应用能力掌握不足,因此在整个外贸中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因此其发展模式的创新也处于被动。其二,由于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不断发展,很多外贸企业难以借助单方面的力量紧跟科技的变化,其在资源、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科技带动创新发展模式难以在短期内顺利实现,其经历的周期较长。

(三)缺乏自主知识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品牌成为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而大部分外贸企业在自主品牌建设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我国很多中小型的外贸企业只是挂牌生产,没有自主品牌,其自主创新的能力有限,相关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比如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存在欠缺等,使其没有动力进行自主知识品牌的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强有力的品牌支撑和核心技术,使得很多外贸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其创新发展模式显得十分艰难,因此难以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众所周知,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发展也提升了风险隐患,提升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是任何外贸企业在创新发展模式过程中所必需的能力,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我国外贸企业在进行发展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全球行业内的相关历史数据,对其进行筛选、分析和研究,以此提升其对未来市场变动的预测能力,时刻注意利率变动、汇率变动、金融风险等可能带来的风险,为自身的贸易创新发展模式设立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在设立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制定风险防范机制、严格落实风险应对措施等来全面增强外贸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此为我国外贸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奠定基础,降低各项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能够顺利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强化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

现代化信息科技的发展对全球外贸发展格局的冲击不断增强,在互联网贸易发展背景下,传统的贸易企业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尤其是要创新发展模式,必须要全面强化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一方面,外贸企业必须要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紧跟全球步伐,以战略性的眼光来规划其对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比如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都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来提升效率,以此提升实现创新发展模式,避免被全球贸易发展所淘汰,使其能够更好地顺应全球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强化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创新性人才、制定应用科技信息的规划等措施来全面提升其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应用能力,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来创新发展模式。

(三)以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强化自主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外贸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发展模式的必要措施。其一,外贸企业要通过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品牌发展之路,根据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自身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以此实现全面的品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品牌,实现以品牌促发展的模式,尽快实现对发展模式的创新。其二,外贸企业要充分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进行产品技术创新、营销能力创新、客户管理模式创新、内部管理创新等各项措施来全面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发展实力,使其在进行发展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具有充分的保障,缩短发展模式创新的周期,最大程度上降低发展模式创新的成本。

四、总结

对外贸易的发展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还缺乏创新性的发展模式,整体发展相对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必须要从增强其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以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出发,创新外贸企业的发展模式,以此全面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为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我国外贸企业在创新发展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本文在对其创新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对外贸易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任庆.电子商务发展对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6(23).

[2]许丰良.中小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5(22).

[3]平娜,张媛媛,穆磊.后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

模式贸易创新 篇2

企业进入模式的划分有多种方式,这里参考的是Root(1994)的划分。

贸易式进入:国外中间商;国外办事处;销售分支机构。

契约式进入:许可经营;特许专营;技术协议;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合同制造;国际分包合同 投资式进入:合资经营;独资企业;合作企业;新建与兼并

贸易式进入主要出口渠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间接出口通过本国的中间商经销或代销其产品出口,本企业与国外市场无直接联系,严格意义上讲,间接出口并不属于国际市场进入的方式之一,而只有直接出口才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起点。直接出口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利用国外中间商,即将产品直接卖给国外中间商或由国外中间商代理。这种行为,就企业而言已经是自己在从事国际经营活动。国外中间商又可细分为国外代理商和国外经销商两种。国外代理商的任务就是促使其委托人(卖方)与第三方(买方)达成销售合同;而国外经销商则是先从企业将产品买入,然后再转售给本国的各类客户,经销商通过贱买贵卖获得利润。代理商与经销商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者都为供货方经销产品,不同是前者不拥有货物的所有权,与供货方只是代理委托关系,而后者拥有货物的所有权,与供货方是买卖关系。因此,代理商的利润来自代理佣金,而经销商的利润来自买卖差价。

问题1 国外设立办事处与建立国外销售分支机构的区别。

办事处主要搜集信息、推销产品、负责分销、提供服务、维修、零部件等。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本企业的产品,不必像一些代理商和经销商那样,经营若干家企业的产品。需要最初投资,和持续的间接费用,如销售额不大潜力不大时,不值得专设办事处。销售分支机构和其职能相似,不同的是,子公司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当地公司来建立,在法律上和赋税方面有其独立性。

问题2 许可经营和特许经营的区别。

许可经营,又称技术授权,是指企业(许可方)与国外另一企业(被许可方)签订许可协议,授权对方使用本企业的专利权、版权、商标权以及产品或工艺方面的专有技术等从事生产和销售,然后向对方收取许可费用。美大型香烟生产企业飞利浦.莫里斯公司(Philips Morris)为了占领市场,采用这种方式,授权对方企业使用配方工艺和品牌进行香烟的生产和销售。许多跨国公司以此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最初进入就是这种方式。特许专营基本上是一种专业化的许可协议。许可人不仅将无形资产(通常是商标)销售给被许可人,而且被许可人要遵守严格的经营规则。许可人经常为被许可人的连续经营提供帮助。与许可方式一样,在特许专营协议下,许可人通常按照被许可人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收取特许费。所不同的是,许可协议一般主要为生产型企业所采用,而特许专营则主要为服务型企业所采用。遍布全球的麦当劳快餐(McDonald’s)、肯德基炸鸡(Kentucky Fried Chicken)、意大利馅饼(Pizza Hut)等都是特许专营的典型例子。特许经营是对外授权向深层经营领域的延伸和扩展。优点可以免去独自打开外国市场的成本和风险,通常情况下,由被许可人承担。

问题3 投资式进入有一种契约式合营(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即我们通常说的合作经营,它与合资经营的区别。

模式贸易创新 篇3

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模式的创新途径问题

■ 岑彩云 青岛科技大学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创新,创新模式是创新的灵魂因素,是中日韩旅游合作模式创新的发展指导。尽管中日韩三国旅游模式创新存在文化历史等的制约因素,创新的发展途径可以基于生态旅游、文化修学、在线旅游等多种思路,提出切实有效的旅游模式创新的建议,希望通过对旅游模式创新的探索,对中日韩三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未来有所启示。

一、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旅游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大大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城市,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围绕着奥运展开,仅鸟巢就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丰厚的收益。鸟巢就是21世纪的埃菲尔铁塔,能否媲美还得回到旅游模式的创新,单单领着旅游者逛逛鸟巢的建筑空间,这种服务本身是不足的。中日韩国际旅游模式创新对如何推进中日韩多方位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一)旅游模式创新是旅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念,它是渗透到旅游业发展中的产物,因此模式创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模式创新就是让旅游活动开展下去的“天平上的砝码”,创新做得好了就会向有利的方向倾斜。早在2003年11月,中、日、韩三国的旅游主管部门签订了《旅游合作备忘录》,直到2009年10月第四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提出“2010年三国互访游客规模达到1700万人次”的目标。2010年8月第五届中日韩旅游部长签署《联合声明》,提出到2015年,实现三国间人员交流规模达到2600万人次。联合打造连接中日韩三国的旅游合作项目,共同进行海外旅游市场推广工作,尤其中日韩旅游贸易的合作近年来发展迅速,这种好的趋势的保持就必须靠创新了,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中日韩旅游模式创新不仅能够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涌现,还可以和其他的服务业更加紧密的结合,起到1+1+1>3的作用,所以说模式创新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当前的中日韩三国旅游合作壁垒的逐渐消除,更多的产品开发出来,人们的旅游欲望就会更加的强烈,模式创新就是给旅游者不断地新鲜感,让他们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

(二)旅游模式创新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模式创新和货币一样有着“乘数效益”,好的创新会引发更好的效益,因为发展的起点高、基础好。中日韩三国有很多文化的旅游资源,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慢慢都被忽视了甚至流失了。如果模式创新被引入到这些文化遗产中,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以一种发展的方式来发掘它们的价值,不仅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而且也创造了财富。也就是说既有了经济效益又有了社会效益的旅游可以加快经济发展,好的模式可以

二、中日韩三国旅游合作模式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来自文化的问题

跨国旅游与其说是观光,还不如说是文化之旅。中日韩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在文化发展中会产生一种文化自信,韩国比较突出,很强调民族性,但文化自信的负面影响就是保守,不容易吸收其他的文化。

(二)来自历史的制约因素

中日韩三国的历史纠葛较多,民间的恩怨浓重。上世纪日本对中国和韩国的侵略战争给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挖下了深深的鸿沟。近些年来日本做出的伤害国家和人民间感情的种种行为也较多,旅游模式创新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很多潜在的旅游者对彼此的国家是敌视的态度,有很多虽然没有那么的强烈,但是也不会考虑去彼此的国家旅游。民间甚至有些反对者和组织者抗议彼此间的往来。这对旅游模式的创新是致命的,因为这是从根本上阻碍旅游发展的。

(三)来自经济水平差异的制约因素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和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从经济体制来讲,日本、韩国是成熟度较高的市场经济,而中国还处于市场化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直接构成经济合作的障碍,但如果没有实现共赢的经济合作方式或模式,旅游合作就难以向前推进。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全球的旅游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需求等的多元化,使三国的旅游多元化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使三国的旅游合作只是存在最基本的层面,很难向深度合作进行。以人均GDP为例,日本第一,韩国次之,中国处于最低层次。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早在1990年人均收入就超过了3万美元;韩国已是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而中国刚过1000美元。

(四)来自日韩旅游贸易逆差的制约因素

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日本和韩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均是第一大逆差行业,日韩两国常年都呈现逆差,只有中国是顺差。近年来日本逆差规模呈下降之势,由2000年的285.2亿美元减少到2007年的139.1亿美元,减少了51.2%,但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三方合作的推进。虽然近几年,韩政府出台大量促进并完善旅游业的政策措施,但随着海外旅游供应链的进一步完善,旅游要素的愈发充裕,使得以海外留学、境外旅游为代表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成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来源,韩国的贸易逆差额在逐年增长,由2000年的3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50.9亿美元,短短几年时间增长率约50倍,使得韩国密切关注对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这很不利于三国开展旅游合作。韩国旅游业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型,韩政府将旅游业摆在改善服务业收支逆差,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五)来自旅游产业相关设施的制约因素

中日韩区域内一些地区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接待能力差、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服务没有标准化、质低价高、缺乏竞争力等因素,影响旅游形象。如中国旅游企业的突出问题就是旅游企业规模小,整体对外宣传促销效果差,客源市场培育不成熟,旅游产品缺乏整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较落后,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国的旅游起步较日本和韩国晚,交通等硬件设施也很不完善;韩国最近一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有了很大的改善;相比之下日本的条件要好得多,在模式创新中较占优势。总之,三国的旅游企业在跨国外联能力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

三、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旅游模式创新的途径探析

尽管中日韩旅游合作环境复杂,存在上述环境等等因素都阻碍旅游的发展,但可从旅游模式创新入手,如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引导旅游产业的发展,因为旅游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的作用在提高,又因为它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提升,是多相关的,旅游模式创新因此势在必行,旅游模式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却基于有形的旅游产品之上的。具体的创新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基于生态旅游的旅游模式创新。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2010年的第五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首次共同签署《低碳旅游倡议书》,倡议中日韩及全球旅游有识之士立即行动起来,唤起旅游企业和游客的环保责任感,降低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减少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副作用。中日韩三国政府应成立生态旅游推进组织,旅游业设计的诸如宾馆饭店、景区景点都减少碳排放,政府、民间企业和旅游业者合作,共同开发生态旅游,进一步保护自然环境,加强自然的接触,以实际行动保护人类赖以栖居的环境。

第二,基于文化的修学旅游模式创新。修学旅游模式由传统的普通观光型向动态的修学体验型的跨越,修学旅游通过为青少年提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探索和旅游路线,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好地继承本土历史文化,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交友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修学旅游能够因材施教,设计不同主题,在语言训练、思想教育和世界和平教育等方面收到良好效果。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统计,青少年游客约占全球游客总量的20%左右,2008年,这一市场的规模为1360亿美元,占全球旅游市场总规模的18%至20%。作为东亚地区三个最重要的国家,近年来,中日韩三国互为修学旅行的重要市场,以中国北京为例,2009年前10个月,北京以日本为修学旅行目的地的出游学生达到1200人,同比增长了两倍。到2009年,韩在华留学生为6.5万人,中国在韩留学生为4.8万人,均居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之首。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10年1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月—12月来华旅游入境人数总计2193.75万人,其中日本331.75万人,韩国319.73万人。日韩来华入境14岁以下人数分别为9.95万和13.95万人,15-24岁人数为11.71万和20.34万人,24岁以下占来华入境人数比例分别为6.53%、10.72%。根据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修学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如果日本韩国24岁以下来华旅游者中有80%是修学旅游者,即44.76万人,平均每人每天消费200元,出游天数5天,一年总花费可达4.48亿元。如果将修学旅游纳入国民旅游计划层面,通过政府主导力量,能够增强修学旅游的乘数效应,快速创造财富。

第三,基于在线旅游的旅游模式创新。美国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在线旅游业都有成熟的模式,但是亚洲的在线旅游也还是处在初级阶段。例如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IAC下属就有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网站Expedia。包括全球龙头酒店预订网站Hotels.com、在线旅游热线服务网Hotwire和度假等旅游产品提供商Interval International。中日韩三国可以先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实现旅游资讯化,如韩国观光公社 的 网 页 (http://tour2korea.com/)就十分成功,它有十种文字表示,内容极其丰富、细腻、生动,可利用面大;九州观光机构所做的名为“可爱的九州”网页(http://www.trip.co.jp/lovekyushu/),用韩文、英文、日文、中文(繁、简体)五种文字表示,也十分方便好用。三国通过设立介绍区域资讯的独特网页,便于区域内相互间了解和资讯传递。对区域外进行整体宣传,扩大区域的对外影响。

第四,基于体验式的旅游模式创新。中日韩旅游合作,不仅要注重观光旅游,还要开发出新的产品,市旅游产品多元化。例如三国旅行社可以开展周末家庭旅游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进行表面的观光,还可以让游客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感受不同民俗习惯。例如烟台旅游局赴韩国旅游促销团将周末家庭游作为旅游主打产品,在韩国几大城市进行宣传推广,着力在烟台、韩国之间打造60小时的旅游生活圈。对于游客,参观一两个景点、打一场高尔夫球、泡泡温泉、爬爬山、购购物,其间吃一次正宗鲁菜、吃一次海鲜,品尝一次烧烤,只需要两夜三天,然后回家,就像青岛或济南游客周末来烟台休闲游花费的时间一样。

第五,基于旅游消费途径的立体旅游模式创新。多年以来我们都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方式,旅游者也多数都是参加团队进行观光活动,这是一个表面的观光性的体验过程,在消费方面必然是一个平面性的消费。若转向一个深入消费立体旅游模式,例如中国的三峡大坝日韩两国同类企业人员可以来访问参观,同时还可以互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学习,学习之余,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提供立体的消费,如观光消费、商务会议消费、休闲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消费,同时还可以推动企业间的项目合作,吸引外资,这会是一个长期的消费链。中日韩三国可以开展工业旅游合作,在三国的同行业里,开发出由政府主导、市场为主体、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新的发展模式。在能源企业里,由政府主导合作,让三国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三国的同行业人员,可以互相参观互相学习,在竞争中企业共同发展,其实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机会。因此要从消费链上抓住旅游合作。

第六,基于综合经营的旅游模式创新。综合型的旅游模式,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使旅游的拉动力量越来越大,使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各个方面都产生完全性的作用,综合性作用要想发挥,就必须得是一个综合性的经营模式。中日韩三国综合性的经营模式意味着各国企业的经营链在拉长,服务链在拉长,意味着客户的消费链在拉长。例如海洋旅游航线的开发模式。在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存在一种“邮轮经济”,邮轮(Cruiseship)实际上是指在海洋中航行的旅游客轮,原意是指海洋上的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目的是把旅游者运送到大洋彼岸,它的生活娱乐设施也是为了给旅客提供舒适行程和解闷,众所周知的“泰坦尼克号”就是这种邮轮。而现代邮轮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其生活娱乐设施是海上旅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岸是为了观光或完成海上旅游行程。从根本上可看,邮轮可以把散落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使相应的旅游活动更为紧凑,而且邮轮旅游作为一种组合型的海洋休闲旅游产品,是一种多功能、复合型以及可塑性很强的旅游产品,可以组合海上休憩、观光、度假、健身、会议、婚庆、潜水、探险等内容。中日韩三国旅行社可以利用邮轮将合资城市的景点进行合理连接,把黄海当作这一旅游航线的内海来看待。

第七,基于合作旅游模式创新。这种创新模式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本身的限制,要按照旅游自身的发展模式,按照旅游者的需求从市场方向出发来研究区域合作和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强化区域内的合作和区域之间的合作,从而形成一些比较完整的大尺度的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必须研究如何从一个观光地成为一个停留地,需要在深度开发方面做更大的文章,培育复合型的产品,这都需要合作。例如,中日韩三国可以在观光旅游发达的城市,开发出新的旅游项目,使之成为一个停留地,三国的城市间虽然有空间上的距离,但是可以开发出一条专门的路线连接三国的这些城市,如上海——汉城——东京,青岛——济州岛——横滨,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让游客轻松旅游,快乐停留。其实另外合作的方式有很多,既包括区域之间的政府合作、旅游行业合作,也包括国内国外的合作,以及政府与开发商、投资商的合作。

第八,其他旅游模式创新。另外一些很好的创新途径,比如说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模式、旅游行业协会发展模式、高等旅游教育实践模式、影视文化旅游营销模式、还有亲子游等等。

旅游模式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使旅游服务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对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旅游模式创新能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奉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中日韩国际旅游模式创新不应该走奢侈品的路线,应该打造平民的路线,让普通的百姓也可以走出国门。旅游模式创新是承前启后的,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最终实现三国区域旅游贸易市场的一体化。

[1]刘又堂.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的利弊分析 [J].商业研究,2008,(06):154~156

[2]慎丽华;森豪利;郝艳萍.中日韩三国“绿色旅游”的理念与现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0~34

[3]梁春香.论东北亚区域中、日、韩三国旅游市场的依存关系[A].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C].上海,

[4]陈柳钦.建立中日韩FTA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J].日本问题研究,2008,(02):8~13

[5]数据来源:中华人名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

模式贸易创新 篇4

创新实训模式是由国贸实训教学基本规律决定的国贸专业课堂教学主要进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基本知识、规则及一般业务流程的讲授,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中着重进行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单证制作审核、外贸磋商签约、全套业务程序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等实务训练可放在进出口模拟实验室、实习基地进行。因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加强全方位、多功能的教学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实务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以实现实训教学的各种功能。模拟实训模式是符合实训教学规律的,是实训教学的重要补充。

传统的校内实训模式单一,实训基地不足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然而实训室建设往往成为文科商贸类职业院校国贸专业的教学“瓶颈”。一方面,学校对文科实训基地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训模式单一,一般是按教师给的题目枯燥地填写单据或简单地进行角色扮演等等。国贸专业实训室应该结合企业背景,以企业实际业务为内容进行实训。这就要求构建多样化的、新颖的实训模式。

校外实训资源有限,校企合作实施困难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教育规律和国贸行业特点,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企业本位”职教模式已经刻不容缓。高职院校需要企业的支持,实行校企合作,然而,传统的模式大多以参观企业或市场调研等为主,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想真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较难实现。世界金融危机及大学扩招后实习量大增等问题也困扰着企业。现阶段,国贸领域分工比较细致,多为中小型企业,校外合作难以满足众多高职学生的实训需求。

由此可见,针对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不足的现状,加强软件投入,开创模拟实训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机会,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职国贸专业模拟实训模式的设想

结合专业特点并具体到相关的核心课程,国贸专业可以联系实际操作,构建系统的模拟实训模式,通过简单的硬件实训平台,配合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实际工作,以企业实际发生的进出口业务为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突出国贸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教师讲解向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辅导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要让学生在真实的业务中摸爬滚打,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更好地提高专业就业对口率,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减少企业二次培训员工的成本。要以“学校企业本位”为出发点,推崇职业教育的两种文化,即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要以国贸专业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弥补高职学生缺乏在真实环境中的锻炼机会的缺憾。

高职国贸专业模拟实训模式的特点

突破传统模式,大胆运用创新思维,探索新的实训模式,国贸专业模拟实训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基本设施投入简单传统的专业实训强调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这对资金紧缺的高职院校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困难。模拟实训模式提倡简单的硬件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的操场、教室、桌椅、电脑、电话、网络等作为基础设施,采用创新的实训模式和架构组织学生实训。

以流程图和责任分工图为核心模拟实训模式以流程图为核心,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简明地了解工作顺序和前后联系,熟悉工作流程以后进行操作,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工作实训运用到实践中。学生通过责任分工图明确职责,不仅可了解彼此的工作流程,而且可学会相互沟通与合作。

实现全员参与传统的实训模式需要企业的合作,而一般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无法使众多的高职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模拟实训模式可在校内完成实训,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实训,既能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又可以实现全员参与。

便于教师辅助指导模拟实训模式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模式的设计、流程图的规划、责任的分工到最后的评估审核,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简单地说,教师相当于企业的管理者,学生相当于新入职的员工,所以教师的指导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运用模拟实训模式是依据相关的课程并联系实际业务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懂得如何将书本的知识转换到工作中,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学生处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而进行实践,可以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模拟实训模式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处处要求团队合作及各部门沟通,学生要像在企业工作那样学会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国际贸易活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提高。

高职国贸专业模拟实训模式举例

模拟交易会模式每年两届的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中国产品面向世界的窗口,国贸专业的学生如果能进入交易会实习,必定会增强知识运用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众多,参与实习的机会有限。在校内组织模拟交易会的实训,则能够让更多学生体验到交易磋商环节的重要性。可以在学校内模仿交易会的形式,用隔板把教室或房间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出各个展位,每个展位可设置样品展台及谈判座椅,需要提供的基本设施包括展厅、参展商品、参展商产品目录、谈判桌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分别承担主办方、出口商及采购商(外宾)三种角色,按照流程图的步骤及角色责任表操作。实训结束后,教师可根据提交进出口方签订的合同及主办方的统计数据报告评定成绩,还可以让表现优秀的小组示范演练,让其他学生评议,以便相互学习和提高。模拟交易会的实训模式适用于《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实训。通过实训,学生亲身体验谈判的过程,对谈判流程、谈判礼仪、谈判技巧等可以有较深刻的领会,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实训模式。

模拟外贸公司模式外贸公司是国贸专业学生最常接触的一种企业形式,目前外贸公司规模普遍不大,学生通过学校组织参与企业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可以就地取材,通过学校的基本硬件设施引入企业进出口项目,或者由专业教师设置模拟场景,组织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训。外贸公司模式的实训基础设施简单,主要是办公室的基本设施,包括电脑、网络、电话、传真等。该实训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承担出口业务部人员、采购部人员及国内供应商等三种角色。按照流程图进行具体操作,角色扮演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信件获得所需的相关信息。实训结束后,教师可根据提交的需求产品资料、英文报价单评定成绩。模拟外贸公司的实训模式,可用到《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该实训,学生可以学习寻找客户及合适的供应商的方法,学会运用商务函电往来进行交易磋商,同时,可以充分了解外贸公司的工作流程,学会与各部门相互配合,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模拟货运代理模式货运代理是新型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形式,代理运输工作是进出口贸易流程的必经环节。货运代理企业实操性强,且多为中小型规模,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方向。模拟货运代理实训也是以办公室设备为基本设施,学生被分成小组,承担模拟货运代理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工作,根据业务流程图进行操作,实训结束后,教师可依据提交的运费报价单、托运单、海运提单等评定成绩。与模拟货运代理模式相关的课程有《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物流》等。学生在实训中可熟悉货运代理的各项业务,了解制作海运相关单据文件的方法,这些都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此外,还可以采用模拟海关基地模式、模拟跟单流转模式等,以流程图为核心,指导学生开展外贸领域的各项专业实训,在简单的基本设施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实验室中讲授并演示有关实务操作流程及单证制作,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体验进出口业务员的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进行模拟演练。

高职国贸专业模拟实训模式的问题

国际贸易专业模拟实训模式的设想是可行的,对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及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创新实训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以下问题:

前期软件投入较大创新实训模式简化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可以在校内操作,但是,软件的投入仍然较大。比如单证模板、流程图、责任分工图的制作等等,必须事先准备好教学辅助资料库。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学辅助资料的收集对于开展课程教学、落实各个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应组织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收集、整理相关课程涉及的单、证、表、案例、工具书、参考书等实物资料和数据资料以及教学软件、教学光盘、录像带、录音带等,积累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料。

缺乏专业指导教材校内的实验或课堂上的实训多以课本上的练习为核心,指导专业实训的教材仍比较缺乏。这就对教材出版者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教材要符合社会实际;其次,教材要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再次,教材内容要丰富,题型要新颖。开发出图文并茂、操作简单的专用业务实训教材,可以对实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对师资要求较高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对师资和教学条件有特殊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学要将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紧密融合,实训教师应既懂教学方法,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国际商贸实战经验,能进行具体的外贸业务操作指导。从以上的举例中不难发现,从单据模板的制作到流程图的设计及学生实训表现的评估,都依赖专业教师。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对书本理论知识要熟知,更需要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应组织专业教师多参与企业业务实践,提高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创新实训模式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专业教师应该更多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水平,大胆创新,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就业或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建功, 曾颖锋.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5) .

[2]刘相.从专业实际出发创新实习实训教学[N].中国教育报, 2007-03-30: (6) .

[3]倪军.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构建思路与探索[J].经济师, 2008, (11) .

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 篇5

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

提要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创新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最为显著的

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

模式贸易创新 篇6

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特设“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以设计服务贸易为主题,为中外设计贸易提供沟通交流与贸易洽谈的服务平台。近年来,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为国内外设计服务企业搭建了桥梁。来自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一中国和中国台湾等10余令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服务机构与组织参与了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的活动,并针对设计服务合作进行了广泛交流,服务贸易大会设计创新服务贸易分会已逐渐成为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设计贸易品牌盛会。

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设计创新服务分会邀请全球各企业代表、全球知名设计机构和组织、设计服务机构及设计师参加。大会提供资源供参展机构展示其设计服务能力和设计品牌,参会者可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经验,促进全球设计服务业的发展。

设计服务贸易国际论坛:与国际设计资源零距离对话

全球设计趋势发布:引导潮流

绿色家电生态设计论坛:案例分析,全面解读家电生态设计标准

设计服务贸易洽谈:关注并推进展会设计贸易定单量

模式贸易创新 篇7

一、长三角与珠三角文化贸易模式的现状和特点

2014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占我国GDP的总量不断上升,其中文化经济的贡献也在快速提升。两大都市圈在经济领域的高速发展,为其对外文化贸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长三角地区在对外文化贸易中,主要依靠文化产品的一般贸易获得比较优势,而珠三角地区在对外服务外包领域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一)长三角

长三角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以文化产品贸易引领全国,承担起了我国文化贸易中文化产品的输出功能。

2013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8386. 21亿元,比2012年增长8. 7%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 83% ,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快0. 6个百分点;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2555. 39亿元,比2012年增长8. 3% ,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 4% 。其中,网络信息业、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快速发展,增速分别为15. 5% 和11. 2% ; 咨询服务业也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2013年商务咨询业和社科咨询业增速分别达19. 4% 和20% 。2014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约12% ,文化贸易规模超过百亿。同时,上海自贸区表现突出。2013年区内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文化贸易增量超过了70亿元人民币,凸显了“开放高地”对文化贸易的重要引领作用。此外,2012年以来,外高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为海外娱乐项目提供演出方面的进出口服务。

(二)珠三角

珠三角主要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外包优势, 在我国的文化贸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据毕马威发表的外包产业年度报告《中国服务外包城市巡览》指出,2009年珠三角地区国际外包合同金额占全国的40. 1% ,排名全国第一,比长三角地区高35. 4% ,比京津冀地区高17. 8% 。珠三角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突出,从贸易区域和贸易类型来看,主要面向香港和东南亚提供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动漫设计等。

其次,与长三角都市圈不同,珠三角的文化产品主要以视觉艺术品为主,2012年前7个月珠三角的文化产品出口涨幅高于200% ,主要出口油画、雕像、版画等视觉艺术品等。近年来,作为海内外知名的油画交易中心——— 深圳大芬油画村出口大幅增长,主要出口到美国。得益于深港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2012年深圳向香港市场输出的文化产品也达到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二、长三角与珠三角文化贸易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现有模式以粗放型为主

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长珠双三角的制造业在近十几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文化贸易领域,单纯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不是长久之计。长三角地区对外文化贸易的优势是文化产品、珠三角地区的对外服务外包大多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文化贸易的核心技术包括创意、设计、制作、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依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就目前而言,国际文化贸易市场对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对高技术含量的文化产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长珠双三角必须转变文化贸易模式,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

(二)现有文化创意产业链不完整

文化创意产业链包含了前端的创意、设计、策划,中间的生产、法律、金融,以及后端的营销、传播等环节。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关联度比较大,与数码、电讯、网络、设计等相互渗透。所以,文化创意产业中某一功能的实现, 必须要依赖内、外辅助产业的有效支撑及良好的文化产业生态链。目前,长珠双三角还未出现集创意、设计、研发、经营、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内外一流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且这种情况短期内无法有效改善,这将对长珠双三角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现阶段要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进行贸易模式的创新。

(三)文化支持政策推动文化贸易模式创新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强调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预计文化产业在未来五年内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在准入制度、金融补贴、 并购重组、法律保障等方面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同时,各个地区也基于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 税收减免、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降低了企业文化贸易模式创新的风险,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文化企业的运营成本。长珠双三角的文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大力进行文化贸易模式的创新。

三、长三角与珠三角文化贸易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长三角文化贸易模式创新路径

1.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文化产品贸易转向到文化服务贸易

长三角都市圈的文化贸易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文化服务贸易的整体比重正逐渐提升,广告和会展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出版物和版权服务逐渐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网络文化服务、电影和版权服务成为增幅最快的出口门类,长三角文化贸易发展模式正逐渐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以文化产品贸易为主发展到文化服务贸易比重不断提升的新阶段。

2.利用直接投资、并购重组等手段进行海外扩展

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除了强大的制造业支持, 其成熟的金融环境、完善的资本运作机制,特别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长三角地区另一个强大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使文化企业获得到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可通过直接投资、并购重组等手段进行海外扩展,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珠三角文化贸易模式创新路径

1.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服务外包的有机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服务外包是珠三角都市圈文化贸易领域的两大优势,在文化贸易模式创新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应重点在动漫产业领域进行贸易模式创新。因为成本低廉是我国动漫产业服务外包的一项巨大优势,每年能够吸引大量的服务外包订单。但在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走制造业发展的老路,不能成为其他国家动漫产业的代工厂。在承接动漫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创意、制作、营销等全产业链的模式,通过动漫服务外包,整合其他资源,形成动漫内容创作与产业运营一体化的模式,进而扩大珠三角都市圈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份额,形成动漫产品价值链环节的扩张,带动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共同发展。

2.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

围绕“创意”这一核心环节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应成为珠三角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珠三角在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过程中,要积极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效应,加强创意产品的研发商、运营商、批发商、零售商及周边服务商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外围层、相关层、核心层环环相扣,创意、制作、专业销售代理、版权转让、开发衍生产品以及产品销售一条龙的循环系统,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琳.中国国际文化贸易竞争实力与模式创新[J].南方论丛,2012(3):60-74.

[2]冯广博.广州茶博会为何问鼎“全球茶业第一展”[J].茶·健康天地,2011(6).

模式贸易创新 篇8

作为独立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应该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 以“打牢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注重实用”为原则, 努力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并以此作为独立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 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 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 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 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 既注重智育, 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人才, 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 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可见,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必须以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基础,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

二、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培养模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 WTO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数量、质量也逐渐提高。现在, 进出口企业面临着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 越来越多地进行集团化、跨国化、多元化经营, 经营范围跨越多个行业, 经营业务涉及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 要求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具有跨行业、多领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灵活适应复杂环境的应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进出口贸易工作的具体业务越来越细、越来越精, 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实用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当今进出口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应变创新才能和实用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以珠三角区域为例, 2007年, 进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约占需求总人数的9%, 本科学历的人才约占需求总人数的75%。同时, 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有实际经验的人才, 很少企业愿意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这表明高校培养的人才已不能直接满足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的同时, 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另据智联招聘统计, 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运输与货运代理理论和技能, 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目前最为抢手的人才。

由此可见, 定位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 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 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 既重智育, 更重德育;既重理论, 更重实践;既重知识, 更重素质和能力, 要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 第一, 与学术型本科精英教育相同, 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强调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理论是应用的基础, 应用是理论见诸于实践的过程, 因此, 国际贸易应用型创新人才并不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是以具有一定经济与国贸理论基础为前提, 在“厚基础, 重应用”的培养模式下, 能够学有所长, 能将国际贸易领域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按照已经学到的操作程序应用到外贸实际工作中去, 而且能够在变化了的情况下, 创造性地根据已学理论和操作技能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地提高工作效率。第二, 立足于有特色的本科教育, 培养发展需要的各种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学生在具备较好的文化素质的前提下, 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国际贸易活动涉及国内外的银行、海关、船公司等方方面面的部门合作, 国际贸易人才必须注重于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因此, 要求外贸经营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意识, 能够承担外贸业务, 统筹各个业务环节, 协调多方关系。能够开展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第三, 必须以市场为前提,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适应外贸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 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不仅进行文凭教育, 而且对大部分学生实行认证教育, 让他们在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国内或国际认可的职业证书, 最终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随着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做到与时俱进, 所以, 针对目前进出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国际贸易专业应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将创新教育渗透于各个教学过程, 引导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习兴趣,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创造环境。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学习自觉性一般不如母体学校学生, 教师要特别加强教学法的研究, 将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灵活运用符合学生群体的能力和知识特征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行按就业取向和学习基础分层次教学, 鼓励案例教学法、模拟训练法、研讨式课程和双语教学, 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一些课堂讨论和征文;组织学生到进出口企业参观学习 (实地考察法) , 实际体验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邀请各部门的专家结合实际定期开设讲座, 讲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进展和具体运用。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动态和实际操作步骤, 扩大知识面, 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构建创新教育课程结构

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 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对于塑造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具有核心作用, 是实现培养目标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方面, 应从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出发,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根据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变化与时俱进, 扩大和加强国贸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减少非国贸专业的选修课程, 如证券投资、保险学概论、企业战略管理等, 多开外贸单证业务、海关业务、项目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创建“以证定课”的课程结构, 即根据人才市场对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货代员、跟单员、外销员等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需要, 对应每一个行业从业资格证来设立相应的课程, 真正实现“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为了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课程改革中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 打破学科界限, 进行知识横向联系和贯通。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 而非课堂知识的全部。在知识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 教材中记载的知识远远跟不上时代进步的速度, 要想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一定要引进国际贸易领域世界先进信息, 拓展学生知识面。

3. 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跨越国界的商品交易, 交易双方相距遥远, 是风险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种经济活动, 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都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及严格的标准, 每个环节都隐藏着欺诈, 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掌握这个标准和规则, 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实践经验很容易陷入国际贸易欺诈的软陷阱。因此, 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是培养进出口企业所需要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在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师不可能在“象牙塔”中培养出来,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独立学院一般都有地方政府、大企业、大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办学, 所以, 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办学合作单位的资源, 依靠行业、企业, 走校企结合的道路, 拓展教学空间, 共建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在校的模拟实验教学、校外实习和实训、优秀企业家讲座, 直接从事电子商务活动, 熟悉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外贸函电等方面知识, 从而缩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提高外贸经营管理能力。提前接触“工作岗位”, 熟悉工作流程, 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缩短了学生以后就业的盲目探索过程和不适应过程。另外, 在学时学分分配上, 独立学院国贸本科专业应偏重于学习性训练, 突出实践性环节教学, 如每学年、每一学期都有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与社会调查等实验环节, 着力培养学生熟练外贸技能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4. 建立具有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

建立适应社会要求, 能够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合格师资队伍, 形成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学术型队伍为基础, 以大量实际动手能力强或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技师”教师为主干的教师队伍。例如, “外贸单证实务”是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 具有专业性强、实务操作性强等特点, 体现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业务, 譬如如何审核信用证、如何准备信用证项下的有关单据, 单据准备的先后顺序, 在制作过程中有哪些要点等等。而且该课程的内容是体现实际工作中具体的真实的票据及其流转情况, 其操作性要求直观教学法。该课程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单证式样, 边说边操作, 让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直观的操作。在介绍每一种单据时, 做到人手一份单据实例,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 更要突出实务操作能力。因此, 国贸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体现了具有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摘要: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人才培养模式则凸显重要。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如何针对自身实际, 突出专业特色,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是目前有关方面人士着力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斯荣喜 龚山平 邹晓东: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1) :73~75

[2]陈向阳: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117~118

[3]杨 斌:论闽江学院办学定位的创新[J].闽江学院学报, 2006 (1) :120~124

[4]谢奉军 黄新建:论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5 (3) :34~38

[5]白 玲 邓 玮: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7 (3) :59~62

[6]张 军: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5) :100

[7]赵静敏:特色专业建设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 2006 (9) :298~299

[8]付锋莉 易建辉:试析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 2007 (12) :198~199

[9]万义平 饶 华:构建国际贸易场景实验室, 加快应用性人才培养[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6 (4) :73~75

模式贸易创新 篇9

1 协同理论

1.1 协同的概念

“协同”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被认为是 “合作的科学”,用来专门处理复杂的系统。协同是为实现系统总体发展目标,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有效的协作和科学的协调,以达到整体和谐的动态过程,是各个子系统、子要素从无序到有序、从低效到高效的运作发展过程。系统的各要素、各子系统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协同行为会产生出不同于各要素及各子系统的单独作用,所产生的系统整体效用就可以理解为协同效应。总的来说,协同指的是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整体效应的增值,实现超过各个组成部分的效应之和的协同正效应,可以理解为“1+1>2”的效果。

1.2 协同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二战后各类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融合应用,协同思想在各个领域开始逐渐发挥作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战略管理鼻祖”伊戈尔·安索夫提出协同效应的观点,他认为协同效应是企业群整体的,是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经营表现[1],协同效应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即合并后的两个公司的整体价值,高于合并前两个公司的价值之和。各种各样的公司业务被协同战略紧密地串联了起来,即生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在企业运用合理的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安排的方法下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收益递增的效果,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理论界普遍认为协同效应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协同也在企业界中被作为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捷径[2]。在协同战略的基础上,1956年弗雷德威斯通认为协同效应主要体现为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并形象地把并购协同效应表达为“2+2=5”,即并购重组后的企业价值大于原分散的企业价值之和。

协同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联邦德国,是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研究激光时发现的。赫尔曼·哈肯认为协同的形成依赖于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协作,各部分的协同为构建出微观个体中不存在的新质结构和特征作出了基础[3]。作为一种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各个对象协调有序地作用于整体结构的方法,协同理论从一个有序的观点厘清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最终形成宏观层次的结构水平化与功能协作化[4]。协同论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它体现了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为人们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 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不是孤立的一个模式。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由多个要素组成,主要包括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基于协同理论,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模式内部各个要素的联系和协作,全面整合人才培养各要素的资源,探索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效应。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要素

培养理念。培养理念是培养主体对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培养目标、理念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培养理念是隐藏于行为、制度和想象背后的看法、观念以及价值追求,而非培养行为、培养制度与运行要素等各种概念本身。不同的培养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培养行为和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理念可以被理解为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培养活动的思想根基,即解决依据什么来培养人的问题。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教育目的最终形成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通常是在活动前,对人才培养活动和行为结果的一种预见和构想。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其主要受到两项影响因素的共同制约,一是社会对人才类型和规格的需求;二是学生的基础条件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进行了质的规定,即解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的问题,体现了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5]。

培养制度。培养制度指的是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程序、规定以及实施体系,不仅是人才培养得以按照规定实施的重要保证及基本前提,同时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培养制度由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组成。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行为得以稳定延续存在并受到尊重的行为模式,即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的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策略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以保障培养目标的落实、完成”[6]。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培养评价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是考量人才培养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有效地监控人才培养活动过程,通过人才培养评价的变化与差异及时发现不足和纠正偏差行为从而完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7]。

2.3 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医药、国际贸易、经济管理、外语、人文社科等知识和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适应医药贸易行业需求的新型人才。

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基础是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产品国内国外市场的繁荣发展催生了医药贸易领域的振兴,由此对医药贸易人才需求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对医药贸易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医药院校是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设置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医药贸易人才专业化教育。传统的培养模式以教育培养为基础,从教学进程上可以划分为“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社会实习三个阶段[8]。本文所研究的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强调通过构建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效应。

3 我国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3.1 我国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顺应改革开放和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1990年起,全国各医药院校纷纷开始设立经济与管理类学院,发展经济学学科和管理学学科。2015年,在全国104所医药院校(其中公办大学79所,独立学院21所,民办大学4所)中,设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方向)的有29所,表1为我国公办医药院校中有代表性的8所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四要素。

我国医药院校的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趋于一致,培养理念可总结为“博学、济世、修身、创新”,体现为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传承创新的精神;培养目标是具备医药专业知识与经济贸易知识的“1+1”复合型人才。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本科四年的课程由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构成,其中医药医学类的课程(如药事管理学、西医学概论)、经济贸易类的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等)均属于必修课课程,既有国际贸易的共性,又有医药学的独特性。培养制度主要是以理论教育、实践教学、社会实习三者结合;培养评价则是以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具体分析如下:

培养理念。高校对人才培养所建立的系统性、稳定性、延续性的理性认识和观念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理念,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年办学中沉淀下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制约和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实施以及走向。医药院校的培养理念具有其一般性与独特性。其一般性是教学理念对医药院校专业和学科发展起到宏观指导作用;其独特性在于医药院校本身的医药特色,要切实按照医药行业的发展需求培养人才。

培养目标。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具有其独特性。相较于综合类院校,医药院校重视开发“医药+经济+贸易”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国际医药市场的开放和中国医药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从1990年代培养单一的具备基本医药知识的贸易人才,转变为培养具备医学药学、国际贸易、外语及应用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本领,适应医药贸易岗位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药学基础知识和外语基础,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理论分析和实物操作的基本能力,从而培养从事医药国际贸易实务和管理及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制度。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制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从国家、地方到学校,从招生到就业,从校园文化到学生生活等有关医药贸易人才成长的方方面面的制度、规则。从狭义来说,它主要是指与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制度、规则。现阶段,我国的医药贸易人才培养制度以高校全日制教学为主,以社会教学为辅。医药贸易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应与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和目标的变革紧密结合。科学有效的医药贸易人才培养制度是提高医药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和保障。

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监测人才质量、检验分析其他各模块的标尺和基本手段,是医药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社会评价和校内评价。我国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评价主体一般为用人单位和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评价客体主要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校内评价主体一般为高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评价客体主要是大学四年级在校学生。

3.2 我国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培养理念陈旧。目前,部分医药院校不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引导与决定性作用,忽视教育设计的前端作用。有的医药院校领导依然固守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角色,缺乏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服务意识。不少医药院校近几年盲目追求增加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缺乏培养优质人才的意识,缺乏分类指导的理念,忽视学生个性差异,束缚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不利于医药贸易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在陈旧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下,医药院校更多地把各种资源投入到医学药学学科研究与建设上,对医药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投入远远不足。

培养目标偏差。为了满足人才的就业市场化需要,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目标日趋“工具化”。部分医药院校在医药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减少甚至取消了一些人文社科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医药贸易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但忽视人文素质与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通过比较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多数医药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概述笼统,倾向于使用类似“宽、强、厚”,“精、深、通”等字眼来表述,导致医药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弱化,从长远来说会阻碍医药院校医药贸易专业的进步与发展。

培养制度僵化。现阶段医药贸易人才培养制度中仍然是理论教学占主要地位,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课时相对较少,而且因为专业招生人数过多,不少实践课程难以组织和开展。学生对于医药知识与经济贸易知识只是单纯的叠加,并未很好地综合协调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考核方式也以持续多年的书面理论考试为主,不能有效地考核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医药专业与经济贸易学科之间相互脱节,医药贸易专业不能发挥出学科交叉的优势。

培养评价片面。培养评价对培养模式具有检测、反馈的重要作用,片面的培养评价难以发挥对医药贸易专业的教学引导与调控的作用[9]。部分高校将就业率视为医药贸易人才培养评价的主要指标和关键因素,认为就业率高就代表了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质量高。实际问题在于就业率统计,没有综合反映就业动态、收入状况、岗位稳定程度、岗位发展前景、个人满意度等多项评价指标。有的高校把医药行业的执行标准与规范直接作为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标准,不能反映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的合格认定、质量审核、质量排序和绩效奖惩等内容[10]。单一僵化的指标难以达到通过评价持续改善与提高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评价的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实现。

4 基于协同理论的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与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完善密切相关。

4.1 发挥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的协同效应

发挥人才培养理念作用,应协同好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三个方面的关系,形成有效协同系统。社会需求具有引导学生成长与监督学校发展的作用,应对医药院校的招生和就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医药院校应协调好对学生“共性”与“个性”的把握,在培养具有共性的符合传统培养理念的医药贸易人才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医药贸易人才。医药院校应该更新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理念,明确树立“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坚持“质量为先”,加大对创新型优质人才的投入和培养。

发挥人才培养目标作用,应协同好学校、学生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效协同系统,发挥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效应。医药院校应该明确大学培养的是“人”而非“工具”,增强医药贸易人才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应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以综合素质提高为导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理想,不仅培养优秀工作者,更应培养关心社会、热爱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政府的引导与管理作用,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行业人才职业发展环境,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作用的良性社会机制。

发挥人才培养制度作用,应协同好医药院校、医药贸易学生还有医药企业三方的资源,形成有效系统,发挥医药贸易人才培养制度的协同效应。医药院校应破除传统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的束缚,根据发展需要建立新的、适应新型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的制度。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内容,调整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改革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考核方式,协调医药知识与经济贸易知识,构建完整的医药贸易知识体系。医药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医药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产学研为主要内容,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制度。

4.2 发挥人才培养评价的协同效应

发挥人才培养评价作用,应协同好社会、政府、医药企业、医药院校、学生等五方面的资源,形成有效系统,发挥医药贸易人才培养评价的协同效应。评价具有目的性,是质量达标程度的价值判断。社会应在构建和实施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营造公正、公平的环境,注重人才培养评价信息的发布和公开,全面反映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的真实情况。医药院校可以适当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科学规范评价流程和方法,确保评价机制的权威性,第三方的评价是评价手段而不是评价目的。完善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自身评价机制内涵,评价指标由就业率、行业标准扩充为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策略、教学质量、基础建设、教学评价、创新能力等方面。完善医药贸易师生参与人才评价的渠道和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评价、书面建议等方式建立反馈机制。

4.3 基于协同理论的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理念是影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培养制度的前提,是检验培养评价的标准;人才培养目标是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了培养制度的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则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是对人才培养理念的实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培养评价对培养目标、制度、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节。

图1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四要素的协同效应

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项协同子系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与影响,要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就应该保证各个子系统方向一致,协同发挥自身作为子系统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母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对资源的协同配置作用,使四者构成一个有序的、和谐的整体,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最大化,最终实现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Ansoff,H.I.(1965),Corporate Strategy: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M].McGraw-Hill,NewYork,NY.

[2]王琛,赵英军,刘涛.协同效应及其获取的方式与途径[J].学术交流,2004.127(10):47-50.

[3]H哈肯.协同学引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4]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的宏观方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5]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187-188.

[6]张相乐.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4(1):31-34.

[7]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8]张娟.医药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3):442-445.

[9]王晓辉.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模式贸易创新 篇10

一、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的多样化的认识。

实践教学是一种多种类结合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中要多引入社会领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公开讨论乃至辩论来关注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把单向的老师讲授转变成师生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授课的很多年轻教师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把实践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实务授课,认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不应在课堂上完成,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 实践教学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

随着国际间贸易往来的日趋频繁,人才市场上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递增,该专业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热点问题,授课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将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时事问题的思考,增大实践教学的份量,使实践教学真正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但是,从目前的调查结果可知,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素材,与时代的需求不相适应,存在教材时效性差等问题,而且,在校的“90后”大学生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更愿意关注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时事焦点,并且看待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从课堂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3. 实践教学的设计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直都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理论基础的传授,更要通过设计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案例来完善教学过程。然而,有些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选择的案例与理论基础没有很好的衔接,案例通常较为简单、涉猎面狭窄,无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技能,不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 专业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

出于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培训的目的,很多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习时间设定为三个月,要求学生找的实习工作必须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但实际情况与学校要求相差很远,很多学生由于找到的实习单位和专业不相匹配,混了3个月,有实习单位的盖章就算完成了实习任务。就算有些学生找到与其专业相匹配的单位进行了实习,也会由于时间的问题接触不到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达不到实习预期的效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讨

1. 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环节,完善实践教学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完善实践教学,教师首先应该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组织规划,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充分做好前期备课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将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成师生的双向互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参与讨论,拓展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习到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2. 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指标,健全实践教学反馈机制。

科学合理地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指标,完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是促进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做到指标设置合理,指标量化可行。将实践教学的考核纳入到教师的评教体系当中,可以将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并把每一次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及时了解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使教师能够及时改正问题,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反馈机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

3. 谨慎选择实践教学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库。

为了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选择实践教学的案例时,必须要选择那些与理论授课内容相匹配的成功案列,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案例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尽可能关注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

4. 借鉴其他高校实践教学的经验,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

很多本科院校都非常注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而且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校与校之间的联合,借鉴他校成功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吸取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聘请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校讲课,或者组织本校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摩学习,使得教师汲取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具体来说,第一,学校可以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定期组织一些职业技能大赛,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去参加各类比赛,通过各种各样的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操作能力;第二,借助合作办学的方式,充分利用他校良好的实践设施,进行校园内的模拟实践和训练,这样在校园内部就可以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合作办学的方式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要想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就要学会吸取他人所长,弥补自身不足。

5. 重点开展国际贸易单证的实践,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一专多能”讲的是这样一类人才,他们不但掌握了本岗位的专业技能,而且对相关岗位的实践技能也了如指掌,能够熟练运用,遇到问题时显现出超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就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培养学生们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由于业务涉及的部门多、流程烦琐。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政策,还要熟练掌握外贸单证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单证实训的重点在于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单证的制作,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业务的环节,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的制作,提高单证相关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系统化的国际贸易单证业务的培训,为日后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6.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可以根据理论课程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在实习环节中,也可以将学生集中安排到企业的不同岗位,由企业工作人员和指导教师共同带着学生进行轮岗实习,这样有助于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能第一时间解决,对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在学校层面,还可以聘请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员和国际贸易机构的专业化人才,授予其客座教授的身份,定期为学生开展专业培训讲座或者教授一门实践课程,这样既可以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人员主动服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意识,增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的引导和实训。

从就业视角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需要逐步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教学实践体系。唯有将实践教学渗透至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整体教学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以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重中之重,建立丰富的多元化课程,构建可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培养合格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方案中要求毕业生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拥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可见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就现行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来看,仍旧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存在明显的“高分低能”现象。因此,建立健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过程。以就业为目的,本科院校该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模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艳.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赤子,2015,(3).

钢铁贸易后融资时代融资模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钢铁贸易;融资模式;创新分析

一、“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

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的钢贸业面临的深层次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融资难”、“赢利模式单一,管理方式粗放”、“人才流失严重”、“厂商关系不对等”、“服务意识淡薄”等方面。

在本次调查中,有97.9%的受访者认为,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影响钢贸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作为钢贸企业来说,按照资金“1:3”配比规则来看,做一单生意就需要3倍的资金:向钢厂订货的资金,放在仓库里的钢材占用资金,为下游终端用户的垫付资金。但是目前钢铁贸易企业对钢厂提货需要付全款、对下游企业却是应收款,因此融资成本一直以来都是钢贸商的一大块支出。而近年来急剧攀升的融资成本实在让其无法承受,资金紧张使钢贸业在整个钢铁产业链上的“蓄水池”功能基本丧失。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贸易商手里都没有多少库存,有的几乎是零库存,不备货、不建库、不囤货,出现了“社会库存量持续降低,钢厂产能的连续释放”怪象。这对整个钢铁供应链势必形成不利影响。行业内外都在呼吁相关单位应加快钢铁流通领域金融服务创新。

二、三种融资模式介绍

1.多元化融资模式

部分钢贸商经营着众多副业,在周转贸易资金时会对自有财产进行整合、调动。据了解,在广东,许多钢贸商并没有过多地从银行借贷,而是以PVC (聚氯乙稀)塑胶管道等制造业的实体经济着手,兼营餐饮等行业,从中赚取利润用以满足钢材贸易方面的资金需求。又如上海某家已经将生意发展到国外的的钢铁贸企业将公司经营的领域分为4大板块,包括以收取服务费为主的工程物流板块、以生产电脑芯片为主的电子高科技板块、以大宗物资的基础原料配送板块和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板块,经营钢材贸易的资金是通过这几个盈利板块之间的相互调动而实现的。

2.电商融资模式

钢铁电商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其融资功能正逐渐受到业内的重视。除了向银行直接贷款,和银行方联手创新的电子金融在线融资平台也陆续上线。对于银行之前对小微企业贷款无法落地、对钢贸业无法掌控真实交易货源的“风控”问题,电商也具有一定的管控作用。与传统的钢贸融资相比,电商平台不仅信用更加透明,更加有助于降低融资风险,而且信用度也比单个贸易商高。据了解,当前,钢铁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一般来说,利率比基准利率要高30%,而电子商务作为高端服务业向银行贷款,一般只比基准利率高15%~20%。银行与电商的联合也为钢贸商增加了新的融资方式,钢贸商融资方式愈发多样化。钢贸业曾是银行信贷风险的重灾区,饱受虚假仓单、重复质押、仓库人员监守自盗等失信行为之苦。而钢铁电商平台就可以通过物流仓储环节管理和大数据共享,避免了虚假仓单和重复质押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对动产质押业务的持续、健康开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委托代理订货模式

钢贸公司委托大型央企、国企代理订货模式,行业内称之为“托盘”业务,间接解决订货资金问题。订货模式是钢贸企业委托大型央企、国企到钢厂订货,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货款保证金(一般在10%~20%,钢贸公司根据市场行情灵活控制),就可以委托代订货公司将货款全额打入钢厂锁定资源。然后钢贸公司要在大型央企、国企向生产厂家付货款之日起一定期限内(一般在45—60天),一次或几次提货完毕。最后代订货公司收取一定的代理手续费。因为我国金融体制不够完善,并且金融业发展未完全适应和匹配我国实体经济的需求,所以这种以贸易为形式,资金融通为目的代理业务,能够给钢贸企业缓解流动资金的压力。同时,因为代订货公司对钢铁市场的熟悉和渠道的把握,这种方式对于代订货公司来讲也是相对安全和可控。

三、总结

在钢贸信贷危机率先爆发的华东地区,经过几年的提前预警、化解和处置,初步实现了去杠杆化和维持较低不良贷款率的目标,阶段性实现了钢贸信贷风险“软着陆”。近年来,许多钢贸企业都在不断探索更多融资模式。希望广大钢贸商把更多精力花在如何把企业做好,把品牌做起来,这样银行会就会主动上门。也希望钢贸商与银行多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开发更多贸易融资产品,最终实现安全共赢。

参考文献:

[1] 方晓蓉.论钢铁产业政策与钢材贸易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J].南方金属.2006(01).

[2] 包斯文.金融危机下钢贸企业生存之道[J].冶金物资,2009,(3).

[3] 张晓东,路宁.钢贸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之求索.现代物流报,2010.10.25.

作者简介:

模式贸易创新 篇12

2009年底, 东疆保税港区签下国内融资租赁第一单, 打破“SPV (单机公司) 租赁”国际垄断。2010年12月3日, 东疆投资公司与工银租赁、波音公司、南方航空携手, 完成了价值3.2亿美元的两架B777F货机融资租赁业务, 实现了四项全国第一单:金融租赁公司飞机融资租赁业务第一单, 该类机型进入中国第一单, 单机公司模式探索第一单, 保税港区金融创新第一单。东疆保税港区在飞机、船舶融资租赁业务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东疆模式”, 填补了国内融资租赁公司开展飞机、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空白。

近年来, 东疆港保税区以单机、单船公司运作模式为切入点, 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融资租赁业取得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 东疆保税港区已注册租赁公司达366家, 单机单船公司321家;累计完成租赁飞机99架、离岸船舶26艘, 飞机发动机7台, 设备20台, 租赁总资产约51亿美元。行业实力和业务总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东疆保税港区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单机、单船融资租赁集聚区。

二、单项目SPV融资租赁贸易模式的简介

SPV即specific purpose vehicle, 即特殊目的的载体也称为特殊目的机构或公司。SPV租赁, 即通过设立特定租赁公司对特定租赁物进行租赁运营的融资租赁行为。融资租赁公司通过设立SPV, 将单架飞机、单艘船舶等作为租赁标的物出租给承租人营运, 是目前国际航空、航运租赁业的惯用运作模式。

SPV租赁方式起源于爱尔兰和开曼群岛。爱尔兰是个人口只有400万的小国, 在那里租赁飞机, 只缴纳12.5%的税收, 爱尔兰正是通过较低的赋税水平和综合配套的金融服务, 推进了航空租赁业的发展。在开曼群岛, 租赁飞机的税收为零, 航空租赁业也十分发达。

三、东疆保税港区SPV融资租赁贸易模式的运作方式

(一) 船舶租赁的运作方式:从境外购买船舶, 租赁给境外企业

单船项目公司 (SPV) 与承租人认可的境外船舶建造厂签订购船合同, 与境外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 融资租赁公司以投入的资本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SPV以船舶为抵押从境内银行获得贷款, 然后以外币向境外船舶建造厂支付船舶货款;境外承租人以外币向SPV支付租金, SPV以船舶租金收入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SPV获得的租赁收入在还本付息后, 将以投资收益的形式定期流回融资租赁公司。

在租赁期内, 承租人拥有船舶的使用权, SPV拥有船舶的所有权, 在境外办理船舶的所有权和光租登记, 不报关进境;在租赁期满后, 承租人可以根据合同规定获得船舶的所有权、留购船舶或将船舶交还出租人。

(二) 飞机租赁的运作方式:从境外购买飞机, 租赁给境内企业

单机项目公司 (SPV) 与承租人认可的境外飞机制造商签订购机合同, 与境内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 融资租赁公司以投入的资本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SPV以飞机为抵押从境外银行获得外币贷款, 然后以外币向境外飞机制造商支付飞机货款;境内承租人以人民币向SPV支付租金, SPV以飞机租金收入为来源, 用外币偿还境外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SPV获得的租赁收入在还本付息后, 将以投资收益的形式定期流回融资租赁公司。

在租赁期内, SPV拥有飞机的所有权, 承租人拥有飞机的使用权, 承租人用报关方式出区, 按照其适用税率缴纳进口环节的关税和增值税, 并可分期缴纳, 飞机报关进境;在租赁期满后, 承租人可以根据合同规定获得飞机的所有权、留购飞机或将飞机交还出租人。

四、SPV融资租赁贸易模式的优势

(一) 可享受保税区的优惠政策

SPV融资租赁贸易模式充分利用了东疆港保税区的优惠政策如区内商品免征关税、增值税的政策优势, 降低了成本。以飞机为例, 如果国内租赁公司从国外购买飞机租给国内的航空公司, 要缴纳总计高达22.85%的进口税费, 而在国内保税地区设立单机项目公司 (SPV) 进行飞机租赁, SPV免交关税和增值税, 国内航空公司用报关方式缴纳的关税和增值税可分期缴纳, 并可申请优惠税率 (关税1%, 增值税4%) 。

(二) 实现了风险隔离的效果

SPV融资租赁贸易模式可以有效的隔离风险, 通过设立SPV公司, 将飞机、船舶等作为租赁标的物出租给承租人, 每个项目公司只对应一笔租赁合同, 实行单独管理、单独核算, 融资租赁公司以投入的资本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这样, 一旦出现风险, 单项子公司即与母公司实现“破产隔离”。

五、融资租赁贸易模式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融资租赁贸易模式的健康发展与创新需要完善的法律作为保障。目前, 国内虽然已经有了《民商法》、《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以及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融资租赁的合法解释, 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融资租赁法律, 且相关法规对租赁已多年没有调整, 融资租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很难依靠现有法律解决。

(二) 缺乏统一的监管模式

我国融资租赁业实行的是多头监管, 监管工作主要由两个部门负责, 一个是银监会, 另外一个是商务部。由于监管主体不统一, 难以实行统一的政策指导和全行业发展规划, 影响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 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国外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壮大, 与政府大力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密不可分。我国保税区虽然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 但与爱尔兰等国际离岸租赁市场相比, 优惠力度有限。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企业涉及的主要税目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和增值税, 相对于融资租赁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我国负税较高, 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成本。

(四)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目前, 保税区内SPV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公司自有资金, 二是向银行借款。融资渠道比较狭窄, 其他融资渠道如吸收信托存款、同行拆借、发行股票、债券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来源问题不能有效落实, 己经成为制约SPV融资租赁贸易模式发展的瓶颈。

六、推动融资租赁贸易模式的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健全融资租赁法律体系

国家应根据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特点, 制定融资租赁业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尽快出台我国的《融资租赁法》。法律应对融资租赁业的风险防范、市场准入、资金来源、租赁合同、违约责任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 使融资租赁活动有法可依, 从而推动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二) 组建行业协会, 实行统一规范的监管模式

我国应加强对融资租赁业的宏观管理, 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首先, 对融资租赁公司实行归口管理, 尽快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管理部门, 结束多头监管的格局, 为融资租赁业创造一个稳定的监管环境。其次, 组建全国性的融资租赁行业协会,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加强行业自律。

(三)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应进一步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 支持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为其注入生机和活力。目前, 在国家税制逐渐改革完善的大背景下, 天津东疆港保税区应率先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采取国际上较通用的投资减免税、加速折旧、营业税以利差为计税基础等鼓励性措施, 形成一整套有利于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四) 拓宽融资渠道

针对SPV公司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问题, 东疆港保税区应先行先试,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实力雄厚、效益好的优质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从资本市场筹措资金, 同时, 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 鼓励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吸收信托存款、同行拆借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摘要:近年来, 在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天津东疆港保税区融资租赁业得到迅速发展, 保税区积极进行融资租赁贸易模式的创新。东疆港保税区率先在国内探索飞机船舶融资租赁业务, 并将港区政策优势与单项目公司 (SPV) 运作相结合, 探索出飞机船舶租赁的“东疆模式”。在此背景下, 文章全面分析了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贸易模式的灵活应用与创新, 提出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进一步推动保税区融资租赁贸易模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以期对区内融资租赁贸易模式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融资租赁贸易模式,面临的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任蕊蕊, 孙永波.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分析[J].工程机械文摘, 2009 (1) .

[2].陈坤.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3].邹海涛.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融资租赁业的思考[J].财会月刊, 2010 (30) .

[4].章连标, 张黎.天津滨海新区航空租赁业融资的新思路[J].财务与会计, 2011 (3) .

[5].曹允泓.试论天津滨海新区融资租赁与风险防控[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9) .

上一篇:成本与利润的关系下一篇:工业碳排放现状